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保险行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首先,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起来,到目前为止,医疗保险的模式已达到了近乎上百种,并分别被各个国家所采纳,从历史的实践上来看,医疗保障作为社会保障层次中范围最广,复杂性最高的一种保险制度,虽然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都在不断探索它,完善它,但是就某些方面来说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制度导致的医疗费用不合理的支出越来越多,企业和国家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将使国家和职工受到伤害。总之,对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与探索将会成为全球长期关注的话题,为此,加快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快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复杂性
首先,医疗保险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保险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我们平常说的社会保险仅仅涉及保险,但是除此之外医疗保险还涵盖了伦理学,医学等很多学科以及不同的领域,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等问题也频繁发生,再加上医疗卫生部门服务态度的问题,以及国家对这方面的一些公益性补助等的各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医疗保险与其他任何一种保险相比之下都还要复杂,从某些方面来说作为医疗保险专业的人员要具备相当大的知识储备量和技能的培养。综上所述,加快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具有多样化,而且对这种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3.加快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的城职保改革从“两江”扩大至全国近58个城市,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十分欣喜的现象,但是就此也引发了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改革的城市大都照搬两江模式,很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明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最最重要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医改,也从新医改的实践中发现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行新医改,的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成就,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它们所带来的问题。
二、加快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医疗保险人才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尤其是国务院和社会保障部的建立,使得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国一些地方的省、地、市、县、等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一些机构来响应这些改革,与此同时,一些医疗保险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比如一些社会基金管理中心等,设立这些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安置一部分精诚的退休人员,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增加一些医疗保险的专业人员来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要求,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更加迫切需要懂这方面的知识和人才,有的事业单位为了维护职工参保的权益,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也有着急切的需求,近来,由于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向社会保险过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同时发展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补充医疗保险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层次广的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综上所述,我国的新医改为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2.对于医疗保险专业的学科安排
我们开设的学科门类繁多,例如专门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公共课卫生经济,医学课等等的学科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成熟的学科体系,专门针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的培养,相应的适应教学水平的要求,达到近乎成熟的阶段,一些教材比如社会保险精算等我们会专门聘请一些对保险专业有研究的各大高校的教授等前来答疑并传授知识,同学们也可以对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自行上网查阅,或者与各大高校的同学老师积极探讨,还可以自行学习,师资培训等多种方式寻求自己内心的答案,与此同时,为了加快发展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商业保险公司和一些经过医疗保险改革的城市的改革经验走出了一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不断深入,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将不断完善下去。
三、加快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意识、加强领导
首先要做好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和一些有关部门的带头作用,多多重视起来,并且相应的给予一些经济和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有关我国医疗保险方面的现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相应地建立合理的制度和一些规范化的政策,加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使他逐步适应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2.鼓励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针对对当前从事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人员的经验不足,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缺乏,发展医疗保险专业具备的条件不够充分,等等的现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大力提倡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例如大力支持开展与医疗保险专业有关的学校使之与其他相关高校等研究机构进行相互交流,合作共建,优势互补,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篇2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营销;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到今天,人类已经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向迈向物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改变了行业的形态,传统商业发展为线上线下“两线”作战,单一商铺已成昨日黄花,制造业也向着订制生产的“互联网+”阔步前进,随着互联网的兴盛,保险行业也积极“触电触网”。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进行保险产品的承保和理赔服务,主要包括通过宣传、销售,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等保险经营活动。传统保险行业中的巨头纷纷拓展了网络销售渠道和专属网销产品,一批基于网络营销而成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应运而生,马云、马化腾、马明哲共同发起成立的“众安保险”把网络保险营销推向了。但当网络保险的时髦风气一过,再来审视网络保险的现状,保险的传统营销方式仍然根深蒂固,网络营销仍然只是小打小闹,远非主流。网络时代的保险业究竟何去何从,值得冷静思考。
1网络对保险营销的优势
1.1直观可信的宣传
受到保险监管的限制,保险宣传资料仅限保险公司总部提供;同时,一些视频、宣传片、动画等生动形象的宣传资料,也耗资较多,不是基层公司所能承担的,且客户更愿意相信官网,相信总公司。而网络公众平台上生活化的保险案例,既客观又直观,让消费者感动真实可信,同时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成交后,网络平台还可以提供保单的适时状态查询,如保险缴费、账户价值、投资收益、保单贷款等多项查询服务,让客户随时了解保单运行状态和保障现状。
1.2便捷的核保理赔
我国当前的保险营销主要是个人营销模式,投保、核保、保单打印、保单寄送、保险保全、核销回执、保险核保、出险理赔等一大套流程纷繁复杂,周期很长,给保险公司、保险营销员增添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浪费了大量物料,增加了营销和经营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客户及早享有保障。采取保险移动营销平台,客户可以第一时间现场投保,现场转账,现场承保,立即出单,一次性成交。客户可以最快的时间拥有保险保障,且保险公司节省了成本,提高了资金运转率和运用率,缩短了运行时间,营销员节省了往返交通和时间成本,受到了广泛欢迎。若一定额度内的保险理赔,保险公司可以授权营销现场取证,第一时间理赔,可实现保险理赔的高效、即时。
1.3无边界的市场开拓
传统的保险个人营销需要不断进行客户开拓。营销员最佳的主顾开拓模式就是从身边的缘故客户开始,逐步走向转介绍,这也正是保险营销员被缘故圈悄悄疏远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社会对保险营销员产生了某种偏见,认为保险营销员专门“杀熟”。正是因为客户资源的匮乏,导致保险营销的行业生存困难,历来的调查表明,保险营销员脱落的第一原因就是没有客户,因此,开拓客户资源正是保险营销中最具挑战的工作环节。而利用网络宣传、查询等功能,保险产品可以面向所有公众开放,自主选择,自动投保,保险公司和保险营销员可以接受客户不见面的在线咨询,客户来源不再局限于营销员的缘故群体中,客户资源无边界。且一旦客户投保,其还可以推荐给亲朋好友,同样成为保险公司或保险营销员的转介绍,从而促使保险公司和保险营销员不断增强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保持行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行业更加良性的发展。另外,保险公司也可以委托保险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效果往往不逊于专属个人,如保险师APP平台上销售了多家公司的保险产品,这为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增添了新的选择。
1.4增强营销过程的合规性
网络保险适合采用客观化的选择投保方式,这要求保险公司的界面设置必须规范合规。保险公司一般选用下拉式的菜单,客户点击后可以在多个选项中进行自主选择,完全尊重客户的意愿,真实反应客户的投保动机,满足客户的保障需求。投保过程真实合规,全流程有据可查,避免了产品功能的夸大、误导和诱惑,也给保险理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可能出现的保险仲裁、法律诉讼提供了充足的证据,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1.5降低成本
传统的个人的保险销售,需要招募大量的保险人,配置管理、服务和支持人营销的员工队伍,增添职场、设施、设备,提供较高的佣金作为报酬。网络营销省却了大量的中介人员和中间环节,实现了B2C的直接销售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节省的部分既可以增加赔付,追求满意率,也可以降低定价,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从而形成保险销售的良性循环,推动行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1.6消费体验
互联网保险的消费更加优于传统超市,形成了带来良好消费体验的保险超市。首先,互联网保险通过制式公开的页面介绍,更加客观合规,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其次,没有营销人员的鼓动,没有营销人员的氛围营造和强势促成,客户自行上网搜索比价,最终作出选择,没有销售促成的压力,让客户感受到购买行为理性、自主、独立,更加清楚自身需求,丰俭由己,没有冲动消费,对自己所购产品认同度高。由于互联网消费的惯性,采取电子转账,缴费方便,无形中减轻了客户消费的负疚感,使客户获得了良好的消费体验。
2保险网络营销的劣势
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保险业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元,全国保费收入达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行业发展速度创近7年来新高。2015年,互联网保险整体保费规模达到2234亿元,同比增长160.1%,渗透率也从2013年的1.7%到2014年的4.2%再到2015年的9.2%。单从数据上看,成果丰硕,业绩斐然,但深入分析发现,互联网人身险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财型保险占绝对高比例。因而,当前的互联网人身保险,脱离了保险的本质,更接近于互联网P2P。对于财产保险来说,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财产险保费规模从236.69亿元增长到768.36亿元,增长了225%,互联网财产险占比由3.7%提升到了9.1%,但互联网财产险显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①业务结构单一,以互联网车险为主,签单量大、件均保费小、险种多种化;②从渠道结构来看,绝大部分互联网财产险是通过官网实现的;③寡头效应明显,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分别占据互联网财产保险近40%和30%的市场份额,因而大公司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这表明,真正体现保险本质的人身保险,几乎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而互联网车险也并未达到让中小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改写行业格局的初衷,反而进一步形成了行业寡头。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互联网保险在人身险业务上叫好不叫座,好看不好用,在财产险上形成品牌效应而高度集中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客户缺乏主动性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心理,客户对风险的认知往往心存侥幸心理,甚至宁愿求神拜佛,也不愿意谈病论死,甚至提到重病和死亡,也诸般忌讳。对于保险,甚至误认为就是不吉利。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和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普通大众对保险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但由于保险产品无压力、非紧迫、不能试用、无形无味等特殊性,除非专业的从业人员和理财人士,普通群众不到需要保险时,一般不会主动购买保险,而主动想到保险的,反而有可能是风险的逆选择。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保险营销虽然客观、开放、无压力,但却无人问津,互联网保险中人身险销售的差业绩也就不难想象了。
2.2专业性
网络营络的保险产品,往往是标准统一、费率稳定、条款简单,可以通过格式化的列示,方便客户一步步输入需要的投保信息,完善投保资料,实现客户保险保障的自主选择和过程完成,但这类产品到目前为止,也只限于简介的保险产品,如短期意外保险、车险、责任保险。近期,网络开始销售短期医疗保险,即便是最简单的短期意外保险,往往也是在保险营销员或熟知保险的人员引导下,由客户或帮助客户完善投保流程。当前市场上主力的理财类产品、重疾医疗产品,条款内容复杂,门类划分很细,涉及投资理财等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客户往往需要专业、详细、耐心的面对面沟通,深入咨询了解,反复比较甄别才会做出投保决定。另外,客户本身的财产情况、理财目的、身体状况、家庭结构、财务规划等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也远非网络平台所能涵盖的。面临这种状况,客户更需要专业人员的专业解答,并帮助客户出谋划策,帮助客户做出选择并做出购买决定。
2.3售后服务
人不是机器,是有感情的灵长类动物,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真诚服务。无论是专业化的保障、理财知识,专业以外的情感沟通,还是投保之后的不时问候,生日节日的看望,日常的关怀帮助,保单以外的增值服务,这些都是互联网投保难以代替的地方。正是因为如此,客户在没在参与公司人员互动的情况下,隔着一道屏,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虚拟的互联网络,客户当然感到不真实,这就是客户更多地利用互联网保险作为理财渠道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财产保险件均小、险种分散,而互联网车险高度集中在人们耳熟能详,抬头低头都可以看得见的网点众多的大公司的原因了。
2.4技术限制
核保是保险公司的重要风险控制环节,承担着对保险业务和保险标的进行审核、考察的职责。简单的业务可以实现网上在线核保,但对于相对复杂、大型的业务,仍然需要进行现场查勘、材料核实、费率核算、条件限制,以及划定承保范围等多项手续和环节,仍需要人工核查,难以实现网络化的快速作业。单一线上的网络营销,如果没有线下的机构网络支撑,对于异地出险,偏远地区的理赔,往往难以实现,这会给保险营销带来沉重的打击,限制保险互联网营销的开展。
3互联网保险营销的方向
尽管互联网保险营销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改进,但当今互联网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各行各业的网络化趋势不可逆转。未来互联网保险是否会彻底取代人员推销,虽然尚需进一步观察,过程可能会相当曲折漫长,但这一趋势难以逆转。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动保险营销的再次飞跃,需要相关人员立足于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有阶段,正确发挥互联网保险的优势。对于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保险营销来说,最重要的是把网络优势和人员推销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不同形式,推动保险行业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互联网保险的突飞猛进。
3.1产品设计的“互联网+”充
分发挥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上,广泛取样,针对不同人群,充分了解客户需求,针对性地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一是可以扩大产品需求调查的面。因为互联网成本较低,覆盖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层次丰富,需求齐全,市场调研的成本很低,匿名调查,反映出来的需求更真实,为准确掌握客户需求打开方便之门。二是根据调查结果,细分市场,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和费率,满足不同阶层不同需求的客户,实现保险产品的订制生产。三是正因为来自市场,当然也就为市场所接受,这种利用互联网互动式的订制产品,当然也会得到调查客户的认同,甚至追捧和转介绍,进而培养忠诚客户。
3.2保险营销的“+互联网”
即便是网络化走向物联网时代,综合化的专业理财和风险规划服务,以及贴心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的人员服务,也是虚拟网络始终无法取代的,而有了网络的便捷性、时效性、权威性和公开性的保证,对个人营销和人员服务来说如虎添翼。一是可以在客户开拓上主动推送,网络开拓到一定时期转入人员面对面咨询服务,适时辅助客户网上投保,网上保全,网络保全。相关人员要第一时间发案查勘,现场取证,网络审核,最快赔付,将有温度的人员服务和个人营销进行配搭,以网络支撑的宣传、咨询、投保、保全、查勘、理赔等全流程,为客户、营销员、公司带来种种便利,对行业的发展带来无穷助益。
3.3大力发展保险经纪人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群众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伴随着网络日益发展和不断演进,人们会越来越主动查询、寻找自己需要的保险产品,提出自己的保险主张,选择和完善自己的保险保障。一家公司的产品往往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同质化的产品还需要货比三家,保险经纪和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可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专业地提供多种保险组合产品,这或将成为保险营销的重要方式,更能体现网络营销的魅力。在无孔不入的网络时代,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保险营销都必须顺势而为,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灵活调整,积极创新,主动布局,及早改变,才能将保险营销推向一个新的天地,实现新突破和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费改税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经济保障。如果没有充足、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持,那么社会保障制度不过是一纸空文。但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费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保障对资金的庞大需求,大量的单位和个人欠缴社会保障费,1998年企业欠缴318亿元,1999年则高达388亿元,各地平均收缴率为90%,个别地方仅为72%.这种情况的出现必将成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绊脚石。因此,为了使社会保障有必要的资金,国家应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这样就可以将社会保障“费”改成“税”,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本文结合一些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试图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制基本框架和具体构想作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关于纳税人的确定
普遍性和公平性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所追求的两个重要原则,社会保障实施的范围越普遍,越能体现出公平性。而且根据“大数法则”,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越多,互济功能就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因此,社会保障税的实施范围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分城市和农村,不分行业和部门,也不分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应尽可能地将条件具备的各类劳动者确定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人。当然,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之初,都很难做到筹资和支付的普遍性。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不可能很快实现普遍征收社会保障税,只能逐步进行。
(一)当今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雇主和雇员均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
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应使我国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人员、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其职工都成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
(二)从理论上讲,对机关和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征税实际上是对财政的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征税,似乎并没有意义
从国外的情况看,英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对公务员都实行一套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财政直接拨款,现收现付,日常管理也由财政部负责。美国则对政府公务人员同样征收社会保障税。我国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公务员运作系统,机关和实行全额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基本是由国家支付养老和公费医疗费用的。但正是这种“国家统包”型办法是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之一,而且在市场经济下,上述人员也会面临失业问题。因此,从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持税制的规范性和公平性角度出发,应该把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范围,不过其税款可以从预算经费中列支,划拨给社会保障机构。
(三)我国与西方国家国情存在的一个重大差异就在于,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以上
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不可不考虑到农村居民。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极不均匀的状态,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异较大,因此,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在筹资和支付水平上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障改革的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障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筹资制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关于计税依据的确定
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是在职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额和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其基本特点是:工薪收入是否包括各类奖金和补贴,视不同国情而定;工薪收入通常有最高应税限额的规定,也有的国家规定有最低免税限额;不允许有费用扣除,不包括资本利得、股息、利息所得等;个体自营者的计税依据的核定方法灵活。
我国的社会保障税计税依据的确定既应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又应体现我国自己的特点。
首先,社会保障税是一种具有返还性质的目的税,每个人的税金缴纳应与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利益相匹配,同时考虑相对公平税负的要求。从社会保障的收益来说,高收入者的自我保障能力较强,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收益少或者根本无需收益。而低收入者则可能更多地依赖社会保障。因此,高收入者往往是社会保障的奉献者,根据公平性原则,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应对高收入者设置免征上限,而对于收入较低者,只要其收入额超过最低生活标准一定限度,都应征税(但需要注意税后所得与最低生活费标准的衔接)。
其次,为了便于社会保障税的征缴与现行社会保障费的征缴相衔接,具体计税依据的制定基本可以参照现行社会保险缴费所规定的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应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企事业单位应以职工工资总额作为社会保障税课税对象。但是应对缴税工资基数进行调整,因为目前企事业单位通过瞒报、漏报工资基数逃缴社会保障资金的情况比较严重。据统计,1999年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工资与1998年相比降低了5.7%(下降54.5元),而1999年的平均工资增长了11.6%.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税的收入来源,应把工资外收入规范化、货币化,列入缴税工资基数。
在开征社会保障税时,对国家公务员、由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应相应调整,因为这一部分人员原来的工资总额没有包含社会保障支出。这一类人员的工资总额应为:计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等,其中计时工资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基础工资等。
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由于确定全部劳动报酬的难度较大,根据专款专用和收益对等的原则,应以他们获得的毛收入作为征税对象,以扣除规定的标准、照顾项目后的余额作为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
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等非工薪收入者的计税依据,原则上应按一定时期内的营业额扣除一定的费用据实核定。但由于确定他们的全部劳动所得难度较大,可授权征收部门在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定限度以内确定,或者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以他们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所得额作为课税对象。
三、关于税目的确定
目前,关于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的征收方法,国务院已经下发了统一性文件,这三项保险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大,其改革在各地进行得也最为广泛和深入。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仍仅限于部门出台的试行办法,多数地方尚处于试点阶段,加之这些保险行业性特点较强,覆盖面远没有上述三种保险广泛,故暂时不应将其作为税目的待选项目。
鉴于上述情况,有人主张社会保障税应按照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别设置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不同项目。应当说,这种意见考虑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相对应,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近期内开征若干个社会保障税目,每个纳税人势必都要根据不同的税目分别申报缴税,税务机关也要根据不同的税目分别征收入库,缴税手续和征收程序都比较复杂,从方便纳税和简便征收原则出发,建议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只设置一个税目,即“城镇社会保障税”,这样有利于税务机关将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地征收上来。
但是,考虑到征收社会保障税应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原则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可以在“城镇社会保障税”税目下设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税”、“基本医疗保障税”、“失业保障税”和“其他”四个子税目,其中“其他”子税目为预留子税目。这样在税务机关征收税款时,可以统一征收“城镇社会保障税”,简化征税手续;而纳税人在填写纳税申报表时,分别填写三项子税目的金额,以便于做到专款专用,提高社会保障税使用效率,避免因各类基金搅在一起不好控制管理和产生挤占、挪用等问题,而且也为以后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体制打下基础。
四、关于积累模式的选择
在确定了以开征社会保障税方式为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后,还应考虑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方式是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还是部分积累式,以便进一步确定具体税率。但是,实际上,在社会保障税的几个子税目中,只有城镇基本养老税目涉及累计模式的选择问题。因为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世界各国的实践上来看,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都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一般不需要实行积累模式,实行现收现付制即可。而养老保险由于会面临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支付高峰,因而,往往强调实现一定程度的积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保险长期奉行现收现付制,但从其发展历程看,随着这些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则不得不依靠缴费率的屡屡提高来支付不断增长的养老金支出,从而使养老保险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英、美等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从政策上积极鼓励各种补充保险,甚至不惜实行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其实质就是从现收现付制逐步向积累制过渡。
我国目前在养老保障方面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国家对“老人”和“中人”欠下的巨额养老金负债需要偿还,而财政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好依靠目前的在职职工负担一部分;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国家之列,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2%,而老龄化社会的临界点是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0%.面对这种形势,如果养老保障实行完全积累制,在职职工将难以承受过重的双重养老负担(据劳动部养老保障课题组测算,社会保障税税率要达到工资总额的33%以上才能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税目实行部分积累制将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五、关于税率的确定
(一)从世界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税制情况来看,有两种税率制度可供借鉴
1.均一制,即均等税额制。均一制是指不论被保险人收入的高低,一律缴纳同样数额的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采取均一制的国家只有英国、爱尔兰、马耳他等少数国家。如英国,对参加“老年、伤残、死亡社会保险”的独立劳动者,每周一律按3.4英镑征收社会保障缴费;对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工作人员,每周一律按3.3英镑征收。这种办法计算方便,征集简便,但是由于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负担同样的保险缴款,低收入者的负担就要比高收入者的负担重,有违社会保障互助合作的原则,而且违保障保证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有鉴于此,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对年利润在3150~10000英镑之间的独立劳动者,除每周征收固定缴款外,还要加上利润的5%;对一切工薪劳动者负担的比率均改为按薪资比例制计算。
①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当时保险范围不大,被保险人的收入差别不大,所以当时没有作别的限制性规定。但后来随着保险范围的扩大,被保险人的薪资收入相差悬殊,又产生了累进费率制。薪资比例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固定比例制:不论被保险人的收入高低,一律征收统一比率的保险费。如意大利的老年、伤残、死亡保险,被保人一律按收入的7.5%缴纳保障缴款,雇主按薪资总额的16.95%缴纳。
(2)等级比例制:先将被保险人的收入划分为若干等级,然后再就每一等级规定一个标准收入,最后以每一等级的标准收入为基础,按规定的统一比率计算保险缴费。如印度的疾病与生育保险,被保险人的工资分9个等级,均按每一等级标准工资的2.25%缴款;雇主的薪资也分9个等级,按薪资总额的5%缴纳。菲律宾的疾病生育保险也是采用这种方式。(3)累进费率制:对保险税的收取比率将随着被保险人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提高,亦即对低收入者按较低的比率收取缴款,而对高收入者则按较高的比率收取。如匈牙利的老年残废死亡保障,对每月工资在1800元以下者,税率为3%;每月工资在1800元~3000元者,税率为4%;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者,税率为5%,以后每超过1000元加提1%,至10%为止。
(4)累退税率制:对个人收入规定一个限额,对收入中超过限额的部分不征收社会保障税。这样,从缴纳的保障税与个人收入的比例来说,收入越多,缴纳的保障税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形成个人税款的累退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法国的年金保险及失业保险、美国的年金保险、疾病与生育保险等。一般在对征收保险费的计算基数规定最高限额的同时,对给付津贴的计算基数也规定一个限额,而且往往是相同的。如美国在1981年对老年、伤残和遗属年金保险的交费和给付都规定了同一个计算基数的限额——19700美元。
(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社会保障税制应采用累退税率制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税税率。虽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适宜采用部分积累模式,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将逐步向完全积累模式转变。为了保证养老保障税目的税率稳定性和给完全积累模式做准备,可以根据完全积累模型计算这一税目的税率。但可以从这一税收收入中取用一部分资金,而将另一部分资金纳入积累基金中,当然取用资金的比例应逐渐减少。
完全积累模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纵向平衡原则,在对人口、工资、物价、利息等社会经济指标进行宏观测算后,将被保险人在享受保障期间的总费用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
现假定:m为投保人的投保年限或工作年限;
n为投保人退休后养老金的支付年限;
W为投保人开始工作时的年工资总额;
Q为投保人开始年度的养老金给付额;
C为投保人投保期间不变的养老保险费提取率;
K为投保人工资的年平均增长率;
I为已提取基金的年平均增值率;
M为投保人退休时已积累的基金总额。
再假定:支付的费用中只包括养老费用,不包括管理费、医疗费等其他费用;不考虑支付期间年金的调整因素。
这样,基金的提取过程及计算公式将是:
基金的支付过程及公式是:
按假定,投保人领取n年养老金后即死亡,故有:
现假定我国居民参加工作时的平均年龄为20岁,60岁退休,参加工作时的年收入为W,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为7%,退休时按其最后一年的工资水平的60%发给退休金,再假定平均寿命为80岁,基金的年平均增值率为8%,则城镇基本养老保障税的税率应为:
由解可知养老保障税税率应为该职工同期工资的12%.
以上是假定投保人退休后在领了养老金的年份里,都一直按退休时确定的同一绝对金额水平给付,但实际上做不到。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及全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给付水平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所以费率会相应发生较大变化。
现假定给付期间每年的物价指数为P,且假定养老金给付额随物价指数变动自动调整,那么年金的支付过程及公式为:
按假设,上式应等于0,故:
这就是完全积累筹资模式费率的计算公式。现根据这一公式来计算城镇基本养老保障税的税率。
假定前面所给的原有各项已知条件不变,即给付年限n为20年,投保年限m为40年,投保人开始工作时的年工资为W,年均工资增长率K为7%,退休时的工资水平Q为0.6W(1+K)m,1,养老金的年均增值率i为8%.现假定给付期间年均物价增长指数P为5%且养老金随物价水平自动调整,则养老保障税税率应为:
由解可知城镇基本养老保障税税率应为投保人工资的18%.
可见,由于考虑了年金调整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养老保障税的税率要高得多。
②可见,8%的缴费率基本可以满足社会统筹的需要。关键问题是要制定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来解决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合理解决,这一税目的税率甚至可以定得更低。因为,医疗保障的收益原则与养老保障有很大差异,养老保障的未来收益主要取决于现时个人的积累和贡献,而医疗保障的未来收益并不与其现时的积累和贡献挂钩。从这层意义来说,医疗保险的统筹账户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的性质,对其的消费更是具有浪费性和无效性特征。因此,不宜将基本医疗保障税的税率定得过高。但是为了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这一税目的税率定为5%为宜,并应尽量减少统筹账户所占的比重。
③在目前我国失业者的最低生活费用标准相当于平均工资的50%,实际用于发放失业金的比例为失业保障基金的60%条件下,失业保障税税目的税率应为:
由于:
失业金发放规模=失业率×职工总人数×人均失业金=失业率×职工总人数×人均工资
可用于发放的失业金规模=失业保障税收入×60%=税率×职工总数×人均工资×60%
可知:
根据以上分析,失业保障税税率宜定在6%左右。因此,将城镇基本养老保障税、基本医疗保障税和失业保障税三项子税目的税率加总,可得出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应定为29%.
六、关于起征点和财务规定
为了照顾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可以根据各地区居民最低生活费标准设立起征点,凡是工资超过最低生活费标准1倍以上的职工都应按照规定的税率缴纳税款。但是对于社会保障税覆盖范围内的个人,其收入确实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线,而且经有关征税部门查实的,可免予征收社会保障税。
对于企业而言,社会保障税没有减免税。即使企业破产后,在进行资产清理时,仍应补缴社会保障税。对临时有不可克服的特殊困难(如自然灾害等)的企事业单位,经过申请,可在税法中明确规定的缓缴条件下和缓缴期限内暂缓缴纳税款。
在进行财务处理时,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税视同工资成本进入管理费用,计入企业产品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款列入经费预算,按财政财务体制和隶属关系分别列支;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允许从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以免重复缴税。
七、关于税款的征收管理
社会保障税应按属地原则由税务部门按月计征,可以采用“企业自行申报”和“源泉扣缴”两种方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障税时,可按其他税收征缴办法办理入库;职工个人应缴纳的部分由企业在发放劳务报酬时代扣代缴,由企业连同企业应负担的部分一起向税务机关申报;自由职业者可按规定的限期自行申报纳税,也可考虑同个人所得税一起缴纳。
八、关于税种归属选择
根据国际经验,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应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因此,对应的税种也应作为中央税收或中央地方共享税。而补充保障项目应由地方负责。我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的社会保障预算对基本社会保障的收、支和结余进行统一管理应该作为中央政府的基本功能之一。为实现在全国范围的调节,社会保障税宜设置为中央税或中央地方共享税,可由国税机关统一征收,并按不同的保险税目比例在各级政府间划分收入。
与此同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发展补充保障项目来平衡。因此,从发展方向来看,为基本社会保障筹资而开征的社会保障税应作为中央税。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管理水平、统筹层次、体制以及利益分配格局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在一段时间内可暂时将社会保障税作为地方税管理,但应当把税收收入纳入财政专户或建立财政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贾康、王瑞、杨良初《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是减少养老保险隐形债务的重要途径》,《财政研究》2000年第6期。
(2)阎坤著《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阎坤《国际养老保障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财政研究》1998年第7期。
(4)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编著《社会保障税制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5)郑功成著《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李连友著《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最先颁布的疾病保险法,费率为被保险人薪资的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