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篇1

摘要:教学案例研究正越来越多的用于教师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在多年来,以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为教学手段的物理教师专业化培训和集体教学研究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物理课堂L教学案例及面向物理教师的培训授课活动,课题组对大量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作了较为深入的梳_理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含义、课堂教学案例的建构、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教学案例的解析与评价、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类型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做一个阐述。

关键词:案例研究;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建构;教学案例的分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01-4

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由于它具有描述现实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和特征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因此,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教学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与大家熟知的案例研究有什么不同呢?

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法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案例研究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发生在当代的、研究者对相关因素无法进行控制的一类事件。从研究方法来看,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从事实资料出发,通过对实证资料和研究主题的理解。或者用已有的理论为参照。建构一个解释模型。把事实资料和模型相对照,如果它们相互匹配一致,这个理论模型就构成了对案例的解释。就此而言,实际的案例研究方法追求完整地、忠实地再现实际发生的事件,要求事实资料的准确性和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包含了对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启发和思考,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案例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够对人们有所借鉴。

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常常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用于教学为目的时,案例资料往往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它并不看重研究过程的严谨性,而是要有效地突出某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为在教学中的研讨和辩论提供一个框架。在我们进行的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中发现,教学案例研究既是一种实证研究,同时也具有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某些特征。因此,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较之社会科学的案例研究具有其特殊性。

以下所论述的几个问题,都是来自于我们课题组对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实践的一些思考。

1课堂教学案例的含义

通常所呈现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对课堂上实际发生的事件和情境的描述,它是文字的或者影像的“文本”,它描述了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事件的特征,而这些事件和特性正是研究者就某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基本要素。这些事件及事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物。

而课堂教学案例的事实性是多方面的综合和包容。其物理方面。是指纳入教学过程的物理内容;社会方面,是指教师、学生和社会环境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关系:人文方面,是指学生认知的、情感和发展以及教师的再认识。

课堂上现实发生的教学事件转瞬即逝。课堂教学案例的文本资料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在案例文本中,现实中的语境和对现场气氛的感受不再存在。文本不是对现实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一种阐释,表述了事件的意义。文本成为可以无数次阅读的对象,读者在阅读理解中,以其自身的处境为前提,以自身的视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阐释。文本的意义不是某种自在的和不变的东西。而是在理解中生成,在理解中展开。读者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不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是含有某种创造的成分。

教师参与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学习时,总是与教师已有的经历、体验和经验相联系。与教师从案例中引发的对现实教学情境的回忆和联想相联系,从阅读中产生新的理解和解释。获得教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既是教学案例的建构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是教学案例研究的特殊之处。

2课堂教学案例的建构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案例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建构生成的。一个教学案例的建构包括:选定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调整和撰写案例等环节。

选定课题之后,教学设计可以选取既定的设计方案。也可以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并在备课和实施中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备课,备课时要对整个教学进行筹划。筹划是把设计方案转变为实施方案,包括教师的谋略和决策。教学的准备和演练,教学程序和方法手段的具体化等。教师一面筹划着教学实施方案的每一步,一面想象着在现实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境,好像课堂中的情境是教学方案的“镜像”。经过教学的实施和调整之后,教师对选定课题的教学认为是成功的和满意的时候,就把它撰写成教学案例。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及在完成案例报告之后。事情好像发生了颠倒,似乎在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而我们事先就知道会发生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对它们的评价也成为事后的反思,不是调整反馈的环节。于是作为事实的教学案例和对事实的解释、评析一起在建构中生成。这就是教学案例的建构。

3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

撰写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以描述的方式提供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而不是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进行解释性的陈述。每一个教学案例文本都应该有一个主题,教学实践的特征包含于对事件的叙述之中,不能机械的记录在课堂上所观察到的信息,使对事件的描述成为流水账。

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撰写教学案例,取决于教学案例本身的特点、案例研究的需要和撰写者个人的意愿。所以,教学案例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必要按照某个固定的格式来描述教学过程。常见的教学案例的格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对话式: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语言为主线。辅以教学活动的情境性背景,如实验操作等描述。它很像一个话剧的剧本。

(2)叙事式:以文字的或影像的方式具体地描述在教学中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包括对话、活动行为、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各种生动的细节的描写。它很像在讲述发生在课堂中的故事。

(3)概要式:这种方式注重事件的特征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只有某些关键性事件或阶段对教学活动的细节进行描述,影像资料往往经过剪接和编辑,突出要阐明的要点。它很像一种教学方案。

在撰写教学案例时。可以把教学事件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单元来撰写,并注意反映教学事件的特征,如:内容、程序、技术和时间等特征。运用这一技术方法描述教学的发生、进展和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确切,显示教学过程的动态特征。也可以把教学事件作为资料分析的基本单元。描述清楚每一个事件的设计意图、实施方法和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为。

课堂教学案例是在案例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的结果。这种加工整理过程与案例研究过程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对案例素材进行解析与评价。分离出与教学方法策略相关的教学变量,突出关键性问题,重新编写案例,而省略了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建构的详细过程细节。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4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类型

在实际的教学案例研究中,把不同的课堂教学案例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4.1按一次研究选择教学案例的数量分类

(1)单案例研究

单案例研究是指一次研究只关注一个案例。单案例可以是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或者是为了改进教学而选择的特定案例。

(2)多案例研究

多案例研究是指在同一研究中包括两个或多个案例。一种情况是选择同质的案例,使现实复现,可重复验证。另一种情况是选择有差异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4.2按研究的目标分类

(1)经验性研究

经验性研究通常是提供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及情境的完整描述。这种研究者看重的是具体的经验,而不注重理论。研究者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经验和个人的理解中增进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基于案例的学习方式。

(2)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是指一些研究者是从案例提供的事实资料出发,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概括,产生局域性理论。另一种做法是对同一个教学课题,选择多个教学案例进行研究。选择已有的理论,建构一个该课题教学案例的“逻辑模型”。教学案例的逻辑模型就是对某个教学课题的内容蕴含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论描述,它是理论建构与教学现实之间的对照和匹配的结果。是具体教学过程的抽象,也是具体化的理论解释。

这种模型是用于教学案例研究的,它不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它可以衍生和转换为用于现实的教学方案。

(3)评析性研究

评析性研究是对案例的解析和评价为目的的研究,解析就是对案例资料的分析与阐释,即对案例中事件的特性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评析是对案例的评价判断,这需要制定评价标准,以案例资料中的事实作为证据,依据标准,做出价值判断,得出评价结果。

经验性研究是一种主要以经验总结为主的类型,而理论性研究是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研究者所能做的研究方式。对于中学教师主要以评析性研究为主。案例研究的内容除了对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及情境的完整描述,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案例的解析与评价。对教学案例的解析与评价需要有一种技术方法。

①教学案例的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过程是由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的,具有时间序列性。在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时,应该清楚地描述在某个时间阶段在教学中发生了什么,或者某项预期的教学活动在什么时候发生。这些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这就是要进行过程分析。

教学的过程是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转换为一些分立的、按某种顺序组成的步骤或程序。也就是把课程内容和目标转化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连续的教学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开端和结尾,一个阶段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事件。一方面要明确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

物理教学事件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单元。运用这一技术方法研究教学的发生、进展和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更加细致和确切,显示教学过程的动态特性。物理教学事件有以下特性:任务特性;程序特性;技术特性;时间特性。

一个教学事件的任务特性和程序特性通常在教学设计时就已经确定了,在教学实施时可能有所调整,但基本方面是相对稳定的;技术特性和时间特性虽然在教学设计时确定了方案,但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现。

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可以用教学事件作为基本单元来撰写案例。并注意反映教学事件的特性。对已有的教学案例文本,可以将案例分解为一系列的教学事件。分析教学事件的特性,完成对案例的分析与评价。

②教学案例的因素关联分析

影响物理规律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有许多因素,可以称为“教学变量”。例如,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等。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的或因果的关系。这些教学变量构成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本要素。学习和运用教学方法策略就要了解这些教学变量的涵义,在教学中控制这些变量的方法以及它们对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教学案例的因素关联分析就是要从事实出发,分析各种教学变量对教学所产生影响的程度,推断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要做到既有事实证据,也有理论依据。

从教学案例的过程分析中我们看到,现实的教学活动表现为由一系列连续发生的教学事件所构成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事件中都存在着一些直接作用的教学变量。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个教学变量可以对不同的教学事件起作用,一些不同的教学事件可能与同一个教学效果相关联。

篇2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创设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从“学会”转化为“会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把握教学环节之外,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定的数学情境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体现了它独特的优势。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来实现。

案例一: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后,教师给出六种图形的形状,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回答这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学生在答对后,师进行链接操作,学生每答一个图形,师配合学生给出这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形象而生动。

这个教学所用的课件是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编辑的,也就是被广大教师深深喜爱并最常使用ppt,相对与microsoft powerpoint2000而言,2003版本在动画演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增加了很多对象进出场、运动的效果,特别是增加了沿指定路径运动的功能,使动画设计和实现的技术要求大大降低,充分照顾了在动画效果上有一定要求但一直苦于操作技术的老师们的要求。但是,microsoft powerpoint2003所能实现的动画效果毕竟还是比较简单、定式的,如果想要展示复杂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如翻折,就还需要借助flash的力量。

案例二: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为了具体的展示将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的动态过程,我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了大量的翻折运动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结论,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更利于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所有的翻折效果都是在flash环境下编译的,但是整个课件却是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下完成的,这不但降低了课件制作对教师技术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将flash和ppt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使整个课件制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着重考虑要重视探究过程。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很好的将多解多变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这充分辅助了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积极思维。例如:

案例三:

在中心对称演示的动画中,我们可以拖动图中任何一点来进行变换,可以改变对称中心的位置,可以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移动整个图形的位置,令人赞叹的是,不管我们作出怎样的变化,图中的中心对称关系的演示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涵盖了基本图形的所有关于中心对称的情况,这是其他任何软件在编制和展示的过程中不可比拟的,也是几何画板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二、信息技术促进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1.在尝试中进行的自主探究模式:

案例四:

这是一节数学拓展型课题研究(六年级教材下册),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某通信公司推出新的资费套餐业务

月租通话资费

30元0.30元/分

无0.6元/分

如何选择资费套餐才更划算呢?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应用excel软件根据方案列表计算比较,通过小组内部总结出计算方案,并得出结论,与全体同学交流,并寻求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在结论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在这样的设计中,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自己,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首先尝试一些特殊值的计算结果,然后开始利用excel进行数据枚举、简单计算和横向比较,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再通过适时的点拨,数学模型就从生活问题中一点点的提炼出来,进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函数思想也有一定的渗透。

2.在做中学的操作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利用microsoftword或excel中的图表功能,来进行初步统计教学。例如在六年级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渗透怎样去看懂一张统计图表,而在高年级段就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上机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如柱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统计有更加直观、深刻和深层次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多元集成化趋势

篇3

【关键词】桂商案例 案例教学 应用技术大学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84-04

2014年4月26日,在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178所高等学校共同了《驻马店共识》,这标志着我国地方高校办学转型进入启动阶段。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是基础性的工作,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当前关于本科教学的研究很多,但本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偏少;而本研究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将本地(桂商)企业案例融入本科课堂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从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来说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

(一)应用技术大学概述

应用技术大学是与普通大学相并行、相补充的,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类型大体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欧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为欧洲各国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这些国家始终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类型,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

(二)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及转型趋势

1999年至2012年,通过合并升本、转制升本、民办升本和独立建本等多种方式,我国新建本科学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0%。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发现,就业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教育类型分别是“985工程”高校、高职院校、“211工程”高校、独立学院、科研院所,排在最后的是地方普通高校。《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低于重点本科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可见,地方本科院校数量较多,但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却不乐观。

在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对于国家和地方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型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是国家战略。帮助地方本科高校走出就业率低的困境,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真实意图。此外,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即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再次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未来将设100所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和100所国内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按照教育部规划,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300所左右独立学院)中,至少应有 1/2 以上的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技能型院校。

(三)本科教学改革政策

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成功转型,必须重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加强校企合作、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施错位发展、凸显局域特色等。而课堂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转型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本科层次高校,本科教学是学校的基础,而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为了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并不断探索,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二、桂商案例的相关理论及其专业教学价值

(一)桂商案例的相关理论

1.桂商。桂商即广西商人,是广西明清及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松散的商人群体,是地域经营本土化后的客籍商人及其后代,同时还有土著广西人及后来的绅商所组成的商人群体的统称。改革开放以来,桂商以吃苦耐劳、勇于探索、仁义和谐、兼容并蓄的独特品质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企业界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商海拼搏,桂商开始从边陲南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一批卓有成效的桂商脱颖而出,成为了桂商代表,其中包括李宁、王石、莫天全、李小白等,被称为“新桂商”。桂商企业家本人、桂商企业发展历史、桂商企业品牌构建、桂商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63-02

秋学期进行开学工作教学检查的时候,到某校随堂听了两节课。一节课是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另外一节课是初中九年级化学《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上课的两位老师都是各个学校的业务能手,是我们寿县八十年代的老师范生,教学上都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在学校都是取得过良好的成绩,有较高的威望的(说是随堂听课,其实学校是有准备的)。但两节课下来后却感触很深,正如教育局督导室赵子运主任所说的:“这两节课若是放在以前,都是可以用来上公开课,可以用做观摩教学的。但现在有点不合时宜了”。具体过程如下:

在上《最后的姿势》的时候(第二课时),老师左手拿着两本书,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参。教师对照教参的内容编排和指导,逐字逐句的告诉学生,这是重点句子,要怎么理解、这些是重点词语、要怎么理解、这些句子和词语反映了谭千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具有的品格是怎么样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节课下来,可以说老师教的非常的细致和认真,条分缕析,字、词、句以及主题意义都讲解分析的很透彻。老师说了很多,学生记了很多……课后,赵子运主任是这样评点的:能够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目的,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严谨,但存在以下的不足:(1)没有突出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整节课只让学生读了几个重点句;(2)没有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都是被动的体验和记录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时间和条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什么样的:(3)没有充分的利用和发掘教材内容,没有使学生大致了解地震是怎么一回事,不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没有指导学生观看插图,从中获得信息,更不要说利用多媒体教学了……

第二节课是《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节课是下午的第一节课,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信息量很少,主要有三部分的内容:(1)氧气;(2)氮气;(3)稀有气体,然后是一个知识小短文:保护空气。这是最基本、最粗浅的关于空气的基本知识。这节课老师上的特别认真,板书又严谨又规范:

(1)氧气的性质、状态、用处;

(2)氮气的性质、状态、用处;

(3)稀有气体的性质、状态、用处;(讲解这些用了大概有二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然后教师用其余的时间来说明保护空气(这些内容应该是学生用来自滨的)。

保护空气:(板书)

硫和酸雨、氟利昂、臭氧层和臭氧、植树造林、废气排放……(但唯独没有说到低碳)。

整个一节课,老师说的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累了一身汗,但却没有给学生一次思考的机会,也没有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有几个男生差不多要睡着了,有几个女生偷偷的回头观察我们几个来听课的人的表现。

事后,赵主任在点评时候无奈的说:老师真敬业,也真累,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

由以上二个案例不难发现,在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之后的今天,广大农村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际课堂教学之间还有很多的差距,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又首先是观念的改变。从2005年至今,我们六安地区新课程实施已有5年多时间,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学校,由于信息和交通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课改目的、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困惑、迷惘甚至于是麻木常常阻挠教改的深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呢?通过多年的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接触、观察与反思,我以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原因探析

1.1 习惯的作用

由于在岗任教的教师基本是从传统高等师范教育中走来,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老师范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接受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由教到学”式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养成了这种教学思维。有许多老教师秉持着固有的观点,虽然接受和认同了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和评价观,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仍然按自己固有的方式和套路“出牌”,依旧是经验性地备课、上课和拓展,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及甄别式教学评价等。这种自然的、多年养成的“习惯”,在一定的时期内很难加以克服和改正。特别是对一部分有了几十年教龄,在应试教育下取得过优秀成绩,所处环境又相对闭塞的这部分教师。他们缺少的是创新意识,在“习惯性”的作用下,养成了因循守旧,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的心理。

1.2 惰性的原因

在农村教师中,由于生活环境、生活压力、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有惰性问题。这种“惰性”具体表现为不善于学习、研究和积累、不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不善于尝试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理念的改革和创新等。养成这种“惰性”并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而多的是传统教育体制、教学制度造成的。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学行为过程基本上就是根据教材写教案,上课复述知识,天天批改作业,定期组织考试等,无须教师去自主学习,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老师不需要学习”了,课堂教学过程也就被定型了,也就觉得没有什么是需要变化的。

1.3 形式主义

目前在如何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虽然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由于迫于素质教育的形势,迫于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都高喊课程改革的口号,但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上,则表现为明显的形式主义。即面对课堂教学研究,不能进行认真的思考,而是抱着应付的心理,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课堂教学形式“换汤不换药”。多数教师基本从理论上能够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知道师生间角色要实现转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任然沿用传统的观念、思想、行为、手段来组织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各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移,教学设计依然“目中无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

还给学生,强调严格管教,凸显“传道、授业、解惑”绝对的的权威地位。

2 对策与建议

如何使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的改革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引进多元化培训模式;根据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开展扎实有效地新课程校本教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施“读书工程”,培养学习型教师。

2.1 引进多元化培训模式,提高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在与广大的农村教师的多层次的接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有十几、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对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种新课程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校本培训等抱有无所谓甚至是消极抵触的态度。所以需要引进多元化培训模式,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发展的需求。

(1)采用多样化培训模式,满足教师发展需要。首先,要制止各地举办的“蜻蜒点水”、只要数量,不注重质量的式大规模培训,增强实效性。许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为了提高培训效益,在大礼堂、电影院举声势浩大的专家培训,教师们坐在台下“交头接耳”、“各怀心腹事”,收效甚微。培训活动下移到各学校,深入到课堂,开展针对学校实际问题的研究性新课程教师培训。

(2)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学校层面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增加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树立“培训为课堂改革服务”的培训理念。各地区和各学校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作为年度考核、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建立一种培训、指导、监督的长效机制。

(3)培训内容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培训部门要改变“垄断”、家族式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指导专家的选择权应该下放给学校和教师,由学校和教师根据自己情况提出课程内容和聘请专家。体现“专家引领+教学反思=专业成长”理念,让一线教师与专家实现“零距离”交往,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 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转变教学理念

对子实施新课程而言,新课程教师培训固然必要,但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校本教研更为重要。培训是一种“洗脑和换脑”的过程,通过培训建构理念: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通过体验开展行动并进一步内化理念,构建属于自己的课程改革教育观念,并发现自己的成功和成长,找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而反观我们每年开展的校本培训,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不重视实效;三是时间不能保证。由此导致了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为此有必要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1)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开展务实性的校本教研活动,转变教学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有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真正引导教师走进校本教研,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在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体验成功,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

(2)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动员教师全员参与,引导教师走进校本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学会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行为。针对教师所困惑和想探索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在富有本校特色的课题研究过程活动中体验成长。山西省泽州一中每个教研室确定一个课题开展研究,鼓励教师全员参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在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上给与保证,要让教师觉得培训和上课一样重要,甚至比上课更重要。以促使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这样广大教师才能够真正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才能够使培训起到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比如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关系,教案与课堂教学、教后反思的关系等。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问题的表现形式会更加的多样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如何?不仅仅是只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更关系到一代学生的质量和发展,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200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教育部印发,2010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云燕,王景,新课程热点问题探究与校本学习[M],中国轻工业出版,2005

篇5

实践表明: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就越有兴趣,就越能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因为生活总是以整体面目出现的,所以只有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力求整体性,努力把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并加以组织,以创造出学生的“履历情境”。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现实感,还要有理想性,案例三通过显性和隐性的环保教育的渗透,让小学生体验到爱护卫生和环境保护的真正涵义,感悟和追求生活——争当“环保小卫士”,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案例又是很好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师把生活情景再现到体育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案例一就是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爬行做内容:案例二就是根据遵守交通规则来设计:案例三是环境保护教育为主题;案例四则根据生活中天天见到的洗衣的场景;案例五是增强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来展开。当然这五个案例,并不意味着体育课程内容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所有生活都可以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那是对体育课程庸俗化的理解,必须对生活化的内容做出教材化的改造,达到体育课堂身体和心理的负荷要求,以及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从而寻求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学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

让学生回忆家人洗衣的情景,说出过程,并且自己能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学会洗衣动作。将洗衣的场面进行创作表演,能与同学愉快的讨论、创作、互助合作,能欣赏同学的表演并说出感想。这些目标体现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价值。

体育教学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必须把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内在价值,能够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激起他们自我关怀的热忱。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需要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特定课堂学习生活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人;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认识起点,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生活为根本着眼点,从全人类的角度构建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措施

引言

我国的小学教育制度以及小学教育目标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逐步地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长久以来,小学数学教育就被认为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难点之一,原因就是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等等。本文根据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不愿意听讲、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等实际问题,提出了以下具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旨在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 优化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一直强调的是“师道尊严”“严守师训”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扮演的只是一台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机器。而要想改变这种课堂现状,就必须优化其师生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改变师生不平等的关系,要优化师生关系,从而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受教师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其次,教师要放下“师尊”的架子,要和蔼友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变自己课堂主体的角色为学生的引路人,进而让学生变“教师家长要我学”的被动式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式学习。

最后,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要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这样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也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2. 实施趣味化导学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举一简单的例子: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3. “变”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学生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例如,在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小朋友坐公共汽车为场景,图中汽车上原有8人,到某站时下车3人,上车6人,请小朋友算算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又例如,在乘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场景中指出超市糖果架上有5排水果糖,每排有6盒糖果,请小朋友算出超市糖果架上一共有多少盒糖果。通过这种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热情。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欠缺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

4. 重视作业设计,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但教师布置作业,也需考虑一些作业的特征。只有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作业,才能尽可能地发挥作业的最佳作用,达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我认为作业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以下几点:

1)注重作业的系统性。一般来说,知识有深有浅,但它是发展的,有本身的系统性。根据这个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反映出来,作业也应如此。如果布置作业时忽视这个特征(如随意调动,挑选一些作业),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掌握和巩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注重作业的复杂性。知识是复杂而多样的,学生的智力层次也是多样的。因此,设计出的作业也应是复杂而多样的。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大纲要求设计出形式多样、类别多样的作业,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一般来说,教科书中的练习是基本的、普通的,适合中等生;优秀生则在完成基本的练习以外,还可另加一些较深的题目;对于学困生,教师可在作业上加上说明提示,指导解题。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3)注重作业的独立性。系统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完成,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但要巩固知识点,只做这些还不够,教师应设计独立完成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庭作业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应注意:

(1)不布置课堂上做过的作业,这种“复习法”死板,缺乏新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应在家里做,不能让学生在校与同学商量着做,应让学生在家独立完成。

(3)对优秀生可少留点基础作业,给学困生布置的作业偏向基础的应多点,但不应打分,发现有进步的学生可及时鼓励,使其更积极学、自觉练。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十分重要,它为以后初中数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学家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是短期内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同时它还需要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切实地做到了以上的几点措施,逐步地规范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小学数学课堂质量才会提高,整体的数学学习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发展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95-01

在现代的课堂中,我们只对教师的教法进行了重视,而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忽视,最后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一再下滑。所以,对于初中的语文课堂,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不断得配合老师讲课,让整个课堂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以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为例,在对其进行实际的调查和分析中,总结出了以下激活学生学习活力的方法。

1.对学生的所需进行了解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擅长进行讲解,讲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这是因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结果。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达到一个活力的效果。与此同时,老师在了解学生特长的时候还要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进行合适的教学,最后让基础稍差的同学能够进一步掌握书本知识,让基础好的同学更能扩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2.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如果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他们就会提高学习的速度。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将默读课文变成大声朗读课文,最后变成单独阅读,自己领会,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就会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观,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生。对于老师的正确指导,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老师要指导他们如果在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出现时要做出标记,在老师讲解时并要重点听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们正确积累好词好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拥有平等相处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加强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教师不能就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他们的其他方面还要进行关注,譬如课堂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如果老师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满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仅让学生积极学生,同时还要让他们永远远离课堂纪律。在《论语》中,孔子曾将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乐",的确如此,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基础,然后再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们自觉的与老师配合,对阅读课充满学习的兴趣。

4.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进行重视

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核心,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手与大脑的并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而对于这些的方案实现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例如开展分组学习,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开拓,能够在以后生活中完善自己;开展实践体验学习,实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热爱大自然。

5.老师要拥有平常心

对于老师的平常心,意思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班级怎样的学生,老师都会用平常心进行讲课,并同时还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平常心是一位老师走向成功的基本所在。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在课后进行思考,思考用什么样的教学心态来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

6.对教学策略进行提高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充满活力,提高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而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策略呢,这已经成为老师教学中的重点难题了。通过对各大高校课堂的分析,我们对提高教学策略总结出了以下方面:对于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在课堂上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相互配合效果,而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老师主动教与学生被动学,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老师还要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能力和教学经验,并在课堂上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总结:综上所述,想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还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老师的正确教学方法中对学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兆荣.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于都教学的时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93;

[2] 童久银.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实证研究[J].成功(教育),2013,23:47;

篇8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历史发展悠久的专业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理论实践专业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法、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典型部件设计,工业机器人设计、机床夹具设计以及物流系统设计和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从事制造业工作打下基础,现已成为众多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学科本科教学中量大面广的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其包含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实践性高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难度较大,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由于本课程书本上的繁琐理论使学生无法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冲击,逐渐对机械缺乏感性认知,便造成了以下弊端:1)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或不足,在对其讲述中仍旧采用的是传统教学过程,即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只是一味地接收教师的知识灌输;2)课堂气氛不活跃,目前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多学生处于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的现象比较多,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太少,学生创新性思维难于得到有效培养;3)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试只注重书中基础理论的考察,而较少注重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的考察;4)实践环节太少,导致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差,甚至有些高校所开的实验课与课堂重要的结构原理方面的相关联程度太少,从而影响力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甚至使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可见,现今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兼顾到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这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互联网的普及,“翻转式课堂教学”在全国各所学校逐步慢慢推广,其教学模式逐渐变得可行和现实,可以将专业课程进行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大学生实践平台,为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工科专业课程体制改革,以及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A。

2 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该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与思路就是将通过翻转式教学将实践、理论和设计三者相互融合,交叉进行,使得三个方面能够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从而能够实现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全理解与把握。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翻转式教学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翻转式课堂教学就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知识点难易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明确指出哪些内容需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哪些内容需要以案例化为载体的翻转式教学,哪些内容是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的部分,最后在教学活动中以传统教学和“微课-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线,对整门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

2.2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研究

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中需要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式教学和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的部分,考虑实践以及实习现场或者是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和实物分析图,或者用用三维软件对某些难以理解的结构进行三位运动装配模拟仿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构组合,结合理论讲授部分,将其相关部分以制作短小视频的方式制作成案例、专题,可以利用相关的平台让学生提前进行观看预习或者以点播式的方式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2.3 基于网络平台的实践环节加强研究

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技能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研究,以及设置开放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打造学生真正的实践环节平台。在对课堂上没讨论完或没讨论彻底的问题或者课后遇到新的难题留在结合相关的实践环节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探讨,以便进行充分的探讨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教师可将课堂上问题与解决方案,甚至精彩的讨论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并上传网络,学生们永久可以下载保留。利用互联网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体会结合案例化和专题化内容整理成微视频,通过论坛,微信以及微博、云空间等平台共享,让更多的人进来讨论,批评改正,优化提升。

2.4 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改进研究

通过尝试改变以往课程考核集中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古老方法。在学习评价方法上可以做如下考虑:增加课堂提问环节10分、课堂分组讨论环节10分、实践与试验环节20分、基础知识理论考试50分、附加分制10分(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选择一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带有自己的思考的设计或解决方案来)

3 改革方法分析

3.1 改革目标

通过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完善相关教学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了学生们学习时自主规划能力与探索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更灵活的运用,尤其是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为郑州轻工业学院作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工科专业课程体制体制改革,以及推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3.2 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3.2.1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混合式教学体系设计及评价问题

一方面,“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强调理论的讲解,但要与案例分析和软件工具紧密结合,最后要落实到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来。另一方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软件操作,更要掌握一些其它深层次知识,如何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混合式课程体系是本课题的关键性问题。

3.2.2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模块设计问题

在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案例化、专题化的过程中,如何结合交叉学科知识把短小精悍的视频设计的生动易懂,使学生把应该掌握的必要知识及能力融入。而课堂活动模块设计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下转第95页)(上接第93页)的环节。教师课堂活动模块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活动模块设计是本课题的关键问题。

3.3 主要特色

3.3.1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以基于翻转式教学的交互式教?W模式、强化实践环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核心教学理念。

3.3.2 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授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3.3.3 通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进而加强实践环节建设,体现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篇9

本文首先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意义,并与举例教学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最后从案例选择、讨论、量化考核等角度,对高职法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

案例教学;价值观;思想道德

一、引言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认知,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模式。案例教学法是高职生开展法律学习的重要媒介,学生可以借此发表学习体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教学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认知,进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贯彻和执行。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意义

第一,高职法律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案例必须短小精悍,满足课堂教学需求,而在应用方面,需要侧重对于教学案例的分析交流,实现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具体地讲,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案例短小精干。在高职法律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知识点众多而抽象,这就要求采用的教学案例必须短小精干,保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案例安排相关的知识点教学和法律理论。二是注重教学案例分析。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必须迎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引导高职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理思维。第二,在高职法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其一,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在高职法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对于法律知识点进行有效引导,可以作为教师贯彻并执行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利用教学案例来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引导其达到更高层次的学习认知。其二,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目前,受困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和院校特色,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大多不尽如人意,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将法律专业教学停留在照本宣读,没有进行专业知识细化和教学思想引导,而高职院校的学院特色也决定了高职法律教学很难贯彻深入,学生只能浅尝辄止。

三、案例教学法的注意要点

第一,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举例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在举例教学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能够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做到有效互动。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都是通过事例来解释法理常识、法律规定和思想道德修养,它采用深入浅出地案例来引导课堂教学活动。但是,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举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课堂教学中所选取的法学案例,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环节,其作用是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属于教师教的范畴,学生很少参与。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体会开展的案例分享教学,主要是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做引导和点评。其次,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举例教学更侧重案例的学术性和关联性,而案例教学法注重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将法律常识、理论知识和教学要素进行有效传导。第二,在高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开展案例制作、案例引导、组织讨论和教学考核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它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主要为:首先,教师应该熟悉案例制作的流程,熟练运用Flash、PPT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种工具,能够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法理知识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制作,从而能够真正保证课堂教学能够联系法律实践活动,实现教师的教学案例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环节。其次,教师应该将司法实践案例和生活实践案例做到活学活用,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司法工作者走上课堂,给学生展现生动的教学案例,延伸教学案例的生活启示,从而真正确保课堂教学案例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知。第三,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师的学习体验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因素,高职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匮乏,受困于周围的生活环境,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对于高职法律教学不屑一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成为摆在广大高职法律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四、高职法律案例教学的实践

第一,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准备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在课前,教师应该通晓本专业、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点。其次,教师在选择与准备教学案例时,应该侧重能力培养为主导,分析讨论为重点。例如:在进行“及文化权利和义务”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深入自由的内涵,深入理解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个核心主题,侧重打造和谐民主的文化,从而为教学案例的选择做好足够的理论准备,深入理解本章节所涉及的宗教与文化权利方面的内容,并且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撰写好教学案例后,教师应该将教学案例分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准备,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工作。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案例开展导读和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必要的讨论,成为开展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例如: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的导读与讨论。首先,教师可以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来引出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熟悉的教学案例来深入浅出讲解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对法律思维的陌生感,从而能够明确教学案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侵权或违约法律案例来引出“法律思维”这个教学重点,引出关于树立法律思维的教学任务。其次,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于教学案例开展积极思考,积极分组讨论,鼓励学生针对敏感话题和社会现象开展交流分享。教师可以通过食品安全侵权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法律维权的讨论,通过学习思考来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食品安全权益,从而树立更加齐备的法律思维意识。第三,在开展案例教学后,对教学成果进行量化考核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设计制定教学案例的考核体系中,教师可以按照三个步骤开展有效考核:首先,在学习思维方面,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和分组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分析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其次,在学习技能层面,教师应该侧重检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在分组讨论和交流互动中的表现纳入量化考核体系中,有效评价学生的表达意见,分析案例的能力,研究学生在交流互动和信息分享讨论中的能力是否提高。最后,在学习态度层面,教师应该将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体系贯彻和完善,重点衡量学生的学习新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也应该纳入考核的范围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高职法律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学会制定完整的案例教学体系,学会将法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仔细归类,保证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完整性,学会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法理知识、法律规律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学习和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思维逻辑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者:于巍巍 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忠海.高职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

[2]姚兆锋,禹路兵.高职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4(05).

篇10

关键词:案例;生活化;实用性;典型性

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已有5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也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其中由于教材的质量不高,导致教师在选用课堂教学案例时,出现举棋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况。

众所周知,课堂中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尤其对通用技术学科而言,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如果案例选择不当,相关因素处理不好,就会降低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那么,如何恰当选择通用技术课堂中的教学案例呢?

一、教材案例存在的问题

《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中案例分析有70个左右,近两年来,尽管教材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修订,但是这些案例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很多教师中有较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性存在争议

教师对现行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的科学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比如,《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一节发现问题中的“伽利略与体温表”案例,“伽利略用手握住试管的底部,让管内的空气渐渐变热,然后把试管的上端插入冷水之中,松开手时发现,水在试管里被慢慢地吸上去一截;再握住试管,水又渐渐从试管中被压了下去。从水的上升、下降可看出管内温度的变化,于是,他就把一个很细的试管装上水,排除里面的空气,密封住并在试管上刻了刻度。”关于这段描述的科学性争议一直很大。

《技术与设计2》第四章控制与设计单元相关案例中关于控制器、执行器的描述是否科学、正确,在教师中也有很大的争议。

2.针对性不强

《发现问题》中,“新式纺纱机的诞生”案例说明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可以发现问题,但是新式纺纱机的发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显然是还要通过收集分析信息、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才可以完成的,放在这里针对性就不是很强。

3.无技术含量

《设计的一般原则》中在讲述创新原则时,引用了“洗衣机的变迁”案例,此案例中既无技术性知识的介绍,也无原理的描述,连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可以读懂,不适合高中生阅读。

4.容易引起歧义

例如,《设计的一般原则》中,在讲到道德原则时说明,“给瓜子“美容”的案例,是一种不道德的设计,这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设计。又如,在《技术的价值》中,“荷兰风车”的案例中讲到“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武器”,而这个武器现今已经对荷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类似上述的两案例会将技术设计矮化、泛化,如果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技术设计,或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无限度地使用技术,就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技术设计的情绪。

二、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案例选择的方向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是人们对所经历的事件的有意截取。那么,在通用技术课堂中什么样的案例才是适合的?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1.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

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尽可能考虑全体学生都熟悉的内容,针对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技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使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的情感在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如,太阳能热水器、红外线水龙头、自行车、分类垃圾箱等等。

2.案例的选择要关注社会热点

限制塑料袋使用和北京奥运会火炬及场馆等热点案例的引用往往可以引起师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如,选择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的案例,来进行技术试验、发现问题、结构设计、系统设计等内容的教学。

3.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实用价值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是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例如,在教学《流程的优化》时,教师可以把班级课表、学生一天的日程安排表拿到课堂,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试着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把班级课表、个人日程表进行重新调整,让课程、时间安排最大限度地符合自身的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研究的成果,提交到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建议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后面的学期调整课表。这类案例的学习,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课堂当中取得的成果还在现实中得到了应用。

三、课堂教学案例选择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有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所以,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除了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在引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些

问题。

1.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

作为教学案例,满足教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应突出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简单的事例介绍,又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叙述,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包含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探究点。通过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去思考,使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总结出规律,由此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例如,在《简单结构的设计》中,教材利用简易相片架作为案例来论证先前讲述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2.要注意案例的适用性

教材和生活中的案例是否都适用于实际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在《系统的优化》中,教材“农业间作套种”是个很好的案例,介绍了多种套种的模式,但是这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对案例中套种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案例也提不起兴趣。由此可以看出,通用技术课堂中在选用案例时,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认知经历作出分析后进行选择。

3.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给学生以感官和思想上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