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

篇1

1.1有利于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数量、组织结构以及知识的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其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知识选择标准的模糊化。而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建思维,还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定为课程结构构建的主要任务,并在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

1.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给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课程教学实践则主要提出了教学应该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解除学科知识对学生精神上的奴役,消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挤压,并利用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减少由学习成绩的评价对学生个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3有利于帮助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仍有许多教师受传统教?W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学实践则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课程的构建,使知识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压力。

2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策略

2.1整体布局开放便捷,让幼儿自主按需选择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教育已从着眼于表层的当前认知,逐渐转向关注于深层的长远发展,开放性的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

根据班级的原有设施结构,我们对美术区做了整体布局的调整,根据不同的美术方法,将大区分割成小块,并将区域充分开放化,细化美工区的操作内容,如戏墨娃(水墨画)、油你真精彩(油画)、星罗棋布(布艺)、给你点颜色看看(彩绘)、情定沙缘(沙画)等,让幼儿能自主地按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经过精心布局,我们将区域的柜子设计成了不同的造型,如“十字型”“L型”“马蹄型”,或靠墙摆放的全敞开型,或依角而成的半包围型,每个小区顺势而成、巧妙连接。既开放,又相对封闭,既有一定间隔,又能自由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柜子进行分割,内置篮筐、上摆货架、侧贴图示、后加操作,发挥区域的最大价值。

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弥补了集体教学的缺陷,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

2.2标志规则清晰形象,帮助幼儿控制行为、形成定型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可以形成不同的刺激条件,对幼儿的认知、行为具有激发性,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如果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美术区的设置中,我们注重各类标志和规则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例如,在美术区域适当的位置贴上相应的规则图示,事先与幼儿一起商讨确定,再由师生共同合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我们的约定”。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帮助幼儿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动力定型,促进幼儿坚持性的素养发展。

2.3作品展示彰显艺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其本质就在于让幼儿懂得美、追求美、??造美,从而陶冶情操,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表象性,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方向,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让幼儿充分感受美,善于评价美,随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在美术区的设置中,为幼儿预留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桌面展示、墙面黏贴、空中悬吊,或专门成列,或变成装饰,或形成隔断,全方位巧妙地呈现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或独树一帜、或组合造型、或批量成势,展示摆放看似随意恰是有为,处处彰显艺术气息,不仅给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相互欣赏、比较评价的平台,也给幼儿美的熏陶。幼儿能自由地欣赏、观察、讨论,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发展幼儿的反思能力。

2.4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数字技术媒介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使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丰富、具有趣味性。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播放电影、电视、录像,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增加对视觉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美术是一门将视觉形象通过有技巧的绘画技术将之以二维或三维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学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会更容易形成空间意识和形象意识,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想象并构思整个过程和图像,创作出蕴含自己个性、情感、意图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将美术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自觉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特有的美术表达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美术学科中蕴含的文化理解素养,创造过程蕴含了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印象。

一、高中美术教学对文化理解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理解认知

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阻碍了他们观察现实世界。高中美术教学是唤起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兴趣的重要途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兴趣,发挥想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美术表达中慢慢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实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2.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感受都是不同的,受审美能力的影响,学生对同一对象的审美往往会出现差异。此外,仅仅停留在审美欣赏阶段是不够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审美和欣赏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尝试做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3.促进学生全面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学段的美术教学,其更像是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归纳。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形成对美术的认知,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部分高中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开展美术教学的意义。实际上,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理解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也是掌握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通过了解,能够形成对美术形象完整、系统的理解,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美。同时,美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介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一定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建立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学会尊重美术作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理解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1.文化理解与艺术感知

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文化理解就是从文化角度赏析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建立在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基础之上,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美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美和的基础与途径。艺术感知是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关键,文化理解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之上,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出现差异是必然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对世界艺术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理解、珍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文化差异中学会尊重、理解自己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

2.文化理解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艺术涵养的体现,是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审美情趣离不开美术学习,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往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一些特殊的文化仍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使其在审美中修身养性,体会艺术的美。审美中的“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学识,因为每件美术作品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创作者所属国家的文化。因此,审美建立在“审”识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把握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校通过对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独立地认识、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3.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学生表达自身构思和联想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理解是学生创意表达的基础,学会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发挥创作想象。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想象以及实践,明确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创意实践的产生基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通过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完成对想象和联想的现实化转变,化虚为实。这也是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培养高中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情境,以美术体验为基础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其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以美术体验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体验中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美术作品鉴赏的情境,多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户外教学活动,春暖花开之季、落叶纷飞之时都是开展户外绘画学习活动的良好时机。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前一天走访适合户外学习的地方,提前通知学生和学校,第二天带领学生在指定地点进行户外写生。高中生的纪律性比较强,便于管理。不同学生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并将之呈现在画纸上。同时,这种体验式教学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美术课堂。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教辅材料,在课堂上分析、鉴赏不同国家美术作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然后大胆创作,以最大限度地探索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蕴,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此外,学生要在鉴赏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打开眼界,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第二,了解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品和概念。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从传统到现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碰撞带来的成果。在第2课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与塞尚的《静物》,比较两幅作品,从色彩和图形切割中找到二者的共性。此外,学生需要分组再一次观察蒙克《呐喊》、马蒂斯《舞蹈》等作品,从作品流派、内容、特点等方面赏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该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差异并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之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3.教师引领,以课堂为重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美术课堂是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欣赏美的重要阵地,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收集、整理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并形成能够体现自身创意的创作方法。这种欣赏、激发、创造的过程被称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课堂重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不同时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发现不同时代文化的闪光点,如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奴隶社会的青铜文化、秦汉以后到清朝的文化以及现当代百花齐放的艺术成果,进而让学生真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领略民间美术中各异的风土人情,对民族艺术文化形成具体的认知和感悟[2]。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赏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多元的艺术美、感受多元的文化美,让学生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美、评价美。这些都是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目光、包容的心态尊重和理解美术作品的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美,认识到美术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语

高中是学生发挥想象、实现创意的最佳表现阶段,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高中美术课程是富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课程,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创意、想象结合的绝佳途径。艺术创造需要新鲜的活力,文化理解与传承需要新鲜的血液,教师要将二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文化,让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美术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关键节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探讨美术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祺.新课改下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7):20.

篇3

摘要:《生命的甘露》是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内容为保护水资源,让学生形成和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本文分析的是由王涛老师执教的一节课。该教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甘肃当地的缺水现状出发,围绕水资源的重要性与合理利用展开课堂讲解,充分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知识学习与自身生活体验的密切结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脉络较为清晰,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法。基于学情的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层层推进的环节,不仅把学生领近门,更引导他们走向深入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招贴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95-02

在笔者看来,本课是在传统“三维目标”教学基础上进行了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美术学科提出了五个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些在王涛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根据教材要求,王老师将该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掌握设计水资源招贴画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认识水的重要作用,并学会结合主题设计・招贴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整体而言,王老师的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首先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不可否认,当下,我们身处读图时代,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纷至沓来的视觉文化的冲击,卡通、漫画、广告等视觉画面正全方位、立体化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为此,授课教师首先注重“读图”的作用。注意以直观、生动、典型的图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招贴画本身具有良好的视觉表现性,王老师充分抓住招贴画这一特点,在课程中展示三幅招贴画作品,并提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幅,充分利用“图像思维”,即在进行观察、欣赏、创意时,把相关的信息与图形、图像进行关联、映射。把设计、创意的过程转换为图像的变换过程。由此,逐渐引导学生懂得招贴画的作用,即用画中的图像和文字简单明了的传递想要表达的信息,并突出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内容即设计一幅富有创意性的招贴画。王老师在接下来示范招贴画创作的过程中,逐步彰显出招贴画设计应从图形、色彩、文字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笔者认为,节约水资源的主题是创作者在招贴画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是教给学生通过观察作品内容,结合对图像三种语言的识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并带有责任的去亲自设计一幅节水的招贴画。

其次,教师巧妙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在本课中,王老师将小任务赋予每一位学生,将新的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其中,学生通过对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分析、操作和实践。在教师演示操作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则变为主动地做,将看似枯燥的招贴画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仅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同时,王老师还关注到美术学科的特殊性,注重学科交叉。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将自然、语文等有关知识融入到课程中来,例如,王老师在示范完成一幅招贴画设计时,提出画中的主题文字应简洁、通顺、突出。通过观察、思考、想象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合理介入学生生活,培养创意思维。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情景的设置和导入尤为重要,以生活的点点滴滴创设情景导入课堂,是引发学生反思的情境和平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设置与情境教学。在现实的社会情境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和保证。王老师在课堂开头播放水污染相关视频,被污染的河流、干涸的大地、因缺水而死亡的人类与小动物等,都使学生触目惊心,更会触动学生幼小而善良的心灵。招贴画设计的思维来自对形象的不断联想和否定,教师分析招贴画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了解作者灵感和创意性思维的过程。王老师在解读作品的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巧妙的将德育有效融入教学,以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最后,素养提升将会使学生享用终身,文章前面提到了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2]2015年教育部负责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战略已正式启动,尹少淳教授指出:“知识与技能如果没有跟情景相结合,没有跟生活相结合,没有跟解决问题的需要相结合,就是死的,而死的知识最终会被遗忘。”[3]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核心素养时代”,这不仅取决于美术教育专家及学者的研究,更大程度的取决于一线教师的教学,任何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都要经过不断地实践,而实践的过程则是十分艰辛的,一线教师更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带入课堂。其次,一线教师在学校中所担任的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监护人,不仅要对教学成果负责,更要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等负责,也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各种大小意外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及应对策略,例如,手工课中,学生被剪刀或者小刀扎破了手,那这节课该继续进行还是先照顾到受伤W生呢?这种细节上的关注和处理也是美术学科之德育力量的直接呈现,是教师的教学情怀。因此,笔者认为,任何高深的理论研究都应先体验一下真实的一线课堂,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最全面、客观、真实。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塑造人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其更加热爱生命。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期望获得的主要成就。因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为满足21世纪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对美术学科育人目标的再思考。

一、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

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视觉体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形象内容感知阶段(即这是什么东西)。第二层次是形式认识阶段(即是怎样表现,怎样做的)。学生开始关注画面中的色彩、造型、构图等形式语言的认知,这是加深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的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第三层次是情感共鸣阶段(即看了之后自己有什么感受、想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学习岭南版四年级上册《千姿百态的树》这课之前,先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教室前面植物园的植物和叶子,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有哪些种类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树干、树枝、树叶在形状、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植物的观察加上课堂上叶子图片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在形状和色彩上的差异性。这样,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植物异彩纷呈。学生绘画视觉语言的丰富离不开各感官的敏锐感知,教学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二、鉴赏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我们在让学生进行欣赏时,必须选择含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或具有强烈美感的图片、实物,让学生进行欣赏。这是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孩子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孩子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视觉体验和选择也会更敏感。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各种类型的丰富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进行欣赏的素材,都可以为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我们在进行美术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时,就可以出示列宾的绘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进行欣赏。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验接触,孩子们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丰富着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多渠道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为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情保持着时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声音以、动态图片、微课和多媒体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在使得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

同时学校应积极组织定期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例如,组织画展,参观展览、举办社团交流展示活动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或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体验大自然,让学生去到公园、乡村等地方,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一切,发现大自然的美,发现身边的美,多渠道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现状;教学模式

1 高职院校美术课程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起步较晚,美术体系不完善,各项内容设置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价值取向等方面,教师没有形成层次化内容,缺乏系统模式,整体教学水平受限较为严重。

(1)缺乏美术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美术专业知识进行提升,不注重从学生自身发展着手,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导致学生的教学效果受到非常严重的限制。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情感对艺术价值发挥的重要性,只让学生掌握单纯的美术技能,这种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及美术素养培养,造成学生艺术价值创造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审美培养受到抑制。

(2)课程内容单一、枯燥。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学”是最为普遍的形式。教师将课本中的内容“满堂灌”到学生学习中,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造成在繁重的美术学习任务中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日渐低下。

(3)教学价值取向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美术知识、美术功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价值取向违背了高职美术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美术素质的需求,与教学大纲价值体系内容背离。我国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将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认识作为教学重点,以培养美术修养为主,提升美工技能为辅,提升学生美术学习成效。

2 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与高校教育存在性质上的差异,该教育主要是为了通过职业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岗位,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职业基本技能,顺利就业。因此,在美术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首先突出美术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院校要注重对课程结构的重组,依照职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美术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型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形势相结合,提升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价值。其次,院校要对自身结构体系进行优化,依照“精简、融合、增设”三方面规范,将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美术价值结合在一起,从美术艺术方面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再次,院校要依照美术课程的独特性,突出专业中的职业定向性,保证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身艺术创造价值,要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保证学生与社会用人良好对接。最后,院校要不断依据企业需求,实施院校联合调整,由专业人员定制“订单”式培养方式,保证人才高效输出。

3 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1)单科分段式教学模式构建。单科分段式教学模式构建主要指固定的职业需求及岗位需求下设置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编制、分段,实施阶段性教学及阶段性评估。在上述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美术课程分为三阶段: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基础课时主要实施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对美术元素、美术欣赏、美术绘画三方面基础知识进行讲解,保证学生具备美术绘画技能、美术欣赏技能;专业基础课教学时要对构图学、透视学、摄影、素描、油画等知识进行强化,保证学生认识各项美术技能,提升对美术的认识;专业实践课阶段要深入CAD、3DMAX、平面动画设计等教学知识,设计实践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对上述技能软件、美术设计的认识、应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及美学艺术素养。

(2)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构建。核心阶梯模式要将专业性、综合性、职业性放在模式构建的第一位,将学生发展作为构建的主要方向,保证学生能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泛到精地学习高职美术知识、技能。核心阶梯课程模式需要采取综合理论模式,将职业培养需求、高职美术要求、美学艺术需求结合在一起,从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美学意识、价值意识五方面完善系统学科。通过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教师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认识,激发学生高职美术教学学习效果,对学生美术能力培养、艺术价值欣赏、美术技术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构建时要:1)创造阶梯教学目标,针对高职院校美术学生现状及水平,形成层次化教学目标,保证在学生能力技术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育,提升美术教学的合理性。2)依照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设立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意。例如,在实施《装饰画制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装饰画制作元素、制作流程、制作工艺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了解装饰画制作,独立完成装饰画制作。3)拔高美术教学价值,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将创新贯彻在核心阶梯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方方面面,将实践活动作为核心阶梯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突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及实践培训,保证学生能够在操作中融合各项美术知识,提升自身美术技能。教师可以设置CAD实践课程,让学生使用CAD实施美术设计,要不限美术设计形式、内容,鼓励学生创新,摆脱当前学生死板、单一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设计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各项美术知识的运用熟练度。

(3)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构建。能力本位课程是将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从社会、企业、职业、学生因素出发,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美术技能学习效果,确保学生适应社会、职业的需求。该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善企业岗位下课程配置质量,提升“课程本位、需求本位”的实现效果。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美术课程能力本位构建要依照能力需求适当调整内容比例,将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体,以能力为中心配置课程资源,淡化美术课程体系之间的界限。例如,在实施《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设计能力作为突出位置,结合景观视角、元素等的分析,将《构图学》《透视学》《素描》等结合在一起,打破课程内容之间的界限,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项美术学知识,提升美术知识运用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知识内容中不断总结、创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要将课程中心放在实践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基地、实训基地,让学生将学习与实训结合在一起,从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符合当前社会、职业的需求。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评价内容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选取新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教师要以学生岗位技能水平作为评价主体,确保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评价体系需要从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两方面着手,以学生美术技能、美术素养为核心。例如,毕业考核中,高职院校可以分为理论考试与口试、实践设计考试、现场答辩、职业技能考核四部分,从四方面给予学生成绩。

4 总结

在实施高职院校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形成正确的美术课程体系设置方式,依照职业技能需求,形成正确教学价值观,才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教学成效,改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在上述形势下,教师要依照自身教学需求,合理选取教学模式,提升模式之间交叉应用效果。教师要从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四方面完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优化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成效,加快我国美术教学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刘洪岩.谈高职高专学前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1(16).

篇6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I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51-01

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浪潮的当下,学校首先应该做的是将“核心素养”这个广泛的概念校本化。所谓校本化就是学校根据自己本身发展的特点去结合新兴概念,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核心素养落地应坚持四个“转变”:

一、从重视共性发展转变为关注个性发展

学校应该拿捏好常规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并根据该平衡点去革新校园管理。从死板管理转变成开放式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而不是单单以学习优异为目的。学校也应该将学生从教室里解放出来,适当举办校园活动,如拔河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春秋季运动会等。同时,学校让学生在运动会等竞赛中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及特长,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善于宣传,有的则善于设计班级的班牌、横幅,还有的学生体育竞技能力较强等。除了定期开展校园活动外,校方还可以给每个班级设置班级展示角落,让学生利用黑板报,宣传墙等去展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

二、从管理学生转变为规划学生

小学是学生个体树立品行习惯的重要阶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校方总是出台各种各样的管理办法去管制学生,比如《学生校园文明着装要求》《校园文明用语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礼仪规范》,等等。而在核心素养观照下,学校管理必须从事无巨细的管理学生转变为科学地规划学生,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学校定期举办礼仪规范文化节,将日常“驯化”变成学生愿意接受的体验、创造,让规范在文化浸润中萌芽,从理想的教育规划中,看到的是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从单一教学转变为多样教学

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指出,小学教学模式必须包含启发性教学、探索性教学、全面参与性教学与亲自实践性教学,要在保证按时完成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下,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比如,小学语文课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习;数学课则可以模拟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学习;其他学科也均可以采用“角色互换”“情境营造”等多样教学模式。总之,将单一的教学模式革新成多样高效的教学模式,其优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从关注成绩转变为重视综合素养

篇7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目标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早已进入了美术课堂。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将展示信息的方式由传统方式改为多媒体展示。有些教师可能只是把自己要讲的内容换成了课件,或者微课等其它方式展示出来。这样,有的老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没有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相反还认为是一种负担。对于学生来说,也没能很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本身也未能有效的与美术教学体系进行整合。

中小学美术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审美情感。现代数字技术如何促进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能力,这才是我们在美术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为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美术学科的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美术学科教学已经进入了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的时代,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选择获得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其二,将知识和技能放在情景中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美术学科的教学手段更丰富、更多样,信息技术将成为美术教学手段革新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这一课,在导学案中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一下有哪些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这项准备,提示学生艺术形式不限,可以是美术,也可以是音乐还可以是文学艺术等。当然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可以对几种艺术形式的作品都准备齐备。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课堂上的展示就要涉及不同的信息技术,美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普通使用者,没有必要过多关注它们的新技术的开发,只要能遴选出适合作为美术教学辅助工具的产品,通过收集整理,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整合它们的功能,进而能够灵活运用,充分发挥“组合拳”的威力,为拓展美术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服务即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这一课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形、声、光、色、动、静结合的特点,多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作灵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三、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新模式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弥补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化的不足,丰富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以有效提高学习者,参与者的动机和能力;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育的枷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参与探索、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活动,不断完善知识的自我构建。

现在运用到美术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已经很多了,比如PPT、微课、博客、甚至微信、QQ等等都运用到了美术课程中。PPT、微课等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运用,为完成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服务,而微信、网络日记、QQ等主要运用在课后,教师与学生进行的课后教学追踪和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上,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生成,反过来对课堂的教学也是一种促进。

例如,博客又被称为“网络日志”,是个人在网上的公开日志。如今博客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它不受r空限制,管理操作简便,具备友情链接与评论互动等功能,还能将许多的博客串连以形成分享式社群等等,这些特点使围绕博客建立起来的教学共同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达到共享资源、智慧和经验的目的,还可以将博客作为教师指导、教学反思和学生学习的档案袋,记录学生学习中的成长。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运用是否恰当,学生的表现是评价的重点

我们听一堂美术课,走进教室,应该首先观察的是听课的人。教师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否恰当,应该看学生的一举一动和完成的作业(作品)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是课堂上运用的信息技术是否成功的依据。学生是否清楚他们在课堂上要学到什么和能做什么,在整堂课中,学生是否始终是积极的学习者。观察学生,从学生的现场反应来评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这似乎是一种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有意义,运用的信息技术是否恰当,且对学生达成目标是必要的。教师通过展示台、PPT、微课提供的可视内容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得更清楚,学习得更扎实,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实际作用,即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我们才说这堂课的信息技术运用是恰当的。

五、结论与建议

现代信息技术难以呈现或取代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预设与生成,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所以,从设计到课后反思及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样内容的微视频、PPT等信息技术,不同学生,不同教师在不同地区使用时,往往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除了受教学环境条件影响以外,还与学生的认知差异有较大关系。为了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符合师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在设计制作时,最好考虑到学生的反馈情况和接受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信息技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受到检验,未得到学生的评价反馈和认可,使用效果就难以确定。这就需要我们从信息技术应用覆盖范围、资源开发的角度来提高认识,更加符合学生的要求,让教师运用的信息技术更具吸引力,更能拓展和扩大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其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海林.《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员―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

篇8

关键词 文化建设;渗透;内涵;渲染;品味

笔者怀揣着对美术的喜好和追求,考入了美术师范院校,毕业后,一直从事着农村初中的美术教育课程工作。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本人所在的海门又是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于此,很多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维中,也不断的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海门地区现在大力实施和推广的就是让教师过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首先提出并得到实践和推广的,我们海门就是重点的实验区,也是成果颇为丰硕的一个地区。

学校核心文化建设就是新教育研究成果之一。笔者在这么多年的学校核心文化建设中发现,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美育课程教育的渗透和落实,能非常有效的服务于学校的文化建设,能非常有效的提升学校核心文化的内涵和品味。

第一、美育课程多层面渗透,提升内在文化内涵。

美育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多层面的渗透,旨在丰富整个学校核心文化的内容,提升整个核心文化的内容。具体可以服务于以下三个层面。

1.学校层面。美育课程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后勤职工。因为,学校核心文化建设的对象是整个学校整体,学校每一个成员文化素养都将直接影响着学校核心文化建设的效果。美育课程可以作为学校校本研修的课程的一个分支,让课程的价值得以体现和落实。比如全体师生应该具有必要的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而这些方法的确立,能力的提升和达成都需要美育课程来完成,美术专业老师、普通教师员工、每个学生个体都应该具备相应的素养和能力。

2.学生层面。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标标准把美育素养达成分层四个阶段,而初中阶段无论是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还是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或是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等,都应该得到较高的提升,学生在整个学习和表达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固有美育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式和方法。

3.课程层面。美术课程不仅仅为了服务于学生的美术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更为了服务于全民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评述能力的提升,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美育课程以成为社会个体提高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的一种固有元素,缺之不可的调味剂、催化剂、粘合剂。那么,学校作为社会公共体的一部分,教师、学生等,都是社会个体的一部分,这些部分的素养提升都离不开美育课程的渗透,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内涵的提升。

第二、美育课程多元化渲染,提升外在文化品味。

美育课程的重视和渗透,首先促动的是整个外在文化品味和底蕴的提升,提升了整个学校文化的品味,为整个核心文化酿造了很好的环境氛围。

1.学生仪表着装。学生因为美育教育的渗透,能从审美角度、鉴赏角度、表述角度提升自己的美育素养。学生的美育素养提升了,学生的仪容仪表也会随之而提升,学生不仅能从“美”的角度提升学生仪容仪表的规范性,还能潜意识的提升自己提升仪容仪表的品味,提升中学生应有的青春、活力、积极、奔放。

2.班级文化布置。完美教室构建的核心就包括班级的文化布置,班级文化布置的过程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都必须考虑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环境的匹配性,让文化环境布置充分体现文化的核心价值导向。比如,百合花班,其布置的特点要吻合百合花的习性特征,要吻合班级所有成员对美好愿望的憧憬和努力,反应整个百合班成员的生活点滴、酸甜苦辣。而良好的班级文化布置肯定离不开美育教育的深远影响。

3.学校文化布置。学校核心文化的价值取向必须通过学校的校园文化布置来得以体现,学校核心文化的科学合理的布置,不仅是对外展示学校形象的一张名片,更是陶冶师生情操、渲染学生学习、工作、休息氛围的精神食粮。学生在富有积极向上、寓意深远的环境中学习,会变得更幸福。而教师在文化的引领下,用自己的智慧挥洒爱的汗水,那是幸福的教育生活。比如,笔者曾经的工作单位,海门市四甲初级中学,那就是一所以弘儒文化为学校核心文化特色的学校,从学校孔子铜像,到弘儒文化橱窗布置,到弘儒文化墙的墙壁文化的布置,在表达文化价值引导的效果的同时,也给人以美感,这正是美育在学校文化布置方面起到的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美育虽然不是学校核心文化的所有,也不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但是我们经过分析可以深刻感受到美育课程的有效渗透,对学校文化的建设的提升和渗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校核心文化建设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美术教师要为美育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价值付出更多的是思考,其中不仅包括坚持不懈的实践研究,还包括深入学习的理论研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提升其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