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的解决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纠纷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纠纷的解决办法

篇1

一、部门职责

(一)医疗机构

负责医疗纠纷的协商解决。发生医疗纠纷时,应主动与患方沟通,防止事态扩大;研究制定解决方案,自行与患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问题的,应及时向区卫生局报告。

(二)卫生局

负责重大医疗纠纷的行政调处。

(三)公安分局

及时制止医患双方过激行为,协助卫生局做好行政调处工作。负责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

二、现场处置

(一)医疗机构

1.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在患方在场情况下迅速封存医疗文件、相关器械和药品等实物,妥善保管,以备检验和鉴定;立即将死亡患者的尸体移离医疗区,并妥善保存。

2.指定专人与患方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办法。首先由病区(科室)负责人与患方进行沟通,如协商难以解决纠纷,应及时向负责纠纷处理的职能科室报告,由其出面协商;职能科室仍不能解决,应及时向院方负责人报告,由其出面协商;院方负责人协商解决无效的,则由院方负责人告知患方通过行政调解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3.在医患双方协商未果情况下,向区卫生局提出书面行政调解申请。医院不得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报告制度,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报告相关信息。

4.出现患方停尸、摆放花圈、设置横幅标语、堵塞交通、欧打医务人员、抢夺病例资料、损坏财物等扰乱正常医疗秩序行为时,医院应立即向辖区公安机关报警。

(二)卫生局

1.接到重大医疗纠纷报告时,应立即派人到达现场,组织调处。

2.及时调查了解纠纷情况,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纠纷。

3.对医患双方任何一方拒不服从行政调处,也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且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应及时向区政府报告情况。

4.负责对医疗纠纷的上报和信息工作。

(三)公安分局

1.当接到医疗机构报案时,应根据情况组织相应警力,立即到达现场维持秩序,保护医患双方人身与财产安全。

2.当患方有下列行为时,公安分局应及时采取措施,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1)在医疗区域或医院门口停尸的,立即劝其移离。如不配合,应指挥医院工作人员强行将尸体移到医院太平间或殡仪馆,如发生攻击干扰,可对其采取相应措施。

(2)抢夺医疗文件、欧打医务人员、损坏医疗设备和其它财物的,应立即制止,对不听劝阻的,可对当事人采取相应措施。

(3)在医院门口或医疗区摆放花圈、设置横幅标语的,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聚集人员堵塞医疗办公区通道的,应劝其离开,对不听劝阻者,采取相应措施。

三、长效管理

1.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2.在医疗纠纷行政调处时,区卫生局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医政股为职能科室,负责医疗纠纷处理的接待和现场调处。卫生局要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

3.公安分局负责维护医疗机构正常治安秩序。要在二级医院设立警务室和警务点,负责维护正常秩序,打击扰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

4.司法局负责牵头成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并专门设立“医患纠纷调解中心”,负责调处医患纠纷。

5.医患双方自行协调不成,且对卫生局调处不服,可共同委托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也可通过法律途径向人民法院提讼。人民法院在涉医民事案件审判中,要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加强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区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的“区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在区卫生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派一名联络员参与办公室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医疗机构成立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领导小组,医院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各相关科室参与。二级医院要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一级医院要明确专人负责。

2.加强配合。各部门要把医疗纠纷处理工作作为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宿豫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履行职责,齐抓共管;要加强信息沟通,在医疗纠纷现场处理工作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医患双方工作。

3.重视舆论导向。新闻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对医疗纠纷的报道要慎重处理,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实,不得相关信息。

篇2

    那么这种被看好的新形式究竟“卡”在哪里呢?大众保险公司负责人丁邦宁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结”不在险种,而是机制。日前,该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据悉,该声音在保险业很具代表性。

    承保医疗险必亏无疑?

    医疗责任险一直被看做是将医院和患者从痛苦、烦人的医疗纠纷中解救出来的一剂良方,不可否认卫生局此次招标的意向是好的。但大众保险公司还是不会参加此次招标,丁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表达了该观点。统保作为单一的商业保险行为无可厚非,但它不符合“大数法”原则的商业保险机制。在现行的这种模式下,承保的保险公司不可避免会出现亏损,而医院的医患纠纷依然会存在。老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晓春。他表示,医疗责任险风险较大,人保对其险种的风险控制以及前期的调研没有足够的把握,所以对南京市卫生局此次招标持谨慎态度。

    同时,一位不愿身份见报的保险公司负责人同时指出,卫生局能否让保险经纪公司充当保险中介进行招标的行为也值得商榷。例如,保险经纪公司充当专业顾问的角色,无形中增加了招标块成本,这个费用究竟是保险公司掏?还是卫生局出?各家财险公司首先会掂量掂量,何况医疗责任险风险又那么大。该人士表示,按以往的惯例,招标后经纪公司将从中抽取佣金,佣金比例在10%~15%之间,或许“统保招标”的赢家将是经纪公司,而承保的保险公司除了开始能收到一点有限的保费之外,更多的是高额赔付的风险,也许真是这样,次年就很难找到保险公司出面承保了。这并非卫生局所愿意看到的结局。

    “医疗纠纷”结多得解不完?

    目前的“医疗事故和纠纷”不应该笼统地一言概之。丁邦宁指出,医疗纠纷如以责任形态分类,大致可分为:医师诊和治的过错、医院管理和护理过失、院方无过错责任、医疗意外事故。

    由于目前卫生系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事故处理程序难以通过法制化、程序化及市场化的手段解决上述事故和意外,为了尽量回避责任,只能笼统地称之为“医疗纠纷”。实际上这是一种十分无奈的提法。

    尽管国务院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在执行中却往往走样,医院采取一揽子包下来的办法,不管是医生的医疗责任事故,还是医护人员发错药、打错针的事故,或是医院因管理上的疏漏造成的事故,全不分青红皂白,情况不公开,责任不明确,一概由院方承担赔偿,就是一本糊涂账;同时,患者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进行的技术鉴定也不信任,理由是医学会事故鉴定机构和医院是一家人,并不具有公信力。

    另外,医患地位的不对等往往加重了这种不信任感,按理说,患者和医院都属民事主体,但作为弱势的患者,其身份却与医院形成不了对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医院的上面是卫生局,卫生局的上面是地方政府,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卫生当局无意识或潜意识地带有倾向性也就难保处理的公正性。碰上这种情况,患者容易出现不理智行为,这也是政府执法部门遇到医疗纠纷事件感到棘手的原因。

    现行医疗险已误入歧途?

    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制度在国外已推行数十年,且医师和医疗机构投保都极为普遍。为何这个制度在国内却显现不出其旺盛生命力?丁邦宁认为,我国部分地方产生的现行医疗事故责任保险,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实际已步入一个歧途,很难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目前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的普遍做法是,院方通常以上一年处理医疗纠纷所发生的总赔偿数,作为今年向保险公司交纳保费的基数,要求保险公司承担因医师、院方所有过失造成的事故赔偿责任,医生不直接购买责任险。保险公司在具体赔付的时候,通常是在与院方事先约定每一次赔款限额以及一年中总赔付不能超过所交纳保费数的前提下,与院方共同协商赔付。这种貌似“保险”,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虽然在平息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真正解决当前日益加剧的医患矛盾收效甚微,几乎难有作为。

    总的来讲,现行的这种保险从认定保险责任过程中看,忽略了区分医师责任、院方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及医疗意外;从理赔程序上看,保险公司无法严格审查把关,赔偿大多是院方与患方、保险公司协商而定,在法理上无依据可言。保险的真正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貌似能解决医患纠纷,却又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归根到底,它的致命弱点在于责任不清,更是一种没有遵循保险原理以大数法则为机理的商业性保险行为。

    引进“双险”能破瓶颈?

    丁邦宁认为,卫生局要招标统保的不应该仅仅是让保险公司来投现行这种笼统医疗责任险的标。在推广责任险时,必须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市场化形成商业保险机制。同时还要把医疗责任细分清楚,这就要让“医师职业责任保险”和“医院综合责任保险”介入纠纷的解决中来。

    医师职业责任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医师)在执行其诊疗业务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病人新的伤害或死亡,经医事鉴定,依法应负赔偿责任而由保险公司来承担的一种商业性保险,属于专业类职业责任保险之一。

    该保险使执业医师、技检师等通过支付较低额的保费购买了未来可能发生的大额甚至巨额赔偿的风险保障,而保险公司则通过积聚大量投保的保险费承担赔偿支出后获得盈余。

    这种类似微观层面上以小博大而宏观层面上收支有盈的商业保险理念与做法,使保险双方都具有了良性动因,从而为解决医患纠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医院综合责任保险主要承保医院的公共意外责任和医疗过失责任。该险承担对医疗过程中除了在诊断、用药或手术方面以外,经鉴定依法应由医院方负责的管、护理方面的赔偿。

    上述两险并举,对构筑一个相对完善的医疗事故责任赔偿体系有重大作用,既可以充分保障医疗事故受害方利益,同时通过明确事故责任又促进医师和医院不断降低有责任的事故率,以应付逐年上升的事故赔偿额。

    丁邦宁认为,有一点很有必要说明。他说,医疗事故同交通事故一样,存在无过错责任情况,如果不能解决这类医疗事故责任以外的医疗纠纷,会不利于社会安定。国外像一些医源性事故,法院可能会判政府赔偿。基于我国国情,可行的解决办法只能由医院方投保附加的无过错责任保险。

    引入商业机制要动“大手术”?

    在丁邦宁看来,卫生部门要真正引入有效的医疗纠纷赔偿的保险解决途径,决不是做个计划,号召医院统保这么简单。

    “要做的事情很多。”丁邦宁建议,首先需要由保险行业组成专门的课题小组,在省卫生厅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研制适合江苏省情况的标准保险条款和费率,改变现行的医疗责任险,以便未来统一实施。

    鉴于医疗行业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丁邦宁还建议未来职业责任保险实行专业人制度,保险人必须通过由卫生厅设定的相关课程,保险行业也可以培训来自医疗行业的有关人员使其成为专业的保险人,从事职业责任保险的保险业务。另外,宣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对提高社会各界对商业保险解决医疗纠纷的认知度,不断改善医疗纠纷处理领域的社会环境有重要作用。

    在事故鉴定方面,省卫生厅可以考虑设立常设的医疗事故鉴定中心,以逐步取代目前医学会承担鉴定的方式,扩大专家库范围如法医、医学教授等。同时规定鉴定费用由承担责任方支付,为今后过渡到由保险公司承担作准备。

    丁邦宁补充说,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对象先行试点以总结经验很有必要。同时可以明文规定全省私营诊所执业医师必须办理医师职业责任保险,从中积累经验,为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

篇3

关键词:医闹;医患和谐需求;法律意识

一、医闹的定义

2006 年7 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曾经对参与“医闹”的人员有过如下界定: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名义到医院通过闹事获得经济好处,也就是一些专门充当患者家属和医院进行交涉的人。本文认为需要区分“非职业性医闹”与“职业医闹”。“非职业性医闹”指发生医疗纠纷之后,患者及患者家属不愿意通过现有的合法途径维权,而以扰乱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方法要求赔偿的现象。这种形式的“医闹”参与人员相对单一,局限于患者本人及其亲属,对医院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相对有限。而“职业医闹”的参与成员主要为社会闲散人员,这些人员平日分布在各个医院之中探听医疗纠纷信息。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往往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达成协议以约定所谓的“雇佣报酬”,然后以聚众或集团的方式对正常的医疗秩序进行冲击,进而从中牟利。

二、医闹现象产生的原因

其实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最基本的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患者方面:多数患者对于医疗行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在特定情况下对医生及医院抱有过高的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难免产生不满情绪,进而有可能采取过激甚至非法手段。目前在医疗实践中,也存在着一部分患者对于医疗机构的不信任问题,这种不信任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容易被放大从而导致“医闹”的出现。

在医疗机构方面:一是医院未形成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的有效机制和体制,只是“堵”而不是“防”。二是医患沟通不够,有些手术谈话内容流于形式,只是一味让患者签字,却没有让患者及家属真正了解手术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旦手术没有达到患者及家属的预期效果,就会出现医疗纠纷。三是医务人员违反诊疗常规或诊疗水平欠缺,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是医院之间、科室之间或同事之间对其他人的诊疗过程及疗效妄加评论,造成患者对正常医疗的误解。

在立法与司法方面: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程序复杂,耗时较长且往往难以做出公平合理的裁决,因此一部分患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放弃费时耗财的法律途径,转而选择“医闹”。与此同时,由于医疗纠纷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公权力机关在面对医疗纠纷时往往选择谨慎介入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恶性“医闹”。

三、解决医闹的法律对策

( 一) 科学推进医疗事业改革, 加大政府投入。兴办医疗机构不仅是政府的权力, 也是政府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基本职责所在。医疗卫生事业“社会福利性 ”的特征也要求政府给予足够的财政投入。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的现在, 我国应该考虑将政府投入增加到大于同样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值。投入的资金可以分两部分: “一部分应该与单位和个人投入那部分一起, 确保包括农民在内的居民基本医疗服务; 另一部分则应该投入于公共卫生、初级保健以及一些负有教学科研任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医院。”。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 最终分担医院无力承担的医疗事故赔偿责任, 缓解由此产生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二)加强医患沟通,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医疗行为的专业性特点,造成了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患者无法拥有医生所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学知识不太了解的患者及其家属,只好寄期望于医生。如果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医方(医院和医务人员)稍有不慎,沟通不畅,就会使患者的期望落空,加上“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医患矛盾激化。“医闹”现象反映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当医患信任危机和患者利益受损同时出现时,患者就会寻求一种解决办法,而当社会裁决机制出现信任危机时,患者及其家属就会以简单的报复心理解决问题。如果医院方能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他的病情,告诉他们采取了哪些抢救和治疗措施,并对这些措施的目的和效果进行解释,及时通报患者所花的医疗费用,就能使患者了解更多的情况,打消他们的忧虑。除此之外,医院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接待病人或家属的投诉,进行解释和说服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也可避免“医闹”事件的发生。

篇4

休假治病险些丢性命

2008年2月23日,回家过年的刘小勇,陪儿子到黄冈革命烈士园区缅怀先烈。就在和儿子上车下车穿梭于行人中间时,他突然感到自己疼痛难忍。他知道糟了。因昨天全家吃火锅时,自己吃的辣椒太多,痔疮老毛病又犯了。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痔疮痛得越来越厉害。在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2月24日刘小勇入住黄冈市某医院,经检查确诊为环状混合痔和直肠粘膜脱垂,随即进行PHH手术治疗,一周后出院。回家进食后,于3月2日出现突发腹痛,并慢慢胀大,两天后再次入住这家医院,随后进行剖腹探查和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病情加重。

俗话说,十人九痔。痔疮切割手术在医院也不算较为复杂的手术。一个很一般的手术,病人的病情怎么一直不见好转,怎么会出现结肠穿孔?当刘小勇和妻子问起这些的时候,医生讲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而第一次为刘小勇做手术的主治医生更是躲躲闪闪,很少再去刘小勇的病房。2008年3月7日,医院要求刘小勇转入武汉某大学附属医院。3月20日刘小勇在武汉某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腹部切口二期缝合,3月26日出院后刘小勇又入住黄岗市某医院。令人想不到的是,刘小勇的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加重。这时的刘小勇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高烧时常达39度以上。过去曾是体魄健壮的班长,现在体重一下子掉了20多公斤,面容极度憔悴,腹部外接着一个导便管和储便袋子。连续高烧不退,不时有生命危险迹象。随着病情的加重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院方开始推诿责任,只作简单的病情控制。在与医院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刘小勇的 40多名家族亲戚聚集在医院里要讨个说法,要求医院尽快将病人转到高等专科医院进行救治。有的亲属还带上了木棍、铁具,要狠狠地教训院方,事态在不断恶化。刘小勇上有体弱多病常年吃药的父母,下有正在读书上学的儿子,三代五口人挤在几十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妻子下岗后找不到正式工作,靠打临时工维持家计,一个月也只有几百元钱的微薄收入。自从刘小勇手术后,她就辞去了工作来照顾病人。后续的治疗费用明显较大,家里很难拿得出来。家族成员一旦进入纠纷,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此时的刘小勇身体异常虚弱,生命垂危,医院已下了4次病危通知书,如果不及时进行救治,危在旦夕。

组织协调纠纷得缓解

就在事态处在剑拔弩张、刘小勇病危的时刻,部队得知了情况。大队领导多次打电话给刘小勇爱人,劝其亲属稳定情绪,说服医院要先治病救人,说服亲友不要莽撞行事把事态激化,事情尽量由组织解决。部队随即指示政治处向地方武装部、医院发函,寻求解决办法。刘小勇所在的中队官兵纷纷自发地为老班长捐款近6000元人民币。后经党委研究决定,指派刘小勇的中队长李东波,带着战友捐出的现金赶往湖北处理这件医疗纠纷。

在李东波中队长出发前,技术保障大队大队长和政委又分别交待指示,一定要做到以先治病救人为本,以事实为依据切实维护好军人的合法权益。2008年6月15日,中队长李东波一下飞机,直奔医院察看刘小勇的病情,并把部队的关爱传递给刘小勇和他的家属。李中队长根据组织要求先安抚家属,用自己在部队学习的法律知识向聚集的亲属们解释用武力解决纠纷的危害性并很快控制了局势,然后他6次去武装部、政法委和医院进行协调。蕲春县人民武装部何政委也指派专人到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有关事宜。在多方面努力下,医院终于妥协,答应将病人转入医疗条件先进的总医院特色专科进行就诊。为了防止事情有变,最后由病人刘小勇、医院法人代表和部队代表三方共同签订了后期治疗协议书。明确后期治疗费用由医院承担。总医院在对刘小勇进行详细检查后认为,如果再不及时手术,病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病人由于身体过于虚弱当时不能手术,只能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抢救治疗。直到8月21日上午,刘小勇才在总医院再次进行了“结肠造口还纳术”,12天后刘小勇出院回家休养。

依法维权传佳话

篇5

先让我们来关注下面3个医疗事故案例。

案例1 1997年1月24日晚,13岁的刘爱伦在哈尔滨市文化公园看彩灯时不慎摔伤,后在本市一家医院接受了外科医生所做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术后二十几天后,x线片显示,用于固定的一枚钢针误打入刘的骨盆,造成“股骨缺血性改变,骨盆倾斜”,小爱伦的左腿比右腿短了4.5厘米。

1998年8月,刘爱伦一纸诉状将该医院及手术医生推上被告席。1999年5月,经啥尔滨市法医鉴定中心司法鉴定,刘爱伦属5级伤残。1999年10月,法院一审判决医院及医生各承担50%的责任,共同赔偿刘爱伦各种费用20.5万元。

案例2 1997年5月29日,年逾6旬的芮文仙因左侧股骨上段肿瘤转移、病理性骨折住入北京一家医院。同年6月20日,芮文仙在该院实施肿瘤切除及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中,医务人员在芮的伤口内遗留了两块纱布,导致芮文仙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1998年7月,在该医院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北京另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在芮文仙的体内取出7纱布。

1998年12月。经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鉴定,芮文仙左髋关节的残疾程度属7级。医院为此退还并赔偿芮文仙医疗费、护理费和残疾者生活补助费共计10.3万余元。

案例3 1997年2月,昆明某厂职工李晓旭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到昆明一家医院放射科住院治疗。在未获得患者本人和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该医院竟自行实施手术,术后李晓旭原有的腰病没有治好,反而出现了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经医学专家会诊,患者的马尾神经受到损伤,将终身无法康复,生活不能自理。

1999年7月,云南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此事件属二级甲等医疗事故。1999年11月5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庭判令医院赔偿9.4万余元。

这3起案例是刊登在去年11月份的《中国消费者》报上的,前后仅隔5天时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医疗事故发生的频率之快。“站着进来,躺着出去”,这类令人闻之胆寒的悲剧,对一家医院来说,可能只是偶尔发生的一个医疗事故,但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就是一出百分之百的家庭悲剧,它会使许多家庭从此没有了欢笑,终日与泪水相伴,常年与痛苦为伍。

面对天安保险公司新出台的医疗事故保险,各界反响不一,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医疗界: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潘淮宁(某医院副院长):医疗事故险是一项保障,也是一种约束。医院或者医生,如果与病员纠纷不断,事故频发,不仅病员不来,保险公司也不会与他合作。现在,医院对医护人员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后,不仅要承担赔偿金额的30%,行政上还要降级降职甚至待岗。引入医疗事故保险后,这方面的责任只会加强而不会放松。

韩光曙(某医院院长助理):医疗行业风险比较高,风险发生后的处理工作比较棘手,其赔偿数额往往无法控制,有些病员家属能来几十个人在医院吃住,漫天要价,牵扯了医院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现在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病员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可以将医院及医务人员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应大力推行。

刘三源(某医院医务处副主任):国外的医疗事故保险是每个医生必备的常规性保险,医生不投保是不能取得行医资格的。一般由医生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如果发生事故,则由病员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最终由保险公司承担责任。我国的医疗事故保险已经出台晚了,需要有个认识、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好经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吉农(某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目前医疗纠纷的解决办法,一般是解释、协商、鉴定及诉讼。关于诉讼,国家尚无正式法律文件进行规定,仅按照《民法通则》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进行赔偿,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只是一部行政法规,存在着医疗事故的范围界定过窄、赔偿数额限定过低等问题。医疗事故保险的出台,将有利于从法律上解决医疗纠纷,最终获利的是广大消费者。

医疗界普遍认为,医疗事故保险是个很好的尝试,但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完善有关医疗事故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完善医疗事故的仲裁机制。许多医院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最好不要让老百姓知道有医疗事故保险这个险种,有的医院干脆明言,即使投了保,也决不让病人知道,否则会有数不完的纠纷,赔不完的钱,最后医院和保险公司一块儿倒霉。

老百姓:既有赞成也有反对

李春红(因医生误诊致残的女青年):今后如果有人出了医疗事故,患者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了,不必再像我以前一样跟医院费尽了口舌。其实,索回了那点赔偿金,只是为自己找点心理平衡,因为再多的钱也换不回我健康的身体。

陈耀清、徐惠芹夫妇(1992年其子陈智峰因心脏手术失误致死,年仅13岁);为替儿子讨回公道,我们与医院打了8年的交道,前不久才出现转机。8年了,我们与医院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诉讼,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真是心力交瘁。假如此前有医疗事故保险,可以免去许多麻烦。其实,医疗事故保险也维护了医院和医生的利益。

王凯(机关干部):医疗事故保险好是好,但如果医院、医生不投保,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欢喜。应该向国际习惯做法靠拢,不投保就取消他的行医资格。

杜元生(公司职员):我有点担心,有保险公司巨额赔偿撑腰,有的医院会不会管理松懈,推卸责任,个别医生会不会有恃无恐,责任心淡漠,反而不利于提高医疗质量,造成医患纠纷有增无减。

保险界:虽有利可图,但极具风险

有人认为,现在医患纠纷频发。医疗事故的索赔金额也越来越大,加上医疗事故的鉴定目前还不够透明,法制化程度不够,保险公司在此时涉足医疗事故保险,无异于自讨苦吃。因为有保险公司大包大揽,有的患者可能没问题也会找出问题来,使医疗纠纷增加。而有的医院则因为有保险公司做后盾,会将皮球一股脑儿踢给保险公司,到那时,保险公司将会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天安保险公司负责人:人们的种种顾虑并非没有道理。推出这个险种,首先应是自己谋利,明知赔本的买卖是没人去干的。但医疗事故保险也遵循了互惠互利的原则,因为病员的就医有了安全保障,而实力相对较弱的医院,更是可能通过保险方式将无力承受的经济赔偿转嫁给保险公司,同时,它还有助于医疗纠纷的解决。当然,我们也很清楚面临的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在推出医疗事故保险时,对风险也做了一些相应的控制,比如选择医院,必须是已确定等级的医院,对经常发生医疗事故的医院、医生不予承保,以及一定的免赔限制等。

篇6

内容提要: 新的《侵权责任法》颁布施行并未消除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的“二元化”问题,反而使“二元化”进一步走向了“多元化”,面对“多元化”产生的法律困境,如何引鉴公正的法理机制去应对解决矛盾,使医患关系得以实现和谐,就构成未来统一的医事立法之当代视界。

 

 

    一、医疗损害赔偿诉讼“多元化”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的“二元化”问题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疑难问题,所谓“二元化”,又称“双轨制”,是指法院在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时,面临着是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还是适用《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的矛盾冲突。2003 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参照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 “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也就是说: 构成医疗事故的侵权赔偿诉讼适用《条例》,而非医疗事故的一般医疗损害赔偿诉讼则适用《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这样就在审判中确立了一种“区分不同类型分别适用法律”的“双轨制”,此种司法“二元化”的体制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弊端,历来为人所诟病。2010 年 7 月 1 日,新的《侵权责任法》正式施行,对“医疗损害责任”作了专章的规定,按理说,新法的颁布应当使医疗损害赔偿诉讼在法的冲突问题上归于统一,但遗憾的是: 《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并未使“二元化”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使“二元化”进一步走向了“多元化”——由于该法第 5条认可了“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这就使得医疗损害赔偿诉讼可适用的实体法规范由原来主要的 4 部变成了现在的 5 部,它们分别是: 《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上新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多元化”的诸法并存局面使得原有的疑难至今更为凸显,而且问题还不止于此,仔细研读《侵权责任法》会发现: 该法对“医疗损害责任”规定不仅内容过少过窄( 只有寥寥 11 条规定) ,并且对如今医患关系中急需解决的大量争议问题悬而不论,只作出了一些笼统抽象的规定,这就给实践中双方当事人的对向操作都留下了可辩护的理论空间,由此可能产生新一轮的矛盾和冲突。概括起来,“多元化”轨制在司法审判中至少会产生如下四个问题:

    1. 赔与不赔的矛盾

    如果《侵权责任法》并未排斥“其他法律”的适用,则《条例》49 条规定的“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是否依然有效? 如果有效,就会和《民法通则》产生矛盾。根据后者第 106 条之规定: “由于过错……侵犯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即便不属于医疗事故,只要医方的医疗过失行为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都应当根据其过错程度对其进行相应赔偿。

    2.“重责轻赔,轻责重赔”的矛盾

    这是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屡见不鲜的一个荒谬怪圈:由于医疗事故适用《条例》赔偿,而非医疗事故的一般医疗损害则适用《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予以赔偿,导致两者之间的赔偿标准相差反常——《条例》只规定了 11 项赔偿项目,《民法通则》却规定了 13 项,后者规定了死亡赔偿金,前者则没有。故构成医疗事故的死亡案件按照《条例》处理,患者的近亲属只能获得精神损害抚慰金( 但包含了死亡抚慰金) ; 而在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死亡案件中,患者的近亲属按照《民法通则》处理,却可以获得死亡赔偿金加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双重赔偿,二者之间数额往往相差巨大,这就造成了“重责轻赔,轻责重赔”的怪现象,导致两种裁判的结果显失公平,也给司法界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3. 如何赔的方式、方法的矛盾

    在具体赔偿的方式、方法上,《条例》和《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 对于医疗费,《条例》第 50 条第 1 款规定“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后续治疗费“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而《解释》第 19 条则规定按照治疗“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同时还包括“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等,两者出入相差很大。再如丧葬费的赔付,《条例》第 50 条第 7 款规定“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其金额约为 3000元左右; 而《解释》第 27 条则规定“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死者近亲属可以获赔 6000 ~8000 元左右。

    4. 城乡差异及其他类似矛盾

    以“重庆綦江彩虹桥坍塌事件”为例,该事件中对城、乡死难者赔付的医疗费、丧葬费及其他费用采取了不同的档次和标准,前者每人获赔 4. 845 万元,后者每人获赔 2. 2 万元[1]。对此,包括死难者家属在内的广大公众纷纷提出质疑: 同一个事故遇难,为何补偿却分两样? 这明显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著名的民商法专家杨立新教授表示: “在赔偿问题上提出所谓的‘城乡差别赔偿’,在侵权行为法看来,是十分荒谬的。”

    “多元化”轨制导致了司法审判的两难困境,造成法官无所适从和适用法律的混乱,进而影响到法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尊严,也由此妨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现代医患关系中必须澄清和面对的现实课题。

    二、解决“多元化”问题的公正应对机制

    “多元化”问题的本质,实际上乃是一个“公正”问题,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的正义论: “公正”的核心在于能够对公民之间基于社会合作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负担”进行合理分配[2]。在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当法官受到“多元化”的负面影响而对医患一方或双方作出重判或轻判,使其本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或者本不应负担的法律责任却判令其承担,这就产生了不公正,“多元化”带来的不公正将动摇人们对法的信仰,冲击法治的精神和理念,进而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医疗冲突不断扩大的根源。为此,就必须正本清源,在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确立起一种公正的司法机制,以统一赔偿的适用标准,解决上述矛盾和冲突。笔者曾在拙文《医患关系法律调整中的公正》中借鉴罗尔斯的理论,提出医疗公正是“一种建立在医患关系基础之上的法律利益调节机制,通过它的调节,最终使医患双方在权利义务的分配和法律责任的负担上达到平衡与协调”[3]。据此,我们提出应对“多元化”问题的公正机制可以考虑如下思路:

    1. 建议制定统一的《医疗损害赔偿法》

    目前真正对医疗损害赔偿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法规,只有《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的第七章,但《条例》毕竟只是行政法规,与前 4 部规定中的任何一部法律或司法解释相比都处于“下位法和上位法”的关系,故彼此一旦发生抵触,就使《条例》的适用处处捉襟见肘,且易引起“行政权介入司法权”的口舌之争[4]。而《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只有一章,内容又太少太笼统,远未涵盖医疗损害赔偿诉讼所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例如当事人的诉因选择、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的界限、医疗责任的性质区分、医疗差错的处理原则、医疗事故的预防、鉴定、处置、监督、赔偿等的细化标准和罚则等重要问题,都没作规定,故仍难以满足现实的迫切需要。其他诸法如《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都不是专为医疗纠纷的特殊性而设计,许多规定对于医事的司法实践只具有参照性,而没有针对性和确定性,并由此导致医疗损害赔偿领域的“五法鼎立”,形成“多元化”冲突且妨害了公平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建议我国可以参照法国的立法先例:2002 年 3 月 4 日 法 国 出 台 了《患 者权利 和 卫 生 系 统 质 量法》,这是一部适用于所有从事医疗、护理事业的机构和个人、统一规定其权利义务的特别法,它结束了传统上对医疗责任的性质所做的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区分,并对所有医疗事故、非医疗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提供统一适用的法律依据,从而使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成为一项统一的法定制度。建议我国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制定一部统一的《医疗损害赔偿法》,根据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建议,撤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损害赔偿部分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应重复部分,实行“单轨制”合并,着手建立“五个统一”,即: “统一案由为医疗过错损害赔偿纠纷,不再区别为医疗事故纠纷和医疗过错纠纷; 统一鉴定类型为医疗过错鉴定,不再区分为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 统一鉴定标准为司法部制定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不再区分为卫生部制定的医疗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和司法部执行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统一赔偿项目和标准,不再区分医疗事故赔偿和医疗过错赔偿标准; 统一使用民法通则和司法解释,不再区分不同类型分别适用法律。”[5]这些都是颇值得尝试和可资借鉴的。

    2. 凡因过错给患者造成医疗损害,无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一律应当采取赔偿的立场

    这是针对“赔与不赔”的矛盾所采取的必要立场,从法理上分析,现今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已逐渐在如下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医患关系从本质上说,乃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故医疗纠纷在法律属性上也属于一种民事纠纷。根据民法的精神,民事责任是指“不履行法律义务因而应受的某种制裁”[6],其目的是为了弥补权利人因民事权利受到损害而带来的损失,以实现医患双方在“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负担”上分配的平衡与协调。故无论医疗损害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只要医方因过错给患者造成较大的损失,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否则,只对医疗事故赔偿而对一般医疗损害不予赔偿,无疑就剥夺了患者本应享有的很大一部分的正当合法权益,进而造成司法的不公正。根据最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 54 条规定: “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就表明了旨在统一以往诸法对该问题所作规定的态度。

    3. 统一赔偿的细化标准,更新“重责轻赔,轻责重赔”体制,消除“多元化”对立

    对于“重责轻赔,轻责重赔”的矛盾、如何赔的方式方法的矛盾、城乡差异及其他类似矛盾,将来在制定统一的《医疗损害赔偿法》的前提下,进一步建立统一的赔偿细化实施标准,就有望能够解决上述积久的问题。同时对于“重责轻赔,轻责重赔”的矛盾,首先还是要强调一下立法思路的先导性,应当说,医疗纠纷既然在法律属性上属于民事纠纷,医疗损害赔偿就应当遵循民法的“实际损失原则”,故《条例》对医疗事故所采取的“限制赔偿原则”就与之产生了抵触,例如它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就是一个典型的缺陷,由此造成医疗案件“过错重反而赔偿少”、“过错轻反而赔偿多”的不公正局面。现实中有些法院为了予以纠正,采取了“适当调整”的政策,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做法是: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标准,仍执行《条例》的规定,但如果按照《条例》执行的标准将使患者所受的实际损失无法得到基本补偿的,则可以参照“适用《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适当提高人身损害的赔偿数额”[7],这种做法调和了目前的法律矛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毕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永久的解决办法。笔者在此建议: 基于“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负担”分配的公正法理和民法中“实际损失原则”,在未来统一的《医疗损害赔偿法》中,应在医疗事故赔偿中增设死亡赔偿金的制度,而在非医疗事故的一般医疗损害中则取消死亡赔偿金的制度,也就是说,将现有《条例》和《民法通则》所形成的“重责轻赔,轻责重赔”体制倒置过来,使得非医疗事故的死亡案件只能获得精神损害抚慰金( 但包含死亡抚慰金) 这一项赔偿,而医疗事故的死亡案件则能够获得死亡赔偿金加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双重赔偿,这才能实现过错和责任、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彻底之道。有必要强调的是: 此种“轻责轻赔,重责重赔”的更新体制无论是通过“适用《条例》而参照《民法通则》”、或是通过“适用《民法通则》而参照《条例》”两种办法在实践中都难免产生纠诘,必须通过制定统一的《医疗损害赔偿法》,对此作出独立的、决绝性的规定,方能真正解决问题,且唯有如此,方能从源头上消除“多元化”的对立,使医患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正与和谐。

 

 

 

注释:

[1]杨立新. 对綦江彩虹桥垮塌案人身损害赔偿案中几个问题的法理评析[j]. 法学,2001,( 4) .

[2]( 美)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 -8.

[3]王军. 论医患关系法律调整中的公平构建[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 8) .

[4]薛叶兴. 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难点问题探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 4) .

[5]李永勤. 略论医患纠纷案件处理中的司法鉴定[n]. 人民法院报,2009 -9 -8.

篇7

Abstract: The clinical practice is the clinic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medical students,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is the foundation stage of theory contacting practice, accumulating clinical experience.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and clinical operational skills, 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cultivate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into a qualified doctor,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education. But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of changing,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is facing some challenges and impact, also our clinical teachers need to concern and expect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how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临床实习生;应对措施

Key words: clinical internship;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321-02

1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常见问题

1.1 临床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对临床医师进行医疗活动中的资格、执业、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都有了比较详细的法律规定,而对医学生在医疗活动中的责任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1],给医疗纠纷的发生留下了极大的隐患。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志愿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少,这给临床实习教学带来很多困难[2]。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医学实习生任何医疗活动的权力。因此见习、实习医生并不具备独立工作的权利,这一点在从学生进入临床的第一天就应该明确。实习医师对临床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有一试身手、独立处理临务的机会。但实习医师所有的工作,包括书写病历、处方、下达医嘱以及进行相关操作都必须在带教教师指导和监督下完成。若未经老师允许,擅自进行相关处置,都有造成医患纠纷甚至触犯法律的危险。带教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严格要求、悉心指导,确保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和教学任务。医学实习生要加强医疗方面法律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在医疗行业,频频有医务工作和管理者违反相关法律进行行贿、受贿、违规医疗行为等。医患关系是民事法律中的医疗合同关系,只有让医学实习生能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特殊性,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肃的科学态度来从事医疗活动。作为一名即将进入临床的实习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

1.2 临床实习中触及的伦理问题在医疗活动中患者有自主选择医生及医疗机构的权利,患者常常拒绝实习医学生参与自身医疗活动,因此常可引发矛盾冲突。1949年《国际医学伦理准则》中规定:“由于患者的信任,一个医生必须绝对保护患者的隐私”。但在实际的临床教学中,医学生参与的病史获取、检查是医学生临床经验的积累的过程,是把医学知识向能力和素质转化的重要一环。但却使患者知情同意权、医疗保密原则面临挑战,医学生实践与患者享有隐私权存在矛盾,患者来医院就医,表明他愿意接受医生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医生检查患者的隐私部位,其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患者往往不愿意医生以外的人了解自己的疾患,不愿意更多的人观看或了解自己的隐私部位。在当前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实习学生对患者的观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患者的隐私。然而为了医学生的成才,就必须选取患者进行观摩、检查和治疗。因此如何平衡两方面,使其不出现矛盾的极端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3]。

1.3 医患和谐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知识的提高,病人来到医院的需求已在不停的改变,他们需求的不仅仅是买药回家,而是从健康、心理、生理、权利、尊严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医疗市场已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病人对医院、医生乃至整个诊治过程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在日常的医疗和教学活动中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已经摆到了很高的位置,因此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日趋紧张。作为一名医学实习生,必须了解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必须努力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临床带教老师履行带教义务与侵犯患者自的矛盾。带教行为是临床教师的法定义务,临床带教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选取示教病例,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的同时,给实习学生讲解,这是符合医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带教老师担心患者或家属不同意,事先往往不征求患者或家属的意见,患者和家属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加之患者是有身心疾病的人,有着多变复杂的心理,在非知情同意情况下被示教,容易导致病人的不满。如果征求患者意见,患者一般不同意把自己作为示教对象,而带教老师又必须完成带教任务,所以带教老师履行带教义务与患者享有自存在着矛盾。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爱心”观念在临床工作中身体力行,平时更应主动关心爱护病人,了解病人所需,和病人很好地沟通,让病人信赖、支持医师,才能使病人配合学生工作。一旦教学中出现病人不满意的情况或发现纠纷苗头,带教老师应当及时和病人沟通,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

1.4 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考研、就业与医学生毕业实习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已成为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全面训练和提高临床能力的关键阶段。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研究生。这就造成考研的同学一进入临床实习,就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实习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完全放弃实习,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复习之中。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找工作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实习生为了找工作,无心临床实习,四处活动。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发展对医学院校人才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步调不一致等社会客观因素,而两者时间安排上的冲突、学生成才观的缺陷以及教学管理松懈等则是其内在原因。因此,从其形成因素着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冲突,消除影响,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5 临床带教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临床医学院的带教老师均由临床专业医师担任,在繁忙的医疗、科研工作之余,带教老师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带教毕业生,老师或是因为精力不济,或是因为带教责任心不强,再加上少数老师本身医疗技能操作欠规范,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2临床见习中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加强管理,严把质量关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从临床医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4],医学实习生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往往从医学角度考虑问题,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识。部分实习学生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如未经带教老师同意,擅自给患者检查、治疗或者不尊重患者,很容易产生纠纷。因此医院应加强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定期让实习学生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使医学生能够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依法做人、依法做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才[5]。

2.2 加强带教,加强医患沟通带教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应有较强的带教能力及强烈的带教意识,尤其是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教导学生尊重患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还要防止个别医学生误认为实习很轻松,或者抱着自满自大的心理,或者误认为自己是医生了,说活言语方式欠妥当,有问题不请教,盲目蛮干,答非所问,导致了不必要的差错,影响医患关系,甚至医疗纠纷的发生[6]。临床实习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教学老师应该悉心指导,尽快让实习生转变角色成为一名医师,在带教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实习生的临床诊治方法,还要以行动教会实习生怎样与病人和谐相处,在实习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让实习生在权利、义务、责任、情感、良心、荣誉、功利等方面要求正确认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7],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3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效果目前高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医学模拟教育迅速发展,一种更符合医学伦理的教育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教学。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使学生能借助这些模拟系统进行反复的临床技能的操作训练。当其在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临床操作,可避免盲目操作引起医患纠纷。譬如在我院目前已成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习生在实习前通过技能操作培训后方可进入临床,这使很多同学极大地克服了面对病人由于操作不熟练的紧张心理,并能顺利完成相应的操作,同时也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4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医德医德是作为一名合格医师必备的条件,无德业必衰。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必需树立良好的医德。充分尊重患者,爱护患者,使患者感到示教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积极参与示教的风气,有力地支持临床教学,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用心去体会和把握医患关系,努力学习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满足不同患者的医疗需要,学会耐心地倾听、适当地解释、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宣传教育,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配合常规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释放不良情绪,有针对性地治疗患者躯体疾病,以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实习医生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参考文献:

[1]梁勇.我国医药卫生法律法规现状与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48.

[2]李雪璐,唐恩洁.加强医学实习生的法律意识,减少医疗纠纷[J].China Health Industry Sum,2007,48(7):118-120.

[3]阿赛古丽.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的伦理困境及其解决[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9):1072-1074.3.

[4]路明,陈爱红,张国成.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减少医疗差错事故.[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0,20(7):13.

[5]徐玉梅,刘宪亮.关于临床实践教学的法律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5:33-35.

篇8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 护理水平 分析 策略

现如今,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继而引发了心血管疾病,患病几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县级市医疗服务单位,由于医疗设备的欠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上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成为了医院治疗心血管患者的首要目标。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范围包含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这类患者的普遍特点为病情复杂、年龄偏高,这就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述和特点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突发性的疾病,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极高,患者通常会因为精神紧张、压力较大、休息不足等原因致使发病,进而在患病期间情绪波动较大,烦躁不安,会加重病情的恶化。如果在治疗期间,由于饮食不健康导致发生感染或病变,将会引起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心脏是人类身体最重要的器官,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会给予患者多种药物,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一定要对药物用量进行控制,在服药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药物反应进行监督,如果出现不良情况,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施救,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医护人员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特性和反应有较为扎实的掌握,同时负责对患者的照顾和帮助,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耐心的询问和记录,才能保证患者能够顺利进行治疗和护理。所以,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专业化培训和指导

县级医院的护理人员通常具有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的特点,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工作一知半解,在临床表现、病情观察等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导致学习不到位,对于药物的使用方式、不良反应、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没有完全掌握,对于开展和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没有较高的积极性。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式越来越专业化,各种创新手段和技术不断更新,如果护理人员对手术治疗的过程不熟悉,将无法在术后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护理,会在实际工作中漏洞百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手术的治疗效果,更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所以,在日常心血管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护理人员熟悉各项检测指标,做好监督和记录,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应该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和家属沟通,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二)加强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

在我国现有的护理安全教育当中,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较晚,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并不熟悉相关要求,医疗事故属于偶然事件,所以很多医护人员存有侥幸心理,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引起医疗纠纷,将不能更好地采取解决办法,导致医患矛盾升级,不仅降低了医院在社会公众眼中的形象,更是为患者和家属增添了麻烦。所以,要基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健全医院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体系,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从法律基础入手,对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全方面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召开法律知识座谈会或研讨会,为护理人员明确自身义务和责任,明确患者的权利,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产生。

(三)加强常规项目的检查和监督

心血管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发病时间、治疗期限、使用药物、以往病史、一般症状等基础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只有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掌握,才能提出更好的恢复计划,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肝肾功能、心脏彩超、血气分析、胸片、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等辅检查应该进行及时的监督,准确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在治疗和护理中逐渐降低力度,尽可能地提升护理效率。

(四)加强日常观察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身高、体重、计出入液量、基础心率和血压指标等数据全面掌握,便秘会引发患者出现心率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症状。在护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舒适程度,指导和帮助患者服用便塞停预防出现便秘,在必要时候应该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进行预防。如果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服用新的药物,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医嘱与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24小时跟踪和记录,并且要熟练地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和用法,明确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施救措施。在患者服药后加强巡视的力度,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胺碘酮药物容易引起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扩张等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多多注意患者的血压监测指标。

(五)加强操作规范管理

现阶段,医疗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医疗机构需要提供并承担举证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和治疗工作中,要对工作过程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的记录,加强操作规范管理的力度。第一,患者病历通常是处理纠纷的最主要证据,护理的记录极其重要,护理人员在监督和检查过程中,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记录表进行填写,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消除医疗纠纷隐患,保护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也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第二,针对一些医嘱复杂、用物复杂的患者,在医嘱录入之后要进行详细的核对和复审,详细记载录入者和审核者的名字,做到每日检查,及时对缺项或漏项进行查补。第三,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和动作应当利落、协调、规范和正确,要在患者心中树立专业化的形象。第四,要认真贯彻落实医院的每一项制度规范和要求,认真执行交接班工作,在交接分管的患者时,要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进行沟通,以便正确的用药,同时设立专门的交接备忘录。

(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急性病症,治疗时间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延迟治疗时间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和威胁。医院的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手术设备和检查仪器的使用步骤达到熟练水平,确保在危机情况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处理问题,不慌乱、不出错,在日常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中,要对实际操作反复演练,不仅是对自身在业务水平和护理能力方面的提升,更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负责。在护理工作中,除了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还要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讲解治疗药物的药量、作用、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和家属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服务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和措施在不断创新,对其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是医疗机构应该重视的问题。医疗体系的日趋完善,为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和护理环境,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帮助和监督,合理用药和治疗恢复,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包惠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1).

[2]刘碧天,程璐,张鑫.对心血管内科病房实施无陪护护理服务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14).

[3]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1).

[4]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6).

篇9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0引言

神经内科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这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身体较弱的特点。神经内科的患者还通常伴随有失眠、意识障碍、脾气暴躁、忧郁等不良因子,在护理期间较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便对护理的质量要求更为严格,更需要悉心的护理,一旦护理过程中发生了纰漏,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对神经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风险实施针对性的分析,并找出其中的解决办法。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手段,现报道如下:

1医院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潜在风险问题

1.1与神经内科患者有关的潜在风险。

由近年来的调查研究可知,神经内科的患者年龄倾向于老龄化,因此,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其体质虚弱,病情发作时较急且严重,并且通常伴有抽搐、意外窒息以及昏厥等风险,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对患者的病情有不良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性命。在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患者的精神状况[1]。部分患者会在住院治疗期间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例如忧郁、脾气暴躁等,严重者甚至不配合治疗进程,出现自残行为。护理人员要随时的关注到患者是否会出现这些行为,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处理。

1.2与医院的住院环境有关的潜在风险。

某些医院的住院部环境存在着危险物品使用管理不到位或者操作不当进而引发火灾等意外事故的风险。住院部的设备放置位置不合理以及地面太滑没有提醒患者以致患者发生摔倒。医院的医疗设备使用时间过长没有及时进行检查而存在着安全隐患。

1.3与护理记录有关的风险。

(1)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问题:

某些护理人员对于病情的记录不尽心,只是草草了事,字迹不清晰并且对于时间、病情的记录不准确,其专业记录能力也较弱,导致患者的护理过程以及病情的变化不能及时了解、发现。

(2)没有将记录的衔接性做好:

护理记录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有较多的护理人员并没有关注到护理记录,其衔接性非常差,无法通过护理记录对患者的护理计划等信息进行读出[2]。

(3)重视操作轻视记录:

在临床神经内科护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视操作轻视记录的情况。这样的思想致使护理记录不全面,使得护理记录不能将护理的措施、患者病情的变化以及效果全都记录全面。

1.4与费用有关的风险问题。

因为我国现如今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未完善,所以医院常常遇到一些患者住院期间并没有缴清住院以及治疗费用,这些费用通常由护理人员去通知患者缴清。患者若没有被清楚告知费用情况或护理人员催款引起了患者的抵触情绪便容易引发冲突[3]。

1.5与健康教育有关的风险问题。

由于神经内科的工作相当繁重,因此很多护理人员会疏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便会发生输液时没有告知患者输液速度对于患者的影响,使得有些病人或家属为了快速输液而随意调快滴速以致患者心脏负荷过重发生危险[4]。

1.6与护理人员执行医嘱有关的风险问题。

由于护理人员每日的工作较为繁杂,会导致护理人员有时执行医嘱的时间不及时,与医生开医嘱的时间相差较大。有时因为时间过久甚至会遗忘一部分医嘱内容,导致医嘱不准确[5]。

2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沟通,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仔细告知患者其病情情况以及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风险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并关心患者的精神状况,若患者有不良情绪,应当及时进行开导,保证护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2.2加强环境护理。

对于医院的一些老旧设施要定期进行检修,以防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若病房地面经过清洁后较滑,应当及时提醒患者,必要时可以在滑的地方使用防滑剂,以免患者发生摔伤加重病情。对于不同患者安装不同的设施,例如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在其病床上安装扶手。

2.3加强护理记录工作。

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护理记录是一项很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护理记录的相关工作。针对这一点,护士长可以对护理记录的情况进行关注,并找出其中的疏漏,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2.4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医院应当对于一些资历尚浅,工作能力还不足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完善其知识体系,提高其护理质量,使得护理工作有足够安全的保证。

2.5规范医院收费制度,统一收费,不胡乱收取费用。

对于患者的消费情况,医院应当记录清楚,使费用清单足够清楚明了,让患者清楚明白其消费情况,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所提出的疑问也应该耐心回答,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结论

护理工作是患者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有时稍有不慎便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和防范。对于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的防范,有效得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不仅要从患者本身的状况解决,还要从医院的护理工作进行提升。护理人员也应该注重个人素质,做到对患者负责,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风险意识,从而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能做到有效的控制,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永梅.神经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及对策临床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

[2]肖玉娟.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3:391.

[3]高岚珍.神经内科护理风险防范[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5:2.

[4]甘素梅.神经内科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当代医学,2015,12:91-92.

篇10

1充分了解进修生的特点

进修医师来自不同层次的医院,文化教育程度、临床实际工作经验等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着实际操作不规范、临床理论知识薄弱等问题。在思想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工作缺少主动性,对患者缺少同情心,劳动纪律松散,责任心不强,职业法律意识淡漠等。只有充分了解了进修生的特点,在实际带教工作中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2]。本院的经验是下科之前科室主任与进修医师面谈,详细介绍医院及科室情况,充分了解其详细情况如教育、临床经验、地域等,知晓他们的真实想法,做到知己知彼,在以后的临床带教中有的放矢。

2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加强岗前培训

本院病房和门诊全部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医嘱都通过电脑下达,来院患者以疑难、危重、复杂的肝胆外科疾病患者居多。本院医师除担任繁杂的临床工作外,尚需完成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需要进修生承担较多的一线临床工作。具体经验如下:进修医师入科前由信息科组织进行电子病历系统的上机操作培训;进入科室后,在带教医师指导下下达正规正确的医嘱,尽快掌握规范的电子病历书写;前1月跟随上级医师值班,尽快熟悉科室情况,锻炼独立处理夜间突况,独立值班期间能准确下达医嘱,规范的书写电子病历。

3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进修生重视肝胆外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意识。要求带教医师根据每位进修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肝胆外科手术的特殊性要求外科医师能熟练阅读CT、MRI、DSA等影像资料,手术医师术前要亲自陪同患者到B超室作检查是本院的一项传统,以详细了解病灶位置,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肝胆系统解剖结构复杂,手术中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本院每年都请放射影像科主任组织进行CT、MRI、B超等阅片培训,注重将肝胆解剖知识、影像资料结合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培养三维立体概念,将临床病理特征、手术路径的设计与影像学紧密结合,使影像资料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定期安排教学查房,在病房内患者床旁更为直观地分析讲解病例,以现实病例的个体表现特征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调动进修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更加具体生动。

4开展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教学进行循证医学实践

PBL(Problembased1earning,PBL)是被国际医学界广泛推崇的临床医学教学法。其特点是以临床病例为基础,进修生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提出患者的诊断,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并找到解决办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作为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实践的新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所接受[3]。在带教中非常注重循证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遇到疑难疾病时,鼓励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等,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室每周组织中、高级职称医师举行学术讲座,讲解本学科最新前沿,邀请其参加学术讲座,鼓励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如2011年主办的东方国外肝胆外科论坛邀请了12位院士做了当前医学发展前沿,学术氛围浓厚,讲座精彩纷呈,开拓了视野,会后组织讨论,对于理解不清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养成终生学习的观念,使进修生的科学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5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责任心的一种体现。进修生来自各地区不同级别的基层医院,在教育背景和对医德医风的理解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帮助进修生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很大的难度。由于肝胆外科疾病的特殊性,大多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因此肝胆外科医师必须具备比其他专科医师更强的责任心,要求带教老师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保持高度责任心,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无声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进修生。由于进修生身处临床一线,培养和提高进修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对于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而融洽的医患关系又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教育其在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使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要特别注意与家属沟通谈话时的语气及方法,并做到不刻意回避患者存在的医源性问题,不盲目扩大手术风险,只有在医患双方良好沟通的前提下,才能达成双方的相互理解,最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