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网络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人,我对“网络经济”这个词很自然的有一种反感。一方面我不明白经济的事情,另一方面总是觉得网络经济这词儿太虚。
但是越来越多关于这个话题的炒作,越来越多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即使作为一个搞技术的,我也不得不经常想想“网络经济”到底是什么,或者到底应该是什么?
必须说明的是,对经济我一点也不懂,这里所说的也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
网络至少在大家的期望中是能够赚钱的,否则网络股为主的那四达也不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最近在跌,个人认为那也是阶段性的调整。不过目前在中国,网络并不是第一看作能赚钱的,而是更多的看做是能圈钱的事情。
一个网站,如果是投入几亿,就是有一天这个网站赚钱了,与其投入相比,与其股价涨幅涨速相比,很难说通过网站所能赚的钱就能堵得住已经有的窟窿。
再看看亚马逊这样的网站,已经投入的和已经亏损的,可能是将来即使开始赢利了,也很难在短期内收回的投入。那么为什么其股价还在拼命的涨,更重要的是,其股价在最近的半年内又拼命的跌?
网络经济跟网络肯定有关,那么是不是仅仅只是网络就足够说明网络经济呢?上面我说的那些就是想要说明,网络本身是不足够支撑网络经济的,如果真有网络经济能存在的话。
网络经济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是什么?
当我看到美国在线与时代合并的时候,我觉得对网络经济的思考开始有所进展。
美国在线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媒体,而目前就是靠着很大很大的一个用户群体来支持其交互媒体的发展。应该说美国在线至少第一是新型的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是其交互性,即时性,自由和共享性。而有很长历史的时代华纳为什么愿意被合并,美国在线为什么愿意兼并时代华纳?
美国在线作为已经拥有巨大用户群来说,仅仅只是靠其通过网络所得和目前的资源来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尤其重要的是更多的收入,并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美国在线要扩充,要扩到任何它的客户群有需要的地方。传统媒体有其自己的问题,但并不是网络媒体就能完全替代。因此美国在线需要扩充到传统媒体的地盘,需要有服务于更多的需求,需要有很多传统媒体多年所积累的资源。因此,兼并时代华纳对美国在线来说,必要,有用,很有用!
时代华纳作为媒体巨人,其类似的对手已经很难与其竞争,至少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但网络的兴起产生了完全不同类型的对手,更重要的是这些对手与它所用的语言不同,游戏规则不同。而最关键的是,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们发现能有比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交流更多功能的交流。在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争斗中,是客户的喜好和走向决定了谁在走下坡路谁在向上。与其自己去与这些网络上飞快长大的巨人来竞争,传统媒体从经验和教训中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不是资金和决心的问题,是传统媒体自身的问题,因此进入别人的结构和模式中,是真正能够生存的好办法。时代华纳不走,别的传统会走,但谁也不想晚走而被消灭。
从这个兼并中,我们看到的是网络在带动传统媒体走,我们看到网络在对一个已经有比网络长的多的行业进行重组。
到这里,我想我要说明我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就应该能有一定依据了,那就是:网络经济就是网络带动的对传统或旧有行业和机制的重组所产生的新经济。
篇2
【关键词】网络 财务管理 安全
一、网络化财务管理的功能特点
(一)网络财务实现了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呈现集团化、国际化发展趋势,集团企业为了整合财务资源和提高竞争力,往往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方式。在网络财务出现之前,企业的集中式管理是很难实现的,只能按照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由基层单位编制财务报表,然后层层汇总上报,最后通过对汇总报表的分析做出决策,这种金字塔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必然影响财务信息的时效性,不利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而在网络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零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可以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企业集团利用网络可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和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很方便地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对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网络财务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
网络时代,企业经营更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变化,由关注整合内部财务资源转为更多关注整合企业外部财务资源。除上述网上远程处理和集中管理等以外,从网上订购到网上采购;从网上销售到网上结算、催账、报税和报关;从网上服务到网上理财;从网上财务信息查询到网上询价;从网上银行到网上保险、证券投资、外汇卖买等,均成为网络财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信息的整合也可以运用网络方式,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直接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采集。特别是由过去依靠单机或局域网少量个体参与财务决策方式,变成由分布世界各地的有关人员通过网络互动功能同时共同决策。这种空间的拓展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
(三)网络财务加快了财务管理的时效
协同化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追求的一个目标,一旦业务活动伴随有财务信息,就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这种协同化财务管理方式能够消除财务活动与业务活动之间的时间差,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信息与业务活动不对称的状况,使企业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运作协调同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网络财务具有远程处理和在线处理功能,从根本上促进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除此之外,实现了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的跨越网络财务的数据处理是实时的,无论业务发生在企业外部还是内机,盈利的网络企业更是寥寥无几,互联网经济正处于低谷时期。网络财务依附于互联网经济而存在,在互联网经济低潮时期,网络财务的发展与应用必然也处于探索中的停滞阶段,网络财务时代还未真正到来。
(四)网络财务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能
网络财务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效能进一步延展,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财务信息的网页数据化。(2)结算支付电子货币化。(3)办公方式多元化。 (4)财务管理服务商业化。
二、 网络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网络财务管理这一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显著,优势明显,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也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进行科学、合理、先进的协同操作,对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这一切都预示着网络财务管理将是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大方向。但是,现阶段对于网络财务管理这一新鲜财务财务管理模式来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多负面的因素对其起着影响,即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匮乏
网络财务管理逐渐替代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就要求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需要具备一些新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网络财务管理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熟练应用,将人与电子设施紧密结合的财务管理系统,这就对从事网络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要求很高。
(二)网络财务管理所需要的相关设施发展缓慢
网络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除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之外,更离不开配套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设施。诸如计算机、网络接口配件等等是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得以正常工作运行所离不开的施,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导致计算机的普及率没有达到网络财务财务管理需要的标准,进而阻碍了网络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其次网络财务管理的迅速展开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健全的发展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能够实现信息化,电子化,而目前我国的金融网络的建立还没有达到网络财务管理所要求的程度,这也给网络财务管理的推广施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网络财务管理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就必然需要相应的财务软件才能得以正常运行,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软件编写人才、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目前网络财务管理中的用的电算化软件质量和要求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财务管理正常顺利运行的客观需要,并且目前财务软件领域发展缓慢,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同一企业或不同企业之间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都将快速增长,因此,对电算财务软件的要求必然不断提高,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远远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
(三)网络财务的安全管理问题突出
网络财务管理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财务管理模式,这就将一些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严重性不大的问题放大了,安全保密问题就是其一。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具有前所未有的信息开放性,这一特性使得人们在非常方便地获取信息服务的同时,却使网络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商业机密等内容的保密问题成为严重隐患。网络财务管理在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信息流通来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流协作,这些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所有的财务数据信息流通和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财务工作交流合作都需要通过网络接口、网络传输线路等过程实施来实现信息的传送,而实践证明包括一些商业财务机密在内的相关信息在这一过程很容易被窃听和盗取,造成信息泄露,导致商业安全危机等严重的后果。再者,网络财务管理中所有的财务信息都是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储在管理终端中,在网络技术中一些非法用户可以通过对网络系统的非法侵入终端盗取信息资料或越权处理别人终端里的信息,甚至发送病毒毁坏别人财务管理系统等手段威胁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这些都将给实行网络财务管理的相关单位造成严重的损失,尤其在经济层面。
三、解决网络化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对网络化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要大力推广网络财务管理,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转变部分财务工作人员不敢接触新事物以抵触网络化新技术施行的陈旧观念,特别是领导决策人员对于网络化将大大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层次水平的重要性的认识一定要正确。由于网络技术普及之迅速,使得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快接受网络新技术改革对与传统工作方式的冲击,在刚刚接触网络财务管理这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时可能多少带有抵触情绪,这里一定要通过相关培训学习充分认识到网络财务管理种种优势等对于现代财务管理甚至企业单位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意义,切实有力的将网络财务管理建设和运用好。
(二)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网络财务管理人才
如上所述,现今网络财务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提及的,实行网络财务管理的相关企业单位部门缺乏在网络财务管理方面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财务管理人才则切实关系到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和推广运用。因此,推广运用网络财务管理的企事业单位要立即启动解决人才匮乏的相关措施,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启动关的专业培训,用网络新技术武装传统财务人员,这样可以尽可能的维持财务管理队伍的稳定,同时可以外界引进高层次的专业网络财务管理人才,途径可以是高职高校的专业毕业人才以及专业培训中心培训的专职工作人员等。
(三)完善相关设施建设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预示着网络财务管理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势在必行,那么要保证网络财务管理这一全新的高效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正常运行,就要全面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要使网络线路尽可能地加大覆盖面,只有建设成真正的信息高速高速公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财务管理的优势;再者,高效高质的电算化财务软件是网络财务管理的核心软件设施,在现今缺乏高质量财务软件的情况下,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软件工作人员,编写出严格符合要求的财务软件,另一方面可以购买国外相关单位已经研制成功的软件资料;最后就是完善计算机等网络财务管理的必备硬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正常高效的运转。
(四)建立财务网络化管理的安全体系
解决网络财务管理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必须要加强完善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财务网络化管理的安全体系,使其信息流通方面的安全性更佳。财务网络化管理的安全体系主要包括操作安全体系、维护安全体系和保管安全体系。(1)就操作安全体系而言,在财务网络化管理的正常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管理权限的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安全进入或退出财务管理网络。一是认证系统的设置。通过安装进入财务管理网络的认证系统,可以保证进入网络的人员都通过了注册并且能够定人定位。二是操作权限的设置。设置权限可以初步预防人为的任意破坏和机密的公开范围。三是修改权限的设置。如果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出现了错误,修改权限可以保证信息得到及时准确的修正并防止其他人员对所有信息的任意修改。四是安全退出。当管理人员完成操作后需要退出网络时,必须确保已经安全断开财务管理网络。(2)就维护安全体系而言,构建维护安全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网络系统的设备进行保养,保持其正常运转,防止意外的发生;二是对软件系统要及时更新,确保网络连接的顺畅;三是加强对出现重大故障处理的能力,制定措施加以防范,建立重大故障报告制度;四是做好防病毒工作,安装防火墙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防范病毒对财务管理网络的影响和侵害。(3)就保管安全体系而言,必须对网络化管理中形成的数据化和档案化的资料进行妥善保管,以确保资料的安全存档,不泄露,不丢失。
(五)构建网络化财务管理的法规体系
构建网络化财务管理的法规体系包含诸多方面。一是网上会计处理要规范。网上会计处理是网络化财务管理的一个特点,应该制定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准则予以规范。二是远程数据传输要规范。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快捷便利,但也存在数据丢失或不符合格式的问题,有必要规范数据的传输方式。三是财务信息网上披露要规范。财务信息的网上披露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到预测决策的质量。为有效保证部门预测决策的精确与高效,有必要具体规范各财务部门对财务信息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以及网络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四是网络监督管理要规范。网络的监督管理是保证网络正常运转的重要方面,加强监督管理的规范力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维护好网络环境。五是网上职责权限设置要规范。职责权限是有效防止泄密和保证数据完整可靠的一个重要保护层,通过法规规范职责权限的设置,有助于加强职责权限的作用,净化财务管理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合充斥着信息化技术与激烈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基于网络化信息技术的网络财务管理方式的推广和实施势在必行,那么通过各种举措切实解决网络财务管理起步阶段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是网络财务管理运用单位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财务管理这一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得到快速推广,从而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如期发挥其巨大的优势,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络组织;治理结构;治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120-05
Impact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on Governance
Performance for Network Organization
――The Case Study on Taiyuan Heavy Machinery Group Network
SUN Guoqianga,GUO Wenbinb,WANG Lia
(a.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31)
Abstract:By the survey of 45 enterprises in Taiyuan Heavy Machinery Group Network,this paper use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sample data modeling analysis and studies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wo dimensions,contact tightnesss and network centralitys impact on governance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contact tightness and network centrality both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governance performance.
Key words:network organization;governance structure;governance performance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经济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网络组织作为新生态组织形式受到多方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网络化合作作为重要战略选择,如何提高网络组织整体绩效更是学术界与实业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由活性结点联接构成的有机组织系统,网络组织基于信任与合作,建立起成员的联接与运作机制,实践中表现为战略联盟、产业集群、虚拟企业等具体组织形式,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组织间通过建立股权或非股权的合作关系获得“关系租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组织中单打独斗以及企业合作过程中由于串谋、市场垄断而导致竞争秩序扭曲的企业行为范式。结点组织的绩效不仅依赖于自身的资源与控制,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结点间的合作行为及伙伴企业的资源情况[1]。然而在经济运行中,相当一部分组织并未取得预期的收益,成员合作不足或投机行为盛行影响了网络组织优势的发挥。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可以规避网络内个别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结点间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应。因此,网络组织治理结构是否有效,会对其治理绩效产生决定性影响。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典型的具有网络组织特征的集团网络进行实证研究,探究网络组织治理结构影响治理绩效的机理。
1 概念界定
1.1 网络组织治理结构
林闽钢将治理结构的内涵归为两层含义:一是指维系与规范网络中不同组织互动原则的组合;二是维系与规范匹配网络变化所形成的结构。并在信任治理机制基础上,搭建了网络组织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提出“人俱乐部”、“当事人套牢”和“虚拟化企业”三种具体的网络组织治理结构模式的构想[2]。Provan归纳出共享治理(Shared governance)、领导组织(Lead organization)以及网络行政组织(NAO)三种治理形式,在信任、参与者数量、目标一致性、网络层次能力四个维度下对其进行了区分与探讨,并进一步研究了三种治理形式之间相互的发展与演化[3]。
比较不同学者对网络组织治理结构的研究,本文将网络组织治理结构界定为:网络组织治理的结构布局、规模、层次、关系密度等,是网络治理利益相关者活动的平台。在此定义基础上,从社会网络视角切入研究网络组织治理结构。Granovetter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4]。Freeman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网络中心性概念简化为三种基本类别,即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状态中心性[5]。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网络组织结构维度确定为两个,即联系紧密度和网络中心性。联系紧密度指构成网络成员关系的紧密程度,中心性主要是测量群体的集权程度,即网络成员间的互动集中在少数企业的程度。也有学者对网络规模进行了研究[6]。网络规模指社会网络中结点的数量及结点关系的种类。由于本文实证研究的对象仅是一个网络,在探究网络规模对治理绩效的影响中,没有别的参考对象,无法论证,因此将网络规模这一维度略去。
1.2 网络组织治理绩效
学术界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研究通常都是从网络组织各具体模式展开,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界定。Osland等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用于指导企业建立联盟网络的过程模式,在该模式中,绩效评价用满意反映合作带来的积极效果,用不满意反映合作带来的消极后果[7]。Dunning将联盟网络称为折衷范式,指出联盟企业是否成功,要从三方面来判断:联盟中企业获得的创新成长能力、互动合作程度和范围以及产业层面所获得的合作效果[8]。李维安提出了网络组织运作绩效的概念[9],与孙国强界定的“网络组织治理绩效”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即网络组织是成员企业自主形成的,由网络内各个结点共同遵守约定契约或协议的基础上运行。为此,本文认为网络组织治理绩效是在网络化框架内,不同市场主体通过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一系列的协同交互作用,在一定时间内所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10]。
网络组织治理绩效不仅表现在独立结点的绩效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网络整体的协同效应上。因此,绩效评价不仅要在评价指标上创新,而且需要在评价方法上创新[10]。针对网络组织绩效评价的特殊性,李雪梅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网络组织绩效评价理论框架[11],包含了主观和客观评价,规避了以往单一从客观财务维度评价绩效的劣势,较全面反映出整个组织的运作以及结果绩效。因此,本文在该理论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拓展,设立了财务维度、顾客与市场维度、运营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来评价网络组织治理绩效。
2 研究假设
网络治理结构是网络组织各个结点共同博弈的结果[12],通过对网络的分工协作能力、适应能力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其知识共享和创新等一系列行为,最终影响整个网络组织的治理绩效,具体来说网络组织通过以下两个维度对治理绩效产生影响。
2.1 联系紧密度与治理绩效
Granovetter依据认识时间长短、互动频率、亲密性以及互惠等内容,将联系的种类划分为强联系与弱联系[4]。强联系是指主体间情感紧密的联系或频繁互动所形成的联系,而弱联系则是指主体之间比较松散的联系。关系连接的强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对于互补性资源的获取会带来直接影响。因此,联系紧密度对网络组织绩效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间关系的紧密度可通过交叉持股情况、交易频率和合作持久性三方面来衡量,事实上,联系紧密度对整个网络绩效的影响也是从这三方面展开的。企业间交叉持股和交易频率决定了互动效果和关系强弱,决定了企业间知识和技术交流的效果、资源分享的层次和程度。相互交叉持股,使企业间彼此关心和维护对方的利益,努力节约双方交易成本,增强合作的协同效应,有力提升网络组织治理绩效[13]。
Williamson 认为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是决定交易成本的三大要素[14]。频繁的交易互动使信任得以深化,增强企业间制度安排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网络内结点间互动交易越频繁,彼此越熟悉,双方信任度的增强将使双方关系较为紧密。关系越紧密,结点企业越愿意将自身的隐性知识传给对方,不仅对单个结点绩效的作用强,对于整个网络治理绩效的作用也更明显,整个网络组织治理绩效越好。
Heide和John认为,关系持久性是合作双方关系可察觉的时间维度,包括现有合作关系持续时间和双方对未来合作预期两个方面[15]。Schonberger和Ansari指出,双方合作关系的好坏可以通过合作关系持续的长短来衡量,持续时间越长,合作双方对未来合作的预期越好,也表明双方良好的关系持久性[16]。事实上,合作双方关系持久稳定,可以降低彼此交易成本,避免频繁更换合作对象而带来的资源消耗。实践中,合作双方绩效的提升又加强了彼此长期合作的信心,有助于双方合作持久性。因此,结点企业合作越持久,网络组织治理绩效越好。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1:联系紧密度与网络组织治理绩效成正相关
2.2 网络中心性与治理绩效
网络中心性是判断企业在网络中的结构位置指标,在评价网络中一个企业重要与否、衡量其地位优越性或特权性以及社会声望的常用指标。网络位置不同,表明企业获取外部信息和知识的机会与能力不同。刘军提出网络中心性是对网络结点三种能力的衡量: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控制其他行动者的能力以及不被其他行动者控制的能力[17],本文认为这三方面能全面反映成员企业所处网络中的位置,故选用这三个指标来衡量网络组织的中心性。
网络组织中,结点间关系可能是平等的,也可能是非对称的不平等关系,权力与资源集中于少数结点之间。若网络内单个结点对其他结点的控制力强,该结点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属于网络领导者,此时网络中出现了不对等关系。若结点之间彼此控制与被控制力度都较弱,此时网络内结点间关系是平等的,网络内不存在领导者。王耀忠认为,有盟主的网络组织中,有一个具有管理协调功能的结点,通过运用指令、契约等信息,对整个网络组织的运行进行管理协调[18]。网络组织的中心性较高,虽然结点间平等性不如中心度较低的网络,但是适当集权往往是效率的来源。中心度较高的网络有助于核心结点通过占据有利位置来获取和控制网络中的有利资源,利用自身的位置便利和良好声誉吸收外界资源,从而使信息向该企业汇聚,并通过在网络中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带动其他结点的绩效改善,实现整个网络的绩效提高。对于中心度较低的网络,虽然结点间关系与地位较为平等,信息与资源在网络中的流动与共享较为高效,但是往往因为缺乏“领头羊”,不利于整体网络的绩效提高。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2:网络中心性与网络组织治理绩效成正相关
2.3 逻辑模型构建
综上所述,网络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需要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治理绩效的必要条件,有效的治理结构正是基于网络成员间联系紧密度与网络中心性。因此,提出联系紧密度、网络中心性、治理绩效三者之间的逻辑模型(如图1)。
图1 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关系逻辑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以具有典型网络组织特征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集团成员企业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研究数据。问卷中题项以李克特5级量表来衡量,调查对象主要为各个成员企业高管。在问卷调查之前,首先与集团总部的高管进行了沟通交流,对成员企业进行了初步了解,从中筛选出与研究相符的成员企业。在集团高管的帮助下向成员企业高管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交流。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42份,回收率93.3%。剔除回答不完全的无效问卷3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7%。
3.2 变量说明
本文研究网络组织治理结构的两个维度(联系紧密度与网络中心性)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所以潜在变量为联系紧密度、网络中心性和治理绩效(见表1)。选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建模,并应用SPSS17.0和AMO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对象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始建于1950年,是国家特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家首批创新企业,产品门类主要有大型冶金起重机、轧钢设备、板带精整设备等。集团包括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太重集团煤机有限公司、榆次液压集团有限公司等50家成员企业,网络规模体系庞大,业务分工明确,彼此之间关系往来紧密,属于较为成熟的典型的集团网络组织。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描述性统计分析,有效问卷37份,治理结构的6项指标均值均大于等于4。交易频率与合作持久性均值较为接近,分别为4.432、4.216,说明集团网络中成员企业间联系较为紧密;从网络中心性维度来看,中心性三个指标的均值也较高,说明集团网络中心性强。由此可见,集团网络治理结构相对较好,但与理想的治理结构效果还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治理绩效包含4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若干指标(见表2)。从财务维度看,各指标均值最大3.081,最小2.676,说明从财务绩效评价,网络整体绩效水平欠佳;顾客与市场维度除营销能力指标外,与顾客相关的三项指标均值都分布在3.5附近,明显高于财务维度均值,说明从顾客评价角度看,整体治理绩效好于财务维度绩效;运营流程维度及学习与成长维度除个别指标低于3外,其他基本在3.5左右,说明两个维度的绩效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从整体数据分布来看,集团网络治理绩效一般,与理想的网络治理绩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至于差距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运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问卷题项的信度,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问卷的信度可靠,可利用数据做进一步分析。
运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进行效度检验。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KMO值为0.774,Bartlett球形检
验值为89.739(Df=21),P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将相关变量数据输入AMOS17.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潜在变量以椭圆图形来表示,观测变量以方框来表示(见图2) 。
图2 结构方程路径图
4.4.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
由测量结果可知,模型不存在很大程度的标准差和负的误差方差,所以结构方程模型是可以识别的。对模型的拟合度进一步检验,如表3所示。
表4显示,集团网络成员间联系紧密度对集团组织治理绩效的4个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即成员企业间联系紧密,路径系数为0.19,网络组织整体绩效将提高,假设1得到支持;集团网络的中心性同样对集团网络治理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路径系数为0.25,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表明网络中心性越高,治理绩效效果越好,假设2得到支持。
5 研究结论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太重集团网络的实证分析,探究网络组织结构两维度(联系紧密度和网络中心性)对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明晰了网络内成员间联系紧密度和网络中心性对治理绩效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一,联系紧密度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表明网络内成员间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网络组织绩效的提升。但是,该路径系数较小,说明集团网络内部成员间联系紧密度并非良好,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促进作用还有待提升;其二,网络中心性对治理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该路径系数高于联系紧密度对网路组织治理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说明集团网络中心性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影响作用更加显著,更应该重视网络中心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熹,徐碧琳,赵涛.组织间信任对网络组织效率的影响―基于交易成本和交易收益的双重视角[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90-99.
[2]林闽钢.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2(3):40-50.
[3]Provan K G,Kenis P.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8,18(2):229-252.
[4]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5]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Social Networks,1979,1(3):215-239.
[6]陈艳莹,原毅军.治理机制与企业网络的规模:嵌入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02-108.
[7]Osland G E,Yaprak A.A Process Model on the Formation of Multi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M].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1993.76-81.
[8]Dunning J H.Loc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Neglected Fact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14):45-66.
[9]李维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53-155.
[10]孙国强,范建红.网络组织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2):296-306.
[11]李雪梅.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网络组织绩效评价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5):285-287.
[12]De Propries L.Systemic Flexibility,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Cluster Governanc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1,9(6):739-75.
[13]刘万利,贾宪州.模块化组织核心企业模式及组织运行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9(7):141-144.
[14]Williamson O E.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2):233-261.
[15]Heide J B,John G. Alliances Industrial Purchasing:The Determinants of Joint Action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0(27):24-36.
[16]Schonberger R J,Ansari A.Just in Time Purchasing Can Improve Quality[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84(21):2-7.
篇4
1 建立以力学为核心的物理知识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还十分的繁杂。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将所有的知识都硬性的灌输给学生,在这其中,考虑的是学生外在的作用,而不是内在作用。此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生思维,现代学生因为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思维比较开阔,希更多的人可以听听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课,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能真正的从内心深处喜欢物理。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的物理水平并不高。因此选择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笔者以为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值得尝试应用。
所谓网络链接模式就是将课堂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教师将物理知识点利用网络图形的方式一一向学生描述,同时帮助学生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之后将所有有关系的知识点都相互链接,首先是点与点链接,其次是线与线链接,最后是面与面链接,这样整个物理知识就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网络。学生由浅入深的学生,将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融会贯通,这样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物理学科的方法。
物理学科知识有有很多都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链接的构建也应该紧贴生活实际。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子系统尽管差异性明显,但是彼此之间都有相应的联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点 、线组合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教学中,这是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得以应用的原理。
教师要想发挥好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就需要了解如何讲点、如何讲面,如何点、面结合。正常情况下,教师针对每一个物理知识点都要讲透,而针对面则要讲完整等,点、面结合应该恰当好处。将其具体应用在物理学科中,教师应该对物理课本有全面了解,掌握教材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其中的脉络,每个章节、每个单元的重点以及难点都有深入的了解,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师才能够将物理知识以网络链接的方式呈献给学生们。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了解教学主体,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在脑中形成整个网络框架。
运动与力是物理学科中重点以及难点的章节,这一章节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同时还涉及到了经典物理,另外,还有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通过网络链接模式的运用,这一章节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
图中涉及到的各部分知识同时也自成体系,每部分知识都可建立一个相应的知识网络框架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章节网络图。
2 物理教学在职业技术工科专业中的作用
物理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基础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形成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又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让学生喜欢物理是教师的智慧。让学生喜欢物理学,是开启人生幸福的一次机会。我们物理老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希望学生不仅学好物理、还选择物理。如果选择物理就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种态度、选择一种视角、选择一种行为。
在职业技术工科专业,数学和物理化学是基础,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知识尤为重要,物理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拓展学习和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职业技术院校机电专业为例,笔者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形象的表述成“树“形网络框架图,以扎实的物理为根基支撑和扩展着各科知识,形成机电专业各科知识结构的一体化。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中,数学是核心基础,物理是在数学支持下,发挥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石作用。没有物理力学知识,就无法拓展工程力学知识,没有物理电学知识,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有了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制图技能,微机操作技能,我们就具备了“养育”机电一体化的“土壤”。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成长,伴随着机械工程材料、液压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电气控制、机械工艺,设计设备维修等知识的输入,而这些专业课程都渗透了物理的力学知识,电磁学知识,热学知识,分子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原子物理知识和超导、激光、纳米材料知识。由此培养一名机电一体化学生,我们首先应从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做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物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掌握整体知识的网络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
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融资中介,信息不对称
网络时代就是网络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的时代。网络技术比以前的任何技术都具有更低的成本并更有效的收集、利用信息。而银行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部门,在网络时代下,一方面必然会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冲击,同时也会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好处。本文仅对网络时代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职能的一些有利影响作出分析。
银行作为融资中介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信息不对称。这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几十年前表现得尤为突出。由此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然而在网络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银行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更加有效地搜寻、储存和整理客户信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信息的搜寻、储存和加工整理的成本大大降低。随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缓解,逆向选择的问题也会随之得到改善,如下图:
横轴为贷款数量,纵轴为利率。银行选择一个目标客户群体,向这些客户发放贷款。这些客户中有的风险高,有的风险低,在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时(如左图),银行很难对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客户做出区分,因而银行会根据他们平均的风险水平定出贷款利率R1,这时发放贷款量为Q1。但是,在这样的利率下,风险低的客户可能不愿意借款,愿意借款的多数是高风险的客户。此时,银行必须确定新的平均风险水平,定出更高的贷款利率R2,只能发放贷款量Q2。但是在网络时代下,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后,银行相对来说能够更加明确的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客户,因而可以对客户群体划分等级。如右图所示,银行将客户划分为高风险级和低风险级,并相应的分别提供高息贷款Q4和低息贷款Q2。虽然在同一个等级内部可能仍然会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但是相对以前来说,银行放出的贷款数量已经大大增加了。
在信息不对称得到缓解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能得到改善。银行将贷款放出后,其本身所具有的负债特征使其不得不去监督贷款的运行情况,如果银行不监督贷款运行,若贷款无法收回那么它自身的安全性将受到冲击。在网络时代,通过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有效利用,银行能够更容易获取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及经营状况,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补救。因而,银行信息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够更好的监督贷款者的行为从而有利于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
另外,在网络时代下,当银行能够更容易的并且更多的获得客户信息时,这无疑会加快贷款的审批速度及发放速度。因而,资金在银行滞留的时间会缩短,随着资金在银行与企业间的来回流动速度加快,整个银行体系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货币创造过程。换句话说,企业能够更好的抓住投资机会,更快的进行投资并得到产出,从而整个经济的活力得到增强。固然,在基础货币一定时,货币创造过程的加快并不能形成更多的贷款,因而也不能满足更多的投资。但是贷款的加速能够使经济在同样长的时间段内完成更多的投资、得到更多的产出。在市场中投资机会较为充裕的情况下,随着经济活力的增强,产出的增加和投资需求的上升会引致政府采取投放基础货币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这就为银行进行新一轮的贷款发放提供了条件。最终,这使得银行在一定时间段内融通了更多的资金。
综上,本文简单分析了网络时代对银行融资中介职能可能会产生的一些有利影响。网络时代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极其复杂,这些影响综合后的最终结果如何还有赖于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欧阳勇.网络时代银行中介功能研究[Z].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模拟软件;思科网络
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从理论上说,计算机网络基于分组交换的技术实现的,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数据包的传输状态、类型、大小、方向等是我们不能看到的,非常抽象;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又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生毕业工作后都或多或少地会面临网络上的一些问
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网络实践技能。
回顾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过程结合教学经历,我认为在计 算机网络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一、初级阶段
这一层,对计算机网络似似而非,仅仅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对网络的结构、体系糊里糊涂,甚至不能理解IP地址的准确含义,不知道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区别。在碰到问题时,没有明确的解决问题思路,在单位维护网络时就知道把计算机连到电脑,为电脑设定IP地址。这个层次我有时戏称为“民工级”(这里丝毫没有歧视农民工的意思)。
这个层次事实上是不需要正规培训的,只要看看入门级的书或“百度”一下,再简单学会制作水晶头就可以达到了,估计可以维护个20~30台计算机的小型局域网。这个阶段维护计算机网络时最常见的动作就是插拔网线。
二、中级阶段
这个阶段算是对网络有个入门了解,知道TPC/IP的4个层次,对网络设备能有清晰的认识。在对待网络问题时能有个明确的解决方向,而不是到处像无头的苍蝇一样插拔网线。
最主要的是,这个层次能理解路由的概念,进而能理解子网的划分,从而能真正地理解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的区别和使用范围,知道网络风暴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作为教学来说,能把学生教到这个层次上已经算是成功的了。这个阶段最难的是路由概念的建立。路由概念的建立几乎就是学习理解网络的一个分水岭,充分理解路由概念和原理就能为今后的网络学习铺平道路。
三、高级阶段
在充分理解路由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网络的原理,理解TCP/IP的三次握手,理解数据包的构成,理解交换机的vlan。为将来网络分析打下基础,或者可以进一步参加思科、华为的各种认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络工程师,独立设计大型的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是,我们现行的教材很多并不适合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比如说理论性较强,知识陈旧等,与实践是脱离的,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成绩挺好,但碰到实际问题时一头雾水,依然解决不了问题。我在教学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这么几个措施:
降低理论讲解,比如,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编码原理等仅仅作为一种讲故事一样进行讲解,不做深入探究。但ftp、dhcp、arp等常见的服务要让学生明白是干什么的,怎么用的。
采用新型的模拟器Dynamip辅助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路由的工作过程。
针对我校的网络情况和学生一起探讨网络的故障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把招聘、入编考试里的与网络相关的例题找出来讲解。
引入Dynamip作为教学用的模拟器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下面简要介绍一下Dynamip的使用过程。
Dynamip是一款优秀的模拟器,能几乎完美地模拟思科的路
由命令,配置使用起来比较麻烦,我使用了一个集成包,将Dynamip模拟器预先配置好,和其他的相关软件一起做成一个压缩文件,上课时,发给学生即可联系,无需配置,降低了学习难度。拓扑结构如下:
文件目录如下:
其中,3620Lab是模拟了思科的3620路由器的工作目录,SecureCRT_5.50是一款telnet连接软件,在实践中调试路由器常用的软件。
Router1-9是9个路由器的启动批处理,比如双击Router1.bat就相当于打开第一个路由器Router1的开关,和SecureCRT的连接端口是2001,Router 2的端口是2002,以此类推。这样我们就相当于在普通的pc机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路由交换实验室,完全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
例如,配置R1、R2、R3三个路由器,验证TCP/IP工作的最低要求,R1和R2能够相互ping通,R2和R3也能够相互ping通。操作过程如下:
(1)双击Router1、Router2、Router3,“打开”路由器。
(2)启动SecureCRT,建立三个链接,分别对应Router1-3,端口是2001、2002、2003
(3)开始具体的配置:
此时,选no,即:输入N,回车。
在Router 1里面输入:
Router>en (进入特权模式)
Router#conft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outer(config)#hostname R1 (将Router改名为R1)
R1(config)#interface s0/0 (进入端口配置模式,对s0/0端口进行配置,要与拓扑图相对应)
R1(config-if)#ipaddress 192.168.12.1 255.255.255.0
(对s0/0设置ip,子网掩码)
R1(config-if)#noshutdown (打开s0/0端口,为通讯进行准备)
在Router2上s0/0的配置
Router>en (进入特权模式)
Router#conft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outer(config)#hostname R2 (将Router改名为R1)
R2(config)#interface s0/0 (进入端口配置模式,对s0/0端口进行配置,要与拓扑图相对应)
R2(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2.2 255.255.255.0 (对s0/0设置ip,子网掩码)
R2(config-if)#no shutdown (打开s0/0端口,为通讯进行准备)
在Router2上s0/1的配置
R2(config)#interface s0/1 (进入端口配置模式,对s0/0端口进行配置,要与拓扑图相对应)
R2(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23.2 255.255.255.0
(对s0/1设置ip,子网掩码和R3处于同一个网络号)
R2(config-if)#no shutdown (打开s0/0端口,为通讯进行准备)
在Router3上的配置
Router>en (进入特权模式)
Router#conft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outer(config)#hostname R3 (将Router改名为R1)
R3(config)#interface s0/0 (进入端口配置模式,对s0/0端口进行配置,要与拓扑图相对应)
R3(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23.3 255.255.255.0
(对s0/0设置ip,子网掩码)
R3(config-if)#no shutdown (打开s0/0端口,为通讯进行准备)
在R1上ping R2
R1#ping 192.168.12.2
R2#ping 192.168.23.3
当出现5个叹号时说明R1到R2的通讯是正常的。同理可以测试R3和R2的通讯也是正常的。实验完成。
在这个实验中,除了没有配置时钟频率外,所有的命令和结果都和真机是一致的。此外,这套模拟软件还可以用来进行静态路由、RIP、OSPF、NAT等的模拟实验,实验的命令和真机上操作完全一致。用软件模拟替代了真实设备,节省了资金,速度也更快一点。对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真正理解路由的概念很有帮助,也是老师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思科网络实验室.路由、交换实验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04.
篇7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99-06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将安排若干单元实验,以加深对该课程重点或难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但从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全局目标出发,如何对每个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环境与工具、实验组织形式等进行统筹设计与规划,通过4年的积累,最终做到既满足每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目的,又能协同完成网络工程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制定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出发,在各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衔接、实验目标协调、实验环境整合、实验方法继承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赋予每个实验更多的内涵,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程实验内容对专业能力培养覆盖问题;
・能力训练与素养、爱好、兴趣养成问题:
・前后实验内容的支撑与衔接问题;
・前导课程实验对后续课程实验的牵引问题;
・原理贯通与技能训练问题;
・实验方法和经验的继承问题;
・实验环境与工具的共享问题。
1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
在专业知识方面,网络工程专业主要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离散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与系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设计与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应用开发、网络计算技术、社会和职业素养等12个知识领域。
在专业能力方面,网络工程专业可归纳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4个方向和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组网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和网络安全保障等6种能力,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其毕业时至少应具备其中一种以上的能力。
在专业素质方面,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思维、网络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具备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创业精神、沟通与表达能力、社会责任等专业素养,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时,对于实践教学的层次、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组织实施方法以及每个实验所承载的内涵,需要采取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综合配套、全面培养的方法。每个网络工程专业示范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实验层次上从低到高,包括课内单元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实验、各种学科竞赛、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等。课内实验在强调对专一知识与原理认知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对实验环境、实验平台工具的熟悉和掌握,为后续实践环境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在专业能力、素质和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进行积累与沉淀;综合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对6种专业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例如网络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是对网络工程专业中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而网络应用综合课程设计是对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方面的能力的训练。综合性课程设计实验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的原理,同时在实验原理、开发工具、实验环境与平台等方面,前面的单元实验必须为此打好基础。学科竞赛重点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例如“信息安全竞赛”主要训练学生在信息安全保护方而的创新能力。实习与实训则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结合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接触与了解真正的用户需求,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研究成果与产品转化相结合的目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培养的全面训练和检验。在毕业设计环节,由于学生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差异,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毕业设计可采取“专题类”与“创新类”课题相结合,“研究、设计、实现类”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类”课题相结合,“在校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改革措施,改变以往毕业设计目标不明确、课题研究方向不聚焦、管理与控制难到位、能力培养不突出等不足。其中,专题类课题适合于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题将围绕网络硬件设计、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组网项目、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方面展开。创新类课题适合于研究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课题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及其交叉领域,由指导老师根据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也可由学生自主立题。对于自选课题,学生可以在第2、第3学年提前介入,还可与创新研究计划、学科竞赛课题结合起来。
在实验类型上,从易到难,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操作配置类实验、设计类实验和研究创新类实验等。课内单元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是对书本上某个知识点、原理的验证。学生可以通过抓包工具,对一个IP报文进行解析,将每个字段与书本上报文格式进行比较验证,这样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操作配置类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学生通过交换机VLAN配置实验,对VLAN的划分、端口的分配、3层路由的配置,加深对VLAN原理、用途的理解,同时具备复杂网络中网络的规划、VLAN划分与配置能力。设计类实验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验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例如,采用Socket编程技术,实现一个多用户交互聊天系统,学生通过对已有的聊天系统进行模仿、改进、扩展,逐步具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与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的能力。
3 实验目标的设计
在实验目标上,对于课内单元实验,学生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忽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兴趣日积月累式的培养。为此,应赋予每个实验更多的内涵。下面以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其主流的课程实验为例,对专业课程实验如何对专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与培养进行介绍,详见表1。
1)课程实验内容覆盖专业能力培养需求
在设计课程实验时,除考虑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外,还应考虑覆盖6种专业能力的训练。例如通过抓包实验,对以太帧、ARP报文、TCP报文、IP报文进行分析,除让学生理解这些协议的工作原理、报文格式、各字段含义外,还应帮助学生理解该协议为什么需要这些字段,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协议如何编码等。训练学生在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在遇到实际数据通信需求时(如数据采集与传输协议),能设计出相应的通信协议;再例如设计并开发基于C/S、B/S、P2P的网络应用系统实验,除让学生掌握socket编程接口的功能、使用方法及C/S、B/S、P2P模式请求服务、服务响应的工作过程外,还应使学生理解C/S、B/S、P2P等计算模型的普适性,将来遇到任何网络应用需求,都可抽象或归纳为C/S、B/S、P2P等角色,以培养其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研究能力,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创新研究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除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应让学生自拟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并开展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2)课程实验与专业素养、爱好、兴趣的养成。
学生专业素养、爱好、兴趣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校园生活氛围、专业课程教学等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爱好和兴趣外,实验课程还应该肩负起对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使命。例如在开展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时,应引导学生体会网络协议的完备性和严密性,养成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在进行交换机、路由器组网实验时,通过小组的协作,除培养网络工程组网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在网络性能综合分析实验或网络故障关联分析实验中,除训练网络管理方面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在进行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实验时,通过C/S、B/S、P2P等网络计算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网络思维能力;在进行网络安全实验时,应教育学生应该遵循公共道德、具有社会责任等。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可将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师等认证培训与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有机结合,对相关资质证书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训练。当学生完成综合课程设计目标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时,将为其颁发本校的认证证书。
3)前后实验的牵引与支撑。
在课程实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前导课程实验对后续课程实验的牵引、前后实验内容的支撑与衔接等问题。例如在HTTP协议分析实验中,学生在理解了HTTP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原理后,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网络中相应的HTTP报文具体是由哪个实体在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从而牵引出WEB服务系统的安装、配置与使用实验。当完成WEB服务系统的部署与配置实验并熟悉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后,又可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如何自行设计并开发类似的网络服务系统,或者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利用WEB服务搭建一个实用的WEB网站。
4)实验组织形式。
对于原理验证与理解类的实验尽量安排学生单独完成,如协议抓包分析、数据加解密等实验;而对一些设计类或综合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应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如组网工程实验、网络应用编程实验等。对于小组完成的实验,在验收时,可采取随机指定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或回答问题的方式,以避免某些学生蒙混过关。
5)实验环境与工具共享。
为提高实验效率,各课程实验应尽量做到共享实验环境与工具。例如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开发工具等方面,前后实验尽量配套选择。通过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前,能够熟练掌握1~2个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掌握1~2门编程语言及配套的开发工具,具有1~2个专业爱好或方向,初步具有2~3种专业能力。
篇8
关键词 :寻址导向;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01-04
中职学生有自身特点,即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动手操作能力强而理论学习能力较弱,愿意在经历中记忆,反感强记书本内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大多不是开发工作,也不直接主导大型网络设计,主要是网络管理工作。因此,中职教材、教法均应据此而定。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网络课程不是单纯的操作类课程,而是一门通过理论指引设计简单网络,在网络管理中分析和排除错误的课程。于是,从应用的角度研究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内容组织,以及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达成理想教学效果成为中职教师的迫切任务。
笔者从2005年开始从事中职网络基础教育,并于2008年编写了《网络基础》教材。经过第一线的教学、分析、研究工作,笔者认为,从数据寻址的角度阐述计算机网络,并作为主线开展教学,更适合分析网络故障,判断并排除网络故障,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应用的角度分析,通过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寻址过程来学习计算机网络非常实用,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效果明显。
中职网络基础教学分析
(一)目标分析
各行各业都需要网络专业人才,尤其是需要大量的网络维护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实用技术型人才。我校就业办对已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网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厂软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联想等公司硬件维修工程师、电信ADSL安装工程师等工作。根据就业情况确定网络基础的培养目标是网络管理员,即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硬件维护、软件维护等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网络管理与维护、各种服务器架设等工作。课程目标还需要兼顾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服务器搭建、网络安全等课程的需要,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自学能力的建立。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性很大,面对“高深莫测”的教材,许多学生既听不懂也学不会,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厌倦学习。我们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减少文字表述,辅以直观的图形和贴近生活语言的描述。我们不使用OSI七层模型、不使用“映射”这类数学名词,直接对TCP/IP模型简化,只需建立三层的封装、解封装概念,封装内容仅仅包括地址信息。教学内容上阐述地址来源,交换设备如何根据地址处理相关的数据报(分组、帧)。教学内容以模拟以太网为实例,对ATM和ISDN等学生毕业后几乎接触不到的网络不花费精力去教。对涉及的相关技术,从宏观上把握,不纠结细节,如对“生成树技术”内容,只要学生知道生成树技术用于解决怎样的网络问题即可,不要求学生掌握交换机内部对协议实现的细节。
注重寻址导向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确立
教学内容围绕几个问题展开:(1)主机A(QQ)发送数据给主机B(QQ),为什么数据不会在IE中显示?(2)主机A(QQ)发送数据给主机B(QQ),为什么不会在主机C(QQ)显示?(3)交换机为什么能够向相应的接口转发数据?(4)路由器为什么能够向相应的接口转发数据?(5)共享上网,为什么就知道哪台机器拨了ADSL?要明白上述问题,理解数据结构(端口、IP地址、MAC地址)在数据封装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其中,本机已知的数据结构是TCP/IP属性,数据传输过程就是根据这些地址的“数据包”寻址过程,所以整个教学内容围绕理解数据结构以及硬件设备根据数据结构寻找目标设备的过程。
围绕问题,是从应用程序发送数据开始思考网络的,所以根据内容组织的需要,从应用层开始,我们自顶向下组织教学内容。自顶向下组织教学内容可以强调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内容重点。紧扣应用环境也便于学生实践,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内容如图1所示。
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是:源主机发送出去的数据加上地址,相应的设备(进程)根据地址进行转发,源主机需要获取相应的地址填入;集线器相当于广播的交换机,不处理MAC地址,三层交换机相当于交换机+路由器,多口NAT转换设备相当于交换机和路由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模式建立以后学生理解后面的部分就不难了。相关的技术,如蓝牙、IP电话、搜索引擎应用等内容可放到阅读材料中。
(二)教学模式选择
应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1)在传统教学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基本的理论部分内容,达到在模拟实训中有据可依,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对理论部分进行作业强化练习。(2)在数字化教学方面。作业和每节课的小测验将会因严重加大教师工作量而变得不切实际。建立网络自学平台,开展自我检测,每节课通过网络小测,让软件自动评分,成绩虽然会立刻得出,但大部分学生会紧张。
教学过程要虚实结合。“虚”不是指理论内容的虚,而是通过虚拟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模拟,特别是对一些可观察的内容,通过模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实”,一方面,有些内容在真实环境下模拟,学生能够理解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是能够对接的,实训用例场景是真实的;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理论讲解和实训交替进行,塑造学生的网状知识结构,线性的教学内容和过程重复两次更有利于学生重构知识。
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比如对封装、解封装,我们在课堂先讲一遍理论,用虚拟软件模拟一遍,再在真实环境中抓包观察,让学生对封装和六个地址(三对)有深刻认识,毫不怀疑模拟环境,认识了再去研究源和目标地址怎么来的。对于端口地址的学习,我们采用VB开发工具、Socket控件、UDP协议编写简单聊天软件,设置多个问题促进学生对端口地址的理解。对于OSPF、RIP、静态路由、交换机交换原理、VLAN、生成树技术、链路汇聚、堆叠技术我们采用Packet Tracert软件进行模拟。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透明交换机交换原理课堂教学
对MAC地址和透明交换机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交换机刚启动后,没有发生任何数据交换,交换机的转发表是空白的,表格如何构建?如果交换机出厂前预置,MAC地址已在网卡中,交换机生产商不知道主机用哪块网卡,所以不可能。如果是人工添加,电脑从一个接口换到另外一个接口,就要人工修改,比较麻烦。自主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交换机从接口接收到数据帧,数据帧中有源MAC地址,学生把源MAC地址和接口号添加到MAC地址表中。然后给出如表1所示的交换机MAC地址表进行数据帧处理规则讲解。
处理规则如下:(1)当交换机收到数据帧,先把数据帧的源地址和接收接口放入上面所示的表格中。(2)如果目标地址是广播地址则向所有接口转发,否则在表格中查找物理地址列:如果匹配成功,而且表中接口号和接收数据帧接口号不相同则按相应的接口转发数据帧;如果匹配成功,而且表中接口号和接收数据帧接口号相同则丢弃数据帧;如果查找不到,将向除了接收数据帧接口以外的全部接口转发。
之后我们配套开展一个模拟透明交换机实训,一个手工运算处理规则的作业。这样,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透明MAC地址和透明交换机原理,建立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以后理解VLAN就不再有难度了。
(二)VB编程理解端口号实训数字化教学
编程是理解传输层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端口号在寻址中的意义,理解端口在同一操作系统、同一协议下的唯一性。为了解决学生使用VB的困难,应尽量简化程序,不加入错误检测。采用UDP编写的聊天程序,加上变量定义,我们只写了十行代码。程序界面如图2所示(操作过程和程序略)。
然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理论知识思考,重构网状知识体系:(1)A同学没有单击监听,B同学给A发送数据,A能接收到吗?(2)同时运行两个程序实例,分别单击“监听”可以吗?为什么?(3)A同学监听4520,B同学给A同学发送数据到端口5630,A同学能接收到吗?(4)给所有同学发送信息,目标IP应该怎么配置?(5)三五个同学群聊,应该配置什么IP地址和端口号?
(三)用Packet Tracert软件模拟OSPF协议的模拟教学
路由表、网络号、路由器部分的教学我们使用CISCO的Packet Tracert进行模拟,主要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路由协议需要配置什么参数,以及配置了基本参数之后路由器之间会交换路由表并重新形成自己的路由表。至于路由算法是如何实现这些过程的,中职学生并不需要关注。中职学生需要知道各种路由协议都启动了之后哪个协议具有优先级,多久能够更新路由表,从而避免工作中配置了参数却又误认为无效。在实训中让学生连线有条理,弄明白各参数对应关系,反复操作,最后一遍做到不给参数也能自己配置出同样功能网络,以更好地理解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配置和连线如下页图3所示(连线和参数略)。
完成上面实训后学生要回答下面问题,并记录路由表:(1)注意观察Router0,传递到网络192.168.4.0下一跳选择Router4还是Router1?(2)将Router0到Router4的最终路由表记录到如表2所示的表格中。
结语
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发现,计算机网络基础选准理论切入点,以应用为标准重构知识体系,以寻址为导向,用适合中职学生的语言描述,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建立计算机网络运行方式的思考方式,并初步建立自学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学习,为后续课程打下应有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晶.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情景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44-45.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4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3]林玉泉.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64-65.
[4]丁云霞.中职校本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24):37-38.
[5]王涛,吴振强,任平安.自顶向下还是自底向上?——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24):65-68.
[6]刘繁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运用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J].教育研究,2009(4):78-81.
篇9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战略、物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教学尤其重要,而一种好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使其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因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目前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是按照这种层次结构进行的,但计算机网络教学有其特殊性,即可以从网络的最上层开始讲解,依次到最下层,其授课顺序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我们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或者相反,从物理层开始讲解,然后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再应用层,我们称之为“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最著名的两本教材分别采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由James F. Kurose和Keith W. Ross主编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2]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由Andrew S. Tanenbaum和David J. Wetherall主编的《计算机网络》[3]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比较和分析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有重要意义,只有了解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相应教学方法的特点,从而提供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
1 局部和整体
“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从应用层和传输层开始讲解,前者主要涉及客户端、服务器的关系或者对等点(peer to peer)的关系,对网络而言是整体的关系。同样,传输层涉及的也是网络上两个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问题,所以也是基于网络的整体结构;而网络的底层(如链路层),主要涉及两个可以直接通信的节点的通信问题,也就是针对网络的局部。因此,“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可以认为是从网络的整体到局部的讲解方法,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则是从网络的局部到整体的讲解方法。
通常认为,从“局部到整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方法使学生更能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让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接受;相反,“从整体到局部” 的教学思想强调目的性, 先搭建起为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知识骨架, 再顺着骨架分别伸向枝节各部分,这种教学思想符合一般人做事的“目的”性原则,所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
从实际教学分析,“从整体到局部”确实起到快速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TCP的拥塞控制,按照“自上而下”方法授课的学生,会自然地将TCP的拥塞控制和具体的应用联系起来,思考某个具体的应用在TCP拥塞控制的机制下的行为方式。“自下而上”授课的学生,因还没有学习应用层,所以无法与相应的应用场景进行关联,学习相对枯燥,但同时,“自下而上”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要更牢固,这也是“从局部到整体”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
通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教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更适合程度相对较高的学生,通过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讲解,使他们更容易激发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思考、理解;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更适合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在给本学院的留学生(程度相对较低)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通常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
2 兴趣的激发
兴趣在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和地位,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和愉快学习的诱因;兴趣是牢固掌握知?R和深入理解知识的保障;兴趣能维持长久注意,保持学习热情。另外,兴趣具有德育价值,是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要素,也能推动自我终身学习,对成功成才具有特殊意义[5],所以对哪种方法更适合激发兴趣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从应用层切入,如Web(HTTP)、邮件、域名转换(DNS)等,大多数学生之前已经使用过这些应用,但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却不知道这些应用背后的原理。通过应用层内容的学习后,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快速激发兴趣。例如,平时学生都会用一些P2P软件(如BitTorrent),对于P2P软件的下载速度为何会远远快于通常的下载方式,以及用户是如何找到不同的下载方式的,学生带着这些疑惑来课堂,而通过P2P知识的学习能解开这些疑惑,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自下而上”这种教学方法从物理层、链路层的内容开始讲解,涉及的更多是理论原理方面的知识,如物理层主要讲解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数字的调制解调等,而链路层主要讲解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这些内容相比于应用层的具体应用,略显枯燥,无法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难易程度
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数据传输,而这个知识点是贯穿网络各个层的。“自上而下”先从整体上讲解数据传输,即终端到终端的数据传输(应用层、传输层),再描述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转发的(网络层),之后描述从直接相连的两个节点的传输(链路层),可以归纳为数据传输的讲解是从全局到局部的一个过程;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先讲解点到点的传输(链路层),而后是网络的数据转发(网络层),最后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传输层、应用层),可以归纳为数据传输的讲解是从局部到全局的一个过程。从这个知识点来比较,“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要求相对更高,它要求一开始就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理解具体的技术架构;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从最容易理解的两个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传输开始讲起,所以难度相对较小。
网络的各层都是通过调用其下一层的功能来实现自身的功能,即每一个协议层的讲解必然会涉及下层的内容。“自下而上”因先讲授下层的知识,后学习上面层的知识,所以在学习涉及下层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知识,讲授就顺理成章。相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在讲授网络各层的时候,学生并未掌握相关的下层内容,讲授难度增加。例如,在讲解应用层的时候,必然会讲解Socket的调用,而Socket是传输层将其功能提供给应用层的一个接口,通常传输层会提供两个协议UDP和TCP,所以会提供两个不同的Socket。“自上而下”的方法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学过UDP和TCP的情况下,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描述两种不同协议对应的Socket,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难度。
传输层和链路层在计算机网络里是两个非常相似的层,它们实现着部分相同的功能:如流量控制、可靠性?魇洹⒉畲砑觳獾取!白陨隙?下”先讲授传输层,而“自下而上”先讲授链路层,这造成了流量控制、可靠性传输、差错监测等内容通过不同的层来讲解,即“自上而下”在传输层讲授,而“自下而上”在链路层讲授。从教学的实践来看,通过链路层的讲授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因为链路层针对的是两个可以直接通信的节点之间的传输,比较形象直观,比学生通过在这种传输的模型下理解流量控制、可靠性传输、差错检测等概念相对较容易。
4 知识点的比较
4.1 可靠性传输
“可靠性传输”是计算机网络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学习这个知识点,即先假设信道是非常完美的,之后信道是可产生错误的,最后信道是可造成数据丢失的,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下如何来实现“可靠性传输”。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容易理解“可靠性传输”的原理,所以两种方法都能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个小差别是“信道假设”,对于“自下而上”这种方法来说,因为已经通过物理层了解“信道”的概念,所以这种假设容易理解;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学过“信道”,不好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传输层是处理终端到终端的传输,实际上不涉及“信道”,这里的“信道”更应该是一个抽象的意义,将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一个路径抽象成“信道”。显然这种抽象的“信道”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可靠性传输”有三种机制:停等式、回退n和选择重传。有趣的是在实际中,停等式应用在Wi-Fi网络,也就是链路层的内容,而回退n和选择重传应用在TCP中,也就是传输层的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保持“可靠性传输”讲解的完整性,这些内容是同时讲解的。那么在哪个层讲解这些内容更适合?我们倾向于在传输层中讲解“可靠性传输”(即对应“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因为要理解回退n和选择重传这两种机制,需要基于数据并不是按顺序到达这一条件,但链路层是点对点的传输,数据通常是按顺序到达的,所以实际上并不满足这个条件,这造成了在链路层讲解“可靠性传输”容易让学生产生疑惑。
4.2 MAC层的比较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本教材关于MAC层的差别是:“自下而上”将MAC独立成一章节讲解,而“自下而上”并没有独立出来,放在链路层讲解。尽管MAC属于链路层的一个子层,但我们更倾向于将其独立出来讲解,这是因为虽然作为子层,但MAC层更加重要,只有对MAC层理解了才能真正理解链路层,如只有对MAC层的信道接入协议CSMA/CD和CSMA/CA的深度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以太网和Wi-Fi网络。因独立成章,“自上而下”教学方法将以太网和无线网络都包括在MAC章节,由此,CSMA/CD 和以太网、CSMA/CA 和无线网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章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比较、理解这些技术;而在“自上而下”的教学中,这些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地理解。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教学方法对MAC中的信道接入都是按照分类的方式来讲解。稍微有点不同的是“自上而下”将其分为信道划分(channel partitioning)、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和分配接入(taking turns)3种方式;而“自下而上”分为竞争方式(contention)、无冲突方式(collision-free)以及有限竞争(limited-contention)。其中随机接入等同于竞争方式,而分配接入等同于无冲突方式。这种分类的讲解对以后理解其他新的接入协议非常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两者的讲解都侧重竞争方式(随机接入),这也是非常合理的安排,因为竞争方法是目前计算机网络采用的主要方式。
4.3 ARP协议的比较
ARP是地址解析协议,也就是将网络层的地址(IP地址)解析成链路层的地址(MAC地址)。那么ARP到底应该属于网络层还是链路层,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显而易见,要理解ARP协议,就必须先了解IP地址和MAC地址,这也是为什么“自上而下”将其放在链路层来讲解,而不能放在网络层来讲解,因为在学习网络层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习MAC地址。相反,“自下而上”将ARP放在网络层讲解,此时学生已经完成IP地址和MAC地址的学习,所以两者都对ARP的学习做了非常好的处理。因限于篇幅,不再对其他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不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连接服务、地址分析、路由等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上面对3个知识点的分析,可得出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其优点以及弥补其缺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5 对工程思维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前景与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专业在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普通高校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和抽象性较强,需要逻辑思维及立体构图,需要很强的数据结构基础和数学基础,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专业术语,专业知识较其它课程要多很多,学习任务重,在向学生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应用的关系,要让学生除了着重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所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也为将来就业打基础。
二、讲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当中存在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集中上课讲授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方式;教学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和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演示为附,尽可能的减少讲解概念,对于以概念来讲解网络专业概念的、专业术语与生僻的词语:这些理论概念都不好消化理解,增大了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造成了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他们就会因为失去学习积极性而出现不学和厌学的情感,有的同学即使学习了,听课了,也会学了后面的知识忘了前面的网络知识;与此同时由于讲授网络的同时学生并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学习多媒体课件中的演示,而教学进度也特别快一带而过,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网络课堂教学的效果、听课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会出现大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案例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利用实例来讲解网络基础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中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很抽象,包括任课教师也很难理解明了,分析透彻,让学生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网络七层结构比喻在快递公司投递管理体系,我们要去快递公司寄快件,过程如下:要把打包好的包裹包上在信签上写明收包裹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并付费,后送入投递服务部。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将包裹发往同一地点的包裹箱车或更大的包装袋分捡好分好类。已经装袋分检的包裹被运送到火车站物流、飞机场等体货物运输部门,封装大包等待运输。之后就是运送快件到达目的地的快递公司进得分检,并在分派给下属子公司,并由快递员进行派送至收包裹人,收包裹人收到包裹,签收后就可以了,这样就完成了传送任务。对比讲解七层模型从最底层到高层的功能:使学生对层次的概念有个形象的认识,整个过程的参与者邮包裹人、快递公司、运输、快递员和收包裹的快递公司、运输包裹的交通工具等构成了七层结构的快递公司管理体制,从而和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七层体系进行对应比较;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七层体系结构中数据的封装和投递有相似之处,要快递包裹就必须要把包裹送到快递公司,并且必须要写上收包裹人地址,并且对包裹的封装有明确的大小要求,地址明确,并且在发包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封装的过程。在收包裹时则表现为打开包裹的过程;包裹在寄包裹人与收包裹人层面表现形式为一件物体;在快递公司表现形式为目的地为相同地点的装袋的状态;在运输部门表现为打成大包分检状态,数据(包裹)在不同层次,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而在同一层,表现的形态是一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协议数据单元的概念。数据的传送在人们的面前就是看到与否,相当于包裹的运送与接收。在快递公司七层体系结构中,寄包裹/收件人这一层为该体系的上层,运输层为该体系的下层,可以看出寄包裹人/收件人使用的是快递公司的服务,快递公司使用的是运输部门的服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七层模型层层之间关系的服务与被服务。学生对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七层模型体系结构便有大致形象的理解。
(二)理论与实际相互关联
在讲授信息的传输介质时,教师可以把室内(楼内)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介绍一下,讲解水晶头的掐法、线序、百兆/千兆的不同做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讲授常用的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数据可以通过光纤传输、双绞线传输、微波传输、激光传输等方式,可以根据传送的距离成本以及速度来决定传送网络数据方式;在讲述计算机中网络协议时TCP/IP协议、计算机网络(UDP)两个协议时,需要介绍两个协议的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不同,根据它们的原理特性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计算机网络的TCP/IP协议,而IP地址就是计算机在网络通行的身份是网络通行的许可证,而像视频的传送一般则选择UDP协议,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远程网络摄像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就要选择UDP协议,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比平时高传送时就可以选择TCP/IP协议;教师对于理论课程的讲解,学生的学习,不只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讲述计算机的物理地址(MAC地址),除了介绍了计算机的物理地址(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计算机的物理地址(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被其他人盗链的情况,这时使用计算机的物理地址(MAC地址)过滤,仅允许某一个或者某些计算机的物理地址(MAC地址)访问,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很多商业网站就是利用MAC地址来控制访问的,只要你绑定MAC地址后就会被保护,即使被盗用帐号,在别的机器也用不了。
(三)Internet网络在网络教学的应用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搞好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校园网络是学校教与学的纽带,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也能及时地自己的信息,并实现网上时时交流、时时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而大大丰富和充实课余生活。教师的备课可从校园网中获得更多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方便地,有选择地比较教学信息资源,然后通过校园网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交流与开发,才能实现信息化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网的性能:WinSchool、youku等视频网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网。但是普遍缺乏在这些多媒体教学网上运行的课件,尤其能与学生计算机课本配套的课件就更少。所以有条件的教师或高校应该多录制一些优秀教师的网络课堂,并把视频传到网络共享上,只有这样,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才能让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资源丰富起来,让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今天,一边浏览一边学习的生动的网络知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对媒体教学网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远程教学网发展网络基础课程教学: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课室、多媒体等)难以满足需要,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网络的依赖也日益彰显。让广大的学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提高自己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利用各普通高校网络基础课程学科代头人通过远程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网络与计算机技术。
三、总结
在备课时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代网络信息发展的特点:不断改革和不断创新,跟着网络的脚步,不断的更新教学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效果。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要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师学校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向信息化的改进,通过对实例中所有应用案例的讲述、分析、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研究与实践中发现的体会到网络学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伟民章.教学设计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
[2]唐卫清.信息网络技术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
- 上一篇: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
- 下一篇:市场营销与广告策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