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信息行业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信息行业分析报告

篇1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或者应用服务等经营性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称“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根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如实填报调查统计报表,及时准确地反馈与调查统计有关的统计资料,配合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第四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电子信息产业,是指为了实现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的集合。

(二)电子信息产品,包括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以及软件产品。

(三)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是指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分析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原始记录、原始台账,编印调查统计报表并下发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依法填报,对统计结果及其他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形成统计分析报告的活动。

(四)统计资料,是指以纸制品、电子媒介等形式保存的,能够反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数字、文字、图表等统计信息。统计资料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调查对象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台账、调查统计报表,以及经过分析、研究、加工或整理的统计分析报告。

第二章监督与管理体制

第五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属于国家统计工作中部门统计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具体行业督导,实行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双重监督管理的体制。

第六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实施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八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政府决策的实际需要,拟定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应当按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进行。

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报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

第九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包括统计调查对象、统计调查计划以及统计调查标准等内容。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专门用于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的技术设备,建立采集、处理、传输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

第三章统计人员和统计机构

第十一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指定所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委托其他相关人员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以下称“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负责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与分析工作。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设立统计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专门统计工作人员(下称“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和申报工作。但是由于人员或其他资源有限、不具备统计工作相关条件的电子信息产业社会团体除外。

第十二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承担如下职责:

(一)对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二)拟定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监督本办法及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的执行和实施;

(三)组织实施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四)对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

(五)指导并监督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网络化系统的建设;

(六)依法审定、公布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或其他统计资料;

(七)保管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报表;

(八)对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九)组织开展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培训工作。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承担如下职责:

(一)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统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二)监督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执行和实施;

(三)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

(五)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或指导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开展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网络化系统建设;

(六)依法审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或其他统计资料;

(七)按照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提供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或其他统计资料;

(八)保管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报表;

(九)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十)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开展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培训工作。

第十四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承担如下职责:

(一)对本单位各职能机构及其所属机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二)填报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配合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三)按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如实报送与统计调查有关的统计资料;

(四)对本单位执行统计计划情况和经营管理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

(五)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原始台账的档案保管制度;

(六)按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网络化系统的建设;

(七)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资料。

第十五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统计调查权。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有权检查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台账,调查、搜集有关资料,要求有关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二)统计报告权。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有权对调查统计报表予以整理和分析,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统计分析报告。

(三)统计监督权。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有权对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检查,责成有关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改正不实的统计资料。

第十六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负有如下义务:

(一)如实提供或填报调查统计报表或其他统计资料,保证所报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不得私占、拒报、迟报、误报、漏报或者遗失统计资料;

(三)不得利用统计调查工作之便窃取、泄漏国家秘密或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商业秘密;

(四)对于其掌握的统计资料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泄漏;对于涉及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统计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五)不得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或信息。

第十七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不得为其私人目的,窃取、使用在统计工作过程中掌握的统计资料。

第十八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负有如下义务:

(一)配合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活动;

(二)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篡改、拒报、迟报、误报、漏报或者遗失统计资料;

(三)不得扣压统计分析报告;

(四)对于其掌握的统计资料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泄漏;对于涉及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统计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五)及时答复并处理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所反映的问题。

第十九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及其相关直接负责人员负有如下义务:

(一)不得篡改统计资料;

(二)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的数据或信息;

(三)不得对拒绝篡改统计资料和拒绝编造虚假数据或信息的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四)发现调查统计报表或其他统计资料的来源、计量方法或计算标准有误的,应当向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指出,要求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核实和修正。

第四章统计工作程序

第二十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等方式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实施全国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实施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第二十二条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调查项目编印调查统计报表。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拟订全国性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报送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审核。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拟定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报表,经同级人民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送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核。

第二十三条调查统计报表应当载明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调查项目中包含的调查统计对象、统计调查计划、统计调查标准等信息,并在右上角标明调查统计报表的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和有效期限。

第二十四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分为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和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据其所拟定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组织实施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委托,在本行政区域内配合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第二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在进行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之前,应将所拟定的调查统计报表报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上报的调查统计报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

有如下情形之一的,不得进行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

(一)在已经完成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已经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调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或者其他统计资料的;

(二)拟采用的调查统计对象范围、调查统计项目、统计调查计划、统计调查标准与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拟定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不相一致的;

(三)对于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即可满足政府调查统计目标需求的统计活动采取普查方式的;

(四)对于通过一次性调查即可满足政府调查统计目标需求的统计活动采取经常性调查方式的;

(五)对于通过年度调查即可满足政府调查统计目标需求的统计活动采取季度或月度调查统计的;

(六)对于通过季度调查即可满足政府调查统计目标需求的统计活动采取月度调查统计的;

(七)月度以下的周期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的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其调查统计对象超出本办法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的,应事先征得国务院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进行的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其调查统计对象超出本办法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的,应事先征得同级人民政府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其调查统计对象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应事先征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七条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的调查统计对象范围、调查统计项目、统计调查计划、统计调查标准不得与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发生重复或者冲突。

第二十八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或其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收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调查统计报表后,应当对其本单位的相关原始记录和原始台账进行归纳和整理,由其相关负责人员予以审核并签署或盖章,在指定的时限内报送信息产业主管部门。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或其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将调查统计报表报送后发现有误的,应在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确定的期限内更正。

第二十九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准确、如实、及时填报符合本办法要求的调查统计报表。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有权拒绝填报未按照本办法要求载明法定记载事项或者超过表面记载有效期限的调查统计报表。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有权宣布未按照本办法要求载明法定记载事项或者超过表面记载有效期限的调查统计报表为无效的调查统计报表。

第三十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编印的调查统计报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编印的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定同意的调查统计报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统计报表所载明的法定记载事项,不得篡改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如实申报的调查统计报表。

第三十一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对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填报的调查统计报表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或复核,确定调查统计报表的有效性,并依据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项目及其统计调查标准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第五章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三十二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统计信息调查、收集、分类、处理、存贮、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管理。

第三十三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建立审核、登记、保管、借用、移交、销毁等统计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依据法律或行政法规有关档案管理规定管理档案中所保存的原始记录、原始台账、调查统计报表或其他统计资料。

第三十四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应当依法妥善保管业务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台账。

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报表及统计分析报告,保管期限应在1年以上。

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中形成的调查统计报表及统计分析报告,保管期限应在2年以上。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涉及经济运行、行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和年度报告,应当永久保存。

第三十五条全国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资料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公布。

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资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

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原始台账、统计数据或其他统计信息的公布,由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决定。

第三十六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上报的统计信息负有保密的义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需要单独个别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的统计信息的,应当事先征得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同意。

未经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同意,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不得对外提供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反馈的统计信息。

第三十七条军工电子统计信息的整理、保存和传送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并在配置安全防护设施的专用房间内进行,所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应进行物理隔离,并通过军工主管部门许可的方式进行传送。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将军工电子统计信息保存于独立的存储介质中,并及时清空所用计算机中的相关内容。

单独携带存有保密信息的介质或设备外出的,应经主管领导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三十八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进行自身经济效益或工作成绩考核的,应当依据其所保管或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

第三十九条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其已经公布或出版的统计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关数据或信息的咨询等服务工作。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为以个人研究或学习或者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信息数据咨询服务对象免费提供有关数据或信息的咨询等服务工作。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向数据信息咨询服务对象提供有关数据或信息的咨询或服务工作,发现数据信息咨询服务对象将该咨询服务的结果用于商业途径的,有权依据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收取一定数额的咨询服务成本费用或地方物价管理部门核定的其他费用。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建议相关统计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对直接责任人员报请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三)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

(四)转移、隐匿、毁弃原始记录、原始台账、调查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数据或信息的;

(五)利用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之便,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

(六)干扰或阻挠统计工作人员依法进行统计监督的;

(七)擅自编制统计调查报表的;

(八)擅自公布统计资料的;

(九)未按规定的方式传送统计信息的。

第四十一条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报请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民事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利用统计调查工作之便,窃取、私占、篡改、拒报、迟报、误报或漏报统计资料的;

(二)利用统计调查工作之便,窃取、泄漏国家秘密或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商业秘密的;

(三)擅自泄漏统计资料的。

第四十二条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相关直接负责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可以报请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统计对象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民事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或篡改统计资料的;

(二)强令或者授意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的数据或信息的;

(三)对拒绝篡改统计资料和拒绝编造虚假数据或信息的统计工作人员、统计机构及其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四)发现调查统计报表或其他统计资料的来源、计量方法或计算标准有误,未及时核实和修正的。

第四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在进行地方性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时,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规定的,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该项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02-01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在校学生4届共计493人,已毕业学生10届共计756人。近年来,该专业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为专业建设的原则,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把我专业建设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良好声誉、特色鲜明的专业。为把我专业建设成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作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一)重点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立足黑龙江省,面向全国,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通过3年建设,显著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实力要显著提升,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使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力争经过3年的发展,把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突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重点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岗位职业能力,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师资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培养名师。建成一支以 “双师”为主导,学历、职称、知识、技能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3.多方面筹划专业建设经费,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

4.注重发展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建设,建设高水平实验室。

5.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可行性。

6.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备教学文件,健全制度,完善所有教学文件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并严格执行。

7.鼓励教师编写教材,积极申请科研立项等。

二、专业特色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根据学院“侧重人才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注重发挥与电子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形成具有结合电子产品制造业、网络信息服务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建设应用电子技术电子方向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两个学科专业方向,培养拥有较高的知识理论素养、信息素养等基本素养和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与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社会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访问进修、培训、企业锻炼、项目开发、学习交流、人才引进等措施全面提升的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及专业素质,使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能力。提升现有专职教师学历,鼓励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有相应政策支持,使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比例达到70%以上;提升专职教师教学能力和职称资格,争取达到高级职称比例为20%,中级职称比例为80%;提高科研能力,引进硕士或副高以上专职教师2-3名,培养名师1名,力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教学体系建设

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针对我国电子生产企业的调研,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产业政策、专业对接电子信息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应职岗位人才规格等进行调查,完成专业调研分析报告;通过对企业内部结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作流程、企业人才规格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修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教学手段,制定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大纲。

五、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在院内现有专业实验、实训室配置基础上,按照课程改革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建SOPC、FPGA、传感器专业实验室,改建电子技术实验室,优化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专业发展需要,学有所用。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高层次、高技术的水平上建设基地,建立并加强与高水平的电子公司的联系,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可行性。成立以学生为主的电子产品科技创新小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在保证现有院外16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1-2家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开发新的校企合作项目,使接纳实践学生的人数达到95%以上。

篇3

家电企业变天了。进入2013年以来,家电品牌格局不再由海尔、美的、长虹、海信等领军企业说了算,而是由那些不计其数的消费者说了算。

日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2013年上半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披露,2013年上半年我国B2C家电网购市场规模达到530亿元。其中,京东、天猫、苏宁易购三大平台型电商的家电销售额占到整个家电网购交易量九成以上。已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者通过电商改变家电格局:康佳、海尔、海信、索尼、奥克斯、志高、TCL等企业不相上下。格力等企业因忽视电商开始被消费者“抛弃”。

听消费者的话,肯定没有错。过去14年间一直位居中国传真机市场第一的松下,也要讨好中国消费者了。在2013年松下多功能一体机新品现场,松下中国系统通信营销公司总经理西山浩将两款战略新品推介给用户:兼具双面打印和自动双面扫描功能的多功能一体机,实现环保节能与高效快速产品理念。面对中国的A4多功能一体机市场是一个持续年增长率在20%以上的大市场,松下也主动将战略性新品实现中日同步上市,不再藏着掖着。

不过,有的时候消费者却很容易被厂家的产品技术专业性所“欺骗”。日前,中国家电研究院的电压力锅非自复位装置评测结果显示,在对8个自有品牌和2个贴牌品牌的12款电压力锅检测后发现,只有苏泊尔、松下、金广、欧宁等6款产品合格,半数不达标。

中国家电研究院副总工张亚晨认为,“受到行业发展不均衡、市场竞争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的电压力锅在产品技术、工艺技术、执行标准等方面存在缺陷和瑕疵,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惑”。

篇4

1对电子设计竞赛高职组试题的探讨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命题一般是以电子电路(含模拟和数字电路)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可以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可编程器件、EDA软件工具和PC机(主要用于开发)的应用。题目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与调试”两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设计的能力,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制作、调试)。具体的竞赛试题一般具有特定工程背景,其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综合应用性强。在给定功能和性能参数要求的情况下,由一个参赛队在四天内共同设计、制作完成。起初在竞赛的选题上,高职院校的参赛选手与本科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从同一组试题中进行选题,其竞赛的成绩与本科生差距明显,多数参赛队伍都难以按要求完成其中的理论设计部分。从2007年开始,组委会采用了本科生组(甲组)和高职高专学生组(乙组)分开的两组竞赛题目,高职组的题目相对本科组除难度小些,要求降低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多大区别,仍然是以电路的综合设计与制作为主,评分标准也大体相同。从今年9月份举办的竞赛来看,仍是这种情况,给人的感觉只是本科生试题要求的缩水。竞赛对高职生在理论设计上的要求分量显得过重,与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似乎有些偏离。高职教育在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各类高职院校成立之初,课程的设置与本科院校同类专业差别不大,许多课程只是本科课程的压缩。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其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定位越来越清晰。教育部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第一线的设备维护、维修、安装、调试等工作,这与就业市场对高职生的需求是相符的。高职的课程改革也逐渐走上了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在这种趋势下,大学生电子竞赛对高职生在电路综合设计方面的要求则难以发挥导向作用,以至于一些院校为了应付竞赛而另外为参赛选手开设培训课程的情况。既然竞赛专门开设了高职高专组,在题目的设计和要求上是否能多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不仅在难度上与本科组有所区别,在竞赛的侧重点和评分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本科组可侧重综合设计,高职组侧重制作和测试,这样更符合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

2综合设计型人才难以成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虽然高职生也是从每年的高考中录取的,但是在入学分数上毕竟比本科生差了一个等次,这个差距反映出他们的中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与本科生的差距。许多学生读高职是想学一门专业技术,希望在动手能力上强于本科生,在今后的就业市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基础、能力和心理上的定位预期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难以在电子电路的综合设计上有所作为。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高新技术,其理论抽象、高深,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和掌握。高职生由于中学的物理和数学基础较差,教学中他们普遍反映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难度大,感到内容抽象、难以掌握,理论考试不及格的情况在各高职院校都较为普遍。另外,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也制约了他们深入、全面地学习电子信息技术和相关知识。许多高职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2年半,最后一年或半年学校安排到企业实习。所以每届参赛的高职生,多以二年级的学生为主,以他们的课程安排来说,还只是学了一些基础理论,加上近年来的高职教学改革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许多理论课程被压缩,或降低要求,有设计要求的课程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高职生大多数不具备综合全面的设计能力。因此,课程难度与学习时间的限制决定了难以将高职生培养成为电子电路方面的设计型人才。就业市场对高职生的需求和定位也越来越清晰,多数电子企业并不要求高职生具备设计开发电子产品的能力。以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多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在电子行业工作的大多数毕业生都是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与维修工作,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机会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因此,就业的导向也决定了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不能以培养设计开发型的人才为目标。

3以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设计高职竞赛题目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就是要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服务领域,职业岗位对高职生技能的要求是能够从事更高级、更复杂、更精细的工作。如果考虑到目前高职教育的特点,以电子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设计高职电子竞赛试题,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出题,一是以电子电路的制作与测试为主;二是以电子产品故障的分析与维修为主。这两方面是电子信息专业的高职生要掌握的主要职业技能,把这两方面的职业技能要求引入到竞赛中,通过赛项的设计将引导高职泛信息类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高职高专组的命题设计,可以侧重考核参赛者的电路制作与测试能力,降低对电路综合与程序设计要求,甚至不做要求,直接给出电路原理图和控制程序,变设计制作为分析、制作和测试为主。让高职生在识读电路原理功能、弄清信号流程、读懂程序设计的基础上,进行PCB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元器件的选择安装;程序的输入调试;电路功能的实现;整机性能参数的测量。以充分反映参赛的高职生对电路的理解和将图纸变为实物的技能水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电子信息类的选题,可以以电子产品故障的分析与维修为主。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芯片级检测维修与信息服务”试题,就是按照完整的芯片级维修工作过程设计竞赛题目,竞赛内容体现实际工作过程的真实性。今后的竞赛若能以电子产品整机的维修作为竞赛项目(如数字电视、手机、电脑、数码产品等),在一个产品上设置多种故障,能涉及更多更全面的维修知识和技能。对高职生的维修技能要求应与经验型维修有所区别,应重点要求能从硬件和软件原理分析,仪器检测等分析复杂故障,写出故障分析报告。对于一般的维修技能也应有所要求,如根据电路板绘出局部电路图、软件的擦写、芯片的拆焊、元器件的代换、维修工具的使用等。

4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能力目标定位

篇5

【摘要】2005年至2011年,第三方支付方式的d起与发展使得互联网支付得到迅速的扩张。而201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大众筹资、点对点信贷、第三方支付、余额宝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蓬勃发展,特别是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扩大与增多,使我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规模不断增加,至2015年达4.89亿人,整体市场占有接近15万亿。但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2017年国务院组织召开电视会议,宣布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专项整治,加强互联网相关监管。本文旨在针对互联网在法律监管上存在的相关漏洞与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达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漏洞;相关建议

互联网金融以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广为主要特点,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关的互联网法律法规并没能跟上其发展的步伐,立法的过程复杂且要考虑诸多问题,这就使得许多市场操作缺乏法律依据与政策规范,法律监管的不足与缺陷,使互联网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增大。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的动因

(一)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存在缺漏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中,除了第三方支付有了较为明确的明文规定外,其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法规少之又少。如果互联网金融监管仅仅依靠《劳动合同法》、《民法》、《物权法》、《经济法》等比较笼统的法律法规,那么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的境况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将无法得到全面的解决。虽然前有工商总局互联网金融广告的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后有中国上海“互联网金融法治高峰论坛”,但是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高风险活动突破地域限制,现行的法律监管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完善。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加强

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模式,在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等有明显增加,许多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云平台进行交易,虽然更加便捷和节约时间,但是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而言,消费者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支付,甚至在没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系统还给予了其他支付方式,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为例,如果支付宝没有钱,还可以使用蚂蚁花呗等信贷平台。然而,支付的方便却引发了多起诈骗案件,不仅仅第三方支付,在点对点信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也存在类似情况,许多消费者的风险意识薄弱,在高利益的诱惑下难免会中圈套,在遭遇诈骗的情况下也往往不知所措,最后自认倒霉。因此,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提高消费者法律意识非常有必要。

(三)降低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

就传统的支付模式而言,新兴的移动支付方式使双方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缩到最小。如支付宝和余额宝,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支付和理财方式之一,它们不限用户数量,不限资金规模,甚至不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之内,据报道,余额宝规模达500亿元,支付宝更是每天以百万计的资金量在流通,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一旦出现问题,即使使用出清的方式也不能够挽救损失,最终可能带来金融市场的系统性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存在的困难

(一)法律监管存在制度上的漏洞

一方面立法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上述已说明只依靠基本的法律是行不通的,还要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解决对应的问题。例如,针对点对点信贷,理财产品鱼龙混杂,中介身份不明等情况要尽快制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办法》;针对电子征信困难等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等。

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给原来法律带来挑战,甚至有些法律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背景,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随着电子商务的进步,许多信息不再止步于纸质化,而是越来越趋向于电子化,然而《票据法》并没有针对电子签名、数据影象等做详细规定,对电子票据当事人的责任也不明确。如此,就会给有心人创造机会,钻法律的空子,使他人蒙受不白之冤。

(二)现行监管体制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

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的体制,在体制内,各银行机构和各监管会各司其职。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还出现了监管盲区。各个监管机构针对各自的金融业务制定不同的方针,这就有可能出现不同机构针对同一业务制定不同的规范,从而造成矛盾冲突,在问题出现时,有些监管机构为了逃避监管不当的责任,甚至主动忽略问题的存在,来保护自身的利益。金融机构利用盲区进行非法活动,提高了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因此各监管机构之间应明确各自的监管范围。

当前,我国的一些法律不但没有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反而在无形中形成了阻碍。比如点对点信贷,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36%,但是就现实而言,在急于用钱的时刻,往往会忽略短期的利息支出,而点对点信贷偏偏就是针对那些急于用钱而筹集不到钱的用户而推出的一个渠道。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业所触犯的法规,如违反了法规中资本、股权比率不符的问题等,明显也适用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数众多,资金规模巨大的特征。

(三)互联网金融电子信息采集困难

传统的金融业在识别客户身份时往往会使用到身份证原件,做现场验证,但互联网金融采用电子征集信息的方法。一方面当事人提供的证件是否是他本人的证件,有待查证。在现实操作中,网站为了增加注册的数量,也为了节约时间,审核方便,往往在客户填列了基本信息后,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客户提供的信息认证困难。虽然目前已经采取了身份证认证、银行卡认证以及短信认证,但是真伪难辨,同时法律依据甚少,我国法律规定在辨别材料内容真假时,强调原件的重要性,但电子数据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之后,相比于原件而言,只是“仿造品”,而不是原件。

(四)信息共享存在阻碍

我国现在的信息数据库有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以及互联网企业建立起来的数据库等,但各自之间保密程度较高,没有实现共享。互联网时代是以大数据和电子商务为基础,各个平台为了保护各自的商业利润,也没有向其他平台共享数据,不能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三、互联网金融提高法律监管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首先是在原有法律上不断完善,如《票据法》的电子漏洞问题,点对点信贷中的利息比率的问题,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在题出现时有法可依。其次,建立新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的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规定还比较少,比如客户个人隐私以及电子合同身份认证等需要有明文规定,制定相关的标准。

(二)实行多重互联网监管

我国实行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把原来毫不相关的多个金融产品融合成为一个新的产品,造成了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漏洞。在这种状况下,不妨实行集中管理模式,把混业经营下的金融企业统一由一个机构监管,这样监管的漏洞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但目前要形成集中监管模式,还缺少一定的条件,所以各个机构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尽快实行信息共享。

(三)自律组织加强自我监管与辅助监管

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可以发挥行业间的自律行为,在行业之间建立许多不成文或明文规定,来约束自身行为,使互联网环境不断变好。这样不仅在无形中弥补了国家法律法规的缺陷,还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例如,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在会议上宣布了自律公约,公约中涉及到了资金运用,信息披露与审查、营运能力、商业欺诈等。

(四)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的合作

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快,但是经验不足,如上述说到的金融企业混业经营,我国没有前车之鉴,然而许多西方国家却早已有了成功的经验,这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

比如,澳大利亚实行对虚拟账户实名制,网上支付服务商必须要对其交易的对象进行实名身份核实并且如果客户的交易额达到一万澳元以上,必须提交详细的分析报告,否则后果自负。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的合作,有利于我国监管系统的完善。

(五)提高对电子信息数据的采集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采集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完善《票据法》等有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规定,解决电子证件与法律上规定的原件之间的矛盾。此外,相关的监管人员应该适当加强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培养专业的电子信息数据辨别人才。在设备上要不断研发新的设备,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便处理好电子数据识别困难的难题。

(六)加强信息共享建设并严惩失信行为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没有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这有利有弊,但就互联网长远发展而言,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仅使得我国数据库信息得到不断的完善,而且可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同时可以早日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征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规避许多不必要的风险。

而对于失信行为,可以提高失信的惩罚度,如增加罚金,建立黑名单等,也可以加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针对客户信息在认证时及时对接,提高身份认证的时效性。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了我国传统金融的许多不足,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国民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进行不断的完善,发现和解决在互联网监管上的难题,才能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公司在公告中称,本次募集资金有利于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费用,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引入战略投资者,利用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中环”)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做强多晶硅新能源业务。

记者注意到,公司的负债率高企,盈利能力不强,主要源于其控股的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乐电天威”)名不副实,多晶硅业务成为吞噬公司净利润的巨大黑洞。公司试图引入天津中环,加快多晶硅项目技改进程,尽早复产,做强多晶硅新能源业务。但是,天津中环控股的中环股份此前也巨额定增方案,可见缺钱,而且其方案一经公布即受到市场强烈质疑。乐山电力试图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多晶硅业务成吞噬利润黑洞

根据公告,公司此次定增拟募集的16亿资金中,8.4亿元计划用于偿还公司借款,剩余部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募集如此巨额的资金,竟然没有任何募投项目,源于公司糟糕的财务状况。

定增预案显示,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1-9月各期末,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1.31%、70.54%、72.84%和74.02%;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1-9月各期末,流动比率分别为0.41、0.42、0.26和0.22,速动比率分别为0.32、0.24、0.15和0.10。与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上市公司平均0.60的流动比率和0.54的速动比率相比,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明显偏低。

营运资金的不足,使得公司业务发展受限,而这一切源于公司此前投资项目的拖累。记者梳理公司近年来的财报发现,公司投资的多晶硅业务已经成为吞噬公司净利的黑洞。年报显示(见表一),公司投入巨资建设的乐电天威除在2010年给公司带来58.70万元的净利润,此后便一直亏损,且亏损幅度不断加大。受累于多晶硅等业务,2013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更是同比下降37.78%

对此,公司一直将其归咎于光伏产能严重过剩,欧美对华光伏“双反”,多晶硅倾销,导致多晶硅价格大幅下滑,市场价格低于公司生产成本价等。

记者注意到,除了控股乐电天威,公司还是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光硅业”)的股东,乐电天威于2011年11月实施停产技改,当年亏损789.58万元,次年亏损1.96亿元,可是,公司仍对四川新光硅业进行了投资。彼时,新光硅业也在停产技改。

背靠大树好乘凉或是一厢情愿

除了补充流动资金,公司此次定增更希望的还是引入天津中环,利用后者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 ,加快多晶硅项目技改进程,尽早复产,做强多晶硅新能源业务。

本刊此前曾刊登《川投能源:新光硅业连年亏损成累赘 艰难重组或致资产被贱卖》一文,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乐山电力和天威保变分别持有乐电天威51%和49%股权;持有新光硅业35.7%和0.8%的股权;两家多晶硅公司同在2011年11月实施停产技改至今,可以说,新光硅业和乐电天威就像是孪生兄弟。

与洛阳中硅“师出同门”的新光硅业自称中国多晶硅的鼻祖,实际却技不如人,生产成本高企。在光伏产业复苏的当下,诸多多晶硅企业开始恢复生产,甚至满产。洛阳中硅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洛阳中硅在2011年前后也进行了停产“实施技改”,但不久即恢复生产,当前已经满产。然而,自称比洛阳中硅技术先进的新光硅业却停产至今。

当前,随着产业的复苏,以及国家的补贴政策由此前的“规模补贴”到“度电补贴”转变,市场上高效单晶硅电池供不应求。隆基股份(601012)的业绩表现抢眼,中环股份更是趁机抛出30亿元的定增方案,加码单晶硅业务。乐山电力试图通过定增,引进天津中环也试图在此领域分得一杯羹。

可是,中环股份在定增预案和《非公开募集资金运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却只提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项目投产后带来的可观经济收益,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只字未提。公司对N型硅片的高转化率,以及上网成本有望达到0.4元/度的说法更是让人怀疑。对于其“公司将光电转换率提高了30%以上,解决了太阳能发电成本高这一世界难题”的说法,业内人士更是嗤之以鼻,认为这简直就是在公然撒谎。其对金刚线切割的说法,也存在明显的夸大。

公司的多晶硅项目与中环股份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是照搬照抄即可。

篇7

【关键词】创新视角;数字出版;发展;应用

一、前言

《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总产出由2006年的213亿元扩张至2010年的1058.4亿元,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俨然已经发展成数字出版产业的三大巨头;产业融合逐渐深入,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原本严格区分的行业边界愈发模糊,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之间的相互融合越来越深入。

二、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分析

(一)差距分析。虽然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产业链各环节赢利模式尚不清晰,这主要源于行业缺乏相应标准、技术与内容错位、数字出版内容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大众传播领域不断发展,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新媒体传播方式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互动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容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发行、传播和消费都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为了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数字出版业的支持与立法的力度,中国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中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数字出版产业相关基地纷纷设立和行业协会联盟的成立加强了社会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了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建设进程,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二)特点分析。手机出版是一个重要标杆,也是传统数字出版通过移动网络、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为基础,结合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流媒体、云存储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整理、优化、加工原有版权内容的一种出版形式,为用户主要呈现的方式为手机app(软件应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是目前传统出版社、传统数字出版、传统辞书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市场规模。近几年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一路高歌。据统计,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达213亿元,2007年达362.42亿元,2008年达530.64亿元。2009年的产值是2006年产值的3.7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55%,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增长率,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09比上年增长50.6%,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其中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电子书收入达14亿元,数字报(网络版)收入达3.1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256.2亿元,网络广告达206.1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则达到314亿元。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政策环境空前利好,产值再创最高,数字出版平台竞争加剧,渠道不断创新。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互联网广告(512.9亿元)、网络游戏(428.5亿元)与手机出版(367.34亿元)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

三、数字出版的发展思路与创新

(一)发展思路创新。通过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业态。如数字视听、数字动漫、网络学习、手机娱乐等都属于图形图像数字出版范畴。目前,西北地区图形图像数字出版由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陕西数字新媒体艺术有限公司首次提出的概念,依靠数字出版基地的技术支撑,重点围绕图形图像出版关键技术及内容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动态数字出版的全媒体出版板块。

(二)主要环节。数字资源管理:对数字出版物的影音、图片等大体积、多数量素材的系统性管理;数字内容发行:实现数字出版的关键环节;利用数字平台对编辑内容的规划,与出版物的内容量有直接关系;协同编纂(办公):在出版流程中的侧重点在于统一化管理,数字化同步;智能排版:提高工作效率,主要针对报纸业;全媒体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物的最终呈现,以及在各个应用平台的展示;2009 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总值达795 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

(三)传统转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工业出版社积极探索、研究和创新,建设了自有资源的电子书发行平台--华信数字出版网。该平台依托2010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内容涵盖了信息科技的各个专业分支以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大众生活、少儿科普等领域,是一个集版权保护、在线查阅与下载阅读、多平台分享、POD按需印刷、在线支付为一体的全方位数字服务平台。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质的内容服务是数字出版的本质和核心。为保证资源的及时有效地更新,电子工业出版社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负责图书内容的加工和,利用自身内容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阅读感受。

四、政策分析

数字出版企业被认定为软件生产企业的,对数字出版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所取得的收入,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五、结语

中国出版业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数字出版,这一方面来自于数字出版本身所具备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国家对数字出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同时,由于网络与生俱来的特质,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使得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孕育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8

巨大的餐饮市场同时也孕育着激烈的竞争,上世纪的末期,餐饮业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洋快餐大举进入中国,西餐逐渐被人们接受,传统餐饮受到极大挑战,餐饮的标准化、工业化兴起。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的调节和配置下,餐饮业结构得到很大调整,宾馆餐饮突出精品战略,特色餐饮体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休闲餐饮适应假日消费潮流,大众化餐饮成为市场的主流。同时,品牌连锁经营发展迅速,经营方式也由“粗放式”、“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和职业化、信息化管理转变,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念的结合已成为现代餐饮业经营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伴随着餐饮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经营理念的转变,餐饮业的营销观念不断更新、营销力度不断加大。从开始的餐饮业“酒香不怕巷子深”、“坐店等客”的传统营销模式,即传统的4P模式(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用现有的产品去寻找客人,逐步发展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灵活营销,如品牌营销、整体营销、特色营销、文化营销等。“2007年北京餐饮行业分析报告”调查结果公布显示,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大众餐饮消费水平快速提高,消费需求向科学、营养、多元化餐饮转变。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深入,网络营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商家所熟悉并喜欢的营销方式。

1.网路营销概述。网络营销(On line Marketing或Cyber Marketing)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传统营销观念以4P作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四个因素,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网络营销更多体现了新的营销理论4C组合: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这样,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营销关系。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基本模式应包括:网上信息的搜集、网上商业宣传、网上市场调研、网上广告投放与、网上销售、网上客户支持服务等。基于网络营销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展网络营销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利润最大化两个目标。

餐饮业网络营销,是指餐厅以互联网为段,通过市场的循环营销传播,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商家需求的过程。它可以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价值交换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率。

篇9

[关键词]技术竞争情报 技术创新 情报失察 企业 典型案例分析

1 引 言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发明创造及其商业化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正在改变着长期以来主要依托资本、劳动力投入和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渐成为生产领域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推动了以竞争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吸收和利用技术信息和知识,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宗旨的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CTI)活动的迅速兴起和理论研究的长足进步,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第四种要素”[1]。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忽视市场环境下企业与相关利益各方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搜寻与利用行为,往往具有较强博弈性或对抗性这一特征,普遍缺乏开展CTI的动力和有效运行机制,致使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和失败率居高不下。据国家工信部对21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自2000-2009年期间开展的1 280多个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统计调查,失败率高达76.4%,其中完全失败的占到30.8%,部分失败的占到45.6%,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高出近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对外部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等方面的信息缺乏客观深入的了解,导致创新决策屡屡出现偏差或失误[2]。因此,应用国际上通行的情报失察(intelligence failure)理论和历史追溯描述性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竞争情报失察现象进行典型案例剖析,客观总结产生失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这对于增强企业竞争情报意识,科学建立和完善CTI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企业技术创新竞争情报失察实证分析

2.1 YTG基本情况与技术创新能力

云南锡业集团公司(Yunnan Tin Group,YTG)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金属锡及其制品生产企业,是一家集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锡化工、锡材深加工和新材料等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年产8万吨金属锡冶炼、2.4万吨锡化工产品和2.5万吨锡材加工等的生产能力,其金属锡产品生产规模居世界同行业第二位,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2003-2009年期间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到1.73%,相继成功推出了集成电路用高精度焊锡球等新产品,其投入强度和技术研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都居较高水平。并且从2000年开始,YTG还被国家列为信息化建设重点企业,先后在办公局域网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上亿元资金,陆续建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信息体系及其网络系统,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处于同行业中上游[3]。

2.2 无铅焊料新产品开发研究过程

2.2.1 无铅焊料产品研发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锡铅合金焊料产量及其在金属锡消费中的比例逐年增长,1988年起替代镀锡钢板成为全球第一大耗锡产品,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用各种焊接合金材料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残留的铅等重金属成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各国的极大关注。为此,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组织实施大规模的跨国无铅焊料及其焊接工艺等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如由美国国家生产力研究所牵头,11家知名企业及研究机构参加的NCMS计划;由英、德、荷兰和爱尔兰等国联合开展的IDEALA计划,纷纷采取措施减少或限制铅成分在电子产品焊料中的应用,使锡基焊接合金材料的“无铅化”趋势成为了世界各国新产品开发的主流方向和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4]。

2.2.2 项目研究的兴起与初创 作为国内金属锡及其制品技术水平最高的企业,YTG认识无铅焊料产品的时间并不晚。早在1993年该公司与美国阿尔法(Alpha)集团合资建立中国大陆第一家铅锡焊料产品生产企业时,就偶然了解到国外正着手研究开发无铅焊料产品的信息,于是其科技情报档案室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国内外锡深加工产品技术动向及发展趋势情报分析”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无铅合金焊料产品的兴起与发展,代表了今后锡深加工的发展趋势,建议将其产业化作为YTG未来产品发展方向之一[5]”。随后公司又与昆明理工大学等合作,进行“无铅锡合金焊接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希望通过无铅锡焊料新产品开发来改变企业长期形成的初级原料型产品结构。但是,由于当时YTG的发展受锡矿资源枯竭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一度陷入困境,这不仅使为无铅锡合金焊接材料产品研发提供支撑的长期CTI动向跟踪研究被迫停止,而且与阿尔法的合作也因双方品牌使用分歧而中断,造成企业无铅锡焊料新产品研发工作半途而废,失去了一次难得的产品创新发展先机。

2.2.3 项目研究的进展与放弃 进入2000年,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YTG再次决定将无铅焊料产品开发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技术创新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决策者对无铅焊料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严重估计不足,只是通过其技术研究院委托云南省科技情报所进行“YTG无铅焊料新产品开发项目科技查新”等信息服务。然而,对国内外专利文献检索结果表明:“随着各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完善,到1999年全球与无铅焊料产品有关的专利授权已达240多项,其中美国、日本两国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到总数的31.8%,欧洲各国的发明专利数也占到17.8%。这些专利几乎涵盖了所有二元、三元合金元素构成的无铅焊料合金材料,基本垄断了无铅焊料制备技术、专用设备开发等领域,其中以Sn-Ag-Cu系列为主流的原创发明专利为美国阿尔法及日本千住集团共同拥有,而国内获得的无铅焊料发明专利授权(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则不足总数的2%,且内容大多是在美日原创发明专利的合金配比基础上,添加部分元素(如稀土等),以提高无铅焊料产品工艺性能,水平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巴西等,在无铅焊料开发工艺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的专利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并纷纷到我国申请知识产权保护”[6]。

但是,受科技查新项目自身局限性的影响,上述对YTG的科技查新服务并没有对当时全球范围内无铅焊料产品、焊接工艺技术、封装专用设备及其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竞争态势进行深入情报分析,也没有对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可能对含铅产品市场产生行政限制这一新动向发出预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决策层对国内无铅焊料产品应用市场前景的判断失误,片面地认为:无铅焊料的使用成本比传统铅锡焊料高2倍以上,难于被国内用户广泛接受,产品可能缺乏市场竞争力,于是决定放弃对无铅焊料新产品的开发。

2.2.4 项目研究的恢复和失败 到2006年,随着发达国家无铅焊料技术及其标准的日臻完善,欧盟正式颁布实施《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美、日等国家也制定实施类似法令,明确要求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电气电子产品设备中,铅的含量比例不得超过千分之一。国外不断加强的无铅化立法和跨国公司实施的无铅焊料专利战略,明显对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使电子产品出口面临着环保绿色贸易壁垒的威胁。为此,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等部门于2007年3月联合颁布实施了《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其相关规定,明确要求投放市场的重点监管目录内的电子信息产品不能含有铅、镉、汞等有害元素。面对新的形势,YTG又决定重新全面恢复无铅焊料新产品的研发,并由公司科教处牵头,采取外包方式,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联合开展《无铅焊料系列产品市场环境监测与预警的竞争情报分析》课题研究,对无铅焊料产品的技术创新动向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监测与预警分析。

然而,研究结果无情地表明:“进入21世纪后全球在无铅焊料产品研发领域,不仅已构成了以欧美基本原创发明专利和以新兴工业化国家焊接工艺技术应用专利为主,针对我国企业的垄断性技术壁垒,而且几年来北京朝阳助焊剂有限公司、绍兴市天龙锡材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无铅焊料生产厂家的诞生与发展,使中国无铅焊料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达到1.6万吨,加上直接从国外进口的无铅焊料产品,总数已占到焊料使用量市场的25%左右,这时YTG进入无铅焊料产品市场的竞争对手明显增多,难度也大大提高[7]”。同时情报研究还发现,“国外跨国公司对于无铅焊料领域的研发,已由产品专利拓展到无铅焊接工艺及其封装设备制造等方面,即把产品专利中合金材料配比等保护内容转化为焊接温度等关键工艺参数和自动焊接封装生产线设计规范,从而实现核心技术的锁定,逐渐形成了从材料、工艺到设备一条龙的无铅焊接技术标准壁垒”[7]。为此,课题组建议YTG抓住国内正在制定无铅焊料产品行业标准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的合作,采取购买专利许可等合作方式来加快研发速度,但为时已晚。由于企业开发出来的无铅焊料新产品在核心专利技术上依然受制于国外垄断巨头,不仅与国内其他无铅焊料生产厂商同样处于低端市场竞争,而且在使用成本和价格竞争中也无法与传统锡铅焊料产品抗衡,从而陷入技术与价格两难的困境中,最终YTG历时10多年的无铅焊料产品开发以失败告终。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上述对YTG在无铅焊料产品开发的CTI应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历史追溯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 CTI活动作为克服与降低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重要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由于我国企业实施的技术战略大多属于后发追赶型,创新活动基本上是竞争者驱动的,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大多属于市场领先型,其CTI活动重点在于对潜在用户特定信息挖掘以及如何正确把握产品新颖性与市场需求相互关系的情形存在很大不同,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后发企业CTI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市场领先者技术或新产品的动向跟踪上,需要对竞争对手掌握什么技术,推出什么新产品,其产品对目标客户的吸引力如何以及市场上已有产品需要做哪些改进(如性能、价格、质量或兼容性)等方面的竞争情报进行深入了解,才可能较好地通过与对手的激烈竞争来赢得客户的青睐。因此,CTI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抗性和持续性及信息来源多样性(包括正式交流渠道和非公开渠道)等特征,这与单纯依靠学术文献的科技查新和传统信息分析等服务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 由于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对竞争情报理念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使得企业普遍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战略预见能力。例如,虽然YTG无铅焊料产品开发及其决策的失败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通过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有效的CTI支持与预警机制,在技术创新的机会搜寻、市场环境评价、竞争对手分析和威胁预警等过程中存在明显缺陷,面对激烈的技术创新竞争环境,盲目开展的产品研发行为早已埋下了最终失败的隐患。尽管YTG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和开展无铅焊料研发的企业,其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受到封闭式创新传统理念的限制,始终将CTI工作排挤在决策环节之外,不仅无法及时获得和积累相关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对开展无铅焊料产品研发的外部竞争环境和优劣势难于做出客观的评价,造成了无铅焊料产品创新活动长期游离于国内外的创新网络边缘,研究工作和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一直处于高风险的状态之中,而且仅有的几次情报合作行动也由于层次较低(从事后来看,其分析研究结论基本上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能为企业创新决策提供有效的情报支撑,对国际上新出现的焊料产品“无铅化”趋势也未能做出正确的市场认知与判断,并且以此做出科学决策,使得YTG的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且缺乏特色,始终未能跟上国际无铅焊料产品、焊接工艺和封装设备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一再错过发展机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导致无铅焊料产品创新未能有效形成核心竞争力。

? 尽管YTG作为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企业,已建立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基本内容仍是对内部信息进行结构化搜集、处理、储存和利用,系统建设与运行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在信息利用方面具有明显 “内敛性”而缺乏“外向性”的特点,在竞争条件下不能根据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和博弈性来很好解决竞争信息知识的集成、甄别和分析等问题,从客观上导致了决策者不可能对竞争环境变化监视等竞争情报工作有清醒认识和深刻理解,难于有效利用外部信息知识。因而在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时,决策者常常表现出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影响视而不见,习惯于将新产品开发看作是产业链延伸的一个环节,研究工作安排一厢情愿,新产品开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 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文献资料室的延续状态,对情报工作的理解和管理仍然停留在“查资料”的原始初级阶段,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反应能力都不能适应当前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例如YTG的基层情报人员知识陈旧,业务素质普遍偏低,无法正确领悟竞争情报的特点和真谛,甚至于误将本行业动态技术信息定期收集、报道或者研发项目的“科技查新”等传统科技信息服务,都当作开展CTI活动的主要内容,导致“情报服务”远离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决策要求,与技术创新过程和战略绩效缺乏必然联系,服务功能与面临的信息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使得所谓的“竞争情报”活动及其系统建设最终变成赶时髦的“摆设”,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8]。实践证明,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及其思维惯性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开展CTI活动的主要体制障碍。

参考文献:

[1] 彭靖里,李建平,张伟.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其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312-316.

[2] 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十一五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统计调查分析[R].北京,2010:124-126.

[3] 云南省锡业集团发展简介[EB/OL].[2011-10-25] http://.cn.

[4] 侯正军,陈玉华.无铅焊料的发展[J].电子与封装,2005,5(5):8-11.

[5] 谢仁兴,彭靖里,王丽萍. 国内外锡深加工产品技术动向及发展趋势情报分析报告[R].昆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1992,38-42.

[6] 陈巨. 云锡公司无铅焊料新产品开发项目科技查新报告[R].昆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2001:3-4.

[7] 彭靖里,张勇,陈晓华. 云南锡业集团公司无铅焊料系列产品市场环境监测与预警的竞争情报分析报告[R].昆明: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2007:65-73.

[8] 张勇.对竞争环境下云锡公司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反思[J].红河科技,2010(4):82-85.

[作者简介]彭靖里,男,1959年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00余篇。

篇10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区域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8(b)-0000-00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将机械结构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的系统化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众多领域,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政策刺激和市场需求的调节下,自2014以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据中商情报网行业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大排名:广东省以747家位居榜首。以东莞市为例,在2012年后机器人企业开始迅速增加,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319个,总投资达108.68亿元,项目数和总投资额均位列全省第一伴随着“机器换人”红利的释放,“莞产”机器人企业也遍地开花,迎来了迸发式发展。据东莞市机器人行业产业协会估算,东莞目前的机器人及其相关配套(包括基础零配件、集成系统商等)的企业至少有500家。并在未来10年,机器人行业将是一个高速发展潜力无限的产业。

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在东莞的发展,东莞市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在2016年初,东莞出台“机器人智造“计划50条,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打通东莞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上遇到的瓶颈,大力鼓励企业购买莞产智能装备实施“机器换人”。不少企业认为这是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与“机器换人”的好契机,也让“莞产机器人”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东莞制造业产业基础较为丰富,产业链上下游比较完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以贯通整个生态链。一方面由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东莞拥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东莞政府非常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研究院、机器人基地、人才、创业的环境来说,东莞都具备这些条件。

1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出现相对滞后状态。由于国内的机器人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国产机器人还处于行业的低端,对设计机器人的人才需要量暂时不大,而外国的机器人厂商到中国投资的很多,相对需要量较大。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相关专业,从事机器人本体开发设计及相关原理研究以及特种机器人等;据OFweek机器人网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已达120所。

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这就意味着,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2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1 分析定位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对珠三角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开展调研,明晰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摸清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与国内不同区域的高职和中职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了解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完成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出适合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1)借鉴国内具有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高校和职校的教学方案,分析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联合本地兄弟高校相关专业,如东莞理工学院,北理工珠海分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合作,联合展开对本地企业进行访谈,筛选出工业机器人应用代表性企业,为进一步需求调研与校企合作做好铺垫。

(2)对珠三角相关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完成人才需求分析,撰写调研报告。根据专业人才调研需求情况,规划工业机器人应用教学培训体系,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活动探索。从学校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嵌入式软件等相关专业中选拔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短期培训,然后去合作意向企业参与顶岗实习。通过实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机器动作编程、系统软件操作、机器人调试等基本技能,有条件者可以参与更为高级的为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与解决方案实施。

(4)总结项目前期工作,妥善处理校企合作可能存在问题。根据前期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和校企合作情况,不断完善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培训体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2.2 深入探讨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

完成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出适合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体系。根据我院办学目标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对于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因此只有真正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才能培养出“产销对路”的人才。根据产业形势变化潮流,学校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把握合作的方向,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真正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带动专业的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丰富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资源,找准与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作的结合点,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

在此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部分珠三角相关机器人企业的需求调研,初步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可以充分调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环境中去;而企业可以根据高校的人才使用要求,结合企业的发展计划,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技术服务项目,促进校企双方互赢,同时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在校企合作磨合中,逐步完善优化合作模式,找出平衡双方需求的合理解决方案,为学校产学研结合整体发展思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 结语

本文在研究国内拥有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体系,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立足于本地区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深入了解企业真实人才需求情况,提出符合本地企业要求,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潮流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骏明.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5(20):153,155.

[2]刘海涛.工业机器人的高速高精度控制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2-03.

[3]施文龙.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武汉科技大学.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