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关键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关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思想的关键

篇1

[关键词]品牌关系;文化适应;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38 — 02

先生根据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巩建华等认为“伦理本位为核心的儒教是中国人价值生成和原则建构的文化基础。” 〔1〕儒家文化文化源远流长,延伸到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差序化的人际网络,导致圈子文化在中国人际关系别突出:在多个圈子中,属于同圈子的人能够获得优待,而在同一圈子中,有着更为亲密关系的人更能获得优待。这种关系社会的背景下,品牌也必须尊重并适应圈子文化,建立团结一致的品牌合作伙伴圈,即品牌共同体,涉及到品牌商、渠道商、供应商、股东、员工、广告商、媒体、消费者、政府、行业协会、专家等,以实现品牌利益最大化。目前,国内品牌管理主体和客体大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和行为方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品牌关系建设必须依托于儒家文化资源。

一、义利观决定品牌价值取向

“义”与“利”孰先孰后,决定了品牌价值观,也影响着品牌关系的导向。虽然义利观在儒家思想内部产生了分歧,不同时代的儒家代表有着与特定时代相符的理念。如刘华堂曾指出,儒家的义利观在宋明时期遭到了扭曲,而到了清代才得以复原。这里着重介绍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思想:义以生利,义利平衡统一。

(一)义以生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义与利的优先顺序决定了君子与小人之分。“义”先为君子,“利”字当头为小人,主张义为至上。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需要义,否则君子容易乱无分寸,小人容易变为偷盗者。可见,“义”在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相当大。“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见利思义,是衡量成人的标准之一。反观其说,没有“义”的“利”是不可取的,利必先从义中来。

当然,在孔孟时期,虽然“义”被推为极高地位,但并不否认利的重要性,认可并鼓励通过正当渠道获得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富贵是人的正常欲望,只要以正道获取,君子才能接受。虽然贫穷是人们所厌恶,但没有以正确的方法脱贫的话,比如行窃,是终究摆脱不了贫穷状态的。

(二)义利平衡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荀子·大略》)义、利,是人天生就需要有的。重要的是,在先义后利、义以生利的前提下,能够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在“义”盛行之时,能够满足生存的利求;在“利”盛行之时,能够心存道义。荀子承认人生来就存在的私欲,人为了一己之利,容易引发争端。主张以“义”制“利”,来使“义”和“利”达到平衡。

优秀的品牌应当坚持“义以生利”、“义利平衡”。在趋向不义之时拒绝利,在获取利的同时多行义举,虽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甚至还要付出额外的费用,但从长远来看,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义与利,统一而不可分割。只有坚持“义以生利”的品牌价值观,讲求信义,才能建设诚信的品牌关系,为品牌的长远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仁爱”是关怀消费者的基本条件

消费者更关心被关怀的服务品质。品牌服务要达到甚至超出消费者的期望,依赖于以“仁”的核心道德观念来塑造自己,对消费者施予无微不至的“仁爱”,满足消费者的应急之需和潜在之需,在产品功能和精神关怀上给予消费者最高的厚爱。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心中的“仁”是一种大爱,这种爱意体现在爱人、爱天下。

仁爱,以人为本,体现在帮助他人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而实现,而不是只专注于自身的目标。真正的“仁”体现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通过别人的成就来实现自身的提升。品牌的仁爱,体现在品牌以贴心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以优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以热情细致的态度服务消费者,以不歧视的立场对待所有年龄层、区域、种族的消费者。大爱消费者,才能获得消费者对品牌的大爱和坚定的支持。

三、“诚信”是建设合作伙伴关系首要原则

品牌与供应商、渠道商、分销商、广告营销联盟等伙伴的关系,建立在以诚信为基础的互惠互利上。儒家的“诚信”思想中,诚是本体,信是实践“诚”的准则。品牌需要依托于“信”的实践,发挥“诚”的本体性,将“诚信”融入品牌灵魂。

1.作为本体的诚

诚在儒家的古籍中多处提及,亦有多种释义:“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诚是善的体现,是心诚、虔诚之意;“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在荀子眼里的诚,即指与事实一致,不夸张,讲求是实际的匹配;《中庸》在系统上阐述了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与天合一,宇宙间天衣无缝、润物无声的大道。世上万事万物都需要遵行诚的规律。“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诚是人之本性,只需反观自身,即能达诚。只有做到诚,才能得到真心的快乐。

诚的地位极高,为仁、义、礼、智、信的根本,是万物运行的基础、举世必守的大道。失去诚,与天有不合,万劫不复。诚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一种神性,天赋于人,一种充满全局的至高理念,是宇宙本体,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2.作为实践原则的信

信为会意字,从“言”中来。“言”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信,是一种人道的表现。与诚相对应,信非天道,而是人与人的实践体现。据记载,信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帆小车无机,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信对于人的作用,犹如帆、机对于车一样,缺之人无法立足,更不能行事。信是人世间一种基本的行为原则。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人之间的交往,信是底线。与他人交往必须守信。“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孟子·议兵》)信,即对士兵的一种诺言。赏与罚,言出必行。信,一种效力的体现。通过一致的行动,让士兵相信、诚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后来,董仲舒将信并入“仁义礼智”,形成五常。

因此,信是一种后天行为,是一种信诺:说的话内容为真,说的话与实际言行一致。没有了信,人无法立足,在社会人群中不得为生。信,是一种实践。它非自然而然,需要在行动中保持,在长期的坚持中便能享受到“信”带给个人和群体的好处。信没有诚至高的地位,但诚在信中得以变为现实。正是由于“信”的实践,才使得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君臣关系、品牌与合作伙伴关系得以顺利构建。

诚信是品牌伙伴关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品牌要在与合作合伙的接触中,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以真正的行动支持合作伙伴,以真正的利益惠及合作伙伴。通过互惠的行为,以诚信理念,建立起坚实的合作联盟。

四、“达兼”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前提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虽然,孟子在此所探讨的是个人的进与退,但品牌发展于社会,在获得收益之后,也应当“兼善天下”。品牌在发展初期,可能更注重于内部的管理,但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得到社会认同,要得到社会认同,就需要对社会有所回馈。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各利益方的关心和支持,同样品牌在发展壮大之际应怀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于品牌的激励,是品牌梦想实现的驱动力。

“天下”之于品牌,是社区、一般公众、环境、行业本身、弱势群体等一切需要援助的空间。品牌的社会责任,是指作为公民的品牌,在享受公民权利后要履行的公民义务。“达兼”,是品牌反哺社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品牌诞生、发展、壮大于社会,在品牌有持续获利能力时,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如资金捐赠、技术支持、产品捐赠、环境绿化、活动支持如赞助等对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

五、“和”乃和谐品牌关系之道

“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观念。“”的原则的产生就是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思想。要求“和”,就得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寻找恰当的相处方式。品牌关系涉及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要保证品牌各利益相关者融洽合作,共同奋进,就必须建立和谐的品牌关系。儒家的“中和”思想,可以很好的指导品牌关系的协调。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和谐,是“礼”发挥效用的最佳状态。和谐的达成,并非天然而成,需要礼的教化与制约。以“和谐”为目标,则小事、大事都能做得极好。

“和则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各种不同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和谐平衡状态。”〔2〕诚信是不同事物共同达到和谐的内在要求,是事物间相竞成长的基础所在,才能实现“致中和”。以“和”为贵,追求的和谐伦理的传统文化,骨子里深深烙下了诚信的印记。“和谐”,是品牌关系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最佳的品牌关系状态。

儒家思想是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给中国消费者的思想及消费行为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尊重基于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将儒家思想和品牌关系对接,一方面创造性地解决了儒家思想的现代转换问题,另一方面更能为品牌管理提出整体性的解决方案:“义以生利、义利平衡”的理念体现的正是诚信道德精神,是品牌取信于合作伙伴的原则,是建立诚信的基础;品牌通过“仁爱”,给予消费者最高品质的关怀,是建设品牌关系的根本;诚信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品牌与供应商、渠道商、分销商、广告营销联盟等伙伴的关系理当建立在此之上;“达兼”,是品牌反哺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是品牌公民的义务体现。而品牌关系建设的最佳境界是“和谐”,各品牌利益相关者和而不同,合力实现品牌愿景。

〔参 考 文 献〕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的管理学科,随着当今社会步人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人们创造财富与福利的方法、途径等有了新变化,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使得更加注重项目开发与项目实施。良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社会主要管理领域,并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具体项目的应用而不断调整与改进。

二.质量管理

通常的质量管理就是指通过控制工程的施工过程,使质量管理的目标都处在受控的状态之下。工程质量的好坏既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也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因而需要高度重视。

1. 严格按质量控制程序施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一)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各工程质量目标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中,项目经理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在综合考虑多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的工程施工特点,分析影响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要编制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的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做出严格清晰的界定。同时,施工单位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要将各项工程技术交底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全面贯彻落实质量控制程序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施工环节的施工特点,在遵守施工合同要求的基础上,要科学编制各个环节的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当工程的一个环节完成施工任务之后,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控制程序进行工程质量自检。当施工单位的工程自检达到国家规定质量标准之后,要报请工程的监理单位实施工程质量抽样检查,如果抽检达到了质量标准,才可以实施下一个环节的工程施工。

2.严格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管理

(一)加强对施工材料构件的质量检测

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加强对各种原材料和工程构件的质量检测。严控原材料和各种工程构件、配件的入场机制,对各种质量不达标、不合格的原材料,构件,配件,不准进入施工环节。比如,在水泥和钢筋入场时,要对合格证做出细致鉴定,并要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质量检测,质量合格才可以投入工程施工。

(二)要严格做好施工测量工作

精确的工程施工测量是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比如在路桥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导线点、中间桩和高程点实施科学有效的测量方式,并多次测量,使得测量结果能够达到闭合的标准。同时,要客观公正地做好记录,减小工程测量的误差,保证工程测量的精确性。

三.安全管理

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包括宏观的安全管理和微观的安全管理这两个方面。工程管理中宏观的安全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进行管理,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同时它也指导着安全生产中的微观管理。微观的安全管理是指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危害,尽量避免事故,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1.加强法律和社会监督

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各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并根据建筑行业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做出及时的制度规范更新,加强对工程安全控制的监督。更要加大对施工单位各种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情况进行监督,促进施工的安全化、规范化。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施工单位获得中标之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坚持多级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安全负责原则,加强对施工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设置项目经理职位,坚持项目经理对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坚持施工质量检测部门进行安全自检。同时,要建立起施工的相关工程试验基地,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的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人员,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质量检测记录,做好各种资料的送检工作。严格各种文件的存档管理,为各种安全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四.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成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降低工程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本的控制。

1工程设计阶段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

(一)在工程项目开始阶段,要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要求、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技术条件等,会同设计人员、工程人员、造价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和提出初步投资建议,对拟建项目做出初步评价,并进行投资额分项估算。然后,要结合初步确定的各种费用,和各种方案设计,做出科学合理的费用投资预算,并建立相关模型。从技术、费用、施工管理上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比,在分析论证中,多方面评判审核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减少因方案的更改或变化而引起的额外费用。

(二)根据已确定的设计方案,做出合理、完善的施工图设计,并做好各种分项施工的费用预算,将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各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将分项施工的成本和项目的投资额做出科学分析,降低工程成本。

2.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管理

(一)设备、材料采购的费用控制

建设材料和施工设备是保证整个施工正常进行的基础。设备和各种建设材料的采供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材料、设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工程寿命。材料、设备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成本,影响到项目的整体效益。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采购费用在控制范围内,制定限额采购工作包及工作包价格,并对限额采购进行跟踪,对各种超出范围的费用要严格审核对比,严格将采购清单和实际支出费用做出整合。

(二)设计变更造价控制

在具体的施工中,要对设计变更做出分析,并通过科学的比较,结合工程项目投标报价中的各种信息,做出对比分析,综合论证。同时,要严格科学的控制设计变更,要在设计的环节上,节省费用支出。

(三)采取合同措施控制

业主应参与合同的修改、补充工作,着重考虑它对投资控制的影响,在施工中保存各种文件资料。在施工中督促、检查承包商严格执行工程合同,针对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业主应该严格控制工程设计以及由于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等工作不当引起的变更。

五.结束语

加强工程管理工作,改进工程管理中的具体方法,将工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保证工程的工期和质量,维护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兴众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11年13期

[2]张敏 王莹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1期

[3]刘丽 崔萍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1年19期

篇3

【关键词】土建工程项目管理 职能部门加强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so our country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are also gradually increase, construction has the very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new material, new ideas,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constantly, let civi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ached a new height of the building took on a new starting point. To strengthen the whole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to find feasible ways to sol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industry in China.

【 key words 】 department to strengthen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function

中途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新形势下土建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土建项目管理的内容是以钻研怎样才能高效率地达到项目目标为目的, 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 对于土建项目来说,我们需要根据它的内在联系然后有规律有秩序的进行协调、计划、组织还有控制。 从而来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适应,并且同时可以提高施工过程的效率从而合理配置资源, 进而保证施工过程中是均衡的, 依靠现代化的一些管理技术和相应措施的实施, 来实现土建项目的目标,并且为企业创造利益。土建项目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机械设备、技术、材料还有资金, 这些要素具有相关性、集合性、环境适应性以及目的性, 这是一种相互影响并且相互结合的一种关系, 这就表明土建项目需要有系统性的施工, 土建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性。

为了加强对土建项目的管理, 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一定要对相关的项目的生产要素进行仔细的分析和了解, 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它的管理。企业的职能部门对土建项目的相关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 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就是在投入生产要素来满足土建项目的需要的过程中,一定要适量、适时、相关比例适当、还有它的地理位置一定要适宜的来配置生产要素。

( 2) 优化组合生产要素。 就是对投入土建项目的生产要素中合适的搭配并且从而使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够在发挥作用上相互协调。

( 3) 动态管理生产要素。动态管理是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的方针和手段, 它保证了土建工作在组合和配置上的协调,根基项目的内在规律, 有效地对生产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让它在流动过程中更加合理协调, 在动态中寻求平衡是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

( 4) 合理的并且高效利用资源。 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应该合理并且高效的利用资源,坚决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来提高企业的土建项目的收益,从而对企业整体有利。

二、新形势下土建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2.1、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土建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实施阶段,根据双方合约的相关规定从而对整个土建项目组织进行服务或者管理,但是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的是工程监理企业或公司则是一种有偿的技能、技术服务,它不具有项目管理企业愈加广泛的职责和职能,而且监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本意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原有的建设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但是因为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土建项目的法人不可能将投资、进度以及相应的合同管理等让监理去管理,而国家相应的的法律法规却又规定它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监理方,那么土建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只有把质量管理交给监理公司管理,从而土建项目管理本身的管理职能比监理的更强而且更全面,能够对土建项目进行更全面的管理并且实现管理的相关目标。

2.2、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项目管理就开始于项目建议书阶段,它经历了对可行性的研究和探讨、然后设计、招标、最后对项目施工后还有竣工验收、试运行和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所以公司职能部门需要有高智商和高修养的人才,而且可以给这些人才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职能部门设置健全合理的人才结构,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对这些人才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它的整体功能。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一些训练,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提高,创造一支具有开拓型和复合型能力的并且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律的高修养的人才队伍。

2.3、建立管理标准,规范管理措施

各个职能部门一定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标准,从而可以规范管理措施。因为一个系统全面的标准可以让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职能部门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一定要结合工程实际,对经济、工艺、组织、技术、流程、操作等方面实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操作方便、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工艺先进,有利于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三、新形势下土建项目管理方法3.1、进度管理 进度控制是对项目每一阶段的衔接关系、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工作内容和根据进度总体目标及优化工程配置的原则制定并付诸实施,之后在实施进度计划的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不是按计划要求进行,分析出现的偏差情况,实行补救措施或修改、调整,一直到工作完成且交付使用。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职能部门必须对进展过程实施动态监测,随着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收集实际进度数据,并与进度计划进行分析,若出现偏差,找出原因对工期的影响程度,通过有效途径使得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做必要调整,使项目按预定的进度目标进行。

3.2、质量管理

土建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有很多内容,对施工现场实现监督方面的管理,对材料实现质量监督方面的管理,对作业人员实现监督和管理,对机械方面的作业实现监督管理,对环境实现监督和管理等等。当下,因为施工导致工程的质量发生事故的所占比重很大,因此职能部门质量管理应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持续改进过程的质量控制。明确项目质量目标,编制项目质量计划,监督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积极协助项目收集、分析、反馈质量信息并制定预防和改进措施。

3.3、成本管理

土建工程的造价控制贯穿于该项目全过程,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到竣工阶段都和工程的造价控制有关系。那么加强企业职能部门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加强事前管理,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项目的成本管理不只是项目部的工作和目标,也不仅限于施工现场,它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工作内容,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技术管理,忽视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因而常常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支出。所以经济意识教育和经济理论学习就尤为重要,要树立“从经济入手,已经济结束”的管理思想。3.4、安全管理

新时期下,土建项目安全要做到全管理一般采用责任制,以企业法人代表为首,他是公司生产建设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而项目负责人则作为项目安全的第二责任人。在公司、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间形成安全生产责任书。所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一方针政策尤为重要。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内容涉及建筑生产的各个环节。职能部门对项目安全管理中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的制定以及监督项目实施是两个工作核心。计划和监督实施的重点是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确定清除危险和规避风险的目标以及采取的步骤和先后顺序,建立有关标准以规范各种操作。另外职能部门及时通过对过去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并用于今后新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参考,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怎样加强土建项目工程管理方面措施的解剖和了解,怎样通过公司职能部门的作用而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做了一定阐述,从而进一步了解到土建项目的管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一个项目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不单是项目自身的管理内容,它也要通过企业组织机构的职能作用而体现。在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关键是项目管理是否取得最终成效。所以加强土建项目方面的管理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做到统一的安排部署,利用科学方法,提高各职能部门专业化程度,强化职能部门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综合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获取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的有利保障。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儒家思想;正统思想;社会需求;创新性;传承性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2-02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提倡礼治,在法律上主张德主刑辅,主张“无讼”。后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体系,并被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这所采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

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春秋至汉初的消沉时期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属于混战时期,礼治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趋势,儒家思想在当时的混乱年代必然无法得到重视。

先秦时期,李悝携《法经》入秦,秦始皇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法家思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秦朝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致,立法上采取严刑峻法的策略,同时实行文化专制。

汉初的统治者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础上,认识到了仁政的重要性,一味的严刑酷法会导致政权的颠覆。因此,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儒家的思想不断得到重视。采用儒、道、法相结合的黄老思想为指导,主张清静无为、约法省禁、与民休息、尊主安民。这一时期的黄老思想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为儒家思想后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汉武帝时期到魏晋南北朝的确立以及发展时期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生们可以参与礼法和注释现行的法律,逐步开始实现引礼入法。儒生们可以参与礼法和注释现行的法律,逐步开始实现引礼入法,将儒家思想注入维护封建统治的律法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战乱时期,但这一时期却是中国历史思想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统思想地位得到不断的巩固,引礼入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八议”、“重罪十条”等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律法中的地位。

(三)隋唐到清朝的完善以及巩固时期

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唐朝。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经济较之前的朝代有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唐朝开明政策的实施,文化也出现了大繁荣的景象,中华法系基本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的结合不断完善并达到最高水平。

从唐朝之后一直到清末,历代的统治者都继承了前朝的律法,虽有局部的修改,但贯穿于其中的儒家思想却被不断的继承下来,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得以不断巩固。

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汉代的统治者在总结秦亡的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单纯的严刑酷法无法维护政权的长久统一,这就使得儒家的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步稳定并不断深化。儒家思想在各流派思想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被统治者重用,经久不衰,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并非偶然,有其形成的必然性。我认为,儒家思想能够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主要有以下成因:

(一)与封建社会的需求相契合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得以生存并不断的发展,以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存活到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能够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

首先,就统治者来说,儒家思想与统治者想要实现封建大一统,君主专制统治的愿望相吻合。儒家思想经孟子、荀子的修正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时,他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而强力地组合在一起,同时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的君主集权思想捏合在一起,主张“一统于天子”,这一主张的提出正好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相契合,从而使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很多主张对于实现君主专制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儒家思想提倡礼治,在占据统治地位后,儒生们开始致力于引礼入法。从汉代开始到清末修律之前,儒家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并使得引礼入法不断发展,礼与法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礼法的结合不断的加深对封建伦理纲常的维护,用“三纲五常”规范来维持家族秩序,强化君权、父权、夫权,运用这种道德的教化作用来解决小农经济的分散不利于管理的现状无疑是可行的。此外,虽然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但统治者并没有完全忽视法律的作用。在法律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法律作为固定的措施确定下来对于维护统治的好处是肯定的,但也认识到了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和谐等观念对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以刑去刑”的主张,强调教化的作用的同时,也主张用刑罚来对付反抗的臣民,一方面用政权和法制的强制力来维持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用道德教化来驯化全体臣民为皇帝效忠,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对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再如,儒家的“无讼”思想,强调依靠有一定地位的人按照乡规民约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纠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伦理纲常的地位,压制了人民的反抗意识,也能够减轻国家设置行政机构的负担。

其次,就人民来说,儒家思想符合了人民大众的心理,尤其是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人民的心理。第一,以农业为主的的传统社会将农民与土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农民愿意循规蹈矩,追求和谐的心理,而儒家思想正好符合广大农民的心理需求,儒家提倡礼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纠纷的解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行为模式,这无疑符合了农民愿意循规蹈矩的心理。而儒家的“无讼”思想也与农民追求和谐的观念相吻合。第二,农业社会里,家族的地位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需要还是农民传统思想里对于家庭的重视都决定了家族地位的重要性,而儒家提出的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对于家族秩序的维护有着极好的规范作用。一方面,家长的绝对控制权有利于家族的稳定,家族的稳定更利于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伦理纲常作为维护家族秩序的准则是能够被农民的传统思想所接受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儒家思想被广大农民接受并遵守。

(二)创新性保障了儒家思想生命力的旺盛

儒家思想从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开始到在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一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存在离不开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儒家思想的不断创新。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战国中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虽然在春秋战国这个诸侯战乱的时代儒家这种单纯的“仁政”并不能解决当时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用,但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发展却是值得肯定的。战国后期,看到法家学说在各国变法运动中所显示出的具大的威力和功效,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将法家的“法制”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汉武帝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创新最终使得儒家思想作为儒家正统思想得以确立。

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的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得儒家思想能够在不断的探索中契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从而保障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直到封建体制的瓦解才失去其生命。

(三)传承性保持了儒家思想的持久性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经久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承。这里的传承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儒家学派的继承人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再到荀子的不断完善以及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提出无不体现了这种继承性。其次是历代统治者对于前朝思想以及律法的批判性继承。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经历了诸多次的朝代更替,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选择不抛弃前朝的统治思想和律法,这一明智的做法使得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不断得以传承。

三、结语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虽然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儒家思想的正统思想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但并不是说儒家思想在今天应该完全被否定。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辩证的态度去正确的认识儒家思想,既要对儒家思想中的落后观念进行否定,也要对其合理的观念进行创新性的继承,从而更好的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佘经林.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及其法律化[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6,(1).

〔2〕王霄燕,陈凯.中国封建法制儒家化原因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1998,(4).

篇5

【关键词】儒家思想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榆林能源集团与榆林学院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研究课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实证研究”成果之一。

引 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退学、休学的人数持续上升,大学校园暴力事件以及有自杀倾向的比率也逐年升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当下最主要的研究议题之一。基于西方思想体系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均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而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心理教育思想和方法,则为改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儒家思想体系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儒家思想体系里蕴含的丰富心理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这为发扬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提供了依据。关淑萍(2008)针对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问题,指出传统儒家思想中闪烁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意识和能力,解决大学生心理的许多困惑和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周执前、姜巧玲(2009)针对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及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度剖析,强调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儒家思想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朱钧、韩建梅(2010)探讨利用儒家的有益思想来解决大学新生面对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了在大学中加强儒家有益思想的宣传和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建新(2012)针对儒家人本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要求高校教育目标确定应该一切以大学生为本;并对儒学中“修仁”思想、“仁德”思想进行了阐释,希望大学生懂得“忠恕之道”;提出“修身”论的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指导。

由此可见,将儒家思想体系引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的。

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观点

1.儒学中的“外推”观

儒学思想具有显著的“外推”特征[1]。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是构成大千世界中进行人与人之间文明对话的基础,包括安乐哲在内的外国学者也高度认同孔子对“自我”的逐步塑造,认为“内向”地调整具体的个人秩序而不是外在地满足“抽象的、先验程式”是儒家思想有别于西方学说的特征。

将儒学阐释的这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观点应用于高校心理教育中是有一定道理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己”“修己”和“求己”是“为人”“安人”和“求人”的起点和基础。儒学思想中的“外推”特征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可鉴意义。

2.儒家思想中的“人格培养论”

儒家思想把人们道德人格的构建和完善基于教育上,将理想中的道德人格塑造作为驾驭的根本目标。《大学》中“明德、仁爱、弘毅人格”就是孔子倡导的“仁德” [2]。孔子将“仁”看成人道德人格是否健康的首要因素。儒家思想强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做人;要教学生如何自律才能做好人的他律。儒家思想体系中基于理想道匀烁竦乃茉旃鄱缘鼻案咝4笱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儒家思想中的“心理行为养成”论

儒家思想中将理想的道德人格者称为君子,并对君子的道德行为准则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即君子行事要恰到好处,能做到中庸。儒家思想还强调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首先要严于律己、强化自身修养且具备高尚的气节。

以儒家思想认定的君子准则和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儒家思想提倡的中庸之道有助于大学生看待问题时更加理性,中庸之道提倡了求真务实和全面客观的积极平衡心态来发展健康的人格,这一点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有其独特应用价值。另外,儒家思想还追求修身克己、注重超越自我,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修身克己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促进坚毅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形成,提高意志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平衡发展。

4.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论

儒家思想的和谐理论强调身心和谐,追求仁爱谦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强调通过尊重、宽容、谦让来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从而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在于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地处在共生关系系统中[3],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加自如地面对生活,自然就能维护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中将身心和谐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将修身作为“根本”。孔子也提出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等基于人身心和谐论的阐释。儒家思想体系中基于身心统一、和谐的观念对于培养大学生谦和、宽容的理想人格、实现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借鉴儒家思想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强调了要突出功效性,尤其是强调了方法的应用和内容的多元化发展[5]。但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途径单一,实效性较差。而儒家思想体系中注重的“自强不息”、“仁爱谦和”、“中庸之道”、“修身克己”等理念,对改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借助“中庸之道”有效纠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失衡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显现出一定的特异性,易造成其心理失衡,如对他人嫉妒、妄自菲薄等。这就需要借助中庸之道加以调节。如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6]。而朱熹将“时中”作注为“随时以处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孔子要求学生也能够善于对自身心理进行自我平衡,以实现“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理想人格。应用中庸之道养成理想人格,可解决大学生心理特异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2.借鉴“修身之道”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养成

“修身养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体现了民众善于进行心理平衡的优良传统。孔子提出“身心修养”的统一论观点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 [7],这些理论对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对人身心健康的意义进行充分的阐释。《大学》中则提到“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些基于修身之道的辩证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3.借鉴“忠恕之道”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很多90后的大学生很难与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些大学生由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欠缺或缺失也致使这些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加重。儒家思想重视人际交往中理解和换位思考。孔子就从人与人相处的原则立场出发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思想,而子贡从人与人相处的消极原则出发,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两个观点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忠恕之道”,朱熹也对“忠恕”进行了阐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儒家思想体系中基于人际交往并重视理解和换位思考的“忠恕之道”,为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结 论

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内在“道理”和人文思想是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儒家思想体系对于高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平衡、帮助大学生养成和培育良好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完善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渗透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经典理论,不仅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身心和谐也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淼森:《从〈大学〉〈中庸〉看原始儒学的超越性维度与当代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第217-223页。

[2]关淑萍:《谈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133-134页。

[3]周执前、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75-77页。

[4]朱钧、韩建梅:《论应用儒家思想应对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理念》,《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28-29页。

[5]马建新:《基于儒家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江苏高教》2012年第6期,第131-132页。

[6]王岳川:《〈中庸〉的精神价值与当代意义――〈大学〉〈中庸〉讲演录(之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第1-22页。

篇6

关键词:儒家思想 坚强个性 服务意识 宽厚待人 修身践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85-02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闪烁智慧的光芒。她的影响在整个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到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学生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是因为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都传承着这种美,这种儒家思想的美丽在中学教材中集中体现,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儒家思想对学生坚强性格的影响

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优美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种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烁着不尽的光辉。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面对秦王的欺诈和骄横狂暴,表现机智勇敢、不畏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唐雎的儒家思想彰显了我们民族典型性,坚强性、韧性、智慧性,学生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自然就形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文天祥在《过伶仃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视死如归的英雄品质对当代中学个性的形成起到很强的影响力,作为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入诗歌内涵,挖掘出诗歌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让文天祥这种坚强的个性在我们当代中学生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表现幼年求学的艰苦;以“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表现成年求学之难;以“行深谷,穷冬烈风……四支不能动”表现求学的艰苦,教师教授此文时,以此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坚忍不拔的个性,学生的性格就在这些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坚强的个性。正是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们民族性格的优秀的一面,逐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以坚强的性格开启我们民族复兴的大门。

2 儒家思想对学生服务意识个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天下为公,大公无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服务民众,热心为民是一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优秀人物的伟大精神汇成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从遥远的亘古一直绵延到今天。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服务意识,表明范仲淹把为民而想的思想发扬光大,他这种矢志不移的性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教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天下为公,服务大众的个性。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襟怀,这种儒家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对后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人的发扬和传承儒家思想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今的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对初中学生思想个性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很多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座右铭,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千古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许多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涌现出众多的青年志愿者,在初中学生这幼小的心灵中耳闻目染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促成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李商隐的《无题》中传唱千古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爱情观是坚贞不渝,同时也展示古人对事业尽心尽责的高尚情怀,以此教育学生要有天下为公,服务社会的大局意思,对事业尽心尽责的公心意识。语文教学之中始终坚持了这种儒家思想为导向的思想原则,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 儒家思想的宽仁待人,厚德载物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厚德载物意思是人的德性也应像大地一样宽广,力量也应

同大地一样深厚,这要以仁、义、诚、信为基本内容。仁者爱人,尊敬长辈、诚信待人,就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论语》中就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佳句,指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这种儒家经典的待人接物的思想对当代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具有积极的鞭策作用,对学生“厚德”积累增添底蕴,最后达到“载物”之力,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坚强支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以此可以看出刘备的宽厚仁爱之心,惜才和爱才之心若渴,正因为刘备的宽以待人感动了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为之奔走效劳二十一年。诸葛亮的厚德成就了蜀汉几十年的江山社稷,《出师表》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厚德的儒家思想,更让这种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深化。刘备、诸葛亮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杰出人物,也是传承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通过教授《出师表》,使当代中学生更好地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培养学生宽厚待人,厚德载物的民族个性。在《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也”展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欧阳修宽厚待人的儒家品格,在那个官本位的封建社会里,能够走民布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欧阳修的儒家思想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现实,特别对于现代中学思想的影响有很好的激进作用,对现代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鄙视贫穷落后,盲目攀比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中,学会宽厚待人,厚德载物的思想。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征途中经历无数风雨的洗礼,儒家思想愈发变得灿烂无比。

4 儒家思想对学生修身、践行个性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中,需要懂得与人相处,懂得谦让别人、谅解别人、欣赏别人。也就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做人的学说。在《论语》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现出儒家思想把与人交往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阐明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篇7

关键词:古代法律;儒家化;礼法结合

引文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法制古国,我国古代的法制在儒家化的影响下有其独特的意蕴,儒学中的传统法律思想从西汉时期开始引入到后期的逐步渗透,最后到基本确立和不断发展,对我国古代立法、司法及其法律思维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说法律儒家化是我国传统法律的重要特点。古代儒家化的法律理念对于封建专制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其根本上还是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文章主要介绍其积极意义。

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进程之概述

古代的法律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引入到立法或司法中,从而使整个法律体系具有儒家思想的性质,或者说是在立法、注释、司法实践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原则。

自汉代春秋决狱、引礼入法时起,我国古代法律开始了儒家化进程,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主张用大一统的儒学统一思想,因此西汉汉武帝大力支持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的伦理思想融入到统治思想和法律中,如司法原则上确立春秋决狱,为维护“礼”,汉代确定了“亲属相隐”。“引礼入法”成为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所谓儒家的“礼”即是指维护宗法血缘和等级秩序的伦理规范和精神准则。

魏晋时期,儒学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曹魏后期的人们也常将礼与刑相提并论,达到了礼、律并重的程度,推动了魏晋律学的发展、儒学法律化及法律解释经学化,出现引经入律的,比如“准五服以制罪”、“八议”、“请”、“减”、“赎”、“十恶”等制度都是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也是礼法逐渐融合的过程。

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在经济上有了全面和快速的发展,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有开明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继承前人律学的基础上,唐朝律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更新的完善。《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历法结合的典范,它的颁布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它以贯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立法思想,强调宽仁慎刑。《唐律》充分体现贵贱有等、亲疏有份的伦理观念,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确立的君权、父权、夫权”。总的来说,《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标志传统律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历史进程的完成,礼与法的结合成熟,体现封建宗法等级思想的观念法律化,所以《唐律》全面反映出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特征之分析

随着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儒学伦理纲常的思想也深入到政治统治及法律中,进而造就了我国古代法律的鲜明特色。

首先是礼法结合,对于古代一些著名的律法,如《北齐律》、《唐律疏议》等,相关的法律规定已经是融礼于法,将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融汇于法律,例如将“德主刑辅”、“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作为立法原则,使律法从根本上起到维护中央集权、统治阶级利益及社会稳定的作用。道德礼教与法律规范的价值取向相融,使得实践中违反道德礼教的行为变成违法行为,而违法行为往往也被人们理解为违反道德礼教,所以一定程度模糊道德礼教和法律规范。

其次是封建统治阶级特权优势明显。对于维护封建礼教的儒家思想来说,尊卑贵贱必须制定不容侵犯的等级制度,只有通过律法加以规定和保护这种等级制度,才能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冒犯,例如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观念、“八议”也规定八种特殊人物犯罪不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因此,我国古代的法律也无疑是地主阶级以及代表地主阶级的封建贵族的特权法。所以伦理纲常的律法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特权阶级开辟通道。

再次伦理法制的特征鲜明。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及家庭关系一直以来受儒家“君臣父子关系”理念的影响,如汉代立法体现孔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的思想,将亲亲首匿得相隐作为刑事司法原则。儒家思想推崇家族利益,《北齐律》及《唐律》都明确规定危害父权、夫权及家庭伦常关系的违法行为,如恶逆、不孝等。

三、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立法和司法的影响

首先在立法上有以下影响:一是封建君主专制保障皇权在传统法律中表现为“尊尊君为首”,隋朝时谋反、谋大逆视为“十恶”中的第一、二大罪;唐律“十恶”中谋反、 谋大逆、 谋叛、 大不敬就是保护专制皇权在传统法律中的反映,将不忠、不孝定为大逆不道 而给予严惩。二是“父为子纲”在律法中的表现,如唐律规定:父祖有经济上的所有权和处断权及 “存留养亲”制度。用减刑或缓刑来处理行孝与司法的关系,既尊孝道又兼顾法律可见孝道伦理在传统法律中的地位之重。三是“夫为妻纲”是古代男尊女卑在传统法律中的反映,礼制对妇女的婚姻十分严苛,如“七去”的规定。在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对于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制度的维护不断强化,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根本作用。

其次,法律儒家化对中国古代司法的影响体现在用儒家思想来指导司法。如汉代的春秋决狱就是用儒家经典《春秋》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要求司法官员在遇到律无明文或疑难复杂的案子时,可以根据 《春秋》 经义断案,使《春秋》间接具有法律效力,这是司法儒家化最突出的表现,如董仲舒著的《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全以《春秋》大义圣人微旨断狱。此外司法执行方面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如秋冬行刑以及死刑复奏制度体现恤刑慎杀的儒家理念;对司法程序的指导原则从道德立场出发,强调犯罪者的主观动机相对忽视犯罪客观事实,确立了原心定罪原则。(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管学辉.浅谈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J].《法制与社会》,2008.8(上).

篇8

关键词:儒学思想;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存在几千年的中国儒学,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不过由于中国意识形态等种种原因,许多人仍无法纠正对儒家的偏见,以至儒教无法在中国大陆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有部分人仍然认为“儒家思想”是“四旧思想”而需要破除,这和韩国对儒教致力保存过去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形成儒教发源于中国却昌盛于韩国的尴尬局面。不过由于道德败坏等各种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儒教对中国人的正面影响要多于其负面影响。

1.儒学在汉朝时期的兴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1]。

1.1孟子的仁政说。“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1.2董仲舒的思想格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2.儒学的变迁

2.1汉朝时代儒学思想变迁。汉朝之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2]。

2.2清初时期儒学历史变迁。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顾炎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3]。

2.3儒学思想近代的研究和发展。现在所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儒学的意义和影响

3.1统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3.2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4]。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3儒学在东亚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4儒学在朝鲜的影响。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3.5儒学在李朝时期的影响。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在李朝的五百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3.6儒学对日本的影响。在五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5]。

3.7儒学在越南文化中影响。东汉末年,越南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

4.结束语`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从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璧生.国学院:期待与忧思[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5(11).

[2]陈朝晖.论北朝儒学及其地位[J].齐鲁学刊,1989(05).

[3]王缨.司马光为何以“礼”开篇[J].中外管理,2009(02).

篇9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 民族精神

一、背景介绍

本节课讲述的内容是“中华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有关法律的内容。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能否与教学内容不相冲突、不喧宾夺主。怎么才能体现民族精神呢?

中华法系的“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特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礼”的传统在法律中的表现,尤其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后,这一特色更是鲜明地体现在历代历朝的法律中。为了更好地解释以上特征,这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中华法系的特点。怎样才能够实现在讲述中华法系的特点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呢?同时也能够通过对中华法系的学习,产生为中华博大、优秀的传统文明而自豪的情感,坚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努力的信念。

另外,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也学习过有关儒家的名言名句和建立情况。因而对于儒家是不陌生的,但是对于中华法系却是全然不知道的。要让学生对中华法系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就要充分运用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课前制定的目标,我首先引用《唐律疏议》中“十恶”“八议”的内容,希望通过对条文的解读,了解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进而归纳这些规范,最终引出“礼”的概念。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忠君、孝道”,也知道这些内容就是“礼”的体现。同时设计了三个案例,第一个讲述的是父亲包庇杀人的儿子,第二个讲述的是为父亲报仇的女子,第三个讲述的是居丧嫁娶的故事。这三个案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法系的特征,希望学生在对案例的讨论和思考中理解“礼”的思想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三个案例确实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提出:“甲爱子心切,不应该有罪”“乙杀了人因该充军”“判决有罪就太没有人情味了”“父母去世时结婚就是对父母的不孝”等观点,还积极地扮演法官的角色。当听到为父报仇的女子得到丰厚的奖赏的时候,全班同学一片惊叹。但是听了我的解释后又不禁点头称是。

接着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我再一次询问大家“以德服人”“《春秋》决狱”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儒家思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快就能回答出,这说明学生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已经十分熟悉了。

讲述“西汉中期儒法结合”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儒家思想是由谁建立的?”学生大声答道:“孔子,还有孟子。”“对!”我心中暗暗赞许,“孟子也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儒家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直到今天还在影响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非常好。”我由衷地感到高兴,看得出同学们回忆了自己曾经学过的和看过的课文,但是遗憾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却没有提及。然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你们知道哪些?”学生没有回答。于是我按照事先准备的内容介绍了“三纲”,似乎没有能够引起共鸣,一片摇头,还是一片摇头。

三、自我反思

很快一节课就过去了,对于整节课的过程和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值得反思。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这是一节以讲述法系形成过程、特点和影响为内容的历史课,不是以宣扬民族传统精神为主的思想品德课程。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与传播就必须与课文的内容相结合,为课文的内容服务,不能为渗透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出两者相结合的最恰当的地方。《法系》这节课最大的优势在于中华法系虽然是法律内容,但是中华法系本身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无论是其内容还是特点,都是建立在儒法思想的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千年,法律中也处处体现。所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法系的内容,了解中华法系的特点,可以说就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宣扬。因此在课文设计中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与解释,让学生听懂了内容也就是传播了传统文化与精神。另外,全部内容尽可能地使用历史资料,不仅“十恶、八议”取自于《唐律疏议》的原文,而且使用的三个案例全部来自于史籍,三个案例既有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又有当时的审理判决的情况。在向学生展示时,可把三个案例全部用现代语言扩展,让学生了解案情。但是案件的判决要使用原文,从而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法系鲜明的特点,同时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剖析。对案例的思考也是让学生在作出判断的同时对法律的一次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是非善恶的重要性。

篇10

关键词:德治;礼治;法律儒家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纵观浩瀚的古代历史,儒家思想从诸多思想学派中逐步发展出来,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对中国古代法制发展是深远的,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整套旨在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的法律观点:

(一)维护礼治,要求建立以家族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

儒家倡导的人性向善论,认为善都可以通过道德教化和法度制约的途径获得,后天的礼乐教化能让人启发善心、弃恶从善,孔子认为,社会应该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秩序,礼是维持这种社会差异最好的工具。

(二)维护德治,则倡导“以德服人”,要求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来让天下的臣民臣服。

(三)强调人治,维护人治传统

注重人治,则是儒家区别于法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曰:“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这便是儒家“为政在人”思想的体现,这种“贤人政治”“视法为器”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治传统。

(四)倡导和谐、无讼

儒家信奉“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力图创造一个一切合乎自然的“和谐社会”,结合古代法律,无讼便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手段,历来的统治阶级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无不推崇运用道德教化解决民间的纠纷,一个没有纷争、没有诉讼的大同社会也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

儒家思想对于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立法还有司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以司法领域展现的最为充分。本文重点讨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朝、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的重点法律制度,具体如下:

(一)汉朝

武帝后,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官方哲学,他将阴阳学说、儒家学说及商周以来的“君权神授”糅合在一起的“天人感应”理论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基础,也利用该学说将节气和刑罚相连,实行秋冬行刑,他认为,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仁慈的君主应该养德,故在万物生长之季的春夏不宜执行死刑,而秋冬有肃杀之气,应当申明刑罚,公平决狱,施行刑杀。“秋冬行刑”在儒家理论看来是“顺天时”,实际又不耽误农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得到以后各朝代的沿用,明清的朝审、热审皆来源于此。

汉朝司法制度儒家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的原则与精神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春秋决狱”兴盛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总之,春秋决狱既有其利处,它从主观上调和了立法和社会现实的冲突,但其主观随意也使得庞杂的汉律更加混乱。

(二)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是法律儒家化的渐进时期,标志性的“重罪十条”正式入律、“八议”、“官当”、依服制定罪以及存留养亲制度,可谓是体现。通过研究这些具体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窥见儒家思想对于制度的影响。

为了加强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始于北齐。“重罪十条”是后世法典中“十恶”,即将直接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犯罪置于律首。《北齐律》所定“重罪十条”,则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予以概括,包罗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隋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恶”定制,并为宋、元、明、清历代所承袭。

“八议”制度则是八中权贵人物,他们犯罪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所谓“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专断。这八类人分别是:“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议”入律,使得贵族官僚地主享有特权,凌驾于一般法律制裁之上,为统治阶级中不法分子破坏法律打开便宜之门。

“准五服以制罪”是基于血缘关系、亲疏关系远近所制定的五种丧服制度,“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涵盖了九族内的直系血亲和旁系姻亲,遵循着亲者服制重,疏者服制轻的原则。这是礼法结合的体现,以后历代法典均沿用此原则,明代更将丧服图冠于律首。

通过上述制度,我们看到了儒家伦理规范转化了成了具体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不仅维护专制统治,倡导礼法融合,也巩固了等级有别的观念,其影响也是利弊兼具的。

(三)隋唐

隋朝《开皇律》以北齐创立的”重罪十条”为基础,形成十恶条款,由于十恶重罪严重危害国家的统治和皇帝的人身安全,也触犯了封建的伦理道德,故被认为最严重的犯罪。隋朝也延续了“八议”制度,扩大了法律的特权,使得等级特权更加明晰。

唐朝可谓是古代中国的巅峰,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法律传统。《唐律疏议》的制定,不仅是唐代高超立法技术的体现,更是“一准乎礼”思想的概括。

首先,唐代统治者为达到长治久安,注重以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来禁锢和教化民众的思想,力图在思想的源头就消灭犯罪,故实行“德礼为政教之本”,以此维护以父权和夫权为核心的封建家族制度。

其次,强调亲疏有分、贵贱有序,特别强调官僚贵族的等级特权,强调平民和官贵之间的身份差别,同罪而异罚。贵族犯罪,有“八议”“请”“减”“赎”“当”等制度,而老百姓则无此优待。唐律注重身份上的“上下有异,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贱民无独立的人格,不能从事民事上的交往。良民与贱民通婚则丧失良民身份,良人侵犯贱民,对其处罚较常人轻,贱民侵犯良人,对其处罚较常人重。

最后,唐律建立的五刑体系刑罚均为独立刑种,无附加之刑,且行刑规范,死刑仅固定为绞、斩两种,条款也较后代减省,须经三复奏、五复奏。此外,唐律还基于儒家思想中仁爱精神,对于老有病弱者,实行从轻处罚。

总的来说,法律的儒家化在唐朝更多的融汇了礼教的精神,用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导立法,使其充满了礼教色彩,总结了历代立法的经验,结束了引经断狱的习惯,使法律成为推行纲常礼教、巩固宗法等级制度,谋求封建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工具。随后的宋元明清大多照搬唐律,延续了这种精神。

本文从儒家思想着手,结合重点朝代的法律制度说明了儒家思想具体对于法律制度的影响,虽然儒家思想有其赞赏之处,如强调礼教,强调德治,通过无形的道德使民众向善、遵守法律,但是它也存在着思想的弊端,如强调固化的等级观念,强调依亲疏远近来断罪量刑,这是需要抛弃的。这对于今天的立法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亦有借鉴意义,立法者的思想决定了法律的良善,故应在制定的时候就避免制定恶法,立法中也应结合道德的无形规制作用,引导人们从思想上抑制犯罪。(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勇.中国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