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平台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育平台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育平台经济效益

篇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结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再加上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增加,教育选择已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在线教师模式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形式更加灵活和多元,也更容易盘活现有师资,实现在教育资源失衡下,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替代,让更多人有机会倾听名师授课,获得更具性价比的教育服务。

允许在职教师线上兼职,有助于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并非每个教师都具备“在线辅导时薪万元”的能力,这与教师的授课水平密不可分,需要在职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授课技巧,教师只有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才能赢得受众的欢迎。

不过,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供给,相比其他产品而言,对质量的要求更高。如何给在线教师模式一个清晰的定位,并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也是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故而笔者认为,当前要解决的不是该不该禁止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规范,促进良性发展。

众所周知,教育承担着社会责任,既要注重公平又要兼顾效率。同时,公益性质与增加收入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既然校外补课式的体系外循环存在风险,也跟教育的伦理要求格格不入,何不将其纳入体系内循环,将线下的“校域限制”通过网络得以大范围扩容和延伸,既成为校内学生的必要补充,又为校外群体提供更多选项。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教育

一、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关系

互联网开拓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业态,利用信息融合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传统的德育教育,接触到的信息层面较为狭隘,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互联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信息的抓取更为精准。也会使受教者接受知识的渠道拓宽,交流方式变得更加广泛,教育内容愈发多样化,也能刺激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融合互联网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高职院校中,互联网几乎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应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在茶余饭后的消遣。但互联网依然使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充斥着很多不良内容。正能量的德育教育内容不能占据高地,势必会使工作陷入被动的境地,无法正常开展。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带动的关系,需要寻找到恰当的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德育教育服务。

二、互联网影响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优势

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也可使教育的模式创新。并非与传统德育教育方式相对立,而是与其结伴而行,会增强时效性、辐射更多的受众群体。互联网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是一个筛选优质资源的过程,提高了德育教育的作用和附加值。跨越区域,时间以及行业,推动了德育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互联网脉络的形成,也推进了全球性德育知识库的建立,使一些现有的德育资源与互联网结合,学生,老师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找到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加速了知识的获取速率,相比传统集中式的学习理念,碎片化的德育教学方式更为精进。互联网主导下的德育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与老师的界限不再是清晰的划分,而是人人通,以个人为主导,很显然,德育知识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传播。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一)创新教育体制,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通过互联网丰富更新内容,助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利用互联网本身高效、便捷、多元化的优势,挖掘德育教育新资源,以热点话题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知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搭建以卫星、互联网为载体的德育教育平台,优化网络教育的平台,重视校园网站的维护和运营。整合网络资源,同时加强网络的监督机制,将互联网德育教育的功能有效地发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一个净化的网络环境,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

(二)建立网络德育教育课程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

抓住德育教育的重点,以幻灯片,故事,情景再现等方式出现,让学生一目了然,形成对德育教育认知的一个判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评论和讨论。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话题,让每位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转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笔记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的衔接。杜绝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真正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发生。避免网络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利用,建立线上德育测试环节,并将其纳入到考试科目中,让学生像对待必修专业课一样重视德育教育。要在校园内开展一些德育教育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特殊功能宣传德育教育,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和谐德育引导。

(三)建立德育教育互联网专栏,为学生学习提供参考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成立美德专栏,分享德育教育的一些成功案例,好人好事记录。德育学习专栏,将线上传授一些德育教育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也会在网上寻找到同城学习的好友。设置德育问答专栏,进行线上的答题学习。开展“德育之窗“专栏,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己的网页上任意发挥。开展德育教育的网上论坛,以班级为单位创建网页和网站。开展网络德育教育的公开课,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去接受并学习德育。丰富德育网站资源,建立德育优秀网站定期首页特别推送,增强优秀作品的影响力。

(四)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互联网对德育教育是优势,也有可能衍生成为劣势。高职院校计划应用网络覆盖来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化,就必须设置防火墙软件,维护并保证学生的上网安全。开设德育网络的线上咨询平台,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对网络的认识加以引导。传授给学生正能量的网站搜索引擎,将学生的一些不良上网习惯加以纠正和分享,将网络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彻底扼杀在摇篮里。制定严格的网络监督管理机制,唯有经过学校认证的网站才可以使用校园网。

篇3

关键词:双十一 激励机制;市场需求

研究背景:

自2009年11月11日,由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策划的双十一购物节引发购物狂潮开始,每年的双十一不再是简单的民间“光棍节”,而是形成了一个年度购物营销品牌,从线上卖家到广大买家,无一不成为推动购物节的重要参与者。

2016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平台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在线交易额在双十一活动开始后,20秒即达1个亿;52秒即达10个亿;6分58秒超过了100亿;1小时超过了353亿;1小时57秒超过了362亿,打破了2013年天猫双十一全天的交易额记录。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今年的双十一开场1个小时,就创造了两个数据新纪录,即开场订单交易创建达到了每秒钟17.5万笔,是去年记录的1.25倍;交易支付达到每秒12万笔,约是去年记录的1.4倍。

双十一购物节毋庸置疑产生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一经济生活现象中,体现了经济学的激励原理,如何合理运用这一原理对经济交易的达成产生推动力量呢?值得我们分析思考并反运用于经济建设中。

一、激励原理与市场需求

经济市场推动最根本在于市场需求,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市场需求。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因素,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经济生活中,人们一般会通过理性去比较成本与利益而做出决策,在其决策过程中,一定的激励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决策。

激励与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在经济生活中,激励理论的研究,多是围绕市场需求群体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

二、双十一激励原理的运用

元旦、中秋、圣诞等节日期间,我们经常会在商场里看到多种多样的打折促销活动,节庆促销在现代经济中已经是比较传统的营销手段了。但是,双十一购物节促销却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节日促销都要成功,正是因榈缟唐教ǔ了传统的价格激励,还抓住了市场需求群体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进行了心理激励。

(一)传统价格激励

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大力“割肉”,打破市场规律,在平台中近乎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商品进行了价格限制,唯五折是从,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首先,双十一前电商平台进行了大量的预热以及对优惠程度的大面积宣传,使广大消费人群都对其优惠活动有了充分的了解及期待,这就使得双十一购物节的价格激励通过更广泛更有效的宣传手段,具备了更高的关注度。

其次,营销电商平台本身针对的是接受网购的消费人群,这类人群多是年轻消费者以及思想较新潮的年长消费群体,其经济收入及消费习惯,对五折促销活动具有很强的认同感,使双十一的价格激励更具备群众基础。

再次,价格激励期间,电商平台出现虚假报价及产品质量问题,相关电商平台都做出了及时的惩处及整改措施,这些行为不论是否有效,都达到了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信任感的绝佳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双十一购物节中也使用了传统的价格激励手段,但却因其具备较高的关注度、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及一定的信任感,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应。

(二)心理激励

营销者们在双十一期间,运用了心理学原理,对广大消费者产生了有效的心理激励,促进了大批量交易的达成。

首先,11月11日传统的意义是光棍节,“光棍节,我们除了购物还能做什么”、“把谈恋爱的钱用来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趁着还没有另一半的时候尽情虐待自己的钱包吧”等营销概念打出来以后,很多单身男女们被吸引,这样带有浓重的惺惺相惜之意的言论很有效地将他们拉进了双十一的购物大军中。

其次,双十一抓住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人们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平常习惯网购的消费者最先受到价格激励的影响,带动了周围很多不了解活动的消费者,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暗示,消费者都会去打开网页,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大大节省购物成本。

再次,双十一购物期间,对“省钱就是赚钱”、“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钱”等消费理念进行了较多的暗示及宣传,使大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共鸣,大多数人在双十一期间将满满的购物车清空时不会产生罪恶感,而是为拍到自己想要的促销产品感到欣慰。

综上所述,双十一期间的心理激励手段,对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是成就其成功的关键点。

不论是传统的价格激励还是有效的心理激励,激励手段的运用大大刺激了市场需求,是实现双十一经济效益的关键推动力。

三、激励理论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激励理论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启发我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要合理运用激励理论,进一步去探讨与研究其实现方式。根据我的分析,得出如下观点:

(一)把握市场需求

在经济生活中,经营者要做好定位,确认市场需求群体,了解其交易需求点、购买力及消费理念,从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激励手段的选择及运用。

例如在双十一购物节活动中,对年轻单身男女而言,其购买力有限,消费理念较前卫,希望能够买到价格优惠的产品,且购物时不够理性,容易受到激励机制的营销。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出了五折优惠及心理激励暗示,这样的激励手段会事半功倍。

(二)选择适合平台

激励理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运用是无形的,要使激励手段运用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要做到用到合适的地方。

例如经营者要销售女性服装,在实体商场中进行销售,其激励效果会受到地域及时间的限制,远远不如在网络营销激励手段更有效;而经营者要做教育系统的推广及营销,其激励手段就要选择教育界相关的平台进行运用,除了网络推广以外,选择国家或地方的教研研讨会及与教育相关的产品展会推行激励机制,更加行之有效。

(三)对激励机制的及时反应

事物具有两面性,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弊端。身处经济生活中,每一个经济个体都希望处在良性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因此激励机制的采用,需要经营者对激励机制做出及时反应,合理把控,维护市场秩序。

例如双十一购物节期间,产生了虚假报价、产品质量与描述不符及售后服务不良等多种问题,一度引起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并出现了双十一节后退货、退款纠纷数量上升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市场不良影响及经济成本浪费。电商平台管理方及时反应,在促销价格把控上采取了措施,m正市场经济主体在激励机制下的不良行为,反而更好地发挥了激励机制的作用。

四、总结与建议

激励理论是促进和实现市场需求的重要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会带来可观的市场效益,在现阶段激励理论的运用趋于常态化,亟待突破和创新。

首先要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激励手段,停留在原有激励机制的形势下,必然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探索经济生活中的激励手段,更有助于激励理论发挥其积极作用。

其次建立对激励机制的经济监控体系,无规则的激励方式是弊大于利的,市场及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把控经济生活中的激励理论运用方式,起到监督及控制的作用。

再次要形成健康科学的激励理念,激发市场需求的激励手段要适度,不要一味依靠消费者冲动消费观念去设计和实施,通过激励手段去实现经济效应的同时,要维护市场经济有条不紊稳步发展,节约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2016天猫双11交易额24小时数据/2016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数据直播.

[2]谭肖肖.购物狂欢节双十一的发展及反思,2016.

篇4

关键词:高校资助 产业化 投资 经济效应

一、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1994年高校招生并轨后,高等教育成为非义务教育,交费上学逐渐被社会所接受。高校的贫困生也大量增加,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达10%-20%,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能达到30%以上。为了保证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逐步形成"奖、贷、勤、助、补、减(免)"多元化资助体系。

然而,资助体系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目的,反而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其弊端:无偿的资助模式不仅助长了贫困生的依赖心理,而且,由于资助工作缺乏有效的操作程序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公平,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更有甚者,高校自身管理的失误,使得资助成了高效教育者不正当的收入来源。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教育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构成教育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教育服务,这与传统意义上服务企业的性质完全一样。尽管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受益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但这种复杂关系并不影响教育的产业性质。因此从产业分类学上把教育看作产业是不成问题的。无论从社会或家庭对教育消费需求的愿望来看,还是从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的产业化呈现出一种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赋予高校对学生的资助行为具有更多的经济含义。

二、教育投资的相关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1962)采用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法,对同一时期内各经济投入要素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进行分解。经过计算1929-1957年美国实际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93%,在剔除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要素的贡献之外,得出教育投入使经济增长 0.67%。贝克尔(2007)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严格而又清晰地推导了教育投资对个人收益的影响,指出教育投资的回报具有长期性,而教育回报的长期性也使教育投资的优越性愈加突出,即教育能在未来经济的许多领域都能发挥作用,教育投资对个人的收益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资助的经济含义

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应该是"谁受益,谁付钱"。这不仅涉及到教育成本的分摊,即对学生的资助也是高校承担的一项成本;同时,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成员,可以享受资助政策的优惠,从而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而且,教育活动的成功实施,让高校获得了自身价值,即品牌效应。

3.1 教育成本分担

纳税人、大学、企业、家庭和学生本人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通常要由家长、学生、纳税人和大学四个方面来分担"。由于家长、学生、企业、大学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利益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按照获益多少来区分高等教育的成本。

高校本身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这是因为从形式上,高校通过收取学费、接受社会捐助等方式获得资金,从而展开教育活动,维持高校的基本生存;并且,通过教育活动的成功进行,高校可从中获得优秀的教师、知名的品牌、外界的声誉等无形资产。高校作为教育的受益者,有义务付出相应的成本。资助政策可以看作是高校的一项教育成本分担。

3.2 教育公平竞争

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1985)曾给教育机会平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机会平等意味着机会的效益均等,意味着每个学生可以在一定教育条件下公平竞争。

借助学校的资助,很多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可以进入高校这一资源丰富、有职业保障的学习和研究平台,充分享受高校提供的软硬件,即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与那些物质上相对充分的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起跑线上,每个学生的分数都为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教育公平竞争所起的作用,而资助政策让这种效果得以放大。

3.3 教育品牌效应

在我国,各大高校之间,几乎每年都要定期展开教育品牌的评比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高校的自由竞争,促使高校加强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平,树立品牌意识。若高校在资助政策的实行方面能够落到实处,无疑可以达到一种很好的品牌效应。

资助政策的成功落实,使得到该项政策优惠的大学生确实利用好了这一"免费午餐",是评价高校资助控制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反之,受到影响的不仅是教育的声誉和高校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招致拷问和摇撼的还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的天职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四、高校资助政策的经济效应的发挥

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产业,具备了经济社会的基本元素--成本和收益。以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作为主要高校学生资助手段,不能只是一种显示高校资金能力大小的参照,高校更多的是应该让资助政策成为一种杠杆,积极发挥出其不可小视的经济效应。

4.1 教育成本的有效控制

高校不惜花费重资把资助作为一项政策项目,除了在预期有所回报,也承担者相当大的风险。所以,有效控制教育成本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做到资助得当,使资助充分发挥其基本效用。

就是说高校要在充分了解接受资助学生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实行相对应的资助范围和力度,资助资格的审核不可只是走形式。这要求资助申请过程,资助结果回馈,对不良资助行为的处理等活动必须依照相关规定有章可循。

4.2 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

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还处于很不平衡的阶段, 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很难实现。有关平等与效率关系的任何一种简单化的选择虽可能有一时之效, 但从长远看都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因而要从小范围做起,而后准备条件,逐步实现较大范围乃至全国的机会平等。高校的资助政策,让有追求的青年们聚在了一起,促进高校学生的自由竞争,这就能够很好的协调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4.3 投资效用的发挥

也可以这样说,高校资助就是一项投资,因为上文提到过,无论短期长期内,高校都可以从中获得或大或小、无形或有形的收益。比如,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10年、20年功成名就后回到母校探视,由于"知恩图报"理念的感知,将部分资产捐献给了自己的母校,这样一来,高校获得的这些捐款正是若干年前资助政策的投资效用。

既然是一项投资,高校要对未来的预期收益做好评估,这样,在成本的控制上--资助力度的把握上可以结合高校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当然,对未来的预期必须是合理的,否则将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寻求多种不同的投资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进行和完善。

五、结论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有的投资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那种依靠物力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资本投资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和社会在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个人和家庭的投资也在转向高等教育,因此,重视教育投资,完善资本的投资结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

产业化让教育凸显出其经济内涵,高校教育提供了一项特殊服务。高校资助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政策,在其公益性的基础上,也具备了经济效益。控制好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争创优秀教育品牌,这样,高校的资助政策既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又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6)

篇5

以构建海西终身教育体系中求先行求作为出发点,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提出“以开放式教育为服务终身教育的切入点和基本形式,构建全方位大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想,并以构建国家级终身教育示范平台为支撑点,以市场需求为抓手,以利益均衡分析为切入口,围绕“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思路,采取“三项策略”,通过“五条途径”,引领学习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电大系统;非学历教育;发展策略

为贯彻落实“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精神,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从系统办学实际出发,提出“以开放式教育作为服务终身教育的切入点和基本形式,构建全方位大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想,通过项目带动,系统推进,面授与远程并举,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在构建海西终身教育体系中求先行求作为。

一、找准继续教育利益均衡点,以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为支点,破解当前继续教育的困局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主体形式,是指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进行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非学历教育或培训。其对象为在职和社会的成人为主,由政府、院校(系统培训中心)、单位和个人实际需求等基本要素构成了开放系统,形成学员参与学习和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引导和培训、政府组织管理和认定的链路。但由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关注点是培训质量和数量等,培训机构的关注点是社会需求、教育培训方式和教学资源多样化等,而学员的关注点则是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费用等问题。因而,目前继续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以下矛盾:即“需求多样化与有能力的教育培训机构资源面相对窄的矛盾”“受训人员的体量大、现有综合培训平台少及载容量小的矛盾”和“各层次角色定位不精准,继续教育证明认定权限上的不统一性”等。为此,电大系统应以构建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为实践指导,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各行各业的交流合作,以市场需求、政府合作、信息支持和行业联盟为推手,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破解当前继续教育的难解之局。

二、以信息化基础为支点,实施政策导向、政府合作、技术支撑的发展策略

(一)准确定位,用好政策

作为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和公务员培训基地,应找准电大系统的角色定位,以“网络化”的管理理念和“系统优势”站位并支撑继续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同政府部门的交流联系,争取更多政府部门的合作与支持,扩大学校在政府层面的影响力,实现更大规模的教育培训目标。“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就是在省、厅的指导帮助下于2009年11月开通的,打破了当前多数继续教育任务均由各行业、厅局以上单位具体组织实施的现状,为后续具体项目的链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在继续教育领域突显远程网络这一“接力点”,用好国家在“互联网”领域相关优惠政策,使教育培训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华丽转身,为终身教育体系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再则,要兼顾企业内训、职业教育等社会化的培训,积极开展公益性教育和业余休闲教育等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为政府分忧,提升学校知名度,拓展非学历教育办学的外延。

(二)适应需求,错位发展

抓住市场机制,提升服务项目的吸引力,兼顾社会效益。一是主动适应形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引,按照市场规律架构远程教学服务平台,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把继教人才培养模式向深层次推进。二是持续跟踪各区域、各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找出“错位点”,紧紧扣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点,尊重行业、企业对继续教育内容的具体设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训方案,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兼顾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如终身学习、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能够快速提升社会对学校关注的项目,探索适用性和实效性强的社会化学习模式,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高低搭配、一杆多枝

以开放式教育培训平台为桥梁,推动合作联盟,做好各类项目的高低搭配。一是建设好“专技人员远程继续教育网”“海西教育网”“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等为主杆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平台为媒介,推动政府支持的、科研院所支持的、院校支持的、行业企业支持的和闽台合作的联盟,以及全国电大系统的合作联盟的建立,形成“一杆多枝”培训平台结构体系。二是基于公共服务平台所具备资源丰富、功能齐全、承载量大、操作简易等特征,实现分层分类的非学历教育体系,并通过项目带动,系统推进,面授与远程并举,达成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功能,形成高低搭配。三是要发挥好公共平台的吸纳和融合作用,即吸纳和融合好的联盟单位、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合作办学模式,最终建立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以解决“五个问题”为切入点,拓开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以服务多元一体化的学习型社会为抓手,用“1+1”平台运行模式解决随时学的问题

多元一体化的学习型社会包括学习型的组织、企业、社区、城市和政府,而以上实体均由各类需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组成。由于参与继续教育的学员均不同程度存在工学、工考等矛盾,要走开继续教育的路子,必须根据用户“量身定制”网络学习平台。目前电大系统的各类培训平台采用云计算实现个性学习,如:通过手机端系统直接参加在线报名、缴费、选课、学习、考试、添加笔记、在线答疑等,同时兼顾学习监控、信息、统计分析等功能,降低参与的门槛,找准了服务对象的关注点,真正做到“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快乐学”。

(二)建构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开放型互动教学模式解决随地学的问题

当前学习型社会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成主体是多元化的。因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满足政府部门的需求,实现继续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教育机构也要主动服务社会,极大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应大力推行适合成人学员的开放型互动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交互助学手段为支撑,通过线上线下“导学、自学、助学”教学形式实施教学,突出资源支助、学生互助和服务帮助,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老师引导学生的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实现学员收益的最大化。

(三)推广以新媒体为主体的终身学习方式,以重点内容简洁的课程与多元化的资源建设解决人人可学的问题

新媒体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等相对于四大传统媒体形式而言的获取教育的方式,其使得学习资源随处可取、学习终端随时可用、学习方法信手拈来。根据用户需求及学习者特点,量身定制课程和资源体系;通过自建共建课程资源,加强资源的有效配置,强化资源应用的交互性,增强资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各类平台有7000讲文本教学资源,近6000讲媒体视频资源,较好地满足各类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平台采用了先进的个性化定制和推送技术,能够自动调整知识模块以适应学员学习进度和偏好的变化,支持学员自主选择和定制学习内容。

(四)形成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终身学习驱动力,以人性化的教学、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解决学有所成的问题

学习已成为社会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能量源泉和成功保障。为此,电大系统设计和构建各类公共平台应集中资源整合与共享和教学管理与服务功能,配套24小时运行的远程接待系统,配置便捷的导航系统,提供“一站式”服务;应使学生在网上自主获取信息和资源,方便、快捷地与教师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信息交互,及时接受指导和帮助;教师通过平台为学生及时提供动态资源、作业批改、测试评价,并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指导、监控。同时该平台与政府监管平台对接,实现对教学质量、内容、办学主体、服务运营主体、证书(考试)、安全性等的监管功能。这样才能使政府在加强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得到延伸,引导和驱动学员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五)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办学机制,以融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解决学有所用的问题

“有需求才有市场”。为使继续教育可持续良性发展,在运行机制方面,应建立完善的需求分析机制,探索了资源整合与供应机制,根据教育与培训产品的不同属性,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首先,电大学院要加强与教育培训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确保继续教育培训成果的认可;其次,要加强与企业、行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教育机构等各方力量的协调合作,借助外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再则,要构建好与学员之间在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等多的互联互通。

四、构建相匹配的保障机制,确保开放式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运作模式,积极拓展合作联盟

以终身教育的大盘考虑整体布局,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非学历教育拓展机制。一是建立适应福建开放大学建设的非学历教育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各类项目运行的规范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二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完善各类学习者的激励机制。三是搭建行业、企业支持的合作联盟,整合行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远程教育与经济生活相结合;四是搭建院校支持的合作联盟,以院校优质的课件资源为基础,建设非学历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术合作、教学资源共建等。

(二)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推动平台和资源并行建设

电大系统作为“互联网+”的先行者,应积极发挥好信息技术基础好的优势。一是在电大系统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上,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增加设备投入以及资源建设投入;加快手机移动学习终端在非学历教育上的应用;依托平台整合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引进一批课程教材资源、视频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推进资源“微”建设、游戏化改造,提升非学历教育项目的质量和吸引力。二是依托电大系统现有资源,综合集成。从适应成人在职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出发,通过自建、购买、共建共享等方式,开发各类非学历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灵活的非学历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运用新技术进行资源建设。结合非学历教育新需求,在整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福建终身学习在线”“海西教育网”等平台的同时,实现课程资源有效整合,探索非学历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三)建设专业化运营团队,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体系

要重点建设好三支队伍,即管理团队、运营团队和服务团队。一是应加强分层次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强化跨部门的沟通,形成学校、政府部门和委培单位共同参与、互相配合、分工协作的管理格局。二是理顺非学历教育拓展团队职责及运作体制,明确技术支持和项目运营的工作职能,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持和补充的运作运营机制。三是加强项目开展和客服服务团队建设,建立符合市场运营模式的非学历教育运行团队。建立起一支懂教育、懂业务、懂管理的非学历教育管理队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非学历继续项目模式。

(四)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调动学习者参培积极性

以学习者的最终目标需求倒逼激励机制,形成一次学习多重效益。一是在“福建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研究与实践”试点项目基础上,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完善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及软件平台,推出一批成果认证标准;二是争取各级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支持,协同建立激励机制,多方面调动学习者参与非学历教育的积极性。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根据不同行业、对象、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项目培训,提升办学服务网络和项目的覆盖率,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非学历教育项目,如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党员(干部)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等。四是建立完善的学员档案库,加强过程监控,为学员提供更多准确的服务信息。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制度,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必涛,许思.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层次化研究[J].成人教育,2010,(3):16.

[2]郭清顺,曾祥跃.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困惑与破局[J].继续教育,2015,(9):5.

篇6

一、履职中落实工作定位

1年多的岗位履职中,从基础业务入手学习,严格遵守工作职责。从上次工作总结中发现工作职责中13条中有9条强调监督,那么对我本学期的工作梳理提供了支撑,我将该岗位理解为是财务工作流程中的监督者服务者政策的把握者。根据教育教学变化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室责任分工明确履职,锁定工作目标强化我校内控制度修订与培训。进一步防范财务收支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配合实施学校的扁平化管理,为教师们提供报销流程方向问题的优质服务,助力学生的学习成长。用我们耐心有效的服务节省老师们在教学外的事务性工作的时间。我就要具有对新内控系统报销流程和审核流程各环节的业务要精通,所以我得空就上系统温习业务。设想出教师报销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模拟预设,反复演练解决的问题。并要在服务中与教师即刻沟通时要确保管职责范围内的事,决策的事要告知老师由哪位领导负责,清晰告知老师解决流程。并跟进后续提醒提示等服务工作。将学校财务内控制度与线上系统紧密结合,快速适应新系统带给我工作的新挑战,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本学期开学初与会计沟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学校改革发展变化进行了专业的内控讲解和培训,对学校内控体系进一步讨论梳理,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上级财务政策的变化和要求,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和内控流程,我也通过定期不断地学习和讨论,增强内控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达到了共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本学期完成的重点工作

1. 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认真完成上级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学习财务政策和工作要求并进行上传下达,认真落实。学生助学金发放检查、学校内控评价工作、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就19和20年财务工作进行审计,并对校务会成员及项目负责人进行了财务审计反馈整改工作。通过与会计和出纳工作的配合沟通,形成学校财务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

2. 坚持业务学习制度,统一学习新文件,学习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参与推进会,从实际操作出发,将遇到的问题及难点列举出来,通过研究讨论,寻求解决途径;

3. 坚持考核与经济效益指标挂钩。做过该项工作的培训后,本学期在收取相关活动后的效益材料时,不做过多解释老师们都能把材料全面的提交备案。在此也感谢老师们的配合与支持,在学校中教育教学的经济效益就是基于教育教学所产出的成果,能说明年级和处室资金使用是准确的,预算使用的成功率高,发挥出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例如用于教学激励的各年级各学科的学生奖学金。还对负责学校各部门的预算教师进行有效培训,本次新系统的培训我们从1次培训变为上门做近距离的多次拆分培训。培训方式变为从问题出发研讨操作路径,达到学习目标清晰,参训教师反馈收获良多,后续问题我们分工做了校区包干负责制的上门服务。促使本下学期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为开启新工作做好服务保障的信心。

4. 做好2020—2021学年财务沟通群和2021财务预算交流群管理工作,便于工作开展便于会计答疑。固定了完整的预算队伍,方便随时沟通学习,了解一线教师需求。

5. 培养一线教师养成对报销审批票据审查的习惯,我们印制了培训材料梳理出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在非正式培训的线下进行面对面帮助。

6. 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帮助解决问题,靠踏实的工作态度,落实常规工作及时完成对财务系统线上审批工作,推进工作速度不耽误老师宝贵时间。

7. 助力会计和出纳在年底完成每月的工资审核发放工作,做好服务保障。

篇7

社会责任成就品牌突围

根据《广告法》及其他药品广告审查制度规定,处方药禁止在大众媒体上商业广告,因此“华佗再造丸”无法通过广告手段达到引起社会认知的目的。如何提升产品的消费者认知度?这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成为产品销售迟迟无法突破的最大障碍。

郎琴传播首席顾问林景新介绍,他们从市场角度切入,通过人群分析,总结出了该药品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显著特征——全国现有7000万中风患者,每年新增200万中风人群,他们在病痛中挣扎,中风带来的偏袒、失明、失聪、醉眼歪斜等等并发症让他们的生活极度艰难,也让他们的家庭背负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因此,走公益之路成为白云山奇星品牌突围势在必行的举措。而在此之前,华佗再造丸非常缺乏与患者和消费者的有效互动,通过公益活动的传播,将会加深药品所针对人群对这一药品的认识,并有效提升白云山奇星药业的品牌形象。

因此,郎琴传播为白云山奇星药业的公益营销项目设定了三大“贯通”策略:政府政策与企业诉求的贯通、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贯通、品牌传播与产品传播的贯通。

“中风孤岛”引爆舆论关注

CSR的概念在如今并不陌生,许多企业都已经走上公益之路,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的公益项目不计其数。那么,如何让白云山奇星的这次公益活动引起关注?林景新介绍,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他们认为首先一定要实现独特站位,打造出一个灵魂的概念。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中风作为慢性病的一种,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中风患者不堪病痛自杀轻生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在某种意义上,中风患者不是普通的病人,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极度需要关怀和帮助。“他们像是生活在“孤岛”中的人群,病痛孤岛、经济孤岛、情感孤岛三座大山,使他们成为中国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之后的第三类不幸福人群。”林景新表示。因此,他们最终敲定以“中风孤岛”作为一个引起关注的主概念。

围绕着“中风孤岛”这一核心概念,他们确定分两条线路来展开行动:一条明线公益传播,体现白云山奇星药业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同时更恰如其分的融入产品信息;另一条线对中风患者的不幸境遇进行报道,让更多中风患者和家庭对中风这一疾病提高认识。通过这两条线的深度捆绑,中风造成的社会危害深入人心,白云山奇星药业也赢得了更多的认同和信赖。

林景新表示,成功捕捉到“中风孤岛”这一核心传播信息,制造并引领新一轮的舆论热点,对于产品的传播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传播力,成为这个项目至关重要的一环。

深度沟通带来极佳社会效应

围绕核心概念和两条主线路,郎琴传播选定“薪火燎原,传爱中国——中风孤岛救援中国行”这一极具情感号召力的主题,为白云山奇星药业主线展开落地执行。执行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造势及启动、公益救援及案例传播、健康教育促进大会——中风孤岛救援中国行专场总结。

具体负责此项目执行的郎琴传播客户经理徐舒白介绍,本次传播的核心在于:以公益为载体,以媒体传播为落脚点,企业及产品信息自然融入,整个传播过程都围绕如何更好地传播“中风孤岛”概念和传播企业产品信息展开,最终实现传播带来的社会认同。

在媒体渠道上,基于传统媒体天然的权威性,他们选择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组成的媒体来进行传播,并根据不同传播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别与医药版、民生版、财经版的记者深度沟通。据统计,最终有关这个项目的报道40%以上达到1/4及以上的大篇幅版面,并有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同时,他们通过网络平台立体化传播实现集群效应。他们在微博、活动官网、论坛、网络视频、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及时相关信息,传播速度快,更为企业品牌和产品积累了不少于500万的关注人群。“特别是在微博平台上,我们的活动得到了知名媒体人、公益先锋邓飞的支持,转发微博声援活动,为本次网络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徐舒白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中风群体的关注度,他们举办了“震颤心灵·凝聚永恒百幅中风孤岛人群纪实图片展览”,这得到了来自国家卫生部官员的首肯。他们制作的以中风人群生活为主题的微电影,在网络上得以广泛传播,让许多网友为之触动。

线下活动实现资产积累

林景新表示,公益公关不仅在传播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更为企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在这次活动中,郎琴传播为白云山奇星药业制作的公益画册、图片展板、永久网址,以及因此带来的患者口碑,都为白云山奇星药业积攒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从启动仪式的第—本画册,到救助后期出刊的第二本画册,它记录了白云山奇星药业公益之路的每一个脚印,我们希望将它延续下去,逐渐完善,使其成为白云山奇星乃至整个广药集团最善良的公益名片。”

篇8

这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这并非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

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新业务。

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

在未来,可能出现以下这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1)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

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金额2011年为105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169亿美元。

(2)P2P小额信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

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P2P小额信贷在商业上成为可行。

(3)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

众筹融资在近年成为热门。2012年4月,美国通过JOBS法案,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这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

移动电商&O2O

中国互联网从PC端渐渐转入到移动端。

随着人们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增加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移动端的互联网网民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基于移动电子商务和线上线下(O2O)结合的商业模式会持久发力,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引爆点。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用户规模达到3.5亿人,庞大的移动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衍生出移动视频、游戏、阅读、位置服务等各种虚拟产品和服务,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成为吸引网上用户赢利新模式。

并且,移动电子商务在公共交通、公共事业缴费、消费购物、一卡通、电子票务、旅游、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开展的多项试点应用。

云计算、大数据产业

国内云服务一般分为两个市场,一个是个人消费市场,一个是企业消费市场。

在个人消费市场,有腾讯、百度、阿里、奇虎等等,在企业的消费市场,有金蝶、用友、SAP、Oracle等等。

从国内和国际趋势来看,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在内的云计算正在逐步扩大整个IT产业份额,正在成为共识。

传统产业正在逐步与云计算结合,例如制造领域的云制造,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等。

大健康产业

它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预测,至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形成约8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按此估计,2020年整个大健康产业市场将突破10万亿元。

在医疗支出方面,我国医疗人均支出为139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2倍、英国是中国的30倍。中国大健康拥有巨大的市场。

环保行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十五”以来,国家加强了对城镇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拉动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

数据显示,国内城市环保行业以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为主,这两类子行业的产值在国内城市环保行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3/4。

有分析称,我国环保产业投资未来5-10年每年增长10%以上。其中,环保服务和环保产品在工业领域用于前端治理的发展空间会最为广阔,国内环保工程服务市场也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十五”以来,国家加强了对城镇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拉动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

数据显示,国内城市环保行业以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为主,这两类子行业的产值在国内城市环保行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3/4。

有分析称,我国环保产业投资未来5-10年每年增长10%以上。其中,环保服务和环保产品在工业领域用于前端治理的发展空间会最为广阔,国内环保工程服务市场也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在未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高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追求催生了生态农业的市场,人们越来越愿意为健康的生活理念付出相应的成本。

分析称,引领新技术、新理念、新生活的公司将催生出一大批的千亿级的公司。

篇9

关键词:地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1引言

地方高职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深厚行业背景和突出实践技能的“双创”人才是高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身办学定位的彰显,更是凸显区域经济特色优势、引领行业企业生产技术革新、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发展也引导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区域范围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技术的调整革新、创新产业的发展崛起都会导致区域内职业岗位需求规模、人力资源素质结构、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产生根本性变化,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带来理论引领、政策驱动和发展契机。区域内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规模壮大及人才素质提升会引领其他创新资源和要素注入、流动和汇聚,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创新发展。

2地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资源渠道有待于拓宽。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没有从区域经济深度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地方行业企业视角下,结合专业特色、生源特色、高职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特色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优化,未能高效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的优势信息、物流、资金、技术资源,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惠共享的渠道有待于拓宽。

(2)高职与区域合作深度与成效有待强化。地方高职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独立育人主体,与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为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周期短、合作层次浅、合作主体分散、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内涵有待提升。当前地方高职、行业企业及区域各自为战的“孤岛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地方行业市场前景对创新创业人才知识体系结构、综合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全方位、多视角和立体化的需求。因此,构建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企业职场刚性需求且能应时而动、应势而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此外,部分校企合作的科研课题未能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以及地方行业企业需求,校企合作的横向科研课题经济效益低、科研转化率不高、成果转化周期长且市场认可度欠佳。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有待转变强化。部分高职未从长远眼光和战略角度认识创新创业人才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只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第二课堂的补充拓展及技能竞赛的培训空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知行分离”,关注精神层面的“知”多,践行创业实践的“行”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技能并未深度融合;学生关注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奖学金、考核评优等。高职的孵化场所、众创空间等盲目追求规模扩大、效益增进,程序化、功利化和形式化严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转变强化。

(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区域导向性有待明确。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缺乏“校、企、政”协同育人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优质资源、就业岗位和创业契机对接不畅;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目标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特色、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方向背离;人才与区域内行业企业所需的创新创业能力、行业背景和实践技能匹配度不高,导致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区域导向性不明确。

3地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1)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创业模式为提升型、普惠型及针对型[1]。这三种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因此,高职应从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层次、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方式特点出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创业实践育人平台为依托,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深厚行业背景和突出实践技能,能促进地方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双创”人才为目标,强调实业型人格塑造、提升创新感知水平、凸显精神风貌与内在涵养。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应案例真实、题材广泛,力求追踪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借鉴国际理念,同时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符合高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能力,实现创业精神、创业常识、创业理念、创业能力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应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优势、地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先导,设计市场导向化、区域优势化及产业特色化的多元融合动态课程体系,并及时开展专业论证及行业评估,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和行业企业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融合共生、同行并进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格局。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课程体系设置为例,课程体系实现“内外兼修”,“外”在为辽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跨境电商迅猛崛起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库保障;“内”在于促进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形成优势专业和特色学科,引领、示范、带动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协同、融合、创新发展。具体为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成长管理等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及具备新时代外贸特色的精准式“专创融合”课程,如私人证券投资与理财、新兴市场开拓及小型跨境电商创业指导等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对接产业、融入专业、贯穿学业、促进创业、实现就业[2]。

(3)统筹区域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高职联合打造的创业实践平台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惠共赢。平台合作领域涉及实习实践、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技术流等优势共享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优化,实现“1+12”的资源共享优势和协同发展机制。创业实践育人平台下,地方高职和合作企业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企业将生产流程、运营项目和客服环节引入校园,企业的运营模式、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进校园;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课堂。“企业+基地”模式下,企业将分公司植入校园内,进行企业化管理,学生遵守制度、明确分工,打造“社会化”和“职业准备”的职场环境。高职和企业还可通过“引校入企”的方式,企业给学生提供住宿、餐补、工资等福利待遇。利用企业资源、技术、资金和信息优势让学生初步熟悉产业链、业务操作流程以及实际岗位职责,构建“千方百计想创业、一心一意创业大业、齐心协力创成业”的浓郁地方行业企业创新创业氛围[3]。实践结束后,学生根据求职意向和专业特长,企业根据发展规划和用人标准双向选择,毕业即就业。高职和合作企业还可构建跨企、跨校、多主体的创业实践育人平台。生产企业提供真实货源和优质产品在高职院校进行线下展示和线上营销;高职负责提供场所、引进设备、组织参与;第三方媒介企业为生产企业和高职提供软件技术支持、平台运营指导及企业数据平台嫁接,促进“学业、就业、创业”和“实验、实训、实战”的有机融合。地方高职和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辅助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工场亲临进而翱翔职场的全过程,为区域经济发展、企业技术革新、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智库保障和创新驱动。

篇10

一、构建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大连池市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县级市,中国矿泉水之乡、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之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1家.主要从事矿泉特绿色农业、旅游、房地产开发及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学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确立“以农为本、兼顾旅游、立足五市、服务黑河、辐射全省”的发展定位,构建以学校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买单、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42处,现代农艺大师工作室1个。形成了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人才培训网络。开展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实训,企业接收学员1500人/月。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1300多人,其中获职业资格证书1293人.获证率99.4%.从而.初步建立了一只数量够用、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北大荒集团、鑫瑞集团、圣丰种业等企业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年经济效益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学校为企业贡献率同比增长了2~3个百分点。

二、构建“三级”技工培训体系。扩大社会服务面

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在全市建立了12所乡镇技工分校、4所综合分校和87所村教学点.形成了市有总校、乡有分校、村有教学点的“三级”技工教育培训新格局。根据农时季节进行分段教学,农闲时上理论课,农忙时上实践课。为改善实训条件,三年学校投资306.45万元.为各分校及教学点购置教学仪器和办公设备,开通了数字化远程教育网站,开设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等专业.开展农艺工、园艺工等多工种的职业技术训。开发“理实一体”涉农校本培训教材32本,公开发行6本,其中《农民创业教育》在全省农民创业教育培训中推广使用。开发了5门精品课程和20门网络课程.制作微课200多个.电子教案、课件、动漫等教学资源总量1.75T。通过这些举措.使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扩大了社会服务辐射面。并且,学校利用培训载体,向农民推广耐寒、早熟、高产大豆、水稻等种植新品种23个.以及“水上矿泉鸭鹅养殖、水下矿泉鱼养殖、池塘边矿泉鸡养殖”等新技术15项.增加了部分农民收入。助推了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共同致富奔小康。

三、构建社区技工培训体系,搭建全民教育平台

加强社区技工教育培训是拉动产业链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此,学校面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社区居民.于2015年9月成立了社区学院。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新建面积4600平方米的培训综合楼。社区学院全程渗透技工教育。建成阳光社区、天鹅社区等5个学习中心和福康社区等10个教学点,备置了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依托黑龙江社区教育网和广播电视大学网.设立了区域社区技工教育分平台,实施“互联网+技工教育”培训模式改革,利用微信、云技术、博客、电子书等形式,开展远程技工教育网络培训。举办面点加工、老年保健、刺绣等技能培训班23期.培训各类学员2450人次,开展技工教育论坛、学术报告等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市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社区和乡镇建立技工教育书屋10个。发放培训教材和书籍2万余册,满足了城乡居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下岗职工卢红创办火山红特种养殖场年收入20万元以上,五大连池矿泉蛋获国家“地理标志”。她逢人就说,是社区技工教育让我实现了创业致富的梦想。技工学校是我们下岗职工的贴心人。

四、构建技工培训创新体系,增强办学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