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管理和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莓管理和栽培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莓管理和栽培技术

篇1

设施草莓移动架式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草莓外观鲜艳,风味独特。具有独特是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一种栽培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经济作物。草莓才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自20世纪90年代起,设施农业发达国家开始设计各种草莓栽培系统,其中以日本的?{设栽培和荷兰的悬挂式栽培系统为代表。近些年,日本开始研究草莓移动架式早培系统,温室面积利用率可由原来不足45%提高到75%。目前,国内草莓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和国外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差较大。21世纪初,中国各地开始引入日本草莓架式系统,但?体产量水平较低,目前尚为形成较为成熟的栽培技术体系。

园区在对近年来国内外草莓栽培发展领域最新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引进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基质栽培、移动架式栽培,局部新茎加温、营养及时诊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设施草莓移架式栽培系统(图2),形成了符合当地气候特征和设施特点的设施草莓优质高产技术体系,与固定式草莓架式栽培相比,其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58%以上。

设施瓜果菜高效基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蔬菜无土栽培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栽培生产技术之一,由于无土栽培具有许多优点,近几年来无土栽培面积逐年上升。一般依据栽培过程中是否使用固体基质材料,将其分为水培和固体基质栽培两大类。基质栽培是用固体基质(介质)固定植物根系,施用营养液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根据栽培基质形态、成分及形状可分为无机基质栽培、有机基质栽培以及混合基质栽培3种类型[3-4]。

园区依据区域环境特点和技术平台优势,结合不同蔬菜作物生长特性,选择不同栽培基质、营养液配方,集合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先后研究应用了西瓜、甜瓜桶式基质栽培(图3),黄瓜、辣椒袋式基质栽培(图4)以及番茄岩棉+椰糠复合基质架式长季节栽培(图5)等高效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体系。袋式基质栽培设施简单,管理方便,成本较低;番茄岩棉+椰糠复合基质架式栽培充分利用岩棉和椰糠基质的不同理化性质,综合二者优势,采用岩棉块育苗,椰糠栽培袋定植,结合营养液管理、温室环境调控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有效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病虫害的传染和扩散。

自然光型叶菜植物工厂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植物工厂作为国际上公认的高新技术密集型植物生产系统,具有生产计划性强、单位面积产量高,劳动强度低、资源利用率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是未来设施园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5]。

园区根据地区环境特点,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将现有温室改良为半密闭式自然光型叶菜植物工厂,结合人工光型密闭式工厂化育苗、平滑式移动栽培系统、营养液温度调控、营养液模块化管理和蔬菜品质调控等生产技术,总结出一套人工光育苗+自然光栽培的温室叶菜高产、优质栽培模式。

目前,园区内17 m2人工光育苗系统配套2400 m2玻璃温室自然光叶菜栽培系统的叶菜植物工厂(图6~9),主要栽培品种包括小青菜、菠菜、水菜、生菜、小松菜等,全年可栽培即食叶菜13~19茬,年产量达5万kg以上。园区生产的叶菜具有无病虫害、无农药、生鲜即食等特点。该栽培模式的实施,实现了设施叶菜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有力促进了叶菜育苗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基于潮汐式苗床灌溉施肥系统的花卉栽培技术

设施花卉栽培是现代设施园艺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花卉温室引用了国内领先的潮汐式苗床灌溉施肥系统,系统在进行相关运转参数设定后,可实现自动化定时、定量给水与施肥。潮汐式灌溉技术特别适合盆栽花卉的营养液栽培和容器育苗,具有维持基质结构、稳定根部介质水气含量、保持叶面干燥、提高植株生长齐整度及成品率、高效节约水肥等优点(图10~11)。

热带作物设施栽培技术示范

园区为满足当地旅游休闲及科普教育需求,结合热带作物生长环境需求和栽培技术特点,建造了一座热带植物示范园。植物园集热带植物展示、科普教育、休闲旅游、试验研究于一体,现种植热带、南亚热带植物栽培品种35种,约400多棵,其他植物20多种。主要栽培的热带果树有香蕉、椰子、芒果、荔枝、菠萝蜜、火龙果等(图12)。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

农业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农业物联网可以实现农业环境的远程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农业管理的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智能温室系统,可远程监测温室环境,并根据作物的环境需求实施精准的温室控制,科学高效的提高管理温室效率[6]。

园区于2015年开展“智慧农业”相关项目建设,该项目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环境检测、智能控制、数据处理等内容。园区配置气象站,各温室内部安装了摄像头,光照、空气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土壤pH、土壤EC等传感器,可以进行视频远程监控,室外气象数据收集,室内温室环境监测;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可基于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及各温室内部环境目标设定值,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自动控制棚内的水肥灌溉及天窗、卷膜、风机、湿帘、遮阳等机电设施设备,达到作物生长需要的适宜条件。该系统有效地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总结

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建设成立以来,已经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设施园艺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的样板,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转化平台和示范基地。

篇2

关键词: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温室大棚栽培草莓,可以把草莓上市时间提早到春节,极大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现将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和培育壮苗

栽培的草莓品种应具有休眠浅、花芽分化早、采收期长、品质优、丰产、耐储存等优点。目前,适宜品种有丰香、宝交早生等。栽培时壮苗应达到叶片大而厚绿,叶柄短粗,展开叶4片以上,根茎粗1cm以上,须根多而粗白,单株在25~35g之间。

2整地和科学定植

定植前,施入充分腐熟优质农家肥75~90m3/hm2或鸡粪45~60m3/hm2,混合氮、磷、钾复合肥750kg/hm2,肥料施入地表后要进行深翻土地,然后耙平,把地整成南北向高垄,垄距90cm,垄高30cm、垄顶宽40cm,定植前1周浇1次水。定植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宜。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草莓的高效栽培。过早,温度高,导致草莓生长过旺,在覆盖前不断出蕾、开花、结果,影响产量;过晚,由于温度低,定植后缓苗慢,易结畸形果,影响产量,同时影响上市的时间。定植宜选阴天,苗尽量带土,注意把苗根部的弓背向垄外侧,根系稍向内侧,并使其伸展。栽植深度要掌握“深不埋心,浅不露根”,覆土要实,植后要浇透水。每垄种植2行,栽植密度栽12万株/hm2。

3适时扣棚

适时扣棚保温是早熟草莓栽培的关键。扣棚过早,影响花芽分化,导致减产;扣棚过晚,导致草莓休眠,发育不良,达不到早熟栽培的要求。在10月上、中旬,即霜冻到来之前,夜温降到5~8℃时进行扣棚,扣棚后随气温下降要加盖草帘,扣棚后2周,铺盖黑色地膜,不但可以保温保湿,还可以减少杂草生长;同时要破膜提苗,并在垄上行间打1行洞用于追肥。

4扣棚后的管理

4.1植株管理

病叶会传播病害,黄化老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很弱,同时还影响光照,易感病,均应及时摘除。植株生长过程中,一般除保留主芽外,还要保留2~3个侧芽,过多的侧芽要全部去除,以减少植株的营养消耗。对果实要疏花疏果,每序留5~7个果,及时去除病、虫、畸等残级果。大棚中湿度大,空气不流通,对草莓的授粉不利,但由于温度较高,适宜蜜蜂活动。因此,花期可以放蜂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

4.2温度调节

扣棚至现蕾前,温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间12~15℃,以利于打破和抑制植株的休眠,促进营养生长。现蕾到开花前,温度白天应控制在23~26℃,夜间8~12℃。开花和果实膨大期,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6~8℃,此期温度过高虽有利于果实着色和提前成熟,但易造成果实个小、品质差。果实采收期,白天控制在20~23℃,夜间6~8℃,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通过放风和揭盖草帘来调节温度。

4.3湿度调节

保温初期湿度控制在70%~80%;花期对湿度较敏感,适宜湿度为40%~50%;果实膨大期湿度为60%~70%。湿度过高易产生各种病害。因此,在整个生育期内湿度不得超过80%,一般调节湿度与调节温度相结合,多在中午前后进行。

4.4水肥管理

4.4.1浇水。一般在保温前、盖地膜前各浇1次水,以后每次追肥后都浇1次水。可以在早晨观察叶片,若发现叶缘有水滴吐出,则表示水分充足,否则需浇水。

4.4.2追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为促进草莓生长发育必须追施速效性肥料,可用磷、钾肥。花芽分化后10d,应追施氮肥,促进花芽发育。开花、果实膨大及采收前期要分别追施氮、磷、钾各占15%的复合肥,每次追施复合肥150kg/hm2,或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可结合浇水一起施入。

5病虫害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上,要贯彻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特别在化学防治上尽量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温室草莓病虫害发生较轻,缓苗期后喷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感染白粉病时,喷25%粉锈宁2000倍液;对于红蜘蛛和蚜虫,可用20%的三氯杀螨醇乳油1300~1500倍液喷雾。为防止产生畸形果和果实污染,花期和结果期不喷药,但应清除病株病叶。

篇3

【关键词】大棚栽培;无公害;草莓栽培

草莓因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香甜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草莓的生存能力强,成熟所需天数少,且繁殖速度快,较易种植,通过大棚种植还可以调节草莓的采收上市时间,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是一种适合适度规模经营的水果种类。

1我国无公害大棚草莓种植的现状

无公害草莓以质量高、安全性高、环保性高等众多优良品质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现阶段,种植无公害草莓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制约,例如种植地的气候、种植前所投入的成本以及种植时所使用的相关技术等等,因此就使种植户们存有一定的顾虑[1]。因而对无公害大棚草莓种植技术的探究对草莓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们国家对无公害草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向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制定并颁布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向无公害领域进行倾斜,对其进行有力的支持。比如,对种植无公害草莓的农户加大补贴的力度,让他们能够有更大的动力去推广无公害草莓。总而言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无公害草莓的相关技术势必会在我国各个地区开花结果,获取进一步的发展[2]。

2品种的选择

在进行无公害草莓种植的过程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休眠浅、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以及品质优良、具备极高的抗虫害能力的草莓品种,比如章姬或者红颜等等。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在草莓田上,要对所种植的品种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通常的情况下,以四个或者五个品种最为适宜,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提升草莓的产量,在对草莓进行混合种植的时候,草莓的种植人员还应该把早熟的草莓和中熟的草莓进行混合种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草莓的采摘期尽可能的分散,更加有利于草莓的种植管理工作。

3草莓繁殖的技术

在对草莓进行种植的过程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草莓繁殖技术就是匍匐茎繁殖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对浆果采摘完毕以后,就把这块地作为子苗的种植田,一般情况下每隔一行采摘一行,还要对草莓田进行整体施肥,来保证土壤的肥力。在对草莓繁殖的过程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把握好时机,要彻底清除以前的种子苗,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3]。第二,等到茎大量繁殖的阶段,要对茎蔓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使其均匀分散。第三,要注意草莓田的灌溉和排水工作,遵循雨季排水、旱季灌溉的原则,使草莓田保持最佳的含水量。第四,在对草莓田进行施肥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的土质情况,添加适量的复合肥和尿素,第五,要注重防止病虫害和及时清除杂草共同进行。第六,在进行匍匐苗移植工作的时候,应该把匍匐茎剪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种植苗能够顺利的成长和发育。

4草莓栽植技术

4.1大棚地址的选择

在无公害大棚中种植草莓,首先要考虑大棚建立地址的空气是否清新、无污染,而且水质也要没有污染,同时还要看土壤,土壤肥力在其次,主要检查土壤中是否存在污染物,一定要使空气、土壤与水质都达到无公害的标准。其次,选择的位置,要选择以前没有栽培过草莓的土壤,并且未被水旱轮作过的土地。再次,选址完成后,要消毒选址的土地,主要在高温天气利用太阳进行热消毒。最后,深翻土壤,用水将土地透彻灌溉,并在选址土地上铺设一层地膜,同时建立大棚骨架,然后在上面搭建大棚膜[4]。

4.2移栽技术

在对草莓进行移植的时候,最为恰当的时间当属于立秋之后,在符合草莓移植的机会出现以后,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草莓的移植工作。对于对草莓进行移植的时候的温度,应该以15摄氏度到20摄氏度最为适宜,在光照不是特别充分的情况下移植,往往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5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在草莓栽培中应尽量避免多施、偏施肥料,在栽培季开始前注重补充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根据测土结果施用肥料,对养分含量偏高的土壤控制肥料投入;在追肥时要注重中、微量元素的补充,避免因某种元素的缺乏导致草莓生长发育不良。对于病虫害防治,要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草莓灰霉病,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真菌病害,为了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可以用腐霉利烟剂进行熏蒸。

篇4

论文摘要:无土栽培是一种用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作基质的栽培新技术,这种营养液可满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对水分、养分、氧气及温度的需求。简述了国外无土栽培的概况,介绍了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推进中国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无土栽培以人工制造的作物根系环境取代了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的供应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由于其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国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在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方式,成为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连作障碍、产品无污染及高产高效等一系列特点。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就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供应部队。到20世纪60年代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出现了营养液膜技术(NFT),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后来又出现多种人工基质。其中岩棉的应用较广,发展迅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无土栽培商业化生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干旱、沙漠地区,主要栽培作物有黄瓜、番茄等蔬菜,无土栽培面积超过2000hm2。荷兰是无土栽培最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面积达4000hm2,有64%的温室都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日本也是无土栽培较发达的国家,其无土栽培以岩棉培和NFT为主,无土栽培面积约300hm2。现在世界上商业性无土栽培是以基质栽培为主。荷兰的基质栽培占无土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法国占81%,加拿大占80%,日本各种循环水栽培占80%以上,比利时基质栽培面积占50%左右。

世界各国采用无土栽培主要生产蔬菜、花卉和水果。在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中,已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欧盟规定。2010年之前该组织所有成员国的温室必须采用无土栽培。产量高是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世界上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其番茄产量可以达到45~55kg/m2,黄瓜产量达到50~70kg/m2。为此,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采用计算机实施自动测量和自动控制,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的保护环境,生产出绿色食品。近年,发达国家又采用了专家系统的最新技术,应用知识工程总结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专家系统软件,它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并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

目前,世界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类型,如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及丹麦等发达国家,无土栽培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其温室环境、营养液调配、生产程序控制完全由计算机调控,实现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产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另一种趋势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条件。就地取材搞土法上马。手工操作,采用简易的设备。这些国家发展无土栽培的目的是改造环境、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我国无土栽培的历史悠久,如生豆芽、船上种菜和盆里养水仙等都是原始的无土栽培。但我国开展无土栽培研究工作的时间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开始无土栽培生产试验,并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进温室及无土栽培设施相继投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人们需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无土栽培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迅速从研究阶段进入生产阶段。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只有7hm2,1990年增长到15hm2。1995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发展到50hm2,2000年全国无土栽培的面积达100hm2左右,2005年我国无土栽培的总面积约为315hm2。近几年,我国无土栽培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无土栽培的面积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我国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的部门和单位约50多个。除研制不同类型的栽培装置外,重点研究营养液膜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质培的配套技术,并在全国普及推广,使我国的无土栽培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商品化生产时期,获得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使国外的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国产化。无土栽培的植物也扩大到蔬菜、花卉、西瓜、甜瓜及草莓等20多种,但绝大部分用于蔬菜生产。

我国无土栽培方式主要有基质培和水培两种:

(1)固体基质培。主要是有机生态型基质培,还有基质袋培、立体培、岩棉培等形式。使用固体基质的营养液栽培具有性能稳定、设备简单、投资少、管理容易及不易传染根系病害等优点。近期使用的基质主要有岩棉、泥炭、沙、蛭石、珍珠岩及锯木屑等。现已证明,岩棉和泥炭是较好的基质,但我国的农用岩棉尚在试用阶段。多数靠进口,成本较高。岩棉是一种用多种岩石熔融在一起形成岩浆,然后喷成丝状,冷却后稍微压缩而成的疏松多孔的固体基质,因岩棉制作过程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故经过高温消毒,不含病毒和其他有机物。

(2)水培。目前以营养液膜技术(NFT)和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两种为主。营养液膜技术(NFT)的特点是循环供液的液流呈膜状,仅以数毫米厚的浅液流流经栽培槽底部,水培作物的根垫底部接触浅液流吸水、吸肥,上部暴露在湿气中吸氧,较好地解决了根系吸水与吸氧的矛盾。但存在液流浅、液温不稳定、一旦停电停水植株易枯萎以及根际环境稳定性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浮板毛管水培技术(FCH)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于“八五”期间研制开发,应用分根法的特点在栽培槽中设置湿毡分根装置,既解决了根系水气矛盾,又有一定深度的营养液,不怕短期停电(24h以上),根际环境稳定。易于调控(冬季于栽培床内铺电热线加温,夏天铺设塑料软管通深井水降温)。

3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无土栽培具有十分诱人的广阔前景,但其技术要求严、设施装备投入高,受我国生产、消费、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发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国外的生产模式。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研究试验,在推广应用中走出一条实用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土栽培之路。

3.1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

由于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各地不能全盘照搬国外或其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质的选择,应在试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利用本地资源:营养液配方也因各地水质、化肥种类等的不同,做出灵活调整;还应根据各地区消费习惯及气候特点,选择无土栽培的作物种类。总体看,南方以广东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为主: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以江浙沪为代表,以浮板毛管、营养液膜技术为主;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水质硬度较高,水培难度较大。以基质栽培为主;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新疆戈壁滩。主要推广鲁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术。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无土栽培技术体系。

3.2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模式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7,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m3。要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据研究,立体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太阳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为节约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国要加强立体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发展立体栽培技术。

3.3简化技术,循序渐进

无土栽培作为一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作物栽培、肥料、病虫害控制、农业工程及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其技术难度、管理的复杂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农民所掌握,推广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各地农技推广或科研部门把特定的无土栽培技术总结、制定成简便易行的操作步骤,而农民只需按此操作即可。如需配制适宜当地某种作物的某种无土栽培方式所需的营养液,农民只需购回特定的专用复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营养物质即可。先试验性探索,再大规模投入生产应用,使无土栽培技术的管理和操作均有类似的“指导”可循。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技能和水平。

3.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无土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使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如成型的各种栽培槽、商品化基质、营养液的自动监控及管理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费用约为170元/m2,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不现实的。在发展无土栽培时应考虑成本的投入、技术力量及其他社会条件。因此,通过诸多方法和技术避开高投入问题是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关键。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筛选出各种无土栽培设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尝试,增强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如用炉渣、锯末、菌糠代替蛭石、草炭基质,用各种水泥、砖、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3.5发展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篇5

1、巨峰

树势健壮、抗病、较抗寒,枝蔓成熟较好。果穗圆锥形,平均穗重0.5公斤。果实紫黑色,果粒大,单位粒重10克左右,有肉囊,味微酸,品质中等。9月成熟。

2、黑莲子

树势强健,稳产,较抗寒,树蔓成熟好,抗病力强。果穗中大,有岐肩,紫黑色,有肉囊,穗重200~300Ks,果粒大,味酸甜,品质中等,果皮厚。雌雄花,需配置授粉树。耐贮运,9月中旬成熟。

3、罗也尔玫瑰‘又叫布来顿、甜玫瑰,树势强,较抗寒,树蔓成熟较好,抗病力强。果穗中等大小,果实品质好,因味甜、、果皮薄而最受欢迎。但不耐贮存,运输路途远将大大降低商品价值。

罗也尔玫瑰是雌雄花,单一品种栽培不结果,需要配置授粉树,一般以奈格拉、红香水等为授粉树。

4、红香水

原产美国。在我国寒地已栽培40余年,是较好的鲜食品种。果穗圆锥形,较大,果粒近圆形,成熟时紫红色,有草莓香味,味酸甜,桨果9月中旬成熟。

5、康拜尔

又叫康拜尔早生、早熟康拜尔。树势一般,丰产,抗寒与抗病力较强,果穗大,紧凑,果粒中大,近圆形,深黑色,果粉厚,果皮厚,有肉囊,味甜酸。有草莓香味,品质中等。9月上旬成熟,较耐贮运。

6、康太

系康拜尔芽变,果穗重600800克,最大穗可达1200克。平均粒重8克,最大粒重可达12克。果皮厚,黑紫色,具有较浓的美洲种葡萄香味。成熟早,抗病,丰产,是目前葡萄品种中较好的一个。

7、甜丰

果穗多为圆锥形,平均穗重417克,平均粒重8.95克,果皮紫黑色,皮较薄,种子少,汁多,味甜,品质上等。在公主岭萌芽期是4月末5月初,开花期6月中旬,果实成熟期9月中、下旬。需有效积温约2700℃以上。

二、架式

1、篱架(立架):适宜密植

(1)单壁篱架架面与地面垂直,架高2米,4道铁线。

优点:适于密植、利于早期丰产,架面通风透光好、利与提高浆果的品质、便于田间架管理。

(2)双壁篱架:结构与单壁篱架相似增加一倍。

优点:比同样高度的单壁篱架增加了一倍的结果面积,有效地利用了结果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缺点:机械化作业和人工作业不方便,通风透光条件较单壁篱架差,架材需要量大。

2、大棚架:

(1)大棚架:架长6米以上称大棚架。

优点:适于生长旺盛的品种。果穗、叶片距地面高,感病较轻,不易得日灼。

缺点:成形慢,早期产量低。不便于机械作业和人工操作。

(2)小棚架:架长(或称架距)在6米以下都称小棚架。

优点:成形快,早丰产。栽培管理和埋土防寒比大棚架方便。通风透光好,易于更新。

3、棚篱架:

棚篱架是棚架与篱架的一种综合形式。架上兼有棚、篱架两种架面。

优点:兼有两种架面空间,达到立体效果。操作方便。

缺点:棚篱架的架面光照不足,致使篱架下部产量不稳。

三、栽培技术要点

1.园地选择:

选择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地下水位低于1.2m,土壤pH值在6~8。

2.气候条件:

10℃以上积温在2600℃以上.无霜期130以上。

3.苗木:

选用适宜当栽培的优良苗木。

4.田间管理:

(1)土壤管理:在土壤深翻的基础上,需要经常中耕除草。

(2)水管理:萌芽前灌催芽水,浆果膨大期结合追肥灌水一次?在秋施基肥后再灌水一次。

(3)施肥:在秋施基肥的基础上,春天应早追全肥,展叶后进行叶面喷肥,促使前期叶片肥厚,保证优质、早熟、丰产。

(4燥式和株行距:埋土防寒地区以小棚架为宜,株距1~1.5m,行距4~6m。

(5)修剪:及时做好抹芽、疏穗、掐副穗和副梢摘心等工作;一般每平方米架面留枝10个左右,留果5~6穗。

(6)防寒:寒冷地区,秋天要在气温降至~3℃以前修剪完毕,并将枝蔓用土浅埋。十月下旬,完成全部防寒。要使枝蔓所处层位的最低温不低于~10℃。

5.药剂处理:

一般采用二次蘸穗,即在花前五天蘸一次无核剂,花后三天再蘸一次膨大药剂。如果四小时内遇雨需重蘸一次。

6.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①物理防治:采收后彻底清园,清除地面上的各种病残体集中烧毁,剥除枝蔓外老皮。雨季注意园内排水,降低空气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②化学防治:白腐病生长期间每隔15~20天喷药一次,药剂可用50%百菌清500倍液,或50%退菌特600~800倍液;霜霉病在雨季开始前,每隔10~15天喷一次160~200倍的石灰,少量式波尔多液;或在发病季节用40%乙磷铝300~500倍液连喷2~3次,或25%甲霜灵500~700倍液连喷2~3次,喷药间隔期15~20天。

(2)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葡萄二星叶蝉、葡萄透翅蛾及葡萄红蜘蛛等。葡萄二星叶蝉发生时喷布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

篇6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实际,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和发展农业开发园区工作,本人近期进行了调研。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园区建设初显规模、高效农业正在显示

我县有“江苏省徐州外向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省级园区),“徐州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 “棠张位河设施蔬菜示范园”、 “棠张200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郑集苗湾设施蔬菜示范园”、“汉王西沿蔬菜示范园”、 “汉王镇西沿村建设千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__台上草莓示范园”、“大彭镇侯楼村大棚葡萄、樱桃采摘园”、“刘集镇棉布村8000多亩的时鲜果菜园”、 “张集300亩双孢菇示范园”、“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如:20__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面积3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0%,而园区设施菜仅占10%左右,日光温室仅占总设施面积的10%。造成我县蔬菜抗风险能力显著低,农民种蔬菜增收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产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

1、产业化基础不牢,基地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园区发展的基础问题。如:园区内田间基础设施水平不完善,沟、渠、桥、涵、路不配套,灌排能力不强,每年都因风雨灾害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

2、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弱。__作为全省较大的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工品出口市场单一,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集团优势。

3、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尽管目前已经发展近50个蔬菜产地市场,但是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现有蔬菜品牌的知名度较低。蔬菜营销组织和经纪人缺乏有效的统一组织。

(三)、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弱,活力不足。

通过调查我县园区蔬菜小型简易设施比重较20__年前下降约20%以上,设施结构趋于合理、设施内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日光温室、大棚、中小棚等不同设施类型的配套栽培体系。日光温室越冬以及日光温室、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夏季遮阳网越夏栽培等四种主要茬口基本确立。栽培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叶菜类、茄果类、瓜类发展为现在的茄果类、瓜类、叶菜类、根菜类、甘蓝类、食用菌类、水生菜类、多年生蔬菜类等十二大类200多个品种。但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推广相对薄弱。而弱光、耐低温、耐湿、耐病、耐热良好的适于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更新周期长;设施农业无公害栽培、绿色食品栽培、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等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设施农业栽培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如一些制约设施蔬菜生产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大棚、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缺乏量化指标,科技含量不足。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我县尽管进行了镇级农服体系的一系列改革,但因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有部分人员脱离了农技推广岗位转为它业。另据统计,现有的镇级70名左右农技术人员中,蔬菜技术人员全县仅有5人,与我县迅速发展的园区建设极不相适应。

总之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数量偏少、水平有限、档次低、科技含量小,带动能力还没有明显显现出来。

三、建设农业开发园区、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为发展园区建设,我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如:20__年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郑集镇,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当年就有5家蔬菜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蔬菜4000多亩。相继建立起了以代楼、苗湾、肖楼、石楼、郑集等村的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形成了“一园、二线、三片”的新格局。此外,该镇以设施菜、创汇菜为原料的生产加工项目近两年也开始提档升级,继港资企业高榕食品有限公司入驻后,又引进徐州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州瑞杰食品有限公司、徐州润禾种苗中心等10家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订单制,即:先与农户签订“定品种、定时间、定面积、定规格、定品质、定收购”合同,并先期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等,收获后再付款。成品蔬菜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不仅解决了园区及周边菜农的销售问题,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园区的建设提高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现在园区已带动周边县、镇发展出口蔬菜基地5万多亩。

在房村镇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发展黄冠梨项目,引进优质新品种王秋、秋明、若光3个,在核心示范区高接换种10亩;采用渠慎春教授的“y”形整形修剪技术,使得树冠形成快和早期丰产。同时给果园管理及机械化操作带来方便;采用绿色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提高了果品的质量;推广采用压力管道喷药、灌溉和液体施肥技术,解决了果园喷药中用工量大,施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房村镇与市土肥站合作对项目区土壤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根据土壤营养状况,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不仅壮大了园区经济,实现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房村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采摘、认养、垂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的发展模式。

四、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统筹

规划建好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一)、项目整合、资金统用

我县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和重点项目带动为平台,将每年县级财政和争取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高科技示范园区聚集,同时吸取社会资金对园区建设的投入。建立“一资带三资”机制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园区建设;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集体、企业、农民收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对高效农业产业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高效农业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用于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集成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与到位率;农产品质量建设经费用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建设;农业资源开发资金用于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园区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园区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向园区倾斜,重点加强园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攻关经费以培育科技主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重点,针对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强高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园区的技术改造,提高高效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及园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外向型农业资金重点扶持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园区基地建设。

(二)、选好地址定好点、规划布局高标准

我县积极加快板块园区基地链接。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几镇一业,规模连片,跨区域发展”的思路,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有规模、有特色的原则,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庭园大户带动、合作组织带动等多种措施,突出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已建的特色板块园区串起来、连成片,把小基地示范园拼接成大板块示范园。同时采取“县抓示范带、镇抓示范方、村抓示范大户”的典型示范方法,狠抓了52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并重点培育了“棠张镇位河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郑集镇苗湾村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示范点”、“张集镇李村棚室双胞蘑菇栽培示范点”、“三堡镇久久示范园和台上村设施草莓示范点”、“精艺成养殖加工示范区”等等。重点建设标准节能日光温室,突出推广应用专用和特色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使我县的园区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强化管理机制、突破创新体制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

围绕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重点培植优质农产品品牌为契机,开展争创农产品绿色品牌和无公害生产示范园区基地活动,加快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进程,推进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流通、有标上市,进尔把我县示范园区的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实施发展开放型农业战略

借助外力,吸引“三外”客商投资我县农业开发,启动内力,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带动战略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重点扶优、扶强、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示范园区。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做强一批,借助外商外资发展一批,鼓励工商企业举办一批,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嫁接一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搞好我县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为农民提供看得见、学得到的现代农业样板

(四)、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规划布局

1、在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的建设。积极扩大伊庄镇优质玫瑰花栽植示范基地,扩大栽植优质玫瑰苗木,经济林果及观赏苗木面积。目前该项目已与当地吕梁山、圣人窝、倪园水库等自然人文景点连成一体,成为徐州东部重要的旅游观光区。

2、棠张、张集、郑集、黄集等乡镇建设并重点发展高科技开发园区。如:张集、棠张、黄集镇的李村、跃进、魏河、运城等行政村均有设施蔬菜种植习惯和技术,年产时鲜蔬菜数亿公斤。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的“维农”牌、“琅溪”牌、“雪莲”牌等各类瓜菜。

3、今后以发展: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并重点解决设施种植用水,发展节水灌溉,疏通沟、渠、路,完善沟渠配套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壮大合作园区经济,促进农业高速、高质、可持续发展。

六、建议和意见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在农业开发园区建设上应坚持:

(一)将建设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中去,加强对开发园区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的综合机制,完善实施机构的建设以及加强生态建设任务的干部目标责任和政绩考核制度建设。

(二)政策支持甚有必要,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农业投资在税收、金融、技术引进、设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首先应兑现;县级投资环境改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发展;要支持建立农业综合商业社等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优先在建立农业产品生产风险基金、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科研基金等方面探索;应该享有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设施引进、农业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和国内外高层次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的优惠。

(三)要依托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加强农业科研交流、农业开发与市场销售、产品展示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联系与合作,聘请这些单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加强自身的科研队伍、专业人才建设,在完善地区现有的农业研究单位基础上,引进人才和科研设备,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四)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措施。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建设的资金支持,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经济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民众投资于建设。三要侧重于投入生态农业的示范、适合实际、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确保投入的回报率。

(五)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的优质服务体系。应健全建设项目,引进配套服务;建立农药、肥料、油料等供应服务和农业机械的供应维修服务;建立金融、保险的服务,建立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建立气象、地质等服务体系,努力把

其建设为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园区。(六)坚持政策导向与市场取向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好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七)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切实加强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集中精力,加大投入,扶优扶强,加快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方向性、前瞻性技术与设备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搞好技术储备,发展基础。

篇7

关键词 种植业;现状;问题;模式;对策;陕西志丹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52-02

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11′~109°3′、北纬36°21′~37°11′之间。总土地面积3 781 km2,约占延安市总面积的10.30%、陕西省总面积的1.84%。地势依河川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648 m,全县平均海拔1 417 m。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但分配不均。年平均气温8.1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32 h,≥10 ℃以上的温度始于4月28日,终于10月2日,达158 d,积温2 871 ℃。年均降水量525 mm,但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降水326.7 mm,占年降水量的62.3%。全县年平均蒸发量1 556 mm,相当平均年降水量的近3倍,干旱指数2,年均无霜期142 d。

1 志丹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志丹县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马铃薯、大豆等;油料作物有胡麻籽、向日葵、黄芥等;蔬菜作物有黄瓜、西红柿、南瓜、食用菌等;果类有苹果、梨、葡萄、桃、杏、红枣等。以2014年为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 813 hm2,粮食产量5.32万t,增长3.4%;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67 hm2,产量600 t,下降了55.6%;果类32 969 hm2,产量达到1.6万t,增长6.1%,其中仅苹果1.21万t,增长13.1%;蔬菜作物产量达到6.81万t,增长12%。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志丹县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业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志丹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带,自然环境脆弱,旱地耕作面积达到90%以上,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日照、温度、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生产极其容易受到自然灾害,例如冰雹、涝灾、旱灾的影响,种植业产量不稳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2014年,完成机耕面积18 667 hm2,机播面积9 333 hm2,机收面积3 333 hm2,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52.4%,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 种植业科技化水平低,种粮积极性不高

种植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应用科技研发滞后,综合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以及成果转化能力较低,农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加工的能力仍比较弱。2014年,志丹县种植业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2%,第二、三产业分别占83.51%和13.37%,投资回报率与二、三产业相比很低。加之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较长,价格变化具有时滞性,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问题,导致从业人员种粮积极性不高。

2.3 种植业区域结构差异大,产业化水平低

种植业在志丹县各乡镇的差异很大,2013年,顺宁、金丁、杏河3个镇的蔬菜种植面积1 190 hm2,占蔬菜总种植面积1 587 hm2的75%;顺宁、双河、杏河、义正4个镇水果面积20 618 hm2,占水果种植总面积32 969 hm2的62.5%;粮食作物在各乡镇的分布不均匀。种植区域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相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中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缺乏知名品牌。

3 发展模式

3.1 优化种植业布局,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生态农业

根据志丹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一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63%;二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81%;三级地是全县分布最分散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6.22%;四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1.73%;五级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1%。以此为依据优化全县种植业布局,在一、二、三类耕地上建设标准农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粮食作物,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一、二类耕地上发展蔬菜、草莓、瓜果等高效无公害农业;在四、五类土地上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采用良种良法,推广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和低产树改造嫁接技术,大力推行“标准整地、良种壮苗、规格栽植、规范管理”等技术规程,加强良种生产监督管理和技术推广监督检查,不断扩大优良品种普及率,提升栽培技术水平和覆盖面。

3.2 形成特色明显的农业示范园区

按照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县建设了省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县级苹果产业示范带16条,县级蔬菜示范园6个,县级小杂粮千亩丰产方24个。园区和产业带核心区示范面积达3 300 hm2以上,辐射带动面积突破10 000 hm2。金丁胡兴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了兴庄果薯农民合作社、惠民土地信托合作社和精工劳务农民合作社,形成了“三社”协作,互推共赢的发展格局。张渠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发展苹果面积200 hm2,并建立了以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北部山地苹果研发基地。顺宁保娃沟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发展建成规模化养殖场4个,专业合作社1个。示范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产业规模化效应逐步凸显。

3.3 积极促进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在种植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探索其与休闲旅游农业的结合,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志丹县近几年发展设施蔬菜和苹果产业的政策优势明显,2014年,累计建成苹果园面积13 833 hm2,建成日光温室大棚蔬菜4 296座、弓棚蔬菜8 419座,建成小杂粮基地14 347 hm2。全县有无公害产品认证四大类24个、有机产品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个。发展扩大蔬菜、桃树、杏树、梨树、苹果、葡萄、草莓等作物种植面积,每年4―5月各种农作物开花授粉,不仅美化了城乡,也促进了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农业休闲观光基地,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4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

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平等协商、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逐步探索建立了以政府引导、土地信托合作社运作为主,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土地流转机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的,按需存地、按需租地,成熟一块、流转一块。2014年,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4 540 hm2,占农耕地面积31 733 hm2的14.3%。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立并推行土地信托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3.5 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014年,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80个。培育家庭农场165个,认定县级家庭农场50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个;合作社总数108个,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7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个,创建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积极引导鼓励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建设,推进规范化生产经营。示范社下辖的粮食、蔬菜、苹果加工企业可独立完成产品推广,直接针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作物加工、产品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大型企业。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农业转型计划,争取每年创建3个市级示范社、8个市级家庭农场、6名职业农民和果业技术骨干、1万名果业技能培训。围绕农产品加工、仓储营销,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合作社资金互助、果园等农村不动产抵押融资途径和办法。

4 对策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学规划种植业生产

为促进志丹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志丹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如《志丹县山地有机苹果幼园标准化管理方案》《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志丹县农业局组织专家深入镇、乡、村对种植业生产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结合志丹县的温度、降水、土壤等实际条件,制定志丹县种植业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加强种植业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等服务,力求实效,为科学种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以“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为目标,加快推进山、水、田、林、路、园、村合理布设,着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有效灌溉率。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果―畜―沼―窖―网“五位一体”和菜―畜―沼相配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田)建设,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良法种植,开展试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保证种植业生产稳产、高产[2]。

4.3 扩大宣传指导力度,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技术,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典型示范试验等进行大力宣传,加强种植业技术规范指导。县农业局组织专家领导小组,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会和现场观摩会活动,对农民进行良种选择、合理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指导,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依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开发传统特色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培育和构建具有志丹县特色的种植业体系。形成以马铃薯、玉米以及小杂粮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为基础产业,以弓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为区域产业,以苹果为主的水果栽培种植为主导产业的3种种植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促进志丹县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3]。

4.4 突出主导产品,促进种植业产业化经营

将苹果产业作为富民的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规划实施了16条苹果产业带。重点加强200个各级示范园建设及15个“百亩”市级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全县果园整体管理水平,确保新建园成活率、幼园保存率和管理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举办“百名果商进志丹”活动,参加省市果品营销推荐会,注重营销宣传,培育果农的商品、市场意识,发展苹果营销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融入全市主打“洛川苹果”品牌中。开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苹果精深加工,提高苹果产品附加值,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以产供销、内外贸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运营机制,使农民不仅从种植业中获益,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实现产业收益最大化[4]。

4.5 创新科技服务能力,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1%,生产集成技术达到82%,充分发挥良种、实用生产技术的提质增产效用。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普及活动,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县、乡、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养一支有知识、有技术、有经验的农业科技队伍,为加快种植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益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5]。据统计,2014年共集中培训果农33期13 300人,乡镇举办各类现场培训385场次,培训人员逾3.8万人次,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5 参考文献

[1] 杨树果,田中艳.大庆市种植业结构演变与调整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2):128-132.

[2] 田吟桦.共和县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3):309.

[3] 周正元,宋启容.耿马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3):254.

篇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设施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6)20-0041-03

近年来,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经涉及农、林、牧、副、渔及农产品加工、运输与流通等多个领域。其中以设施农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这是因为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发挥其精准高效的特性,因此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前景十分广阔。笔者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多年,致力于研究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从多个角度阐述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发展、应用情况,以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一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无线射频技术时提出来的,通俗的讲,其是指在“互联网概念”基础上,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一种网络概念。其中射频识别(RFID)是能让物品“说话”的一种技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物品信息集中到处理系统实现分析和处理,并且能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物联网》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是指由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协议把任何物品互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1]。

所谓农业物联网是指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具体有农作物生产、农产品经营、设施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它利用各类传感设备,采集相关信息,通过无线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传输,在智能化操作终端显示,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监控,以利于我们科学决策[2]。

2 物联网技术在国外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物联网技术诞生在国外,因此国外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较多报道,如英国研发的禁止外来人员非法进入设施的警报系统和温室内温度调节系统、远程灌溉系统等;日本研究名为“Open Plannet,OP”的监控系统,实现了温室环境和视频的实时动态监控[3];荷兰研究的花卉植物生长控制系统;美国加州研发的草莓培育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草莓生长情况及土壤、环境空气的温湿度变化,自动控制施肥与浇水。

在体会到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后,一些发达国家大面积推广这一技术,除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外,还对使用农业机械、后续的加工、物流进行监控,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完善[4]。应用成熟的有英国的农业管理与决策系统、美国的作物决策系统等[2]。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些国家将农业知识与应用系统有效结合,采集大量第一线数据,为育种、土壤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采收加工、物流等全过程提供信息化的服务。

3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晚于国外发达国家。2011年,国家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标志着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立项并开始启动,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成为我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5],标志着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3.1 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情况

据统计,全国已有8个省(区、市)承担了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工程,通过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市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6];江苏省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侧重对设施农业、猪的养殖环境监控,实现了自动化,并开始推广[7];天津市建设了总面积逾667 hm2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了约

1 000栋节能温室的示范应用,建成了农业物联网平台,研究了设施环境信息监督、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等物联网技术。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参与到农业物联网的研发中,如北京紫藤连线科技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在开发硬件的同时,还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以适应客户的生产需要[8]。上述系统的基本结构类似,如图1所示,即在温室中安装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与手机网络、互联网相连,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该网络,实时监控温室的情况,如温度、湿度、作物生长等,也可以与专家在线交流。

3.2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以传感器为基础,设施农业物联网常用传感器包括光照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敏(流体)传感器以及生物生长特性传感器等。另外,CMOS图像传感器(摄像头)也可用于监控作物的生长。在设施内安装探测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的无线传感器、摄像头,将若干传感器与控制器链接,可实时查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信息。

传感器采集数据后,通过数据采集传输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云计算等,将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由计算机控制温室的施肥、灌溉、门窗开闭、温度升降等。园区管理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了解温室的情况,并远程控制调节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的设备,提高工作效率[9]。

采用传统种植方式,温室内用工多、工作繁重。而现在,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收集数据,可实时监控温室作物的生长参数,了解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应采取的栽培措施,及如何提高产品的营养品质、风味品质和外观品质、降低农药残留量等,实现栽培技术的精确控制。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户可以登录农业物联网信息平台,将相关农业生产现场参数上传到云计算中心,中心经过选择后,筛选出对应的专家进行指导,并将相关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就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交流了。

4 设施农业物联网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从总体上看,设施农业物联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主要在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中应用,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经过分析发现我国设施农业物联网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4.1 专用传感器的缺乏

如前所述,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但国内生产的农用传感器质量参差不齐,性能差、监测数据不准确且没有合适的标准,因此,传感器只得依赖进口。正如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所说:“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市场上主要为进口设备,应在覆盖面、适用性上下功夫[4]。”

我国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应加大传感器的研发力度,研制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农业传感器。

4.2 资金的缺乏

设施农业物联网要求有配套的基础设施,而这一建设需要的资金较多,维护更新的资金也较多,投资回报周期长。目前,我国的设施生产多以小农户为主,对于一家一户的经营来讲,物联网设施所需资金偏高[5],大面积推广仍有一定的难度,只有等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应用。

针对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建议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准备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以加快农业物联网的推广[5];同时应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使投资多元化。

4.3 软件产品研发的缺乏

目前国内设施农业生产中已有的物联网主要停留在数据监测与初步分析上,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的很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控制,这实质上是缺乏相应的软件产品。

建议科研人员借鉴国外的经验,认真分析,结合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情况,开发相应的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充分加工利用。

5 未来研究的方向

未来设施农业物联网的研究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5.1 打造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设备

着力研制运行稳定、寿命长的传感器,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系统的自主研发,加强动植物生长过程的数字化监测。

5.2 注重数据的分析

通过分析各类型数据发现农作物生长规律,建立设施作物生长管理模式、病虫害防治模式等[10,11]。

5.3 研究和制定一批农业物联网行业标准

联合各单位,研究和编制农业领域专用条形码(一维码、二维码)、电子标签等的使用规范。

5.4 形成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针对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的监测监控,开发相应的全过程管理系统,构建全程技术服务体系。

5.5 培育农业物联网产业

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培育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积极推广这一技术,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世凤,冯春贵,贺圆圆,等.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1(7):190-192.

[2] 余欣荣.物联网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农业物联网知识读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4.

[3]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1):238-241.

[4]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5] 乔金亮.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N].经济日报,2013-11-5(13).

[6] 许世卫.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86-692.

[7] 刘家玉,周林杰,荀广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77-380.

[8] 李作伟.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

[9] 李作伟,丁捷,毛鹏军.设施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探讨[J].农业工程,2012(2):35-38.

篇9

一、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在市外专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举办了“引进国外智力,助推巾帼创业”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班,聘请日本草莓专家先生对全县130名草莓种植户、技术人员进行了草莓栽培技术方面的培训指导。二是组织常林集团、金正大、金沂蒙等大型企业参加“中国第五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等省、市举办的大型招聘会6场次,在“省海外人才项目网”上项目信息86条,聘请外国专家2名、招聘本科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20余名。三是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为载体,实行企业网上招聘信息和协议管理。今年新增在信息网登记开户企业2家,招聘信息30条,提供就业岗位129个。

(二)广开渠道,多措并举,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一是按照《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和扬州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5月份组织—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非师范类毕业生进行了公开招考。通过选拔,招聘了96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强了事业单位的活力。二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精神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七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实施办法要求,为年招募的2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办理了相关手续和年“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年度考核工作。三是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毕业生进企业就业。针对事业单位用人计划少,多数毕业生不能在事业单位实现就业的实际,为最大限度的促进毕业生就业,主动对100多家单位进行毕业生需求情况调查,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积极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探索出了毕业生在企业实现就业的路子。一年来,为推荐进入企业的59名毕业生办理了就业手续,并出具人才流动商调函67份。四是采取举办春、秋季人才交流会与小型人才交流会相结合的形式,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选拔人才的舞台。一年来,共组织120家(次)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各类参会求职人才226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790人。五是开展视频求职业务。利用视频设备将每位求职人员口述的个人资料、求职意向、专业特长等采集到电脑进行保存,方便用人单位直观的了解应聘人员的具体情况,有效提高了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三)拓宽服务范围,完善人事服务。在加大对民办学校、中介机构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人事工作力度。新增人事150人,其中个人49人,事业单位101人;办理户口32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8人,办理党员转正手续6人;办理转正定级手续26人,确定职称176人,为82人进行工资审核;为164人次代收代缴企业养老保险金、机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共计72万元。完善的人事为流动人员提供了便捷的人事服务,解除了流动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认真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本着“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通过对事业单位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和实名制范围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以推动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换。二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按照省、市的要求,及时公布了年度经各级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通过的1003名专业技术人员名单,其中正高3人,副高167人,中级360人,初级472人,并按规定办理了资格证书。认真组织了各系列本年度符合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工作,通过严格审核,共呈报高级材料327份,中级材料631份,初级材料386份。三是认真做好了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业技术人员的推荐、申报工作。为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根据省、市相关规定,通过调查摸底,严格认真地选拔了3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专业技术人员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推荐人选,经市级评审,1名专业技术人员获“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四是认真做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工作。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密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的特点,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实行了签定责任书等制度,逐步理顺、规范了办事程序,全年共为786人办理了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手续,并为去年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办理合格证书52份,审核备案继续教育学分1089人次。

(五)积极做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和服务工作。为推动“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报条件和要求,积极帮助有关企业出主意、想办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支柱企业或重点单位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县金正大公司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于11月份正式挂牌。目前,已有3名博士后进站工作。

二、积极落实公务员法,规范公务员队伍管理

(一)贯彻竞争择优机制,做好公务员招考录用工作。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了年度国家公务员招考录用工作。具体工作中,通过严格程序,强化措施,有力保障了公务员招考录用工作顺利进行。今年我县共招录国家公务员32名,其中乡镇机关24名,县直机关6名,法院1名,公安机关1名。全县共有1970余人参加公务员报考,有81人通过笔试进入面试范围。经过面试、体检、政审等工作环节后,32名新录用公务员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慎重对待,稳妥推进,做好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申报及人员登记工作。根据全市县区事业单位参照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开展了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基本条件,对各有关事业单位进行了梳理、上报,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批准,我县21个事业单位被列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参照范围确定后,根据部门“三定”方案,通过人员调查摸底,核实确定了各参照管理单位的编制、人数,工作人员岗位、性质及领导和非领导职务设置等情况。及时组织各相关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按要求进行人员登记工作。经市人事局审核,组织了拟参照管理的222人参加了登记资格考试。

(三)强化能力素质提升,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按计划选调学员,本着“学有所用,专培结合”的原则,积极协调,认真组织选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一是全年共组织71名公务员参加市人事局组织的各类公务员培训班3期。其中: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31名,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31名,公务员任职培训9名。二是举办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政工)干部培训班,对86名人事政工干部对人事业务知识进行了为期2周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人事干部业务素质;为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的工作能力,举办了年度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培训班,9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三是按照《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条例》要求,对全县8377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继续教育培训考试,对全县2627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知识更新培训考试。

(四)严格优秀等次比例,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奖惩工作。按照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机关事业单位优秀等次比例的考核规定,对全县13564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进行了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职务升降、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其中确定为优秀等次的2051人,占15%;确定为称职(合格)等次的11251人,占83%;未定等次的243人,占2%;不合格的7人,因各种原因未参加考核的49人。同时,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公示制度,对拟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根据国家有关奖惩规定,严格审核受表彰单位(个人)的呈报材料,审报省级先进集体6个,市级先进集体13个,县级先进集体125个;全国机械劳动模范1人,省级先进个人6人,市级先进个人100人,县级先进个人170人。考核奖惩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奖优罚劣的目的,有效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

三、严肃机构编制管理纪律,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一)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为配合《公务员法》的深入贯彻落实,巩固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果,确保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人事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会同县委组织部等五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及编制纪律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意见》。对严肃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的过快增长,杜绝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自行聘用人员、混岗使用人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按照编制管理规定,及时对工作岗位变动人员的编制进行了调整,为新进人员办理了增人计划卡,实现编制台账的动态管理,保证编制台账的准确性。根据市里关于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县党政群机关单位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数据库,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前提下,将全县党政群机关单位的机构名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实有人员名单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有效地接受社会监督。

(三)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网上年度检验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自3月份开始,启动了网上事业单位登记和年度检验实时汇总工作。通过明确工作人员责任,严格操作流程,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对各单位提交的各项材料严格把关,顺利完成了全县137个事业法人单位年度网上年检工作,为22个单位办理了变更手续,年检率达100%。

(四)做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照上级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对龙潭水库管理所、龙窝灌区管理所、抗旱灌溉总站、凌山头水库管理等四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人员编制、职责进行了摸底调查。对照市政府《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水管单位分类标准,将龙潭水库管理所、龙窝灌区管理所、凌山头水库管理所整建制划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定性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重新核定了三个单位的事业编制。将抗旱灌溉总站予以撤销,将其职责及现有人员进行了划入龙窝灌区管理所。

(五)认真做好机构编制的审批工作。对各单位的申请报告进行了认真梳理分类,根据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拟定出办理意见,并提交编委会进行研究。对经编委会研究确定的机构编制事项及时行文进行了公布。根据市局要求,下发了年县直事业单位补充职工计划申请表,对县直各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为下一步人员配备奠定了基础。

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升人事服务工作水平

(一)认真做好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一是做好工资福利政策的落实工作。全年共审批机关事业单位按年度考核晋升的工资业务13000余份,因职务、岗位变动产生的工资业务1200余份。审批套改原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1600余份,年工资改革以来军队转业干部工资82份,审批和调整遗属困难补助156份。二是做好津贴补贴规范工作。会同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印发临沭县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临沭县规范县直机关津贴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县直机关事业单位规范津贴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特殊岗位津贴执行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各种津贴补贴项目进行了清理归并,合理确定了津贴补贴标准,并按照规定标准及时对相关人员津贴补贴进行了审批。三是组织开展了病退人员查体工作。根据市人事局的要求,组织了15名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坚持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体检。对初审合格的5名人员进行了公示并上报市局审批。五是根据市局的要求组织了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全县共有198人报名,其中高级工45人、中级工95人、初级工58人。四是按照干部退休审批政策的要求,对全县将到龄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摸底统计,及时为148名到龄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

(二)认真做好安置工作。一是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安置工作实际,采取“双考”、“三公”、“一监督”的安置模式,对今年转业来我县的8名军官进行了妥善安置,达到了用人单位、部队和转业军官三方面满意的良好效果。同时,对随迁来我县安置的4名转业军官家属,根据其原单位的性质和意愿,按照对等安置的原则进行了安置。二是搞好自主择业转业军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组织自主择业转业军官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和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他们生活、就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再就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做好自主择业干部的住房补贴和医疗保险发放工作,今年共申请发放住房补贴4.2万元、医疗保险1.9万元。三是继续推行“三个一”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干部反映的遗留问题,建立企业干部稳控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在以往帮教稳控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五包”措施,明确帮教责任,突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按照市里的规定,提高了企业干部待遇,将企业干部的退休金由每月1050元提高到1218元,将在职人员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月1319元提高到1680元,并足额缴纳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组织了企业干部进行健康查体,建立起健康档案。各项政策待遇的落实,确保了企业干部无一人到省进京上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严格工作程序,做好人员调配交流工作。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事业单位人员合理流动,积极贯彻上级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有关规定,创立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新机制。先后为县医院、经济开发区、统计局、计生局等15个单位公开考聘工作人员28人。

五、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塑造人事部门新形象

一是以建设“效能机关”为契机,加强机关建设。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以打造“效能机关”为重心,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和制约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人事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优化服务环境和廉政环境。积极推动构建“法制、务实、服务、廉洁”为目标的管理体制,教育职工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行业新风,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年来共接待来信来访140件次,当场解决问题108件次,通过调查核实解决32件次。

二是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人事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强调重申了周五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互学互助、边议边学,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既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又学习人事业务知识,特别注重对新技术、新知识领域的学习,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善于寻找新视角,提出新创见,谋求新举措,实现新发展,提高自己履行职责的能力,为“解放思想创新业,跨越发展建强县”提供有力的人事人才保障。

篇10

1项目概况

乌尔禾区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的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图1)。乌尔禾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以农业生产为主体,被誉为“河谷天然绿洲”,具有以“魔鬼城”、恐龙化石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规划园区位于乌尔禾区的西北面,东临同兴路,北临阿拉德路,南面与西面是待开发地区。规划园区用地是较规则的矩形(700m×400m),总规划面积28hm2。整个园区地势平坦,规划区内现为荒地和少部分耕地,北面有一片杨树林。园区边缘因有同兴路和阿拉德路而交通便利,东北向距离“魔鬼城”约1500m,在园区内即可见其轮廓。

2园区的规划定位和市场前景分析

2.1园区的规划定位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位于乌尔禾区西北部,当地的“魔鬼城”是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和影视拍摄基地,恐龙公园也独具特色,但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资源在当地却很匮乏。由于处于大漠区域,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该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以开发无公害蔬菜、果品为主,以生产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为辅,选择适宜开发的品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其旅游功能应定位为:乌尔禾区生态农业观光与康乐休闲旅游地,建设综合性的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基地,把生态农业建设、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图1项目区位Fig.1Projectlocation广泛参与融于一体,成为沙漠绿洲和戈壁乐园。

2.2市场前景分析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并且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3]。因此,发展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能带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无公害蔬菜和可食花卉生产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热点,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要求,能创造持续的经济效益,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3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1规划指导思想在乌尔禾镇总体规划(2006~2020)的前提下,以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理顺园区农业生产与城镇居民的游赏、休闲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规划中以乌尔禾区的农业文化为依托,突出“田园农业和休闲农业”的设计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旅游为动力,以古朴清新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特色,建设集娱乐性、参与性、科技性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3.2规划原则

3.2.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规划结合所在区的现状,考虑近2年内的可实施性,主要以蔬菜和果树产业为动力;兼顾长远发展的目标,将该农业园发展为集观光蔬菜、观光果树、观光花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3.2.2生态性。突出生态性规划理念,在规划与建设中强调顺应地形、随形造景,充分利用现有植被,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营造自然的植物群落结构和最大的生态绿量,创造人与绿地和谐共处的生态游憩环境。

3.2.3文化性。文化是生态环境的底蕴和特色。发掘乌尔禾区的乡土文化,应对地方文化和乡土艺术进行提炼、概括,将传统的文化符号融于游憩之中,体现园区文化特色;开拓有时代特色的活动项目,带动园区的发展。

3.2.4特色性。围绕“田园农业和休闲农业”,以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为特色,使园区成为克拉玛依市,乃至新疆最有特色的园区之一。

3.2.5游人参与。园区内各景点的设计坚持“景点=文化性+经济效益”的设计理念,以体验农业和乡村文化为主,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在愉悦的参与中,游人可领略到农业生产与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3.2.6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乌尔禾土壤和气候特征的蔬菜、果树、花卉品种,同时应注意开发特色蔬菜、特色花卉。

4规划构思

4.1项目构思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以“田园农业和休闲农业”为设计理念,重在塑造和凸显乌尔禾区田园牧歌和生态农业景观。利用风力发电提供能源,并且利用垃圾处理回用系统和水循环等生态环保设施。该项目应将农业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景观营造之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并使其与现代生态环保技术相结合,构建集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鉴于观光农业的性质,项目开发应重在选择特色农业,并以体验农业、乡村文化、康体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带动游人参与的积极性。具体的项目组织应注意对“土、特、新、奇”的把握。首先,从传统观光农业中寻求新意,在采摘游、赏花游的基础上,设置花卉美食轩、插花屋等农业参与项目相关设施。其次,农家客栈、务农学校、自耕自足的草原人家都在体验农业方面充满新意。再次,将乡村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开发一些以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特色的项目,如新疆特色植物园,以及一些参与性的游乐项目,如跑马、民族歌舞等(图2)。

4.2景点布局构思由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将以观光农业为基础,以旅游项目为带动,使园区按功能结构形成“一环,两轴,八个功能区”的总体布局。一环:贯穿整个园区的主干道,把各功能区串联起来形成线型的景观空间游览序列;两轴:民俗文化轴和戈壁乐园轴线;八个功能区:包括新疆特色植物园、民俗文化街、草原牧歌、观光蔬菜园、果品采摘园、科技生产示范园、农耕文化、戈壁乐园(图3)。

4.2.1一环。是贯穿整个园区的主干道,它把各功能区串联起来形成线型的景观空间游览序列。在休息小场地中结合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的诗词,营造景观游步道的文化氛围。设草原牧歌、科技生产示范园、观光蔬菜园、风力发电站、管理中心、果品采摘园、农耕文化7个景区。

(1)草原牧歌。在园区的西南面,用大面积的草坪、蒙古包外加大量的牛羊营造草原牧场风光,共3个景点。①英雄东归。乌尔禾区的主体民族———蒙古族,是吐尔扈特部落后裔的聚居地,用雕塑景观记录了:1771年,从中国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并在当地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王朝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举部东归故土的历程。②敖包相会。通过建设蒙古包来营造草原人家的情景,以便于远方的游人相会于蒙古包,体验草原人家的生活。③草原放牧。用大面积的草坪和大量的牛羊营造草原放牧的景色,并在周边形成环状的骑马场。

(2)科技生产示范园。该区主要服务于科研、生产,科技应用展示和室内观光,位于科技观光园的西面,以展示现代温室技术、节水滴灌技术、喷灌技术及滴灌施肥技术、人工CO2施肥技术、化学熏蒸剂减湿防病虫技术、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等新为主。该景区以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要造景因子,并在其中布置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卉和无土栽培蔬菜,游客在此可以欣赏到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卉。

(3)观光蔬菜园。该区位于园区的西北面,种植了一些具有新疆特色的瓜果蔬菜,如哈密瓜、番茄、西瓜、辣椒、草莓等,这些蔬菜果类在成熟时不仅可供食用,还可以其红、黄、绿的果实颜色营造出一道艳丽的风景。

(4)风力发电站。位于园区的西北面,利用当地风大的特点建造了风力发电用的风车,凸显出能源利用的生态性。同时,成行成列的风车也具有很强的景观性。

(5)管理中心。位于观光蔬菜园内,主要是园区管理和办公的地方。建筑上采用了当地农家的设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