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1

一、“爱祖国、爱人民”思想的渗透

很多古诗文都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以及人民的情感。比如岳飞的“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祖国的忠诚热爱和坚决保卫之情,诗句的意思是,回到祖国,投靠有智慧有才能的首领,帮助首领复国,这也充分体现出岳飞的一种爱国情怀。而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其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句,更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和思想渗透到诗文中,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就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来讲,信仰和理想是支撑我们共存亡、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一直以来的信仰与原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中国都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视为奋斗精神,这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然而在现代生活中,国人的思想已经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其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当代高中生,很多学生没有理想和信仰,对于生活、生命显得很随意,而怎样梳理高中生的信仰和理想,使他们能够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对于中学生树立信仰和理想、健全完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民俗文化和民族气节的渗透

在梅尧臣的《五月五日》一诗中写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而白居易也有“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这些诗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不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对于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更是了解甚少。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古人庆祝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国因家族本位结构和礼教文化传统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将整体主义精神视为中国人克己奉公、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献身的传统美德。纵观今天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受到和谐社会的影响,从小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对于祖国的团结稳定和繁荣富强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很少亲身经历苦难的岁月和不平的生活。因此,只能通过学校和家庭进行正面的教育。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气节,进一步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整体主义意识。

篇2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渗透

对于中学教学来说,应该在语文的教学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借助于传统的文化还可以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相互促进,将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延续与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中学学生的性格特征,例如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浓等,针对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入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之中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将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随着我国不断的与世界接轨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实现,学生普遍对学习英语以及电脑课程的兴趣较浓,积极性也很高,语文这门课程明显的不如英语以及电脑课程受学生喜爱的程度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古诗词阅读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展开古诗词阅读时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最主要的还是以记忆为主,具有机械性,不如其他课程有趣,同时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之中没有其他课程那么广泛,所以家长以及学生都认为学习古诗词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用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诗词中使用的常一些语法以及意境还不能容易的被中学生所理解以及欣赏,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基于这样的前提之下,想要从语文教材之中的古诗词阅读之中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一点的难度,而且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之中渗透的效果也并不好,无法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达不到传承与弘扬的效果,但是少年强,则国强,若是中学生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那么传统文化就会流失,我国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2.信息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与深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包括中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阅读的学习。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文化混杂的大环境之下,学生一有课余时间一定会沉迷于打游戏、看杂志以及漫画等,而不是静静坐在那里读一本古诗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古诗词的作用只剩下了应付考试,实现升学的目的,因此,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并不高,也就不能对传同的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

3.忽视古诗词阅读的学习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课程较多,时间被各个学科所分割,留给语文的时间就不多了。不同学科的教师布置了不同的、大量的试卷以及课后作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减少了阅读古诗词的时间,对于古诗词中渗透的思想深度、文化底蕴、诗人营造的意境美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都没有兴趣以及时间去了解,因此随着时间的积累就导致了越来越不想学古诗词的恶性循环。间接的导致学生的词汇量以及欣赏能力下降。同时,学生更偏向于对网络用语或是英中混杂的语言进行应用,用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化特点以及达到调侃的目的,这样更加阻碍了古诗词阅读的学习,实现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入中学古诗词教学之中的几点思考

为了更好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实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阅读之中的渗透,本文认为主要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文所示:

1.传统文化背景的阐述

我们在展开古诗文阅读的教学之前,需要将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才可以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正确的理解,懂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只有身临其中,才会达到与作者对话的境地,感受到诗人对我们的教导,例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游虽然没有身居高位,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之中,但是他仍然对自己的国家而担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指的是岳飞立下的豪言壮语,发要夺回失去的疆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维护祖国尊严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文化背景不仅指作者那是的成就,还包括作者所处的整个历史大环境,从历史的方面进行古诗词的阐述,才可以打开知识点的宽度c深度,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传统文化背景的阐述是全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独的一个点,要对文化的背景进行追究,对不同的古人所处环境的诗词特点进行了解,不能没有依据的学习,这样才可以体现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2.从古诗词阅读之中抓重点展开学习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学会对诗句以及重点词汇想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进行感受。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对情景教学的应用逐渐重视起来,同时也可将其应用到古诗词阅读的教学之中,即对作者的创作环境进行了解,借助于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之中,实现欣赏的全面性,再借助于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除此之外,布置作业时还因该极具灵活性,而不是死板的背、记。因此,应该在作业之中渗透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之中,与诗人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价值观以及读后感,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古诗词,才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沉淀。

3.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不指的是课堂上的改变,还指相应活动的延伸,可以举办一些读诗词的活动,让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将学生带动起来,增加阅读古诗词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举办“我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心得”等为主题的手抄作业展览,提高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喜欢阅读古诗词。晨读时还应让学生集体诵读古诗词,举办朗诵 比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淑萍. 认知・热爱・理解―――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7):281-282.

[2]林绍海.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 学苑教育, 2016(9):41-41.

[3]许殊红. 试分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新课程导学, 2016(18).

篇4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愈发受到重视,并且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既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了古诗词,也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笔者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了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品德情操的目标。本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究。

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鲤鱼溪文化

一、探索与实践

怎样将古诗词教学与当地传统结合起来,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鲤鱼溪文化、民族图腾文化等精髓。笔者结合平常古诗词教学实践,进行了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尝试。

1.特色公开课,融入传统文化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最佳机会,也是将当地传统文化向外宣传的难得时机。古诗词公开课授课过程中,不仅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和当地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有计划的开展古诗词观摩课。如教学古诗《江南》时结合鲤鱼文化,可以先创设情境,出示剪纸画――“年年有余”剪纸图腾,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诗意。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感悟诗意。教学“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段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读课文,分析人鱼嬉戏的场景。师:看到采莲姑娘这么开心,鱼儿也来凑热闹做游戏和捉迷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从“戏”字可以看出。师:小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溜到北面,你觉得小鱼儿怎么样?生:鱼儿欢腾跳跃,争相追逐,很开心。这时可以播放周宁鲤鱼溪《人鱼同乐》的视频课件,师:我们的鲤鱼溪中的大小鲤鱼在悠然自得地游弋,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请你说说你和鱼儿怎么相处?生:鱼儿见到我们就游过来摇头摆尾,我们用手轻摸鲤鱼,鱼儿不跑,鱼儿和人很亲。师:鲤鱼溪人与鱼同处一块儿,人鱼嬉戏,构成一幅美妙的人鱼同乐的和谐画面……。这样,课文就可以巧妙地结合浦源八百年来的护鱼文化来充实。从宋代开始,当地村民就已经形成规定,要保护家乡的鲤鱼,小学生对本土的护鱼风俗早已耳闻目染,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特色传统文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意,更能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精髓。

2.古诗词擂台赛,传承传统文化

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班级每年举行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古诗词擂台赛。首先,组织诗词朗诵会。内容都是小学生必需掌握的近百首唐宋诗词和一些简单的古文常识,有些是小学课本中学到过的,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王维的《鹿柴》等。其次,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活动,设计一些诗词文化常识、名家名作,以书面的形式让学生解答。再次,以擂台赛形式推进比赛。学生根据事先分组推荐代表参赛,由教师出题,内容为小学课内外古诗词,还包括周宁本土的《怡园诗集》《乐天室诗草》等一批优秀诗集。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整首古诗,或整组背诵古诗词,不能重复,最后将这几轮成绩进行汇总,成绩高者胜出。通过这样的擂台比赛活动,学生不但更深入的了解课外古诗词知识,同时感受了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氛围。这样,使古诗词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弘扬了中华国粹,传承了本土文化。

3.诵读经典,同品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前人智慧结晶,反映着深沉历史文化。如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对本土文化的人文价值更不甚了解。因此结合古诗的经典诵读学习,会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时候,让学生思考:重阳节这天古人会做什么,而我们会做什么?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重阳节古人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而我们当地会吃芋头,吃糍粑,孝敬老人,组织老人登山比赛。古诗学习是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要让学生收集周宁本土传统节日古诗词,了解当地民俗,并在班级交流会上展示。例如,在一节展示课上,学生通过交流,他们了解到当地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绝不打井,因为浦源村地形像太极,形状酷似鱼,而郑氏祠堂形状为船,打井了无疑是船凿洞。除了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了解三月三驼灯节、清明祭祖,及独特鱼葬习俗等。引导和提示他们,用古诗词,来描摹眼前看到的情节,使得古诗词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学习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4.联通实践,弘扬传统文化

实践出真知,结合导游活动开展“我是鲤鱼溪小主人”综合实践活动。让班级的小导游在课余时间置身导游实践。让学生根据景点的文化,加工撰写导游词,将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拓宽孩子们的想象,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品格得到塑造。例如:小导游在给游客介绍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石牌坊――“孝子坊”时,结合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的诗句,《游子吟》写的是母爱,百善孝为先,在浦源这里有现实生活中的孝行,儿子为母敷药割股疗伤的事迹,可谓孝感动天,为后世孝子之楷模。

二、收获与思考

多年的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收到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兴趣更高涨。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古诗词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当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结合之后,学生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并且学习的负担减轻,学习的兴趣也提 高了。

2.学习气氛更浓郁。让每个教育墙都说话,在班级墙上教师设置了“传统文化区”和“古诗词学习区”,让墙壁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作用。当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古诗词教学的工作过程中之后,课堂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发言,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是非常浓郁的。

篇5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呢?在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故事引路,轻松学习内容

古诗文在结构和词语方面和今天的语言形式有一定的差别。古诗文语言凝练,时过境迁,难于理解,学生学起来感到为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诗文的意思,因而可选择一些进行趣味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老师可以编一个李白在外求学思乡的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听着听着就会走进古诗的意境,从而轻轻松松的背下了这首古诗。杜甫的《绝句》也可以和这样的故事相联系:据说有个穷书生用两个鸡蛋招待客人,却使客人非常高兴,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用两个蛋黄衬了几根青菜丝,做成一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把蛋白切成长方形放在衬有菜叶的盘子里,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用菜叶剪个框放在白色的盘子里,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用蛋壳做一盆汤,叫“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鸡蛋,做成三菜一汤,巧妙地借用杜甫的《绝句》做菜名,客人品出的自然是意境,是情趣,而学生呢,自然会发挥想象力或联想,在头脑中形成诗情画意。有意有境,这诗读起来才有味。在诗情画意中,学生会而且还会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产生学习古诗文的乐趣,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多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和其中的内涵。

二、引领诵读,品味语言魅力

古诗文的语言极富特色,字字经典、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韵律美、意境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特色。

1.感受修辞魅力

古诗文中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丰富的画面、壮美的景象,读起来让人叫绝。这样极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值得欣赏、品味。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的十个字就描绘了大雪时山中无飞鸟、路上无行人的景象。两行诗对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在诵读的时候教师稍做引导,就能使学生体会这些写作手法的妙处。

2.领悟佳句美妙

古诗文中有不少佳句流传千古,至今还经常被人们引用。这些都是精品古诗文中的经典之处,更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千古佳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不朽之处。这里边是作者看到了探出墙来的一枝红杏,想象到了院内春景,想象到了春天生气勃勃的力量,(当然也可能是看到的)而且写出了自己虽“游园不值”却并不觉扫兴的心情。由一点写到了整个花园,写出了整个春天,这是多么绝妙的写法呀。《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经常被人引用,而且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

有了这些了解,学生会深刻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在内心深处产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丰富积累传统滋润童心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告诉学生: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在哪里,不管是南极还是北极,也不管是地球还是月球,只要你会背几句唐诗宋词,你就会立刻被人认出你是正宗的中国人,是从诗的国度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大量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提高。课本中的《三字经》是节选原文的一段,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全文。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与《三字经》类似的古文,比如《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三十六计》等,通过小组赛等有趣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试着写一写“新三字经”。在学习古诗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把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总结在一起。比如:总结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写月亮的诗,写爱祖国爱家乡的诗等等。还可以把写同一事物的诗放在一起来记诵、比较。比如:李贺的“马诗”就有23首,可以搜集来作比较读。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但会增加学生的积累,还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会逐步的形成。

另外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都是中华诵读精品,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把这些诗文的重要影响介绍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比如《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问世起,以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并且早已走出中国,传向世界。它不仅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中间,而且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这些内容我们一定要向学生介绍。还可以引导学生再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想象,当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时,学习热情一定倍增,而且会产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它艳丽芬芳,独领,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古诗文,其作用绝不仅是学习语言,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其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至今一直为当代人民引以为豪。古诗文是中国千年文化沉积下来的精品,它是古代人们对社会、对生活、对情感等等的表达,也是古代民俗文化不断演变的集聚,也是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人们价值观的主要参考依据。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含有大量的古诗文精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古诗文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发挥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就值得众多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本文作者通过借助多媒体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品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三个方面来列举通过古诗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借助多媒体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知识的储备量及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较弱。而古诗文又不同于传统的白话文,它对学生的语文功底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小学生常常因为看不懂、情绪浮躁等原因很难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好课前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学习《春晓》一诗文时,我们将信息化教学融入课堂,通过多媒体模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唯美情景。让孩子们接触高新技术的产物,吸引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为下文的教学铺设基础。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感受古人对自然天成的美丽世界的向往。

二、细品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一般古诗文中的内容大多是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反馈,也是作者心理情感状态的真实表露。所以,细细反复品读古诗文中的名诗佳句可以有效地感受作者的励志情怀。例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细读诗句,感受作者对外敌的蔑视,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细读这些名诗佳句,感受作者当时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的铭心刻骨之情。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古人是要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因事小而不为。一个成功的故事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的完成逐渐地将成功从量变一步步转化为质变的过程。通过细细品味这些名诗佳句,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励志情怀,还可以感受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博大精深。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教师在古诗文的讲解过程中,要立足于文章的“诗眼”或“题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因为古代名师大家在写诗赋词时,最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社会文化的就是文章中作者的措辞、用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字用得就恰到好处,一语双关。突出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之深胜过千尺深的潭水。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彩云间”三字不仅写白帝城地势高峻,也赋予全诗一种爽朗明丽的色彩,而一个“辞”字更写得传神,表达了诗人一旦获得自由后的惊喜情态。第二句实写顺流东下的情景,后两句为补叙之笔,描写行程的经过,特别通过经常使人感到哀婉悲凉的猿鸣反衬出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轻舟”的“轻”字,用得巧妙,是写实,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的措辞,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措辞严谨和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珍惜身边的亲人,孝顺父母。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古诗文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写出的文言诗句,更加真实亲切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美德。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巧用古诗文、引导学生品味、朗读、积累、感受古代诗人大家的名诗佳句,为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04)

[2]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 黑龙江教育. 2000(09)

篇7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经典古诗文。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在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意识地寻找古诗文诵读与德育工作的结合点。以下是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甄选古诗文,充实德育内涵

“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我校每周进行一次古诗文诵读课,我常常会选择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古诗文,作为教学的内容。

1.通过古诗文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也是中华古诗文最耀眼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充满了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渴望;“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浩情操的决心……这些闪光的诗句在古诗中不胜枚举。经常接触这些古诗文,学生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古诗文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这在浩瀚的古诗文中多有体现:“天生我材必有用”抒发的是诗人李白的自信和自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当我们研究如何教育学生自强不息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浸透了中华民族灵魂的经典古诗文中。

3.通过古诗文塑造学生人格独立的精神。我们的祖先一贯重气节、讲人格。清代诗人郑燮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诗句,写出了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明代诗人王冕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誓言,表达了无比高尚的操守……这些充满浩然正气的经典诗句,无不展现了诗人人格独立的精神。无疑,将这些古诗文的教学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们继承和发扬人格独立的民族精神。这些精选的诗文让德育的内容更加丰厚,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传统美德的教化。

二、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德育活力

1.借“诗配画”使德育“美”起来。图画活泼有趣、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原本含蓄抽象的古诗,让学生充满童趣的插图一点缀,立刻就显现出了直观易懂的新面貌,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而这正好可以弥补传统德育枯燥乏味的缺憾。例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让学生为岳飞的《满江红》配画。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后就能准确把握好主题,更好地用画面表现这位豪气干云、赤胆忠心的爱国英雄。学生将这些诗配画贴到了班级的“学习园地”中,也能时时受到经典诗文的熏陶。

2.借“唱诗文”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将古诗文配上熟悉的乐曲进行吟唱,不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略古诗文的意蕴,更能使孩子们的情操得到陶冶。每到课间、午间,学校广播里就会传来古

转贴于

诗新编曲《春晓》《元日》《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的演唱是那样地打动人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唱会了10多首由古诗谱成的新曲,仍觉得意犹未尽。

3.借“用诗文”学生互相教育。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诗文后,在生活中运用并进行互相启发教育便水到渠成了。班里有个学生沉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我让同学们用古诗文对他进行规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运用了,在同学们的“以诗说理”之下,那位同学脸红地低下了头。又如,升旗仪式时,我班学生上台背诵了岳飞的《满江红》,并借其中的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告诉全校的同学们:切不要轻易地让青春虚度,要趁早立下远大的志向。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古诗文;诵读;语感;知识系统;创作素材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文教学历来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古诗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力求使学生能够轻松阅读古诗文并将之变成他们继续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发扬。过去的古诗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老师不厌其烦,逐字讲解;学生如闻天书,不知其味。如同吃饭一样,讲完之后,学生会感觉吃得很饱却感觉不出什么滋味。古诗文就如那些美食,不自己亲自尝试,自己去品读感悟,就不能体会它的美妙滋味。那么,教师又该如何与学生一起发现古诗文的魅力所在呢?

一、加强诵读,养成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反复诵读是学习、品悟古诗文的重要方式。过去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先给学生疏通串讲,解决生字词,然后再总结归纳文章中心、写作特点等,至于读熟或者背诵的任务往往不做重点,留给学生自行在课下解决。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应回归传统,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诵读。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我一般会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朗读,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在初步诵读的时候学生就会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将文章读熟乃至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文章就会有更加深入的掌握。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障碍。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比如,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劝学》一文的第三段时,我就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的要点,要求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齐读、全体齐读、优秀学生范读、再自读等多种方式,把“诵读”落实到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读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达到背诵的目标。在古诗文教学当中,加强诵读训练非常必要。要想学生真正提高古诗文的学习水平,教师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大量的诵读。

二、打好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古诗文知识系统

在教学高中古诗文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常讲、常用的重点知识,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必要时应当进行集中的整理、甄别,形成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词汇是古诗文学习的重难点,往往零散分布于文章的各个章节、段落,这样给学生的集中记忆造成了困难,效果比较低下。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迁移记忆,即横向的对知识点进行对比记忆掌握,缩短了记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重点知识及时归纳,由点到面进行横向联系,做到举一反三。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当中,句式是一个教学重点,教师应带领学生逐渐认识各种句式,如,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倒装句等常用的文言文句式,了解这些句子的构成及使用方法。对于这样的知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指导学生随时对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将零散知识系统化掌握,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当学生掌握好了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不断地巩固练习,面对种类繁多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陶冶感情,为学生的创作积累素材

语文课除了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以外,还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一目标。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更是要通过优美的文章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来体会、感悟文中所体现的情感。沉浸于作品之中,与作者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悲喜,或喜或忧,同乐共愤。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学生体会文章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就会更加容易。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认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通过学习文章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的性情受到陶冶,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高中阶段所学的古诗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古典文化精华,很多的名言警句也是经过时间的挑选所留下的精粹。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古文化经典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将之进行分类积累,如,格言、诗句、历史典故等分门别类进行记忆,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本知识,又为学生写好作文积累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将古诗文运用到学生的作文当中,使学生的文章富有灵气、文气,提高学生的习作

水平。

总之,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高中古诗文的教学最根本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核心任务是引领学生记忆诵读,关键是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只要注意了这几方面,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学好古诗文。

参考文献:

[1]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2]潘保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篇9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精神纽带。语文教材中收集大量爱国的篇章,传递着对祖国忠诚、挚爱的民族精神,学生能够从《黄河颂》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从《木兰诗》中感受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从《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

2.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气概谱写华夏儿女壮丽的诗篇。语文教材中蕴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关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等民族精神,它们如春风化雨一样在学习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节。

3.利用传统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由于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内心浮躁,我们要用传统文化如春风般吹进学生脑海里,用优秀文化来武装青少年头脑,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1.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接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阅历等主观体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讲授《散步》时,先设置“请结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传达的人物情感”这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在深化文章主题的环节中,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年青一代啃老现象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德育渗透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笔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最后笔者布置一题作业:请你描写一个体现你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景,字数200字。本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孝道”的践行情况,书写自己孝亲的故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受。这种思想文化或许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内蕴,解读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语文教材书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讲授知识、阅读技能外,还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滋养。老师在备课时适当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语文教学自身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发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学科沟通。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与母亲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挚动人,作者细刻画抒真情的写法固然值得学生学习,同样老师不能忽略作者在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笔者给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简历:“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永久坐上轮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被公?J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辉煌的人生给“自强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脚,而文末那句“好好儿活”这种顿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的传神表达。史铁生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或许因为这一课而植入学生的心田。

3.积极开展诵读活动,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在开展诵读活动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系统布局。诵读什么,如何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文化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

古诗文聚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量精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文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落实古诗文赏析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师可以给小组一个诗歌的主题,让学生找出初中阶段能体现该主题的诗篇,例如:爱国篇、隐逸篇、思亲篇、友情篇、抑郁篇、闲适篇、田园篇等,学生在整理古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诗文的魅力。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提取出一个体现深厚文化的主题,然后筛选相应主题的几篇古诗文,中间设置简洁凝练的串讲词,最终形成诵读稿。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朗读的技巧有所提升,并从有感情的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4.结合中国传统日子,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

篇10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受访者中,18~24岁的占24.2%,25~29岁的占39.3%,30~35岁的占36.5%。男性占51.2%,女性占48.8%。30.0%的人来自北上广深,16.4%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占32.7%,三、四线城市的占16.3%,另有2.5%和1.9%的人来自乡镇和农村。

70. 0%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偶尔能说两句简单的、熟悉的。”来自辽宁本溪的“90后”银行职员齐娇认为,谈话中引用两句诗词很有水平。“虽然能回忆起来的还是小学、中学时学习的古典诗词,但如今越发觉得有意味。”

家住成都的“80后”会计师刘丽娜(化名)则认为,古典诗词应用和现代汉语稍有脱节,“生活中很难经常说古典诗词”。

河北省某重点高中语文老师苗卫国(化名)经常阅读和学习古典诗词,在他看来,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学生阶段的事,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调查显示,在平时生活中,18.5%的受访青年经常会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61.0%的受访青年偶尔会,17.9%的受访青年很少会,仅2.6%的受访青年表示从不接触古典诗词。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70.0%的受访青年表示仍要培养古典诗词爱好,15.5%的人认为不需要,14.5%的人表示不好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介绍,中国的诗学传统非常悠久,人们发现精美凝练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利于传播,又有利于记忆,很多古典诗词很容易传唱。

59. 8%受访者认为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影响古典诗词普及

“许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即便懂了诗词含义,能否运用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齐娇认为,如今语言环境变了,导致古典诗词难以普及,“我们不光使用白话文,还生活在‘量产’网络语言的互联网时代”。

楹喂诺涫词难普及?59.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49.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应试教育导致。其他原因还有:难以理解,让一些人敬而远之(46.5%),缺乏有效的传播形式(40.3%)以及生活压力大,有效学习古典诗词的时间不足(22.5%)等。

尽管如此,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诗词鉴赏节目还是火了起来。为什么?65.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由于古典诗词本身具有民间基础和强大的文学魅力,62.8%的受访青年认为节目借助现代创意包装,使古典诗词本身更接地气,47.7%的受访青年认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找到了合适的载体。

“这是一个正能量节目,有网友评论是众多娱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苗卫国说,“通过这样的平台集中回味那些诗词,让我们也能二次学习。”

56. 6%受访青年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哲学能够塑造更高人格

“古典诗词是非常有魅力的,它确实符合人们对文学的追求。”在刘丽娜看来,古典诗词很浪漫,“几句诗就是一幅画,能够表达深层的含义。”

“我们讲陶渊明、讲苏轼等,看似在解读一首诗、一阙词,其中所折射出的处世之道更是一种值得细品的思想。”苗卫国认为,人一生都应学习古典诗词,“因为其中有着深远的哲学思想。”

调查中,64.9%的受访青年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56.6%的受访青年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哲学能够塑造更高人格。

刘丽娜认为国家有关方面应该广泛倡导赏鉴古典诗词,“当全民的文化素养提升起来,人们自然会去关注那些经受住漫长时光淘洗的美妙诗句,享受纯文学带来的高雅乐趣”。

“古典诗词教育更应放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轻,学习兴趣更易培养。”苗卫国认为,当下的古典诗词教育甚至可以借助美术、音乐、动漫等载体帮助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

调查显示,76.8%受访青年认为中小学校应该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75.5%受访青年表示整个社会都要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程方平说,古典诗词是一种文学,不只是语句的凝练和修辞的手法,它还体现、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比正史还要真实。因此诗词不应当只在课堂上受到重视,还要把它变成一种锻炼语言、传承文化、精炼思想的理想载体。”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程方平表示,诗学的普及是分层次的,既有蒙学层次的感受,更有美学和哲学层次的理解。普及古典诗词,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养,很多老师只讲诗词字面的意思,不熟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其实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品,当代人会教、会学、会体验了,自然能从其中感受到种种乐趣。其次,书法、音乐、绘画等展示方式,都有利于古典诗词的普及。现在有人用河南话讲宋词,用西安话读唐诗,都很有意思。

“要提高传承者的历史责任感,仅能背诵大量唐诗宋词还是低层次的。通过古典诗词去了解、感受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情思,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程方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韩雪莹 杜园春/文)

评论

学习古诗文,怎一个“读”字了得

近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上海16岁美少女武亦姝凭借深厚诗词积累和淡定稳健发挥最终夺冠,显示了这位“00后”上海女孩的非凡锐气。

随着一档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一个才女的走红,古诗文被热捧,国人传统文化的基因被激活。不少网友表示要速去读书,诸多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人认为多学古诗词有益提高素养,会要求孩子每天都学。

毫无疑问,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古诗文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必须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读书。

然而,做事最怕三分钟热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忌表里不一的形式主义。近年来流行的经典诵读、国学诵读等,常常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当前,古诗文教育还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从小学到高中,每个阶段必背的古诗文篇目教育部都有规定。学生呢?考什么,背什么,不考的就不在读的范围之内。而且,即使是此类规定好的教学篇目,学生也不怎么好好学,老师也不怎么好好教,原因是高考考古诗文的题目分值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