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综合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商投资综合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商投资综合管理

篇1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国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的备案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的商务主管部门,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机构是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的备案机构,负责本区域内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的备案管理工作。

备案机构通过外商投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综合管理系统)开展备案工作。

第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应当依照本办法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备案信息,填写备案申报承诺书,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应妥善保存与已提交备案信息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二章 备案程序

第五条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备案范围的,在取得企业名称预核准后,应由全体投资者(或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体发起人,以下简称全体发起人)指定的代表或共同委托的人在营业执照签发前,或由外商投资企业指定的代表或委托的人在营业执照签发后30日内,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在线填报和提交《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申报表》(以下简称《设立申报表》)及相关文件,办理设立备案手续。

第六条 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备案范围的外商投资企业,发生以下变更事项的,应由外商投资企业指定的代表或委托的人在变更事项发生后30日内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在线填报和提交《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申报表》(以下简称《变更申报表》)及相关文件,办理变更备案手续:

(一)外商投资企业基本信息变更,包括名称、注册地址、企业类型、经营期限、投资行业、业务类型、经营范围、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的进口设备减免税范围、注册资本、投资总额、组织机构构成、法定代表人、外商投资企业最终实际控制人信息、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变更;

(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基本信息变更,包括姓名(名称)、国籍/地区或地址(注册地或注册地址)、证照类型及号码、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资金来源地、投资者类型变更;

(三)股权(股份)、合作权益变更;

(四)合并、分立、终止;

(五)外资企业财产权益对外抵押转让;

(六)中外合作企业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

(七)中外合作企业委托经营管理。

其中,合并、分立、减资等事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告的,应当在办理变更备案时说明依法办理公告手续情况。

前述变更事项涉及最高权力机构作出决议的,以外商投资企业最高权力机构作出决议的时间为变更事项的发生时间;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企业变更事项的生效条件另有要求的,以满足相应要求的时间为变更事项的发生时间。

外商投资的上市公司及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可仅在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累计超过5%以及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发生变化时,就投资者基本信息或股份变更事项办理备案手续。

第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办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或变更备案手续,需通过综合管理系统上传提交以下文件:

(一)外商投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材料或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

(二)外商投资企业全体投资者(或全体发起人)或其授权代表签署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申报承诺书》,或外商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署的《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申报承诺书》;

(三)全体投资者(或全体发起人)或外商投资企业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包括授权委托书及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

(四)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或法定代表人委托他人签署相关文件的证明,包括授权委托书及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未委托他人签署相关文件的,无需提供);

(五)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变更事项不涉及投资者基本信息变更的,无需提供);

(六)法定代表人自然人身份证明(变更事项不涉及法定代表人变更的,无需提供)。

前述文件原件为外文的,应同时上传提交中文翻译件,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应确保中文翻译件内容与外文原件内容保持一致。

第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在营业执照签发前已提交备案信息的,如投资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应在营业执照签发后30日内向备案机构就变化情况履行变更备案手续。

第九条 经审批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发生变更,且变更后的外商投资企业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应办理备案手续;完成备案的,其《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同时失效。

第十条 备案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发生的变更事项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应按照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在线提交《设立申报表》或《变更申报表》及相关文件后,备案机构对填报信息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对,并对申报事项是否属于备案范围进行甄别。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备案范围的,备案机构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不属于备案范围的,备案机构应在3个工作日内在线通知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按有关规定办理,并通知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备案机构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填报的信息形式上不完整、不准确,或需要其对经营范围作出进一步说明的,应一次性在线告知其在15个工作日内在线补充提交相关信息。提交补充信息的时间不计入备案机构的备案时限。如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未能在15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信息,备案机构将在线告知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未完成备案。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可就同一设立或变更事项另行提出备案申请,已实施该设立或变更事项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另行提出。

备案机构应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备案结果,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可在综合管理系统中查询备案结果信息。

第十二条 备案完成后,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可凭外商投资企业名称预核准材料(复印件)或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向备案机构领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备案回执》或《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回执》(以下简称《备案回执》)。

第十三条 备案机构出具的《备案回执》载明如下内容:

(一)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已提交设立或变更备案申报材料,且符合形式要求;

(二)备案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或变更事项;

(三)该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或变更事项属于备案范围;

(四)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的进口设备减免税范围。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商务主管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遵守本办法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商务主管部门可采取抽查、根据举报进行检查、根据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的建议和反映的情况进行检查,以及依职权启动检查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

商务主管部门与公安、国有资产、海关、税务、工商、证券、外汇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密切协同配合,加强信息共享。商务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有不属于本部门管理职责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第十五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平规范的要求,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备案编号等随机抽取确定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进行监督检查。抽查结果由商务主管部门通过商务部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予以公示。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存在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的,可以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举报采取书面形式,有明确的被举报人,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商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进行必要的检查。

第十七条 其他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的,可以向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监督检查的建议,商务主管部门接到相关建议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

第十八条 对于未按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备案,或曾有备案不实、对监督检查不予配合、拒不履行商务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记录的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商务主管部门可依职权对其启动检查。

第十九条 商务主管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进行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是否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备案手续;

(二)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所填报的备案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三)是否在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中所列的禁止投资领域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四)是否未经审批在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中所列的限制投资领域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五)是否存在触发国家安全审查的情形;

(六)是否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备案回执》;

(七)是否履行商务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第二十条 检查时,商务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被检查人提供有关材料,被检查人应当如实提供。

第二十一条 商务主管部门实施检查不得妨碍被检查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接受被检查人提供的财物或者服务,不得谋取其他非法利益。

第二十二条 商务主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掌握的反映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诚信状况的信息,应记入商务部外商投资诚信档案系统。其中,对于未按本办法规定进行备案,备案不实,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备案回执》,对监督检查不予配合或拒不履行商务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将相关诚信信息通过商务部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予以公示。

商务部与相关部门共享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的诚信信息。

商务主管部门依据前二款公示或者共享的诚信信息不得含有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国家秘密。

第二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可以查询商务部外商投资诚信档案系统中的自身诚信信息,如认为有关信息记录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可以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修正。经核查属实的,予以修正。

对于违反本办法而产生的不诚信记录,在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改正违法行为、履行相关义务后3年内未再发生违反本办法行为的,商务主管部门应移除该不诚信记录。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能按期履行备案义务,或在进行备案时存在重大遗漏的,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逃避履行备案义务,在进行备案时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误导性或虚假信息,或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备案回执》的,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未经审批在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所列的限制投资领域开展投资经营活动的,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在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所列的禁止投资领域开展投资经营活动的,商务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逃避、拒绝或以其他方式阻挠商务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有关工作人员在备案或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实施前商务主管部门已受理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事项,未完成审批且属于备案范围的,审批程序终止,外商投资企业或其投资者应按照本办法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十条 外商投资事项涉及反垄断审查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外商投资事项涉及国家安全审查的,按相关规定办理。备案机构在办理备案手续或监督检查时认为该外商投资事项可能属于国家安全审查范围,而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未向商务部提出国家安全审查申请的,备案机构应及时告知投资者向商务部提出安全审查申请,并暂停办理相关手续,同时将有关情况报商务部。

第三十二条 投资类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投资性公司、创业投资企业)视同外国投资者,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投资者投资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参照本办法办理。

第三十四条 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仅投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对香港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仅投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对澳门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其公司设立及变更的备案按照《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办理。

第三十五条 商务部于本办法生效前的部门规章及相关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六条 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机构依据本办法第三章和第四章,对本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遵守本办法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商务部公告20xx年第12号)同时废止。

外商投资的定义外商投资,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私人直接投资。 外商投资的投资主体是外商,又称为外国投资者,这里强调的是外国国籍,包括在中国境外、依照其他国家相关法律设立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具有外国国籍的个人;此外,由于历史、政治、法律等原因,外商还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

篇2

近年来,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热度持续不减,外资人民币基金更是随着国际顶级股权投资基金的进入和参与而更加为业内所关注。然而对于人民币基金,特别是外资人民币基金,长期存在法律法规的相对不完善及监管相对不确定的问题。通过对外资人民币基金有关热点问题的法律法规梳理分析,本文将试图为外资人民币基金的设立、运作和管理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意见。

外资人民币基金相关政策

1、全国性的相关规定

外资人民币基金主要包括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关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具体性规定为《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令[2003]第2号)。关于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并无统一的全国性的具体性规定,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等地均颁布了针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设立的地方性规定。同时《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为设立合伙制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2、部分地方性规定

外资人民币基金的主要形式

外资人民币基金主要包括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两种。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可采取非法人制组织形式,也可采取公司制组织形式。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一般采取公司制或合伙制组织形式。外资参与人民币基金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资直接参与设立外资创业投资企业

2、外资间接参与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

3、外资直接参与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

外资人民币基金的出资及结汇

1、外资管理机构对基金的出资结汇

(1)之前的结汇限制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汇综发[2008]142号)142号文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当在政府审批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除另有规定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商务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境内股权投资,其资本金的境内划转应当经外汇局核准后才可办理。根据上述文件规定,外资管理机构外汇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无法用于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的出资。

(2)地方性规定的突破

根据北京市《关于本市开展股权投资基金及其管理企业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试点的暂行办法》(京政办函[2011]16号)第十二条规定,试点基金管理企业可以按相关外汇管理规定向托管银行办理结汇,并将结汇后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所发起的股权投资基金中,试点基金管理企业的结汇金额上限为股权投资基金实际到账金额的(包含累计结汇金额)5%。

根据天津市《关于本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试点工作的暂行办法》(津发改财金[2011]1206号)规定,试点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可以按照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向托管银行办理结汇,并将结汇后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所发起的股权投资企业中,该部分出资不影响所投资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的原有属性。试点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的结汇金额上限为股权投资企业实际到账金额的(包含累计结汇金额)5%。

根据上海市《关于本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沪金融办通[2010]38号)规定,获准试点的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可使用外汇资金对其发起设立的股权投资企业出资,金额不超过所募集资金总额度的5%,该部分出资不影响所投资股权投资企业的原有属性。

虽然之前存在142号文的结汇限制,但上述北京、天津和上海的规定突破了该等限制。

2、外资人民币基金对外投资的结汇

(1)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

根据142号文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进行境内股权投资有关问题的批复》(汇综复[2008]125号)规定,经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可以在经营范围内以外汇资本金进行境内股权投资。在进行上述股权投资时,应由所在地外汇局核准其外汇资本金划转至被投资的企业。根据上述规定,外商投资创业投资对外投资时,可通过被投资企业进行外汇资本金结汇。

(2)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和规范部分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1]45号)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以外汇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用于境内股权投资。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股权投资类外商投资企业以其外汇资本金、境内中资机构以资产变现账户内的外汇资金进行境内股权投资,参照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外汇出资管理原则办理。

(3)QFLP制度突破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均出台了QFLP制度试点,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资质和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参与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在满足相关条件时,该等境外投资者投入的外汇资金可由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直接申请进行结汇。

篇3

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再继续实施单纯鼓励出口的导向政策,而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持谨慎开放的态度。

新《指导目录》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修订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求,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的重要政策措施。对搞好宏观调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将发挥积极作用。

新《指导目录》修订主要涉及五方面内容:

一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新《指导目录》将引导外商投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和基础设施。新《指导目录》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中的522项产品纳入鼓励类中,占《高新目录》条目的88%。

制造业领域,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等产业。民用直升机零部件制造、民用运载火箭设计与制造(中方控股)行业首次出现在鼓励类目录中。

服务业领域,新《指导目录》在全面落实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并减少原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今年12月起,外资以承接服务外包方式从事系统应用管理和维护、信息技术支持管理、银行后台服务、财务结算等外包服务将受鼓励,但“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及房地产中介或经纪公司”均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

同时,对一些国内已经掌握成熟技术、具备较强生产能力的传统制造业不再鼓励外商投资,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条目适用于外商投资项目。

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外商投资资源综合利用,新《指导目录》新增了相关鼓励类条目。对我国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鼓励外商投资。一些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允许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资项目准入。

三是调整单纯鼓励出口的导向政策。针对我国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等新形势,不再继续实施单纯鼓励出口的导向政策。由于2004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条目引起了WTO成员争议,同时结合我国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此次修订取消了该条目。

篇4

一、树立“两个理念”,理清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四个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登记管理机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充分领会“四个统一”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两个理念”,理清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一是树立“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必须全心全意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理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管理机关要落实“四个统一”,就必须牢固树立“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必须全心全意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理念,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工作制度、管理规定等都要体现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切政策有利于发展。一切措施有利于发展,为促进外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树立“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的目标”的理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建立和维护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是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依法监管的落脚点在于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实现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经济安全的目标。外商投资登记管理工作中树立这一理念,有助于处理好依法行政与热情服务的关系、严格把关与提高效率的关系、加强监管与支持发展的关系,也有助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工作和监管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和谐发展。

二、把握“三个切入点”,落实好“四个统一”

“四个统一”为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落实“四个统一”的关键在于把握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的“三个切入点”,在“登记规范”、“服务发展”、“监督管理”上做好文章。

(一)以抓好“登记规范”为切入点,提高登记管理水平

按照“四个统一”的基本要求,登记管理工作必须依法行政,做到依法登记,依法监督,而规范化登记管理是依法行政的保证,也是贯穿于整个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服务、监管每个环节的主线。因此,要落实“四个统一”,首先就应将规范化登记管理工作作为切入点,抓好抓实。

1.规范审批登记的权限。一是严格遵守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授权登记管理办法》,在总局授权的范围内。履行好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管理职责,不越权登记:二是存确保登记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地划分职责权限,推行“一审一核制”,使登记管理工作的效能最大化。

2.规范登记审批程序。一是严格遵守外资三法、《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对于有审批要求的项目,不搞无审批程序登记:二是规范受理、审查和决定程序。落实好国家工商总局的《企业登记程序规定》,规范使用5种通知书和3种登记决定的出具时限和出具方式,把《行政许可法》中的审批程序要求落到了实处。

3.规范企业名称登记。实行集中查询,统一核准登记,将企业名称登记纳入规范化管理,有效避免名称多头审批。减少名称问题引起的企业纠纷。

4.规范登记材料的提交。登记审查“把好关”:一是把好登记材料质量关。严格执行国家工商工商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登记申请材料及格式规范)的通知》的规定,提交的申请材料必须合法、齐全、规范和有效。二是把好前置审批关。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不得随意增加或者减少审批项目。凡是前置审批有有效期的,必须当即通知企业,在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的对应项目后加括号标明有效期限,并将前置审批的有效期限录入综合业务系统中的警示信息。三是把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的特殊政策关。执行国家工商总局的《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深刻理解《解读》精神实质,重点把握好投资主体、权力机构、公司章程的议事规则等材料的审查。

5.规范企业经济户口管理。一是建立市、县级局、工商所三级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户口”制度,实现“经济户口”档案电子化、网络化、常态化;二是三级系统都应能够借助经济户口管理网络,做到辖区内外商投资企业的信用分类和风险度分级,使“经济户口”真正由静态管理向静态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6.规范监督检查。一是严格办案程序,坚持办案标准,从立案、调查、审批、听证告知送达、处罚决定书制作及送达、归档等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把外商投资企业监督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执行《企业年检管理办法》,严格年检程序,严格年检标准,不断探索网上年检工作,推进网上年检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以抓好“服务发展”为切入点,支持外资经济健康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工商的具体表现,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投资主体创造快速、便捷的市场准入条件,是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机关永恒的主题,“四个统一”的核心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以抓好“服务发展”为切入点,是落实“四个统一”的有效途径。

1.建立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服务发展新模式。搞好服务发展工作首先要以建立、完善服务制度为基础。要继续在政务公开、登记管理、服务承诺、信用警示、文明服务等方面落实“政务公示”、“首办责任”、“一审一核”、“工作AB角”、“行政提醒”、“延时服务”、“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制度,并不断探索深层次的服务模式,努力做到服务“零距离”、“无间隙”。提速增效,便民利企。

2.突出窗口文明建设,提升工商部门的社会形象。登记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登记展示形象的窗口。因此,落实“四个统一”就必须把窗口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一是窗口建设标准要统一。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窗口建设基本标准、统一窗口政务公开公示标准、统一窗口工作流程标准,统一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行为标准、统一窗口环境标准,使窗口建设目标明确,要求规范,为树立窗口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制度要完善。应制定责任追究制度,使文明窗口五个统一标准落到实处。窗口工作

人员的举止言行始终处于监督之下,谁出现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哪级出现了问题就追究哪级的责任。三是考核要加强。登记窗口应实行岗位责任制百分考核办法,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工作考核,使窗口各项工作制度得到贯彻执行,促进登记窗口的文明建设,

3.注重登记管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利用,不断拓宽服务发展的领域。登记管理机关掌握着企业登记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对政府决策、保护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登记管理工作服务于经济发展,要注重登记管理信息资源的社会利用,不断拓宽服务发展领域。要发挥好外资登记管理数据库的作用,配合好国家工商总局的建立全国外资登记管理数据检测系统的工作,及时掌握各种类型外资企业市场准入及准入后的动态情况。积极为政府决策、信用监督和公众利益服务。

(三)以抓好“监督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公平公正的外资市场秩序

“四个统一”以“监管”贯穿于始终,达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和“执法”相统一,纲举目张。因此,落实“四个统一”,也必须以监督管理为切入点来开展工作。一是建立“经济户口”信用分类、风险分级、警示信息、重点经营区域的“四位一体”监督系统,重点通过强化预警信息,实现监管关口前移,全方位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二是以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为主要监管方向,通过强化出资监管,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三是注重监管与维权相结合,充分发挥“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的工商执法体制的优势,制止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行为,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篇5

1、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信息资源不够充分,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程序,而目前在我国,纳税机关在纳税过程中,在内部的纳税管理以及纳税机关上下管理级别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无论是纳税机关的内部,还是纳税机关与其他部门如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之间,都缺乏必要的信息分享,导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实用效率低下。

信息资源不够充分,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大多数都是民营的私人企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往往财务不健全,而且其提供的信息也容易失真,导致在对外商投资的纳税评估中的信息不准,数量上也不达标,信息质量不高。

2、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依据不够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商进驻到中国来投资办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其纳税评估的法律体系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1)目前,我国颁布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节,还没有对纳税评估做出具体的,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也没有直接确立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导致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始终没有上升到法律环境中。

(2)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中,对相关信息的调查和核实还缺乏必要的法律程序。从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纳税评估的法律环境分析来看,我国虽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然还没有对相关部门以什么程序,如何调查等问题做出必要的,详细的说明,导致在对其纳税评估中,程序混乱,个人行为缺乏制度约束,弹性较大。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后的结果处理中,尚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多数只是针对纳税评估过程中的规定,而对其评估结果的处理的法律法规则较少,导致结果处理无法可依,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反馈和纳税评估工作的改进。

3、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时,是按照相应的纳税指标来进行的,而这些评估指标则是通过对纳税评估的测算而形成的,这种具体的测算主要是测算行业的内平均值,进而对纳税评估的测算结果和行业峰值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我国现有的纳税评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纳税评估规定了评估指标,事实上,这些指标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些指标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纳税评估的结果。因此,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还有待完善。

二、外商投资纳税评估的对策

针对前面提到的关于外商投资纳税评估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看法和对策。

1、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依赖于信息资源。因此,要想得到准确真实的评估结构和评估信息,就必须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纳税机关内部个层级,各部门要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纳税机关和其他部门如国税、地税以及银行等部门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内外结合,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性。

2、提高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的信息获取还不够,从数量上来说还不达标,另外,评估信息从质量上来看,也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必须加强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建设,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3、完善法律依据

首先,确立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作出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给予准确的说明。其次,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之上,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对评估信息的调查和审核提供一个适当的法律法规环境,保证相关部门在对有关信息进行调查审核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最后还要颁布相应的法律,对相应的纳税评估结果的处理作出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要做到有法可依。

4、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

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是一句一定的指标来进行的,因此,一个纳税评估结果准确与否,就必须依赖于指标的完善度和准确度。完善评估指标,就要求加强对纳税评估的测算,完善纳税评估测算方法;由于行业峰值是一个变动值,因此,在完善指标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对行业峰值的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各因素,局部与整体的结合,弥补指标的缺陷,做到纳税评估的真实有效。

5、提高纳税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其工作还是依赖于纳税评估工作人员,因此,该工作的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

6、建立和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的监督体系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评估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一方面,纳税机关内部要加强监督体制的建设,做好内容人员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企业与纳税机关,纳税机关与其他部门如银行部门、工商部门等加强交流,共享信息,相互监督,保证对外商投资评估工作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篇6

从1998年至2005年,除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1999年出现降幅外,中国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总体呈增长趋势,增幅分别为234.74%和28.75%。2001――2005年合同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0.9%、19.6%、39.03%、33.38%、13.64%,实际利用外资额增幅分别15.1%、12.5%、1.44%、13.32%、5.24%。总体来看,入世后四年合同外资增幅先增后减,而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波动较大,总体趋减,2003年是近五年外资到资情况最差的一年。

图11979――2005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和金额

金额单位:亿美元

注:由于2005年12月的合同外资额数据缺乏,故以1――11月的合同外资额与本年的12月实 际利用外资额之和作为2005年合同外资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投资指南fdi.省略

(一)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分析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占全部外资的70.22%。截止2004年对中国投资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香港、部分自由港、美国、日本、台湾省、维尔京群岛、韩国、新加坡、英国、德国。其中来源于香港地区和台湾省的实际投资比重高达50.03%,而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投资分别为:美国8.54%、日本8.33%、英国2.18%、德国1.76%,这4个国家合计为20.81%,表现出发达国家对中国投资比重偏低,尤其是欧盟比重偏低的特征。2005年这一特征进一步强化,美国降为第五位次,实际投资额同比下降22.32%,欧盟仅有德国进入前十名。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资金额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84.40%。

图2截止2004年外资对中国投资前10位国家或地区

金额单位:亿万美元

注:按实际利用外资额排序。

资料来源:同上

(二)外商投资方式结构分析

1998年以前,中国吸引外商投资方式中,主要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种方式。其中,中外合资经营的项目数所占的比重为53.25%,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比重为42.91%,比外商独资经营相应比重34.22%和36.97%分别高出19.03%和5.94%。但从1998年以来,外商独资经营的合同外资额的比重开始超过中外合资经营方式。

2001――2004年,在以上六种投资方式中,外商独资方式不论合同额还是实际投资额均呈增长趋势,明显快于其他投资方式的发展。2003年其占合同外资额比重高达70.92%,占实际投资额的比重为62.39%。这表明外商更趋向选择有利于自身控制权实现的方式,在中国市场上外商独资控股趋势明显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来外商在中国投资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一些跨国公司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依托其在技术、资金、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将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形式,对我国企业进行资产收购或股权收购。

(三)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二次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一直在60%――70%的水平,对第一产业投资的比重很低,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也相对偏低。2002――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第一产业分别为1.95%、1.87%、1.84%,第二产业各为73.48%、74.22%、74.98%,第三产业依次为24.57%、23.91%、23.18%,第二产业仍高达近3/4的比重,农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足1/4。这说明我国在对外开放和利用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制造业开放度较高并且优惠措施力度较大,入世后服务业开放领域扩大,但仍有相当多的部门还限制甚至禁止外资进入,总体市场环境也对外商投资服务业形成了较多限制。因此入世四年多,虽然外商对中国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产业结构并未出现重大转折性变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局限。

表1截止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金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上

(四)外商投资地区结构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中国利用外资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这比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更为突出。1993年以前,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占全国的90%以上,1993年以后基本维持在87%左右。在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明确的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但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在全国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化,反而有所下降。入世后的2002――2004年,三个地区吸收外资的比重仍没有大的改观,东部地区依然是主要地区,但中西部,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吸收外资非常快,外商投资出现向中西部增加投资的趋向。

二、后过渡期中国利用FDI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有效引导外资来源多元化

《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显示,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从来源结构看,大多数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中小投资,而要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诸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等问题,更多的是需要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跨国公司的介入。来自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已经在世界直接投资中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在中国只占较小的比例。入世后,一是要认真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二是要创造和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外商投资法制建设,提高投资政策法规的透明度,按WTO原则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完善资本市场,并逐步对外开放,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和能源、交通、通讯等硬环境,保障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有序进行。

(二)积极利用新的外商投资方式

传统的吸收外资方式,如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不但降低了引资效率和引资质量,而且增加了外资进入成本。而跨国并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相对新建项目而言,跨国并购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东道国的战略资产,投资周期短,并且可以迅速渗透到东道国市场。入世后,跨国并购必然是国际资本对中国投资的一种趋势,也将是我国利用外资主要的新形式。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为外商并购投资提供政策、法律、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有利条件,鼓励外商以并购的方式投资。

(三)合理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抓住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引导外商投资流向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目标趋向一致。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把握科技作为转化的枢纽,以市场为基本导向,并发挥出比较优势。利用外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引导、鼓励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确保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在引导外商投资上需要树立农业的产业观,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的产业特性来规范、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行为,避免人为破坏农业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尽量创造条件促进外商投资项目开发的系列化。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与发展重点,确定政策的优惠程度。特别是对于作为农业产业链基础的种植业部分,因为其投资最多,风险最大,利润率最低,因此在吸引外商投资时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

2.引导外商适当降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外商投资过热加重了三次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因此需要国家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的改变:一是要限制外商对低水平加工业投资的增长,鼓励外商加大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投资,注重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二是要利用外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鼓励我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通过产品配套、技术传递和其它生产要素的交换,建立新型战略联盟,以外商投资企业带动我国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根据已经确定的主导产业群范围,加快对国外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提高主导产业的技术层次,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引导国内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配套网络,沟通主导产业与国际高新产业技术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对于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我国应鼓励和引导外资进入第三产业,采取梯度政策,适度增加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以逐渐加速这些产业的发展;稳步增加对金融、商业、物流业、旅游业、会展、社会服务业、餐饮业等方面的投资,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我国多数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大这些行业的外商投资规模,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并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

(四)有效调整外商投资地区结构

篇7

关键词:外商投资 公司法 缺陷 冲突 改革

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缺陷

1、立法导向失误

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以企业为本位进行立法,这种立法导向并不科学,导致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在相当多的问题上产生冲突,不利于法律的施行。主要表现在:

(1)资本的缴付

世界各国关于公司资本的缴付有两种立法体例:一种是“实缴资本制”,另一种是“认缴资本制”。前者指公司的资本必须规定于章程并经全部认足缴清才得以成立公司的制度;后者指公司的资本记载于章程并在登记机关注册,但设立时只需缴足其中一部分公司即可成立,其余部分根据需要并依法律规定分期缴足。这两种制度利弊相左,前者强调资本的充实,有利于安全,但往往有过于呆板僵化之嫌,不利于公司的设立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而后者注重效率,以灵活见长,但却不利于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

(2)公司资本的减少

在此问题上外商投资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规定也是截然对立。资本的扩张固然是企业发展的追求和主流,但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企业有时也面临减少资本的需要。《公司法》规定公司依法定决策程序并履行相应的通知和公告义务后,即可减少注册资本;外商投资企业法对减资基本持否定态度

(3)出资额的转让。外商投资企业法和《公司法》在此问题上的规定也是宽严不一。《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股东向股东之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反之则视为同意转让;至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转让就更加自由,股东转让股份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合资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合营一方向第三方转让其股份,必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合营他方不同意的,也不承担购买义务。

2、结构混乱,顾此失彼

外商投资企业法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资企业分别立法,这种立法思路缺乏科学的标准,导致三部法律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重叠。为了节省立法资源,对于相似的问题往往又采用“准用”的立法技术,这种作法既不严肃,又往往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实非万全之策。此外,在本应统一规定的一些问题上,三部法律往往又规定各异,不利于法律的遵行。分述如下:企业形式的采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4条规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19条规定,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以为其他责任形式;《合作法实施细则》第14条规定,合作企业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为有限责任公司。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法对三种企业分别进行立法的标准并不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因为这三种企业均可以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即使是作为“契约性合营企业”的合作企业也可以采取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典型的“股份式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反映出立法指导思想的混乱。

3、立法技术不成熟,有悖科学

就立法技术和立法用语而言,外商投资企业法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合营企业”来指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即是一例。我们知道,合营企业可分为股份式合营企业和契约式合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应归入股份式合营企业,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契约式合营企业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说,“合营企业”是上位概念,“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是下位概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合营企业”的用法显属不当。此外,外商投资企业法对于三种企业设立审批期限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对于中外合资企业是三个月(《合资法实施条例》第10条),中外合作企业是45天(《合作法实施细则》第7条),外资企业为90天(《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12条)。 对中外合作企业规定较短的审批期限其意不难理解,但对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审批期限却分别使用“三个月”和“90天”这两个严格上讲法律意义并不相同的用语,纯属立法用语择取的随意。

二、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法律冲突

外商投资企业本是一类法律性质多样化的企业组织,除其中的合资企业属于确定无疑的有限公司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既可能采取法人型的有限公司形式,也可能采取非法人型的其他企业形式。外商投资企业与公司之间的这种互相交叉关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则是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之间的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即对于一个有限公司性质的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其设立、组织机构及其活动,到底遵循外商投资企业法,还是公司法?

在此问题上,尽管《公司法》第18条作了协调性的原则规定,即:“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本法;有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它们之间的冲突。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法本身的先天不足,其原已存在的问题在公司法颁行后也暴露的更加突出:

1、法律适用对象的冲突

公司法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公司法,但何为“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合资企业肯定属于此类没有疑义,但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究竟哪些属于有限公司,迄今却没有更清晰的标准。有限公司的基本法律特征是它具有法人资格,那么又如何确定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法人资格呢?

在此问题上,《民法通则》第41条的规定自该法颁布以来,就是一个看起来清楚、实际上极为模糊的条文。它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这里首先将外商投资企业分为具有法人资格和没有法人资格的二类,而区别的标准则是是否具备法人条件。如果法定法人条件比较严格和具体的话,也许这一标准可以真正地将外商投资企业作实质性的划分。然而,民法通则所确定的法人条件却是较为宽松和抽象的。它要求的条件不过是: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毫无疑问,规定法人条件的目的是为了将法人与非法人加以区别,然而,依据上述的法人条件,却很难实现这一立法目的。事实上,非法人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同样也需要依法成立,财产条件同样也有必要,甚至数额超过法人企业的财产,而且也当然应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这三个条件并不成为它们区别于法人企业的标志。至于第四个条件一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是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的根本差异,但这一差异究竟是因某一企业已取得或意欲取得法人资格而确定自己承担独立责任,还是因其客观上具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而产生,换言之,独立的责任,到底是一种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假如是一种主观条件的话,那么企业是否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就是设立者的一种纯主观的选择,如此而言,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考虑,恐怕没有多少企业的设立者愿意选择企业的非独立责任,即投资者的无限连带责任,而只会选择企业独立责任和投资者的有限责任。假如独立民事责任是一种客观条件的话,那么这种抽象的条件根本不具有衡量企业责任能力的作用,撇开法律的强制规定,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同样也可以以其营业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这种独立能力的强弱实在不取决于它是独资、合伙,还是法人。因此,无论把独立责任作为主观条件,还是作为客观条件,都难以成为界定企业法人资格的惟一的标准。

2、法律规则的冲突。

将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法律规则加以综合比较,可以归为以下三种情况:

(1)二者的法律规定完全相同或类似

由外商投资企业与公司的交叉关系所决定,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存在着与公司法完全相同或类似的规定。如合资企业法和公司法中关于合资方式或股东出资形式的规定、关于股东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的规定、关于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规定。然而,这种情况在合资企业法中为数不多而在合作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中则更为少见。

(2)二者对同样法律事项作出不同的法律规定

这种情况构成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和公司法相互关系的主要特点。在关于企业或公司的设立制度、资本制度和组织机构以及清算、解散制度的规定中虽然二者所规范的法律事项是基本相同的,但其各自的规范内容却大不相同。如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需要主管部门的批准,而公司法则没有关于批准程序的规定。同样是董事会,外商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与公司的董事会职权并不完全相同。

(3)二者又各有自己的特定事项和内容

这些事项和内容为外商投资企业法或公司法所独有。如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关于合资合同、合作合同的规定、关于外国合营者投资比例的规定、关于设立合资企业的行业限制的规定、关于外汇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的规定等,这些在公司法中都没有、也没有必要予以规定。反过来,公司法中也有许多外商投资企业法中不曾有的内容。如有限公司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无形资产出资比例限制的规定、股东出资验资及出资证明书的规定、股东会、监事会的设置、经理的具体职权等。

上述三方面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法律规则适用上的冲突。虽然公司法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适用公司法,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但何谓“另有特别规定”,以上三种情况中,在第二种情况下,对同样法律事项作出不同法律规定时,可以理解为“另有特别规定”。但在第三种情况下,对于公司法有规定而外商投资企业法未予涉及的内容是否也同样理解为“另有特别规定”。比如,公司法规定了股东会、监事会的设置,而外商投资企业法中没有涉及,公司法规定了最低资本额,而外商投资企业法中亦无要求,这些是否都属于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特别规定。

如果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公司法中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就都成了“特别规定”,如果这样,所谓的“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适用公司法”的原则性规定岂不成了空话,公司法中哪里还有可以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内容。反之,如果不把上述情况看作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特别规定”而适用公司法,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也要设股东会、监事会,也要实行最低资本额制度,也要给合营者签发“出资证明书”,这显然又走到了另一个荒唐的地步。然而这却正是公司法的冲突条款所带来的两难结果。由此看来,公司法的冲突条款表面看来似乎解决了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冲突,而实际上这种冲突依然存在,解决这一冲突靠这一简单的条文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三、外商投资企业法的改革

1、双轨并行

外商投资企业法的自成体系及其与公司法的前后倒置,当然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比较单一,企业形式基本就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数不多的经济法律法规,也基本上是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制定的,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适用不同的企业法。因而,作为新兴的外商投资企业,无法与既有的企业形式对号人座,一开始就不得已走上了一条独立于内资企业立法的路子,除了三部完整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之外,还分别制定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会计、财务、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会、外汇收支管理等专门性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形成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并行的格局,并非企业法科学体系建构的要求,也非立法机构的刻意安排,而完全是顺应当时吸引外资和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法律调整的迫切需要,其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第一,在企业形态上,当时内资企业中尚无典型的、为外商投资企业所采用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是三种外商投资企业形式催生了三部外商投资企业法;第二,为吸引外资,从公司的设立到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的确需要建立和实行一套外商投资企业特有的制度和规则,如可行性论证与合资合同、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出资的分期交纳、董事会的单一管理等。虽然这一立法的历史进程背离了按部就班的立法逻辑,但它又是无奈的权益安排,是不得已的立法选择,时势造法,是谓这一历史过程的真实写照。

其实,有违立法逻辑和顺序的又何止外商投资企业法,整个中国企业立法走过的都是一条崎岖、异常的道路。中国的企业立法从来就不是在明确界定企业法律形态和类型的基础上,沿着先普通法再特别法,先高位阶法再低位阶法,先法律、法规再规章、规则的立法轨迹推进。相反,由于追随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应对社会急剧变革中的各种企业法律问题,中国企业立法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间,曾一直处于概念和分类不明确、调整范围不全面、体系和内容不完备、性质和效力不统一以及相互之间不协调的混乱状态,企业立法的交叉与重复、缺陷与空白、矛盾与冲突同时并存。而导致此种状态的原因除缺乏通盘考虑的立法热情和唯领导意志是听的主观随意以及狭隘的部门意识和利益之外,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企业立法一直未能确定中国自己的企业法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企业分类标准和形成企业立法完整、科学的体系。在如此的立法背景之下,外商投资企业法先行于公司法并与之长期双轨并行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

2、公司法的统一

公司法的统一性首先源自于其组织法的基本属性。公司法属于商事法中的商事主体法或商业组织法,是对公司这种企业组织的设立和终止、组织机构及其活动范围、活动规则等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的法律规范。组织法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公司法制度的统一性要求,决定了一国之内的相同的公司形式应适用同样的公司规范予以调整。这种统一性又是作为企业法律形态立法的共同性要求,企业法律形态的确定就是从企业立法的任务出发,选择最具有立法意义的分类标准,以有限的形式理顺众多的企业组织关系,将其抽象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若干法律形态,并统一适用于所有的企业组织。公司是企业法律形态中最为普遍而重要的一种,公司法是对各种公司组织进行一体调整的法律规范,各种以股东出资方式设立、采取股权结构、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组织都属于公司,都应受公司法的调整,现代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在商事领域的表现之一就是公司法的统一性。

促进投资、交易便利和保护交易安全是公司法统一性的又根据公司的性质和形式是公司基本法律地位的标志和公司内外法律关系的综合性反映,是商事活动中当事人作出相互了解和商业判断的基本依据。以统一规则对公司进行的法律调整,将使各种不同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内外关系在类型化的基础上规范化和格式化,使公司的投资者或设立者只需从法定的类型中作出对号人座的选择,而免去了公司关系自我设计以及为此而彼此防范和讨价还价的烦累和矛盾。使公司的交易者从公司的类型和既定的公司法规则中一望而知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等,而免去了不同的交易者个别进行的、复杂而艰难的一般商业审查和信用判断。

使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遵循最起码的行为规则,无论在正常的营业活动中,还是在减资、合并、分立、终汁等特殊情况下,都能提供给外部当事人尤其是公司的债权人以最低限度的保障,防范可能发生的商业风险。这一切消除的不仅是商事主体的心理疑虑,更是许多具体商业行为的实际障碍,它使得投资和交易行为更为顺畅、便利、快捷和高效,商事交易更为安全、可靠,社会经济更为有序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曾东红,宋佑光.论有限责任公司僵局及其应对[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3).

[2] 李泫永,官欣荣.公司僵局与司法救济[J].法学,2004(4).

篇8

第二条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含外商投资技术改造项目,下同)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项目备案管理。

(一)符合国家和省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属国家鼓励、允许和限制类项目;

(三)项目资金为企业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含国内银行贷款,不含财政预算内资金和国家外债资金);

(四)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国家规定的省级审批限额以内的技改项目:即国内投资项目,能源、交通、基础原材料工业项目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下,加工业项目投资总额3000万元以下;外商投资技术改造项目,允许类外商投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鼓励类需要国家综合平衡建设条件的外商投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建设条件的外商投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

第三条凡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专项计划(指国家、省财政性资金支持的专项计划)项目以及国家与省政府规定需报批的项目,仍按国家和省规定程序报批。

第四条项目备案由省、市(含计划单列市,下同)经贸委(局)实行两级管理。符合第二条规定的项目投资总额1000万元及以上或总用汇100万美元及以上的技术改造内资项目、1000万美元及以上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技术改造项目由省经贸委进行登记备案;符合第二条规定的项目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下或总用汇100万美元以下技术改造内资项目,1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允许类外商投资技术改造项目,由省经贸委授权各市经贸委(局)按本办法实施备案管理。

第五条属于省经贸委备案范围内的项目,在项目开工前,国内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需分别如实填写《国内投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申请表》和《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申请表》,由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项目单位公章(拟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由筹建各方法定代表人签字),经所在地市经贸委(局)(省属单位企业报其主管部门)核实并盖章后报省经贸委。省经贸委收到《国内投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申请表》或《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申请表》及有关材料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对符合备案条件的项目出具《国内投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通知书》和《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通知书》;对不符合备案条件的项目不予登记备案,并以书面形式通知项目实施单位。各市经贸委(局)备案范围内的项目由各市参照本办法办理备案手续。

有关材料是指:(1)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备案前需办理审核或核准手续的项目,备案时需出具有效的审批或核准证明;(2)已办理过项目备案手续的企业在申报备案新的项目时,需提供已备案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3)项目拟采用的引进设备及国产设备清单;(4)企业有效的营业执照副本及其复印件(副本作核查之用,核查后退企业);(5)外商投资技改项目还需提供合资、合作意向书或协议书、资信及法定代表人材料;(6)备案管理机关或企业认为必要的其他说明材料。

第六条备案项目在有效期内如发生重大调整,应按备案规定重新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由备案管理机关收回原备案项目通知书,予以销号。

重大调整是指:项目产品方案发生重大变化;项目建设内容发生重大调整;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调整幅度超过原备案投资预算10%以上。

第七条符合第二条规定的技术改造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省经贸、银行、建设、国土、环保、税务、海关和安监等部门按原规定需根据项目批复办理相关手续的,现改为根据技术改造项目备案通知书办理相关手续,未经备案的项目,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条凡符合登记备案条件并有引进设备和技术的项目,在得到省经贸委出具的技术改造项目备案通知书并最终确定设备选型后,通过当地经贸委向省经贸委转报《进口设备申请表》,省经贸委审查同意后,出具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和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清单,并在清单上根据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标注编号、加盖公章。项目单位凭省经贸委出具的技术改造项目备案通知书、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清单、技术改造项目确认书到海关办理进口设备的征免税手续(省经贸委出具的技术改造项目备案通知书等同于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第九条省经贸委将定期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和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并做好备案项目的统计、汇总、分析以及投资信息的工作;各市也要加强对市级备案项目的信息汇总与分析工作。

第十条项目实施单位应在备案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或决定停止实施的当季,及时到所在市经贸委(局)报送技术改造备案项目进展情况表,所在市经委(局)负责备案项目实施情况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第十一条省经贸委将加强对已备案项目的监督检查,对在项目备案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及相关人员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篇9

关键词:外资;负面影响;对策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一方面,也要正视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鉴于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外资利用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正当其时。

一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积累,国内资金状况已有改革初期的极度匮乏转为充裕,而由于国内政策对外资的众多优惠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扭曲了外商投资实际收益率,客观上对国内流动性过剩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二是国内经济体制已经成功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的自主活力已经完全激发出来;三是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学习,国内企业已经基本适应国际国内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已经基本完成同国际的接轨,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下阶段的利用外资应该“用其长,弃其短”。

一、外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内外商投资企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外商投资较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统计数据表明,外资主要集中于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或技术程度不高的一般加工业,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金属制品、家具制造行业占五成以上。与目前国内民营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比较明显。

(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高。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来源国过于集中,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造成我国出口增长甚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少数国家,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风险。

(三)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一方面,除了房地产项目,单个项目平均资本金规模很低;另一方面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利润较高、投机成分相对较高的房地产业及与房地产行业关联较高的住宿酒店业,占70%以上,金融、IT、管理咨询、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水平不高,短期内又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不利于涉外经济增长方式

(四)外资对财政收入的相对贡献不高。据统计测算,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税率只有11%左右甚至更低,随着外商投资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上升,税收优惠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部分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的转移定价手段也加剧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企业通过提高进口设备与配件价格,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导致出现“明亏实赢”的情况。

二、政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外资优势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要利用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研发、利用方面的优势,利用外资在高端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鼓励外资扩大在高新技术产业、设计研发、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投资比重,鼓励外资扩大在节能降耗产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比重,逐步拓展外资在我国的产业梯次空间,同时舒缓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要改变以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的招商思路。要逐步取消原先给与外资的多项超国民待遇,在税收、土地、劳资等政策方面,总体上要做到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要通过努力提高国内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加政策透明度,完善市场投资经营环境,优化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增加商务工作、生活便利性等,提高国内投资、商务活动的国际化水平,凭借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扩大投资。

(三)改善生产要素供给与利用政策。利用外资要走既注重改善要素供给、更注重要素集约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调整目前的要素供给、利用政策,降低要素消耗,建立节地、节水、节油、节电与节约原材料等方面的行业准入标准,加大土地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逐步淘汰产出率低、占地多、层次低的产业,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

篇10

第一条为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与个人(以下简称外商),以及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业(以外商代称)来我市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外商可以以资金、机器设备或其它物料、专有技术、工业产权等作为投资,来本市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条鼓励外商向下列领域(以下简称鼓励类项目)投资:

㈠市场前景好、无污染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产业;

㈡高新技术产业;

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㈣出口创汇的产业;

㈤能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

㈥重大基础类、公益类产业或项目;

㈦属于国家、省和本市鼓励发展的其它产业或项目。

第二章税收财政优惠

第四条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㈠在襄市经营期10年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在襄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的高新技术型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家“两免三减半”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㈡对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企业当年产品产值70%以上的,继续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已经按15%的税率征税的,可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㈢对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㈣对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期满后,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至30%的企业所得税。

㈤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商将其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以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以此为资本,在本市投资举办其它外资投资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的40%。外商将其从企业取得的利润再投资、扩建产品出口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第五条外商投资企业在享受规定的免征和减征企业所得税期间,免征地方所得税。规定的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对产品出口型和技术先进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可继续免征地方所得税9年;属投资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开发性农业和社会发展事业,以及通过利用、改造现有生产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或独资经营的,继续免征地方所得税6年;其它外商投资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3年。地方所得税免征期满后可继续申请免征。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短于上述年限的,地方所得税的免征以经营期为限。

第六条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将其从企业分得的利润汇出境外的,免征汇出额的所得税。

第七条外商投资企业在其投资总额内进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流转税。

第八条年1月1日后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退还或免征增值税、消费税的待遇。

第九条新(改、扩)建鼓励类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从投产之日起,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年内全部奖励给企业;第3至5年内,奖励留成部分的50%;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或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和其它重点扶持的项目,可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更加优惠的奖励政策。

第三章规费和服务性收费优惠

第十条外商投资鼓励类项目,在立项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行政性规费市级留成部分一律免收。

第十一条外商投资企业在立项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勘察测量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土地测绘费、资产评估费等服务性收费,其收费标准均不得超过规定标准的下限。

第四章用地优惠

第十二条外商投资鼓励类项目用地,由开发区管委会和工业区所在区政府依照城市规划,实行统一征用,统一拆迁补偿,统一开发。

严格控制生产用地的征地成本。其中:汽车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市区其它工业区(不包括城市建成区内的零星用地)控制在7万元以内(其中征地补偿安置费不超过3万元);张湾地区控制在5万元以内(其中征地补偿安置费不超过2万元)。

新(改、扩)鼓励类项目,投资(不含收购性投入、流动资金投入和生活设施建设投入,下同)100万美元以上或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使用开发区和其它工业区土地的,免收生产用地的土地出让金,并在严格控制征地成本的基础上,对生产用地按下列标准给予补贴:

㈠投资300万美元以上或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每亩补贴1万元人民币;

㈡投资500万美元以上或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每亩补贴2万元人民币;

㈢投资800万美元以上或8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每亩补贴3万元人民币;

㈣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或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对100亩生产用地的征地成本实行全额补贴;

㈤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或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另行商定更加优惠的征地补贴标准。

第十三条外商投资企业也可以以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投资100万美元以上或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根据不同项目和区域,免收土地租金5至15年。

第十四条凡外商投资开发国有荒地、荒坡、荒山、荒水、滩涂等或投资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兴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引进现代化耕种技术或新品种等项目,在10年内(含建设期)免收场地使用费。10年后,按农业用地的优惠价格收取场地使用费。

第五章投资服务

第十五条加强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为外商提供优质、快捷、便利、周到、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外商投资企业所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窗口,实行承诺代办制,凡我市具有审批权的项目,所有手续由行政服务中心在3至5个工作日办结。

第十六条实行投资项目领导联系制度。根据外商意愿,对一次性投资500万美元以上或5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项目,确定1名市、区领导负责该项目协调工作,负责督促落实优惠政策,协调处理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