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合作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经济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经济合作

篇1

自1998年始,我国经济步入“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因素,对外经济合作难免受其影响,发展呈放慢态势,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下面我们就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和分析,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作初步探索,以求有效促进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意义

1、对外经济合作的含义及概况。对外经济合作即国际经济合作(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是指世界上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于生产领域)内所进行的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以及相互间经济政策协调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主要包括资本要素国际合作、技术要素国际合作和国际劳务合作。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成为国际劳务合作的重要内容。

从七十年代末期起步始到目前为止外经企业已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业务;业务领域涉及数十个基础行业及高科技行业;对外提供的劳务也从过去单一的初级劳务为主发展到目前服务的初、中、高兼备,门类齐全的综合劳务结构;截止1997年底,累计签订合同额716.9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82.37亿美元,上交外汇额度3.7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54万人次。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外经企业经营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到1998年已有23家中国外经企业榜上有名,跻身于世界承包商强手之林。

2、 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意义

(1)对外经济合作有助于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物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合作,有利于使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外国丰富的物力资源相结合,既有助于使劳务输出与商品输出共同发展,又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共同发展。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截止1997年底,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外派劳务人员154万人次,大大缓解就业矛盾。

(2)输出劳务,创取外汇。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的对外经济合作由于不需要大量投资而能创汇,被誉为创汇的“黄金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劳务外汇成为非贸易外汇的主要部分,使许多面临贸易逆差的国家大大缓和或弥补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随着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其创取的外汇占我国非贸易创汇的比重日趋增大,地位越来越高。

(3)能够带动我国的对外出口,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直接输出的是劳动力,由于这些劳动力熟悉或习惯于使用我国的产品,非常有利于带动我国的出口,如承包工程劳务出口的发展,可使许多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机器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料的出口被带动起来。1998年国际工程承包带动的国产设备和材料的出口7.59亿美元。

(4)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有助于促进我国和其它国家的交流,发展对外友好友好关系。对外经济合作,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合作,而且还能促进不同国家间人民的了解和感情交流,增进友谊,促进相互援助,加强相互贸易合作。同时通过与东道国政府机构、有关企业和人民群众在工作中的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我国与东道国的经贸合作关系。

对外经济合作在短短二十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成绩并不能掩盖问题,对外经济合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外经济合作的市场不够稳定,结构过于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市场不够稳定,1998年新签合同额11773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落后于1997年的增长幅度6.8个百分点,呈放慢趋势;另一方面市场结构单一,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北非等地区,效益普遍不高,而发达国家如欧美日等国家的经济合作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其市场难以打入。

2、投资管理不力,效益不够理想。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经营战略,但是现在有些公司随意投资,到处撒钱,变成以多种经营为主,主业为辅的局面。由于多头投资,资金分散,而且投资可行性研究不够,致使大量资金沉淀,投资效益很不理想,甚至投资都难于收回。境外投资缺乏制约,管理混乱,也是效益不好的一个原因。个别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了巨额亏损。近几年,外经企业营业额每年递增都在10%以上,而当年利润增长幅度都大大低于营业额增长幅度。甚至是负增长。外经企业1997年同1996年相比,资金投入增长了40%,但同期利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重规模、重速度、轻效益、轻管理的思想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的外经企业由于一味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不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多头投资,造成资金愈发紧张和管理上的失控,导致发生项目巨额亏损。

3、资金问题制约着外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今国际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条件越来越苛刻,带资承包项目非常普遍,能为业主解决项目资金往往成为夺标的关键。目前外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达近73%。由于资金匮乏,导致外经企业不得不放弃许多很好的项目。外经企业资金紧张,从自身因素来分析,那就是有的企业内部资金调度不合理,占用不合理,导致资金周转缓慢,甚至呆滞。

篇2

关键词:对外经济;合作;财务问题

世界贸易发展到今天,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也蓬勃发展起来,对外贸和引资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有力地促进作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地位将越来越高,而且其发展将越来越具潜力。因此,保持对外经济合作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一、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意义

1.对外经济合作的含义及概况

对外经济合作即国际经济合作(InternationalEconomicCooperation),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于生产领域)内所进行的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以及相互间经济政策协调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主要包括资本要素国际合作、技术要素国际合作和国际劳务合作。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成为国际劳务合作的重要内容。

从七十年代末期起步始到目前为止外经企业已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业务;业务领域涉及数十个基础行业及高科技行业;对外提供的劳务也从过去单一的初级劳务为主发展到目前服务的初、中、高兼备,门类齐全的综合劳务结构;截止1997年底,累计签订合同额716.9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82.37亿美元,上交外汇额度3.7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54万人次。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外经企业经营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到1998年已有23家中国外经企业榜上有名,跻身于世界承包商强手之林。

2.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意义

(1)对外经济合作有助于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解决国内就业问题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物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合作,有利于使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外国丰富的物力资源相结合,既有助于使劳务输出与商品输出共同发展,又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共同发展。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截止1997年底,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外派劳务人员154万人次,大大缓解就业矛盾。

(2)输出劳务,创取外汇

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的对外经济合作由于不需要大量投资而能创汇,被誉为创汇的"黄金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劳务外汇成为非贸易外汇的主要部分,使许多面临贸易逆差的国家大大缓和或弥补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随着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其创取的外汇占我国非贸易创汇的比重日趋增大,地位越来越高。

(3)能够带动我国的对外出口,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外经济合作,直接输出的是劳动力,由于这些劳动力熟悉或习惯于使用我国的产品,非常有利于带动我国的出口,如承包工程劳务出口的发展,可使许多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机器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料的出口被带动起来。1998年国际工程承包带动的国产设备和材料的出口7.59亿美元。

(4)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有助于促进我国和其它国家的交流,发展对外友好友好关系

对外经济合作,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合作,而且还能促进不同国家间人民的了解和感情交流,增进友谊,促进相互援助,加强相互贸易合作。同时通过与东道国政府机构、有关企业和人民群众在工作中的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我国与东道国的经贸合作关系。

二、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对外经济合作在短短二十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成绩并不能掩盖问题,对外经济合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外经济合作的市场不够稳定,结构过于单一

一方面表现在市场不够稳定,1998年新签合同额11773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落后于1997年的增长幅度6.8个百分点,呈放慢趋势;另一方面市场结构单一,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北非等地区,效益普遍不高,而发达国家如欧美日等国家的经济合作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其市场难以打入。

2.投资管理不力,效益不够理想

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经营战略,但是现在有些公司随意投资,到处撒钱,变成以多种经营为主,主业为辅的局面。由于多头投资,资金分散,而且投资可行性研究不够,致使大量资金沉淀,投资效益很不理想,甚至投资都难于收回。境外投资缺乏制约,管理混乱,也是效益不好的一个原因。个别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了巨额亏损。近几年,外经企业营业额每年递增都在10%以上,而当年利润增长幅度都大大低于营业额增长幅度。甚至是负增长。外经企业1997年同1996年相比,资金投入增长了40%,但同期利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重规模、重速度、轻效益、轻管理的思想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的外经企业由于一味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不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多头投资,造成资金愈发紧张和管理上的失控,导致发生项目巨额亏损。

3.资金问题制约着外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今国际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条件越来越苛刻,带资承包项目非常普遍,能为业主解决项目资金往往成为夺标的关键。目前外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达近73%。由于资金匮乏,导致外经企业不得不放弃许多很好的项目。外经企业资金紧张,从自身因素来分析,那就是有的企业内部资金调度不合理,占用不合理,导致资金周转缓慢,甚至呆滞。

4.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企业业务部门的事,与财务部门无关,财务部门只负责记帐算帐,这种思想导致了重业务轻财务轻管理。个别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一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实,成本费用控制不严,资金周转慢,资产流失严重。

篇3

一年来,为配合全县的综合治理工作,我们按照“内部强防,队伍强管”的工作思路,推行“谁主管,谁负责”制度,并结合本单位的反腐倡廉、普法、行政执法等,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得力的措施,使全局上下及所辖小区出现了思想进步、政治稳定的新局面。回顾一年来的综治工作,我们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统一部署,组织领导在局领导身先垂范的带动下,全局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按照县综合治理、保卫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成立了以局长李波为组长,陈俊江、谢版权所有燕、等同志为成员的“综治”领导小组,专司全县的经济环境及全局政治、思想稳定,平时也有情报信息员专抓此项工作的运作落实。

(二)整章建制,完善一票否决权制,逐步实现由人管人向制度约束人的转变,基本实现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在局内部学习制度中,规定除了学习与公民生活、工作相关的基本法律外,还采取集中和自学的方式,重点学习了《宪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法》等国际涉外经济法,通过学习,提高了依法办事的效率。

(三)量化、细化“综治”管理目标责任,把年终考评与单位评先、个人评优及晋级提升等挂钩,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广泛宣传,确保稳定除了督促内部人员学习相关法律外,还广泛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

(一)牵头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牵头规范了“××*县招商版权所有引资优惠政策”。

(二)全局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没有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特别是在非法宗教和组织活动频繁之际,全局干部职工保持高度警惕,严格实行领导负责,三方包保,一日三报的工作措施,除了保证自己不参与外,还保证家属及下属企业的员工也不参加,确保了一方的稳定。

篇4

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外交部在管理其下属230个驻外机构的档案工作时,无疑具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本着“有利于工作、有利于保密、有利于应付突发事件的原则”,有条不紊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档案工作体系。

外交部驻外机构的档案工作,由外交部档案馆实行统一的指导和监督。早在1987年,他们就向16个驻外机关下发了《关于调查驻外使领馆档案工作情况和征求对建立健全使领馆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并附了调查提纲。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他们于1988年4月制定了《外交部关于外交代表机构档案工作的暂行规定》。随着工作的深入,1993年7月和1999年6月,他们又先后下发了《外交部关于驻外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档案工作的规定》和《外交部关于驻外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作为目前外交部所属驻外机构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各驻外外交代表机关须有一位馆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对本机关内外交部派出单位的档案工作统筹安排,并进行协调、督促和检查;同时要求驻外外交代表机关设专职或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担负档案的具体管理和对各处室档案工作的指导。另外,他们将档案工作巡视组和业务指导小组制度化,从组织上和技术上进一步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开展。此外,该馆设计开发的《驻外机构档案目录系统》已在27个驻外机构试用,并向各馆统一配置了标准的档案卷夹。

商务部的做法与外交部大体相当。无论是原外经贸部还是现在的商务部,在管理其199个驻外经商机构时,都明确了驻外经商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经商处(室)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并规定“谁主办、谁归档”,不能把“尾巴”甩给继任者。此外,他们还在每年组织的出国干部培训班上安排档案业务的课程,提高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档案业务素质。

而作为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则缺乏这种条件。比如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尽管早在1984年就在其境外的国际承包工程中建立起了档案工作,并且在初建档案工作制度时,就提出了“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将所形成的技术档案文件资料收集齐全,核对准确并加以系统整理,向档案室移交”的要求,但直到2002年该公司档案人员应邀到国外对项目工程进行实地考察时,才对境外工程项目如何运作、产生的资料如何管理等有了进一步认识,才知道其境外工程管理是比较规范的,各种资料也都是比较齐全的。而这,恰恰反映了我国其他大多数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一种现象:天各一方,信息交流不畅。

大多数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开展档案工作的困难还有很多。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都是由主管单位的外事主管部门管理,档案部门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其次,是与境外的法律相适应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的驻外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由于是我国的延伸,一般问题不大。但其他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则必须首先遵守驻在国的法律,依法经营或从事有关活动,《档案法》对境外机构的约束力有限,有些驻外机构或境外企业甚至据此拒绝接受主管单位档案部门的管理。

第三,由于各驻外机构的工作环境不同,规模不同,业务流程也不一样,所以档案特别是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较为困难。

第四,由于所在国的工作语言不同,客观上给所形成档案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第五,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总体上工作繁忙,人员紧张,经常身兼数职,无暇顾及档案工作。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我国驻外机构和企业的档案工作总的来说是发展不平衡的,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些驻外机构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工作缺乏统一的制度和要求,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档案收集不齐全、整理不规范,少数单位甚至还存在档案无人管,一任任积存下来的零散文件还堆积在一起,时间、内容、数量都还不清楚的现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数量将越来越多,所形成的档案也将越来越丰富。尽管我国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工作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一般都报回国内,由国内主管部门进行整理归档,驻地除重份文件外,一般都是事务性的文件材料和收文,不需永久保存,但这部分材料在日常工作中仍需经常查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档案工作是我国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在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真做好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档案工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档案工作服务外事工作的客观需要。

为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档案局于2003年12月24日召开的“驻外机构档案工作座谈会”就显得非常及时。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档案工作将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和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司的有关领导及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的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倡导者、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冯鹤旺到会并讲话。与会代表在介绍各自情况的基础上,就《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驻外机构档案工作的意见(讨论稿)》及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从会议的交流及讨论情况来看,要做好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档案工作,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确立适当的管理体制

首先是应确立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档案工作应由主管单位的档案部门指导和监督的原则。根据《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及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实行的“集中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单位必须明确本单位档案部门在档案工作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尽管各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其重要的档案最终都是要运回国内交由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部门被排斥在外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开展。当然,针对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特殊情况,是由档案部门直接行使指导、监督等的管理职能,还是通过外事部门间接管理,则可由各单位灵活处置。外交部、商务部等的做法,证明了这一原则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其次各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档案工作应明确到人。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当年制定的“项目负责人负责”的办法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责任明确,所以各项目负责人一般都会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部门只要与境外的项目经理联系即可,非常便于指导和监督。2003年,他们新出台的《中水电公司档案管理规定》又进一步将档案工作与干部考评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其境外工程的档案工作。

二、应更加重视档案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

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与国内的主管单位相隔万里,信息交流不便,因此在国内一些常用的指导、监督方法是不适合使用的。为此,就必须更加突出规章制度的作用。在兼顾所在国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所订规章制度应尽可能的详细、规范、可操作性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档案工作。当然,由于各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的规模和工作重点不同,因此,在制定档案工作具体要求和业务流程时,则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过分强调统一。另外,也不要过分强调对档案装具的要求。因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制造水平不同,过分强调统一,只能增加国内的负担。

三、不能以所在国的法律为借口拒绝主管单位档案部门的合理要求

驻外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是我国的延伸,不存在此问题。而其他驻外机关和境外企业,优先遵守所在国的法律不假,但只要与所在国法律不相冲突,仍有义务遵守本国的法规。更何况这些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都有义务遵守本公司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在国内的公司总部或上级主管部门是受本国法律约束的,所以他们也有间接遵守的义务。当然,对这些单位和部门,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以《档案法》来说事,而是要通过其在国内总公司或上级主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来对其进行管理。中国银行就是通过国内档案管理的示范作用,很好地加强了对海外机构档案工作的引导。

四、要善于运用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

上面提到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的档案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他们与境外工程的联系不多,但作为以国际承包工程为主的企业,因为必须严格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办事,而作为国际承包工程之圣经的TIDIC(菲蒂克)条款,则明确要求一切以书面记录说话,往来资料都是凭证和依据,不能打半点折扣,因此客观上保证了该公司在几十个国家,上百个工程的档案资料都比较齐全完整。而这一点与正在普遍实施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五、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

由于大多数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都相隔较远,有的甚至遍布世界各地,因此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档案工作者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面。他们在集团公司IT部的支持下,通过全集团的局域网,在NOTES平台上建立了“档案专栏”,内容包括:档案工作制度、档案工作行业标准、交流园地、档案局文件、档案基础知识、信息、档案员管理等模块,通过大量的扫描工作将相关内容编辑后导入模块,使境内外机构的档案人员不但很方便地通过NOTES网就可以了解到档案工作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档案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还可通过NOTES中“档案专栏”的交流园地模块与集团公司档案部门进行业务交流,档案部门也可通过信息将有关信息迅速、快捷地传递给有关人员,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 办学团队 建设

[作者简介]周熠(1983- ),女,浙江东阳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职国际化专项研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际协研GZ2012-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12年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43-02

近十几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鼎力支持以及中外企业的积极捐资助学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办学模式到全方位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在当前这一社会经济结构大转型的新时期,高职教育正以其特殊的育人及办学模式,在新型工业化建设、城乡劳动力转移以及社会紧缺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国际上,很少有国家使用这一专业术语,即使有也与我们所阐释的含义不尽相同。“高等职业教育”其实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模式探索、专业学科建设以及日常运营管理等许多方面,与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设置与社会及市场相脱节,导致学生所学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第二,生源数量下滑且质量较差,这与我国众多大学的扩招政策以及传统观念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都息息相关。第三,教师数量不足且素质有待提高。当前,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缺乏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制度,使得许多高职教师直接取自大学本科毕业生,而由于大学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又反过来作用于高职教育,进而产生了“恶性循环”。第四,专业设置不合理,学习实训场地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学到市场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五,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是所有上述原因所导致的恶果。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上的许多先进技术、管理模式以及高素质人才都慢慢被引进来。与此同时,在与国外逐步扩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我们也学到许多宝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当中。而高职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与创新。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以及众多中外企业的捐资合作下,各地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中外办学的新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办学模式:

1.兼容式办学模式。兼容式办学模式是指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中方和外方的两套教学模式实施兼容,这种模式还可以细分为“2+1”型和“3+0”型两种。前者是指在学制三年的前提下,前两年在境内学习,第三年赴境外学习;后者是指三年学习均在境内。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毕业时均能获取由双方院校颁发的文凭。两种模式均通过全面引进国外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来培养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其优点在于既能让学生接受国外较为系统完善、质量更高的职业教育,同时又减轻了全程到国外留学所承担的巨大经济压力。

2.平行式办学模式。平行式办学模式是指学校同时采用中外双方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双方均承认对方所开设的课程及所授学分;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得到双方共同授予的毕业证书。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情况,选修国内外课程且可出国留学。

3.自由式办学模式。自由式办学模式是一种中外双方在教学资源、经验交流和学生实训学习上互通有无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外双方均可聘请对方的优秀教师来己方学校讲学授课,或者派遣己方老师到对方学校进修;此外,双方学生还可到到对方学校进行学习或实习实训。这一模式可在运作成本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外双方的教育教学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教育产出的最大化。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科专业规划和实训管理及质量来看,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的中外办学模式也还存在许多不足。

1.办学主体不明。虽然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机制都在不断发展完善,但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办学宗旨、软硬件水平和教学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偏见,以及对本科文凭尤其是国外本科文凭的迫切渴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与国外相关高校进行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偏离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职业人才”的发展方向。

2.办学模式的运作困难。上文所提到的“3+0”型办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联合办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其为期三年的学习和实训都在国内完成,从而避免了高昂的出国费用。但如此一来,学生仅能通过学校设置的仿西式教学课程来学习知识技能,而丧失了亲身体验国外先进教学水平和高质量实训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出现“不中不洋”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国际相脱节的技能水平。

而对于“2+1”型的办学模式而言,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高额的出国留学费用。以到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德国留学一年为例,若包括先期在国内的语言学习考试和出国手续审批等费用,在慕尼黑等大城市就读一年需要至少10万元人民币,而在弗赖堡等小城市一年也需要近8万元人民币。第二,语言能力不达标。这是限制高职高专学生出国的一大“拦路虎”。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招生体系和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社会偏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外语的掌握程度尤为低下,而出国留学对语言要求又很高。这使得许多即使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也很难出国深造。

3.合作办学模式运作成本较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的跨国教育模式。其跨国教育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外师资队伍的交流,这通常包括直接聘请外国教师和派遣国内教师出国进修;第二,课程和教材引进,这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的经验交流和西方优秀教材的引进编译。第三,学生的外语能力培训,这不仅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较高要求,同时对本就不好的生源来说更是挑战,而这也是实际运作中最困难的一部分。

这三部分的建设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每一部分的建设都是一项不小的开支。例如,在上海聘请一位全职外教每月需2万元人民币,派遣一名教师出国学习每年至少需要8万元人民币,组织学生出国实训每人每年至少需要6万元人民币,这些都不是小数目。此外,购买具有国外知识产权的原版教材并组织人员编译改写更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四、办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1.正确选择国外合作院校。合作院校的综合实力是合作办学成败的关键,尤其是教育质量的高低。在选择国外合作院校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主观原因而选择,应该联系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合作方的知名度,也不能饥不择食,随意与办学质量不高的国外院校合作。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国外合作院校是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对国外院校进行评估与论证又是其中的关键。首先可以通过国外院校的官方网站对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解与对比,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合作双方的契合点,重要的是必须分析清楚合作方的优劣势以及自身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达到合作办学的目的,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2.设计与落实好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部分,不仅是双方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更是双方合作办学的优势资源的体现。这些都可以从双方的每个专业特色与优势中得以体现。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规划,通过精心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合作方的成功经验,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并真正落实,达到双方办学、教学优势的真正融合,对培养怎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有准确的定位。

3.增强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社会,如何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激励的竞争中具有自己的优势,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必然会引进一定的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力量,这便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国际化环境,学生可以利用与外国交流的机会,学习了解更多的国际文化、国际条例以及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念等。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办事特色,学习其优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4.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力争达到“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资源丰富性,可以通过资源的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合作的内涵,不断加深各方面的交流,通过教材、师资、学生等各方面的交流,真正达到合作办学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开阔视野的机会,例如海外实习、国外就业等。充分利用好合作资源,真正从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办学条件等各方面有所进步,培养出更为全面的新世纪人才。

5.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天地。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面对就业问题。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开阔了教学的视野,扩宽了学生的知识,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积极与各种企业合作。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训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并感受到社会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将学生领出课堂,把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转化到应用之中,成为具有真正实力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晓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李传彬.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6).

篇6

【摘要】本文根据河南省的现状,说明了外语经济对河南旅游产业的助推作用,总结了外语经济助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外语经济能够更好地推动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外语经济 河南省旅游产业 助推作用

引言

外语经济是依托于他国语言产生的经济行为。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以价值观、文化和思想为实质所产生的经济行为。在我国,外语经济主要有两种类型:对外旅游和对外贸易。旅游行业作为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的越加红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国外旅游者对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慕名而来者居多,外语成为发展旅游业所必须的要素,外语经济在旅游业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外语经济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助推作用

1.外语经济推动了河南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河南省,在明朝之前,一直是经济政治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人文文化繁荣,有很多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华文化的神秘和博大精深,深植于河南省很多旅游景区和经典中,如洛阳牡丹,龙门石窟、老街等。在外语经济的推动下,河南省旅游产业迎来了新的市场局面。外语经济的发展使河南旅游产业有更多的机会接待外国游客,使河南的人文古迹和名胜被国外友人熟知和欣赏,国外游客趋之若鹜,使整个旅游产业的经济产值得到了提高,推动了河南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2.外语经济促进了河南省旅游业的产品创新。外语经济在河南省旅游产业中的助推作用,还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产品,外语经济注重的是餐饮和酒店方面的优化,而面对国外游客,则需要从旅游线路的安排方面进行的整体的创新。国外游客的旅游时间通常较长,他们更重视对文化的发展和探究,对风土人情的品味,因此,旅游产品中涌现出一批体验式产品,例如,开封文化节、木兰文化节等。这一系列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线的旅游产业,不仅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宣传,也满足了国外游客进行文化旅游的需要。

3.外语经济为河南省旅游产业聚集人才。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和服务,而宣传和服务的提升离不开人才。外语经济的发展为河南省旅游业带入大量的国外游客,同时,服务于国外游客的旅游业人才也纷纷加入产业发展当中。这部分人才与以往的旅游产业工作者不同,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中原文化基础,还能够与国外游客进行跨文化交流。这些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因为有了这些人才的聚集,河南省旅游业才能更快地走向国际化、产业化。

二、外语经济助推河南省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服务不足。接待外国游客需要有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除了住宿和餐饮方面应该有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接待之外,景区和博物馆等地应该有专门服务于外国游客的引导、讲解员和标识语等。但是,河南省旅游产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很多外国游客在文化气息浓但是商业旅游建设不足的景区,只能跟着导游走。而仅仅听导游的讲解,很难理解中国文化的真正含义。这实际上是由于基础服务不足所致。基础服务不足会使外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活动的满意度下降,长此以往,河南对国外游客的服务质量会下降,外语经济的优势难以在旅游行业中展现出来。

2.旅游业“走出去”速度慢。河南旅游产业要借外语经济发展的东风,达到境内旅游业的全面繁荣,就要了解国外游客的旅游需要,并与国外旅游产业相联系,形成从交通到旅游服务的全面对接。目前,河南省旅游业在这方面发展缓慢。首先,与省内旅游行业直接对接的是比较大型的旅游企业,还有一些是热门的APP平台内的零散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例如,国外旅客在途牛网上订机票、景区门票等。其次,能够全方位地负责和满足国外游客旅游需要的企业还不多。这说明,河南省旅游业“走出去”的步伐还比较慢。在外语经济发展的环境中,旅游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联系,形成产品融合。

3.旅游业宣传不足。河南省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是中华文明沉淀的产物,这种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城市风貌和人文环境,都可以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出发点。而实际上,河南省旅游产业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开发多,但是大规模的宣传比较少。同样作文化发源地和民俗聚集区,浙江、北京等地区的旅游宣传更到位,国外游客量更多,盈利也更丰厚。在外语经济环境下,旅游宣传跟不上,游客就不能在众多旅游产品中发现河南省旅游产品的优势,河南省旅游可供选择的内容少,行业发展速度则缓慢。

三、对外语经济发展及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积极完善旅游业的基础服务项目。为了满足外国游客的需要,河南省应积极完善旅游业的基础服务项目,在旅游区形成完整的文化包容和认同,即为国外游客提供便利的语言交流通道。首先,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重要旅游城市的街道、宾馆、公共设施等应该设置中英文的标识语、简短外文说明,以方便外籍游客理解和使用; 其次这些主要旅游城市的涉外宾馆还应尽可能多地开通英语频道; 此外还应加快旅游景点、涉外地区公示语翻译的普及化、规范化进程。景点名称对外推介是景区的亮点,因此译者在翻译景点名称时应该保留其名称的文化信息并增加景点名称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提高外语宣传册的翻译质量和水平,充分考虑中外审美标准、思想理念和认知习惯的不同,重视文化差异,避免习俗和理解方面的误读;要加深对中原本土文化内涵的解读,以增强外宣手册和外语翻译的可读性。另外,涉外景点还要加大对英语导游的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2.加强中外旅游业的交流。外语经济的发展为河南省旅游业引进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整体发展上的促进作用应该实现最大化。建议旅游业进行行业统合,拟定对外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计划,分别派遣相关的外语人才,与国外旅游公司形成对接,走向国际,进行河南省旅游与国外旅游市场的对接和交流;另外,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语的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外语的交流和沟通功能,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成功的经营做法,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从而取得经济效益。其次在对外宣传上要利用好外语语言的绝对优势,弘扬中原文化,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撑,保障河南省涉外旅游市场又好又快地发展,扩大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3.对河南省旅游环境进行广泛的宣传。积极开展海外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争取每年和超过3个的外国旅游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利用国际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完善国外文化旅游营销网络,拓展国外联网销售渠道,发展旅游目的地境外营销预定系统。河南省还应充分发挥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宣传效应,积极主动邀请客源国和区域的主流媒体来河南拍摄旅游专题片,并多语种,全方位地制作不同的河南文化旅游宣传片、文化旅游指南、文化旅游地图、画册等宣传品,大力宣传和推介河南省特色旅游产品和文化服务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经济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外语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依靠外语人才的引进、政府的帮扶和旅游业自身的努力,不断完善对外服务、加强国际旅游业交流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外语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推动河南省旅游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红玉.外语经济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15-116.

[2]郑玉美.外语经济的发展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助推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16(05):131-132.

[3]张倩.外语经济的发展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助推作用[J].现代交际,2014(11):115-116.

[4]王会凯.外语经济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16-117.

篇7

关键词:黑龙江省 俄远东地区 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90-02

引言

俄远东地区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区,由十个联邦主体组成(现并为九个),面积达621.59万平方公里,约750万居民生活在这里。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在地理上毗邻,且两地区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寻找平等的合作伙伴是两地区共同面对的问题。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并没有重大突破,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区域合作尚处于水平较低、合作目标分散化、非制度性、欠稳定、合作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合作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及合作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等。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组成区域贸易集团的贸易创造效应会带给这一地区明显的福利效应,既然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双方的区域经济合作具备一定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必然有一些关键因素在影响着双方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合理探讨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判定该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合作决定因素理论回顾

学术界关于对外经济合作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并认为企业对外经济合作的动机主要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参与对外经济合作主要是为了获取资源,占领市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Dunning,2002);二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对外经济合作参与主体的宏观经济因素、区位条件或资源优势对经济合作的影响;三是从国家或企业动态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经济合作的决定因素。维农认为,企业“走出去”是企业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产品周期规律使然(Vernon,1965 ),邓宁认为,企业“走出去”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unning,1993)。对于中国“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动机,吴燕(2006)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则能促进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夏岩等(2008)则认为,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合作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稳定促进关系。综上所述,影响对外经济合作的决定因素很多,通过对经济数据的经验观察并结合有关学者的理论,笔者将影响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因素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基础设施及合作机制与优惠安排等因素,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可能并不相同。

二、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贸易引力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分析双边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它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同它们的经济规模正相关,与它们的实际距离负相关,其形式为:

Tij=■ (1)

式中,Tij表示双边贸易额;A是常数项;Yi表示国家i 的GDP;Yj表示国家j 的GDP;Dij表示国家i 与国家j 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经济重心之间的距离来表示,两边取对数转化为:

lnTij=β0+β1ln(YiYj)+β2lnDij+μij(2)

式中,β0、β1和β2为回归系数,μij为标准随机误差。

许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性研究,将其他变量引入模型,这些研究使得该模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本文根据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特点,试图建立一个涵盖上述多种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定性地研究各因素对该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构建的模型为:

lnTt=α0+α1lnYit+α2lnYit+α3POLt+α4lnCULt+α5lnTRANSt+α6APECt+α7SCOt+μ (3)式中,Tijt为两地进出口贸易总额,表示两地经济合作程度。Yit为地区i(黑龙江)在t年的GDP,Yjt为地区j(俄远东)在t年的GDP,地区的经济规模越大,潜在的市场越大,进而合作的潜力也越大,故Yit和Yjt作为经济因素的变量。POLt为中俄双方1997年以来双方高层互访的次数,其作为的政治因素的变量。CULt为黑龙江省每年接待来访的俄罗斯游客数,因为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故将CULt作为文化因素的变量。TRANSt为t年黑龙江省的交通里程总数,其作为基础设施因素的变量。APECt和SCOt是虚拟变量,当两国同属APEC(亚太经合组织)或SCO(上海合作组织)时取1,否则取0,因为当两国同属于APEC成员或SCO成员时,由于优惠贸易安排的贸易创造,相应双边贸易流量会上升。各变量的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

2.数据来源。数据的时间跨度1997―2009,变量Y1、CUL、TRANS、T的数据来源于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变量Y2的数据来源于《2009俄罗斯统计年鉴》(俄文版)、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网站、俄罗斯联邦统计委员会网站资料。变量POL、APEC、SCO数据来源于新华网。变量Tt、Yit、Yjt的数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S数据库的汇率换算成美元;考虑到1997年和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两组数据剔除。

3.计量结果。根据以上理论与数据,并采用Eviews6.0 软件进行计量分析。依次经过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剔除不是显著的变量,最终得到计量的结果如下:

lnTt=-11.86+0.36lnYit+0.29lnYjt+0.84lnCULt+0.23APECt+

0.39SCO+μ

(―6.74) (2.76) (3.14) (2.59)(3.73) (2.39)(4)

P值 = (0.001) (0.04)(0.03) (0.05)(0.02) (0.06)

R2= 0.996F=279.7DW=2.07

从实证的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深化双方的经济合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政治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对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3)双边文化交流对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有显著的影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会有利于深化该地区双边经济合作;(4)APEC、SCO的优惠贸易安排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贸易创造效应明显,这说明合理的合作机制会减少双方的协商和交流成本,可以大幅度促进双边参与经济合作。

三、启示

1.积极转变自身经济结构。俄远东地区在苏联时期曾是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其产业结构表现为:军事工业较强,重工业部门起主导作用,高技术生产部门、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比较落后。俄远东的出口结构更加原料化和初级产品化。当前俄远东地区正着手改变靠出口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维持国家发展的不利局面,提高出口质量。2009年,远东主要出口商品包括能源和燃料商品(占出口总额的62.1%)、鱼和海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3.8%)、宝石和贵金属(占出口总额的10.1%)、木材及其制品(占出口总额的7.5%)。主要进口商品包括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占进口总额的39.2%)、食品(占进口总额的17.8%)、纺织品和鞋(占进口总额的16.7%)。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如果能积极转变经济结构,并且如果能够与俄远东地区由于合理分工而形成较大的产业结构差异,那么,双方可以在产业联动中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互动共进,从而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并形成长久、稳定的互利互惠合作关系。

2.构建合适的双边合作机制。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是双方拥有参与博弈的共有信念,遵从共同博弈规则。经济合作的共同规则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各国国内制度、规则的国际化延伸。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唯一一个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经济合作机制的空白点,其制度性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其中位于东北亚中心的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虽然在功能性合作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为制度性保障,导致这种松散经济合作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故构建合适的双边合作机制尤其是一些具体的保障机制如健全的海外投资保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双边文化交流。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文化心理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中国的民族文化深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俄罗斯是属于东正教―斯拉夫文明。另外,该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转轨国家制度。总之,文化宗教背景的差异,加上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参差不齐,会影响人们的对商品和经济行为的认同,从而会加大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本,加剧经济合作前景的不确定性。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双边的民间文化交流。

4.完善多层次的沟通和协商。以高层互访次数表示的政治因素,对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促进作用虽然不是很显著。但是完善中俄两国多层次的沟通和协商机制,有利于拓展形式更为灵活、效果更为显著的双边会谈和民间交流等方式,从而可以加强双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参考文献:

[1]释冰.试析俄远东地区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J].西伯利亚研究,2008,(8).

[2]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3]张晓恫.计量经济分析(修订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对外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经济的迅速增长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在这其中,对外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尤其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产品出口幅度大幅下降,经济面临衰退危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保证我国的对外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取得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现状

对外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国经受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巨大考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难,在复杂而又困难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出口贸易额实现稳定增长。在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06年实现了18%的年均增长速度。尽管收到世界金融危机和“甲流”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并呈现出连续负增长的现象。但我国政府采取了增加投资和将出口退税率提高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大环境的带动下,2010年我国经济强势复苏,继而取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与次同时进口商品在世界进口商品中所在比例的提高,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

进出口贸易在结构上实现了持续优化。2010年1-0月,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出口额超出2006年全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跃居世界首位。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升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国外需求的持续增长,在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中,我国的加工进出口贸易额整体增加5.5%,与2009年相比,下滑1.6%。

注重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十一五期间,我国不断引进外资,连续18年位居世界发展中国家之最。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高幅度增长。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在这其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生产企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在目前我国的对外经济中,加工型生产企业依然占较大比重,整体水平处于世界这个大企业生产链的低端。同时技术上缺乏创新,核心竞争力不足,品牌竞争力不足,依然靠低成本来开拓市场,获得利润,没有定价的话语权。

贸易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我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问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施压于人民币汇率,使我国在对外经济中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选择

面对我国在对外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不利条件,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所坚持的一个战略选择。

合理调整外向型产业结构,发展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能耗、高成本生产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加大新材料、新能源的探究与使用;其次,政府应适度进行调控与干预,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对企业的生产与民间投资进行扶持,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来参与竞争,建立完善的竞争格局,防止盲目投资和一哄而上;第三,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进行自主创新,提高所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引进来”,不仅仅是先进机器与技术的引进,更是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引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更多的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与制作技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引进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为专业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增添力量。坚持“引进来”的发展战略,要鼓励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并为之提供政策与物质的支持,改善外商的投资和外企的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序氛围和条件。此外,应加强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联合,实现互利共赢。

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应适时引导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和方向,紧跟时代变化,关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及时向企业提供行情信息与变化态势,制定政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以及危险事件的能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再者,企业在自身经济能力通告的同时,形成一条独立完善的产业链,出击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如今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应与世界发展中国家一起,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

四、总结

在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我国现有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导致我国的经济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在目前的经济状态中,加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略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9

一九八三年七月,她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原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编辑室工作,从那时起,她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献给了对外经济合作事业。从1983年参与编辑《国际经济合作》内刊,到1986年参加《国际经济合作》杂志创刊和公开发行工作,再到担任杂志的领导职务,在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10期长期的编辑和领导工作中,她策划和组织了很多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选题,组织和采写了许多有影响的文稿,编发了大量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章,扩大了刊物的社会影响力,为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的建设和发展,也为促进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和实务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听到林玫主编英年早逝的噩耗,很多生前友好、作者和读者纷纷来电,表示悲恸之情。正如讣告所写:“林玫同志与人和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赢得了同事、作者和读者的广泛好评和尊重。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中,她特别注重提携青年学者,支持和帮助青年学者发表文章,还参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专业学位论文答辩专家组的领导工作,为培养青年学者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我们每一位同事的心目中,她永远在微笑,永远是那么积极乐观、热情开朗。在我们遇到生活和事业上的困难时,她给我们劝慰和信念,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亲如长姊般的关怀和温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讣告中评价:“林玫同志廉洁奉公、襟怀坦白、淡泊名利、谦虚谨慎、为人正派。”这正是对她一生高尚品德的中肯评价。

篇10

1、总体思路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重大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央近期相继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作出了一些调整,从“两防”转向“一保一控”,并在扩大内需、确保增长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新形势、新情况将为商务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为此,2009年我们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科学认识和分析当前深刻变化的宏观环境,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大居民消费,保障各类市场平稳运行,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确保商务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预期目标

利用外资增长10%,达2000万美元。

外贸进出口增长10%,达800万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达14.4亿元。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总量,着力优化结构、改善质量。一是狠抓在建项目的管理,重点抓好SPG、黄山中信、中天矿业、兆成置业等在建项目建设提速,加大浩鼎丰旅游、黄山兆成外资项目注资督促力度,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强化签约项目的跟踪问效,重点做好徽商大会、厦门投洽会等签约项目的落实。同时,继续组织参加重大国内国际重大经贸会展,精心编制优势项目,加快引进外资步伐,保持我区利外资强劲增长势头。三是加强利用外资项目监管,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主要对接点,加大机电、电子、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招商力度,加快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业的进入。

2、努力扩大外贸规模,大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立足生产型企业,充分挖掘潜力,指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方向,大力开拓国外新兴市场,做好现有企业巩固和提升工作。二是精心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优势出口产品品牌,以双雄、美太、天林竹业为依托,精心打造本区竹产品出口基地。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和发展思路,着力加强与泛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对接,推动玛士电子、冠林工艺开展加工贸易,大力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抢抓国家出口退税税率调整政策的机遇,修订完善本区外贸促进政策和考核办法,激励新老企业扩大外贸经营,积极贯彻进出并举战略,努力改善进出口结构。

3、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