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影最初是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中国,在其传入中国之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给养。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与照相技师刘仲伦一起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部电影便是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由此可见,电影在中国最初的发展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百年的中国电影发展长河里,传统文化或显性或隐性地萦绕在电影的发展当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随着华语电影逐渐走向世界电影的舞台,要真正了解与把握华语电影的文化精神内涵,就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成长的灌溉。
《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的民族品性构成》这本书对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影响这一问题作了最全面与深刻的解读。作者尹晓丽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对中国文化对电影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剖析,并从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双重困境以及跨文化语境里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民族性建构的意义与途径。
全书一共分为绪论、上中下三编和结语五个部分,从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电影的密切联系出发,纵向历史性地描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电影对于儒家观念的接受情况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拓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可能途径。在绪论部分,作者对书中涉及的主要概念、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论述思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概括,并对此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说明,阐述了该论题研究的社会文化价值所在。上编侧重从儒家传统的道德教化理念对中国电影文化形态的影响,从道德理想主义、入世批判精神、儒家的文艺观以及理想人格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对中国电影主题、风格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响;中编主要从家庭伦理观的角度分析儒家的伦理道德与乡土意识的中国电影的影响。具体分为五个章节阐述了以下内容:“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与中国电影家庭的文化形态,电影中的父子关系的儒学意蕴,意识形态话语与伦理法则的冲突与共鸣以及儒家的乡土观念与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建构。下编针对儒家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对中国电影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反思进行论述,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重构中国电影中的儒家传统资源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全书以浸于儒家文化百年的中国电影的主题思想为主,结合具体的电影作品,详细讨论分析了儒家文化与中国电影的联系,考察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儒家文化的内在融合与外在表达,探索了电影这样一个现代艺术形式内在隐藏的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点与弊端。
儒家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颇为巨大。儒家所强调的入世、忧患以及教化民众等思想,也是众多电影创作者的创作初衷。如20世纪30年代面对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电影果断从20年代的靡靡之音当中抽身出来,直面社会现实,积极承担文艺的宣传教化功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对于儒家传统文化来讲,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具有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同时也要具备从历史中走来所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因此,中国电影在坚持表达独特的民族性的同时,更要兼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中国电影怎么样能做到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电影这一问题事实上已经被众多电影创作者思考与尝试。陈凯歌的《无极》虽然遭遇了“滑铁卢”,但是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对世界性的民族电影一个失败的尝试。企图兼顾中西方观众的文化审美趣味无疑是困难的,与其如此,不如在民族范围内坚持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十月围城》将民族大义与人文关怀,伦理道德以及打斗场面很好结合起来,这样带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大手笔大投资的华语大片可以说是中国电影逐渐在摸索一条突围的新的电影策略。
篇2
乌兹别克民族不仅具有农业民族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具有商人的机智和一种妥协性。这种妥协性在当今特殊时期协调和平衡不同派别关系方面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许涛:
我总体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可以完成权力的平稳交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发挥着作用,这就是深厚的民族政治文化传统。乌兹别克族比较早地由游牧转为农耕,发展起定居的绿洲农业。同时,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和中转站。所以这个民族不光具有农业民族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具有商人的机智。其他中亚民族认为乌兹别克人的性格中具有一种妥协性,这种妥协性在当今特殊时期协调和平衡不同利益集团关系方面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乌兹别克民族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是国家管理中的长老制传统,或者说是长老文化。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在这个传统基础上建立了马哈拉制度,形成乌国家管理体系中的鲜明特色。乌兹别克斯坦全国实行三级管理制――州、市、村,基层就是马哈拉。“马哈拉”来自古阿拉伯语,有村落、公社和自然居民点的意思。它是一种民间自治机构,类似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的村委会。卡里莫夫总统颇具智慧,他把民族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为己所用。苏联解体后,他将马哈拉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乌兹别克斯坦这么多年受极端主义影响,社会危害不轻,但是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有乱,这与他采用了这个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其中,长老在马哈拉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民间机构,马哈拉组织生产,组织救济,搞慈善,搞街道卫生,调解家庭纠纷。这种传统是自下而上的,并体现在国家政治中,势必在这次最高权力的交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9月19日,中国军人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和平使命―2016”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乌兹别克斯坦宪法规定,总统去世后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权力,但现在已经是破例了,总理米尔济约耶夫出任代总统,并被推举为总统候选人。从卡里莫夫总统逝世后的一系列重大国事活动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未来基本的人事安排已经清晰,并已经被社会各层面平静地认可。
篇3
【关键词】中国声乐艺术;民族性;世界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86-02
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但折射出每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文化偏好,更是一个地区千百年来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形式。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艺术长河之中,声乐艺术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的民族声乐从古至今都代表着最为浓厚的地域性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分支。随着近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开始逐渐从地域中走出来,开始展现出世界性的一面。笔者认为,脱离了民族性的声乐是没有传统的声乐,是空洞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而脱离了世界性的声乐则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声乐,不具备传播下去的力量,综合来说,我国传统声乐要想在世界之林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注重民族性以及世界性的特征影响。
一、声乐艺术发展离不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综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了解到,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是时代的反映,都是在特有的时代背景下出现和发展的。如果从微观上来讲,还有可能是某几个或者某一个艺术创作大师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艺术革新从而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声乐的发展也不例外。由于声乐的发展形式与气息调控的发展,而在不同的民族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生活上的差异反映到艺术创作中则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比如说西北的民歌嘹亮,内蒙古的民歌则比较辽阔、悠长,南方的民歌富有民族气息等等。地域特征决定了声乐艺术的发展特点,也是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丰富多彩的基础。
但是随着近现代文化交融的不断发展,外来的新鲜元素在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艺术体系,特别是一些以民族性声乐为首的音乐创作者为了提升民族歌曲的发展而开始寻求融合之道,其中也不乏有成功者。比如说《最炫民族风》引领了社会的风潮,将一股浓浓的古风情感与现代摇滚巧妙结合,一时红遍了大江南北。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性以及世界性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如果声乐的发展中过分强调民族性特征,那么在声乐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情况,比如当前一些“老艺术家”坚持传统的声乐文化,坚决抵制外来元素的融合,导致他们的艺术创作路线越来越窄,由于没有融合外来优秀的文化元素,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无人问津的场面,可见,过分强调民族性的结果是无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与之相对,如果过分强调世界性而忽视了民族性,那么创作出的声乐作品就会显得空洞,脱离了民族性的创作形式也就失去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魂”的含义,缺乏美学价值而更加注重形式,这样也是无法实现相应的声乐发展目标。由此可见,要想提升我国的声乐发展水平,帮助我国的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充分平衡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提升。
二、民族性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传统文化,再加上自古以来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区域性文化差异明显,后期经过不同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又取得了新的发展,时至今日,才形成了当前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形式,声乐作为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性特征也是最为突出的。中国人的声乐演唱不像西方人更加注重理论与形式,而是倾向于情绪化,也就是“神”与“魂”。民族化给我国的声乐发展带来了十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为现代化声乐演唱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从声乐基本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本身声乐就是一种情感艺术,其特点是感于情、发于声。作为生活中一种日常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我国民族声乐具有明显的生活气息以及情感气息,在大多数声乐艺术创作中也体现了各个地区的日常生活以及劳动的场景,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等等。从民族性的角度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进行评析,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中国声乐的民族性表现。中国声乐中的民族性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民族性的情感表现,另外一个是民族性的语言表现。在情感表现中,中国声乐更加强调的是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国的声乐演唱与创作艺术家在进行歌曲创作时,十分擅长结合演唱者所扮演的角色展现演唱者的内心世界,以此来烘托整首歌曲的情感特质,这样更能够感染观众,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就语言体现而言,由于长期的地域性发展造就了我国不同民族之间巨大的风格差异,特别是少数民族更是如此。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声乐演唱歌曲中,演唱者通过声情并茂甚至可以说夸张的舞台表现来提升乐曲的表现张力,这也是其他国家的民族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其二,强化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发展,确立民族性的核心地位。随着近些年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当前民族声乐也进行了巨大的变革,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与影响,这是民族传统艺术的流失甚至是毁灭。实际上这是十分片面的。仅就当前我国的声乐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民族声乐发展依然是以民族性为主线的前提下进行的发展,并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范畴,包括演唱的核心技巧以及气息掌握、组织艺术形式等等都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是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所以说民族性的核心地位的确立才是中国声乐艺术民族性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三、世界性传播是推动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种民族、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形式都是全人类的艺术文化财富,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艺术资源。再加上音乐艺术本身就是跨越种族与国界的艺术形式,所以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性传播是任何一种声乐艺术都必须要经历的环节,更何况当前世界文化全球化不断加剧,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更是加剧了这一进程。
从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文化的不断冲击与交融,民族性特征不但是我国声乐艺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的核心特点,更是弘扬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融入优秀的外来元素,提升民族声乐的整体艺术文化气息,不但能够提升我国声乐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借助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提升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对于我国建设艺术文化大国,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弥足珍贵的。但是随着世界文化全球化的侵袭,仅仅依靠民族性特征来发展民族声乐不但会限制我国声乐的发展质量以及发展规模,更会降低声乐艺术的整体竞争力,不但无法顺利弘扬民族文化,还有被西方外来文化吞噬的L险。所以我们也必须重新审视自我,提升民族性特征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世界性,通过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突破与革新,这样才能够帮助我国的声乐艺术在世界民族艺术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徐敦广.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31-135.
[2]张荣家.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J].音乐时空,2014,(22):179.
[3]胡睿.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回归及其多元化传播[J].艺术教育,2016,(01):255.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55-01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
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篇5
一、体育的文化现象
“文化”一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对其众说纷纭,足见这一概念是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辨证的观点出发,“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理解,对“文化”的广义理解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方面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故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适应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体地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本文由收集整理,是社会实践的结晶,是构成社会诸种现象和事物的复合体。它除了以教育、科学、艺术等为组成部分外,还包括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关系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体育文化等。
把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认识,便产生了综合全部体育活动的概念——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必将成为21世纪与传统的其他文化相融相进的文化领域里的主题。
“体育文化”一词,最初直译为“身体文化”。19世纪末,“身体文化”一词被广泛地加以解释和使用。法国阿莫罗斯体操派认为身体文化可以直接理解为锻炼身体的规律;法国演员德尔萨特创编的身体演练形式,以“德尔萨特身体文化”之名在美国妇女中风行一时,这种动作和姿态来表示情感的健身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现代舞和艺术体操的诞生。到20世纪,对身体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有人认为身体文化就是身体锻炼;有人认为身体文化是旨在促进健康和增加体力的身体运动体系,是与自然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的人为的体育形式;也有人认为身体运动不仅要用科学来解释,它还可以显示出生命的旋律和美,是文化的表现体。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把“身体文化”作为关于体育的广义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整个文化的组成部分。
体育文化虽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体育具有继承性,因而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体育的整体认识时,必须追溯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体育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内在联系,抓住主要环节,寻找它的特殊规律。
二、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民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风俗习惯、传统与道德、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等,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是由复杂的历史构成的,是一定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人们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经济、文化、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含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语言、宗教、精神、道德、艺术、民族气质等,构成了各种传统文化,标明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体育活动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现出较强的民族特征。
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民族特征的前提,也是传统体育各具特色的基本条件。牧民善骑,狩猎民族善弓弩;北方喜溜冰雪,南方喜水划舟,这些都是长期共同劳动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项目。今天,如此狭小局限的这些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已走上国际化轨道,亦将成为21世纪体育文化所不可缺少的一大景观。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的特点在精神上的反映,也可以称为民族性格或共同心理状态。它具体表现于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活风尚与宗教活动中。传统文体对于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于某一时代民族或阶级的人们所共有的东西,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社会风俗、人情世态之类,一经形成,就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中国的民间体育活动划龙舟、踢毽子,西班牙的斗牛,日本的相扑,泰国的泰拳等,都是能够体现民族性格的体育项目,充分反映出传统文化给体育带来的民族性。
三、传统文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体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也必将是2l世纪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当今世界的艺术设计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艺术设计因图形语言的交流便捷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大地推动了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把握和坚持设计中的民族性,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风格有机的结合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用色上,色彩鲜艳,感彩浓郁,这些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都起到典范和启示作用。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有很多设计师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设计出了成功的作品。例: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就取材于传统的凤纹,该标志简洁有力,三条主线粗重,垂直稳健圆满,每一笔的开端和收尾都处理成尖头,使视感粗中有细、刚中与柔,飘逸的凤纹婉曲秀丽、妩媚生动,头部水平,胸部处理为垂直的线条,整体显得器宇轩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姿势动人的凤纹,表明该公司能够像神鸟凤一样给人们提供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该标志属于现代设计中民族化风格的典范之作。再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它巧妙地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运用传统寓意,这是民族、地域所拥有的“集体表象”,使设计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与造型上的合理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就能从中一目了然地解读其标志的内在涵意,这个标志可谓是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他在对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的理解和研究基础上,把民族的内核与国际化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积累,对一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创造出中国艺术设计的特色与风格,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和影响离开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国老一辈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说的一样:“我始终坚信,我的路在中国。”
参考文献:
《装饰》总第117期杨先艺《论设计文化》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7
雕塑作品是在雕塑艺术家手中诞生的,所以我们中的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人格、人品和思想境界。从事艺术的艺术家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时代环境在无时无刻的变化着,包括世界上所有的人的审美观也在不停地更新中,这种种迹象表明艺术家要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作品创新是作品的生命,也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也可以说是艺术家的生命力。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雕塑创作上的创新思维是永远不会停滞的,也永远不会过时的,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创新就是作者能够跳跃出大众的平庸,能够拿出与众不同的创意出来,能够站在更高层次的层面上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需要从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这点必须要足够的引起我们的重视。提到中国当代雕塑的创新,在艺术界总说纷纭,但是我认为要做到创新,必须要先找到创新的基点,这个基点就是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到创造这种传统文化之新,做到重要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使我们的作品能够体现中国当代雕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才能够更好地去展示我们中国所有独有的文化特征。那么在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文化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的雕塑艺术如何能更好地和世界雕塑艺术进行交流,并形成主流地位,那就需要使我们的雕塑作品具备属于中国的特征,同时要融合并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征,形成所谓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流派的时代风格的作品出来。
中国的雕塑作品要想立足于世界,首先我们必须做到使我们的作品要先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本土,立足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虽然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大的环境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西方文化大量的传到我们国内,还有我国雕塑出现短暂的文化根系断层,这种种因素导致了我们在向西方现代雕塑学习和借鉴中的严重贫血现象。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根系,但是它的核心就是我们的物质与精神合一的我们的地域文化底蕴和实际的生活体验感悟。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明也一直传承到现在,所有它具有无比的稳定性、开放性及其包容性。
我们中国民族艺术民族化特色,不但不会阻碍艺术现代化形成,而且还是艺术现代化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无限的生命力。我想只要我们的民族不灭亡,还存在这个地球上,能够展现我们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就一定会存在,不论我们在这个任何环境中,在任何形式下,我们都能够面对我们的对手,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出路,从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逢,那些境外或者的别的民族的艺术形式经过我们民族文化的鉴定和取舍,最终还是要融入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从而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篇8
论文摘要 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带来的产物,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交流日益增强,也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比较教育中民族性的发展与演进,浅要探讨了民族性的思想内涵,并在现实的借鉴意义及价值方面提出了自己浅薄的见解。
1 教育国际化所提出的问题
首先,教育国际化使世界各国家在教育制度的制定上越来越受一个共同所认可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国际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愈来愈频繁,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领先的教育理念会迅速地在全球范围传播开来。然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说,当下的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个真正公平的过程。西方国家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所处于的领导与支配地位是十分明显的,第三世界的国家大多处于不利地位。全球化对教育的第一个重大的影响,就是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为世界普遍所认同的国民教育制度,并将国民教育制度输送并强加给了其他的国家”。①对于第三世界的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则意味着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发展中国家出于本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与发达国家进行信息交融、资源互补的过程中,被迫地接受被强加的理念,其本身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则受到冲击,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在面临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面临不小的危机。
于是,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的难题:教育国际化是否意味着国家民族性教育模式的终结?教育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途径,教育做不好,强国大国也就无从谈起。该如何设置教育体系,如何导向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承担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使命,如何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 民族性的基本内涵
2.1 民族性的发展与演进
民族性概念的提出是在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方法研究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这期间,人才辈出,涌现出萨德勒、康德尔、汉斯等一批著名的比较教育研究者,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比较教育思想和方法论,其核心即为民族性。
民族性研究的先驱者是英国的萨德勒爵士。他的主要意图是想用比较和历史研究中获取的经验来影响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虽然考察别国教育制度的目的是加深理解和改进本国教育制度,但绝不是认为或者暗示一种教育制度可以适用于每一个相似的国家,基于此看法,萨德勒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出现了民族性概念的萌芽。
康德尔的民族性观点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他的导师萨德勒爵士。他认为,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观念和文化不同,他们对各种情况和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他们会以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制度。换言之,民族性是教育制度的基础。②但在康德尔的民族主义问题和民族性的阐述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汉斯综合了萨德勒和康德尔的观点,但是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汉斯的民族性研究没有局限于历史法,他在证明有关黑人和白人在智力上不存在差异的观点上就运用了心理学智力测验结果。汉斯的因素分析法是他的历史法的实际体现和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历史法和其他方法的融会贯通构成了汉斯独特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2.2 民族性对于国家教育的内涵
每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差异性,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才造就了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人一样,国家也是如此,而这一点的体现就是民族性。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它的发展和改革都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完全照搬别的国家的现成模式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特征民族性的教育。各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教育制(下转第5页)(上接第3页)度的设置都应当体现出本国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等特性。教育必须担负起保存本国民族文化的使命,在当今世界,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性。也正是因为具有了民族性,世界没有大一统,才具有了世界交流的必要。
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③民族性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唯一可以依托的因素,只有依据本国民族性发展的教育,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教育脱离民族性,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仅仅是一个躯壳而已。
国家教育应当围绕国家利益为中心,而民族性教育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点。民族性教育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把民族观念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民族性载体的民族与国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两者互为载体,民族为了保卫文化共同体的边界,需要成为国家,而为了建立统一的文化,国家也需要树立民族性。因此,具有主权地位的国家建立,是民族性的最高体现,捍卫国家主权也成为民族性的主要目标。作为民族意志而体现的民族性必然本能地与维护国家利益相关,忽略国家含义的民族性概念也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重教育的民族性,建立有本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3 民族性的现实价值
第一,我国应该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来建立教育体系,不能生搬硬套别的国家的东西。教育体系的设立一定要注意民族性、本土性。许多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都曾经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在二战之后虽然纷纷走上了独立的道路,但是其按照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却没有随着殖民地的消失而改变,这种比其本国先进的教学模式反而被当作追赶发达国家的有力手段而不断加强,使得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当今的教育国际化更是加重了这种影响。
第二,在建立我国教育模式的同时,忌盲目排外,要对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众所周知,清朝的闭关锁国制度是导致近世纪来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闭门造车,只会是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在一个开阔的视野下,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争辩,可以厘清教育模式建立中的思维和逻辑,笔者认为这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有利环境。教育会在批判性的借鉴中发展,尤其是我国教育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性需求,所以积极地批判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之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第三,在批判吸收外国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我国应该发扬改进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上下传承五千年,沉淀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等一系列的优良传统。我国在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把这些传统美德融入进去。当然,我们也不能不加以选择地“一锅烩”,毕竟时代在发展,有些传统不见得会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我们应当积极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对不适应当前时展的部分进行改造或摒弃。
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应当以本国的教育国情为基础,以民族性、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移植国外的先进理论,使之与我国本土的教育理念、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适合我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有学者关注到这些:“从传统教育理论中继承和改造一些有生命力的教育话语”。④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教育处于世界发展的前端。
注释
① 常新,史耀媛.全球化视域下教育体系民族性问题的再审视[J].理论导刊:2010(8):89-91.
② 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2,78,90.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渗透
当前全球经济、贸易、文化等一体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同化着其他文化。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性是文化最重要的特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积极继承和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民族性来抵御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高层次文化教育,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保住我们文化的民族性。而大学语文作为大学中的一门母语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诗词、戏曲、书法、武术、中医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化中蕴涵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如厚德载物、阴阳合一、物我合一、忠孝仁悌等。时代在发展,但这些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却不能丢弃。
1.传统文化教育是振兴民族的需要
自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国际环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几十年来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外部环境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发展中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励全民族的自信心,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年轻人的心中恢复强烈的民族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熏陶出民族意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2.传统文化教育是历史传承的需要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很多有识之士在进行深刻反思后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的发展,于是大力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但历史的发展证明虽然旧文化有其糟粕,但如果不加辨别,一棒子打死,反而会对国家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国外文化开始进入中国,音乐、电影、饮食、服装等,可谓是全方面地吹来了一股“西风”,这本也无可非议,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才能取长补短,大步前进。但年青一代“哈韩”“哈日”,看好莱坞影片、过圣诞节,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淡漠甚至不屑一顾,就值得我们警醒。遗忘传统,丢弃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发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对民族文化深厚的感情,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去对比世界优秀的多元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
从近期相关部门针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的素养调查中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问题是文化高、素养低,比较典型的是很多研究生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写出的汉字却歪歪扭扭。更重要的是有些大学生在道德素养上还出现了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负面的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崇尚享乐、个人主义、功利主利的思想在很多大学生的心里滋生,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消除社会中的一些负面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此外,在社会转型期,必然会打破大学生心中的一些传统价值观,这些空价值观空间也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来填补。扎实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下形成深厚的人文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从道德教育、人格构建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在关联
1.传统文化教育是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
“”之后知名大学校长苏步青和匡亚明共同倡导在全国高等院校内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影响世界。而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之一。
2.大学语文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文化与文学密不可分,而大学语文中所选的作品都有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精华,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古代文学作品,而中国古代文学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组成部门。这些文学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像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以诗言志”的精神核心、“物我合一”的美学追求,这些文化特征最终融合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大学语文汇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篇目,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拥有深厚的文化和积淀,闪烁卓越思想的光芒,大学生在学学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大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
篇10
关键词:民族的;世界的;艺术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62-01
所谓的艺术活动,是人们在对客观现象的感受中通过象征性的符号形式来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来向世人展现自己,艺术品当中既包含了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有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因此,艺术既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也会有超越时代的精神驰骋。
艺术的出现离不开艺术家这一群人,艺术家也是一个时代的先锋,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导向。而艺术家又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一定的国家和民族的背景下,艺术家所属的艺术品也就打上了一定的民族、国家的烙印。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出现的文化艺术也是各有千秋的。然而,无论你是来自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好的艺术是我们都能欣赏的。因此,艺术的民族性也就产生了,也就是人们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本民族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而这种艺术形式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审美意识之上的。在一个民族历史的沿承下与时间的涤荡下,总会有一些艺术的精华代表了这一种族的精神文化。因此,一提起龙的传人,我们中华民族就充满了自豪感,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其所包含的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阴阳之间的和谐以及多元文化的和谐。龙,虽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实物,但经过无数朝代人们的认同与提炼,龙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因此,一种艺术的存在,其所被赋予的意义已经大大超过其自身。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被一个民族所公认的存在。因此,艺术的民族性是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着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理差异、 气候温度下的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历史上也由于种族间的战争、的影响,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其艺术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也就成为了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样是对于喜悦的表达,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色彩为例,黄色,在有的国家被看作是贵族的象征,体现着告高洁优雅,但在以色列则被看作是不吉祥的色彩,这就牵扯到了以色列的历史。在中世纪时,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曾被强制穿黄色衣服,后来希特勒执政,犹太人受法西斯主义奴役,又被迫穿上黄色的衣服,因此,黄色也就受到人们的憎恶。这种意识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会影响到这个民族的各个方面,因此其艺术形态也会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尽管艺术的民族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追求美好与和平向上的心愿却是各个民族想通的,其不同在于艺术表现形式。好的艺术所彰显出的精神理念是每个民族不言自通的,这也是民族的相容性。所有民族的不同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共同性也就形成了艺术的世界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