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制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法制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法制教育案例

篇1

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讲台上的老师津津有味的忘我讲解,讲台下的学生能跟上思路的寥寥无几,或者睡觉、玩手机,或者学生思维逻辑跟不上干脆忙于别的学科作业现象。整个课堂氛围沉闷、毫无激情。不少高职生反馈没有认真看过课本,课程教学互动少、老师提问少、提问也缺乏吸引力,对课程的认识是深奥、抽象、不切实际、是一门不能选择的必修课。

二、高职院校思修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的溶于案例内容。一般在高校的第一学期给学生开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在帮助学生增强“四信”意识、树立科学“三观”、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正确做人和正确做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培养作用”。[1]现实中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和认识的升华。通过将思修课程内容生动地溶于案例内容,案例教学法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于这个世界。”[2](二)案例教学法能将思修课程丰富的理论底蕴润物无声地传播给学生。由于思修课本本身作为教学工具,其中的文本内容因为带有法定概念工具书色彩所以较为单调不生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思修给人的一贯单一、枯燥的印象。一方面将较为书面化的知识以生动的形式再现改变教学内容的生硬;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法,不再是老师全程单独的讲授。教师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解释讲授者、答疑者和学生对案例参与过程中的判决者。在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案例自我认知、自我思考、最后归纳总结。(三)案例教学法能将丰富的实用价值和课程魅力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社会化的指导书,教材的编撰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项法律法规、人文修养,是极具有丰富实用性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完全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学生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修人生一课。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一)通过案例教学法,解决目前思修课缺少时间、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自教学内容到方法乃至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不但丰富了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资源,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采用2010年版的教材,该教材本身内容、知识点较多、课时量少,所以部分学生在翻看课本的时候更觉得枯燥。通过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达到一个案例汇集多个知识点,内容丰富不单一。(二)更适合高职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解读、探讨、辩论,甚至只是单纯的记忆模仿都对教学是有帮助的。通过案例教学对概念的基础解读,案例中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能让高职的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检查和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通过自我反省后道德品质也能够进一步升华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展示更直观、更通俗易懂也更适合高职生的学生特点,

四、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网络教学 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73-02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逐步深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日益得到普及。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其不受时空限制和交互性强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具体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如何大力提升网络教学效果,注重教学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使学生顺利就业,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网络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所谓网络案例教学指的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学进程中引入情境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参与性,使网络教学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和实践能力。

任务情境的设计是网络案例教学的关键,由具体任务或问题以及限定条件构成。任务应该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完成任务的形式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协作完成。

二、网络案例教学平台设计

(一)平台的设计思想

教学平台应当功能齐全,界面素雅,以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案例库设计是其最主要的部分,案例库包括专业案例、素材库、论文库等。案例库应简单易用,有利于网上教学。

(二)教学案例库的实现

案例库的实现要把握的原则包括:对各类格式的文件均应支持,以保证案例内容的丰富性。此外,应支持反馈功能和测评机制,使案例避免死板和缺乏新意;还要定期对案例加工处理,包装整合,以优化案例的结构与内容。

(三)网络通讯的设计

案例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和相互配合,网络通讯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网络案例教学平台应充分引入BBS、QQ群、在线聊天室、视频会议等常用的通讯手段,方便、迅速、简单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网站的测试和

测试工作是网站前的重要过程,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具体到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网络课程,可以使用相关的测试软件来实现网站测试。通过测试之后,利用网页软件或者专门的FTP来网站。

三、案例教学法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来源和选择

合理选用结合授课目标的案例是网络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要十分注重对案例的选取。好的案例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内容应来源于生活,新颖有趣,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想像,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此基础上,所选的案例还应该不局限于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而是包括了对以往评价的讨论,这样有利于为新的决策提供参照点,案例难度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

案例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包括:1.原有案例:经过以往教学实践过的案例;2.自创案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和教师经验创作而成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案例;3.学生上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上传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4.网络下载:从网上搜索到的精品教学案例。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我们以设计和维护一个主题网站为案例,进行基于此案例的网络教学。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动手的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结合日常教学情况与抽样调查,详细了解当前学生在设计主题网站方面的基础知识水平,包括的基础知识主要有HTTP、、TOMCAT、MYSQL、SQL2005、JSP、JAVA等。考察学生对于以上的工具和环境是否做到了应用自如。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库的内容,确定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的网络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

2.案例教学的引入

打开准备的案例教学网络平台网页,引导学生来到案例教学页面。教师将准备阶段的网站提交给学生进行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角色退居到“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网站的前台、网站的后台、网站的优点以及网站的缺点,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教师对学生的描述做简单的评价。

最后,教师布置简单的作业,即以JSP+MYSQL+TOMCAT+

MyEclipse为开放平台,设计一个教学案例网站。网站的开发模式定位在JSP+MYSQL,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系统开发。系统应包含的模块有:登录模块、案例库模块、用户互动模块以及教学评价模块。在这些模块的支持下,所设计的网站应具备的功能包括:用户登录功能(用户的注册、注销、修改等)、案例上传功能(包括案例名称、作者、发表日期、所属类别)、案例查询功能以及记事表单功能(包括时间、姓名、事件等)。

3.案例教学的讨论

以上所述案例教学主题,可以组织学生对如下的问题进行讨论:JSP+MYSQL建站模式的难点在何处?建站过程中,哪些信息的获取关系到网站的成败?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建站流程,各类工具和环境在流程中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进行网站的整体评价?等等。

以上的讨论应将“JSP+MYSQL建站模式的难点”作为核心问题。讨论的流程为:疑难问题的提出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实施方法。

4.案例教学的结论

这一阶段是对案例的引申,做结论的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结论应聚焦在案例的关键点上,总结存在的不足与长处。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既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同时要起到引导作用,明确观点,汇集学生的讨论成果,鼓励其继续思考和改进。

(三)案例教学的巩固

JSP+MYSQL建站案例的最终目的,是结合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巩固过程中注重的是使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和反思,使之具体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在此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功能提交报告,充分借鉴他人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并对优秀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四)案例教学的评价

案例教学的评价包括两部分:网络案例库建设评价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评价。

1.网络案例库建设评价

该评价注重的是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目前案例来源比较匮乏,兼顾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案例更是少见。因此,案例评价的指标应定位在是否具有适当的广度和深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等。

2.学生自主学习评价

该评价的衡量指标是:上传或下载案例的学生人数比重。能够反映出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方面所起的作用。

此外,还包括网络功能评价、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将各类指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权重的分配,就能最终得到反映案例教学实际效果的数据信息,以便于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四、结束语

网络教育的具体模式和教学质量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怎样构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环境,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本文在分析网络案例教学概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计算机课程的网络课程,在现有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构架下,全面探讨了网络平台的搭建和案例教学的模式,结合院校精品课程的开发,使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2]李雅玲.课堂案例教学与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篇3

一、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求

1. 对于学生来说,会计基础知识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会计电算化只是将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利用计算机处理罢了,如果没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甚至连会计分录都成问题,即使电脑操作得再好,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

2. 对于学校设施来说,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且实验项目不能仅用于会计核算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均应设置。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示,利用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

二、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1. 展示案例

在这一阶段老师所要做的是向学生展示并讲解案例,指出分析案例时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案例。

例如:在会计要素教学中,资本公积这一帐户的应用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给出案例:某集团收到海外投资300万美元,以当日汇率1:7.8入帐,半个月后收到300万美元,当日汇率为1:8,应怎么账务处理?

案例思考:(1)半个月前确定有这笔投资时,折合成人民币记入什么账户?(2)半个月后收到投资折合为人民币,还和我们入账时的价值相等吗?

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案例与案例思考题,便会带着兴趣和疑惑去分析,或是独立准备,或是小组以讨论的方式进行集体准备,对疑惑之处进行相互交流,以便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打好基础。

2. 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各树己见,教师进行归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

例如:根据以上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1)半个月前确定有这笔投资时,折合成人民币记什么账户?(学生回答:实收资本)(2)问学生:半个月后收到投资折合为人民币,还跟不跟我们入账的相等?(学生回答:不相等)(3)提出问题:能不能再记一次?(学生回答:那就重复了)(4)问题关键:多出来的怎么办?能不能补记实收资本?回答:根据实际成本原则,企业的各项财产以实际取得时的价值入账,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给出正确答案:多余部分记入资本公积帐户。

通过这种引导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案例实践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目前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应重视与手工会计处理的结合。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应该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结合,将会计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进行会计电算化实验,首先利用软件的初始化功能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接续月份的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 法制教育;课程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D916.7[文献标识码]A

很久以来,初中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有关“法律常识”的内容时,普遍表现冷淡。针对该现象,我们对上海市某校初中二年级6 个班级的26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或有关活动对你培养法律素质是否有帮助?”的题目做出回答时,选择“有帮助”的是161人,占总人数的60.3%;回答“帮助不大”的是106人,占总人数的39.7%。而学生在对“你对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是否满意?”的题目做出回答时,选择“单调、没劲”的是197人,占总人数的73.8%;回答“满意或较满意”的是70人,占总人数的26.2%。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是重视的,而且对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持肯定态度,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现状都表示了不满。

学校法制教育不是一般的法制宣传,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的特点将它设计成为合乎教育要求并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学校教学课程。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优化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就是首先要让中小学的法制教育教材符合“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豁然开朗”等这些学校课程的基本特征,使中小学生的“普法”工作彻底回归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以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全面贯彻现代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使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积极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一办学方向,始终围绕“源于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的要求,以确保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生活化的特色。为此,笔者想就法制教育“课程化”和“生活化”的设计谨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要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就必须对它进行课程化改造

对中小学法制教育进行课程化改造,就是要使法制教育课程全面体现“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的要求,通过启发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懂得:“法治建设”是要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绝不能使学生从小就误认为“法治建设”是在制作一座束缚人们手脚的“大铁笼”;个人事业和前途只有在“法治”的社会里才能获得极大的发展,切不可让学生感到遵纪守法会妨碍个人的进步和成就;经常地给学生描述“法治”社会那和谐、生动的喜人景象,切忌拿令人敬畏的“强制措施”和“法网恢恢”来抵消学生对“法治”的好感;让孩子们更多地懂得在“法治”社会里无论“强者”或“弱者”都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强者”要拓展、扩张自己的权益绝不能以牺牲“弱者”的权益作为代价;国家法律对于公民来说,是用来维护自己基本权利最有效的工具,公民理应认真学习法律、掌握法律;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国家司法机关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保障社会良好秩序的职能部门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法治社会是理想的社会、法治经济是健康的经济、实现“法治”是我们国家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让学生渐渐地明白:社会一旦偏离了“法治”轨道、失去了“法治”的格局就会重演“人治”、“专制”、“集权”的悲剧,那就等于将人们又重新带回到过去野蛮、黑暗的“人间地狱”。我们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盼望着社会的各项活动都能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坚信“法治”、依靠“法治”,从而自觉地捍卫法律的尊严、积极地成为文明社会的守法公民。

当然,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理应和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一样,必须让学生在好奇、兴趣、了解、明白、掌握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对知识的消化功能来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从而完成学校的育人使命。殊不知,长期以来我们的法制教育课程习惯于介绍触目惊心的违法犯罪案例,再辅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孩子难懂、更记不住),或者将一些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走向极端的个案作为警告孩子安分守己的“撒手锏”。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法治”社会就是充斥着“公、检、法”加上“警察、警车、警棍”的令人生畏的“破案”、“抓人”、“审判”的内容。以至于一部分感到学习压力重、升学压力大的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渐渐地萌生了“惹不起,我总躲得起”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们在无奈的学习中很可能会因为经常消化不了而造成其法律素质的“发育不良”。再加上现有学校法制教育任职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局限和参差不齐,到头来必然地就造成了眼下学校法制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局面。

笔者以为,孩子们之所以对我们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不满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彻底改革这样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切实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认真审视我们的学校法制教育在搜集素材、安排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把一切不符合孩子学习特点和要求的成人化、简单化、陈式化、教条化的东西全部砍掉,将我们中小学“普法”工作拖回到教育的思路上来,以促进我们学生的法律素质获得明显的提升。

二、要完善学校的法制课程,就必须让它突显生活化的特点

事实上,目前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本大多是通过案例来告诉学生“杀人、放火、、投毒、绑架、盗窃、制造爆炸”等刑事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强调违法犯罪必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等,而真正作为整个法制体系根基的民主制度与原则却寥寥数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的内容则更是一笔带过(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空间的实际生活)。这难道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吗?难道这样的教育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来吗?在笔者看来,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决定了学校教育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作为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切实地将法制教育化为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变学校法制教育传统的说教模式为培养现代社会公民人品的养成教育。

必须明白,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既不应该表现为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灌输和积累,也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说白了,基础教育阶段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法律素质。中小学所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充其量只能帮助学生对“法治”价值观的认同和信赖,树立“法治”信仰,进而在青少年的素质中生发一项文明人的品格――信法、学法、用法、护法。

殊不知,“法治”国家的两个条件是: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治”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现行法律的忠诚和拥护。如果说前者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的关键和根本。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而对法律忠诚和拥护这项品格的形成是由人的知、情、意、行的培育加上实际生活中因为教育的影响通过其心理矛盾运动而产生的动机,进而促使行为方式做出选择而渐渐形成了习惯,再反复铸就秉性的过程。因此,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是应该通过教材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在塑造学生人品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即:让学生在触及自身生活的学习中不断地认识到“法治”对于保障个人利益和实现个人理想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极大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学生重视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和利益,使权利意识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再通过教材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促使他们内心对法律的信赖、信任和尊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的信仰,从而促进现代“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发扬光大,并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毕生努力的方向。

篇5

一、挖掘课程法治文化内涵,培育法治理念

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要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科教师尤其是政治、语文课教师,有责任深入挖掘教材的法治文化内涵,在情境导学、分析探究、活动展示、作业考试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进课堂,要把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以讲故事、演小品、辩论赛、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法制教育点,增强法制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增强渗透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的提高。

二、开设法治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学法兴趣

法治课程是法治文化的基础,也是公民法治素质的基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开设法治校本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培育知荣辱、守法纪的文明风尚。笔者注重整合社会法制教育资源,利用广州市地方教材《中学生法律读本》,下载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发《新闻法制1+1》校本课程,对政治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开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活动,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这样,既加强法制教育,发挥了法律对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注重时事教育,发挥了新闻对思想和行为的示范引领功能,深受学生欢迎。

三、开辟多元法制宣传阵地,强化法治意识

提高师生法治素质,必须整合法治文化的历史资源,加强法治文化基础建设,推进法治主题橱窗、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书画展等载体建设,培育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进一步提高电视、报刊法治节(栏)目水平,扶持法治文艺创作演出团体,打造法治文化品牌,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同时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全国和地方“两会”、重要节日、纪念日等节点,集中开展公益宣传、法律咨询、旁听庭审、法治文化下乡、法治影视评论、法律知识竞赛等法治文化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文化建设实效。

四、完善依法治教规章制度,培养守法习惯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点是使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使之内化为自律、守法的行为习惯。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性地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把法治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完善校长岗位培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法、用法能力考核的软指标精细化,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中小学校要整合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鼓励师生参与制定和实施校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防止课堂暴力和乱收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保证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和谐、安全、健康。

五、创新法制教育联动机制,弘扬法治精神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法律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是一个人品德、个性、道德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初始时期,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心理状态脆弱,易受各个方面的诱惑,喜欢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此,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如在学习三(下)课文第七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必将收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立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二、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我们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篇7

关键词法制教育立法体系实践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但是,我国的法制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制教育体系未形成、形式单一、质量低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依法治校被提上学校教育的议程,但是法制教育仍停留在“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的低层次。“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法制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法制教育的内涵

法制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法律技能、法律思维教育,构建基本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保证作用。法制教育有别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侧重于培养法治精神的公民,其基本目的是为国家提供法制建设的群众基础,是对参与者的外部约束。道德教育侧重于公民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社会规则对参与者的内部制约。二者共同作用于参与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却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不可混为一谈。

二、法制教育的现状

1985年,国家《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提出学生是普及法律常识的对象之一,法制教育开始萌芽。“二五”普法规划将大中小学校都纳入学校法制教育体系的框架之中,从普及法律常识拓展为完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逐步实现系统化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将之定性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教育工程”。“三五”普法规划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法制实践活动,“四五”普法规划着眼于规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法制化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五五”普法规划着力于促进法制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六五”普法规划则提出“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从“一五”普法规划到“六五”普法规划,历经30余年,我国的法制教育从产生到系统化,从宣传教育到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层层推进。但是,从普法规划的实施开始,国家并没有从宏观上对法制教育进行构建,仅仅从宣传教育的角度片面化的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对于法制教育定位不明确、发展阶段不明确、权责不明确,以至于我国的法制教育仅仅是缺乏实质内容,发展目标模糊的单薄框架。与此同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也为法制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持。《宪法》第二十四条、《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教育法》第六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等法律法规,提及了“法制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没有涉及法制教育,第二十章仅仅规定了“推进依法治校”的相关措施,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推进依法治校等内容。我国在法制教育方面缺乏法律规制与政策指引,虽然《宪法》等法律法规有所涉及,但是仅仅停留在普法层面,法制教育立法工作的落后迟钝,没有明确规定建立法制教育体系,致使法制教育的实施推广没有法律基础,法制教育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缺乏对法制教育本身的明确界定,缺少对法制教育的人力、物力支持的规定,致使法制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达不到依法治国所提倡的法制水平。法制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景与缺乏群众基础的矛盾。中国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将法制教育正式纳入通识教育之中,使得法制教育一直处于名不副实的尴尬地位。法制教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常识教育。实施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向参与者呈现完整的法律制度,使其了解法律及其用途,了解整个司法体制,传授批判性的思维,培养法治中国的群众基础,培养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具有法制意识的现代国家公民,而非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的劳动力。法制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高质量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参与者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预防或者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2015年10月,湖南省邵东县发生一起恶性事件,一名独自守校的小学女教师,惨遭三名中小学生杀害。正因为法制教育在校园教育中缺乏,导致此类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在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构建法制教育体系,将法制教育纳入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之中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当务之急。

三、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立法体系构建

为促进我国法制教育的发展,构建法制教育立法体系是当务之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育法制化轨道,制定法制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学校、社会、政府机关等在法制教育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法制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与政策指引。完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研究制定《法制教育法》、《法制教育规程》等配套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立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为法制教育提供直接的法律保障和经济保障;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十章的思想和内容,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发展体系中去,设立管理与服务机构,并引入奖惩机制,促进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法制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实践体系构建

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仅仅有法律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将法制教育真正从宣传教育的短期性普法教育,落实为培养法制意识、法律思维的长期性实践教育,法制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重中之重。法制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法制教育第一阶段,在全国各地开展法制教育试点工作,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制教育形式。法制教育不同于通识教育中的学科教育,仅仅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从实践出发,贴近生活实际,结合时事热点,传递法治理念才是适合法制教育的基本方向。法制教育第一阶段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师资力量方面,可以考虑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立法制教育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就业,为法制教育的大范围的推广提供人才储备;颁布《法制教育教师资格条例》,设定法制教育师资标准,保证法制教育质量;设立法制教育志愿者培训机构,开拓普通高等院校法制法学院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渠道;设立法制辅导员制度,在中小学予以试行,培养学生法制兴趣,提升法制意识水平。教材方面,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法制教育需要的高质量教材(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以及必备的教学辅助资料),教材管理部门对教材进行核准、审查后在学校予以使用。资金方面,由教育部拨付法制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法制教育领域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全国法制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及维护等必要经费的支出,以及法制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经费等的支出。法制教育第二阶段,验收、评估探索阶段法制教育的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可供推广的试点案例,并在相关区域扩大法制教育试点的范围。教育部及全国法制教育推广小组牵头,举办法制教育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对项目内容进行整体评估;举办法制教育优秀实践基地评选活动,为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基地。总结法制教育试点工作,寻求适合我国法制教育的发展形式:穿插式或者是独立式。穿插式,将法制教育相关课程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体系,将法制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学科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学之中,这样做的优点是减少成本,简便易行,弊端是法制教育依附于学科教学,不能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法律思维塑造功能。独立式,法制教育单独设立课程,以实践性方式为主、理论指导为辅,设立实践课程参与时间基准线,作为独立的学科与语数英等并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一同纳入学业水平测试,这样的优势是法制教育独立存在,教育质量有保证,不至于沦为形式,弊端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周期长。个人观点是:进行独立式的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名副其实,真正发挥法律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效纳入校长考核标准,实行校长责任制;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培训内容,以“国培计划”为契机,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法制意识,为法制教育的全面兴起提供师资保障。第三阶段:推广法制教育的实践成果,并在推广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推广情况,对法制教育模式进行实时调整。推广法制教育实践成果,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为基础,借助初具成效的师资队伍、高校法学院志愿者队伍、司法机构参与者队伍参与,以丰富多样的法制教育形式为载体传递法治理念。

四、结语

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法制教育也是现行素质教育体系中严重缺失的一环,并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构建法制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具有法律常识、法律思维、拥有法律技巧的公民,为法治中国的实现、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夯实群众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帅颖.美国法制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2014,67(3).

[2]胡健.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2012(8).

篇8

[关键词]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 案例教学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50-01

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应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用三年时间,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中职示范校建设投资大、范围广,学校申报立项、专家评审复核、检查验收各项工作长期而艰巨。我校已申报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各项创建工作落正在落实,现就案例教学法有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建中职国家示范校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学校为国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1]。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

3. 案例教学法有关问题

3.1 选择案例原则

3.1.1理论联系实际

每个案例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要利于思考,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做精心整理,编写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这样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1.2典型代表性

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疾病的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案例的特征,掌握诊断治疗的运用,以及求得对案例可能做出的多种治疗方案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形成疾病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基本轮廓,抓住不同疾病的要点和特征。

3.1.3针对性强。

案例教学应有意识地针对具体生动和形象的疾病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某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诊断治疗的能力。

3.1.4要与我国基层卫生工作环境相适应。

在教学中应用典型案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应该注意,我国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面临的工作岗位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多面向基层,贴近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要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代表性案例。

3.2 完善教学

3.2.1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了解疾病前沿动态,具备较强的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完善教学案例库。

实施案例教学法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教师要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临床教师可通过去医院或相关企业加强实践,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学校应与医院或相关加强合作,为教学提供案例。

3.2.3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的衔接。目前中职卫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专业基础不扎实,而案例教学法趣味性强,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好案例与专业基础的衔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既掌握了病例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巩固理解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探讨的主动性。

3.2.4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要结合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便于比较客观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5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媒体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在病人模型上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该方法实施中,要注意案例的选则及在教学中的完善,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优势,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2] 王迎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1(11).

篇9

关键词:法制 学生 学校教育 对策 渗透点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贵州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中学“9.16”案件、金沙县高坪中学学生骑摩托车的交通事故等便是典型案例。这些事件的发生,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既反映了中小学发展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又凸显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2009年起,贵州省教育厅组织160多名专家开展了“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研究成果《中小学法制教育》,这在全国属实首创,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是贵州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是贵州教育的一个亮点,教育部以题为《贵州省积极探索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简报,向全国推介我省的经验。做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违法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现在的农村经济不富裕,为了生活许多父母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据调查,目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比率明显提升,本学期我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3.4%,由于隔代教育、沟通存在代沟,很多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根本就管不住导致他们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危险分子,还有很多家长由于文化低导致教育方式专制,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控制过严,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时也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因素:为了追求升学率,部分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分数,轻情感、意志、道德品质,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生的法律意识。

3、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不宜青少年入目的影视文化,不宜青少年进入的娱乐场所(如:舞厅、酒吧、游戏机房等),吸引了不少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有一些不法商人用黄、赌、毒的危害侵蚀青少年,致使他们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因此如何执法力度,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防御能力,维护和保障青少年利益,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

三、预防学生的违法犯罪的对策

1、遵循青少年发育规律,做好家庭教育。中学时期被称为“心理断奶期”和“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产生感情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这就需要父母理解其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发展需求,科学地引导并热情地关怀其成长,给其讲授必要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用亲情和爱心去抚慰其失衡动荡的心态,使其获得心理安全感,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要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师中大力提倡“教书育人”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特殊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让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中走出来,做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全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加强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网络,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社区各街道、村委会对所在区域的在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

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地进行教育并形成网络,对于疏导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将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四、初中数学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1、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非常融洽的统一体中,不能每节内容都去渗透法制教育,应该找到合适的渗透点适时渗透,例如: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分式方程中有一道关于高速公路的例题,在这里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花2-3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有关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自然就和教师所渗透的法律法规产生共鸣。

2、教师要言传身教,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去违法乱纪,不沾染社会上的恶习,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崇高的形象,才能在无形中感染学生。

3、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是教师,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法制修养,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

篇10

早上好!今年10月,是沈阳市中小学安全教育月。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安全伴我快乐成长。

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到:

1.加大学习有关法律知识的力度。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以在校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发生在学校和学生身边的案例为主要内容,对同学们进行法制教育。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照校规校纪,认真查找我们中间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特别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寻衅斗殴等不良行为,同时揭示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