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综合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综合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综合管理

篇1

方法:建立分层监控管理制度及流程(护理部压疮管理组,大内科护士长、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科护士长、科压疮质控组长、主管护士),明确各级职责;应用PDCA循环管理压疮的护理,保证压疮防治措施的落实,进行动态、实时管理,加以持续改进;信息化压疮上报(难免压疮登记表、压疮发生登记表及压疮转归登记表),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等。

结果: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前(2011年)后(2012年)住院老年患者压疮发生情况比较,实施后难免压疮发生率为0.9%,压疮好转/治愈率为95.2%,压疮上报率为100%。

结论:综合管理模式使压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预防治老年患者压疮的发生,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关键词:综合管理 老年患者 压疮 分层监控 PDCA循环 信息化上报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00-02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发生率为10%~25%,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的老年人死亡率增加6倍[1]。压疮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一直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对压疮实行全面、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降低压疮发生率,是护理质控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科自2012年1月开始对住院老年患者实施压疮综合管理模式,建立分层监控管理制度及流程,住院第一天主管护士即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对Braden评分符合高危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压疮的防治,压疮信息化上报等,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2011年同期出院老年患者678例(申报难免132例,男78例,女54例),2012年同期出院老年患者656例(申报难免102例,男68例,女34例),年龄60-98岁,平均年龄72.38岁。

1.2 方法:对我科自2012住院老年患者117例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分层监控管理,PDCA循环管理和信息化上报,每月进行资料分析、整理、统计,与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前(2011年)进行观察、对照比较难免压疮发生率,压疮好转/治愈率,压疮上报率。

2 结果

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后(2012年)难免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压疮好转/治愈率显著提高,压疮上报率为100%。2011与2012住院老年患者压疮情况比较见表1。

3 结论

压疮综合管理模式。

3.1 分层管理制度及流程。分层管理能很好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加护士对压疮的监控管理热情,提高护士的管理意识,对压疮高危病人和带入压疮病人进行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使住院患者得到及时、安全、专业的压疮护理。为此我院建立各级监控小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评价标准,明确各级职责,对压疮管理实施前、过程、终末控制,为临床护士提供明确的压疮护理指引,实行无惩罚呈报及层级管理制度。操作流程:“责任护士评估-科室上报或申报-科护士长审核、指导-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会诊指导-上报大内科护士长-上报护理部-科室监控-科护士长督查评价-反馈护理部、压疮管理组”。

3.2 PDCA循环管理。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英文缩写,这个循环包括质量保证系统活动,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转,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我科不断实践PDCA循环,建立压疮护理效果跟踪表,对护理措施进行持续改进等,降低了难免压疮的发生,压疮好转/治愈率得以明显提高。科室采用“五早五到位”预防压疮,包含:早评估、早报告、早落实、早指导、早督查;同时做到落实到位、评估评价到位、指导督查到位、培训到位、持续改进到位。对存在有风险的患者进行预防性管理,建立压疮报告制度、会诊制度。老年患者住院第一天即进行筛查,Braden评分≤12分符合高危患者,由主管护士填报压疮评估及难免压疮申报表、压疮监控记录表,上报科压疮质控组长、科护士长,大内科护士长,请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会诊指导监控。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每周下科室进行监控、指导两次,并填写监控记录。患者Braden评分≥16分时科室上报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审核,通过后停止监控。患者出院/死亡/转科后3日内主管护士记录压疮转归情况,完成后交医院压疮管理组,另复印一份留在科室。具体干预措施包括:床头悬挂“防压疮”警示标志,向病员及家属讲解压疮发生的原因;建立翻身卡(注明翻身时间、执行人)、正确搬运病人;操作时避免拖、拉、推病人;给予减压用具(气垫床);保持床单元及衣物平整,干燥和无渣屑,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局部创面用药、贴保护贴;每班交接,评估等。

3.3 信息化上报。压疮上报流程与监管系统的应用是实现压疮防治与监控管理的有效手段,而压疮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为压疮防治与监控管理提供依据。新入院高危患者当天上报,会诊后每周两次下科室监管指导,科室压疮质控小组每月向护理部及管理小组上报难免压疮登记表、压疮发生登记表及压疮转归登记表的具体数据,出院后3日内交压疮评估及难免压疮申报表、压疮监控记录表。科室上报率为100%。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综合管理模式在老年患者压疮防治中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实现压疮防治与监控管理的有效结合,强调的是压疮预防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充分发挥临床护士在压疮预防中的主要作用和病区护士长,造口及慢性伤口小组在压疮预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准确了解临床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做到动态监管、及时介入,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使压疮好转/治愈率显著提高,压疮上报率为100%,从而整体提高医院基础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篇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威胁老年人生命最常见的疾病,其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分别是6%和12%〔1,2〕。老年人ACS冠脉病变常为多支血管病变,且复杂,慢性闭塞病变也较多,社会、经济、患者、医院等因素影响老年ACS患者治疗的决策,还有部分患者存在介入禁忌证,无法实现血管重建。本研究旨在探讨未接受血运重建治疗而采用药物治疗的高危患者进行强化随访管理后的效果,以通过长期管理及二级预防,使其能够达到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相近的临床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老年住院患者80例,年龄65~88〔平均(70.5±2.8)〕岁。排除合并脑血管疾病、腹主动脉瘤、周围动脉病、伴有意识及理解障碍、语言表达及交流障碍、肢体障碍者。干预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两组治疗方案和用药相同。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无显著差异。

1.2 干预方法 强化随访管理包括标准电话访问管理和定期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管理,增加随访次数。标准电话访问管理是以护士为主导的措施,简便易行且成本较低,可以产生积极效果〔3〕。两组患者均在出院前1天接受病房的康复指导,对干预组ACS高危患者进行危险评估(采用TIMI危险分层方法分析心血管事件发生率、GRACE评分、出血评分),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进行电话随访1次,第2个月每2周进行电话随访1次,第3~6个月每月进行电话随访1次,同时每1、2、3、6个月门诊复查1次。该访问与医生同步完成,涉及治疗内容与医生协商后再对患者进行指导。对照组出院后研究者不进行电话随访,只有医生在其出院后1 w进行电话随访1次,但研究者鼓励其来电咨询并回答相关问题。该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在知情并积极参与下协助完成。

1.3 评价指标与方法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照顾情况、医疗付费方式和临床资料。电话访问的效果观察指标包括: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水平、心理压力与应对能力、居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诊情况;门诊复查观察指标: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t和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 共完成76例患者全部资料的收集,其中干预组39例,对照组37例。1例因其去外地居住失访,2例由于发生心肌梗死死亡,1例因通讯问题跟踪2个月后无法继续访问。两组一般资料在干预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6个月后认知水平的比较 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疾病相关知识的平均得分〔(8.49±1.5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1±1.28)分〕(P

2.3 两组6个月后心理压力及应对能力的比较 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心理压力及应对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

2.4 两组6个月后居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诊情况比较 干预组39例口服药漏服累计总次数为52次;完成定期门诊复查156次,因药物不良反应复诊5次,提示有出血倾向3例;对照组37例口服药漏服累计总次数为306次;完成定期复诊98次,出现心脏恶性事件2例。两组口服药漏服累计总次数有显著差异(P

2.5 两组6个月后门诊复查指标的比较 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门诊复查时检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心肌酶、血凝四项等化验指标,干预组血脂、血凝四项指标达到临床治疗标准,有27例(69.23%)心电图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有14例(37.83%)血脂、血凝四项控制不理想,心电图STT改变幅度低于干预组。

3 讨 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而在老年人中心血管疾病多见,社区机构缺乏高学历人员,相比国外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及健康教育实施者〔4,5〕,目前大部分省市没有完善的心脏康复机构,而院外的随访主要是出院后的短期教育,对老年ACS高危患者无法实现长期干预计划和健康行为的监督管理。有研究证明,长期健康教育已经证明能够有效降低危险因素水平,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6〕。 通过对老年ACS高危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强化随访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干预组心理压力减轻,应对能力提高,达到随访的预期目标,帮助老年人解决有关自我护理、自我监测、控制致病因素、症状识别和正确的应对措施,所以本研究提示,对老年ACS高危患者进行长期健康教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对老年ACS高危患者电话随访指导用药和定期复诊是控制病情发展和尽早发现疾病恶化的重要措施。梁岩等〔7〕研究显示,随访期间药物治疗,特别是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及调脂药物的应用可减少死亡,延长生存时间。ACS强化降脂治疗目前已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另外对老年ACS高危患者首选药物治疗,而抗血小板和抗血栓治疗常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增加了老年ACS患者居家治疗的风险。本研究显示干预组遵医行为好于对照组。电话随访可以有效地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和提醒患者及时复诊,为临床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提供支持,降低治疗风险确保治疗计划实施,有利于病情恶化征兆的观察和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预后好,患者获益。多种生化指标的监测在我国目前社区中无法全部完成,必须在复诊时由具有大型生化检验设备医疗机构完成,这样不仅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医疗资源,还可以通过强化随访进一步观察老年ACS高危患者的检验指标。本研究提示,强化随访管理可以提高医生对患者实验室检查的满意率,更有效地执行二级预防。

强化随访管理能够提高老年ACS高危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居家治疗风险和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是一种可行的院外护理形式。本研究为有效地执行二级预防提供了依据,还可以扩大样本量及将低中危患者纳入研究,同时可以考虑社区共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8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8.

2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5.

3 Benatanr D,Rondmass M,Ghitelman J,et al.Outcome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Arch Intern Med,2003;163;34752.

4 Cobb Stephanic L.Eff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lifestyle chang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J〕.AANP,2006;18(1):319.

5 Watson K.Managing cardio metabolic risks:an evolving approach to patient care critical pathways in cardiology〔J〕.EBM,2007;6(1):514.

篇3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4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年龄60-80岁,病程为8-15年。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4例,研究组24例。两组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6),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24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包括用氨溴索化痰,用青霉素、舒巴坦、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等进行抗感染治疗。研究组24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用氨溴索化痰,用青霉素、舒巴坦、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等进行抗感染治疗,止咳,必要时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进行平喘,最重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气喘、咳痰减轻、咳嗽消失、血常规结果示无急慢性炎症、日常生活能自理、6个月之内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发生;好转:气喘、咳痰稍有减轻、咳嗽基本消失、血常规结果无急性炎症,但仍有慢性炎症存在、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3个月之内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发生;无效:气喘、咳痰无明显改善、咳嗽未改善、血常规结果示急慢性炎症仍有存在、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协助、1个月之内即有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对照组24例采用对症治疗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有9例达到治愈,7例好转,8例对症治疗无效,治愈率为39.13%;研究组24例采用综合治疗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有14例达到治愈,6例好转,4例对症治疗无效,治愈率为60.8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连续发生2年以上,每次持续2个月以上的咳痰、咳嗽或气喘的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病情进展后可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的器质性慢性疾病。其主要发病因素为:

3.1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氧化氮、氯等气体,对支气管粘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其他如二氧化硅、煤尘、棉屑、蔗尘等也刺激支气管粘膜,并引起肺纤维组织增生,使肺清除能力遭受损害,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3.2 吸烟 现吸烟被公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发病因素,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又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

3.3 过敏 主要对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来说,变态反应使支气管痉挛、收缩,组织损害和炎症反应,继而发生慢性支气管炎。

3.4 感染 可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目前认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莫拉卡他菌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菌。

3.5 气候变化(尤其寒冷空气能引起粘液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在冬季,患者病情波动与温度和温差有明显关系),营养(缺乏维C,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增加血管通透性;缺乏维A,使支气管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及年末的修复机能减弱,溶菌酶活力降低),遗传等也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为非感染(遗传、过敏、吸烟、空气污染)和感染因素的长期存在引起支气管、气管粘膜发生慢性炎症,使气管、支气管粘膜分泌大量粘液。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①咳嗽,可能是支气管。气管粘膜慢性炎症及气管、支气管慢性炎症后分泌的粘液刺激气管、支气管产生的。②咳痰,可能是支气管、气管慢性炎症后粘膜分泌大量粘液引起的。③喘息,可能是支气管、气管粘膜慢性炎症后粘膜分泌大量粘液但未排出,导致支气管、气管管腔缩小,气流通过不畅引起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如未及时治疗、控制,会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阻塞性肺气肿等慢性疾病,影响患者的其他脏器的功能,导致患者其他脏器功能减退甚至衰竭,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

篇4

老年患者由于老龄各脏器生理功能均下降,再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当出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易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增高,为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死亡率,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大面积脑梗死并发MODS患者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46例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经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明确诊断[1];②MODS诊断符合机体遭受感染或非感染因素的严重打击(24 h)后循序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并达到各自器官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2]。均于发病当天至3 d内入院。③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65~89岁,平均78.5岁;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前无明显器官不全表现。 本组病历符合上述标准,并排除入院后24 h死亡的病历。

1.2 临床表现 46例患者中累及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者21例,累及3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者15例,累及4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者10例。35例合并呼吸功能不全;32例合并心功能不全;25例肾功能不全;18例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肝功能受损10例;7例合并DIC 。器官功能不全的顺序为: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肾功能不全。临床转归:救治存活15例,好转率32.61%;死亡31例,死亡率67.39%。

1.3 护理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护理原则。加强急救及预见性护理。

1.3.1 原发病的观察与护理 有效救治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及时有效降低颅内压,严密观察病情,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护,包括呼吸、循环及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的变化、生命体征等监测。如观察到患者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血压急剧上升、脉搏变慢或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等脑疝前驱症状,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对有肢体活动障碍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加强基础、生活、安全护理,协助翻身,预防压疮,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衣物,保持床单元整洁,设床栏防坠床;禁食的患者予静脉补液,必要时予留置胃管行鼻饲以保证营养的供给。

1.3.2 呼吸道支持与管理 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有无呼吸暂停。进行持续无创指脉氧监测,定期检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病情予鼻塞或鼻导管吸氧,纠正、改善低氧血证和或CO2潴留。一般氧浓度在30%~35%。保持氧饱和度大于90%。老年人肺部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3]。因此要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本组患者多为意识障碍不能自行咳痰者,且痰液黏稠不易排出,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盐酸氨溴索粉针30 mg或10%氯化钠注射液10 ml,2~3次/d氧气超声雾化吸入20 min后叩背进行不定时电动吸痰护理。注意观察痰液的性状、颜色及量如发现痰液增多且伴体温上升趋势,应考虑有呼吸道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3.3 循环系统监测 予24 h心电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急性期为保持脑灌注,一般血压维持在150~180/90~120 mmhg,过高考虑颅内压增高,过低可能出现休克。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血压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及时准确采集送检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谱。必要时行CVP监测等,以了解病情动态变化指导抢救。根据病情有计划地安排每日输液序,控制静脉输液速度,一般30~40滴/分。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注意保持出入量平衡,减轻心肌负荷,避免紧张、兴奋、进食过饱、感染、用力排便等。

1.3.4 加强胃肠功能的保护防治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以呕吐咖啡样物或解柏油样便,胃液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均可诊断为应激性溃疡[4]。在护理上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及呕吐物性质、量、颜色,如发现患者呕吐咖啡色液体或解黑便时,则提示并发有溃疡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严密观察血压、尿量、脉搏、皮肤与甲床色泽;必要时予持续胃肠减压,冰盐水洗胃;作好定血型交叉配血、输血准备,防止失血性休克。

1.3.5 注意监测肾功能和加强泌尿系统护理 观察并准确记录尿量,定时监测尿比重,肌酐、尿素氮、血渗透压与血钾的变化。有肾功能不全时,控制入量,加强利尿,改善肾功能。留置导尿管者按医嘱进行膀胱冲洗。加强会阴和尿道口的护理;定期采集送检尿常规及培养;以了解有无泌尿系感染。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用甘露醇时,应警惕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发现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少尿血清肌酐升高时,即提示出现肾损害的表现,应立即停用甘露醇,改用其他脱水剂,同时热敷双侧肾区[5] 。

1.3.5 肝功能的保护及监测 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和颜面、巩膜有无黄染,肝区有无压痛;有无腹水。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提示出现肝功能损害时及时采取护肝措施:静脉应用护肝药物;清洁胃肠道,使用抑制肠菌生长的药物,减少氨的产生。

1.3.6 其他

预防压疮及营养支持,予使用气垫床,定时翻身拍背加强基础护理,有效预防压疮。通过胃肠内、外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长期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易引起静脉导管感染,应加强导管护理,配制、更换液体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除禁食的患者予静脉补液完全静脉营养外,均尽早予留置胃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以保证营养的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鼻饲者加强口腔护理。糖尿病患者须同时防治高血糖,予胰岛素控制并动态监测血糖水平。行每两小时或三餐前、后微量血糖监测。

2 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由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所致,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1]。老年患者因由于老龄、各脏器生理功能均下降,再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一旦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功能障碍,即出现MODS,加之卒中后往往会出现意识、语言障碍,使患者与医务人员交流障碍,早期一些症状容易被忽略。因此对着类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如何去观察病情变化,掌握重要监护仪的使用及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数值,力争将各种危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MODS的发生率。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MODS患者,病变十分凶险,变化极快,病死率高,治疗护理难度非常大。患者死亡与衰竭的脏器数目密切相关,衰竭的脏器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6]。本组病历病死率与患者年龄,受累脏器功能不全数目呈正相关。在护理老年大面积脑梗死并发MODS患者时,护士只有具备系统扎实的神经专科及重症急救知识,才能在护理过程中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掌握病情,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可靠的病情信息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病的同时,应采取对肺脏、心脏、胃肠道、肝、肾脏器功能的保护及监测;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做好专科护理基础、生活、安全心理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和纠正MODS,减少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发MODS的发生,降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发MODS患者的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78-180.

[2] 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66.

[3] 杨雪梅,杨杰,刘茜.重症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分析,海南医学,2007,18(10):68.

[4] 于双弟,秦慧群.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和护理.华夏医学,2007,20(2):365.

篇5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合并多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同时老年患者多有伴随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因素使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不佳。75岁以上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1-2]。近年来,笔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2例,取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07年10月确诊的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0例。所有病人随诊1年,对于1年内不能坚持治疗的患者和死于非心脏原因的患者均未入选在内,对有出血性脑卒中、消化道出血史以及其他严重出血史患者也未入选在内.随机分两组:丹红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75~82岁,平均78.47±2.26岁;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74~83岁,平均79.06±1.84岁。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两组相同,丹红组住院期间采用山东荷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糖尿病者除外)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后每月连续用丹红注射液5天,方法同上。治疗时间为1年。

3 治疗结果

3.1 出血并发症比较:

见表1。丹红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血痰各1例,对照组消化道出血、血尿各1例,两组均无颅内出血以及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2 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比较:

见表2。丹红组慢性心率衰竭和1年死亡率均较对照组低(P

4 体会

近年来有临床研究表明,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3]。丹红注射液是由中药红花和丹参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红花黄素,丹参酮如丹参酚等多种化合物,为纯中药制剂。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调节血脂、抗氧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增加血流量的作用[4]。本观察也表明,对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能得到更好的疗效。

5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710-725.

[3]张远,陈文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1):3-4.

篇6

1老年ACS 的临床特点

1.1高龄者病死率高。

1.2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易发生并发症:易并发肺、肾、脑等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 心性猝死及住院死亡率高。

1.3老年人心血管病理生理的改变: 老年人血管硬度增加,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减少, 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老年人血管再生功能下降,侧枝血管形成不良;老年人对B-肾上腺刺激反应减弱,使交感神经系统在急性心肌损伤维护心脏功能中代偿作用减弱;老年人多存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1.4对造影剂、抗血小板及抗凝等药物耐受较差,易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消化道出血、血细胞减少等。

1.5术后压迫穿刺局部易形成下肢血栓、淤血、迷走神经反射及假性动脉瘤。

1.6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高及术前长期卧床者较多, 术后易发生肺梗死。

1.7老年人常常有前列腺肥大易发生排尿困难。

1.8老年人发生ACS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如恐惧、思想顾虑重重、失眠、焦虑、抑郁、易怒、自卑、固执、依赖性强、自我中心意思、要求苛刻等。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李梦芳等的研究表明对于老年冠心病接受PCI 治疗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能使其主动配合诊疗和护理,这对改变患者的心态增加治疗信心,从而延长寿命,以及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1.1术前心理护理 及时向患者说明手术目的、意义、方法、术式及预后效果,防止因担心而引发焦虑。做术前准备时,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配合的注意事项。

2.1.2术中心理护理 对严重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的患者术中护士除与患者沟通交流外,还可嘱患者深呼吸减轻焦虑,轻轻握住患者的手或轻轻拍拍患者的额头以减轻恐惧和焦虑。

2.1.3 术后心理护理 对于忧郁的患者,护士应针对负性情绪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并配合松弛疗法和生活指导。对偏执易怒的患者,应帮助其意识到必须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学会控制情绪,减少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注意调整心态,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3围手术期的护理

3.1术前急救

3.1.1迅速评估高危险度的ACS 必须迅速地评估患者是否有高度危险的ACS,根据老年患者的主诉、病史、心电图准确评估,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老年患者,除急查心电图外,更应加强血清心肌酶学、肌钙蛋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在获得检查数据和医生做出诊断之前,选择必要的紧急处置措施。

3.1.2快速处理和有效干预 高龄是ACS死亡最强的预测指标之一。高龄也增加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房颤动和心肌穿孔的危险。一旦老年患者明确了ACS 的诊断,快速和有效的干预即迅速开始。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持续的心电监护;止痛、镇静。

3.1.3术前准备 急诊PCI支架置入术必须在患者急诊入院后90~ 120 min 完成,应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一般选择左上肢或左下肢的静脉置入留置针,立即心电监护,吸氧,给予镇静、止痛。予腹股沟和会备皮,导尿。AM I 患者通常在入科30 min 左右入导管室行急诊PCI,部分心源性休克患者于床旁置入主动脉内囊反搏术后入导管室,或于急诊室置入临时起搏器及IABP 后直接入导管室,由CCU 病房医生及护士连接好除颤仪、携带急救药品护送至导管室。

3.2术中抢救

3.2.1准备抢救仪器、药物;严密观察病情。

3.2.2配合插管、扩张 当引导管或扩张管插入冠状动脉时,很可能因机械刺激冠状动脉导致痉挛,而引起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时,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护理。

3.2.3术中及时肝素化,当放置引导管后,立即静脉推注肝素6000U~8000U,如手术时间超过1h,应每隔1h静脉注射肝素1000U,防止血栓的形成。注意患者有无因冠状动脉血流被短暂中断引起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一旦出现,即按医嘱给肌肉注射度冷丁50 mg 或静脉推注吗啡稀释液。

3.3术后护理

3.3.1 术后一般护理 患者回CCU 病房,严密心电监护,监测激活凝血时间,严密观察有无术后心绞痛、穿刺局部有无出血、淤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外周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包括血管损伤、出血及血肿、动静脉瘘以及血栓性并发症等。血管并发症可能导致永久的损伤和致残甚至发生死亡,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3.3.2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 严重心律失常是老年急诊PCI 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PCI术后易发生低血压,应动态观察血压变化。急性冠脉闭塞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应经常了解和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症状,并动态观察心电图表现,如有异常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3.3.3造影剂反应的护理:造影剂过敏所致的过敏性休克,也可能在应用造影剂几小时后发生。告知患者对比剂对肾脏有损害,早期适量多饮水,勤排尿,可减少造影剂在肾脏内的储积。

3.3.4穿刺局位及鞘管的护理 行股动脉入路的患者应保持平卧位,穿刺术肢自然伸直或微微外展,防止鞘管扭曲或断裂。密切观察鞘管处有无渗血,发现渗血及时处理。

3.3.5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期间的护理 老年急诊PCI 患者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因此要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术后抗凝药物的剂量,同时还要确保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到位,防止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

3.3.6 生活护理 对于老年急诊PCI 患者术后应给予舒适卧位。床头可摇起20~30b,术侧下肢自然伸直或外展,可适当侧卧,但避免暴力性屈伸动作。为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于术后做下肢活动操饮食方面应予以低盐、低脂饮食,进食不可过饱。有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调整好饮食。

3.3.7康复指导 向患者说明继续服药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介绍植入血管支架和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再狭窄及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有: 服用波立维75 mg,1次/d,要1a左右;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0.1g~0.3g ,1 次/d,每月复查APT T1次。嘱患者如发现有出血征象及其他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97-01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对患者身体危害相对较严重,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同时需要配合优质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护理时,使用综合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1]。为详细分析综合心理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3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3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3例,女性9例,男性14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14±23)岁;对照组患者20例,女性9例,男性11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6±2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按照医生的嘱托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以及病情监护,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保证病房的整洁卫生,对患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情况进行预防和有效的护理[2]。

122观察组观察组常规护理内容与对照组一致,患者接受综合心理护理干预:①分析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首先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日常交流,积极的了解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的感受以及心理负担,分析并总结患者的性格,根据患者学历、经历等身份背景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3]。②针对性心理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性情沉稳多疑的患者,在进行心理护理期间要注意心理护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以及案例讲解时要格外注意措辞准确,避免让患者产生质疑,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4];对性格较为感性,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应当尽量从感性角度着手,增加经典案例和实例的介绍,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注意鼓励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提高患者治疗信心[5]。③其他方面心理调节。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全过程都要注意自身的态度和措辞,保持温柔和蔼的护理态度,避免过度严肃或者态度恶劣等情况,不要将自身的负面情绪带入心理护理工作当中。在进行病房内环境维护、饮食搭配等工作时应注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按照患者的喜好布置,帮助改善患者的心情。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选择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高[6]。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并以x2检验,若P

2结果

21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SAS评分(424±58)分,SDS评分(416±73)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583±62)分,SDS评分(574±75)分。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

22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PF(821±43)分、RP(598±92)分、BP(734±75)分、GH(703±123)分、VT(684±164)分、SF(718±124)分、RE(804±112)分、RE(816±223)分、MH(584±104)分、HT(723±113)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F(732±53)分、RP(423±101)分、BP(586±83)分、GH(534±112)分、VT(416±142)分、SF(557±112)分、RE(553±212)分、RE(566±194)分、MH(442±103)分、HT(564±107)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

篇8

【关键词】急性腹膜炎;老年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473.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68-01

随着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急性腹膜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于出现漏诊,没有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造成多发性腹内脏器的病变,甚至出现死亡[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具体说明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占有60例,平均年龄72.4岁,女性有40例,平均年龄68.7岁。这些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身体不适、腹部压痛、停止排气等,病因为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继发性腹膜炎、腹内脏器穿孔、腹内脏器急性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原发性腹膜炎等。

1.2 一般方法

对这10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观测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并发症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结果

3结论

老年急性腹膜炎症状不明显,若不稍加留意,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对其作出全面的检查,根据检查资料对其症状作出判别。本组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100例,其中存在典型腹膜刺激征的患者仅43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肠鸣音减弱为主,体征发热患者有39例,白细胞数上升患者有64例,中性粒细胞数超标者有62例,腹穿可抽吸气体、液体者有14例。10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中存在14例漏诊,会出现此种情况时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组织、细胞出现退化或变异,身体机能不足,炎症反应相对低下,其各方面症状不突出,在患者诊断时嘱其作腹腔穿刺、腹部X线片或透视等,可为进一步诊断疾病提供参考依据[2]。本组73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病死率为8.21%,非手术治疗患者病死率为18.51%,两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后,观察到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行手术治疗效果更佳。

随着时代与医学的不断发展,麻醉技术、监护技术日益提高,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应在可行手术的时期,就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从而彻底解决疾病的困扰,帮助其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他们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腹腔镜下手术是治疗老年急性腹膜炎最佳的手术方法,早期对该病进行诊断,可减少病死率的发生,也可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3]。当老年人各项器官、组织、身体机能不足时,尽早行手术治疗,易于术后治疗效果和恢复,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应在早期就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进一步控制疾病的发展,有助于降低该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术后治疗效果,帮助老年人治愈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其寿命的延长,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蒋燕萍.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甘肃省卫生学校,2004(22):22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47-03

Applica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ty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KANG Zhimin1 SUN Qicai2

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haoxing City Center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3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Zhejiang Hospital, Hangzhou 3112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the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ty(THA), to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All 46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23) and observation group (n=23),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l,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8 h, 24 h, 48 hVAS score, preoperative and after postoperative 4 months, 12 months, Harris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VAS score, Harris sco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preoperative (P>0.05);VAS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at 8 h, 24 h and 48 h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Femoral neck fracture;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的2%~6%,而且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活动范围增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2]。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疗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骨科医生的肯定。随着人们对该技术的不断深入了解,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手术后患者不能立即下床活动,因此相对易引起患者术后包括脱位、松动、撞击、感染、骨溶解、金属过敏、神经麻痹、疼痛甚至是死亡等各种并发症[3,4]。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可直接影响THA的疗效,因此老年股骨颈骨折THA的围手术期护理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5]。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23例股骨颈骨折THA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的23例患者对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THA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46例,男17例,女29例;年龄61~76岁,平均(69.5±9.4)岁;致伤原因:滑倒伤36例,车祸伤7例,坠落伤3例;其中左侧股骨颈骨折21例,右侧25例;34例(73.9%)有骨质疏松,19例(41.3%)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均无意识、精神或智力障碍,能与护理人员很好沟通并配合康复训练,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对照组男9例,女14例,年龄61~74岁,平均(68.15±9.82)岁;观察组男8例,女15例,年龄63~76岁,平均(68.25±10.5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综合护理干预小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入院时责任护士热情接待,耐心与患者沟通,对其病情表示同情、理解,并给予安慰,鼓励患者倾述以了解其心理需求,对其心理需求尽量给予满足,交流过程中应面带微笑,语言要和蔼、亲切,以初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消除其心中的疑虑,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②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采用恰当的形式介绍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相关知识,阐明THA治疗的必要性和优势,介绍麻醉和手术的基本步骤,强调良好心理状态与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使患者以良好的形态接受手术。③术前指导:指导患者床上早期进行患肢功能训练、训练、深呼吸训练、习惯床上大小便、术前禁食水等各项术前准备。④家庭支持: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鼓励其参与患者的护理,向家属讲解患者不良情绪对预后的影响,要求家属尽量在患者身边陪伴,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鼓励患者。⑤术后疼痛护理: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为患者营造舒适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引起疼痛;及时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等积极信息,积极解答患者术前担心的问题;通过播放患者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和音乐、聊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和缓解其疼痛程度,对疼痛难以忍受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⑥术后护理:患肢保持外展30°的中立位,不能过度屈曲或伸直,不能盘腿或侧卧,仰卧时可将软枕或厚垫置于两大腿之间。⑦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了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延缓退行性改变,常需做各种功能锻炼,主要有慢下蹲运动及快、慢步交替行走等。并且在进行这些锻炼时,患者要心态平和,不能急躁,注意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原则。尤其是老年患者,其关节生长功能较年轻人更弱,因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给患者制定合理可行的锻炼方案,帮助其身体机能尽早康复。鼓励患者按计划进行恢复。训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由弱到强”及“活动范围由小到大”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⑧预防并发症护理:患肢术后2w内应保持直腿外展20°、内旋5°以预防假体脱出;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期帮助拍背、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以预防肺部感染和褥疮;术后患肢采用弹力绷带包扎,并适当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除早期肢体训练外,帮助患者按摩患肢,加强其被动活动,注意观察肢端颜色、有无肿痛等情况,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⑨出院指导:向患者发放本研究小组编写的THA院外康复训练指导手册,帮助患者制订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意义,由责任护士负责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指导和解答康复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术后疼痛评价标准 应用VAS量表进行评级,疼痛程度由轻至重0~10分。

1.3.2 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采用Harris评分法于术前、术后4个月和12个月从日常活动能力、步态、疼痛、关节活动和关节畸形5个方面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满分为100分[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8 h、24 h和48 h的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8 h、24 h和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的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3 两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髋关节假体植入物取代原来损伤的髋关节的外科手术[6]。置换手术包括完全置换和部分置换[7]。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减轻关节炎的疼痛或修复严重的身体关节损伤,是髋部骨折治疗的一部分[8]。髋关节置换术目前是最常见的骨科手术,虽然患者短期和长期的满意度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随着材料科学的进展、制造工艺的改进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髓关节病变的临床外科治疗中。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手术疗效的保障尤其重要[9,10]。

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可降低患者对术后功能训练的依从性,有研究报道微笑和语言可缓解疼痛,如护士向患者微笑10 min,患者疼痛程度可减轻几小时,若进行5~10 min的语言沟通,疼痛缓解可持续18 h[11],本研究中护士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疼痛程度,并采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术后8 h、24 h和48 h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支持、语言交流及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增加舒适感。

篇10

【关键词】冠心病;意大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综合康复训练;心理治疗;运动耐量

The effects of compos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therapy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Italia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OU Jianying,LI Zhijun,YANG Yanjie.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isity,Guangdong,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e the effects of compos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therapy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italia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Methods Choose twentytwo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such as Po nitrate esters 、enteric coated aspirin 、CEI ect.Entir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professional psychotherapy.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3 days,the patients started stag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fter 3 staged,observed the patients’ heart rate,blood pressure,changes in ECG during treadmill exercise,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any angina episode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prolong total exercise time(P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alia;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Compos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sychotherapy;Exercise tolerance; Treadmill exercise test.

作者单位:519000珠海,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科

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如何控制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如何改善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尝试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治疗冠心病患者,国内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介入治疗、中医治疗及各种运动治疗。那么国外的医院又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其疗效又如何?本文就想大家介绍一下意大利某康复医院他们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进行了首次PCI的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55~70岁,平均(62.7±5.3)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6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症10例。所有患者除外一个月内发生或急性心肌梗死或进行了再次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者;除外严重心率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其他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禁忌者;除外肺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青光眼、肝肾功能异常者等。入选患者分别在入院前及3个阶段治疗后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及心理测试。

1.2 治疗方法 患者除行PCI治疗外临床上均采用常规的药物疗法与国内相似(口服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转换酶抑制剂等)。心理治疗于入院时就开始贯穿整个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天进行心理指导、心理治疗及饮食指导。综合康复训练于PCI术后第3天开始,每次训练均给予心电、血压监测,运动强度以最大心率的70%~80%作为靶心率。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三个运动疗程。

1.2.1 第一阶段(术后1~2周)训练地点:病房总运动时间:20~30 min/d。

①床上训练:腹式呼吸训练;②缓慢步行,每次5~10 min。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50%,以间歇运动为主。

1.2.2 第二阶段(术后3~8周)训练地点:康复治疗室 总运动时间:4060 min/d。

②卧位心脏训练操,每次5~10 min,2次/d;②专用心脏病术后耐力训练治疗器训练,每次20~40 min,1次/d,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80%~90%;

1.2.3 第三阶段(门诊4周)训练地点:康复治疗室 总运动时间:60~100 min/d。

①站位心脏训练操每次5~10 min,1次/d;②专用心脏病术后耐力训练治疗器训练,每次30~45 min,1次/d,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80%~90%;③双上肢、胸部、背部各肌肉耐力训练,每次20 min,1次/d;④步行训练,每次15~30 min,1次/d。

患者完成三个阶段治疗后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采用改良Bruce方案,运动量为次级量,终止试验的指征[6]:(1)绝对指征:1)达到目标心率或运动量。2)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中重度心绞痛或心绞痛进行性加重,发绀、苍白、皮肤湿冷。3)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眩晕、视物不清,跛行、运动失调、下肢极度疲乏。4)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1.33 kPa(10 mm Hg),伴其他缺血证据,或血压急剧升高,收缩压≥29.3 kPa(220 mm Hg),舒张压≥14.7 kPa(110 mm Hg)。5)心电图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2 mV,无病理性Q波的导联ST段抬高≥0.1 mV(V1、aVR导联除外)。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7)受试者拒绝继续运动。(2)相对指征:1)出现轻度胸痛、气短、胸闷、耳鸣、疲乏。2)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1.33 kPa(10 mm Hg),但不伴其他缺血证据。3)心电图出现电轴偏移,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动过缓。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等处理。

2 结果

表1

运动至心绞痛时间

Paired Differences

MeanStd.DeviationStd.Error 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

tdfSig.(2tailed)

Pair 1 x1x22.41318.31498.067152.55284

2.2735335.93521.000

在α=0.1检验水准下,治疗前后运动至心绞痛时间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检验:P=0.353),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t=35.935,ν=21,P

表2

最大运动耐量

Paired Differences

MeanStd.DeviationStd.Error 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

tdfSig.(2tailed)

Pair 1 x1x22.02227.42934.091542.212631.8319122.09321.000

在α=0.1检验水准下,治疗前后最大运动耐量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检验:P=0.883),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t=22.093,ν=21,P

表3

运动时心率

Paired Differences

MeanStd.DeviationStd.Error 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

tdfSig.(2tailed)

Pair 1 x1x29.272738.641991.842485.4410813.104375.03321.000

在α=0.1检验水准下,治疗前后运动时心率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检验:P=0.987),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t=5.033,ν=21,P

表4

总康复运动时间

N

Percentiles

25th50th(Median)75th

x12238.750040.000045.0000

x22265.000065.000065.0000

在α=0.1检验水准下,治疗前后总运动时间的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检验:P=0.013),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秩和检验:n=22,T=253,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心血管疾病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点,而心脏介入性治疗又是现在高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心脏病的康复也由传统的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发展到心脏介入性治疗后的康复。本文也主要观察意大利心脏介入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后疗效。研究发现[3,4],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缺血的心肌,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有助于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再配和予心理治疗及饮食治疗有效得控制甘油三酯的水平,缓解因精神压力引起的各种不良症状,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家庭生活及工作。本实验通过观察患者康复训练时的心率、心率血压双乘积、总康复运动时间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来观察系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运动时心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总康复训练时间有明显延长(P

参 考 文 献

[1] 崔芳,任雨笙,王惠芳,等.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运动耐量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177179.

[2] 励建安.高血压病运动治疗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168171.

[3] Hambrecht R,Walther C,MobiusWinkler S,et al.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compared with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randomized trial.Circulation,2004,109:13711378.

[4] 陈良龙,沈成兴,葛均波,等.慢性冬眠心肌血运重建后室壁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观察.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