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保险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保险培训方案

篇1

典型国家和地区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马拉维气象指数保险为了确定气象指数保险是否将是管理农业风险的有效工具,2005年年初,世界银行在马拉维进行了一个试点计划。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R)I提供保险产品设计和方案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支持。该试点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利益关系各方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马拉维政府给予试点很大的支持,该国气象部门提供了保险方案设计所需的天气数据和相关专业知识,主要的天气数据包括历史降水量、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总量、土壤特征和农事信息等。马拉维全国小农协会(NASFAM)是另一个重要参与方,这是一个由15~20个当地农民协会组成的协会。全国小农协会的主要职能是提供种苗和收购会员的农产品。另外,全国小农协会还扮演确保贷款偿还的重要角色:在向农民支付农产品价款时,先扣除贷款,或者对保险赔款金额进行调节。两家小额贷款机构马拉维农村金融公司(MRFC)和马拉维机会国际银行(OIBM)也参与到试点方案当中。这两家银行同意,如果农民买了气象指数保险,可以借给农民必要的钱。农民团体、国内保险公司与国际再保险人密切合作的一个三相气象指数保险合同,就这样产生了。经过NASFAM和研究人员的考察,最终花生被选定为2005—2006年的试点作物品种。因为花生在马拉维有很高的干旱敏感性和很强的生长能力。2006—2007年,根据农民的意愿,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也被列入试点品种,然而是与花生捆绑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玉米的价格波动大且市场分割严重,银行不大愿意单独提供贷款,而有保险保障、经济价值较高的花生可以为玉米贷款提供担保。2006年,892位种植花生的农民所购买的天气指数保险,总保险金额为36600美元。2007—2008年,花生试点中止,取而代之的是烟草,因为烟草各项指标更加符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要求。2008年,2600位农民购买保险,总保险金额250万美元。在2005—2006年,根据保险方案,如果最近气象站的降水数据显示生长季节中有一个或多个关键阶段降水缺少,保险公司将支付保险金。保险方案中还设定了“误耕”条款,如果生长季节早期(从每年12月中旬到次年1月上旬)雨水不足,保险公司也将支付保险金。此外,条款明确了3个主要气候阶段(成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触发保险赔付的不同降水量。马拉维干旱指数保险的另一个特征是与农业贷款相捆绑,在雨季的早期,每个参保农民团体与银行订立一份正式的贷款合约。在整个方案运作当中,农民个人事先得不到任何现金,每个团体将部分贷款交给全国小农协会用于购买种子,还有一部分作为干旱保险保费交给马拉维保险行业协会。参保农民同意按照保证价格将农产品卖给全国小农协会,全国小农协会将用农产品销售收入偿还银行贷款并将盈余收入支付给农民。农民无法事前得到现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银行的坏账风险。在马拉维,由于参保人数在2008年大幅增加,这就需要高密度的气象站网,而现实中低密度的气象站,便成了马拉维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世界银行正在协助马拉维政府提高气象站数量。(二)蒙古牲畜指数保险2005年蒙古政府为保护牧民因冬季恶劣气候造成的巨大牲畜损失,政府在世界银行的技术协助下,设计实施了一个牲畜指数保险的试点方案。在世行的帮助下,蒙古设计实施了牲畜指数保险产品。在蒙古,广泛的放牧行为导致传统的赔偿保险是不现实的。该产品的设计融合了商业保险产品(基础保险产品)和社会保险产品(救灾产品)的特性。当本地行政区域(苏木)的牲畜死亡率超过6%时,由基础保险承担支付;当损失超过30%时,由救灾产品管理。赔付标准是根据该苏木1%~5%的牲畜死亡率制定的。牲畜死亡率的评估来自于每年的牲畜普查和牲畜年终调查。2006年,该计划开始实施。2009年该方案在4个省(Bayan-khongor、Khentii、苏赫巴托和乌布苏)试行,其中有4个保险公司参与。2006年签约保单数量达到2400,2007年这一数量超过3700,2008年签约保单数量达到4100,占到了试点省份牧民总数的14%。2008年8月中旬,蒙古牲畜遭到了严重的损失,1783个牧民得到了总数34万美元的赔款。所有融资系统都按计划运行着,但是也存在着一小部分的或有债务。目前,蒙古的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向投保牧民提供低利率和条件宽松的贷款。借此将牲畜指数保险和牧民贷款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投保率,降低交付成本。

世界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篇2

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为承办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财政给予适当保费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避免农民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弥补农业灾害损失,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组织、协调和推动农业保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充分发挥精算、管理、网络、人才和服务等优势,按照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和运作规则,为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

(二)加强引导,投保自愿。人保财险公司在政府的有效组织下,积极做好农业保险的政策宣传和投保动员工作,引导农民在享受政府补贴的同时积极自愿交付自身应承担部分的保费,或由相关农业组织、农业经营公司为农民代交保费。

(三)保障适度,广泛覆盖。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恢复农户灾后生产能力为出发点,保障水平原则上为农业项目的直接物化成本。在保险范围上,坚持大保面、广覆盖,以符合保险大数法则的基本要求。

(四)积极稳妥,风险可控。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对农民有利为前提,方案实施前要周密部署、认真准备。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开办风险较大的农业保险业务时,要做好前期的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做到风险可控。

(五)收支平衡,规范操作。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总体收支平衡,丰年结余,以丰补歉。要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完善操作规程,确保运作规范。

二、试点内容

我市为市首批试点单位,全市承保面须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50%以上。试点工作由各人民政府组织推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人保财险支公司负责经营和具体运作。

(一)开办险种。根据实际在省保监局批准的全省统一的11个农业保险条款中选择适合的险种,水稻、三麦和油菜为必保险种。

(1)水稻保险,(2)三麦保险,(3)油菜保险,(4)玉米保险,(5)林木火灾保险,(6)棉花保险,(7)奶牛保险,(8)肉牛保险,(9)养猪保险,(10)养鸡保险,(11)养鱼保险。

(二)参保对象。所有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场、农业园区等。

(三)保险责任。按相关险种条款规定执行。

(四)保额、保费。按相关险种条款规定执行。

(五)财政补贴政策。市财政对政传发[)84号文件中规定的试点险种或指定的其他险种实行保费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保费的60%,其余40%部分保费由投保人(单位)自付。市政府积极向省、市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补贴政策,并根据试点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机构

成立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农险领导小组),市农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负责日常工作,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负责同志兼任主任。各(区)成立相应领导或协调机构,做好本地农业保险的推进工作,并定期向市农险领导小组报告农险经营情况,报送相关报表。

市农险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和制定我市农业保险发展计划和措施;审定农险实施方案;,做好推进农业保险试点的有关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和促进农业保险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农业保险基金实施监管。聘请部分农业专家,成立农业灾害定损调解委员会,负责理赔争议的裁定。

人保财险市支公司不得从政策性农业保险中获得利润。积极鼓励、扶持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在农村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各类商业性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组织推动

各(区)及相关部门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保险。农林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保险的宣传发动、核灾定损等工作,指导和帮助农民防范、抵御灾害风险。财政部门负责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有关补贴政策,落实和跟踪补贴资金;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农业保险资金的指定金融机构,负责协助有关部门确保资金顺畅流转和运行安全;其他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能积极配合,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提供支持帮助。各(区)、村、组具体负责做好农业保险的组织、推动工作,(区)财政所指定专人协助收取保险费和支付保险赔款。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具体组织实施农业保险方案,依托政府在设立保险服务站、村选配专、兼职农险管理人员和协保员,并负责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篇3

一、提高思想认识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易地扶贫搬迁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关键环节,要深刻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已由建设、搬迁入住转为后续扶持,但从全乡“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成果看,搬迁群众后续脱贫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扶持好、保障好,不断巩固和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成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

始终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安置方式,立足不同类型安置区资源禀赋,对帮扶项目实行精准配置、对搬迁对象实行精准扶持。要着力在夯实发展基础、发展壮大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和加快社会融入上下功夫,坚持普惠政策和超常措施并举、技能培训提升和兜底保障并重,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力促后续扶持成果最大化,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争取项目资金,统筹资源配置,在政策制订、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等方面对搬迁群众后续扶持给予重点支持,探索创新机制,补齐薄弱环节,提升扶持效益。要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营造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的良好氛围。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夯实基础设施。按照乡村振兴要求,对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结合村乡实际,进一步查漏补缺,配套规划建设园区公路、通水设施、电力保障等基础设施,实现提质扩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需求。依托实施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聚居点建设,完善公共文体设施,提升改造图书室、广播室、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体设施,满足搬迁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责任机构:乡乡村振兴办公室、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二)发展致富产业。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纳入各村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加以落实推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健全与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户分享规模经营增值效益。加强技术培训,实施农业人才振兴工程,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优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助搬迁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水平。2020年按照“一户一策”为每户易地搬迁户规划后续扶持种养殖产业,按照每户不超过3000元给予财政补助。[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引导就业务工。依托东西部扶贫对口协作机制,结合扶贫车间工程、东西部协作项目和农民工工程等载体,为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搭建平台和提供信息,引导搬迁户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建立用工信息台账,鼓励、引导、支持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通过与企业互访和合作机制的完善,与企业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实现优先吸纳适岗贫困劳动力就业。[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乡村振兴办公室]

(四)推广电商扶贫。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开办网上商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县城与乡域间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争取邮政、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等在村乡建立服务网点,建成乡有服务网点、村有服务门店、户有服务门户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五)开展技能培训。开展搬迁群众就业摸底调配,准确掌握搬迁人员就业失业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情况,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农民夜校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积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切实为有培训意愿的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技能水平。[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六)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依托现有护林绿化、地质灾害监测、乡村道路维护、水利工程维护、环境卫生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加强岗位建设,注重纪律监管和业务培训,优先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实行考核与考评相结合的岗位管理制度,对不符合要求或不胜任岗位的,择优调整和更换,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为乡村建设管理发挥作用。[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七)代缴养老保险。对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按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减轻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鼓励搬迁稳定脱贫后,有经济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障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群众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责任机构:乡便民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八)实施医疗救助。精准掌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基础数据,及时更新台账,对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对搬迁群众中罹患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实现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规范有序。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搬迁贫困人口在安置地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巩固医保扶持成效。[责任机构:乡便民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九)落实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加强对易地搬迁户中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且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按政策规定核发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残疾人的,要结合其需求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生活、出行创造便利条件。[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便民服务中心]

篇4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资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有一定资金投入,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当前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心化、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加快培育一大批务农、爱农、懂农的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将来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和农村后继有人的重大举措。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团结协作,把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向新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农办科[2012]56号文件关于“试点县根据农业产业分布选择2~3个主导产业”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确定以果业为重点,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创新培育机制,健全培训服务网络,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稳步、有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政府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保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示范引领、稳步推进。由点到面,分产业、分类别、分层次、分步骤实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和服务激励机制,总结经验、创新模式、整体推进。

3、以人为本、自主自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学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生产实践能力。要根据农业发展重点和农民需求,宣传发动符合条件的农民报名参加培训,尊重农民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三)总体目标

果业是我市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今年我市将部分果农作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到2014年底,培育和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00人,并探索制定一套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

三、主要任务

(一)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产业、分层次、分阶段开展教育培训。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改善培训条件,提升培训能力。要建好师资库和培训基地,根据果业产业情况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开展教育培训。要更新理念,改进一事一训,一技一训的传统培训方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建立培训教师联村包户制度,在系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对职业农民开展“一对一”教学指导和跟踪服务。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后续的经常性培训,巩固培育成果,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通过试点形成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二)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

要深入调查研究,探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综合考虑从业时间、从业规模、收入水平、学历水平、带动能力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认定管理办法。为加强已认定职业农民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个人档案,逐步建立与认定制度相配套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试点研究出台一整套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的正式文件。

(三)制定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

在现有农村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得到落实的情况下,各成员单位要出台新的扶持政策,研究相关扶持政策与职业农民挂钩的机制,将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如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试点结束后提交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的正式文件。

四、实施步骤

(一)探索实践阶段(2013.1-2013.4)

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学员档案,编制培育计划,开始进行培育;初步探索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开始培育。

(二)形成制度阶段(2013年5-12月)

继续培育,成熟一批,认定一批,共认定400名新型职业农民。总结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

(三)完善提高阶段(2014年1月-10月)

继续开展培育,再认定400名新型职业农民。对已认定的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办法和扶持政策,开展绩效评价,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提高、不断完善,形成本地特色,建立长效机制。

(四)全面总结阶段(2014年11-12月)

整理完善台账资料,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情况,提出中央和上级政府部门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上报试点工作报告,提交一整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规范性文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教育、国土资源、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部门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将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市农业局负责具体的试点工作,组织制定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

(二)资金投入。市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培训条件建设,为试点工作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试点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农民的培育和补助。

篇5

一、试点工作除地区外,应增加行业保险试点(渔业保险试点)

从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的请示》和《辽宁省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文件看,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连续出台的4个1号文件的决心很大,政策性保险试点总体目标、组织机构、试点地区、实施办法已形成,涉足农业的各方面的行业政策性保险。在学习讨论中,大家认为除试点地区外,应先在农业生产比重大、面宽、人员较多、风险大的海洋渔业进行试点。

(一)我省海洋渔业的自然情况

我省是一个渔业大省,海洋渔业涉足于六个沿海市,20个县(市、区),111个渔业乡(镇),373个渔业村,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海岸线长2920公里。全省拥有大小各类渔港(包括自然港湾)360余座,各类渔业船舶3.6万余艘,总功率达120万余千瓦。其中捕捞渔船2.2万余艘,功率100多万千瓦,从事渔业捕捞渔民30多万人,从事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的渔业人员有10多万人。

(二)海洋渔业是高风险行业,需要强有的保障体系支持

海洋渔业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危性产业之一。根据统计,世界渔船船员的失踪、死亡率为80/10万人/年,根据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综合我国1993-2005年共12年的渔船船员死亡人数的数据分析,我国渔船船员死亡率约为140/10万人/年,与公众熟悉和公认的高危行业煤炭工业作业工人的死亡率107/10万人/年相比,尚要高出33/10万人/年;与另一高危行业建筑作业工人的死亡率4/10万人/年相比,更是高出35倍。我省地处北方,冬季生产时间长,气候异常、风浪大、寒冷气温低,渔民落水救助不及时就会死亡,所以,每年的事故多,死亡、失踪渔民年均160人左右、沉没渔船85艘,养殖业遭受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年均5000―1亿元。每年渔业海损事故频发、损失惨重、渔民由于市场化经营政策,大多分散作业、海域不定、时间与作业方式各不相同,管理十分困难,渔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渔民是“多年致富、一灾返贫”,有的家破人亡,特别是今年3月初的风暴潮给我省广大渔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海洋渔业经济损失达10多亿元。

这些重大事故经济损失迫切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来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完善的渔业防灾减灾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渔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可持续稳定地增长,因此农业政策性保险迫在眉睫,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因先行。

二、渔业保险应列入政策性保险试点,渔民享受国家财政补贴

因为各种原因,海洋渔业安全事故和渔业高风险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和核心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对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和财政补贴未将渔业列入第一批,这让本来就困难的广大渔民失去了安全保障机会,我国沿海省、市十分重视渔业经济发展,非常关心渔业安全与渔民保险问题,几年前南方各省、市就组织实施渔业行业互助保险政策,并由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渔业管理条例》明文规定渔民保险:“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必要资金,建立渔船海上救助专项资金,用于渔业船舶海上救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当地渔业生产者建立非商业性渔业互助保障组织,鼓励渔业生产者对船舶、船员或者养殖水产品进行非商业性互保;渔业船舶所有者或经营者应当为海上从业人员办理人身保险”。确保渔民生命财产保险政策得以落实,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渔业保险,并强制渔民保险,成立渔业互保协会,让辖区渔民必须参加渔业互保,使渔业保险统一管理,规范化运作,《渔业管理条例》强调只有参加渔业互助保险的渔民才可享受政策性保险财政补贴费。我省这次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应将渔业互助保险工作纳入政策性保险试点计划,在省海洋与渔业厅领导的支持下,辽宁渔港监督局对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并实施渔业互助保险工作达13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省渔港监督局对渔业保险进行了可行性实践,对我省渔业安全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渔业安全事故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补偿参保渔民海损事故中的经济损失,所以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应增加渔业试点,渔业风险大,事故率高,渔民所拥有渔船是他们所有的家庭财产,渔民应该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性保险财政补贴。

三、渔业互保实施多年,盼政府给政策支持、财政补贴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作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决议,这为全国海洋渔业互助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2004年起,省海洋与渔业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议》精神,着手开展农业保险试点调研工作,与各市海洋与渔业局一起进行实践和探索,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起草了《关于探索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的研究报告》。《报告》对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进行了探研,对建立和试行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发展模式、法规政策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规划,对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的措施提出了建议,为我省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工作的开展作准备。

(一)我省渔业互保机构设置

我省渔业互保机构也不同于兄弟省市,1995年在省渔港监督局设立渔业互保办事处,沿海六市设立渔业互保代办处,各市县区设立渔业互保营业部,全省共有36个渔业互保机构,业务上统属于中国渔业互助保险协会管理。省互保办事处工作人员有7名同志,分担互保业务工作的有5名,有2名同志专管互保财务,各市设互保代办处主任、副主任和互保业务专干各1名,各县、市、区设互保营业部主任和互保专干,各渔港督站设互保业务员1―2名。各级互保组织、机构健全,制定了完整的渔业互保操作规程,展业与理赔业务开展的比较顺利,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渔民的认同和支持。

(二)我省渔业互保实际工作请况

1995年我省开展渔业互保工作步履艰难,因没有将渔业保险纳入法律保障,政策性支持,渔民对自身所从事的渔业生产发生的渔业安全事故不足以引起重视,认为从事渔业生产,风险高,事故多是正常的现象。省渔业互保工作始于1995年,当年做几百万元保费,参保渔民几百人,渔船100多艘,发展到现在每年收取保费2500多万元,承保渔船2000多艘,吸收入保渔民40000多名,开展险种主要有:雇主责任险、雇主意外伤残险、意外医疗险、渔船全损和综合险等。互保业务网点遍布全省沿海市县区各重要渔业港口,实施24小时为渔民群众提供渔业互助保险服务。

1995年―1999年是我省互保工作起步摸索时期,从2000年始渔业互助保险工作才进入发展阶段,但来自渔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压力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阻力较大。小型的、木质的、陈旧的渔船事故率高,而且无人问及保险,这部分渔民占我省渔船总数的75%,发生沉没渔船与死亡渔民比例高;商业保险公司抛弃事故率高、赔偿损失大的业务,抢占大马力的、钢质的、新造渔船保险市场。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是直属于农业部领导的全国范围内渔船船东自愿组成,实施渔业互助保险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全国各省都组建了渔业互助保险协会,专门从事渔业及与渔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协会为渔业安全事故中受损渔民提供互助保险赔偿,提高会员的防灾、抗灾能力,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健康发展。

(三)省海洋与渔业厅是政策性渔业互保试点的组织和实施者

我省渔业互保工作成绩足以证明,渔业互助保险利国利民。辽宁渔船船东互保成立13年来,组织了40多万渔民,2万多艘渔船参加渔业互保,互保展业总额达1.5亿多元,为渔民提供100多亿元的风险保障,共赔付会员8500多万元的风险保障金,及时帮助受损渔民恢复生产,组织渔民进行安全驾驶、海上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会员的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全省渔业生产健康发展,现在中央1号文件明示农业政策性保险,国家给予农民保险以财政补贴,广大渔民多年盼望省政府给渔民政策性渔业保险支持,并以财政补贴,希望以渔业保险有专门机构来做。渔业生是一个特殊行业,由渔业管理部门专职做有利于渔业安全管理。渔业互助保险是有效地改变当前广大个体渔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势单力薄状况的一个有力举措,减轻了各级政府的负担,做到了“为广大渔民解难,为地方政府分忧”。“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要坚持从我省实情出发,近期应立足于开展以补偿自然灾害损失、提高渔民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为主的“渔业互助”保险试点,保险模式选择应因地制宜。在试点基础上,选择适合辽宁省的“渔业互助”保险经营模式,进行区域性或全省性推广,逐步构建完善的“渔业互助”保险体系。

(1)成立由省厅以上分管领导挂帅的专职协调小组

建立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制度,实现对“渔业互助”保险风险长期有效防范,靠单一部门难以有所作为的防灾减灾目标。因此,建议成立“渔业互助”保险工作协调小组,由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和财政金融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政府各相关单位等参加。

(2)省厅及渔港监督局进行渔业互保事务性工作

“渔业互助”保险是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具体业务的地域性较强,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作用,让有经验的渔业互保协会组织协助政府来完成事务性工作,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实施“渔业互助”保险措施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省海洋与渔业厅及所属渔港监督机构是政策性渔业互保试点的组织和实施者,由渔业主管机关组织实施渔业互助保险。在开展试点时,可以请有能力、有经验、有意愿参与我省“渔业互助”保险工作的保险中介机构为我省渔业互助保险工作服务,渔业保险事务性工作仍由辽宁渔监局及渔船船东互保办事处负责。

(3)明确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业务范围

篇6

在整体推进面上,保持水稻、三麦、棉花、玉米和油菜等5个主要种植业品种的承保面达80%以上,能繁母猪和奶牛2个主要养殖业品种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在保障程度上,继续推行低保费、低保额、有限责任的初始成本保险,主要种植品种的保险金额在每亩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四个档次中,以县(市、区)统一选择一个档次〔原则上在300元及以上,具体由各县(市、区)根据财力和群众意愿研究确定〕,费率为5%;能繁母猪的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奶牛的保险金额为每头4000元,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的费率均为6%。在保费补贴上,主要种植业品种保险,中央和省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为60%,县(市、区)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不低于10%;能繁母猪保险,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为50%,县(市、区)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不低于30%,对能繁母猪年投保超过5万头(含5万头)的县(市、区),省财政在原有补贴比例外再增加10个百分点的保费补贴;奶牛保险,省级财政补贴比例为50%,县(市、区)财政补贴比例不低于10%。在时间要求上,7月底前要完成水稻、棉花、玉米、能繁母猪、奶牛保险保费的收缴及相关工作,11月底前,完成三麦、油菜的保费收缴及相关工作。

二、扎实推进高效农业、农机等保险

突出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和“高效农业突破年”活动,大力发展蔬菜大棚(含棚内蔬菜)、规模猪场、规模禽场、桑蚕等高效农业保险。适时开展其他高效农业保险试点项目。在整体推进面上,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应努力达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1.5%以上。在保费补贴上,包括高效农业在内的其他种植业、养殖业保险,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为50%,县(市、区)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不低于10%。各县(市、区)及承保公司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扎实抓好。在时间要求上,9月底前要完成70%,11月底全部完成。年终市将对高效农业保险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考核。

要进一步做好农机保险工作,力争达到“应保尽保”。在保费补贴上,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为40%,县(市、区)财政补贴比例不低于10%。积极启动渔船、渔民保险,渔船、渔民承保面达到30%以上,具体待省相关保险条款下达后实施。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

(一)巩固完善联办共保模式

继续采取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农业保险运行模式,政府与保险公司仍按6:4的比例承担风险责任。

农机保险统一采取承办保险公司自营模式,即:由保险公司单独承办、自主经营,政府及有关部门除做好财政补贴、组织协调等相关工作外,不参与保险的具体运作和理赔。

(二)坚持全市统一的农业保险条款

农业保险条款、责任和费率全市统一,各地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主要种植业和主要养殖业保险严格按《年省农业保险条款(第一批)》(金融办发〔〕8号)执行;蔬菜大棚(含棚内蔬菜)、规模猪场、规模禽场、桑蚕按《年省农业保险条款(第二批)》(金融办发〔〕71号)、《市高效农业保险试点条款(试行)(年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业保险试点几项工作的通知》(政办发〔〕118号)执行。实行无赔款优待制度,对上年参保未发生赔款的农户在本期给予相应险种自交保费部分10%比例下浮的优待。

(三)规范农业保险管理费的提取与使用

管理费仍按当年总保费(含财政补贴部分,下同)的15%提取,专项用于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动、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相关工作费用支出,其中承保保险公司展业等管理费用为8%(其中0.5%由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用于市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业务培训、信息管理、专家咨询等相关费用支出);县(市、区)、乡(镇)、村行政组织推动费用为7%(其中大部分应用于乡、村)。在提取的顺序上,先将农业保险资金总额(含农民缴纳的保费和各级财政补贴的保费)按4:6比例分别转至承保保险公司和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然后各按15%提取管理费,即承保保险公司为6%,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9%。在此基础上,由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农业保险当年总保费的2%再划拨给承保保险公司。农业保险资金和管理费必须按规定比例及时、如数划拨,不得以任何借口迟转或少转。农业保险管理费用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滚存使用。农机保险管理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按农险办〔〕1号文件执行。

(四)建立健全农业保险财务核算监督体系

各县(市、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都要按要求全面建立农业保险财务会计核算账目,专项核算农业保险保费的收取、补贴、划拨、理赔资金支出、农业保险基金积余,管理费用的提取、使用和结余,农业保险政府巨灾风险金的提取、使用和积余等情况。并定期与财政部门、承保保险公司核对相关账户余额,确保资金安全完整。各县(市、区)要指导乡镇农经部门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基础管理分户台账,实行信息化管理,确保承保、查勘、理赔到户。

市及各县(市、区)承保保险公司要对农业保险保费、管理费用和农业保险基金实行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和管理,专款专用,不可与其他保险资金混用。县(市、区)承保保险公司实行报账制的,也要在报账时复印有关票据和文件,建立专门账目,进行单独核算和管理。市及县(市、区)承保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资金账户余额要定期进行核对。

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要求专账核算和管理农业保险保费、基金、政府巨灾风险金等,实行滚动积累、封闭运行、定向使用、专款专用,并及时与本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对有关账目。农业保险专项资金存入银行的利息收入继续纳入农业保险资金使用,确保有偿增值。

(五)大力推进使用“一折通”支付受灾农户理赔款

为加强对农业保险赔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理赔效率,各县(市、区)应充分利用粮食直补“一折通”发放平台,切实做好有关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使用“一折通”支付受灾农户赔款,确保保险理赔及时到户。已使用的要规范流程,减少农业保险理赔资金中间层次滞留时间。同时,各地可充分利用农民负担监督、农村土地承包等农经信息资源,做好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到户、实行信息化管理的有关基础工作。

(六)规范实务流程

从农业保险实际出发,突出为农服务和有利规范两个重点,根据省有关规定,制订和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实务和理赔实务规程,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规范化水平。

四、充实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

各地应充分认识到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的重要性,并按照《省农业保险试点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试行)》(财外金〔〕49号)规定不断充实该项基金,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增强我市农业保险抗风险能力。

继续充实市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在5月底前将上年度的小麦、油菜保费总收入的10%上缴至市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专户;10月底前将本年度投保水稻、棉花、玉米保费总收入的10%上缴至市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专户。市财政部门收到各县(市、区)财政部门上缴资金后,要在15日内及时将本级财政应负担的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划入专户,并向省财政厅提出补助申请。

同步建立和充实县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各县(市、区)政府原则上要按照本地当年主要种植业保费收入的5-10%比例安排资金,连同上级财政部门的保费奖励、县级政府管理的农业保险基金的滚存结余、县级政府保费收入当年结余、可以用于县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的其他资金等,不断充实县级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

各承保保险公司按补贴险种当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或进行再保险),逐年滚存,逐步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长效机制。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保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效性高,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抓紧组织,积极推进,加强协作,宣传发动到位、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工作推进到位、赔付到位、督查规范到位。

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及宣传、农经、农业、农机部门和承保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墙体标语、进村入户等各种形式和途径,营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浓烈氛围,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义,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培养农户保险意识,使投保农民了解掌握农业保险险种、保费金额、保障程度和保险责任等内容,自愿投保。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定期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农业保险真正深入人心。注重典型示范引导,大力宣传农险受益的典型案例,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

二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间要不断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农办和农经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保险试点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了解农业保险面上情况,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做好相关推进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编制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预算,积极做好与省(市)的衔接工作,保证农民参保补贴资金及时到位以及理赔资金及时划拨到位,做好农业保险资金及巨灾风险资金的管理;承保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增强农业保险力量,加强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健全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村“三农”保险服务点,积极开发适应农村发展、符合农民需求的农村保险险种,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切实做好业务培训、承保、理赔等各项工作;农业(林牧)、海洋与渔业、农机、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农业知识培训,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和组织专家参与定损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趋势分析,及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其他部门按职能做好农业保险的相关工作。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积极开办符合农民需求的农村保险险种,开展以险养险,各地在政府采购商业保险业务时,可优先考虑承办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篇7

一、活动目标

进一步发挥金融保险服务政策效用,增进金融保险机构与基层群众的沟通联系,提高基层群众对金融保险知识和金融保险服务政策的认知度,增强基层群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和信用观念,培育科学保险消费理念,有效引导民间理性投资行为,提升金融保险机构的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全年农业贷款增幅不低于14%。不断推进信用乡镇、村和信用社区建设,年底前新增信用乡镇1—2个、信用村20个。

(二)在全县1/3的乡镇和百人以上的村庄建立起反假货币工作站,使全县城乡居民反假货币知识知晓率达到65%以上,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发放宣传资料3万册以上。

(三)在县城主要场所增设ATM机和POS机。

(四)农村保费收入增幅不低于15%,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承保率达到95%。

二、活动内容

全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分四个专题进行。

(一)金融保险政策送农村

1、介绍金融保险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货币信贷相关政策及存贷款相关政策等。

2、为公众提供外汇管理政策和操作咨询,介绍结汇、购汇、外汇现钞、外汇帐户等个人外汇政策。

3、介绍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和农村住房保险政策。

(二)金融保险产品送农村

1、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林权低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助学贷款等信贷支农产品和存款(理财)产品。

2、组织保险机构向农村拓展金融保险业务活动,提供财产保险产品和人身保险产品,体现各保险机构的产品特色,加大金融保险支农力度。

3、举行银企、银农洽谈、签约活动。

(三)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

1、大力推进银行卡在商品交易市场、农村集镇的应用;提高县域ATM机、POS机布放数量;继续做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宣传推广工作,支持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尽快开通农民工银行卡发卡服务。组织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机构为农村群众办理银行卡。

2、开展多层面的银行结算、银行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3、为农村群众兑换残损人民币,培养一批农村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建立一批较为固定的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

4、优化业务流程,简化业务手续,利用网上银行延伸农村金融服务,方便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办理业务。

5、依托主要乡镇,辐射周边农村,建设保险营销服务网络,探索县域保险发展模式,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四)金融保险知识送农村

1、国债知识:介绍国债发行种类、认购方式、到期实物国库券的兑付网点、方式、政策等。

2、人民币、外币反假知识:介绍假币识别技术、货币真伪鉴别、防范外币诈骗知识,开展反假货币法律法规、爱护人民币宣传等。

3、利率知识:介绍利率水平、计息规则,我国利率市场化情况等。

4、结算工具知识:介绍银行卡基本知识、安全用卡常识,常用支付结算工具(支票、汇票、本票、电子支付、电话银行)种类、特点,小额支付系统、结算帐户管理、定期借记业务等支付结算系统的功能,以及如何正确用各类支付结算工具(包括农村群众往外地汇款可用的途径、价格及到帐时间)。

5、征信知识:一是介绍农村及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包括什么是农户及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主要包括哪些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对农户、中小企业的好处等。二是介绍个人征信知识的相关内容,包括征信的概念、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什么是个人信用报告、如何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如何拥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报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问题。

6、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知识:介绍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单位、个人)的种类及功能,如何正确开立各类银行结算帐户,使用银行结算帐户应注意的问题。

7、反洗钱知识:介绍洗钱犯罪行为特征及其危害性,宣传《反洗钱法》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内容,提高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反洗钱意识。

8、民间金融知识:介绍有关民间金融及其风险防范知识,引导合理的民间借贷和投资行为,提高对非法金融活动识别的意识和能力。

9、财产保险知识:介绍交强险和商业车险知识,如何购买家庭财产保险,中小企业如何购买企业责任保险等。

10、人身保险知识:介绍如何购买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知识,普及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保险等险种知识。

三、活动措施

(一)发送宣传资料。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邮储机构面向农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向广大农民发送金融宣传资料。

(二)开展农村现场咨询。根据不同的金融保险产品,选择不同的受众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咨询活动。

(三)精心制作金融保险知识宣传展板,组织宣传队进镇驻村开展农村金融保险知识巡回展出。

(四)开展金融保险支农调研活动,重点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助学贷款及结算服务的市场调研。

(五)召开林权抵押贷款扩面现场推进会。在总结隆宫乡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切实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题。

(六)搭建银企、银农签约平台,密切银企、银农关系,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内容和层次。

(七)举办金融保险知识培训讲座和客户联谊会,提高基层群众对金融保险知识和政策的认知度。

(八)在竹口、屏都等主要乡镇举办“中国人寿杯”农村歌手大赛,利用大赛平台宣传金融保险知识。

(九)组织媒体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活动安排

(一)制定方案(5月份)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并印发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和要求,并明确相关单位职责。

(二)组织实施(5—9月)

1、召开全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动员会暨林权抵押贷款推进会,全面启动并部署“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的各项工作。(6月)

2、由县农办、人民银行*县支行牵头组织制作金融保险知识展板,用于农村现场咨询和乡镇巡回展。(6月)

3、县农办、人民银行*县支行联合组织金融保险机构开展全县上下联动的农村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展览金融保险知识展板,发送宣传小册子,接受基层群众咨询。(6月)

4、组织金融保险机构上门走访农业企业、农户等了解农村金融保险服务需求;开展金融保险知识培训讲座活动。

5、根据实际,由县辖各金融机构组织开展银企、银农签约仪式,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三)总结、表彰(10月份)

全面总结“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由县农办、人民银行*县支行在评选一批县级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基础上,联合审定上报市里参评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

五、组织领导

1、成立活动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

为加强全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协调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办主任和人民银行*县支行行长任副组长,县辖各银行业机构、保险机构负责人为协调小组成员。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县支行。

2、职责分工

人民银行*县支行:负责牵头制定全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方案;负责起草相关的材料;负责“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过程中的日常协调与联系;积极配合并参与全市统一组织的活动;,及时向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报送有关活动情况;会同县农办负责组织评选“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县农办:会同组织开展全县统一的“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联合邀请县领导参加相关重大活动;协调、引导媒体积极进行采访报道;部署全县农办系统联合组织开展“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会同评选“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先进集体和个人;向协调小组办公室报送有关活动情况。

县辖各金融保险机构:组织实施系统内开展“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方案,积极配合并参与全县统一组织的活动,及时向协调小组办公室报送有关活动情况。

3、活动费用

按照节约高效、分类共担的原则,由人民银行*县支行根据上级部门有关要求编制全县“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费用预算,根据实际支出由人民银行*县县支行与各金融保险机构共同分担。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相关单位要认真学习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金融保险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提高对开展“金融保险服务送农村”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篇8

(一)新型职业农民。

美国学者沃尔夫对职业农民的经典定义是:职业农民应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非农民区分开来,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主要工作进行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营规则获取利润,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经纪人。曾一春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拥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有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工作以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生活来源以农业收入为主,居住地以农村或集镇为主的农业从业人员。胡小平认为从职业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核心工作;从素质来看,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从文化、技术和经营管理上都具有一定水平。本文理解,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从事职业上看,产业化分工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把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作为经济主要来源,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报酬最大化决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意识,愿意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的职业;从新型来看,不在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运用新的农业种植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求最大效益的市场经济。

(二)经营管理能力。

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用五年时间并从1882名成功的经理中总结出经营管理能力的十种重要基本能力:注重的工作效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自信心,拥有准确的判断力,乐观进取,能帮助指导他人,主动果断客观,善于动员群众,会利用交流做工作并善于建立亲密关系,勤俭艰苦和具有灵活性。冯明侠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这样理解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处在农村的,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验的,通过自己的经营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组织起来,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对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做出贡献的一些人。本文认为,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以下方面:能够运用现有的资源或者争取更大的资源基础上,面对市场竞争环境,做出远景规划与战略制定,制定发展方向,获取更大稳健的经济效益;在制定发展方向指引下,对组织的采购、生产、市场开拓、劳动力、资金和人力优化管理,使目标得以实现,具体包括:(1)能够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部门和制度,选择合适人员;(2)能够掌握经济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信息,根据信息做好经营预测、经营目标;(3)能够对土地合理利用、整顿、开发;(4)能够最大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5)能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拥有良好的销售渠道;(6)能够很好进行机器设备、组织物质进行管理;(7)能够管理好产品质量;(8)能够运用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9)能够控制好财务、成本、效益,以及利润分配;(10)善于交流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构成

现代农业具有资源配置高市场化与国际化、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发展深度开放等特征。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认为:美国的农业高速增长,其中的30%依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50%是农业技术与经营方式更新。这要求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和产品经营管理能力。

(一)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适应未来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了解农产品市场运作过程,掌握农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改变原来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参与市场竞争。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独立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查分析,多渠道收集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够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预测,分析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预测。只有做出正确的预测,才能减少决策中的失误,降低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帮助决策目标更好实现。

(二)决策能力。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摆脱从众心理,具有独到的慧眼来发现一些规律。在做出决策时,必须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有决策,主动思考问题,拥有责任感和事业感,经常探索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指导自己做出决断。

(三)财务管理能力。

长期的家庭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融资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都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新型职业农民能根据自己的经营发展状况、资金情况,做出决定是否融资,保证生产正常运转。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应该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了解金融市场,运用产品和资产进行融资,保证正常发展。在财务方面,能够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计算,能对生产期间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管控。

(四)生产管理能力。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在经营决定目标下,根据农业规律与市场环境,依靠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好农业生产计划,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协调生产各方的问题,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机器、劳动工具的采购,到组织与控制生产,农产品的收割存储,做到科学管理。

(五)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需要不同的农业分工,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农业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合理性、科学性。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设置好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并且能够制定有效的薪酬体系,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六)产品质量管控能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提供市场满意的农产品、安全生态的农产品,防止产品不合格产生,浪费资源,因此必须做好农产品的质量控制。这需要产品质量管控意识,从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直至存储,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七)设备管理能力。

农业未来的发展是机械化、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运用大量农业机械,因此必须掌握些设备管理的知识,对设备的寿命过程中全面管理,从选取设备,安装设备、科学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改进设备等过程全面管理,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八)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好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农业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数据、信息的查询、咨询、决策和调制等服务技术的总称。新型的职业农民对大量的农业信息的获取后,需要进行大量处理,在未来的经营中,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九)参与农业保险意识和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中,农业会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为了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就产生农业保险。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能够发现农民收益和农业经济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参与农业保险帮助转移和分散风险,利用保险赔偿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损失。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重要资源,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必须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培训是多人参加的,这必须要求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制定因地制宜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课程与培训内容、安排培训的地点、时间、确定培训教师、制定和发放开课时间表、安排后勤保障,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登记。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现有文化水平以及基础,以及现在急需培训的要求,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二)调查培训需求。

现有的农民培训中,很多培训内容是基础的、太笼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农民的期望,即使农民参与培训,对其帮助不大反到让大家对培训失去信心,这样既浪费国家培训资金,也浪费农民的时间。因此,就必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的期望和需求,尊重其意愿,也遵循了人才培训的规律。如果对某种产品市场比较感兴趣,就培训这方面知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培训那些就培训那些,什么能帮助农民致富就培训什么。

(三)制定培训内容。

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过程中,需要以农民及市场需求来制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例如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内容就必须包含一下几个方面:调查和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如何掌握农业市场行情中的有用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农产品定价策略与技巧、农产品进超市流程与策略、监督保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培训,使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培训模式。

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上可以选择自选模式、示范引导模式、典型案例模式、模块式培训模式、五天培训模式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和培训质量。

(五)培训师资。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否达到好的成果,关键要看有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教师培训队伍,这要求有一支知识实践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培训老师队伍中应该1/3是稳定的培训老师,1/3是全国各地优秀培训老师,1/3是成功农民企业家组成。要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第一,他是个对农业非常了解,从事农业经营有三年;第二、必须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授知识,指导学员的实践。

(六)培训资金。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靠政府拨款,很多培训机构要预先垫出进行培训,培训的设备比较成旧。这需要培训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联合政府和农业企业,保证资金充足,做到培训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七)培训质量保证。

培训的最终的目的提高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这需要国家制定科学、系统、严格的考核方案,制定严格的质量考核方案,使培训更有成效,使培训价值得到更大呈现。

四、建议与总结

(一)尽快立法,确保培训的实施。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是,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美国在1862年的《莫里尔赠地法》,1887年的《哈奇法》,1914年的《馒密斯—利弗法案》,1929年的《乔治一里德法案》,1935年的《旺克黑德—琼斯法案》,为美国职业农民提供培训法律保证。通过政府立法,完善培训法律体系,把提高新型职业农业的素质作为主要任务以法律的形式作为保证,纳入法治管理的体系中,使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把现行的各种农业培训政策整合起来,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对一些教育培训结构进行整合,比如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等,同步合作,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多元化。

(三)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培训课程,着力提高培训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观念的农民有很大区别,不仅要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还必须认真学习关于创业理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专业课程的交叉学习,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四)加强农业培训人员的培育和建设。

对于农业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活动的教师,从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都要有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具有灵活的教学能力。在这个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做出相应规定,严格限制农业培训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具有相当的资格,才能从事相关方面的培训,建立专项基金对农业培训教师定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

(五)加强培训体系的监督评价。

建立和完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监督控制体制。监督控制机制包括评价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评判等内容。确保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顺利开展,培训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五、结语

篇9

2018年农作物总播面积16.39万亩,其中国有土地2.13万亩,基本农户耕地14.26万亩,种植棉花面积16万亩、鲜食葡萄0.3万亩、中草药枸杞0.03万亩,其他作物0.06万亩,所有作物全部实现高效节水滴灌。

1、示范区建设情况

2018年在继续巩固陈家渠村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再深入打造土炮营、杨家道两个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对示范区全部进行了条田林网规划、土地整合,制定了详细的创建实施方案和技术管理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建立了运行田管台账和监督机制。

陈家渠、土炮营两个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将主要以棉花为主,集成推广应用GPS卫星导航精量播种、测土配方、绿色防控、残膜回收、节水滴灌、机械化采收、深松耕等先进农业技术,以科技集成,实现节本增效;杨家道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除棉花以外,将主要以鲜食葡萄、油桃蟠桃等高产高效作物栽培示范为主,休闲娱乐采摘为辅的休闲观光农业园,2018年推广的葡萄品种有弗雷、夏黑、新郁。

二、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情况

(一)新品种引进示范情况: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和棉花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2月28日党委政府召开主要农作物主栽品种座谈会,通过征求种植大户、村干部、农资店以及轧花企业等不同层次人员的意见,结合我镇地理环境温度气候条件,从昌吉州推荐的4个棉花品种中选取两个作为我镇的主栽品种,分别为新陆早57号和新陆早61号。确定主栽品种后镇农服中心、各村以及“访惠聚”工作队进行了大力宣传,今年我镇的主栽品种覆盖率达到95%,后期由于遭受风灾影响,以及新陆早57号的断货,种植其他品种占到5%。这些新品种在早熟性、抗逆性、结铃性、丰产性及纤维品质均有突出表现,通过秋季测产籽棉平均单产达到402kg/亩,折合皮棉单产161kg/亩,最高产籽棉达到487kg/亩,皮棉达到194kg/亩。2016年引进栽培鲜食葡萄新品种新郁1200亩,今年已全部挂果上市,批发价达到8元/公斤,现已全部销售完毕。

(二)新技术引进及试验示范情况:

1、推广滴灌种植新模式。六户地镇地处水系下游,又靠近沙漠边缘,属于常年缺水干旱地带,开始实施滴灌以来我镇一直使用的是“一膜两带、一米五孔”的滴管模式,经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应用,总结出最适合我镇的滴灌带使用模式为“一膜三带、一米三孔”,此模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省水省肥,还可以缩短灌水周期,增加灌水次数,通过规范滴灌带厂生产经营、政府积极宣传引导,此项技术覆盖率达到100%。

2、棉花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广泛。无人直升机飞防技术是棉花增产增效的核心技术之一,无人直升机喷洒,可以节约40%的农药使用量;防效好,作业高度2-4米,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提高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效益高,每小时可防治40-60亩;我镇通过召开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现场观摩会,充分展示无人机飞防技术和应用效果,今年秋季我镇无人机喷施脱叶剂作业达到了6万亩,且喷施效果好,成本低。

三、设施农业和林果业特色作物发展

1、设施农业。六户地镇设施农业示范园现有面积120亩,建有温室大棚68座。今年种植有油桃及蟠桃1棚,加工番茄、辣椒、西甜瓜育苗35棚,单棚产值2.5万元,效益达1.7万元。

2、特色作物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六户地镇区域特色,按照“绿色生态,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杨家道村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以鲜食葡萄为主,蟠桃、油桃、西瓜为辅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目前鲜食葡萄连片种植达到千亩,基础设施配套到位,道路全部硬化,交通畅通。合作社积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自律管理,今年新申请“新郁美人”葡萄品牌一个。六户地镇依托土炮营国家沙漠公园、杨家道村民俗村打造,以休闲观光旅游业带动瓜果的采摘、直销,解决瓜果销售难的问题,推动一产和三产的融合发展。

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建立六户地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对蔬菜瓜果的监管力度,尤其是针对对农业高效示范园的监管,确保生产绿色无公害瓜果。

2、加大对农资店禁用农药的宣传和检查力度,狠抓农资市场的源头治理,加强对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维修网点日常监管,杜绝经营假劣农资和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发生,3—8月份开展3次专项督查检查,检查农资经营单位和农机修理网点15家,农资和农机配件产品100余种。通过督查检查规范了我镇的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了我镇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农畜产品检测工作正常开展,以蔬菜销售单位为重点,对我镇辖区范围内的蔬菜经营单位开展定时抽检,对瓜果生产基地开展不定时农药残毒检测,截至目前,对3个蔬菜销售单位,瓜果生产基地开展抽检40次,抽检样品760个,合格760个;检测牛羊猪尿样128份,合格128份,严格把关,从根源上保证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五、农业技术培训情况

以科技之冬培训为契机,按照培训中心的统一安排,按照“模式化栽培,规范式管理,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工作。通过聘请专家教授,根据我镇农业发展需要,对病虫害综合防治、飞防技术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鲜食葡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整枝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截止目前,通过开设田间课堂、生产管理现场会、科技简报等形式,累计培训人员800人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了更多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自主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六、惠农强农政策及政策性保险落实情况

扎实做好2018年各项农业惠农政策工作(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农机补贴),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目前各惠农政策按要求做好了面积上报、报名登记、受益对象的确定、汇总、公示及信息录入工作,截至目前未发生错报、漏报、重报等现象,相关表格也已按要求及时上报至县农业局、农机局。

严格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宣传政策性保险在转移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引导农民积极参保投保。通过微信、QQ群、通知、技能培训班、发放保险宣传单等有效手段进行广泛宣传,目前我镇各类作物参保面积达到11.98万亩,涉及棉花、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

七、禁养区推进工作。

六户地共有鸡羊猪各一户,经过镇村两级宣传解释,养殖户都能接受并签订禁养协议,此项工作已完成。

八、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正常进行。

全镇七个村都配备专职防疫管理员,做到每次防疫前有普查、防疫后有总结。全年防疫牛口蹄疫558头,羊口蹄疫18452只,羊小反刍兽疫18452只,羊布鲁氏菌病1415只。猪口蹄疫3562头,家禽禽流感防疫66587羽,犬包虫病投药完成1084只。全年检疫牛122头、羊3574只、猪1525头,禽10650羽。秋季创田地村组织430只生产母羊,完成人工授精413只。

九、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访惠聚”工作队利用周一升国旗、晚研判早派工、夜校学习等多种形式发放非洲猪瘟明白纸宣传资料150份,消毒药品50瓶,增强群众非洲猪瘟防范意识。畜牧兽医站、食品药品监管站开展联合大检查,了解泔水流向,宣传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对全镇餐饮场所严格要求不得私自将泔水出售给养殖户喂猪。2、告知便民警务站做好拉运牲畜检查和车辆的消毒工作,一经发现没有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的一律扣押,与兽医站联系,由兽医站报县动检所进行处理。目前我镇生猪存栏1379头,其中养殖场1299头、散养户70户170头,均已发放宣传单和消毒药品。

十、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我镇现拥有各类拖拉机1215混合台,完成拖拉机审验任务1102台,审验率达到90%。驾驶员持证的有808人,驾驶证到期换证的143人;拖拉机新车报户30台,过户4台,丢失补证5人,农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为零。

十一、农机隐患排查工作

为加强我镇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消除农机安全隐患,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强调了工作要求。在今年的8月份我镇组织2名农机干部11名村干部,开展集中专项排查,分别对全镇23个自然村,逐村对拖拉机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发现有隐患的要求农机户能现场整改的就现场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限时整改。

十二、深松作业工作方面

按照自治州和县局农机深松作业补助政策实施方案,成立六户地镇农机深松作业领导小组和验收小组并扎实开展工作,积极向农机户、农牧民宣传农机深松作业政策、程序、要求及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办法。2018年深松工作依然采取整村整条田推进,由耕耘者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在闯田地村、陈家渠村两个村进行深松作业,深松任务20000亩,目前作业面积12000亩,镇农机站进行深松验收同步进行,验收覆盖率100%。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人员偏少。目前六户地镇农技站仅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且兼职有其他工作,在平时工作中无法满足全镇14万亩地的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2、辖区内“黑车非驾”还时有发生,驾驶员持证率很低,安全监理查处力度还不够。

2019年的重点工作:

1、棉花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提升棉花品质、规模种植提升效益为目标,实现推动企业带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今年我镇已经将棉花品种控制在了两个品种范围内,明年将探索由皮棉加工厂与棉花种植合作社、大户合作,采取单品种植的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建立棉花共性技术突破性发展试验示范区。规范农机服务,强化机械采收环节监管,严格按照企业加工棉花湿度、杂质等指标要求,做好棉花落叶剂喷施,按照采收时间要求,降低棉花水分和含杂率,满足棉花企业需求。推动促进轧花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优质种植协议,轧花企业与纺织企业签订供销合同。通过免费供应优良品种及优质优价等优惠,形成棉花“产、供、销”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篇10

一、我国涉农保险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特别是”国十条”的出台极大地刺激的保险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保险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国涉农保险与发达国家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除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外,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滞后性也阻碍的涉农保险的发展。加快调研和开发具有我国特色涉农保险是摆在各大保险机构的当务之急.除此之外我国保险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挥。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广人稀,如果盲目建立保险服务网点势必会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且资金短时间内也无法回笼。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扩展业务范围:一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邻城市农村建立网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整合车险与非车险业务包括商业农业保险业务;二是距离城市较远的旗县区农村地区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尽量与当地营销服务部正和资源。三是要利用整合邮政服务网点、移动和联通服务网点联合对边远山区和经济严重欠发达地区。

二、建立健全农村服务和电子商务网络

我国保险业相对发展薄弱,从人员配置、机构网点、电子商务平台、物流配送和相关配套产品开发和推广,均严重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致使我国农业发展抵御能力严重不足。截止目前保监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三线以上城市保险机构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6.75%,旗县区等区域的覆盖率已经达到83.55%,但与其对应的县镇乡覆盖率不足15.74%,每百村平均拥有的保险网点和机构不足3个。统筹城乡保险市场,加强农村保险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现阶段十分紧迫的任务。各大保险公司通过本公司的经济技术实力,建立农业网点的规划方案,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网点的人员培训、电子平平台开发、重点网点铺设、相关产品的前期调研和开发。并且逐步推进网点建设,前期可以挑选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县乡镇,通过县乡镇带动周边村镇区域,不断拓展涉农保险。

三、开发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的涉农保险产品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全面铺设网点建立相关实体机构与当前保险业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农村保险业的保险覆盖面积和保险深度远不及城市,在市场经济下考虑保险公司盈利情况不足前提,加快涉农电子商务保险是当务之急。但截至目前我国所有保险公司涉及农业的保险产品相对较为匮乏。加快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保险产品尤为重要。一是开发价格相对低廉的涉农专用保险方案和条款,根据地域和经济情况制定保险专属产品,并控制保险公司盈利情况。二是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快捷平台,推广涉农电子保单和验证码签字制度。避免因距离无法投保的问题。三是充分整合当地县域政府服务机构职能,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争取整村投保节约成本。四是建立涉农保险大灾基金通过第三方管理,由政府、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三方联合管理,实行公开管理机制使用大灾基金,保证使用公平公正。

四、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

提供农民需要的附加服务,以优质服务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使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包括保险性质,保险作用及一些基本保险知识,让农民了解保险,是保险真正成为服务农业的坚强后盾。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几个节点:一是宣传时间的把握,注重时间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有针对性的避开农忙时节和涉农业务的区域阶段性;二是宣传的方式方法,在宣传过程中需要点面结合的方法。在公共权威性的平台注重专业和权威性,在区域性平台宣传要根据区域特点开发特色、针对、全面和温馨等原则,使人通俗易懂;三是承保和理赔相结合,广大农村百姓注重乡情,因此在前期承保和理赔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民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是一起办理,避免因保险专业知识的理解导致理赔问题;四是宣传渠道,虽然如今的宣传方式日新月异,但受到经济发展和地域的分布导致许多新的宣传手段不一定适合广大农村地区,前期可以采用农村网点如:村委会集体讲座,收音机宣传、村口海报、宣传折页等相对传统的手段。并逐步向手机短信、彩信、微信、地方电视台宣传等过度。

五、将电子商务作为服务“三农”的排头兵

收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原因的限制,要快速发展我国涉农保险业务的发展,势必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一是现有平台如邮政公司、移动联通收费网点等现有资源,深入合作,合署建立合作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三方合作的方式快速推进网络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互惠互赢,既保障合作者的利益又能快速稳定的建立完善的商务运行平台,弥补服务缺口。二是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快捷平台,推广涉农电子保单和验证码签字制度。避免因距离无法投保的问题。三是运用成熟的物流平台,将必须送达的回执如:投保单、保单和现场照片等要件可以通过与邮政等快递机构合作,避免二次投入。

六、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国家应对涉农保险的措施

(一)完善涉农保险立法和政策扶持

国家应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将保险保障范围、保险公司职责范围、理赔准则和巨灾保障基金管理进行细化说明。政策上扶持保险机构铺设网点建立商务平台,条件允许可以试点开办重点农业大省的省级通保工作。此外,保险机构在设立新的涉农机构或者电子商务平台时的网络运行线路和相关数据平台开辟绿色通道。

(二)形成竞争机制,加速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

通过承保理赔等范围内考核,引进退出机制,将机构、网点、服务、价格和新产品等项目纳入考核,激励保险机构对涉农网点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投入,形成激励政策,使其快速的形成完善的涉农保险服务体系,方便广大农民购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