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19 17: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统计学知识;生活;应用
统计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将数学知识和数理统计作为重要的基础,通过将多种学科和专业的知识相互融合,使得富有较强推断性的分析方法得以诞生。目前,在科学技术稳步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让自然社会各个领域的现象都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可以将统计学知识合理的运用起来,现已成为了应用相对广泛的便捷手段【1】。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属于调研人员通过合理的措施,针对于获取到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关资源等加以整合,由此推断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对未来相关事件实现合理预判的综合性学科。在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较多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统计学凭借着自身的性质,在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彰显出独到的应用价值,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让相关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
2.1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借助于统计学对生活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加以分析并整理,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通过将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与分析,使得基础的知识和方法发挥出应用的成效。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属于经济学科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课程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应用的过程,反映出具体的应用成果。比如涉及到经济学计量统计工作的时候,需要依照统计学知识在金融领域占据的重要地位加以分析,通过将金融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相互结合起来,使得金融计量以及时间序列等实现科学有效的结合,针对于获取到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获取最终的金融计量及时间序列存在的关系。统计学在金融经济学中彰显出自身的工具性价值,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上,统计学可以对数据分析的具体结果展开合理化的分析,获取的最终的判断结果,由此让研究的结果更加的真实可靠【2】。统计学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时候,应该重视相对严谨的态度,这对于获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研究人员在对金融量进行判断的时候,为确保结果的真实与可靠,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其次是科学试验研究上,通过合理的运用统计学知识,让经济学试验对象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简单,降低相应的研究成本,促使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
2.2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明显,因生物医学中反映出较多的不确定性,同时还有变异性的问题,因此可以将统计学知识合理的运用起来。比如在外在条件相同的两个病人身上,想要实施具体的治疗方案时,应该分析效果的差异性。通过临床的统计,可以对同一种病因的客观性规律实现合理的调查和分析,对健康人的共同作用展开适当的分析与判断。在医学中合理的运用统计学知识,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不同疗效病人的实际诊断情况,将具体的治疗效果和医学理论假设进行合理的验证与分析,借助于概率论和数学方式对结果进行判断,通过电子计算机等具体的软件对研究对象的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绘制出相应的表格,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合理运用的时候,明确研究的具体情况。在统计学知识与医学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使得统计方法及多变量分析法的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可以对未知的病因展开细致的分析,避免一些诊断方面的失误,促使医疗诊治手段得以创新并持续发展。
2.3比赛竞技中的应用
统计学在比赛竞技中的应用价值明显,可以通过数据的直观反映,将比赛中的胜率加以分析,同时还能对队员在赛季比赛的分数以及常规赛场的分数等做好统计对比,经过对一系列数学计算的分析与对比,制定出得分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之间的正态分布图,借助于反映的稳定性了解队员的水平【3】。以NBA篮球比赛来说,因明星球員较多,在运用统计学分析相关的数据时,应该抓住本质上的规律进行分析,并不是主观臆测,以此能够保证判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运用统计学分析球员的情况,可以准确的判断球员的技术稳定性。
篇2
现阶段,我国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化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化学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工作,强调态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二、态度教育内涵
态度教育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及态度品质向高层次发展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态度教育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中,公众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高中时期是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态度和情感是高度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研究表明,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客观事物,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情感体验会形成健康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处在高中时期的年轻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逐渐降低。新的时代下,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态度情感的教育。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在进行传统知识编排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态度教育目标,在启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对社会和整个人类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认识,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化学心理态度、化学学习态度、化学生活态度、化学创新态度以及化学思想品德态度等各方面进行教育。
三、高中化学新教科书态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高中化学教育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方面的掌握,具备良好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其他正确的观念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人生道路的发展。
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现代社会中,各种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进行学习,通过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化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在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今天,表现的尤为突出,要求学生在了解掌握新的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将这种不断学习的态度,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心理学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身体发挥和心理方面会有不同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汇总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生活中要实事求是。在学习中要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进行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四、高中化学新教科书态度教育目标的实施
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化学是从生活中产生的,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化学教学当中要与生活进行联系。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编写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专门分出了一个章节,即《化学与技术》,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在工业生产、资源利用等各方面的具体应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认识到化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2.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
化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中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化学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危害,这种相互辩证的关系在化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高中化学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加入道德教育能够使课堂变得富有兴趣,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态度教育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认清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3.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态度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起到模范作用,通过自身的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态度教育的重要性。在模范作用的带动下,能够让学生产生认同感,逐渐接受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例如在做实验过程中,如果产生有毒气体等有害物质时,不能直接将其排放到环境中去,要经过专门的处理之后才能够排放。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感受到类似的情境越多,就会慢慢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五、结语
态度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旦形成会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态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态度教育的实施。本文在对态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实施的具体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认识到加强态度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态度教育,这不仅体现在备课方面还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态度教育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晋高.高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态度教育的实施[J].现代交际,2012.
篇3
【关键词】 社会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
1概述
现在提起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不算新鲜的话题了,很多中小学课堂上都引入了符合同学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课,开展得风风火火。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育[1]。在现在的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现在中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达到了发展自我等目的。
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问题。比如课堂上教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多,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心理课程理论知识较多,不好掌,课本中的事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等。有同学在课后反映心理课本上的东西太OUT了(不流行),学起来比较闷。如此下去,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高,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并削减这门课程的实际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堂有吸引力的课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一堂有吸引力的课可以促进同学们自我探索的精神,一堂有吸引力的课可以让师生和同学之间得到更加热烈和充分的互动。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如何让心理健康课组织得丰富有趣,又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呢。笔者通过对课堂的实际研究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如果将一些恰当的“社会热点事件”融入到我们的心理课堂中,这样的方式对激发同学学习动机起着不小的作用。我们常常讲心理健康课是生活的学科,我们生活周围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元素,都可以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这是我们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论基础。其次现在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容易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让我们对各种新闻事件触手可及,各种“社会热点事件”不断的影响着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观点。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年龄,也许一个新闻事件就能让严重影响他的价值判断,形成不恰当的价值观。这种影响和转变是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能利用好“社会热点事件”,将其中的心理元素挖掘出来,融入我们的心理课堂,让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这将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方式。
2什么是社会热点事件
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我们社会中发生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或者某一种社会现象。比如佛山 “小悦悦”事件、全民疯狂抢购食盐事件、微博现象等。这些热点事件都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社会事件,因为只有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同学们才会觉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的有兴趣去了解。比如“抢盐事件”,就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会吃食盐,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去抢购“食盐”呢?同学们就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时候如果结合我们心理学中的“从众”理论去上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怎么避免盲目的从众,便能达到很好的教育引导效果了。
第二个是要“ 热”,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具有讨论的价值。因为这样的事件,同学们才有兴趣继续去探究背后的心理元素。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而又有讨论价值的事件来作为我们的课程素材。
3如何将社会事件融入心理健康课程
3.1 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课程导入环节
我们每一节心理健康课都会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而如何导入我们的课程主题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2]。在这一环节上,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闻事件作为主题的导入桥梁。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程开始就抓住同学们的注意点进行教学,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用实际的社会新闻作为案例导入比直接用书本上得案例,更具有时效性和吸引力。
3.2 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角色扮演环节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4]。利用社会事件创设我们表演的情景,让同学在事件情景中体会新闻当事人的心理变化、行为选择,不仅有助于提升同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自己在情景中体会当事人的心情[2]。
3.3 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课堂讨论环节
课堂讨论是我们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课堂形式之一,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3]。将社会事件作为我们上课讨论的素材,巧妙的设置一些讨论点。不仅可以提高同学讨论的积极性,也更能够帮助同学们在讨论中获得实际的收获。比如我们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使用微博”作为讨论素材,因为同学中可能大部分都会拥有自己的个人微博,那么这个讨论的题目对他来讲,就显得特别的有有兴趣去参与。并且他们在讨论“微博”的过程中,也会得出“社会从众”“信息传递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知识来帮组指导自己的生活。
4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要将“社会热点事件”很好的融入我们课程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具体有以下三个要求。
第一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尽量多的接触信息,对社会热点事件要求较强的敏感性。我们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要有去其糟粕的能力,将筛选的信息做进一步加工。不能只是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上课的。
第二是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心理学专业素质。每个社会事件后面都隐藏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学元素,“如何将这些心理因素剖析出来,用我们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解读,并让他们更具有教育意义”,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就像佛山小悦悦事件背后,隐含的是一个“责任分散”的理论,那么我们就要如何从正面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消极的心理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学专业涵养。
第三是课题管理能力。因为心理健康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我们加入社会热点事件,同学们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我们要好的控制好课堂,即能让讨论环节热烈的开展,又能维持一个较好的秩序。
5实际课堂案例
下面笔者将用一个实际的课堂案例,更加清晰明了的展示何将“社会事件”融入到我们课程。
最近佛山发生的一个轰动全国的“小悦悦”新闻事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社会热点事件”来组织一堂心理健康课。将其中的心理知识“责任分散”讲授给同学们,并且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生活中如何避免“责任分散”情况的发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主题:避免“责任分散”,做有责任的公民
教学目的:通过对“责任分散”理论的理解,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责任分散”现象的发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责任分散: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换句话说,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某种程度上抱着“即使我不管,也会有其他人管”的念头。
社会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某五金城内,一名2岁女童小悦悦先后被2辆汽车碾过,其间先后有18个人路过,竟无一人伸手援助,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姨呼救。环节一(课堂导入):通过读新闻的方式,可以拿一份有相关报道的报纸读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体会我们的实例都是活生生的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环节二(角色扮演):为了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感觉,我们可以重新创设一个类似的情景,让几个同学扮演。分别让她们在扮演后谈谈相关人物内心的感受,并鼓励全班同学集体探索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环节三:(课堂讨论):通过教师讲授“责任分散”的知识,向同学介绍路人冷漠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效应“责任分散”,介绍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导同学们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责任分散现象”,通过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可以让课程达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总结上述三个环节,整个课程围绕着此热门的社会事件展开,从我们心理学得观点解析事件背后的心理元素,让同学的道德判断更加的客观。同时又可以通过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讲授总结,学会在生活中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建立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6结语
将“社会热点事件”很好的融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可以打破原来心理健康课事例比较陈旧的弊端,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但这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提升课堂的质量。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出更多新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事件”融入心理健康课程只是其中一个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索这条路上,有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努力,我们的路必定更宽,更长。
参考文献
[1] 吴忠才.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 李品安.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小组模式的构建研究[J].研究实践,2004(3).
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 生活 兴趣
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工作主要是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开展法律常识、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家庭生活、美术书法、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老年人、妇女乃至全体公民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服务。
乡镇成人教育面对的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更多的是面对农民朋友,因此,需要我们成人教育工作者融生活于教育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紧密联系学员的生活实际,激活教材,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教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员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在教学中,要从学员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学员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他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教师的任务归根究底就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成更趣味化、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以前的教学,教师非常重视知识技术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技术知识与学员实际生活、工作的联系,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学员们感受不到学习知识技术的趣味与作用,在枯燥乏味的文字中,渐渐失去了对教学的兴趣。实际上,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成人教学要贴近学员的生活实际,创新生活情境,使学员处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教学活动与生活牵手
新理念下的成人教学不但要紧扣书本,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员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若能用农民朋友的生产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他们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员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再通过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他们对知识技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外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员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实践活动。这样做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对于在课堂上培养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类比迁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有一定培养学员的能力的意识,但是没有能够做到把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融人到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当中去。我们不要因为要求培养能力而去培养,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生活中提炼教学思想,然后再让学员去发现,总结,归纳。这样他们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了,而且也能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实践让我们领悟到成人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性:一是让学员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所学知识:即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积累感性经验,引导他们在无意、有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到来自生活的种种信息,培养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二是将教学教育过程生活化:提供的素材来自生活,情节设计贴近生活,模拟情境再现生活,所解决的问题回归生活。三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是指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是学习运用知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员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篇5
论文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这节课上,很多同学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可能很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二、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学会实践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如教学第二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街道及校内的绿化区进行调查,了解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每个同学负责不同的工作。学生们在活动中团结合作,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种养花木的方法和知识,并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的功劳非常大,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教学《怎样才凉快》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去调查2011年以来本镇的断电断水情况,从而了解到国家水电的缺乏,增强了学生节约水电、爱惜资源的意识。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转贴于
三、在讨论中学会交流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讨论,完全可以让学生找到需要讨论的话题。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例如,教学《我们的学校》时,参观完校园,我就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来汇报,参观得仔细、讲得好的小朋友,老师要给他们组颁发奖章。”有了参观的过程作为铺垫,学生讨论时就有话可说,有的小组在老师的指点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我有时让他们推选代表,有时则给各个组的组员编好号码,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讨论,是《品德与生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充满自信。从而,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参与讨论活动。
四、发现生活素材,整合活动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如执教三年级上册《我想要我能要》一课,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思想,我让学生用表格体现。课堂交流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几位学生完成的表格,用实物投影出示,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要的物品中哪些已经买了?如果全都买下,会花多少钱?你所买的东西花了多少钱,占全家每月收入的多少?结果发现,有位同学的购物计划竟然超过了600元,占全家月收入的70%。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而其购物清单中有一部分是目前根本不需要的,如自行车、名牌运动衣等。紧接着,教师引导大家探究: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呢?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终于澄清了认识。
其实,《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回归学生生活,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的问题,更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闻语言 人文性 缺失 对策
语言能力作为人类特有的技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对知识的接触、记忆,还是思考问题,或是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需要用语言。语言的人文性是指语言结构体能通过自身的存在状态、范围、活动单位、变化方式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种种因素的属性,是语言使用者群体的文化、习俗、情趣等的反映。①
媒体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对大众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甚至直接引领着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潮流,所以对新闻语言进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媒体中,媒体语言缺乏人文关怀是语言运用失当的表现,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媒体语言缺乏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媒体语言的化。如今各媒体为了生存,各种格调不高的广告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像“你今天有没有吃‘’”、“想拥有我吗?那就上吧”,把买房子的事情说成“”,把装修说成我们跟房子“有一腿”。②特别是网络媒体上这类语言更是无孔不入,已引起广大受众的强烈不满,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尴尬和不便,特别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
其次是媒体语言的暴力化。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我们总能发现语言的暴力现象存在。③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后,暴力化的语言越来越大行其道。犯罪大多与暴力相关,犯罪新闻已经成为一些报纸增加发行量的法宝,众多研究显示:不但犯罪新闻在传媒的全部新闻中所占的比例大大超出其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率,而且当实际犯罪率下降时,犯罪报道反而在上升。④娱乐新闻能给人们带来休闲和愉悦,于是一些媒体在娱乐新闻上大做文章,在提供娱乐信息之外,强化暴力色彩,一方面是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能满足某些人的发泄心理,但是这类新闻充斥媒体,容易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伤害,也可能诱导青少年犯罪。如对明星们的生活进行许多暴力化的渲染,今天是抑郁跳楼,被打毁容,明天是车祸身亡等等,不仅有失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对当事人本身的生活和身心也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语言的暴力化倾向还表现在语言歧视。如语言中的人格歧视、等级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户籍歧视等等,这些歧视性语言日积月累,形成了语言暴力,既对被歧视对象带来伤害,也容易导致社会偏见、习惯性歧视。⑤像“小矮人”、“女”、“乡下妹”、“劳改犯”等称呼,充满了歧视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第三是语言的低俗化。娱乐节目通俗而不能低俗,不应突破公众道德的底线,超越大众的接受心理。一些低俗化甚至的恶俗化的语言,如“凶案源于一夜风流”、“今天带你去沾点血”、“重庆少女仅着三角裤彩绘醉山城”等等,这些标题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恶俗之语。
网络流行语的滥用,也是低俗化的一种表现。网络上流行语有时被我们在生活中应用,会觉得格外诙谐或者亲切,但是作为大众媒体的媒体语言是否适合采用这类的语言呢?网络语言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有一个甄选、规范、保留的过程。⑥一些都市报或娱乐报,采用一些不伤大雅的网络语言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风格严谨的媒体却不适宜采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否则就会显得低俗化。同时,“史上最……”、“都是××惹的祸”、“××并快乐着”等模式化的语句,在新闻标题中频频出现,使媒体语言缺乏生机。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媒体语言缺乏人文性还表现在缺乏文明性。交往中使用文明的礼貌用语是对人的尊重,新闻传播中使用恰当的语言是对受众的尊重。现在有些媒体为了迎合某些人的阅读趣味,刻意制造具有性的字眼来吸引受众,像把城市绿化说成给城市戴上“绿帽子”,把有了孩子说成出现了“第三者”等等,这种不文明的称呼有损媒体形象。另外还有缺乏亲和力,媒体的语言该用正式的规范的用语时就不能用类似娱乐搞笑性质的用语,如果用得不恰当,会给人当成笑柄,直接影响媒体的公众形象和信任感,像某地发生车祸,火车和卡车相撞,媒体在报道时说成是火车和卡车“亲密接触”,像对已经受了很大挫折的受害者用语十分生硬,甚至带有嘲讽,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情,表现出了一种非人道的倾向。⑦
当今媒体语言表现出的这些不人文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高。既包括业务方面的素养,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素养,主要表现在缺乏人文关怀、责任心不强,知识面狭窄。⑧其次是媒介环境的变化。一些媒体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故意降低格调和品位,以迎合读者的趣味,大量使用化、暴力化、低俗化的语言。第三,与大众的文化意识有关。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过大,需要寻找排解的渠道,也给这些缺乏人文性的语言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媒体语言缺乏人文性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危害,规范使用语言,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相关新闻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媒体要加大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站在受众的大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要仅为了少数人的欲望而丢失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要强调媒体职业精神,增强媒体自身素质,加强媒体的公信力建设。⑨其次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加强对公民道德观的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加强舆论引导,增强人们对暴力语言的抵制心理,从根本上减少这种语言生存的土壤。
总之,媒体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由媒体提供的,因此信息的传播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⑩由于媒体语言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强等特点,因此其人文性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①王华杰,《论汉语言的人文性》,《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79页
②半岛新闻网,2006年6月4日
③康秀平,《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暴力》,《青年记者》,2007年12月上,55页
④《警惕新闻低俗化:报纸销量非要“建立在女人大腿上”么?》,2004-06-30,13:25,
⑧杨豪,《新闻报道如何避免语言歧视》,人民网,2007年06月26日17:03,media.省略
⑨张浩,《娱乐新闻低俗化现象探析》,《青年记者》,2008年5月中,58页
⑩李颖,《论媒体语言》,《枣庄学院报》,2006年12月23卷第6期,86页
篇7
课堂是儿童生命成长和教师价值展现的重要场所,教学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经历。作为品德课的教师要通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真实的生活体验,发现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成长。
一、创设情境,发现来源于生活的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创设生动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1.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教学中呈现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需求、兴趣等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交流,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如《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是《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一课,应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家乡的一些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我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前搜集自己家乡的资料,如:照片、文字、书籍或者故事等等。这样让学生在查找中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家乡,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富饶,那么,爱家乡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达到了本课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展示与介绍,充盈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无痕地作用、影响着学生。最后还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画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因为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这也正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最好的体现。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基本都加入了少先队组织。入队,对学生来说,是跨入学校大门后最值得骄傲和兴奋的事情。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就专门安排了一个以红领巾为话题的单元,我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红领巾的来历、革命英雄的故事,并从中体会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播放一段自制的动画片,以红领巾的口吻说出一些平时不爱护红领巾的现象,让孩子们不但懂得了爱护自己的红领巾,还要以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会学生愉快地、健康地、有创意地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根本,也是我们课程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归宿。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懂得知识源于生活,更要让他们学会走进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走进生活,用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行为;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密切相关。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念、模式、手段也在不停地完善与革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始终是初中教育教学的根本,积极改进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现阶段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相关策略。
一、现阶段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教学观念的制约。受到传统的差点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往往以中考成绩作为唯一的硬性标准,导致教师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教授,忽略了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的渗透与实践。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因而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很不利。
其次,教学素养的制约。英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扮演着组织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秩序、领导学生求知探索的关键性角色。英语教师应该合理地转换和定位自身的心理角色,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尽多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培养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意识,在生活中寻求与英语教学相关的鲜活素材,恰到好处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严肃、呆板地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或排斥的消极心理。
最后,个体差异的制约。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水平的高低、学生英语学习的感兴趣程度、学生辑思维能力、学生自主探究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部分教师相对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切实感受和体验,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沟通。
二、改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探究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英语教师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并在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第一,英语教师应深刻地理解和内化教材本身,善于在教材中探究和发掘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序、有效的教学;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巧妙地利用生活素材进行课堂教学导入,例如,在《Unit 1 This is me》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为学生呈现现实生活中“见面询问”的场景,配合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快速进入有关“Greet each other”的话题交流中。
(二)注重学生口语交流,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情境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在心理和认知方面表现为较强的内敛性和敏感性,担心自己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出现错误,总不愿用英语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鉴于学生的这一特点,英语教师应该尽多地为学生搭建英语交流的平台,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为学生创造英语口语机会。例如,在学习《Unit 2 Let?蒺s play sports!》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有机地分成5个小组,让各小组成员从新单词入手,如walking、tennis、go swimming、volleyball等,讨论自己对各运动项目的认知和了解,大家畅所欲言,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深刻地感受英语口语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三)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热情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并在英语教学中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学生在视觉、听觉相融合的多维度教学环境中,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自然提升。例如,在学习《Shopping》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有关Shopping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生活化情境中,主动构想相关的情境对话;然后,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主要句型为学生进行简单讲解,如What present do you like best?Where can you see and buy it? Tell me the name of the shops quickly.等;教师可将学生分成3个学习小组,安排其进行情境对话,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英语对话中感受英语交流的乐趣,随后教师巧妙引入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基于学生充分鼓励表扬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英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丰富语言表达(包括口语、书面语以及肢体语言),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感受教师的教学魅力。另外,教师不但要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而且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一切学习诉求和需要为出发点,尤其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教师应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尽多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地做出教学进程调整与安排。对于学生良好的表现,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结语
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好英语,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构建全面的英语知识框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创设更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郭辉兵.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1(01)
篇9
您好!首先感谢您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求职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我叫***,是**护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主修护理学专业。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贵院推荐自己。
敬业是我的态度,诚信是我的人格基点,真诚是我的做人原则,爱心是我拥有的最大财富,严谨求实是我的性格。在我院浓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及大医精诚的校训下,在校期间,我孜孜不倦,勤奋刻苦,诚实守信,成绩优良,较全面、扎实的掌握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及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担任本班**委员期间,培养及提高了组织、管理、沟通等能力,工作认真负责,组织本班同学积极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社会实践及一系列班级活动,均取得不错效果和反映。本人也积极参加学院各项活动,同时也是本班优秀共青团团员。
实习期间,我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使自己在护理技术方面有了丰硕的收获,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稳健,专业功底更加扎实。实习中,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脑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的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加强了对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的理解,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及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带教老师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生活中我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吃苦耐劳的人,工作热心主动,脚踏实地,勤奋诚实,能独立工作是我对工作的本分,独立思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我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跳台。而且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和一年的医院实习工作,培养了我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意识。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有幸能够加盟贵单位,我坚信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为贵单位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衷心的祝工作顺利,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
篇10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干预;妊娠;糖尿病;围产期应用效果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过程中出现了糖耐量异常情况,当然没有诊断的2型糖尿病也可以成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疾病。在妊娠孕妇中大约有10%左右的孕妇患有妊娠合并糖尿病病症。下面本文选取我院治疗的7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分组探讨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的7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每组35例。年龄23岁~38岁,平均年龄(27.44±3.88)岁。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主要是针对患者的饮食、生活作息、运动锻炼方式等方面加强护理指导,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时开展急救工作,保证孕妇的安全妊娠[1]。
护理组采用护理干预方式,①护理。妊娠后子宫会右旋,患者需要尽可能的保持左侧来缓解子宫对孕妇下腔静脉产生的压迫感[2],有效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流通,进一步缓解胎儿的缺氧情况,嘱咐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能够养成左侧卧床方式。②产前检测。在生产之前需要做好孕妇生命体征监测和其他方面的检测工作开展,监护胎儿的胎心变化情况,绘制变化曲线图[3],一旦胎心运动出现异常情况后,需要及时给予高流量面罩吸氧操作,有效改善胎儿的呼吸状况和,保持胎儿的生命体征稳定[2]。③胎心胎动。正确指导孕妇听取胎心的方式,能够自主感受并且记录胎动规律,及时的发现胎心率、胎动变化情况,加强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④饮食护理。饮食方面需要控制好每餐的食量摄入,将每天的饮食调整为4次~6次,进行能量分配,早餐能量摄入大约10.0%,午餐、晚餐的能量摄入控制在30.0%左右,剩下的30.0%的能量根据其他饮食次数进行平均分配或者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分配,尽可能的保证饮食中包含有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3]。⑤血糖护理[4]。妊娠合并糖尿病对于母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确的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指标大小,保持血糖稳定,通过食疗等方式来加以改善和控制,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后,能够及时的开展急救处理,保证患者及其胎儿的生命安全,降低不良反应,比如胎儿窘迫等症状的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x±s)或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血糖改善调节情况结果对比 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指标大小分别是(94.09±2.00)分、(4.06±0.13)mmol/l以及(6.18±1.11)mmol/l,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的妊娠结果对比 护理组的胎儿窘迫、羊水过多、剖宫产以及黄疸的发生率分别是2.86%、2.86%、20.00%以及2.86%,和对照组的胎儿窘迫、羊水过多、剖宫产以及黄疸的发生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当前妊娠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并发疾病,妊娠期妇女的代谢活动比较复杂,病情比较严重,对母体以及胎儿的健康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危害着胎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胎儿出现窘迫等情况[5],进一步导致孕妇出现高血糖症状,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后果,因此及早开展诊断和治疗过程,与此同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妊娠过程中的胎儿窘迫发生率,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实现对孕妇血糖的有效控制,进一步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改善孕妇的妊娠情况,使得胎儿安全生长。因此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可以明显调节和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改善孕妇以及胎儿的生存状况,能够对其病情做好提前预防护理工作,加强认识,加强对孕妇以及孕妇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从而在生活中做好预防管理,不断提高生存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少英.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围产期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10):167,169.
[2]刘天纾.个体化饮食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孕晚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101-103.
[3]曹素华.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围产期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9):208-209.
-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步骤
- 下一篇:综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