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我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0-19 17: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思想对我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思想对我的影响

篇1

一、WTO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理财环境更加复杂

加入WTO后,客观上将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所依赖的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环境的变化。根据WTO设立协定的规定,所有会员国的法规应与WTO的国际规范一致。我国的经济立法不得与WTO规范相抵触,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那些与WTO规则有抵触的条例将逐步修改。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不但要遵守《公司法》、《证券法》、《企业财务通则》等国内的法律规范,而且要遵守WTO的各项规范,WTO的规范高于我国的经济法律规范,必然改变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法律环境。第二,金融市场的变化。加人WTO之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要求,我国将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企业的开放,将带进许多先进的金融服务项目和新型的金融筹资工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场所,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也将甚于以往,企业财务活动所依赖的金融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第三,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贸易、融资壁垒的消除,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阶段,一方面,国内企业既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也不需要外贸公司充当中介就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另―方面,随着关税的大幅度下调,许多国外企业的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市场,与国内企业争抢有限的市场份额,我国企业不但要面对国内竞争,而且要面临着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2、对人才环境的冲击

加大WT0后,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企业过去“物美价廉”的人才优势将会迅速消失。外资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薪金待遇,对于我国企业中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无疑是一种巨人的诱惑。如何留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甚至吸引国外管理人才流入,将成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此外,WTO推动企业财务国际化进程。提升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除了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外,还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计算机知识,具有全局观念、组织协调能力、对资本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要有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以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在欧美国家发展迅猛。电子商务在我国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知识及其载体的人力资源为主要资产的网上实体(虚拟主体)也必将大量涌现,电算化会计网络也将跃上新台阶,走向会计的信息化,对会计软件的开发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3、风险管理更显突出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以及东道国政治风险与法律政策变动风险等,各种风险相互交错,共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按照协议,我国银行、证券、外汇、保险等市场将全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也将进入我国。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以及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法律政策变动风险等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不容忽视。另外,“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大,“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交易无地域化和无纸化,加剧了企业的货币经营风险。风险管理将成为人世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我国公司理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公司在理财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弊端。

我国的一些公司主要注重事后控制和分析,没有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进行很好地预测与分析,使得政策不具有长期性。而且没有充分利用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广开财源,使得公司发展的资金单一,筹资政策的选择不尽合理,筹资结构不能更好适应企业的资本结构,不能达到资金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其规模也没有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向我们靠近,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引进与开发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可是我国的一些公司却没有意识到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依然使用旧的投资决策指标和投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起主要作用的要素将不再是土地、货币等,而是人才。可是有些公司仍未能注意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将人力上的支出简单地予以费用化,远远不能实现理财的根本目标。一些公司在经营中只注重产出,而不注重成本的控制,忽视了成本管理。开源而不节流,使得企业物资消耗大;没有定期清查仓库,造成大量的积压浪费;公款吃喝、超额报销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使得公司效益不高。而且由于公司的规模化生产,使得生产不能满足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给公司生产、资本配置和利用带来挑战。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公司的会计记账中,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错误和舞弊现象

三、加入WTO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1,完善财务管理法规

WTO协议在成员方的法律根源与层次效应中,仅仅低于该成员宪法而高于其他国内法律。这就要求我国企业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内法律规范,而且要遵守WTO的各项规范,使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学习这些规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市场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企业理财也难以顺利开展。WTO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必然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作为保障。为了满足我国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需要和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到我国来投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WTO的相关规则,对照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规及其相关的财会法规。一方面,通过国内有关立法来保证国际协定和条约的顺利实现,促进中国法规的国际协调,使我国的法律规范具有可操作性,能被国际同行理解和接受,不至于成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法律保护手段,特别是保护性立法,以切实合法她保障我国企业的利益。

2、全方位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人世后崭新的理财环境,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第一,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观念。企业置身于国际大环境中谋划经营战略,企业财务自然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加以配合。譬如海外上市、跨国兼并、利用各种合法手段来规避税赋等。第二,资本多元化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人中国市场。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第三,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围绕人的价值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第四,风险防范观念。一是制定详实的财务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3、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

从目前的财务状况来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落后,企业要想在人世后的新环境中做到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效率,必须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层次。第一,财务管理内容除传统的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外,还应向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甚至知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管理方面拓展。第二,量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应得到更多的应用。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第三。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实现实时报告和远程在线处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便于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迅速整合财务资源以对市场做出快速互动的反应。

4、扩充财务管理手段

―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电子商务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以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为主要资产的网上实体必将大量涌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手段来武装企业,构筑功能强大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系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财会制度和理财体系,为企业的业务经营分析与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会蜂拥而至,随着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快速应用,互连网的迅猛发展,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的网络,要求企业创新理财方法,实行网络化财务管理,使企业理财突破异地机构的空间局限,提升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修身;八德

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到经邦治世、修身进德,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无不涉及。并将做人、读书之道贯穿其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施教思想体系。其中对于修身思想的阐述对于当时以及之后的子女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修身思想的渊源

毕生服膺程朱,以理学为宗,同时又不废汉学,还博通诸子百家,兼容并蓄,体大思精,为他经邦纬国、修身齐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传统家训的思想影响。

家训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准则,它是中国传统守法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其内容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色彩。的《家书》、《家训》应是这林林总总家训中的佼佼者。作为晚清时期一代通儒的,他自然懂得家训的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受传统家训的影响。

其次,曾氏的世传家风。

清末,曾氏家风无论在以封建儒学为中心的书香门第中,或是在以勤俭为根本的耕读家庭中,都是堪称楷模的。的高祖应贞(字元吉)终生以勤劳致富,常常告诫子孙“勤俭立身”、“耕读保家”。其曾祖父竟希一生克勤克俭,祖父玉屏(字昨冈)“少耽游惰” ,但却能“立起自责”,幡然悔悟,“自是终身未明而起”,“讲求农事” 。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学,壮而引为深耻” ,决心让自己的子孙读书,猎取功名,因而对子弟督责甚严。对其祖父非常崇拜,祖父的言谈笑貌,一举一动无不对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传统的儒家思想。

自幼“受学于庭,诵读颖悟”,九岁时读完五经,十五岁时受读《周礼》、《仪礼》成诵,兼及《史记》、《文选》等书籍。后又先后求学于湘乡涟滨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阅历,对《大学》中的思想心领神会:只有人人依据儒家经义注重“自身修养”,才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只有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

二、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其自修的过程中,对于修身有了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将修身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德”,即“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可以视为是修身的一种道德品行标准。只要“八德”得以实现,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

此外,“八德”还被其作为家训示人。在给曾纪泽、曾纪鸿书中就提到:“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曾为泽儿言之,宜转告与鸿儿,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

三、修身思想的现代启示

1、在传统中超越

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因此他的文化思想既有对传统的固守,也有向近代的转变倾向。体现在他既是“一宗宋儒”笃信程朱理学,又能博采众长吸纳百家;他既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意识;这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新风。

2、重德教

看重道德在社会中的力量,即先做到自我的道德完善,再以此来感化他人。对此,阐述,“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悠悠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由一二人以达于通都,渐流渐广,而成风俗。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他本人所立志向,“其大者,欲行仁义于天下;其小者,欲寡过于自身”。他的格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说是这一人生态度的精炼概括。

3、求和谐

人生思想的中心是创建理想和谐的家族社会。他在自我立身方面,坚持并追求“刚”以业,“柔”以立命,刚柔相济以求内和。在人我交往方面,他诚信处事,宽恕待人以求人和。在居家方面,崇勤尚俭兴家持家,谦逊忍让保家卫家以求家庭和睦。在政治方面,他认为,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但以得人为先,得人强,则国家强;他识才用才,知人善用,人存而后政举,才能政和。

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容,有新的发展,其家庭教育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大大地超越了他的家庭和时代,不断地被人们所推崇和借鉴。可以说,的家庭教育中修身思想,无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家书·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 熊吕茂.肖高华.文化思想简论[J]中南大学学报,2001,9(5).

[3] 周玉珍.伦理思想的渊源[J]湖南社会科学,2005,6(3).

[4] 梁景和.论的家教术[J]孔子研究,2000,(2).

篇3

,孔子。孝道思想。时代价值。

的孝道是中国人民最精致的道德准则。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孔子的孝道思想自诞生和发展以来,对人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孝道思想的许多内容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孝道。孔子的孝道思想在继承周朝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孝道思想体系。

。在物质上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是最基本的孝道。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把他们抚养成人,使他们能够独立生活。当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父母也在变老。此时,他们的孩子应该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当然,这只是最低级别的要求。“父母唯其疾之忧”支持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最应该担心的是他们父母的疾病。他们应该注意父母的健康。“如果你不环游太平洋,你必须好好旅行。”当你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为了照顾他们的父母,你的孩子最好不要远行。然而,这一要求并不现实。因此,即使你远行,你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让你的父母知道。“父母之年不能是未知的,一个是快乐的,另一个是害怕的。”作为孩子,我们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健康而快乐,为他们的衰老而害怕,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及时孝顺父母。这是孔子最基本的孝道说。孔子说:“今天的孝道意味着能够养家糊口。至于犬马,人人都能养家糊口。为什么不无礼呢?”如果只满足物质条件,养牲畜和养父母有什么区别?这告诉我们,养育和服务亲属只是在物质层面上提出的孝道要求。尊重和尊重亲属,这是在精神层面提出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一要求较难实现,但必须做到。孔子进一步提出“色难。如果发生什么事,弟子们为其劳服务。他们有酒和食物,学生们吃东西。他们过去认为孝顺吗?”真正的孝顺要求他们在为父母服务时,总是面容愉快,不抱怨,不怨恨,始终把父母的想法放在首位,注意内心的真诚和尊重。

。孔子说,,“当我的父母建议我时,我不服从我的意愿,但我尊重我的意愿,我不会抱怨我的工作。”在为父母服务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你的父母犯了错误,你应该温和地劝说他们。如果你的意见不被接受,你就不能抱怨。因此,当父母做错事时,孩子应该提出建议,但谏若不从中,孩子应该找到合适的机会再次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应该注意说服的方法,掌握服从和说服的尺度。

Tiffany的早餐,孝顺是最重要的。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父母的去世并不意味着孝道的终结。父母去世后,孩子们仍然需要孝顺,但方式不同。夏洛克·孔子曰:“由也事亲可以说是一个千方百计制造麻烦和想到死亡的人的梦。”父母去世后,他们的孩子通过哀悼和牺牲来纪念父母的善良,表达他们的孝道。“服丧,服丧,顺便说一句”,“服刑到死,导致服刑三年”,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哀悼的重要性。孔子提倡真诚的哀悼而不是过度的悲伤。在

三年的哀悼之后,这并不意味着对父母孝顺的结束。通过牺牲来纪念他的父母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指出:“所重:人、食物、葬礼和祭祀。”他认为葬礼和祭祀与人和食物一样重要。牺牲是对死去的父母表达悲伤的一种方式。虽然形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

进入21世纪,时代飞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织,时代变迁后,孔子的孝道思想虽然弱化了孔子赋予孝道的意义,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其当代价值,对我国当前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这反映了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水平,才能为事业成功提供保障。在

的孝,德之始也中,孝道被视为道德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想提高个人道德,你必须孝顺。孔子指出,父母的教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善行,所以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孝顺父母。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受利益驱使,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主义,忽视父母和其他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这不仅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孔子的孝道思想,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摒弃个人主义思想,提高个人道德。

。因此,坚持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孔子孝道思想的核心是对老人的孝道。虽然现在的家庭结了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仍然是情感维持的主要场所。孔子的孝道思想强调在为父母服务时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双管齐下可以让父母感受到舒畅,促进家庭和谐。

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中国养老的传统。由于人口结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增加。虽然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综合社会养老仍然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更愿意接受个别家庭的养老。因此,要实现家庭和谐,首先要尊重老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皮肤。他们的头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每个人都躲在家里,不为国家的事业做出贡献,国家就会灭亡。家庭如何生存?更不用说为你的父母服务了。因此,爱国主义和亲情是统一的。“有远大理想的人不想为了伤害仁爱而生存,而是不得不在成仁自杀”。这是伟大的孝道。因此,我们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报答父母和国家。孔子的孝道思想正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地区”,而爱国主义的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此时,作为构成社会结构的家庭,其和谐稳定尤为重要。这样,践行孝道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流传至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国正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孝道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促进家庭和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孔子的孝道思想,根据社会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布尔布尔朱熹1983图兰多,中华书局。

·杨爱民,1995年《孔子政治思想小议》,《孔学研究》,第1期。

,钱玄,徐克谦,译注2001礼记,岳麓书社。

,李维琦等人,2001年岳麓书社蒂凡尼早餐会。

和生翻译并注释的《孝经》,2007年,中华书局。

,杨伯峻,2010,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杨朝明,宋立林,2013,《孔子家语》,齐鲁书社。

,郭庆藩译,《庄子集释》,2013年,中华书局。

,周桂英和刘晨,2014,《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新西部》(十日中版),第9期。

,王英,《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016年,《传承》,第6期。

,曹调明,2016,《儒家孝道的当代价值》,长春教育学院研究,第32期。

篇4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视角;解读

古代的管理思想中,以中国的儒家管理思想盛名。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它是伴随着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方式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古代的优秀管理思想和西方现代管理理论都是人类共同劳动中产生的管理思想的积淀。

1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流派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根源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奴隶制开始瓦解。在这一时期,代表着社会各个阶层的管理思想发展活跃,一时间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也在此时开始走向成熟。随着秦的天下一统,中国开始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两千年封建制度,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管理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为主,其中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发展流派。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下这三种管理思想的流派。

1.1 儒家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管理思想带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它始于孔子,在历代的封建王朝都被奉为显学,是古代官方管理思想研究的重点。因此,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在历代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也出过不少研究大家与著作,例如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代的朱熹等等。

儒家学说最开始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维有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在国家层面的管理还涉及到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大同”社会构想。因此,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主张以同情、忠告、宽恕来追求至善、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发挥主观的能动性,通过自身生生不息的创造来完成和达到与外界的统一。

1.2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道家是由历代的哲学家建立起来的学派,因而与正统官方儒学强调入世不同的是,道家与其正好相反,强调出世和管理上的“无为而不为”的思想。这种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在组织的管理中无所作为,而是将有为化作无为,将人的社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的作用更大程度发挥出来,从而达到管理的效果。

1.3 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管理思想的代表任务是韩非子。法家的将人假设为“恶”,对于“恶人”:必须要通过罚来驯化,而不能光依靠礼法上的克己,否则会影响到管理的秩序。古代法家思想的立场是封建最高统治者,以君主的利益为最高,因此它也是君王的治国思想之一。强调依靠“法”、“势”、“术”来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势”是为管理者的地位和力量,它可以随着职位高低的变化为变化。因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术”是统治者管理下级、民众的方法、策略。因此,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刑去刑。

从以上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几个主要流派的分析概要,可以看出这三者是是基于不同的阶层立场提出来的管理思想,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也是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的原因。当然,因为管理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历史的范畴,在当今看来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优秀的精华进行借鉴,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

2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现代研究价值

古为今用使我国管理现代化所面临的课题。探索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重要方面。并未创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至今对于古代管理思想的哪些内容在今天仍有可借鉴的意义,目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可借鉴的主要内容有一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承诺和责任感,这种文化井绳不仅先打社会精神并行不悖,而且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对我国企业管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是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第二是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是人的本性,第四是关于人的欲望和人的需要问题的研究,第五是关于惩罚与奖励,第六是关于人和,第七是关于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第八是关于用人的问题,第九是关于领导行为,第十是关于怎样运用权力。

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非常强调领导者的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冲上“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这对于今天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企业家不乏借鉴的意义。

在儒家看来,由于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闻,尤其是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从事管理职能并被人当做偶像和效仿的“圣人”,通过自身修养和自我管理能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为了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还有一个从修己安人的过程。实现社会管理,儒家的思想家们认为,人心本来是善良无邪的,因此管理者所采取管理手段,主要应该是“感应”和“教化”,就是说借助正面的教育和规范启发引导,使得管理者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服从于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这样天下便可趋于大同,这是儒家所要达到的管理目的,总之,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思路就是,通过“修己”、“正己”、“示己”,达到教之、化之、齐之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经权观。经与权相对,经是常,权是变,朱熹说“权是经之变”,也就是说“权”是作为原则性的“经”的基础上的灵活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经权”观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中的重要思想渊源,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经权观的理论依据就是《易经》的三义:变易、不易和易简。“变易”指的是万物和人世的不断变化,这就是“权”、“不易”说的是各种规律和原则的确定和不易,即变中的不变,这就是“经”作为判断的准绳,以“变易”的“权”来达成最优的决策,并以最简要明确的原则让群众易知易行,变成共同的管理行动。

3 现论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价值研究

3.1 管理目标观

目标管理是由管理大师德鲁克所提出的重要概念,是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原则。他认为,每个职务的设定与责任完成都必须以企业的整体目标为目标,因此每个管理人员都必须做到将个人的工作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其次,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自我控制,能让追求共同复制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是引导管理者从重视流程、管理制度等细节问题转为重视组织的目标。目标管理达到的目的的手段是过程激励、德鲁克注重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对行为的监控。它将管理的重点从工作的输入转移到上产率的输出上,只有这样的目标考核才能假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他们付出行动并不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认为这份工作必须做。目标管理强调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职责的不同,目标管理的核心是每一个经理人的工作目标应该由他们对自己所属的上级单位的成功应做的贡献来定,上级管理人员必须保留是否批准下级制定的目标的权力。目标管理还意味着每一位经理人都应该认真参与他们所属的上一级单位的目标制定工作。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目标设计上,每家思想都有不同的见解。道家的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小国寡民”;儒家的目标管理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试图通过“修己-安人”的过程,进而达到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大同”的状态。“修己”与“安人”体现的是个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人管理逐步实现自律到自觉的飞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就可以推己及人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对家庭及家庭成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其次,国是家的扩大和延展,国与家之间不过是低于面积和人口数量上存在着不同,二者的管理原则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别;最后,在全世界范围内使得大同的社会构想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

因而,我们发现儒家思想的这一观点与当代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的要点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强调要通过自我的管理来达到为组织不同目标的完成。

3.2 管理的组织观

组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管理的组织职能或者组织活动是由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过程活动。正如一个大厦是由钢筋、水泥各种硬件构成的一样,组织是由职位构成,组织结构是一种职位结构。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组织问题的分析集中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结成社会群体,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就会发生争夺。首先,“群分”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必然导致的,因为用来供养一个产品是由各行各业的人所提供的。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可能精通所有技艺,也不可能从事所有职业;其次,“分”是为组织手段,是人类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把划分为各人的等级地位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根本原则,没有名分,是人类的大灾难,有了分,人类社会组织就可以良性运转。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已经涉及现代组织理论的结构、形态等问题。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解决以下组织问题:首先,建立一个合理而富于弹性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其次,明确企业管理者和每个员工的责、权、利,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温和的组织环境。

3.3 管理的人性观

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任何一种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中国管理思想中的人,既不是经济人,也不是社会人,而是伦理人,伦理。

中国传统的伦理人涵义主要是指:第一,性善。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从孔孟之道到宋明理学,基本上都是以此为来阐释人性的。既然人天生具有为善即履行道德义务的本性,因而在管理中就特别强调人之善端,强调与人为善,强调人与人特别是上级和上级的沟通。第二,关系本位。人的自我的确立不是由自己自己张扬出来的,而是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在同他人的关系中被规定的。第三,道德修养。代表性的语言是孔子的“修己安人”。管理者具有为善的义务,如果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行善的能力,就能增强被管理者受教化受感化的能动性,增强他们为善的能动性。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很少讲抽象的人际关系,而是讲具体的人伦关系,其特征就是:具有特定的结构性,在人伦关系网络里,有亲疏之分,远近之分,熟人与生人之别,有血缘关系的称天伦,非血缘关系称为人伦。人伦关系具有自己人的情感和交往方式,它遵循的是情感法则,它往往对理性、权威、外部意志具有抗拒力。所以,在人伦团体里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安伦尽份。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这种人伦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管理中的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管理中,人们不喜欢冷冰冰的、只依照调理规定而缺乏情感因素的管理方式。

以情感来调控人的行为,是中国人管理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管理思想看来,情感需要的满足、人情的浓郁,都是组织向心力的来源,所以管理之道正所谓“人情者,圣王之母也”。因此,管理过程中的是否充满人情味,对管理的效应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人情味的有无和多少,与管理者的威信和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只通规则不通人情或是只通人情不通规则都不会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几千年来,人情管理还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形态-伦理政治的重要内涵。

3.4 理论控制观

控制是保证各项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法国古典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明确地控制列为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之一,他还之处控制的对象包括人、事、物、行为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侧重于对人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儒家管理思想强调礼治;道家讲“无为”;法家则依靠“法治”。由于道法两派在具体管理实践中都走向极端,所以强调以礼为核心,兼用德与刑两手的儒家则成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控制的主流,在儒家那里,“礼”是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及人们行为的基本手段,是治国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些论述都集中体现了“礼”在国家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政令来督导,用刑法来整治,对于治民虽然有效,但并不理想。以道德教化贯穿管理过程的始终,才能达到控制民众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4 结语

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也必然会进行变革和调整,生产的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也会也会促使不同国度管理思想相互整合,尤其是要注重集体取向和整体思维的中国管理思想与注重个体取向和系统思维的西方管理思想的相互整合。在新世纪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从西方管理理论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另一方面,要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获得睿智,从而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和理论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M].(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1.

[2]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水.管理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周三多.管理学原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易・乾[M].

[7]老子・二十二章[M].

[8]礼记・礼运[M].

[9]尚书・尧典[M].

[10]孟子・离娄上[M].

篇5

关键词:英语课堂;沉默;师生协商;任务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40-01

话语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但是作为它的反面――沉默则关注度相比较而言较为薄弱。然而,随着语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课堂沉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并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神经学或人类学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显而易见,课堂沉默是发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沉默都是消极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在不该沉默的时候保持沉默,我们才称之为是课堂沉默。

1.课堂沉默产生的原因

1.1 我国的传统文化因素。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课堂沉默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儒家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孔子的"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求学生"慎言"。受此影响,学生们在表面上看似尊重老师,不发表自我观点。但实际上是害怕老师,形成一种我国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心理障碍。长久以来,学生们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被认为是懂礼貌,尊重老师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学生们缺乏在老师面前陈述自我观点的勇气。他们习惯于在课堂上听老师阐述道理,大部分时间都是扮演着一个忠实听众的角色,大多数时间都是保留自己的见解或异议。并且他们认为这样是用自我的沉默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在他们的思想中认为,挑战老师的权威是会招致非议,耽误其他同学时间的一种行为。因此,学生们便在课堂上习惯于保持沉默状态。

1.2 学生的英语课堂焦虑因素。焦虑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分的焦虑会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焦虑感过高的同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缺点或不足上,怕出错、怕丢面子,自我想象着失败的尴尬。这就导致说话者在沟通过程中,为了避免犯错,不愿意说话或不敢说话,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进而语言能力得不到提高,语言能力得不到提高则就更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在英语课堂上,大多数保持沉默的都是焦虑感比较高的同学,他们不会积极参与或很少参与到课堂活动上来,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老师点名提问才开口回答问题。尽管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但是,研究表明,过高的焦虑状态是不利于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1.3 应试教育的因素。虽然我国教育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是应试教育仍是影响我们课堂教育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被要求遵守课堂纪律,死记硬背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他们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大量做题才能体现出来。在课堂上,学生只有被教师提问时才有机会开口说话,他们极少主动发言。在课堂上,教师关注较多的仍旧是那些所谓成绩优秀,考试分数高的同学,这就使得学生们失去了思辨能力,只是被动的记住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愿或不敢与老师沟通,久而久之就成为了课堂上的沉默者。我国大部分的英语课堂教学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注重的英语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埋头记笔记,缺乏师生互动。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完全是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该有的思辨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培养。

2."师生协商式"任务型教学

我国英语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教师独霸话语权,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长期习惯没有话语权,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效果是大家可想而知的。因此,英语课堂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需要学什么"和"想要学什么"的角度出发,促进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姿态,以协商的形式来拓展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具体而言,师生之间协商交往制的有效建构,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基本工作:

2.1 赋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利,给予学生表达意见建议和愿望的机会。赋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利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赋权,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师生对话,摆脱各种虚假的对话形式。虚假的对话表面上给予了学生说话的权利,但是这种话语权利依然是在教师的掌控和分配之下的,而不是真正自由而平等的话语权利。显然,要赋予学生真正的话语权利,教师必须改变虚假的对话模式,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平等的对话为了保障学生的话语权利,课堂生活中的话语表达要摆脱教师的单方面控制状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自由阐述个人观点。

2.2 多用参考性问题拓展课堂内容。当前英语课堂中,教师多选择通过展示性的问题来检查学生的词汇或语法学习的情况。展示性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既定的。单纯检查对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而无法真正了解和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师生协商型" 英语课堂不仅在课堂话语上有很强的开放性,在课堂的内容上同样鼓励积极运用参考性问题来引发更多真实的交流。在强调问题交际性的同时增加交际的话语量。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评价型问题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2.3 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实施"师生协商式"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师生协商式"教学,教师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提升自我素质:(1)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引导者一方,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和智力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对其人格和思想的指引。(2)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说到底就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全平等的个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每个学生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尊重每位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 汪小凤, 冯文全.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2).

篇6

关 键 词 :审美文化 产业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转贴于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