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术教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常常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偏执等不健康心理问题。而有效的美术教学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让学生增强心理愉悦感,产生自信感,让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渗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对如何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做出了尝试。
一、美术教学应注重“以人为本”
由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以人为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和谐的师生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美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在课堂上多请他们回答一些分享绘画内容的简单问题,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对留守儿童的表述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并加强与留守儿童思想上的沟通,对留守儿童的绘画作品进行理解和尊重,以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容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并对其情感升华、人格完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将他们最需要的温暖、自信等带给学生。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绘画时,应选择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绘画题材,让学生通过对积极题材的绘画从而在心理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应为留守儿童选择符合兴趣和能力的表现题材,进而激发其求知欲和创造力。同时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还应选择用耐心的教学态度,积极与留守儿童产生互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三、充分赞美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深层次上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对求知欲的渴望,让学生在自我发现的进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劳动和成就,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是激发学生上进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对其优点进行赞美,让学生在被赞美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心,使其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赢得教师的表扬,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在对绘画作业进行评价时,尤其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如果其作业质量相对普通,教师也应该转换角度,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表扬,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改善和调节,让学生逐渐走出自卑心理。
随着劳动力转移这一社会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现象也越来越值得我们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作为美术教师,美术是一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科,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对留守儿童持以高度的关注,合理运用美术教学,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力;创造力;浅见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72-01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
研究发现:3-4岁时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辨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的教师。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在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全部过程中,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我希望更多的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努力去寻求发展,并点燃孩子们美术才能的那盏灯,使之放热发光。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 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四、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五、创造力的培养
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2.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作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作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篇3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想象力;教学研究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然而美术教育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育规律。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传统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也不是临摹老师范画的机械工作任务,而是老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启发儿童自由创作,指导儿童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打开逻辑和形象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力的教育,从而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拥有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想象力教学的基本特征
“所谓想象力是指在头脑中将各种意象构思出来,并加以具体化。它使我们能超越现实的限制,进入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想象力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一种课堂状态,它的基本特征包括开放性和创造性。开放性是指教师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状态,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在课堂上说教而是与学生产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做到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想象力教学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人们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想法的心理过程。在想象力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他们对于问题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中。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保持安静,为儿童设置条条框框的规矩,并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作品都是在被动的、缺少感彩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欢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儿童在没有任何压力和恐惧的状态下进行创作,这种思维和创作的过程都是儿童在兴趣的牵引下积极主动发自内心进行的。显然,四十分钟的课堂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的,下课铃响,他们还舍不得离开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具有创造性,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有感情、有意味的。
二、提高儿童想象力的美术教学措施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着实,在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儿童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想象力的高低影响着儿童个体将来的发展和取得成就的大小,因为想象力能促进儿童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
1.大胆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和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实施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对如何上好一节美术课所做的课堂计划,这个计划是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和心理特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导入是课堂教学之始,是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也是能否抓住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目的就是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入一种特殊的教学氛围中,引向特定的教学主题,激发儿童的兴趣,从而引起儿童创作的欲望,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小学四年级“十二生肖”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用故事导入。在教学二年级“我们身边的痕迹”时就可以用图片导入,在这个案例的教学设计中,以游戏导入课堂,创设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符合低幼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喜欢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利用精心、独特的教学设计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作意识在逐步提高,想象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而儿童美术课中的教学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多媒体图片或视频以及丰富的教具等创设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最终通过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达到提高他们想象力的
目的。
比起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一进教室就开始乏味的说教、呆板的范画,一个好的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使学生的热情和个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展现出来。这种情境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儿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产生非常生动鲜明的表象特征,从而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动机,促进思维活动,达到培养儿童想象力的目的。
老师设计情境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不要一个人唱独角戏,否则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得不得提高,这就失去了创设情境的意义。即使是同一个题材,不同的学生会通过他们不同的想象,创作不同的画面,而且对情境中的主要人物、事件一定要交代清楚,至于如何发展,结果怎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满足感,并提高儿童的想象力。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校园教育永恒的话题,教师和学生是开展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方,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而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成功的美术教师总是选择适合课堂、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并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思考、创作中,综合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拿出三个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学生对这几个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设悬念激趣的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循序渐进,用讲述法与演示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老师的讲解中让学生认识色彩的魅力和创作步骤的严谨。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感受教师创作的整个过程。使儿童更容易接收新知识,了解作画步骤,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演示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当看到老师在讲台上做着像游戏一样的示范时,学生的创作热情会被激发出来,有效提高了儿童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甚至会认为自己可以比老师做得更好。因此,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自身也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儿童模拟老师的范画,照葫芦画瓢,这样可能会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对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想象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想象力教学是儿童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下,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儿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发展个性、挖掘潜力的最佳阶段,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中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儿童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并使其得到认同与提升,使其画出有趣、新颖、有创造力的绘画作品。让儿童树立信心,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绘画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为以后良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87-88.
[2]蒲以宏.浅谈幼儿美术教育[J].科教文汇,2006(10):122.
[3]毛沛定.试谈儿童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2006(10):122.
篇4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弊端;挑战;措施
某教育学家提出了教育的本身目的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人的优点,改变一个人或者是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变成本身的这个人,从教育当中挖掘人的潜质、态度以及能力,培养每一个人的发展个性,同时将发现个性和相关的团队结合在一起。但是从目前我国学前美术教育来说,这一点并不完善。本文就针对学前美术教学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给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学前美术教育来看,最近几年以来在对儿童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从浅显的认识儿童美术教育达到了一个深度认识的层次。从基本型的技能传授达到了职能培养、进一步的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全方位促进儿童的生长。
第二,相关教育机构在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高薪聘用了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改变了传统的儿童教育现状,同时加强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力度。无论从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第三,尽管这样,目前我国的儿童教育仍然延续着旧的轨道,按部就班的前进着。仅有一小部分的教育机构能够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融入其中,很多教育机构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此,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儿童美术教学等方面进行描述。
从教学方法来说,过于强硬化和被动化,采取的方式是通过简笔画进行教学,但是从简笔画的角度进行分析,简笔画是历年以来我国为了锻炼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能力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将其应用到幼儿教育教学当中,这是非常不利于儿童进行自我发挥和发展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带给学生一种压力的负面情绪。从美术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要求学生完成相对应的作业,并不追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忽视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很多教师甚至将美术教育所渗透的德育教育忽视掉了,不但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美术的教育和指导,反而素质教育层面也显得不足。
2 儿童学前美术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儿童学前美术教育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就此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美术教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首先,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有很多,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节奏,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就此认为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和音乐结合在一起,通过音乐进行画画。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电波,人体在音乐的熏陶下能够进行长期性的律动,在律动的过程中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情绪和感想,引导儿童更好地欣赏音乐,从而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进行画画的过程中会注入自己的感情因素,从而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动画。
其次,将故事和美术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故事整合在一起,使得人物更加的形象和合理,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充满想象,对故事充满期待,能够从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再次,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画画。游戏规则是,在几张纸上写上动物和植物的名字,将学生分成1.2.3.4组,每个组选取两个人站到讲台上,将写着动物或者是植物的纸贴在黑板上,保证纸的内容只有一个人能看到。这两个儿童,一个人利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描述纸上的内容,另外一个人猜,时间为90秒。纸上内容猜对的给三分,没有猜中的不得分。最后,哪个组猜中的最多,得分最高。哪个组获得胜利。采取这样的游戏方式,首先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能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能够从不会画画到想象画画,从想象画画到实际画画,最终从不愿意画画到想要主动画画。
最后,将画画和自然结合在一起,加强写生的练习。要不断的引导儿童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可以在每星期选取一个下午进行写生,通过对自然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通过呼吸新鲜空气、感悟新鲜事物,通过对春、夏、秋、冬的观察,通过简单的素描和对事物的勾勒,能够给学生一种近距离的美感,从而感悟到美术的含义和精华。
3 学前美术教学改革的策略
首先,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它能够有效地为儿童的审美心理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因为审美心理的结构变化以及系统结构方式在不断的内化,沉淀在人心理会构成一种审美心理整体结构系统的元素。美术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进行整体性审美感知,形成完整性的心理结构,使实践能够产生审美需求,形成固定的审美个性。只有不断地进行长期性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以及审美环境才能够使儿童构建出和发展较为和谐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概念,从观察审美变成改变审美、创造美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美术教育是塑造个体审美以及创造个性的一种教育方式。要以培养审美心理结构为主导,以培养审美心理观念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学中所倡导的个性化教育。
其次,一些著名的画家往往会从儿童画中追求灵感的所在和创造的原动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儿童的思想是率真无邪的表现,能够为艺术流露出相对应的感情因素,有效地激发艺术的渲染力和感染力,能够提升艺术的魅力价值。这一点足以说明儿童美术教育支持儿童原创和激发儿童画画兴趣的重要性。学校在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遏制模仿现象,避免出现复制、仿造和虚假勾勒的现象。
再次,通过这种模式的美术教学活动,对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简单来说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同时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逐渐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情感转化成可见或者是可听的某种形式,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明白艺术的含义,能够通过情感的因素理解艺术、创造艺术。
最后,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遵循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增强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创作过程中高的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专权独霸,应该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激发儿童自己去感受、表现和创造,鼓励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画法,同时还应该改变学生墨守成规的创作,满足学生想要创作的欲望。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将美术活动作为一种表达认知能力的方式和手段,重视儿童美术的价值。
4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美术教学来说,一定要遵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方式进行。要不断地将美术提升到一个层次,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积极意识,从而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6).
篇5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育;弊端;方法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儿童教育,儿童绘画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选择之一。作为一种对儿童早期的智力及潜能的开发课程,绘画能很好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创作力,让儿童在画的过程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快乐。近年来,随着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增加,绘画教育也成为了大家关心的焦点。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观察和认识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来传达内心情感的绘画作品。儿童画代表的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儿童全方位的自我表现。对于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他们的绘画个性特征也较为明显:天真、大胆、温馨,甚至天马行空。每幅作品都表现出儿童本人的性格特点,透过儿童的作品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性格、思维的发展水平。
二、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弊端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绘画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好处,因此很多儿童在早期就被父母带入各种美术培训班,进行绘画教育。但是在绘画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师过于注重模仿和强调练习技巧。
为了迎合家长的想法,让儿童有更快地成长,一些美术教师对在实际的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把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作为儿童绘画启蒙的教学方法。尽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天性,但是美术教师先入为主的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导致儿童的作品中出现同样的房子、花朵等等,就会将儿童的自由想象的零星扼杀。这种教学方法,是会束缚和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接影响到儿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很多成人会以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他们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儿童的画作上,要儿童的绘画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因此总会向绘画来说诉说孩子的画作不美观,比例失调,颜色运用不对等等。而在绘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会兼顾家长的情绪,对儿童进行规范。其实这些评价与做法都是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的孩子的兴趣,而是过于关注绘画的技巧了。最终导致孩子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积极性降低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三)家长对孩子培养过程中功利思想。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把孩子送到各种美术班进行培训,想要孩子在美术方面有所建树,因此非常在乎孩子绘画的结果,特别看重美术级别证书。因此过早过高的对孩子提出技术性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进步快,让孩子反复的练习一张图画,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画到和老师的示范作品一样。这样做,儿童被动、机械的接受这种要求,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绘画是一种负担,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继续进行绘画学习。
三、正确指导儿童绘画的方法
到底要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绘画教育,要使用什么用的方法,才能让儿童爱上绘画,并能在绘画中大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培养。 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的、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正确指导儿童的绘画。
(一)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
游戏化的绘画形式使用是灵活多样的,角色扮演、猜谜语、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均可用于绘画教育活动中,它可让儿童边画、边唱、边说、边做、边游戏,使原来简单重复的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因此也深深吸引了儿童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如教儿童画切开的西关的时候,可以先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然后要小朋友画好多的西瓜给猪八戒吃。通过诙谐的故事,把小朋友画西瓜的兴趣调动起来人,然后在学生画完以后,老师可以模仿猪八戒的口吻去尝尝学生画的西瓜,并且与表扬。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
每个儿童都有好奇心理,一成不变的绘画形式和教学手段,很容易让他们产证厌恶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猪猪儿童的容易被新鲜事物打动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各种手法,从而有效的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目前教学法方法很多,可以利用教育,利用多媒体,或者情境教学,这些方法都比只用语言指导要好得多。比如在画《我的家》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小鸟的家、小狗的家等图片给儿童看,然后启发他们自己的家里有什么,让后用画笔画出来。有的小朋友会画爸爸、妈妈,有的小朋友会画房子,等等。老师可以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画完以后,让小朋友以自己的话讲个故事给其它的小朋友。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能让孩子们对绘画优更多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化的绘画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为了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更好的表现和创造,教师应为儿童节不断寻求并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儿童绘画材料有很多中,铅笔、蜡笔、油画棒、卡纸等等,经常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教学。
绘画材料的每一种尝试都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意外的效果,它有利于儿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也能增强儿童画的艺术效果。有时,尽管有预想的效果和设计过程,但最终画面总是会出现一些原来预料不到的效果,这对儿童具有非常奇妙的刺激性,从而提高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及时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
儿童和成人不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而且很在意大家对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在儿童绘画完成之后,应该多给予鼓励,通过鼓励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同时,也愿意接受大家的建议。如果家长和老师对他们一味的指出缺点,就会让儿童主观的认为自己很笨,久而久之,对绘画就失去了兴趣。在指导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找到儿童作品中的优秀之处给予欣赏肯定,加以鼓励是能带给孩子自信心,并把学习绘画由被动变为主动的。
四、结语
无论是绘画教师还是家长,在儿童绘画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正确教授儿童画的方法也还有许多。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在绘画教育过程中能提高绘画水平,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应该摒弃更多的功利思想,切实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让他们在感受绘画快乐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董艺黛.论儿童美术兴趣班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课标的要求是人的教育应从整体素质着眼,身心任何一部分不和谐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偏重于感性的教育,体验情感教育,这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与传授知识为主的理性教育差异较大,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而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美术教师在传授基础理论和技法的同时,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给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自由尝试留下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作画,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画出充满童趣的画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达到美术教育创新的目的。
一、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美育课程,那么美术可教不可教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教,教和学是否具有创造性。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即便是最出色的老师,也并不是要求你将自己所学所知滴水不漏、倾囊相授。创造性发展是在实践中逐渐完成的,没有实践,创造性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践性是儿童创造性发展的一个特点。事实也是如此,我国儿童的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重视书本知识,忽视联系生活;重视解答题目,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儿童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审美教学强调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阶段儿童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提供儿童参与实践的机会,把握实践的形式、时机和深度,使感性的实践活动与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绘画和实践的技能、技巧,也要把学生自主发展、全身心投入和自由探索融入教育全过程,克服把美术教育作为单向灌输、束缚学生能动性的弊端;把美术教育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教育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解放出来,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东西释放出来,实现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
对于孩子们来说,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求知欲和好奇心是相辅相成的。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对新异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需求。美育中孩子好奇心的激发,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美术绘画中在现今的教材中可分为十几个画种,每一个画种的表现形式、工具材料各不相同,却都能画出赏心悦目的作品,这些不同足以引起学生强烈“好奇”。从美术教学实践来看,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提问题,但在课堂上学生又往往习惯于跟着老师走。美术老师要善于引导、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学生一旦对客观事物产生好奇心理,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就会在头脑中产生许多问号而积极去思考、去探索,并力求获得认知。当学生们看到国画大师齐白石,仅用墨色就画出晶莹透亮生动可爱的虾,徐悲鸿大师仅用数笔就画出造型生动气势雄壮的奔马,好奇心油然而生。有了好奇心,学生必然会去探究如何用墨才能表现物象,同时也会触类旁通,想到用这种技法去表现别的物象。因此保护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三、正确看待学生美术创作中的个性体现
针对学生的创作,我们教师应如何去衡量学生作品是否有创造力,是否有自己的个性及独到之处,新课标的评价机制是需要建立起美术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把是否体现创造性、体现儿童个性作为重要标准,贯穿于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美术教学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与教学者自己的标准。有许多的绘画技巧虽然很熟练,但并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有些学生技法虽不熟练,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谁更具有创造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用熟练的技巧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是需要他们要具备创新的潜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泯灭。而对任何创造形式而言,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感情自由,学生们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发展自己的美术特长。
四、鼓励多方联想,使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鼓励孩子们多方面联想,在联想过程中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这是培养创造性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应提供各种机会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学课上,我根据麻雀的基本画法,请学生们进行联想,可以得出麻雀的形体与山雀、翠鸟等多种鸟的形体基本一致,只是在色彩上和个别特征上略有差异。学会了画麻雀就可以掌握类似麻雀的许多鸟的画法。又如在教学竹的画法时难点在叶的组织,将竹叶作为基本功,很好地理解其叶序安排。通过联想,在一节课中画窄长形的植物叶如枇杷叶、荔枝叶、桃叶等等,就容易入门,由联想升发到创造性的想象,学习的进步就更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五、
教法创新,培养孩子的独创性
篇7
【关键词】 情绪;感受;童心;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美术课是一种通过以绘画形式、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审美活动。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倾情童心,放飞想象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的感受。
一、活跃教学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去感悟。如教《衣服》一课,课前我将学生的衣服分类。从学生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他们对衣服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这是他们常见的。课堂上我即兴写生,“哇,好像啊!好美……”学生不由得发出了感叹,“你们也想画出这样美的画来吗?”“想!”“其实呀,一点都不难,你们都能画得很好。”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生长的态势、花盆和叶的造型,渐渐地,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惊喜之色。从我这个角度观察到的和老师的有所不同,整个书包的造型出来,我要用有力而流畅的线条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它怎么会这么有力?”面对这些,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问题,对学习有了积极的态度。加之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象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美术教育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
二、在教学情景中感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满堂灌,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讨论是思想的沟通,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思维的撞击。如《有趣的面具》一课,学生在老师指点下,课前自发组成四六人一小组上网查阅资料,一上课就让作好充分准备、兴奋的同学们上来交流他们收集的资料。“在一些宗教仪式、狂欢节、化装舞会上要用到面具。”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带大家一起到网上看看有趣的面具图片资料……”续而再用自己制作的面具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获得新的发现,并在讨论使每个发现积累知识,促使学生创造的火花闪现。
三、在学习中酝酿灵感,激起创作的激情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教学中,假设简单地让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与激情。
四、用信心架起成功的桥梁,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画
篇8
儿童是有思想的主体,而我们依靠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通过教师指导以辅助的方式以达到构建儿童想象力,通过融入故事情境化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以达到全脑开发的最终效果。
关键词:
故事化教学;儿童;美术教学;探索
根据国内外情境化教学研究现状研究来看,我们可以创设出八种情境化教学的方式,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之一的故事营造情境来展开讨论。往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在美术课堂中的专注力和审美力,而且还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同时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此达到理想化的课堂效果。而在少儿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取情境故事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因此情境故事化教学如何在美术课堂中能够有效的实施是有其必要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学生自主型性的、学习互动型的同时又可以是教师主动型的学习方法,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而在我们看来情境故事化教学它可以是教师指导型和学生互动型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往往在情境故事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是又是学习的载体。
一、故事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所谓故事化教学是指由不同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所组合而成的,然后授课老师根再根据某一故事情节去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组织课堂教学,做到相互补充,综合运用,真正的去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因此创设故事情境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而创设故事情境可以说有很多种方法。在创设故事情境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给予确定。故事化教学可以在多种情境下实现,不同的美术教育环境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少儿美术教育环境都是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体的、可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故事化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可以被大众所理解和可接受的,所谓故事化教学往往以叙述一个简短的故事的方式去看待教学,它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通过故事本身的价值去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既丰富了儿童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寓教于乐中去学习。
二、情境化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笔者曾在一所综合类的培训学校任教,所教授的年龄段儿童大多是属于一到三年级年龄段不等的学生。而在这其中主要担任的是创意美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学生和高年龄段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情境化教学所实施的教学效果会更佳。在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儿童们喜欢听故事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通过运用故事情境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贯穿在整个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去。而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上课之前导入新课,首先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通过故事的形式以及各种动作化表演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课程内容当中去,使其整个教学中充满着教学的激情,而往往学生们更喜欢追求自由的,以及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段时期内锻炼他们的造型能力或者是培养他们大胆的使用颜色等等,我们将会每周设定不同的主题、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让低年龄阶段儿童去接受这些从未触碰过的新颖材料,与此同时,每当儿童在接受新颖的材料工具过程中,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将学生带入到某一故事情境中去,进而去引导他们。例如,我们在上某一周的课程内容,我们的课程主题是《通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火车》首先在课程导入这方面我们通过设定一个完整故事情境,可能有一部分的儿童看过关于哈利•波特的电影,但是当老师在讲哈利波特电影之时他们很主动的告诉其他同学,而其他不知道的同学也很主动的去提问一些问题,学生时不时的还伴有动作化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的从“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的角度出发,既促进小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思维认识力,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表现力,动手能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情境故事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具选择
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开始逐渐摆脱儿童绘画创作中的稚拙性,在幼儿时期他们所感知事物是粗略的和情绪化的,同时还伴随着其他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问题,当他们开始过渡到这一最具有儿童画特点的年龄绘画阶段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更有选择性的去利用多媒体教具以及课堂实物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这一年龄阶段里,课堂上的他们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儿童的生理习性,选择适合学生同时他们又十分感兴趣的教学用具。例如,在《通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火车》这一主题课程中,首先教师设置悬念,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同时我们再展示一系列有关于火车的形象,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会观察,某些学生会感觉火车的结构好复杂,不愿去思考和动手。那么我们在课程中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粘土,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又通过给同学们讲《哈利•波特和魔法城堡》的故事,为低年龄阶段儿童构建一幅完整的画面。
四、故事化教学对儿童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观也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盲目的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积极地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去建构新的信息”而所谓的故事情境就是在学生与新知识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故事情境化教学作为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利用儿童们爱听故事、爱看表演以及好奇心的这种天性,而在新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新颖的故事情节进行诱导。例如,在选择某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鲨鱼来了小鱼慌》这一课程中,在上课之前我们往往通过故事情境化去进行开头导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让儿童进行合适的角色扮演,首先进行角色分配,让孩子们切身的去体验,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往往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给孩子们讲故事,为孩子们创设故事情境,主动为儿童在头脑中主动构建出一幅画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很好地发挥儿童的想象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的结合,通过学生的某种性格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制定出一套正确的、合适的、有效的方法体系出来。
作者:武秀锦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
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加渴望对艺术的欣赏,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然而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1.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儿童的欣赏兴趣来源于强烈的色彩刺激。蓝天,红花,绿树,金灿灿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
1.2 儿童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二年级儿童在学习《小扇子》时,他们全被扇子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扇子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
1.3 儿童在欣赏作品时通常是凭第一印象,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1.4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看见宽阔的柏油马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楼大厦,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小学生自身的欣赏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2.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总是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3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七彩蝴蝶》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生活中美丽的蝴蝶,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热爱。并进一步了解蝴蝶的特点、色彩,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制作蝴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想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篇10
一、创设和谐气氛,缩短感情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亲切平等的教学态度,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努力创设出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缩短师生情感的距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他们自然会爱戴教师。教师讲的话,他们听着顺耳,乐于思考。
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不是布道者,而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对所有的学生一律平等,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智力在和谐的环境中充分发挥。
二、紧扣教学环节,加快教学节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紧扣教学环节,加快课堂教学节奏。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递,情感交流,能力培养等师生双边活动的节奏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使学生进入临界状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奋度和注意力,有利于形成激奋的课堂气氛。
三、教学内容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低年级的孩子通过游戏的途径进行美术教育。儿童酷爱各种各样的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美术课中利用动手绘画、剪纸、折纸、撕纸、粘贴等等教学内容进行美术教学,适应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类似游戏的课程,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游戏和学习相结合,教学效果相当好,对于孩子们来说,绘画活动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把学习内容设计到游戏中,儿童接受和理解的特别快,既学到了知识又不感觉乏味、疲劳;既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对物体的整体观察能力、又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也提高了儿童与别人交往的能力。
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正确对待儿童的意象画
由于低年级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极低,绘画就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是儿童表现思想、生活经验的一种手段,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儿童画与成人画毕竟不能等同,他们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随心所欲的去画画,他们所画的东西往往不合常理、稀奇古怪而有想象力,经常是成人眼中的“乱涂乱画”,而正是这些“乱涂乱画”在无形中却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画,作为教师,应协调家长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大胆的去画,并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
五、多媒体课件进课堂,美术教学同样要适应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