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其主张“仁爱”、“诚信”、“中庸”、“克己复礼”等思想精髓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更启迪着今天的企业管理。本文主要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绵延数千年,代表着中华灿烂文化,在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经过“焚书坑儒”的洗礼,而后居于独尊地位并非偶然,这同儒家思想本身丰富的内涵所具有的综合性、感召力分不开的,因而儒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及中国社会。
1.“仁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儒家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即“仁、义、礼、智”。其中,“仁”为核心与基础,它强调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关系中才能定义自己,只有通过“二人”才能定义“一人”,仁即“二人”的意思,故“仁者,人也”。 儒家认为,人首先要有一颗温暖、亲爱、感恩、谦让、善良的心,即仁心。在基本的人际关系里,在亲人与朋友的相处中,尤其应该体现这种态度。其次要将仁爱之心推延出去,并充实个人,尽力让世界和谐。有仁心恩慈才是人生意义的核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过去数千年之中,为无数识字与不识字的人所接受,成为其核心价值信仰,正在于它指点出人性的根本需要。社会文明尽管快速演变,若不能掌握人生的核心价值,生命终究不免空失落。而儒家所重者,正在于如何认识并满足人性中最核心而深邃的需求。儒家所提倡的核心价值,属于价值性义理,其重点在于以仁心爱人、敬天惜物,这种价值提炼是任何社会所需要的。
2.儒家思想的大众性、生活性、感召力
儒家思想之所以具有大众性、生活性、感召力,在于这种思想同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基础相适应。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不仅没能割断同氏族血缘关系的联系,反而将其继承、延续下来。由于血缘关系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因而由血缘关系所结成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式,父对子、长对幼均有着绝对的支配权,之间不存在着任何平等。加之血缘关系是先验的、超个体、超意愿的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摆脱和超越。个人只能是认可、服从、顺从这种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位置和利益。这就是中国家庭本位制建立的基础。儒家强调“孝悌”为“仁”之本,这既是对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制度的反映,又是对这种宗法制度的维系;坚持“人禽之辨”,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敦化社会风气,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肯定尊君和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是对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认同;同时,又坚持“大一统”思想满足了人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思维路径上以“中庸”为至德,要求“叩其两端而执其中”,颇具有善于守成的优势。最后,它主张内圣外王,既希望用自己的理论来教化并转化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积极入世;同时又主张正人先要正己,坚持自身的身体力行。儒学内涵具有大众性、生活性、感号力的特点,能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利益集团的需要,因而易为社会认同。
二、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主要有: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劳节俭、严于律己、重才尚贤。
1.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帮本,本固帮矣”。人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够安宁。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财富的增长,忽视了创造财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在企业管理中,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2.以义统利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儒家以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反对为富不仁。如何认识“义利”的关系,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极力批判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认为它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儒家倡导的“义”指整体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而是主张正当致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企业也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积极的因素,必须肯定。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强调过分,若只讲功利主义,甚至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儒家强调“义”恰好可弥补这一不足。在经营管理中,一些企业家汲取了儒家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营宗旨,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人民结合起来,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以德服人
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在家庭中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谓之人义也”,形成一种融洽温馨的亲情关系。就整个社会来说,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企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作为重要的经营准则,并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这正是东方管理的一大特色。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强调制度与法律,这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儒家更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做之事。如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又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显然,制度、法律、规范应是相辅相成、同时并重,不可或缺的关系。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
4.以信取仁
诚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原则。儒家认为“诚信者,天下之竭也”,“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苟逊不羁,蒙无异也”。诚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历代经商之道。过去,我国许多小商号都挂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牌子,作为其的经营信条。弄虚作假、欺骗顾客、不履行契约的企业,是难以长久存在的。被称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先生的成功之道就是“以信誉成交,借信誉发展”。事实上“诚信为本,信誉第一”已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座右铭。同时,诚实信也是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精神支柱。
5.勤劳节俭
儒家历来都主张勤劳治国,勤俭持家。中华民族勤俭这一美德,在世界上是很有影响的。每一炎黄子孙,不论读书治学,还是经商称贾,共同的特点是十分勤奋刻苦,发奋图强,吃苦耐劳,并且也是比较简朴,处处提倡节约。儒家认为勤俭是心灵净化的因子和快乐因子,它不仅让人舒展筋骨,更让人舒展心情。经常劳动、喜欢劳动之人,多豁达开朗、快乐常在。勤俭的价值观念是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任何企业都应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益。
6.严于律己
儒家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能自制,后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后能为之用”。在严以律己方面,儒家还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这些强调的是,要管理好别人,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正人先要正己。作为一管理者,应在才学、能力、品德、气质、作风等各方面率先垂范,严以律己。这也是现代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7.重才尚贤
儒家主张“师道尊严”,尊师重教,重人才、尚贤能。“国之盛衰系于人才,功于才成,业由才广”,充分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用人之道强调“许士之风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选士用能不拘长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长”等。这些阐述了重才尚贤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总之,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是互为独立、又互为影响的,在猛进如潮的21世纪,儒家文化必将在世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洪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价值[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2]黄先海:中国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杭州大学学报,1994(4)
篇2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1.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1.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仁学”管理思想的基本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现代管理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仁学”管理思想始于远古尧、舜、禹、汤的先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孔子只不过是中国远古以来就已经产生了的道德统治和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换言之,道德管理文化产生于中国有文字记录以来的远古文明时代,经孔子加以弘扬和发展成为系统的“仁学”管理思想,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原则而延续到现代。“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修己以安人”这样一些范畴和管理原则,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基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其发挥作用的根本机制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和行为,其管理驱动力就在于管理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从狭义讲,“仁学”管理思想是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的管理原则。
1.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
“仁学”管理思想对于缓解现代西方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文化的根本缺陷,促进人类新型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仁学”的管理思想,对于长期浸染于理性化、制度化和物欲化的西方管理人群来说,无疑是极为向往的精神需求。因此,以孔子“仁学”管理思想为特质的东方伦理管理文化,对于变革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基本构造,缓解个人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带来的精神危机,弥补西方管理制度的根本缺陷,改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2.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2.1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儒家非常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群体生活的特征,强调人伦和谐。其主要人伦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为贵的思想,是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二是讲求“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其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三是强调“五伦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要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就要明确每人在不同伦理关系中的位置,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
四是要求“知礼以立”“克己复礼”。“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要安定团结,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
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使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赫尔曼·卡思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加以解释,并称日本与东亚“四小龙”为“新儒教国家”。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现了“礼”“五伦十义”。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这才是日本经济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
2.2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重视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儒家思想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中《大学》篇“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说明了儒家进行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对事物、人心的了解(格物、至知)做到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不为各种私欲邪念所动摇(诚意、正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修身)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齐家)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性相近,习相远”等诸多教育理念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影响、教育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这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企业创造了完善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遵循着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岗位的原则让每个担任不同职务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都受到相应的阶梯式的教育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重视“资本知识化”,把培养人才比做“缝鞋垫”与“做西装”,首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台阶,培养出很多复合型高层管理人才,不仅使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而且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中,教育培训是基础的、根本的环节,培训如何做事、教育如何做人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到的,但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依靠各领域的人才而跻身与尖端企业中,也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不通过学习—探索—创新就长久不衰的,并且企业中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教育培训人才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
2.3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篇3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思政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儒家思想是我国思想文化体系中的璀璨明珠,它经受了历史长河的考验与洗礼,依旧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讲,通过对儒家思想精髓的科学认知与合理借鉴,对于思政教育时效性的提升极具现实意义,是新时期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n题。
分析儒家思想所蕴含的现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文化传承性对于儒家思想价值的审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儒家思想的文化本性始终未发生改变,即通过文化来实现对人的“统治”。而现代思政教育衍生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二是基于历史发展对儒家思想现实发展的审视。儒家思想在时代的变迁中饱受经济、政治、文化的洗礼,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塑造了其鲜明的应变性与融合性,在历史的演进中,儒家思想始终承担着“吐故纳新”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与精髓所在。三是基于现实性对儒家思想价值的审视。就现实来看,部分企业以传统道德作为指导思想来谋求企业的更好发展,部分地区通过开展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和宣讲工作,提升了公民的素质,改善了社会风气。 儒家思想中值得借鉴与发扬的理论
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人的价值肯定与尊严的重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天地之行人为贵”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他认为人的生命力是这世间上最宝贵和最具价值的。孟子基于孔子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即人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而道德意识便是这一价值的内在表现。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而非禽兽,是因其具备了道德意识与做人的尊严。“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有甚于死者”两句名言便是对孟子“人本思想”的集中表现,第一句的意思是说人格尊严比生命更加的宝贵,第二句的意思是说人格的丧失比死亡更加的可怕,深刻地体现出对于人价值与尊严的肯定。中华民族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行为模式与心理结构被赋予了鲜明的独特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学会自尊、自重和自爱,通过在道德修养上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对人的价值的开发与人的尊严的获得;二是尊重他人,将他人看作真正的人,通过对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来体现出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而这一思想如能够被现代思政教育工作者领悟,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便能够形成师生间良性的互动,这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国家为重、民族为重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儒家思想整体主义理念的集中体现,其中的“整体”指的是国家与民族,而“整体主义”则指的是个人需要服从国家与民族。正是因为儒家思想中对于“整体主义”的强调,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民族精神,即轻小我,重大我,顾全大局,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贾谊的名句“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之所以为世人所广为传颂,便是因为其对“国家为重,民族为重”这一民族精神的深刻解读。正是在“整体主义”的影响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他们乐于奉献,舍弃小我,而将生命意义体现在国家富强的建设之中,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国家与民族在经受无数次的内忧外患后不断地获得新生。而“整体主义”恰恰也是现代思政教育的目标所在,由此能够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思政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抛开传统文化来谈思政教育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对于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发扬与传承,就成为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双重需要。
重义贵和的思想。在以往的义利之辩当中,重义轻利备受儒家学者推崇,但要想在生活实践中贯彻这一价值观,“贵和”思想就至关重要,其能够提供道德层面上的保障。所谓“贵和”,强调的是在矛盾处理中谦忍与恭敬的态度,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上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儒家思想的认知中,“和”并非是无原则的一味调和,而是一种亲和,受到道德制约是其典型特征。儒家思想中讲求的是“和而不同”,即强调的非同一,而是统一,且这种统一是具有差别性的。而“重义贵和”恰恰是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其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对于现代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极具借鉴意义。 挖掘与探索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上述思想是儒家思想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其作为对庞大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是现代思政教育能够借鉴的理论源头。在对儒家思想现代价值的挖掘与探索过程中,可依靠对儒家思想的理论借鉴,来支持现代思政教育原则的确立。
立己立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道德,核心是仁爱,“亲亲之爱”是其强调的重点内容,但显然,“亲亲之爱”绝非目的,而是由此作为基础来实现推己及人,“泛众爱”便是对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仁爱不仅体现在“亲亲之爱”,还体现在“立己立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意思就是人既要爱自己、立自己、达自己,还要爱他人、立他人、达他们,且对于自己厌恶的东西也不要强行施加于他人。对于现代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讲,真正领会“立己立人”的含义,并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基本原则,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必然会带来良好的成效。同时,教师的这种状态与承载的思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这种超脱于课本、说教的教育形式,往往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总的来讲,将“立己立人”的原则贯彻于现代思政教学当中,有利于师生间良性互动的形成,对于确保教学成果极具现实意义。
修己安人。“修己”在儒家思想中备受推崇,将其视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所谓“修己”即修养身心,从本质上说是长期同自己薄弱意志和恶习进行斗争的过程。古人圣贤,很多都将“修已”奉为一生的事情,为之孜孜不倦。对于现代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讲,“修己”同样十分重要,“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便讲的是“修己”是“安人”的重要前提。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传播者与引路人,首先要做的就应该是“正其身”,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够形成榜样的力量。而相应的,如果现代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正其身”,那么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就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讷于言、敏于行。儒家思想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便是对于“行”重要性的强调,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少说大话、空话,多用实际的行动,这对于现代思政工作来讲亦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思政工作会给人一种相对空泛的感觉,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内容。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必须从自身找原因,来就现行工作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而这一过程中,“讷于言、敏于行”便是极具借鉴价值的儒家思想。家庭生活中,父母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品质素养,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地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课堂等等,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思政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社会中,思政工作者也需要采取生动、多样的宣传方式,适时通过榜样人物的影响来形成对学生较强的思想冲击,从而使社会教育的作用得以发挥。总的来说,现代思政教育只有与实际联系起来,摆脱僵化的教条与说教,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①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篇4
关键词:儒家文化;作用;价值;积极;消极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至今, 儒家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儒家文化的发展阶段可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儒家文化的开创期。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在这里,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孔子的解答是,“做事时懂得廉耻,出使各国能完成国君交付的使命即可”。这是孔子对“士”的标准,也是原始儒学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在先秦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儒学提倡的道德修养说在“士”这个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原始儒学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为一统天下、礼义王道为上。仁与礼的统一是孔子为那个时代所提供的社会、伦理模式。①由于和当时四方割据的时局大相径庭未受重视,故而儒家文化最开始只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
(二) 两汉时期
从汉初对“六经”的教授和研究,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不仅吸纳并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还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白虎通德论》的出现标志着儒家文化从一个“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转变为“社会政治制度的律条和道德规范”。正式确立了儒家文化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但与此同时,儒家文化中自我修养的意义和作用则在其社会作用和功能的不断发展中被大大减弱了。
(三) 宋明时期
宋明时期的儒家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兴起,宋明时期的儒家文化性理学家在阐述原始儒学基本原则的同时还从形上学理论方面发展了儒家文化。这一时期的性理学在构筑起一套“天理”、“良知”的形而上思想体系后,使儒家文化在形上学理论方面与佛教、道教势成三足。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明时期,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又进一步强化了个人修养方面的功能。宋明时期以后,儒家文化在政治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社会功能一致化,使得原本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规范变成强制人行为的严苛律条。
(四)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时期儒家文化发展的标准是康有为的近现代新儒学的确立。在中国封建制度解体的过程中,以性理学为代表的宋明时期儒家文化走向了衰落。在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大批思想先进的国人奋起反击。此时的儒家文化便在康有为等人的现代转化的探索中开始了。但是康有为把政治制度层面的儒家文化与个人修养层面的儒家文化继续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却并没有促进儒学文化的发展。反而是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冯友兰、贺麟等认为代表的儒学新家坚持在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儒家文化、发展儒家文化的做法实现了儒家文化的突破和传承。新确立的儒家文化体系,在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阐释的基础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使其国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主体意识的确立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作用
(一)积极作用
1、 提升自身修养
儒家文化中随处可见的对自身修养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提倡人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提倡人合理的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还提倡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为中国古代人的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标准。儒家文化重孝道,在儒家经典著作中众多关于“孝”的论述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文化中道德伦理的学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中,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的形成,对提高个人的德行修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2、 维护政治稳定
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处事之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强调“和为贵”,倡导和谐生活,倡导天人合一。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稳定,儒家文化的“仁政思想”闪烁着民主的光芒,促进了历史上多个封建制国家的兴盛,为中华名族的发展和振兴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3、 促进教育发展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学思想,儒学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兴办私学,以一己之力不断推动着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教育思想和理念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而且,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中还有提倡学习终身性的内容,主张“学不可以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就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终生学习思想的最好例证。这种思想的存在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二) 消极作用
1、 阻碍商业发展
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严重的重农轻商的思想。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当儒学文化兴盛,商业的发展便遭到巨大的阻碍,这就是儒学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和商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2、 束缚个人思想
儒家文化重视“三纲五常”强,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被统治阶级利用后更是严重的压抑人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国民的愚忠愚孝。家长专制、家族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数不胜数的人身压迫、精神虐杀不仅制约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也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带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事业,但也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个人思想的觉醒产生了阻碍。因此,应当在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基础上,拒绝走因“独尊儒术”而导致衰败的历史覆辙,在建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学的倡导国人自身修养的提升和和谐社会的建成,让儒家文化为祖国的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注释:
①李玮著.先秦儒家荣辱观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参考文献:
[1]党延敏 著.对儒学思想当代价值的评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
[2]刘喜珍 著.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和合”价值目标及其现代转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02.
篇5
关键词: 东西文化 差异性 儒家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元素,它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文化的差异实际就是价值观的差异,即人们对有关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可行与不行的判断标准不同。
一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从语言上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汉字,作为文明古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最原始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时刻影响中国百姓的生活。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汉字是四四方方、规规整整的,它的独特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正是由于汉字可“变”,才使得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及劳作中不断创新,因此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也正是因为“变”,才使得面对国家危亡的时候,爱国人士可以进行变中求生。汉字“正”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千百年来时刻都在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在其生活中不断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正”的思想,使得广大中国人在求变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保守性,进而使得汉字“变”的思想受到抑制。从英文和中文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西方的文字主要以拼音文字为主,如英文、法文、俄文等。这些文字的字根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在古希腊之前就是谜了。说到西方文字,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英语。英文有自己独有的魅力。首先是英文的“变”,相同的字母,不同的拼写,也就组成了不同意思的单词。为避免因为写错顺序造成单词的错误和理解的分歧,小心谨慎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英美人士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各国更谨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英文的书写相对是松散的,也正是由于英文的“散”的特点,使得英美等使用英文的人形成了享受生活、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的。
二
东西方文化中最容易影响百姓生活的还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影响百姓最深刻的是传统节日的庆祝。中国的节日都有很丰富的内涵,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的来历各不相同,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和历史渊源。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围绕宗教展开,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因而他们的节日宗教气息更浓。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为了娱乐,为了放松,而中国的节日往往带有某种寓意,且作为传统节日,庆祝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
西方文化实质是一种资本主义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文化改造的结果。西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简单现实,崇尚个性自由,惜时如金,自由,平等,开放。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海洋半岛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造就了其开放变革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塑造出了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西方社会赞同的价值观就是平等、竞争,法律也保护人们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完全的竞争,就是自由、独立,就是认为财富有价,肯定人的正常物欲。
中国文化可谓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重视亲情和血缘关系,谦虚谨慎、含蓄内向,承认现实、满足现状,强调共性,礼尚往来。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培养塑造了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了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从而表现出重义气,轻功利,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这些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使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即只有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士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取得了良好效果,要知道礼义廉耻,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推进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在东亚各国有广泛影响,儒家思想也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扩大。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谨记的东西。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篇6
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时期,始祖孔子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和创新,成为孔子之后的又一巨儒。他对儒学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日臻成熟。及至现代教育开始,与教育相关的论述,大都是对孔孟教育思想的阐发。
1.1 孔子:儒家教育理念的开创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出身卑微,而立之年,他在曲阜设舍讲学。50岁始,孔子在鲁国先后任中都宰、司寇,后来因政见异于朝廷而辞官率弟子游学。68岁时,孔子再次回到鲁国,仍不受用。直到逝世前,孔子一直专心传道著述。关于中国私学开创的具体时间以及私学究竟是谁首创,因史料缺乏等原因无从考证。但史书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还培养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学生,号称 “七十二贤”。应该说,孔子设舍讲学、传道著述的规模、成效以及影响在私学创办者中是佼佼者。
1.2 孟子: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和孔子的人生经历大体相似。他在孔子“以礼治国”和“德政”理念的基础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又曾历时二十余年通过游说齐、宋、滕、鲁等国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强者以期扩大疆土,成就霸业;弱者则力求保国安民,巩固基业。因此,君主们只感兴趣于成就霸业的“霸道”,自然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表示怀疑。由于孟子的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晚年退居讲学,并对孔子的思想进行阐释,著书立说。
孟子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他在弘扬孔子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他从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观出发,深入论证了人性的价值判断问题,总结出“性善论”。其次,他发展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仁”过渡到“人”,在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思想。在人格理想方面,他提出“大丈夫”,强调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意义,丰富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
在我国寻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家的传统教育理念一度被西方新式的现代教育所代替。但在历经种种挫折后,儒家教育理念于20世纪末开始复兴,这说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开始挖掘传统教育的现代内涵,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回归,培养具有传统内涵并顺应时展的复合型人才,以便为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于是,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2.1 有教无类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接受教育。到了孔子的时代,下层民众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开办私学的影响也日渐扩大。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成德成才,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贵贱,不分智愚、善恶,只要愿意学习,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极具时代意义的教育公平理念,冲破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人为障碍,对于普及现代教育和提升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交流、(下转第21页)(上接第3页)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诗书礼乐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孔子在继承西周“六艺”的基础上,将教育内容的基本科目概括为“诗、书、礼、乐”。“诗”,即是孔子删定以后的古诗书,称“三百篇”,也就是《诗经》。孔子十分重视“诗”的作用,他认为,从诗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风俗盛衰,进而激发我们内在的道德情感,增进人人相处的情谊,还可以利用“诗”来评判国家政治,为治国安邦提供依据。“书”是指历史。孔子整理了春秋以前的政治历史,并将其汇编成书,为重要历史材料的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礼”即周朝的礼仪,它涵盖了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仪节以及道德标准等方方面面,是教育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规范。“乐”即音乐,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现代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与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是,礼乐陶冶仍旧与现代教育的成效是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丰富的诗文朗诵、音乐陶冶便是最好证明。
2.3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得力手段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提倡“教学相长”,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就是从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差别教学,使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发展。孟子也非常重视“思”的作用,认为“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外,孟子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教学方法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现代教育颇有启示。
综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原则与方法,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统一的,在实践中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理应吸取的精华。
2.4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现代教育的终极追求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孔子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孔子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最受推崇的伟大思想家,其影响已远超出中华民族的范围。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仁”,而“仁”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大治,最终理想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①如果我们将这种思想产生的特定时代局限性放于一边,并在深刻认识现实社会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去充实它的合理成分,那么它的现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完善人格”为目标,这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是内在一致的。因此,现代教育应取儒家教育理念之所长,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更好更早地实现教育现代化。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3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44-03
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硬实力并不相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而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主要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孔孟之道,其基本内核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源泉,儒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在第一个层面,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和”的思想,例如:《论语・学而》篇中有:“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第二》篇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孔子也提倡建设美好的“大同”社会,如“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第二个层面,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是提倡人人平等,“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正确的利义观,不唯利是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第三个层面,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个人修身、正己思想,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思想也是相融相通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发展与前进提供精神动力,儒家文化中包含有经久不衰的精神食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大家共同奋斗的坚强纽带。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丰富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天下为公”体现了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仁者爱人”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唤醒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善,彼此友爱。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多依靠自己,少依靠别人,做人要有独立担当意识;从民本来说,主张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希望统治者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博施于民,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重视精神的作用,从而不断推进民族发展与强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儒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思想
首先,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并经久适用,同时强调实践,强调实事求是,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其次,对于如何为人处世也有很多经典语录,例如孔子关于做君子的要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闻、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告诫人们看到一种现象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要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对工作要有敬业精神,有问题要多向别人请教,心中有不平事,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有利可图时,要想到是否合乎义,在利益面前坚守道义,不犯错误。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外,孔子的“中庸”“为政以德”思想及孔子的其他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治国经验等都有益于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二、积极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相结合,发挥借鉴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浩如烟海。
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很多思想、理念直至现在还有很大借鉴意义。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可以为现今教育提供启发,在教育理念方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研讨式教学,孔子的教学,很大部分是和学生、官员、学者进行对话,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包括老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采用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采用“共享式教学”,孔子在很多场合总是当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感悟讲出来,对一些问题重点教授和引导讨论或让学生之间开展讨论,让大家实现知识共享。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形式活泼,“杏坛”教学法就十分典型,师生在树荫下、山水间席地而坐就可以上课,此外,孔子在后半生经常带学生周游列国,这种游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开拓眼界,边游边学。孑L子教学注重问题、注重研讨、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教学特点和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型组织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重要意义。
从此例来看,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精华,首先应善于总结和提炼,善于从零散的知识碎片或语录、对话、或事件描述中去总结概括;其次,要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相结合,善于比较,找找共通之处,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基本要义是相通的,比如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等;再者,要多思考与动脑,多与他人讨论交流,尤其要加强对那些不易显现、隐藏于字面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挖掘。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在提升文化竞争力方面,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畅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1.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
比如儒家的“重义轻利”“为政以德”思想,是根源于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宗法等级社会制的存在,其原义是主张德治,强调道德和道德规范对调节人际或等级间利益关系的作用,但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缺乏权利或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法制保障的,理解其内涵必须加入现代的权利意识和权利平等的价值观。再比如儒家“和”的思想,是指社会中各等级之和,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和”的价值观和思想,就应对传统的“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鉴别和扬弃,丰富“和”的内涵,包括分配公平、司法公正等,坚决反对特权和“官本”文化,将“和”建立在人与人权利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2.改造传统文化落后、陈旧、不合时宜的表达形式,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
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礼治”思想,“人无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今天仍然在讲“礼”,但是儒家“Y治”思想在表现形式上过于复杂繁缛,在新的时期,对于“礼”的形式一方面要适当规范和简化,恢复一些影响深远的传统礼仪制度,比如“成人礼”、传统婚礼、“祭礼”,等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一些新的礼仪制度并积极推广施行,比如升降国旗仪式、烈士公祭仪式、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等等。
3.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实现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例如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西医结合、数字书法技术、围棋人工智能等。为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要将“互联网+”引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努力创建以亲民、时尚,又富含文化魅力的方式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三)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挖掘其当代价值,拓展其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让人们能看到、听到、感知到,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进行文艺作品创新、文化载体创新、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完善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
1.创造更好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优秀作品
以儒家文化为例,可以通过动漫、影视、书画等作品对孔子的教学进行情景再创造,以多样的形式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挖掘,阐释新意,创造优秀作品。
2.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旅游纪念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不仅要发挥馆藏功能,为社会提供固定的文化产品,还应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出贴近社会生活、“实用”的文化创意产品。
3.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要积极结合社会重大节日,如纪念建党95周年、胜利80周年;积极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举办文艺晚会、讲座、开展主题创作展示活动。通过文艺形式、日常礼俗、饮食服饰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人们的生活。
篇8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文主义;理论基础
“仁者爱人”,是经典儒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经典儒家哲学就是以“仁”为本的哲学,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者人也”,儒家之道,纯粹是人之道。儒道就是人道,儒学就是人学:“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
一、重视人的作用
孔子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与人生看做他的仁学的根本问题。他怀疑上帝鬼神的存在,认为他们并不能主宰人的生存和祸福。他坚信人世间的事情都是人做的,人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需要依赖这些鬼神虚幻的东西。孔子的这种观点突出的人的主动意识和自我觉醒,表现了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
二、对人本性的深刻认识
孔子认为人具有生物本性。所谓“仁者人也”,是说人是人,不是神,神依靠祭肉的香味生活,人必须实实在在地吃饭穿衣才能维持生命,繁衍后代。凡是人类,无论贵贱,莫不如此。为此,他提出了“庶”与“富”的两项主张。庶就是要使民众不仅能生存下去,而且能繁衍生息。富就是使民众的生活不限于维持生命的水平,也不限于延续后代的水平,还要生活得丰衣足食,也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孔子还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是一般的动物,他必须要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里生存生活。社会这个大环境是由各种关系网所构成的。任何个人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他们收到这个社会中各种规范的制约。礼就是对各个阶层的人的地位、义务、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就是各等级的人的社会本性的集中体现和基本范畴。在孔子看来,社会上的等级差别,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性与兽性根本不同的地方。与此相应,他在政治上提出了复礼、正名等主张,既反对上对下的过分压迫与剥削,更反对下对上的僭越与叛逆。
除此之外,孔子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还具有道德本性。“仁者人也”,是说人的最高本性,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本性。没有道德上的自觉,人就不能称其为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而且要有精神的生活,这样才能超越于动物,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三、寻找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仁”是高尚人性的目标,那么,体现“仁”的正人君子,就是理想人格的代表。从理想人格的角度来看,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仁”的道德实践,在于像君子那样过着高尚的精神生活,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认识
孔子认为,充分体现了“仁”的精神的“大同世界”,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境界。这种世界,曾经存在于远古的往昔,是人类历史的源头,也将是人类和谐康乐的未来,是历史前进的前景。孔子指出,社会的失衡与失序,归根结底是由于道德的失落与失控引起的,唯有进行道德的复归,进行“仁”的复归,人类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普遍的繁荣。从表面上看,这种认识似乎有着复古的色彩,实际上包孕着历史螺旋式向上的前进运动。
在儒学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儒家人本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儒学、实学、显学、国学这些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但最为重要的是要保持儒家文化中人本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神,虚心接受质朴的儒家人本思想是我们探索其现实价值、发挥其内在功能的前提。
儒家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儒家人本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儒家伦理重视社会的安定和谐,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就君子人格,其“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需要。经典儒学当中的人本思想这些精华的部分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目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性,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以及自然界的关系,把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徐公喜.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社会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张立文.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崇飞.论儒家人本思想的现代化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顾士敏.中国儒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篇9
关键词:儒家;节俭;欲望;秩序
一、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社会背景
1.分封制崩溃
我国周朝时期在政治制度上施行宗法分封制,周天子居于最高统治地位,天子的传承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即只有君主正妻的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这一支姬姓为天下的大宗,是姬姓乃至天下的最高家族长。宗法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等级制度,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在西周初期有效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开辟了周朝的疆域。到了周朝末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各级诸侯,卿大夫权力的大增使得周天子权力受到削弱,卿大夫取代原来诸侯执掌权力,不向周天子服役的现象层出不穷,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不再稳定,也就是所谓的“礼乐崩坏”现象。
2.井田制解体
在春秋晚期,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冶炼工艺的进步使得铁器能在农田耕作中得到普遍运用,牛耕的推广也大幅降低单人耕作土地的时间,这都客观上促进小生产者有能力进行家庭生产,不用依赖集体,个人有能力开垦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私地,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得到提高,个体小农经营成为可能,公田逐渐荒废。地方贵族由于个人私欲的需要也逐渐承认私地的合法性,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私田的发展,同时随着周王权力的下降对其公田的控制力也不断降低,诸侯之间为争夺公田展开了各种斗争,公田归属发生变化。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废除井田制度,承认私有土地制度,井田制最终解体。
二、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组成部分
1.孔子节俭思想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才能卓绝,在很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在随后的几千年中长期占据社会思想的正统地位,是统治阶级大力推崇与宣传的主流思想,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孔子追求恢复西周时实行的礼乐制度,然而现实中不能实现进而退而求其次追求仁,这是一套系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孔子认为人们必须抑制心中的不正欲望,遵行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交往,从而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礼统摄各级附属思想,他的节俭思想也必然体现了礼的思想。首先,节俭是有不同等级的标准,人们处于特定等级有着特定的节俭要求,人们有义务遵循这一规定,孔子对居于陋室、甘于贫困的颜回表示赞赏,认为是贤德有才能的人。当社会等级上升时消费也发生相应变化,当徒弟颜渊去世后,因无钱颜渊的父亲恳请孔子卖掉车子来买葬颜渊的棺材,然而孔子曾担任大夫一级的官员,这一级官员应该乘坐相应的车子,所以孔子拒绝这一要求。其次,国家的财政支出也要符合礼的要求,要重视节俭,爱惜民力,来达到财政平衡。处理政事须谨慎精诚,取信于民。要节制财用,爱惜人才人力,体恤民生,役使民力要在适当时节。孔子指责替贵族搜刮民脂民膏的弟子不再是他的徒弟,并支持别人反对这个弟子的行径。
2.孟子节俭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对儒家思想做了重要的发展,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君主要重视和照顾百姓的利益,百姓利益高于君主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长远的统治。民本思想是其核心观点,在他的节俭思想中得到充分体现。孟子并不反对君主的正常消费,比如对齐宣王的喜好美食、狩猎与女色的生活方式不持异议,但必须重视人民的欲望,百姓欲望得到满足,就与君主同心同力,以君王的快乐为快乐,以君王的忧愁为忧愁,追求天下也就成为可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三、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意义
1.意义
(1)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节俭与奢侈相对,节俭不是一味要求极度限制正常消费,而是在自身条件基础上追求合理健康的消费,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奢侈是不顾自身条件限制,受外界物质消费控制,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消费来愉悦自己。首先,树立节俭的思想意识有助于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避免受其不利影响,成为消费的主人。其次,奢侈损害了人的精神面貌,人在正常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只有积极向上的面对才有可能解决,奢侈消费使人思想松懈,贪图享受消磨人的意志,在遇到不利状况时不能合理的解决。时刻保持节俭会使人们对生活态度端正、对未来充满斗志、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成长。
(2)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当前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崇尚节俭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忘掉,他们一味攀比,追求排场,不仅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也污染了健康的社会风气。首先,当前社会分化明显,富裕阶层的公开炫富现象,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得到传播,网民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区分真正的善恶美丑,随着拜金现象的弥散,受其影响下从而造成大众盲目跟风,部分人改变原有的价值取向,片面强化金钱的作用,追求绝对物质利益,一些人则产生仇富心理,对社会表示不满情绪,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其次,个人对财富的追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只要在合法条件下获得的财富都可以自由支配,富裕阶层的形象在炫富中受到损害,底层网民只看到财富对生活质量的巨大意义而忽视了财富获取的艰难过程,不能积极进取改善生活。节俭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勤劳致富,是人们根据自身条件踏踏实实的逐步追求美好的生活,炫富现象恰恰迎合了大众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落后观念,使人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正确的追求财富。节俭思想是社会底层在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正确追逐财富,富裕阶层富而不骄、殷而不吝,这有利于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促成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永强.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第31-34页.
篇10
关键词:儒家生态伦理;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旅游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将近40年时间,但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够完善,仍然面临着困难的局面;而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张博爱和尊重自然的核心与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谋而合,对于协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其核心内容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文化从先秦时期开始,提出了“珍爱生命、仁爱万物”、“敬畏生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尊重自然规律”等生态思想,对于现在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仍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要使得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适应,必须全面把握儒家文化生态价值体系,正确分析儒家代表思想阐述的生态价值理念。
(一)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生态思想
1、孔子的代表性生态伦理观“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观念。据《论语》和《史记》中记载,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提出“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指的就是自然规律。“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掌握,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应有的美德,强调贤明的君子要遵循天地自然变化的“宁俭勿奢”的生态消费观。孔子主张“宁俭勿奢”。节俭也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2、孟子对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天人合一”生态道德思想通常都以孟子为倡导者,但其实根源还在于孔子,这一观点是孟子对孔子“天命”观的继承与改造。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对待大自然,同时也肯定万物存在的价值,而人类应该主动去热爱大自然。古代人对于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促使我们现代人文明旅游意识的提高。“适时而动”的生态伦理原则。孟子认为手段和工具固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条件和环境却是客观存在着的,不可超越的。
(二)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1、传统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都承认“天人合一”,表达一种万物和谐相处的氛围。儒家的天人合一又不同于道家与佛家,它既承认天地规律存在的客观性,又充分尊重和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有为”就是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人类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观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基础。珍惜生命,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儒家认为天地是万物之母,认为“爱物”的落脚点就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当今社会,资源环境负担日益加重的同时,需要我们践行合理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2、儒家文化与旅游主客体以及旅游媒介的耦合性。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它所指的不是单纯的旅游产业,不仅包含了经济的部分,还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当旅游资源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驱使下逐渐转变为旅游资本,旅游经营者借助于现代化的产业模式和高科技工具和手段,将旅游资源分类,按照旅游者旅游需求分类进行批量生产,打造出闻名于世的旅游产品。旅游主体与儒家生态思想:《论语》中有说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就是说君子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旅游客体与儒家生态思想:旅游客体是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事物或者说现象。旅游活动以对旅游客体的观赏、游玩为主要目的。然而,由于管理不科学,利益的驱使使得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理念与儒家的“仁”、“中庸”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的中庸有两层道理,一是自我约束不可逾越规矩;二是不过度。“致中和”不是趋向平庸,平庸指的是经过充分思考后做出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并不是不思考、不作为。中庸指的是中道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贪婪,也不过分拘谨,做该做的,做能做的,知进退明取舍,而不是任性而为。
3、旅游媒介与儒家生态思想。《论语》有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以自我为中心。同样,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来说,要想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就必须做到这四点。
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生态伦理思想是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其实质是以生态哲学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得出的一种理论概括,体现着人们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和道德倾向,同时也是人们制定基本的生态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原则。因而人类要转变近代以来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从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资源。儒家生态伦理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我国先秦儒学家们“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念的鲜明特色,这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在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君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源于天地自然的浩然正气。因此,孟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有能够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类改造自然,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开展旅游业同样也是这样,没有了这一前提,不仅旅游业发展要受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将受到相当大的威胁。人类处在现实社会中,就要对自然界万物承受的痛苦负责,对遭到严重破坏而恶化的环境负责,重视并遵循生态规律,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儒家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和“量入为出”,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儒家思想强调要取用有度,物尽其用。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应该以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基准,以可持续旅游为目的。
(二)树立正确生态观。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如果单纯因为自身利益破坏其他物种生长发育,就会使得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因此人类必须将自身道德意识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反思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丢弃以人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观念,重新认识自然,确立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生命观,提高维护生物的多样性责任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大自然。
现代社会,旅游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加强生态观念教育,树立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的道德观念,防止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污染,抓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的手段及工具加强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宣传,使得各个方面的人员都能学习和了解生态知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社会文化造成消极影响,推动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自觉以正确的生态道德准则来对待旅游资源。
(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取之有度,物尽其用”是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潮流和核心,是促进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哲学基础,同时也是解决现代旅游业资源短缺及破坏、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有效对策。资源的衰竭不仅证明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充分珍惜自然资源,对于生态旅游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儒家生态伦理强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求人们提高节约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消费。
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使旅游业达到扩大开放、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需要以传统儒家思想作理念,以“仁”、“义”为目标,以文化作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重视儒家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相关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旅游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生怡,余志荣,高群.儒家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N].福建大学学报,2003.
-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方案
- 下一篇: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