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游戏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游戏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绘画游戏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幼儿绘画;有效性;策略

引言

美术绘画活动作为幼儿园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实现寓教于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绘画教学,提升幼儿的美术综合素养,保证美术绘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视乎,应该保证教学活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满足幼儿兴趣和爱好的需求。只有选择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方法,找到更加有效促进幼儿实际发展的美术绘画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明确幼儿绘画教学的目标

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绘画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明确绘画教学的目标,从而把握教学的方向,提高绘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幼儿绘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绘画活动中,使其能够增强绘画体验,享受到快乐,并且培养其良好的绘画习惯。其次,应该使学生对于一些绘画工具有所认识,例如油画棒、蜡笔和水彩笔等,幼儿应该对于这些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保证能够使用这些工具更加有效地开展绘画学习。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在学习绘画知识的过程中对于线条和简单的形状有比较好的认识,能够在描绘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的时候使用这些线条和形状。最后,教师应该使幼儿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对于幼儿绘画特点的研究

在开展幼儿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架起那个对于幼儿绘画的特点进行研究,找到更加有效开展绘画教学的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生理角度来加强对于幼儿绘画特点进行研究。幼儿的生理发展处于大肌肉动作逐渐向精细动作发展的转折过程,这个阶段幼旱幕婊相对来说还不具备较强的美感,但是幼儿对于自己的动作有了很好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可以向想象思维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幼儿心理来研究其绘画的特点。幼儿时期的涂鸦和涂画都是其本能的冲动产生的,也是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幼儿涂鸦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对于周边事物认知的过程。并且随着其心智不断成熟,其认知能力的变化也会在绘画上有所体现。

三、组织多样性的绘画形式和手段

想要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绘画教学,教师还应该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绘画形式和手段,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因为如果直接告诉幼儿学习的内容,那么有的时候就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影响绘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采取幼儿比较感性的方式,以故事或者游戏的形式引入课题,这样可以使其绘画的兴趣得到激发。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幼儿一同进行吹泡泡的游戏,使幼儿能够更加开心地进行泡泡画。这些形式会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很好的满足,幼儿绘画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四、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

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幼儿可以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教师应该善于鼓励幼儿开展绘画学习,引导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学生把画面弄脏的时候,教师不能责怪幼儿,而是加强沟通,了解幼儿的意图。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幼儿参与绘画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五、实施教学反思。改进绘画教学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绘画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改进绘画教学,提高绘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采取积极的方法加以改正。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对于绘画教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的有效性,对于激发幼儿参与绘画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绘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2

美术教育 现状 反思

随着《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学前美术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结合实际研读新《纲要》后,再反思我们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不少问题。

1.过分强调绘画技能的教学,缺乏对儿童情感的关注

当前的学前美术教育过多地注重绘画技能教学,没有将美术真正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工具。幼儿的绘画既然被作为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教师就会忽略绘画对儿童情感表达的功能,也忽略了通过绘画与儿童沟通的职责。

2.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

当前,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或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作品中的成人化、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从孩子们花花绿绿的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这不断的临摹,造成了儿童思想的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像”与“不像”和“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

在实际生活中,“像”与“不像”和“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被为数众多的家长和老师所赞同。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导致幼儿美术教育较大程度地存在着以技能教育为重点而忽略其创造思维的培养。这样很不利于幼儿对美术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养成。

要改变当前学前美术教育这些现状,重在转变教育观,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新《纲要》中关于幼儿艺术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喜爱,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追求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培养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纲要》为幼儿园艺术教育制定的目标,体现了对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纲要》精神,我们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幼儿自由的学习环境

环境是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可以引发幼儿的创造性灵感。孩子们在自由的绘画环境中,获得了自由的想象,只有在自由想象的空间里,才能获得自由的创造,从而使他们获得“胸有成竹”的意识――我敢大胆地画,而摒除对表达具体对象“胸有成竹”之成法――不是规定必须怎样画。

2.突出游戏因素和生活因素的地位

没有生活因素与游戏因素的美术活动,不是真正的幼儿美术活动。因此要加强它们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成分,突出这两个方面是会受到幼儿欢迎的。把美术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兴趣会倍增。如:儿童叠了小褂子,就可以再让他来给娃娃叠一个小裤子。给娃娃做一身新衣服,他们会很高兴这样做。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幼儿不是为了创作美术作品,而是一种游戏的心态,他们完全是在玩游戏。

孩子们的美术活动,无论是主题还是内容及方法都与他们的生活接触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让小班的孩子做表现“鸡蛋面条”的主题手工时,教师给孩子提供了与主题相关的不同颜色的纸张、剪刀、双面胶等,孩子们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逐步地按照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做出色美味香的鸡蛋面条。这个美术教育活动主题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内容,符合儿童的接受水平,容易引起孩子们制作的兴趣,强化了孩子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使他们会更加喜爱美术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生活。

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必须是综合的,融游戏、生活、美术为一体的,甚至游戏、生活地位更为显著的美术活动。

3.注重创造力的发展

在美国,孩子画完画后,只问“好不好”,而中国孩子问“像不像”。我们的孩子学画是模仿,而且是越像越好。而创造是想像,是求异、求新。回答“像不像”,是指“复印”得如何,而回答“好不好”,则是指“创造”得如何。我们应该学习美国教师,在孩子学绘画时,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而是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构图”。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将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幼儿今后的持续发展,更是我们幼儿教育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幼儿美术活动的主体是幼儿,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性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为幼儿打下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幼儿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将幼儿美术教育从过去重技术训练的功利立场,转到重视幼儿艺术的创造性和表现性上。不能简单化地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孩子成人的画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儿童美术。把生活与游戏融入到美术活动中,鼓励幼儿创作,不要求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大胆地表达,形成自发创作的自信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魏欢军.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幼教博览.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学;游戏;情境;绘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激发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园教学中音乐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能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进步。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变化的方式和多样的方法来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实现幼儿音乐才能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四种方法。

一、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可以通过边玩边学的方式来提高学习的主有裕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会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歌唱和鉴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有很多适合进行游戏的歌曲,例如,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拍手歌》《跳皮筋歌》等,还有表现幼儿游戏的歌曲有《老鹰捉小鸡》《编花篮》《我们邀请一个人》《丢手绢》等。这些歌曲节奏简单、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幼儿在边玩边听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歌曲,学会了歌唱。

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幼儿接受能力比较弱,教师要善于给幼儿提供情境,使幼儿能够融入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热情。情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思维快速地运转,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教师特意创造某种与音乐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相协调的环境或氛围,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使幼儿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理解、体验、把握和享受音乐作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例如,在学习《山谷回音真好听》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山谷的回声,使幼儿可以了解什么是回声,进而感受到趣味性,从而主动地学习音乐、体会音乐,陶醉其中。本来幼儿并不了解的“回声”、不熟悉的歌曲,在情境中幼儿会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产生学习热情。

三、动手绘画,拓展联想

教师在幼儿歌唱材料的选择中需要注意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歌曲,使幼儿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思想,并鼓励幼儿通过动手的方式来对歌曲进行表达,促进幼儿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把歌曲提供给幼儿,之后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绘画,通过画的方式来表达音乐。绘画使幼儿学会了通过富有爱、富有美、富有想象、富有教育意义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从而更好地对音乐进行理解和记忆。一般幼儿喜爱描写动植物、自然想象、郊游活动、节日等幼儿日常能接触到并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音乐,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并且鼓励幼儿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蚂蚁》《树苗苗》《云》《郊游》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绘画,展现出歌曲中的内容。变化的表达形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促进了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的意境,从而更好地演唱。

四、表演形式,增强趣味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在形式上集唱歌、跳舞、奏乐、演戏、玩耍于一体。教师组织的表演可以采用个人展示和集中活动交替进行,或让不同幼儿分别承担唱、舞或演奏的任务,以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使幼儿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自己创作、表演和欣赏的综合技艺,通过表演来展示音乐,通过欣赏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它使娱乐、学习综合于一体。

例如,表演《可爱的小动物》中,对“叽叽叽、喵猫喵、汪汪汪”等象声词,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采用模拟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幼儿对这些象声词非常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地模仿,大胆地表演,从而理解其中的音乐。教师给幼儿选择歌曲时,应选择音域较窄、节奏简单、旋律较平稳且有五声音阶为骨干的歌曲;结构短小工整,词曲关系较简单,如《小燕子》《哈巴狗》《我爱我的小动物》等,使幼儿更容易表演。

总之,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关注幼儿的发展,采用幼儿喜爱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和指导,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在不断练习和实践中,幼儿会产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思考和感受音乐,学会鉴赏和审美,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霍芳丽.幼儿音乐游戏不只是玩――乡村幼儿音乐游戏活动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反思[J].新课程(上旬刊),2016(3).

篇4

一、 我是谁?

(论点:建立尊重、和谐、自然、生命化的师生关系,明确教师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论据:说理论据、事实论据)

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创设者也是活动的参于者。在美术课上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去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很多老师总在抱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不积极,不会主动参与。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现在的课堂,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创设一些体验性的游戏活动,但遗憾的是在活动中许多教师只把自己当作活动的组织者,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忙着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君不知,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需要指导吗?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教师只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活动,有了你的参与孩子的积极性会更强,场面会更热烈,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如在上《泡泡乐》一课时,我特意买了一个吹泡泡的玩具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学生非常高兴,一遍一遍反复地蘸肥皂皂液,为的是一次比一次吹的大,吹的多。他们努力地扇起泡泡,希望泡泡在空中存在的时间长一些。欣赏着透明的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断变幻的色彩。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体验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画游戏场面,学生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的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 我从哪里来?

(论点:教育理念的缺失,培养目标的偏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形成艺术思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那么“我从哪里来”呢?我们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我们又是从应试教育的讲台上走下来的。我们既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又是应试教育的参于者。我自己就是个典型,我学习画画(此处提“画画”不说学美术是因为当时只学习画画不知道什么是美术)是很认真的,老师说东我就东,绝对不会去考虑西边的事。老师一招一势的教,我就有板有眼的学,师生关系变成了师徒关系。我们只注重技能技巧的练习,完全忽略了对艺术的感受,我们在品尝着一滴海水那苦涩的味道,而忽略了大海的广阔无边。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老师是无私的,想把所学的技能技巧全部传授给我的学生。要转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是普通的美术课堂教学,而不是培养画工的技工培训。儿童绘画训练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画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可以使人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韧精神等等。换句话说,儿童绘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教学应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要转变这种观念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自我思维能力的学生,他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他应该是一个思维敏捷,人格健全,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这既是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的、探究、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技能课,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教,才会画,于是卡通画、简笔画成了孩子们学画的教材,慢慢地孩子们习惯了临摹式的教育,阻碍个性发展,渐渐地丧失了绘画的自信。面对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听到他们说“不会”时,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教师不相信他会。如何引导孩子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的多。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因此了解儿童心理特点,特别是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教好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条件。《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可分两个学段,第一是(1-2年级),这一阶段要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接触和感知艺术,重点在于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想象力,创造性潜能的开发。第二学段(3-6年段)这一学段应扩展学生对各艺术领域的接触,不断丰富情感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和掌握对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三、 我将到哪里去?

(论点: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实现教师教育理想的追求)

1、教师美术教育理想的异化与教学活动目标的缺乏,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吸纳、整合美术课程资源。在新教育理想的引领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全身心的变化,而正确的教学目标则会提醒教师克服传统的“权利欲”,让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去影响学生。

2.教师盲目引入外部资源,导致自身教学失去学科特点。

3.课堂教学活动中盲目追求造型材料的多样化、新颖性,使学生在课堂美术活动中失掉了对自身创造力的审美体验。

篇5

中职幼教专业语文阅读教学(以下简称为“阅读教学”)的效果不理想,除了生源质量不高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正确定位。中职的学习应该要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人教社《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想》中提出:“中职语文教学应适应培养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形成以符合专业学习需要、职业生涯需要、职业持续发展需要为主,兼及社会生活需要、个性发展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幼教专业的阅读教学要符合其专业特点,符合其职业生涯的需要。幼教专业是培养幼教人才的专业。这些学生就业后,她们的教学对象一般为3~6岁的幼儿园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模仿,喜欢听故事、看表演,喜欢游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考虑学生就业的对象,即学前儿童的特点,能将儿童视野运用到教学中,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那么,什么是“儿童视野”呢?儿童视野是指“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表现为带上儿童的经验,关注儿童的关注,快乐儿童的快乐,幸福儿童的幸福。”

2理论依据

2.1关于智力因素的研究

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根据这些研究,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注意是智力的重要组成成分。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保持的时间较短且容易引起疲劳。无意注意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不容易疲劳,但是容易引起分心。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更短,无意注意占儿童“注意”时间的绝大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注意,要使这两种注意交替发生作用,尤其要研究合理地运用无意注意,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利于今后的就业。

2.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也称为多元智力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了多种智力,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以很大的启示。加德纳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因此,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学中也要做到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3解决方法

在中职幼教专业的语文课堂中,运用儿童视野,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就业的主要对象即幼儿园儿童的特点,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在调查学生和幼教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拟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3.1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的“情境化”是指适当采用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课堂的效率。另外,3~6岁的儿童喜欢模仿。平时,让学生多进行情境模拟,可以增强学生的模仿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时教儿童模仿做准备。情境的类型是多样的,有实物情境、图像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是播放视频,展示情境法和模拟角色,体会情境法。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情境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和点评,让学生体会作者及其家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欣喜之情。诗歌本身就是能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歌唱的形式表演诗歌,通过歌唱来体会诗中的情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诗歌的情感,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歌唱水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就业也大有裨益,因为儿童也是很喜欢唱歌和表演的。

3.2教学的“形象化”

幼儿园的儿童喜欢形象思维。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对诗歌进行合理的想象,将诗中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平时教学时适当地将教学和绘画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文本和绘画的转化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

3.3教学的“游戏化”

教学的“游戏化”是指适当地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游戏,让学生领悟知识。学前儿童喜欢做游戏。游戏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的种类很多,有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和语言游戏等。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合理地运用游戏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相信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时,可以开展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进行语言游戏等。语言游戏又分为听音、发音游戏、词汇游戏、句子游戏、描述性游戏和文字游戏等。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开展词汇游戏、描述性游戏,相信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

3.4模拟教学学习

中职幼教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是幼教事业,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学技能。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模拟教学。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在模拟教学中掌握教学的方法,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首先,教师要进行示范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交给学生一些教学方法。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备课和上课。在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尝试;课后,要让学生对课堂进行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堂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教学,再反思,在教学和反思中不断提高。

3.5结合普通话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本身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专业的目标。可是,对中职幼教的学生来说,其总体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是偏弱的。学生对朗读和背诵的兴趣也不大。3~6岁是儿童学习普通话的黄金时期。幼儿园老师担负着教导学生标准的普通话的使命。要教学生标准的普通话,老师自身的普通话必须达标。对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话等级测试是一场很重要的考试。他们必须在考试中考出二级乙等以上的成绩,否则对他们的毕业和前途都会有影响。可是,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学普通话,功夫在课外。光靠每周三节普通话课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普通话本身就是语文课交流的工具。作为关心学生未来的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在朗读和回答问题及背诵时,普通话必须标准,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到位,尤其要注意上声的发音,要将我们平时的朗读、发言和背诵当成普通话考试时的“说话”来训练。笔者发现这样做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的效率也提高了。当然,这对他们练习普通话也大有好处。经过努力,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在普通话考试中取得了我校历年来最好的成绩。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采取比较教学的方法。可以对所任教的同一专业、同一进度、程度相似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对一个班级(实验班)采用儿童视野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另一个班级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探讨幼教专业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4注意事项

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50-05

一、关于专业技能

技能一词,古人即有运用。如《管子・形势解》:“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唐朝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明朝李贽《李生十交文》:“技能可人,则有若琴师、射士、棋局、画工其人焉。”清朝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可见,在古人看来,技能即是技艺才能。

从心理学意义而言,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可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前者如观察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后者如阅读、运算技能等。[2]

无论是古人所述技能,还是心理学范畴的技能,均可以用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来反映,且与知识和能力直接关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时,当技能和一定的专业领域相联系,则它一定被赋予该专业领域工作的特性,具有其专业烙印。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技能是从事某个专业领域的工作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二、关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

(一)概念界定及已有研究综述

传统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等同于幼儿教师专业基本功,主要包括弹、唱、跳、画、讲等。随着对儿童研究的深入以及幼儿教育视域的拓展,人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理解的视角更多地倾向于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多年来,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的研究较多集中在:

1.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的界定和划分。如,步社民提出了三层次划分方案,第一层分为基本技能和复合技能,第二层:基本技能包括教育信息输入技能(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等)和教育信息输出技能(口头语和书面语表达技能等),复合技能包括教育工作技能(教育计划、设计技能等)和教育工作支持技能(创设教育环境的技能等)。[3]刘揖建认为,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根据幼儿园保教活动的特点,将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分为本体性技能与条件性技能。本体性技能是指要传授给幼儿的技能,如舞蹈、美术、音乐、体育、讲故事等方面的技能。条件性技能是指将本体性技能传授给幼儿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4]

2.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性理解。岳亚平、金向民等认为观察技能更加重要,认为幼儿园教师应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新知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多元反思的技能、教育教学综合技能,应转变幼儿教师技能评价观等等。[5]

(二)现状调研及分析

笔者先后随机选取三类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文本分析和整理,并进行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高度相关的关键文字频次统计。

1.选取“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方案”样本30个,其中15个样本来源于高等师范院校(含高职师范专业),15个样本来源于县市级教育局(含幼儿园)。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方案中出现的,反映专业技能的关键文字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方案中涉及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累计18项,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前7项技能依次为:美工绘画、弹唱、舞蹈、讲故事、手工制作、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含说课)、操与口令。其他技能依次为:幼儿教师口语技能、钢笔字和粉笔字、多媒体课件制作、保育技能、幼儿心理与教育技能、观察与调研技能、撰写专业论文、艺术技能、剪纸、班队活动、应用文写作。而活动评价、观察记录、交流沟通等3项技能均未提及,其原因可能是考核起来有难度。(见表1)

由调研统计可知,现有“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方案”更多地指向专业的操作技能考核,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理解较为片面。考核本身是具有导向性的,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的片面认识,有可能导致师范生较多地关注操作性技能的训练,忽略以观察了解儿童、教育设计与组织技能等为核心的专业心智技能的获得。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将偏离幼儿园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需求。将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再次分析和思考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能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诸多的“考核方案”导致对专业技能的片面认识,学生因此更多地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发展,而作为幼儿教师特别需要的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技能则十分缺乏。由此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弹、唱、跳、画技能技巧尚可,而幼儿园日常工作实践中所需的专业技能严重缺失。[6]他们可能具备较好的操作技能,却不会通过借助唱歌、跳舞、绘画等形式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幼儿教师职后场域中,专业技能同样大多以艺术技能为主,从传统来说,幼儿教师要掌握弹、唱、跳、画、写的基本功,评定教师的水平,也往往通过教师展现这些技能的比赛来进行。[7]

2.选取“幼儿一日活动计划”(详案)10个文本和“某市幼儿一日活动实施细则”1个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分别进行关键文字分析、提取和整理,获得相关技能的单个文本频次和多个文本累计频次。(见表2)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幼儿园教师工作分析,进一步厘清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

表二结果显示,“幼儿一日活动计划”(详案)中,无论同一文本统计,还是10个文本累计,按照频次由多到少的顺序相同,各项专业技能依次为:观察记录、活动评价、日常活动组织、教学(活动)设计、交流沟通、教育活动组织、操与口令、绘画、弹唱、幼儿故事讲述、手工制作、舞蹈。随机选取的“某市幼儿一日活动实施细则”文本中,其关键文字描述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观察记录,接着依次为日常活动组织、教育活动组织、交流沟通、活动评价、教学(活动)设计、操与口令。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其实际工作中更多地需要观察记录、一日活动组织、交流沟通、一日活动设计、活动评价等心智技能,而绘画、弹唱、幼儿故事、舞蹈等操作技能,相比较而言,实现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幼儿园教师工作分析

幼儿园教师是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专业人员。其工作的专业性很强,是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而且,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很低,幼儿园教师需要同时照顾数十个幼儿的生活,满足他们不同的情感需求,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专业性工作。[8]

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育、心理知识,能了解并根据儿童的需求为其提供材料、创设环境,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和引导;幼儿园教师还应具有相关的保育、教育知识,以承担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双重工作任务。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保教工作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可能危及幼儿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因而更加需要教师具有细心、耐心、爱心兼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怀。可见,幼儿园教师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心智技能,诸如观察了解儿童的技能、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等等。

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进一步分析其专业技能,我们可以更为具体直观地理解其内涵要素及其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一位刚入职不久的幼儿园教师曾经感言:大学四年,因为底子差,重点学习的是声乐、钢琴、舞蹈、美术这些技能、技巧。实习中,发现自己不会设计和组织一日活动,特别是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因而感到活动的设计、组织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幼儿园每天都要实施教育活动。现在,当自己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时,越来越觉得,观察记录和实践反思能力最重要。为了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教师首先要观察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的反应,了解幼儿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灵活组织活动。

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实际上是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二者的“合金”,而且心智技能所占的比重更大。[9]有时,我们又很难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完全分开,比如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运用熟练的绘画、弹唱、幼儿故事讲述、舞蹈等专业技能,将这些技能灵活、有效地纳入一日活动的设计方案中,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在实际的专业工作中,我们也很难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完全割裂。如步社民认为,教师专业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10]刘启艳认为,幼儿教师“做”的能力就是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其专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衡量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素养高低的关键之所在。[11]

三、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基本维度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准入、专业规范、专业发展做出了清晰、具体的规定和指引。其中,专业能力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七个方面的能力。

继续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根据每个方面所包括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分析幼儿园教师完成每一项基本内容和要求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如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主要是观察技能、交流沟通技能、教育资源的组织与环境设计技能、绘画及手工制作技能等。以此类推,对七个方面的能力逐一分析并整理出各项技能,并进行统计,得出各项专业技能的累计频次。(见表3)

统计结果显示,累计频次最多的专业技能是观察记录、交流沟通,接着依次为活动评价、幼儿故事与教师口语、教育活动(游戏)设计、教育活动(游戏)组织、日常生活组织、绘画、手工制作、舞蹈、弹唱、操与口令。

《专业标准》中“专业能力”维度从七个领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注重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第二,以一日生活的组织能力为基础;第三,以游戏活动为主导;第四,以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为主责;第五,提升激励与评价能力;第六,强调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第七,重视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发展能力。可见,《专业标准》十分关注幼儿园教师的基本保教能力,非常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高度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有赖于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且更多地有赖于教师的观察记录、交流沟通、一日生活的组织、教育活动(游戏)设计、教育活动(游戏)组织等心智技能。而这些专业技能实际上与《专业标准》中的专业能力是相融相通的。

可见,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幼儿园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之必要条件,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状态决定了其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常常互通互融,而专业能力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其所处的水平和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专业标准》的视角提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的认识,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上升至专业能力的维度,重新思考其构成和内容。同时,进一步明确,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若以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加以划分,那么幼儿园教师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中,更为需要的,应该是心智技能,诸如观察了解儿童的技能、交流与沟通技能、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等等。而绘画、弹唱、幼儿故事、舞蹈等操作技能,相比较而言,实现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而现行高师院校(包括高职师范专业)及教育部门所实施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与训练等方案值得反思,《专业标准》体系的推进涉及教师资格及其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机构认证与评估、教师教育体系与课程各个方面。因而,大力推进以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应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构建教育思想先进、教育内容兼容开放、具有国际视野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有力确保新入职的幼儿教师适应教育实践与改革的需要,具备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冯俊杰.以心智技能为重点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J].辽宁高职学报,2013(4).

[2]刘电芝.智力技能的新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4).

[3][9][10]步社民.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4]刘揖建.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体系的设计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4(6).

[5]岳亚平,金向民,等.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众人谈[J].早期教育,2004(11).

[6]彭兵.对幼儿教师专业教育技能提高的思考――兼谈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11(4).

[7]彭丽娟.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众人谈[J].早期教育,2004(11).

篇7

【关键字】信息技术;兵法运用;游戏教学;课堂艺术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与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兴课程,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师―黑板―学生”模式进行教学,不仅会使课堂变得呆板,还会磨灭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与兴趣。如何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巧妙地将《孙子兵法》与教学融为一体。

第一计:抛砖引玉――示范引路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存在很多抽象内容,往往会出现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的想象。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多注重操作训练,尽量做到少讲、精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后,自行练习、摸索,最终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解《电脑绘画》这一课时,笔者先是向学生介绍了画图所用的图形工具,然后用圆形、矩形、三角形组合成太阳、花朵等漂亮的图画,在课堂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发挥。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十分惊人,交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图形的画法,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了给图画上色等等。

第二计:偷梁换柱――引入游戏

爱玩游戏是初中学生的天性,难道为了保障传统的教学非得扼杀学生的天性?笔者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也可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名为玩游戏、实为学习操作技巧,在教学中引入游戏并非是件坏事。石中英在《教育哲学导论》中提过:“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将游戏作为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就像精彩的序幕,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Windows操作系统时,首先就是以系统自带的“扫雷”游戏作为课堂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玩游戏的过程,其实是在提升学生运用鼠标的熟练度,让学生熟练掌握指向、单击、右击、双击等。2.将游戏作为课堂调味剂。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出现纪律松散时,适时插入游戏话题,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提神”。3.将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素材。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中的资源作为素材,学生会顿生熟悉感。如讲授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笔者选用了《最终幻想》游戏中的人物角色作为素材,制作成精彩看点集锦。学生在美滋滋享受幻灯片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知识。4.游戏作为训练工具。在指法训练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推荐了“吃苹果”“青蛙过河”等小游戏,让本来枯燥的指法训练变得其乐无穷。

第三计:围魏救赵――分层教学

面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采用“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围魏救赵”的兵法,绕开问题表象,迂回作战,找到事情的源头,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教师通过教学观察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接收知识快、掌握牢的学生,可以不限于课本知识,适时对知识进行扩充、拓展学生知识面。对于对信息技术十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余介绍学生自己去摸索、学习,遇到难题一起摸索、探讨,帮助学生解决。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当遇到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点拨,让学生感觉到被重视,而不是被遗忘在角落,让他们扎扎实实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第四计:以逸待劳――反思教学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将常见的教学方法融汇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经常反思,对教学法进行延伸、拓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道理就在其中,任何教学方法在不同地点、时机,针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经常反思、总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态度、言行举止等,只有充分反思,才能意识到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及时调整,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以逸待劳的效果。比如上文提及的在教学中引用游戏,在众人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游戏避而远之的态度下,笔者通过反思引用游戏是教学方式的突破。但是,在引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经过反思,如何将游戏运用的恰如其分。笔者通过反思得出:首先,如果整个课堂教学如一次正餐,那么游戏只能是点缀的甜点,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以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等;其次,在决定运用游戏辅助教学前应加强思想教育;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游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表现出教学过程中有方法可依,但是各类教学法都存有利弊,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充分扮演好沙场指挥官的角色,切实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善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琼.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

[2]蔡敏敏.语文课堂巧用“三十六计”[J].《师道》,2009(Z1).

篇8

【关键词】 教学反思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当前“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老师必谈之话题,写案例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现在老师们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不少教师把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

新课改以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局面,主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所以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的内容。因此说: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们,除了反思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创造能力方面进行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的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喜欢各种各样富于乐趣的“游戏活动”,可以说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寓教于乐,常常采用游戏教学法,例如猜谜语、脑筋急转弯、贴五官等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心情舒畅地即兴作画,对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挖掘内在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不再是“接受器”,被动的接受知识。通常以这种“探究”、“体验”、“合作”等学习方式来代替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是当今最热门的学习方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反思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上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看看各式各样的草儿、美丽的花儿,摸摸树皮上斑驳陆离的花纹,观察小动物们的行走姿态,倾听鸟儿婉转动听的声音……将孩子放归大自然,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就是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利于他们思考和探究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在绘画天地自由驰骋。

听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到胜利实施。

篇9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

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儿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有趣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这样能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我经常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比如《手形的联想》一课,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投影下随意地摆出各种各样的手形,此时的学生一定会随着我一块摆出各种造型,并说出自己的思路。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将简单的手形概括地与实物联系起来,摹仿的难度由浅入深,孩子们从直觉用手摹仿剪刀这一简单的动作,到有意识地思考、摹仿更复杂的不太熟悉的实物,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路径与发展过程。学生很感兴趣,相互观摩表演,在愉悦、兴奋中完成了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这道出了动手体验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体验。如:我在上《我的牙刷》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中见到的牙刷设计一把特别的牙刷,我上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超市,网上收集一些牙刷的图片,上课的时候孩子都跃跃欲试,特别愿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牙刷和一些图片,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设计的内容,然后学生自己分头行动。最后各组准备“我的牙刷我做主”新品会。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把教学情境创设好,把课堂这方舞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导演,让学生作为主角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充分去表现自己,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三、引发想象,让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参与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坚持一切活动都要面向每一个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课改为学生搭设了一个体验成功和增强自信的舞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参与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坚持一切活动都要面向每一个儿童,不要有“被冷落的学生”。作为教师,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了活泼多样的游戏,如去动画城参观,帮小动物找家,找朋友等游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欢乐活跃的气氛中打开想象之门。

四、肯定创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篇10

关键词:游戏评价;有效性;情景再现;情节描述;绘画交流

中图分类号: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81-01

自主性游戏中的评价尤为重要,它是教师和幼儿对游戏的主题、过程、效果等进行客观评定的过程,也是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零碎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帮助幼儿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让自主性游戏评价变得生动、有效,让幼儿不仅喜欢游戏,更能积极参与游戏评价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评价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发掘幼儿在游戏中的闪光点,提出一些与幼儿有共鸣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讲、大声说,并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评价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

一、情景再现法

情景再现是指把幼儿的游戏过程通过照片拍摄、摄像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来,到游戏评价时呈现出来。幼儿能在视觉或听觉上获得满足,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评价感兴趣,全神贯注地参与其中。一次,在“维尼超市”游戏中传出叫卖声:今天搞活动,鸡蛋买一送一,水果大减价。大家快来买呀!促销员吆喝着,教师偷偷录下叫卖声。评价环节时播放出来。大家乐了。“有哪些小朋友参与了超市游戏,得到了什么优惠呀?”问题一提出便吸引了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交流着,分享着……一次游戏时教师把手机设置为摄像状态,有意识将几位幼儿的游戏过程拍摄下来,幼儿发现了,边玩游戏边问:“老师,要不要下班了呀?”“老师,什么时候讲评呀?”孩子们迫切地等待着游戏评价。反思这两个案例,幼儿大多能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甚至参与评价的兴趣比游戏的热情还要高。原因是情景再现的方式能给幼儿充分的感官体验,既能帮助幼儿回忆游戏过程,又能让其他幼儿感知他人的游戏经验。通过分享交流,幼儿获得更多的游戏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幼儿希望分享的心理。幼儿不但对游戏情有独钟,更对游戏评价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情节描述法

情节描述是指教师将游戏中观察到的典型案例,以介绍情节或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引导幼儿通过倾听进行讨论,帮助幼儿将在游戏中出现的错误或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纠正。在情节描述中,教师要讲得生动有趣,注意不能带有明显的感彩,避免让幼儿揣测到教师的意图,知道教师想要他们说什么,而应使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一次评价中,教师给大家讲故事:“今天的‘家乡小吃店’生意可好啦,小客人特别多。娃娃妈妈也带着娃娃来品尝美食了。也许是店里的美食太吸引人了,妈妈一边抱着娃娃,一边挤着去买小吃,出来的时候娃娃的帽子还差点不见了,后来是一位好心的‘阿姨’帮娃娃捡回了帽子,还给了娃娃妈妈。”听完教师的叙述,幼儿们都笑了。教师追问“你们为啥笑呀?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幼儿就结合已有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妈妈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排队购物;有的说妈妈要注意小娃娃的安全,这样挤来挤去小娃娃会受伤的;也有的说其他小客人看见小娃娃来了,也可以让一让;还有的则对捡帽子的“阿姨”提出了表扬。大家集思广益,把自己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情节描述的评价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游戏评价的实用价值。

三、绘画交流法

在游戏评价中,针对一些会玩不会讲的幼儿,可利用绘画交流法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绘画交流法是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在游戏中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功经验的一种方法。活动结束时,教师为幼儿提供纸和笔,让他们以简笔画的形式把自己在游戏后最想要表达的东西画出来。绘画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通过图画来感知幼儿的情绪和游戏情况,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以小组、同伴交流的方式相互讲述,满足幼儿想要抒发的情感。结合这种方法还可生成新的游戏。如小报社:将幼儿的绘画集合起来汇编成班级游戏小报,供幼儿在游戏或课余时间阅读分享。还有小记者游戏:请“小记者”拿着幼儿的绘画作品去采访主人,请他说一说画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还可问作品主人,游戏中有无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其实现愿望。通过新生成的游戏,让幼儿有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还能让更多幼儿学习他人的游戏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种绘画交流法更适用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中、大班幼儿,同时在使用这种方法之前,教师可先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达一定的含义,如用笑脸或鸡心表示开心、高兴的心情,用小剪刀表示理发店游戏等。运用绘画交流法讲评,教师需要透过幼儿的画面,捕捉热点问题,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每位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教师在游戏评价中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游戏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游戏评价变得更生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姗泽,李传英.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