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反思

篇1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2]李凌云.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3).

篇2

本书共分六个单元,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单元,主要呈现一个个完整的案例或案例片段,在同伴研讨及评价的基础上。阐述一个个教学观点。第一单元是关于适宜的教育教学主题和目标的确定。确定适宜的活动主题与教育目标是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最基础的一步。作者认为:适宜的教育教学主题和目标的确定,主要与幼儿的关键经验、兴趣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等有关。

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互动墙饰的创设及适宜材料与资源的选择与投放。作者通过案例《采摘前后》和《秋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墙饰与教育活动的相互呼应和相互生成;通过展现体育活动《赶小猪》和《自制平衡木》,让我们了解了如何通过适宜的材料投放与游戏活动,支持幼儿跨越学习的难点;通过呈现案例《小兔跳和大象走》,让我们知道了怎样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材料。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理念已被教师广泛接纳并成为实践中的追求。然而,真正的主动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在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教师怎样发挥作用,教师当前的兴趣与关注点蕴涵着哪些教育价值等,仍然是教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第三单元在呈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的基础上,为教师营造了一个个主动学习的“课堂”,让大家在经历一次次视觉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经验内化的学习。

第四单元,作者结合《纲要》向我们介绍了不同领域的特点及幼儿在其中学习的不同表现方式,并指出: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支持幼儿主动学习。案例《洗手四部曲》中的教师通过体验、游戏、疾病归因、环境暗示与巩固等方式,有效地激发和促进了幼儿健康行为的主动选择与学习。《打人之后》这一案例以幼儿人际交往中的争执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展示了促进幼儿主动建构适宜交往策略的教育过程。

第五单元,反思、改进教与学的行为。就如何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以促进幼儿发展进行了阐述。在《玩偶进行曲》这一案例中,教师重点反思了同一教育教学内容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宜性与挑战性。健康教育案例《整齐便利小柜格》体现出了一种反思思路,即在发现、思考、尝试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总结出有效策略。作者希望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养成反思的意识,学习反思的基本方法,通过有效反思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有效发展,促进自身专业的主动而持续的发展,促进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篇3

[关键词]教育硕士;案例学习;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01-03

“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较强的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与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是我国教育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目前这两个特点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也成为他们专业能力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学习是弥补这一“短板”,提升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切入,阐明案例学习对培养教育硕士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专业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针对案例学习筛选、研读、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报告等步骤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一、案例学习对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的意义

教育硕士进行案例学习的模式就是通过筛选教育案例、研读、分析讨论到撰写案例反思报告等步骤实现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整个流程是以团队为载体逐步推进,教育硕士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教师作为辅助引领的角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有助于观念重新审视,增强自我判断和审视能力

根据上述的概念,我们发现案例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创设一个问题学习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将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联系起来进行反思。教育硕士大多来自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案例学习可以使其与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相连接,并通过教育实践中价值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展开问题分析。这种对已有的教育理念由表及里,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地重新审视的过程,有助于冲破原有的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增强自我判断和审视的能力。

(二)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实现自我教育能力

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从哲学角度看,案例学习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一种形式,内在地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进行案例学习时,教育硕士借助其丰富的实践经历,结合新知识理论的学习,又回到案例提供的问题情境中,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思考并寻找新的问题解决路径,最后内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教育硕士实践性知识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教育硕士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更是重要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有助于分析整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学习最终解决方案和反思成果的得出要以讨论方式为载体,首先教育硕士在案例学习中,要跳出“当局者迷”的处境,用俯瞰的视角、平等的姿态来发现、审视和界定问题,放开手脚,评头论足,通过讨论整合,通过真实、自然的工作过程,探讨出一套有效的解决策略,并加以系统分析,最终实现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专业上的成长的同时,也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从而培养教育硕士在教育问题上的分析能力。

(四)有助于理论深化,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一个好的案例能够代表一类事件,一种观点的典型、范例,本身蕴涵了一定意义上的概括性,有助于进行理论分析。案例的理论分析也能促进实践含义的深入开发,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缺少“实例的理论”和缺少“原理借鉴的实践”的状况。只有实现理论分析实践,实践分析后升华理论,理论深化与实践分析同步进行,才能使教育硕士“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实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的目标成为可能。同时,从搜集案例素材、研读案例、提出问题,到讨论整合、反思撰写案例报告等这些环节中,教育硕士合作共享、表达呈现、撰写反思报告等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而这些都是教育硕士亟须提升的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育硕士有效开展案例学习的方法

案例学习对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及效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如何才能使案例学习发挥最大的效用?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好案例选择、案例研读、问题提出、查找文献、小组讨论、大组分享与导师点评指导几个基本环节。

(一)紧扣专业学习,案例选择做到“四性”

一是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教育硕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相关专业背景或导师建议的研究方向确定案例学习的主题。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中小学培养优质师资而设置的,显然案例学习中的案例如果选用高等教育中的,诸如高校管理、大学科研、教授治校等方面的案例是不合适的。二是案例选择要有现实性。所选案例内容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相结合,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符合,与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相一致。如:目前有效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校本教研等都是教育管理类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三是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应取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杜撰出来的作品。四是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案例内容应完整,情节具体详细,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着某一类教育现象的本质属性,囊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

(二)案例研读与问题提出,遵循“三梯度”

案例确定后,如何进行案例的有效研读关系到案例学习的质量,下面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展现案例研读与问题提出的基本环节与相关要求。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提出和案例的研读的梯度是同步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案例研读和提问,不仅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以往的教学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研读,去提问题,同时寻找案例问题的切入点、关键点更是有助于提高案例学习的质量,强化了教育硕士的理论学习和当下的教学实际的对接,并且通过这样的“剥洋葱式”的问题追问和问题分析,使教育硕士经历了一种由知识到方法,由问题的表象到问题内部本质根源或教育规律探究的过程,是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三)文献查阅与整理,做到“三个环节”

在完成研读案例、提出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查阅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案。文献资源既可以是图书馆中的相关图书资料,也可以是来自于中文的中国知网、中文科技及期刊数据库,外文文献有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EBSCOhost数据库等文献资源。

文献查阅后,还要进行文献的审查、分类和提炼整合三个环节的实践。第一个环节是审查,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和筛选。有些时候我们查找的文献中可能会出现质量比较低、相似度高、理念比较陈旧以及与研究的内容相关度不高等的情况。第二个环节是分类,不同梯度、不同类型的案例问题会有不同的指导文献,教育硕士要养成随时及时地将文献分类“打包”的习惯,从而有助于理清头绪,更为有序地使用文献。第三个环节是提炼整合,把每一类别的文献进行提炼整合,使其融会贯通,有助于成员在下一步的团队研讨中做到有条有理、逻辑严密,提高研讨效率。

(四)小组研讨,须做到“三心”

1.随心。小组交流中,大家应各抒己见,随心畅谈。地点可以是教室中,也可以是宿舍里、餐桌旁、草坪上。小组交流不是为了尽快达到“求同”,意见上不一致和多样性能够激发对问题探讨的热情,从而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能够促使每个组内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

2.重心。每一个小组的研讨都要以抓住问题的关键与重要的事实为重心,否则研讨就会漫无边际,找不到方向和目标。

3.开心。这里指参与研讨的成员必须要有“开放之心”。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哪怕是与你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意见,都要拿出开放的态度,集思广益,这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案例学习优势,也是教育硕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全班共享研讨,思维碰撞走好“三步骤”

思维是理论形成的基本所在,倾听、思考、讨论是使思维得以丰富的重要条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文化科学得以繁荣的必要条件。如何使教育硕士在案例学习中实现有效的思维碰撞?要走好以下三个步骤:

1.小组汇报答疑。每一个小组对案例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要对汇报组进行提问,汇报组要进行答疑。在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成员要对汇报组的独特的见解进行记录,为下一步撰写案例报告做资料准备。小组汇报环节重点是培养教育硕士汇报、讲解的能力。

2.全班评析讨论。对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全班评析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教育硕士善于倾听、善于快速捕捉有效关键信息的能力,更是让教育硕士学会如何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寻找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教师整合引领。在研讨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讨论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具有专业方面渊博的学识、创新的视角和前瞻的理念,对关键处进行专业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如:有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挑起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教师也可以当所有小组汇报完毕,全班思维碰撞形成多种似是而非的问题解决方法时,老师可以快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撑,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现象背后的教育规律,通过这种纵横交互必能极大的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六)案例报告撰写,要达到“五个向度”

培养教育硕士具备一定的反思分析、撰写案例报告的能力,不仅可以检测教育硕士案例学习的效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硕士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强化其教育理论知识的升华与迁移的基本路径。因此,教育硕士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不仅必要而且很重要。教育硕士写好案例报告,要达到“五个向度”的要求:第一,报告要有案例内容概要;第二,报告要有案例问题分析及对策;第三,报告要有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第四,报告要有实践推论;第五,报告要有案例启示。

综上所述,案例学习不仅可以让教育硕士从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而且通过案例学习中的专业案例收集、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研究、多元化解读、深层次反思、专业引领和反思提升等系列过程,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的发挥案例学习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容量大、视角多、专业引领等效用。

[ 参 考 文 献 ]

[1] 赵蒙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2(2).

[2] 李红,王方.论教师专业标准下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2015(3).

篇4

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成为一个研究者呢?其实一线教师有着相当丰厚的教学资源,比起理论研究者,他们能够占有更生动更真实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现象。同时,就他们自身来说,也渴望获得对教学的突破。

一、从编写案例入手,在分析教育行为中反思自我

在刚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里,我习惯于完成任务式的教学,疏于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把复杂的劳动简单化,周而复始,使鲜活的教育过程程式化,缺乏动态生成。为此,我从编写案例入手,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喜悦、困惑、问题模写和记录下来,内容涉及课堂教学、师生在新课程中的成长历程等。同时我还要求自己在撰写案例时,尽量做到真实、生动、形象,具有典型性,既要有清晰明了的过程、现象阐述,又要能运用相应的理论作出合乎实际的理性分析,同时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实践证明,这样做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记录案例,并从案例中剖析自我,可以促使自己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作系统地反思,从得失利弊中,自己会幡然醒悟,面对动态的学生,原有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从而萌生改革的愿望,找出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弊端所在,进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新的教育价值观,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实现。当这种反思成为一种自我意识时,便会促使自己在专业上日益走向成熟。

二、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在强化行动研究中明辨自我

有问题就意味对现实与现状不满,就意味着有自己的思维。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人不可能会打破现状,超越常规。为此,我们倡导从问题入手,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即教师在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想去探究的内心状态。如关于“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就是我从教育教学中一直困扰自己的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入手而展开的。通过研究使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当今世界,反思意识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特征。在教育领域,反思性教学已成为一种潮流,其实质是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并且有助于教师形成反思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克服自己在教学中的惰性与惯性,以一名反思的实践者和反思的研究者身份进入教育活动中,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更能去研究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与现象。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并把一系列相关问题纳入到课题研究中,使科研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服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三、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入手,在品尝前人的睿智中丰富自我

要提升自己,除了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反思外,还要勤于学习。教海无涯学为舟,学习就是船,没有船如何在教海中远航?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学专著,享受前人积淀了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品尝前人的睿智中,在和名家对话的顿悟里,体验豁然开朗的喜悦。我们要做“师风可学,学风可师”的师者,努力攀登。作为教师,身上要有正气,师风可学,以正压邪,同时学风也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否则只是叫学生学,你自己怎么不学?不钻进去,就无发言权。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

一句话试着用心经营自己。因为在教学这根链条上,离开教师自己的实践、学习这一环,任何高超的理论、宏伟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

四、从教育实践的点滴入手,在不断成长中超越自我

做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老师,不成长如何做学生的老师?因此,我们要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达到一个个新的境界。

在新课改实验中,尝试打破教学旧的模式,不囿于教参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要娴熟把握,有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才可能在教学中随意挥洒、新颖别致、皆成佳境,才可能围绕教学宗旨进行多彩多姿、千变万化的创新活动。才能创设出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创设出让学生对你所上的课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灵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为此,我们教师要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者的姿态,在不断地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探索教育规律,创造出教学的新思路和新理念。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敏.教育科研从教学反思开始.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5,(Z2).

[2]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一、从问题发现到行为改进: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的基本要求

对教师来说,行动研究不在于取得多高的理论成果,而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研究是为改进实践服务的。教师应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行动研究,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善于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行动研究的起点。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为这需要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质疑反思的能力,还有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教师问题意识薄弱,不能发现问题,或者即使发现了问题,但所发现的问题也往往脱离实际,不易解决。为此,教师应从教育疑难中发现问题,特别是要在与学生交往的具体场景中捕捉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往往会遇到某种障碍,而在排除障碍的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而这个“新问题”才是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

2.加强专业学习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教师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经验进行教育教学。需要指出的是,在行动研究中的教师是带着实践情境中的“问题”进行理论阅读的,他们通过与作者的对话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更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视界融合。教师既可以在理论中关照实践,使自己的教育实践拥有理论支撑,又可以在实践中反思理论,通过实践检验将所学理论简约并内化成为自己个人的知识。

3.主动交流心得

日本学者池野正晴认为,人类是彼此交谈的存在。通过交流对话,教师之间可以敞开心扉,共享经验,启迪智慧,还能够将内隐性的默会知识转化为清晰化的明确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消除自己的“偏见”。例如在专题研讨会期间,每个教师应讲述一个典型案例,以此分享彼此的教育教学故事;在班主任论坛或教学沙龙期间,每个教师都要交流自己的经验,以此分享彼此的教育教学智慧。在工作期间,教师要主动交流心得体会,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以便在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中丰富自己的智慧,生发出更多的创意。

简单地说,行动研究就是把“行动”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实质上,专业学习和心得交流就是教师的行为改进,就是教师在研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但所有措施都应以行为改进为特点,确保研究工作富有成效。

二、从行为改进到认知转变: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的较高要求

加拿大知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认为,在教育变革中,“人们需要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偏好与行为,还应当包括他们的心灵和思维方式”。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改进教育行为,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只有教师改变了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成为真正的行动研究者。教师应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1.理性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由此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整理典型案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形式,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审视并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及时改进,最终在行动研究中养成反思的习惯;要有不断追问的意识,能够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中为了增强反思的理性,特教教师在思想上要从积极的方面思考残疾儿童的潜能,突破过多考虑其缺陷的消极思维模式;在方法上要充分注重个体的显著差异性,避免过去只对群体的数量分析,以数据统计来抹杀个体特质的倾向;在结果上不能只关注学业的进步,要展现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性更深刻的关怀。

2.专题研究

从经验式探索到专题性研究,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士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学会把问题转为课题,开展公开而系统的专题研究。把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育人方式、教学模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逐渐从“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行动研究者。现实当中,肯定会有不少教师认为做专题研究,一没有必要,二没有时间,三不会做。其实,就意义而言,教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文献研究,学会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就能让自己的行动研究不但要避免重复劳动而且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就时间而言,教师并不需要在教育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专题研究,只不过是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范围的限定,使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而已。就方法而言,教师完全能够掌握定量观察法、定性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常用的研究法,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探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师要通过专题研究形成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行为改进的低层次上。

3.合作研讨

行动研究强调专家与教师的合作,专家的优势在于了解最新的理论成果与专业发展趋势,而教师则要了解实践需求、掌握大量生动的典型案例,两者合作可取长补短。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还要加强同伴互助,通过集体智慧来攻克难题,更要想办法获得专家的理论引领与技术支持,加强与外校教师、社区人员的合作,以求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合作研讨中,教师既要尊重专家的意见,又要不迷信、不盲从,能够与他们平等交流,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虽然行为是思想的外在体现,但仅凭行为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教师已成了—个真正的行动研究者。要成为真正的行动研究者,就必须实现自身心智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当然,对教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行动研究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尽管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探讨,但根据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来看,教师必须参与行动研究,有计划地对问题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探索,改进教育实践,公开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最终完成自己心智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08.

篇6

一、情景体验反思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我园入职新教师的不断加入,给幼儿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新教师有激情、热爱孩子,然缺少的就是“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的经验。尤其是在初上岗的时期,“怎样进行反思”成为她们胜任工作的一大困惑。因此,对于新教师群体,学会反思,写好反思,化反思为动力是促其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然作为老教师在检查指导过程中,我发现新教师写的教育教学反思比较浅显,在记叙时也常找不到核心和问题要点,很多时候停留在“教育实录+简单评价”的模式套用上,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缺乏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和办法。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还不够。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尝试以一种新的反思方式――情景体验,让新教师通过体验,找准反思点,深入理解反思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反思的实效迁移到更加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去,在反思中获得专业成长。

二、情景体验反思的特征和操作流程

所谓情景体验反思,即以教育案例为载体,通过创设情景,让教师模拟案例中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体验角色的心理和感受,并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进行深入剖析反思,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实现经验共享。它具有两个特征:

1.协同性。即变个体的自我反思为群体的协同反思。我们常见的观察反思往往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味埋头与自己对话,而不顾及与外界的对话,很多时候会禁锢自己的思维。而情景体验是从寻找典型的教育案例为切入口,引导教师分析案例的价值,找准反思点,然后协同制定方案,通过角色体验人物的心理,最后进行观点碰撞和智慧的交锋,形成经验和对策,实现案例共享,以此指导改善教育行为,从而达到个体实践性知识和群体智慧的提升。

2.主动性。情景体验特别注重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大家对案例多层面、多角度的阐释,开放、自由的讨论;对每个人经验的利用以及培训者对受训者提示性和引导性的自我参与活动、自我发现问题、分析矛盾、搜集材料、编撰新的案例等,充分体现了参与者主体地位和对受训者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受训者发出强烈的主动学习愿望。

(1)寻找案例、确立主题

问题意识是教师反思成长的必备条件。我们从寻找典型的案例为切入口,找准反思的问题要点。首先我们要求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每位教师每个月做好2~4个观察记录,可以是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困惑问题等相关的事件。然后在小组范围内交流、筛选。所选定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时代感,能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或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2)重构故事、再现情景

案例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决不是简单纯粹的实践情景复制(实录)。案例的可取性在于它应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些戏剧的冲突,能反映事件发生的时空特征,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人员对象的情感、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因此,为了突出案例的主题,增强其典型意义,提示研讨的重点和焦点,我们从描述故事开始,对“原型”作适当的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主持人:你再把这个故事详细地讲一下,看看案例的什么地方还需要调整和完善的?

教师1:奶奶送孙子小A来幼儿园,反复叮咛小A要听老师话,抱着小A迟迟不愿离开。在教师示意下,最后无奈地跟小A说了声再见。奶奶先是在门口逗留了一会,后来躲在窗外。忽然,小A哭了起来,奶奶疾步冲进教室,抱起自己的小A,连哄带骗,心疼得不得了。一转身,对着小B大声呵斥:“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乖,欺负人啊!”……

教师2:因为故事的主角是奶奶,因此奶奶当时的动作和表情尽可能表现得突出一些。比如,在发现小A哭之前,奶奶的心情是怎么样?在窗口被老师发觉后她的表情又是怎么样的?

教师1:对,我想起来了,奶奶看到小A和同伴一起高兴地玩,她一边看一边在抿嘴笑。出门那时候,一步三回头,那个恋恋不舍呀!

教师2:可见奶奶是多么不放心,对小A是疼爱得不得了。那么老师呢,老师什么时候出现的?

教师1:老师这时候正在帮小朋友解手,听到哭声就过来了。奶奶指着小B对老师说:“这个小孩子欺负我们小A,我在教育他!”小B已被吓着了,一脸的委屈。

教师3:我觉得老师在这个故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要转变家长的做法,首先老师要摆正态度。所以老师怎么做怎么说的都要详细记录下来……

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要把“奶奶不放心小孙孙,趴在窗口偷看,当看到小孙孙受到委屈,怒气冲冲地冲入教室,当着老师的面,批评别的孩子……”作为故事的主线,其间与教师的对白,与家长的谈话都为反映“奶奶”的性格而服务。通过故事的重构,也使新教师明确了写观察记录和教育案例的重点和要点,对案例的再现有了更深的理解。

(3)角色体验、剖析反思

角色体验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的,由于表演是以一个团队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对故事中的人物要进行具体分工,首先根据人物的形象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角色,然后在表演时体验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主持人:现在来说说你表演这个角色时想到了什么?

教师1:我扮演的是奶奶。小孙子胆子比较小,刚刚来幼儿园,家长不在身边,担心他有事情讲不清,老师也比较忙,有时候也会看不过来。看见小宝贝哭了,我心都揪起来了。恨不得帮他去讨个公道。有些小孩是比较调皮的,大人厉害点,小孩子就不敢调皮了。

教师2:我扮演的是小B。奶奶冲进来批评“我”的时候,心里委屈极了:人家有奶奶护着,多希望老师帮帮自己呀!

教师3:我扮演的是老师。当奶奶进来批评别的小孩时我很反感,但是想想奶奶这样做也是出于爱自己家的孩子。可能对我们不放心吧,毕竟是刚入园的宝宝,而我又很年轻,怕我没经验吧。

主持人:所以你怎么做就很关键了,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件事情,可以帮助你在家长面前建立诚信,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教师们融入故事情景,积极愉快地投入表演。并唤起起深切的情感体验,通过剖析反思,自觉地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研究和理解,从理智上去重新认识情境中的问题,颇有获益。

(4)经验共享、行动跟进

情景体验的目的是引发教师的深入反思,解决实际问题。将一些模糊的认识和感悟化为具体的实践策略,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于是,每次情景体验时,让教师们谈谈对问题和现象的理解;情景体验后,说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共同总结经验,撰写心得,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案例。

主持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教师1:奶奶的偷看行为归因于对教师的不信任,对初入园宝宝新环境适应的担忧和顾虑……

主持人:你们说得对,看来对行为背后的的原因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奶奶这样做会给教师、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2:会影响教师的正常上课和教学。

教师1:孩子有奶奶撑腰,不能自己解决问题,会更加依赖和任性。

教师3:对于被批评的孩子也会感到委屈,以后不愿意和那个小朋友玩了。

教师4:这样很不公平,老师还怎么教小朋友互相谦让呀!……

主持人: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教师3:教师应该及时出面,了解事情的经过,公正地评判幼儿的对错,使奶奶在情绪上得到缓解。

教师4:教师要态度诚恳地劝导奶奶离开幼儿园,告诉奶奶,老师一定会关注她的小孙孙,把小孙孙照看好。等奶奶来接时,把小孙孙今天发生的事情逐一向其汇报,让她放心,感受到老师的承诺和用心。

教师1:还要让奶奶明白,孩子进了幼儿园,有些事情一定要放手,让他和同伴在交往中学会协商、交换和互助,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3:如果奶奶不听劝告,还可以和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

教师们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作为对本次活动的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争辩与归纳,教师们达成了思想上的共识,新教师把这些经验落实到实践中,并切身感受到反思带来的成效:“我就用这种办法对此类家长进行了沟通,发现效果真的不错,特别是小A的奶奶,再也不在教室门口张望了。我每天把孩子的情况跟奶奶汇报,奶奶现在很放心了。还经常帮我们说话,说老师辛苦了!……以后我也要多长个心眼,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可以请大家为我出谋划策。”

三.情景体验反思的作用

1.使新教师学会了有效观察

观察是教师在实践中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敏锐的观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是牵引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的起点。情景体验反思使新教师认识到观察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观察事件。仅仅了解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当事人外在的行为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对于一件事情,幼儿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大人有什么想法?该怎样引导?一位新教师写道:“那个小孩子本来不哭的,可奶奶一出现,他就哭闹不止,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大家的提醒,我才发现:孩子的许多行为与大人的教养态度有直接联系。”于是,新教师有意识地记录一些孩子任性、耍赖的事件和处理方法,并把它作为说服家长的证据,让家长提高认识,改变态度,积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由此,新教师学会了使自己的观察记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使新教师学会了深入思考

没有科学教育观念的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只能是肤浅的行为。通过情景再现反思,就问题的呈现、解剖、对比、分析及直接参与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等,让新教师获得亲身体验,达到对案例现象较为深透的认识和整体性感悟:“奶奶的行为也折射出我们工作做得还不到位,让她缺乏信任感。”“如何做让她对我们放心,对小孙孙放心?”问题的引申激发教师主动寻找、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去解决的热情。新教师们分析了奶奶躲在窗外的原因和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从案例出发,找准核心问题,将反思从解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到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上,才能真正达到深入、深度的效果。

3.使新教师改进了教育行为

篇7

关键词 反思 障碍 学习 日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旨在鼓励教师要重视反思,认真反思。

可见,教师必须不断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调整、建构自我,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并善于反思,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才会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教师在转变为反思型教师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即教师层面与学校层面。从教师层面讲,反思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反思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大多数教师不能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以准确的定位,整天忙于程式化的常规事务。教师们应该认识到教育教学反思有利于积累经验,有利于纠正偏差及错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激发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反思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部分老师们认为拿出时间精力进行反思,会对正常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因此,不想也不愿进行反思。

其次,缺少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较少,缺乏反思所需的相关知识。而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假如教师对理论发展及其现状了解太少,则很难从教育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问题,必然限制其研究视野,教师对自身的批判反思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失于粗疏和零散。因此,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必然影响其反思进程的深入和反思结果的交流,进而影响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第三,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监控能力亟待提高。教师反思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育教学监控能力,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在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敏感性上意义重大,而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状态的敏感是反思的前提条件,但目前教师因为缺少反思的内部驱动力而导致教育教学监控能力严重不足。

第四,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反思格式单一。有些教龄较长的教师,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反思意识较差。反思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反思的结果是对自己原有教学工作的调整,所有这些都需要反思者自愿进行。因此,要成为反思型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应有对自己教学工作有反思、研究、改进的胸怀和意识,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问题探究处理的主动性。另外,教师反思的能力方面也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缺乏对教材、学生、课堂情境的分析、反馈、检查、校正、强化的能力,导致教师的反思难以继续和深化。

从学校层面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重教学,轻反思。由于认识上存有误区,学校常常把精力放在常规教学上,不重视教师反思,不能也不愿创造宽松的反思环境,给教师提供、创造的反思机会少,致使教学反思氛围不浓。

二是重制度,轻落实。学校为强化反思工作或为配合上级检查,借鉴典型案例,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制度是保证,但是仅止于制定制度,再加以高压管理,并不能使反思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是重实践,轻评价。学校对反思的评价理念、方法落后,评价机制不完善,对教师反思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学生成绩仍是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师关注点还是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而教学成绩提高的许多做法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四是重“硬件”,轻“软件”。网络平台的合理搭建,相关书籍的及时购置,阅读馆室的设置管理等,作为反思工作必不可少的“硬件”方面,许多学校给予了重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缺少典型反思案例,缺少具体指导,致使反思流于肤浅,难以系统化。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也应该粉碎教师在转变为反思型教师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循序渐进,实现飞跃。

“个案剖析”,为反思提供策略的保证。解剖案例,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一起观摩名师课,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家。通过专家参与,促使教师认真思索,讨论自己行为背后的理论及其形成原因,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组织“沙龙”,发挥专题研究推动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惑,学校应给教师提供机会,让教师把这些困惑表达出来,然后选择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让教师搜集资料,在教学中进行尝试,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交流,形成一个共识,再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验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水平、教学水平肯定有较大的提高。由于这种专题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师的实际教学,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针对性强,教师的积极性特别高。

交流“会诊”,让老师获得更多“临床经验”。内省性反思往往难以深入,而相互交流,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教师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其他同事,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对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进行反思,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用好网络,让反思“更高、更快、更新”。学校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鼓励教师通过网络与专家、校外同行进行交流,可以拓宽交流渠道,弥补本校资源的不足,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优势,拓展自己的反思渠道,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当然,这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能够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和运用。

科学评价,要确立正确的评价指标。在评价教师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等方面的指标,才能引导教师正确反思。学校要善于“拿来”,大胆借鉴,勇于创新,让反思工作走向科学化,从无序走向有序。

以人为本,营造氛围,创造机会。如何真正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归根到底必须通过长期的反思实践,使教师明白反思实践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尝到反思实践的甜头,为教师自身提高工作成效,促进自身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教师通过主动参与来激发自己对社会的积极关注,从而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地捕捉信息,提高反思的敏捷性。

篇8

以面向全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办学生命力为中心,我校将全员培训、班主任培训与校本研修相整合,着力彰显“案例培训”特色,努力构建“五结合”培训模式,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创建起学习型教师组织。

二、具体做法

下面根据“五结合”培训模式,具体谈一谈:

1.新理念培训与研读相结合——奠定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

为使新理念培训,能抓实、抓深、抓活、抓新。学校将引导教师踊跃参与“读名著,做名师”读书活动。采取必读书目(山东省五本统编教材、实施教育精细化书目)与自读书目(“教师流动书库1-3”)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教师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的读—思—行。并以“读书沙龙”为媒介,有主题有侧重的进行交流对话。

例如,近日学校将开展《教师读书十问》的专题交流,读书十问即:

1、您有优势吗?2、您会积累吗?3、您有方向吗?

4、您会选择吗?5、您有毅力吗?6、您会运筹吗?

7、您会整合吗?8、您会创新吗?9、-您会合作吗?

10、您能宽容吗?

引导教师回顾自身读书的经历,促使教师来反思,是否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读书。通过“读书沙龙”等形式使老师们产生思想碰撞,逐步达成共识,促使新理念在研读中提升。

2.新课程培训与案例培训相结合——指明教师自我前进的方向

新课程培训关键在于日常教育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反思。因此,学校将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急切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和教育创新能力为目的,紧密围绕“案例培训”这一突破口,着力开展三个层面的案例培训,(即:文字性案例培训、视频性案例培训、实践性案例培训)真正实现“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真谛。

(1)文字性案例培训

定期提供文字性案例,其或是在教师中生成的,或是文献中呈现的,其共同点就是具有典型性。我们要求教师阅读后,联系已有经验、自身教学、学校实际,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来省察、反思和评议。

例如,开学以来,学校发现一年级的老师感触颇多,日常交流中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这就是教师中生成的实实在在案例。学校立即向他们约稿,撰写典型案例,全体教师阅读、分析、评议,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视频性案例培训

根据新一轮全员培训内容,依托区第四轮培训菜单,结合学校实情,合理点击菜单,力邀请专业人员到校与教师们面对面,实施零距离培训,从而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还将依托区教师教育网、教师心理网、市北教育网《精品百课》库及校园网等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视频案例,开展反思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中的现象、经验,甚至教训进行正确的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从而使困惑与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3)实践性案例培训

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学校将认真执行“校本培训日”制度。积极开展“五课一条龙”活动,大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五课一条龙”即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跟课为一体的实践性案例培训。本学期,学校将继续通过“百家一课”、“移植创新循环课”、“干部与课改同行”等活动实施培训。本学期,学校将启动干部指导学科,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师傅帮助徒弟的“接力工程”,实行分层责任制,充分调动全体干部教师的参训积极性。合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上好“引领课”。师傅帮带新教师上好“过关”课。青年教师上好“练兵”课。学校将十一月份举“接力工程,共展风采”研讨会,届时将进行优质的引路课、练兵课、过关课大展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3.新技术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创造教师互助交流的平台

学校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研修班学员的骨干作用,聘请我校刘昆老师为首席培训师,切实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开学初下发表格征集教师急需培训的内容,每月集中进行一次专题培训,带领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使教师人人会用博客交流,倡导有能力的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使网上互动交流成为校本研究的新形式。学期末,学校将评选优秀博客。

4.师德培训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搭建教师通向成功的舞台

师德培训将与“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活动相结合,根据师德教育月的主题,深入开展一系列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并以“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为宗旨,精心打造“爱在陵县,情满校园”的服务品牌。

通过开展“师德信用承诺”宣誓,“牵手连心,情暖童心”结对活动,“感动你我”十件好事评选,“飞鸽送关爱,鸿雁传真情”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牢固树立起“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教师形象。

5.班主任培训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铺就师生沟通的桥梁

加强班主任培训是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我校将从班主任精细化管理入手,引导教师进行第二阶段培训——反思交流。以“我的班主任经历”、“我的班主任秘诀”、“我的班主任困惑”等为研讨主题,再结合每月各班月量化情况,定期召开班主任会,畅谈感悟与体会。学校还将邀请区班主任讲师团成员到校作报告,以此,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与实效。期末学校将评选特色班主任,进行表彰。

措施保障:

实施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工作,我校将首先借助“外托”、“内依”、“横联”、“上靠”等途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进一步落实我区“三三制”培训目标,实现新教师“入格”、青年教师“升格”、骨干教师“风格”的培养。

1.“外托”——组织教师们走出去听课、听讲座、参加培训等,为教师们吸纳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

2.“内依”——一依本校骨干教师,通过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二依校内正常、规范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进行岗位练兵提供机会,具体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制作课件、上课、评课等。

3.“横联”——继续与兄弟学校(西二片教研联合体)进行教学交流、教研讨论工作,把本校的优秀教师推出去,把兄弟学校优秀教师请进来作经验介绍。

篇9

关键词 名师 教研 模式 团队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推进“以名师为主导的贴近教学的教学教研一体化研修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推进林芝地区教育教研活动的良好开展,推进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打开制约我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探讨和研究名师为主导的贴近教学的一体化教研模式的开展,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研究人员在地区几所学校策划、组织、实施教研活动现状调研。本次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问卷、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学校。

1以名师为主导的教研与教学一体化、校本化的管理策略

(1)利用集体备课、听评课或教研时间,以名师为主导开展教研活动。建立以名师为主导的好的教育教学教研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2)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教师共同互相探讨,资源共享。普通教师可以参与团队式研究,在合作中得到提高。团队研究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大于个人,因此我们倡导团队式协作研究。总体上讲,以名师为主导的团队教育教研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研究,以小见大,积少成多,不断累积,厚积薄发,是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3)从研究内容角度考虑,“众星拱月,主辅相衬”。名师为主导的团队教研选择本学科教育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研究对象,全员参与,形成一股研究合力,如众星拱月般造就教研阵势、强势,使研究快速、高效。

(4)从研究方法角度考虑,“既重理论,更重实践”。选择适合教师自己的方式、贴近教学实际的内容开展研讨,可以提高教研、教学的实效。从方法上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教研团队要注重实践研究。要注重叙事研究,让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和思想的丰满;注重案例研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高反思能力;注重微格研究,聚焦课堂,立足于课堂,站在教研的高度,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唯有这样的研究,才能让教师有“根”,才能让教师“接了地气”,才能让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研究能力得以提高。

2名师为主导教学研团队行动路径

(1)抓备课的策略性。备课直接是为上课做准备的,一切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考虑,所以备课应该基于教材,依托课堂、着眼于学生,备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评比、为了眼前几堂课,而是着眼于未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因此,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价值的训练、有目的的教学,必须讲究以下三条策略: 目标性与可行性统一的策略,既要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又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不包办、不替代、不告诉、不一言堂、不一问到底等,同时也不能撒手不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启发、点拨、引导等工作; 预设与生成统一的策略,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备课再认真,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不发生预料之外的东西,因此既要认真预设,又要积极生成,既要重点预设,又要适当生成,预设中为生成留有余地,生成又为预设预定之目标服务,做到收放自如,心中有数。

(2)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地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可贵的地方作为经验总结提炼,是失败之处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对病态病情病理病因病根病源等一一分析确诊,使得课堂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冲出课堂教学低谷。

(3)抓听课的比较性。时常开展同课异构对比课、一课多上反复磨课等对照性研究活动。经常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目标一致内容一致但方法不同,比较谁的更恰当、更有效,可鉴性强。开展“一课多上”反复磨课,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多次备课、多次研改,多次上课。通过比较,不断跟进研讨,打磨出精品课、优质课。这两种课型重在“比课不比人”,尊重和呵护每个上课教师的自尊,目的只有一个,激励教师,增强自信,磨练意志,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抓评课的诊断性。名师点评要言不烦,对点评对象施行点化,使上课者参禅悟道,得到教学的真经。诊断不是让点评对象出丑,而是真正做到“治病救人”,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激励教师知不足而弥补,知错误而改进,知失误而改正,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有效教研 “一箭双雕”之成效。

篇10

1.集中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1.1 学习-讲座-研讨。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学员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讲座。学员们结合讲座内容,与主讲者进行互动、研讨,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家讲座与研讨交流、学员沙龙和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特色教学、体验反思与训后提高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分享教学经验与智慧,着眼于提供专家与培训者互动的平台。

1.2 优质基地中学跟岗研修。到有特色的优质中学进行跟岗指导为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打形式,通过专家专题发言、学员参与式讨论、观摩课堂教学和以学科为载体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实施,力求在参与互动中建构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修中既注重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实践指导。

1.3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展示成果。针对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对各类培训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送教下乡,努力解决农牧团场生物学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员献课、学员教学反思、学员专题讲座、学员组织参与式讨论、专家组评课及评估考核等形式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展示培训研修的成果。

1.4 经验共享。通过“结业考核与学员经验交流有机融合”的形式,使学员之间交流分享经验。从培训内容的板块设计来看,各学科的培训形式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三大板块:(1)学员交流。学员先分组交流自己近5个月来的培训成果、个人体会、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再把小组交流中表现优秀的学员推荐到全班交流。(2)论文答辩。由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和省、市、区教科所教研员以及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论文答辩小组主持论文答辩。(3)提交丰厚的结业成果。学员需提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总结、个人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小故事、优秀公开课教案、校本研修方案、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视频案例)等内容。每个学员都将自己提交的培训成果装订成册,相关电子文本刻录成盘,并放在班上展览,以达到经验交流、智慧共享的目的。

2.分散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分散培训阶段,对返回工作岗位的学习、研究,我们注重发挥这些骨干教师在当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分散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采用的培训模式为:

2.1 个人课表学习。通过培训中心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设计教学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与培训的时间表,为学习者提供读书、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菜单”供他们自主选择,设立开放的培训和信息资料中心,创造丰富的信息环境。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养成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与本师(市)城镇内市级骨干教师结对子,进行相互听评,个别指导和相互交流,并将结对子情况作为城镇骨干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构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等,建立良好的可持续跟踪交流发展态势。

2.2 远程网络学习。培训中心利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通信开展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兵团农牧团场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交流网络,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关注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贴近教师专业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凝聚在基层教师身上的实战经验与各位专家教授的高度理论指导相碰撞、熔合。

2.3 课题研究形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指导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课题,并担任申报人,然后分设若干个子课题,组织学员分工承担研究或实验任务。其目的是使课题研究或实验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学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兵团农牧团场骨干教师基础较薄弱的情况,选择了贴近学员实际的小课题(具有近、小、真、准、高、深的特点)。

2.4 教学实践反思。这种做法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要求学员分散培训时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培训模式。具体流程为:(1)实践:组内备课、上课,完成课堂实录;(2)反思:与所在学校教师一道对课堂教学细节共同进行研讨,结合案例研讨方式,赏析课堂的愉悦与困惑。借鉴他人创意,突显自我风格,完成新的实施方案;(3)再实践:组内教师对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进行二度实践,完成第二轮课堂实录;(4)再反思,再调整,完成第二次修改方案。

2.5 特色式校本在研引领。通过与受训学员及单位的“手拉手”长效性培训机制,探索结对申报、资源共享、合作论坛、互访交流、对口支援、“捆绑式”评价、彼此促进的均衡发展模式,为学员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引领。推出一批新时期优秀初中生物教师的典型及初中生物教师工作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