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文化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年传媒文化还是游资炒作的重点目标,一是去年的涨幅不是很大,二是市场上没有太多主题机会,游资会抱团取暖。”南方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对记者说。
影视“蛋糕”诱人
在多家券商的推荐报告中,文化传媒行业首选影视剧行业,像大家熟悉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录百纳等企业都是机构关注的对象。
近年来,影视剧行业因为资金充裕而成了稀有资源,一些涉矿、房地产的资本大鳄也纷纷涉足影视行业。资料显示,电影院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增长超过了60%,2010年末全国电影院数目达到2000家,预计2012年末这一数字将达3370家。电影的火爆也可以从电影院的票房可见一斑。
第一创业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银幕增长推动电影公映数量和票房增长,2011年电影院数量比2010年增长35%,银幕数量达9000块,同比增长43%。这为今年全行业整体票房的增长奠定了基础,2012年电影院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见表1)
新媒体广告将爆发增长
除了影视这块大蛋糕,机构也建议关注新媒体的细分龙头。
据高盛互联网团队预计,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将接近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3%,这个普及率仅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水平。互联网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逐步从平面媒体延伸到电视媒体。预计2012年互联网广告同比增值40%,电视广告同比增值13%,报纸广告基本持平。
基于固网宽带基础上的IPTV对有线电视冲击加速;预计2012年IPTV用户将达到2100万,同比增长62%;到2015年IPTV用户将达到4700万,相当于有线网络用户的1/4左右。不仅如此,预计到2012年中国的3G用户将达到1.7亿,普及率达到13%。
由于网络视频广告受到广告主认可,网络视频广告市场快速增长。优酷、土豆等主要视频网站的广告主数量均呈较快增长态势;相对于电视广告,网络视频广告具有显著性价比优势,且对15岁至40岁的主力消费人群渗透度高。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上的广告、内容和增值服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见表2、3)
传统出版业迎来新机遇
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数字出版在阅读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这对传统平面媒体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华泰证券文化传媒行业分析师高圣表示,未来2~3年将成为传统新闻出版业企业为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积累经验的时期,而3年后,传统新闻出版业企业的数字出版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增长。上市的出版公司在数媒阶段不容忽视的优势就是内容版权优势。
篇2
音乐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和最简单的乐理知识,了解一定的音乐常识,了解和认识各种中外的乐器。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审美的培养,陶冶情操,开创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中的情感同时具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集德育、美育、智育、美育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像其它的学科那样仅仅靠讲授就可以完成的,音乐教育的手段还有演示法、练习法、谈话法、讨论法、欣赏法、发现法和情景法等,其中欣赏法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始终,是音乐教育中不可脱离的一个环节。
三、古典音乐鉴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自发的来吸收而并非灌输式的教育。因此如何将学生引入对音乐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环节,而欣赏音乐则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古典音乐鉴赏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会对所欣赏到的音乐产生兴趣,而乐于主动的想去了解相关的一些音乐知识,这样避免了生硬的灌输式的方式,也消除了学生对于像其它学科一样的抵触心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音乐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二)在教授音乐知识常识中加强乐器的认识
音乐是靠听觉来实现的,因此音乐的教育如果缺少了“听”的环节便会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的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单来学乐理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并且音的长短高低并不是简单通过语言可以讲述清楚的,让学生通过简单悦耳的旋律来了解区分音的高低和不同音值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如果仅仅通过图像和语言表达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欣赏不同乐器的独奏作品,学生会通过乐曲了解乐器的音色,结合乐器的外貌和乐器的音色可以轻易的让学生记住各种乐器。在通过欣赏乐队的演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器乐合作下的音响效果。
学生除了一些音乐知识,还要了解一些音乐常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对不同的国家、年代、作曲家的作品的欣赏,不仅仅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音乐的区别,还可以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下作曲家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文化氛围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而学生在结合着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同时,再去了解作曲家和音乐家时,就不会让学生形单影只的只知道一个人名而已了,学生会自然的联系起作曲家所在的国家所处的时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记住这些音乐常识。除了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不同外,我们本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对我国的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一)在音乐知识教授中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在讲授新的课程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如,在学习新的歌曲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要学习的歌曲。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之后再学习歌曲。
带领学生欣赏中外名曲和欣赏中国作品时,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作品风格有很多的异同。在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要讲解,为何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不同,如处在山区和平原的歌曲的区别。带领学生欣赏外国作品的时候,要对不同的和声色彩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的色彩性描绘。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的音乐家的不同音乐风格,
(二)要以欣赏为目的去鉴赏古典音乐
要选择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以内的音乐作品,营造与欣赏的音乐相适应的环境,如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上与音乐相符合的图片。在欣赏音乐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体会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情感和画面。在欣赏完音乐后也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对音乐的体会。
篇3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是时代对高中生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能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仰,培养人的想象力和人文素质。青年学子应自觉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杨叔子教授有一句诗非常深刻:“国魂凝处是诗魂。”他呼吁:文化要继承,经典要诵读,诗教应先行!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更是高中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修身当先学诗。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站在人生的高度总结: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种干枯的东西。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呢?
一、要了解诗词的一般特点
高中学生,除了熟悉古典诗词的体裁、分类、押韵、对仗等等常识以外,还应了解以下几个特点:
1.流派繁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了解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对于我们鉴赏古典诗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表达技巧丰富多彩。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对比、烘托、象征、借代等等,诗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创作典范。
3.抒情诗居多。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的。《尚书》说:“诗言志。”这个“志”就是思想、情感、志意。而抒情诗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唐代赵嘏《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前三联写景,描写深秋拂晓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首联写全景,颔联写仰视,颈联写俯视,无不触发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尾联抒情,表达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艺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社会背景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鉴赏古典诗词,品评其“苗”(语言)、“华”(音韵)、“实”(意义),就要追溯其“根”(情感),因为“苗、华、实”皆由“根”而发。诗人为什么有情感要抒发?背景是什么?所以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鉴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即要鉴赏作家作品,就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了解其艺术创作特点,考察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只有了解了李白被排挤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诗中作者的愤懑的心情;只有了解了李白的生平思想、个性、抱负和诗歌风格,才能理解诗中作者忧国伤时的怀抱以及意寓于言外的余味,才能对这首诗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三、要积累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是根植于丰富的古汉语和灿烂的古文化的土壤之中的,鉴赏古典诗词,就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如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取古汉语中的“因为”义;乐府诗《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中的“但”字,取古汉语中的“只、仅”义。类似的词类活用、语序倒装、成分省略等在古典诗词中也都很常见。
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共同语,也形成了我们民族大致的心理认同,因而古典诗词中出现的一些习俗和花草鸟虫、月露风云等往往蕴含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加上“柳”与“留”谐音,“柳”便代表了一个场景、一种情绪。类似的“渭阳”、“南浦”、“秋月”、“夕阳”、“雁”等等,无不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定含义的心理认同。还要了解古人的一些口语、惯用语等。如被《词旨》推为“警句”、《古今词话》又誉为“妙语”的刘克庄的《清平乐》词句:“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其中的“萧郎”泛指女子所爱慕的男子。再如崔珏的《和友人鸳鸯之什》,题中“什”因《诗经》中小雅、大雅、周颂每十篇为一“什”,后称诗文的篇、章为“什”。
另外,还要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人的典故,再如赵嘏的《长安秋望》,尾联中“鲈鱼正美”和“南冠”就分别用了西晋张翰和春秋钟仪的典故。如果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了解,就很难去理解与鉴赏了。
四、要多读勤背,积累诵读量
篇4
关键词: 古文献学 人文素质教育 作用
随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的需求,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已被诸多高校提到议事日程,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许多高校纷纷增设文学、文化课程,譬如增加古典文学的课时,开设大学语文、诸子散文导读、书法等诸种课目,期望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习,培养青年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高,海外也纷纷掀起学习汉语的新一轮热潮。广泛而深入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其他民族介绍、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则势在必然。
众所皆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社会积累了丰厚而辉煌的文化,承载文化的古文献浩如烟海,经、史、子、集,诗、书、词、曲……门类繁多,举世罕见。文献学,尤其是古文献学,在保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文献典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作为研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古文献学所做的工作是对古文献进行校勘注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其他各门学科提供材料。显然,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古文献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
由于学科知识的专业化特点和时展的自身特征,今天,人们乃至高校的年轻学子对文献学特别是古文献学,缺乏必要的基本了解。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国际竞争力,不仅仅专业的、研究型的人才需要涉猎古文献学,作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建设者,高校中的青年学子都应该接触、了解古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我认为,古文献学所提供的关于如何阅读古文献、选择何种版本的文献阅读、怎样使用中文工具书等具体的方式方法,对于大学生提升学习质量,实现学习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他们将来的学术之途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一
古文献学涉及的内容极其广博,尽管对于文献学的阐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侧重,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其根本任务是引导人们对于文献典籍的阅读和利用。古文献又不同于现代文献,它是以文言文记录,借助于不同的载体流传至今的。所以,对于后学者,首先要疏通、把握古文献的语言文字意义。根据我多年的高校一线课堂教学的体察,当代高校的青年学子,甚至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代的文献典籍普遍缺乏兴趣,而一个共同的原因即是文字阅读上的障碍,由此导致畏难情绪,以及深层意义上的误读。显然,高校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古文献语文解读方法,是进一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首要之举。
古文献的语文解读涉及三个方面:字形、字音和字义。无论汉字的字形、字音还是字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流变。首先,记录文献的中国文字(汉文字)不同于西文的线条性特征,不是单纯的表音文字,而是音义结合的方块文字,其形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差很大,经历过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等主要形式的演变。汉语语音的流变明显而突出,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汉字的发音都有很大差异。譬如古无轻唇音,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的轻唇音上古时代都读作b、p一类的双唇音。至于汉字的字义、词义的古今差异更为明显。字形、字音、字义的流变特征,显然很早就受中国古人的重视并被研究。古代研究者们经过反复的校勘,对留存下来的浩繁的古文献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给以详尽的注释,还原字词音义应有的历史风貌和演变历程,且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史称“小学”。“小学”的形成和发展,显然为古文献的语文解读提供了必要的钥匙,为揭开中国传统文化面纱提供了必备的工具。所以,涉猎、了解古书校勘的基本方式、方法,了解古人作注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术语,就会有助于把握文字在形、音、义上的历史变迁,从而有助于对古文献的正确解读。
对古代经典诗词的赏析,是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研读古代诗歌的基础则是音韵学。中国古诗追求声律,讲究节奏、押韵和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并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若不具备古文献学的基本常识,缺乏必要的音韵学方面的修养,按照现在的语音朗读古典诗词,就无法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欣赏和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懂得训诂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于现代学子阅读古代文献也是不可或缺少的。训诂,换现代通俗说法,就是解释,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训诂形成了自己的体例,产生了大量的术语。只有理解了这些基本术语,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的历史含义。比如,《诗经》《楚辞》等古典诗歌,不断为后学者注释,形成了“笺”“集注”“正义”“章句”之类诸多的训诂术语,学生选修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通识课程,倘若不理解这些基本术语的含义,不仅可能对这些人类早期的经典产生误读,而且无法领略我们的先人在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艰苦卓越的不懈努力。
汉字字形的流变,不仅折射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民众集体智慧的提升,而且催产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书法。当代学子涉猎文字学,不仅有助于古文献的解读,而且有助于书法艺术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
承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文献浩如烟海,就整体而言,他们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后学者不可能都一一通读,对于现代有明确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性地阅读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因此,解决了阅读方法,进而选择适合自身、有益于个体发展的有价值的古文献阅读。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刻本两种形式流传于后世,因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的不同,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上的差别,使得古代图书不仅品种繁多,就是同一种书,往往还有几种乃至十几种、几十种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的版本,不论在刻印、批校、注释等方面,都存有高低优劣之分。清代张之洞在其编撰的著名《书目答问》一书之《略例》中曾开门见山地说道:“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遍举既嫌挂漏,志趣学业亦各不同,因录此以告初学。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青年人读书不仅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应读何种版本的问题,这关涉学习的效果和质量。研读中国古代文献,尤其要慎择版本,且要择其精本和善本。尽管今天“版本”一词的语义已远远超出了其历史的内涵,泛指古往今来所有以不同方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书本,然而,作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建设者,当代青年学子通晓古籍版本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对今天的学习深造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版本学对于为文治学不可或缺。进行学术研究,势必要参考和依据各种图书文献,而任何一种图书文献,如果不知道它产生的时地,不了解它出版制作的情况,不明白它的源流、演变、真伪、优劣,那么它就不能用来作为参考依据,否则研究的结果或结论就不能令人信服,甚至可能造成误导。学术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慎择版本,借助版本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辨识精善粗劣,鉴别真伪正误,从而避免以误为善,或以讹传讹的现象,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在真实、准确、可靠、科学的基础上。
其次,当今高校学子接触中国古代典籍,多以提高人文素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旨归,有别于纯粹的学术研究。由于专业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沉溺于故纸堆中作精细的爬梳,主要是从中吸取有益于人类和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思想、道德、情感和审美力量,所以,就古典文献的学习而言,学习的重点是对古典文本所孕育的思想、情感、道德力量等内涵的辨析和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都希望读到那些文字没有错误或错误甚少、内容真实可信、注释翔实的精善本,以便真切地感受不同年代人们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获取精神的滋养。显然,面对浩繁的古典文集和诗选,具备了一定的版本学常识,就会有所鉴别,有所取舍,避免遇到什么就读什么的盲目性。同时,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对照,还有助于了解文献(文本)不同版本所表达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取向。譬如,在校大学生都曾阅读过的《水浒传》有不同的历史版本,比较这些不同的版本,能体悟出不同年代的编撰者的思想倾向性。而阅读记载社会历史的文献,通过不同版本的对照、比较,通过基本的辨伪,还可以了解、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可以区分哪些是作了文学加工处理的野史,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可见,具备一定的版本学常识,不至于读书时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商品物欲社会,粗制滥造的书籍俯拾即是,识别版本则至关重要。掌握了版本鉴别的基本方法,就会有双明亮的慧眼,选择吸取真正的精神营养,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三
在人类已有的古籍图书中,有一种特定类型的书籍,便是工具书。这些工具书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和承载,也是后人读书治学的必备工具。显然,对于今天的高校年轻学子,无论是为文治学,还是触摸古人的思想情感,在对古典文献的解读过程中,都会涉及对工具书的查找和利用,而在讲求效率和质量的今天,能快捷地使用各种工具书尤为重要。
首先,工具书是读书治学的必备工具。工具书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案头顾问”与“良师益友”,纵观人类历史,历代学者都极其重视对工具书的编纂和利用,不争的事实是,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曾产生了众多的工具书。在研习民族传统文化、研读古代经典的当下,工具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更好地借助工具书,当代学子首先要了解中文工具书的基本种类,每一类工具书的基本功能,某种工具书的主要排检方式等。比如,就功能划分,中文工具书就有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文摘、表谱、图录等诸多种类;就排检方法而论,主要有字顺法、分类法、主题法、时序法、地序法等,而每种排检法中,又有很多具体的检索方法。只有掌握了工具书的这些基本常识,遇到问题时,就会有的放矢,选择合适的工具书、依据合适的检索法来查找资料,解决疑难,从而提高读书治学的效率。
掌握中文工具书的相关知识,还有助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人类在岁月的变迁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广博无垠,图书文献浩如烟海,所谓“一人之知识有限,天下之义理无穷”,仅凭一个人的博闻强记,势必如衔石填海,结果只能望洋兴叹。故,为了掌握日益庞大的知识内容,充分地占有资料,必须借助“知识宝库的钥匙”――工具书。工具书不仅仅是“工具”,其自身就承载着人类代代相袭的文化成果。因而,了解不同种类工具书的功能,能快捷使用各种工具书,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前人积累的优秀成果和人生经验,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放眼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提高现代人文素质,人们常提国学,倡导传统文化。显然,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指研究中国传统的学问,实际上可用以概括全部中国古代学科,传统正是把古文献学包括在国学之内的。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证明,古文献学不仅属于国学,而且是国学的基础,是国学之根。读书治学要有根,根深才能叶茂,当代学子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充分认识到古文献学的作用,高度重视对古文献学的学习。
篇5
课堂教学寓教于学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反映的范围非常广,宇宙之大,芥豆之微,千里之遥,万年之长,文学都可以反映,不受任何限制。它既能状物,又能叙事;既能抒情,又能议论;既能绘声,又能绘色;既能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又能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它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甚至影视综合艺术的表现力还要强无数倍。但是,面对这门如此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让学生从何学起,不知道应该教给学生多少东西才恰当。其实,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循序渐进地教授文学艺术的基本常识,再指导学生去组合这些常识,文学艺术教育这块“堡垒”还是不难突破的。
初中一年级在讲授“选材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时,就可以拓展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层次,使学生初步明白作家写作必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集中,必然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加以虚构和想象,而不是对生活原样照搬,否则就失去了它的艺术性。为以后学生树立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审美观奠定基础。
在初中二年级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古典到现代的阶梯状递进。古典诗词重点讲授它的和谐连贯的音韵美与整齐规则的形式美,淡化和现代生活相隔太远的意象,突出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的影响。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美好印象,又避免他们因年龄小、学识少而对“意象”纠缠不清,重复前人穷经皓首的老路;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则重点讲授它题材的广泛性、形象的多样性、情绪的包容性等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现实与朦胧、直觉与形象、感受与文字等基础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心艺眼,这以后更系统地感知诗情画意、诗风艺苑播下“种子”。
初三的“小说”单元教学,是进行文学艺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这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教学容量可以扩充到课本容量的三到五倍,结合影视文化,从课本内容延伸到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源泉、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等,使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有一个粗略、大致的框架,激发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远望文学艺术殿堂之门,为高中阶段更深入了解文学语言艺术作好“引航标”。
课外活动添柴增温
课内学习掌握的文学艺术常识,由课外活动来巩固和强化,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即生活”、文学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文学艺术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
结局改写
学过的记叙文,由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改写结局,互相交流,并且说出自己改变原文结局的意图和目的,经过教师点评,学生明白得失,积累创作经验。
简编原著
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作品,偏远农村初中学生没有条件去大面积汲取营养。但让持有不同类型作品的学生简编原著,在年级内、校内结集交流,可以加大普通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面积”和机会,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评论文学形象(人物)
对于没有图书馆,缺少阅览室的乡村学校,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接触与了解主要依赖“电视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论,各抒己见,人尽其言,在互相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形象的塑造程序和“打磨”难度,并在写作过程中借鉴。
小小说竞写
把小说的创作弱化为记叙文来布置,适当增加人物塑造和锤炼的份量,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展开竞写,锻炼创作能力,感悟“艺术源予生活,略高于生活”的内蕴,培养艺术感触细胞,促进艺术素质的提高。
手抄报制作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让造型艺术(线描、上色、排版)与文学艺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机会展示自我风采、赢取尊崇之荣,会激发其他同学的良性“攀比”心理,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谚语征集比赛
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中方言谚语有其独特的、不可取消的功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方言谚语,不断扩容,除了增加学识以外,还训练出一双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的慧眼。
教师素质居高垂范
在常规教育渗透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施文学艺术教育,则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素质,不但文理皆通,还要艺体兼修,具备相应的艺术审美修养水平,并且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达到影响学生、居高垂范的目的。
向学生推介新书、新作
面对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的文艺世界,初中学生往往不辨良莠,有“饥不择食”的倾向。作为教师,首先挑选、鉴别出那些优秀的、精彩的、适合初中学生接受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自己积极创作新品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些影评、剧评文字,积极投发,让一定数量的“铅字”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双赢”之道。
制作原著人物动画
篇6
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颁布的高考大纲已将优秀传统文化做为考查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却很难对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三维目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教师可以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代散文部分作为实践的重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模式,从中挖掘和整合古代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选⒄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为人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营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充分利用读和写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排比论证的语言气势;也可以通过仿写将本篇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论据等。
三、利用课外,扩展教学新境界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课堂内,也要拓展到课堂外,丰富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一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朗诵大会。书法大赛、讲成语故事比赛等。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充分挖掘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不断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近距离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探究热情,不断陶冶爱国情操。
四是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文化之旅,挖掘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撰写乡土调查报告,采访身边人身边事,把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文化价值;现实向度
一、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研究的必要性
(一)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古典诗词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绚烂的瑰宝。泱泱古国,历史悠久,拥有灿若星辰的诗人、词人。如椽巨笔,历史的盛衰变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得到印证;斗转星移,诗人、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洞悟穿越时空依然引发回响。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学习古典诗词从个人方面而言,可以陶冶情操,滋润心灵,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可以增强社会的文化底蕴,构建良好的文化气氛,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选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选文在语文教材编纂中的重要价值
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位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它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选文标准,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这便是以选文为主体的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是按学期分册,以不同的文体为依据,划分出相应的单元,选文是语文教科书组合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部分,语文教材的编纂经过实践检验,逐渐加入了导学、作业等环节,但选文在语文教材中的主体地位从未被撼动过,足以证明选文在语文教科书编纂中的重要价值,选文质量也成为决定语文教材质量的关键因素。
2、选文质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宋文翰在《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一文中说:“教材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其选择标准,应以儿童是否有兴趣与需要为定;因为兴趣与需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增加教学的效能。”一本好的教科书应该是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来确定选文。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迎合学生的趣味,而是强调要从成人立场走向学生立场,从学生的心理、趣味以及发展角度思考教材的选文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学环境中一般而言是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语文教学的任务则主要通过对教科书中选文的教学来实现。高质量的教科书是以学生为立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古典诗词选文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古典诗词选文数量、时代、单元排列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加透彻的了解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部分,用以指导学生提高古典诗词欣赏水平,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继而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分布情况
(一)古典诗词在各册中的分布状况
必修一共有12篇课文,没有安排古典诗词;必修二共有13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7首古典诗词;必修三共有14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7首古典诗词;必修四共有13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8首古典诗词;必修五共有13篇课文,没有安排古典诗词单元。我们可以看出袁行霈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主要集中于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这3本教材,以下将着重从这三本教材入手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三、四中古典诗词选文的时代分布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袁行霈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按时代先后来安排古典诗词在各册中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选入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必修三第二单元进行的是唐代诗歌的学习;必修四第二单元选入的皆是宋词。
三、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基本向度
(一)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
叶圣陶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有着七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他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建树。1962年叶圣陶先生在写给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书面指示中提到:“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至此“文质兼美”便成为了当代语文教材选文中一以贯之的标准。
叶圣陶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第一是要实现教材的“文质兼美,贴近对象”,好的教材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实现“和谐互动,万物皆书”的教学理想,进而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变死教材为活教材,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二)古典诗词选文的基本特点
1、文学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选文中“文学性”要求是指,语文教材选入的古典诗词应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具备文学美、人文美。
(1)文学美。古典诗词选文时注意选择“文质兼美”的经典诗词,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具备了文学美的古典诗词选文教材才能够滋养学生的肌肉与骨骼,充盈学生的灵魂与血液,成为联系学生与教学环节的纽带。
(2)人文美。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语言教学的重任,更是学生获得人生观、价值观启示的载体。高中语文教材编纂者旨在通过所选的古典诗词让学生领略关怀民生、忧国思家的情怀,体会至真至情、至爱至美的人性,收获解读人生、品味生活的哲理顿悟,感受坚忍顽强、浩然坦荡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充分感受那一道道超越时空、沟通心灵的人文景观,为学生勾画出一道生命的底线。
2、典范性
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可以看出所选诗词皆具有典范性。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古典诗词,或是在所处时代中具有恒久的示范性,亦或是知名诗人、词人作品中毋庸置疑的经典作品,无论是美学价值、审美意蕴,还是思想内核、文化内涵、情感精神都能历经时间检验依然熠熠生辉,具有共时性、恒常性和耐读性,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3、渐进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选文的编排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古典诗词选文的难度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慢慢从易过渡到难。顾黄初先生说:“教材教材,是用来教学生的材料,而‘教’的规律是离不开教学双方的心理规律的,就以课文的选择为例,课文不仅是‘范例’,而且还应该是‘适例’,也就是说适宜于某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的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是顺应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关照了学生不同年级的理解程度,如此分布与编排可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望和情感以及审美的期待,让学生减轻对教材的畏惧,产生出亲切感。
四、古典诗词部分教与考的联系
(一)古典诗词填空题
古典诗词填空题在高考试卷中表现为古典诗词中名篇名句默写,分析近年来的此类题型,高考对于该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形式稳定,以填空题为主。考试大纲将其考核目标定位为“A.识记”。试题选句有以下的四种情况:第一:揭示人类社会或其他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第二:抒发爱国情怀、壮志理想的句子。第三:意境优美、艺术性强的句子。第四:宣扬传统美德的句子。
2、试题内容涉及广泛,重点选句。考查兼顾初中、高中篇目,其中《诗经》、唐诗、宋词,为名篇名句考查的重中之重。
本题型难度较低,学生在备考时需注意:
1、记忆问题。(1)学生在记忆此类知识点时应回归课本,课本作为最权威的版本,可以避免错漏。(2)注意篇、段、层、句的关系,在前后联系中背诵,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诗词,避免死记硬背。(3)理解句意、文意,先理解后背诵。(4)化整为零,分散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古典诗词背诵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诗词经验。
2、书写问题。(1)注意生僻难写字。在备考时学生应加强对生僻难写字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2)注意同音异义和同义异形词。读音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即同音异义,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幽”常常会被望文生义的写成“忧”;意义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即同义异性,《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的“长”容易误写成“常”。这两类词是高考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备考时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该类型的重视性。(3)注意通假字。(4)留意虚词等细微处。
(二)古典诗词鉴赏题
分析近年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表现出如下的特点:1.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多源于很少有争议且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多为名家诗歌。2.选材形式多为唐诗,间或少量宋词。3.设置的考点为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随着各地自主命题的增多,高考试题的命题也随之出现了新变化:1.考题的选材多样化的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也在各地的试题中出现。2.命题的角度翻样出新,诗歌的比较阅读也不断的出现。3.诗歌答题过程中,文学常识、历史典故往往被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
篇8
关键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以声感人 留白艺术 以形悟境
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化中最纯粹、最优美的文学,它凝练、含蓄,生动、形象,并赋于音乐美。因为其本身具有的特质要求古典诗词教学应利用一切相宜的手段,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有效策略从还原诗词的本质做起,引领学生实现与诗词作品的对话,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感受它们的音乐美,领悟它们的意境美,体会它们的语言美,学生以独立的生命个体进入古诗词的情境中,获得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进而提高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可是现状是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依然沿袭文言文的教法,当古诗词教学中的一元化阐释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它无法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教学中的另一现象也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新课改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数年了。但同时也出现了学皮毛而不究深理的现象,流于形式,重花样而不重品味。这种浮华热闹并非实施了真正、有效的教学。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以声感人――还原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打开诗歌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屈原正是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汉武帝设置乐府为诗歌配曲,后世就把这类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叫做乐府,而宋词元曲更是把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故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不论是倾听还是吟唱,音乐总能牵动人的情感让人步入美妙的境界,学生也往往会在美丽的音乐氛围中和诗人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对诗词的审美情感体验。
当悠扬的旋律响起,当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背景的展示回响在耳边、展现在眼前时,学生会受到感染,获得生动、直观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与感悟。
比如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可让学生欣赏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让学生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诱导学生沉浸于诗词,引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岳飞的《满江红》借助金戈铁马沙场征战的影视画面和歌曲《满江红》深沉凝重的旋律,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感氛围,学生很快地与民族英雄产生情感共鸣。
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的运用,声调极为和谐,其独创性为历代评论者盛赞,是典型的古典诗词音乐美的体现。所以教学《声声慢》时我自己先学唱,学会了以后就在课堂上唱,学生静静地听我唱了一曲声声慢,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学生也学唱,效果很好。后来有学生和我说,因为会唱了,所以记得特别牢。对于这样古诗词而言,音韵悠长再加上它的丰富的内蕴怎能不让人回味无穷,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呢。
二.留白艺术――还原古典诗词的凝练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语言精练,言简意丰。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留白艺术,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王维的《杂诗》是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的典范:“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流露出无限相思,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是读者无穷的遐想。所以我们要把美的空间留给读者观众进一步去领略与创造,我们应该把这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留白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提高欣赏能力,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却索然无味。
留白的本质是联想和想象空间的延伸。中国古典诗词讲求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朱光潜先生说:“欣赏活动同时是一种想象活动。”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能不能想象是他能不能读懂一首诗的关键。“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他们直观的感受同自己熟知的场景、知识和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词的美妙,并最终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们可以先选择课文里的名篇名句进行想象扩展,紧紧抓住文题,调动生活常识。教杜甫《登高》时,我让同学们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进行想象。一位同学是这么想象的:风很急,天很高,猿在悲哀地鸣叫,小岛很干净,沙子洁白,鸟儿在飞来飞去。显然这种浅层的想象没有融入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于是,我又提醒大家联系题目,调动自己的生活常识:秋天了,秋风是怎样的,大雁是怎样的,离家在外的羁旅之人此时会有怎样的心境,然后再想象。那位同学之后是这样联想的:作者迎风登上高处,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高高的天空下鸟儿在白色的沙渚上盘旋翻飞,耳边不时能听见猿的哀鸣。他的这一次想象不仅立刻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一幅立体的画,而且使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也顿时显现。通过这样的练习,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学生学会通过合理想象去读懂内容,并在不经意间达到与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分析逐步结合,获得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以形悟境――还原古典诗词的形象美
黑格尔说:“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得出整体艺术(或艺术总汇),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可见借助于形象性强的一些形式,如绘画、表演、仿写等是有助于加深诗意的理解的。像采用译成现代诗的形式,虽然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转化,但翻译时不散文化,注意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为解读者营造的其实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老师需要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去欣赏这幅图画。而领会画中之意重在对其意境的解读。因而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注重对意象的分析,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其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们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对意象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体会,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必然是模糊的,从而审美情感也是肤浅的。
例如教学《诗经・静女》时,“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位娴静的少女,在与情人约会时,躲藏在城墙的角落里,赴约的青年男子来了,不见女友,四下张望,不由自主地搔首。一个娇媚顽皮,一个纯情赤诚。形象鲜明、画面生动,如在眼前。于是这堂课就设计以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同学们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既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令同学们深深折服于我们的祖先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和激起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情。
画诗与改写诗也是以多样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诗词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好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改写诗、化诗入文等则是在教学实践中将古诗词教学和作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化诗入文等形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既可有助于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借鉴诗歌的创作方法,将诗化的语言和意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丰富学生作文的内涵,可以让他们的作文洋溢着人文的气息。
篇9
【例释】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文本略,例释部分所选例子没有特意标出者均出自于2013年秋季高考题)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答案:C。
细解: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这首诗首联也对仗,是比较特殊的一首诗。需要注意的是颈联:“鹊乳”中的“乳”是生育的意思,与“啼”相对;“先”是“走在前面”的意思,与“过”相对。其它两联都不难判断。
【指要】近两年命题者都在试图改变以往文学常识题即为送分题的现象,强调真的“懂”。这就要求我们:⑴扎实理解包括格律知识在内的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⑵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记忆,努力实现知识的网络化;⑶学会使用这些常识解决古诗文阅读中出现的困难,让知识真正成为工具。
【训练】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文本略,训练部分例子没有特意标出者均出自于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试卷)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答案:D。
二、诗歌理解分析题
【例释】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答案:B
细解:首联“松菊”句语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颔联,烹煮葵藿邀请贵客到寒舍看竹,“贫家”是谦称,并非真正的贫穷,更谈不上“待客不周的歉意”。颔联叙事,标题也是叙事(“见过”,是来拜访的意思),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诗句近于散文化,不见诗歌惯常的颠倒语序、字词活用、跳跃省略等技法,“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指要】一个词语、句子变成“诗家语”,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地方在哪里?掌握了“诗家语”的特征与读法,才谈得上理解诗句的内容与表达,也才能够分析思路、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训练】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答案:津亭。
三、诗歌词句赏析题
【例释】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细解:这里有声音,有形象,有相对静止、常态的“落花”,有飘逸不定、先闻其声的黄莺。声音与形象的传播速度还不太一样,一个“过”字将之联系起来,到底是如何“过”的?每个读者脑子里的画面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技巧:高超的技巧不在于真实地再现了什么,而是你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多少。
【指要】主要是两种考法,一是情感把握,一是炼字的效果。这就要求:⑴熟悉古典诗词曲的基本特征与章法;⑵熟悉古人情感的常见类型以及抒感常见的方式。
【训练】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文言实词解释题
【例释】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诏书疾人 (2)乃豫敕断绝书属
(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
答案:(1)憎恨 (2)预先 (3)打击 (4)遗憾
细解:“疾”字的义项有:病,痛苦,憎恨,快。根据语境(后有“厌恶”,并带宾语“党人”),可以判断出,这里是“憎恨”的意思。“豫”,除作为河南省的简称外,还有“安闲”“欢喜”,及“同‘预’,预先”等,从语境看,前有“弼知多权贵请托”,事先做些应对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应该是“预先”的意思,后来“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摧折”,原意是毁坏折断,引申作“折磨,打击”,根据语境(“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应该指的是“打击”(明府,汉代对“太守”的尊称;虐臣,指前文的“诸生”)。“恨”的义项有:仇视,怨恨;后悔,遗憾。根据语境(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应该是“遗憾”。前面有“其甘如荠”,所以不悔。
【指要】⑴对于300实词的基本义项要十分熟悉,要结合例句记忆(也可以结合现代汉语中的成语记忆);⑵依据古代汉语知识进行推断,涉及的语言现象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多音节词、通假字等;⑶随文释义,要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解释加点字。
【训练】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五、文言语法、句读题
【例释】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体验性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
1 课例说明:《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舞姿训练》
1.1 教材分析 古典舞身韵练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舞蹈"教材的第二章教学内容,是高职幼教专业学生学习舞蹈基础的重点。这节课主要以古典舞身韵训练为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围绕着“舞姿动作”训练;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舞蹈常识,训练基本的舞蹈体态,从中体会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美,并逐步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性、协调性和表现力,同时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1.2 学情分析 高职幼师班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舞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芭蕾舞学习,发现学生舞蹈功底较差;而古典舞的内容较倾向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因此,在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理解,不盲目追求专业化动作的提升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激发学生情绪情感的表达。
1.3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和责任。②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舞姿动作”的学习,体验古典舞的神韵,引导训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及姿态。③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模仿、表演与合作创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1.4 教学活动安排
学生听古典音乐,做热身运动。&通过欣赏古典音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再通过热身预防和减少各关节损伤,促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克服人体活动上的生理惰性;同时,导入新课。&创设情趣
激趣铺垫&活动2:看一看
欣赏戏曲视频片段和舞蹈视频片段,同时思考问题。&通过视觉的刺激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古典舞的意义和其蕴含的特色。&欣赏体验
感受内涵&活动3:做一做
学生再次欣赏舞蹈视频片段,用肢体语言展示易于模仿的动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动作,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同时也初步体验舞姿神韵。&活动4:学一学
教师纠正,并补充讲解古典舞手位、脚位,示范单一动作连贯性;学生体验学习。&通过教师纠正、讲解,体验古典舞的“形、神、劲、律”,进一步强化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舞的神韵同时也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教学。&创编达情
弘扬文化&活动5:编一编
根据提供的乐曲,进行有主题简单的动作创编。&教师遵循鼓励性、欣赏性、启发性的原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分组合作,体验古典舞的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活动6:演一演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评析,点出亮点,最后共同表演舞姿训练。&在动作与情感获得统一后,抓住学生兴奋点进行最后的综合舞蹈训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获得自由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的舞蹈美感与体验感。&]
2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没有进一步细化;第二个环节也是浅尝,并没有充分展开。因此,部分环节的教学还需要做有效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整堂课上,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的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②问题设计不够深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教师应该更细致点。比如:手与头顶之间距离、身体的角度、眼睛看哪个方向等,同时舞姿神韵上也要在强调。③教学组织形式不够丰富,学生学习不积极。
经过第二轮的的教学实践,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适他们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如在《舞姿训练》课例中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动作,并模仿动作等都是学生自主创作实践行为。②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把体验活动这一主题贯穿于舞蹈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学中通过“跳、看、做、学、编、演”,使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获得多次愉悦的体验,能更好的把握舞蹈风格特点。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舞姿训练》这一课充分运用了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相互交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古典舞的神韵有所感悟。
3 教学评价
3.1 亮点 ①在舞蹈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②教学中运用了多种体验策略达成舞蹈的审美与创造,将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舞蹈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