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7)01-0040-03
Th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fortheHonestCreditSystemofUniversityTeachers
XIAOHaixiang1,LILi2
(1.CollegeofAccounting,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2.PublicityDepartmentofthePartyCommittee,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Abstract:Now,therearemanyproblemsaboutthehonestyandcreditofuniversityteachers,whichbecomesoneofthefactorsthataffectthe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niversity.Thispaperanalysesthepresentsituationofuniversityteachers''''honestcreditsystem,andproposessom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Theeducationmechanism,theincentiveandconstraintmechanism,theevaluationmechanismandthesupervisionmechanismarethekeysfor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teachers''''honestcreditsystem.
Keywords:universityteachers;systemofhonestcredit;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和管理界就如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诚信水平、重建诚信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试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群体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
诚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理解成为一种与诚信相关的综合机制,它将与诚信有关的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诚信的发展,制约失信行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是以教师信用道德、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通过构建科学的诚信教育机制、诚信激励约束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监督机制,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诚实守信,从而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机制。笔者认为,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高校教师诚信教育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教师都能诚实守信。因此,在强化正式制度约束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即加强教师的诚信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学术道德诚信教育、教书育人诚信教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诚信教育等,通过加强典型教育、示范教育、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教师诚信氛围。
2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要接受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约束。要考虑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可以通过制定完善有关教师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使教师诚信体系的建设有法可依。
3高校教师诚信评价体系
教师诚信评价体系是建立教师诚信体系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对教师实行正确的激励和约束。教师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教师诚信信息系统建设、诚信调查、诚信纪录、诚信考核评估等内容。
4高校教师诚信监督体系
教师诚信监管是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为规范教师的行为,维护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正常秩序,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监管体系,实行舆论监督、同行监督、自我监督和学生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二、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未建立起系统的教师诚信体系。高校中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部分教师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不健全,诚信评价、监督机制缺位,教师诚信记录、诚信信息不完整,导致了一系列教师诚信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如下:
1科学研究诚信精神匮乏
近年来,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个人利益的驱使及学术评价和批评体制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失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学术剽窃。有的教师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完全或部分地占为己有,有的甚至占有别人尚未发表的成果。有人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总结了高校学术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或局部搬用法——显性剽窃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抢先发表法”等等。
二是学术造假。不少教师在研究中伪造数据,发表假论文,或将同样内容通过不同组装、不同标题多次发表,还有人为评职称把学生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或花钱雇人写文章。
三是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这主要表现在高校教材、教参、辞书等的编写出版方面。很多教师认为,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查资料,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文字叙述作作处理即可。
四是学术评价弊端丛生。一方面,学术批评缺失,一些专家评委出于同行或师生关系,将学术批评变成同行间不讲原则的吹捧;另一方面,一些名师专家,利用自己的评委资格,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进行学术倾轧。此外,在学术评奖中,评委们往往心照不宣、彼此关照、利益均沾、互投关系票。
2教书育人诚信不足
教学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在这个环节,很多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存在诚信失落行为。首先在课前准备环节中,一些教师不备课或备课不认真,没有教案或教案未能根据知识的更新进行修订,在多媒体授课中,课件制作粗糙,有些甚至是教案或教材的翻版,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环节中,不少老师缺乏时间观念,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教学内容随意变更,教学方法陈旧,不注重因材施教,还有一些教师忙于校外事务,把教学工作当“第二职业”,随便换课或请人代课,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在课后管理方面,作业批改敷衍了事,不注重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求教邮件和电话不认真回复和接听;在考试环节,部分教师将试题与分数视为商品,与学生进行交易,全然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3管理育人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招生管理不规范,一方面为争夺生源夸大学校办学能力,宣传虚假信息,随意承诺颁发文凭;另一方面,个别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为一己私利弄虚作假,进行权钱交易。二是考试管理不到位,有的老师监考不负责任,助长了学生作弊之风。三是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在学生评奖评优、免试保研、违纪处分及贫困学生资助等工作中,过程不公开,监督机制不健全,评选结果缺乏公正。凡此种种,导致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影响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4服务育人缺乏诚信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学生提供具体服务的后勤人员由于体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在服务方面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已承诺的服务打折扣,提附加条件,不能提供优质服务。
三、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应以诚信教育为起点,以诚信制度建设为终点,从自律和他律、道德和制度两个层次着手,建设高校教师诚信体系。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本身及教师所属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附属部门的诚信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个人诚信的建设。
1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诚信教育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诚信教育,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首先,要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重落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其次,要强调学术道德教育,营造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淡泊名利的学术风气。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引导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学术独立和为人师表等。再次,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可以考虑组织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考试,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
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示范作用。可在学校开展评选师德标兵、学生心中最敬爱的老师、教学名师、科研标兵等活动,树立一批体现教师诚信精神、师德高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行有标杆,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从而在学校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氛围。
2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诚信激励和约束机制
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也需相应的制度规范,从而实行教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正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来发挥作用的。
约束机制可通过一系列的失信惩治制度来进行诚信规范。《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法规、条例等,对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要求,高校须以上述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更为具体、系统完善的失信惩罚制度。明确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失信的制度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惩罚。同时,对学术造假和严重教学失信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可采用建立教师个人业务信用档案,将失信行为公开曝光,一定期间内禁止其进行学术活动,取消相关荣誉、职称职务,追回物质奖励,给予罚款等途径来惩罚失信者。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教师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激励机制一般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优奖励制度,激发教师自觉守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注意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连续性,奖励面要适宜,奖励要有力度。要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管齐下。精神激励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用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激励人。如果学校能为教师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教师乐于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没有生活等实际问题的后顾之忧,那么这种环境就能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当中自觉守信。二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如前所述,要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采用物质激励时要注重奖励力度,对诚实守信的优秀教师,在工资、目标奖励、住房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要敢于重奖。
3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诚信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执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注意把教师诚信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称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来对教师诚信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逐步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信息库。诚信记录是进行诚信评价的依托和基础,高校可考虑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业务档案(数据库),该档案的内容由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记录,可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管理和查询。学校可根据诚信记录对教师个人作出全面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优惩劣。
诚信评价可从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单位评价等三个层面进行,结合期中、年终考评和学期学生评教来开展,从政治、思想、育人、师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设置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增强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要避免将诚信评价指标设置成为“虚”指标、“软”指标。
重视诚信评价过程,将该过程作为一项诚信教育活动来开展,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奖优罚劣,促进广大教师诚信观念的增强、诚信行为的到位。
4建立严格的高校教师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监督机制应明确由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监督什么,即应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方法、监督内容,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督制度,督促高校教师形成诚信之风。
社会及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校内外媒体,公布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情况,设立教师诚信新闻监督热线,对高教教师诚信给予重点关注,并适时组织相关讨论,进行舆论监督。
同行及监督机构监督。对于学术诚信问题,可采用同行专家学者评议监督的方式。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对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情况掌握更为全面熟悉,通过学术交流评议,他们
往往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因此,在学术监督方面,可以考虑依托各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学术评议的方式进行监督。还可考虑扩大学校监察机构职责范围,使其能通过与学术管理机构的合作,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履行学术监察之责。
教学督导员和学生监督。针对教师教学环节的诚信监督,高校可聘请教学工作中卓
有成效、品德高尚的教师为教学督导员,不定期进行随堂听课,课前课后检查,考察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课后交流等情况。此外,还可结合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工作,将教师诚信表现增加到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去,让学生从教师服务对象的角度对教师诚信进行监督。
其它监察方式。可建立举报奖励制,凡举报属实的,酌情给予奖励;可建立公示制度,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与评奖、学位授予等学术评审中,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申报材料、评审标准、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公示,增加评审透明度,防止非诚信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学会.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3,(12).
[2]李四芬,李上文.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3]若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4,(1).
篇2
【关键词】 电力通信 工程建设 进度管理 质量管理
电力通信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管理的目的就是按时、优质、安全的提供通信产品,确保电网按期投产并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率的运行,通信产品并不能直接的产生经济收益,它体现在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上,并给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产品,使电力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更进一步安全、科学、系统、高效地管理好电力通信建设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的前期管理
电力通信经过了载波、微波、光纤通信的渐进式发展,针对现在广泛建设使用的OPGW复合光缆通信工程,电力通信使用的OPGW光缆做为输电线路其中的一条地线,基本都是与在建输变电线路同塔架设、同期建设、同期投入运行,因此,对于电力通信工程,首先同设计单位依据电网通信网的短期、中期、长期建设规划,在可研阶段了解该工程针对的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规模、输电线路路径、业务需求量和种类,在此基础上,确定能满足其需要的通信建设设计方案。
二、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
电力通信的的各个施工阶段,需要输变电工程提供通信工程可以实施的施工节点,项目负责人需要根据输变电各施工阶段安排、编制通信工程实施计划方案。如:根据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施工所需时间,向土建施工单位提出通信机房交付安装的时间要求,从而制订通信机房验收、通信设备运抵现场机房、设备清点验收、何时完成设备安装的计划,OPGW光缆的架设施工需协调输电线路施工单位,根据放线施工时间确定OPGW光缆及配套金具运输、到货光缆盘测、验收和移交时间表。通信工程的管理工作需协调的工作多、管理的环节多、质量安全控制点多,工程建设应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对各施工阶段的工作状态有先期预判,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及时针对关键环节制定施工时间倒排计划,确保工程的按时完成。
三、通信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
第一,事前控制。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审查制度,设备安装和光缆架设前召开设备、光缆施工图审查和施工技术交底会议,明确设备安装以及OPGW光缆架设施工中各自需要执行的设计技术要求、安全操作规范,向施工人员说明需要特别重视的施工环节或特殊施工部位。索取光设备、光缆、金具等供货商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发货清单,光缆架设施工前要在专门检测机构对光缆金具进行拉力试验,合格后方能进行光缆施工,工程使用的全部光缆都要进行盘测检查,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方案,把可能出错的问题予以消除。
第二,事中控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同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及时进行会商处理,如在广东电网深圳220kv远丰工程OPGW光缆施工中,在将光缆由塔顶引放至塔间接头盒位置时,因操作失误使光缆高空坠落与塔体冲撞使光缆损坏,及时召开了现场分析处理会议,确定在光缆起始侧留够熔接长度,多余的长度向损坏塔端进行牵移的方案,使事件得到了处理,施工管理积累了经验和处理方法。因此,必须认识到关键环节现场动态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做好质量检查工作和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和方案。
第三,事后控制。做好工程质量和随工验收,及时处理工程质量问题,对于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负责人要督促相关责任人做好记录工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如在广东电网深圳220kv远丰工程光缆验收检查时,发现光缆在变电站构架安装时未按设计要求安装绝缘子,光缆在构架接地点接触不牢固,立即会同监理人员要求施工单位及时予以整改,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电力通信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安全为了生产 ,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无小事,要将其贯穿于通信工程建设全过程,制订定期检查和动态监控的管理机制,如设备安装现场的防火、防触电,另外,光缆施工的盘测是检验光缆在经过长途运输后的技术参数是否合格,光缆放线的牵引场地选取、牵引角度、牵引速度拉力是否满足操作规范重要举措,确保各环节质量可控。监理部门在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很重要,是工程建设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
篇3
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档案
0 前言
在各行各业“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动下,各行业、各单位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和投入,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滞后,越来越不能适应行业与时展的需求。所谓档案信息化,是指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接收采集、处置、妥善保存和提供利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真实、完整地采集和保管,安全与合理地使用,以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迫切需要[1]。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将不可逆转地向电子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乔布斯说过,“并不是我们一定要过河才能到达彼岸,而是彼岸世界正向我们走来。”因此,面对日益紧迫的压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亟待转变、创新和发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1 目前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蓝图的使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蓝图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氨水进行熏制,熏制的过程会挥发氨气、三氯乙烯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和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生产出来的蓝图,表面还会不断挥发有害气体,造成二次污染,给接触蓝图的工程技术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等造成影响。二是,效率低下。晒图、底图归档、底图入库后调配加晒等工作全是手工操作,速度慢,容易出错。同时档案室需要大量的库房进行底图和蓝图的保存。三是,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传统的蓝晒模式造成最终只有底图才能保证和提交蓝图是一致的,虽然现在也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对电子文件归档,但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造成技术人员只能以档案库房中的底图作为正确的版本使用,收集的电子文件只能作为参考使用,电文文件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2 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2.1 工程档案的传统管理方式落后,库存压力与纸张资源消耗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档案越积越多,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纸张,另一方面档案库房不堪重负,但库房面积不可能无限扩大,采用数字档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可节省70%以上的库房面积与纸张资源。
2.2 档案资源利用方式落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工程管理对档案资源的快速利用需求
就拿一个大型项目来说,从前期准备,到勘察、设计,再到施工与运营管理,各阶段产生的档案都很多,而且联系紧密,具有时间、档案产生地点的不一致性,通过电子文档可很方便的实现传递、查阅与利用,电子文件的高速流动性,实现了档案快速、远程的利用价值。
2.3 目前全国工程建设行业设计单位已经熟练掌握了CAD技术,实现了设计过程由手工制图向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转型
面对当前大量产生的电子文件,一些行业、单位没有有效的收集管理方法,无法保证电子文件的收集准确率与完好性。
2.4 技术档案凝聚着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推动工程技术工作的发展,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和效率,维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2.5 工程档案管理是为利用服务的,让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作为档案管理,无论是实物档案还是数字化档案,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追求最大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已全面普及,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档案管理效益最大化形成了制约。
2.6 环保和职业健康的需要
采用白图替代蓝图,办公区可以减少一个直接污染源,有利于改善环境,对业主、施工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也将逐步减少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持和员工身体健康。
3 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探讨
3.1 改变传统档案管理观念和工作方式
为适应工程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进行转变和创新。一是,以手工管理为主向计算机管理为主转变,不仅包括电子文件的管理,还包括档案的登记、统计等各项工作;二是,从以管理档案实体为主向管理档案信息为主转变;三是,从重管理为主向网络化利用服务为主转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满足生产和管理应用为第一目的,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促进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和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水平。
3.2 根据各行业、各单位自身特点,研究建立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
针对各单位实际管理和利用需求,将传统的保管、借阅工作重点转化为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快速电子数据加工处理服务和档案利用、查询技术咨询服务的新型工作模式,采用技术手段有效解决电子文件归档准确率与完好性难题。在充分考虑各种需要,满足现阶段有关规定、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管理浏览、保存和利用三种电子文档类型(快速浏览功能采用Zcc格式,保存采用TIFF和JPEG格式,利用采用DWG、DOC、XLS格式)的应用系统设计[2]。
3.3 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档案快速查询和利用需求问题
针对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档案资源单个电子文件(CAD图纸)容量大,一般在网络环境下浏览、显示慢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研发符合自身使用需求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以实现网络数字档案服务利用的快速传输、浏览、下载利用。例如,采用高保真、高倍率压缩和还原技术及全文检索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的检索和安全浏览、下载档案资源;针对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复录入大量信息问题,采用图像解析和OCR识别技术,实现图纸相关信息自动添加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
3.4 将档案信息化工作贯穿到工程管理全过程的控制中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工程技术管理和设计、生产过程管理控制,使信息形成、管理到归档环节能够平滑、无缝联接;其次,要求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档案信息化建设,引导他们利用新的知识传播手段,通过网络终端快速获取档案资源,提高管理、利用效率。
3.5 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制定数字档案管理人员相关职责、工作内容、范围以及责任和义务;制定数字档案使用规定,明确使用、查阅数字档案资料人员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数字档案维护管理制度、数字档案资源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实现数字档案的有效管理。
结合工程建设档案工作现状,为建立高性能网络数字档案服务体系,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和成熟经验,以档案数字化为手段,通过一系列创新研究,解决企业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应面对的各种问题,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并在局域网和互联网环境下提供开放式档案信息快速利用服务。
4 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4.1 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由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不久,在信息管理标准方面相对于实体管理而言,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大力加强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是当前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3]。
4.2 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法律效力问题
电子文件具有可塑性、易更改性和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作为档案的电子文件,怎样体现档案最基本的属性,怎样认识并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等问题,值得我们积极地研究与探索。我国的档案法规已有了一定基础,但相关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之中。
4.3 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要实现工程档案的信息化,就必须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与纸质档案的利用相比,数字档案的安全保密更加难以控制。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将计算机系统的多种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措施结合使用,以堵塞管理方面的漏洞,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3]。
4.4 电子文件的质量问题
一是,电子文件的准确性问题,由于设计人员习惯于对图纸的刮改,有时电子文件没有与纸质文件一起同步修改,造成最终纸质成品与电子文件的不一致;二是,电子文件的完整性问题,由于有时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归档不同步、技术人员责任心等原因,造成电子文件归档不完整,另外电子文件本身没有带签名而不完整;三是,电子文件的规范化问题,工程技术人员作图随意使用字体、线型等,作图不规范造成电子文件利用的困难。
4.5 档案信息数据不能共享问题
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处于一种单一化状态,大部分单位还局限于专业软件的使用,数据不能共享,数据孤岛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工程建设行业中的工具软件将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
4.6 信息保存技术的过时问题
由于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升级换代很快,一旦软硬件技术过时,依赖于计算机技术而保存档案信息,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比如由于技术过时,导致数字信息不能被读出,那么它就失去了保存的价值。现在,一般是通过数据迁移来保存发展信息。
5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正在悄然兴起。档案工作也在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种知识来源,工程档案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认识和思考当前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将有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有利于在提高生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靖广华.试论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J].经济师,2010(1).
篇4
论文摘要:本文章就经济生活当中应普遮遵循的诚实信用准则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论述,并从公众的价值认同、法制建设等角度,对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推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在现行体制和法制框架下,人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认识和理解还有限,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不规范行为,其中突出表现就是社会诚信的缺失,导致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破坏了市场秩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正确认识社会诚信的真正内涵,尽快建立与法律法规相对应的社会诚信体系,已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务之急。
1正确认识诚信的内涵及其作用
传统观念一般认为,诚信属于道德范畴,大而言之,与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小而言之,与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有关。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行政当局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全面直接干预,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似乎没有任何必然联系,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政治觉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政抬觉悟的概念日渐式微时,社会诚信的意识也似乎随之淡漠。换句话说,公众由于对社会诚信的认识有误,导致诚信意识淡漠,进而造成社会诚信的缺失。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不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概念,也不是泛泛的政治术语,而已成为一种可量化的社会资本。随着社会诚信的累积,其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会成几何级数迅速放大,社会诚信体系也已成为经济体制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机制。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与法制相比,诚信机制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维护交易秩序的机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完善的诚信机制,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就不能得到有效约束,交易规则形同虚设,交易秩序也就难以正常维持,这不仅大幅增加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也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失去了对市场的合理预期,无法正常地安排投资和消费。
2获得公众的价值认同是完善诚信体系的前提条件
中国的传统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包含了诚信的规范。特别是儒家文化或教义,可以说是一种准宗教,它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惜的是这种诚信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受到了重大损害。如今一些企业愁贷不愁还,逃废债务成风,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已经被许多人所遗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转轨经济时期,经济体制处于变革和探索阶段,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绝大部分经济主体的首要目标,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已受到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要为不守诚信付出近6 000亿元人民币的惨痛代价。如果诚信危机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受害的是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形象。因此,诚信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为迫切的内容之一。所以,继承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是我国现阶段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是我们治理和净化社会、经济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诚信体系完善的前提条件应当是使公众正确认识诚信的社会、经济价值,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公民的理性化程度,进而可以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诚信道德教育的内容也不应再是传统思想道德的翻版,而应是它的提炼和升华,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求相适应,并形成新的道德规范。要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公众能站在战略的全局的角度,深刻认识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加入WTO的要求,从而牢固树立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社会无信不稳、国家无信不强的观念,使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准则,而对失信行为则形成并保持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3健全的法制是诚信机制正常运行的盆要保障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通信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促进着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奋进,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行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将其应用到国有企业中则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气息。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已经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其业务的深度也实现了高度融合,进入到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针对业务增长的需要,结合项目数量增多的现状,信息化集成共享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国有企业亟待需要通过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提升其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其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最佳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国有企业信息化发展升入到新的高度。
一、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一般是遵循传统的信息化部门进行管理,由信息部门指导进行统一的领导、规划、执行标准,以及相关的经济统一建设。总部信息化部门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中心对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一般执行过程都会安排给总部信息化公司下属的通信专业公司予以完成,比如总部数据中心的软硬件采购项目,项目的下达由总部信息化部门开展,传达给通信专业公司后,总部信息化部门只负责监督管理的工作,执行方则是通信专业公司。随着大型电力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公司的信息系统也正在向一体化方向转变,公司的信息建设系统进一步向总部集中。比如,国家电网集团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加强公司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使得建设项目的投资比率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能够极大地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信息化项目的参与度和执行力。
二、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内容
1.明确组织职责
明确岗位职责是指通过具体的组织架构,进行责任分工。组织架构分为企业总部管理层面、通信公司管理层面以及地区通信公司管理层面三个层次。相关部门主要由各级通信专业主管部门、各级通信工程项目主管部门以及通信工程建设相关的集体企业和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组成。责任分工是指将工程分配给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再细分到各个岗位上,通过细化职责,做到统筹管理。通信专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计方案的审查,建设通信工程的指导以及重大活动的组织,从而保障还未完工的工程能够更好验收。其他分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专业通信公司进行对施工现场建设管理工作。
2.深化角色定位
深化通信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各阶段的角色定位可以为各个阶段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角色定位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主要是:可研阶段、初设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可研阶段、初设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对应的归口部门为总部项目主管部门。采购阶段的归口部门为总部物资主管部门。当然这些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做好每个阶段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工作的更好开展,能够让各个部门的工作进程彼此之间更好的互相配合,推动工作更好的开展。
3.确定阶段成果
确定通信工程可研、初设、物资采购、工程实施、验收及后评估等各阶段管理工作成果,以及相应的责任部门,为确认各阶段工作完成情况提供有力支撑。下面列举出一些阶段的成果。可研阶段的核心成果为《可研报告模板》、《可研报告》;初设阶段的核心工作成果为《招标文件模板》、《中标通知书》、《初设方案》、《初设方案评审意见》等;采购阶段核心工作成果有《采购文件模板》、《技术规范书》、《采购文件》、《采购合同》等;施工阶段的核心工作成果有《施工图审查意见》、《施工方案》、《施工现场管控记录》、《预验收意见》等;验收阶段的核心成果有《验收报告》等;后评估阶段的核心工作结果有《工程总结报告》、《功成后评估意见》等。
三、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措施
1.建立工作管理机制
为保障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需要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过程中建立有关的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工作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相关部门组织,组织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安全委员,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明确的分配工作职责,按照专业公司、省公司、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监理部门等进行分工,按照完成项目的目标制定计划,成立配套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从而可以更好的部署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要求,还能够监督和检查整个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各项安全工作,组织安全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的职责还有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等。第二,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是指通信息通信公司组织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还需要省级通信公司的组织。此项目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是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严格控制,以及对特高压配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现场建设管理工作,还有需要将部分业主项目部的员工分配到现场进行现场管理工作。第三,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是指通信公司通过组织相关部门、省级通信公司成立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对特高压配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验收工作严格把关,配合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2.建设制度标准体系
建设制度标准体系是指通过专业的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信息工程进行管理,这种专业的管理制度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通信专业管理制度按照标准体系建立出三种制度等级,一级制度是顶层的管理制度,二级制度是覆盖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环节的制度,三级制度是相关实施细则和指导原则的制度。顶层的管理制度为各归口部门的有关项目立项、计划、采购管理等通信专业性不强的管理制度。二级制度是跟通信技术管理有关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评价的全过程。三级制度是根据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特点对其进行相关的指导,还有对有关组网架构、互联互通、资源命名、地址(号码)分配等方面的完善。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标准方面,通过梳理网络工程建设各个细节,制定出一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标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建设出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标准,而且能够作为今后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的主要依据。最后建设制度标准体系的实施,规范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提高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质量。
3.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作为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随着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一体化建设高品质,高效率国有企业信息工程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而且随着大型电力系统下高压工程发展迅速,工程建设规模也逐年增高,许多工程项目都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完成建设任务,因此,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对于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人才队伍设置应该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保障有力,而且在选拔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时注重人才的基本素养。建立一个选拔标准,通过选拔标准选出的人才能够明确通信建设工程的核心,人才选拔后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系统正规的培训提高人才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方面的能力水平。然后适当的对人才进行激励,通过企业文化激励和薪酬激励的方式促进人才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方面有大的发展。必要时还需要对其进行科研投资,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培养出能力更强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在维护人才队伍方面,可以再通信建设公司内部建立起一个人才交流站,通过内部的交流,使人才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这样对通信建设公司而言还能够提高人才的利用率,还可以发展更多的全面性的人才。这样为以后的公司内调动和今生提供了基础,为建设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化信息平台建设
强化信息平台建设是指对信息化水平进行项目管控工具的完善、模块研发的优化。最重大型的电力企业对项目管理水平要求逐年增高,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成为了紧要任务,只有构建信息化平台才能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支撑得以建立,才能实现计划的随时转变,以及成本的核算制定的完善等工作。因此,强化强化信息平台建设能够为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柱。在此平台构建中,要将立项、合同签订、物资/服务采购、过程管控到验收的整个过程囊括其中,事项项目管控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让管理层能够从信息化平台中随时了解物料的采购、中标跟踪、回款确认、应付应收账款明细,以及风险的分析,命令的下达等等内容,真正让科技进入到国有企业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四、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国家企业整体水平的拉升,有助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让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新的气息,信息深入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来,促进国有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让信息化建设帮助国有企业晋升到新的水平高度。
参考文献:
[1]曹锋.抽蓄电站工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广东科技,2014,24:92+87.
[2]张巍.建立建设工程市场质量安全一体化监管平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湖北省建设工程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为例[J].工程质量,2015,04:20-24.
[3]吕俐.信息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体化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经验谈[J].中国勘察设计,2014,05:62-65.
[4]严子波.对兵团金保工程“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4,03:38-40.
篇6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思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企业利用科学方法对经营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储存、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的技术的总称。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技术复杂、专业多、参与的单位多等等特点。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涉及参建单位众多,且参建单位来自的地域比较广泛。如何在最快的时间、有限的资源、特定的环境下实现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的最优化,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概括起来说,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信息管理、施工过程监控、施工工艺控制、施工方案优化以及网络化统一管理。
1、项目信息管理包括工程概况、作业队伍及劳动工资、工期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施工合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实现项目信息管理的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等。
2、施工过程监控是指利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如液压提升作业计算机控制、提升模板脚手架计算机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计算机控制监测、施工现场电视监控、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施工过程视觉仿真、 利用GIS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可视化管理等。
3、在施工中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幕墙的生产与加工、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都可以采用自动控制技术。
4、要按时保质地完成某一项工程项目,节约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益,就要对施工组织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也就是要大力的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例如土石方调配优化,物资材料运输调配,线材或板材下料优化及统计等。
5、网络化统一管理。利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对项目的信息化进行全面管理。利用 Internet 技术连接工程项目的局域网与总部的局域网。较大范围地进行数据共享和远程信息服务,实现项目信息集中、统一的管理。
二、国内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目前在较大型的施工项目管理中,大都运用了计算机和工具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编制工程进度网络)、项目管理系统I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等。但是,总的来说,目前施工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依然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显然的不足。这些局限性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范围较窄。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的前期,如招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这项技术的应用得较少,项目施工管理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来处理,这样虎头蛇尾的方法是很不科学。所以加强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将信息化落实到施工的过程中去。
2、没有过充分的利用网络。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主要以应用单机版应用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但是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效率较低。信息化技术没有完全的开发出来,并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它还体现在,企业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分布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利用起来。要想实现真正的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还是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将电子商务和信息工程管理紧密的联系起来。
3、缺少信息互动。
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另外国内在开发工具软件的时候,软件开发选题雷同,缺乏统筹规划,开发资金不足,而且多属低水平重复开发。如果要落实信息互动,还得从工具软件的开发开始。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需攻克网络软件自主研发的技术瓶颈。
4、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重大工程项目开始实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从项目造价管理和图纸CAD等环节起步。由于程序规模小,应用效果不理想。80年代随着桌面Pc机的普及,桌面项目造价软件(即工程概预算软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速度加快,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内项目业主自行开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绝大多数是在没有投入试用的状况下,就已经竣工投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半途而废就是虎头蛇尾,成功率低,这样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所以要想落实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是需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这要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不走偏路或者是少走偏路。
5、项目管理者以及项目员工的项目管理意识薄弱、项目管理方法缺乏。
项目管理者以及项目员工的项目管理意识薄弱、项目管理方法缺乏,这样导致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不足,致使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范围不广、应用水平不高。管理者没有主动的去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这样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强项目管理者及项目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否在我国生根的重要影响因素。
6、建筑施工企业差异大,内、外部的情况复杂。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的差异很大,面临的内、外部问题非常复杂。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还有大量的实际困难。存在着人员培训和资金筹措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工程项目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在建筑工程的前期计划中,相关部门不用或者少用技术水平较差的建筑施工团队。多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施工团队。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市场法则淘汰掉工程项目水平信息化建设落后的队伍,使市场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以上的不足具体改进起来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办法。在西欧(德、法等国家)主要应用有:设定通用的标准和发展通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便于参与建设业务者能以电子方式通信:采用因特网和电脑技术有效地获取和交换工程项目资料;利用电子方式进行工程图纸、资料管理及图纸审查管理;利用数码相机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管理;在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中采用“绿卡认证”(绿卡中包含有职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技能等信息)。
三、结语:
工程管理项目信息化的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为上万个项目所采用。它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建筑工程领域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这种模式将会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看到国内的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加深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这是国内工程醒目管理者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史庆东.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财富网络.2009(4)
[2] 陈智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广东科技.2008(10)
[3] 张芳.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新疆阿克苏宏翔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理论探讨.2010(5)
篇7
论文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以适应我国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2、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3、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4、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发展提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行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发展方式仍较粗放,部分地方仍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生产、轻环保的情况;二是质量安全隐患仍不少,控制体系、监督体系、追溯体系、标准体系等还不够完善;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部分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企业和产品的差异化经营仍需提高,要重点避免重营销、轻产品的做法;四是食品全产业链建设仍显不足,着眼全价值链的流程衔接和管理尚需加强,在产业转移、行业整合和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大力度。总的来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促进和保障食品工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仍是我们将长期面对的艰巨课题。
2008年,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食品生产行业行政职责。这两年来,始终以“促发展、惠民生”为工作理念,把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安全为先,以发展促安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标准,推动行业优化结构,促进企业提升素质,督促落实主体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风险,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
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方面,我们先后实施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粮食、马铃薯、肉类、制糖和葡萄酒等重点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
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协调方面,我们制定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审(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余项;在北京、兰州、天津、广州、无锡等地试点建设了“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开展了食盐专项整治和“促进药品和婴幼儿奶粉生产质量安全”巡回宣讲活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交流会,举办了食品安全“公众开放日”活动,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题宣传;安排了技术改造专项,支持近100家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检测、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等配套硬件条件的改善;参与组织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参与处置了“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明胶”、“药用胶囊铬超标”等一些热点敏感事件,配合开展了农兽药残留及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
在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组织开展了诚信管理体系标准宣贯培训,对7300余家食品企业、1.5万余人次进行了专题培训;组织指导4300余家食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完成了婴幼儿配方企业100%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组织编写了植物油、方便面和发酵食品等食品重点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组织开展了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开展了诚信建设专题宣传,总结交流各地及企业好的做法和经验。
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组织贯彻实施行业发展规划,做好规划中期的评估工作。二是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行业科学有序发展。三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安全保障和产品创新能力。比如支持婴幼儿配方乳粉、酒类生产企业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白酒、乳制品、食用油等行业采取调整生产工艺设备,推动实施以钢代塑、更换产品包装材料等措施。四是督促企业强化管理,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建设一批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指导一批食品企业改善质量检测能力,培训一批中小食品企业的质量检测队伍。特别是在乳制品行业,要加强监督、指导和帮扶,组织实施“双提行动”计划,即提高国产乳品质量、提振国内消费信心计划。五是加强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着眼国际通行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食品工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升标准的通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六是加快推进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要在食品行业继续深入开展“讲诚信、保质量、树新风”活动,加快推进规模以上乳制品、肉类食品等食品行业企业建立并运行诚信管理体系,并组织完成每年12000人次的培训工作。七是继续配合开展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的综合监管和治理。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总理明确指出,新一届政府要完成好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三大重点任务。这三条都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食品工业主管部门,我们深感使命重大,责任紧迫。
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和协调行业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始终以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己任,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食品工业领域开展各项工作,在督促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优化食品行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在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数据、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食品安全标准、企业生产规范、企业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调研和咨询工作,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这些辛勤付出,收获的是显著成绩和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广泛赞誉。
篇9
关键词:高职;地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5—02
一、引言
我校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开办于2008年,现已有两届毕业生,通过对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回访和调查,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地籍专业学生基础扎实、上手快,有的已经成果单位的骨干。生产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是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水平,实习实训条件方面来决定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自2008年以来实施“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二、人才培养模式
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结合重庆统筹城乡建设和三峡库区建设等工程项目对测绘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重庆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每门课程对应的测绘项目贯穿在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学生100%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建立“项目导向、师生参与、实战育人、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机制。为使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既达到就业岗位职业要求,又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潜力,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实施“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通过市场调研、测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结合西部开发、重庆建设和煤炭开采对测绘行业的要求,确定典型的测绘工程项目,将典型的测绘工程项目分解为具体的测绘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完成这些测绘岗位工作任务应具有的岗位能力,构建支撑培养这些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
1、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行动领域归纳
通过市场调研并按照区域测绘行业的特点划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典型测绘工程项目主要有8个,即“山区地形测量”、“数字测图”、“GPS测量”、“三峡库区滑坡变形监测”、“建筑施工测量”、“道路施工测量”、“水利建设施工测量”和“摄影测量和遥感内业处理”。8个典型工程测绘项目又进一步分解为52个测绘工作任务,将与测绘职业的行动情境相互关联任务的同一类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共有12个行动领域。
2、将专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
对8大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应的测绘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培养这些能力支撑的学习领域课程。以完成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应具有的能力为导向,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测量生产一线对测量新技术、新标准的信息回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形成与测绘工程项目实际联系紧密、互动灵活的理论与实训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机制。
如图1所示,在测绘能力中,学生的山区地形测量能力和数字测图能力主要通过地形测量、计算机与测量绘图、数字测图和地籍调查与测量等课程来培养;GPS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大地测量和GPS测量技术等课程来培养;变形监测能力主要通过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等课程来培养;建筑施工测量能力和道路施工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工程测量和建筑与道路工程等课程来培养;水利电力测量能力主要通过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分析与应用和VB程序设计等课程来培养;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处理能力主要通过摄影测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等课程来培养。
图1 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
四、课程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
(一)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
根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各学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础课程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建设团队的老师与学院基础部的老师一起设计和开发了测量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英语(测绘)、体育训练、应用文写作等五门基础课程。选择问题、任务、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安排整体上采用由浅入深的编排模式。
(二)专业领域课程设计
按照测绘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并遵循教学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领域,与企业专家一起,设计开发了地形测量、程序计算器使用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按从易至难进行划分。根据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选择测量对象、工程测量项目、工作任务、测量项目算例、地籍图类型、过程等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安排整体上采用由浅入深的编排模式。
(三)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
根据培养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单项职业能力的要求,系统的设计了十几门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训项目,同时设计了《地形测量》等九门专业课程对应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了单项实训、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
五、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围绕培养学生完成项目的能力组织教学。教学计划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完成测绘“8大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来实施教学,即实施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完成测绘“8大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直接完成生产单位的真实测绘工程项目。通过与川渝两地测绘生产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测绘工程项目,在教学安排上,实行项目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测绘工程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测绘工作环境和明确的工作责任中,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真实测绘产品的生产。二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完成一个测绘工程项目的流程来组织教学。
(二)一体化教学。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尽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过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过程考核,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方式侧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考核学生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从而保证“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四)学生100%参与测绘工程项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一进校就上专业课程,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专业课教学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不同的专业课程分别集中在上下半学期完成,这样有利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一旦有测绘对外技术服务项目,方便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学生参与完成实际测绘工程项目的比例达100%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天和.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设的启示[J].科学咨询,2009,(5):86—87.
篇10
为了贯彻党的*全会提出的“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精神,落实*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以及市政府《关于加强本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市20*年-20*年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沪府发[20*]49号)的要求,积极发挥诚信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最终实现“诚信*”的建设目标。现就加强本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和*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认真落实“科教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弘扬“创新贵如金,诚信重于山”的精神,把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深刻认识到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打造“财富*、智慧*、绿色*”的重要基础,是把*建设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市民生活放心区和实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明确目标,坚持原则,高标准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按照*市《关于加强本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市20*年-20*年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设,以开展各类社会诚信活动为基础,以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培育信用服务行业为重点,加快信用信息记录、信用资源整合以及信用需求培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0*-20*年,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设要深入推进,信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完善公务员工作诚信考核制度,促进信用产品在公务员考核、人才招聘、政府采购、公共财力招投标环节中使用;加强政府部门承诺和服务内容的诚信考核,特别是政府重点工作的考核。企业诚信建设:引导企业自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档案;建立区属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用管理岗位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等。个人诚信建设:推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库,并逐步扩大个人信用报告的业务范围和个人信用产品与服务种类。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和评估机制;开展信用评估,推动信用产品在经济和监管活动中的使用;建立社会信用约束机制,惩戒失信行为,组织诚信宣传和普及教育活动,优化诚信发展环境,逐步把*建设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和市民生活放心区。
20*-2009年,基本形成相应的信用制度,有效地对信用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使信息管理和征信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扶持和培育规模型信用中介服务行业,既有权威的联合征信服务机构,又有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行为提供第三方信用服务的企业群体,信用服务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环节;基本形成较为活跃的信用市场需求,信用系列产品在政府监管、社会中介和企业交易等各种社会、经济行为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信用交易和信用消费在诚信体系的支撑下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制约机制,对偷逃税款、恶意合同违约、拖欠债务、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等不良行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局面,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主流和社会规范,“诚信*”框架基本建立。
到2010年,基本建立满足市场经济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诚信体系。
加快推进本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确立市场规则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诚信环境,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规范、有序地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信用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信用产品的开发、服务,必须交由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征信机构来实施,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长远规划,分步推进。要贯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借鉴其他地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区实际,周密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分阶段稳步推进。
(三)应用先导,社会参与。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与本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政府部门带头先行,金融行业要重点推进应用。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鼓励应用信用信息,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授权第三方服务机构或行业组织开展信用咨询服务、信用等级评定等,并将有关信息纳合征信数据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共同推进。
三、明确任务,精心组织,确保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信用管理体系是引导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正确开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抓紧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法制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和制订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记录归档及使用管理规定,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必须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征信管理部门要做好本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推进工作,协调公共信用信息的依法公开和共享,加强对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活动的监督管理,支持联合征信机构和其它信用服务机构依法开展征信业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协调各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给予必要惩戒,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被动。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制订优惠或方便性规定,对拥有及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中小企业贷款、监督管理等方面给予鼓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对拥有及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个人,要在授信额度、还款方式等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促使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
(二)加强行业信用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行业信息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各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机构要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加强对本领域、本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建立针对市场主体和经营行为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参与*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使诚信活动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和评价信息及时记录到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待共享平善后再逐步纳入市征信服务系统。征信管理和档案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试点工作,研究制订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条例和措施,逐步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联合征信服务机构要开辟信用调查渠道,鼓励各类组织机构向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用信息。各类企业和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要增强“信用为本”的意识,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做好信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定期查验自身的信用记录。鼓励重点企业和国有企业设立信用主管和信用管理制专职部门。
(三)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管理。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和管理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在行使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或行业服务的过程中,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企业和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留下的“痕迹”,实行归档管理,并按照规定,把依法可以公开的与个人和企业信用有关的公共信用信息,向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并做好相关数据的维护和更新工作。联合征信服务机构可向掌握信用信息的司法机关、仲裁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机构采集,也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收集方式,归集个人和企业信息用记录。尤其要将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违法犯罪以及提供虚假信息的记录纳入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记录,也要纳入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要鼓励企业主动提供自身真实的信用状况,并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四)扩大各类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信用产品的使用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对信用产品的使用作出必要的制度性安排,先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公务员考核和录用、各类先进评选中使用信用报告,再逐步向登记注册年检、行政事务审批、资质认证管理、小企业贷款担保以及金融、保险中的信用交易、信用消费、信用担保和租赁等领域中延伸。
(五)做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和社会性的工作,要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新闻、广播电视、报刊等机构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大力开展诚实守信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社会诚信的宣传,加大舆论、社会监督力度,增强社会各阶层的信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相关培训机构要按照统一规范标准,组织开展面向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信用知识讲座和专业岗位培训,促进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领导,扎实推进,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