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22-1.5
自199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以来,使得近几年社会上“心理咨询热”持续升温,心理咨询已经逐渐撩开它那神秘的面纱,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校。伴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日渐蓬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之一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价值和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然而,与西方心理咨询所具有的百年历史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起步还是比较晚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并被广大学生所接纳,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局限于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其实,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它可以是任何自愿要求心理咨询的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同样可以去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工作具有许多功能,但有一个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即挖掘来访者的潜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和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积极促进人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面对全体学生,不仅仅要使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获得帮助,而且也要使心理健康的学生获得帮助,以挖掘这类学生潜在的能力,使他们更有活力、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问题。与将心理咨询德育化完全相反,不少人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应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避免价值问题。事实上学校心理咨询有其特殊性,完全意义上的“价值中立”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其一,“价值中立”主要是来访者中心疗法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并非所有的心理咨询流派都主张“价值中立”,如行为疗法、情绪疗法等都涉及不同程度的价值干预。其二,学校心理咨询本质上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教育的责任也不会完全保持价值中立。其三,学生作为成长与发展中的个体,其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未定型阶段,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对学校心理咨询而言,价值干预是必要的,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和如何进行干预。为此要做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与其价值观有关;价值干预要区别于德育工作,做到内容干预与功能干预结合,以功能干预为主。
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不够。尽管当前许多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令人遗憾的是,真正主动前去咨询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很多,更不用说教师和家长了。这主要与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以致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固有的偏见和误解难以消除。首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似乎不太愿意接受心理咨询,认为心理问题是个人性格较弱或意志不足的表现。这种传统文化也对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而在心理咨询的发源地美国,据统计,每5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咨询师,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其次,部分人把心理咨询误认为是精神病治疗,去接受心理咨询的都是有“精神病”的人。因此谁也不愿意被人看作是“有病”。即使自己意识到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没有勇气跨进心理咨询室的大门。第三,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伦理原则缺乏了解,害怕自己的个人隐私被泄露。总之,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的缺乏,使不少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咨询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主要由两类人担任,一类是德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一类是由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前者由于缺少心理学的专业训练,易将心理咨询德育化,无法体现心理咨询的特质。后者虽然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我国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体系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实践环节的考察、培训时间相对较短等,造成了心理咨询师专业素质的欠缺。而在美国和欧洲,对于开展这项工作的人员有严格的专业要求,如美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临床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学位;荷兰要求从业人员要获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至少为5年,而且学习的最后一年全部投入临床实习训练,得到学位、毕业之后,一般不能马上找到正式工作,须先去医院或诊所做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1-2年,有这样的资历之后,才有可能受聘做专职的从业人员。相比较而言,我国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准入门槛过低,这是造成心理咨询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建议
切实有效地提高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当前,要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和误解,特别是摆脱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必须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加大针对教师和家长的宣传力度,因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往往会受到教师和家长态度的影响,所以就要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专家报告会,端正和提高他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下,他们才能消除顾虑,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其次,要利用多媒体、黑板报、橱窗、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反复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不良心理对自己的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的潜在危害。同时,还要多从正面介绍心理咨询的成功案例、西方心理咨询的发展状况、西方人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等,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心理咨询,从小就养成“有病找医生,有心理困扰找咨询师”的观念。总之,只有观念改变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和家长,才会接受心理咨询,而不是讲心理咨当作是思想负担。
对学校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需要国家尽快对心理咨询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的正式颁布,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将是很好的推进,同时还需要针对学校情况制定相关的规范化管理对策。例如,国家需要制订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程,各地区也需要制订具体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求或管理办法,对学校心理咨询场所及人员的配备,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作出明确规定,并由专门的职能部门贯彻执行。
大力引进和培训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当前制约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很多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正是由于专业性人员的匮乏,导致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形式贫乏、功能单一甚至变异。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积极从高校引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使得咨询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此外,将本校的教师送出去接受专业培训也一样是一个好的举措。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引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是首要选择。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这么几个条件: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敬业精神和博爱之心;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受过专业培训,有较丰富的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心理咨询技术;自身的心理健康,并具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求助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营造宽松氛围的能力。为了保证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质量,我们当前必须做好这么几项工作: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要承担并搞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划拨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专业培训的专项经费;逐步建立健全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定审查制度。
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才刚刚起步,犹如一个嫩芽,由于有全社会的重视与关心,使这个嫩芽有了很好的阳光、雨水和土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心理咨询事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全国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将逐渐形成一定的组织体系和网络,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将逐步纳入健全的轨道,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服务手段和质量也将会有较大的提高,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晓星,陈家麟.论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8-20.
篇2
[关键词] 心理咨询 评估
1、引言
伴随心理咨询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咨询有效性成为了临床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如何反映并分析这些变化从而判断心理咨询是否达到了预想效果,就关系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问题。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单维向多维转变,这是评估多元化的一种进步体现,但是多维评估要求多种测量,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因此也更难于获得来访者及其他人员的合作,研究之间的对比分析也越困难。鉴于此,咨询之初就有必要及时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估模型,对阶段性及整体的咨询成果进行评估与总结。
2、历史研究
早期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多采用基于特定理论的单一技术,在评估方式上,多采用来访者自我报告,心理量表被广泛使用。上世纪70 年代,Strupp和Hadley提出心理健康评估的三维模型,认为评估应由社会、来访者和咨询师三方参与。社会维度强调行为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规范性,来访者维度强调其自我感觉是否幸福和满意,咨询师维度强调依据专业知识技术判断来访者心理是否健康。这一模型虽考虑了评估的多元性,但对于评估的内容、时间及后续咨询等问题没有进行专门讨论,所以不尽完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对理论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心理咨询的疗效也因咨询师所持的理论观点而有所不同。如精神分析学派将疗效定义为能够在意识领域内体验到原先是潜意识的感受和思想,而行为主义学派的咨询师则要使来访者克服特定情境引起的各种症状,关注来访者行为的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模型把“症状减轻、健康状况和功能改善”作为评估依据,多元评估开始占主导,其特点是:咨询师、来访者、亲友、同事等都可作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认为变化是双向的、多维的和不稳定的,评估方法与实际症状有密切联系。
有的研究者将剂量模型引入咨询效果研究,创建咨询效果阶段评估模型,将来访者的改变分为连续的三阶段,首先会体验到更多幸福感,接着是症状缓解,最后是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并运用“来访者剖面图”评判咨询效果,即把来访者实际咨询进展情况曲线和预测曲线进行对比,以此为依据调整治疗策略。
杨宏飞(2005)提出了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四维模型,认为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必须围绕来访者的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什么在变化?谁报告变化?用什么方法报告变化?什么时间报告变化?依据这些问题构建的评估不应受具体理论、方法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包容实证和现象学方法,既适合心理症状和障碍的预防矫治,也适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转贴于
3、具体建议
基于对咨询效果评估模型的分析,不难看出,模型的立足点不同,关注来访者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但是,咨询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型考虑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对每一次会谈或对心理咨询进行总结性评估。具体的评估形式有多种选择:
一是来访者每一次或每一阶段咨询后的即时评估与反馈。
二是根据问题性质、目标要求,让来访者做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如间隔一定时间用作业法、自我报告法等进行评估。
三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定期联系,来访者以便捷方式向咨询师反馈。
形式固然多样,评估咨询效果的主旨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评估既要考虑到负面消极的心理是否减少,也要考虑积极心理反映有无增加。从正面负面、消极积极两个方面评估咨询效果较为合理。
第二,全面考虑评估信息的来源,除了来访者、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教师,来访者的家属、亲友、同事等都可以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从理论上说,评估越是多元化,越能反映来访者复杂的变化。
第三,目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研究中,大量研究采用“事前—事后测验”和“干预组—非干预组”设计,它能提供高效度,但往往把问题数字化和简单化;而现象学方法,如个案报告,因缺乏良好的内外部效度常不被认可。在评估实践中,现象学方法应与实证法结合,达成积极效果。
第四,将时间作为效果的重要参数。有限的评估反映不出咨询效果的动态变化。按照过程变量的远近,效果变量可以分为即时效果、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这样的区分更有利于效果评估。咨询师应当在会谈之初,就根据来访者具体情况和咨询目标设立评估计划。
尽管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其评估的科学性依然是个问题。建立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是促进该领域科学化的一条途径。不管用什么理论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都要从多个维度来设计效果评估,使结果尽可能全面准确。
[参考文献]
[1] 郭晓飞. 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和后继干预. 社会科学战线, 2007(1)
[2] 胡姝婧,江光荣. 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状及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
[3] 卢飞斌.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探讨.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许明智,龚耀先. 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2)
[4] 杨宏飞.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初探. 心理科学, 2005(3)
篇3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社区戒毒;应用研究
1.戒毒治疗中实施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依据和优势
1.1理论依据
心理分析治疗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主要是探讨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各种冲突的历程,从心理层面分析造成现在行为的原因。在心理分析团体中,可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种重新体验早年家庭关系的气氛,从而促使其深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浮至意识层面,强化自我使行为更符合现实,最终通过对个体人格结构的修正、学习新的行为而重建人格。
1.2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
(1)团体心理咨询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2)团体心理咨询效率高,省时省力。
(3)团体心理咨询效果容易巩固。
(4)团体心理咨询特别适用于需要改善人际关系的人。这些优势都是可以弥补以往在戒毒康复治疗中的缺陷。
2.团体心理咨询的戒毒治疗理念
2.1戒毒人员的治疗理念
我国传统的戒毒模式中,认为吸毒人员是一群违法者,而在团体心理咨询中认为吸毒人员是的受害者,是一群身心发生紊乱的病人,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戒毒动机,都愿意找到在社会、家庭中的正常位置,都渴望改变成一个正常生活中的人,他们也都需要得到帮助、信任和理解,来实现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2吸毒人员家庭的治疗理念
吸毒人员的家庭是他们最大最主要的支持系统,家庭的结构状况和关心支持程度,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到戒毒人员的戒毒效果,对预防复吸将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另一面现在有许多的家庭在戒毒方面缺乏知识,很难与戒毒人员在戒毒方面进行探讨,有时还适得其反。团体咨询将戒毒家庭引入一个团体后,可以在团体中学习所想了解的知识,改变对吸毒人员的看法,相互交换不同家庭对帮助吸毒成员的不同经验,同时让他们体会到与人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接受和理解是一个人的情感需要,并将这些经验和体会延伸到自己生活中,实现到自己家庭中的戒毒人员身上,从而使戒毒人员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力量。同时团体咨询本身也具有治疗的功能,来修复一些存有危机的戒毒家庭,优化戒毒家庭的结构,真正实现家庭在戒毒康复治疗中的功能。
3.团体心理咨询在社区戒毒中的实践
3.1对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街道和黑龙江省大庆市的社区戒毒人员。纳入对象本社区吸毒人员, 自愿参加团体心理咨询,scl-90量表提示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无明显异常者。符合条件的对象共40人, 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 人。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吸毒时间、家庭结构、收人情况、scl-90各因子分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方法
第一次“相识”
(1)相互介绍、认识,了解大家在社区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形成团体向心力。
(2)讨论咨询目标, 在团体咨询中的期望。
(3)形成团体心理咨询契约, 不要迟到缺席、活动过程中彼此尊重、活动内容对外保密、活动组员不私下联系。
第二次“我的生活事件”
(1)讨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顺心的事。
(2)在社区生活中有哪些困难。
(3)如果遇到烦恼我们应如何应对。
第三次“情绪调控 ”
(1)识别情绪与接纳情绪。
(2)当我们遇到坏情绪或者困难的时候一般怎么做。
(3)哪些做法有效, 哪些做法无效。
(4)总结归纳有效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
第四次“参观极地馆―增强康复信心
在极地馆参观过程中领悟“ 帝企精神” ,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仍然不屈不饶的繁衍生息, 增强戒毒康复信心。
第五次“健康工作、生活的开端
(1)探讨寻找工作的期望与困难。
(2)理性思考哪些工作适合自己。
(3)挖掘自我优势和长处:勤劳、坚持、精神信念等。
(4)提供。就职信息。
第六次“ 面试”
(1)探讨就职面试的时候遇到让你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
(2)激发团体一起思考如何应对。
(3)禁毒社工提供就职面试信息。
第七次“ 榜样的力量”
邀请已成功戒断。毒瘾并致力于社区的戒毒人员, 介绍戒毒经验与应对困难的方法, 提供给社区戒毒人员以榜样和努力目标。
第八次“ 收获经验、展望未来”
(1)总结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历程。
(2)讨论对于未来的期望与计划。
(3)毕业仪式:为优秀学员颁发奖品。
3.3心理测量及评价工具
3.3.1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eale,SAS)
由Zung 1971年编制,SAS共20个项目, 我国常模总粗分(原始分) 均值为(29.78±10.07分, 自评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0 分, 标准总分为50分, 主要用于评定焦虑症状出现的频度和强度, 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3.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eale,SDS)
由Zung1971年编制,SAS共20个项目, 我国常模总粗分(原始分) 均值为(33.46±8.55)分, 自评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 标准总分为(41.85±10.57)分, 主要用于评定抑郁症状出现的频度和强度, 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团体咨询前后分别进行SAS,SDS量表的评估。每次活动后,(除参观和电影)发放反馈表, 对本次课程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效果、老师的水平4个方面共8个问题进行打分, 计算平均“ 满意度” 。
4.结果与讨论
(1)团体心理咨询为社区戒毒人员所接受。社区戒毒人员对于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形式较易于接受, 对于各次咨询活动的满意率均在80%以上。且满意度随着活动的开展逐步提升, 其中团体成员对于工作、面试的主题较为关心, 这间接表明团体心理咨询提升了团体成员的就业动力。
(2)团体心理咨询对降低戒毒人员焦虑情绪有较好的效果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前, 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焦虑、抑郁、就业动力领域中均无差异。
5.问题及分析
(1)成员投入程度缓慢,在团体咨询开始时,部分成员由于对团体心理咨询的不了解,持着怀疑的态度来参加活动,导致在做游戏时表现出漫不经心的神态,游戏的分享不主动,紧张情绪不能一下子放松下来。
(2)在一些自我认识、自我探索练习过程当中,大多认为造成自己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吸毒,而不愿接受在人格上的缺陷,因此越往深层次探索焦虑感越强,甚至愤怒的情绪,出现了阻抗,妨碍了训练进程。
6.团体心理咨询在戒毒治疗的前景规划
(1)加大对团体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扩大团体心理咨询在戒毒治疗中影响,充分发挥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把团体心理咨询当作一种主要戒毒与康复治疗手段之一,来帮助更多的戒毒人员修复心灵,树立戒除毒瘾的信心,成功回归社会,重获新生。
篇4
关键词:话疗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保健
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话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案例可看出,“话疗”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帮助遇到心理困惑的学生走出困境。
一、“话疗”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某高校模特专业大一新生张某,20岁, 2011年6月获得省某模特大赛冠军。后因主办方要求支付三万元作为学校的报喜费,学生不肯而被取消冠军资格。张某深受打击,并产生严重不信任感,精神日益萎靡,连续几日失眠。后出现幻听、幻觉、失忆等现象。走在路上认为所有的同学都在嘲笑她,都看不起她,对她指指点点。父亲到达后去看望女儿,张某已经不认识她爸爸,说这不是她爸爸,非常害怕,抱着银行卡等证件和贵重物品,坐在宿舍楼道里,大声哭泣。凌晨2时,该系辅导员(具有初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冒着瓢泼大雨前往时,张某说她只认识平时关心学生的辅导员老师。后由辅导员把她扶进房间,慢慢疏导,学生与该老师倾诉心中苦闷将近2个小时。由于辅导员老师的耐心陪伴,张某情绪渐渐平复。翌日早上8点之后照顾学生服下医生开的处方药,让她睡着,最后送她到医院进行治疗。由于辅导员的及时干预,化解了学生的心理危机。
案例二:某高校政治法律专业大二学生范某,21岁,2011年4月出现从垃圾桶里捡饭盒并用手抓里面的剩饭菜吃的现象。经侧面了解,该生性格清高,情绪容易激动,对待事物的看法偏激;但她学习优秀,曾获学校、国家的奖学金(且家境丰裕,日常生活开支不成问题);担任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且工作能力强。范某还参加校内勤工助学,颇受负责老师的好评,与该老师相处融洽。由于该生心理异常属于轻度转中度情况,该校心理咨询员让该生勤工助学岗位的负责老师(具有初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介入治疗性干预。该老师从2011年6月5日开展第一次“话疗”,巧妙地利用平时聊天的方式切入,主动与该生进行对话。谈话效果非常好,学生向老师倾诉了童年时期经历的心理创伤。张某有一个弟弟,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父母对女儿要求严格,一旦女儿成绩不如人意,就将其关到黑屋子里;母亲尤甚,会用手捏张某的胳膊。张某上大学前,双臂经常布满淤青。上大学后,父母虽支持她读大学,但该生从不愿花父母给她寄的生活费。该老师在谈话中注意安抚、关注,及时疏导,帮其释放压力,并鼓励其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员帮助。经过多次心理咨询兼“话疗”双管齐下,该生预后效果极佳,据其舍友、同学反映,该生心情日渐开朗,2011年10月之后,不再捡饭盒并用手抓里面的剩饭菜吃。
案例三:某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祈某,23岁,家境贫寒,性格偏激,有社交恐惧症,畏惧公开场合发言,严重失眠,曾产生要退学、离校的想法和行为。该生班主任老师(具有初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放弃休息时间,陪伴该生积极开展身体锻炼,并在共同散步、登山的机会,与其促膝谈心,掌握该生的心理动态,开导、鼓励该生面对困惑和挫折。利用“话疗”,该生状态大为好转,还被班上同学选举为班长,工作积极主动,表现大胆。
以上几个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的案例都是利用“话疗”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让学生有倾诉宣泄情绪的机会,慢慢化解学生心中的戾气,最后达到干预成功的效果。
二、“话疗”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话疗”,顾名思义,用谈话、沟通来治疗。它是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它的恰当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话疗”有助于针对性治疗,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的优势。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父母子女关系不和睦、学习成绩不良,家庭突然变故等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个人不以解决的心理冲突,产生心理危机。对于遭遇心理创伤、心理危机的学生来说,创伤后宣泄非常重要。而高校教师,尤其是学生生活、学习中接触比较频繁,感情上比较依赖、信任的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与学生具有充分交流基础的老师,是开展“话疗”的恰当人选。他们对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了解比较透彻,适合长期关心、跟踪学生的心理恢复成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话疗”实施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这些因素都是心理危机干预人性化、个性化的优势。上述三个案例干预成功的一个共同因素是实施“话疗”的老师均非常了解话疗对象的具体情况且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培训。
2.“话疗”有助于及时、主动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根据危机干预的目的,心理危机干预有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三类。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只关注“事后处理”,预防性和时效性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几率明显增高,仅仅采取心理咨询员等着有问题、有需要的学生上门咨询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心理产生障碍、危机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而这种排斥心理往往会错失化解心理危机的最佳时机。由于实施“话疗”的老师与学生接触较多,观察比较到位,能充分地注意、跟踪内在个性缺陷或外在诱因的高危群体,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及时的疏导、调适,将其心理压力降到最低,因而开展“话疗“的基础良好,可弥补心理咨询被动的不足。案例二、案例三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之所以成功的其中一个因素是 “话疗” 的时机恰当,较好地预防了心理危机的恶性发展。
3.“话疗”有助于引导高校学生加强心理自我保健。要保持大学生心理稳定与健康发展,很关键的一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坦然、乐观接纳自己,爱自己,维系身心健康。“话疗”为学生提供了情绪合理宣泄的平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衡,摆脱心理困境,从而促进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往往来源于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而“话疗”的实施者往往是其熟悉、信任且关系密切的老师,故而,“话疗”的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挫折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合理地认识、接纳、提升自我,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可以说,“话疗”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颖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宜推广之。
三、开展“话疗”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
应该说,以“话疗”对学生心理危机实施干预是有前提的。1. 实施“话疗”的老师应该接受心理学的专业培训。明确基本职业规范、道德准则,避免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造成二次心理创伤的某些语言,“话疗”的作用才能得到积极的发挥。上述几个案例中三位老师均具有初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这是心理危机干预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中接受心理咨询的专业培训的辅导员和其他老师的比例并不高。2.“话疗”应该更多地运用在预防性危机干预中。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应以预防性干预为主,结合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二中,范某的心理危机已经由轻度向中度转化,故仅靠“话疗”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心理咨询和“话疗”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3. 利用“话疗”进行干预性治疗的老师除了具备专业素质和资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作为老师的爱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爱护学生,愿意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时间、精力。“话疗”耗时长,往往同一个老师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案例二中,范某的负责老师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终于使学生的病情慢慢好转;案例三中,祈某的班主任老师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不厌其烦,与学生共同锻炼,在治疗的同时还与学生增进了感情。这样的老师,高尚的师德令人敬仰,是众多教育者的楷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话疗”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比较重要的方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应该大力推广。目前,高校应强化普及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心理咨询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推动“话疗”干预,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阳锡洲.从四川地震灾区个案看心理危机干预中“话疗”的正确应用[J] .现代企业教育,2008 ( 10).
篇5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
随着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深入,许多中小学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课由于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并且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因此这一途径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推崇。但是,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形式、原则等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对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的争议由来已久,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认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因为它是区别于德育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一些非专业的教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心理辅导课不能游离于整个教育之外,心理辅导课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到底心理辅导课应该不应该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又应该怎样遵守这个原则,本文就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试着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价值中立”原则的来源及意义
“价值中立”的原则来源于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认为只要给来访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自己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成为功能完善的人。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从技术性的治疗转到注重人际关系。
在咨询实践中,罗杰斯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这就是“价值中立”的含义,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
笔者认为,之所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坚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是因为价值中立有以下意义:
1.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非常注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因为良好关系是来访者变化和成长的原动力,是最重要的干预因素,也是咨询能够延续下去的一个重要条件。假如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的话,来访者就会认为咨询师无法接纳他,因此不可能完全袒露心扉,甚至会放弃咨询。
2.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消除来访者的依赖心理
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看法还存在种种误区。来访者往往把咨询者视为一个权威的形象,希望咨询者能够指点迷津,希望咨询者能够拯救自己。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过多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就容易强化他们的这种认识。他们就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咨询者身上,对咨询师过分依赖,从而忽略自身的潜力,影响咨询效果。
3.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提高来访者的自信能力,增强心理咨询的实效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达到助人自助,“助人”是途径,“自助”是结果,即通过咨询师的帮助,能够使来访者达到自助的目的。假如说咨询师做不到价值中立的话,过多地进行判断或者指导,会使来访者有一种我不如人的感觉,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来访者,而是启发来访者去主动思考,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咨询的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遵循价值中立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在他的《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一文中叙述得非常透彻。
二、心理辅导课不能完全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
即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无条件地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当然这种假设并不成立),也因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区别,而使心理辅导课中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地价值中立。
1.心理咨询是面对个体,而心理辅导课面对的是群体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无论来访者的观念多么消极,多么悲观,他不会影响其他人。但是,心理辅导课就不同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如果一个学生说出的观点或者观念比较消极或者悲观的话,而教师又不作任何价值干预,会使其他学生认为教师默认了他的价值观,从而会对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毕竟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他们容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
2.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而心理辅导课的目标是预防和发展
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个体,因此,来访者身上肯定会存在着消极的观点或观念,或者存在着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价值中立的目的并不是任由他的价值观发展,而是首先接纳他,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心理辅导课面对的几乎都是正常的学生,他们都有基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而此时消极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心理辅导课之间内容相对独立
心理咨询一般不是靠少数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江光荣教授所说,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价值中立,并不是对来访者的价值观放任自流,而是激发来访者的潜力,能够使他自己去领悟,去察觉自己的价值观是如何地不合理,如何地消极,从而做到更正和发展。心理辅导课虽然是有系统性的,但是不可能对一个内容用几节课的时间去探讨,因此,如果在本节课上学生出现消极或者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不去作价值干预的话,就可能会留下后患。
综合以上说法,因为心理辅导课与心理咨询存在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咨询中的原则照抄照搬到心理辅导课中来,应该对价值中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何种情况下,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但并不是一遇到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或者观念不一致时,就进行干预,而是要区别对待,笔者认为以下情况,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1.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错误,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一节题为《情绪万花筒》的心理辅导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消除不良情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可以打人,吃。这个学生的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作价值干预的话,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学生的言谈评论会伤害其他学生或者其他人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比如曾经有一节题为《男生女生的交往》的心理辅导课,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让男女学生写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异性的某些形象,教师找出几个典型的读出来,当读到女生不喜欢的男生形象——“婆婆妈妈”时,一个学生大笑,然后大声说:“就是我同桌。”这个学生的言行明显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伤害,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会对学生造成某种伤害。
3.学生的言行举止故意哗众取宠,影响课堂秩序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信任的环境,能够让大家在这个环境里畅所欲言,是非常好的。但是,营造这种环境的目的绝对不是放纵学生,并不是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因此,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哗众取宠,影响到课堂秩序时,教师应该进行价值干预。
四、在价值干预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要慎用价值干预
虽然心理辅导课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但并不代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价值干预。价值中立仍然是心理辅导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尤其是以下看起来好像需要价值干预的情况,仍需保持价值中立。
(1)无定论、还存在争议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时候,有些价值观还存在着争议,本无所谓对错,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比如,有一节《神奇的网络》的辅导课,教师最后申明自己的观点:“网络交友会给你带来伤害,甚至是终生的伤害。”一句话就否定了网络交友这种交友的方式。其实通过网络结交朋友只是一种交友的渠道,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但是教师把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学生。
(2)自身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行修正,又不会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观念或者观点不会给别人、社会带来危害,并且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会逐渐修正自己这种不太完善的观念。比如在上一节《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的辅导课时,教师让学生写自己心目中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一个男生写的是:喜欢漂亮的女生。这时,教师就说了:漂亮的一定好吗?等等。极力地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心灵美才是更重要”的观点。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性,尤其是中学生在交朋友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的教导而改变观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发现交朋友最重要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内在的某种特质,因此,此时教师的价值干预完全是多余的,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3)有些观念或观点并不完善,但是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会涉及到
有些观点可能不正确或者不完善,但是它并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并且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有专门针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这个时候,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干预。
2.价值干预要讲究方法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40-02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康问题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实施的一调查显示,有4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由于就业、学习和经上的负担而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有10.6%和6.8%的人为心理压力来自“人情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1]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和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本源是如何测量人的个性差异,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发挥人的长处,使人与职业更好地匹配,辅助人的生涯规划,让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已偏离了本源目标,成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通常认为来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就等于心理不健康,这似乎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基于这种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病才去咨询,咨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学生由于害怕周围同学的异样目光,对心理咨询机构也只能敬而远之,他们只能独自查找资料或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求助,而未能向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咨询,这极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2.心理咨询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求都很高[2]。在欧美高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或“半路出家”,他们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专业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心理咨询所需的有关经验,不能妥善处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常常不能令学生满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适应心理咨询发展的要求,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实践中难以保证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解与心理学原则背道而驰,已经开展的心理咨询偏重于教育和指导,心理活动课偏重于形式而书本化,缺乏整体构建,缺少预防性指导,师生关系很难做到相互尊重与平等。从学生的角度看,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益是低的,存在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和咨询师的业务水平的评价偏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去,长此以往,学生将对学校心理咨询失去信赖,对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极大地影响。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而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经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便成为较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心理咨询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大
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借助报刊、黑板报、广播、讲座、特别是各学科课堂教学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常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等,逐步认识到心理咨询是面向所有学生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今,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4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通过日常与学生交流中还得出,大多数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方式和效果不甚满意。从理论角度分析,咨询应遵循自愿原则,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使求询者参与。只有当求询者有强烈的求询愿望和动机,自愿寻求咨询,这样才会主动讲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积极配合,使咨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完善心理咨询方法,例如对学生中的个性问题可采用面对面的咨询与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及网络咨询结合的方式。如当一些学生面对面难以启齿问题时,书信和电话咨询可以减轻学生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并且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为基本特征的网上咨询就特别适合有求助必要又不愿走进咨询室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因涉及面广,范围大,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新生学习、生活适应,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面试等就可采用团体心理咨询。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二、高校应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应从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咨询、教学、宣传、科研四管齐下,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应在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同时,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年级分专业开设专题心理健康教课程,帮助学生缓解来自生活、学习、情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保健意识。要充分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橱窗、心理教育专刊等媒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宣传普及心健康知识。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在校园文化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开办心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转变学生观念,让学明白善于求助也是一种能力,让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心理康教育观念。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育的队伍的素质,所以,队伍建设是关键。开展大学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主要包括: 专业咨询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专业咨询师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应重视咨询师的培训,提高其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业道德,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关规和要求,每个心理咨询师达到持证上岗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是队伍的中坚力量,通过培训让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这样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可以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各班级设心理委员,专门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汇报、控制和跟踪,并发挥朋辈心理咨询的作用。
3.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采用卡特尔PF人格测验、SCL 290心理健康测验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验(U P I)等心理测验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及时找到心理问题的一种快捷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以心理测查为辅助手段形成宣传、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筛查中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支持工作。但在利用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研究时,既要注意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整体材料,又要结合系别专业、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特点考虑,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辅导员通过日常与学生的谈话,走访,了解学生情况,跟踪学生心理发展轨迹及时补充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记录,随时报送,新近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档案,以保证及时有效地预防或治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心理健康档案,初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判断,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介绍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人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有深度的个别帮助,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要真正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院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渠道,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4.加强家庭教育和朋辈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有了心理困惑时有较多选择“朋友或同学的帮助”而较少的选择“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解决”。这说明需要进一步强和改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的同时,注意加强家庭教育和朋辈教育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培养身心健康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落脚点,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 神经症 探讨
为探索更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我们根据神经症患者的性格特点及疾病特点,将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按照心理咨询的相关原理及方法对住院神经症患者实施宣教,对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及症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心理科神经症患者80例,均符合CCMD-3神经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研究组合对照组。
1.1.1研究组 40例,焦虑症12例,疑病症10例,强迫症8例,恐怖症6例,神经衰弱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6-51岁,平均30±10.12;小学文化7例,初中文化9例,高中文化10例,大学文化12例。
1.1.2对照组 40例,焦虑症12例,疑病症11例,强迫症7例,恐怖症6例,神经衰弱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小学文化8例,初中文化6例,高中文化9例,大学文化11例。
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选择性差异。
1.2方法
1.2.1对入组患者的施教者均为我科接受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员以上资质的临床护士。研究组在采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咨询访谈式健康教育,即由护士按照心理咨询的相关原理及方法以访谈式的形式进行,同时将传统的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知识融入到咨询访谈中;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内容即为入、出院宣教,住院期间内随机的药物,检查、饮食、心理卫生知识及各类注意事项的指导。
1.2.2采用哈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90项症状清单(SCL-90)作为测量工具,在入组时及入组满6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评。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3咨询访谈式健康教育的实施
1.2.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全面收集相关信息。
1.2.3.2评估及确定目标。
1.2.3.3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倾听使患者进一步开放自己,疏导宣泄不良情绪,引导患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1.2.3.4适当组织家庭成员间的会谈,通过此类会谈争取家庭的支持。同时针对患者的情况提出近一步的训练或病情复发时的应对措施。
1.2.4测量工具及评分标准 HAMA得分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可以用来评价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各种药物、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估。
SCL-90共有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其统计指标主要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为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越轻,总分越低;病情越重,总分越高。因子分共有10个,可分别反应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及靶症状群的治疗效果。
2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入院和入院满六周时HAMA量表分值比较
3 讨论
咨询访谈式的健康教育是将健康教育活动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以会谈形式进行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是根据神经症患者的性格特点、疾病特点而制定的。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通过良好的咨访关系的建立,与患者共同探讨、分析与疾病有关的应激源,找出情绪、行为问题的症结,共同协商应对对策,逐步引导患者接受自己的负性情绪,释放内心储积的焦虑能量。最终使患者领悟,从而由被动—主动的做出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所以咨询访谈式的健康教育对减轻或改善住院神经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及症状更有效。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 团体心理咨询 效果 对策
团体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逐步开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还不够理想。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身健康,文章对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1 团体心理咨询意义
团体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在团体中彼此深入了解、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交流来缓解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共性心理问题[1]。同时也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学会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所以,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
2.1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师资力量是提高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所以高校要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水平,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科研能力[2]。
2.2加大学校的支持力度 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成败的关键。有些学校领导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把心理咨询工作仅仅当成摆设,为应付检查而象征性地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泛泛开展一些活动。由此在组织管理、人员定编与设备建设问题的落实上显得薄弱,心理工作难见成效。为使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积极有效,学校政策应给予全方面的大力支持。
2.3对团体成员进行筛选 尽管团体咨询有很多优越性,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咨询团体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有的学生不敢面对自身问题,难于面对治疗性团体,而参加发展性团体;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自身问题并不严重,而参加了治疗性团体。往往在团体咨询活动初期,参加人数有下降的趋势,中途退出的那部分成员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或发现所参加的团体与自己的期望不符而做出的反应,这样的行为不利于自身和团体的发展[3]。那些表面愿意但内心不愿意或还没有准备好参加团体的个体会破坏团体,使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因为团体压力可能会导致成员在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采取某些不适当行为或自我封闭[4]。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情境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面对还未准备好参加团体的个体,采用个别咨询的效果可能会好过团体咨询。当团体咨询师认识到某个成员的问题是团体咨询所不能解决或该成员即将变的具有破坏性时,应当鼓励成员考虑一下个别咨询这个替代办法。因此,在团体咨询开始之前,组织者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选择团体成员,并且还要使成员尽可能地了解团体咨询的目标和过程,使他们的需要与团体目标相一致。
2.4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和团体基调 团体咨询师与团体成员之间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成功的关键,咨询师的言行要体现出对每一个成员的平等和积极关注,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咨询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鼓励[5]。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促使团体尽快产生凝聚力,使成员在咨询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因此,团体咨询师要积极与团体成员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团体基调是指团体心理氛围,对调动团体成员的情绪和解决团体成员的问题至关重要。团体氛围的变化是由困惑、探索到逐步了解,继而相互信任,形成融洽的气氛和深入的人际关系,使参与者能在这种气氛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所以,团体咨询师要对咨询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掌握团体气氛的变化。
2.5应把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作为团体咨询工作的核心 人格的塑造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学生主动去领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团体咨询应当以人格为核心开展工作,对有各种心理问题并自愿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人格辅导,使他们针对自己的弱点调整人格结构,增强自我效能感,以此带动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6]。
2.6咨询方法应走整合之路 团体咨询应以人本主义治疗原理为工作背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要手段,并结合其他咨询方法,走整合之路。人本主义治疗原理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强调“咨询的成功并非依赖咨询师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咨询师是否具有某种态度”。团体咨询师要以此为工作背景,把握好工作态度,尽可能地做到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时又不能轻视咨询的操作技巧和方法。团体咨询中,成员要直面他人、袒露自己,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觉察自己的问题,去除非理性观念,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体系;同时从行为方式的改变入手,并强化改变所带来的积极感受,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具体操作可视团体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只要收效显著,都不失为好方法。
2.7加强信息反馈,促进咨询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有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有的学生在走出团体活动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模式,又带着原有问题再次寻求咨询帮助。由此看来,有必要适当地延长团体咨询活动,或在咨询结束后进行阶段性回访,反馈他们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课题“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干预研究” 2007494。
参 考 文 献
[1]刘娅俐.大学生孤独及心理康复策略[J].中国康复与实践,2003,9(9):568-569.
[2]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3:275-278.
[3]黄丽春.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讨[J].青年心理辅导,2003,2:57-61.
[4]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5-81.
篇9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 情绪调控 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1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regulation. Methods: The integrated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as designed and performed, 9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tervened for 7 sessions, and surveyed with SRHMS, SAS, SDS, SES, AO.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ppeared in scores of SRHMS, SAS, SDS and AO except SES(P
【Key words】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motional management Design
情绪调控是当前情绪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情绪调控指的是个体对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情绪提升到管理科学和教育理念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1]
当前,对情绪困扰的干预,大致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个别心理咨询的方向。[2~3]这类研究主要从个体的特殊情况入手,分析个体情绪困扰产生的内外原因,提出具体的、个人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类似的案例报告很多,频繁见诸文献。二是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向。[4~6]这类研究严格筛选团体成员,细分情绪困扰类型,针对同质性问题的被试,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此类研究有其优越性,也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
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往关于情绪调控的团体心理咨询研究,均采用单一问题辅导模式,过分细化情绪困扰类型,如区分为抑郁团体、自卑团体、自强团体等,未能从普遍的、整体的层面进行统合探索。事实上,所有情绪困扰者,都具有其共同特性,尤其具有认知偏差上的共性。受情绪困扰者习惯于消极地考虑事情,往往表现出自我挫败性的行为,如逃避社交、被动学习、不参与娱乐活动等。[7]通过调整、改变偏差的认知,能普遍改善诸如抑郁、焦虑、自卑等情绪困扰人群的不良情绪及负模式,全面提高其情绪调控能力,而无需细究情绪困扰人群具体的情绪困扰显现在哪方面,更不需要针对不同的情绪困扰群体,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基于上述设想,本研究提出统合团体心理咨询模式,所谓统合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是遵循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借助认知行为治疗理论,针对不良情绪困扰的多元化异质群体,设计的一种有别于以往单一同质性团体辅导的整合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设计出统合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被 试
以张贴海报、学生辅导员及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推荐等形式,招募团体辅导成员,共20名大学生参加团体心理咨询。通过结构性面谈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期望以及对团体辅导限制的认可程度,劝退了2名非自愿参加的成员,故数据统计采用18人组的测验结果。被试中有确诊为神经症患者3人(强迫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症患者各1人),自述情绪调控能力差者3人,自卑者2人,人际关系不良者1人。
2.方 法
(1)工具: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容纳他人量表(AO)进行前后测。
(2)情绪调控的统合团体心理咨询模式设计与实施。[7~9]
活动目的:①了解情绪的不同类型,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学会甄别歪曲想法。②学会区分健康与不健康的情绪,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③熟练使用每日情绪记录表来调节情绪,学做情绪成本与收益分析。④学会区分健康与不健康的自我接纳,悦纳自己。⑤掌握战胜拖延的方法,促成积极的行动,学会做行动计划,完成小步骤,达成大目标。⑥学以致用,将团体辅导中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全面提升自身情绪调控能力。
活动内容及程序:整个团体心理咨询为7次,每周1次,每次活动2小时,由2名心理老师分别担任指导师和助手。
篇10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心理咨询 现状 对策
一、目前高职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
(一)学生心理问题,已不仅仅是靠以往的“谈心教育”所能解决,必须要有专业的咨询及治疗——这是由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决定的。
随着90后学生走进校园,逐渐成为高职的主力军,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思想独立”的特质就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调查中发现,90后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失调、人际沟通不良、交际冲突、交往恐怖等。此外,网络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一些90后学生自我封闭,借助于网络与陌生人交往而不敢在现实中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此外,一些90后高职学生对于人际关系过于敏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同学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自信心不强,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妒忌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
久而久之,一些心理问题,如强迫症、抑郁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等也就相应出现。这些情况的出现,就要求心理咨询介入,情况严重的,还需要转诊。心理咨询是矫治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非常强调工作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不是普通教师能胜任的,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友、身心发育、健康、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与困惑。
(二)当前高职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利弊。
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需要持证上岗。但是,目前高职各院系的现状是,兼职的心理辅导员基本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更是凤毛麟角。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具有心理学背景及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只占全体辅导员的15%左右。大多数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同时,往往会混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规范是十分不利的。
早在1995年,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就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关系。总体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有以下优越性:比如熟悉学生生活,有从事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责任心强等。但这也存在着弊端:首先,做心理咨询工作时,容易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的束缚,主观性太强。其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比如容易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不注重双方的平等关系;容易说教,而不是倾听;容易以社会通行的标准为价值导向,而非淡化价值判断;容易强调社会利益,而忽视对来访者的利益维护。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员之间会产生角色冲突。例如价值判断要求冲突、工作立足点的冲突,以及保密性要求的冲突等。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分别针对高职学生及辅导员的相关调查显示:学生们普遍较能接受辅导员给自己做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是对于辅导员是否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的资质比较介意;辅导员们亦认为从本身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来看,更具备与学生之间开诚布公、使学生敞开心扉的能力,但对于如何驾驭自己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把握不大。
二、今后对策
面对以上现状,怎么做才能化弊为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继续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做好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防患于未然。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同时,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只有学校重视了,防止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才有了保障。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开设心理知识选修课等。同时可以聘请有关心理方面的专家举办系统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承受、学习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教育。
另外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比如对每届新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可用的量表例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表(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测评量表。通过普查,对高危学生进行干预,将心理疾病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二)高职辅导员必须学习专业心理学知识,做心理咨询的辅导员必须持证上岗。
高职辅导员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基础上,需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从而科学、规范地进行咨询。
同时,可以考虑改变心理咨询中咨询员一方被动的局面,主动关怀学生。一般的心理咨询模式,都是咨询员等待学生来主动咨询,但是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或者偏见,这会阻止他们前来咨询,而使咨询工作显得被动。辅导员及学校可以通过宣传让大家知道,心理咨询是一件正常、正当的事情。
(三)考虑心理辅导员职业化途径。
比如可以健全专业培训、激励制度,使得心理辅导员走上职业化道路。
(四)各方协助,配备相应的经费及制度支持。
如上所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各方的配合与支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理想目标。这需要有制度的完善、经费的支持等。
(五)与本科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本科院校在心理咨询方面起步比高职院校早,体制也相对较完善。一般在一个城市或地区,高职与本科交错分布,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本科院校的相关资源。例如可以某一所本科院校为中心,建立某地区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一个片区的学生服务。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发展与成长,也有利于促进片区的学生心理健康。
(六)借鉴国外辅导员制度有利的一面,为我所用。
国外的高校也有辅导员制度(school counselor),在国外大学,只有专业化的学生工作者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实效的服务和指导。例如美国A&M大学的咨询中心有42人,队伍庞大,且其中医师和专业咨询人员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可以提供包括个人心理咨询、职业取向咨询、学习技能咨询、危机事件介入咨询、精神病症诊断及治疗在内的各类服务。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在辅导员的准入和培养,以及地位和制度保证上,给予相应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思想教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J].上海高教研究,1995(4)
[2]崔景贵.90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12)
[3]文晓灵.从中美比较看中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比较研究教育,2005(2)
- 上一篇:如何做好人事管理
- 下一篇:电子商务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