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广告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广告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专业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教学模式实施之本。我校广告设计专业探索构建了适应岗位群能力要求的公司型人才培养模式,“双需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围绕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展开,以保证有效实施。
(一)以专业特色为导向打造实践教学优势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方向,按三阶梯能力培养要求,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集中实践教学设计方案等实践教学实施指导与管理系列文件,要求学习者完成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如品牌组毕业设计的实施要把握好五个要素:运作管理模式公司化、设计题材真实性、答辩会模仿业务提案会、评分标准综合化、沟通手段多元化。[5]题材来源于实践教学基地、全国性广告竞赛等。广告竞赛指定为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6项大赛,作品获奖可以直接认定为毕业设计成绩,并给予奖励及长期展示交流。随岗实践的毕业实习与社会调查为二选一,供学习者根据职业发展和岗位实际情况来选择完成,即工作岗位与专业一致或相关者可以申请随岗实习,其他实习需求者就近实习,选择社会调查形式则随岗择题进行。以教改课题、建设项目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我校本专业评选为广州市高校示范专业,极大促进了其他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二)按精品要求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创新
一是所有课程资源按中央电大的多媒体一体化标准建设。按照电大专业课程管理要求,60%统设课由中央电大管理,40%课程由省级电大建设,自主建设了6门设计主干课程的文字主教材和网络课程的一体化资源,所有资源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使用。二是创新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如项目设计、广告设计竞赛、远程见习、随岗实践、品牌组毕业设计等。100多幅学生作品在全国性广告大赛中获得奖项,远程见习主要是制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广告运作介绍的视频资料为主,学习者提供资源为辅。三是构建学院级—校级—市级—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及资助机制,以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引导教改深度、广度,以课程教改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成长,从而保障持续性发展。我校本专业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全国电大精品课程3门,学院级精品课程5门。
(三)以开放教育专业教学团队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教师队伍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施的主体力量,要提升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需要善于借助各类资源来提升教学队伍建设成效。一是成立由学界知名教授、业界知名人士、专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并指导课题项目研究。二是实行名师优课工程。强化专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培养,鼓励学历提升和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利用课题项目配套等经费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强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实践教学基地的业务主管、骨干开展任课、讲座、实习指导、多媒体实践教学资源制作等教学活动;工作条件具备的学习者可申请岗位主管等成为随岗实践的指导教师。
(四)构建共享型实践教学环境
不同办学机构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施资源有差别,共享是保障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对各类办学机构的有力支持,也是维系办学系统凝聚力的有效纽带。主要包括:①模式的推广应用。比如我们专门编制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对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内容、形式、要求等进行指导。②实践教学基地共享。校本部的广告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被评为市级建设项目,其中广告设计工作室模拟综合性广告公司建设,供各分校教学使用;校本部和分校建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对教师、学生开放。③实践教学题材资源共享。每学期由校本部提供广告设计竞赛信息和模拟项目设计题材。④成立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研究与探索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等难题,加强系统内的师资培训。
二、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远程开放教育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效可以归结为专业发展、学习满意、特色优势三个方面。
1.推进远程开放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群发展
该模式为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参照模式,许多课程资源可以共享,促进艺术设计教师群体发展,激发教学点开办艺术设计专业。
2.有效提高学习满意度
随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教学基本建设的不断加强,模式实施效果明显。学生的注册率、课程及格率、毕业率、本科续读率不断提升,设计竞赛积极性较高。如近五年广州电大校本部的注册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本科续读率在45%以上。毕业生职业岗位得到拓展,自主创业信心增强。
3.实践教学的开放性优势形成
一是内容开放。“双需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需求基础上,充分考虑学习者能力培养及课程教学内容需求,并提供集中面授辅导、小组辅导、个性化辅导的优质服务。二是形式开放。学习者和社会资源自然融入实践教学。三是过程开放。如在实践教学环境和反馈评价方面,办学系统中的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效果评价者包括了学生、教师、教学协作者,极大促进教学效果和模式完善。
(二)反思
1.模式应用的调适性
不同远程开放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能力目标、内容体系、学习需求等有差异,方式方法也不断创新,这要求对模式应用需要适当调整。
2.教学基本建设需要强化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更近似现代师徒教学模式,在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离开教学基本建设来实施模式容易流于形式,挫伤学习积极性。难点问题如远程在线毕业设计答辩条件、教师队伍组合建设、设计竞赛的激励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的合理布局、在线课程实训平台建设等,这对办学提出更高要求。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 “CorelDraw图形设计”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前言
“CorelDraw图形设计”课程是一门平面设计领域的必修课程,我院于2001年就开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本课程,2004年我院开设图形图像专业以后,更是将该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国家建设精品课程的政策出台以来,我院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学团队也在不断地探索,最后选定了开设时间较久、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的“CorelDraw图形设计”作为图形图像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课程。经过教学团队教师们的不断探索、群策群力,本课程终于在2008年率先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并在2008级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本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打响了第一炮。
二、精品课程建设总体构思
要想创建一门精品课程,不仅要有好的教学团队和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将已经拥有的各种优势组合起来,因此课程的总体构思尤其重要。对于“CorelDraw图形设计”课程来说,我们首先要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符合我院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平面设计领域对本课程的应用需求;然后要确定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可以检测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构想
“CorelDraw图形设计”课程主要为图形图像专业的学生系统地介绍矢量图形的绘制技巧和图文排版的方法。学生能够将这个强大的软件应用到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根据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可以将本课程分为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两个部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各知识点的含义和相互关系,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我们综合了多本教材和众多的参考资料,将知识的学习部分又分为了7个章节,而实践锻炼的部分则根据目前行业对该课程的需求和该课程在专业设计中的作用分成了7个专题训练。教学的章节安排、课时计划和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1.基础知识部分的章节课时安排和主要内容介绍。
(1)第1章:CorelDraw基础知识,4课时。主要介绍CorelDraw这门课程的发展,目前在业界的影响和主要的应用领域,介绍软件的基本环境。
(2)第2章:图形绘制与色彩管理,16课时。主要介绍CorelDraw的基本的绘图工具和手绘工具,让学生熟练这些工具的应用,还介绍了色彩填充工具的使用和为图形着色的一些基本的原理。
(3)第3章:对象处理,6课时。主要介绍单个对象的各种操作方式和多个对象的组织方式。
(4)第4章:交互式工具使用,12课时。主要介绍在CorelDraw中为图形对象添加特效的所有交互式工具。
(5)第5章:文字处理,6课时。介绍了CorelDraw中对文字的特殊处理和怎样进行专业的排版。
(6)第6章:位图处理,4课时。介绍位图的一些处理方法和对位图进行特效添加的方法。
(7)第7章:辅助设计和打印输出,2课时。介绍一些可以提高设计速度和设计规范的工具,并对作品的打印和输出方式进行了一些介绍。
2.实践锻炼项目的课时安排及主要内容介绍。
(1)专题1:标志设计,6课时。介绍标志设计的思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具体项目的设计能力。
(2)专题2:名片设计,6课时。介绍名片设计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通过项目锻炼能够掌握怎样根据需求进行名片设计。
(3)专题3:包装设计,6课时。介绍怎样根据客户需求、消费者需求和材料的选择进行包装设计的定位、构思和具体设计,以及印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包装设计过程有详细的认识。
(4)专题4:海报设计,6课时。让学生总结目前常见的海报的类型和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针对不同应用应该采取的办法,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5)专题5:书籍装帧,6课时。介绍书籍装帧的整个工艺过程,并着重就书籍封面设计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大量的优秀书籍装帧总结出好的封面设计的原则。
(6)专题6:插画设计,6课时。就一些主流的插画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对于插画设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使其搞清其中的分支,确立自己的目标。
(7)专题7:企业VIS,12课时。对前面专题内容的概括,同时也是对专业设计的一个综合和提高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形象设计的整个过程。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
为体现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我们重点改革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引导、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创新学习欠缺、动手能力弱的教学方法。结合高职学生艺术功底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我们采用了讲练结合式、引导互动式、评优激励式、课外辅助式、课程设计式和顶岗实习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方向感。
1.讲练结合式。
课堂教学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做到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教师边讲边辅导,构建网上学习环境,作为本课程的平台支撑。
2.引导互动式。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评优激励式。
每个训练阶段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实验作业,进行剖析,选择富有创新思维或技能应用突出的作品做成实物进行应用,以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4.课外辅助式。
教师不仅保证课内的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补充很多课外的学习资料,通过网络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学习高新技术,采用BBS、E-mail、QQ聊天等方式对学生课外答疑,及时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5.课程设计式。
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结束以后,教师安排专周的实训项目,将本课程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作为实训的内容,通过争取项目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开的活动或竞赛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笔试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CorelDraw图形设计”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笔试不适应本课程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创立了以技能考核为主,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在学期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为学生引入几个实际的应用项目,包括房地产广告设计、食品包装设计、首饰画册设计、企业VI设计、系列插画设计五个主题。学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作为自己的课程设计。我们要求学生完成市场调查、目标定位、方案设计、详细设计、项目推广等一系列的制作过程,力求让学生熟练平面设计行业的操作流程和岗位的需求。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我们还要求学生参加Adobe公司的CorelDraw认证考试,获取认证证书。
六、结语
本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以后,经过在2008级图形图像专业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生都觉得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身的设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CorelDraw软件进行设计,在后续的设计课程和设计实践中都频繁地使用到本课程的知识。而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也在不断地探索,力求更加完善本课程,向着省级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苗苗,沈玉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03).
[2]李勇帆.“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精品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5).
[3]郑峰.《环境艺术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J].教学论坛,2009,(04).
篇3
相比综合性高校,高职院校办学的专向性与特长性的特点更加突出,那么,具有品牌性或者独特性的精品课程以及围绕精品课程而展开的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探讨高职院校教学发展所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性课题,尤其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是什么呢?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以保持专业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呢?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民办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两个关键词:“社会需求”“应用能力”,而相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也要以这两点为主旨与特征。高职教育的指向很明确,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的实践需求。所培养出的毕业生需同时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根据以上这些性质与特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大致将民办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实践性、市场性、交叉性。
1.实践性(应用性)
实践性也即应用性,应当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与核心,这是由高职教育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导方针和根本原则。由于受到教育特点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是以应用实践类学科为主的。例如,笔者所研究的艺术设计专业,该类专业涵盖了诸如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子专业。这一系列子专业基本都属于应用设计的范畴,突出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是该专业教学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于相关设计类软件的应用能力,如Photoshop、3DMAX、CAD等设计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走向。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艺术特长生,艺术实践创作能力也属于考量其专业能力的一把标尺,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基础技能,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综合起来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三年期间需培养出的技能主要就囊括以上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均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设置具体课程的时候,就需要考量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问题,必须本着从具体课程的教学规律出发,最大限度地扩充实践环节的比重。在保障基本概念阐述清晰的前提下,教师从以往的灌输式讲授向技能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课程考核的重心也落在测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标准上。并通过大量实习实训的合理安排,让学生在校三年学习更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经过了三年系统性、专业性的专项培训。
2.市场性(行业性)
如果说实践性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则与根本,那么市场性或行业性则是其课程设置的原动力与航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带有一定“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并非体现在招收一个学生给学校带来多少利润,而是表现在培养方向上,即所谓的“按图索骥”,市场给出“订单”,院校按照“订单”的具体要求来执行培养计划。从这一点上来看,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社会服务性更强一些,社会或行业的既得利益也更大一些。每一年,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都会面临着改革和调整,推动这种改革和调整的最大外在动力就是市场的需求。民办高职院校在这点上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其自身运营模式市场化、商业化特点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将办学目光与市场变化紧密相连,深入行业内部摸清行业需求,将这些要素渗透到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来,使课程体系始终保持与市场接轨,毕业生的需求才能够迎合市场的缺口。如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需要充分做好相关的市场调研,首先要摸清楚本专业毕业生所能够辐射到的地域,然后有方向性地摸清这些地域的艺术设计行业的现状以及从事此种行业所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得出,然后整理出来付诸于教学实践,对相关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或改革。要抓住这一环节,就必须具备现实性与前瞻性的敏锐眼光。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3.交叉性(综合素质性)
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在当下高职教育高度提倡产学结合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将教学重心全部倾注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功利性”方面,那么对于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往往就处在一个弱势地位。这一点乍看之下,是突出了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性原则,实际上是违背了基本教学规律。在高等教育中,经常会引发这样一个论题,就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关键并不在于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而谈及“做人”的范畴,就可以理解为是素质的培育。对于高职教育而言,素质这个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两层含义:技能素质和内在素质,技能素质是指学生对于专业应用能力把握的程度与优劣,而内在的素质所包含的范畴就广泛得多,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应当被涵盖其中。那么二者相比来说,技能素质的培养无可争议是学生学习的主线,而隐藏在这条主线之下的内在素质的培育同样值得关注。
所谓交叉性,就是要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时候关注到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围绕核心应用技能课程,配建与之相交叉的素质类课程以及基础性理论课程,除了政治思想、应用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这些基础性课程之外,相关的艺术文化修养以及职业修养课程也需大量充实进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来,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礼仪概论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健全,使学生不仅在专业能力上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内在修养得到升华。
以上三个方面涵盖了当下民办高职院校,甚至是整体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只有具备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民办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才能够趋于合理化,并且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其有效性以及先进性。这是高职教育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的”。标靶明确了,接下来的“射”就显得很关键,如何去有效地保证这样的特点显现出来呢?
二、如何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市场性、交叉性这三个特性是构建先进课程体系的关键,如何去具体实施就成为了民办高职院校乃至所有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性的问题。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笔者结合切身体会,以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切入口,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市场调研团队的构建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这一点的实施应该作为学院整体战略的先行之步,这不仅仅关系到一个院系的教学方针、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一个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正如前面所说,把握市场跳动的脉搏,梳理行业运行的走向,是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在这点上,需要整个学院上下协作起来,在学院管理层设置相关市场调研的部门与负责人,各个二级学院或专业也建立相关的市场调研机制,赋予专业教师另一种身份――市场调研员,派遣相关的专业教师或团队深入到行业一线学习深造,一方面满足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扩大交流的基础上将市场、行业最前沿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并直接作用于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上,这样的机制运转起来,使专业的教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始终与市场的步调相一致。以艺术设计专业来说,从艺术设计这个行业本身来说,市场性、潮流性、前沿性就是其特质,平面设计方面,大众的审美取向与市场的需求是关系到诸如广告、展示等设计门类的总体走向的,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深入到行业的第一线,亲身参与到最流行、最受老百姓关注的平面设计实践当中去,然后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传达给学生。同样,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更是紧跟市场潮流而动的,不论是公装还是家装,无论是庭院还是公园,每一年的市场要求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一成不变,教师总拿着老三样去教授,对课程设置和具体内容不做出调整,那么所教授出来的学生必然会被市场淘汰掉,这样的高职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走出去”是关键,“拿来主义”是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则是最终的目的。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根据社会的切实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专业课程体系做出恰当的调整,从而使专业课程体系保持市场竞争力。
2.优势资源的强化
高职院校作为专项化教育的存在,无法做到本科院校的面面俱到。而民办高职院校,在院校本身资源相对匮乏的境况下,如何集中手上有限的优势资源,迅速地扩大影响力,就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成功的一条捷径。
突出品牌专业,集中品牌专业中的优秀教学力量,建设精品课程,利用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的优势效应带动学院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局部拉动整体的战略应当作为当下民办高职院校主要思考的路径。
精品课程的建设只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构建好的话,对于整个面的良好建设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先进的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无数个精品课程的树立,一个精品课程的成功树立可以提供课程建设的模本与规则,这种带动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民办高职院校在针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或调整的时候,往往可以从精品课程试点开始,市场调研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料就可以首先在精品课程的讲授当中得以试验,这样,对于课程体系的健康构建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3.教学模式的变革
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模式,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通过调整从原有的教育体系中转变成为高职院校的,这样的转变会带来一个不利因素,这些通过调整改制转变到高职教育中的院校,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牵绊着这种转变。对于一个全新的教育阵地,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是保守态度,抱着原有的一套模式去硬套高职教育这件外衣,从中就出现了削足适履,做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或者出现了未能量体裁衣,超出了自我承受能力,这些都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在诸多不适应的情况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模式转换的问题。
陈旧的教学模式,单纯的课堂灌输式的讲述,是无法与强调应用性、实践性的高职教育相吻合的。艺术类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实践环节的依赖程度远远要高于对于理论环节的依赖,教师在讲授设计软件操作时,不可能将所有学时都花费于书本上的知识点的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将学习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知识点的简单背诵和记忆。一些成功的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都是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即一名教师带领数名学生进行实践创作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贴近于中国传统手工作坊里的“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在创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就可以实现。
回到本文开头的叶适先生的那句话,高职教育虽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以及时代赋予的典型性,它与其他高等教育类别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的。由于目前在发展中,很多规律仍然没有被我们所掌握,所谓的那个“的”在我们看来,似乎仍旧有些模糊和无法界定。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其独特的规律性和特征始终会浮于水面的。作为高职教育从业者的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踏实下来,兢兢业业地开垦下去,终有“挟弓注矢以从之”的机会。
(注:本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之三》,项目编号:2009-231,课题指南编号:2-12。)
注释: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专业设置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就业
一、改革思路及发展方向定位(以阜阳工业经济学校计算机专业为例)
近年来,阜阳市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企业化,发挥地区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建设信息化城市为目标,把信息化放在优先的、带动全局的位置。因此,迫切需要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作为阜阳市的一所重点职业学校,我校对本市人才的培养责无旁贷。对于人才的培养根据我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情况来看没有问题。但是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软件”建设方面还需要下一番功夫。建立“一条主线二个基础三个结合四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导思想,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校企合作就要“合作兴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产教结合”为途径,打造一支“能教”、“能产”的职教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实践创新中形成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因地制宜地“复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规划(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
1、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教师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明确本专业课程各项目教学的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各任务内容及课时,同时根据市场调研的课程要求,制定各项目教学过程培养方案,进一步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建立以“应用+创新能力”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专业教学质量是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根本,为了确保教学规范性、系统性,保证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根据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际,我们拟建立专业评价机制,实行“应用+创新能力”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同时也用于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考核内容分三个层次,课程结业考核、技能鉴定考核与各级竞赛选拔测试、专业知识运用与创新。
3、精品课程建设开发
根据省市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据学校进行了统一规划,计算机专业将建立多门课程为省市校级精品课程已经纳入学校课程建设规划中。这些精品课程主要用于支持专业教学,以此来完善课程资源。主要有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组织维修、网站建设、广告设计、动漫制作、网络综合布线等。
4、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聘”等方式,建立一支专兼互补的专业实战教学团队。用两年的时间努力实现培养3名专业方向带头人、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2-4名企业兼职教师。
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
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一流的指导教师,确保实训教学优质高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基地,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网络、软件、多媒体应用的推广基地。
2、建立校办企业
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企业建立自己的校办企业即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维护公司,同时将1个校外企业进驻学校办公方便教学改革。教研组决定利用两年的时间建立2个自己的校办企业。
3、建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内外IT行业领域的资深管理与技术专家担任指导委员会委员,成立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本专业的课程改革。
计算机专业改革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适应市场的需求,紧跟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改革,不断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下立于不被淘汰的位置是我们中职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0〕16号.
[2]徐仁坤.《改革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N 2007年5月
[3]刘晋雄.谈谈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M 2008年3月
篇5
关键词 设计事理学 创意产业 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Influence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Advertising Design
Geng Zhih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advertisement desig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should use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innovative design concepts, create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Key words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Creative IndustriesAdvertising design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The UK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e)在创意产业规划文件中提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①创意产业涉及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建筑、艺术品与古董市场、时装设计、互动性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旅游、影视、广播,以及文化遗产等。由于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它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一、设计事理学的基本概念
设计事理学是上世纪末在艺术设计认识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1981年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出版了《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一书,提出了“设计科学――创造人为事物”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他将设计描述为“用人为事物的组织和职能――即用其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面――描述一个人为事物”, 其内在环境是指能在某些环境下达到目的的自然现象的组织,认为外在环境决定达到目的之条件,由此推断,如果对内在系统的设计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内在系统就可以适应于外在环境,设计问题的‘内在环境’由一组给定的可选择行动来表示,这组可选择行动可以通过给定范围的控制变量给出。‘外在环境’则由一组参数来表示,这组参数可以认为是确定的,也可以认为只能用概率分布给出,内在环境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这一目的是用效用函数――通常是控制变量与环境参数的纯量函数――以及可能附加的若干个约束(比如控制变量与环境参数的函数不等式)来确定的,那么设计的目标就是“寻求控制变量的一组允许值,与约束相容,并且使给定环境参数值的效用函数值极大化”。西蒙的这一研究涉及到我们当代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直至工程设计和社会规划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一般事理学”的肇始。
我国学者柳冠中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事理学理论,提出了“设计事理学”观念。在他的《工业设计学概论》中指出“人为事物是设计的本质”。设计事理学承袭了“人为事物”的观念,并且更加强调设计“事”的作用和意义,用柳先生常举的例子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设计“杯子”,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人喝水的问题,所以更应该考虑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以可能的条件和手段,实现喝水一事,杯子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有时麦秆也许更“适合”。即设计是运用“已知的科学成果”,“限定性地”创造“新的方式”以解决“人类生存的形态”。因此,设计事理学将“内在环境”、“外在环境”、“目的”等范畴引入到设计学研究中,探讨设计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规律,即“事理”,并建立起一套本体论意义上的事理学理论。
二、中国广告设计现状对中国创意产业的影响
然而,我国的现代广告设计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世纪之交,新材料、新技术使各种广告媒体应运而生,电脑、互联网和广告设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广告设计的飞速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广告设计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也滞后于设计实践,使广告设计在世界广告舞台上处于尴尬地位。
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基本是从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至2006年底,全国开设艺术设计院系近千个,三分之二以上都有广告设计专业或课程,还有广告协会和企业开办的职业培训班等,大大缓解了市场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压力。目前,国内广告设计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师单纯追求科技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重技巧轻内容,缺乏人文精神;二是广告专业教师跟不上科技与市场发展步伐,墨守传统广告理论,缺乏实践经验;三是,广告设计研究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利用科研资源进行社会成果的转化,同时,不能将市场动态及需求及时反映在教学中。这样很难提高广告设计人才的适应能力,更不要说引导广告设计向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设计事理学促进中国创意产业中广告设计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广告设计理念在社会变迁中发生着巨大变化,设计实践的方法也日新月异。作为创意产业中的广告设计,伴随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正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意产业的兴起,对广告设计的认识,必须放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产业化环境下进行全新的思考。笔者在柳冠中先生的 “设计事理学”思想启示下,对广告设计进行以下几点思考,抛砖引玉,以促进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1.创新广告设计理念
广告设计是依托当今高新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意义重大。数字技术使产品从生产、信息传播到消费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广告设计理念和模式随之变化,这就需要设计师重新审视,转变设计观念。柳先生提出的设计事理学理论便是很好的启发,将广告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的事件进行统筹组织安排,将广告的目的通过目标系统来完成,加强创意产业中各领域的联系。譬如,北京奥运会的广告设计目标应视为一种体系,而不是单纯的广告招贴、报刊宣传、电视广告、展示设计等针对不同广告媒体的设计专项。从“舞动的北京”中国印的会徽揭晓,到奥运会结束,其广告设计应为同一个目标体系而创意,影视广告中无论是中国结、故宫开启的红色大门、舞动红绸、男女老幼开心的笑脸都是实现这一目标体系的某个环节。
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创意是广告设计的核心,它源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产生于人的思想,设计师创意的过程,就是在思考和寻找解决人之需要问题的方法。作为创意产业中的广告业,要求广告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学习和创造性能力,要与人打交道,为人服务,熟悉涉及对象的相关知识,“活到老学到老”成为广告设计师的生存方式。根据“设计事理学”思想,可以引导广告设计向为人服务的“事”而努力,并且是一个需要统筹组织安排的系统工程,具体来说,首先,广告设计的创意目标体系应设定在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次,广告设计的内部因素(包括广告创意图形、色彩、肌理、尺度等)应以受众的生存状态和需求为出发点;再者,广告设计的外部因素(包括广告媒体选择、受众心理等)应关注传播效果的人性化,倡导新的生活风尚。这些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整合知识的组织能力。
3.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广告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性和思想性特点,涉及经济学、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和艺术设计等诸多学科,需要广告设计师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广告前沿理论,才能准确把握国际广告设计发展趋势,将最新科技引入设计领域。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提高广告设计人员素质应包括专业教师和设计师两个方面:
(1)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广告设计教师修养。
鼓励教师加强学术交流、研究广告前沿理论,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广告设计精品课程课件,进行资源共享。认真筛选优秀教材或根据学生和广告专业特点编写教材,把课程内容编制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作为学生共享和更为自由的学习资源;建立互动反馈区,让学生和同行通过这一区域,针对课程或业界动态进行专业讨论,有利于课程教学的改进与完善。
(2)扩大教育渠道,提高广告设计师整体素质。
对广告设计师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师徒引导,和短期的专业培训;利用互联网经济、便捷、庞大的信息资源,扩大教育渠道,节约学习成本,提高设计师水平,不失为目前较好的途径。譬如,利用互联网的文本、图库、企业网站、数据等素材,建设或链接高水平的国际广告专业网站,作为设计师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专业信息,与专家和业界精英学习,以及设计师之间互动的平台。
4.完善广告协会职能加强产学研结合
(1)完善广告行业协会的组织职能。广告协会和设计协会对维护广告市场秩序,进行行业自律,为会员提供服务起着有效的作用。协会组织业内人士进行学习、交流,培训广告设计人才,制定技术标准,规范经营。协会还应支持院校发挥科研优势,实现广告设计、科研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使广告设计为社会服务,为广告市场引航,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维护创意产业中的广告设计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完善设计实践组织能力。设计事理学将设计看作是人为事物的组织和职能,设计是通过其内外部环境的协调与组织来完成的。广告创意的好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加强设计师的设计实践,尽快与创意产业接轨,主要通过参加著名的国际广告界、工业界赛事、广告专业学术论坛,参与国际性会展、国际知名企业的广告设计等,增强国际认可度,获得国际广告设计信息,及时沟通交流,提高整体广告设计水平,同时锻炼广告设计师组织“事”的能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十二五 计算机类专业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十二五”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站在时代前沿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如何率先注入新内容、谱写新篇章,成为广大计算机学科教师与研究者共同思索的问题。
一、专业现状
计算机类专业集集教学、科研、实训于一身,在全国各高职院校中广泛设立。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计算机专业常设方向有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硬件、动漫与游戏开发等。毕业生主要面向各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开发、安装调试、信息化应用、管理或服务和网络多媒体应用等岗位就业。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科研和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培育最急需的人才。然而,由于学校教学相对于社会生产的滞后性,该类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计算机类专业本应立足于社会最前端,但受教学本位思想的阻碍,企业和学校未共同担负起人才培养任务。虽然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得到了重视,但离从实践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还较远。
2.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未取得理想的实质性成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困难重重,缺乏专职的企业管理人员指导,缺乏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经验和发展基础。
3.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问题。师资队伍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具有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缺乏,能兼任教学和学生实操指导的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大;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重不够;兼职教师未真正起到传递一线信息的作用;课程建设也有待加强,急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三、发展方向
上述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从长远计,必须审时度势,运用前瞻眼光,攻克难题,找准发展方向,才能壮大。
首先,应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要紧随就业市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新的专业方向。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对网络宣传推广的需求迅速增长,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系新增了“网站建设与运营”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掌握网站前端设计、后台开发,网站策划、优化与推广以及后期运营的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已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的生力军。
新形势下,也有许多院校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下新增了“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主要培养能熟练运用软件完成漫画、三维动画短片、电视栏目包装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这一方向的毕业生填补了当今影视、广告行业的人才空白,能广泛从事动漫影视项目策划与后期制作多多方面工作。
其次,落实“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应积极探索适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走出去”与对口企业深度融合,推广“工学交替”“订单培养”“2+1”“2.5+0.5”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将企业一线的工程师、程序员“请进来”作指导,直接向学生传递行业最新理念和技术。
当今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虚拟企业”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虚拟企业”在院系统一管理下由学生自主经营,承接校外网站建设、软件设计、广告设计等项目,从中操练知识技能并获取一定酬金。由于具备实操经验和作品成果,虚拟企业的很多成员在毕业时都更受青睐,能率先找到满意职位。从业并成为业务骨干后,他们饮水思源,常应邀回母校为师弟师妹们进行反哺性培训,收效良好。这为院系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实现“校中厂”,甚至跟对口单位合建“厂中校”铺建了绿色通道。
再者,应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鼓励教师参与项目开发与生产性实训,吸收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并与企业合作培养教师,提高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比重,造就出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课程建设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升级教学软件,打造精品课程,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核心专业和示范性专业。课程标准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与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要特别重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将获得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纳入课程标准。此外,教学科研应与课程建设齐头并进,围绕教学和生产需要而展开。
综言之,在大浪淘沙的21世纪,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要脱颖而出,需认真钻研十二五时期新形势,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文件的指导下,合理规划,锐意创新。只有全面实施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融合,才能在风起云涌的新时期稳踞一席之地,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篇7
广东财经大学始建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改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0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3000多人,专任教师1181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0人的省属重点建设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有广州和三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现有校舍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66万元,图书36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4万册);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近900项。
学校有3个省级省级优势重点学科、6个硕士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硕士点32个)、4个专业硕士点,经济学、管理学连续5年进入全国高校前20%优势学科行列,2011年法学进入全国高校前20%优势学科行列。《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其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各1个,教学团队1支,精品课程1门、双语示范课程2门,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近10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其中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2012年达100%。
二、艺术学院概况
艺术学院设有广告学(广告策划与经营管理)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环境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设计(展示设计)专业、动画(新媒体动画)专业。其中广告策划与经营管理、玩具与游戏设计等专业方向为全国首创。学院以培养艺术创意思维、市场策划与设计执行能力为特长,形成了商科背景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9人,专业教师41人,教授及副教授7人,教师来自英国、俄罗斯及国内高校,学术梯队合理。教师学术成果显著,国家及省级纵向课题7项,并主持完成多项大型社会横向设计课题,有多项环艺、平面、玩具、动画等设计项目投入生产。多名教师为学术机构成员。专业教学设施先进,专业实验室面积达2300多平方,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在国内一流4A大型广告公司、动画和玩具游戏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
学生屡获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大奖,至今已获省级以上奖项共340多项,其中奖项21项,奖项140多项。在校学生多项设计投入生产,并取得市场效益。自2005年首届毕业始至今已有1000多名学生毕业,在国内各地以及英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工作、学习和生活。许多毕业学生直接进入大型跨国创意企业和国内4A广告公司工作,有的继续攻读国内院校硕士学位,并有多名毕业生成为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设计专业骨干教师。毕业学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到100%。
三、招生专业简介
1.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有传播学和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掌握国际前沿广告文化理念和中国设计文化特点,具有较强的广告创意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适合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的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教学与科研单位从事广告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广告设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广告学、广告心理、广告媒介、平面软件技术与应用、交互软件技术与应用、创意思维、图形创意、文字与版式、平面(印刷)设计与印刷制作、展示与陈设、数字媒体和设计与制作、视频摄录与编辑、广告摄影、平面广告设计、电视广告创作、网络广告设计、交互广告设计、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策划等。
2.产品设计(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
本专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具备艺术造型、多媒体数字技术等专业理论,了解国际前沿玩具与游戏设计的文化理念及发达国家玩具与游戏设计的最新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玩具与游戏设计的开发、创意和设计能力,为各类玩具与游戏生产企业和研发部门、大型娱乐企业培养从事玩具与游戏开发和设计及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并能胜任有关部门玩具与游戏的鉴定和质量监测工作。
主要课程:人因工程学、设计概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造型训练、创意思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角色造型设计、游戏关卡设计、游戏开发项目管理、玩具设计创意与分析、益智玩具设计、民俗玩具设计、娱乐器械设计、电动玩具设计、快题设计、动漫产品开发与经营、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等。
3.环境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本专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具备较强空间策划意识,掌握建筑学及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和技能,有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和设计实践能力,能胜任各类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企业、教学科研部门专业设计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意思维、人因工程学、环境艺术设计简史、室内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景观设计基础、手绘表现、空间形态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环境色彩设计、室内家具及陈设设计、建筑专题设计、景观专题设计、室内专题设计、空间漫游研究、公共艺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等。
4.环境设计(展示设计)专业
本专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艺术设计能力、又熟悉工程技术与材料、懂得会展管理等基本知识,室内外设计空间基本知识、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宽,能适应中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能在会展业、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企业、教学科研部门从事会展艺术设计与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艺术设计简史、设计概论、人因工程学、展示空间表现技法、展示空间形态设计、建筑设计基础、环境设施设计、会展法规、大型活动与组织管理、视觉传达设计基础、材料构造与应用、展示光效设计、展示工程设计、会展广告及传媚、会展概论、展示多媒体运用、商业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毕业设计、艺术采风、创新实验、专业考察等。
5.动画(新媒体动画)专业
本专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具备影视动画及艺术造型、多媒体数字技术等专业理论,了解国际前沿新媒体动画的文化理念和最新发展趋势,有较强的动画创意和创作能力,熟悉影视动画编辑制作技术,能适用于各类影视动画企业、动漫游戏企业、交互广告制作机构、各类影视出版媒体及新一代数字媒体传播领域从事动画策划、创意、制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动画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摄影基础、动画策划、动画剧本写作、动画软件基础、角色设计、场景设计、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后期合成、动画周边产品、网络游戏设计、视频特辑与非线性编辑、交互动画、虚拟现实、艺术设计概论等。
四、招生计划
招生专业及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
产品设计
(玩具与游戏设计)
环境设计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设计
(展示设计)
动画
(新媒体动画)
招生计划
60
60
60
60
60
学 制
4年本科
4年本科
4年本科
4年本科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设置;改革
现阶段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时展趋势,大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会对专业生存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了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更加贴近,课程设置实践性得到提高,需要积极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
1企业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1.1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前,平面设计行业涉及面广,对消费及经济增长起到了有效促进作用,如广告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画册设计以及网页设计等都属于本范畴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三个层次划分平面设计行业,印刷厂、写真公司、小工作室等属于低层次的设计,专门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则属于中层次的设计,现阶段属于高层次具有专业设计资质的企业还较少。而从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可知,对于大众传媒及设计行业来讲,如报纸、杂志、出版社、广告公司等,属于平面设计工作的不同层次,具有较大的人才需求。现阶段平面设计从业人员队伍体系中,只有部分人员接受过系统的平面设计专业培训,而有一部分设计人员却并非相关设计专业毕业,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设计专业开设年限较短,培养出来的平面设计人才较少,庞大的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对于职业学校来讲是一个极大机遇,需要创新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将培养低层次与中等层次平面设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1.2平面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素养要求
现阶段的市场中,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较强创新意识及责任心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很多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却处于失业状态,找不到对口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企业需要高端和低端两种类型的设计人才,前者设计水平和艺术素养较高,能够独立开展项目设计;后者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没有较高的设计要求。职业学校需要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够加入到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工作中来。具体来讲,包括如下方面的能力要求。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它是平面设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为该专业涵盖了诸多领域的知识,有机综合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艺术创意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平面设计的开展,除了让人们获得视觉享受之外,还借助数字技术将相应信息与理念传达给消费者。因此,平面设计需要有机融合信息传达和视觉审美。其次,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要求设计从业人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如果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却没有足够操作能力,也无法在求职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来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满足职场需求。
2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和问题
2.1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
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比较特殊,文化课基础较差,职校生普遍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现阶段独生子女占据了较大比例,大多在优越环境下长大,吃苦耐劳意识欠缺,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却不愿意动脑思考,对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比较厌烦,但却乐于学习软件操作。他们的观察审美能力尚可,但是美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因此,在设置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2.2充分考虑学校办学特色与发展需求等因素
在时展过程中,中职学校不能停滞不前,需要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将平面设计专业打造为优势专业,将其课程定义为精品课程,从而促进学校发展。在平面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需要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岗位的要求等纳入考虑范围,依据学校办学特点及优势,对平面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同时,还要积极联系平面设计行业实际,科学把握专业培养项目,从而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
3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目标
现阶段,平面设计行业需要专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具备较广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这样必然对中职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必须结合这些能力要求,科学设置平面设计课程体系。
3.1学习基础准备阶段
第一学年,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了适合本校学生特色的校本教材,并实行弹性学分制。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有语数外、政治、物理、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尽量缩减公共课的数量。学生入学后首先应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对人才的一般需求,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分制教学计划,逐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向,以此进行课程学习。鉴于中职生入学时美术基础参差不齐,为了科学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第二学期开设的相关专业课有基础素描、广告设计欣赏、摄影基础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实用性。例如广告设计欣赏这门课程,课上可以采用直观丰富的案例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二年级系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本阶段内的相关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发挥辅助引导作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独立完成任务,且分享小组之间的作品,教师科学客观地点评与引导,这样课程理论知识得到有效传播的同时,学生也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的目的。
3.2专业技能学习阶段
第二学年是专业课学习的高峰阶段,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版式设计、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以及影视后期等,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平面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学中,加入广告设计理论,即文案策划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案策划能力。第二学期设置的专业课程有包装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网页设计以及企业形象设计等,譬如对于网页设计里的美工、布局以及制作等工作,要求学生有效完成,结合企业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图文信息处理等教学。第二学年结束前,学生们要通过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平面设计)考试,取得平面设计ATA中级工证书,这也是毕业的必要条件。通过本阶段的课程设置,能促使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基础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3.3专业技能实践阶段
要将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原则贯彻到本阶段学习中,以促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展设计工作,顺利通过行业考核,提升就业率。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设置数码摄影、后期特效、毕业作品设计以及岗前证书培训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做到熟练处理美化影集、写真画册以及婚纱摄影等,完成企业后期处理及数字成像等方面的要求。第二学期是学生外出顶岗实习,结合学生专业类型,在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培训,了解和熟悉行业发展特色、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等,通过动手实践,提升业务技能水平。总之,平面设计课程具有较强操作性,不能够单单传授理论知识,需要有机结合实践操作。要结合课程要求,购置相应设备,完善机房,促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4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与行业是职业教育的母体,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增强平面设计专业与企业合作与交流。首先,实施引进来原则。引入相关企业的资深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实训开展进行有效指导,对于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针对性指导意见。邀请行业专家,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培训活动等,将市场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结合院校特点,引进企业项目,将其作为教学案例及实训项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动手实践水平。引入企业生产模式,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与环境氛围。其次,实施走出去战略。学校要定期选派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当中,积极参与项目生产建设,熟悉企业项目的运作流程,对企业优秀管理模式积极学习和借鉴,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目的。对于计算机专任教师来讲,需要深入学习广告学方面的知识,积极努力提升个人专业素质,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5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对中职院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优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要充分考虑行业要求及学生特点,充分凸显院校优势和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妹燕.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探究[J].科教导刊,2014(10):123-125.
[2]宋菁菁.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港澳经济,2016(14):55-57.
[3]淡睿.探究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5(19):144-145.
[4]刘丽华.浅谈中职院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中的教学问题[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9):8.
篇9
论文摘要: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积极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多样化举办学生成果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技能、学沟通、学合作、学服务、学奉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模拟企业文化,推行5s管理,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中来,把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实训场容易脏乱,如画室地板粘着颜料、胶袋、废纸片等,画架摆放凌乱无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把5S管理作为教学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实训室悬挂《实训室管理规定》,制订《实训管理细则》,督促学生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严格执行五分钟5s活动的所有内容,即单元课程结束后把画室打扫干净,地面无积水,把作业台、画架、画板、椅子整理归类,并存放在画室四周,作业上墙贴整齐,供师生点评,观摩交流。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潜能开发与美的意识养成,以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一)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如近年动漫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学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增添Flash、3D动画制作课程,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更加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意见的调查”等工作,检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学内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强,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基础课,加快从绘画基础到设计基础的转化进程。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中,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内容的比例,加快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实训项目,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符合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针对电脑制作员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电脑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涵盖艺术设计中最通用、最实用的设计软件系列,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电脑设计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让软件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安排的顺序,把考证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在保证考证通过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软件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点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学习工场模式,突出“基础训练扎实、电脑设计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知识与行业活动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实施“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探讨生产性实训方式,重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合理互惠、合作双赢”的基本原则,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基本途径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设施、技术、师资,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让企业行业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
一年级贴近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二年级走进市场,到企业现场教学;三年级融入市场,到企业上岗实习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稃的始终。
(六)组建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总裁及有经验的设计师或有成就的毕业生担任客率讲师;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样化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色彩设计;功能分区;风格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04-01
一、引言
展示设计是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是运用一定的视觉传达与科技手段对展示空间环境进行整合设计,将信息有目的的展现在公众面前,预期对受众的心理、思想与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以此为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设计。因此,在品牌的展示设计中,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以及各种组织策划,有计划、有目的、符合逻辑地将展示的内容展现给受众,并力求使受众接受设计师计划传达的信息。展示设计最终起到提供给大众感官空间、展示商品及其功能,促进消费,美化环境及引领生活方式的作用。下文以某茶叶专卖店的中式风格展示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二、 中式风格展示设计具体运用分析
考虑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仅有着悠久文化蕴含,同时包含潜力巨大的商业性质。因此,在其企业形象定位上主要考虑传统元素,展示设计的风格选择中式风格。从整体结构、造型、选材和色彩上,元素的运用与产品的摆放上都侧重于中式风格。整体结构采用中式的木制雕花格窗,装饰选材选用古色古香的桃木。吊顶与四维的装饰柜采用橙黄色,即体现了雍容华贵的质感,也加深了中式风格的韵味。地面铺砖、形象墙及中间的隔断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中式传统元素。在展示设计上面着重考虑色彩设计、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几个因素。
(一) 色彩设计。依据设计一般规则,感官上的刺激是通过四种方式实现的,即对比度、新鲜度、变化度以及饱和前的强度增加。在展示设计中我们最常使用的是色彩的新鲜度刺激以及色彩的性别刺激。色彩的设计在展示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使用合适的色彩去进行展示设计,可以弥补材料体现的不足之处。
整体店面采用暖色调为主,运用适当的橙黄色和红色作为点缀,通过巧妙搭配,避免使设计画面显得杂乱、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体风格统一但又有适当的变化,不至于显的生硬和单调。即符合产品的属性要求,又使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与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互动,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示设计的功用。同时,设计中考虑灯光效果的融合,采用暖色调的白炽灯,相得益彰。
(二)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的设计是展示设计的灵魂。无论是店面还是展厅或者是任何场地,都一定要有合理的功能性。设计不仅要考虑视觉效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功能性。以此例设计的专卖店总面积约50平米,呈长方形,进门正对面设计为形象墙与接待收银台,距离形象墙三分之一处设立中式垭口作为隔断,使整体空间视觉感受放大。同时也隔出一个区域作为休闲品茶区,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而在进门两侧则摆放古典桌椅供客人休息、洽谈,俨然一副古代会客厅的感觉,使中式风格的韵味更为强烈。产品展示区设计于左右两侧的墙体沿线,既起到装饰墙体的作用,同时也不过多占用店面面积,使空间上的设计更为合理化。
(三) 风格元素设计。统一与整体是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要在统一中找变化,变化不背离统一的主题才是最灵活的设计。风格元素的设计就是整体的风格和运用的元素,同时包括选用的材质、颜色、造型等。而风格元素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产品形象的表现、产品的风格定位而言,因此选材和一些细节上的装饰恰好是体现元素运用的重要。本例中设计选材多用木材,造型方面多为中式古典的建筑造型元素。具体通过设计作品来分析,柜台的选用与形象墙的造型相结合,营造出古典高端的品牌形象,给受众直接的感官冲击。在吊顶悬挂中式灯笼作为灯光点缀,增加了中式风格的韵味,与店面整体效果相结合,又让整个室内充满浓郁的古香色彩。
三、结语
企业品牌的展示设计不是独立单一的,它从企业的包装、平面、vi、展示空间等各个方面都是统一的。展示设计是基于对资讯收集、整合,传播与接受反馈的设计活动。它不仅要求展示本身要具有一定功能和精神的内涵,还应具备传播与接受信息的双向互动性。因此,展示设计需要用策划设计、空间环境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运用等表现手段和方法来达到展示的目的,服务于展示的过程,从而起到展示展品,宣传理念,传播文明的对外窗口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