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街道综合文化站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各级领导部门都非常重视基层文化的建设发展。各地往往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各异且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群众也能自发组织广场表演等各式活动,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然而,在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各地还面临各种实际问题,社区文化站点建设和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还不够
部分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把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自发休闲娱乐混为一谈,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街道文化站没有建立文化建设规划,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也没有相关指导和绩效考核。上级领导部门在对社区工作的考评检查中,也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地位。
(二)文化建设的职责不明
当前,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尚未指定明确的主管部门,相应的职责也不甚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
当前,文化建设还是社区工作的新事物,我国也没有建立明确的政策法规。对于社区来说,文化建设的考评、内容指导、资源共享等相关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四)投入不足
绝大部分社区并没有实际的经济来源,工作开展依赖上级财政拨款。虽然近年社区获得的经费有所提高,但由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增速快,财政拨款仅能维持文化站的日常运转,开展活动的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多数文化活动室因为资金短缺,长期不能完成设备更新,文化活动开展受限明显。
(五)文化设施不足
在绝大多数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相当滞后,缺乏必要的场所、器材和相关设施,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文化建设人员缺乏
开展社区文化加设,必须拥有一支文化素质高、道德素质高、文化专业技能较强、热衷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而现实是专职文化管理的干部还十分缺乏,文化骨干更是匮乏,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档次以及水平的发展。
二、推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文化骨干团队是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必要保证。文化站必须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计划,定期开展系统培训,让骨干队伍能对文化建设发挥真正的骨干作用。此外,要特别重视发挥社区文艺志愿者的重要作用,为社区文化站点提供更多的人才。上级领导部门也要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力量指导,给文化站输送更多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社区文化站点开展文化活动的价值。唯有建立骨干队伍,社区文化站点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我们要多方面入手强化社区文化站点的硬件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让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更为迅速;
第二,有机整合现有资源,并让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资源应用的效益;
第三,基层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自筹经费,如接受社会捐赠、收取活动团体抵偿费用等,让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社区文化站点的建设。
(三)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尚未形成既有模式,因此,街道文化站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高瞻远瞩,积极作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结合实际,努力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路径,创立出群众喜爱的活动载体,探索惠及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使得社区文化建设持之以恒地发展。
(四)树立社区文化的品牌意识
街道文化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要把树立地区品牌作为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首先,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应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是群众性的。由于各地社会发展、文化沿袭以及区位地域风情的差异,每个社区均存在特色各异的文化;其次,由于各地固有各式文化形态,原生的文化资源保存较好,从而形成形式各异的风俗文化;另外,基于不同的社区环境特色来树立文化品牌,有限打造符合现代审美兼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不断扩大影响力,形成社区自有的文化特色。
(五)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
要不断创新街道文化站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站的职能功效。首先,街道文化站要立足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积极组织各式文化活动,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达到娱乐大众、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次,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特性,开展形式多用、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的认知和参与感更强,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篇2
1、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资产清查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为了加强领导,此次我街道资产清理是在去年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集体资产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专门成立了友新街道资产清理工作小组,负责资产使用情况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清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工作小组还具体负责数据核对、录入、上报等工作。在清理核对中切实做到工作机构明确,重大问题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干,工作时间有保障,工作任务能落实,为顺利完成清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清理工作中,各社区、机关各科室都很重视,特别是党政办积极配合,并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清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协调督导,措施落实。
资产清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如果不及时予以指导和监督,清产核资工作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为此,街道资产清查工作小组在工作部署后十分注意协调,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工作的落实。一是积极与各社区、机关各科室取得联系,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抓好指导和监督,保证资产清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三是部署和指导各社区、机关各科室做好内部资产管理工作,以巩固资产清查成果,防止前清后乱。四是边清边改边建制,及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推动了各社区、机关各科室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
二、资产清查工作总体状况
1、资产清查的工作基准日为20*年9月30日,清理工作时间从20*年11月1日起。
2、涉及清查的范围:各社区、机关各科室。
三、资产清查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清产清查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许多社区和机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产管理不明晰的情况。通过本次清产核资,我们基本摸清了,核实及处理了账外资产、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弄清了财务及资产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同时,这一次资产清查为测算切合实际的定员增效和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提供了基本数据,为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基本摸清了各社区、机关各科室的“家底”。
本次资产清查工作涉及各社区、机关各科室、会议室、文化站、食堂等。截止至20*年9月30日,已登记实物资产3029件,价值37789143.*元,房屋面积19533.63m2。
2、规范了管理,完善了制度。
在本次资产清查工作中,我街道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强化了内部管理促进了会计基础的规范化,推动了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财务方面,经过对经费和收支状况的清查核实,找出了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补充、修订和建立了有关经费收支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从制度上规范财务行为和财务工作流程,让制度管人,并层层落实。在资产方面,对各类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清点,逐一登记造册,建账立卡,编排序号,对资产做到一物一卡,促进账、卡、实物一致。同时,对清产核资发现和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及管理漏洞,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3、及时做好资产变动(报废或减少)的上报审批工作。
今年上半年已向国资办申请了资产(报废或减少),时间范围从20*年11月至20*年6月,价值15343元,数量为22件。
本次资产清查工作对各社区、机关各科室申请报废的资产进行集中登记,并及时上报审批,时间范围从20*年7月至20*年11月,涉及资产变动(报废或减少)价值为24378元,数量为141件(只)。
通过一年两次的资产减少集中申报,有利于及时进行资产账物处理,加强资产管理,真正做到账实相符,使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
(二)清产清查暴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这次资产清查中暴露出,社区和机关科室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管理混乱,缺乏一套规范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随意购置,任意处置,贪大求全,不讲效益等,具体表现在:
1、基础工作不规范。
社区和机关科室有人员调动,对其使用的资产未有移交手续,致使资产管理混乱,资产多了少了都不知道原因。如新康社区一年内换了3个负责人,资产盘点的时候缺了好几样,到最后都不知道资产是谁管的;不少部门在平时资产管理中比较松散,致使到了年底盘点资产的时候发现资产少了才来补报移交手续;有的甚至一年到头不清理,资产长期闲置,无人过问,使其自然损耗,造成浪费。
2、资产管理难度大。
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各社区、机关各科室和财会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在财务上,现金和银行管理能很好的掌握和管理,但是对于资产管理主要是做好资产的台帐资料,而资产实物管理就需要各社区、机关各科室掌握,管理难度大。
3、报废资产的处理不规范
现在报废的资产都由党政办进行管理与处理,但存在着一个报废资产遗留的残值问题。一般的桌子椅子坏了要报废只要简单的处理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些电子产品、办公设备等,比如照相机、移动硬盘、电脑等,由于存在着一定的残值,特别是照相机、电脑之类的设备,就不能简单的进行处理了。在今后的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规范报废资产处理以及报废资产的残值遗留问题。
四、改进措施
根据本资产清查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1、制度建设还需不断完善,跟上资产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
资产管理不单单对资产的清点、盘实,还需要全面掌握资产现状,各社区、机关各科室的资产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从资产的数量,还是从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就必须不断完善资产清查制度,合理配置资产,规范资产处置,加强资产监管,防止资产流失。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提升部门预算管理水平,更好地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提高综合预算水平,加强资产收益管理,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廉政建设。
2、每月资产管理台账的维护不能少,而且要及时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财务管理的好坏也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来体现,资产管理的完整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街道资产管理台账要做到每月及时更新,对增减变动和内部调配都要做到有据可依,使每一项资产从进入到最后消失全过程监控。
篇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党的以来,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社区体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人们的社区体育意识还不够强,社区体育组织还不够健全,参与的人和单位还不够广泛,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现对加强社区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任务与职责
(一)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
(二)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社区体育作为贯彻《体育法》、实施《纲要》的一项具体措施,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一项内容,努力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三)市、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依据《体育法》和《纲要》制定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主体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制定开展社区体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的指标体系。
市、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要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城市管理中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作用,将开展社区体育作为街道办事处的一项工作职责,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和评估,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街道办事处的文化站,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市、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市、区、居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在开展社区体育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
(四)街道办事处对辖区体育工作具有领导、管理的职能。要调动辖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和组织社区内成员经常开展体育健身、竟赛、表演和体育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
(五)居委会应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居民经常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六)到本世纪末,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达到: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快的改善,社区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质普遍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组织管理与体制
(七)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的规定,区(市辖区、不设区的即为市,下同)人民政府可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形成以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
(八)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挂帅、辖区内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应有部门管理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九)居委会应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居住区、楼群晨、晚练指导站等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十)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区意识,支持、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
三、骨干队伍建设
(十一)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熟悉、热爱体育工作的干部充实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体育干部。
(十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骨干。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作用。
(十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以及热心体育和有体育专长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吸收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以及活动的组织、技术指导等。
(十四)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各类体育干部、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十五)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居住区要努力挖掘潜力,为居民修建简易体育场地;新建居住区、小区,必须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GB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原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年颁布的(86)体计基字559号《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规划、建设好社区体育设施。
(*)街道办事处应在辖区内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活动室或体育服务站(点),并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到本世纪末,力争50%以上的街道达到上述要求。
(十七)合理使用街道辖区内现有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律向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
(十八)应在社区内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健身场所,使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做到运动场地就在身边。鼓励居民自力更生及义务维护和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提倡居民添置体育健身器械,开展家庭健身活动。
(十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设施的,须经当地体育、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作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要在就近、方便使用的原则下,先行在适当地点择地新建,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五、经费来源
(二十)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区人民政府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社区的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可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
(二十一)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服务,在经营、税收、资金等方面参照*年8月民政部、国家体委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执行。
六、健身活动
(二十二)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主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在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中,要讲究科学,注意安全,重在参与。实行传统健身养生法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个人锻炼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健身娱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健身活动与节假日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加强晨练、晚练和季节性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引导不同特点的人群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要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老年人、幼儿和残疾人的体育活动。
(二十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竞赛活动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居民群众参加为基本出发点,办出特色,形成传统。
社区体育组织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活动和单项竞赛活动,要有目的地结合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表演和社区内外的交流活动,形成热点,利用寒暑假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单项体育竞赛、培训以及锻炼小组等活动。
七、评比表彰
篇4
关键词:现状分析 主要问题 培育管理
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乡镇(街道)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县(市、区)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的重要职责,它对于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在家门口零距离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嵊州业余文艺团队现状分析
近年来,嵊州市各级大力培养、发展农村业余文艺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全市农村业余文艺队伍的数量在快速增长,至今已超过200支。全市大约有8000人在从事民间表演艺术,其中包括越剧表演、民间吹打乐、高跷表演、舞龙舞狮等。有2000多人在从事民间造型艺术,其中包括泥塑、各类雕刻、竹编、盆景造型等。此外,文艺爱好者队伍也十分庞大,全市有群众文化业余骨干近10000人。根据业余文体团队人员数量、制度建设、活动开展、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分析,全市业余文艺团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协会性团队
这类团队成员稳定,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活动,约占全市业余文体团队总数的20%。协会性团队有较强的活动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嵊州群众文化的示范队伍,不少在省、市都有一定知名度。其中加入省市县文艺创作、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专业协会的就有1000人左右。
1.2特色性团队
在嵊州城乡,群众性的学越剧、唱越剧、演越剧已蔚然成风,已发展民间剧团(队)100多个,有队员3000余人,戏迷爱好者达2万多人。每个镇都有拉得出打得响的具有非常鲜明地方特色的团队。崇仁的舞狮、甘霖的舞龙、金庭的高跷、黄泽的大头荷、长乐的吹打……在为期两个月的农村文化大展演中,嵊州乡村共有400多只节目上演,盛况空前。这类团队约占团队总数的20%。
1.3自发性团队
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来自不同层面和岗位,因为有相似的爱好,有相同的意愿,为了一定的利益而自发聚拢一起开展活动,没有硬性的规章制度的限制,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草根性”是业余文艺团队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活动开展也随时而定,一般多在农闲时节,或者伴随传统习俗进行活动,这类团队约占队伍总数的60%。
2.业余文艺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市业余文艺团队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是随着队伍成员和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加,制约团队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难以保障
稳定的财力支持是群众自发性文艺团体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各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基本没有活动的固定经费,经费大部分自筹,来源紧张。虽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文化考核项目中有以奖代补的规定,但与现实中团队运作和发展所需要的经费支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财政扶持比例较小,自筹经费不稳定,影响了活动质量和人员积极性。
2.2艺术素养不高
由于团队成立不久,多数队员怀着较强的新奇感来参与活动,长时间缺少师资培训必然导致团队艺术水平的下降和停滞,队员们也会因此而减弱参与的积极性。除个别有影响的团队外,大多数都是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有一定距离。很多团队希望能够定期得到专业老师的辅导,或者参加培训班,提高活动组织能力和文艺表演水平。
2.3自主管理欠强
嵊州不少业余文体团队都是自发组建而成,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章程,缺乏团队管理经验。团队成员多为凭兴趣加入的村民,表演上缺少骨干,节目以模仿为主,创新能力不强。
3.创新业余文艺团队培育管理的举措
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业余文艺团队网络体系,需要我们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多元投入,提升人员素质,创新管理举措,有效激发业余文艺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3.1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分级分类保障机制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责任,以县为主、分级承担。保障业余文艺团队正常运转经费是同级政府的职责,县级人民政府应负责保障,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文化补助专款等方式予以全额补助。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也要把业余文艺团队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扶持力度;有条件的村(社区)、单位更要从场地设施、演出补贴、日常费用等方面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业余文艺团队星级评定制度。根据团队成立时间、人员情况、团队特色、管理培训、主要成果、演出情况、群众评价等条件对团队进行星级划分,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二是制定团队日常文化活动专项补贴标准。由于团队开展活动的时间基本上都不在日常工作时间内,需要考虑额外的办公费用支出,在确实需要增加费用的项目例如水、电等,按照标准给予专项补贴。三是建立团队奖励制度。对于活动正常、群众反响较好的团队给予补助,对于参加各类演出、比赛获奖的团队也应按获奖级别予以奖励,所有奖励都应严格监督,确保自己用于团队建设提高之中。
3.2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的时候应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和业余文艺人才队伍的配备,落实对团队成绩优异的基层奖励政策,细化文化工作考核办法。一是运用层级管理理论,将业余文艺人才划分为不同层次,实施分级管理,按照岗位性质的不同,将农村业余文艺人才队伍分为专业文艺类、特色文艺类、文化志愿者等三个大类,对应文化系统管理机构层次,建立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层次,形成各类业余文艺人才的梯次发展模式。二是建立业余文艺人才数据库。在分级分类管理基础上,抓紧建立当前农村文化工作急需的村级文化管理、业余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等农村文化人才库,以点带面,逐步建立完善涵盖文化管理、业余团队和专业技术等门类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立体型人才数据库。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重点考核业余文艺团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按照管理权限分级定期组织评价考核活动。与此同时,文化、体育、民政等部门要在业余文艺团队的组织建设上加强指导,帮助业余文艺团队做好备案、登记注册等工作,同时指导帮助团队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章程和工作制度,做好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让队伍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有章可循。
3.3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分级分类培训机制
人员素质的提升是业余文体团队形成凝聚力,打造活动品牌、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建议由浙江省文化厅制定专项培训规划,全面对县(市、区)、乡镇(街道)专业文化队伍开展培训;县(市、区)级文化部门对当地乡镇(街道)业余文化队伍开展培训。乡镇(街道)文化站要充分发挥群众文艺辅导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辅导基地植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开展一系列成规模的业余文艺队伍的培训工作。一是借助学校艺术师资的辅导力量。分布在各类学校的艺术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有着较高的专业特长,农村业余文艺团队要注重发掘本乡镇(街道)的学校艺术教师,使之成为团队的辅导老师,甚至是骨干成员。二是聘请专家顾问为艺术指导。对于有一定经费支持的团队,可以定期聘请社会上专业人士担任艺术指导,为团队水平、作品创新、演员培养给予辅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刁玉泉.浙江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对策思考. 浙江文化月刊.2011.7
[2]何国英.嵊州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zjwh.省略/dtxx/zjwh/
篇5
一、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五到位。一是宣传到位。子安路开工建设以来,乡政府先后三次组织乡村两级干部、科学发展示范户、人大代表等赴本省旬邑、黄陵等县区进行参观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及建设标准办法,广大群众都能知晓、理解、支持新农村建设,统一了全乡上下的认识,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二是规划到位。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奠基、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全乡11个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责任到位。乡党委确定了11名领导各包建一个村,各村都有驻村干部,乡上主要领导分抓两个重点村并划片包干,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制度,有效地将责任落到实处;四是督查到位。坚持日报到,每天通报进度,及时督查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保障措施到位。中心社区成立了专门的材料供应检查组、后勤服务组、环境保障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力保障,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同时,还统筹抓了以草畜业为主的产业建设和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口粮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在全乡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保证新农村建设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各村结合村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路障、清废旧房屋,改水、改路、改电,改厨、改厕、改房)为主题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
二、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全力实施“双创”工作。
抓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向上的精神氛围。近几年来,寺湾乡全力打造和谐农村文化,彰显农村新生活。寺湾中心社区从2008年开始多方协调资金先后投入60多万元,修建群众文体休闲广场9个,高标准乡文化站一所,占地面积达220平方米,现藏书1800多册。在寺湾村组织了一只40多人的老年健身队伍,丰富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
狠抓“百里生态、文明示范带”创建工程。一是绿化工程。投资2000万元,配合县林业局抓好沿线10个村的阳背面山体绿化工程,并全部栽植侧柏、油松等常青树,投资500万元配合县林业局完成了子安路沿线全长21公里道路绿化。对中心学校校园及23处庙宇场所进行了美化绿化。清明前夕开展了“我为寺湾种棵树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在河道沿线种植柳树5600多株。二是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彻底清理子安路沿线的石堆、土堆、粪堆、柴堆,清理公路沿线的墙体和电杆上乱写、乱画、乱张贴非法广告。三是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文明村民学校,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组建宣讲队,就当前形势、法律法规、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深入村组进行宣讲,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并组织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普查,开展经常性的科技培训和优化产业的相关培训。四是产业发展工程。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心社区加大农业补助力度,特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薄壳核桃园、果园、西瓜、甜小瓜种植户已有可观收入。西红柿等各种蔬菜大棚遍布田野。五是集镇街道建设工程。硬化主次巷道和人行道、铺设行道砖、修下水道、安装路灯,投资10万元配套7个村的广场健身器材、宣传橱窗等基础设施,按照“一街一品”的绿化方案,栽植合欢树80株、垂柳60株。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农村社区的文明程度。六是环卫建设工程。新建垃圾屋5个、摆放垃圾桶80个,新建公共厕所4个,垃圾填埋场10个,雇用保洁员11人,同时还制定了《保洁员管理制度》,定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查。
抓生态,改环境。围绕“水不下山,
篇6
关键字:城市公共消防安全 面临的问题 对策
1.城市公共消防安全的现状
近几年来,严峻的火灾现实,使人们对城市公共消防消防安全有了新的认识,社会公众更加关注,政府及其领导更加重视,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强化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城市公共消防安全有了较大进展,城市抗御火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有些地方建设规划设计不科学,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忽视了城市消防规划,有的地方城市建筑拥挤,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消防车通行受阻,有的建筑耐火等级低,毗邻相连,无消防水源,易出现火烧连营的惨剧;有些居民区及企业布局不符合消防规范,随意改建、扩建,甚至乱搭乱建,出现防火间距减小,消防通道阻塞,消防设施不到位,加大了消防隐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却未配套进行,已是目前比较突出的消防隐患;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消防设施,缺乏维护保养;部分企业消防隐患重重,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为了眼前利益,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承担自己的消防安全责任主体角色,不履行消防安全义务;有些企业甚至利用政府加快发展经济的心理,以抓经济做挡箭牌,轻视或弱化企业消防工作,对消防部门的检查不配合,对存在的问题拒不整改,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
3.改进城市公共消防安全的措施和对策
3.1切实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八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因此,城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应认识到面临的形势,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消防安全的关系,在新建、扩建和改建城市时,认真组织城市规划、土管、市政、供水、电信、交通、电力、燃气、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城市消防规划,并切实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城市消防安全需要的城市消防体系。同时,应高度重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明确、细化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在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责任,建立一套完备的机制和管理制度,使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巩固城市消防规划建设成果,保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完全可靠,发挥应有的作用。
3.2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一是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要求,合理规划选择消防站的位置,对不符合规划的消防站应迁移到合适地点,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增设消防站,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多渠道多筹集资金,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添置消防器材,更新消防装备,以适应现代灭火作战的需要,提高部队战斗力。二是做好城市消防给水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满足消防用水的需要。在进行城镇、居住区、企事业单位规划和建设时必须同时设计消防给水系统,合理确定消防用水量、水压;新建、改建、护建的建筑,必须按照《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规划,合理设置消火栓;加强消防供水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保证其性能良好。三是改造消防通信系统,建设现代化的消防通信体系适应灭火战斗的需要。强化城市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督促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接入城市远程监控系统,保证故障和火警信号的实时监控;建立先进的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使火灾报警、火警受理、消防通信、火场指挥、消防信息综合管理和消防模拟训练等走上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完善消防通信调度指挥中心职能,保证联合作战灭火机制的顺利实施。
篇7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0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08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08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城区只有190平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阳城县2031平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08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篇8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2007年2月,我市被中央文改办明确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新增试点地区。2008年初,我市被中央文改办确定为工作联系点。2009年5月,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代表中央文改办亲自到我市督查;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再次到我市调研督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三次来我市调研,对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去年12月21日,常务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与省文改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副书记签订了《2010年遵义市文化体制改革责任书》,明确规定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指导与鼓励,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在组织保障,同时,指明了工作的方向,使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夯实硬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文化馆、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筑面积余平米的图书馆投入用。目前正在图纸设计和规划;投入万元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中,每个文化站配置了万元的内部设施,安装乡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文化信息共享设备。投入万元的村等家农家书屋已经全面完成,购置书橱,配送书报刊、光盘等读物。市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督促检查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
(三)精心策划,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
为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遵义市汇川区在国庆节前将对所辖镇、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开展文艺下基层演出。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将文化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去,宣传遵义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建双创”、着力打造“六大环境”,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由遵义市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市文联联合主办,遵义市杂技协会、遵义市曲艺家协会协办的“安全发展、预防为主”大型文艺巡回演出到达习酒公司,为习酒公司员工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2010年组织了遵义绿茶博览会文艺演出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消防、关注消防”的良好态势,近日,贵州省遵义市消防支队联合市群艺馆曲艺团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消防进社区、共建创和谐”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等活动。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等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场。组织策划了书画展览活动,与举办了春节“”。积极辅导县直单位、企业开展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开展“三下乡”活动,全年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场,活跃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攻坚克难,加快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1、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社宣传与经营分开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日报社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党报党刊宣传与经营分开、事企分开的改革要求,将广告、印刷、发行、网络媒体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今年5月10日,日报社剥离组建的遵义天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浮嘉报刊发行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报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其中重点改革单位印刷厂名职工全部转变身份进入公司工作,已初步完成清产核资和工商登记,正在协调新建厂址土地、转制后职工养老保险等有关事宜。
市文工团“剥离重组、整体划转”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按照“区别对待、一团一策”的改革原则,对市文工团实行“剥离重组、整体划转”的模式进行改革。将市文工团原土地资产剥离组建国有文化企业,同时以土地评估价作为股份,引资组建“市文化艺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歌舞艺术、影视娱乐、出版物交易、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目前公司招商引资和注册登记工作已完成。原市文工团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入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群艺馆的工作得到了加强。今年8月整合的市群艺馆在参加全省“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活动中获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团馆”整合后活力得到显现。
市电视台、市电台制播分离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去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后,市文改办与市广电局认真酝酿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明确改革目标,制定了《市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方案》、《市人民广播电台制播分离改革方案》,经多次修改后,已通过市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审定通过,进入实施阶段。
2007年7月,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由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公司员工728人由事业身份全部转变为企业身份,在全国全省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为全省网络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杂技团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实施转企改制。按照文艺院团的改革要求,结合市杂技团实际,分两步推进市杂技团转企改制。第一步,组建“市杂技歌舞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将杂技团所有人员划入公司,按企业体制进行管理;继续保留“市杂技团”的牌子和原在职在编人员事业性质身份。第二步,待时机成熟时整体转企改制,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注销市杂技团事业法人单位。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迈出重要步伐。为把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制工作落到实处,市文改办从今年初开始,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调度,深入到区、市、县所属电影放映公司(电影院)进行调研,与单位职工进行座谈,深入了解职工思想状况,讲解改革政策。经过市、县(区、市)两级努力,目前区电影公司改革方案初步形成,电影公司改制方案已经县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川剧团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闯出大市场。川剧团坚持“走改革、闯市场”的路子,通过组建大策划文化传播公司,与剧院整合资源,实现了川剧团的人才优势和剧院的场地优势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化资源的潜力,调动了人力资源的活力,小剧团闯出了大市场。该团打造的红色精品舞台剧《》先后走遍了重庆、四川、云南、上海、江西等九个省市,总行程已超过10万公里,全国巡演累计达600余场,创造了单个红色剧目演出场次的最高记录。同时,该团投资380万元打造的《娄山关月》获2009年度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志在阅评川剧团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光明日报可就小剧团创出大市场进行深度报道,发动演艺界参加讨论”。目前,该剧团正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方案,创新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县级院团的发展路子。
2、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
市图书馆、纪念馆、市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制定了岗位设置管理方案,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3、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启动。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市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体局,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改革的相关工作,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文改领导小组研究讨论,现已形成《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待上报市长办公会审定。
(五)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1、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我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由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实施。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统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负责具体工作。二是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及培训相关业务。三是定期督导,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区(市)比照市里做法开展工作。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进入正常程序。
2、《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入评审阶段
我市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拟定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邀请了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有关专家编制《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多次到市直各部门、各县、区(市)就文化资源及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征求意见。目前已完成送审稿,并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审定,拟在2010年10月下旬进行专家评审,预计整个工作将于今年11月底结束。
3、是围绕文化、国酒文化、茶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等支柱产业设立了150万元文化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纪念馆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之路,贷款2.19亿元购买了17000多平方米的街,组建了旅游集团公司,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规范经营,文化市场整治与繁荣并举
抓管理、促繁荣,努力打造健康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始终严格遵循“净化窗口、把好关口、堵住源头”的原则要求,规范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守“三条底线”不放松。全年共出动检查人次,检查网吧家次,检查图书、音像、印刷企业等经营单位家次,娱乐场所家次。依法取得无证经营地摊、游商家,收缴盗版图书本,音像制品张。立案查处违规经营网吧家,罚款元。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经营秩序,推进了我市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就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贵阳、安顺、毕节相比,进展缓慢,离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问题:
1、文化工作队伍人员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受到制约;3、基层文化工作较为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4、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一方面要以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养一批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文化企业,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着力深化内部改革,转换内部机制,进一步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劳动保障等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和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激励机制。
(二)稳步推进县级文化体制改革
县区文化体制的改革要排好“路线图”,列出“时间表”,重点抓好四个环节积极稳妥实施,即抓好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抓好行政执法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抓好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抓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三)着力推进市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明年完成市(州)、县(市、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有关执法队伍的整合,组建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一是要依法明确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及其法律地位。二是要科学设定综合执法机构的编制、人员和经费。三是要理顺同一行政区内不同层级综合执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篇9
一、工作简要回顾
统筹城乡扎实推进。15万亩的*西部山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有机食品认证1个,申报绿色食品认证1个、森林食品基地认证3个,新建面积达1000亩的高效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1个,新增优质水果基地7336亩,*杨梅原产地保护标记申报工作顺利开展。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出台发展品牌农业政策意见,举办农产品品牌创新论坛,注册农产品商标96件。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完成年度目标,承保覆盖面高达93.7%。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高山移民小区建设进展顺利,上洋、茅畲、宁溪等3个村260余户移民安置房基本结顶,2个高山移民小区安置房落实到户。“农家乐”旅游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首届*杨梅采摘游”。*峡谷、*石瀑景区启动建设,浙东十八潭景区建成营业,*大裂谷景区通过AA认证。永宁江“八一厂”段拓浚工程政策处理取得突破,收回国有江涂228亩。*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整治、疏浚河道14.05公里,修复堤防(溪坝)4.1公里和7座重要排涝闸,完成江南渠道改造1.2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7个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占年度投资额的49.1%。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南城二期给水工程完成工程量的50%,江口水厂改造工程启动建设。截污工程完成西工业园区DN1200管线1.3公里(占总长50%)、二环西路延伸段DN600管线1.2公里(占总长88%)、缙云路DN300管线1.04公里;开发区DN300~800管线永椒路东延及经五路段已全部完成。完成19号泵站泵池建设并通水,管理房进入主体建设;7号泵站完成规划选址。*区废弃物生态处理场成功采取TOT方式融资8000万元。完成88个村庄规划地形图测绘和规划红线圈定,完成江北商务区外迁安置房扩初设计及地质钻探。商业街区欣怡家园、锦都家园安置房建设加快推进,二期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委羽山新区羽山、横河安置区块正在报批供地,汇江安置区完成农转用报批,C区块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新城路改造已进场施工,劳动南路延伸段、二环西路延伸段均完成工程量的75%,北院线七里至仙浦汪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104国道青岭至黄土岭段改建工程进展顺利,82省道延伸线山头姜至康山段完成土地征用并已进场施工。甬台温铁路*中心客站和站前大道、站西大道建设有序推进。*港*港区公用码头项目立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工业经济难中求进。全面开展“创业服务年、创新推进年”活动。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创新的若干意见》,设立8000万元专项资金,召开工业创新大会,倾力推进工业创新。成功举办第三届银企合作洽谈会,9家银行和72家企业签约总金额达23亿元。企业上市实现零突破,联化科技成功挂牌上市;公元塑业、新东方油墨、印山制刷、王野动力等企业已启动股改上市程序。品牌创新有新突破,申请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3件,在市下喷雾器、顶立胶业、亿力电器等32家企业中相继开展了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浙江名牌产品培育。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共备案技改项目31项,计划总投资4.1亿元;申报国家火炬计划1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6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家、省级科技项目16项、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高新技术百强企业2家、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速。新增出口实绩企业34家,王野动力、公元太阳能、永高塑业、市下喷雾器、联化科技等一批规模出口企业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速度。外资嫁接实现重大突破,双鸽集团与费森尤斯公司签订框架合同,滨海集团与三阳公司成功合作。全区共签约外资项目3个,总投资达70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480万美元。不断加大征地供地力度,已上报或正在报批农转用面积1020亩,共办理供地1471亩。圆满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和8个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调出规划可用面积3660亩。积极推进造田造地工作,完成7个项目立项、面积562亩,可新增耕地477亩。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完成6个项目立项、面积205亩,待立项8个、面积315亩。成功出让国有土地578宗191.6亩。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间开展“亩产论英雄”竞赛活动。*经济开发区完成投入4.5亿元,其中本级投入3757万元,竣工验收企业37家。电力保障得到加强。110kv山坦变、杜家变、雅林变二期、院桥变二期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即将投运。110kv委羽变完成项目核准,35kv宁屿线工程、西江变改造工程已进场施工,10kv线路工程加快建设。
社会事业获得发展。深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公布了42项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29处区级历史文化保护点,确定并登记了150余个文物点,启动*网上博物馆建设。5部馆藏古籍善本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翻簧竹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纸制作技艺)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上郑“两军”会师纪念馆建成开馆。免收义务教育杂费、学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免借读费。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三类紧缺专业免学费。完成20所农村学校的25项食宿改造工程;黄中新校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将于新学期交付使用。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院桥中心卫生院主体工程完工,台一医急诊内科综合住院大楼、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宁溪卫生院迁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推进。手足口病、麻疹、霍乱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级计划生育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启动。开展“迎奥运”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成功举办全国U-15足球联赛。建成“环卫工人之家”1500平方米并交付使用。中国柑橘博物馆主体工程建设即将结顶,东方美地项目完成房屋评估和安置地填渣,国贸大厦等一批商贸设施即将建成营业。
和谐程度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多城同创”暨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全面启动“城中村”整治工作,清运生活垃圾2.3万吨、建筑垃圾3万吨。改造提升9个农贸市场,整治马路市场10个,种植乔木1.6万株,新增绿地5000平方米,调整了环卫管理体制,完善了保洁机制,城市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数字城管”建设顺利推进。生态区建设得到加强。442家工业废水达标整治企业完成纳管272家,新建设施170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实现双削减。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4290人、达8890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新增3880人、达65464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新增8990人、达1665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新增3133人、达61935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新增1479人、达22021人。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9.56%。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低保对象物价动态补贴,城镇居民每人每月300元,农村每人每月180元。建立残疾人助残、就业、助学、康复机制。城镇新增就业3167人,帮助1150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开展“春雨”、“春雷”等专项劳动监察执法行动,为621名民工追回工资283.9万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全区除经批准推迟选举的3个村外,其他530个村都依法进行了换届选举,完成率达100%。积极开展“平安*”和“法治*”建设,扎实开展“实效大防范”活动,组织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和“首季攻势”专项行动。大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成8个基层流管所。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安全事故、消防事故、交通事故三项指数零增长。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完成,院桥镇应急管理“四进”示范点建设进展顺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正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市场交易成本不断攀升,导致不少中小工业企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难度增大。二是民生建设任务繁重,与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突出。三是文化设施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矛盾突出。四是重点区块和重点项目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是集中精力抓好“八网八区”建设。“八网”建设方面的重点是:供水网要完成城乡给排水一体化规划编制,完成南城二期供水管线、江口水厂改造工程。启动铁路场站、高速公路至七里王,七里王至扶贫工业功能区供水管线建设。截污管网要完成19号泵站建设,启动7号泵站建设。完成城区东片范围7个小区、16家单位的精细化截污改造。完成污水处理厂TOT运作。河溪网要围绕水环境整治目标,完成90公里河道疏浚整治任务,基本完成永宁江“八一厂”段政策处理工作,力争主体工程完工。加快实施库区上游铅锌矿尾矿治理。电力网要确保完成110kv杜家变、山坦变、雅林变二期、院桥变二期等电力设施建设,加快澄江石柜岙、高桥联丰螺屿、院桥合屿等区块配套电力设施建设,220kv拱东变、110kv委羽变要抓紧开工。交通网要确保北院线七里至仙浦汪段通车,完成104国道青岭至黄土岭*段改建工程、104国道西复线永宁江大桥拓宽改造工程和82省道延伸线山头姜至康山段工程。完成劳动南路延伸段、二环西路延伸段工程以及新城路道路改造和橘乡大道延伸段路基填筑。商贸网要加快村镇商贸服务网络规划和建设,确保国贸大厦联华超市开业,加快商业街区、中钢TESCO(跨国连锁集团)大卖场建设。加快商业街区星级酒店建设,确保耀达大酒店春节前结顶。完成粮食储备配送中心征地,全面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旅游网要继续完善已开放景区和西部农家乐项目配套设施,建成*市旅游集散中心。基本建成*石瀑景区,加快*峡谷景区建设。加快推进东方美地项目,确保9月份前进入招拍挂。柑橘博物馆要确保在柑橘节前建成开放。平安网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消防安全大行动,加快*中心消防站征地工作,争取年底前开工建设。继续完善社会管理视频监控网络,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室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站)建设。八区建设方面的重点是:省级经济开发区要全面完成轻化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区西拓区块、澄江石柜岙、高桥联丰螺屿区块、北城区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入园企业建设速度。启动模具城建设。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要加快院桥合屿区块企业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启动中部扶贫工业功能区。商业街区要加快在建工程进度,完成总工程量的60%以上,凸现城市核心商业区建筑形象。完成西洋郑、下埭头等村民安置房建设;加快欣怡家园安置房建设,建成安置房815套。委羽山新区要完成二环西路延伸段和劳动南路延伸段工程,启动主题公园和横河、羽山、汇江安置区块及C区块建设,逐步推进拆迁安置。江北商务区要启动江北片外迁安置房建设,重新开展一期拆迁扫尾工作,落实区块开发商。铁路中心客站区要加快站前大道、站西大道建设,确保客站及站前广场年底前开工建设。*港*港区要完成一期码头工程招标并启动建设。西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要加快各核心区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核心区建设成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辐射能力的现代农业示范点。
二是集中精力抓好企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展“亩产论英雄”活动,严格考核奖罚制度。积极推进“零增地技改”,出台措施,鼓励企业充分挖掘现有存量用地潜力,提高亩产出率。切实抓好“四率”(报批率、供地率、开工率、竣工率)。按项目主体和企业属地管理制度落实好“四率”责任制,今年要确保完成当年新增建设用地报批率100%、供地率75%、开工率80%、竣工率100%。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力争新东方油墨、永高塑业、印山制刷等企业在明后两年上市。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主导产业中要完成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省级以上3家)、获得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个,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组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省级1家),共建创新载体4家,新增专利示范企业8家。努力实现建设1所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学校基地)和10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工作目标,力争专利授权量继续居全市首位。品牌创新要再上新台阶。今年,市下喷雾器、公元塑业等8家企业的产品要争取获得中国名牌;顶立胶业、新大洋机电等5家企业的产品要争取通过国家免检;亿力电器、新东方油墨等19家企业的产品要争取获得浙江名牌。要重点抓好公元集团“公元”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工作,王野动力、丰立机械两家企业要开展浙江省著名商标培育。加快发展壮大模具制造、机械电器、摩托车及汽摩配件、电动车、塑料制品等优势产业集群,特别是把模具产业作为区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全力推进模具城的规划和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医化行业从中间体生产向成品药开发和生产转型。
三是集中精力抓好总部经济和“创业创新、富民强村”竞赛活动。积极引导企业把分散的生产基地进行有机整合,实行规范化管理,形成统一的信息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打造总部经济,增强各乡镇街道综合竞争力。东城街道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区政府已批转各地,请参照执行。扎实开展“创业创新、富民强村”竞赛活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乡镇街道要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留地和空闲建设用地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作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快村留地开发。
四是集中精力抓好公共安全工作。抓紧抓好“强塘固房”工程。“强塘”方面,要重点加强对江塘、山塘以及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加快下水龟、英山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提高防汛防台能力。继续组织力量开展防汛检查,深入查清问题、隐患和薄弱环节,切实抓好整改工作。“固房”方面,要完成乡镇住房等级普查工作,明确危房地点,落实避灾场所,制定加固措施,加快移民安置小区建设和地质灾害点搬迁。当前社会发展处在特殊时段,要将稳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特别是残奥会以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展开。近期要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恶性案件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三、认真实施民生“151行动计划”,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我区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实施涵盖教育、文化(后文专题部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城市建设、新农村、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民生建设内容的“151行动计划”,到2012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群众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社会管理更加科学;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运行稳健、治安秩序良好、社会风尚文明、人民安居乐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全市前列。
(一)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基本完成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98%以上的乡镇(街道)达到省教育强镇标准,95%以上的学校成为省标准化学校,95%以上的乡镇(街道)和学校成为*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街道)和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争取每年“双证制”教育招生800名,完成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500人以上。完善教育保障机制,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标准。重视外来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扶持管理和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继续发挥“区长助学热线”作用。加快院桥中学、灵石中学初高中脱钩。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逐年提高省重点中学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加快教育设施工程建设,2009年要完成*第二职业中学、宁溪中学扩建及王林小学、江口街道小学迁建等工程,2010年要建成*科技职业学院,完成院桥中学初中部迁建、东浦中学扩建、院桥实验小学迁建等工程。
(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围绕实现2010年群众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以上,2012年全面建成卫生强区的目标,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等体系,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规范化达标,建成2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步行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覆盖率巩固在90%以上,人均筹资水平每年提高20%。继续为参保农村居民提供两年一次的免费体检,组织“流动医院”,为西部地区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前,要完成宁溪卫生院、*妇幼保健院、院桥中心卫生院、*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迁建工程。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和小康健身工程,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力争实现创建省级体育强区及60%的乡镇街道、村居达到体育强镇(乡、街道)和小康村目标。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
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城市低保标准两倍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力争2010年前完成1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切实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加快安置房建设,争取2012年全面解决城市拆迁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并完善城镇房屋拆迁长效机制。加快“安迁工程”建设,全面搬迁地质灾害隐患区农户。到2010年完成农村特困家庭危旧房改造240户。加快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保障村民建房规划落地,并逐步解决建成区范围内“立改套”后零星立地房屋宅基地安置遗留问题。加大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投入,提高农村住房保障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努力解决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和价格补贴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2010年建成区福利院、救助站和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到2012年完成7个乡镇、街道敬老院新建、改建。
(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市场调节、政府推动、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500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加快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充分利用好“区长就业援助热线”,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着力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实现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进一步完善扶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制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六)加快重点工程重点区块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以“八网八区”建设为主线,基本建成委羽山新区、商业街区、江北商务区、铁路中心客站区、*港*港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和建设步伐,提升新水厂一期工程供水能力,使全区供水能力提高到每日28万吨、城区每日20万吨,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基本解决全区群众的饮用水困难问题。到2010年,完成220KV拱东变、110KV委羽变、王林变、头陀变等8个输变电工程,完善网架线路。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以82省道延伸线、复线,北院线、黄长复线等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五纵四横公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康庄工程。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完成沙埠三级客运站和长潭、上郑、*3个乡镇客运站建设,完善公交车及城乡客运侯车点布局;启动建设王林一级客运站、院桥二级客运站。继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整合网络资源,推动网络融合。围绕建设温台地区物流中心,整合物流资源,建设甬台温铁路*南站(院桥)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统筹城乡流通布局,加强村镇商贸服务网络规划和建设,全面完成“万村放心店、千镇连锁超市”工程,繁荣农村商贸。积极发展新型金融企业、金融中介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金融服务创新,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精心打造旅游网。加快东方美地项目建设,加快划岩山、松岩山、鉴洋湖等景点开发,打造环长潭湖休闲旅游线,初步形成“一心、三带、六景区”的空间布局。
(七)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西部山区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实施西部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区建设规划,争取早日把西部建设成有机农业的生态经济区和休闲度假的品牌旅游区。着力推动经济欠发达乡镇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今年确保建成2个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和10个农业特色产业强村,到2012年,建成9个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和50个农业特色产业强村。加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今年完成培训1.1万人,转移就业2500人以上,到2012年完成培训10万人,转移就业2.6万人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宅基地整理,引导农民建房和居住向中心村集聚,建设一批小康型农村新社区。以垃圾清理、卫生改厕、道路硬化、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为重点,启动新一轮“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今年建成58个整治村和3个市级示范村,到2012年完成418个整治村建设任务。切实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落实集体非农建设留用地政策,增强村级集体的造血功能。到2012年,实现低收入农户80%以上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优化人居环境
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生活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并重,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重点实施永宁江、西江、西官河、南官河、东官河等河道整治,拓浚城西河、永裕河等河道,逐步建设城区河道城市景观带。改建东浦闸、仙浦闸、永裕闸,开展九溪、元同溪、*溪等小流域治理。完成新一轮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规模上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推进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建设82省道北侧DN2000污水管线和铁路中心客站区块污水管网干管,完成7号、19号和20号泵站建设,加快三级管网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在城区南片和宁溪建设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完成长潭水库库区32个村庄和秀岭水库3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力争每年优良空气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深化“平安*”和“法治*”建设,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依法保障公民权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全面落实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工作,建立健全预警和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区、乡、村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强化公共突发事件五大应急体系建设,实现应急管理“四进”全覆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措施,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力争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零增长”。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商品价格的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劣行为。加强司法保障,建立涉及民生案件的优先审查办理机制,积极实施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抓好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村居、社区、企业延伸。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刑事案件稳中有降,特别是“两抢一盗”案件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0%以上。
四、开展文化八项工程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
我区建设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全区努力形成一批文化品牌,建成一批文化设施,培养一批文化名人,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历史文物得到很好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全市领先,把*建设成为全民素养良好、文化人才众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体制顺畅、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的具有深厚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知名文化大区。全区上下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掀起文化大区建设的热潮,认真深入地组织实施文化大区建设“八项工程”规划。
(一)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万人践行文明风”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共铸诚信”活动为主题,打造“信用*”;以“双百结对、共创文明”活动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多城同创”为契机,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二)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加强区本级重大设施建设,要完成*书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区30%的乡镇(街道)成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50%的乡镇(街道)成为“*市文化明星乡镇”,乡乡(镇、街道)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站。以“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为抓手,在全区不少于80%的行政村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成省级文化示范村10个以上,市级文化示范村30个以上,县(区)级文化示范村60个以上,初步实现全区村级文化阵地的基本覆盖;要在全区90%左右的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其中建成省、市级文化示范社区各3个以上,县级文化示范社区5个以上。
(三)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抓好题材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努力创作一批符合时代特点、反映*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使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等各门类都有一批作品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力争在“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等全国性大奖评比中取得佳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完善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决策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文化精品项目公开招标制度和重点创作题材签约制,扶持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轨并举的路子,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推动文化精品生产。
(四)实施文化传播工程。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区级每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0次以上。积极争取举办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继续办好新春音乐会、元宵晚会、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广场文化活动等。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面。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干部和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每年培训乡镇业余文艺骨干100名。大力开展文艺下乡、图书下乡、电影下乡等文化三下乡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基本普及数字电视,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到2012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
(五)实施文化研究工程。继续推进*文化研究工程。编辑出版《周炳琳文集》、《*忆旧》、《*历代人物》等系列文化研究工程丛书。重建双烈祠碑和“双宝珠”双塔,易地重建双烈祠。建成*名人馆和*乱弹艺术馆。策划制作一批反映*历史文化的音像制品,影印、整理出版一批乡贤传世古籍。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千年古县。
(六)实施文化保护工程。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2010年前完成淑德小学迁建、五洞桥维修等工程,重修杜范墓。到2012年,争取申报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修缮文物保护单位(点)。开展文化古镇、文化村落、古遗迹整修与保护工作。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五个一”工程。振兴和弘扬宁溪作铜锣、二月二灯会、十里铺高跷台阁、民间剪纸、*白搭等传统艺术。通过5年的努力,抢救一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建设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培养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家、确认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一批民族民间艺术特色队伍。
(七)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确保文化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占全区GDP的比重达6%以上,一些主要文化指标要逐渐跻身全市前列。着力扶持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业、文化培训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出版业等五大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争取到2012年前完成区电影公司、影剧院改制。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每年每村每月放1场电影,实现“2131”目标。进一步繁荣城乡演出市场。倡导和扶持发展新型娱乐项目。通过实施《20*-2010年全国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到2012年,要建成1-2家大型综合性娱乐中心。通过实施星级网吧管理模式,实现城区80%网吧达到经营500平方米以上,计算机数量200台以上,在全区发展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的网吧连锁企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开发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融合的旅游休闲市场。
篇10
[关键词]村级图书室建设
创建和谐社会,农村图书馆建设是确保创建工作成败的关键。
村级图书馆(室)是由村委会为投资主体、面向全体村民、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村书刊流通阵地。1997年中央九部委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以后,各地掀起了建设村级图书室的热潮,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那么,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级图书馆(室)如何建设呢?笔者作了一番调查后得出初步结论,只要领导重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本文试以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发展为例,探讨农村老区、边缘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
1、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现状
1.1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成就
龙观乡在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宁波市来说,可谓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是鄞州区五个抗战、时期革命老区之一。村级集体人均可用资金不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是鄞州区最低的乡镇之一,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辖区面积77平方公里,撤并村后辖区为10个行政村。底总人口180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人。为了贯彻落实文化部提出的“知识工程”的建设目标及学习型乡镇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自起,该乡开始实施“村村建立图书室工程”,至6月底全面完成,馆舍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藏书30000余册,年接待各类读者约10000余人次。目前以乡文化中心图书馆为龙头,校园图书馆为骨干,各村、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为基层单位的三级图书馆网络已基本形成,可以说,龙观乡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事业走在了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前列,对龙观乡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发挥了作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建起步晚。该乡自撤并村后着手加强了村落文化建设,仅一年多时间,投资200多万元,以建设“三点一室”(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体育健身点和活动培训室)为契机,加快村落文化建设,目前已建立村级文化公园两座,另外还有四个村正在建造中;村村建立了一条以上体育健身路径、一座综合文化楼和一个以上综合活动培训室。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其它乡镇相比,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
(2)设置因地制宜。龙观乡制定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五有”标准是:一是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设施,馆址要求选择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环境较好的地方,馆舍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二是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报刊,开馆时藏书不少于1000册,其中廉政、计生等书刊各在50册以上,少儿图书、科技类书刊均达到10%以上,订阅报刊杂志10种以上;三是有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四是每年有固定的购书经费;五是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每周一般不少于50个小时,周六、周日必须保证开放。
(3)发展快。龙观乡党委政府把建设村级图书馆(室)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拨专门建设经费20万元,由乡文化站负责落实。经过仅一年多时间建设,至6月底村村建立了图书室,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2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龙观乡,基层图书室的创办,对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老区脱贫致富,普及与提高群众及外来工科学文化知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就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缺乏正常的业务经费,发展不稳定。据统计,全乡10个村真正落实图书经费的仅在30%左右,存在着创建前轰轰烈烈,创建后冷冷清清的现象。
(2)藏书质量差,有效利用率低。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由于藏书不能及时更新,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致使每天阅览人数非常有限,有的几乎寥寥无几,各村图书室平均每天阅览读者仅30人次,规模稍大的也只有50人次左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工。
(3)管理不规范,条块分割,整体效应差。村与村图书室各自为政,图书不流通,根本谈不上计算机管理,有的村有计算机也不给图书室用,图书室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和资源共享。政府对创建时较为重视,但缺乏远景规划及巩固发展措施。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图书室成了开关室。绝大多数村级图书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来源于老协会的老年人或者村里领导班子人员兼职。老年人文化素质低,有的连图书借阅登记都很困难;村里班子人员空闲时开一下图书室,忙时根本管不过来,开开关关是经常的事。
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1)经济实力。经济稍好的村对图书室建设投入较多,经济弱的对图书室投入也便少了,有的干脆一分也不投入了。
(2)重视程度。不少村委领导总以经济效益衡量一切,对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图书馆事业及“知识工程”的重要性,未将村级图书室建设列入地方建设总体规划中;缺乏固定的投资计划,在馆舍、人员、藏书、服务等方面无法得到应有的经费;或难以维持,或流于形式,阅览室成了藏书室。
(3)意识淡薄。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村民仍然对经济效益感兴趣,缺乏最基本的图书馆意识,加之大多数村级图书室主要功能还只是作为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未能对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发挥直接作用。因此,村级图书室的存在价值在村民思想意识中显得无足轻重,外来工反而表现较为积极。
(4)被动创建。由于硬性指标规定,不少村建室的初衷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建室仓促,室舍简陋,位置不当,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的发挥。一些室舍在村委办公大楼内,不少读者尤其是外来工不太敢到图书室借阅,导致图书室与读者产生隔阂,失去了办室意义。室藏书刊也大多数东拼西凑,结构不合理,利用价值低,管理人员随意性大,素质低,缺乏科学管理和高水平的服务。
(5)需求脱钩。一些村室建成后,由于对自身性质、人员、作用缺乏深刻认识,服务内容无法从本地实际出发,为广大村民提供迫切需求的农村经济信息和科技含量,而是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的阅读倾向,使图书室与街市租书摊区别不大。服务方式还是等客上门,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应有作用,因而也难以提高基层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难以激发村民利用图书室的意识。
总之,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传统图书室的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建设目标。因此,如何发挥现有村级图书室的应有作用,提高档次,巩固发展,使其良性循环,是摆在各级基层领导和图书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室发展探讨
2.1树立长期发展观点,确保图书室的经费投入
村级图书室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不可能不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上层建筑又可以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不胜枚举的读书致富、信息致富事例,以及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言论,足以说明人们对图书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可以说,经济要发达与村级图书室的存在是相适应的。即使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由于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水平不同,图书室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其中,一些创建较早的村图书室,多年来基本未购一册新书,也未订购报刊杂志,所有图书资料均为办室时购入或捐赠。因此,区、镇乡两级财政应当拨出一笔固定经费,作为村图书室的购书及订阅报刊的订购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引读者到图书室来。
2.2办好乡镇(街道级)图书馆
村级图书室的生存、发展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而业务支持更是不可或缺。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由以县(区)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图书馆为骨干,村级图书馆(室)为基础,家庭图书室为细胞组成的图书馆网络,其本质是阅读网络,将来可能发展为信息网络。县图书馆没有办好,乡镇图书馆就不可能巩固、发展;县乡两级图书馆没有办好,村级图书室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巩固。实践证明,乡镇级图书馆办得较好的乡镇,其所属村级图书室发展势头就良好,反之,就势头不好。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同样图书馆管理也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有了图书室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农村图书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4积极开展业务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可增强人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保持图书馆的生机活力,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对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活动的开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村级图书室扎根于农村,开展有意义的读书活动,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当前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具有十分的意义和作用。
- 上一篇: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 下一篇:儒家思想对性的看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街道团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