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实践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篇1

1新课引入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点评:问题15让学生异中求同,异中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物流案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81-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管理思想的转变,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物流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近几年,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迅速,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尤其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据有关人力需求研究表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21世纪紧缺型人才之一。目前,我国已有1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或与其相关的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是,与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难以适应社会要求,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的课堂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团队意识薄弱等问题的出现。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高等院校应改进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载体,师生互动,共同构筑良好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位课程《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任务驱动法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实践中的适用性,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布置若干个具体任务,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任务展开学习,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完成既定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操作的具体步骤。(1)设计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用来驱动的“任务”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任务”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完整、难易程度等会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2)合理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项集体性活动,通过讨论,能够相互进行思想的碰撞,讨论者相互间得到启发,从而帮助自己深入思考问题,理清思路,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帮助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理顺思维,增强思想的逻辑性、语言的调理性和层次性,所以要进行合理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任务。(3)分析任务。在提出任务和分好小组后,教师可以针对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完成任务。学生围绕任务要展开更为深入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团队合作,顺利完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获取更多的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团队协作,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5)总结评价。教师应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一个总结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研究水平不同,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程度会不相同,教师要对完成好的小组给出扩展的意见,对完成差的小组给出细化的要求,使所有小组都能有所收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中的适用性

《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涉及面广,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再认识,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解决国际和国内物流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推动实践性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收集整理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尝试,取得了一系列的实效。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教学说明。在课程开始时,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任务驱动法进行的方式,学生在任务驱动法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有关的课程规定和分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团队协作,观点碰撞。(2)注重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任务驱动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同时,合理地利用小组教学的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人数,按照6至7个人分为一个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思想、集思广益、共同研讨、解决问题。(3)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笔者将教材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些案例设计成任务,例如,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根据知识点细分了七个任务,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任务,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集思广益,运用所学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合理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和课件,并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任务,表达对实际问题的看法。(4)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根据问题,及时传授新知识,在进行不同的任务分析时,每一个任务都包含不同的知识点,小组在接受任务后,首先要思考如何分工,如何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通力合作,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再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存在疑惑时,教师及时传授新知识,归纳知识点,这样,通过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获得更多的知识。(5)总结评价。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内部先进行交流,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提出一定的意见并进行修改,之后笔者随机选出每个小组的某个成员作为代表,在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演示文稿,讲解小组任务具体情况,笔者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看法。(6)任务考核。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加大了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按照平时成绩70%和期末成绩30%的比例考核学生,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任务报告的考核和课堂讨论成绩。在任务演示评分中,主要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的方式,同时权衡小组组员对任务的贡献程度,对负责演讲以及回答问题的同学适当提高分数。

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加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完成岗位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庆英.物流案例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毕春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84-86.

[3]贾旭光,许冬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8):221-222.

篇3

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担任初一英语的教学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了。每次我都会为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到高兴,大家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好景不长,个别的孩子开始搞小动作,乘机说一些费话或常常问一些无关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苦恼起来!

记得有一次英语课,在带领学生们学习Lesson 95时,里面出现了一个重要词组: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造句。英语课代表首先站起来,声音洪亮得说,“ask Nick to do his homework.”我赶紧说,“ ”给予表扬。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抢着造句。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请他来我家吃饭,并把英文句子也同时说了出来,我刚要对其进行鼓励,突然有人插嘴道:“老师,请我们去猴家吃饭怎么说?”这时学生有的偷偷看着班上那个又瘦又好动的学生,有的看着我怔在了那里,我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来不及细想,就严肃的看着所有学生,略带气愤的说,“不许给同学起绰号,上课不许胡说八道。”在我面带严肃的上了几堂课后,我发现课堂气氛沉闷了许多,有的学生开始发呆或小声嘀咕。提醒或制止多次效果均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我认真的思索起来。。。。。

反思(一):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此阶段的孩子注意力比较分散,不能控制自己把精力集中在某一方面,自控性差,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的娇生惯养以及小学教学模式的限制,常常养成一些坏习惯,如好奇、贪玩,惰性、懒散和起绰号,它们总是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顽强的表现出来。教师往往采取经常提醒反复制止的方法,并端起老师的架子,

目的意在树立教师威信,让学生服从教师要求。在课堂上懂得如何去听讲,如何思考问题并知道何种行为、表现在课上是正确的。既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结果: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回答问题时看到教师严肃的表情也有所顾忌,不敢踊跃发言。课堂沉闷起来,很多本应在课上显现的问题被隐藏起来,教师不能捕捉到正确信息,致使学生中出现发呆和嘀咕现象。

反思(二):

针对上述结果,我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

1、 初一孩子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上课爱问无关

问题未必是存心捣乱课堂,不是有句话叫“童言无忌”吗?老师不恰当的批评,会让孩子对这门课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 此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很强。当教师由和蔼亲切变得严肃时,

篇4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动态网站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62-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飞猛进,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学院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态网站构建”是我们学院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该课程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这样一门综合性强又极为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们在教学^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为主导,辅以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基本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二、课程的开设情况

为了使学生对内容知识点有更好的运用能力,我们采用课堂讨论与上机实验结合的组织形式。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以PHP为例,首先我们选择人民邮电出版社的《PHP网站开发实例教程》这本教材,该教材是一本以项目案例为主导的教材,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以每节一个案例的形式,用案例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突出了内容的实用性。全书由45个案例和综合的网站开发为主要内容,在每个案例之后,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知识点给出解释。案例的设计遵循了知识点逐步深入的顺序,整个教学过程也是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除了书上的案例,教师备课中还需要补充相应难度和涉及类似知识点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该案例的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完成,最后讲解知识点,并由老师或选择学生进行总结。因为每一个案例都需要通过结果来验证是否满足了需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实验课进行实验,以增强对案例以及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案例教学法的优缺点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法的优点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动态网站构建”课程本身需要的知识量比较多,基础的课程如“数据库理论”、“高级语言编程”、“HTML”、“JavaScript”、“网页设计”等。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么多课程的信息量是不现实的,而且在不同的项目开发中对不同的知识点也是有侧重的。由于我们的案例来源于开发实践,因此具有典型性,在解决一个案例的时候需要的各个知识点恰好实现了横向联系,即数据库的设计、脚本实现以及网页页面的设计进行了横向的综合联系。举例来说,要实现一个员工信息管理,从数据表的设计中可以使用到数据查询语言SQL、访问以及连接数据库使用脚本语言,对信息的任何增加、删除、修改、查找都再次使用SQL和脚本语言结合,然而得到数据之后需要HTML以及相关知识将之显示给用户。因此在这样的典型案例中,学生必须面对至少三个方面的知识。当学生学会解决这样一个案例,那么相应的知识点也就自然接触到并学会了使用,而没有任何知识不连贯的感受。

第二方面,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直接面对案例并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开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传统的讲授知识点的形式,案例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过程,因此教师围绕案例教学,学生围绕案例操作。教师可以先展示给学生一些问题的最终结果,对要求学生开发的一些案例是和教师展示的案例不完全相同的,但难度相当,这样要求的原因是在保证多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照猫画虎”,这一形式对于“动态网站构建”课程是合适的。由于这一过程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因此学生的开发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方面,有助于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量。因为案例的多样性,并不是所有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是相同的,学生在解决新的案例过程中,会发现新的知识需求,因此通过解决这一案例,进一步掌握新的知识点。举例来说,学生在解决删除操作过程中,会考虑删除的彻底性问题,因此需要加一个是否彻底删除的判断,最简单的办法是这个判断由一个JavaScript语句来解决。而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案例可能不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启发学生通过自学或查资料或讨论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方面,案例教学法中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指导者和评价者,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老师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讨论,自主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达到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效果,这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在一个综合的网站构建过程中,需要对网站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几个大的步骤,因此我们将对学生分为几组。教师可以扮演用户简单提出需求,然后详细的功能分析由一组学生来完成,另一组学生根据这个分析结果进行系统设计,第三组学生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进行实现,这其中不同组的学生之间必须进行充分沟通,才能保证自己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学生们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这与实际企业中对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在“动态网站构建”课程上,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因为课程的开展是通过一个个案例进行的,案例在安排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先后关系,然而这些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是循序渐进的,有的知识点可能在两个案例中重复使用,有的关系比较近的知识点却不一定都出现在案例中,因此对学生来说,如何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就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到期末所收获的可能是一系列案例的解决过程,而对知识点却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第二,对于教师来说,案例教学法的实行首先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案例,所以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或者具有相应的项目开发的经验。只有如此,教师对教学中的案例安排才具有真实性和开发意义。而且,开发实践中客户的需求是项目解决问题的最大动力源泉,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开发时,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到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案例。因此教师除了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能够始终站在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掌握其最新的发展方向。

C合以上的优缺点分析,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能力提高之外,还要考虑案例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因为案例教学法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法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关系,事实上应该是互相补充的,因为教学方法只是达到我们预定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我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因地制宜。

四、小结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动态网站构建”课程的实践,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开发能力,对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来说,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常常需要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有效补充,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还需要从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59-61.

[2]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张家军,靳玉乐.“轮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定”[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

[4]孙玉红.“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703-1704.

篇6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教学实践;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9-02

一、案例分析法与高职教学实践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最早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使用,之后经过哈佛商学院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培养教育实践的不断运用与完善,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各种院校中被运用,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中完成仿真的教学实践,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言,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加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产工作中。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较大,教师的授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培养目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实践综合素质。因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研究和运用实践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案例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分析法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高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些课程的设置既需要实践认知,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全真实践,这时案例分析法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仿真实践。以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为例,例如在管理学基础中,很多知识点的的运用和实践都是基于公司企业的日常运营,这些知识点的实践教学由于商业机密、教学成本、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得到在公司企业全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分析法将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对全真环境的讲解和模拟,让同学们最大程度的感受知识点的内容与运用。

二、案例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和要点

(一)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授课教师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以便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准备工作是教学实施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要确定教学的具体目的、内容和范围,一般来说一次案例课的教学是对一个章节或者一个重要理论的总结和综合运用,在确定重点知识点之后,围绕这个知识点进行案例的筛选;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计划,因为一般的案例可能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为了讲解分析重要的知识点,可能还要用到一些其它的理论和知识,有必要了解学生之前学过的核心课程和他们的知识结构;再次,应该考虑和设计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这些途径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该提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例如知识点的复习、分组分工、调查认知等。

(二)实施阶段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一是详尽的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案例的内容和要求;二是调节和掌控课堂的氛围,随机应变,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教学按照计划进行,以完成教学目标;三是对每个小组或者成员的讨论结果,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其中的优缺点,然后将整个班级的问题进行汇总,把全面的、综合的结果分析给同学。

(三)课后回顾和总结

对于学生而言,一次案例分析课结束之后,他们的任务基本就完成了。对于教师而言,还要对整个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积累其中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给出一个总体分数,以便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项工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应该足够重视;第二是要对整个课堂氛围和学生们对案例的兴趣度进行回顾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分析和总结学生们喜爱哪种类型的案例,例如一般同学都对社会上当前发生的热点话题较为敏感,因此可以将这些热点话题作为一个引例,引出要讨论的案例和话题;第三,总结准备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创新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状况,除了现场随机应变之外,还要总结和分析,以避免问题和不足,使用创新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中实施案例分析法可能出现的问题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实践的优势和特点显而易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案例分析法的运行规则,不能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缺乏合理的准备和实施,都可能让这种方法流于形式,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篇7

[论文关键词]案例分析法 ESBP教学 中国 商务英语教学

作为一种重要的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正逐渐成为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案例分析法最初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被普遍认为是非母语商务英语课堂上颇具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随着中国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也被逐步引入课堂,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比较有效的运用。受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案例分析教学在我国商务英语课堂上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相关研究与大量实践的不断跟进。

一、案例分析法与ESBP教学

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的第一语言,全世界诸多的专家学者,如芬兰的Charles 和 Marschan-Piekkari、土耳其的Akar、香港的Bilbow等,都指出英语是国际商业往来沟通中最基本的工具和组成部分。ESBP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殊语境下使用的包括书面和口头的英语语言。二十多年来,ESBP逐步兴起并得到广泛关注,ESBP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在ESBP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案例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商务教学,尤其是ESBP教学。

案例分析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是指“对一个真实场景的描述,一般涉及组织内部当事人所面对的决策、挑战、机遇、问题或者事件”。案例分析被认为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源于对问题事件的分析、讨论及决策。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它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交际、分析、决策能力,使之理论联系实践。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语言顾问、小组讨论协调者、辩论的仲裁者等,时刻关注作为主体者的学生的需求。作为主体参与人,学生要积极地发现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具体的情况,给出可行性方案,最终做出建议和决策,从而延伸至其他的公司或相关情境。在真实的商务英语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式的商务案例情境,学生要去思考、探讨、担当角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运用英语,所以语言技能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大考验。案例分析教学就是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如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真正的商务实践中去,因此被认为是ESBP课堂上最具价值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案例分析法在ESBP教学中运用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从根本上讲,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讨论与“头脑风暴”,而这种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他们首先要熟悉案例背景,掌握具体细节,然后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最终调动一切语言资源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预设的问题可以作为讨论的线索、提供讨论的思路。在案例分析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始终是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而教师只是管理者和协调者。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思路与模式。

案例分析法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案例分析的介入,商务英语课堂片面传授商务理论以及语言规则,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了解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实际,使得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案例分析教学则将真实的商业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主动地运用到模拟的商务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强化语言能力、掌握沟通及团队合作技巧、提升理解分析及决策各方面的能力,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当学生真正进入到现实的商务世界中时,他们才会更有信心和能力。

2.劣势分析。案例分析法是ESBP课堂上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在适应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商业案例一般篇幅较长并具有一定的语言难度和深度,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解及驾驭能力,这对非母语英语学习者是一个考验。正如Westerfield和Boyd所指出的,ESBP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长篇阅读,其中夹杂艰涩的专业词汇和行业习语,还要进行书面分析整理、小组辩论,需要了解商业文化背景、规避语言表述错误等,这些都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专家,而是以组织者、协调者或顾问的角色出现,有时会感觉无所适从,导致课堂效率极低。同时,为保证案例分析教学的效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业务素质以及大量的课前准备都是十分重要的。准备合适有效的商业案例并不容易,很多ESBP案例都是商业机密性的,这就给教师的备课增加了负担。课堂上的一些突况,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当然,如何对案例分析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作出判断和评价,也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商务英语课堂案例分析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仍然强调严格的考试制度,教师习惯了主动地传输,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课堂上,学生总是指望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但事实上案例分析并没有唯一的准确答案。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知道如何分析,而案例分析本身却在于过程。

2.我国学生特殊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模式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学生不同,我国学生大部分在课堂上都表现得很被动、很内敛,他们更习惯于传统的“传输型”教学模式,更愿意安静地听讲和记笔记,而不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与我国传统的儒学思想推崇谦逊和内敛有关。受此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主动发言,即使表达观点,也总是过多地考虑别人的看法。案例分析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表现,我国学生内敛的性格和被动的学习模式成为一大障碍。

3.商务英语教师的案例分析教学素养及技能不足。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协调者和顾问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公司面临的问题,指导其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教师案例分析教学的素养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在我国,很多教师不适应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不具备应有的教学技能,而且缺乏相关的培训。一些案例教学培训没有切实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没有将中国特殊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特征考虑进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在中国商务英语课堂上的开展效果。

4.案例分析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不足。作为一种问题探究式、实际能力应用型的ESBP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在商务英语课堂上的有效运用需要相应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然而,受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商务英语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软环境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环境相对保守和封闭,教师经常通过一些硬性规则对课堂进行控制。在硬环境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课堂的学生人数较多,每个学生主动发表观点的机会很少,这对于有效地组织案例讨论是个障碍。另外,中国传统的教学课堂布置是按照讲座式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以排和列的形式坐在下面。而对于案例教学来讲,理想的教室布置应该是会议室,课堂就是一场“会议”,而学生就是“参会者”。Welty认为,最理想的案例教学课堂应布置成U型,U型开口处应设有指导者(教师)位置,案例讨论者(学生)应该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由交流。

四、提升我国商务英语课堂案例分析教学的对策建议

1.教师的充分准备。为了案例分析教学在商务英语课堂上的有效开展,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大量的学习和相应的培训是必要的。考虑到我国商务英语教学课堂的特点,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案例教学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案例给学生,有些案例甚至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修改和丰富。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参考资料和线索性的问题加以支持。学生在回答或解决问题之前习惯于一些提示和参考,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提纲和资料。在多数情况下,学生面对一个案例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建议支持和具体操作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室布置和课堂安排上多下功夫,如时间分配、后备方案、辅助设备、桌椅摆放等。

篇8

关键词:考试 方法 改进 探讨

中图分类号: D69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普遍存在着厌学心理、厌烦考试,考试抄袭作弊屡禁不止,考试成绩不及格大有人在,考场纪律难以维持的尴尬现象时有发生,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好死记硬背,考完的题目,过后仍然不会,也没有多大的收获,到头来学生心里空荡荡的,觉得什么也没学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这种沉闷状况?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涵。

1.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考试的目的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状况、基本技能水平,而且要考查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反应能力、自学能力等,还要求学生应用专业技术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

考试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考试方法对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等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此我们应针对职业技术院校生源特点、教学内容、就业趋势,改变“知识本位”,确立“能力中心”,考试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考试内容要淡化识记,考试重点应放在突出能力培养方面。

2.职业技术院校传统考试制度的思考

传统考试制度在考试模式僵化,重分数、轻导向、内容不合理、方法单一、记分方式不科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适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不利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传统的考试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单调、答案唯一、一卷定成绩,学生只有按照老师制定的标准答案作答才能“得分”,基础差的学生因考不出好成绩而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学习好的学生很轻松地就能考出好成绩从而抑制了进一步求知的欲望。这严重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在一个学期中最痛苦的时光莫过于期末考试,学生作弊、交白卷时有发生。成绩公布后,多个学科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便没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混日子,个别的甚至第一学期下来就想到退学。

现有的考试制度是统一命题、监考、阅卷,这样使教师及教务工作人员都很累。在复习考试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及精力,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老师辛辛苦苦的讲课、出题考试,结果只是让学生学了大量考试之后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这样做不能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也不能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差生他们成绩差是天生的吗?显然不是。之所以成绩差,是由于他们屡考屡败,中考失利或高考落榜、心态失衡、心理受措,只有失败的痛苦,没有成功的欢乐,以致使学习兴趣之火熄灭了。我们身为教师就是尽可能发现这些所谓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们身上的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适用型技能人才。

实践告诉我们: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优秀,但到企业的工作业绩却并不怎么突出,相反,有的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在走向社会后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能力上的不同,可见能力大小不是由分数高低决定的。因此,缩小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把考试的重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上,抑制高分低能的现象发展,然后有的放矢地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教学。

面对文化基础差、本来就不爱学习的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就反感考试,我们是否也有必要延续一成不变的期末复习考试制度呢?

当务之急需要探索一种既适合教学实际情况且密切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同时又被学生所接受的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3.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考试改革实践探讨

作为一名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教师,深知学生们渴望学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知识。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新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把教学与企业产品相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取代考试制度,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检验,消除了学生、老师间的那种彼此紧张的情绪,让学生的潜能都得以有效发挥。这样,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有劲,知识掌握的牢固。

专业课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取代考试制度。

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方案、答辩、评价方案”几个考试环节,采用分组、小组交流评议、双向互动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在做方案过程中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升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懂得要做好一个方案(工作),集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具体做法是制定教学计划时间安排:案例分析一般四周完成,其中:下厂参观调研学习、收集资料、要点讲析留出一周时间;资料查找整理留出二周时间,文字处理留出一周时间。

案例分析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有关专业知识融汇贯通起来,让学生掌握案例分析写作技巧!培养并提高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使学生业务技能得以提升。

根据专业课内容结合生产实际,考虑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给学生设立的案例分析题目如下:

(1)、《焊工工艺学》案例分析题目为:Q235钢板结构吊运斗焊接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低碳钢焊接性能及焊接工艺参数(焊条直径、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等)的选定。

(2)、《液压技术》案例分析题目为:制动液压回路技术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力元件(液压泵)、执行元件(油缸)、控制元件(溢流阀、控制阀)、辅助元件(油箱及管路)的作用及如何使用。

(3)、《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我给学生设立的题目为:冶金运输车主轴机械切削加工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CA6140车床的性能、车削加工工艺参数(背吃刀量、进给量、切削速度)的确定。

(4)、《机械基础》案例分析题目为:缝纫机曲柄摇杆机构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四杆机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运动分析和工作原理。

(5)、《钳工工艺学》案例分析题目为:冶金车轮钳工划线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划线工艺及工具和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6)、《机械工程材料》案例分析题目为:C616车床主轴材料及热处理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合金元素的作用、热处理方法等专业知识。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能力强的爱学习的学生,就会爱钻研,把方案做得详尽透彻;少数不爱学习的学生对弄不懂的问题也不得不用脑去想,会加深他们常识性专业问题的记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体现差异性,尤其是对学习差、反映慢的学生更是一种爱护,给学生留有补偿的余地。

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就会不同,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要能够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不要求每个学生都一样,让学生体现出个人价值。

评卷只对精华之处进行点评,在课堂上面带微笑,用和蔼可亲的语调,主要采用鼓励或表扬的方式,因为表扬与鼓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创造性。只设优、良、合格三个档次,没有不及格这一档次,不再用分数人为的划分等级。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帮互助,用兴趣来作为他们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搭建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互动平台,缔结一种新型的师生友谊。

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机会,启迪学生的创造灵感,激发创新思维,点燃想象力的火花,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一些基本观点、思路和方法,独立地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

案例分析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尊重他人的观点,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延伸、能力得到拓展。

4.结束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聪明才智的培养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比获得专业知识还要重要,因为一切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越好,认识事物的能力就越强,将来工作愈有成就。只有让学生学懂学会,学到真正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教学,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适用性人才,这才是最适合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只是在教学实践中对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教学考试方法改革做了一点尝试,作为专业课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创新,还需做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有待进一步提高,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6

[2]卫星.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模式[J].现代技能开发,2002,11

[3]雷海艳.对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几点建议[J].中国培训,2008,6

[4]孙永霞.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职业培训,2011

作者简介:

篇9

1.1有助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计量经济学教学亦因此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计量经济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教师所讲授内容以初级为主,中级的部分仅涉及到多元线性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于模型参数估计的推导、假设检验的构建和理论结果分析。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通过简单的经济学案例,如:收入消费问题、旅游市场预测问题、定性变量引入问题,展示各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应用。教学案例的引入便利了学生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符号和公式还原到经济问题中,从具体问题的角度理解计量模型。同时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经济理论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适当操作进行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目标。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1.2使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

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中,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的学生大概是1:1,有的专业如金融理财、国际金融等文科生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学生数理分析能力和对数理模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大部分学生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先修课程(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先修知识的理解远远不足以支撑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需要。在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形下,如果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过多涉及理论推演和公式推导,学生会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学习兴趣会降低、听不懂内容的越来越多。在每一章节及时辅以案例,学生能够通过经济问题中的具体例子感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对结果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经济学检验的过程,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1.3有助于教学相长

案例分析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操作和相关结果分析为学生解读具体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因其兴趣的提高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而不再仅仅是扮演“观众”。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状况”时,教师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稍稍突破了“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给了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表达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符。同时,学生活跃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独特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学生踊跃的发问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横向提升和纵向拓展。

2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已被充分认识,计量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授课的方式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开展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案例分析进行的时间更短,在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理解、开展方式、素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地方,案例教学法还未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就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一些认知,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方式单一受限于课时少、实验室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

目前案例教学仅仅是利用简单的经济学例子进行简单计量经济学模型展示,目的在于辅助学生理解计量模型的相关指标,还未曾深入涉及到案例教学的实质,或者说是初级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演示软件的操作过程并辅以相关分析,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过程,而只能称为“例题分析”。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课外时间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做简单模仿,并形成实验报告。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仅能通过抽检学生实验报告而非逐份批阅来掌握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的来看,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辅以教学案例分析,但是所采用的案例和数据类型都较基础和简单,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和操作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并未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法的精髓还未被充分应用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2.2案例内容简单抽象,专业区分度低

选用案例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开展的效果。一般来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是教材上所给案例,且通常设置在每章的最后部分,用以辅助学生对于章节教学内容的理解,综合性不足。然而,实际案例分析特别在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经济问题分析时,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常常导致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同时出现。另外教材中的案例简单陈旧、缺乏代表性和时代性、数据都较简单、描述的经济问题不具备代表性,甚至同一个案例贯穿了整个学期的内容。另外,教材中案例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或者给出备选案例,学生对案例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这些导致学生在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后,仍然有大部分人不会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设定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模型,更无法进行相关的经济学检验和分析。有些教师为丰富案例库,直接借鉴和引用经典国外教材中的案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教师很难结合中国实际对于案例进行修正以适合我们的课堂,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内容不能充分理解,也削弱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资源有限

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张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计量经济学课题教学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实际操作,又要注重接收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及时的讲解,所以在人数众多的课题上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的疑问也不可能都会得到教师的反馈,这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相关计量软件的实现和应用,而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与学校实验室资源的极度不匹配,使得学生仅能利用个人PC机在课外的时间进行计量软件的操作和实践,效果得不到保证。在开设专门Eviews软件课程的专业中,采用小班授课方式,任课教师是本班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了解学生的先期计量基础,能够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从学生期末提交的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角度看,单独开设Eviews案例分析实验课程的班级好过未开设的班级。

2.4案例部分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比重较低

在资源紧张和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平时作业和出勤的情况,期末考试则是以闭卷方式考察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无法体现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考核,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学习的积极性和案例教学实践的开展。

3必须处理好的几类问题

要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探索适合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3.1案例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由于没有理解计量经济学基本模型和理论,即使教师讲解了案例并进行了分析,但更换了案例后,他也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强调案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非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弱化,而是促进和加强。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既要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又要适当开展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强化“必需、必讲”内容,弱化推理、计算内容,体现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征,而非数理推导特征,逐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条理明晰、重点难点鲜明的基础理论学习后,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未来更深入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后,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3.2教师素养的提升

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熟悉程度,还受限与教师的经济理论功底和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目前奋斗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背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学类专业毕业且在某专业领域应用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一类是统计学或者数学专业毕业精通计量经济学数理基础。经济类背景教师精通计量模型的应用,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特征把握有欠缺,数理背景的教师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却存在不足;或者即使有的教师两方面兼备,但对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理解较薄弱,这都使得教师无法较好的掌握经济学各专业领域的现实特征、学科发展动态,也不熟悉各专业相关指标的特征、数据处理技巧、计量经济学方法选用和计量经济学指标特征。教师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案例分析开展的水平和效果。

3.3案例选取是否恰当

篇10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市场调查 教学实践 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37

0 引言

“市场调查与预测”一般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交通运输专业开设,并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如果能将学生的专业调查(如:交通流量调查、交通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调查等等)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到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将交通运输专业所涉及的部分调查内容融入到实际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践中,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知识,可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

1 市场调查的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目标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在市场调查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地学习,能掌握市场调查的一般原理、基本操作流程,抽样技术手段和调查方法的合理选择,科学有效地设计调查问卷,能进行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具备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并能写出合格的调查报告。具体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调查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调查方法及其应用。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课后分组调查作业,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训练学生查阅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针对各组不同的调查主题,训练组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调查在短时间炔豢赡芤桓鋈送瓿桑需要组长和组员的分工配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完成分组作业每个阶段的任务,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制作成课件,各组相互展示成果、相互讨论,训练撰稿能力、清晰表达能力和现场答辩能力。

2 贯穿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

案例教学是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是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类:一是从案例到理论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学习思考,发现基本理论,再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二是从理论到案例型,即先讲授基本理论,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贯穿式案例教学属于上述的第二种。

贯穿式案例实践教学的思路是指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教学过程中,用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贯穿在各章知识点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按每一块具体的知识点将完整的案例进行同步分解,即:教师讲解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或讲解完后,用案例中相对应的内容及其操作来诠释,并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安排学生分组任务,对学生同步设计实践环节,且所有的实践内容环环相扣,承上启下。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对所有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个调查主题,要求与交通运输领域的调查相关。在每一次理论课堂教学及案例分析后,要求各组学生围绕之前确定的调查主题开展连贯性的实践,学生每完成一部分实践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按组进行分析及指导,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有明确的方向,确保后期实践的可操作性,同时,教师也能对各组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得以提前避免调查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在参与了课堂理论学习和案例引导环节之后对相应理论知识进行同步实践,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3 贯穿式案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市场调查一般围绕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确定调查主题、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撰写市场调查策划方案,选择调查方法和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贯穿式案例教学在市场调查与预测中的应用,遵循上一部分的基本思路,结合市场调查的各部分内容,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贯穿式案例实践教学的设计阶段

贯穿式案例实践教学的设计阶段,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课程理论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选择匹配案例,设计实践环节;

(2)明确每次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和每一次实践环节的目标,比如市场调查方法这一章;

(3)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理论教学课件、各章节的独立案例、贯穿式教学案例、视频案例、学生分组作业批改后的反馈等资料;

(4)课堂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上一堂课程的总结、作业修改意见和讨论、新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点案例、课堂思考、贯穿式案例分析与讨论、本堂课分组作业安排和相关要求。根据各章理论教学的性质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市场调查方法这章,要求学生分组分别提前准备一种调查方法,正式上课时先由学生来讲解,再由老师点评和总结。实现角色互换,同时让学生有更丰富的上课形式,比如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现场角色模拟展现。

3.2 贯穿式案例教学实践的实施阶段

贯穿式案例教学实践的实施阶段按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见图2),具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