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是为了不教”,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初中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一、指导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学生的意志、毅力与成年人有区别,应克服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跟进的心理,指导学生讲究阅读的先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首先,阅读的内容由课内逐步向课外延伸。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由语言文字带他们进行时空的穿梭,领略风土人情,遨游艺术殿堂,充分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平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
其次,阅读的时间,要见缝插针,要挤时间阅读。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将课外书籍带到学校,“早读”除了要求朗读所学课文外,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要求学生每日保证40分钟的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更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布置学生阅读。
二、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读:有选择地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
三、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当前,不少学生读书,大都是读而不标,读而不注,读而不写,读而不摘。这样下去,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会很大。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巩固加深课外阅读效果的良好方法。读到好的文章,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摘录有关的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名段,格言警句等,为读书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是列提纲。如写出阅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情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
篇2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方法
随着课改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但我们也应看到教学不足: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恰当的指导。到底应该读些什么,怎样读,学生一片茫然,有的老师虽有一定的方法指导,但多流于形式。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现状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其现状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教师不能正确地引导。阅读的书籍也是良莠不齐,甚至不健康的书籍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学生能如数家珍地道出一大串电影明星的名字,清楚地知道有关这些明星的奇闻轶事,可对莎士比亚,雨果却一无所知,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大量辅助教材使学生把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佳篇看成是一种机械式的作业,对课外阅读毫无兴趣。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应引导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获得。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一) 选择合适读物,爱上阅读
1.读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又人道的感情世界,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孩子这种阅读心理是有个性差异的。有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的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的推荐他们读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早恋。恰恰相反,他的积极性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暇想。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
(二)指导恰当方法,学会阅读
1.依据实情引导读法。首先要找出你能理解的内容,尽量读下去,不要停留在费解的地方,比如那些难以看懂的议论和注释。书里有足够多的部分你能立即理解,这些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在迅速阅读中你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能使其余的本来晦涩的文章变得明朗。略读。对书本的迅速略读,就好像对庄稼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你会发现略读所得,就是使你能够得到的最值得读的地方。无论不求甚解的通读或略读,把一本书大致看一遍之前,下述步骤是很好的方法:
(1)看标题、内容和序言,特别注意标题、全书主题与宗旨,或作者的特别观点。
(2)研究书的目录,以弄清该书的大致结构,像旅游者利用导游那样利用它。
(3)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的有关书籍。在索引中见到你所需要的名词时,可以翻开有关段落,找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该书应该详读还是略读,如果打算略读,就可以在上述步骤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节,重点阅读。
2.结合个体选择方法。不是每种方法都适合每个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高低有差异,是无须争辩的事实。有些小朋友,在阅读时划线作标记,是十分适当的方法,可有些小朋友却未必适合。当他们再次阅读这本书时划线的地方会使他们想起第一次阅读时的感想,就很难有新的发现与启示,倒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会令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印象。这样他们则可以在阅读时作索引,先记下页码,再简略的写出自己的提要与见解,在第二次、第三次重读时,再会把索引的内容扩充几遍。其实,小学生阅读多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无论孩子们选择何种方法,只要适合他们的,有一定收获的课外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三)展示阅读成果,巩固阅读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1.读书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如依托我校的“读书节”开展走进名著活动,引领学生“读经典润人生”,并以“读后感”的形式让经典读书活动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通过记笔记,写读书体会,开展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读经典书的积极性。
2.读书交流报告会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三、开展读书竞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这样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用处真多。
四、组织节目表演或游戏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主动意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能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而喜爱读书。新教育中提倡“改变,从阅读开始”,也正是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加强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增强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经常给学生列举他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学生、老师及历史名人的例子,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要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读书计划,家长和老师双方经常要配合督查。要提醒学生注意选书、选时和选量,选好书后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能马虎,更不能半途而废,一开始就要养成坚持读完书的好习惯。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精读。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朗读和默读。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可以反复看,有助于理解,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
4.指导写读书笔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应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要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以便今后查阅,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要做到把摘录的内容分类,以便于采用时方便提取;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以利于需要重新查阅时的方便。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有实效。
四、指导选择书籍
蜜蜂需要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蜜来,如果只叮一处蜜就会乏味,同样,学生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他们创设好的阅读条件,保证读书量,让学生随时有书读。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篇4
课外阅读对学生很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明确规定小学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课外阅读最好是多读文学名著,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读名著可以使人变得滔滔不绝,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加快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速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减少了学生学写作文的难度,使学生学会写作。
一、选对书阅读
茫茫书海中名著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教师要注意为学生选择好作品,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著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读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长篇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比如小学一年级如果让学生一个月内读完《西游记》就不太可能,我们可以根据书的特点,把里面的一个个除妖的小故事拿出来,让学生在一两个星期内阅读完一个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之后,学生自然就能读完一本名著。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低年级段要选择插图多,有拼音的书阅读,中年级和高年级段则可以选择连载的书来阅读。
二、选对方法阅读
光布置选择了好书而没有合适的方法阅读,一本好书读了也等于没读。
1、速读法和选读法
在低年级段我们可以采用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一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书前先看书的前言、书评和目录。古今中外的儿童名著无计其数,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好的儿童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比如他如果比较喜欢《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的故事,那么调到小人国这个章节去先阅读也未尝不可。读了小人国的故事,孩子自热就想知道巨人国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接着关心格列佛回到家乡了吗?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2、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
中高年级段提倡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3、评述法
评述法是阅读了名著后的反馈。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这种形成能够使学生读写结合,适合于高年级段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每次可以利用课前口语交际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享阅读的书,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阅读分享读给大家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篇5
【关键词】阅读 指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26-01
一 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享受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依据这一准则,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二 让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可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生活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的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三 让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20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 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二,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第三,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第五,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作品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五 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既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兴趣;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可选择的读物,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是完成课外阅读任务的关键。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运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对于一些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以此为突破点,通过给他们讲故事的方法一到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二、淡化阅读目标,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在“增加知识,提高作文水平”上,唯恐学生在娱乐性读书中影响思想进步,影响学习成绩。于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或摘抄名言警句,或制作读书卡片,或写读书心得,课外阅读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完全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淹没和摧残。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教师应该让课外阅读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感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读书的功用主要在获取信息,满足个人的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在读书方法上,教师不宜要求过死,拘泥于限定的程式,而要灵活多样。其实,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和阅读层次而定,教师只作一般方法的介绍即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学生自觉阅读的内动力。在阅读中,教师对学生要从大处着眼,致力于整体领会,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悟。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创设有利的条件,促进课外阅读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觉阅读。
(1)建好图书角。山区学校课外读物较少,要使学生大量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个人现有的读物借给班上,让大家互相借阅。也可将优美短小的诗歌、散文抄录或粘贴于“学习园地”,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读,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量也会增大许多。
(2)保证阅读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曾一度忽视阅读,仅仅局限于字、词、句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通过阅读去感悟、去体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要让学生以读书为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3)开展各类活动促进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读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学校可以专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给学生搭建一个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
四、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
阅读更多是为了运用。在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读物后,我们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如通过故事交流会、朗诵会等形式展示学生阅读的内容;通过优秀片断展示、精彩习作展评、读后感评比等活动展示学生阅读所得。
总之,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更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追赶时代的同时,要懂得超越课堂,更好地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孙丽维.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指导;必要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25-01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新《语文课程标准》不光对各年段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数量要求,更列出了一系列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籍。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以外进行的独立的自由的阅读行为。它能克服课内阅读数量有限的不足,是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积淀优秀语言文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心灵熏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必要性
1、放任性阅读的弊端
正是明确了课外阅读对于每一个孩子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推荐适合孩子看的书、培养孩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我们不禁要问:课外阅读是否只要做到这种程度?课外阅读是否主要工夫在“课外”?
事实远非我们想象得那般乐观。我们发现,一味地放任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会造成课外阅读尴尬的局面:阅读的喜好程度参差不齐,阅读的质量良莠不齐,阅读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许多孩子的课外阅读种类单一、品位不高……
可见,放任阅读无法真正实现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这样的阅读还浮于表面,程度还不够!
2、指导性阅读的必要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可见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教师正确的“课内指导”。“对于阅读的指导者的教师来说,所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中,掌握阅读的一般要领,进而找到适合于个体的阅读方法,以求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们期望通过教师的指导,给予学生例如泛读、精读、品读的一般性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让课外阅读能在“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品位,让适切的指导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再创造活动。
二、“课型”研究的价值
“课型”,顾名思义:“型”即类型,课型是指课的种类或模型。这是一种泛化的理解。其实,课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凡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但如果将课定型化了,教学是否就僵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是否需要上升到“课型”的高度?其实,这是对于课型理解的偏差导致的错误理解,“课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对象而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的某一类型的课。”
1、课型研究对于教师的意义——教是为了不割裂地教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言:语文也是讲逻辑的。长期以来,“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成为普遍现象。课型的研究就是要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通过对学情的分析确定序列化的目标,整体思维,步步为营,建立联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螺旋上升。
2、课型研究对于学生的意义——学是为了结构化地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涉及到包括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多种意义结构的建构,而促进学生掌握这些多重意义的结构,是最有效地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课型之于学生的价值自然是帮助其获得语文学习的“渔道”,建构起语文学习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在“学结构、用结构”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的“自能”。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基于对以上课型研究价值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课型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这个领域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1、在一类书籍的阅读中建构螺旋上升的方法结构
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课内阅读的指导是有差异的。第一,受到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第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会存在阅读表现的差异。因此如果要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下功夫,仍应立足文本,回归文本,依托文本,通过该课型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泛读、精读、品读、研读,通过有向的指导,从读懂文本到读好文本,从表面读到内涵,逐渐构建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方法结构。
2、在多类书籍的阅读中运用结构,完善结构
篇8
[关键词]统编教材;一二年级;课外阅读;实施新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5-0024-03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提出:“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然而,当前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诸如课程意识有待重构、课型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模式有待重构、教学方法有待重构等问题。
随着统编教材的逐步推广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课外阅读的编排意图也逐渐清晰起来。那么,如何落实“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目标,真正“让课内外阅读自成一家”呢?我们教师应从统编教材的结构与功能切入,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兼顾读书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核心,落实课外阅读;以活动组织与评价的开展为促进,持续课外阅读。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
温儒敏先生在介绍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中谈到,一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是为了与学前教育衔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年级设置了“我爱阅读”栏目,指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延伸”;在第四学段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注重“一书一法”,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下面以部编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系列为例,谈谈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对接。这一板块主要是针对原有教材中课外阅读的缺失做了补充,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需着重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这一栏目的设置转变了不少家长的观念,变“叫孩子读书”为“陪孩子读书”,让读书成为全家的共同行为,对推动儿童阅读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推进了全民阅读。
笔者团队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内容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课程内容,根据教材中16篇“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梳理出包括儿歌、童谣、散文、诗歌、绕口令、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根据不同的文体及内容选择不同的和大人一起阅读的形式与方法,针对每一次的阅读内容渗透不同的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外阅读方法,以提高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增进亲子、祖辈、师生等的情感。
以下重点呈现知识能力要点与课外阅读的对接表:
由表可见,课外阅读的落实需要有教材的对接,通过补充课外同类型文章或书籍,聚焦知识与能力要点,实现“双轨对接”:既对接了内容,又对接了知识能力要点,形成系列。比如,“和大人一起唱读儿歌”“和大人一起讨论读科普童话”“和大人一起表演读童话故事”“和大人一起创编读现代诗”“和大人一起配音读寓言”“和大人一起拍手互读童谣”“和大人一起赛读绕口令”“和大人一起群文类读寓言故事”“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童话”等。
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真正让课外阅读落地实行,更重要的是,还很好地贯彻了知识向能力和习惯转换的方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在阅读实践中,实现了渗透式、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伴随着学生其他能力的同步成长。“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实现由认知向实践、向自主阅读的转换,实现“教”向“学”的转换。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呈现出转化的整体思维:“认知习得——尝试实践——熟练运用”“三位一体”的课型自然衔接、层层推进,便于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兼顾内容与方法双核,做实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自主性更强的阅读,阅读方法的运用很重要。当下的阅读较少涉及读书方法的教授,导致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不起来,或者难以维持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阅读方法,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明晰问题,改变内容独大、方法缺失的现象
当前的课外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很多只是停留在对课标理念的认识层面,或者更多地停留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与形式上,方法缺失。
其一,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光教精读,训练的重点是朗读,甚至是集体朗读。学生读书慢、少,收获甚微且仅限于课文,教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课外阅读甚至还在做精读、朗读、集体诵读。
其二,阅读教学单刀独进。阅读教学流派风生水起,热闹不凡。如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组文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就研究本身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可以随意脱离教材另搞一套,或者教学时只顾一方,未能形成体系和网络。
其三,阅读教学缺乏指导。多数教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又缺乏阅读方法、阅读工具的指导等,只是布置学生去读读课外书,写写简单的读书体会,做做好书推荐卡,说说喜欢的书籍等,随意性很大,缺乏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2.有的放矢,给予不同阅读类型具体的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除了精读、朗读外,还有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检索阅读等。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明晰阅读重点,指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其一,引导明晰阅读重点。阅读方法与阅读重点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小学第一学段,重点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第三学段,对阅读水平的提升提出具体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等。因此,教师要从年段目标出发,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其二,指导习得阅读方法。阅读方法非常重要。如何在阅读中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呢?如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又实用的读书方法,也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才能谈得上读书的习惯与兴趣。阅读方法要有窍门,有可操作性,这些窍门和操作性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就拿浏览来说吧,就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
3.发现提炼,及时总结学生优秀的阅读经验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故而,我们要及时总结学生阅读的优秀经验。
一要引导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是成长中的阅读主体。教师不能因过分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放弃了具体方法的指导,要随文传授或训练必要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提供服务。二要尊重并完善学生的经验所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阅读收获,尤其是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教师对此要予以尊重,并指导其逐步完善。三要关注学生经验的提炼总结。学生面对海量的、便捷的、多渠道的信息,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成长,学生就会形成特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并做好总结。
三、开展组织与评价活动,持续课外阅读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是部编教材的重要内容,需要以课堂为出发点,将影响力进行延伸,发挥好活动与评价的强大推动功能,使课外阅读持续化进行。
1.开发建设课外阅读拓展性课程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不可能全程沿用课堂管理的方法,还需要另辟蹊径,那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程和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范畴,强化管理,重点抓好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这需要通过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来进行。
2.开展组织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有效组织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为重要。活动组织的关键是主题选定与形式安排。活动组织既要遵循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如通过亲子阅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借助良好的成果展示与评比,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开展类似于年级或全校性的大型专题活动,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3.开辟并运用课外阅读整合式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几点涉及课外阅读的几个基本方面,是教学中应当关注的,同时也可以细化为阅读评价指标的参考维度。
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关系的。从操作层面上讲,实施终结性评价相对容易。然而课外阅读关注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因此要重在落实过程性评价。它也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外阅读定量评价不容忽视,它是底线,只增不减。但仅有量的积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定性评价的配合与引领。如学生成长记录和检测结果的分析、学生阅读过程的态度星级评比、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个性化阅读经验的分析等。
篇9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每个学期至少要达到25万字。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尤为重视的。
一、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喜欢读书,但是对书籍好坏缺乏判断力,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书上,或者阅读一些不符合自身实际的书籍,对其未来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比如可以推荐一些童话寓言类书籍――《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带注音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演讲等书籍,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籍,具体阅读哪些书籍,就需要教师作出指导,给出必读书目,使学生通过合适书籍的阅读来获得良好的认知,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
二、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一部分学生爱读书,尤其是特别喜欢课外阅读,经常会沉溺于课外书籍中,难以自拔,甚至在上课时都会偷偷读课外书;也有一部分学生恰恰相反,他们不喜欢课外阅读,认为课外阅读毫无意义,只要课上认真学习,课内阅读即可满足需求。其实,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都是错误的。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因此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的,然而前提是分清课内与课外,恰当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加深认识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证明,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效方法。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使学生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正确的阅读,以正确的阅读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在课外阅读方法上进行指导
小学生接触阅读的时间较短,又缺乏总结的能力,因此对于阅读方法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仅仅是凭喜好去进行阅读。在课内阅读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但是在课外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缺席的,是无法进行指导的,因此会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下。为此,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发现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比如可以通过选读法(有选择性地阅读)、精读法(重点阅读)、速读法(快读阅读)等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帮助小学生高效阅读。
四、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作为一个自发性的活动,有时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开展下列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1.读书心得交流会 很多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都是基于“好玩”“有意思”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对于读书的心得体会是容易忽略的。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就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反思自己看过的书,积极地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得,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当然,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体会或感想,也可以介绍图书信息或阅读方法。
2.读书知识竞赛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读书知识竞赛,通过设置各个方面的问题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从而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加注意知识的获取。
3.好书推介会 一些学生在阅读过一些比较好的读物之后,通常喜欢与大家一起分享。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开展“好书推介会”这一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好书之后将其推荐给其他学生阅读,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更有重点。
五、结语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在课外阅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并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霞.《浅议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干预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8)
[2]王瑛.《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探索》[J].新课程(中),2011(03)
篇10
关键词: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 阅读展示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使学生开拓视野,增知启智,陶冶情操,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许多大作家对于他们之所以能“成名立家”,几乎无不例外地都会提到他们少年时代比同龄人多看了几本课堂外的好书。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不少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掌握较好的课外阅读方法,一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强加给孩子们,缺少细致的指导,却要求获得所谓的读书效果,导致课外阅读成为不少孩子的负担,又何从谈起课外阅读的效益、收获,不少孩子提起这样的课外阅读觉得很累,无快乐可言。
那么我们该为学生做些什么?答案是让他们真正快乐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和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乐,说心中想说的话,抒心中迸发的情。
一、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的起点上品尝快乐
要让孩子们喜欢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引导他们走好第一步:激发起课外阅读兴趣,也就是让他们从心底里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进行课外阅读的愿望,让他们觉得课外阅读太有意思了,并不是一种负担,一件枯燥的事。
1.故事引读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听故事是他们最喜欢、最易接受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门户。教师要从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延伸,或是选择学生喜欢的动植物故事、民间故事、自然景观等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们听,让他们了解人物的个性,知道善、恶,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想了解更多知识的欲望。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故作悬念,讲到精彩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对未知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急切地想了解下文,引导他们既可找拼音读物自己来看,又可在大脑中产生无尽的遐想,从而调动起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课内延伸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读什么样的课外书,他们通常说不出个道道。如果以“课内促课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其效果就会增强,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兴趣就会日趋浓厚。
在学生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既可指导学生读含课文内容的整本书,如教学完《三借芭蕉扇》,可向学生推荐阅读《西游记》,又可指导学生进行比对式阅读,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背景相当、体裁相当,或是表现相同人物个性的文章,如教学完《探母》,即可指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本中的《爱的教育》,让学生从对照中受益,得到更多启发,还可采取由点及面式阅读,学完一个作家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作者其它的更多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从而让学生对作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拓宽视野,增强阅读效果。
3.学科互补
鲁迅先生曾提醒过少年朋友:“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不仅仅限于文学书籍,而应适应学生求知的实际需要,广泛阅读多学科、多种类的知识,学生兴趣所至,读起来也就趣味盎然。如教学完《飞向月球》,可以推荐学生自然书上“神奇的宇宙”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了解更为充实;又如教学完《学会合作》,可以推荐学生去看一看思想品德书上“合作进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去补充阅读,使学生思想认识得以升华;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语文与美术、劳动、体育等学科相互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课外阅读,了解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其阅读成果定会事半功倍。
二、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拥抱快乐
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有助于引领孩子们自愿、自觉地迈进浩瀚的书海,真正地拥抱快乐。
1.“你言我语”读书方法交流会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但如果读书方法欠佳,则其结果收益自然甚少。一位大作家曾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因此,课外阅读方法的交流意义重大。可以定期举行课外读书方法交流会,师生、生生一起探讨,教会学生在阅读形式上可以因文、因需采取精读、略读、浏览等方式;在阅读思考上可以采取问题式读书法(带着问题读)、评议式读书法(阐述个人见解)。通过读法交流,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性就更为明确,效果自然就会不断强化。
2.课外阅读小组“沙龙”
根据需要,教师将学生组建成若干课外阅读小组,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发挥小集体的读书力量,开展“交换、合作”式的阅读学习。组员之间互相交换图书阅读,扩大阅读资源,定期交流读书心得,畅谈体会,相互取长补短,强化阅读实效。
3.“和老师相约”活动
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想法,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老师点拨迷津。我们在各个年级组设立“和老师相约”读书信箱,学生把困惑、疑虑、想法等写成文字投到信箱内,年级组安排老师定期解答,需要个别解决的单独谈心,共性话题采取师生读书对话交流会的形式解决,这样学生读书劲头就更足了。
4.课外“阅读赛事”
学校图书馆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孩子们可以在图书馆尽情欣赏,阅读自己喜爱的书刊。每周一我们在图书馆“周周阅读赛事榜”上公布当周阅读主题,引导孩子们阅读相关文章,积极思考,撰写心得,畅谈体会,增进交流,获得启迪。
三、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展示中享受快乐
课外阅读既要注重课外阅读过程,更要注重课外阅读展示,让孩子们在阅读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觉得进行课外阅读无比快乐。
1.讲的展示
定期采取读书汇报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心得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讲解课外阅读中的情趣、收获和思考。
2.写的展示
组织学生根据平时读书做的摘录、旁注、心语举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佳词妙句剪贴展、手抄报展等。
- 上一篇:儿童教育心理辅导
- 下一篇:风景写生美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