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

篇1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立足幼师专业的职业需要,倡导案例实践教学理念,实现活动设计课程的“全实践”教学,将抽象、复杂的教育理论具体化、趣味化,以真实情境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一、立足幼师职业岗位(群)需求,精选案例,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实践性和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选择典型案例,引发学生对具体事实和原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学以致用。因此,案例创设的典型性、实践性、问题性和趣味性举足轻重。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创设应满足以下几点:

1.案例创设的典型性、代表性

案例的选取既要满足教学目的的要求,自觉突显理论学习的重难点,又要具备典型性,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加深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拓展应用,从而提升学生对同类案例群的运用迁移能力。如笔者在讲授“幼儿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中班)”的章节,就选择了两个幼儿园实地拍摄的视频:幼儿园里三个小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享玩具、建立友谊的过程;三个小朋友因为溜滑梯顺序发生矛盾,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个案例的实用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大家紧紧围绕着“儿童的友谊建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习的最后,学生不仅能自己总结出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关注到了视频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过程,提出了教师的态度行为会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儿童心理‘敏感期’产生深远影响”等许多发散性问题,而这些不同视角和思维的碰撞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更多新知识的重要契机。

2.案例创设的实践性、问题性

活生生的案例最具有说服力。在幼儿园里真实出现、经常使用的案例会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职业需求而能引发学生更多的共鸣。此外,案例多角度呈现的问题也更易于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典型任务,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认知问题等作为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3.案例创设的浓缩性、启发性

案例是一个学习的背景,最重要的是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好的问题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更能推动课堂学习的步步深人。反之,如果问题的创设缺乏理论一致性,课堂教学就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滑人“学生玩耍一堂课,嬉戏小结就完事”的误区。在教学中,笔者总是在案例投放之前就提出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案例学习,通过问题的创设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设计游戏技能、指导游戏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要求学生在实例教学中既消化掌握教学活动的理论,又能独力担当起组织教学活动,并能设计、创编、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游戏的任务。

实践证明,幼师专业的女学生占大多数,表演能力强,亲和力大,趣味性的案例教学吸引着原来呆坐在座位上死读理论的学生走出来,体验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实践学习,这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幼儿园典型教学任务,实施案例教学,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般而言,“典型案例导学——案例实践教学——评价反思”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1.整合课程,接轨“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确定典型案例教学任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敎材共有四章内容,笔者在备课的最初就按案例教学的需要打碑章节界限,把教材整合为若干板块,确定课程里适于案例教学的学习内容。诸如:(1)依据“幼师职业岗位(群)的教学目标”确定案例分类,如将幼儿园各独立部分结构整合相关的案例任务为:幼儿游戏活动案例、幼儿活动区活动设计案例、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案例等。(2)依据“不同性质的游戏设计与指导”分类,整合为:第一类创造性游戏;第二类规则游戏;第三类体育游戏或视频欣赏等各自归类,并细化到教学进度中,对个别实在不能进行案例情境教学的内容要合理分配。(3)依据“不同场所的硬件设施条件”分类,整合为:第一类以学校实验室、实训室现有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为主要实训依托的案倒教学;第二类以(实习)幼儿园现场教学为依托的案例模块;第三类以社区(社会)等开放性场所设施为主要依托的案例实践教学。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不同,案例的选择也各有不同。(4)依据“一般教学规律的遵循”分类,整合为诸如以“幼儿教育活动顺序的层次性”来整合创设案例任务。(5)依据“学习过程中某一主要学习方法”为分类点,诸如第一类以“观察法为主”的实践案例,笔者就经常倡导自然条件下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的观察教学;第二类以“调查法为主”的实践案例,笔者就曾创设过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

2.创设案例情境,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某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案例情境的创设是案例教学法的“导向阶段”,精彩的情境专题既能实现当前学习内容与现实情况的接轨,巧妙引出任务的主题,又能引导学生确定游戏计划、明确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笔者在准备“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组出示情节图片,一组放映小动漫视频。学生讨论:哪组更易于刺激幼儿说话的欲望?为什么?在熟悉的感性情境认知里,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了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要求以及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甚至还有学生就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看图讲述,提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主题。

3.案例教学“教学做合一”,帮助学生实践、体验、反思、内化

这个实践环节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综合运用获得的知识信息,教师则重点把握好游戏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创设推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幼师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深化理论,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情境模拟、观摩见习、方案设计、小组讨论等的学习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幼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4.成果评价、实时反馈,坚持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优化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反思型幼儿教师”是我们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及时指导反馈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释疑评析游戏学习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等一系列反馈反思工作就成为课堂评价的重头戏。笔者所在的班级在这一环节里,最常用的是使用“活动设计评价表”,其内容包括:设计的意图、活动目标及设计的依据、活动准备的内容、活动流程、各关键环节的安排、活动延伸的设想等。同时,在f时的过程考核中,笔者还坚持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小小成长档案袋”,将学生的作业、练习、说课视频、实习资料、模拟教学活动视频、评价反思、见习随感等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重点培养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和评价反思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小组间互评、组内成员互评、档案袋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更容易搭建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均衡发展。此外,通过完成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与体育游戏等一系列的案例任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玩多种游戏,提高了学生的游戏理论水平和游戏实际操作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组织和指导教育游戏活动’设计和创编游戏方案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既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活化课程的动力与实施的压力并存一案例实践教学效果与困境的反思

笔者的案例教学模式在活动设计应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1)让沉闷的理论教学变得鲜活,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案例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大胆质疑,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快乐的知识探究者,快乐而持续的学习态度既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在案例教学中,不同的案例情境,不同的探究、成长,使学生能真切观摩到幼儿园工作活动的不同体验,这些互动教学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掌握到“学之即用”的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方法规律,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感和对幼师职业的自豪感。(3)案例教学易于激发学生一系列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更易于培养开放型、应用型的人才。

篇2

幼儿园防溺水教育活动总结1:

为增强师幼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海丰街道幼儿园利用多途径开展了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一是召开教师防溺水专题安全会议,将教育局防溺水通知精神传达给每一位老师,并部署防溺水系列活动的方案。

二是组织孩子观看防溺水安全教育片,通过典型的漫画案例让幼儿了解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危险地带、水域,让幼儿自己辨析应如何避免溺水,让幼儿形象直观地了解了玩水的害处。

三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案例等教育幼儿懂得保护自己。

四是家园配合保安全。通过家园联系栏、班级QQ群、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各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家长对防溺水的重视程度。

通过防溺水教育活动,师生加强了对防溺水知识的了解,提高了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的能力,家长进一步提高了对孩子的监管意识,为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构筑了坚实的防线。

幼儿园防溺水教育活动总结2: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为全面贯彻安全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师幼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4月17日,秀屿区笏石中心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1. 会议

首先,召开全园教职工防溺水安全教育会议,强调了防溺水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近期的防溺水安全工作安排一一布置;

2. 教育

接着,各班教师结合溺水案例、防溺水安全教育图片,通过有趣的故事,运用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溺水的相关安全常识,增强幼儿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3. 宣传

最后,向每一位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发放《防溺水家长告知书》,告知他们必须肩负起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幼儿的安全监管。

据悉,该园将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让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做到经常化、活动化、有效化,确保安全。

幼儿园防溺水教育活动总结3:

随着夏季的到来,湾甸坝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防溺水成了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家长对防溺水知识的重视,湾甸乡中心幼儿园开展了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班级内开展了主题班会,老师们以观看溺水视频、图片、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做到六不一会。小朋友通过老师的讲解基本掌握了防溺水的相关知识。

对家长进行幼儿防溺水知识的传授,家长是幼儿的监护人。通过层层签订承诺书让家长明确监护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承诺书的签订率达到了100%。

篇3

关键词: 幼师生 幼儿活动设计分析能力 现状 原因 途径探析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幼儿师资的保证,理想的专业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幼师生在学校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根据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特点,学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分析能力和水平是其专业素质集中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应用程度的一个显著体现。

然而,在当前的幼师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分析能力因各方面的原因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的体会是感觉自己在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都能理解,也觉得有用,但在具体实践中,不知道往哪里用,怎么用,以至于学生进入幼儿园后,存在一种迷茫困惑心理,不知所措、糊里糊涂,根据喜好,设计教育活动、机械模仿、照搬教育活动设计等现象,如何完善我们的师资教育,如何加强幼师生幼儿活动设计分析能力,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幼师生幼儿活动设计分析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幼师教育专业课课程设置体系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理论课,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幼儿在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及在相应的阶段所应给予的科学教育;第二个层次为各门教育教法课,这些教法课的开设旨在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课的基础上,学习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背景。从理论上讲,学习完这些课程后,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方式方法,可以独立设计出幼儿教育活动,但从实践方面讲,这时期幼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能力并不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能做到格式完整、方法丰富,但缺乏相应的科学性,随意性很大。

很多学生的活动设计从表面来看,形式完美。方法多样、过程紧凑,但设计过程和具体环节缺乏科学性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例如,活动设计年龄阶段概念模糊,没有明确的区别,即没有完全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特点进行活动设计,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模糊、机械地套用理论,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对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和组织时间的把握方面很随意。

(二)存在机械模仿照搬现象。

学生在自己尝试设计幼儿教育活动时,刚开始往往有种无处下手的感觉,于是很多学生便找来一些经典活动设计案例进行参考,包括网络资源和很多幼儿期刊杂志上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案例。由于这时期的学生缺乏成熟的专业思考和辨别能力,不知如何进行参考学习,大多数学生更容易机械模仿或直接照搬案例中的一些教学活动方式方法,设计的活动往往给人一种零散拼凑的感觉,学生自己对所设计的活动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三)缺乏对活动的全面分析能力。

在组织学生对幼儿教育活动进行分析讨论时,大多数学生只能做到针对具体的活动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能将活动设计和已经学习过的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的学生很少;在陈述自己设计的幼儿教育活动时,只能说清活动设计的过程和思路,对各个活动设计环节的具体分析仍然很模糊,做不到相对专业的全面分析。

(四)活动设计与实际教学有脱节现象。

一般让学生进行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时,会给学生提供设计背景,包括设计对象所在的幼儿园(学生熟悉的幼儿园),年龄的大小,人数的多少等基本信息。但学生缺乏实际的与幼儿接触的经验,设计的活动到幼儿园去试教,会出现活动设计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的脱节现象。例如,设计内容太多或太少;针对某一年龄,教学内容偏易或偏难;活动环节设计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等等。

二、原因分析

从对当前幼师生幼儿活动设计分析能力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以上现象有很多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点。

首先因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时间有限,不能做到利用大量时间,投入精力来钻研活动设计。学生虽然学习了有关活动设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课程,但事实上学生将理论转化为现实能力,进行活动设计与训练的时间和机会往往得不到保证。例如,缺乏集体讨论分析的时间,学生的精力不够,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受到重视,等等。

其次,因为大多数幼师学校缺乏强有力学生实践基地和机会。每个幼师学校都有实验幼儿园,但其与实验幼儿园之间的有效互动却不尽相同。如,有的学校不重视学生与幼儿园的互动和交流,认为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工作,自然就具备了这种能力;有的学校虽然很重视学生与幼儿园的互动,但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法,往往使这种互动流于形式,停留在学生“走走、看看、听听”的表层,缺乏深入的实践参与机会。要提高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就要扎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的参与指导,学生缺乏实践支撑的理论,与幼儿接触太少,对幼儿园了解不够,这是造成以上现象的直接原因。

最后,由于有些学校的专业课设置不全面,缺乏有关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相关课程,学生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也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训练,更没有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加强幼师生幼儿活动设计分析能力方法与途径探析

从幼儿教育的特点来讲,活动教育可以说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方式,所以,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与分析能力应该是其综合能力结构的重要方面,活动设计与分析能力的水映出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水平。我们要看到学生的活动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所学专业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尽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活动设计分析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加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开阔专业视野。

我们必须保证学生学习基本的专业理论课,包括有关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与幼儿园教育相对应的教学法课程;尽可能安排有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分析的专业理论指导课,活动理论指导课的教学比起其他专业课,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活动设计分析能力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只有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进行专业的思考和发挥,否则活动设计根本无从谈起。

我们还应有意识地利用多种渠道、多种资源,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要求学生的专业发展要与时俱进,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专业图书杂志、利用网络资源、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前沿信息,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学生设计的幼儿活动过于陈旧,落后于时代的现象。

(二)有效利用教法课,逐步加强学生活动设计分析能力。

如果说专业理论课是在为学生打基础,那么“教法课”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去运用理论的实践指导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法课的教学特点,逐步加强学生的活动设计分析能力。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的指导和训练渗透于教法课的教学之中,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针对性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活动设计分析能力。在每门教学法课程的进行中,总会有相关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试教活动,可以利用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分析经典活动案例”、“尝试设计活动”、“师生共同试教”三个步骤来进行。

1.分析经典活动案例。

由教师选择经典的活动案例,并给学生讲解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设计依据及预期效果,旨在让学生掌握和了解活动设计和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分析经典活动案例。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析书面活动设计,学生的理解就会显得单一且抽象,没有实质的效果。我们可以提前录制或准备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将活动的书面设计和实际组织结合起来分析,这样的分析和讨论才更真实、更立体,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活动设计组织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这样学生在自然的讨论过程中,就由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设计者了,对活动设计的了解会更深入,同时,对幼儿活动的分析能力也很自然地就得到了锻炼。这就使平时在传统理论教学中,只是口头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设计、如何去评价分析幼儿活动”的教学缺陷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2.尝试设计分析活动。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设计原理和分析思路后,就应该让学生独立进行活动设计分析。这一个环节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将学生个人设计分析和学生分组设计分析结合起来。

首先要重视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中,为避免出现学生随意机械模仿等现象,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设计思路”或“设计意图”性质的说明,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设计的活动必须有详细全面的分析,即尽可能对所设计的每一环节进行分析,讲清设计理由,并将这种分析以备注的形式,附在相应的环节后面。

例如:(节选学生设计绘画部分活动)

一、组织幼儿共同讨论“春天是什么样的”。(分析:这一环节旨在让幼儿根据平时的观察说出春天来了,我们身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后面进行绘画丰富素材做准备,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幼儿多说。)

(一)“春天来了,我们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朋友来幼儿园的路上发现了什么变化?”“我们小朋友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利用一系列有逻辑层次的问题,引导幼儿说出动物、植物和人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幼儿对春天有更具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喜欢在春天去干什么?”(分析: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提炼可以进行绘画的内容和主题,避免幼儿说了很多,在绘画时,却不知道画什么的情况。)

这种分析可以促进学生对设计的每一环节进行相对积极的思考。同时,要求他们写出来,很自然地就加强和锻炼了学生对于活动的评价分析的表达能力,也可以相对减少设计过程中随意拼凑和照搬现象。

在学生独立设计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个小组以同一主题先进行独立设计,然后在共同讨论每个人的设计,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推出一个设计方案,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既加强了学生间的经验交流,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又相对节省了教学组织的时间。

(三)指导教师、幼儿园老师和学生共同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理论最终要回到实践,学生幼儿活动设计分析能力真正提高的必须有实践的支撑,要到幼儿园去实践。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教学内容,共同设计分析,和学生一起到幼儿园去试教,在试教的实际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和理解我们在设计时的分析及在课堂上讨论的观点的对错与偏差,这时学生可以看见我们所设计的幼儿活动在幼儿身上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在课堂上纯理论地空洞讨论和想象。试教结束后,组织学校指导教师、幼儿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所组织的活动,多听一线幼儿教师的分析指导,取长补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幼儿活动设计能力。这种形式的活动虽然比较耗时耗力,但效果显著,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消化理解。

(四)加强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的联系。

要增强学生的幼儿活动设计分析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多到幼儿园实践,多与幼儿接触。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生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有效利用本校实验附属幼儿园资源;可以确定学生与幼儿园班级的定期联系制度,即给学生进行分组,并与幼儿园的具体班级建立联系,规定学生定期或随时到幼儿园实践观察。充分调动学校其他实习基地幼儿园或示范性优秀幼儿园资源。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专题座谈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蔡红梅.幼师教育理论课程中培养活动设计能力的实践[J].湘教在线,2007-8-9.

篇4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77―01

这里研究的“情”指的是幼儿的个性品质,它包括了情感教育、兴趣爱好、孩子的态度和需要等品质。“智”指智慧和潜能,包括了好多种种不同的智能,即体态智能、语言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本研究着重揭示和应用“情”和“智”在教育活动中融合协调发展的规律。

一、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是以促进典型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幼儿的情感智力相互交融为发展目标,采取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情景策略,运用情智互动,以情为先的教育方法。它有机地融合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五大领域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情萌智,以情育情,智中生情,促进幼儿情智教育融合发展。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孙双金老师的“情智交融,和谐共生”教育理念的启发。“情智交融,和谐共生”是孙双金老师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总结出的最高理念,他还探索出了“情感智力相互交融”的方法和策略。我通过学习孙老师在语言领域创建的先进教育理念,反思幼儿园情智教育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确立了在幼儿园领域开展情智教育方面的研究的想法。

2.关于罗杰斯的情感学思想的启示。罗杰斯认为“人类内心的机体感在不断铺就一条有利于变化的道路”。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的,这种整体首先表现为知情活动的合二为一,认知情感的协同活动单凭认识能力本身是不能达到的一个高水平。为此,就必须要找到一种新的教育对策,就是要将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人成为“完人”。

3.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互动关系研究成果的启示。除个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和心理过程“认识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属智力或认知范畴)外,其余的一切,决定智力活动的效益并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这些都被称之为非智力因素。严格地说非智力因素是指心理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与能力活动和智力有关的一切非智力(认知)、非能力的心理因素。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实施课题研究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2.实施课题研究是促进幼儿园创新发展的需要

3.实施课题研究是实现情智融合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幼儿情智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实施途径,基本流程、方法和策略,初步明确情智教育活动操作要领。

2.探索情智教育活动典型活动内容和环境教育,促进幼儿情智教育融合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流程。

2.研究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实施途径及活动环境。

3.研究促进幼儿情智融合发展的典型活动及情智教师基本素养。

(三)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本研究探索出情感为先、以情萌智、融合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路,有效地推进了《纲要》的贯彻与实施,在全园形成了情智发展的氛围,提高了保育教育质量,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2.本研究提出的幼儿园情智教育具有融合性、诱导性、互动性、情境性等特点,对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二)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2)拟订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实践研究计划,制定实施方案。

(3)结合理论学习分析我园现状,完成相关的收集调查,拟定课题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措施和方法,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

(1)通过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对情智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个案辅导,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2)建立教师和家长、社区居民交流的平台,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为打好下一阶段研究基础,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将自己成功的礼仪教育活动案例,通过进一步的反思和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教师之间相互交流。

(4)充分利用家园互动活动和幼儿园大型开放日等活动搭建家园共育平台,并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收集、积累资料,撰写阶段性总结。

篇5

关键词:传染病;教育活动;组织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学前期幼儿年龄小,身体抵抗力差,属易感群体。幼儿园是幼儿密集的特殊场所,易感人群集中,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传染病的大面积感染,因此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研究目标

基于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特点及《幼儿园传染病防控策略的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调查我园传染病防控教育活动所取得具体成效,了解中班段幼儿对传染病基本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园目前传染病防控教育活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整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促进幼儿高度参与教育活动的全方位、立体化、高效性的传染病防控教育活动组织策略。

二、幼儿园中班段传染病防控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情况现状分析

我园中班段共有112名幼儿,笔者主要采用谈话法与班级教师及幼儿进行交流,并通过观察法了解幼儿日常生活的卫生习惯。

笔者通过询问幼儿对传染病名称、基本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了解程度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85%的幼儿知道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如“手足口”、“流感”、“肠道疾病”(幼儿口语表述为拉肚子)等,但对于“腮腺炎”、“麻疹”、“水痘”等传染病知道的较少。

知道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着一个小朋友打喷嚏,他就被传染了(流感)”、“吃脏东西会生病”、“吃水果前要洗干净”、“不喝生水(肠道疾病)”...,对于“水痘”、“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不能准确的说出其传播途径。约19%的幼儿对于传染病传播的原因会说出“衣服穿得少了”、“睡觉的时候没有盖(好)被子”等原因,这些虽然也是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但属于潜在因素,不属直接诱因,这部分幼儿对传染病传播的直接原因和潜在原因概念相混淆,并不能准确的进行区分;98的%幼儿都能说出传染病的简单预防方法:“去医院看病”、“打针、吃药”、“不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不吃变质、腐败的食物,多吃干净的水果和蔬菜”、“多喝水,锻炼身体”等;大部分幼儿知道手足口病的高发季为春季,肠道疾病多发生在夏季,但对幼儿园常见的其他传染病并不能准确的说出其相对应的高发季,10%的幼儿甚至会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概念混淆。

(二)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遵守现状

笔者重点对我园中班段孩子一日生活卫生常规,如饭前便后洗手、入厕卫生、饮水、勤剪指甲等习惯的遵守现状进行观察。

饭前便后洗手这一生活卫生习惯每个孩子都遵守的很好,幼儿会自觉地在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洗手。但只有75%的孩子会自觉地用七步洗手法洗手,20%的孩子只是简单的用水把手打湿,挤一点洗手液在手心、手背搓一下用水一冲,就算洗过手了,5%的幼儿不用洗手液,直接用水冲洗手心、手背就算洗过手了。

入厕的卫生习惯保持很好,男孩女孩都能很清楚的分辨大、小便池,幼儿都能做到入厕时准确的把大小便解在便池里,便后自觉冲水。

笔者观察到中班段孩子在喝水时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杯子的位置,做到只拿自己的杯子,不碰、不用被人的杯子,并能做到按需喝水。

中班段幼儿用餐卫生习惯都能做到按照老师的卫生要求进行进餐。吃饭时安静吃饭,基本上能做到忍不住打喷嚏时会及时避开餐桌,90%的幼儿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让家长每周剪1~2次指甲。

(三)传染病教育活动组织方式现状

笔者根据自身传染病教育活动执教的过程及与其他教师就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进行交流,发现我园传染病防控教育活动形式多为讲故事、PPT图片展示等形式向幼儿讲解传染病名称、基本特点、传播方法、预防措施等知识,幼儿多为听老师讲,观看图片的方式进行了解。

三、传染病教育活动组织策略研究中的解决方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技能及防控能力

“给孩子一滴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教师首先要牢牢掌握幼儿园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严格按照幼儿园规定的卫生保健制度做好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工作,认真学习、领悟《纲要》、《指南》精神,做到“头上有纲领,心中有孩子”的境界。

(二)多种教育组织方式提升幼儿活动高效性

1.深入了解孩子。《纲要》中指出“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4]笔者在充分了解本班孩子实际生活经验及已有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基A上,针对本班孩子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传染病预防教育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达到教师预设的知、情、行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及幼儿同伴资源。在引导幼儿掌握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学活动组织上除了讲故事、出示图片等形式,还可以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传染病经验。如播放一些预防传染病的视频,并请少数患病幼儿(已痊愈)结合患病经验对教学活动组织方式进行丰富,更容易使幼儿“感同身受”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3.合理利用家长职业资源。笔者特意邀请袁XX小朋友爸爸(中医院儿科医生)入园开展“家长课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孩子们系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孩子们很喜欢家长课堂这一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同时也使家长更加了解我园多渠道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工作。

4.创设多种形式的物质环境、主题教育。笔者利用孩子们非常喜欢玩的区角游戏,帮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如在孩子们都很喜欢的“爱心医院”、“娃娃家”区域投放跟预防疾病有关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丰富传染病有关知识。

笔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教育活动组织方式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的幼儿由85%上升为91%,自觉采用七步洗手法的幼儿由75%上升为93%。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师幼互动的实际效果更好,如何提高传染病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高效性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总之,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传染病这一生命状态,对传染病不害怕,不恐惧,积极应对,相信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2]王瑶.《对中班幼儿进行传染病防止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两所幼儿园的案例分析》[C](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第19页)

篇6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幼儿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古代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音乐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1]我国幼儿科学实验的奠基人陈鹤琴提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应该加强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之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艺术”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艺术”在不同领域的综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领域所不能达到的。由此可见,把音乐教育首先作为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手段,是全人类的一种共识。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是指向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音乐教学与音乐实践,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引导幼儿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促使幼儿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与以往相比,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种发展在各地、各幼儿园是不平衡的,在有些地区、有些幼儿园中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和弊端。基于此,笔者深入到山西省忻州市一些有代表性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试图探索问题解决的对策,以推动幼儿园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西省忻州市11所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办园类型(公办园、社会力量办园),选取中、大型规模的公办园4所,社会力量办园7所,每所幼儿园抽取20名幼儿教师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抽取的11所幼儿园中,共向幼儿教师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1份,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2.3%。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幼儿教师是开展幼儿音乐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在幼儿教师的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在整个幼儿培养过程中,一切有关的因素,最终必须通过幼儿教师这一环节作用于幼儿。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所学专业情况、教师对幼儿音乐理论和技术的掌握、教师业务培训情况都会对幼儿音乐活动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幼儿园教师的年龄结构

统计显示(表1):忻州市幼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各类幼儿园趋势基本相同。其中24岁以下的有81人,占总数的40.1%;25-35岁的有71人,占总数的34.9%;35-45岁的有35人,占总数的17.2%;45岁以上的有16人,占总数的7.8%。数据统计表明,教师年轻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幼儿园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状况一方面符合幼儿教育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2.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所学专业结构

教师的学历指的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经历,是达到某种教育程度的标志。它是衡量一名教师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标准之一,同时也蕴涵着一名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教学技能方面的潜在能力。在所调查的教师第一学历中,中专以下有4人,占调查总数的1.9%;中专学历的有95人,占调查总数的46.8%;大专学历的有98人,占调查总数的48.2%;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有6人,占调查总数的3.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忻州市幼儿园教师基本上是以大中专幼教专业为主,而本科及本科以上高学历的教师为数甚少,幼儿园缺乏高学历的人才。

在调查的教师中,所学专业是幼教专业的有1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4.5%;所学专业是非幼教专业的有52人,占总数的25.4%。从调查中发现,她们绝大多数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了解幼儿身心发育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的音乐教学方法,但缺乏基本音乐知识的系统学习。

3.幼儿园教师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

数据表明,多数幼儿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表演技能、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差。仅有12.7%的幼儿教师基本掌握音乐乐理知识,完全掌握专业技能的占54%,调查结果见表3。

(二)幼儿园教师音乐教学现状

幼儿园音乐教学是决定一所幼儿园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了解音乐教学现状也是研究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设计上把音乐教学现状分为四个部分,即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教师参加音乐教研活动形式的情况。

1.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调查

表4表明,幼儿园每学年有本园具体的音乐教学工作计划的占82.7%,可见,目前幼儿园对音乐教学工作计划比较重视。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认识,认为提高幼儿音乐兴趣的占10.8%,传授音乐知识、技术技能的占45.3%,提高幼儿知识、技能与兴趣的占41.8%,其他的占2.1%。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向幼儿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认识有所欠缺。

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学内容的调查

调查显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单调。教师在教学时大多以教唱歌曲为主,有76.6%的教师日常课堂教学内容为唱歌活动,而能够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意识的音乐欣赏活动只有45.9%的教师涉及,对于能够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节奏感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接触较少(图1)。

3.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学方法的调查

调查表明,教师选择幼儿音乐教育方法较单一。48.6%的幼儿教师都采用课堂示范讲授的方法,以示范讲解为主;63.1%的幼儿教师经常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幼儿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时大多结合故事和游戏,分别占52.1%和42.2%。

4.幼儿园教师参加音乐教研活动形式的调查

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形式选择开展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的为35.4%,占大多数,一起交流备课和说课、听课、评课的分别占24.6%和23%,专题讲座和校际交流的占很小一部分,仅为10%和7%。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幼儿园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幼儿园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主要以大中专为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业的幼儿音乐师资较少。

2.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贫乏,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在实践工作中经验不足。调查表明,多数幼儿园教师对音乐教育活动教育目标认识不很明确,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本质认识不够彻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仍存在着功利性色彩,“重技能,轻审美”的现象较严重。

3.幼儿园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唱歌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活动、欣赏活动及音乐游戏是音乐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调查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选取一个或几个内容进行教学,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活动是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没有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幼儿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

4.幼儿园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较低。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为幼儿创作、改编音乐、创编歌舞以及进行打击乐配器等活动。在科研能力方面,有的幼儿教师对搞科研研究的认识不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教师认识充分,但在具体实践行动中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教师参加教研专题讲座和园际交流很少。

5.幼儿园与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幼儿园方面,主要表现为幼儿园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的经费不足和对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经费原因,幼儿园音乐教学设备配备不齐全,有的幼儿园虽然配备了钢琴、电视机等价格比较昂贵的设施,但配备的数量明显不足,出现了教师轮流使用教学器材的现象。只有极少数条件好的幼儿园引进了全套奥尔夫打击乐器、多媒体设施和音乐专用教室。其次,幼儿园为幼儿教师继续学习或接受音乐教育培训提供的机会较少。在社会支持方面,幼儿园和教师也很少能得到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区各阶层人士对幼儿音乐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帮助。

(二)建议

1.提升幼儿园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教师自身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园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只有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才能在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方法。如:在音乐教学中,将唱歌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活动、欣赏活动及音乐游戏各个内容相互渗透。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或其他非艺术学科综合,使幼儿感受到音乐与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开阔启发幼儿的思维。

2.提高幼儿园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教育机构,首先应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所需的基本硬件条件要得到足够的保障,如音乐教学所需的设备、器材等配备要完备齐全。其次,幼儿园要在教学软件方面下硬功夫。如充实幼儿园音乐教师队伍,使幼儿教师队伍不断知识化、专业化。同时,幼儿园要为幼儿教师多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定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音乐理论学习和讨论,经常选派幼儿教师参加区、市、省组织的一些音乐教育培训课程,多支持与鼓励幼儿教师通过函授、自考、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深造。

3.加大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的支持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积极关注幼儿音乐教育,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音乐教育的真谛,要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要通过捐资、集资等多种形式组织音乐教育活动,使社区文化和幼儿园特色相结合,建立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音乐教育体系,以此来保证幼儿音乐教育顺利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协同;幼儿教师;城乡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农村幼儿园对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学性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除了系统的培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价值外,研修活动反复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多轮次的协作设计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幼教专家在线指导下,通过多轮次的网络协作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协作设计活动,以城带乡,使农村幼儿教师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出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园本主题活动,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8

每年的九月开学初,我们的幼儿园就如农贸市场般热闹非凡,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老师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孩子熟悉老师和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尽快地从哭哭啼啼来园到高高兴兴来园。可是,现实的发展往往与我们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能一样在短短的两、三个星期里就能适应,我班的何天煜就是特别的一个,入园到现在一个月没有任何适应的表现,每天来园后就是哭闹着,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说“抱抱、走走,到妈妈里去。”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镜头一:孩子哭天动地,家长高声责备

早上,还不见天天的人,就听闻了天天的哭声,他是又哭又喊,外加他妈妈的高声责备。高声责备下,他哭的更起劲了。老师赶忙过去迎接,可是,天天对于老师的笑脸迎接是无动于衷,就只顾自己的哭喊嚎叫。于是,天天在妈妈的厉声责备、自己的哭天喊地、老师的细声劝慰中被妈妈毫不留情的留在了教室里。

对他,我“哄的”、“骗的”、“表扬的”、“批评的”、“软的”、“硬的”都用过了,可是还是不见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不能从他这方面引导,那我们就换个对象,以间接的力量来影响他。

于是我们家长处着手寻找方法。我们通过多次的家访发现,其实天天有这个适应能力,只是家长平时保护的太好了。于是我们同家长交流,平时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妈妈非常地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表示非常愿意配合,说只要能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她会尽全力去改变一些不足之处,尽量做到家园一致。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们发现,天天慢慢的变了。

分析:

《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是的,当我们面对孩子出现种种困难时,我们老师并非是全能之人,所有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相信只有家园两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镜头二:孩子小声抽泣,家长细声安抚

天天由妈妈手拉着手地来园了,虽说满脸的泪花,但是比起之前的气势,那可婉柔多了,只是小声抽泣着,而他妈妈也是轻声细语地安慰着:“妈妈做好店里的生意就来接天天。”天天轻轻的点点头,老师抱着他和妈妈道再见。

分析:

当我们的家长以积极鼓励的心态去引导孩子时,孩子往往会跟着他的方向去发展。在这时天天妈妈很好的做到了《指南》中所要求的“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于是天天也朝着妈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镜头三:孩子欢天喜地,家长满脸笑意

“老师早”、“妈妈再见,我还要跟妈妈树上的妈妈去问早呢!”看着天天的表现,我们是多么高兴啊,呵呵,我们的小喇叭不见了。天天妈妈是多么的有感而发:“本来我想你们老师要我们妈妈的照片干什么,现在看来用处真是太大了,,也难为你们老师了,真是想着各种法来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当看到家长对我们的付出获得肯定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高兴啊,也无悔从事幼儿教师。

分析: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于是我们在孩子们每天相处的活动室创设了一棵“妈妈树”,来激励我们的宝宝能开心勇敢的上幼儿园。“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孩子积极行为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断重复的,所以有时它的效果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

三、案例反思

1.强制措施,物极必反,顺应满足,获得效果。

《指南》告诉我们一个宽松和接纳的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幼儿形成良好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只有“尊重孩子意愿、满足孩子需要、培养孩子兴趣”,真正做到孩子的帮助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活动满足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好的适应,同时让孩子在各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2.正面教育,淡化痕迹,注重熏染,快乐引导。

在镜头二中可以看出我对于天天只是一味的加以过度的保护和包容,,没有从正面教育来引导他,反而促使他见色行事,因而我们要以《指南》中所指导的,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提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幼儿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教育的要求,避免简单的说教,让孩子在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下进行熏染,快乐引导,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明确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是正确的。

相信我们各方只要努力做到《指南》中所提出的要求,那我们的孩子必定会身心健康的成长,生活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杜闰平.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4)

[2]王晓芬,钱慧.小议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3)

篇9

在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多次观察、反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方式等,将当前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归纳为两个基本类别: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所谓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生成于既定的课程规划。有专门的主题、详细的活动设计方案、明确的活动实施步骤,甚至配备了相应的活动效果评估的集体化社会教育活动;所谓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缘起于幼儿即时的行为表现,随机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之中,教师对之没有事先的设计与准备,只是单纯地遵循“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给予幼儿指导与帮助的社会教育活动。在随机性、弥散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聚焦于幼儿个别化的社会性发展特点,活动目标多侧重于幼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适宜的社会行为的养成以及社会性情绪情感的识别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在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定位于社会文化的传递方面。活动目标多倾向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规范的习得。

从逻辑上说。有了这两种教育活动作为支撑,幼儿园社会教育不仅有众多的教育契机,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与课程资源。因而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理应达到较高的水平,我国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也理应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借助于与教师的访谈、对幼儿具体社会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评估,我们注意到:即便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很关注社会教育,在实践层面上也很努力地在实施这两类社会教育活动,但结果总是显示出极为明显的“高投入、低收效”的尴尬状况,与教师的预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也堪忧,远远达不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设定的目标(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文详细报告)。

这种教育实践与教育效果间的背离,不仅令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陷于困境,也使得教育者感到无比困惑。究其根源,我们除了可以归因于“重视知识与技能传递,轻视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社会整体氛围。归因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所形成的教育合力不足,归因于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僵化、滞后,归因于人类个体社会性发展本身的复杂性等多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提及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幼儿的视角确实很不相同。

基于我们所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类别划分,《留一只眼睛看儿童》一文所描述的国庆节庆祝活动即是一个典型的专门化、断点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案例:活动设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段(国庆节前夕);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完整的计划与细致的准备;活动归属于“传递社会文化”的主题,围绕“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而展开,借助于结构化的仪式与多种游戏,从认知与情感双重通道入手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项活动是幼儿园秋季学期中的一件大事,每年为了这项大约为期一周的活动,教师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活动整体设计到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再到活动所需资源的选取,处处可见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巨大付出。然而,研究者把摄像机定位在幼儿的视角“看幼儿之所看”、让幼儿以画画的方式及时表达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时,却惊讶地发现,这项“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科学”“看上去很精致”的教育活动在幼儿的视野与感受中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拥挤的、混乱的、茫然的、无所事事的;尽管幼儿也体验到了关于“国旗升起来”的新鲜,并且从“吃蛋糕”“拍照”“呼口号”“游行”中找到了乐趣,但又不免陷入关于“谁是祖国妈妈”的疑惑与猜测之中……

毫无疑问,这种情况足以让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们感到尴尬、困窘,甚至懊恼与灰心:在经历了一个如此周到细致、立意高远的爱国主义集体教育活动后,幼儿记忆中留存的最为深刻的印象竟然是吃与玩!而这恰恰是幼儿关于这一活动最为真实的理解与表达。也许幼儿确实会因为这项活动而在有关国庆节的社会认知方面有所长进,但是相比于教师们的付出而言,足以让我们由此体会到什么叫“得不偿失”。

对照文中的活动设计,反复分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表现,我们看到教师在竭力推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很难找出教师在当时有任何行为上的失误。但是,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仔细分析幼儿的真实“收获”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如作者所判定的那样,自活动设计之初,教师所选取的视角便牢牢地圈定在了成人自己这一边,虽然他们也会在一些维度上关注到幼儿的心理需要与社会生活经验,比如“过生日要有生日蛋糕”“以拟人化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祖国的含义”(参照文中幼儿的对话我们知道,“祖国妈妈”的比喻实际上让幼儿产生了认知与理解上的冲突),等等,但仍然主要是围绕着成人的视角在设立他们以为对幼儿最为适宜的方案,并且把这个方案带到了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之中;他们单方面地认为这项方案足以担当起对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不曾预想到,因为成人的视角与幼儿的视角不同。所以很难从幼儿身上看到与这份活动方案相匹配的教育效果。

其实,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不论是采取专门化、断点式的教育活动还是随机性、弥散式的教育活动,教育效果都会因为教师与幼儿视角的不同而偏离教师的预期。这从师幼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故意的。成人与幼儿各自所处的社会性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视角的不同。教师虽然都曾经是幼儿,都曾经对幼儿的视角极为熟悉,虽然在职前职后都经历过或经历着各种关于“如何理解幼儿”的职业训练,虽然也在努力地让自己从幼儿的视角与立场去想、去看,但最终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幼儿的视角。按照自己认为好的、对幼儿却并非适宜的方式来实施社会教育活动。

篇10

1、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目前,独生子女、生活居住形式的变化,使幼儿逐渐失去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非常重视。他说:“必须以大自然为你的生物园,才会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真教育吗?”优质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学习空间,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舒适、温暖、愉悦的气氛以及令人感到快乐的环境,从而使整个幼儿园的环境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2、开发园本课程资源的需要。提出《“亲亲大自然”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课题是贯彻落实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深化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我园进行了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为使课程更具幼儿园特色,我们根据《纲要》中指出的“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1) “生活即教育”:园本课程非常注重教学生活化,亲亲大自然特色活动的开展将根据“生活即教育”的原则而实行的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幼儿活动的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它还包括幼儿园内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课题的开展主要是将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并有选择的整合幼儿园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将其作为孩子学习的课堂,活动的现场,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将教育生活化,将生活教育化,使大自然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

(2)“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不要只研究自己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教师备课不能仅备“教法”,还必须备“学法”,不要以“教会”为目的,而要以学生“会学”为目的。“亲亲大自然”教育不片面强调幼儿对机械性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以人为本,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把目标、内容编织成主题网络,然后再组织幼儿在大自然这个活的背景中去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自主建构,自由创造。

2、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方案教学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向外扩散,编制主题网络,网络中的每一个副主题或由副主题分化出来的下一级主题都可以成为儿童探究活动的学习主题。方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儿童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园本课程:在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中挖掘教育因素。

“亲亲大自然”园本课程:是幼儿对自然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幼儿接触自然,探索自然,亲和自然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育方法上的“亲亲”,其含义是进入现场和情境,让孩子在自然中自主探索,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亲亲大自然”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并结合新《纲要》、《指南》中“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的精神,来充分利用和挖掘幼儿园内外自然资源的教育因素,并创设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情境,从而把自然环境转化为有利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感受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使幼儿在大自然广阔的怀抱中愉快地成长,和谐地发展的课程。

四、研究目标

1、幼儿园构建“亲亲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目的:接近大自然、让幼儿喜爱自然的环境是一种智能。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幼儿,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培养幼儿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是需要的,因为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环,让他们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才会懂得重视生命、珍惜生命,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在“亲亲大自然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不同年龄段幼儿“亲亲大自然”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建构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增强课程资源创新开发意识,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发展,并从中得到专业化成长。

五、研究对象:全体幼儿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整合各种研究方法。但主要采用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等开展研究。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

2、案例研究法:案例就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和感悟,就是案例研究,又称为教育叙事(或者教学叙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涵盖教育教学的众多方面。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研究性四个特点。

3、经验筛选法:对研究的过程与效益,进行分析、提炼、归纳、概括、揭示经验的实质和规律。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1)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教育理论。

(2)组织分析探讨,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关动态和情报资料,制订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6月)

(1)调查研究。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实施调查研究:进行幼儿园开展“亲亲大自然”园本课程的资源调查,幼儿园组织实施“亲亲大自然”活动的现状调查。

(2)实践探索。在调查基础上,按照预定的课题研究要求,实施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收集、分析、筛选有关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提炼和整理出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召开中期评估会。

此阶段的研究方法将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筛选等方法着力于反映教师经过学习与探索,所获得的对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心得,包括对有关的理论知识背景的分析、课程的整体框架、管理,以及课程中的环境、教师指导等诸多方面,展现幼儿不断发展的过程。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

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举行课题鉴定会,展示研究成果,编著理论研究成果集和实践研究成果集,撰写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