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依托项目的学习”等。对教师来说,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真实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authentic challenging tasks),学生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分析相关资料,最终完成高质量的、真实有用的产品或展示(high-quality, authentic products & presentations)。它秉承了20世纪以来西方“体验式学习”及杜威(J.Dewey)倡导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21世纪人才所需的“合作、沟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当前各国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且具有跨学科的应用性,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实践。项目教学法在欧美二语和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目前主要应用于中小学、职业教育,也有部分高校将其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有项目教学法倾向的教学实践活动。
多年来,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到后来的听说法、功能法,再到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前辈们一直紧跟世界语言教学的发展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现在大家已基本达成共识:对外汉语教学不应该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教学法中,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从始至终,贯彻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达到终极的教学目的。”①每种教学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法,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变换自如的境界。这就是赵金铭(2010)所说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考察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实施过程、特征及优势,并将其与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它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一、项目教学法概况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获取知识,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不断重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学习的社会属性,认为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两种理论依据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②语言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内化和更新重组的过程。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后,必须通过真实的语言交际才能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语言能力。项目教学法实践了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将语言学习融合进项目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将语言知识内化,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征及优势
项目教学法的特征③包括:1.学习并运用真实语言材料;2.强调以学生(小组)为中心的体验,弱化教师统领的学习;3.过程和结果取向,既注重学习过程又注重最后的学习产出;4.产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最终成果;5.一定的实践跨度内的课外系列活动,如项目构思、田野调查、信息整理和展示;6.强调技能整合、学生学习和运用多种技能;7.鼓励学习者自助,学生对项目构思、实施和展示各环节负责;8.教师承担新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项目的管理者和顾问;9.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学科内容学习和能力打造完全融合;10.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及产出。
上述特征决定了项目学习教学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法的优势,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体验环境,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强化他们的语言技巧,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改善他们对语言学习的态度,增强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④。
(三)项目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的异同
任务型教学法也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大潮流下诞生的教学法,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具有显著成效。一般认为的“任务”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让学生完成的语言活动。任务的种类大小类型不一,但都是为了让学生将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交际环境中而设计的。
项目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都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做中学”,但项目教学法应看作任务型教学法的升级版。具体来说,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主要是固定在课堂上的活动;任务时间一般在常规教学课时以内;任务难度一般;任务可以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既定任务,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大多仍由教师主导;任务完成后不一定有实际产品。项目教学法的执行地点不局限在教室内,学生可以利用一切校内外资源完成项目;项目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至少为两周;项目具有一定复杂性和难度,需要更多的合作和探索精神;项目一般由学生合作完成;项目成果的应用性更强,可以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实际产品,因而项目教学法也被称为“产品教学法”。最后,虽然两者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的自主性更大,从项目最初的设计到最后成果的展示和评估,学生都充分享有选择的权利,教师的角色退居为协助者。
二、项目教学法在国内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在国内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99年,文秋芳等人在《综合素质实践课——从理论到实践》一文中介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元一体”课程结构中的“综合素质实践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完成“自选项目”和“必选项目”,“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⑤。
顾佩娅等在苏州大学的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为期12周的项目教学法实践,初步验证了这一教学方式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顾佩娅(2007)的实践和研究证明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真实、广泛的语言交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语言摄入和产出机会,而多渠道的反馈则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发展。此外,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气氛。
高艳(2010)在山东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项目教学法,证明了这一学习方式对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合作学习和培养综合学术能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文章同时指出项目教学法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法,而应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此外,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的多重角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有所提高,但这一能力更多地体现在语篇层面,由此她认为项目教学法不适用于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为学生应用这些技能提供环境。项目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促进了合作学习。
(二)国内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有项目教学法倾向的相关实践
张和生(1997)在《试论第二语言学习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提到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曾在1996年为美国大使馆外交人员汉语班学生安排过系列采访课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就北京人生活的各方面采访不同职业的北京市民,采访过程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教师在采访前给予词汇、句型及北京知识方面的帮助,并在必要时协助学生与采访对象的沟通。采访后,学生需要做口头报告,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并作出评价。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有项目教学法倾向的最早实践活动。贾放(2000)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适用于不同汉语水平的课外口语交际练习,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检查评分制度,其中中高级水平的课外专题采访及“去中国人家里做客”等活动也有项目教学法的影子,她在文中指出国内汉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郭文娟(2012)提出运用动态的“社会采访”整合社会语境中的习得和课堂语境中的学习,提高成人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并对社会采访教学的操作步骤和原则以及社会采访在教学中的作用做了详细的说明。最接近项目教学法的是苏宝华(2012)等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利用视频创作工具设计的主题语言实践活动。这项实践促使学生在策划、写作、观察、组织、创作等视频创作各环节中综合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虽然这些教学实践没有严格按照项目教学法的相关教学模式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算是项目教学法,但其表现出来的学生中心、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真实而富有挑战的任务”及实实在在的最终成果等特征已经相当接近项目教学法。这些实践表明对外语教学中也可以应用项目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法,而应作为常规教学之外的一种补充。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影响因素及弥补措施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完美的,项目教学法在具有显著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项目教学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态度、教师素质及其他客观因素,如项目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可利用的资源数量及时间限制等。这些也正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应用项目教学法时所必须面对的。
首先,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了项目实施的效果。
Beckett(1999)在一项项目学习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中发现,73名参与项目的学生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支持项目教学法或乐在其中,四分之一的学生呈混合态度。高达57%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法没有效果。在Moulton and Holmes (2000:28)的研究中,许多学生由于项目难度过大而退出了课程,其他学生认为语言课程应局限于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参加一些非语言的任务。Eyring (1989) 的研究报告也表明许多学生认为不值得在项目上花费大量时间。⑥
还有许多项目尽管经过精心设计,最终却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反馈,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便是学生的负面态度。为此,Beckett& Slater(2005)设计了一个由语言、内容/知识、技能三大要素构成的项目框架(project framework),直观地展示了项目教学法对提高语言能力的价值。他们指出项目框架的功能是改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固有看法,使他们理解并接受项目学习。教师需要在项目开始前详细解释项目框架,并要求学生定期撰写项目日记(project diary)。随后在加拿大大学开展的一项本科英语教学研究证明了项目框架和项目日记的有效性,7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项目教学法中受益匪浅。
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虽然一些教师开始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等比较新颖的教学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与之相应的,学生也习惯了长期的灌输式教育,认为学汉语就应该在课堂上学习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反而难以接受项目学习。当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他们对项目学习的态度。比较保守、谨慎的日韩学生可能就不太喜欢这种学习汉语的方法。
面对这些可能存在的负面因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项目学习是对常规教学的补充,并不是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方式。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将课堂上学到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此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类似Beckett的项目框架和项目日记,全面、客观地让学生体会到项目学习对于提高汉语水平的价值。我们相信,通过系统的实践,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将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改变。
其次,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及出色的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等。由于项目教学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些对外汉语教师可能难以适应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和“指挥者”转变为“协助者”和“管理者”,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实施项目。此外,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完成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制作出具有实际效益的产品,如果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则难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的项目,更难以帮助学生完成最后的产品。最后,对教师来说,项目教学法最大的挑战是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都没有接触过商业项目的运行,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对学生的各个项目给予面面俱到的帮助和管理。
项目教学法对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影响其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充分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认真研究国外二语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同时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在实践和反思中加强项目教学的能力。有条件的对外汉语教师还可以参加国内外的教学研讨会和教师培训会。
最后,项目教学法还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客观因素是教学内容与项目教学法的匹配度。这里的“匹配度”是指项目教学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尽管国外不少研究证明这一教学法具有多种优势,但多数倡导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并非取代别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与主流方法相补充的学习途径。国内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表明项目教学法不适用于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为学生应用这些技能提供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可以在某一课的常规教学任务完成后开展相应的项目教学法,为学生应用语言知识提供一个真实的语境。第二个客观因素是可利用的资源数量。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用互联网、图书馆或咨询专家等方式查阅大量资料,并运用相关材料、工具制作具有实际效益的产品,而这些资源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轻易得到,如视频创作项目中的专业设备。第三个客观因素是时间限制。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持续时间一般都长于两周,由于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占据课程主体,教师很难抽出有限的课时安排项目教学法。这一缺陷该如何弥补?一方面,我们寄希望于项目教学法的广泛推广及未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教学法的革新。另一方面,在目前课程体系中,教师应该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将项目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时间允许的项目任务。
四、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国内外二语/外语教学中的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可以将语言学习与其他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需求,商务汉语等课程受到留学生热捧,这也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项目教学法的条件和环境都还不够成熟,我们不应该盲目跟风,不加思考地应用项目教学法,而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项目教学模式,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教学法。
注 释:
①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法回视与再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2010,(2).
②何克杭.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
③张文忠.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J].中国外语,2010, 07,(2).
④⑤刘育东.外语教学中项目学习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⑥Gulbahar H. Beckett and Tammy Slater :The Project Framework: a tool for language, content, and skills integration,ELT Journal, 59(2), (108-116).
参考文献:
[1]Ronald J.Newell:Passion for Learning:How Project-Based Learning Meets the Needs of 21st Century Students,Scarecrow Press, 2003:122.
[2]Gulbahar H.Beckett and Tammy Slater :The Project Framework:a tool for language,content, and skills integration [J].ELT Journal,59(2):108-116.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
[4]张文忠.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J].中国外语,2010,(2).
[5]刘育东.外语教学中项目学习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6]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6).
[7]张和生.试论第二语言学习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8]贾放.利用社会环境进行汉语口语教学的几点设想及实践[J].世界汉语教学,2000,(4).
[9]郭文娟.中级汉语教学“社会采访”的应用与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6).
[10]苏宝华.汉语实验平台理念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言实践活动[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11]顾佩娅.多媒体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7,(2).
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 中文歌曲 教学法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法异彩纷呈,取得了良好效果。结合留学生群体以青年为主,对音乐、流行文化、民俗文化的兴趣,尝试使用教唱歌曲学习汉语也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一、听歌曲学汉语教学法应用价值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审美趣味的汉语歌曲,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单调讲授中解放出来。
(一)熟悉和掌握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是学好汉语的基础。汉语交际也是要通过语音来表达相应的意义。学习和使用汉语,如果发音不准确,就会造成误解或无法沟通的情况,最终导致交际失败。所以,培养正确的汉语发音,对汉语学习者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汉语语音本身的同音字比较多,声调复杂变化,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选择能够在学习语音的同时,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护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听唱汉语歌曲来学习汉语语音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增加接触汉语语音的机会。学习汉语的困难之一是学生在课后接受汉语交流的机会大为减少。暂且不说那些在国外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单就中国国内的汉语学习者而言,由于主观情感心理或客观环境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在课后会选择使用母语或英语与其他外国人交流,却少有机会能与中国人交流。这样对汉语语音的学习是很不利的。但是,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乐于听音乐、唱歌、跳舞及演奏乐器等。学唱汉语歌曲,就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汉语语音学习环境。其次,就歌曲本身而言,其鲜明的节奏感有助于记忆歌词,且旋律起伏跌宕,容易上口。这种学习法比起机械、单调、反复诵读语音规则更具有趣味性和灵活性。再次,动听的旋律易于引起回忆与联想,便于记忆。学生在听唱汉语歌曲的时候,有时会随着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的曲调,声情并茂地演唱。这些对他们克服学习汉语语音的畏难心理,熟悉和掌握汉语朗读技巧是很好的途径。
当然,由于有的歌曲可能存在发音不准、方言语音重等缺点,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和教材的研究者对歌手和歌曲进行筛选。
(二)记忆汉字和扩充词汇量
首先,对于汉字外国学生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母语是拼音文字,对独特的汉字充满了神秘感和畏惧感,加之汉字教学的课堂多显得沉闷,结果造成许多学生重口语轻汉字,听说先行汉字后学的现象。实际上,汉字是用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意义的,与汉语的关系密不可分。忽视汉字的重要性,最后会成为汉语学习与提高的障碍。所以,如何降低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帮助他们克服汉字难学难记的恐惧感,提高他们的兴趣就成为汉字教学的重点。相比于枯燥的课文教学汉字方式,听歌曲学汉字明显要生动活泼得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共收汉字2905个(2864+41),包括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90个、丙级字附录11个,丁级字670个、丁级字附录30个。如果我们能按汉字难度等级分层次的选择适当歌曲,并遵循汉字自身特点与规律,先认后写,先学易后学难,以独体字带合体字,对字形相似的字加以归纳总结就一定会提高汉字学习效果。另外,当熟悉一首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后,反复地吟唱与练习,就更利于记忆汉字。
其次,对于汉语词汇学习来说,难点主要在于词汇量、记忆和理解。在这些方面听歌曲学中文教学法有很大优势。
在词汇量方面,《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出现的8828个词是在歌曲中经常出现的大部分词语。也就是说,汉语歌曲中几乎包括了汉语中最常用词(1000个)、常用词(2000个)、次常用词(2000个)和通用词(3000个),只要具备这样的词汇量就能识别95%以上的语料词汇了。另外,汉语歌曲歌词中还出现了许多最新的流行词语,如:“80后”(《人人都爱80后》花儿乐队)、“F4”(《我不是F4》周渝民)、“麦霸”(《麦霸》花儿乐队)等。这些词语有时代气息、清新活泼,适当地接触与学习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汉语词语的兴趣与新鲜感,扩充词汇量。
在词汇的记忆方面,一方面,循环复现,记忆深刻。记忆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复习就会遗忘,若经过及时复习,就会成为长期的记忆,在脑中保持很长时间。[1]学生在学习中文歌曲,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很明确。沉浸在歌曲中时,更能够集中注意力。为了流利地演唱歌曲,学习者不得不反复聆听、跟唱、默记,循环记忆,词汇复现率又高,形成牢固短期记忆,多次复习之后,能转化为长期记忆。另一方面,歌曲中的词语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学生在学习词汇的时候能明白它的意思,更能学会使用它,接触到与该词语有关的词语,从而使记忆更加深刻。
在词汇的理解方面,由于词语在歌曲中是有明显的上下文语境的,这使得词语的褒贬义、感彩、使用范围、语体色彩及文化意义更加明显,也便于学生理解。
(三)了解与巩固语法修辞知识
汉语语法知识点繁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无味,即使每个语法点背后给出了相应的例句,但是句子多半比较死板,缺乏时代感与新鲜感。汉语歌曲中有着丰富的语法教学材料,而且有些歌曲中包含反复重复又侧重语法结构的句子或合唱部分。这些歌曲能被生动地用来巩固语法点,化抽象为具体可感。比如句式中的“把”字句――“我看着你把第一个微笑先给了你妈。”(《孩子他爸》谢东);“被”字句――“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张真);“比”字句――“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费我狼狈退出。”(《比我幸福》陈晓东)等。对于这些语法点,如果在教授过程中,能先呈现一下,再通过教唱歌曲来巩固这些语法点,就能在不断的练习中,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汉语语法知识与表达习惯,使原本枯燥乏味语法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能了解反复、比喻、双关、排比、对偶等汉语修辞知识。需要注意,有些歌词不符合语法规范,选择时需慎重。
(四)有助于培养语感并提高汉语熟练度
语感是“对语言符号的直觉、感受和理解”。[2]语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以一定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在语言运用中对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3]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环节。听唱汉语歌曲来学习汉语的方法,不但能积累汉语的字、词、句、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能为学习者提供上下文交际场合的语境,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内涵。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听唱汉语歌曲,还能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对汉语使用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能提高汉语的熟练程度。
(五)拓展历史文化知识面
有些汉语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长久锤炼,歌词直接体现了有关的中国文化知识,趣味性、知识性及文化特征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汉语歌曲背景知识中有许多文化传统知识、传奇故事、名人轶事或历史掌故,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这些是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很好的途径。如《我的中国心》中,反映了香港等地同胞回归祖国之前的爱国之心,包含了等历史背景知识。如《七夕》反映的是中国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在学唱汉语歌曲的同时,可拓宽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面,对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学习汉语都大有帮助。
二、教学建议与设想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由四个主要环节组成,即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4]听歌曲学汉语的教学过程也包括这四个部分。
(一)总体设计
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听歌曲学汉语还无法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法的辅助或选修课程开展的教学活动。其教学对象覆盖面比较广,可以包括从儿童到成年各个年龄段的汉语学习者。其目标是要融汉语学习与娱乐为一体,既培养其汉字、词汇、语法等方面汉语知识文化素质,又拓宽其中国历史文化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综合语言规律、语言习得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科学地分析不同背景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水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安排授课课时和总时数。
(二)教材编写
在成千上万的汉语歌曲中,对外汉语教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去摘取那些能涵盖汉语语言知识点、能提高汉语能力、能拓宽历史文化知识面的、有吟唱可能的歌曲,并遵从趣味性、层次性与实用性等教学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歌曲内容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外部动力,遵从趣味性原则采集和编写歌曲时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选取的歌曲应以外国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且简单易学易唱的通俗歌曲和民族歌曲为主,而尽量避免选择美声或进行式的军歌之类的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的歌曲。这样有利于教师上课教授和学生理解练习。其次,还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编符合他们年龄生活内容和心理特点的歌曲。少年儿童思想相对单纯,接触的生活内容相对天真烂漫。一般比较喜欢内容简单、曲调明快的歌曲或活泼的儿歌民谣,如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世上只有妈妈好》、《半个月亮爬上来》、《外婆的澎湖湾》等。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世界相对少年儿童要复杂丰富得多。所以要选择歌颂友谊、亲情、爱情、和平、自然美景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歌曲,如《朋友》、《懂你》、《常回家看看》、《爱情呼叫转移》、《白桦林》等。
2.层次性原则
教师或教材编制者在选择歌曲时,应正确估计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对事物的感受能力的差异,分层次地选择材料和内容。力求真实地道,注意避免歌词中带有太多的俚语或方言。一方面,针对汉语水平处于初级、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不同学生,要选取不同难度的歌曲。另一方面,对同一水平的学生,选的歌词要有易有难,照顾多数学生,适时适度讲解。这种唱中学、学中唱的模式既能激发听力较差的同学的兴趣,又能使水平较高的同学展示其才能,令所有的同学都能接受。
3.实用性原则
学习汉语,其目的就是将它说出口,成为交际的工具,实现成功沟通和交流。所以要学习最实用的、最贴近时代和生活的汉语。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实用性原则,选择和采编那些在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能使用到的内容与话题歌曲。比如,针对不同的节日可以选择不同的歌曲――《花好月圆》、《明月几时有》(中秋节);《新年好》、《恭喜发财》(新年);《爱你一万年》、《一路上有你》(七夕、情人节)等。再如,选择不同的情境中的歌曲。离别时可选择《其实不想走》、《送别》、《祝你一路顺风》等;在返乡时可选择《故乡的云》、《大海啊故乡》等歌曲。这些或感人至深或轻松愉快的歌曲所反映的情景,会在生活中不断出现,促进学生对歌曲中语言知识点的回忆、体会和创造。
4.规范性原则
在选择歌曲时,应避免涉及方言、节奏过快、发音不清的歌曲。另外,对歌曲中语法不规范、生造词、外来词等现象应尽量回避,以免造成留学生理解错误、加重记忆负担。
(三)课堂教学
1.歌曲教唱与知识讲解结合
选好一首歌曲后教师应全面掌握其中所涉及的生字、生词、语法等语言知识,设计教授方案。还应尽力多方查阅资料,了解该歌曲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表达的思想及演唱者的情况。如以《九月九的酒》一歌为例: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这是一首经典的老歌,曾经风靡大江南北,一度成为全国广播电台风云上榜歌曲。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所以,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求长寿。因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月九的酒》反映的是长年累月外出打工的人们,在每年九月九重阳节,因为不能回家亲自为父母长辈敬上一杯代表祝福长寿的酒,而极度思乡的真实情怀。这样的讲解会使学生深刻领会歌曲内涵。这样唱讲结合使课堂有张有弛,印象深刻,扩大了课堂教学内涵与外延。
2.增强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
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教师对歌曲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讲解,并通过多媒体形式或老师自身教授的方式进行了领唱之后,可以挑选部分主动性高、表现欲强的学生在课堂上演示、领唱。同时,也可以挑选几位同学到台前合唱参与或定期举办汉语歌曲演唱比赛等方式来增强师生互动。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反复多次跟唱以提高效率,并与原唱比较,以纠正错误的语音和唱法。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提高使用汉语的环境、平台和条件,而且寓教于乐,提高汉语学习效果和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对外汉语听唱歌曲学汉语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则不但能够为教师歌曲资料收集、课程计划与准备提供便利,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视觉和听觉的不足,减少教师因自身音乐素养不高所造成的缺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更多的感兴趣的汉语歌曲,甚至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录制自己演唱的汉语歌曲专辑。
(四)成绩测试
教师要经常检查教学效果。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巩固教学的知识点和歌曲的演唱,并采取单人独唱和全班齐唱等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检测和复习。在新歌学习之前,还要对学过的歌曲进行复习与提问而温故知新。不但要对歌曲中的字、词、句、语法等语言知识进行随堂或阶段式的测试,而且要用演唱歌曲的形式来加强学习效果。
三、听歌曲学中文教学法的困难
由于听歌曲学中文的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尝试,现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方面,教师需要培养提高自身素质,主要是音乐理论素养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扩展。另一方面,对少数缺少必要音乐知识和歌唱技能的学生来说,学唱中文歌曲也是一个挑战。再者,在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比较全面的成系统的教材。另外,对于这种教学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前人的研究比较少,在教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还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方式进入课堂或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风格不同的汉语歌曲,是中国文化的缩影,集语言知识和文化蕴涵于一体,因此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极好材料,可以用听歌曲学中文教学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和巩固语音、汉字、词语、语法等汉语知识,培养汉语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汉语能力,而且能拓展其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面。同时,我们还应正视这种教学方式在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的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文义.现代汉语新词典[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
篇3
关键词 直接法 对外汉语 语音 词汇 语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直接法强调直观,强调将语言与事物建立直接的联系,将知识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再通过翻译;强调先口语,后书面语;强调在学习中的模仿。直接法,因其简便,实用的特性,被用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广泛地应用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的各个方面。
1在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部分是学好汉语其他要素的基础。这部分内容,通常设计在教学的初期,此时学生的汉语水平大多数都是初级,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语音部分又是比较复杂的,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就解释清楚,所以这时我们需要引进直接法的相关理论知识,给学生呈现更为直观的语音知识。
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多次示范,示范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发音,而且要细心观察老师的口型,然后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模仿。也可以借助于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在教声母、韵母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呈现一幅口腔结构图,每教一个音,就在图上找到此音正确的发音位置,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每人配一把小镜子,让学生在练习中对发音时的嘴型、舌头的位置有更清楚的认识。汉语声母中,有送气音和非送气音之分,教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嘴巴前放上一张小纸片,然后发音,通过纸条的飘动,感受送气和非送气在气流上的不同。汉语中,有四个声调,教师可以引入体态语教学,比如在教四声的时候,让学生在边读边用手指划出声调的调型走势,这样能够增深印象。
2 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汉语词汇,直接法不赞成从单个的词汇入手进行教学,而是把所学的词融入到整个句子的教学中,从句子入手来讲解具体的词。在讲具体词的时候,如形象的名词、动词,可以将词与具体的事物或者动作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中国特有的一些东西,如户口,红领巾,八卦,春卷等,单凭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想象出具体的事物,这时应该借助于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进行辅助讲解,让学生形成具体形象的感知。在讲一些动作动词时,比如摸,拧,推,蹲,鼓掌等,教师若能以身示范动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该词语,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歌曲,是世界各民族都喜闻见乐的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在词汇教学中,笔者建议引入歌曲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完歌曲两三遍以后,学习唱歌曲,并且要学着把歌词记下来;在练习的时候也可让学生以完形填空的形式补充歌词。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歌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选取那些通俗易懂,发音清晰,节奏缓慢的歌曲作为教材。形象的词语可以使用直接法,对于一些抽象的词语,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变抽象为具象,这时就需要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更多的语境,用所学的词语进行替换练习。
3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语法规则,对于留学生来说,短时间之内,熟练掌握汉语语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起其他语言要素,语法是更不容易理解的,所以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我们习惯于用语法翻译法,即用学习者的母语来讲解语法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单单用母语的手段讲授一条条的语法知识是比较枯燥的,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因此笔者建议借助于直接法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不再单独对语法知识点进行详细地讲解,而要把语法点渗透到课文,词汇,句子中去讲解。在讲解语法知识时,要做到点到为止,不长篇阔论地讲解;我们更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积累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语法知识。这样以来,学生在日常交际或者写作中,不再需要从大脑中提取一系列复杂的语法规则,就能够正确流利地用汉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4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是最大的难题。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和字音之间联系不大;汉字是方块字,对于习惯于写字母的西方人来说是写好汉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书写汉字时也遵循一定的笔画规则,这就造成了汉字难写、难记、难认。
使用直接法进行汉字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汉字的学习变得轻松,在此,笔者提出三种汉字教学建议。第一种方法是通过介绍汉字的来源来讲解汉字。大多数的汉字都是从最初的象形字转化而来,而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画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恢复汉字的本来状态进行讲解。第二种方法是描红,这种方法不陌生,在我们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就用这种方法练习汉字和书法,这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外国留学生的汉字学习。通过描红这种方法,可以让留学生树立起写方块字的意识,按照每个汉字正确的笔顺进行书写,同时也有利于纠正学生错误的汉字写法和笔顺。第三种方法是视频教学,播放汉字书写过程的直观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汉字的字形、笔画、笔顺一目了然。
5总结
用直接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是符合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然而,世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每种教学法都有其弊端,直接法也有局限。所以我们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发挥直接法的优点,将直接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博采众长,使其共同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语虚词;教学方法
一、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性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这也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虚词在汉语中承担着繁重的语法任务,要想学好汉语就必须掌握好虚词的用法。然而事实证明,虚词由于其功能意义的多样化且高度抽象,教师教起来困难,学习者学起来也不易。学习者在学汉语时出现的语法方面的偏误一半以上是由于误用虚词造成的。这一情况告诉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汉语虚词的教学,其中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将会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好和使用汉语虚词,从而学好现代汉语。
二、外国学生使用虚词的常见错误及错误原因
(一)外国学生使用虚词的常见错误
A类:不分已然、未然。
汉语是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动作的时间主要不是由动词本身来表示,而是由时间名词、虚词或上下文来表示。部分虚词,特别是有些副词,意义大体相同,他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动作的时态上:或用于已然,或用于未然,或用于经常性的情况下。例如“不”和“没”。留学生常会说这样的句子:a.她的男朋友从来没抽烟、没喝酒;b.他昨天生病了,所以不去上课。表示经常性情况,用“不”。所以a应改为:她的男朋友从来不抽烟、不喝酒。表示已然情况,用“没”。所以b应改为:他昨天生病了,所以没去上课。
B类:不分句子类型。
部分虚词的使用条件和句子类型的关系极为密切。例如连词“或者”和“还是”。留学生常说这样的句子:a.你喝什么?啤酒或者可乐?b.你骑车还是走路去上学都可以。疑问句中用“还是”表选择,不能用“或者”,所以a应改为:你喝什么?啤酒还是可乐?一般陈述句中用“或者”,所以b应改为:你骑车或(者)走路去上学都可以。
C类:不注意搭配。
关联词语是组织句子,特别是组织复句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在于表达出分句间的关系。汉语关联词的一大特点是两两配合使用,只有恰当地运用他们,才能使句子意思明晰。留学生不注意关联词的搭配常见的错误有:a.不管你去不去,我去;b.他除了学习汉语以外,研究中国历史。c.只要努力才能考上研究生。a句是没有掌握“不管……都……”的搭配用法,应改为:不管你去不去,我都去。b句是没有掌握“除了……还……”,应改为:他除了学习汉语以外,还研究中国历史。c句是关联词搭配错了,使用的关联词应该是“只要……就……”,所以句子应改为:只要努力就能考上研究生。
D类:摆错位置。
词序在形态不发达的于语言里十分重要,每一个虚词在句子里的位置一般都是有定的,摆错位置就会产生病句。留学生摆错虚词位置的错误大量存在,其中又以摆错关联词位置为主。例如:a.不但他来了,而且来得很早;b.他不但来了,他的女朋友也来了;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时,第一分句中的关联词只能出现在主语后。所以a应改为:他不但来了,而且来得很早;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时,第一分句中的关联词要出现在主语前。所以b应改为:不但他来了,他的女朋友也来了。
(二)留学生虚词使用的错误原因
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虚词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大致有这么五个:
a. 母语的负迁移;
b. 所学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对新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c. 教材的不严密、教师讲解得不充分以及课堂训练不当而产生的错误性诱导;
d. 本民族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e. 回避的交际策略。
三、有效教学汉语虚词的方法
从留学生虚词使用的错误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教材汉英翻译的方式教授虚词是不可行的。我们给外国学生讲解虚词,不仅要讲清楚虚词的意义,更要讲清楚虚词的用法。在不考虑教材内容是否合理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教成为了学生学习虚词的关键环节。教师首先要对虚词系统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再者就是要有对虚词的研究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教授虚词,让学生在使用虚词时产生最少的偏误。
(一)汉外对比教学
所谓汉外对比教学就是教师把握汉外语言的形同点、相似点以及不同点,做到能预测、解释、改正并消除因学生母语的干扰而出现的偏误,把母语的负迁移减小到最低范围。以王还先生的《“all”与“都”》为例,文章从语法和翻译两个方面介绍了“all”与“都”的异同,指出,英语的“all”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代词,也可以是名词。而汉语的“都”只能是副词,并且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前。开展汉外对比教学的前提是学生按不同母语编班,但是现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还未能做到这点,教师可在课后对个人进行辅导时运用此方法。
(二)近义虚词对比教学
所谓近义虚词对比教学,就是把意义和用法彼此相近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各自的不同特点时,让学习者更清楚地认识相互间的差异,以便更准确地运用虚词。近义虚词对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a. 一对一对地比。如“关于”和“对于”,“常常”和“往往”等。
b. 一组一组地比。如“正、在、正在”,“又、再、还、也”等。
c. 一类一类地比。如副词有不同的小类:时间副词、情态副词、程度副词等。
近义虚词对比教学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辨析:
a. 讲清词性。“突然”、“忽然”都表示急促或出人意料。二者都能做副词,并能够互换。但是“突然”除做副词外,还可以做形容词。如,能说“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而不能说“这件事发生得很忽然。”
b. 讲清搭配和位置。如在讲“只要”和“只有”时,首先要讲清两个词逻辑意义上的区别,即前者表示必要条件,后者表示唯一条件。再讲二者搭配的不同:“只要”只能与“就”搭配;“只有”只能与“才”搭配。
c. 讲清近义虚词之间色彩的差异,即语体色彩的不同,感彩的有无及语气的强弱程度等。如,“和、跟、与”做连词时,都表示平等的联合关系。但从语体的角度来看,“和、跟”多用于口语。“与”则多用于书面语,并且多用于书名和标题。如:语言与翻译,农业与林业的关系。
近义虚词对比教学能让学习者更清楚地认识每一个虚词在整个汉语语法系统中独特的位置。但是教师讲解起来可能比较费劲,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该方法在讲解时一定要配合大量的例句,让学生从大量的例句中总结出虚词间的差别。笔者认为近义虚词对比教学与下面将要谈到的情景下的虚词教学结合起来将会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
(三)情境下的虚词教学
虚词因其本身虚化、抽象的特点,一直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运用情景教学法教授虚词将会大大降低虚词教学的难度。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化的材料输入中,体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非单纯地让学生在孤立的语言片段中体会高度抽象化的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由此也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传统的虚词教学中,通常只注重讲授虚词的意义,很少会考虑运用虚词时的语境。情景教学法不仅考虑到了上下文语境,还考虑到了话语的内部语境、交际的外部环境、谈话方式以及交际双方,这弥补了传统虚词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降低了教授虚词用法时的难度。请看这个句子“都三岁了,还这么贪玩。”这句话没有句法错误,说明学生记住了“都……了,还……”这个句型,但是在具体用法上还没有掌握。通常来说“三岁”和“贪玩”符合我们心理阶层中的期待价值:三岁的孩子自然是贪玩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向反方向发展,如果是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就不应该再贪玩了。在年龄前用表示已经的“都……了,还……”的结构式预设在某个年龄段的人就不应该做什么或怎么样了,如果还做什么或怎么样就违反常理了。学生在使用“都”时,只注意了句法条件,却没有将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在内,这也是传统虚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利用情景进行虚词教学,情景的设计和教师的诱导很重要。例如教师给出语境,让学生体会归纳虚词的使用条件。如虚词“果然”的教学。“果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商务印书馆)中解释为: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汉英词典》(1980,商务印书馆)释为:really, as expected, sure enough,一般教材的生词翻译也是really, as expected。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根据词典的解释向学生转述:“果然”的意思就是这个事或情况跟你说的、想的一样。学生可能就会造出这样的句子:“他果然不爱我。”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也许是根据教材的英文翻译把“果然”理解为“真的、确实”,也许是由于教师解释的缘故,学生觉得自己讲的情况跟自己想的是一致的。如果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应首先给出一组具有上下文语境的句子,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果然”的使用条件和意思:
a. 他说要下雪,果然下雪了。
b. 她说她要跟丈夫离婚,果然离了。
c. 我说他不会来的,他果然没有来。
d. 早就听说这家店的衣服质量很好,昨天我去看了,果然不错。
e. 医生说他的病不太严重,果然没过两天他就好了。
通过这组句子,学生可以体会到“果然”的使用条件:它通常放在第二个句子,表示后面发生的情况与前面说的一样。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用法,学生通常掌握得比较牢固。
情景化的教学方法应该贯穿于各种虚词的教学法中,让学生在一段完整的情景活动中,理解虚词的抽象意义和使用条件,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在相应的情境中使用虚词。
四、结语
虚词之所以称为“虚词”是因为同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语法意义,虚词教学不能孤零零地对虚词进行解释。无论是对比法、情景法还是象形法,其方法采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笔者认为在实际的虚词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是几种方法的结合,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度,以此来达到最有效的虚词教与学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多做练习,通过练习来重复记忆所学的东西。总之,我们还要充分重视和进一步加强汉语虚词的研究和教学,以便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掌握汉语。(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2] 李晓琪:《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3期。
[3] 李晓琪:《中介语与汉语虚词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4期。
[4] 吴勇毅:《情境下的虚词教学》,《对外汉语研究》2010年。
[5] 王继洪:《汉字象形符号与对外汉语中的虚词教学》,《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3期。
篇5
关键词:汉语名词教学;语素;字本位;方法探究
名词是现代汉语实词之一,名词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也是初级汉语学习者学习时接触最多的词汇。2009年颁布的《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名词占词汇总量的39.5%,其中由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所占比例很大。语素具有非常强的构词能力,是汉语的一大特征。实践证明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语素意识,通过语素义推知词义也是他们理解新词的一个重要策略[1]。因此,如何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使用语素教学的方法来有效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提高词汇教学质量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本文针对如何在对外汉语名词教学中运用语素教学法进行探究。
一、由“词本位”到“字本位”的教学设想
长期以来,“词本位”教学思想在汉语词汇教学方面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教材中的名词词汇注释一般使用学习者的母语或者是英语直接给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也都一直秉承把词作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进行。究其原因,这种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的方法是受到西方第二语言理论的影响。汉字系统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语素系统,汉字记录语素,语素有时单独成词,而更多时候可以构成合成词,汉语名词中带有相同语素的词很大一部分都具有意义的聚合性或是结构上的相似性。因此,在进行名词教学的适当阶段,增加语素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汉字、构词规律的系统性的认识,既有利于学习者日后复杂词汇的学习,也有利于增进学习者对汉语构词法的了解。
通过对现行多种汉语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的汉语名词教学大多是使用词义教学法,即所学名词与注释对应,名词表中的词汇只有词汇义而没有语素义,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者描述的方式进行词汇讲解,这种教学的方法对于抽象名词的学习很有效果。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在汉语学习的中级阶段《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又明确的列举了许多个黏着语素要求学习者掌握,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学习过了。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汉字生产出更多的词汇,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了解汉字的构形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习者将汉字与语素结合起来掌握更多的词汇。例如,学习者很早就学习过“子”这个汉字,此时就可以首先拓展一些与“子”本义有关的名词“儿子”“子孙”“子女”,再拓展一些“子”作为词缀出现时的名词“桌子”“尺子”“梳子”。初级阶段的语素教学可以挑选一些出现频率较多、构词能力较强、构成词语之间关联较为密切的单音节语素进行教学。此外,许多的独体字都具有象形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可以使用图画、动画、事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汉字所包含的语素意义,同样也更加有利于汉字的记忆。
二、利用语素分析和同类拓展的教学设想
名词有实义名词和抽象名词之分,前文已经说过,语素教学法对实义名词更为适用,因为实义名词中词义和语素义是有显性关系的,整体的词义可以是几个语素义之和,而且这样的名词数量很多,在进行教学时完全可以通过语素分析的方式,了解生词词义之后,再通过同类拓展的方式进行词汇扩充。
第一,我们来谈一下用语素分析法讲解生词的适用范围。汉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能产性极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某些具有明显构词特征的词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词汇都可以用语素分析法进行讲解。例如,表示职业、称谓类的名词:老师、作家、奶奶; 表示动植物类的名词:老鼠、老虎、桃树、苹果树;日常生活类词汇:刀子、剪子、电车、电话等。以上列举的几类词汇中所包含的语素基本都是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就会接触到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完全可以采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词汇。
第二,同类拓展的教学思想一直都是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汉语的名词中有大量合成词中都含有相同语素,这既包括相同语素在前的前加词缀名词,也包括相同语素在后的后加词缀词汇,对词汇的前缀或者后缀进行同类拓展也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更多的词汇。例如,学习者很早就会学习“老师”这个词,而在讲授这个词的时候,汉语老师也会解释这个词中的“老”并不是指年龄大,而是没有具体的语素意义的只在构词中发挥语法作用的前缀。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词进行如下拓展:
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学习者迅速了解语素构词法,增强词义类推能力,并进一步扩大词汇量。
第三,因为汉语具有字形、词义等复杂的特点,导致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同形名词、同形异音名词和近义词,而对这些词的辨析也成为了汉语词汇学习的一大难题。运用语素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对名词进行拆分、组合,进而进行语素辨析。例如,当学习者接触到“箭头”“木头”“线头”等同形名词时,经常会产生这些词中的“头”是否是同一个意思的疑问。“头”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常见的语素义:(1)表示物体顶端、末梢;(2)表示物体的残余部分(3)词缀。因此,汉语老师应该在学习者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后对于“头”的语素义进行归纳总结,系统讲解并列举包含相应语素义的词语,才能让学习者非常清晰的理解这些词语。又如,汉语中有大量的多音字,由这些字构成的词往往也需要从语素的角度进行辨别。学习者在初级阶段会接触到“长江”“长度”和“班长”“校长”这样的词汇,在他们眼中“长”都是由同一个汉字表达,在理解上不免有难度,此时教师应加以归纳总结,“长”读作cháng时与短相对,指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读作zhǎng时指领导的职务。一般而言,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都已具备一定语言认知能力,因此,及时地帮助他们将汉语的语言规律进行总结也有利于他们的自学。
三、讲解语素构词规律的教学设想
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都是以语法教学为主体的,过度的强调语法规律而忽视了构词规律,这样既会导致语言偏误,也会对学习者的词汇学习造成阻碍。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汇学习的高级阶段往往会出现“高原期现象”或者是“3000词停滞现象”,学生一方面对已学的词汇感到混乱,另一方面对新词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讲解词汇的构词规律,明确语素之间的地位关系,了解复合词的可分解性,正确掌握语素对于学习者继续提高汉语水平是非常关键的。
有学者认为“在汉语学习的中级阶段,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这几种构词法,遵循由简入难,由常用到不常用的级别划分进行教学,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2]我们都知道,汉语常用的构词法可分为合成式和缩略式。本文主要来谈一下合成式中的名词教学。合成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
在讲述复合词时,教师可以分类讲解,也可以针对学习者在学习时掌握语素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例如,学习者很早就会接触到“子”“头”“儿”这样的语素,教师可以随着学习进度及时为大家讲解这些语素的用法,在学生掌握的词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对之前讲过的语素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进行适当的词汇拓展。从简单的语素入手,逐渐深入,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循序渐进的掌握汉语的语素构词规律。
此外,无论是使用之前所谈到的同类拓展的方式,还是采取使用构词规律拓展的方式,都要注重词汇拓展范围的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学界内部有争论的问题。我认为,在进行词汇拓展时应选择那些较为活跃、较为常用的词语进行拓展,在日后的学习中遇到同义或者是构词法相同的词时再进行复习和归类总结,这也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四、结语
随着汉语教学实践的日益积累和汉语本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语素对对外汉语名词教学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认证。对于那些运用了常见构词法构成的名词以及语素与词义关系密切的名词都可以运用语素法进行教学。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语素教学和汉字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提高通过语素义推测名词词义的能力。在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语素教学应该贯穿始终,由简入繁,从少到多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汉语的词法、句法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参考文献:
[1] 徐晓羽.留学生复合词认知中的语素意识[E].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6
论文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比较;文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重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自身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就也要因人而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促进了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的。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高效、快速地进行词汇教学时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呼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理念的改变
作为语言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大多数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数量的庞大、系统的复杂和用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又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记住词语、准确掌握词的意义与用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众多的学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人群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使更多的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也是一种语言中最能够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个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可以帮助减少这种差异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
二、从隔离到融合,形成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
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或者简单的增加文化课的比重,表面上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在词汇教学上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思考。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从词汇与文化隔离到词汇与文化相融合
过去,学者多注意到对汉语的实际有用性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等课程,词汇教学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单独开课。这样让词语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学会词语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可以较快记住某个词汇并掌握课本示例中给出的用法。但问题是学生对记住的词只是掌握了读音和最浅显、最基本的含义,一旦语境有变化或某个语素被替换,这个词就又成了陌生的新词,在交流时往往存在词语的误用。
经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数课堂上在讲授新词汇时所进行的词汇释义只是就词论词,并没有达到词义内涵的高度。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课程,力求通过文化的普及来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的变迁、习俗的传承都会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固态的、凝滞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最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词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拿死的文化进行教条式的灌输,对词汇学习、语言学习是无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是迫切的要求。从语言与词汇、文化与词汇的关系来看,过去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不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把语言和文化、词汇和文化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文化因素对词汇发展和使用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动态的词汇使文化更好、更迅速地深入人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改变词汇与文化割裂的局面,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利用文化导入提高词汇学习效果,使词汇与文化相融合,彼此促进、彼此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教学方法
在意识到教学思路的转变之后,更重要在于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设计词汇教学新方法。既然把词汇融合如其他课程和单独开设文化课对词汇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作用不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把词汇课与文化课融合,即把那些具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和地域特征、容易被学习者误解误用的文化词汇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结合具体词语,向学习者传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内部的文化因素,彻底掌握这些文化词汇的使用方法。
所谓汉语文化词汇,就是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能够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反应汉民族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特征的词汇。它包括如四合院、旗袍、重阳节等汉语知识文化类词汇和如汉语称呼、寒暄语等汉语交际文化词汇,以及如颜色词、动植物词汇象征意义等汉语心理文化词汇。
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表层意义的传授,而新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是独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国特色词汇文化意义的掌握。针对这个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汉语词汇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都一一列举,而是有选择地择取具备强烈中国文化特色、与学生母语国家文化具有极大差别的词语为例,比如汉语中的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称谓文化等进行重点讲授。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词汇课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唤起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为他们较快接受中国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防止因民族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在两种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差异之处,借助具体词语进行分析,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学者可以辅以各种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片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使用这个词语,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度原则,即内容适度、教材适度、知识量适度和文化含量适度。汉语词汇意义丰富、包含的文化信息很多,但不是所有涉及文化的词汇都要讲,必须有所选择,要对其他课程的内容理解有帮助和对语言使用有益处的;所选取的词汇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词语不应该在讲授的范围之内;所教授的词汇及其文化含义并不是越多越好,文化的传授应该是输入积极地正面信息,与时代精神和事物发展大趋势相违背的文化现象应该予以摒弃。
三、利用文化词汇教学法,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篇7
关键词:语内类推法 对外汉语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事物发展有各自的规律性,但其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类推法就是通过不同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出其他的相似性,从而预测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存在类似的可能性的方法。
在逻辑学中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类推预测法、类比法。许多逻辑学的书中都有对它的论述:“类比推理可能是所有合理的方法中最基本和最普通的。”①“事物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就是类比推理的根据。”②
语内类推法,也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或教师)利用已掌握(或已教授)的某些第二语言自身的语言规律类推预测其他语言规律,与其建立联系的方法。伴随着近年来日益高涨的汉语学习热潮,越来越多的其他母语者把汉语作为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对象,这些语言学习者为了更好更快地习得汉语,会自发地使用类推法,而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语言规则的普遍性,也会使用类推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概貌、梳理知识体系。
语内类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有益性
语内类推法在语言学习和研究中的使用,产生于比较。比较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比较,找出历史的、历时的语言状况,在19世纪,大量的语言学家用此种方法去研究语言自身的发展;其二是通过比较,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这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习得与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习得途径。
语音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给汉语增加了音乐性,但也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难,“洋腔洋调”是暴露学习者外国身份的直接表现之一,而且掌握不好汉语声调,也影响表达。使用语内类推的方法,用学生已掌握的典型例子类推同类词的发音,能比较有效地指导学生发音并进行自查。
举例来说,学生如果在“上声―阴平声”的连调发音中(例如“首都”、“指标”)有困难,一般是学生过于强调第一个上声的单字调,听上去是“阳平声―阴平声”。针对这种情况,选取常用的“每天”作为类推依据。如果学生发不好“每天”,而发得好“火车”(或者“许多”、“你说”等),也可以把它作为固定的类推依据。在讲解发音规则后,让学生用已知类推未知,集中操练后,设计句子如“我明天坐火车去首都”(或“许多指标都有问题”等)让学生巩固记忆。每当学生出现“上声―阴平声”的问题时,都使用固定的类推依据,形成习惯后学生在平时的发音练习中也会自发地使用这种类推方法纠正偏误。
词汇
语内类推的方法在词汇教学上比较广泛应用的是制约学习者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词汇量不足。而目前包括笔者接触到的不少汉语教材都是在课文前后依次罗列生词,给出其对应的母语翻译,老师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逐一地、孤立地学习与记忆,往往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学习效率不高。其实,汉语语素的数量相对较少,重现率高,且语义基本上不发生太大的变化,只要掌握了基本语素,由于都是成年人,推理能力强,对于陌生的合成词,便可以自行类推理解。
常用的单音节词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是首要的教学内容,是这也是外国学生扩大词汇的基础。如果忽略了语素的作用,那么记忆词汇的过程会变得孤立、机械。例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中高级别的汉语学习者不知道“寻觅”是什么,但知道“寻找”,说明其没有意识到“寻”的字义。如果学习者在初级阶段掌握了语素类推的方法,按照合成词的结构方式,保留其中一个语素,以同类表义的语素替换另一语素,便能更容易、更好地理解“寻觅”、“寻问”、“寻访”等词的意义了。
汉字
语内类推法也可以用在汉字的教学上。由于汉字本身结构复杂,数量庞大,汉语初学者难以从汉字基础结构方面解读汉字,不少学生在识别、书写和记忆汉字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汉字的恐惧心理,甚至有时用拼音代替汉字记录汉语。而实际上,汉字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雷德侯认为汉字模件中“包含了若干元素,它们是可以置换的构件,按照规则和惯例组合为单字。所有的单字均可分解为模件,而不会剩余任何成分。”③因此,可以利用汉字间这种相互联系的系统性学习汉字。
例如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可以对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加以重点分析、讲解以及练习,一方面以声旁类推音,另一方面以形旁类推义,使学生树立整体意识,由此及彼。以形声字的形旁推测字义也是同样的原理,利用形旁对字义的揭示、标明作用,如“河”与“呵”、“辆”与“俩”,可以帮助学习者区分字义,掌握字形,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用已掌握的形声字去推测不熟悉的形声字的字音与字义,尽管有时会犯“只认半边字”的错误,但这也比没有任何线索好。
语法
此外,语内类推的方法在语法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解释语法结构时的“以旧释新”上。也就是常常借助已经学过的结构,充分利用新旧语法结构之间的语义联系,用已经学过的“在形式上有联系、在语义上对等或相近的语法形式,对要解释的语法项目加以说明”。④
例如解释“被”字句,“可我怕敬爱的阿姨被它一口吞下去”(美国CLS项目阅读教材《看上去很美(上)》),可以用“它把敬爱的阿姨一口吞下去”加以解释;或者板书出句型之间的关系公式:N1被N2V了=N2把N1V了=N2V了N1。虽然这种解释只适用于让学生理解句式的语义(近似的语义),在语用上有所限制,但学习者通过对句式的类推,仍可以巩固旧知识,了解新知识,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方法。
总之,语内类推的方法与语言学习和研究关系密切,其有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它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帮助教师传递更多的信息;二是预见性,它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将现有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能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的探索和预见;三是简化性,它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步骤,有利于教师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语内类推法的局限性
在逻辑学中,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其结论可靠性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或两类)具体对象是否在属种关系上相邻近,相比较属性是对象的本质属性还是偶有属性以及相比较的属性的多少。
由于这种逻辑上的条件限制,语内类推法的局限性表现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就是可能会广泛地出现“过度类推”的现象。即汉语学习者或教师过度使用目的语的语言规则,从而导致语言偏误的现象,它在目的语的词汇、语义、语法等语言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是制约二语习得者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度类推所致偏误主要有二种情况,以下以2013年美国ASU暑期项目的学生病句为例,分别说明:
一是将特殊现象当成普遍规律。例如:在天气预报中,有四个天的天气。又如:我们一个星期有三个辅导。汉语量词一直是外国学生的学习难点。以量词“个”为例,它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量词,也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学习者在没有掌握更多汉语知识的情况下,会认为“个”可以修饰汉语中的所有名词。
二是将有条件的规律当成无条件的规律。例如:他辞职了工作。“辞职了工作”频繁地出现在学习者的作文与口语交流中,是学生为例遵循汉语的句法结构而忽略了对谓语动词的限制条件。
这种目的语的错误相对更能反映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水平,反映了学习者对汉语语言规律、汉语表达习惯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汉文化、汉民族心理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可以说是对学习者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应用语内类推法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语内类推法,避免语言偏误的发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这除了要认识到语内类推法的局限性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学生准确领会和运用语言规律以及教材有益引导。
教师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表现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丰富课堂技巧以及完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汉语语言规律有着清楚的认识,只有教师自身对汉语语言规律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才能够将其清晰明了地传达给学生。良好的知识储备也是教师预测学生偏误,把握使用语内类推法的时机,合理设计教学步骤与环节,在适当时进一步对比相似语言规律在语义、语用等方面异同的前提。而在语言表达上,教师应务求清楚明白、准确简练,不似是而非、不“掉书袋”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负担。
汉语教师对语言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必须有所预见,注意寻找词语使用的共性,但同时也不能轻视其特殊性和例外。对于已经发生的误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提示,同时对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分类教学。
学习者
学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从学生自身寻找办法,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语内类推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学习者能创造出正确的语言知识是建立在对汉语语言规律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例如,离合词有两种重叠方式“VV+O”和“V了VO”,二者的差异表现在时体上,前者是未然的时态,后者表示已然的时态。学生只有掌握了两者的差异,才能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避免出现“非常谢谢你帮帮我”的偏误。另一方面,学习者自身不断练习与强化语言规律,尽力减轻语言的石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语言规律的多种形式,而且达到了强化训练的目的。
教材
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更好地结合类推的方法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教材在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材编排的合理性,应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的反馈,对于重难点的汉语规律,应充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并灵活把握内容的重现,帮助学生记忆与巩固复杂的语言规律。
二是教材内容的精密性,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例句的罗列,应做到更好地衔接语言知识,更准确地讲解具体知识点,帮助学生准确地区分和灵活地运用语言规律;在对旧词巩固复习的基础上,适当的穿插新词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汉语表达方式。
三是教材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多手段地获取知识,有利于增强感性认识、巩固记忆。电子化、多媒体化的教材可以成为纸质版教材的引导与辅助,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9月
[2](德)雷德侯,《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2月
[3]杨寄洲、崔永华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马佩,《逻辑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
[5]杨树森,《普通逻辑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6]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8月
[7]主编,《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语文出版社,1997年7月。
注解
①(美)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9月。
②杨树森,《普通逻辑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篇8
一、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
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是说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语法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教学阶段中语法教学应放在什么地位。
我们认为,语法教学,从总的方面说,是很重要,因为通过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准确地表达,尽量减少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语法毛病。不过,语法对学生来说,既可以看作是一项基本要求,也可以看作是一项高标准的要求。为什么呢?学生学了汉语,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句子,要基本符合汉语语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法对学生来说是个基本要求。要求外国学生学了汉语后,在说话、写文章方面能达到“文从字顺”,而且对所出现的语法毛病能自己发现,加以改正,并知道为什么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法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毋庸置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不可缺的。问题是应该怎么给它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现在一般认为要包括这样五个方面:语音教学、文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文化教学。语音教学和文字教学,属于基础教学,其中语音教学是要解决学生听、说的问题,文字教学是要解决学生读、写的问题。词汇教学,应属于重点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初级阶段;一个外国学生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因此词汇教学应该是个重点,可惜现在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很不够(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另文讨论)。语法教学,大家都比较重视,但语法教学,应该把它放在什么地位,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大家的看法、做法并不是很一致。文化教学是指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这是八十年代开始强调的。在语言教学中要适当注意文化教学,但过分强调,就不一定合适了;我觉得现在有些人强调得有些过分。以上是我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文化教学的总体认识。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该摆在什么位置上呢?我们觉得,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要抓好语音教学、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而不是语法教学。在一二年级初级阶段,语法教学不宜过分强调,更不能直接给学生大讲语法规则。要知道,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要尽量鼓励学生敢说、敢写,多说、多写。学生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出来或写出来,我们基本能了解,就很不错了。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在语法上过分“斤斤计较”,就容易打击学生说汉语、写汉语的积极性。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对学生说话、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可以不管。而是说不要“有错必纠”,管也要管得恰到好处,管了以后能引得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管得合适将为在三四年级阶段进行必要的语法教学作准备。在三四年级阶段,学生对汉语已经有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可适当加大语法教学的份量,可以略为系统地给学生讲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实用汉语语法知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一二年级阶段,还是三四年级阶段,都要注意怎么讲的问题。
二、语法教学教什么
关于教什么的问题,有待于大家深入探讨。但我们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这样一点:“教什么”要根据三方面因素来考虑。一是汉语本身。汉语中哪些语法点是必须而且最急需教给学生的?二是汉语(即目的语)和母语(如英语)在语法上的异同。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的共同点在哪里?最主要的差异在哪里?哪些差异特别会影响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三是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语法毛病。学生最容易、最经常犯的语法毛病是什么?根据上述三方面因素,在“对美汉Z教学”中,对于中英文里共有的语法现象,如典型的“主―动―宾”句式(即“施―动―受”句式),只需略为点一点就行了,不必多讲。有些语法现象汉语和英语不完全一样,但学生并不难掌握,如定语的位置,在汉语里定语都放在中心语前面,在英语里则定语有前有后,这种差异老师只需强调一下“请记住,汉语里的定语一律放在中心语之前”就行了,也不必花很多时间去讲解。再如,数的表达法、日期和地址的表达法等,中英文并不相同,但只要老师稍加指点,学生不难掌握,不怎么会出错。
三、怎么教
确定了教的内容以后,也还有一个“怎么教”的问题。有了合适的内容,如果教得不得法,还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得不好,甚至还可能会使学生对语法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看作一种负担,虽然一般说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都比较高。
在初级阶段必须坚持随机教学,同时到一定阶段适当进行带总结性的、又有一定针对性的“巩固基础语法”教学。
所谓随机教学,是说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汉语语法知识最好是通过课文、通过练习、通过讲解学生在练习或作文中出现的病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给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先前大致有两种路子。一种路子是在语音教学阶段过去后就开始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语法,如50年代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汉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汉语教科书》就是这样做的;另一种路子是在语音教学阶段结束后以课文为纲,每篇课文后附有该课文语法点的讲解,80年代以来的教材大多是这样做的。多年的实践证明,前一种路子效果不是很好,现在都不采用了。道理很简单,这种教学路子,语法教学量过大,难点太集中;再说,对一个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语法知识的获取与掌握,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作基础。不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光听或光背语法条条,不能真正学到汉语语法知识,更不用说掌握了。而外国学生在初级阶段,汉语水平还很低,说话看书都还有困难,不可能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更不用说对汉语有什么感性认识了。在这种情况下,去给他们系统讲授汉语语法知识,效果当然不会好。
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原则 方法
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问题
第一,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历经数年,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但社会上还有一些无知人士认为“只要会说汉语,就能教外国人学汉语”,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一方面,每门语言都有着它最基本的语法体系,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把语法这种抽象的东西讲清楚。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往往把教现代汉语的老师直接调过来做对外汉语的老师,这也是行不通的,毕竟对外汉语还是有现代汉语无法触及的全新领域。我们还是需要专业的老师来正确引导学生。
第二,语法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好掌握。语法不管是对于英语还是汉语来说,都是最难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充分的前提下。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前期非常有天赋,用法掌握得非常快,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下降,语法规则对新的汉语应用不再熟练,学生开始对语法知识感到生疏,回到原点。
第三,语法教学太过混乱,没有由难到易教学课程安排。所有的语法的学习都是集中在学习初期完成的,这有两个弊端:首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零基础就学习过于复杂、深奥的语法知识根本就是做无用功,学生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全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能在学生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其次,难学的语法在初期就教完了,中期和后期的学习安排必定十分混乱,学生既不能用初期学习的语法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学习现在的知识也会十分吃力。到目前为止,这种教学方法还需改进。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语法教学分为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近几年来,如何将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进行科学的衔接已是对外汉语领域的一个热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更具学术性,后者更具实践性。一般来说,由于现代汉语的老师面向的都是大多数都是本国学生,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偏向于理论教学。但在对外汉语这块儿却有所不同,面对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语法的定义,最重要的是要教他们怎么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帮到他们,例如:在“他在这儿呆了三个小时”这句话,在英语看来“三个小时”是补语,而在汉语中却是宾语,由于汉语中根本没有补语这个概念,这就非常容易令外国留学生感到困惑。我认为想让老外学好我们的语言,首先是要搞清自己的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区别,这样才能形成初次印象。另外,就是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以往我们的教学方式就是照搬书本,这根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帮到留学生们。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在课堂上创造性的运用情景再现模式,告诉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语言问题,同时适当地、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具体的实践再进行提炼抽象化,让学生真正掌握消化。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第一,我要明确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理论语法是语言学家经过多年的整理与总结,用来解释各类语法现象的固定公式,而教学语法是在理论语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以教学需要为目的和导向的语法体系。理论语法的范围要比教学语法的范围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一,两者的目标不同,理论语法主要是用来研究,而教学语法主要是用来教学。其二,适应人群不同,理论语法适用于中国人,教学语法适用于外国人。其三,理论语法的内容比较宽泛,教学语法却比较具有针对性。
第二,语法教学要分阶段,按从易到难的过程一步步来。在第一阶段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语法,同时搭配一些简单的词汇,不会让留学生们觉得这门学科太过难学,避免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激起同学们学习汉语的乐趣。中、高级阶段就可以讲一些比较难懂的语法,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而且有了兴趣就不会轻易想放弃。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分别论述了不同地域、不同学习目的及不同年龄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过程中的文化学习状况,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突出实际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方法手段,以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科学化、合理化。
语言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文化渗透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差异,可能会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偏误,造成语言行为的障碍。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中不同地域、不同学习目的及不同年龄的区别,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渗透的教学方法,以期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师根据其语言特征加以区分进行教学实践
属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欧美留学生因为母语的影响,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母语思维及表达方式,由于汉字和拼音文字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拼音文字为表音文字,主要依靠听觉感知,汉字属于音义结合的信息量丰富文字。对于母语为拼音文字体系的留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于听说,不注重读写,因此会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受限制。针对此类学生特点,不能急于将汉字体系灌输给学生,否则会造成学生心理负担,从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抵触心理,打击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听说优势及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优势,由简到难,通过模拟对话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语境之中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也可利用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加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介绍有影响的旅游风景名胜,将其中的文化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理解中国文化。
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对汉字有着强烈的字感,其本国文字书面语中有许多借用的汉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曾对众多国家特别是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些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大量地吸收了中国文化营养,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激活的方式充分利用母语中所学到的汉字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这些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际练习,通过阅读、看电影、汉字书写比赛等方式充实学生的记忆库,逐渐丰富学生的汉字信息,积累汉字量,扩展文化知识面,使学生深人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熟悉中国文化并尝试运用在现实交际中。
根据来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有的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将来能从事与汉语有关的工作。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先帮助学生过语言关,着重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设置环境进行模拟对话练习,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不是独立的,而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触、面对并要运用中国文化进行交际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并尝试适应它,教师可通过场景模拟、指导学生主动与中国人交际等方式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
有的学生学习汉语完全是个人兴趣爱好,抱着充实自己的目的来到中国,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于这类的学生,提倡兴趣学习,教师可积极利用图片展览、实地参观等方式可以减少学生开始学习的焦虑,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实现愉快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提高汉语基础的情况下,自觉阅读大量历史、文化、地理等书籍,让中国文化在学生的自然学习状态下渗透。除此还可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突出跨时空特点,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有的学生以学习汉语语言为桥梁在中国上大学,学习各类专业知识。这类学生学习的侧重点是语言,常常会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进行文化的灌输,针对学生将要学习的专业情况,通过讲故事、说新闻、看记录片等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语言,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了解文化。
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由接受能力决定教学方法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但因为年龄偏小,面对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时,可能会出现无法理解的现象,有可能放弃汉语和汉语文化的学习。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游戏环节、竞赛模式,将文化知识贯穿于这类方法之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娱乐中理解中国文化的点滴内容。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自己也有一套成型的学习方法,对于文化冲突,他们的反应很可能会出现极端情况,就是认为自己本土文化一切都好,外来文化难以接受,这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必须接受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应采取渐进的对比式教学方式,应通过对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智力、学能、学习策略,还有情感因素、动机和态度、性格等等,有选择的进行文化引导,使学生在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比的认识中国文化,理解文化差异,达到教与学的平衡状态。
- 上一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 下一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