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高中美术 民间美术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15-03

一 教学背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艺术,其中蕴涵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感和理想,几千年来,民间艺术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我们要保护它们、继承它们,让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光彩夺目。中国的民间美术作品极其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与探究,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幸福、吉祥的主题是我国民间美术的追求也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热情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祈福纳祥的希望和信念。民间美术是培养生活情趣、丰富人民生活内容的精神食粮,它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质和审美修养。教师可以从讲解民间美术中剪纸艺术的情趣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自主表达的空间。本课我选择直观演示和问题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归纳,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各个种类尤其是剪纸艺术有一些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深入理解民间艺术的种类、形式和意义。

二 教学过程

1.选择“民间美术的图形与寓意”进行探究的原因

选择“民间美术的图形与寓意”这一内容进行探究的原因是:中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也很喜欢,如五华的竹马舞、上灯节、走古事等。学生能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亲身体会到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的实施过程

第一,提出问题进行探索。根据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上课前老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制定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中国民间美术(寻找身边常见的实例)?民间美术有哪些特征?生活中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民间美术有哪些表现形式?中国民间美术有哪些寓意?中国民间美术

有哪些艺术魅力?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积极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主题网站(中国民间美术),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校园图书室查阅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

第二,中国民间艺术的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编织、中国结、玩具布老虎、年画、泥娃、风筝等中国民间工艺品。这些实物比以前用图片、声像等方式展示更有直观性,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学习气氛,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美术作品的交流、讨论。学生不由自主地组成了小组,纷纷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如:老师拿的这些民间美术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中国民间美术和其他美术作品不同地方在哪里?现代社会中如何将民间美术运用进去?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性、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审美氛围。同时也说明学生能主动地去研究有关中国民间美术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民间艺术专业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耐心地听学生的发言,要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直观展示的教学方法。如老师带来的玩具布老虎,可能有些学生认为这件玩具很好看、很好玩,但对布老虎这一民间工艺品所代表的寓意并不清楚,教师这时就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1“百事大吉”(图案:百合花、柿子、大桔子;寓意为大吉大利,事事如意)、图2“龙凤呈祥”(图案:龙凤呈祥;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又如图3“年年有余”,用谐音的鱼来表示对生殖繁盛和生活富裕的祝福;图4“花开富贵”,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牡丹来祈求富贵平安;图5用莲蓬来寄托多子的愿望;图6用蝙蝠、鹿、鹤来表示福、禄、寿;图7五毒图案表示辟邪,保佑健康平安;图8虎的图案表示虎的威严,保佑儿童长得像虎一样威武健壮。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可以说是民俗文化中最形象、最生动的一种呈现,图文并茂、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这种教学方式拉近了欣赏者与美术作品的距离,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悟下获得启迪,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拓展与延伸教学。

比如设问:想一想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环境装饰、各种设计构思中)?我们该怎样去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谈谈学习和探究民间美术后的体会,你有什么收获?

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也可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图片进行直观的欣赏,加深理解。

简要介绍一些与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有关的资料,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寓意和价值,从而树立继承、学习民间美术,保护民间美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实际应用。布置民间美术课堂讨论题:重大节日学生们会挑选哪一件中国民间美术作品送给你的至亲好友,谈谈你的理由与看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运用现代手段找到资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选取部分学生的观点进行交流和点评。这样使学生对问题有再探讨的机会,促使他们联系实际进一步思考。

第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手制作过程中体验民间艺术的创意和乐趣。鼓励每个学生用方形的彩色卡纸或彩色纸经过折叠、设计、剪贴制作一幅简易但有创意的剪纸作品。

课后讨论题: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成功地借鉴了中国古典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等寓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烙印;在申奥宣传片中,导演把音乐、舞蹈、建筑、服装等中西方文化特征有意识地糅合了起来,使整个申奥宣传片具有极高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请学生结合以上事例,谈谈中国民间美术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扬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

3.教学观念转变的效果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师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有不少民间美术专业教师,因长期从事特长生的专业教学,养成了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很少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了以往教师讲为主、学生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首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节省了教学时间。其次,教师由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教师积极融入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调查活动中,关心活动的过程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比以前更积极,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有些想法、见解很有创意,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探索、理解能力的培养。再次,作品实物的直观展示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美术作品的交流。最后,课后讨论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中国民间美术被青少年接受和传承更具深远意义。

4.中国民间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校园现有条件使学生收集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上网条件、搜索速度等存在个人差异,个别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交流较困难的问题。

三 案例的分析

第一,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习,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由教学思想和意识决定。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以灌输知识为重,加强了对学生非技能因素的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动手能力

第二,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空间进行大胆设想、尝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一课例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创设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情景的创设,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因此,教学的方法受教育思想与意识的影响,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教学思想的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

篇2

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艺术课程,在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美术学习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对美学的不同理解。形成思维创新意识。为了更好的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美术教学相结合,就需要了解其学科特点。

(一)美术作品的直观性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凝聚了每一位画家的心血。线条的引用、色彩的明暗、形象的刻画都直观地传达了每一位作者的思考。一幅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二)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美术学科是富含创造力的学科。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的思考在不断加深,只有倾注了作者的思考、看法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才能被大众接受。任何模仿都不能模仿作品的精髓,只有依靠真才实学创造的作品才具有创造力。

(三)美术作品的知识性

一幅美术作品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每一幅幅作品暗藏一段段历史,反映了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因此,欣赏美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历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二、充分掌握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应用领域中的优越性已不言而喻,它充分的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合理应用好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功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合理利用音响媒体,在美术教学中配合图像播放背景音乐,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绪作用。合理利用声像媒体使学生同时接受听觉与视觉两方面的信息,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合理利用光学媒体,投影仪如今以被广泛应用,通过一系列的光学设备,将放大的图片资料得以共享,在静止的状态下观看图片,对学生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以外,这对于教师来说,省去了板书的时间,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一)依据教学目标讲求效率

小学生由于年幼,对很多问题都充满好奇,偏爱活泼可动的形象思维,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学生对新鲜的视频等新形势教学充满好奇,从而不满足于教师单纯的口语讲述。长此以往,容易滋生小学生厌倦传统课堂,依赖于多媒体课程。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充分依据教学目标在合理的时间段内播放相应的内容。一切形式的教学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多媒体技术

并非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或者课件资源来展示。有些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利用自身学习经验来教学才会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度、实用、高效、科学的原则。不可仅仅为了便利而将知识内容流水式的在学生脑海中过一遍。这种教学百害而无一利。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的渗透性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教师的理念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身心特点仍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违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学生应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者而不是奴隶。多媒体技术首先应该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科性质,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的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互适应,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传统教学优势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屏幕取代黑板,网络取代老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教师应努力掌握好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优质的网络资源,将多媒体技术的有趣性、实用性赋予到学习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一)《动物的脸》教学案例分析

《动物的脸》为美术课本第九册的内容,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颜色搭配能将动物的脸夸张的在现,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戏剧脸谱》教学案例分析

《戏剧脸谱》旨在与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造型、色彩,初步了解脸谱的有关知识,学习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可以进行猜脸谱的小游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放不同的脸谱图案(张飞,关羽,包公),让学生分别猜猜是哪些历史人物。通过不同颜色的脸谱分析,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脸谱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性格的人物,寓教于乐,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三)历史题材画作教学案例分析

在欣赏“历史画”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委拉斯贵支的《勃鲁达的投降》或德拉克罗瓦的《希奥岛的屠杀》,就需要学生了解到当时真正的历史史实。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于书上的大画面,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达到了欣赏的目的。小结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成长之中,对一切的事物缺乏准确的认知,因此在美术课堂之中引入多媒体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美术作品,同时与能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相信教师只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效率将会不断提高。

作者:于桂丽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汪灵芝.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10):88-88.

篇3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开放式的新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事先进行周密的准备和策划,教师要准备好特定的结合一定理论的案例并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阅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和探讨,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形成不断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各种想法、观点、经验的交流来达到启迪思维和启发创意的目的。

一、通过对比同一教材的不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因为不同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不同。在教研活动中,为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几位教师交流对比同一教材的不同教学方式发现,因为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过程会比内容更起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实施。举个例子,采用对比教学,针对同样的教材内容的教研方式,请具有不同经验、经历的教师分别进行教学,然后对这些教师采用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帮助别的教师寻找教学思路,举一反三,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

在教研活动中,选取了小学一年级课程《淅沥的小雨》一课的引入环节,分别请三位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其中一位教师展示了南拳妈妈的歌曲《下雨天》的MTV片段,为了迎合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淅沥的小雨的理解,另一位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和朋友拍摄的下雨天的照片,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学生对教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三位教师给学生放了一段下雨声的MP3。对比教师之间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会给教师很大启发,让其他教师对教学方式产生灵感,教师展示的教学过程中所蕴涵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

二、透过典型案例剖析本质上的教育问题

案例是在展示一个实际的情境。在典型的案例中,往往包含一个或多个难题,这些往往也是现实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难题,同时,教师的案例教学展示过程也展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案例展示不仅是重现美术教师个人的教学方式,而且是一种对美术教育历史的记录过程,情境展现不仅有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包含了共性的教学理论价值。教师结合平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将美术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筛选出来,围绕某一典型难题,引导美术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得出标准答案不是案例教学的教研目标,而是在于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进一步反思,提高调整教学方式的能力

篇4

时隔几年,我们又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他们说,新输送的毕业生实践技能强、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广、工作态度认真……

是什么让用人单位对我们输送的毕业生发生了观念上的转变呢?

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第一线参加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和相应的理论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教学内容繁杂,偏重理论知识,缺乏针对性、应用性,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实用技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企业普遍反映学校教学中实践技能是薄弱环节,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要求,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再学习、再实践。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内,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技能培养,我校对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从教学计划到实践安排,重新设计了教学模式:以单元授课方式为主,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一、适应时展,提出新的教学目标

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由传统的专业学科型向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型转化,学生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熟练的实践技能,会组织管理,结合生产需要开展小型科研活动,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市场营销和创新设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开发能力的目标。

二、打破传统教学体系,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以“精简理论,够用为度”为指导思想,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整体规划,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为指标制定教学计划,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基础,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单元(案例)教学,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精简教材,删除不必要的、过深的理论,将生产中相关的平面设计、数码后期、室内设计后期处理、编辑美工、印刷前期等与生产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

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增加了实训教学学时,理论∶实践= 1∶2。

三、精简理论,案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必须关注企业需要,设计教学案例的内容要与生产市场结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便能够了解市场,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内容来源于生产,涉及到生产的各个领域,设计案例时,我们既考虑命令的操作技法,又考虑实际应用;案例中不仅有小型案例,每个单元还有大型综合案例。各案例间注意系统性与逻辑性,无论从工具的操作方法或实际应用上,后面的内容都是前面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如在讲解PhotoShop软件时,我们讲了“选取工具”的一些案例后,再讲解如何对选区工具进行渐变编辑,然后又讲如何制作三维几何体,接着再涉足三维图形制作,利用渐变编辑器来编辑不同造型的三维图形,由此引伸出路径工具及路径面板,最后再制作涉及滤镜命令等特殊效果的案例。这样的讲解知识连贯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很自然地联系到案例中没讲过的新知识,展开思路,设计创新,从而主动、自觉地学习。

此外,我们还将小型案例与综合案例结合起来训练。小型案例有利于掌握命令的使用,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市场综合制作的需要,阶段性地进行综合案例设计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更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四、根据教学需求,自编教材

结合教学改革自编教材。教材内容采用单元实训教学的模式,结合实例详细讲解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及CorelDRAW软件的实际应用技术。自编的教材不仅介绍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制作方法,还介绍了设计思考过程以及相关的美术及平面设计知识,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快速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综合实用技能,并能够迅速上手实际工作。

五、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一)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在上PhotoShop课时,我们先详细介绍工具与命令的功能及操作方法,然后例举案例进行实践。每次上课采用一两个案例,注意案例分析及它所涉及相关领域的应用介绍。案例分析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在学习了工具及命令的使用方法之后,虽然能够按照教师课堂讲解的案例完成上机操作,但往往在实际应用时不会操作,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制作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制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编辑原理,达到会分析、会制作、有目的的效果。

(二)突出动手能力,加强上机训练及作业设计

职业教育学生要有非常熟练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每节课后都配备上机训练,有针对性地准备充足的作业,供学生练习。如印章工具,不仅能复制图形,还有诸多其他用途,如修复照片、修补画面、绘画、拼图、制作堆积字或画面等,我们设计案例时尽可能将这些功能考虑到并作为上机实训作业,从而增强学生对命令的理解。

(三)不同生源,培养方案各异

职业教育的学生来源不同,层次也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有的是职高生,学过一些图形图像制作软件;有的是普高生,没有学过;有的美术基础较好,有的则很差。因此,我们针对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

1.在同一课堂中,不仅要讲解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要增加相关功能的使用,如画笔工具,虽然非常易学,但画笔工具功能很多,除了绘画功能外,还有提高光、给相片赋色、画虚线、制作蒙板、特殊画笔修饰画面、制作背景、制作透明效果、制作渐变效果等许多功能,初学者可以学习基本知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学习软件命令的更多用法。

2.为了拓宽知识面,在讲解了案例的全部操作过程后,介绍命令在其他图像或其他领域的应用,例举许多相关命令制作的设计作品,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3.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准备不同程度的作业,作业要求也不相同。对有一定图像处理基础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做复杂一些的内容,对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更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完成基本操作,还要求他们将美学原理融进设计和制作中,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学到了知识。

4.我们还建立了学习小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有基础的学生帮助初学者,这样,不仅初学者进步快,而且学过的学生也通过辅导初学者,让自己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操作更熟练。

(四)产学结合,在服务中学习

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拓宽知识面,增加实践经验,我们建立了实训中心,开展许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如进行相片修饰、图片处理、设计相片模板、平面设计比赛等。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给学生分析,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能活学活用。

职业教育学生要有在一线组织生产,并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因为企业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以及这些员工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所以我系与很多公司、企业联系,建立了一些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顶岗实习,可以亲自动手设计制作,可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设计。学生通过从实训室到实训中心再到校外实训基地训练来了解、熟悉,直至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并通过这些实践找出自己学习中知识的欠缺点,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实训不仅培养了学生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五)综合课题设计,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综合性课题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设立课题,进行创新设计与制作,最后进行答辩。同时,这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题设计中互帮互学,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观各种设计展览,对作品进行技术分析,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六、改革考试考核形式,注重综合能力评定

职业教育院校强调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在以往的考试中多注重对理论教学环节的考核,往往忽略或轻视对实践教学的评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不重视实践,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力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考核形式上,不以期中、期末成绩作为标准,除了学校规定的理论考核之外,还采取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如以口试、笔试、现场技能考核、答辩等方式综合考评。图形图像制作的基本常识可以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口答的方式;图像制作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可以采取学生边操作,老师边记录分数的方式;课题设计采取答辩方式考评等。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应付考试的机械式学习,促进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七、注重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依据及必要性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达到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从而获得终身的、可持续的审美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2、目前小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课型)不被重视。我区现使用人美版教材每册美术19课,专题欣赏只有1-2节课。市区级赛课活动中,容易出课堂效果的往往是实作课,许多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只看学生的绘画作品……于是,美术课程偶被挪作他用,各级赛课的“指挥棒”导向,学校的评价标准,让许多教师放弃上欣赏课。

(2)欣赏课教材与学生认知脱节。我区现用人美版美术教材,每册一般在开始和结尾各安排一节专题欣赏课,但这些课程的内容普遍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脱节。出现知识性、专业性上浮,趣味性偏低的局面,课程一旦游离于学生感知之外,欣赏难以直抵心灵,触动共鸣。长期下去,学生与老师都会丧失教学兴趣。

(3)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与欣赏课发展的不均衡关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尽管,我校的美术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但欣赏课教学关乎这个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知识、理论结构、表达方式等综合人文素养。对于综合性强的欣赏课教学,大家都感到难以驾驭。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的重要性

1、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2、小学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同时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收集整理适合各年段的欣赏媒材。

2、探索小学各年段适合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形成专题欣赏课。利用平时的教学,养成随堂欣赏的习惯。

3、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了解一位名家或欣赏一幅名画。

4、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鉴赏水品。

5、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美与生活的认识及应用。

6、使欣赏课程专题化,常态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欣赏课程。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我校各年段的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他们感兴趣的美术学习内容。

2、文献检索法:查阅资料,了解欣赏课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3、实验法:将我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年段进行实践探索及研究。

4、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课例进行研讨、分析。

(三)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1)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3)讨论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及开题报告;(4)尝试研究。

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2月)

(1)调整课题实施计划;(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总结反思。

3、后期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文字与光盘资料。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两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收获。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提高了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研究之前,一件作品让学生评述,他一般都只会说色彩鲜艳、非常有趣、好看或不好看等简单、表面的评价词。这是由于学生对作品缺乏深入感知,作品内涵没有深入挖掘。通过欣赏教学后,学生逐渐明白,鉴赏一幅作品,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一般欣赏一个作品,先要看整体――看局部――看神态,进行初步感知;接着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因――了解作品技法来自何种流派,进行深入了解、理性理解;最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生活感受,思维作者意图及作品思想、价值意义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人。

篇6

一、美术综合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不断变化促使社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发展趋势的不断变化,要求教育工作从小抓起,要从学前教育就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作为幼儿较为喜爱的一门课程,能有效提高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美术教育来传授幼儿基础知识,促使幼儿对美术充满兴趣,从而提升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美术知识和一定的艺术想象力,以此满足幼儿教学的美术教育需求,将生硬死板的美术知识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的快乐。由此可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综合能力的途径

(一)对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

1.将绘画技能和文学素养培养相结合。由于学生年龄段的差异,会存在接受知识的方式存在不同。学前教育作为幼儿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其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低,需要幼师以具有亲和力、创造力的方式来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而绘画教学活动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自我的创作思想的一种活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并可以与自己的文学素养结合起来,通过唱儿歌、讲故事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创作能力和丰富其想象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符合幼儿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的。所以,学前教育在强化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将绘画技能与文学素养的培养相结合,进而在后期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能提高幼儿绘画能力,也能为幼儿文学素养的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将手工制作与环境布置相结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得幼儿能在幼年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同时还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基本的美术操作能力,进而具备初步的美感,发现生活之美、环境之美。由此可见,在幼儿美术教育当中,手工制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手工基础,以此方便后期美术手工制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当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将手工制作与环境布置结合在一起,使用手工制作的产品来布置幼儿学习环境,进而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串联,充分发挥出美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

1.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和考核体系。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首先就应该加大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时占比,从而充分保障美术课程的学习时间。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才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美术能力根本途径。同时,还应该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考核体系,将考试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并明确美术能力培养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当中比重,进而激发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激情,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2.积极参与各项美术活动来提升美术综合能力。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安排较少,特别是各种实践活动安排较少,使得美术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同时,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美术素质的培养也不够重视,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过于注重文化成绩和笔试成绩,忽视了对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相应新课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号召,积极开展各项美术活动(比如作品展览、黑板报设计、班级活动等比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使用现有的教学设备,通过布置课后绘画任务的方式(比如幼儿园环境模拟设计、幼儿活动区域美化设计等等)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予以培养。

3.灵活使用模拟仿真教学模式。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强、动态性高和协作性佳的教学模式,其可以广泛使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课程当中。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当中,可以由双师型教师来进行美术教学指导,通过小组教学的形式来模拟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活动,并基于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来不断提升学生美术课程的教学能力。通过模拟仿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能有效拓宽自己的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且综合体现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模拟仿真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学生在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情绪和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幼师岗位。

4.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见习教育。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尽早适应岗位,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开展相应的见习教育活?印Mü?学生直接见习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使得学生能直接感受到幼师岗位的魅力,并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之情。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为学生日后适应岗位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学生日后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7

一、当前图像处理专题 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市面上教材的影响及高校图像处理教学思维定势,中学的图像处理专题教学大多模仿高校教学,以案例教学、模仿式学习为主。且不论这种模式本身是好是坏,但就中学生的特点而言,这种模式和方法是存在弊端的,因为高校与中学的图像处理专题虽然内容相近,但在知识结构、授课对象及学习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导致了以下问题的存在:

1. 教学定位不清,知识体系混乱

总体来说,图像处理知识涉及面极广,从先修知识来看,要想真正学好图像处理这门课程,需要事先接触过美术基础、数字图像知识、设计学原理、摄影基础等知识;从使用范围来看,图像处理涉及到数字图像的加工、摄影后期加工、广告设计、创意设计、图像合成等方面。可以说,图像处理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Photoshop也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中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当前许多地方的图像处理教学或从网上选取相关教程、或根据教师个人水平随意截取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定位不清,学生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束后也仅仅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根本没有掌握其最本质、最该掌握的内容。

2. 案例选择毫无新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许多老师能够做到“新”、“炫”,但很少考虑到案例与学生的关联程度及实用性。与大学生以客户、工作为中心的案例式教学不同,中学生在学习图像处理知识最重要的是兴趣。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应着重考虑贴近中学生的心理及生活,尽可能地模拟中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场景及任务,让学生在感觉到技术新奇的同时也能发现其实用性。

3. 只重软件学习,不去分析原理

目前来说,与图像处理相关的软件有许多,除了Photoshop之外,学生还熟悉的有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Acdsee等,不管教师以哪种软件授课,目前似乎都停留在软件的熟悉与讲解上,较少涉及到相关的原理,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教学手段单一,重灌输轻探究

虽然我们一直反对“满堂灌”式教学,但真正在课堂上,许多老师还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模式,即“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反复循环的模式,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有很多时间在自己操作,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思维依然存在,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错误呢?为什么不请同学上台分享他们的经验或者教训呢?有时候,体验学习的过程远胜于对追求学习的结果。

二、图像处理专题教学的定位

从根本上说,对于中学图像处理专题教学定位的偏差是导致当前存在诸多问题的最本质的原因。与高校图像处理课程专业化、社会化及商业化的定位不同,中学的图像处理教学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定位。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知识面及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在学习图像处理知识时不可能像大学生那样专、精、细;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目的和场合不同,中学生也没有必要像大学生那样商业化、以客户为中心,而应与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贴近,选取中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因此,就实际情况来说,将中学的图像处理专题教学定位在“明了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图像创作能力”是比较合适的。

三、核心知识分析

在许多人看来,图像处理知识基本等同于Photoshop知识,其实这是当前图像处理教学中一个极大的误区。Photoshop知识仅仅是指会各种操作及技术实现,但不包括图像处理的原理与方法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许多Photoshop新手只会跟着教程一步一步实现效果,而真正的高手则在分析作品构成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基础之上独立完成作品。经过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将图像处理知识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 图形图像基础。主要包括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像素、分辨率等基本概念,图像的尺寸、图像格式等基础性知识。

2. 设计学基础。包括色彩原理,如三原色、三基色、几种颜色模型、色彩搭配、构图等知识。

3. Photoshop软件知识。包括三大核心概念图层、路径、通道及图层蒙版、图像调整选项(曲线、色阶、色相饱和度等)、滤镜等知识。

当然,这三类知识仅仅是图像处理入门知识,要想成为具备工作能力的设计师还远远不够。但相对来说,中学的图像处理教学可以大致参照这三类知识,再根据教师及学生的情况加以组合,灵活地展开教学。比如以Photoshop教学为主线,穿插前两类知识,让学生在具备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篇8

关键词:纸艺教学;动手能力;培养;教学

1. 研究的意义

纸艺是一个具有个性语言的艺术活动,它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经验。纸艺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所以,创设有效的纸艺课堂,对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提高动手能力,让特色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发挥其独有的魅力,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个阶段学生的美术课程纸艺教学的研究来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教学思路,为该年龄阶段教学的老师的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基础上同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完善教学理论,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2. 研究的方法

第一、观察法。深入小学美术课堂,关注从教学准备到教学结束的整个过程,观察自然状态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观察。

第二、案例分析法。大量分析中小学美术教案、教学实录、录像课、现场课等素材,寻找影响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普遍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提出解决策略。

第三,调查法。通过在张家界永定区的实地实习考察,参与实践课程分析、备课、查找资料、讲授、评讲、结课的课程实验,并且通过调查访问张家界地区其它中小学美术任课老师,了解当前中小学美术实践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校的环境、师资力量、教材内容、家长意见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进行综合整理分析。

2.1 纸艺教学内容与动手能力培养

纸艺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它的教学目标而设定。这个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就是对新鲜事物拥有很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是由这个阶段的学生的阅历和自身年龄所决定的。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去引导,然后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出有趣教学内容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小学美术手工课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动手动脑中,手眼脑三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迸发出智慧的灵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思路上要有新的认知。为更好的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动手能力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重要性。

2.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所以对观察力的培养也是比较重要的。小学生认知能力比较弱,相对而言就比较感性。学生通过他们感性的方法认识他们的作品,找出差异。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纸艺学习更需要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才能自由的发挥进行创作。由于这个年龄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感受自由的世界。

2.3有利于启迪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为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同时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在现代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学校教育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也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4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通过培养动手能力获得。所以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从以后的发展来说,好的习惯对人的影响意义深远。纸艺手工制作的持久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个人的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力。教师要能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以及主要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所学的技法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美术课堂上的纸艺手工实践能够帮助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使学生内心充满艺术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学评价

3.1学生自我评价方面

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自己发现缺点和优点,从作品中增强自信心。能够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缺点,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的完善,在自评和互评中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美术涵养得到的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采用自主评价法、互评法等评价方法。

3.2老师评价

教师的美术教学评价最常见的就是作业批改。学生长时间看到这样的单一的评价形式就会对它失去兴趣。艺术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够充分的发展起来。对他们比较独特的想法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他们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美术教学会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而产生不同层次的作品,不能以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动手的意识

3.3沟通情感:

(1)让学生具有安全感。

很多学生对老师有恐惧的心理,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学生不会产生恐惧,让学生男睦砩细芯趵鲜Ω平易近人,对于个人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要多点耐心,不要过分的批评,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即使在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的时候也愿意勇敢地去尝试。

(2)缩短师生距离。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实现近距离的接触,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自由的表达己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及艺术创作,多给予他们表扬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从作品中获得成就感。

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完成的作品无论效果如何都会让人很有成就感。教师在安排课堂作业的时候,要求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结论

纸艺课是小学美术手工课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动手操作能力与审美意识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为以后小学纸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能为资源设备不是很丰富的小学提供一些典型案例,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同时,本课题的研究能让小学美术教师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给学生一个比较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的手工课堂。最后,本文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手工课在培养动手能力方面的应对策略及教学案例进行了验证,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充分证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可以在纸艺课程中持续的训练与强化中逐渐实现的。只有手与脑的结合,才能促进手的熟练,脑的敏捷,真正达到心灵手巧。

参考文献:

[1]杨景芝.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篇9

【关键词】综合媒材;物性;创作意图

近几年多次给油画系三年级下期的同学上课,内容是综合媒材。这个词在视觉艺术领域中是指一种混合运用多种材料的创作形式。与多媒体艺术不同,综合材料在学院教育里主要是以平面的视觉艺术创作为主。综合材料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早在二十世纪初勃拉克、毕加索等人的作品中已经有所涉及,比如使用报纸、铁皮、绳线或其他现成品拼贴在画面上,以此拓展平面绘画的视觉效果,使画面在综合媒材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法国艺术家杜尚使用现成品小便器直接陈列于美术馆,这是综合媒材从拼贴艺术迈向装置艺术的重要一步。翻开现代艺术史,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步材料艺术史。比如安迪・沃霍尔、弗拉基米尔・塔特林、贾斯博・约翰斯、罗伯特・劳森伯格等艺术大家都广泛的使用综合媒材。现代主义以来的各种被冠以前卫或实验的艺术探索在当代的学院教育里已经成为经典教学案例。其中,综合媒材就是学院教育里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综合媒材”的教学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中国的学院艺术教育是重“基础”的,这个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误解为“写实基础”,而广义上的“造型基础”和“思维意识基础”并没得到全面的重视。以致于产生一种“技术”与“观念”严重脱节的状况。很多学生甚至对艺术表达的自由意识产生不适感,当老师说你可以自由表达你想法的时候,学生会茫然地问:怎么表达想法?或者压根儿没有想法,针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以下方案:

1、将现代艺术史中广泛使用综合材料创作的大师的作品给学生做系统介绍,并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学生的优秀作品作深入详细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综合材料的历史、现状和不同的运用方法有所了解。

2、利用团体智慧进行创作。对学生进行小组分类,他们可以自由组合,一般三至五人为一个小组,并由他们自己推选一个小组长,组长的作用就是人员召集和任务分工。

3、由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比如我们小组需要做什么样的作品,需要什么材料,材料的资金预算是多少,材料准备分工等。小组讨论的同一课题至少产生三套以上方案,达成共识后再与老师讨论(讨论过程也可以邀请老师参加)老师对小组的方案只能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不能武断否决。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让学生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综合材料的教学中我强调两点,第一:强调“物性”(材料/媒介/语言/形式),所谓“物性”一般指艺术品通过画布、颜料、肌理、现成品材质等所构成的艺术效果与视觉特征,它是独立于艺术家的意图与情感的物的属性。在学生选择材料时,我们强调对“物性”的最大程度的关注,注意材料语言的把玩。第二:创作意图,在学生谈创作方案时我们更多的强调观念的独立性与创新性以及视觉的启发性。纵观西方现代艺术史,无论是格林伯格的抽象理论基础“二维平面性”“媒材的纯粹性”还是“极少主义”“贫穷艺术”,我们不难从中看到对“物”的观看方式的变化,我强调学生在视觉观念上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看的角度”。综合媒材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分组作业,也调动学生们进行争论的积极性,加强了团队协作意识,也打破了创作只能由个体来完成的传统创作模式。很多同学在最初面对综合材料时无所适从,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方案不停地被,部分同学甚至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需要经过很多次讨论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比如其中有一个小组,他们最初提出的几个方案不是想法平庸就是别人已经尝试过,他们只能汇集各自能收集到的材料,梳子、回形针、墨汁、塑形膏、玻璃胶、亚克力、纸浆、喷雾器等等,然后他们决定尝试用喷雾定型的方式把一些能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型物件格在纸面上,并不同的转动这些物件的方向进行喷绘,比如喷绘一把不停转动的梳子,回形针,蚱蜢等。最后他们惊奇的发现每张图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动画长卷,画面精致、细腻,极为迷人,而且准备把这些图一张张拍下来做成动画。无意中他们实现了平面的、二维的、静态的综合材料图像向动态影像转换的第一次尝试,作品是否成熟暂且不说,在探讨中合作并激活新的想法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他们兴奋不已的事。

经过一周的讨论,一周的材料准备,三周的材料实践,各个小组均完成了较大体量的综合材料作品。视觉冲击力毋庸置疑是个人力量无法达到的。有的小组的作品甚至可以发展到装置,有的小组的作品延展一下便可以做成影像。很多同学因此而萌发了做影像装置的冲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综合材料是学生由传统的写实基础训练过渡到创作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国内各大美院都开设有此课程,但平面思维几乎是教学中的通病,应该实现材料思维的单维度向多维度的转变。综合材料这个课程无疑起到了这个作用,它既继承了学院传统教育中平面作品对点、线、面、肌理、图形、构成等元素的追求,又拓展了学生在创作中的材料思维、空间思维、独立意识与创新观念,是学生的创作由传统的二维平面转向多维空间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 David Cottington著,扬名译.走进现代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赵兰涛,刘乐君,刘木森编著.综合材料艺术实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卢克莱修著,方书春译.物性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 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5] 蔡广斌.综合绘画材料表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6] 王珠珍,陈耀明.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设计过程教学改扩建案例

[ABSTRACT]The article describes a process and results on “ancient architecture mapping studies” with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s” in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y. We want to explore a new architectur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mapping and research through guiding students to map and research the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southern Anhui. The new method is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empirical method and to express the obj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 to make the process can be refered to and easily operated.

0.引言:古建筑测绘一直是各高校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教育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多年来,各高校开设的古建筑测绘课程结合实习,测绘记录了大量古代建筑文化的优秀遗产,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 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古建测绘与建筑设计依然作为孤立的两个课题,没能在教学中起到互相辅佐互相促进的作用。

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得知,三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尚不具备解决设计问题的综合思维和能力,他们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容易受所谓的“想法”和“灵感”的误导,往往会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过分强调个人设计思想 ,忽视得以实现的条件和融入现实环境后的效果 ,对于局部构造处理的认识模糊 ,以及在处理不同建筑风格相结合时手法显得生硬等。本课程作为三年级最后一个作业,旨在结合古建筑测绘,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强化学生对基地―环境,功能―空间, 结构―材料问题的理解。同时,通过对古建测绘中现实条件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探索内容

1.1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外部尺寸、局部构造、细部处理等方面数据的测绘与整理,为传统民居本身的维护、建筑风格的探讨提供详实的依据, 探讨改扩建以及以后新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风格协调的问题。

1.2通过对实际传统民居和周边环境的测绘,增强学生对于建筑物尺度及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实际感受,引导学生建立理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促进学生设计形成一个从三维到二维的设计推进过程。

1.3 现代主义教会了我们用空间去理解建筑,并且以建筑的几何性作为空间原创的基本动力。因此,在新老结合时对于空间的问题便是我们此次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

2. 西递村原有镇政府地块课程设计尝试

改扩建目标: 设计目标为青年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设计),要求学生在整饬基地周边环境总体思路指导下,对原有的传统民居进行改扩建。一方面以传统民居的改建来探索传统民居的利用策略与方法。另一方面在改建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增加新建建筑内容,探索如何处理新老建筑之间的结合、协调、对话,如何建立新建建筑的空间与传统建筑、道路及环境的互动秩序。

3. 设计过程:

建筑设计的成果是,从本质上讲是多约束下的综合决策的产物。本次教学以回答“有什么?”、“能做什么” 、“怎么做?”来推动设计的过程。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1 分析阶段:找出主要矛盾,是回答“有什么?”的过程。

场地约束:场地作为设计中的约束因素,是设计者要尊重的约束条件。同时对其研究,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刺激设计构思的发生。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设计的约束条件不是以任务书的形式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其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设计的开始,拟定任务书的阶段,就让他们参与其中,在古建筑物的测绘同时,完成地形图的绘制。

基地位于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内,通过现场调研和现场面积测算,整个基地占地面积约为2700平方米,其中需改扩建的主体部分为典型的两次皖南民居,建筑面积约为为600平方米,它处于场地的主置,是本方案的核心。因此,新建筑以什么样的姿态与旧建筑进行交流,便成了设计的主要矛盾所在。

3.2拓展阶段:“能做什么”――找出方案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这个阶段思维过程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

(1)空间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找出设计的核心问题后,没有要求学生继续推敲总平面的布置,而是通过在场地上形成简单的空间认知后,拓展思维,初步设想自己所要的空间模式。于是在这一个时期,第一次释放教学案例,刺激学生的设计思维,带来启发性思考。

案例一德国建筑师卡尔约瑟夫•夏特耐尔(Kadjosef Schattner)的卡托利克大学图书馆(Catholic University Library)是为旧图书馆增加阅览和藏书空间。新建建筑的部分布置在原图书馆凹字形内院的开口端,与其围合成一个四合院。原有图书馆的立面外墙转换成阅览大厅的内墙。一边是古老建筑面向内院的立面,一边是现代钢结构的书库,这种矛盾对立的形式被统一在历史文化的延续之中。卡托利克大学图书馆使人们在一个空间里看到了两个时代的建筑形式,它们和谐相处,同时保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上面的案例中,新建建筑采用集中的方式,在体量上与旧建筑形成对峙。

第二个案例列举的是新建筑采用分散布局的方法有机地融入原有的环境中。举例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利用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诠释了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内涵。这里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设计师对庭院和水面的巧妙运用。新馆的主庭院与拙政园的仅一墙之隔,设计以水面为主,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引水而来。由此,通过一种“虚空”的处理完成了新与老的呼应和转换。

通过对案例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开始进行思考:新建筑采用集中式还是分散式的体量与原有建筑进行对话。最后,同学A选择了以原有古民居为主体,新建筑发散布局的空间形式,进而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

(2)功能的组合: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的功能探究,不是让学生陷入到对建筑规范的研究中去,而是分析空间使用的特点,讨论功能对空间关系的影响。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怎样将新的功能注入到改扩建的主体――古民居中。根据测绘,古民居主体部分为典型的两层皖南民居,已有百年历史,西面为两进院落,东面为为后加建的厨房,主体木架构完整,马头墙造型壮观,起伏错落,建筑南立面和东立面各有一个门罩。基地南面系一系列近期加建的建筑,基地北面为一院落。通过对功能的研究,可以明显发现青年活动中心功能要求为开放的,而被改造的传统民居本身就是封闭的“围合的天井,高墙深巷的街巷空间”。因此填充进传统民居的功能属性应该是“静谧”的,同时要考虑到对古建筑本身价值的利用。

总结出来青年文化活动中心主要的功能模块有:休息茶座功能、阅览功能、展览功能、办公功能。结合空间形式的选择,展示空间的半固定特征以及观展流线的组织,正好与新建筑采用的分散式空间形态相符合,于是可以将展室设计成单元式的串联。进一步分析,办公空间本身具有单元分隔性,从而设想在形态上,把展览与办公功能放进一种重复的母题中统一起来,然后围绕古民居主体来布局。剩下的阅览和休息茶座功能作为新的内容注入古民居,符合古建筑的空间性格。

(3)主题的确立: 设计的脉络逐渐清晰。怎样在传统建筑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注入新的生命,是本次设计的关键点。新建筑在延续老建筑特色的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同学A把握住这一点,提炼出“基因传承”这一主题。从传统基因到现代基因,传承中存在着变异。而怎样变异就是回答深化阶段 中的“怎么做”。

3.3深化阶段:“怎么做”―――― 这是一个综合性思考的阶段,以理性为主,以感性为辅。

如果说分析阶段是一次“收”,拓展阶段是一次“放”,那么在深化阶段,教师所要把握的是将“收”与“放”相结合。一方面,指导学生在方案深化阶段,将提出的主题概念贯彻到设计的过程中来;另一方面,第二次释放案例,为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带来启示。在这个阶段,对功能和空间,场地和场所的思考是交互的,教师引导学生将功能的研究结合自己的空间构思进行深入、细化,最终完成整个设计。

在拓展阶段,同学A的设想:将展览和办公空间用一种母题重复的形态,分散地组织在古民居的周围。受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个案例的启发,古民居与新建筑之间通过庭院和水域,利用 “虚空”进行联接。设计的平面轮廓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第二次地引入案例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参考的范例更倾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做”。在这个阶段,关注可以在本方案中借鉴的操作手法,同时对建构和材质的思考也要加入进来。

安藤忠雄设计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博物馆,邻近路易斯•康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这个建筑由6个矩形的混凝土盒子所组成,建筑东面设计成一片开阔的水庭园。6个长方形盒状体量,两列长的体量内是博物馆公共空间,4列短的内部则是展览空间。建筑高两层,屋顶平缓轻盈,其高度与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的筒顶一致。建筑使用混凝土和玻璃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平行六面体呈现在外包的玻璃表皮内,强调了玻璃的透明性,玻璃则柔化了混凝土实体对于外部环境的突兀感。

缪朴先生设计的上海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这是一组小河穿过的庭院,关注园林化的建筑空间――既分隔又联系。同时启发学生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来表现传统内涵。

3.4 成果:最终,学生A选择了正方形作为母题,以古民居为视觉中心,将展览空间与办公空间围绕其分散布置,其间形成庭院。建筑的形式表现为对传统民居的变异,包括天井的变异、屋顶的变异、白墙的变异和构架的变异。建筑的材质选用以现代玻璃为主体,用木结构表现肌理。

这里有个教学中的刺激点:前段时间的现场考察,学生已经对古建筑形成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民居中的物理空间,了解古民居中墙体保温隔热的做法和通风采光的手段,进而对新建建筑中的技术采用进行新的探索。

4 结论:

以阶段过程为骨架进行控制,事实上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成果超过了设计的初衷。对于学生来说设计过程只是一个媒介,真正的收获超越了设计的本身。古民居的调研和测绘实践,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约束点和刺激点,拓展了以往的设计课教学方法,提高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