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篇1

[关键词] FDI;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研究意义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国外投资者在东道国投入资金、固定资产等生产要素,投资建立或参股企业,以期获得利润的活动。FDI可以促进资本在国际范围内优化使用、弥补东道国建设资金的不足。特别对于我国,FDI在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国内建设资金紧张、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加速工业化进度、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FDI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057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关口,2013年达到了1176亿美元1。而近期,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报道常见于报端,研究外商投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着现实意义。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大多为出口导向型,随着外资的引进,我国对外贸易额也在逐年增加。因此本文在引入进出口数据的情况下对我国FDI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引进外资政策、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相关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获取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我国1983-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外商直接投资(FDI)四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对数据取自然对数,来减少可能有的异方差,变换后的变量分别表示为LGDP、LEX、LIM、LFDI。随后对数据进行平稳性的ADF检验,发现四个时间序列都含有单位根,而一阶差分后的DLGDP、DLEX、DLIM、DLFDI都为平稳序列。如表1所示。

表1 含截距项的ADF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其中LIM10%显著性水平下的τ临界值为-2.621007

采用DLGDP、DLEX、DLIM、DLFDI构建四变量VAR模型:

Yt=c+Π1Yt-1+Π2Yt-2+・・・+ΠkYt-k+ut,ut~N(0,Ω)

其中,

Yt=(DLGDPt DLEXt DLIMt DLFDIt)’

c=(c1 c2 c3 c4)’

■,j=1,2・・・,k

ut=(u1tu2tu3tu4t)’

(二)VAR模型的估计

1.最优滞后期的确定

根据施瓦茨准则,同时为减少自由度损失,确定最优滞后期为1期。即VAR(1)模型。

2.稳定性检验

本文使用AR根检验,得到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所有单位根落在单位圆内,说明所设定的VAR(1)模型是稳定的,选取的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以进入下一步分析。因篇幅所限略去AR根检验的结果。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基于VAR(1)模型检验DLGDP、DLEX、DLIM、DLFDI之间是否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见表2。

表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接受从表2可以看出,DLEX和DLFDI是DLGDP的Granger原因,说明出口和FDI对GDP有显著影响。DLGDP、DLFDI、DLEX联合对DLIM有显著影响,原因可能是GDP、FDI和出口都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了居民收入,从而提高了进口商品的消费。DLGDP、DLIM、DLFDI个别以及联合都对DLEX没有影响,符合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即出口依赖于出口目的国,而与本国无关。DLGDP、DLIM、DLEX个别以及联合都对DLFDI没有影响,说明FDI不依赖于GDP以及进出口。

4.脉冲响应分析

对GDP和FDI分别施加一个正标准差冲击,两者的脉冲响应如图1。其中横轴表示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各变量的响应大小。

(a) (b)

图1 脉冲响应分析

图1(a)显示DLGDP收到冲击后的响应。可知GDP受前期GDP的影响最大,滞后1-3期的GDP都对当期有较大影响,随后逐渐减弱。进口的波动在第1期对GDP没有影响,随后在第2期有微弱的负向影响,说明国外商品可能冲击本国商品的消费。出口的波动在第1期对GDP没有影响,随后在第2期有正向影响,第4期以后影响微弱,显示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FDI波动在第1期对GDP没有影响,从第2期开始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第6期才开始减弱,说明外商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需要时间来显现,并且由此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提高能持续拉动GDP。

图1(b)显示DLFDI受到冲击后的响应。近几期的GDP对FDI有正向影响,体现了GDP增长和FDI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出口增长和前期的FDI也对当期FDI有拉动作用;进口冲击对FDI有微弱的负向影响。

5.方差分解分析

对DLGDP进行方差分解,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DLFDI对DLGDP波动的贡献率最高达到22.2%,DLEX最高达9.6%,DLIM达2.4%。可以看出,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出口和进口。

图2 方差分解分析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VAR模型,对1983-2013年我国GDP、FDI、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关联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DLEX和DLFDI是DLGDP的Granger原因,说明出口和FDI对GDP有显著影响。

2.FDI的波动对GDP需要时间来显现,从第2期开始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第6期才开始减弱,FDI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能持续拉动GDP。出口贸易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带动作用,但作用效果不是很明显。进口对GDP的影响微弱。

3.在FDI、出口和进口中,FDI波动对GDP的影响最大,体现我国应重视外资对拉动经济的作用。

(二)政策建议

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和廉价劳动力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很强吸引力,加之我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定,也吸引了大量外资避险。而近期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使部分外商减少了投资,对此,应当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从法律法规方面创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环境,推动外商投资转型,吸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的投资。

同时,面对经济环境和外商投资的新变化,需要帮助国内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国内企业出口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相关法规的制定,鼓励企业走出去以此带动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 考 文 献]

[1]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1):3-10

[2]田梦飞.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10

[3]王坤,张书云.中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2):75-77

[4]韩家彬,张振.进出口贸易、FDI对金砖5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66-73

[5]刘宏,李述晟.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影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J].2013(4):105-114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对外贸易

一、循环经济释义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仅以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主题展开讨论。

二、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

1.遭遇污染工业的涌入

由于我国环境标准的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低,这使得我国在污染品的生产上拥有了贸易优势,从而致使发达国家的将高消费、高污染排放工业自觉不自觉地转入我国。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不少发展国家凭借中国生产成本低、环保标准低的污染工业贸易生产优势,纷纷以各种贸易形式,将污染工业转入中国生产。李建伟在《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一文中指出:1991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中,污染密集企业占总数的29.12%,占总投资额的36.80%,主要分布在橡胶、塑料(占污染企业和投资额的28.39%和21.78%)、化工(分别占17.60%和13.10%)、化纤、能源等行业。1995年来华投资的3.2万家企业中,高污染企业达39%。马涛,陈家宽在《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足迹分析》一文中,从“污染足迹”的概念出发,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各工业部门的污染状况,核算了1994~2001年间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成本和收益。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产品出口的污染密度要小于进口的污染密度,污染足迹的流入主要来自纺织业和机械工业。从国际贸易发展的角度来看,污染工业的转入,不仅会使我国长期处于贸易分工的不利位置,还将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

2.频逢“环境成本转移”

“环境成本转移”是指如果将廉价的初级产品的国际间流动看作“生态流动”,由于环境成本从进口国转移到出口国,那么更自由的贸易可能促使更多的环境负担从进口国向出口国转移。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承担者和出口方,发达国家以经济利益为诱饵,把污染物以“合理”的方式留在发展中国家,从而改善本国的环境质量,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成本于无形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据统计,我国出口产品的污染密集度在30%以上;单位GDP所耗费的能源量是日本的5.7倍,是印度的3.4倍;能源利用率是32%,而发达国家是42%;工业污染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的10倍。在循环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目前处在以增加环境成本的代价下,换取相对的经济利益的不利形势下,很可能会陷入换进坏破与经济停滞的恶性循环之中。

3.陷入“专业化陷阱”

此外,现存的贸易结构还有可能是的我国陷入“专业化陷阱”的发展怪圈,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中国一类的发展中国家仍以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为对外贸易的基础,由于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生产成本却呈现上升趋势,从而导致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埋头专业于初级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型欧产品的生产,会使得其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自然资源禀赋在构成一个经济体成长的贡献分布里,始终在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发挥比较优势,仅仅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只能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静态优势。

4.面临“生态倾销”报复

生态倾销是指某国国内厂商使用过低的环境标准在国际上获得某种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里的“过低的环境标准”是指低于最佳社会福利所要求的环境标准,即没有消除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标准。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常常指责中国产品属于“生态倾销”,并通过PPM标准、征收生倾销税或对本国产品进行生态补贴等形式加以报复,从而削弱了我国的贸易优势。

三、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

1.保持贸易优势

环保标准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相适应,使得我国可以在对外贸易保持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将缓解由于环保标准的提高而形成的了生产成本的提高的形式,将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进行协调,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2.逐步解决“环境成本转移”问题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促使经济活动形成高效有序“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物质能量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较小的成本,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解决逐步解决“环境成本转移”问题。

3.日益摆脱专业化陷阱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内核,其倡导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使中国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损耗,从而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同时,由于循环经济的前瞻性和趋势性,其本身就是促进一国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生产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打造我国“世界工厂”的基础

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是一个绿色生态工厂。中国作为最大、最富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

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低成本”来增加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世界绿色工厂”。

参考文献:

[1]谭根林.循环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建伟.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

篇3

1.变量的选择。本文以民营企业出口贸易(EX)、进口贸易(IM)和进出口贸易总额(XM)为解释变量衡量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以衡量经济增长,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机制,使模型达到简单明了的效果。对数变换能够消除变量的异方差性,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提高估计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变量的对数形式LnGDP、LnEX、LnIM、LnXM。

2.数据说明。本文把民营企业定义为“非国有非外资企业”,主要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因此得到了以上公式。所有数据来源于1994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网站。由于采用的是季度数据。计算数据时,为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各变量均以1994年第一季度为基期转换为实际值,得到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数据。为了统一GDP与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数据之间的单位,利用商务部网站1994年~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换算成人民币。

3.实证检验原理。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宏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该过程是通过以下两个过程实现的,考虑下面的回归:

是合理的,随机干扰项也是一个白噪声(WhiteNoise),且模型参数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估计SVAR模型等同于估计含有协方差约束的联立方程模型,并由AIC或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该模型可以分为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两部分。在SVAR的实际应用中,自举方法是脉冲响应推断统计的基础,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脉冲响应的置信区间,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小样本推断常常可能比用渐近理论更为可靠(Krtzig,1998)。另外脉冲响应系数的渐进方差解析式也相当复杂(Lutkepohl,1991),而用自举法构造置信区间,就不需要准确的方差表达式,这样就可避免求解明确的解析式。本文遵从这一建议,在残差的基础上使用自举法为脉冲响应构建置信区间,再进行方差分解,过程如下:

首先估计出模型,如果将残差估计值记为ut,可以计算出离差u1-u,…uT-u,随机生成自举残差,记为u*1,…u*T,并用其代替离差。对于P阶模型,从预先给定的样本值y-p+1,…y0开始,可以用u*t递归地计算出自举时间序列。在用这种方法得到参数估计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估计模型并决定相关的量,不断重复这些过程,就可以得出相关量的经验自举分布。从这些量的分布中就可以得到脉冲响应分布、分位数和置信区间了。

二、实证检验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表1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变量LnGDP、LnEX、LnIM和LnXM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无法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需要检验是否存在一阶平稳。

表2检验结果表明:一阶差分变量d(LnGDP)、d(LnEX)、d(LnIM)和d(LnXM)是平稳的时间序列。LnGDP、LnEX、LnIM和LnXM是一阶单整序列I(1),进一步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表3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等式。

由表4可知,变量LnEX、LnIM、LnXM与Ln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说明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某种长期影响机制。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均为3。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检验结果表明:LnGDP与LnEX、LnIM、LnXM之间存在双方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经济增长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互相有积极促进作用。

2.OLS模型参数估计。

LNGDP=6.871043724+0.6536427568*LNEX+0.6336759861*LNIM+0.4954658435*LNXM+ut

(0.732885)(0.427435)(0.681751)(1.274853)

[3.343401][1.592434][0.963743][0.474543]

R2=0.976213,AdjustedR2=0.974427,DW=0.787134,F=1137.952

括号内为各系数的标准差,中括号内为t值。t检验全部通过,R2的值很高,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方程表明,长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贸易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贸易都对GDP产生积极的影响。民营企业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平均每增加1%,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0.50%、0.65%和0.63%。

3.SVAR模型结果与分析。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季度),纵轴表示GDP变动的相对比例,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两倍标准差情况下的偏离线。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图表示GDP对GDP、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的冲击的反应。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GDP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有一个明显的正反馈,这说明GDP与前期值有很强的相关性。到第五季度上升到最大处1.81%,之后缓慢下降,说明GDP与前期值的相关性的强度在短期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减少。第十季度收敛于0。

第二,民营企业进口贸易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上升,在第六季度达到最大值1.79%,说明在短期内民营企业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刺激作用。第六季度后缓慢下降,第九季度收敛至0,之后继续缓慢下降为负值,但幅度很小,说明民营企业进口贸易在长期内并不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正向的刺激作用,但负面效应也不大,总体来说在长期的影响较小,呈现围绕零点上下波动的状况。

第三,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持续上升,表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正向作用。但上升的幅度随时间增加而先越来越小然后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短期内会很显著地增加,而在长期内会相对保持稳定地增加。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政策 对策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2]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3]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篇5

【论文摘要】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以来,美、欧金融市场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实体经济当中,且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美欧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将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我们不妨对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行业运行情况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1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行业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

1.1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减速影响我国外部需求

次贷危机导致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慢,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油价急剧上涨和粮价飙升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随着次贷危机继续向实体经济扩散,2008年全球经济出现降温已成定局,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根据有关测算,美国GDP增速每下降1%,中国出口增速将下降4.75%;欧盟经济增速每下降1%,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将下降15%,纺织服装业将下降5%。前8个月,我国对欧盟、美国出口分别增长26.3%、10.6%,增幅分别同比回落5%、6.1%,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呈现升降互见格局。由于对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增幅的回落,造成我国外贸总体出口增速减缓。1-8月外贸出口9376.9亿美元,增长22.4%,增幅同比回落5.3%。

1.2次贷危机导致美元持续疲软引发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

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不仅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人民币升值步伐也明显加快。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21%,而仅08年1~8月人民币升值幅度就达到6.88%。人民币加速升值,一方面,削弱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并且由于难以预期人民币升值速度,企业基本不敢接大单和长单;另一方面,降低进口成本,对进口增加作用明显。1-8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6.5%,比上年同期回落了6.5%;进口增长48.5%,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了23.3%。

不仅美元疲软会导致我国出口减缓,美元升值也会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我国的汇率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要依赖于这一汇率的决定。因此,随着美元汇率出现明显回升,在08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仅升值0.06%,但对欧元、日元、英镑当月升值分别达到5.98%、1.16%、8.2%。尽管国际贸易有70%是以美元结算的,但作为中国第一、三大贸易伙伴,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的快速升值,仍会给国内一些出口企业造成严重冲击。

1.3次贷危机推动初级产品价格大涨导致我国进出口成本上升

2002年以来,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的持续贬值,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水平高涨。次贷危机的爆发与扩散使得国际游资缺乏投资机会,为回避风险及追求利益,大量游资流向国际商品期货市场,进一步推高了石油和粮食的价格,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由于我国对初级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加大,结果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口成本,推动我国进口总体增速的提高。例如,08年前8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增长70.3%,增幅提高47.5%。其中进口数量增长有限,而进口价格上涨明显,例如,进口铁矿砂均价上涨77.9%;原油均价上涨71.2%;成品油均价上涨91.7%;煤炭均价上涨64.9%;大豆均价上涨79.2%。另一方面,也将使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继续增加。通常情况下,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制约,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远落后于初级产品,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会越来越困难。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已成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承担者,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对我国外贸运行的影响将日益加深。此外,由于出口、进口商品的价格涨势差距较大,成为今年我国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下降的关键因素。

2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还有许多明显的优势

(1)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势必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但与入世之前相比,当前国内外经贸形势有明显的区别,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分布、商品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能力已明显加强。

(2)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超级秘书网

(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

综合所述,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危中见机,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企业管理,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坚定信心,有效应对,努力化解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

参考文献:

篇6

基金项目:

广东省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7E05);广东省政府2008年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项目(广东省粤教师[2008]86号文件及广东省粤财教[2008]278号文伪

作者简介:

李晓峰(1962-),陕西宝鸡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及国际经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WTO与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经济、企业跨国经营。

摘要:文章采用1994~2008年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进行了贡献率和拉动度分析,发现广东民营企业出口、进口对经济增长均有较大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出口、进口和进出口都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出口、进口和进出口都是GDP的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7-0031-06 收稿日期:2010-04-0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已占全国1/3强。在广东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民营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0年,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仅为11.68亿美元,到2005年进出口总额已增至508.8亿美元,5年间年均增长1.1倍,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0.69%增加提高到2005年的11.89%(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2006)。

近年来,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规模更是发展迅猛,2006年、2007年、2008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48.98亿美元、991.96亿美元和1096.4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21%、15.65%和16.04%。2007年,广东民营企业出口总额为667.12亿美元,占全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的1/3左右,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1%(宋子鹏等,2008)。2008年,广东民营企业出口总额为720.2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7.8%,可以说,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已成为广东外贸新的增长点,在广东外贸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广东社会科学院、广东工商业联合会,2008)。

很多学者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主要是从国家的层面进行的。近年来,对发达省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开始增多,但对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进行研究的还很少,针对广东省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因此,本文试图对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广东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对其他省份发展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度分析

为了衡量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根据凯恩斯国民收入模型求出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额对广东经济增长影响的公式: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贡献率=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增长额/GDP增长额×100%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贡献率×经济增长率×100%

为了全面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同时用出口增量与GDP增量之间的关系来反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用进口增量与GDP增量之间的关系来反映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用进出口增量与GDP增量之间的关系来反映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计算1995~2008年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为了统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与GDP之间的单位,利用商务部公布的1995~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了换算,并以1994年为基期,计算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和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消除了物价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1)除了1995年和2008年外,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都是正数,2002年到2007年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最高年份的贡献率达到41.59%,说明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除了1995~1997年3年外,进口对GDP的贡献率都为正数,从1998年到2003年都保持了大幅的增长,近年来则有所降低。(3)进出口的贡献率除少数年份外均为正值,且数值较大,最大达到50.95%,说明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大。

我们也可以从表1中看出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C,DP的拉动度情况。除了几个年份以外,出口、进口和进出口对GDP的拉动度都为正,进出口对GDP的拉动度最大达到7.20%,且大多数年份的出口拉动度都大于进口拉动度。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除少数年份外,民营企业的出口、进口和进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都为正值,并且数值整体上呈逐渐增大趋势,说明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整体上大于进口的贡献率和拉动度,这说明民营企业的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贡献率和拉动度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只适用于短期的分析。同时,计量经济学的检验方法已经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更科学的方法,为了对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下面将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二、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回归方程检验

(一)模型的建立

泰勒1981年建立的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中,直接在指数形式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加入了出口变量,即令:

y=AKαLβγ (1)

上式中,K和L表示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X则表示出口额,A为技术进步,α、β和r为常数,代表资本、劳动和出口的产出弹性。对上式两边取对数:

LNY=LNA+αLNK+βLNL+yLNX (2)

上式实际上也就是对数形式的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为了考察广东民营企业出口、进口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把技术进步当做常量,忽略了其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所以本文以如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LNY=C+αLNK+βLNL+yLNX (3)

为了全面考察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利用该模型建立三个回归方

程,分别考察民营企业出口、进口和进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根据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涉及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LNY,表示产出的对数时间序列(Y用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单位为亿元)。解释变量LNK,表示资本投入的对数时间序列(K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单位为亿元),LNL表示劳动力投入的对数时间序列(L以广东从业人员年末数表示,单位为万人),LNEX、LNIM和LNT分别表示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对数时间序列。

计量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广东统计年鉴》,样本区间选取了1994~2008年度数据。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利用商务部公布的1994~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进行了换算,换算成以人民币(亿元)为单位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额。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将产出、投资、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额换算成以1994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值。本文的计量分析用EViews5.0进行。

(三)数据的ADF平稳性检验

对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时,可能会产生虚假回归的问题,即指由于变量的非平稳性使得没有任何关系的变量,其回归结果的系数估计值是显著的,可以通过t检验,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张晓桐,2001)。为了避免虚假回归,在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之前,首先要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ADF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的绝对值,则该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即平稳,如果ADF检验值量的绝对值小于临界值的绝对值,则该变量存在单位根即非平稳。

下面采用ADF平稳性检验法对LNY、LNK、LNL、LNEX、LNIM、LNT和二阶差分变量DDLNL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注:在检验形式中,(C,T,L)中的C,T,L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

从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Y、LNEX、LNIM和LNT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LNK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也为平稳的时间序列。而LNL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二阶差分变量DDLNL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LNL为二阶单整序列。

(四)协整关系检验

如果一组同阶单整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那么对这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就可以避免伪回归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回归之前必须对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涉及的非平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伪回归。协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间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张晓桐,2001)。下面分别对各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见表3、表4、表5)。

经过协整检验我们可以发现,检验的三组变量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Y、LNK、LNL和LNIM存在2个协整关系,其他两组变量均存在3个协整关系,说明各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直接对这三组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无)回归方程检验

本文将采用前面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LNY=C+aLNK+flLNL+yLNX。利用该模型建立=三个回归方程,分别考察广东民营企业出口、进口和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以民营企业出口的对数数据作为出口扩展型模型变量,并用OLS估计法进行回归,得出如下方程:

LNY=0 39LNK+0.69LNL+0.07LNEX+0.89MA(1)(4)

(2.65) (4.96) (4.45) (7.11)

R2=0.99 AR2=0.99 DW=1.63

注:第一行括号内的数据为t检验值,第二行括号内的数据为t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

从上述各项统计指标来看,回归结果比较满意。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达99%,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调整的R2=0.99说明在样本数据中,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99%可由资本、劳动投入和出口额的变化率来解释,劳动投入增加1%将带动产值增加0.69%,资本投入增加1%将带动产值增加0.39%,同样也说明所估计的回归函数很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在回归方程中加入MA(1)项,DW值通过检验。上述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出口、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出口的产出弹性为0.07,表明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能促进广东经济增长0.07%。

用民营企业进口代替上述出口变量,检验民营企业进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方程如下:

LNY=0.66LNK+0.45LNL+0.04LNIM+0.99MA(1)(5)

(3.42) (2.52) (1.99) (6.09)

R2=0.99 AR2=0.99 DW=1.67

回归结果基本令人满意,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达99%以上,各解释变量都与被解释变量呈正相关.与理论相符。LNIM通过了显著性为10%的t检验.其他解释变量都通过了5%的t检验,说明显著性很好,为了消除残差的自相关性,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了MA(1)项,DW通过了检验。上述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进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进口的产出弹性为0.04,表明民营企业进口每增长1%,会拉动广东经济增长0.04%。

以进出口总额代替出口,考察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方程如下:

LNY=0.50LNK+0.59LNL+0.06LNT+0.92MA(1)(6)

(2.53) (3.25) (2.83) (7.63)

R2=0.99 AR2=0.99 DW:1.7

回归的结果同样比较满意,方程的拟合优度达99%以上,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5%的t检验。调整的R2为0.99说明在样本数据中,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的99%可由资本、劳动投入和进出口总额的变化率来解释,同样也说明所估计的回归函数很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在回归方程中加入MA(1)项,DW值也通过了检验。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为正,进出口的产出弹性也为正,弹性值为0.06,表明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动广东经济增长0.06个百分点。

三、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由Sargan 1964年提出,1977年由Hendry-Anderson、Yeo和Davidson完善,因此又称为DHSY模型。它的基本思路是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而这种均衡关系是在短期波动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大多数时间序列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是因为有一种调节机制即误差修正机制一直在起作用,防止了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较大的误差。

误差修正模型(ECM)是一种短期动态模型,适用于已知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序列,所以它是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在上述所建的经济增长长期均衡方程分析的基础上,来建立动态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序列LNY、LNK、LNL和LNEX,LNY、LNK、LNL和LNIM,LNY、LNK、LNL和LNT,这三组变量都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分别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系数均显著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短期的反向修正关系。从方程(7)可以看出,D(LNL)和D(LNEX)都通过了显著性为5%的t统计量检验,说明短期中劳动力和民营企业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明显,且出口增长率增加1%,LNGDP将增加0.06%。从方程(8)可以得知短期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劳动力投入增加1%,LNGDP增加2.66%,而短期内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由方程(9)可以发现,D(LNT)通过了显著性为10%的t检验,说明短期内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明显,进出口总额增加1%,会使LNGDP增长0.05%。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格兰杰(Granger)在1969年提出的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进行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够明显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就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李晶,2005)。在对X及其他变量进行回归时,如果把Y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X的预测,我们就称Y是X的格兰杰原因。下面采用这种方法对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分别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会对第二年的产出产生影响,所以选取滞后一期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1期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于LNEX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伴随概率是0.0002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出口影响经济增长。对LNY不是LNEX的原假设,伴随概率是0.31大于0.05,因此接受原假设,表明经济增长不影响出口。同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出口、进口和进出口都是产出的格兰杰原因,即民营企业出口、进口和进出口都能影响经济增长,但是产出都不是出口、进口和进出口的格兰杰原因。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一结果符合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投资和劳动投入都是产出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即投资和劳动投入的增加不影响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能影响投资和劳动投入。

五、结论

经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贡献率与拉动度分析,我们发现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2)广东民营企业出口、进口和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采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民营企业的出口、进口和进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民营企业出口(EX)、进口(IM)和进出口(T)每增加1%,广东GDP总量将分别增加0.07%、0.04%和0.06%。

(3)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可以发现,短期内民营企业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存在着促进作用,出口增长率增加1%,LNGDP将增加0.06%。进出口增长率增加1%,会使LNGDP增加0.05%。而民营企业进口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不存在影响。

篇7

一、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关于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传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他认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增强国力,且一国应当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以及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可能性、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如何利用资源使国际贸易对经济发挥最大效用。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异常迅猛,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性方面却存在着差异。李坤望、魏巍贤、赖明勇、林毅夫等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赵陵、宋少华和宋泓明的检验结果发现,短期内我国的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这种效果并不明显;李军、许和连等则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国内学者佟家栋较早探讨了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陈家勤在研究中发现,除了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进口贸易的作用都大于出口贸易;季铸的研究显示,在一定条件下进口和出口一样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指出进口贸易比货币政策更能实现“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的目标。

二、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1975~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出口总额(EM)、进口总额(IM)以及进出口总额(TM)作为分析的原始数据,运用EVIEWS统计软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就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相关性分析。通过表1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与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了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在已知国民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存在相关关系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来拟合回归曲线。(表1)

(二)经济增长与进出口总额的回归分析。选取有关数据和适当的模型形式(将其设为双对数模型形式),对国民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作回归分析。估计的方程结果如下:

LNGDP=4.4215+0.7954×LNEM-0.0934×LNIM

t=5.1246-0.5709

R2=0.9925 F=1724.703

回归方程显示,将对外贸易分为出口和进口两种因素,出口总额与GDP的回归统计结果较为显著,但是进口总额与GDP的回归结果未能通过统计检验,出现负相关,而且其回归系数t检验明显偏小,没能通过系数为零的概率小于5%检验,这说明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此回归方程不可靠。将进、出口总额与GDP的关系进行单独回归分析。

1、GDP与进口总额的关系。估计的回归方程如下:

GDP=15245.39+3.3973×IM

t=19.2993

R2=0.9324 F=372.4641

方程的各项结果都通过了检验,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为3.3973,表明进口总额每增加1元,将使得GDP增加3.3973元,这充分说明了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2、GDP与出口总额的关系。估计的回归方程如下:

GDP=16331.22+2.9245×EM

t=19.1074

R2=0.9311 F=365.0914

此方程的各项结果都通过了统计检验,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为2.9245,即出口每增加1元将带动GDP增加2.9245元,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三、回归结果分析

从上述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随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对外贸易受到人们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1、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问题。首先,表现为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虽然我国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但进入门槛很高,数量极其有限。这样一来,在缺乏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对外贸易的低效率。其次,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但却因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使国内企业得不到低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从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2、我国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我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产品链条短、附加价值低。目前,我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目前,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我国机电产品一般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国平均为40%左右),且多数还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法律、会计、资讯行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分薄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

3、我国的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日本、美国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年来由于这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纷纷采取保守贸易政策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受到了较大影响。

4、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增多。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与贸易纠纷也逐渐增多。于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壁垒日渐增多,关税、质量、价格、生产环境的无公害要求等,都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增加了困难和障碍。

四、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应对措施原则上分为政府管制和企业自律。政府管制主要是宏观调控,企业自律则包含调整产品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相结合。放宽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降低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标准,尤其是银行金融等服务行业,深化改革,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扩大贸易伙伴范围,如加强同非洲和拉美地区国家的贸易发展,以此降低我国的对外贸易风险。

篇8

关键词:GDP;加工贸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03-0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贸易方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由于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到90年代中期,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平分秋色。目前,加工贸易额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一般贸易。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加工贸易作用的看法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我方从加工贸易中获利较少,加工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小;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结果,加工贸易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加工贸易对我国GDP影响作用究竟如何?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使用线性回规模型对加工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用来说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2 加工贸易概念的界定及发展

到目前为止,关于加工贸易还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近半个世纪以来加工贸易快速增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很多文献中对于加工贸易的理解并不十分明确,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有两种概念较为常见:一是从企业的业务形式的角度对加工贸易加以界定,认为加工贸易是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无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二是从贸易统计的角度出发,加工贸易被定义为对外贸易统计中的一个特殊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有了巨大的发展,不仅增长速度超过战前,而且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国际间的货物、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和各国的生产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世界范围内正逐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国际贸易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直接出口本国资源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大量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加工制造成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加工贸易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地的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 80年代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1991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继续快速发展,呈现下述特点:增长速度快、加工贸易依存度提高快,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加工贸易的净出口大幅提高,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主体。我国开展加工贸易是国家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后所做出的决策。1978年8月,广东省签订了第一份毛纺织品的来料加工协议,在珠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珠海县香州毛纺厂,我国加工贸易从此拉开了序幕。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其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实上,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提高了我国工业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增强了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出口,并对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成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加工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扩大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海外总需求,推动我国按照参与国际分工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2)加工贸易大带动了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带动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3)加工贸易引进了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我国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4)加工贸易创造了数千万的就业机会,培养了大量了解国际市场、掌握现代技术与管理的人才,为我国工业化培训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4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建立与变量说明

过观察,发现GDP分别与加工贸易进口、出口总额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建立对对数模型是最好的选择。建立模型如下:

logGDP=c1+a1log(x1)logGDP=c2+a2log(x2)logGDP=c3+a3log(x3)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是: c1 c2 c3为常数项,x1代表是加工贸易的出口额,x2代表是加工贸易的进口额,x3代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

4.2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1988-2007年度的加工贸易的进出额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中各年的数据,同期的GDP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的数据。

4.3 模型的结果分析

现用Eviews3.0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下面的我国GDP关于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预测模型的输出结果。

估计的方程式为:

logY=5.335827+0.557582log(x1)(1)

t= (28.07689) (19.83722)

R2=0.956259 F=393.5152

logY=4.976657+0.638845log(x2)(2)

t= (26.53850) (21.99790)

R2=0.964137 F=483.9077

logY=4.768673+0.592565log(x3)(3)

t= (23.54977) (21.38782)

R2=0.962140 F=457.4389

通过回归方程(1)GDP总额对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简单回归模型中,自变量(GDP)和常数项的回归系数t统计值都超过了临界值,检验结果呈现高度显著性,表明加工贸易出口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GDP与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复相关系数为0.956259,回归方程的方差解释能力达到95.6%。回归方程的F统计值为393.5152,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水平。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与GDP总额之间亦具有很密切的正相关性,而且拟和优度很好,说明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我国GDP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通过回归方程(2),GDP总额对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中,自变量(GDP)和常数项的回归系数t统计值都超过了临界值,检验结果呈现高度显著性,表明加工贸易进口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GDP与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复相关系数为0.964137,回归方程的方差解释能力达到96.4%。回归方程的F统计值为483.9077,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水平。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口总额与GDP总额之间具有很密切的正相关性,而且拟和优度很好,说明加工贸易进口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亦具有促进作用,加工贸易进口对我国GDP也具有促进作用。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情况看,加工贸易的进口额与出口额分别对GDP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加工贸易的进口额或是出口额的增长都会使GDP出现正增长加工贸易进口的贡献率大于出口的贡献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的状况,是因为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加工贸易进口则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设备及资本品为主。

4.4 加工贸易与GDP因果关系的检验

在回归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额与GDP的数量关系后,我们还需要确定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判断是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置信度约为98%下,存在lnx3对lnGDP单向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5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对我国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所以我国有必要继续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进一步增大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纷纷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加之我国政府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应该注重引导加工贸易的快速有序发展。

针对加工贸易现在在我国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延长国内价值链,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与增值率。对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进行深化,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消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中,促进国际物流配送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

(2)以积极的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使加工贸易产品的结构升级,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产品转向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二是使加工贸易加工环节采用的生产技术逐步升级。

(3)提高加工贸易中的自主知识产权,因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分工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在产口价值链中只能获得微薄利益,而且随时面临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替代的风险。

(4)调整加工贸易的区域分布,中国加工贸易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仅占极小的份额。加工贸易有必要进行区域结构调整,发挥各地区自身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推动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5)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是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经贸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6)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工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快。中国发展服务业加工贸易不仅有广阔的空间而且具有潜在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替代融资

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国家或政府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国内和国外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还很缺乏,但已经有学者关注相关内容,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

一、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贸易

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连,一国的经济状况影响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国际贸易量对宏观经济政策很敏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开支,对进口商品的支出也会增加,但支出比例的多少要依据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金融市场,刺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这个过程和国际贸易也是紧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增加,国内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商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会将生产资源转向国内,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情况,如果一国消费需求减少,国内生产商会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贸易收支情况改善。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内外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2008年的金融危机伴随着贸易量的减少,这引发了贸易怎么依赖金融市场的问题。传统上说,金融危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主题,而不是贸易方面的;同时还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贸易在全球商业周期中如何扮演传输渠道的角色。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者都被这些问题吸引,并且在使用联合方法找到新的答案。

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2010)研究的是国际银行问题,自从2008年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引起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极大兴趣。论文研究的是如果一国向国际银行市场开放,本国能否从中获利,并且怎样依赖国内市场结构。假设贷方是异质的、不完全竞争的,模型显示,FDI能提高利润(常用的人存贷款利差的净息差),效率提高的同时,当地竞争使银行提高向借方收取的利率。如果允许国际银行通过收购国内高效率银行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会导致国内竞争下降,这可能是有害的。在不影响市场上次有效率银行的基础上,最有效率银行会提高自身利润来转移提高效率增加的利益,而不是通过降低借款利率。允许跨境贷款的替代选择可以使国内借款人受益于外资银行的效率,并且不会对国内市场结构产生负作用。全球金融市场开放提高的是效率还是不稳定性;在金融体系改革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开放形式,论文得出的结论对当前这些争论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主题,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全球公认的。在相关文献中,最有力的结论之一是国际开放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积极作用。国内投资是资产积累和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Dong-Hyeon Kim, Shu-Chin Lin &Yu-Bo Suen(2010)实证研究贸易和FDI能否提高国内投资总水平。研究发现两者关系不明显。基于国际和国内投资的替代水平,FDI可能不能提高一国的投资总水平。文献显示,贸易和FDI在不同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投资水平的作用依赖于国家已存机构的复杂程度。在人力资本和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的国家,贸易不利于国内投资,而FDI有积极作用。在机构发展成熟的国家情况正好相反,贸易比FDI发挥更有利的作用。这些结果为国家决定货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顺序提供政策建议。

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2010)研究垂直专业化和贸易在中间投入的影响,用新凯恩斯模型重现和解释了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商业周期。该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是引入更丰富的垂直结构,顺序联系——三级垂直结构,比之前的研究更具特色。作者用最先进的贝叶斯统计估计模型参数,结果显示模型成功重现了体现国家利益的一系列商业周期时刻。最重要的是,模型重现了在商业周期中,提高跨国贸易结果的经验观测值,这个结果对许多假设不太丰富的模型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另外,该文献为全球经济中出现的传统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新颖的、重要的见解。

在金融危机中贸易量下滑严重,在“大衰退”中产量下降明显,然而贸易量下降的比例更大。人们怀疑,金融市场混乱导致产量下降的同时引起贸易量剧烈下降,人们也怀疑企业贸易活动与金融市场关联度不同其感受到的危机程度也不同。Brahima Coulibaly, 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2011)利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公司水平数据验证后一种假设。论文的一项贡献是为公司应对全球需求提供政策建议,可能消除由于金融约束带来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显示:如果危机前金融状况比较好,公司可能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公司替代融资的能力——用贸易信贷融资替代外部金融融资——也可以使其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在金融脆弱性给定的情况下,替代融资能力差的公司销量下降的多。论文为金融异质性和公司为应对危机选择融资渠道替代带来的后果给出了有效指示。

在“大衰退”末期,政府重新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管理宏观经济,用财政政策代替已经被利用到最大限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颁布“购买国货”的条款,这限制政府把支出花费在国内而不是进口商品上,这些政策在国际上引起巨大争议。Mario Larch &Wolfgang Lechthaler(2011)运用财政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贸易和财政理论数据创建模型,确定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府支出并分析政府支出是否应该排除进口。研究发现,一方面,购买国货条款可以消除传统外部性,在由国内纳税人确定的成本水平,财政支出对国外生产者有益;另一方面,购买国货的财政政策会提高成本,因为消费者不能购买比国内商品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降低整体消费和福利水平。文献研究如何从国际贸易理论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有效地应用到公共经济学领域。

长期以来,在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企业基于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定价行为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典主题。不同的定价策略影响货币政策在国际和国家间的传导,相反地,货币制度的性质可以跨市场影响企业的定价行为。Julien Martin&Isabelle Méjean(2012)通过分析法国出口商向EMU国家出口商品时的定价行为,研究欧共体内的金融与货币联盟(EMU)对出口公司定价行为的影响。该文献发现,EMU对价格离散有显著影响:相对于EMU以外的欧洲地区,转变成单一货币时减少的价格离散大约是出口价的1%。作者运用高度分散的数据研究公司异质性的作用,数据显示采用欧元对大出口商的定价惯例有重要影响。当把异质性考虑在内采用单一货币时,减少的跨市场价格离散比例更大,相对于非EMU地区达到4%。因此,对于传统争论,是否应该采用统一货币加强市场整合并减少偏离一价定律,文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Ling Feng and Ching-Yi Lin(2012)通过研究广延边际对金融摩擦和国际货物贸易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参与国际贸易货物的范围。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广延边际还是集约边际,信贷紧缩会减少贸易量,后者是每种货物的贸易量。从理论上讲,论文创建了随机动态模型,把贸易理论中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受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约束的报关决策,固定和沉没成本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元素;信贷限制的金融约束,信贷基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预期到的企业利润。出口成本包括非出口商没有的固定和沉没成本,模型显示,出口商为获得每单位利润比非出口商需要更多的贷款。较高的贷款利润率意味着金融约束力更大,并且更易受到金融约束的冲击。关于为什么金融冲击对贸易影响特别大,模型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徐松,戴翔.宏观经济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M].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5.

[2]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FDI in bank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 01/2010.

[3]Dong-Hyeon Kim,Shu-Chin Lin &Yu-Bo Suen,dynamic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27(2010)254 261.

[4]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Vertically globalize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impact factor: 0.76).01/2010;21(2):198-216.

[5]Brahima Coulibaly,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Trade credi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2008-09global financial crisis,History of Finance Journal 07/2011;DOI:10.2139/ssrn.1893093.

篇10

从理论和实践来说,开展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实现规模生产和参与竞争提升技术水平来实现多个方面的利益。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取决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而在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取决于世界市场的需求。为世界市场生产,一则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规模限制,发展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生产。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大产品大市场,也可以发展小产品大市场,这对于那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小国来说特别重要。在此情况下,只要生产的条件具备,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可以实现小国大产业。同时,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二则可以突破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发展面向国际市场但国内没有需求(或需求甚少)的产业。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如果国内没有需求,则不可能生产,或者需求有限,产生资源的剩余。而在面向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则可以完全不受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仅为国外市场生产,或者把剩余的部分作为出口。这对于那些新产品来说特别重要,可以一开始就面向国外市场,对于拥有丰足资源的国家来说,则提供了资源的利用空间(出口)。同时,生产的条件也可以突破国内经济条件的限制,通过引进外资进行生产。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本国的要素资源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或高起点产业。

这样,通过发展规模产业,可以实现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对于一些小国来说,这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贸易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竞争空间。一种产品进行交换首先要有需求,但是,在存在多方交易参与的情况下,需求的实现就要通过竞争来实现,即只有那些符合需求条件的最优产品(价格、质量)才可能被接受。如果没有竞争,生产者就不会改进产品,因为在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需求也被压制在一种静态的空间。而在竞争条件下,产品改进的动力不仅来自供给竞争者,而且也来自不断变化的需求压力。

竞争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因此,对于出口者来说,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革新(包括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性能或品位),以使其具有竞争优势。这样,国际贸易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竞争成为产品(产业)不断提升的推进器。

技术提升不仅会推动出口产业的升级,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部门对国内其他部门的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跟进;二是出口部门的技术向其他部门的扩散。因此,参与出口的产业往往成为国内经济的领先部门,带动整个经济的技术提升。技术进步是经济效益增长的源泉,因此,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拉动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出口的增长可以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出口面向国际市场,出口部门的增长可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制约,因此,出口部门能以比国内部门快得多的增长速度发展,这样,出口部门就可以成为整个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出口之所以能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因为出口部门的增长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出口越是增加,则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越快。鉴于此,出口对整个经济的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同时,出口部门往往会创造较高的收入,从而可以提高国内的购买力水平,增加国内的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①。

成功的例证

鉴于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各国都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一项经济发展战略也就不难理解了。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贸易的增长量是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的三倍多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规则推动了各国市场开放。

从各国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是进口替代政策;二是出口导向(或称出口带动)政策。尽管两者都是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前者是重视进口功能,而后者是重视出口功能。

进口替代政策主要是通过进口设备,发展国内所需的相关产业,最终以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大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高关税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试图通过进口生产设备及技术,发展独立的产业。尽管局部进口替代可能会是有益的(比如部分重要战略产业),但是,作为一种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却难以成功。因为,在没有开放竞争的情况下,进口替代容易产生进口依赖,往往出现“等距离”,甚至“拉距离”跟进。由于不能通过竞争实现技术的提升,靠进口设备发展起来的产业会很快变得落后和老化。同时,持续的进口必然增加外债负担,在没有出口换汇支撑进口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比如,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都曾在20世纪60~70年代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最后或者因为发生债务危机而使整个经济陷入停滞,或者没有实现产业提升的目标。

出口导向政策的核心是以出口为先导,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出口导向政策对出口产业的发展给予特别重视,给予重点扶持并提供优惠。在对外贸易的安排上,往往是进口为了出口,这与进口替代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出口部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必须不断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鉴于此,出口部门在一国经济中往往是发展最快、产业技术水平和效益最好的部门。出口导向使出口产业保持动态提升的发展态势,从而保持了出口部门的活力。同时,出口部门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的发展积累外汇,弥补了资金技术的缺口,因此,出口部门的发展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由此,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往往取得经济起飞的成功。亚洲的日本、“四小龙”、中国等都先后实行了这种经济发展战略③。

当然,出口导向所体现的是一种政策取向和发展结构,并不是以出口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为标志。一般来说,在较小规模的经济中,出口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比如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外贸易额大于整个国民生产总值,而大国经济中,尽管贸易总量很大,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一定很高,比如在日本,尽管绝对出口量很大,但出口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在实践中,日本等国在政府的支持下,有选择的发展高起点出口产业(从资本密集到技术密集),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了出口的高端竞争优势,因此,出口部门成为整个经济中的技术领导者。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电器产品、汽车,90年代的电子、电讯产品等,都成为对美欧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部门。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大大扩展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空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收益,而且也有力地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技术水平提升,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四小龙”是实行出口导向政策,迅速实现经济起飞的又一成功案例。“四小龙”都是缺乏自然资源、内部市场狭小的经济体,都实行鲜明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出口部门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韩国实行的是保护型的出口导向战略,即在大力发展出口产业的同时,对国内的市场加以保护。为了保证出口产业的领先性,甚至限制国内的消费。在政府的扶持下,韩国的出口产业迅速由劳动密集型(20世纪60~70年代)向资本密集型(80~90年代)与技术密集型(21世纪初)转移。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则实行开放型的出口导向战略,即在大力发展出口产业的同时,开放内部市场竞争。由于实行双向开放,出口产业与面向内部市场的产业完全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发展,实现了产业的迅速升级。不过,这些经济体的内部市场规模较小,出口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是面向出口的。出口企业在竞争中形成产业优势,利用国际市场做大,成为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台湾是最典型的例子。出口产业从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迅速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电脑配件产业,发展起供应世界市场的庞大出口链。以供应世界市场为目标的生产,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的许多电脑产品,如显示器、集成电路板等,甚至占到世界市场70%~80%的份额。

“四小龙”利用出口导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的案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范例:一国(或经济体)在存在资源与市场限制的条件下,可以利用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实现发展的跃升④。

在大国经济发展中,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功,也是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密切相关的。我国经济的两个发展制约,即资金和技术,就是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逐步破解的。我国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源是丰富的劳动力供给。通过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创造局部优化环境,实行“两头在外”和大力吸引外来资金(最初主要是中国香港的资金)的出口导向政策,迅速发展起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已占据了很大的世界市场份额。同时,通过引进外资,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到21世纪初,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开始增加。迅速发展的出口,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的收入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出口型企业也充分利用成长起来的国内市场,发展起了综合型经营,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由于出口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核心,这就利用了我国最具优势的资源,通过大量使用劳动力,既增加了就业,又实现了收入的扩散,从而为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印度是利用局部出口导向发展优势产业的另一个典型。面对世界软件业的崛起,印度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技术型劳动力和英语),把发展软件业作为突破口。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印度发展出口导向型软件产业,利用外包市场,迅速发展起具有优势的软件产品,形成以软件产品为核心的连带产业群。软件出口成为印度最具竞争力、收益最高的产业。

从各国(或经济体)的成功案例来看,顺时实现产品的革新与升级是至关重要的。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市场,即不断开发新产品,因为同类产品的需求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要应对后来者的进入竞争,而且往往是低价竞争。因此,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面对着压力很大的发展环境。同时,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因此,外部环境(价格、经济下降、对出口的限制等)的波动或危机,往往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的剧烈波动(乘数的负效应)甚至是危机。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有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以出口电子产品为支柱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在遭遇电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之后,都出现了贸易赤字剧升的局面,这是导致公司债务形势恶化的一个重要诱因。尤其是在当今出口竞争激烈、产品技术升级迅速和更替速度加快的形势下,出口的风险加大,出口部门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增强。

我国的外向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概括而言,改革就是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开放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和世界市场发展自己。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短短的2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经济体制僵化,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如何走出困境,创造经济增长的动力?

鉴于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时间,有效的办法是划出一个地区,实行特殊政策,“进行体制外循环”,这就是深圳经济特区诞生的战略性布局。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诞生于1979年7月,一年后扩大到汕头、厦门;1984年开放扩大到所有沿海地区,建立了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沿海开放带扩大到华北、东北,一大批沿海县市被列入开放经济区,同年,海南被列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一重大举措出台——开发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⑤。

经济特区的初期发展都基本实行“三头在外”(资金、技术、市场)的发展道路,利用“三来一补”加工出口,“滚雪球”似的扩大发展。这个方略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借助了中国香港的投资和出口渠道。在短短几年内,由于内地拥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中国香港的大多数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内地。在广东的一些县市,如中山、顺德、东莞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工中心。随后,由于中国台湾投资的进入,加工产品由服装鞋帽扩大到电气电子产品。引入的加工出口投资为内地迅速发展起了一大批使用“先进设备”、“实行现代管理”、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化”企业群,同时也培养了工人队伍和管理人才。利用这个基础,我国出口加工业迅速扩大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出口加工业不仅规模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实现了“产业升级”,从简单的“三来一补”,发展到引进加工和制造,从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箱包、鞋袜)扩大到电气、电子、电讯产品,既包括成品,也包括零部件。

同时,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环境的改善,外资不仅投入到沿海经济特区,也开始进入其他地区: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以及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投资我国,其中既包括“四小龙”的优势加工业,也包括美日欧的综合跨国公司。到2005年,我国吸引的外资投资总量接近7000亿美元,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企业逐步成长起来,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生产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到21世纪初,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出口基地,出口企业也已融入全球采购供货体系。到2005年,我国的出口已跃升到全球第三位,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⑥。

通过分析我国经济的增长趋势和结构,可以发现:其一,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而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在全国的出口中占的比重最大。这表明,沿海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出口经济的发展。

其二,在全国的经济增长中,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大大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表明,出口的增长是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其三,外资在我国的出口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地体现为外资企业出口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外资出口所占比例已达60%以上。外资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由前期的简单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这是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四小龙”提供了一种在缺资源、缺市场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经济成功起飞的范例,那么,我国所提供的则是另一种经验:在我国有资源但缺少利用资源的体制,有市场潜力但没有启动起来的情况下,通过“给政策”在局部范围创造、利用条件,通过加工出口实现“外循环”,在发展过程中推进技术、管理的扩散和国内市场的培育,实现经济由局部发展到整体发展。在这种发展中,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动与支撑作用。

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实行外向发展战略,依靠不断扩大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战略是成功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以大力引进外资和推动出口为核心的外向发展战略也遇到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也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出口增长受到了来自国外的巨大阻力。我国为什么遭受如此多的反倾销?概括起来无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贸易歧视,利用反倾销对我国日益扩大的出口趋势进行遏制,阻止我国产品进入;二是我国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出口产品在一个市场过分集中,或者我国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过度压低价格。

尽管世界市场越来越开放,但是,世界市场的贸易远不是自由的。除了传统的关税保护外,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仍然大行其道。我国作为一个国际贸易的后来居上者,在一些产品领域拥有特殊的竞争优势。我国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几个优势要素基础之上:供给丰足、低成本和优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外资进入,以及动态开放的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强势管理与支持。这几个要素加在一起,是许多国家不可比拟的。我国的出口发展快,竞争力强,优质廉价的商品不仅对发达国家形成竞争,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国的竞争性产品既有劳动密集型的,也有资本密集型的,以及技术密集型的(目前主要是中等技术)。对发达国家,我国冲击的主要是其具有社会含义的“保留产业”(夕阳产业),对发展中国家,我国冲击的主要是其具有发展意义的“竞争性产业”(新兴产业)。按照经济竞争分工理论原理,各国应该只生产那些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品,而放弃那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但是,从国家的角度,出于经济—政治—社会综合发展的考虑,必须“不惜代价”保护一些特殊行业。为阻止我国商品扩大在当地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的产品进行限制,比如,设置技术壁垒(安全标准、卫生检疫等)、实行数量限制(限额、配额)、反倾销等。比如,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以来,我国遭受了700多件反倾销,全球每7件反倾销就有1件涉及我国,每年涉及的反倾销金额高达400~5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近一半遭到反倾销或调查。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要是美国和欧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行列。比如,在2005年上半年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例中,发展中国家就占到60%以上⑦。看来,如果我国的出口继续保持目前的势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商品设置障碍,进行限制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剧。

当然,我国商品受到反倾销也有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出口商品类别过度集中,升级换代进程慢,同类商品数量持续增长,并且在一个市场上份额过于集中。比如,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占世界出口的13.9%,服装占26.5%。按现在的趋势,随着2005年纺织品服装协定落实,对纺织服装配额的取消,这个比例还会增加,因为我国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⑧。我国的部分商品在一些国家的进口中占到很大的比例,有的甚至在90%以上。这往往成为对我国商品进行限制的理由。同时,我国由于国内存在地域发展差别,生产的国内结构调整空间大,在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后,企业把生产通常先向中部继而向西部转移,这样对于国外市场来说,我国的产品结构调整期太长,导致一种产品在单一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更多的同类商品挤进一个市场,从而造成出口的过度膨胀。

第二,我国出口走的是加工制造模式,大进大出,加工后再出口。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变化最大的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比如,1993年,我国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48%,到2004年升至55%;1993年,用于加工出口的进口占总进口的35%,到2004年升至46%。从市场结构来看,贸易争端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进出口的结构错位。以2004年的数据分析,我国用于加工出口的进口36%来自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而加工后出口到这几个市场的比例仅占24%。这就是说,从东亚这几个市场进口的加工产品经过加工后出口到了别的市场,主要是美国,其次是欧盟。2004年,我国从美国的加工品进口仅占我国进口的3%,而出口到美国的加工品比例为13%,从欧盟进口的加工品占4%,而出口的加工品占7%。比较东亚与美欧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东亚地区的加工品进出口差额(12个百分点)在美欧市场得到了弥补(进出口差1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的加工产品在东亚是逆差,在美欧是顺差⑨。我国的出口市场矛盾有着鲜明的区域产业结构转移背景。也就是说,原来美欧与东亚“四小龙”以及日本在出口上的矛盾,转移到了我国(日本虽然与美欧也是顺差,但结构不同)。

我国的对外贸易建立在“加工出口中心”这样的结构上,导致了两个突出结果:一是出口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加工的利润很低。比如,我国60%的出口要依赖进口支撑,这样进口成本的变动对于我国的出口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工利润往往只有4%~5%。我国出口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巨大的能源与原材料需求,以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很低,这有利于进口保持低成本;但目前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已经暴涨,预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将处于上升阶段,这给我国坚持加工制造为主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出口商面临着利润大幅度降低的局面。

同时,尽管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资源消耗型生产的增长——尤其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资源—产出利用系数较低的因素——会带来其他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资源进口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加大,资源消耗型生产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出现了出口扩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国面临三个选择:其一,大幅度降低出口赢利,这样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停业;其二,环境生态恶化,导致发展成本增大;其三,转变生产结构和市场战略。显然,前两个选择是不可取的。

第三,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加速,除个别年份外,出口的增长都大大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使得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而到2001年升到23%,到2004年进一步升至36%,估计2005年已超过40%⑩。这一趋势表明,国内内需提高缓慢,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增加出口。如果从部门来分析,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尤为严重。

经济过分依赖出口使经济变得脆弱,外部市场环境变动必然对国内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出口受限,增长率降低,则整个经济的增长就会以更大的幅度放慢(乘数效应)。同时,如前所述,因环境变化(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出口收益降低,也必然影响整个经济的效益,从而形成高产出低效益,加剧我国的数量型增长弊端。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出口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仍然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然是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发展战略的调整

针对目前的问题,有必要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增加内需拉动力,降低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拉动的依赖。这里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总体依赖程度,主要是指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二是部门依赖程度,主要是指一个部门的出口/产出的比率。这里所说的降低比率,首先是指总体比例的降低,目前这一比例过高,而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要首先实现保持目前的比率不变,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增量主要来自内需增加。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点要做很大的努力。此后,通过进一步调整,把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到25%以下。至于部门的出口依赖,要区别对待,有些部门会高些,有些部门可以大大降低。比如日本,是出口大国、贸易顺差大国,可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但一些部门,如电子、电气、汽车出口的比例较高,出口增长是部门增长的重要或主要动力。比如我国的纺织品行业,许多类产品的出口/产出的比率也已很高,外部主要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进一步出口扩张面临困难,因此出口战略主要是稳定主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这要通过转换产品结构,实现品牌与质量的提升来实现。

由于我国拥有市场、劳动力和技术的独特优势,其作为地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还会保持下去。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继续发展加工出口贸易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继续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保持出口竞争力、增加国内就业机会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必须注重质量升级而不是进一步靠数量型扩张。数量型扩张既降低收益,也消耗资源。我国现行的出口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产品比重太大,劳动密集型并不等同于资源消耗型,应当发展劳动精细型产品,减少粗放型产品。像服装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出口的纺织品比例过大,服装比例较小。同时,在出口市场的分布上,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必须限制一般制成品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避免对当地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竞争,应扩大投资,在当地进行生产,这样既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又可以扩大当地市场。其实,这样的生产还可以带动劳动力输出,包括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尽管现在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出口大国,成为第二出口大国也指日可待,但是,在我国的出口中,外资占的比例太大,加工贸易占的比例太大,附加值太少。这种大规模低附加值的出口是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不断发生贸易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加出口产品中的本国价值创造比例,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机械、电子、电气、通讯产品的出口。目前,尽管我国出口中制造业产品以及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很高,但附加值低。要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这种情况有较显著的改变。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在于:除扩展资源供给需要外,主要是为了扩展外部市场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区域合作优势,尤其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我国所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0多个国家,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要使企业充分了解这些市场,利用直接出口和对外投资,扩大对这些市场的进入。目前的自由贸易协定都包括投资和服务领域,要透过投资增加出口,尤其是增加服务业的投资和出口。

注释:

①SeePaulM.Romer,"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October1986;RobertE.Lucas,"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July1991.

②余永定、李向阳:《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③关于对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理论性评述,参见多米尼克·萨尔瓦托:《国际经济学》,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④安忠荣:《现代东亚经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⑤作为这个战略的继续,2006年又开辟天津滨海经济区,旨在拉动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提升。

⑥中国商务部网站。

⑦《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0日。

⑧KazutomoAbe,"GeneralandCross-sectoralEconomicEffectsofCJKFTA",astudyreportforinternationalsymposium,Beijing,Sep.26,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