农业知识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知识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发达国家在?r业发展上实施过的举措,包括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及一批愿意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则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一条夯实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智能化的作业批改可以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负担,在线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人们更灵活地接受教育。从人工智能诞生伊始,其就与教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延续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对网络教育的渗透,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2]学生可以自主地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智能导学系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在线测试。例如近年来大为流行的MOOC课程,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全球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辅助系统
近十年来,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越来越准确高效,这无疑使得人工智能与辅助教学系统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入。借助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系统,借助于数据库系统对信息准确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提供答案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广泛,例如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库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搜集、分类和检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依托知识库系统对教育信息的整合与构建,学生可以将已习得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扩充,由点至面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依托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人们从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物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培训的结合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这为新时代的农业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来劳动力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有素质、懂知识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因而,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革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领域融合的不断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业教育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31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基数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匮乏,农业知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模式的强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和优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311个性化教育针对性强
相比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网上在线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地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参加农业知识培训的时间成本问题,农业从业者可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另外,针对于培训者的当前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培训平台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教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资源利用率高
我国当前的农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师需求数量和实际在岗教师资源极不匹配,具备丰富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数量缺乏,这是导致农业知识培训推广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学进程得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与优秀农业知识的距离不再遥远。
4平台开发的系统架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合理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能够像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样具备完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知识,并且能够模拟及扩充教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该培训平台还能够准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可以自适应地完成教学效力评估和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该开发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综合数据库模型和人机交互接口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下图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41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准确地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知识架构进行诊断和评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
另外,学生模型需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入库,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从而诊断出当前教学计划是否合适,以便下述教师模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
42教师模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一个合理的教师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教师模型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这要根据学生模型中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从下述知识库中调取对应的内容,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室模型要确定如何教的问题,即选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依附于学生模型,而又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进行反馈动态,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
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模型应该实时地提供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因而教师模型要实现与人机交互接口的实时连接,在问题到来时控制模块驱动应答部分为学生答疑解惑。
43综合数据库模型
综合数据库模块为农业知识培训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知识库模块中分类别地存放着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本、图像、自然语言、多媒体等多个类型的学习知识。一旦教师模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便由此模块中调取相对应的文件开展教学。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为教师模型中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更新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为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入测试考核模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测试考核模块中包含学生答题库和成绩测评库,准确检测出开展农业知识培?的作用与效果。
44人机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的过程是学生和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模块中,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流畅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先进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信息和动作信息,进而为系统提供宝贵的输入信息。
篇2
1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的设计、构建与发展我市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为应对农业资源要素瓶颈和耕地资源减少不可逆转、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等制约因素,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为先导,结合我市创新型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机构以及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的行业布局,确定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升战略引领能力,制定现代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把握环渤海经济区崛起和京津冀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机遇,通过组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谋划、设计、构建和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科教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速技术转移,强化自主创新,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把握市场脉搏和现代消费趋势,加快省会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农民职业化、农村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转型、构建省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依据我国现代农业和涉农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方向,结合我市实际与区域特色优势,谋划我市农业梯次产业培育重点,着力发展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农药、工厂化农业、饲料产业、中兽药产业、生物肥料、农机装备、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物流、农村信息化等新兴产业集群,制定石家庄现代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和全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规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全市构建由优势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组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10家以上,加盟企业达到300家,从而探索建立联盟良性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构建,实现产业集群市场利益最大化,促进以产中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产前、产后环节不断拓展延伸,向农业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增强产业整体的关联效应和技术对资源的增值增效作用,为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2构建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优化联盟协同运营模式
应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遵循联盟内在规律,增强联盟内生动力,健全联盟运行管理制度,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联盟的利益机制、责任机制、信用机制和开放创新的组织协同机制,修炼联盟内功,培育联盟生态,为促进联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形成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联盟发展的核心,是形成联盟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最直接的体现。利益联合、利益创造、共同利益最大化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是联盟组织的生命之源。联盟应坚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利益平衡、利益共享、利益约定”原则,形成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契约协商、互惠共享的利益机制。二是形成分工协作、责权明晰的责任机制。责任机制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基础,责任机制要有利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强化科研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严肃违约责任追究,加大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制定联盟技术创新项目与过程管理办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合作实施和目标实现。三是建设相互信任、信息沟通的信用机制。信用机制是联盟发展的保障,联盟信用机制在于保障成员在协议框架下履行各自的责任。推进联盟信用机制建设,应通过建立联盟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成员准入退出机制,组织开展信用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促进信息交流、沟通协调,促进成员单位建立良好的自律机制和合作关系。四是推动建立开放创新、合作交流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面向目标市场设定联盟创新目标,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用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大中小企业协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和联盟间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是联盟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共享、集成和再创造,实施“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战略,塑造和保护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支撑产业高端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
3加强联盟建设危机管理、系统防控联盟失败风险
一是制定联盟建设管理办法,规范联盟构建基本条件、组织架构、运行制度,完善联盟顶层设计,构建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的联盟管理机制。二是对联盟实行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参照科技部组织开展联盟评估工作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工作方案,重点对联盟创新活动、创新绩效、服务产业、运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况进行自我测评及第三方综合评价。三是建议省市有关部门设立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专项计划,促进联盟完善组织架构、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运行机制,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效率。
4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加快构建和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针对目前我市4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属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不足15%、省级创新型企业不足5%的现实情况,应组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引导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做优做强,更好地构建核心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加强农科教、产学研合作,走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之路,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政府扶优挺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行业领军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核心企业领导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5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农业品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战略关键。农业产业创新联盟应勇当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先锋,深入贯彻实施农业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2013年1月农业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和农业发展规律与自身特点,明确知识产权战略目标重点、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通过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努力提升联盟协同运用与集群管理服务能力、集体维权与行业自律能力,把握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市场关注点和产业生长点,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提升联盟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推动农业知识产权联营和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
6着力加强科技金融结合,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推广;农业现代化
1新时期农业推广的涵义
1.1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探究农业推广内涵的过程中,基础工作为对农业推广的概念进行解读与分析,为农业推广内涵打下基础,农业推广概念需要从狭义、广义与现代农业推广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如下。1.1.1 狭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狭义推广的概念是指,在大学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了新的农业技术后,采用合理的方法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农民,农民在后续的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推广主要集中在养殖业、种植业领域,对其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型研发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效果,但是由于研究的领域过窄,对农业的指导效果较为一般。这种方法在当前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农业欠发达地区被广泛应用,我国当前也主要应用狭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就取得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1.1.2 广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广义农业推广的概念主体为农民,在该概念的践行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会调查农民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讲解相关农业知识,从而让农民能够在务农过程中应用相关农业知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实现对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也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相关地区的农民受教育水平,最终让农民能够更好地进行务农活动。我国当前已经开始针对广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展开了一定范围内的试点工作,就取得的效果来看不太理想,原因在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农民对相关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1.1.3 现代农业推广概念。现代农业推广的基础在于当其的农产品发达,农民能够通过对相关农业技术的全面运用已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为能够让农民对产生的多余农作物进行合理售卖,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在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下,主要推广的内容为各类互联网技术,并向农民提供金融、农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在现代农业推广概念下,技术推广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各类互联网技术等。在当前的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全面落实现代农业推广工作,对于我国来说当前还是任重道远。
1.2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内涵
对农业推广内涵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国情进行研究的,通过对当前我国各地农业推广形式相关资料的研究,可以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形式无法按照上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定义,从农业推广形式上来看,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形式为一些大学与科研院所逐步提升对农业技术的开发,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对这些技术进行讲解,实现对农民的有效教育,保证这些农业技术能够被更好应用。同时我国当前也已经加快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工作,一些农业站的工作人员会向当地农民介绍互联网上的农业资源,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上传提高农民的整体水平。可以说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技术是一种独有的农业推广方式,即将广义、狭义和现代农业推广方式进行合理融合,在提升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能够更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
2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1新时期农业推广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1.1 技术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基础内容为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比如农耕器具、选种育种等方面,在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中,一方面相关大学与农业科研院所当前已经加强了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在论证完成后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另一方面也会对农民进行教育,让农民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相关高新技术进行应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基本要求就是加大对各类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让农民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所以在新时期农业推广体系下,已经能够同时完成在广义与侠义方面的农业推广工作,极大加快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2.1.2 农民素质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民会发挥极大的作用,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为提升农民的基本素质。在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工作中,我国已经重视对农民个人素质的提升工作,这种个人素质提升内容包括让农民掌握各类基础农业知识,让农民能够提高对这些农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在当前的一些地区中,已经开始推行农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让农民能够应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销售以及学习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就试点区域取得的效果来看,当前的这种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农业推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速度。2.1.3 辅助设施方面的促进作用。在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然少不了相关辅助设施的应用,这些辅助设施包括互联网技术、农业器械等,在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工作中,已经基本全面普及了农业器械的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关注重点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由于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体系中已经对这些辅助设施进行了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所以我国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加快了对农业现代化体系中相关辅助设施的建设,在后续的农业推广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下降,并且农业推广的质量大幅提升,最终形成了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良性循坏。
2.2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新时期农业推广的指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建设也能够反作用与新时期农业推广过程中,这种指导作用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互联网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推广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向农民提供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从根本上提升了新时期的农业推广效率与效果。2)农业技术的促进。在新时期农业推广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推广内容为各类新型农业技术,由于现代化农业体系不但能够提升农作物产量,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所以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农民会更加主动地了解与探究农业高新技术,这种现象让农业推广工作能够更好施行。3)基础设施建设。在新时期农业推广中,也包括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讲解,这些内容能够为农作物的生产、销售过程产生助益,在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中,将会对这些建设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2.3通过新时期农业推广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的措施
在新时期的农业推广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快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1)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在今后的政府部门工作中,可以建设农产品交易网,让农民能够应用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这些互联网的功能进行讲解,从而让农民能够对该信息化系统产生兴趣,从而进行主动了解和探究。2)提高推广人员的从业素质。在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需要能够向农民讲解甚至演示各类新型农业技术,这些工作人员需要有很高的素质才能够完成该项工作,所以农业站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定期或不定期对推广人员的从业素质进行考核,保证推广人员能够满足新时期的农业推广要求。3)优化农业推广机制。农业推广机制不但包括应用信息化系统等内容对农民进行教育,也需要能够让工作人员主动提高个人素质,所以在新的农业推广机制优化中,工作人员的素质要与其薪资水平进行挂钩,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全面完成技术推广工作。
篇4
关键词: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89-08
美国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使初级农民掌握了许多涉及农业及相关职业如农业生产、农业法规、农业研究、农业工程学、食品科学及其他领域的知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旨在通过课堂和实验室指导、农业经验指导和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相关活动,为初级农民掌握农业知识、培养社会责任和未来职业成功做准备,通过综合性材料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
关于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Phipps认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从事农业以及相关职业的人做准备。”Roberts等人指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培养有技能的农业劳动者;二是培养在民主社会为农业职业做贡献的成功公民。”也就是说,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农业及其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农业职业需要以及个人发展需求。
一、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
Caryn等人认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涉及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1984年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of 1984)、1997年的《残疾人教育法案》(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of 1997,IDEA)以及2002年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of 2002,NCLB)等法案。Ralsa Marshall Stewart表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涉及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 of 1917)、1963年《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1990年《卡尔・帕金斯职业和运用法案》(Carl D.Pe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of 1990)以及1994年《学校与工作机会法案》(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of 1994)等。”Daniel Frank也指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涉及:1917年国会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该法案规定:在全美中等学校开展农民职业教育;1963年《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的出台,扩展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机会;1990年,联邦政府又通过了《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of 1984),该法案允许学术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扩展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范围。”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总结,将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确定期和繁荣期。
(一)萌芽期――学徒制是美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先驱
学徒制是美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先驱。随着美国内战和工业革命的进行,由此产生的农业人口的转移和潜在的农民职业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截至1900年,仅有400所高中提供农业指导和植物学、化学和动物学等应用学科的教育。在1906年,几乎没有专门提供农业指导的高中。1909年农业高中的数量是125所,1910年有144所。在这些农业高中中,1909年获得地方支持的有24所,1910年有33所;1909年获得州支持的农业高中有37所,1910年有47所。这一时期,农业高中在美国农民职业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影响不大。
(二)确定期――《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使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可追溯到1862年《莫雷尔法案》(The Morrill Act of 1862)的颁布,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该法案使“农业机械和艺术学院”在各州建立,赠地学院(Land-grand Colleges)形成。1902年,农学院和试验站协会建议将农业教育引入公立高中以及特殊农业学校。到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通过,美国有了国家层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立法,且联邦政府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该法案中关于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资金资助的相关规定有:为农民就业提供准备;是低于大学层面的教育项目;专门为14岁以上准备从事农场工作或接管家庭农场的初级农民设计的教育项目。这些正式的规定表明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在美国正式确立。Grady等人表示:“《史密斯・休斯法案》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了范式的转变。首先,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就业做准备,而不是为了更加自由;其次,联邦政府开始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阶段发挥作用。”此外,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农业生产导向,主要是农业技能、农场相关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农业创新技术、土壤和畜牧业的实践方式克服农场长期存在的问题。续润华认为:“《史密斯・休斯法案》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法令。该案的颁布实施,奠定了美国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基础和可靠的资金保障,为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师资和管理人才,对20世纪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换言之,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正式发端于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通过,该法案规定联邦给予农业相关的主题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和家政等方面一定的资助。《史密斯・休斯法案》成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催化剂,标志着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三)繁荣期――《职业教育法案》及随后法案的出台
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该法案规定加强提供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全美拓展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机会。随后,20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卡尔・帕金斯职业和技术教育提高法案》(Carl D.Pekin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6),该法案旨在发展全面涉及学术和职业教育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和高等农民职业教育,为注册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2002年,乔治・布什(George W.Bush)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of 2002),该法案的通过强化了地方教育满足中等学生需要,也对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和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没有优劣之分,所强调的是适用性。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开展。Ralsa指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项目是为7~12年级对农业感兴趣的学生设计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教育项目。”Phipps等人认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项目是指公立学校提供的正式的农民教育项目,是相对于企业或非学校机构组织的非正式教育项目而言的。”以项目为形式的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涉及三个方面: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Instruction)、农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SAE)和未来农民组织((Future Farmers Association,FFA)。Todd认为:“全美中等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模式有三种主要形式: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未来农民协会以及农业经验指导项目。”这三方面对于初级农民获得系统的、完整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
初级农民通过课堂和实验室指导获得农业相关的概念和原则,通过农业经验指导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通过参与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活动提高领导能力、促进个人成才和提高农业职业成功机率。Roberts等人指出:“包括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农业经验指导和未来农民组织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模式是一种全面支持初级农民成长和发展的方式。”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模式结合了农业概念和原则、实践经验的获得以及领导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初级农民未来职业生涯路径选择或中等后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
1.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对象及内容
关于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对象,Phipps等人表示:“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Instruction)是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旨在发展、理解农业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谷小勇表示:“提供中等农民职业学习教育的学校对入学者的要求普遍比较低,小学毕业后欲学习农业者和年龄在14岁以上、曾经从事过或现在仍在从事农业工作且有志学习农业者都可以入学。”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对象是注册为农业相关专业或对农业感兴趣在未来可能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即初级农民。
关于农业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俄克拉荷马州和犹他州为例。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有: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植物和土壤科学;动物科学;农业能力、结构和科技;农业综合企业及其管理;农业通信;自然资源和环境科学。犹他州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土地平整和测量;动物粪便管理;植物病虫害识别和控制;电力。
农业实验室指导则被认为是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初级农民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技术使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之一。Catherine等人认为:“农业实验室,包括机械实验室、温室、牲畜设施、土地实验室以及水产实验室等,目前被认为是提供初级农民应用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旨在提高初级农民的科学技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Parr认为:“通过实验室指导关注初级农民问题的解决,增强初级农民基于农业职业生涯的、有效的和科学的经验学习。”Washburn认为:“农业实验室的经验学习可以培养初级农民利用科技的能力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农业领域的就业做准备。”也就是说,实验室指导作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之一,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初级农民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初级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使用,可为未来从事农业相关职业做准备。实验室指导在初级农民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如图2所示。
2.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特点
作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一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其特点是:注重情境教学(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CTL)和问题探究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利用科技作为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形式。Thompson等人表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初级农民更好地理解农业背景下的科学原则和概念。”
首先,注重农业情境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农业教师在实施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时,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集咨询、问题和课程指导学习、合作学习及真实性评价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农业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要结合农业复杂的环境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农业教师在实施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时,也十分注重问题探究式教学,该教学方式允许初级农民按照真实世界中的农业体验学习农业知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过程反映真实场景,问题解决更具实践性。情境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初级农民快速掌握农业相关的概念和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和农业技术使用的实验室指导活动。
其次,利用科技作为教学工具。Terrel在1999年开展的一项关于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项目中科技的需求和使用的研究表明,早在1998年,美国中等农民职业课堂教学就开始使用农业技术作为教学手段。随着电脑和先进通信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被运用到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中。此外,另一项涉及北卡罗来纳州和弗吉尼亚州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程中科技使用的研究显示,在中等农民职业教学过程中,农业教师会利用电脑、光盘、激光印刷机、互联网、邮件、录像带及电视等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教育技术的使用增加了教育机会,提高了初级农民获得资源的机会,能更有效地使用教学材料,且更便于传授教学方法。Prensky表示:“今天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不再是按照教育体系的设计开展教学的。学生更善于利用手机、光盘播放资源、电脑和视频等现代手段获得农业相关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课堂和实验室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初级农民拥有更多接触科学思维和应用科学资源的机会以解决复杂的农业问题。
再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和实验室教学主要有以下形式:讲课,讲课和讨论,教师提问,教师演示,教师问题模式,小组讨论,以学生为主的讨论,班级讨论,体验活动,学生的独立活动,使用电脑、计算机和其他科技手段,合作学习活动,实验室活动,写作,材料阅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学习评价,作业/测试,家庭作业等等。
(二)FFA未来农民组织及其活动
1.FFA未来农民组织的成立及其简介
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始于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通过。11年之后,1928年,美国未来农民协会(Future Farmers Association,FFA)成立,1988年,改名为国家未来农民组织(National FFA Organization)。李新月认为:“美国未来农民协会(FFA),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农村年轻人的全国性组织,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农业实践活动发挥他们潜在的领导能力,记录个人成长以及开发职业生涯;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农村青年的知识、劳动技能和农场管理经验,为未来成为优秀的农民奠定基础。”国家未来农民组织(FFA)是一个旨在通过农业教育提高年轻人领导能力、成长成才和职业成功的青年组织。按照美国未来农民组织官网的说法,国家未来农民组织作为中学生选修农业课的组织,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农业知识和农场实践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农业劳动技能、农场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增强对农业的兴趣,尤其强调通过农民教育培训促进个人成长、职业成功。目前该机构在全美50个州有507 000个会员,全美各地都有分支机构。总之,国家未来农民组织(FFA)作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之一,是一个动态的青年组织,该组织通过农业教育在促进学生获得领导能力、个人成长及职业成功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FFA和国家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职业发展活动(CDEs)
为养成现代化农业的素质和意识,初级农民要广泛参与农业职业生涯活动,因此,国家未来农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职业发展活动(Career Development Events,CDEs)。通过参与国家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以培养学生团队活力和青年领导能力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活动来促进初级农民参与社会活动,提高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usty Mille指出:“职业发展活动(CEDs)旨在帮助从事或准备从事农业的初级农民。”据国家未来农民组织手册称,职业发展活动的作用在于激励初级农民发展领导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职业成功率。国家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职业发展活动吸引了众多农民参与,活动内容涉及农业通信、农业问题、农业机械、农业销售、农学、花卉栽培、公开演讲及牲畜评估等方面。农民可参与地方、州和国家三个层次的职业发展活动。一些职业发展活动需要以团队形式参加比赛,另一些则需要以个人形式参加比赛(如表1所示)。
(三)SAE农业经验指导及其作用
1.SAE农业经验指导的内涵
Phipps认为:“农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Agricul-
tural Experience,SAE)是指所有初级农民在课堂和实验室之外进行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农业实践活动,或者是在放假期间进行的由教师、家长和农场雇主或者其他人对初级农民开展的系统的指导和监督。”Dyer等人指出:“农业经验指导是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是初级农民独立处理农业相关工作,在教师、家长、农场雇主及其他人员指导下获得农业实践经验的方式。农业经验指导能够发展初级农民在真实农业场景中的生活技能,并提供初级农民将农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环境中的机会。”换言之,农业经验指导可使初级农民获得进入农业领域的相关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对农业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农业经验指导可使初级农民亲身参加到农场、牧场、农业综合企业等农业实际场景中,在学校实验室之外的社区环境中以“边学边干”的形式获得农业实践经验。
2.SAE农业经验指导的演进及作用
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模式变化之一是从职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Occupational Experience,SOE)转变为农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SAE)。这不仅是一个缩略词的变化,而是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环境方面由之前所描述的农民职业教育变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有学者表示:“职业经验指导等同于家政或农场经营之道,而农业经验指导从字面上就涵盖了涉及农业知识、技能和农业职业取向等所有方面的内容和农业职业经验。”同时,Zurbrick进一步声称:“农业经验指导包括职业经验指导所包含的一切内容,这也使农业经验指导成为具有职业教育目的的项目。选择具有学术性质的农业经验指导的农民可能是那些没有任何职业经验的人。”职业经验指导关注的是获得农业教学,而农业经验指导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更好的农业教学。由职业经验指导变为农业经验指导,是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演进过程之一。
农业经验学习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农业经验学习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其价值是公认的。通过实践和在实际农业场景中知识的运用,可以加快对农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同时在获得农业经验的过程中,又会遇到问题,这需要初级农民不断寻求更多信息、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又会积累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Talbert等人认为:“农业经验指导(SAE)提供初级农民学习技能和经验的机会,有助于初级农民个人的成长,并提高未来从事农业职业的成功率。”Jon认为:“农业经验指导(SAE)旨在提供亲身学习获得个人成长和未来农业职业就业成功的技能和经验。这些技能和经验旨在为初级农民进入工作领域,特别是进入农业行业做准备的。通过奉献和努力,那些参与农业经验指导项目的优秀学生还可获得未来农民组织(FFA)的认证。”Pals也认为:农业经验指导有助于:提高初级农民的责任心;发展自信:提供一个自学的机会;挖掘自主处理事务的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一起工作。农业经验指导的作用之一是让初级农民通过亲身体验,实现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转换,通过经验学习获得相关技能,为进入农民职业领域做好准备。
三、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以培养农民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一方面使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另一方面又掌握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实验经验,并具有良好的农业职业道德。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一是有完善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立法;二是教学内容强调农业职业技能和科学技术教育;三是农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有如下启示: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有学者指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涉及1990年的《帕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1914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1946年的《乔治・巴登法案》,1963的《职业教育法》,1982年的《职业训练协作法》《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法案。这些法案以及随后法案的颁布进一步加强了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也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提高了资金保障和法律基础。当前我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仅在《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中有所涉及。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对象及政府资金资助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要重视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是突出科技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农民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大对农作物、家禽优良品种、植物病虫害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我国在农民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民职业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旨在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教学手段上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经济发达地区可先走一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技术、光盘等现代化手段探索现代化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可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加大农民职业教育配套设施的投入。
再次,要使农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注重初级农民农业知识、概念和原则的掌握,而国家未来农民组织和农业经验指导则注重加强初级农民对课堂所学知识、概念和原则在实际农业场景中的运用,注重初级农民实践经验的积累。而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严重不足,一些农民职业学校一味强调理论教学,教学内容陈旧,农业知识更新慢,且实用性不强。有学者建议:应“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中国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农民的实践技能,尤其是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与地方的农业企业的合作。”总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成为我国未来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Phipps L J,Osborne E W,Dyer J E,Ball A.Handbook on agriculturaleducation(3rd ed.)[M].Now York:Thomson Delmar Learning,2008.
[2]Roberts T G,Ball A L.Secondary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content and context for teach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9,50(1):81-91.
[3]Caryn M,Hoerst Whittington,M Susie.The Current Status of Classroom Inclusion Activities of Secondary Agriculture Teacher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6,47(4):39-52.
[4]Ralsa Marshall Stewart.Emerging educational and agricultural trend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D].Carilina: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03.
[5]Daniel Frank.A framework for delivery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D].California: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2002.
[6]Benjamin Marshall Davis.Agricultural education: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J].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1911,11(9):469-484.
[7]Grady T,Roberts Anna,L Ball.Secondary agricultural science as content and context for teach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9,50(1):81-91.
[8]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New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8.
[9]续润华.美国《斯密斯・休斯法》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45-49.
[10]王喜梅.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
[11]Todd D Ehlers.Effects of Illinois facilitating coordination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ate staff on district 5 FFA,te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D].Illinois:Illinois University,2006.
[12]谷小勇.20世纪初期美国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及启迪[J].世界农业,2006(3):55-56.
[13]Carmen R.Russell.How secondary Oklahoma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eachers motivate thei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areer development[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7.
[14]Tyson J.Sorensen.Inservice needs and perceived competencies of Utah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structors[D].Utah:Utah Dean of Graduate Studies,2005.
[15]Catherine W.Shoulders,Brian E.Myers.Teachers’use of agricultural laboratories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12,53(2):124-138.
[16]Parr,B.,Edwards,M.C.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Problem-solving an old friend revisited[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4,45(4):106-117.
[17]Washburn S G,Myers B E.Agriculture teacher perceptions of preparation to integrate science and their current use of inquiry based learn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10,51(1):88-98.
[18]O W Olowa.Effects of the problem solving and subject matter approaches on th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of secondary school agricultural education[J].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2009,46(1):33-47.
[19]James Christopher Haynes.Testing the effect of a science-enhanced curriculum on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gricultural competency of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D].Oklahoma:Oklahoma State of University,2010.
[20]Thompson G W,Balschweid M M.Integrating science into agriculture programs:Implications for addressing state standards and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000,41(2):73-80.
[21]Glynn S M,Winter L K.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in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2004,16(2):51-63.
[22]Gallagher S A,Stepien W J,Sher B J,Workman D.Implement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science classrooms[J].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1995,95(3):136-146.
[23]Terrel W Jeffery.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s:A national study[D].Colorado:Colorado State Unibersity,1999.
[24]Antoine Jerrod Alston.An assess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urricula[D].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2000.
[25]Prensky M.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 part 1[J].On the Horizon,2001,9,(05):1-6.
[26]James Christopher Haynes.Testing the effect of a science-enhanced curriculum on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gricultural competency of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D].Oklahoma:Oklahoma State of University,2010.
[27]李新月.若干发达国家农业发展与农业教育互动机制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28]National FFA Organization.Official FFA manual of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1997―1998)[M].Alexandria:National FFA Center,1998.
[29]易红郡,谭建平.新型农民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0]Rusty Miller.Equine subject matter in Virginia’s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J].Abstracts,2009,29(5):448-449.
[31]The National FFA Organization.Career development events handbook[EB/OL].2008.http:///docu
ments/cde_ handbook.pdf.
[32]Jon W.Ramsey.Identifying entry-level skills expected by agricultural industry experts and determin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whether they are being learned throug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component of th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A two-panel Delphi study[D].Oklahoma: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2009.
[33]Dyer J E,Osborne,E.W..Developing a model for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programs:A synthesis of researc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1996,38(4):50-58.
[34]Zurbrick P R.Supervised experience[J].Th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Magazine,1989,62(4):3-7.
[35]Talbert B A,Vaughn R,Croom B D ,et al..Foundations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2nd ed.)[M].Danville,IL:Professional Educators Publications,2007.
[36]Jon W.Ramsey.Identifying entry-level skills expected by agricultural industry experts and determin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whether they are being learned throug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component of th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A two-panel Delphi study[D].Oklahoma: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2009.
[37]Pals D A.Value of supervised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programs as perceived by parents,employers,and vocational agriculture instructor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1988,30(2):18-25.
篇5
我是一名战斗在农村第一线的农业技术员,自参加工作以来热衷于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把所掌握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产第一线,为农民的增产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践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首先自己要具备推广农业技术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多年来,我们订了农村科学实验和植物保护等材料一年四季坚持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地印发病虫害情报,准确及时地把农业讯情传送到千家万户,系统地学习了五大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等。组织实施了各类试验示范,如我们在老屋场村、旁塘村进行了“3414”肥效试验和22个优良水稻品种的产量产值示范比对。受到农民的欢迎和领导的认可。
二、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面对的是农业、农村、农民,是生产第一线的人员。与百姓面对面的接触,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把技术讲给农民听、示范给农民看。田间地头就是我们的“办公室”,要有不误农时、不惧风雨、不怕烈日、不怕吃苦的精神,所以作为一名一肩双挑的(兼镇计生专干)技术员更需要毅力,多年来,我坚持勤学习、勤入户指导、勤试验示范、勤汇报总结,2012年度被江西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先进乡镇农技推广站”。
三、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技推广的目的
在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如科技入户工程,使一些先进的技术、新品种直接入户到田,让农民增产增收,获得较高的效益。
总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要有不怕吃苦与农民打成一片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和精耕细作的试验示范,精神百倍的努力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农技推广人员。
自从2005年国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到现在已有8年了,2012年冬通过培训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科学知识。并被聘请为2013年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我深感荣幸。并感到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
我所负责的示范户是在西牛镇星村和中星村共有10户。指导的产业是杂交水稻。根据农村和农民的特点,我制订了自己的入户方法。首先是科技培训,除了对全镇113户种养能手统一培训以外,还入村入组集中培训,在培训中发放并指导填写了示范户手册。同时填写好了技术员手册。其次是及时入户指导,让示范户明白科技入户的目的和在农业生产中所起到的作用。我把入户时间安排在早、午、晚。这样不会耽误示范户干农活,还可以做到提前进行指导。从春播到秋收,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入户安排,做好与示范户的衔接。不但要指导好示范户科学种田,还要带动周边农户。改变以往的粗放经营。通过入户指导,农民才知道要想高产、高效,首先就是要有优良的杂交种子,然后必须狠抓病虫害防治及大田管理。
本人通过几次的技术指导员培训和入户工作,明白了一个道理,科技示范户指导员的责任是传播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并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户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反映到专家组来解决。做好与示范户的沟通。有了我对科技入户这项工作的充分认识,我今后的工作方向是,益于农民,以农民为重,使农民真正都富裕起来。使科技入户工作做得更好,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员应有的作用,农业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这对于刚从事农业工作或已从事多年的人都深有体会,本人从事农村农业工作几十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对其中的“辛、酸、苦、辣”深有体会,那么怎么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农业技术员呢?以下谈谈要成为一名合格技术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一流的态度:态度是决定你的思想,影响你的习惯,作用于你的行为,只有想立足于农业事业,坚信要在农业推广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能做得更好,否则,请别轻易进入农业工作这一领域。态度包含以下几方面:1、责任:责任是每位有高级思想的动物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既然从事这一工作,对于一种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我们有责任推广好,让农民能够接受,能够应用,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农业技术员来说,应该负的责任。2、自信:自信的人最美,自信可以帮助你在困境中逆流而上,自信让你的生命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自信能提升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使你的一举一动都充满“引力”牵引群众的眼神,自信在农业工作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缺乏自信的人很难把农业工作做好。3、勤奋:都说勤能补拙,这个道理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成立,农业工作本身就是个苦差,千万别想每天什么事都不做浑浑噩噩过日子。4、思考:思考是人类的本能,农业技术员要学会思考,懂得思考,要在思考中总结经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必定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和自我反省,才能不断进步,提高自我价值。
二、一流的技术:作为一名技术员,想要把工作做好、做细,我们必须每天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从各方面提高自身业务知识,农业技术推广从直观上简单来讲目的是做什么?当然就是把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推广出去,让农民群众接受。农业知识是你对你所要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程度,试问自己对自己所要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都不了解,农民群众要求你讲讲新技术、新品种的优点,技术员一问三不知,农民群众怎么放心接受你的新技术,接受你的新品种。
篇6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人才对于提升中国农村整体的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应该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担,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引领和智力支持。高职院校是当前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优质学校类型,其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强调对专门技能的训练,因此,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训农村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需要找准自身的发展位置,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各项条件,才可以更好地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帮助农民提升创业技能水平。
1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可以高效地缩短城市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要求,对农业、乡村、农民经济的蓬勃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特点,紧跟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突破当前农业人才开发难点的重要步骤。高职院校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可以提升农村农业文化教育水准、提高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存量的累积,帮助农村农民顺利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可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改善农业劳动者就业质量。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完成传统农业劳动者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使其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2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要完善农村人才结构,必须要在政策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团队带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提高农村农民职业素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结构不均衡
首先,培育对象选择范围狭窄。高职院校在培养对象的选取上,虽然具有“择优选择”“以点带面”的优点,但是针对广大普通农民所进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却没有普及。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农民发展不均衡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其次,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求教育对象必须具有相应的农业专业知识基础,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影响,高职院校完成传统农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困难重重。最后,培养的对象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偏多,而在专门技能型及专门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上则严重不足。这种培育结构不均衡的现象,违背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会导致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成效不显著。总之,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经历和文化水平,就很难完成从传统农村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单一
生产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在组织培训工作时的重点培养类型,培训内容虽然能够适应广大农户的需要并被农民接受,但却远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所必须的社会知识系统。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与生活五方面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点要求中得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是包括科技、人文、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构复杂、多元的综合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特点和目标入手,来组织农民的培育工作。
2.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手段和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养手段与方法都还不灵活,也相对片面,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化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对固定的基础课程实施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在培养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新农村农业领军人物的培训和示范性培养为重心,主要面向农业领军型人物和农村基层领导者开展的核心培训,教学方法上也大多采用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单一型方法,但现代新型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还没有充分运用在农民培育工作当中,而远程教育,小班课堂和实战训练的教学形式还没有充分普及,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进度。
2.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师资结构也亟需进一步调整。一是培养师资流动性较强,多是兼职的、从学校以外聘请的短期性师资,无法连续固定的时间对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培育。同时为适应培养需要,培训师资的能力门槛也逐步下降,部分师资甚至自己也不具备足够的农业实践经验,所掌握的农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也达不到正常培养标准,与学员素质之间出现了断崖式差距,使得传统农民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部分师资虽然具备了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充分考虑受训学员的现实状况,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无法实现因需施教;三是有着丰厚实践经验的老师,由于从未进行过体系的理论训练,无法形成书面的规范性指导,也无法把丰厚实践经验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条理清晰地讲授给学生。
3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
3.1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
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先进而科学的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的农村农民培育工作具有正面带动的效果,而消极错误的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农民人才培育工作具有负面阻碍的影响。所以,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逐步摸索出符合当前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首先,扩大培育视角,确立了“大职业培育观”。乡村振兴战略,是包含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几个领域多方面的全局性战略。将培训范围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训练,拓展至涵盖了多种内容如:农业生产技术、道德、生态意识、法治观念等具体综合素养的培育,这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标准。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必须重新确立强大职业农民培育观念,以更为开阔的视角来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次,吸引多元化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观。合理人才观影响着高职院校对于人员的培养、考察、引进等多方位的人才管理培育工作。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时候,首先要始终铭记新型职业农民才是乡村振兴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将所有可能发展的受培养的农民学生都吸收到培养团队当中,以公平的眼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受教育培养的农民,力争培育出一大批生产经营型、专门技术型与专业服务性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新一代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高新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者。最后,顺应时展趋势,逐步建立了终身教育的培育观。社会网络发展飞速,这就需要广大农民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更多的技术,单靠一种技能很难应对竞争加剧的现代社会。所以,高职院校要建立终身教育的培育观。一方面转变以往农村群众过于重视教育功利性的观点,一方面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另外,高职院校建立农村长效化教育追踪服务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进行培训后的追踪辅导,并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搭建农村线上追踪服务平台,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学员在农村生产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2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优化培育内容
为了满足现代化农村发展需要,为新型职业农民所制定的基本培育内容必须全面涵盖农村实际需要,除必要的农业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农村农业管理人员教育、市场动态培训外,还必须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群众文化教育,以及政策与法规培训等基本教学内容。一是培育内容符合农村需要。培育内容覆盖基础技能、核心技能以及适应社会交流的技能。首先,培育内容与农业基本技能相匹配,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新型农村文化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与接受。其次,培育内容必须与农户的核心专业技能相匹配,并针对实际职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帮助农民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有机融合发展。最后,培育内容与农户的社会交流技能相匹配,涉及新事物新技能如电商和网络技术等,除此以外,作为农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才能也是其中的重要培育内容。二是培育内容必须符合本地资源。因为各个区域的农业产业都有着各种不同特征属性。造成各地农业发展存在独特性的因素,主要是受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地域差别和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及生产市场、人为因素和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等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必须对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问题开展全方位研究,并加以全面和细致地总结,以创造适应各地农业发展趋势的新思维,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内涵,寻求处理农业发展问题的新方法,并合理运用农业生态资源,提供符合各地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
3.3创新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是相对单调刻板的,但身处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高职院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中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教学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越性,积极革新农民培育方法,增加教学灵活度,并充分调动起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例如可把教学地点选定在果园,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技术,现场连线种植技术比较领先的公司,合作来共同完成远程教育;农户可通过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在种植地内进行实训任务,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都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对参加培训的兴趣和主动性。
3.4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实用化
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区域农村农业领域发展的相关状况和要求,据此提出培养目标,构建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同时变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课程设置要坚持实践性原则,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现实的农业需求设计课程,重新取舍教学门类和教学内容,逐步重构课程内容,使课程的设置更加适应地方农业实际发展需求。逐步淘汰过时的技术,有选择地把适应地方农业生活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吸纳到课程当中,并适时调整课程,以保证教学工作时时保持“源头活水”。
3.5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团队建设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成效如何,与培训教师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重要的关系。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梯队培养、外部人才引进教师队伍。通过招聘农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及高学历的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补充,提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的质量。其次,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实现共赢。为培养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和本地公司共同协作,通过让涉农专业教师在基地、对口公司定期进行挂职锻炼,以实现对师资的全面培养。最后,严格考核制度。为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当设置严格的教师考评制度,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在考评中业绩最优秀的教师将获得在评优、评职称等工作方面的优先权,并期望借此来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知识水平,加强对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村整体素质水平,对进行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高职院校一定要主动担当起这种社会责任和农村教育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优化充实,全面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能力,全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发展,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宏伟的战略助力。
参考文献:
[1]康亚华,许文静,尹秋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9(2):89-94.
[2]林靖.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建构研究———基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个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26-227.
篇7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 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市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 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并掌握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形成强大的动力,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培训好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精神文件和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为群众谋利,提高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
2. 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和村委会日常事务,推进村务信息公开,贴近村民,打好群众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村干部良好的形象,构建和谐的政民关系,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继续做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各项工程的建设,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整体生活质量。
3. 要更好的融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们打成一片。下半年,将会有新的工作任务,要更多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弱势群体、走进工作一线。要及时了解村里各项工作的动向,多向村干部和村民们学习,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村里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多走访群众,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并处理群众之间一些简单的矛盾纠纷,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同时,还可以多向村民们学习一些农业知识,参加一些农村的实践活动。
篇8
[关键词] 蔬菜发展 现状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26-01
1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技术推广困难
2015年度,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1.892万亩,年产量21.72万吨,产值4.1738亿元。其中,各类主要蔬菜种植面积为根菜类0.52万亩、白菜类1.45万亩、甘蓝类0.19万亩、绿叶蔬菜类0.23万亩、豆类0.63万亩、茄果类0.41万亩、水生菜类5.7万亩、薯芋类1.11万亩等。蔬菜产销主体共有690个,其中蔬菜企业6个,合作社39个,家庭农场55个,种植大户590个。蔬菜冷库只有12个。我县虽一直在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但由于多年的农业发展,生产者更加信赖具有多年经验的生产技术,而不是所谓的高新技术
1.2 资金投入少,回报差
蔬菜产业属于农业产业中的一种,具备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要想使其不断发展,就需增加资金的投人,才能获得长期的回报。而我县本身并没有处于较为发达的地区,蔬菜收入总体较低,且并不稳定,同时,各级财政资金每年投入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资金50万左右,资金量少、散。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报较为明显的工业产业之中,而不是回报时间长且风险较大的农业上。对于蔬菜产业资金的利用,经调查,总体效率低下,没有充分将其利用起来,缺乏附加值,也是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难题所在[1]。
1.3 蔬菜产业落后
我县蔬菜产业总体较为落后,虽具有较为广阔的种植面积,但是缺乏后续程序,包括对应的蔬菜加工企业,市场流向较为单一,难以扩展更为广阔的市场,产业链整体并不完整且不具备抗风险能力。除上述问题外,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效率低下,不具备品牌效应,无法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
1.4 缺乏技术推广人员
现阶段,整个我县的技术推广人员200余人,其中从事蔬菜专业技术人员17人,正规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人,乡、镇地区严重缺少相应人才,这也是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之一。同时,虽然配有专门的农业研究设施,但是技术人员总体知识较为落后,近年来很少进行有组织的全新农业技术学习。
1.5 环境恶劣
恶劣的环境主要来源2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多年的蔬菜种植[2],为了提高产量,不受限制的使用化肥,使土地遭到严重的破坏,污染、土壤养分降低等问题日益突显。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问题,经常出现干旱问题,并没有与蔬菜种植相对应的沟、渠等设施,都是影响蔬菜种植的问题所在。
2 我县蔬菜行业发展策略
2.1 推广人员的培训
针对推广人员需要进行全新知识的培训与增加激励政策。推广人员的培训需具备下面两方面:一方面将其派往我国专门设立的培训机构进行最新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另一方面聘请农业研究专家进驻或定期进行讲座,这样不仅可以随时学习到专家的知识,专家也可实地考察当地实情,制定符合当下实情的农业生产技术。针对推广人员需要增加激励政策,同时,对无所作为之人也需予以惩罚,根据青蛙效应,生活在平稳的环境中,只会慢慢退变乃至灭亡,只有在具有危险的环境下,才会努力奋斗。推广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成果决定奖励还是惩罚,以调动起积极性。
2.2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我县部分生产者由于地理与经济的问题,并不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针对上述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首先应进行科学与文化上的讲座,普及农业知识,以科学讲解全面提升生产者的个人素质,也可增加其接受全新的农业相关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讲座内容以种植技术、种植环境构建、全新的蔬菜品种、保护环境、保障生态平衡为主,不仅要做好农业的种植,也要保护种植环境不受到破坏,保证生态与经济和谐互助的关系。
2.3 构建全新的蔬菜行业产业链
针对蔬菜行业产业链的种种弊端,首先以提升基础设施为主,这是保障蔬菜拥有更好的质量与产量基础所在。我县具有大量的山区,根据山区实情,构建蔬菜基地,以提升其抗灾害能力为主。扩建整合蔬菜加工基地与企业,并提升蔬菜本身的附加值,以干净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宣传核心,打造独属于缙云蔬菜行业的品牌,提升总体市场竞争力。扩展蔬菜供应途径与销售源,不仅要在整个浙江地区,更要覆盖到国内每一座城市,以巨大的销售网络为发展基础。
2.4 培养蔬菜种植典型村
针对我县内部的蔬菜产业实情,培植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蔬菜种植典型村镇与企业,利用羊群效应,一旦出现具有丰厚成果的村镇与企业,其余村镇与企业也会随着效仿,减少推广难度与工作量。村镇与企业的培训以相关技术为主,包括蔬菜产品的加工技术、保鲜技术、储运技术和新型农业设备的引进与学习,还需针对种植技术、优良品种进行选择与种植,并提升蔬菜产品的高品质加工,扩展整套蔬菜产业链。
总结
针对我县蔬菜行业的种种弊端,本文提出包括推广人员的培训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构建全新的蔬菜行业产业链、培养蔬菜种植典型村等对策,系统通过上述方案,完善的解决我县蔬菜行业的各种弊端,使蔬菜行业发展越发正规且高速,使生产者与当地政府都能从中获得有益之处,实现共同发展与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一、争取政策,夯实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基础
自启动“农村中专生培养示范点”以来,海南省农广校始终把争取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支持放在推进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抢抓机遇,为该项工作的长效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文件精神。根据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精神,2006年开始,学校积极与海南省农业厅协调,争取将农村中专生计划列入省财政支持项目加以推进,同时开展了专项工作调研。2008年,农业厅拨款12万元作为示范点启动资金,海口市农业局以1︰1的比例配套资金。5年来,海南省农业厅累计拨付农村中专生培养经费572万元,海口市农业局累计拨款84.75万元。
二是主动切入,融入中职教育计划。海南省农广校积极沟通协调教育部门,将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列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学员毕业由教育厅统一发放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同时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接受教育厅的指导。
三是抢抓机遇,争取政策,寻求支持。2009年至2010年,海南省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拓展到定安、万宁、儋州等市县,共设立了7个农村中专生培养教学点10个教学班,培养农民学员608人。经过两年多努力,该项工作得到了农民学员的欢迎和社会认可,引起海南省人才办的关注。2010年5月,海南省人才办着手制定《海南省中西部市县人才智力扶持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海南省农广校抢抓机遇,积极沟通省人才办,汇报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情况,在省人才办的协调下,2010年8月25日,经五届省委常委会第82次会议审议同意, 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正式列入海南省中西部市县人才智力扶持行动计划,即农村中专生培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从2011年起,计划用10年时间,为海南省特别是中西部11个市县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依托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每年对100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3年制中专学历教育,学费每人每年1000元,由省财政、市县财政分别承担70%和30%。
四是依托政策、多方协调、全面推进。2011年5月,海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五部门依据农村中专生培养计划,联合制定《海南省农村中专生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至此,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的起点和政策依据,农业部门的一项农民教育工作纳入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视野。2011年,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正式在海南中西部11市县全面铺开,共招录学员1211名,超额完成计划211名(含海口市超466名)。目前,2008和2009级示范点533学员已顺利毕业,示范点和中西部11市县在读学员2941人,在基层设置60个教学班,开设畜牧兽医、会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3个专业。
五是加强硬软件建设,拓展和提升服务平台。海南省农民培训省级中心大楼项目2012年获批通过,该项目投资超过2000万元,目前大楼正在建设当中。为保证项目获批,争取尽早落实建设资金,学校积极与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沟通,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二、加强管理,提升农村中专生培养服务能力
几年来,海南省农广校十分重视农村中专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班管理等工作,多方面整合资源,多措施加强管理。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在加强本校25位教师培养使用的同时,聘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省委党校、省农业科学院、省农技推广中心等农业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共118位高、中级专家作为外聘教师,整合师资资源,保证教学效果。
二是强化教学管理。教学班实行省校及当地班主任共同管理的“双班主任”制,学校每年组织教学班管理人员召开农村中专生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定期或不定期派督导组深入基层与学员沟通交流,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及要求,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同时,组建各个教学班班组长,加强学员自我管理。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目前共在10个规范农业示范园建立教学培训基地,组织农村中专生培养学员参观考察和开展操作技术实训,使学员理论联系实际。
三、特色办学,提高农村中专生培养教学效果
为提高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农民学员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农村中专生培养坚持特色办学:
特色一:深入基层,送教下乡。农村中专生培养教学班设在农村。部分市县全面铺开,面向全市县招生;部分市县结合当地产业、体系建设(如村级防疫员、农合社)等开展培养工作。目前,共在基层设置60个教学班,满足了农民就近就地学习需求。
特色二: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村中专生培养教学主要包括学员自学、媒体教学、面授辅导、实训、专题技术讲座、顶岗实习等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手段灵活,方式多样。为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学校与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话广播联合创办农民教育培训“空中课堂”栏目,主要讲授农村法律法规和农业知识技能,节目每周一至周五10:00—10:30首播,13:00—13:30重播,学校统一购买收音机,免费供学员使用,创造学习条件,满足农民学习需求。
特色三:结合实际,开展讲座。除统一面授学习外,学校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特点和农业生产季节实际需要,开展农民急需的、针对性强的培训,如春冬胶园扶管技术、蔬菜种植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养鸡管理技术等各类专题讲座及实训,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宣传典型,扩大农村中专生培养工作影响力
篇10
关键词农业技术;新型农机;推广与应用
1现代农业技术与新型农机具推广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工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即针对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大规模推广,这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是传农业生产大国,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的农业工作者思想还十分传统,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还仅仅凭借着早年的生产经验,并不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并且思想非常守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整体来说相对较低,对于一些新型的设备和技术接纳不够积极;2)我国传统的农业经验已经不能在新的农业生产形势下发挥优势。科研院改进和改良的一些设备和技术并没有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在实际生产的实际经验方面出现明显不足的态势。同时,很多设备和方法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造成一些有关农业设备和农业技术的研究成了纸上谈兵,一些具有实验性质和概念性质的设备及技术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2加强现代农业技术与新型农机具推广与应用的主要措施
2.1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
让农业工作者从心理上对这些技术和设备接纳是对农业技术与新型农机具进行推广的首要环节。只有当农民真正接受了这些技术和设备,他们才能将其真正地用于实践[2]。所以根据我国农业工作者的实际情况,要对农业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农业培训,使他们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做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新型的设备。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可以看出,很多年轻人远离了家乡到大城市打工,真正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人往往都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导致农业群体的劳动力减少,劳动效率降低。此外,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代人的文化水平相对有限,对于一些新兴的事务和新型的设备技术接纳能力和学习能力保持在较低的状态。所以政府等有关部门必须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新型机器设备,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培训。具体操作如下:针对不同地区的状况来宣传和开设一些农业知识大讲堂,使农业专家通过示范和操作指导等方法来使农民对设备和技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于以后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迈出第一步的坚实基础。另外,各级政府部门还应该出台与农业、农民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在对新型农具和新技术的使用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2.2加强同研究机构等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以外,政府部门应该促进科研院所与农业从业者的合作与交流,促使一些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部门也加入到宣传队伍当中,大幅度提高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力度。很多农业工作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框架,学习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意愿十分低,且机会不多,所以他们对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了解较少。对于上述这种现象,工作人员在进行宣传的时候,可以对这些设备和技术的优势进行重点宣传和介绍,以便于农业工作者认识到这些设备和技术的优越性。设备和技术的研发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大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成本,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以备促进我国农业的研究和发展[3]。在研究过程当中,要注意设备和技术的平民化和人机工程的友好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设计和制造出来的设备是便于农民操作和理解的,以便于推广和获得农业工作者的青睐和认可。另外,高校组织农业专业的学生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多接触实际生产,在实践过程中将更多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新型技术的操作方法逐步推广到农业生产者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农业设备和农业技术在农民群体中进一步推广。
2.3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
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实验和演示培训等多种方法进行。推广农业设备和农业技术的大部分单位是事业单位或有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性单位,主要职责是为基层农民提供基础的农业生产帮助,其中包括新型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但是由于基层农业生产过的条件异常艰苦,导致很多高学历、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愿意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和推广,造成了这些工作者对基层农业生产活动的了解呈现不足的状态。此外,由于这些单位大部分都是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机构,所以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面都捉襟见肘,造成工作开展的阻力相对较大。所以,应逐步加强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对这些人才给予足够的政策优势和物质条件奖励,并且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制订相应的推广方案,逐步加大农业设备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资金力度,最终确保推广能够顺利完成,并且实现理想的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