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年级美术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六课
《七星瓢虫衣裳美》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七星瓢虫衣裳美》是辽海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6课,本课以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另外还以剪贴的形式来表现瓢虫的花衣裳,这一形式能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七星瓢虫的外形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辅助指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七星瓢虫的图片观察和知识学习
,
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
,
培养学生细致认真、大胆
作画的习惯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2、表现七星瓢虫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造型、色彩表现力及
动手操作能力。
3观察分析七星瓢虫的特点并体会其美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
,
以及热爱
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七星瓢虫的习性、外形特征
,
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
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
教学难点:
如何抓住七星瓢虫的特点大胆表现
,
并巧妙构图完成画作。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和材料
,
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
,
已有一定的掌握
,
会用油画棒和简单的彩纸来大胆地、
自由地表现七星瓢虫的衣裳美。
二年级学生已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
,
可以增强学生们集体创作的快乐
,
通过创作提高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七星瓢虫的画法,采用讲解分析法、演示法、观察法等。增强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创作灵感。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采用PowerPoint播放,准备演示用纸、油画棒、有关七星瓢虫的录像资料,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准备剪刀、彩色笔、油画棒、彩纸等。选择隔音好的教室,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实效性。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激情引趣
1、出示谜语(课件)
问:想一想,是什么?
2、揭示谜底:七星瓢虫(课件展示)
3、板书课题:七星瓢虫衣裳美
聆听
思考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起学生作画的欲望,揭示课题。
二、导趣求知
1、讲述七星瓢虫的知识
。
七星瓢虫是瓢虫家族中的一员,因形状很像用来盛水的葫芦瓢,所以叫它瓢虫。全世界有超过5千种瓢虫,中国已记录有400种。常见于农田、森林、果园、园林等处。
2、欣赏图片。
同学们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观察一下七星瓢虫的身体结构有哪些?
3、教师总结同时板书(触角、头、身体、翅膀、脚、七个斑点)它们以食蚜虫为生,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它。
七星瓢虫衣裳美在什么地方?(颜色有黑、红、黄、橙)
4、出示幻灯片。
和前几张图片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我们把身体上有七颗斑点的瓢虫叫七星瓢虫。瓢虫家族中不都是益虫,如11星、28星瓢虫是害虫(出示幻灯片)
聆听
观察七星瓢虫的外形特点,汇报结果。
生答:身上的斑点和颜色。
答:他们身体上斑点数量不同。
Flash动画与PowerPoint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引起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表现能力。
三、创作实践
1、演示画法。
画一个大大的圆圈代替身体,把圆切开就是两边的翅膀。一个小小的椭圆代替头部,加上触角、脚,最后画背上的点点。
2、演示七星瓢虫剪纸的方法。
3、你想用哪种方法来表现七星瓢虫衣裳美?
教师巡视指导
4、在音乐声中完成本课内容。
讨论七星瓢虫的制作方法
学生制作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创作习惯,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表现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个性拓展
1、展示作品
2、教师给予赞扬和鼓励评价
3、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作品各有特色、各有风格,都能抓住七星瓢虫衣裳美的特点来表现作品。希望生活中要爱护它,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展示自己或小组的成果
同学指出作品美的地方,好在哪。
张扬个性,体验创作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拓展视野,感受对称给人们带来的秩序美。感知、体验“蝴蝶”的自然美、艺术美。
五、课外拓展
1、幻灯播放。
人们利用七星瓢虫衣裳美的特点发明设计了许多生活用品。
2、作业:尝试用其他方法表现七星瓢虫。
拓展学生视野
六、七、板书设计
6七星瓢虫衣裳美
头
触角
身体
翅膀——七颗斑点
脚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 美术教师
当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已经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可是,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情系农村的我,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美术教师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尝试。
一、“农”味——课堂教学的“钥匙”。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形成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可是在农村,和城市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要少些。要想让农村的孩子在美术方面得到同样发展,必须有一条适合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教学之路。那么怎样才能具有农村特色呢?那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联系学生生活,让美术课具有清新的农韵、浓郁的乡情,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1)搞拼画、贴画教学。废纸壳、易拉罐、树叶、豆粒、种子、蛋壳、碎布、麦秆等材料对农村学生来说既经济又易取,如树叶千姿百态,可利用它的自然形态拼贴成与其相似的各种形象。我们把这些农家材料收集起来,让它变成农村美术课堂的素材。
(2)搞泥造型教学。抠一块泥巴,做出喜欢的东西也是农村孩子的手工课。比如:让学生用泥巴捏成在村庄里处处可见的小鸡、小鸭的形状,用一片红纸剪出鸡冠贴在头部,用豆子做鸡的眼睛,再拔几根鸡毛插在尾部,等干了之后再涂上颜色。
(3)搞线描写生教学。在中高年级写生素材的选择上努力注重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如带领学生写生周边的庄稼、村舍、农具等,学生在这原汁原味的素材上描绘出细腻的笔触。
由此可见,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就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在所熟悉的环境中,观察农家田园,描绘农家小院,激起孩子们浓浓的家乡之情,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二、游戏——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游戏是儿童的秉性,儿童的游戏是充满趣味的活动,在游戏的乐趣中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从中获得知识和审美的能力,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在中低段美术课堂教学中,力争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让游戏走进美术课堂教学,寓教寓乐,同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和启蒙教育。例如,我在二年级上册第17课《动物乐园》这课时,因“小动物”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我让学生扮演小动物的角色、玩此类玩具、看有关动物们的动画片、听小动物们的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示范用橡皮泥塑动物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边讲解边演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大家一起来建一个“动物乐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进行集体创作,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塑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一堂课下来,两个小组的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稚拙可爱的动物形象,简直进入了动物大世界。这种独特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心,形成了课堂的愉悦氛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胆识。
三、板演——满足儿童的表现欲。
儿童喜欢画画,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尤其是中低年级儿童,总是喜欢满地满墙地到处乱画。既然儿童那么喜欢画画,何不给学生提供一个任凭挥洒的天地来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于是,我经常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师范画、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画、展台作品展示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画纸上、黑板上画出自己想画的画,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学会构图,准确造型,用活线条,更能培养学生的绘画胆量,使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多彩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记得,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课《我和昆虫》一课时,老师先搜集了很多漂亮的昆虫标本,让孩子们欣赏,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不同的昆虫模样,边示范边给孩子们讲解作画要领、技巧等;最后,让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用彩笔画出自己喜欢的昆虫来,在展示台上全班展示、欣赏。
四、多媒体——课堂的“活化剂”。
在农村,大多数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课教学时,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或者靠一支粉笔和一本书,“空对空”口传式地教学。近年来,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网络资源,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弥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感性缺失,创造一个浓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美术学习,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美术课堂。例如,学习《角色游戏》一课时,利用京剧唱段导入新课,能够让学生在古老的唱腔中立刻进入角色,这样既引出了课题,激发了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再如学习一年级上册第17课《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通过视频播放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鱼的形状、花纹、色彩,并比较它们的异同,当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时,教师启发学生,你想用什么形状、花纹和颜色来表现水中游着的鱼,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评价——艺术灵魂的原动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提高。儿童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好评,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及时的反馈,在课后进行激励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欣赏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说作品中提高自我的鉴赏能力,在自行准备题材、素材、创作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的艺术创造力。在我代的班级教室后墙上,专门设计、布置了漂亮的“绘画天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为自己的艺术才华得到肯定和“显摆”而感到自豪,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更喜欢上我这个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张晓燕:《“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的解读》来源:《现代教育探索》 2010年第13期
[3]季善奔:《浅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三种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动态分组教学 教学效果
一、前言
动态分组教学策略的根本依据是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如果单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依照学生主体性的差异将其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均有一个与小组成员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考评标准等,如此不仅使得每一次教学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适应该小组成员真实水平,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动态分组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确定学生的分组方向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来逐渐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和不足之处,并将此作为初步分组的重要依据。本文建议通过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该阶段,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均采用常规模式,不考虑学生的特殊性,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所在,树立学习信心。通过上述教学,教师一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势特长、薄弱不足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后依此分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分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非常明确地指出每一个小组的特长,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特长,更是为了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后面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后的具体表现来进行适时地调整,真正做到“动态”分组。
2.小组内部学习和教师教学
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教学之后,教师一般均会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如A组、B组、C组或者1组、2组、3组或者甲组、乙组、丙组等等)。不论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合理确定不同小组之前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由于学习的年龄比较小,教师应该依照每一个小组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一套学习方案,或者是设计出套数多于小组数量的学习方案(如,分3组,则设计4套以上的学习方案)供每一个小组自由选择。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教师分组的弊端,原则上允许学生依照自己兴趣的不同加入非教师指定的小组。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学着分工协作,培养协同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则需要对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方案进行总体性把握,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但是在偏向于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依照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兴趣等实际情况来动态调整小组成员构成,动态调整以能够增强小组内部团结、提高学习效果为标准。
3.课题教学
本文以二年级小学美术教材当中的课题《形与色》为例进行具体探讨。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对于形状和色彩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据此将学生划分为两组,第一组学生主要负责思考、描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颜色以及相应的代表事物,第二组学生主要负责思考、描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形状以及相应的代表事物。在第一组的引导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生动描绘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例如红色的花、绿色的叶、蓝色的天等等;在第二组的引导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生动描述我们丰富的形状,例如长方形的课桌、圆形的自行车轮、三角形的钢架结构等等。通过老师的引导,引发学生的更多的联想,而且小组内部不同成员的意见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最后先让第二组的学生将这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形状组成一个个简单的图形,而后由第一组学生为这些图形图上颜色,并说明如此上色的原因;鼓励第二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一系列的“交锋”之后,两组学生必然会各取所长,共同进步。
4.有效利用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组的原则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老师不加任何地调整。对能力较强的小组,老师鼓励他们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对能力一般的小组,老师鼓励他们多去体验尝试;对能力较差的小组,老师引导他们可多采用模仿的方法去练习。让他们在课外的活动中找到自信,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体来看,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动态分组教学策略,本文建议:首先,美术教师须加强自身的知识量,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和教育能力,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成绩的好坏;其次,针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秉性,必须找出一个合理的方式进行特别指导和教育;最后,需要积极完善小学美术教室的设备及工具材料。
【参考文献】
[1]阳运田.《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化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7):102-103.
[2]《中学师生互动》[J].新课程(教师),2010,(05):152-153.
篇4
我曾两次去新加坡交流学习,参加过第七届、第八届校长圆桌研讨会,通过学习,了解到一些新加坡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
新加坡经济发展经历了劳动密集型阶段、资本密集型阶段和技术密集型阶段,目前正处于知识密集型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由工业化向信息化、人力资本化方向转型。由此带动了新加坡教育目标的变化,从生存为主导,到效益为主导,再到如今的能力为主导,紧扣国家发展与时代脉动。人力资本的开发,人才的培养,也指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价值观为核心,平衡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加坡教育的一大亮点。
一、学术课程和非学术课程的平衡
新加坡的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语言和数理基本学术课程,学生读写算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在国际学生评估(PISA)中,新加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基础教育质量优势凸显。除学术课程外,新加坡学校也非常重视非学术课程和课程辅助活动的发展,并将此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时代缩短了国家与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融合与发展、矛盾与冲突并存,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新加坡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国际视野,保持民族特色,以此促进世界的多元发展。学校坚持推行国民教育文化课程,课程融合了语文、社会科学、艺体等学科,学校希望通过了解本国各民族文化及他国文化,增强学生的国民意识,从而明确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以此推进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加坡学校特别重视艺体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各个年级开设体育、美术和音乐等课程。同时,学校将课程辅助活动纳为课时的一部分,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从中培养健康的价值观。
二、差异教学中课程设置的平衡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新加坡的学校施行了分流政策,以确保学生获得适合自己能力的发展机会。学校根据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分班,以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外,也着力发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强化提升课程,以及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设置相应的辅助课程。如有些学校为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开设浅显的英语文学欣赏课程,为母语能力强的学生开设高级母语课程,为一、二年级英文和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援助课程等。
差异教学的思想也被很多学校引入到每个课堂,这些学校十分重视班级差异教学。在同一个班,开展分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快捷课程和导入课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特长。
三、“少教 ”与“多学”的平衡
“少教多学”是新加坡学校的指导性策略,旨在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使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生活能力,从而终身受益。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在学校教学部门指导下,谨慎地改革各科教材,删减课程,目的在于腾出时间与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式、探究式学习和户外学习的机会。
为达到这一平衡,教师广泛采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或概念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们也往往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这项策略使教师能够灵活教学,通过有趣味、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以“活动”为核心,同时融入了思考、反思、合作学习及信息技术。
为鼓励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学习,学校开设了走出课堂、学校的“学习之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融合从不同学科中得来的知识,完成跨学科专题作业,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在跨学科专题作业的实践中,学生通过“做中学”、同侪学习等手段,提高了合作意识,变得更加善于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结构实现了从知识型向综合型的转变。
四、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方式的平衡
在新加坡小学教育检讨与改进委员会的引领下,学校注重平衡传统终极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采用全面性评估模式,旨在为学生本人和家长提供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反馈。
目前,新加坡小学采用了全面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学业评估。其中包括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学习性评价。学校面向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全人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能够适应21世纪时展的新技能和学习态度。
全面性评价在一、二年级推进时,改变了原有的考试分数评价模式,带来的变化最为显著。学校低年级基本采用形成性评估模式,包括:少量的单元测试、操作性测试、整合性专题作业和执行任务等。通过“家长——学生——教师面谈”等方式,让学生给家长或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档案”,并分享其中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进步的历程。
三到六年级则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再结合操作性测试和整合性专题作业来评估学生表现。在整合性专题作业中,以评量表取代分数评估学生创新、交流、合作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借助评量表和评估清单了解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全面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评估、同侪评估和反思活动,学生能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反思,监督自己的学习进程,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全面性评价的实行明显改变了教师对测试的观念,促使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探索与新的评价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篇5
【关键词】美术教材 经验 转化
一、知识与经验的阐释
本文中的知识主要是指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的概念、策略和技能。经验是指学生以美术教材为媒介进行美术学习的经历与获得的知识与习惯。知识与经验有区别也有联系,知识分为定律型知识、策略型知识、技能型知识,分类的界限比较清晰,具有定律型知识符号化、相对性,策略知识图像化、内隐性,技能型知识单一化、机械性等特点,且知识通常以静态形式存在;与知识不同,经验主要分为知觉经验、思维经验、实践经验、审美经验,分类界限比较模糊,经验具有丰厚性、情感性、意义化、生命化的特点,通常以动态的形式存在。
知识就像“地图”,它是前人根据经验整理、概括后的成果,它遮蔽了丰富的“探险”过程。知识替代不了经验,正如地图替代不了探险家的旅行。美术教学就是要设法将教材知识意义化、生命化,并引导学生卷入其中,使它们逐渐转化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二、知识到经验的转化
教材知识到美术经验的转化,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美术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定律型知识情境化:在经历中转化
美术教材中的定律具有符号化的特点,如“近大远小”“站七坐五盘三半”等。它们没有形成的背景与过程,缺乏真实与生动,容易造成知识与学生内在经验的脱离。同时这些定律又具有相对性,即定律往往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如:“站七坐五盘三半”只能做参考,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定律的不“定”显然有悖于学生经验,对知识的转化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之中,去经历定律的生动与丰富,从而认知定律、内化定律。下面笔者就结合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画人物》中关于“站七坐五盘三半”的教学片段来具体谈谈。
1.创设任务情境,认知定律。
创设任务情境,就是把静态的定律还原成动态的任务,让学生在练习中经历探究过程的复杂性,认识定律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站七坐五盘三半”,而是提供测量尺子,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人物比例。要求3人一组,由不同身高的男女生组成,一人做模特,一人测量、一人记录,如何测量可以三人商量,然后三人互换,轮流完成三人站、坐、盘三组数据。二十多分钟后,数据出炉了,结果各不相同:男生与女生不同,高的与矮的不同,同组3人的三组数据也不同,居然还有学生站与坐的比例是一样的。是什么原因?通过分析,发现有些数据误差是测量方法的不科学造成的。排除不科学的测量方法,协定一致用“先测量身高与头的高度,再计算它们的倍数”的方法。再次测量,期间有学生饶有兴致地测量了教师的比例,得出以下结论:除了站、坐、盘等姿势会造成人物比例变化外,身材的高矮也会造成比例的不同;12周岁左右的儿童站立时的身高大约5―6个头左右,坐着约4个头;“站七坐五盘三半”是指成人的比例。
这个任务综合性强、生活化程度高,学生喜欢。在探究中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与生活经验,相互合作,深入思考,使一个定律演化成三种认知。同时,复杂的探究过程也成为学生一笔丰厚的经验财富。
2.创设问题情境,内化定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现实性问题,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中学,去经历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经验。
在学生熟悉“站七坐五盘三半”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猜想一下篮球明星姚明与喜剧明星潘长江的身体比例?”经过学生观测、对比、推演、讨论,发现姚明要高于这个比例,而潘长江则低于这个比例,最终得出结论:“站七坐五盘三半”在成人的世界中也不是绝对的,只能作为参考,具体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研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站七坐五盘三半”的定律被打破,“身材的高矮会造成比例的不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建立起新的认知平衡,形成新经验。
(二)策略型知识明晰化:在读图中转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范图占有很大的比例,范图中隐含了画者的创作策略,让人在享受艺术美感的同时不由地赞叹画者的巧妙构思。美术教学就是要将隐藏在范图背后的创作策略显现出来。读图,是实现明晰化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择图、联图、读图三步进行有效阅读,从中汲取美术创作的智慧。
择图前首先要分析读图的重点。其次,要在大量的范图中把能充分反映重点的,值得读的图筛选出来。选择的范围不能拘泥于教材,可以从生活中、网络中选取,必要时也可以专门创作范图。然后是联图,根据学习重点,可以把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范图分别聚合起来,形成若干组图,使有的组图能聚焦创作策略,有的组图能发散创作策略,便于学生阅读、比较、理解、明晰。最后是读图,围绕读图重点,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读图中之象,感图中之美,品图中之趣,究图中之意,化图中之策。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下册《奇怪的图形》一课时,我就设计了数次读图。
1.在组图阅读中聚焦策略。
教师出示四幅“天鹅”图,如下:
师:设计师根据一只天鹅画了三张奇怪的画,奇怪在哪儿,一起看看。
生:天鹅的身体变成一把香蕉、一串散开的钥匙和一片树叶。
师:为什么选择香蕉、钥匙、树叶替代身体,它们之间有关联吗?
生:它们的形状与天鹅的身体相似。
师:如果换一样东西,你还会选择什么?
生:张开的手、展开的扇子、枫叶……
2.在组图阅读中发散策略。
教师出示一组以“树与人”为主题的图,如下:
图1 图2 图3
环节一:学着图1中人的样子演一演,体会一下树的感觉;讨论图2内蕴含的意思;“考眼力”,数数图3中隐藏了几个头像,然后想想设计师各自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环节二:选择类似的策略再设计出一棵不一样的树。
图1:在表演中学生体会了人树形态合一,读到了“形状相似”的趣味;图2:在讨论中学生发现“尽管这里的人不像树,却生动传达了“砍伐树木就等于砍伐自己的生命”的道理,由此读到了“意义相近”的震撼;图3:在“考眼力”的游戏中学生读到了“巧合”的神奇。在后续的自主设计中学生根据归纳出的思维脉络展开想象,设计出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树”。
组图让学生沉浸在同一个“主题圈”内,利于学生集中深入地读图,还能给予学生美术创作多样化的暗示,有助思维发散。看一看、比一比、演一演、论一论、数一数,再拓展性地想一想,多样化的读图形式能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驱动多重思维,明晰策略,转化知识。
(三)技能型知识情感化:在体验中转化
技能型知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媒材类,即美术媒材的使用技巧和制作过程;二是语言类,即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造型元素和对比、变化、统一、节奏、均衡等形式原理。在美术教材中关于技能知识的描述往往是以“技”论“技”,不仅单一而且机械。学习技能的作用不仅仅是掌握技巧、再现物象,更重要的是学会植入情感、传递情感。因此,在技能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情感,着力于体验。
1.美术媒材――在体验中植入情感。
如:初学水墨画时,教师在学生熟悉执笔与蘸墨方法后布置三项体验任务:任务一,根据音乐的节奏画出大小、干湿、浓淡各不相同的墨点;任务二,根据音乐的节奏画出粗细、干湿、浓淡的线条;任务三,画不同形状的墨块,可用水或浓墨重复画,观察墨块的渗化变化,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任务除了让学生了解点、线、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用笔用墨的节奏,感受各种状态下水、墨、笔、纸相互交融的神奇,使学生对水墨工具产生情感,爱上水墨画。此外,在教学时使用一些童趣化语言,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洗笔时说:“让毛笔痛快地洗个澡吧!”画时说:“让毛笔在纸上跳一段舞,打几个滚。”搁笔时说:“把毛笔送回家吧。”
2.美术语言――在体验中传递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美术二年级下《会变的花、树、叶》时,我设计了三个前后关联的情感化体验环节。
环节一:生情。我出示一片叶子(图4),让学生看看、摸摸后,猜猜这片叶子的性格如何,找找叶子与情感的相通之处。在猜猜中,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温柔的叶子。”理由是“它有圆圆的外形”;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活泼的叶子。”理由是“叶子的表面很光滑,它的叶脉从叶柄处逐渐向叶尖张开,像是要动起来”;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有点小纠结的叶子。”理由是“外形边缘有点锯齿状”。尽管学生观察视角不同导致叶子性格产生差异,但他们都找到了物与情相融通的元素。
图4 图5
环节二:融情。首先,我以叶子为原型画了一片更有规律更有节奏感的叶子纹样(图5),请学生对比后说说叶子的性格有没有发生新变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点、线、面组合能更生动地表现出叶子的内在性格。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如何使叶子变得刚强起来”,而后用“叶子变变变”的动画验证学生的想法。最后,我继续变化叶子,让学生再说说叶子现在的性格。通过一片叶子的三次变化,学生体会到了点、线、面等造型元素是有情感的,不同的点、线、面组织形式可以融合不同的情感。
环节三:传情。我先出示一片代表“我”的叶子纹样,让学生说说老师是什么性格,接着我让学生以一片叶子为原型创作“属于你的叶子纹样”。此设计旨在以情感为纽带把叶子、语言、学生三者联结起来,以语言为媒介将学生的思维、想象与情感传递出来。
(四)同类知识序列化:在整体中建构
同类知识序列化,就是根据某一知识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对同类内容重新编排,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富有层次的教学序列。使学生在连续化的学习情境中整体建构知识,不断生长经验。序列形式可以阶梯式,也可以是辐射式。
1.阶梯式。
阶梯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编排的逐步递进的线性序列。如以《画人物》为开篇,将《水墨人物》《爸爸妈妈(一)(二)》《瞧这一家子》《人物装饰画》等重组串联,形成序列。学生通过渐进学习,全面认识人物比例。
2.辐射式。
辐射式是一种渐次扩散的网状序列。如以《奇怪的图形》为基点,展开《标志》《吸引人的招贴画》《重复的形》等教学。通过图形设计策略的不同应用,使经验结网。
篇6
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协奏的艺术,因其文字精练,图画优美,构思独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近年来,不少学校与教师也尝试着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绘本的导读,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么流于形式,要么随意教学,缺乏应有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也较为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持久阅读力。基于绘本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提出了“读说写”一体的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策略,这一策略强调基于现行国家教材,通过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流程的设定、阅读策略的探索、阅读评价的展开等四个方面加以统整考量,从而指导学生在读中学说,读中学写。
一、基于国家教材,构建“读说写”一体的绘本阅读教材
目前市场上的绘本琳琅满目,如何选择优秀的绘本,作为低段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蓝本?为此我们结合语文教材编排体系,根据每个单元教材内容的章节主题,以学期为单位,确立与这些主题相同或相关的绘本,系统安排阅读内容,涵盖绘本读、说、写三个方面。一年级上学期绘本阅读的设计主要以教师导读为主,借助绘本进行口语交际,自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逐步过渡到凭借绘本说话、写话,二年级开始正式启动绘本写话,学生独立阅读。统筹规划四个学期的阅读序列,做到主题突出、循序渐进,保证阅读时间(每个单元穿插1课时的绘本阅读教学),有序推进“绘本阅读”的开展。如二上“读说写”一体的绘本阅读教学设计,我们结合教材精心挑选了《蚯蚓的日记》等七本绘本作为教材的拓展,同时结合本组课文进行相关的说话、写话训练。
二、以“课例”为载体,探索“读说写”一体的基本操作路径
“读说写”一体的绘本阅读教学,一般包括“教师导读,激发兴趣;引导猜想,激活思维;合作读图,交流表达;品味语言,读写迁移”等几个环节,下面以绘本《彩虹色的花》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读说写”一体的绘本阅读教学。
1.深情朗读,激发兴趣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直曾说:“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读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教师在执教《彩虹色的花》时,教学伊始就深情诵读,再配上清新的音乐、唯美的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感受到彩虹色的花美好的心愿。
2.引导猜想,激活思维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图画,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当欣赏到彩虹色的花想送一片花瓣给小蜥蜴当衣服这幅图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仔细观察一下小蜥蜴,想想它会摘一片什么颜色的花瓣呢?预测是绘本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让学生根据画面大胆猜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让阅读充满惊喜与趣味,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合作读图,交流表达
一般来说图画书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版式,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整体。阅读封面,猜测故事内容,可以激发阅读兴趣;不起眼的环衬可能与故事息息相关,更可能提升故事主题: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它会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而封底,则会是故事结尾的延续……执教《彩虹色的花》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接下来发生的故事,读完后请大家一起讨论,哪幅图给你们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就请你们把复读书签夹在那一页,然后大家反复读一读,评一评。通过小组合作共读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使用“复读书签”关注绘本中的图画,反复欣赏品味,共同读懂故事,分享阅读的喜悦。
4.品味语言,读写迁移
绘本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重复性及简洁性的特点。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有多种方式:听教师大声读、反复朗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接龙、续编故事等。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彩虹色的花》的结尾给人无限遐想,来年春天又有一朵彩虹色的花绽放在了原野上。教师抓住绘本中的这一留白,巧妙地设计了续编故事的练笔:冬去春来,彩虹色的花又盛开在原野上。它又会怎样去帮助其他小动物呢?这既是对绘本语言的运用,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到帮助他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5.润物无声,感悟内涵
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绘本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在《彩虹色的花》教学结束时,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仅仅是一朵外表漂亮的彩虹色的花吗?此时,在孩子心目中,这朵彩虹色的花不仅仅是一朵外表漂亮的花了,更是一朵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花,它的这种精神也正像封底上那个光芒万丈的太阳一样永远温暖着孩子们。通过阅读绘本,学生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三、多元融合,创新“读说写”一体的绘本阅读基本策略
根据绘本画面的丰富性、绘本情节的生动性、绘本内容的生活性等特点,我们将读、说、写三种基本活动融合在不同的环节中进行,形成了“读说写”一体的低年级绘本阅读的几大基本策略。
1.读中说演策略
通过“师生共读”或者“亲子共读”,鼓励学生把读完的绘本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小伙伴、父母听,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故事”“演故事”,把故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如刚进校门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们就给学生讲《小魔怪要上学》的故事,让学生在听完故事后介绍自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原来到学校上学就是来听好听的故事的,于是这天回家他们都兴致勃勃地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还有许多绘本情节生动有趣,适合表演,像读了《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后进行表演,引导学生把鳄鱼和牙医的神情、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并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2.看图说写策略
绘本中的图画是延展的、跳跃的、活动的,能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境,它比一般的看图写话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绘本本身就蕴含着另外一个故事:在每页书的下方还有小老鼠一家。原来犹太民居是木头搭建的房屋,屋子底下还有一小段空间,那是老鼠的家园。可以让学生看图想象一下:小老鼠一家会用蓝色布料做什么呢?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写写《老鼠一家有办法》,结果学生的写话精彩纷呈。
3.绘本补白策略
给绘本补白就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依托已有的图文,给这些言简意浓处进行扩充,使之更加丰满。如《大脚丫跳芭蕾》讲的是一位爱跳芭蕾舞的女孩,因为脚大得像海豚的鳍一样,因此被评委嘲笑,绘本中有一幅插图,描写的就是这个女孩被人嘲笑后伤心欲绝的画面。我们在欣赏这样的图画时,就可以巧妙地渗透“通过环境描写心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后,用上“贝琳达伤心极了,________”写一段话。又如《石头汤》这个绘本中,最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美味的石头汤,人们在宴会中彼此会说些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设计人物对话并写下来。
4.读中仿写策略
许多绘本故事生动有趣,读来令人啼笑皆非,结尾往往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大胆奇特的想象,来仿写与绘本相类似的故事。像美国作家大卫·夏农的作品就是如此。他的绘本《鸭子骑车记》讲述的是鸭子想象大胆,敢于进行冒险实践。通过它的不懈努力,从不会骑自行车到越骑越好,越骑越快,后来竟然可以在车上玩起车技,实现了自己“会骑车”的梦想!故事结尾,出现的是鸭子站在一辆拖拉机旁,手托下巴,它脑子里肯定又冒出一个疯狂的想法:“我敢打赌,我会开拖拉机!”一个新的故事又将开始了。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鸭子开拖拉机记》《鸭子开飞机记》《鸭子开____记》。
5.类比延伸策略
很多绘本特别贴近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言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在阅读绘本时,学生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不知不觉联想起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据此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像《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讲述的就是一颗牙齿松了,主人公千方百计想让牙掉下来:她跳舞、蹦蹦床,请乌龟帮忙,甚至用上了超黏的泡泡糖……又像《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的就是鳄鱼拔牙的故事。读这样的故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换牙的故事,此时让学生写写《牙齿的故事》自然是水到渠成。
6.自由创编策略
读完绘本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绘本。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各种好看的形状,可以从单张的、几张的再到整本的,从教师帮助设计到由学生合作设计或独自设计。然后在设计好的空白绘本合适的地方写上文字,再为文字配上合适的喜欢的图画,做成属于自己的绘本。我校曾开展过二年级学生绘本创编活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本作品。例如,《快乐的小雨点》《我和爸爸》《我的暑假生活》等。
在我校绘本阅读研究的过程中,以语文学科为主力,其他学科为合力,将英语、数学、品德、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与绘本阅读紧密结合,从而进行课外阅读领域的拓展。英语学科开展了英文绘本的口语拓展研究;数学学科侧重于数学绘本的阅读;音乐学科侧重于绘本“听”读内容的选择,如《犟龟》中音乐的欣赏:美术学科侧重“图文相谐,文史交融”,与语文学科整合开发“图文绘画课”等。在各学科广泛开展富有学科特点的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紧密把握学科特点,从而使学生乐在其中。如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校举行了一个“绘本游园会”活动。在教师的策划下,把《小蚂蚁搬西瓜》《云朵面包》《大脚丫跳芭蕾》《彩虹色的花》《三只小猪》等经典绘本搬到了游园会上,在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学生进行了角色体验。活动后,学生激动不已,久久地沉浸在绘本游戏之中,此时让他们写写游园经过自然是兴趣盎然。
四、多元评价,保障“读说写”一体绘本阅读教学的兴趣
为了鼓励学生的持续阅读,保证阅读的数量,提高阅读的质量,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我们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为他们创造展示阅读的机会。
1.积极的阅读评价
在绘本阅读评价中,我们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教室里建立班级书架,开辟绘本阅读角,定期推荐优秀的绘本,展出学生的读书作品。设计读书评比表,如“小书虫”“比一比”等。专门设计了“绘本阅读章”和“小书虫奖章”“小书虫喜报”等。设计“阅读存折”,建立“阅读银行”,每学期评选“阅读明星”。
2.多彩的展示活动
为了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班级读书会,好书分享活动,妈妈故事进课堂,绘本推荐比赛,阅读摘录卡比赛,绘本创编比赛,晒书节,诗歌朗诵会等等,形式多样,趣味盎然的展示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汲取知识、展示才华的自由空间。
篇7
【关键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0124-01
绘画基础即我们常说的――素描。它是一门以培养造型能力为目的的绘画基础课程。也是一切从事绘画与设计艺术的基础必修课程。素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现阶段的教学效果看依然达不到现代职场对中职美术人才的要求。现代职场大部分需要培养的是美术设计类人才,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画家。而素描的造型能力是所有艺术创造力与设计灵感的基石,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就根本谈不上设计能力与艺术或实用价值。对于学生缺乏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理应从基本的素描课程开始。学好素描,奠定扎实的造型能力,对启发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综合设计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对培养具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健康高尚艺术品味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人才具有推动性作用。
一、明确学生培养方向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
画匠?职业画家?软件操作员?还是设计人才?这可能是每位美术教师不断反问自己的问题,我们到底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是只会跟着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师画什么,学生就只会画什么的临摹机器?还是有一定绘画功底和艺术表现力的未来职业画家?是与电脑程序一样死板的只懂操作软件的操作员?还是具有一定艺术创造力与丰富想象力能创造实际价值的设计人才?根据当今社会对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进而对今几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我们应该朝着设计人才这条路走才有出路。其实以上4种对学生的定位都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在于哪种更符合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它也直接导致我们对学生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运用上的极大差别。这才是影响素描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培养方向的确定,根据学生情况结合素描课程的以培养造型能力为目标而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用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有趣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协调典型工作任务下的技能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在确定学生培养方向后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专业意识为前提,要能适应专业技术岗位的需要。就素描而言,具体可回归到该课程的训练内容上,即培养造型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对物体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写生,对具象结构或形态的准确描绘,从物体的透视、明暗规律、结构等方面着手,逐步掌握准确的观察力与扎实的造型能力;选择学生常见或感兴趣的物件开展主题素描;对同一主题进行多形态多表现手法的练习;介绍或提供美术史上不同流派和大师的绘画技法与技巧。在一定范围里充分展现学生个性色彩,强调主观感受通过技法展现出来。努力提高学生绘画综合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手绘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对手绘能力需求较高的工作岗位。
三、寻求学法与教法的最佳契合点
学习必须以学生为本,结合美术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和谐、趣味性强吸引力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在的完成学习过程,一改传统作坊式的学习模式,缓解学生烦躁、厌学情绪。例如:我在绘画实践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时,便主动给学生讲一段美术大师真实的励志故事或名画名作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适时地调整改变并结合不同教学方式进行穿插式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不能仅仅是学生,有时还要做“老师”。对自己画面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充分认识,努力改正;还能对其他同学的作品做出评价。这样可以在同学间产生积极正面的互动,让学生尝试站在教师的角度审视自己与同学在练习时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调整与修正,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突破传统画室的地域局限,只要在有对象有光线的安全、适合、正规的场所都可以作为画室让学生学习,通过课堂内外的写生互动,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变成易事,学生即能激发高昂的学习兴趣,教师亦能充分发挥教学水平。真正做到学与教的高效搭配。
四、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与发散性思维的开发
注重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育,不管形式内容多么丰富都将是无根之树。现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承明显上升趋势,究其根本是德育的不足或缺失造成的。
面对如此形势下的中职学生,教师应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教师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尊重自己,尊重每一个学生。用师魂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感染每一位学生。让这股力量犹如春风化雨般的沁进学生的心田。学生在这段时期极易对他们认可与喜爱的老师产生崇拜心理,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把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品格一点点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把德育是终生教育的概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
篇8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公安县油江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去年学校组织的“课内比教学 课后访万家”的教学活动中,音乐已经融入了各个学科的课堂中,为自己的教学渲染气氛、提高效率,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音乐可以营造语文课欢快、活泼的气氛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赵老师的一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四个太阳》,这节课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课堂上气氛活跃,老师有效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这堂课的开始,赵老师就播放了《种太阳》这首歌。这是一首采用四四拍,大调式,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活泼,旋律舒展优美,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歌曲。音乐一起,同学们兴奋的拍手、歌唱。赵老师趁热打铁问道,这首歌要种几个太阳,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抢着说“:四个”。赵老师又问“:哪四个呢?”同学们回答道,一个送给南极、一个送给北冰洋、一个送给冬天、一个送给晚上。赵老师紧接着说“: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另个版本的四个太阳,大家一起打开课本,读一读,说说课文中的四个太阳吧”。由此赵老师轻松、自然的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另外,有些语文老师还将音乐融入作文课当中,针对同学们对音乐的喜爱,挑选一些熟悉、喜爱的音乐,利用音乐中丰富的感情因素,让艺术和音乐很好的融合,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更加发展了他们欣赏美、创造美、感知美的能力,让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音乐可以改变英语课枯燥乏味的状态
音乐没有国界,不会英文不要紧,只要音乐好听,一定会流行。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优秀的外国音乐作品来到我国,人们从听不懂到模仿的似模似样的唱出来,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英文歌曲在英语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英语词汇、语法、语音,培养其英语语感和文化习得,对提高他们的整体英语水平有很大帮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简单的英文歌曲能使学生放松并且活跃气氛,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并乐于学习。本校李老师在上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 Unit 6 Happy Birthday》这一单元的Part C Let's sing课时,首先把数字1―10的英语单词教授几遍,学生的学习很机械,课堂效果不佳,后来李老师立刻转换了课堂教学方式,教大家学唱英文数字歌《 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结果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此看来,借助适当的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可以减轻学生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所造成的精神疲劳感。
三、音乐可以培养科学课探究体验的兴趣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课程,更是一门使人变聪明的学科。但很多学生觉得科学课很难学,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并主动探究,就成了科学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校科学程老师在上《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听一段很多声音的音乐,分析音乐中出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造成的,并模仿这些声音。面对如此有趣的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教师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更是解决这些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和愉快。
四、音乐可以帮助美术课创设完美的情境
美术也是艺术的一部分。如果在美术课堂中穿插美妙音乐,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艺术的美,让他们陶醉在音乐的氛围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将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加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精神得到了充实,感情得到了升华。如我校余老师的一节美术课上,这一点就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她上《热带鱼》一课时,以儿童歌曲《三条小鱼》为切入点,将美术中的手工课和音乐中的小鱼的游姿融入到美术课教学中,并通过可爱的动画、美妙的歌曲和动听的故事一起创设了一个漂亮的海底世界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老师灵活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成功的剪出各种热带鱼、海底生物的形态,组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的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五、音乐可以实现体育课鉴赏、锻炼的结合
现在的体育课已不再只是单纯的跑跑步、做做操,而是成为一门德育和美育、运动与健美相结合的学科。让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积极主动、活泼愉快,是现代中小学体育课发展的趋势。就拿目前正在广泛推广的校园集体舞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丰富,不论是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眼,还是从提倡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接触舞曲音乐和舞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都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在学生被沉重的学习压力压得近乎喘不过气来,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大背景下,让他们有机会随着轻快的音乐,舒缓一下紧张的学习氛围,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体育课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象的特点、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以音乐为媒介,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调节下积极参与锻炼,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对的美的体验,从而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最大优化。
由以上课例可以看出,将音乐作为其他学科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大大提高有关课程的教学效率,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作者单位:公安县油江中学)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教学策略
艺术史论课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通常是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比较难教的课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对于史论课的讲解来说,学生更看重动手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入校时的文化课分数普遍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艺术史论课的教学还走以往“满堂灌”的路子,势必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史论课教学多年,主要承担的课程有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等。为了使高校艺术史论课的教学跟上新时代,本文提出转换教学策略的思路。
一、教学策略:由“教导性”教学转换为“发展性”教学
按照传统的教学习惯,艺术史论课的教学大多是“教导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动地位,多为讲述艺术史内容、传达艺术事实、提供正确答案,重在知识输出。在课堂上,教师的“讲”很重要。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聆听者的角色,部分学生会在无意间依赖教师的督促,因为教师掌握着教学的主动权和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发展性”教学则强调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动者与积极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治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学习。教师不再是提供正确答案,而是要提供“好的问题”,并重点关注学生研究思维的建立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依赖教师的教导。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去修正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发掘答案。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手,除了要求学生用心听讲外,练习、作业、考试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
二、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
发展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最关键的要素,它决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艺术史论课教学都以知识输出为主,即以教授艺术史知识为基本目标,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现象、艺术作品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旁涉文化、习俗、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教学目标固然没错,但在当今时代,通过各种电子媒体获得知识已经非常便捷,课堂上单纯的知识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新意,甚至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势在必行,其优势在于:第一,符合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按照我国应试教育传统,知识输出型的理论课教学很容易被看做是中等教育的延续。尽管课程更专业、教师级别更高,但从教学本质来看,高校的课堂教学几乎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差别。唯有研究思维培养才更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中小学大多没有研究思维培养的意识,以致学生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依然非常缺乏研究思维。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是具备独立学习和问题研究的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艺术设计创作和创新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课以技能培养为主,不注重研究思维的培养;而在艺术史论课上,研究思维培养却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学生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发生、创作和发展过程,并由此提高学术研究意识。第二,符合“用较少的课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要求。一方面,在大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时量占较大的比重,而作为基础课的艺术史论课一般课时安排较少,通常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在目前一般大学的低年级基础课教学中,英语、体育、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等必修课程往往占据一学期的主要学时,这样,留给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艺术史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在有限的课时里,所教授的内容要涵盖中外艺术史的大部分知识是有难度的。知识输出型教学重在知识的教授,因此“获得多少知识点”就成了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估指标,而有限的课时是这个教学指标的瓶颈。研究思维培养导向的教学则可以轻松化解这个难题,因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思维的建立,可以使知识的获得、选择与利用变得长期有效。第三,符合基础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设计实践结合的要求。高校课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更应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研究、思考和创作能力的人才。研究思维培养导向的艺术史教学,可以从艺术、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多维度出发,帮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进而成为有独立创造能力的设计师。
三、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改进
(一)教师教授方法的改进
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课堂的主角身份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无需在意自己讲得有多好,而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潜能。碰到针锋相对的讨论或问题时,教师在教学心理上不是要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学生,而是要以谦卑与宽和的心态,激发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力图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教学语言口语化,尽量使用易懂易记的语言讲解枯燥难懂的学术内容,让学生把握艺术史的整体脉络与课程重点;第二,注重图例分析,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第三,多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控能力和问题研究能力;第四,运用艺术史上艺术作品的古今、中外对比,提升学生对艺术史的整体理解与融会贯通的能力;第五,强调学有所用,培养发散思维和设计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设计创作能力。
(二)学生的课堂讲解与分享
学生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进行讲解和分享是课程设计的一个必要环节。在笔者的教学课堂上,笔者负责教授艺术史的整体内容,而学生负责讲解艺术史上的一个知识点,即某时期的某个艺术流派,或某位艺术家作品的分析。学生的讲解不仅能反映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效果,也能够使他们加深印象与发现问题。对教师而言,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可以补充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样即使是一名教师教授不同班级,也可以掌握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此外,有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在课外下了大功夫,他们所呈现的讲解内容往往非常丰富,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的讲解有几项基本的要求:首先,学生选择的讲解内容要与教师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要在课前先掌握这些知识,杜绝讲解时照念大段文字;其次,学生在学习和讲解的时候,必须从一个问题出发,把握一个中心,所讲解内容不求多,而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最后,鼓励通过简短的视频资料来丰富所讲解的内容。
(三)课外考察
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各种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艺术馆、艺术院校的展览馆、艺术区画廊等。课外考察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考察前和考察后的学习研究工作。以学习中国园林史的学生考察颐和园为例,在考察前应阅读教材中关于颐和园兴建与演变的历史,掌握各时期的园林规划平面图,并观看一些关于颐和园的视频。二是有主题地进行考察。以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学生考察北京故宫为例,可以有意识地重点考察故宫的规划布局与主轴线设计、建筑中的伦理规制、宫与殿、大门和门院、屋顶与脊兽、建筑与花园等;三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提交考察报告。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能表达自己研究思路的思维导图,根据教材内容和网上的辅助学习资料,结合具体考察经验与实地照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反映课外学习研究与考察的结果,如需要也可以配上自己手绘的图例;四是根据考察和研究设计创作方案,画出草图或实际效果图。
(四)课程考核
按照高校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艺术史论课的考核应是提交论文报告,但真正潜心于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只占少数。笔者经过多年课程考核的实践与总结,发现以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虽是闭卷考试,但试题的设计不是传统的选择、填空、名词解释题等。试题应是一个大题,侧重于考核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学生对教材范围内的艺术史纲要的掌握,要求学生能掌握艺术史的主要脉络,并进行艺术古今中外的对比;二是能用艺术史的眼光来分析当代艺术的问题;三是能从所学知识中有所领悟,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通过课程考核的特别设计,能督促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重点,并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来思考艺术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开发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
(五)网络课程
艺术史论课程可以配套建设网络课程。如果教师在不同的学期教授不同的艺术史论课,并建设有相应的网络课程的话,这些艺术史论课程可以在网络上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如笔者建设有中外工艺艺术史、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园林史的网络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资料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互为补充,不仅能提供课堂教学的基础资料,也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篇10
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树立质量意识、课改意识、科研意识和服务意识;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工作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认真落实省市规范办学行为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减负增效工作,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二、工作内容
1、加强教师业务水平,促进课程改革。
2、加强常规工作,深化课程改革。
3、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增强意识
1、组织教师重新学习和钻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姜堰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和新教材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层面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增强课程意识和实施水平。
2、组织教师阅读教育专著、名著,学校将定期组织“读书交流”、“读书沙龙”等形式的读书活动,形成热爱读书的群体,营造热爱读书的氛围。让教师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和名师交流,拜專家为师,以学者为友,提升职业品位,积淀文化素养。
3、重视教研组建设,开展务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本学期,学校仍然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以“集体备课”、“课程沙龙”、“课堂观摩”等形式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二)落实常规,促进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和实践呼唤新的教学机制,呼唤“教学常规”及课堂文化新的重建与重组。教学常规是学科的法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1、抓好学科常规六认真。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在课改新形势下,教学常规并未过时,它仍然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全校教师要学好并用好《姜堰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查找不足,力争在原有常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本学期,学校仍坚持月查制度,每月学校将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在执行常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2、抓实“备课、上课”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备课,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加强同伴互助,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备课质量。课堂教学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3、优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严格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保证各门课程开足开全开好。学校坚持每日巡视制度,加大对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检查,严格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三)抓实教学,提升质量
学校和教师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学校整体工作的突出位置。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全体教师杜绝抄袭教案,应针对实际,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等,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当中。课堂上,让学生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自学、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同时还要设计出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怎样组织,怎样指导等内容。学校还将利用教研活动等时间组织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在教师个人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实施,每次活动有中心发言,之后大家就目标的制定,流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这样,既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也彰显了教师的个性,以利于教师施教时科学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为课堂教学师生发展留有空间。
2、进一步抓实课堂教学。
(1)立足“常态课”,要求教师上好“常态课”,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以便听课教师与其交流,真诚地指出不足或改进的建议。本学期,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推门课”,管理人员每周至少听两节。
(2)上好“研究课”,每一位教师都要上一节教研组的研究课,每位执教老师要在执教前将所备教案与教研组老师进行深入探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效果。
(3)展示“观摩课”。学校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引领作用,定期在学校、教研组上好观摩课,供教师学习和借鉴。
(4)推门课将成为学校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3、重视学科教学过程管理和检测。重视平时阶段教学质量及期末教学质量的检测与管理。教导处对各学科进行质量体分析,督促教师认真科学地做好质量分析工作,以促进教师强化质量意识,端正教学态度,反思教学实践,调整教学策略。在做好常规性测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教导处将定期对各年级进行单项考核过关,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切实减轻课业负担。一是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要求课堂作业一般不留到课外做,应当堂完成。教师要做到“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加强学生用书的管理,严禁教师滥发各种复习资料,用好教辅用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布置作业适量,及时批改、认真批改、及时让学生订正。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二是严格控制并减少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养成积极思维、独立作业、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5、重视写字教学。我校学生写字水平有所下滑。为此,本学期全校教师要重视写字教学,教师上课和作业批改要写规范端正的字,学生的任何一项作业,书写都要规范、工整,教师要提高这方面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必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6、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明确提出备课要求和对师生的评价内容,基本统一备课环节,统一活动评价用表。学生活动过程中或活动结束后要动笔写^***验、感受、收获、反思等方面内容的文字,力求活动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开发设计的活动方案,要能够经得起推敲和时间考验,有精品意识。综合实践指导老师要端正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这门课。
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大力推进学校体艺教育。学校要加强体育、艺术等课程的管理,充分利用好体育校本教材,打造好体育特色,提高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次活动,认真组织好每一项比赛。
8、早抓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我们要认真研究当前毕业班形势,正确评价现存的教学状况,纠正教学工作中的偏差,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
四、主要工作安排
八、九月份: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2、汉语拼音教学研讨活动。
3、各教研组、课题组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4、中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研讨活动。
5、组织开展暑期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成果展示活动。
6、组织开展“推普周活动”。
7、小学英语教师口语演讲比赛。
8、组织新一轮教师师徒结对活动。
9、制定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10、参加城区教研站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
11、组织参加泰州市小学数学第二学段优质课展评观摩活动
12、精心准备,迎接市局“素质教育质量”考核评估。
13、月度教学工作检查
十月份:
1、出刊《伦小教研》。
2、推荐《姜堰教研》稿件。
3、组织学校二年级写字比赛。
4、低年级识字教学研讨活动暨二年级写字质量抽查。
5、汉语拼音过关验收。
6、开展“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课题研究。
7、四年级除法计算阶段调研。
8、三年级英语字母教学过关测试。
9、英语学科五年级语法教学研讨。
10、开展科学、品社(生)、综实(课题研究)“有效课堂研究月”活动。
11、组织参加全市美术优质课展示活动。
12、月度教学工作检查。
十一月份:
1、学科阶段教学情况调研。
2、参加顾高区教研站语文教研活动。
3、开展第四届校园读书节活动。
4、三年级乘法计算阶段调研。
5、组织全市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
6、组织参加全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7、推荐《姜堰教研》稿件。
8、月度教学工作检查。
十二月份
1、组织参加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市级竞赛。
2、参加顾高教研站英语、数学教研活动。
3、期末英语口语测试。
4、组织参加区级教研站非语数外学科课题研究阶段研讨活动。
5、指导各校开展“校园体育节”及冬季三项运动。
6、参加全市“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课题阶段研讨活动。
7、组织参加全市音乐教师优质课竞赛。
8、组织参加全市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
9、出刊《伦小教研》。
10、月度教学工作检查。
一、二月份:
1、组织参加全市高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竞赛。
2、各教研组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3、各学科期末检测、质量分析、能力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