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篇1

【关键词】对外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经济的迅速增长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在这其中,对外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尤其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产品出口幅度大幅下降,经济面临衰退危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保证我国的对外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取得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现状

对外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国经受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巨大考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难,在复杂而又困难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出口贸易额实现稳定增长。在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06年实现了18%的年均增长速度。尽管收到世界金融危机和“甲流”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并呈现出连续负增长的现象。但我国政府采取了增加投资和将出口退税率提高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大环境的带动下,2010年我国经济强势复苏,继而取代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与次同时进口商品在世界进口商品中所在比例的提高,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

进出口贸易在结构上实现了持续优化。2010年1-0月,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出口额超出2006年全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跃居世界首位。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升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国外需求的持续增长,在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中,我国的加工进出口贸易额整体增加5.5%,与2009年相比,下滑1.6%。

注重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十一五期间,我国不断引进外资,连续18年位居世界发展中国家之最。与此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高幅度增长。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在这其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生产企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在目前我国的对外经济中,加工型生产企业依然占较大比重,整体水平处于世界这个大企业生产链的低端。同时技术上缺乏创新,核心竞争力不足,品牌竞争力不足,依然靠低成本来开拓市场,获得利润,没有定价的话语权。

贸易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我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问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施压于人民币汇率,使我国在对外经济中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选择

面对我国在对外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的不利条件,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所坚持的一个战略选择。

合理调整外向型产业结构,发展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能耗、高成本生产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加大新材料、新能源的探究与使用;其次,政府应适度进行调控与干预,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对企业的生产与民间投资进行扶持,引导企业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来参与竞争,建立完善的竞争格局,防止盲目投资和一哄而上;第三,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进行自主创新,提高所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引进来”,不仅仅是先进机器与技术的引进,更是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引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更多的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与制作技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引进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为专业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增添力量。坚持“引进来”的发展战略,要鼓励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并为之提供政策与物质的支持,改善外商的投资和外企的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序氛围和条件。此外,应加强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联合,实现互利共赢。

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应适时引导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和方向,紧跟时代变化,关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及时向企业提供行情信息与变化态势,制定政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以及危险事件的能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再者,企业在自身经济能力通告的同时,形成一条独立完善的产业链,出击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如今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应与世界发展中国家一起,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秩序。

四、总结

在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我国现有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导致我国的经济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在目前的经济状态中,加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略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一、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对东部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微。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区域,一方面,它具有较先进的电子、航空、煤化工冶金等产业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另一方面,它的GDP占全国的比重极其小。2009年贵州省GDP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16%,造成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开放的滞后。鉴于此,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贵州为代表,分析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滞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对外贸易现状

贵州的进出口总额在1990年之前一直处于10亿元以下的水平,大大落后于其他省份,直到1990年才突破了11亿元。上世纪90年代,贵州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但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很小。“十五”期间贵州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对外贸易的措施,使得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2004年突破了百亿,“十五”末期比“九五”末期增长了110.52%。在“十一五”期间的2008年对外贸易总额达234.08亿元,创了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5.44%(图1)。

图11980-2009年贵州省对外贸易和GDP关系(单位:亿元)

对外贸易贡献率是判断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贡献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贵州对外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左右波动,贡献较小,甚至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负贡献。这反映了出口结构较落后的贵州,在正常情况下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在国际市场不景气时负面作用较大(参见图2)。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是用来判断对外开放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如图2所示,贵州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徘徊在6%左右,从来没有突破10%。贵州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不仅远低于东、中部地区,与我国外贸依存度相比差距则更大。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两位数,2007年达到最高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为44.96%。

图2贵州与全国贸易依存度及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单位:%)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以贵州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和GDP增长基本同步。当GDP增长时,对外贸易同步增长,但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现出不同步的状况,对经济发展(工业增长)贡献度最大的电力、有色冶金、饮料、烟草和黑色冶金五大优势行业外向度低,显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自我循环,反映了欠发达地区GDP的内向型特征,缺乏竞争力,显然,欠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滞后是其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欠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对GDP的影响,这里采用贵州3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Eviews软件,将进口、出口、进出口及GDP等作为变量,并对这些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GDP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进出口贸易都有很显著的相关性(参见表1)。

表1贵州省进出口贸易与GDP的相关性

GDP

EX

IM

TOTAL_TRADE

GDP

1

0.954

0.949

0.957

EX

0.954

1

0.980

0.997

IM

0.949

0.980

1

0.993

TOTAL_TRADE

0.957

0.997

篇3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外扩张,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之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必将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贸易所带来的摩擦和冲突也不可避免,国际经济法就成为了化解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摩擦和冲突的关键手段。因此,本文对国际经济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阐述了其对我国对外经济服务的实益,以期可以对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参考,对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起到助推效果。

关键词:

国际经济法;对外经济;实益

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是国家发展所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增长,以及经济多元化的形式加剧,对外经济贸易更成为了许多行业求生求变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形式、法律法规、地方风俗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展开很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为了确保国际经济贸易活动能够顺畅进行,国际经济法及时出现,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进行多方面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各个国家进行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依据。研究国际经济法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服务功能,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企业展开竞争。

1国际经济法

1.1内涵

国际经济法从本质上说来属于法律范畴,其可以算作一个循环的体系。通过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不难看出,其从表面上看来是在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国际经济法更像是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就国际经济法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其主要包含了自然经济,不仅是在各项条款规章中对其进行了明确限定,更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进行了调整和指引。国际经济法对经济法体系的主体和客体进行了明确,并且对主体和客体各自所具有的经济义务和经济权利进行了明确阐述,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公平奠定了建设的基础,有效维护了主体和客体双方的利益。

1.2核心

纵观国际经济法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其核心在于权利本位。虽然国际经济法对人本主义的理念实现了保留和维护,但是更多的考虑到经济贸易活动中规制者和个体之间的集体利益,同时对规制者和交易者产生限制。以权力和权利作为基础,依照平等原则对多国家、多地区之间的平等经济贸易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构建。国际经济法尊重了各个国家对经济自主调节的权利,在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中进行保护和调节,确保不同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能够实现双赢的局面。

2国际经济法对于我国对外经济服务的实益

2.1处理知识产权问题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经济活动。对外经济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引入了许多国外的先进技术,使得我国诸多行业一下子“活了起来”。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对外经济活动当中,我国曾经遭遇了不少贸易纠纷,受到了诸多不公正待遇,不仅使得国人白白蒙受损失,更降低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不仅如此,一些来华企业与利用我国法律上存在的一些漏洞进行偷税漏税等行为,更我国税收造成了重大冲击。面对混乱无章的国际经济市场,只有通过法律才能维护市场公平,保证经济活动双方能够在法律框架下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壁垒给我国对外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可估计,不仅会给我国企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会拖慢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在遭遇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时,对外企业不能屈服于国外企业的威吓之下,应该利用法律武器,通过国际经济法和法律途径,和国外企业在法庭上通过更加公平的方式解决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以实现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良性发展。

2.2处理倾销问题

除了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倾销问题也是对外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一些国家以反倾销的名义,给我国相关企业制定高额的反倾销税,导致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往往入不敷出,最终以失败收场。这种极端的反倾销行为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行为,是不合国际经济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因此,在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通过国际经济法,对国外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强烈反击,以保护企业自身利益,在处理倾销问题的时候,不能单纯依靠国际经济法从法律渠道维护本国企业的权益,还需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成立专门的反倾销应诉基金和机构,充分发挥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作用,以便能够对对外经济活动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所以,对于我国对外经济活动而言,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和剖析,找出其中对我国经济活动有利地方,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动力推动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对外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于存在一些不利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的问题,导致我国对外经济活动取得的成果并不显著。因此,必须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辨析,明确其内涵和核心,将其巧妙运用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之中,以保障我国对外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刘子煊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 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与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 山东省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湖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吉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海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湖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进出口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入世十六周年背景下山东省进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研究 宏观经济与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四川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四川省进出口贸易对该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吉林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作用实证分析 进出口贸易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实证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分析 浙江省FDI存量与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1.

[2]范振洪,顾春太.后危机时期提升山东对外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综合竞争力,2011,02:55-61.

[3]毛清华.山东对外经济发展分析与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08:18-21.

[4]安佳,陈东景.山东省对外经济合作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0:108-109,113.

[5]田卫,高合群.2009年山东对外经济形势预测——基于山东省进出口数据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23-24.

篇5

差距与转变

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时还有许多差距。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小。1999年排在世界货物贸易前6位的国家,其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2.4%、德国9.6%、日本7.5%、法国5.3%、英国4.8%、加拿大4.2%,而我国仅为3.5%。排在世界服务贸易前6位的国家,其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美国18.8%、英国7.6%、法国5.9%、德国5.7%、意大利4.8%、日本4.5%,而我国仅为2.0%。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看,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美国的机械设备出口在其全部货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约为52%、德国51%、日本69%、法国43%、英国48%、意大利39%。我国机电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不到40%,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比,也比上述国家低得多。

从资本流动情况看,我国外资流入与对外投资均小于居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1999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2755亿美元,美国对外直接投资1509亿美元;流入英国外资821亿美元,英国对外直接投资1992亿美元;流入德国外资268亿美元,德国对外直接投资505亿美元;流入法国外资391亿美元,法国对外直接投资1079亿美元;流入荷兰外资337亿美元,荷兰对外直接投资458亿美元。而中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同上述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从贸易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看,我国与居于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相比,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经济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这些国家的关税税率都比较低,非关税措施相对透明和稳定,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本国企业受国家政策保护比较少,存亡成败主要取决于自身竞争能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

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排位落后世界水平。从国内产业发展、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服务、基础建设状况、企业管理水平、科学与技术实力、人口素质等指标所反映的综合竞争力看,目前居于世界贸易前列的国家,其排位也都居于世界前列。而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目前仅居于世界第29位,单项排位我国际化程度排第20位、金融服务水平排第42位、基础建设状况排第40位、企业管理水平排第30位、科学技术实力排第13位、人口素质排第24位,总的看来都比较落后。

近几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除亚洲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影响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从当前和今后发展趋势看,这样一种粗放型、数量扩张型的增长不可能长久维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是新形势下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首先,国际间经济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以廉价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增长更多地受到市场规模限制。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许多出口产品成为众矢之的,遭遇到激烈竞争和反倾销威胁。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才有可能保持和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其次,我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和其它要素成本低廉优势正在递减,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的潜力已经有限。只有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培植新的竞争优势,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术、服务含量,才能保持和强化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势头。第三,我国外经贸主体结构不够合理,国有外贸企业竞争乏力,除外商投资企业外的其他非国有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只有大力推进外经贸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才能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积极性。第四,粗放型外贸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今后将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中环保要求的制约。只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多地“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才能缓解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等的矛盾,实现外经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告别短缺经济阶段,外贸的地位、作用已不仅仅是出口创汇。进出口增长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相协调,使国民收入实现最大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进出口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外贸宏观调控和管理必须以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最基本要求,依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和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外贸的更大发展。由外经贸大国向外经贸强国转变,是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今后5年到10年国民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也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争取更大民族利益的需要。

中国迈向外贸强国应坚持的基本方针: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并举;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十五”到2010年目标

着眼于今后的国际国内环境,“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商品进出口继续以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以下为“十五”期间我国外经贸发展主要指标预测:(1)商品进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7.5%-8.5%之间,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700亿—7000亿美元,其中出口将达到3400亿—36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3%上下,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将达到1700亿—180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5%以上,2005年出口总额将接近700亿美元,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2)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九五”期间的水平,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460亿—500亿美元。(3)服务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2%-15%之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年均增长速度将在15%左右,2005年营业额将达到260亿—280亿美元。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仍将努力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到2010年,商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9000亿美元,出口将超过45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将提高到6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提高到30%。我国在世界商品贸易中的份额将由现在的3.5%扩大到3.8%左右,商品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将上升到前6位;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将由现在的1.8%扩大到2.0%左右,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将上升到前10位;利用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发展中国家第1的地位。

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我国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发挥,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基本方针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建设一个对外经济贸易强国的奋斗目标,我国在对外经贸工作中应当强调和坚持以下基本方针。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封闭和畏惧竞争只能导致更大差距。因此,要树立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意识,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外经贸发展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适度地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在保持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第二,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行与跨国资本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吸引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要正确地对待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资本将大举进入我国这一现实,运用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手段,更多更好地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方面,限制其消极方面。与跨国公司建立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和共同发展关系。

第三,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几方面工作并举,互为促进和补充。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区域和双边的经济合作,是为外经贸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环节。应当了解和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维护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权益。同时,应当高度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大力推进各个层次的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

第四,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科技兴贸计划。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实现外经贸持续和有效增长的基本要求。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继续实行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培植适应当代科技进步潮流的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政策性出口信贷和保险等对外经贸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的开发和应用。

篇6

[关键词]经济职能; 经济全球化; 对外贸易

十六大报告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为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转型经济时期政府我国对外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分析。

一 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对外经济管理职能转换的必要性

转型经济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经济,指当经济在社会从一个历史阶段向另一个历史阶段的过渡期运行时的一种形态,它界定为某个社会形态内经济的一个转折时期。中国在90年代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开始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即从以前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转变到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

中国的转型经济时期正是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全球化是一切人类经济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界限以及各个国家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融合的过程[1](P277)。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以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物质和信息沟通的过程,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的趋势下,一个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不仅是面向本国的而且是面向全球的,因此,各个国家政府对外经济管理职能都适时地转化并扩大。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经济仍然是以政府为导向的,要想能够完全与国际接轨,政府只有针对全球经济环境进行经济职能的不断转变,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且中国已经加入WTO,从备受关注的WTO23个协议中可以看到,只有两项条款涉及到企业,其余均与政府有关,尤其侧重针对政府的立法与决策,这无疑对我国政府对外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转型经济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飞速,“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2002年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了2倍”[2]。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遭受了各种贸易壁垒的冲击和贸易争端的的不利影响。据统计,自1979年至2005年底,国外共发起745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别保障措施的调查案件,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到中国数百亿美元的出口贸易。贸易争端的解不是单个企业能胜任的,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外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为对外贸易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所以,“为了融入全球经济,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保护本国经济免受外来冲击”,对外经济职能是“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承担的经济职能”[3](P96)。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政府对外经济管理职能体现在宏观和微观方面。

二 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宏观对外贸易管理职能的转变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前提下,我国要想保持市场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宏观对外经济调控。政府要对微观经济实施有效的调节和管理,也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支撑。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微观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从客观上要求宏观经济的持续利好,对外贸易经济也是如此。入世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和环境,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与各方面的组织协调,以创造出有利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政府宏观对外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宏观规划出口发展战略和制定与实施科学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政府要制定中长期的对外贸易发展总体规划,为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提供必要的宏观经济发展导向,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之所以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赢家,就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加以实施。例如在汽车、石化等“制高点”领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样的发展战略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今后宏观规划出口发展战略中外贸增长不仅追求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和效益的增长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建立对外贸易管理的法制环境。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必须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则应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和细则,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制定法律,实际上就是制定一套大家都应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这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政府应该加速与对外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内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国际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

第三,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要发挥政府部门对外贸易为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某些管理和协调职能基本由外经贸部和国务院其他部委联合承担,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策协调,但在管理上容易出现条块分割,责任权限不明。有些部门处于本系统利益考虑,容易产生保护倾向,造成行业垄断,不利于该行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全国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的协调管理机构。因此,迅速建立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协调管理体制,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第四 加强对国内出口企业的调控。有时部分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多的价格优势,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常常与其他企业竞争,有时甚至出现与外商联手压低价格,对资源进行控制和垄断,通过恶性竞争来限制本国企业进入市场。要解决“兄弟竞争”,政府应该提供规范的制度供给,在国内施行统一的对外规则,依靠中央政府的权威来进行必要的集中协调,将国家利益观融入到全体国民的行为习惯中去,维护本国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三 转型经济时期政府微观对外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微观与宏观是国民经济的两个层面,微观对外经济管理职能领域是政府干预对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我国市场化程度加深乃大势所趋,面对WTO协议中的各项规定,政府要遵循其具体的要求,其实质就是要转变成为不折不扣的企业服务者。为此,政府应该收缩原有的权力边界,充分引入市场因素,转换旧有的微观管理方式和方法。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政府微观对外贸易管理职能的转变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紧急的应对机制,提高风险的承担能力。面对国际贸易中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各种危机,应通过监测、预测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贸易形势,建立紧急的应对机制。例如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的基础是建设一个包括国外经济贸易政策、产业增长变化等内容的数据库。而这样一个数据库,一般来讲,企业自身是建立不起来的。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来共同做好这一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出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并掌握中国产品进口国经济增长变化、国际上相关产品的生产能力、市场销量和价格水平等情况,建立一个包括出口产品价格、数量发展变化的数据监测分析系统的预警机制。

第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协作。政府应该积极参加国际间的贸易合作, 例如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能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的利益和要求。当遭遇贸易壁垒时,政府要与有关国家交涉和谈判,以减少我国企业所受到的影响。此外,可利用有关条款和国际组织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的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及歧视性政策,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利用国际环境公约中保护发展中国家特殊利益的有利条件,争取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

第三,与国际惯例接轨,实施标准化战略。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各国的认同,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条件和处理国际纠纷的重要基础。97年以后我国制定修订标准的国际标准采用率已占60%,但从整体看,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状况仍很落后。因此,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要加快在国有大中型生产企业、对外经贸企业中推行ISO9000系列认证,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所以,政府须建立实施标准化战,来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

第四,加强技术监督工作,发挥服务对外经贸的功能。应利用技术监督加强出口市场监管,技术监督工作具有法制性、技术性等特征。加强技术监督工作,以技术法规、标准等为武器,对商品生产、对外经贸活动进行规范,维护其严肃性,杜绝假劣商品出口;促进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各国科技动态、技术立法、标准制定等信息的收集,为企业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服务生产、服务贸易的功能。检验检疫部门主动为对外贸易保驾护航,检验检疫部门掌握着大量及时可靠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主动与出口企业联系,指导他们制定出消除壁垒的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对外交流的优势,主动出击,追根溯源,制定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施锡铨 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相关分析。根据我国近些年的国际收支情况得知,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来自两个部分,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

经常项目顺差来源分析。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是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之一,1994年只有77亿美元,到2008年时已上升到4206亿美元,增长了约55倍。经常账户的增幅比较明显,经常项目的大额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储蓄率偏高,而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且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

中国国民的高储蓄率。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

Y=C+I+G+X-M Y-C-G-I=X-M S-I=X-M CA=S-I

我国储蓄率一直过高,与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有很大关系,储蓄大于投资是我国经常项目出现长期顺差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内缺乏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渠道,导致企业只能更多地依靠自有资金积累和银行信贷。

中国国民的低消费水平。虽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在全球第二位,但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健全,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建设不完善,促使了居民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这些都促使国内居民的消费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上原因在短时期内都难以改变,试图通过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前景并不乐观。因此,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短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政策导向鼓励出口创汇。多年以来,政府推出了多项出口鼓励政策,包括政府主导下固定汇率制和人民币币值低估,出口退税、奖出限入等政策,并且推行进口替代和填平补齐的思想。在外资政策上,我国是以引进外资为主。而且我国政府对国内投资者的境外投资具有较为严格的管制,外汇的输入输出规模严重不对称。

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来源分析。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在这20年间(1994―2013)增长迅速,共累计顺差高达16874亿美元。2012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逆差,这是从1999年以来的14年间首次出现,逆差数额为318亿美元。而2012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仅增加987亿美元,同比减少74%。这是由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增长减速,我国总体面临资金流出的压力,且国内外投资结构差异,从而导致收益项目逆差。

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重新回到双顺差状态,顺差总额约3262亿美元。这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弹性虽略有增加,但市场自主性仍然偏低,在全球流动性宽裕、主要货币利率低的大环境下,同样加剧了我国外汇的持有风险。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负面效应

我国在对待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方面,一直存在有认识误区。在我国刚建国时期,由于经济落后,加之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没有,外汇十分短缺,所以我国积极进行外汇储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飞速增长,外汇储备急速增加,目前已达到很高的数额。其负面效应主要有高额外汇储备导致中国巨大的福利损失和外汇储备的潜在风险加大。

对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提出的解决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方面。而国际收支失衡进而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解决国际收支不均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改善国内经济发展结构。内部经济是外部经济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失衡最明显的表现,究其深层原因,是国内经济失衡导致的。因此,要调整巨额外汇储备,平衡国际收支,首要就是解决国内经济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降低储蓄率。我国一直都存在高储蓄率的传统,这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难以通过公共财政获得满足。再则,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消费信贷处于起步阶段,居民进行消费信贷以满足日常生活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因此,要从根本上降低我国的储蓄率,就需要解决我国老百姓生活方面的切实问题。投入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力度,解决居民切实的生活问题,降低预期消费,从而降低储蓄率。

改善投资结构。投资水平也是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一个原因。我国现阶段已经出现过度投资的现象,并且投资往往过度集聚在某一产业或行业,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如果我国仍以目前的投资情况发展下去,将面临较大的有限资源情况的限制,例如每年都会发生的缺电、缺水以及其它资源等;另一方面过度引进外资,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本国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导致资本金融项目的巨额顺差。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意识到解决投资问题的关键是要是投资结构合理化,使投资水平在三个产业进行均衡分配。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向第一、三产业投资的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合理完善。改变投资资金来源,不能过度依靠外资,应把引资的方向转向国内,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建立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渠道。

调整对外经济管理体制。在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外汇短缺十分严重,且由于当时计划经济的主导,使我国形成了长期以来对外经济优先发展的格局。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经济发展观念已不适应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需转变对外经济交往的传统观念,改变现有的对外经济贸易模式,调整引资政策,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虽然出口对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进出口的巨大收支差额已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中国需要改变对外贸易政策,例如可以对没有较高技术含量,经济发展前景不高的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取消出口退税政策优惠;限制高能耗型产品的出口,并把环保、安全、人力效率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不断优化贸易结构。

促进汇率市场化改革。我国一直以来为发展出口经济,采取的是近似固定汇率制的爬行钉住汇率制度,这确实促进了我国产品出口和对外经济的发展。但人民币币值的低估,以及与外汇市场交易的脱节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汇率市场化改革,是汇率能够根据市场进行浮动,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自动调节,从而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若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被更多的国家接受,尤其是被占我国贸易总量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接受,则对外贸易和投资就能更多的使用人民币计价。这样一来,我国对于商品进出口就有更多的自主定价权,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也随之下降。进一步,还可以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外汇储备过多的情况将得到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要使其接受人民币运用于国际支付结算,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帮助企业走出去,推进资本项目收支平衡。在我国传统的对外经济交往中,企业主要是通过进出口商品、原材料等对外进行经济交往。由于我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力,使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从而获得了可观收益,但实际利润率并不高。帮助我国企业走出去,并不是简单的效仿国外企业。首先,应增强我国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力;其次,改变我国对外汇的管理体制,可适当加以放松;再次,加强我国对对外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给予其相应的政策补助和优惠。在优化外汇使用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篇8

关键词:贸易主义;对外经济;保护。

新贸易保护主义(new trade protectionism)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

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1.国际竞争加剧。

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竞争已不再作为单纯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变成为主权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机,成为实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不仅在国际竞争中保护自身的产业与贸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采用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等保护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国企业的收益和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危及本国利益时,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特别是在“就业”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公共品的今天,由进口增加导致的失业问题已经具有了越来越突出的政治意义。当本国产业和劳工群体受到进口冲击时,来自公众的呼声或其他政治压力必然使政府倾向于对这些领域实行保护,以排斥竞争的威胁。

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及其海外经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作为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的亚洲地区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使其对美国、欧盟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和欧盟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投资企业的出口已经成为美国和欧盟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达国家处理贸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针对这些大跨国公司,而是拿出口国开刀,以解决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争端为借口,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

3.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冲击。

以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并逐步成为世界制成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特别在中低端工业品市场上,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并逐步取达国家原有的市场份额。尽管这些发展中大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彻底改变国际贸易不平衡增长的局面,但其出口实力的增强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发展中大国大量低价工业品进入欧美市场,对其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为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加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1.限制了国际市场的拓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以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2.限制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及投资业务向世界范围扩展,打击了我国企业参与世界贸易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纠纷不仅发生在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而且还有向服务贸易及投资业务蔓延的趋势。同时欧盟和美国还批评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特别是金融和零售业对外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卫生环境、人权等方面加大施压力度。

三、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1.借助wto解决贸易保护。

可以使争议的双方和平、理性、可预见地解决争议体现了在争端解决中的不损害公正、不歧视的特点,可避免和防止贸易限制的扭曲,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见,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能够确保经济弱国对经济强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提出挑战。研究运用wto规则,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实行有理有度的保护,避免国内的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2.保护本国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帮助国内企业收集各国关于质量、技术、环保标准的信息,建立相关的资料库并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我国应积极鼓励企业联合起来应对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采取“谁应诉、谁受益”原则,在企业与政府携手应对的基础上,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回市场;同时政府可以按我国成功的建立行业协会的经验,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协会,以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商务部专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

四、结语。

中国成功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国外贸易保护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只有认识当前国际形式,借助国际经济贸易条约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翠。我国被反倾销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篇9

一、很多援助项目由本国企业执行

长期以来,作为“国际援助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要求取消对外援助附加束缚性条件(TiedAid),但各国均不同程度地附加采购条件,即援助国在提供援助资金时规定,该资金必须全部或部分用于购买援助国的产品和服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提供的绝大部分日元贷款都附带了束缚性条件,受援国必须使用日元贷款来采购日本生产的机械、船舶、铁路机车等工业制品。1977年,英国在其官方发展援助预算中专门拨出一部分资金设立《援助与贸易条款》(ATP),此项援助要求受援国必须全部购买英国的商品与国际经济合作20lO年第9期服务。2001年,美国国际开发署网站显示,开发署近80%的合同和赠款直接落进了美国公司的腰包,从而为美国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为美国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随着形势的发展,西方国家这种附加采购条件的援助逐渐减少。但是,他们总是采取一些迂回或更为隐蔽的方式实现这些目标。例如,西方援助国倾向于将援助资金用在扶持本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部门,这样,尽管援助项目采用了国际招标,但由于本国企业在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援助项目中产品和服务的采购订单仍然会落到本国企业的手中。美国一位学者研究发现,日元贷款集中在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这些都是日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

作为“穷帮穷”的重要形式,中国援外大多采取“实物援助”,而且大多由中方实施。这一理念有很多优点,比如,中国企业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员工吃苦耐劳等优势;中国派遣援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成本也远低于西方国家。这使得同样的援外项目,中国的成本比西方国家低,或者说,同样的援助资金,中国能比西方国家办更多的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援建的项目在当地“看得见、摸得着”,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当然,这种方式客观上也直接促进了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

二、六大效应体现援外倍增作用

援外促进互利合作不仅体现在上述项目的执行上,更体现为援外的放大效应和倍增作用,具体可概况为六大效应。

(一)铺路搭桥效应

当本国企业有意进入受援国市场,或者从受援国市场进口重要商品,但受援国基础设施等比较落后时,这种经贸合作难以开展。这时,本国政府通过对受援国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的援助,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双边经贸合作。例如,二战后日本对印度提供了包括日元贷款在内的大量援助,而这些援助很多被认为是日本企业在为进入印度市场铺路搭桥。日本外务省官员说,随着印度经济的腾飞,许多日本企业对印度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但由于印度存在基础设施瓶颈,这些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时犹豫不决。这点也直接影响了两国间的贸易额。增加对印度基础设施的投资,实际上是为日资企业进入印度铺路搭桥。日本对华援助也存在类似情况。1979年,首批利用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建设的八个项目均为基础设施项目,其中的兖州一石臼所铁路项目和秦皇岛港口项目等,与日本从中国进口煤炭等重要商品有着紧密而直接的关系。对美国来说,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客观上也起到了这种效果。另外,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某些对外投资项目规模较大、风险较高,以援助的方式支持项目的前期勘探、设计等工作,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本国企业对这些领域的投资。例如,法国政府设有“援助私营部门研究基金”,列入法国对外无偿援助资金预算,主要用于支持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或项目示范。这种援助方式使法国企业在有关项目的招标中占据优势,支持了法国对受援国的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

(二)先导开拓效应

通过承担援外任务,本国企业在受援国广交朋友,熟悉了当地市场、有关法规、施工规范、质量与技术标准等,并以此打开当地的承包工程市场,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不少是从承担援外任务起家并逐步发展壮大的。例如,中国土木建设集团的前身是铁道部援外办,中国路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交通部援外办。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安徽外经公司利用实施中国援助的马达加斯加体育馆带来的契机,提出了“立足马岛、辐射非洲”的发展战略,实施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连锁超市、宾馆饭店等多元化经营,全方位开拓非洲国家市场,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三)品牌传播效应

对外援助通常可以展示援助国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并由此给企业带来利益。有时候,国外对援助国产品、技术了解不多,通过对外提供援助项目、人力资源培训等途径,这些产品和技术就可能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例如,日本通过“以援促销”等方式,在非洲、东南亚等地传播了日本产品的品牌形象。

对企业和产品的世界知名度总体较低的中国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几十年来,中国一批工程建设企业由于出色地完成了援外实施任务,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树立了品牌,并带动企业在当地的长远发展。通过承担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中国土木建设公司得到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认为,把国家交付的援外项目建设好,就是在国际工程市场上最好的信用和广告。为此,该公司坚持以“建一项工程,树一块品牌,占领一方市场”为宗旨,进一步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2002年,该公司承建了中国援加蓬参议院大厦项目。项目开工后,因加方现场施工配套没有及时到位等因素,导致延误工期达九个月。在此情况下,公司项目部充分发挥管理、技术、人才等综合优势,重新调整施工方案,不惜代价,加大人力、财力、机械和设施等资源的投入,精心组织施工,终于追回了被延误的工期,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工程项目,被加蓬政府授予加蓬国家优质工程最高奖――“科默奖”。随后,该公司相继获得了加蓬总统官邸、加蓬多功能影剧院、加蓬国家广电大厦等六个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此外,一些到中国参加援外培训的受援国人员反映,他们来中国之前,以为中国产品档次低,性能远不如欧美国家的产品可靠。但当他们考察中国企业后,看到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严格的质量监控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就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并感叹中国产品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实惠,完全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类产

品相媲美。

(四)政府担保效应

援外项目是政府间项目,具有某种形式的政府担保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为援助国企业向受援国提供特殊形式的担保。很多企业实施援外项目并非为了从中获取直接效益,而是通过承担援外项目,提高自身的形象和信誉。因为援外项目代表的是援助国政府,承担援外任务就意味着援助国政府的信任,得到了某种形式的援助国政府担保,而这对企业开拓市场、推销产品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它可以为援助国企业对外经济合作提供特殊形式的担保。企业在对外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有时即便投保出口信用险、投资险等商业保险,也难以使企业有足够的“勇气”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这时,政府对受援国提供的援助尤其是贷款,客观上具有某种形式的担保功能。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政府对亚洲各国提供了不少贷款。对日本企业来讲,日本政府的这些措施可以使他们放心地对受援国进行投资。

(五)软环境建设效应

援助国政府援建的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社会公益性项目、民心工程,不仅为援助国政府与受援国社会之间的关系起到作用,而且客观上起到了为企业在受援国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有助于企业减轻由于经济竞争力过强而遭致的压力和挑战,从而为企业在受援国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软环境。人力资源开发等软援助方式为本国企业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提供了人脉资源。通过派遣专家、志愿者,可以广交朋友,与受援国建立起涵盖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公司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关系网,这种资源对保障企业在对外经济合作中的人员安全、财产安全等可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企业尤其是中方企业在受援国实施援外项目过程中,可以向对方展示拼搏进取、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等良好精神风貌,从而有利于企业与当地各界建立良好关系,这种无形资产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企业的发展。

(六)对外投资效应

对西方国家来说,对外援助虽然是以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但援外资金经常被作为对外经贸合作的手段。一段时间内,日本援外贷款体现得最为明显。1961年,日本加入被称为“官方发展援助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对外提供比较系统的发展援助。从那时起,日本政府就积极推行投资、贸易、援助“三位一体”的对外经济合作模式。最常见的做法大体是:以日元贷款为主的经济援助先行投资于对象国某一地区的交通运输铁路港、电力、通讯等经济基础部门,日本的私人企业随之而来,投资于利润率高的制造业等部门。日本对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制造业等部门直接投资的产品中相当大一部分返销回日本或销往欧美。按照日本官方的说法,其首要考虑是为了促进受援国的发展,当然自身经济利益也是其对外援助的重要政策目标。特别是从1954年至1972年,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经济立国”思想指导下,通过战争赔款、日元贷款等形式的援助带动日本对外贸易和投资,成为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优先考虑目标之一。

三、中国发挥援外带动效应的经验

中国对外援助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援外不仅增进了中外友谊,而且带动了双边互利合作,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国际社会借鉴,也是今后中国提供对外援助时必须继续遵守的。

(一)以帮助受援国发展为前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成是单方面的赐予,认为援助是相互的。对外援助促进了中国自身发展,但这是以受援国得益而且受益更多为前提。否则,这种援助不仅有违援助的本意,也有违中国政治外交利益和长远经济利益。为此,中国援外带动的出口商品质优价廉,至少是品质上有保障,不将以次充好的商品物资纳入援外的渠道;援外带动的投资要切实让对方得利,并尽可能回馈当地社会。例如,承担不少援外优惠贷款项目的中石油公司,不仅使合作方受益更大,而且大量投资当地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当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政府也有意识地鼓励他们这样做。

(二)始终坚持平等相待

无论是援助国还是受援国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应彼此尊重。对援助国来说,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既是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树立负责任国家形象的内在要求,而非强者对弱者的施舍。对于受援国来说,如果援助国对受援国不给予必要的尊重,不平等相待,那么受援国就会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更是如此,而这无疑会影响到援助的长远效果。长期以来,西方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往往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将援助视为施舍,并单方面附加诸如“民主”、“人权”、“良政”等条件,对此广大受援国非常反感,从而导致西方援助常常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甚至经常以失败而告终。相反,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从不把对外援助当作单方面的赐予,更不是对受援国的恩惠或施舍,而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从而使中国对外援助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

(三)牢固树立政治责任意识

对外援助是中国国家的战略性支出,因此“援外无小事”,对内“讲政治”,服从党和国家的战略考虑,服从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的需要。六十年来,在中央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先后有六十余万援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受援国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他们与受援国人员平等相待,同甘共苦,热情地向受援国人员传授技术,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高尚的国际主义情操。政府在照顾援外项目实施企业正当经济利益与合理关切的同时,更要求企业树立政治责任意识,将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使每一个对外援助项目及相关经贸合作成为促进双边友好的纽带。

(四)对外援助与对外贸易、投资协同推进

篇10

关键词:经济联系强度;引力模型;滇中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群空间经济日益活跃,呈现出更加快速、更高结构、更大规模以及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城市群内部分工与协作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高速发展。因此,加强城市空间联系成为促进城市群经济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

滇中城市群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的区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了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以及楚雄彝族自治州,总面积达到9.6万平方千米,占云南省全省国土面积的24%。2012年该区域人口1559.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5%。2012年区域GDP总量584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5.27%。滇中城市群在全国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之间功能不断聚集、协作加强。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在中国面向东南亚开放中占据核心区域,对于带动云南省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东西互动完整开放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1年5月,云南省公布了《滇中城市群规划》,这表明滇中城市群在未来经济合作将一步加强,因此,研究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对于加强城市群内部分工与协作,促进空间结构优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力模型简介

常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指标为区域经济联系量,它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1]。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之分,前者是指某个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经济辐射能力强度大小;而相对联系量是在绝对联系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的接收能力,并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在绝对经济联系量的测算中,常用的方法为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模型,最初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天文学家Stewart J.Q提出,后经区域经济学家们逐渐完善,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测算法,其表达式为[2]:

式1

式1中,Rij表示 i 地区与 j 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 Pi,Pj分别表示i,j地区的非农人口数量,单位为万人;Gi,Gj分别表示i,j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为亿元;Dij为i地区与 j 两地区间基于道路网络的最短交通距离,单位为 km.

在此模型基础上,计算每个地区与其他所有地区的经济连系量,即为该区域的对外经济联系总量,表达式为:

式2

上式中,Fij表示对外经济联系总量,Rij表示 i 地区与 j 地区之间的绝对经济联系强度。

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实证研究

3.1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云南省滇中城市群核心城市昆明、安宁市、曲靖市区、宣威、玉溪市区、楚雄市,选取年份为2000、2005、2010以及2012年,数据主要来源于 2000年至2013年《云南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年交通地图。

3.2经济联系强度测算

根据公式1,对2000-2012年滇中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测算结果如表 1至-表4 所示。

昆明 安宁 曲靖 宣威 玉溪 楚雄

昆明市 —— 2.68 0.31 0.06 0.81 0.14

安宁市 2.68 —— 0.03 0.01 0.14 0.04

曲靖市 0.31 0.03 —— 0.09 0.04 0.01

宣威市 0.06 0.01 0.09 —— 0.01 0.00

玉溪市 0.80 0.14 0.04 0.01 —— 0.03

楚雄市 0.14 0.04 0.01 0.00 0.03 ——

表1 2000年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 表2 2005年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

表3 2010年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

表4 2010年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

表3 2010年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表4 2012年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

根据公式2,对6个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进行计算,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2000年至2012年各个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变化

3.3测算结果及分析

(1)从总体上看,昆明与安宁之间绝对经济联系量最大,其次是昆明与玉溪、昆明与曲靖、昆明与楚雄,并且在排名上,各个年份基本没有变化。从对外经济联系总量上看,最大为昆明,最小为宣威。这说明昆明在城市群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外辐射能力最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差距较大。

(2)从内部结构来看,在昆明的对外经济联系总量中,昆明与安宁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因为安宁距离昆明最近,对昆明辐射接受能力强;在曲靖的对外经济联系总量中,昆明与曲靖的经济联系量最大,其次为曲靖与宣威;这种状况符合经济联系随距离而衰减的规律;但同时也表明,滇中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交通仍然其中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各个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协作性不强。昆明与城市群其他核心城市,如玉溪、曲靖及楚雄市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增强。如何打破行政界线的限制,有效整合资源和发展要素,促进区域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成为区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3)从2000年至2013年,各个城市之间绝对经济联系量以及对外经济联系总量逐步增长,说明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增强。尤其是近几年来,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量增长迅速,这部分得益于政府政策因素。2010年,云南省政府公布了《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年)》。之后,昆明分别和玉溪、楚雄、曲靖签署了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滇中城市一体化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助引力引力模型通过测算滇中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发现,城市经济联系与城市经济地位有密切关系,昆明在城市群中起着核心地位作用;交通仍然在城市经济联系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之间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合作,带动区域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有学者认为借助城市人口、GDP 及距离等参数测算出的经济联系强度只能反映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两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情况,但是引力模型能够反映城市的基本状况,对于滇中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 [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97-704

[2] 李红锦,李胜会.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__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9-24

[3]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 2008(1): 1-12

[4] 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 2012,32(7):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