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思想的启示

篇1

【关键词】儒家思想;辅导员;以人为本;仁爱

儒家的仁爱思想,人本思想对学校辅导员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之处,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切切实实为学生考虑;“为政以德”,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仁者爱人”、“宽以待人”,以爱为师,教育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一)儒家思想对人的理解

儒家学说的立足点是人:即一切努力以人为中心。如:五常的实践者是人,受益者也是人:孝的对象是人,行孝者也是人;祭祀的对象虽然是鬼神,但目的还是为了活着的人!如何做一个好人、贤人、圣人,这是儒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整日钻研的是如何做一个完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论语・学》中孔子强调做官的原则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则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古代汉语中,“人”字的五种涵义为:其一,指人才;其二,指人品;其三,指人情世故;其四,指仁;其五,泛指某些人或自己以外的人。而儒家对人的理解主要体现为人才、人品与仁这三者,这是儒家一贯的观点。

(二)儒家的仁爱思想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达到由个人、人人、到天人关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儒家的人本思想

孔子的人学思想以具体而又多样化的论述阐述了“人”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应该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人格的方式方法,可以这么说,孔子的人学思想就是关于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思想,从这一层面上说,孔子的人学就是人本思想。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孟子、苟子等儒家思想家的人性理论、“仁政”学说、政治思想大多是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的“重民”、“贵民”思想就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深化。由于儒家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而实现其理想的必由之路就是努力成为这一理想的实践者。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是个人才,也必须人品好,而这一切又都以仁为前提。人品、人才和仁.这三者既是儒家教育人的内容,也是儒家理解和衡量人的基本标准。在儒家看来,只有成为仁义而且人品好的人才,才能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也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圣贤而千古流芳。从总体上看,儒家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为人之道上,要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到“德”与“贤”,“修己安人”;在待人之道上,要求做到“仁”(爱人)与“和”(与人友善、和谐);在治人之道上,要求推行“仁政”,进行人性教化。

二、儒家思想对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儒家的思想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一套普遍适用的方法,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教导,这些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其合理性及适用性。这就是儒家的人本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儒家思想有不少可资学校辅导员借鉴之处.特别是启发学校辅导员如何从人本思想出发.从为人、待人、治人之道三大方面做好学生工作。学校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出发点.素有“小社会”之称,学的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风气的动向,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养成为工作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肯定、尊重人的自尊和权利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儒家思想对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辅导员要真正“仁者爱人”、“宽以待人”――热爱学生,“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不断创新的教育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更应重视每一个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才能使他们走出校门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善于应变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管理者――学校辅导员,一定要树立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在管理范围内形成一个创新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创新知识环境和教育环境,真正体现教育工作者的“爱人”之心,“宽人”之情。“管理之道,归于用人”。每一位辅导员只要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仁者爱人”的思想,“君子尊贤而容众”,就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共同的管理目标。此外,要真正实现“宽人”“爱人”.就必须确实做好“待人”工作,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因此我们的常规工作应公平、公正地做好两点:

1.务必把各项扶持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好。切实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及发放工作。同时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工作。着重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2.务必把损害学生合理权益的问题解决好。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各级学生组织的违纪管理上,要把损害学生合理权益的现象一项一项地治理好,辅导员要管好所领导的学生组织。加强学生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并从制度上保证切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秉持公心,一视同仁。《论语・卫灵公》篇的“有教无类”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废或厚此薄彼。爱心加上公平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二)作为辅导员要做到“为政以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学校辅导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教化,而教化的主要形式是管理者的身教。强调管理者要以身作则首先为学生做出表率。这就要求学校辅导员必须领会儒家“先管好自己,再管别人”的管理准则。孔子把“忠恕”之道用来对待他人的道德准则和管理的规则。“忠”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工作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感情融洽,共同实现工作的目标。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首先要做到,一个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人,却要严格去要求别人。还想让别人心服口服,那无异于缘木求鱼。

2.“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孔子指出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应该迁就学生,讨好学生,那样只能使学生得寸进尺,工作被动,“薄责于人”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就不要追究与批评,而是说不要一棍子打死犯错误的学生,要让学生有改过的机会。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恕与严格管理相互结合的原则。辅导员如能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你周围的学生,就能实现最大效应和最好效果。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怎能不从中受到教育与感化?

3.是非分明,有原则性。《论语・阳货》篇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指好好先生。孔子认为是非不分,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祸害。同样.“乡愿”式的辅导员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可以说是学生的祸害。作为辅导员,首先自己要明辨是非,然后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4.言而有信,以诚待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大到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安排。小到师生问的一次普通谈话,辅导员有可能因为客观原因难以兑现承诺。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坦诚相告,获得学生的谅解。《论语・颜渊》有“民元信不立”,原意是指没有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维持不住。同样,辅导员若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也就很难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德贵.儒家“仁爱”思想的三个层次[J].江苏社会科学,2009(03).

[2] 陈媛媛.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9(04).

[3] 彭富春.孔子的仁爱之道[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5).

篇2

关键词:儒家;美国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65-02

一、招生

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同步国际化,其表现之一就是研究生的招生办法趋向多样化。招考分离+综合素质选拔式的研究生招生以美国为代表。招考分离,指的是由第三方考试机构组织测试,学校自主决定选拔程序,确定招录名额,院校招生委员会拥有最终录取决定权;综合素质测试,指的是考生分数只是参考指标之一,申请材料质量和申请人综合素质测评占有更大的权重。美国高校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主要包括:(1)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GRE)是最主要的参考依据,不同于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着重于测试一个人已经发展和具备的能力,并不特别指向于某一学习领域的技能。它既有考查每个考生能力的一般测验,也有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专业测验。(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①大学本科阶段全科学习成绩,且GPA在3分以上;②数位知名学者或者老师签署的推荐信,推荐信中要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给予客观评价,好的推荐信对考生的录取至关重要;③申请人的领导力、志愿者活动的证明、爱好及特长、工作或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都是综合素质的佐证。总体来说,实行招考分离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的体系,其优点是招生管理环节实行分权管理,各利益方的权责界定清晰。招考分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竞争同时使高等教育系统形成开放的传统:一是对知识研究的开放;二是对学生即教育消费者开放。竞争使高校关注大师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竞争使他们较好地做到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统一。首先,制度设计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选拔和选择入学的机会。一次标准考试的成绩在有效期内可以申请多所学校,学生可以在拟录取高校和专业间做出权衡,高校为争取优秀生源展开竞争,使导师挑选到符合自己科研需求的生源。正是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模式,促使招生工作必须兼顾学生和导师的双方需求,服务更加人性,信息更加公开,程序更加合理。其次,导师能否招生与其职务、职称无关,主要取决于导师能否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科学型研究生的培养,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和精力去培养新的科研力量。所以,招生过程中形成开放格局,特别是给予学生对学校的选择权,会促使学校不断提高自身的软硬件水平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导师在面试挑选学生时也会更加认真,整个招生过程才会更加透明、公正。学生与学校双向竞争的机制有利于帮助导师建立对招生与培养的同等关注,形成报考、录取、培养、指导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我国也在逐渐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根据专业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积极试点自主招生方式改革,旨在通过不断完善研究生准入机制,真正选拔出优秀的苗子,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

篇3

一、主要代表人物的礼学精髓

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谦谦的“君子之风”,从早期借鉴吸收祭祀礼仪,到根据个人追求、社会所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礼学教化系统。早期的原始社会的主要用于祭祀典礼,后来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奴隶社会逐渐被封建社会所取代,新的统治阶级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阶级统治,同时为了宣扬自己的理论学说,一代又一代儒家思想家将儒家的礼学思想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行结合。

(一)孔子的礼学精髓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那时伴随着周王朝统治力量的逐渐衰落,诸侯的之间连年争霸,因此孔子把目光关注于如何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他短暂的为政生涯中,有一次在周游齐国时,齐鲁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他认为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而在人们之间形成礼仪秩序,使得贵贱、长幼之间井然有序,从而进一步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他认为,治理国家需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也是每个社会个体所要遵循的社会规范。

孔子的思想大多被记录在《论语》中,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孔子思想中关于礼的痕迹,比如在“学而篇”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他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要必须学会注重师生之间关系,并且要学会对他人持之有礼才可。又如孔子曾经说过“以约失之者鲜也。”,即认为一个人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孔子认为礼作为六艺之首是个人活动的所依从的规范准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把自己礼学精神贯穿于其伦理思想之中,把礼作为公民教育道德提升、社会长治久安的道德标准,在后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孟子礼学的精髓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继承并加以发展,在他的治国理念中,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上下有序。比如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出“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即认为要想彻底治理好一个国家,就要像在道路上遵从规则,要遵循礼的思想规范。

孟子的礼学思想除了认为礼学对国家安定的作用外,更多的把视线着眼于个人思想的提高。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他的思想主张中,尤其注重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如《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佛为。”认为不是社会规范,不是最佳的行为方式,成年人都不要去做;又比如孟子认为“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即在国家管理中,上下级之间要注重礼仪规范。孟子认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那么首先他必须学会以礼待人,遵循社会礼仪规范,这样在与他人的无形相处中就会不自觉的尊敬他人,反过来他人得到你的尊敬之后也会尊重你。孟子的这种仁礼结合的思想在当时以及之后都曾被用于个人的道德教育中。

(三)董仲舒礼学的精髓

礼学的发展在汉朝发展尤为迅速,西汉时期,儒家文化遭到黄老道家思想的排挤,为了宣传儒家文化,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这个思想得到了当时统治者汉武帝的采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首先,他提出了“天道”,即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封建君主的权利是上天的选择,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到“道之大原出于天。”把礼合法化。他将礼与天道联系起来,认为“天”已经为人们的发展安排了具体的规范道路,人们应该遵从社会礼仪规范,这样社会秩序才会稳定。如果人们违背了“天道”,礼仪秩序被破坏,那么社会就会混乱,就会出现“天谴”,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封建的道德规范,把礼神秘化。

其次,在董仲舒提出的神学体系中,他将礼学进行了具体的规范,认为在国家的教育中要加强礼化建设。他将礼学精神放在自己的伦理思想中,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他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关于“君君臣臣”的礼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更加严格的规范了政府内部之间、家庭之间、父子夫妻的礼仪规范。

(四)宋儒礼学的精髓

礼学的发展,对古代封建统治者而言,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稳定,宋代对于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欧阳修、朱熹为代表提出了自己对于礼的见解,他们认为礼在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时社会过多的注重形式轻视其作用,将礼过度的形式化,把礼作为政治的“饰物”。

宋儒对于儒家经典的进行重新的理解。具体而言,宋儒将礼学的作用归之为四,即一是规范道德,稳定秩序,二是抵制佛教泛滥,三是培育国家人才,四是修身养性。由此可见礼学对于社会的作用之大。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之中,礼作为必备的考试科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对礼的重视。比如在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时,为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百姓的安宁,他将礼用在当地的治理中。某次,高丽进贡的使者仗势欺人,与上级的官吏对抗。苏轼派人告诉使者:外国的使者来华都是仰慕我天朝的威严,学习我国的礼仪教化来的,而你们来了却是一点儿没有礼仪之心,蛮横不讲理。如果你们还是不知悔改,我就要上书朝廷。高丽使者害怕了,收敛了自己的态度。可见把礼学的思想应用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可以提升外交影响能力。

二、儒家礼学对于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水平提高了,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很是让人担忧。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国内公民不道德现象却时有发生,传统的礼仪文化被人们忽视或者遗失。如何发掘礼学文化精髓,对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社会和谐,提升我们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礼学对个人道德培养的启示

礼,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都是衡量一个人个人形象的重要标尺。古人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培养,追求思想上的“慎独”,在为人处世上特别强调要注意自己的礼容规范,如仪容上,注重自己的仪表形态,注意衣冠的整洁;行为上,见面行作揖礼。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中,儒家学者将公民的道德培养被放在了自身发展的第一位,特别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提高,追求君子之道。

学习礼学文化,将礼灌注与自己的行为习惯中。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相见时,在注意自己的仪表荣态时,交谈上多一份礼貌问候,在行动上多一分儿尊敬礼让。比如在我们找工作应聘时,如果我们平时就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礼仪规范,在面试的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细节,不仅会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的可能影响自己面试的成功与否。

(二)礼学对和谐家庭建设的启示

礼,在古代被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古人重礼,将礼用之于家庭的建设之中。古人特别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长幼尊卑秩序。比如说,古人提倡的伦理纲常,即“三纲”“五常”,对于维护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关于家庭的夫妻关系,《后汉书・梁鸿传》记载的有这个故事,后汉梁鸿和孟光婚后,两人隐居在今陕西长安县东的一座的深山里。之后,他们搬家到江苏。在那里,两人男耕女织,共同劳动,互助互爱。梁鸿每天下地劳动之后,每次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提前把饭和菜放在盘子里,双手到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敬地将饭菜送到梁鸿面前,梁鸿也行礼相谢。故事讲述的就是夫妻之间因为和谐礼让而形成的良好的家庭关系。

礼对于调节邻里关系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政治课上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则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朝堂之中有个名叫张英的大学士,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一封家书,家书上谈到家人在盖房时,因为三尺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希望张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关系,帮助张家人打赢这场官司。张英看完家书之后,略作思考,马上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了一首小诗差人送回去,诗这样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了来信,深深领会了张英想要传达的意思,便不再为三尺之地争夺不休,主动将三尺地礼让出来,邻居一看张家人竟然不在争夺三尺的宅基地,反而主动谦让出来,被张家人的礼让所折服,也将自己家的宅基地让出了三尺,就这样一条六尺之宽的小巷形成了,结果使得张家与邻居的矛盾得以化解,而且小巷的出现也使得过往百姓的生活方便了许多。可见如果在公民中进行礼学教育,那么就可以减少许多社会问题,进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

(三)礼学对人际交往构建的启示

礼对于公民的人际交往构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身处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我们每个公民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群体,因此如何处理好公民之间的关系,成了需要面对的问题。“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指的就是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行为不受礼的制约,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变得不文明不道德,这样就会造成他难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对他的生活工作就会造成极大的困扰。当今社会中,由于物质水平的不同,社会中所谓“城市人”歧视“乡村人”,“有钱人”歧视乞丐、打工者,官员歧视普通百姓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我们学习礼学,尊敬他人,爱护他人,社会中就会少一分矛盾纠纷,多一分社会和谐。

随着交通工具的增多,人们出行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随之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比如在车站,有些乘客不遵循排队的礼仪规范,插队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时为了排队大打出手,造成流血、踩踏等恶劣后果,不仅不利于自己以及他人出行,而且影响了公共秩序的稳定;又比如,如果汽车司机在过马路时,注意礼让,那么我们城市交通就会更加通畅。

〔参 考 文 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

〔2〕张焕君.尧舜传说与中国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3〕陈洁,刘正刚.先秦时期儒家的“礼”、“乐”思想及现代意义〔J〕.求索,2011,(08).

篇4

一、传统儒家德育的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是以"仁"、"礼"为核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伦和礼义的关系,秉持"仁"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仁"的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所提出来的,且普遍存在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之中。在这里"仁"的含义比较多,其中常用的一点就是指要"爱人",即关心爱护他人。这种"爱人"的思想在孔子以及其继承者身上都有十分明确的表现,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都表示出一种为他们着想,关爱他们的思想。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将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以及理解他人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是高校德育教学的主要受教育对象,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逐渐趋于成熟,因此在高校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教师要保持平等的态度去教育每一个学生,用"理"来说服学生,用"爱"来打动学生;用自身的行为来带动学生;而不是以端着高人一等的架势,用权力和利益来强迫学生和诱惑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本身出发还要从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度思考,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不是任务,更不是简单的敷衍了事就行的,而是一种使命和责任,需要切实的给予受教育者帮助、关心和爱护,指导和教育他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二、传统儒家德育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的德育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其中诸多的德育方法都是孔子通过数十年的教育实践累积而成的,且在实际的运用中也的确发挥出很大的效用。其中有关立志、内省、诚信等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促使其主动修身立志。"立志"教育是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十分看重的一点,尤其是教育学生确立和坚守自己的人生志向以及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对学生的意志锻炼,即要求学生能够持之以恒、不畏困难、拒绝诱惑,始终坚守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充分展示了儒家德育对"立志"的重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自学生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开始,要求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生活要求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和影响,培养过硬和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自爱、自尊的优良品质。同时借鉴传统儒家"内省"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律教育来引导学生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指每个人要多反省自己的过错,少埋怨别人,这样才能减少与别人的矛盾。此外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诚信教学,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衡量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传统儒家德育教学在这方面提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示要求学习者能够言行统一,言行相顾,同时为了防止言行不一的产生,"慎言"也是儒家德育诚信教学的一种方法。因此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注重对学生诚信的培养,要求学生讲信用,重承诺。

三、传统儒家德育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采用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在道德实践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少,学生对道德标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并没有能够真正的将其内化至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致使学生的道德效率难以提高。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讲究"知行合一",注重道德的实践性,即要求受教育者不仅在认识的层面上清楚道德的标准,更要在行为上身体力行,从而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传统儒家德育思想认为受教育者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利用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和调节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通过这样儿产生的行为和思想才能说是有道德的。因此对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应该主要划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和"育"。前者是要求学习道德,后者则倾向于道德的培育和养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注重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理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从实践中获取真知,摆脱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稳定的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道德的理解,使之逐渐成为自己能力架构中的一部分。

四、传统儒家德育的"修己"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中十分注重自身的修养,强调受教育者能够"克己内省"、"学思结合",即希望受教育者能够从内心认可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一直比较侧重于他律,将教育学生和改变学生的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力量上,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多数属于青年阶段,因此他们具备相对成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但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会被忽略到,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挖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教育者也应该努力构建起其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善友爱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逐渐产生较强的进取意识和自我克制意识,能够自己向自己提出提高道德素养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自觉的学习知识,进行转化和自我控制。通过这样的一个"修己"的过程来帮助学生从内而外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最终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树人"、"育人"的教育目的。

篇5

关键词道德规范 道德理性 仁义之心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对道德理性内涵理解的差异,就会导致对儒家伦理思想中道德理性的不同诠释。杨宗元认为道德理性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二是思考、判断、推理道德问题的理性能力。基于此,道德理性就是一种根据现有的道德规范对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和推理,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普遍立法性质的个人行为准则的能力。以往大多数学者都把道德理性看作是一种静态存在,看作是人们对道德律令的自觉和内化能力,却很少从道德践行的角度来观照道德理性,把道德理性看做是一种动态的能力生成状态。

假定道德理性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是道德原则,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与理解,从而进行道德思考、判断与推理的一种理性能力,即变通能力的话,那么,道德理性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就表现为经权之变――根据情景对道德规范进行分析和选择的能力。儒家虽未明确提出“经权之变”的概念,但其学说中处处蕴含着经权之变的思想。而孔子也正是由于处理好了“立于礼”与“通权达变”的关系,才“随心所欲,不逾矩”。

经权之变是一种道德理性能力的体现。那何为经?何为权呢?

“经”即已有规范,“权”即权衡选择。经与权体现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李泽厚先生说,‘经’与‘权’是孔学一大问题。我以为译为原则性与灵活性最贴切。”用哲学观来看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权之变的“变”有程度之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仁义之心的规范权衡;一是基于仁义之心的道德创造。前者是对既有道德规范的变通,最终还是返归于经,后者是对既有的道德规范的,其根基是“向善”,而非“归经”。 “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公羊传》),强调善胜过经。

1 基于仁义之心的规范权衡

强调道德理性,道德思维能力,就是为了加强人们对道德规范的应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道德规范的存在是为了指引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如果道德规范不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反而带来阻碍的力量的话,那道德规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道德规范本身是好的,却在运用的过程中受到歪曲,带来了不良的后果,使得道德规范失去了本真的意义。儒家思想非常强调对思想的内化,及在内化基础上的“因时制宜”,不拘泥于死板的教条,要求学会变通,而不是死守一端。

道德权衡指向的是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选择。比如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中,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道德规范选择的多样性,就会导致两种以上的道德规范的冲突,此时就需要对各种道德规范进行权衡,作出一个比较合宜的道德决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德两难的困境。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是《孟子》中最经典的道德两难的案例,也体现了孟子“权”的思想。在这个案例中,两难的境地表现为救嫂与不救嫂都会违反一种道德规范,救嫂会触犯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不救嫂则会违背人性。在这种“骑墙”的处境下,孟子会怎么选择呢?孟子认为,虽然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制,但是嫂溺不救,简直就是豺狼的行为了,在这种两难情况下,君子应学会变通,即“权也”,“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梁惠王上》),在权衡的基础上作出合宜的道德选择。那何为合宜的道德选择呢?这就是仁义之心,孟子正是根据人性善的天性来指导其行为,无仁义之心则无以立人。

仁义之心是人性善的体现,是行善的内在机制。儒家伦理思想比较强调从善而为的道德行动,即强调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而仁义之心就是内在动机的基点。儒家非常强调人的仁义之心的修炼,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强调礼的内化,使人在日常行为中能够自知自觉地去践行道德规范,过一种德行的生活。

2 基于仁义之心的道德创造

儒家伦理思想中除了强调对道德规范的权衡之外,还谈到了对道德规范的创生或是创造。“道德创造”一词源于牟宗三先生的《心体与性体》,他在其中阐述了儒家思想中道德创造的意义。

“道德创造”即是指对道德行为的创造,含有一种创生之意。它表现为不受现有的道德规范的束缚,也不受他人行为选择的影响,而自行根据特殊情境,基于仁义之心,作出一个合宜的道德决定。道德创造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思维(下转第98页)(上接第96页)能力、判断能力与抉择能力的集中体现,个人首先对所处情境的特殊性进行认识与分析,然后根据已有的道德规范进行判断,再结合两者对情境重新定位,最后基于仁义之心作出创造。它是道德理性作为一种思考、判断、推理能力的功能性涵义的最好的诠释。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 子罕》)

孔子在此强调的是: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应当是明智的,道德规范是为社会和谐而存在,不管是从众戴丝帽还是违众拜下,都是基于为了“礼”。但行“礼”不是对规范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屈从众人的愚昧无知,它是个人基于仁义之心的选择。当已有的道德规范不符合仁义原则时,个人就可依据仁义之心对不适宜的规范进行改造。

但道德改造也不是随意为之的,更不是瞎编乱造,它有其存在的根源,即仁义。到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德规范的权衡还是道德规范的创造,其发生机制都是基于仁义之心。

仁义之心即是道德心。不过此处的道德心,作为一种道德意志来讲,更侧重于仁。仁是一种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从能力的层面来看,它是一种与他人感通的能力,是一种悱恻之情,能够将他人的悲痛感同身受,从而生发一种同情之心,而正是这种同情之心成为道德理性的前提条件,成为道德实践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牟宗三先生认为仁义是指导儒家道德行为的准则。“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也就是行为的基点是仁义,以仁义为行为的准则,而不只是以仁义为践行的内容。前者仁义指的是仁义之心,是一种本性的善与真,也是指一种能力,与他人的处境感通并同情他人的能力;后者仁义指的是道德规范,即由仁义之心出发作出的道德行为的集合,是合仁义、合道德的行为的总称。

3 启示

儒家的这种以仁义为根基的道德理性内涵对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也有诸多启示:首先,道德教育应注重道德理性能力的培养,不能固守已有规范,也不能执守一端,应该培养一种开放的态度,学会在对情境进行理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道德的行为,更多强调的是道德规范的应用能力。

其次,道德理性以情感为根基,要培养道德的理性分析能力,就需注重激发人内在的善性,注重学生与他人的感通能力,学会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中体会他人的悲痛,视人如己,并注意捕捉生命中兴起的不安、不忍、愤悱之感,培养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的思维习惯。

再次,虽然道德教育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但是对于道德思维的要求却和智慧思维的要求是相同的,所以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在实际的道德问题面前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从不同视角对道德问题进行考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道德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能力才能够实现,只有在时间中实现我们前面所说的道德创造。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一切情感、智慧、思维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创造、生发、培养和实现。

注释

徐向群.“行权反经”:论孟子思想的灵活性.江苏社会科学,2006(3):174~175.

“道德创造”一词借用牟宗三先生的《心性与性体》一书中的概念.

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上海三联出版社.

五经四书全释(四).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8:3362.

五经四书全释(四).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8:3126.

参考文献

[1] 杨宗元.论道德理性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篇6

一、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明确工作目标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促进一个班级全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一点是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的最大区别。科任教师主要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同时兼负育人职责。班主任则是专门负责一个班级全体同学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面向班级全体同学,了解每一位同学,教育、关心、指导他们在集体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个性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其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儒家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做人的道理,并强调要从中找到做人的乐趣,这些思想对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即能够治邦理国之才。“士”的标准是“君子”,成为君子主要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除孝悌外,君子之道还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等。在仁、知、勇三达德中,尤以仁为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仁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所宜具有德性之总纲,其他方面还有如“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等。孟子总结君子的特点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上》)把仁和礼作为君子最重要的德性修养。孔子还要求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使一般人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孔子一方面要求君子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所谓德;另一方面也要求君子学习治国安民之术,即所谓才。从对君子的社会要求来说,孔子希望君子能够成为治国安邦之才,即“学而优则仕”。此外,孔子还注意美育陶冶,提出君子要追求“尽善尽美”。“美”指声音,是就艺术形式而言的;“善”指内容,是就艺术实质而言的。孔子还提出君子应“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可见,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德为先,把道德教育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来抓。

孟子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完美的人格。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一标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今天的班主任仍然要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和塑造理想人格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因为“受社会的影响,在广大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缺乏深层的道德意识或者叫道德价值观”[2]。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知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3]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我们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是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人有缺点,会犯错误,但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4]现在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包括班主任以及一些学生家长在这一问题上都存在认识误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乃至成名成家,却没有看到社会的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也能够自由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班主任,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以培养平民化自由人格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标。在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突出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二、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领路人,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论述对于班主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就是说,只要教师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如果教师的行为和作风不正派,就算了命令,学生也不一定听从。孔子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班主任而言,作风正派、办事公正是最重要的品德,有了这种品德,其威信自然就能树立起来。做好一个班主任,还需不断学习,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征服学生。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述而》)荀子也曾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荀子曾经从道德、学问、威信、能力、语言、方法等方面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仕》)即为师者要尊严庄重,具有威信;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尚的信仰;诵读与解说要有条不紊,不违礼法;要通晓精微的道理且富有辩才,能深入浅出讲解明白并加以发挥。曾子也有过一个概括:“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此段论述表明,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即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

《吕氏春秋·诬徒》指出为师者容易犯的四种毛病,对于班主任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毛病涉及的也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问题。第一种是:“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过于随心所欲,工作缺少一贯性,信口开河;二是对待学生态度不稳定,喜怒无常。作为班主任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在班级管理中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说到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身的威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班主任的一种基本要求,班主任应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把情绪带到工作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不足,有时出现傲慢、顶撞、无理、“不懂事”等言行并不意外,对此班主任应掌握分寸,正确处理。第二种是:“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这是说为师者自己有过失,却不肯自我批评,刚愎自用,坚持错误。作为班主任,如果在说话、办事等方面出现失误,应该勇于承认,不应因过分看重自己的尊严而回避失误,这样你更能得到学生的尊重。第三种是:“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这是说为师者阿谀谄媚权势者,不管其德才如何,千方百计地讨好奉承。这种情况在当前各类学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笔者认为,给予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关注度,不仅是班主任的一种义务,也是一种美德,这其实就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第四种是:“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妬而恶之。”为师者对品学兼优却不善于“搞好关系”的学生无端地疏远、嫉恨,从而压制之、刁难之。学生的社会关系、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会是一种类型。就性格而言,有能说会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有眼皮子活的、也有灵活性差的,这些都是正常的。作为班主任,要善待各种类型的学生。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如前所述,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在此笔者拟结合班主任工作的特点谈谈儒家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启示。第一,要关心爱护学生。有的班主任能力可能稍差一点,但是只要他对学生倾注了真诚的爱,肯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就是说仁者应当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他还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护他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论语·述而》)学生们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对学生为学与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隐无私”,这就是对学生真正的爱。第二,要坚持因材施教。孔子把人性禀赋分为四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由于实施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各有才情。“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做到长善救失;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分别加以引导,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孟子所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孔子的人格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班主任工作最能体现教师的春蚕精神,其使命是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奉献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班主任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这就是《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反己以教”的教育理念。“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好老师对待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一样,要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先想想,自己若是学生,能否做到,不能勉强学生做力所不能及之事。这样就能师生同心,情感和谐,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完成。第四,坚持“预时孙摩”的原则。“预时孙摩”出自《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所谓“预”,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教师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也叫预防不良倾向发生的教育原则。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必须对班级学生十分了解,获取班级信息的渠道必须十分通畅。所谓“时”,即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因势利导,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也叫及时的教育原则。学生的一言一行,班级发生的或大或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及时教育的教材。所谓“孙”,即有次序地进行教育,也叫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对班主任来说,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所处的年级等开展相应的教育。比如,开学时要及时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同时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在平时和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所谓“摩”,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叫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原则。在班级工作中,可以通过让同学们结成学习小组的方式,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相互学习、互相竞争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儒家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笔者只是做了一个初步尝试,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劲松.高校班主任管理育人工作的挑战与探索.湖北社会科学,2011(7).

[2] 胡孝四.论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艺术,2005(10).

篇7

关键词:仁;智;勇;三达德;人格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剧烈动荡时期,孔子希望恢复周朝以礼为准则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实现“仁、智、勇”五种品德才能实现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孔子就是以“仁、智、勇”为核心建立起他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系的,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规范一种理想的主体人格――孔子认为具有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健全的人格。

一、仁

“仁”的基本内涵――“爱人”。攀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爱某类人群,而是泛指爱一切人,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但是,孔子主张的众爱是由近及远的、有层次的,即孔子的“爱人”是有始有终的――从爱亲到爱一切人。“仁”的内在要求――“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约束自己符合于礼的规定便是“仁”,这也是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

“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在儒家看来,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又是道德的总纲,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仁”的内容而言,孔子概括为“忠恕”二字。“忠恕”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它是仁爱心理的一种行为表现。“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去爱人。前者要求人们积极利人、助人。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相比而言,前者是最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后者则是更高的标准,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君子成仁的表现。具体说:“力行近乎仁”(《中庸》)可以说是儒家对如何成仁的深刻总结。孔子明言:“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只要下工夫磨炼、用力去做,就可成为仁人,甚至成为圣哲。“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仁是人的善良之心,是人的道德情感,根据内心的博爱去行事就会形成温、良、恭、让等各种美德,如果人人都形成仁爱的美德,那么我们就会少一点焦虑、少一点不安、因此,儒家的“仁”是道德思想的核心,是诸多道德品质的根基。“仁者不忧”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智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对“智”的培养途径,孔子以最简洁的话概括为“好学近乎智”,强调勤学、乐学对于达“智”的重要意义。在博学、勤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就能分清是非正误,识别利害得失,知己知彼,遇事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达到不迷惘、不盲目、不疑惑、不蒙蔽的境界,此之谓“智者不惑”也。

三、勇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属于道德意志方面的品质,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可以说孔子对不同层次的勇作了颇为细致的划分,并告诫人们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用理智统帅情感,以做正义之事为勇。“不惧”只是勇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勇”应该有正确的方向,当以道义为指导。“有义之谓勇敢”,无畏无惧只有与礼仪相联系,才是真正的勇。

篇8

摘 要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着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是医院履行救死扶伤职责的保证,是医院保持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我国进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二十一世纪新形势下,医院是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有效推动医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论述。

关键词 新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 重要性

伴随医疗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思想体系产生了冲击,医院医务人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生活追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形式下,如何发挥医院组织功能,教育员工坚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防线,自觉抵制外界诱惑,这是值得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

一、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不够重视。有人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政工部门的事情,所以,在工作中,经常出现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医院业务工作、经济工作让路;还有的人将经济改革中的“政企分开”误解为在医院也必须实行党政分开,人为地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的医疗业务、经济活动相剥离。还有的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既费力、又耗时,不出效益的工作,可有可无,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政工人员,大多数政工人员均为兼职,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工作方法单一,思维传统。习惯沿用念报、读文件、开会批评等传统方法,而且仅局限在上班8 h之内。对职工的管理,主要偏重行为管理,忽视说服教育和引导式用情管理。还有少数领导要求别人严,对自己宽,特权思想严重,工作方法简单,习惯于行政命令,所以,即使做了思想政治工作,也收效不大。

三是部分职工思想政治素质下滑。少数医院领导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一些干部职工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转变,学会了钻营取巧,缺乏主人翁精神,工作马马虎虎,对病人不负责任。甚至道德水准下降,收受病人红包、吃回扣、以医谋私等。

上述问题,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目标。

二、当前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一)医院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原则

实现医院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结合不仅是提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医院日常业务的开展中,医务工作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与问题也往往从自身所负责的业务体现出来,同时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修正也是在工作实践中进行的。所以,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医院的服务、科研、医疗等工作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把握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思想动向等,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群众参与与领导主持的结合原则

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首先领导要做到亲力亲为,在重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布置与扶持,并在此过程中确保专项资金的落实,保证政工人员待遇以提高政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其次医院领导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和方法的创新;再次领导要能够做到深入一线和基层,通过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来组织和带动广大职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道德素质的提升。领导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但是仅仅依靠领导的力量并不能真正实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大幅度提高,所以,遵循群众参与与领导支持的结合原则十分必要。这要求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将广大职工当做工作对象,又要将广大职工当做工作主体,通过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来挖掘并发挥职工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政工队伍建设与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结合原则

强化政工队伍建设是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基本前提,所以医院要在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强调政工队伍的建设以及政工人员的培训,通过提高政工人员待遇来提高政工岗位吸引力,通过严格把住人才观来提升政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从而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建立人才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职工在精神文化方面具有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所以,仅以宣传和说教为手段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应当进行工作手段的创新,通过建立活泼多彩的交流方式或者参与式工作方式,来做到寓教于乐,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并使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医院职工的工作实践中,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出增长医院职工知识、提高医院职工素质的作用。

篇9

一是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信社各层次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负起第一责任,要为农信事业发展掌好舵、把握好方向。要不断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发展举措、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二是要加强员工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新形势下少数员工中出现理想信念淡薄和思想迷茫的困惑,要加强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辱”的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三是深刻领会贯彻“人才兴行”战略思想,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四是要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热爱农信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五是加强农信队伍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切实把作风建设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正确引导广大员工牢固树立“服务创造价值”理念,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力弘扬实干精神,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和利益观。

二、以员工队伍机制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员工队伍推动农信社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建立“敢用人、用好人”的用才机制。农信社要做到因事求才、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德才兼备,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员工,以模范的行为号召员工,以竞争的激情感染员工,以真挚的爱心打动员工。以此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用智慧去工作。二是建立“教育人、培育人”的育才机制。扎实抓好员工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金融专业知识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鼓励人、鼓舞人”的励才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四是建立“选拔人、锻炼人”的选才机制。要重视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为员工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员工的学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做到学有所用,人尽其能,让员工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和终极实现。

三、以加强加强执行力建设为保障,促进经营管理全面提升

第一,牢固树立六种意识,夯实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思想基础。一是增强政治意识。牢固树立“执行无小事”的理念,学会用科学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二是增强荣誉意识。要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同农信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珍惜农信社荣誉,维护农信社荣誉,创造农信社荣誉。三是增强服从意识。要牢固树立刚性化的服从理念。四是增强责任意识。五是增强主动意识。六是增强诚信意识

第二,努力提高四种能力,打造加强执行力建设的职业素养。一是提高热情服务的能力。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是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突破难题的能力就成为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三是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让个人能力融合成整体能力,形成队伍的合力,产生巨大的执行力。四是提高勇于创新的能力。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推动农村信用社工作创新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四项制度,建立加强执行力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目标考评制度。将任务目标分解细化,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有序局面,从而保证规范持久的执行力。二是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让执行力强的员工有成就感、执行力一般的员工有压力感、执行力较差的员工有危机感。三是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四是建立效能监察制度,在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全方位地监督工作落实过程。

四、以提升文化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农信社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滞后于新的形

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局限于传统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状况,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者意志的实现,而把学生纯粹当着被动的接受器,否认或忽视学生做为人的客观存在,否认或忽视学生的权益,忽视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很少从人本价值的挖掘上来切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学生思想实际,不能真正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效果。由此导致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找到学生的共鸣点,教育成效很低。第二,封闭性教育,忽视了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转化为社会行为的实践环节。所受教育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缺乏适应能力,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降低。第三,随机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政治运动的工具,有意无意地回避教育内容的理论深刻性和理论系统性,降低了教育体系的科学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不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体提高。

2、高校改革和扩大招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还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来固定班级的学习生活方式被打破,逐步代之以上大课、住公寓等流动性大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学生群体日趋分散化、个体化。大学生缴费上学,毕业生不包分配,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逐步被大学生和社会各界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矛盾和困难依然突出,很多在校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政治热情下降。

3、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对各种思想道德文化的接受和选择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社会上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多元性。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透彻,但也有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模糊,理想信念迷茫和失落。一些学生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少数大学生中有所表现,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同时一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表现为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诚信度下降等。另外,现在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更为关注个人发展,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团结协作能力较弱,追求实际、实惠的心态比较明显,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在挫折面前应变能力较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措施

多年来,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仍然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但这些方法毕竟是过去时代的东西,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情况、新要求、新环境进行创新、重构,适时转变过去的工作方法,创造适应新形势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要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要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有健全的人格,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及开拓精神、创新能力,要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要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锐意进取,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和人格教育,要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好、特长。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共性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