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式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9 17:0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景式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情景式教学案例

篇1

1探究情境中观察方法的培养

在实验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是很多的。但是学生往往只注意观察五光十色、引人入胜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细微平凡的又可能是更为本质的现象,因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作出了具体要求。1.明确观察目的,即指导学生要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2.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需的仪器装置等都进行观察。3.严肃的观察态度,在观察实验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观察态度,仔细地对待每个实验现象。4.良好的观察习惯,综合运用多种感观去观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进行观察。

案例1:钠的性质

[情景一] 在酒精灯的灯芯中藏上用铝铂包裹的钠,让后向灯芯滴水,酒精灯着火了

[情景二] 时间:2001年7月8日 地点:广州的珠江水面上发生

事件:台风过后,水面上漂来了六只装有金属钠的铁桶,其中一只已经破损,从破损的铁桶内窜出了黄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

[提出问题]为什么滴水能将酒精灯点燃?为什么水中也会发生爆炸,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呢?对爆炸事件做如何的善后处理呢?

活动探究

[实验1]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学生实验)

注意: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实验时注意观察每一步的现象,并将现象进行记录。

[讨论]讨论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的现象及分析的结果(注意引导观察实验的有序性)

[设问]如何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呢?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讨论交流]证明氢气的方法

[小结]

现象 分析与结论

用刀切

断面变色

浮在水面

熔成小球

嘶嘶做响

四处游动

溶液变红

[提问]酒精灯芯滴水为什么会点燃?破损的铁桶为什么会爆炸?

[实验2]钠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实验)

[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从开始加热到燃烧以后的产物)

[小结]加热前表面变暗,开始加热钠熔化成银色小球,一段时间后燃烧火焰成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分析与整理

[引导]实验中体现书了许多钠的性质,请同学讨论并整理。

[讨论]钠的性质

一、 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设问]写出反应方程式,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金属钠所起的作用?

2、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生成氧化钠(Na2O)

点燃:生成过氧化钠(Na2O2)

[过渡]不仅可以与氧反应还可以与许多的非金属反应

3、与硫的反应

[学生活动]写出硫与钠反应的方程式

[质疑]钠与水、氧、硫等反应非常剧烈,说明的钠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不能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呢?

[小节]结构决定性质

解决问题

[通过]通过实验的探索,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没有爆炸的金属钠及事故的现场?

[讨论]

三、金属钠的保存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知识应用(略)

[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技能的培养,而且应该注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本节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该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分析结论应用,这样的呈现认识过程就利于学生一旦掌握该中学习方法就可以自己学习其它部分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今后研究问题注意顺序性和方法性。

本节可教学的设计中主要是对于观察方法进行了训练,所以在整个教学中1、注意培养学生的系统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进行观察,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不会遗漏任何的细节,3、通过重点观察、反复观察来确定知识点的重要性,培养今后对观察周围世界分析问题是对重点的把握。

2探究情境中实验方法的培养

实验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和改变、控制某些条件,排除各种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使之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下面是本人在进行氯气一节时设计的教学案例。

3探究情境中模型化方法的培养

模型化就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研究客体进行扼要近似的摹写,进而提示其本质和规律。一般有物质模型(各种晶体空间结构模型、工业流程模型以及生产设备模型)和观念模型亦即思考模型(化学中用到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图等)。

案例3气体摩尔体积

情境设计: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通过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呢?

m 物质的量

现在有一体积的容器中充满了某种气体,那么该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如何将体积和物质的量联系起来呢。

活动探究:教师通过从摩尔质量的概念引出气体摩尔质量(由教师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引出,在此不一一复述)

教师:气体摩尔体积和固体、液体的摩尔体积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结论(方法同上,不再复述)

小结:气体粒子间距离的特点: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比粒子直径大,同温同压下,间距几乎相等。为什么等体积的不同气体会具有相同的体积呢?

教师:压强、温度和体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研究方便规定了标准状况:0℃,101kpa在标准状况下,任何1mol的气体(单一气体或者混合)所占体积约为22.4L。

分析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中力求通过不断的探索建立起,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模型。在教学中依据气体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进行假设和简化,得到理想的模型。整个过程突出训练如何简化问题,如何建立起与现实相似的模型。

这是我们教学中所用的一些案例,由于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在教学中的不断追求,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宁夏银川第二中学邮编:750004

姓名:张德生

篇2

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的一些实验改进案例进行阐述.

1苏科版九上13章第一节知识点“短路”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短路”知识点的处理方式多是理论讲解,“短路”会造成很大的电流、烧坏电源等等.而对于教师讲解的这一结论,由于缺乏可视性实验,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短路现象的机会不多,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往往认识不够.

1.1改进实验设计方案一

短路干电池.由于干电池内阻较大,短路后,实验操作者可以通过触摸的方式,感受电池发烫,发热,作为演示实验,可视性很差,即使找一两个学生上来触摸,其他同学也没有直观的感受.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次改进,串联3节或4节干电池,再次进行短路实验,实验呈现效果与一节干电池被短路的效果差不多.后来考虑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因为成本大,浪费太多这一方案放弃了.在后来的改进中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保险丝,观察保险丝能否被熔化,现象远处根本看不到.后来又尝试将细细的火药粉(从火柴头上刮下)放在棉花上,包裹在保险丝上,观察起火现象.现象微弱,没有明显的明火,有淡淡的烟,后面的同学还是不易观察到,这一方案只得作罢.

1.2改进实验方案二

进一步思考后,实验的设计将重点放在增大电流和减小电池内阻上,在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鉴于以上思考后来改用学生电源,老式的最大电压可以增加到24 V的电源,用直流输出,用鱼嘴型导线夹夹住一段保险丝,采用20 V∽24 V的电压,用试触的方法,短路的瞬间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电火花,实验效果很好,很远都可以观察到,电火花产生的一瞬间,学生一片惊诧声.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段野外生活的视频――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获得火源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用南孚电池,香烟中的锡箔纸裁成细条,用锡箔纸短路一节南孚电池,很快就有明火出现了.这个实验装置用来演示短路实验效果也很好.

2苏科版八下第十章第三节“气体的压强”知识点“感知大气压”――“瓶吞蛋”实验的改进

感知大气压或气体的压强,学生活动的小实验很多,其中文献报导瓶吞蛋实验

较多,苏州市中考题中出现过“瓶吞蛋”后,再将蛋吐出有哪些方法的考试题.命题者在命题时体现一种“逆向思维”方法的运用,这也是我们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当时这道题成了当年中考的压轴题,得分率很低,在此后的几年时间

里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2.1改进实验方案一

广口瓶或锥形瓶瓶口向上,将鸡蛋(煮熟的直径略大于瓶口)放置瓶口,瓶内事先倒入热水排出空气,或用点燃的酒精棉排出空气,使鸡蛋慢慢地进入瓶内.吐蛋的方法刚开始采用将瓶口倒置,用电吹风吹风,减小瓶口处的压强,利用瓶内外气体的压力差将鸡蛋压出瓶子,但实际操作后发现电吹风增大了瓶口处空气的流速,但由于外界空气的影响,瓶口处气压减小有限,内外压强差不足以将鸡蛋从瓶内压出.进一步思考后考虑增大瓶内的压强,将瓶口倒置在铁圈上,在瓶上浇上刚刚烧开的热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将鸡蛋慢慢压出瓶子.笔者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讲课时都是采用这个实验设计,由于瓶口是竖直向下的,鸡蛋往下落,学生总认为是重力影响的.后来听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有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2.2改进实验方案二

将广口瓶或锥形瓶倒置在铁圈上,将鸡蛋放在瓶口下方刚好卡住不掉落,此时鸡蛋也不上升.学生很清楚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不会使鸡蛋上升.取下鸡蛋,在瓶内倒入刚烧开的水,排出空气,将鸡蛋放在瓶口下方刚好卡住,可以观察到鸡蛋在缓慢上升,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鸡蛋上升要快,可以在瓶底放上冰块,降温,气体受冷收缩,瓶内压强减小,压力差方向向上,将鸡蛋压入瓶内.

点评实验改进的思维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或瓶颈,根据遇到的问题逐一解决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苏科版九下13章第四节知识点“水果电池”

“水果电池”实验是教材WWW的一道习题.水果电池的发电原理是: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活泼的那边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由于产生了正电荷,整个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或者说是产生了电荷),所以在组成原电池的情况下,

从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通常选择3∽ 4个柠檬(酸橙、苹果、梨、菠萝也可以),铜片和锌片,插入其中,就制成一个水果电池.用电压表测量铜片和\片之间的电压,并指出它们中哪一个是正极、哪一个是负极.如果电压太小,通常多串联几个水果电池,再用电压表检测.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尝试接入发光二极管,尝试接入车载太阳能摆件.在设计中又暗含了能量转化的思想.实验也可以用果汁、可乐等替代品,实验效果也较好.

4苏科版九上13章第一节知识点“升华”

教材中的升华实验用碘锤加热,观察紫色的蒸气,说明固态碘直接变为气态,这个实验用热水浴效果较好,可以分组实验,在水浴中固态碘很快升华为紫色碘蒸气.而如果直接用酒精灯对碘锤加热,局部温度过高容易出现液态.

4.1改进实验方案一:樟脑丸升华与凝华实验――“人造雪”

将樟脑丸研碎,放在大烧杯内,剪一节松枝,放在烧杯内,将烧杯用白纸封口后用酒精灯加热,萘升华,慢慢冷却后附着在松枝上,白白的像雪,很漂亮,但在加热的过程中萘的气味非常刺鼻,而且有毒,这一方案也舍弃了.

4.2改进实验方案二:神奇的干冰升华现象

(1)干冰放入有水的水桶,产生巨大的泡沫――熟称“干冰泡沫”,实验现象很震撼.

(2)干冰放入热水或咖啡中,现象也很是震撼.

(3)将干冰放入保温杯中封好杯口,待到用时在杯口放一个瘪掉的塑料袋,慢慢地塑料袋就膨胀起来,里面充满了气体,通常还有其它附带的现象――下雪、凝华、液化等等.

干冰可以开发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5苏科版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声音的产生”――演示音叉的振动及发声

在“声音的产生”这节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就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让悬在线上的小球靠近音叉,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这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着.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其振动和发出的声音都很微弱,教室前排的学生也很难看清或听到,因而音叉的振动及发声必须通过音叉与其它物体发生作用才能显示出来.

实验改进方案如下:在演示音叉的振动时,可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轻触桌面,便能听到叉股与桌面撞击时发出的喀喀声,提示学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与硬纸片接|,整个教室内都可听到硬纸片在振动的叉股作用下发出的响声,这些现象都能表明音叉的振动.在演示音叉发声时,可将音叉的底部与课桌等物体紧密接触,这时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整个教室内可听到音叉发声引起的共鸣声.如果用手捏紧音叉的叉股,就听不到声音了.另外,由于课桌等物体的共鸣频带较宽,在用音叉组演示音调时也可采用此方法.这一实验不需增加其它器材,但效果却十分明显.

篇3

【关键词】情境 案例教学 管理学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号是2015fjy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5-02

一、引言

管理学课程属于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管理学方面思考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形成有效的学习迁移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为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知识基础。由于管理学属于一种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借鉴情境教学的优点,将情境教学融入案例教学中,形成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对其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二、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必要性

“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核心概念,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具体的、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场景。而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则是指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或者实际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对案例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就管理学课程而言,其应用性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必须讲解大量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是在目前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模式,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以知识点的疏解为主,缺少一种“情境代入”式的讲授;二是在管理学的应用教学上,存在以文字而非“情境”的案例对管理学的原理进行阐述,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三是在课程的考核上,多以知识点的记忆性内容作为考核的重点,在题型设计上则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作为主要的试题类型,缺少考核过程的全面性与考核内容的情境性,学生通过考试,只是获得了记忆层面的理论认知,缺乏对于相关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事实上,管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上不能以纯粹的理论讲授为主,而应该将知识点有机的融入到案例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境代入”,实现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具体说来,在管理学课程的实施中贯彻这种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其优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管理学相关知识,激发高校学生自我主动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上处于18-22岁之间,其抽象思维能力相教于以前而言有了明显提升,能够对问题的本质产生深刻的把握。但是在“观察时容易出现只重细节忽略整体或只重整体忽略细节的倾向。” 因此,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具体的场景,可以使高校学生对管理学的应用性特点产生直观而全面的理解,有助于其快速、深入的进行自主性学习。

第二,可以为其他管理类课程如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的学习提供案例素材,培养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管理学课程本身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从具体的管理现象中抽象出高度普适性的原理。其原理对于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通过大量的场景预设,实施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案例情境之中,把握其内在的原理,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达到触类旁通,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从而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提供案例素材。

第三,可以有效的衔接管理学教学中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两个课堂的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场景创设方面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企业,围绕管理学课程中的相关原理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讲授电商企业文化的塑造方面,即可以联系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讲授。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教学课后,围绕所讲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调动其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途径

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途径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三个方面,即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考核上。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围绕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安排。在教学设计目标上,要彰显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所指向的主要目标、基本内容以及过程规划。如在讲授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这一节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中的管理者进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对自身管理经验及其技能的讲授,并面对面的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一方面可以直观的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另一方面在这种创设的情景中,通过情境代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自然而然的提高,有助于其快速学习。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要涵盖管理者的人际、信息、决策三大角色以及技术、人际、概念三方面的职能。而在过程规划中,则要注意对企业管理者的邀请,课堂氛围的渲染,师生互动环节的安排以及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展开等。

其次,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在课堂内部通过多媒体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进行场景创设的室内教学。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展开的重点是教学内容与创设场景之间的契合度。而在具体的安排方面,则要注意二个方面:第一,要初步筛选出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紧密相关且其内涵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典型性案例。这类案例最好在时间、内容上符合教学时间的要求。第二,在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影像、图片等方面的长处,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情境。而在以角色扮演为主的案例教学中则要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按照教学内容,仔细参考案例内容,将学生分为三至五个模拟训练小组,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情境代入式的角色扮演训练。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而非指导者的角色。经过仿真演练后,相关模拟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情境模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指挥者与调控者的角色,调动课堂教学现场中的积极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形成畅所欲言式的讨论。在课堂情境模拟之后,各模拟小组要进行情境模拟的自评与互评,并在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情境模拟的报告,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对整体过程进行评价,防止学生对情境模拟的案例出现狭隘性认知。

二是在课堂外部通过实地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对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身临其境下的理解。这这种类型下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其重点要注意现场环境的选择与所授课程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安排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在现场教学前,要对此次的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包括代表性企业的选择,与企业联系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企业内部现场教学地点的确定,现场教学内容情境下的甄选等。如在讲授管理学课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节时,可以选择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企业,如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等内容带领学生了解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这一经营理念,使学生对其公司的环保经营产生直观性的了解。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面要体现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的特色。一般而言,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对指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过程性考核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对平时课内教学与课外现场教学时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程度进行评定。期终性考核在期末进行,主要通过设计出具有情境模拟特色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突出能力导向。具体说来,可以对考试题型进行以下改变:对于选择题而言,避免考察纯粹记忆性的知识点,可以将简单的小案例融入题干,灵活的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简答题,可把传统的名词解释题糅合进来,但不是照搬教材中的定义,重点考查学生对管理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而非机械性记忆。对于论述题,则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课程的系统理解程度。对于案例分析题,可以先给出关于管理学相关原理的一段完整的材料,主题应该是开放式的问题处理类型。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场景,创设答题者身处这种情境中应该如何处理的题型。对于情景题,则可以把题目设计为管理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处理、解决,以综合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在融入情境中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在“置身其中”的基础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的“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学习方式,增加其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围绕管理学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创设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案例所指向的情境中,培养其实践能力,提升其专业技能,并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布鲁斯・乔伊斯等:《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家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中职;德育;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法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指的不是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由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组成的一种教学方法。中职德育课教学中,适当借鉴行动导向法,构建高效教学模式,对实现中职德育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式教学

将案例式教学法合理应用于德育课教学中,适当导入教学案例,拓展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德育思想的认知,从而真正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目标。

例如在中职法律部分教学的时候,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参与德育课兴趣缺缺,而且逻辑严谨的法律知识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借鉴行动导向法,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适当导入教学案例,以期让学生对民事诉讼及其相关法律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某教师导入了2014年经典民事案件“钱钟书手稿拍卖引发的著作权及隐私权纠纷案”,案件如下:

“2014年4月1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杨季康(笔名杨绛)诉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李国强侵害著作权及隐私权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决驳回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中贸圣佳公司停止侵害书信手稿著作权的行为, 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中贸圣佳公司、李国强停止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共同向杨季康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同时公开道歉。”

就具体的民事案件,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结合所学民事诉讼相关法律知识,解析侵权原因,学生在剖析具体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同时,将教学案例导入课堂,有效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增加了德育课堂魅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

所以,中职德育课构建和谐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深入发掘行动导向法本质,选择适合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出,从而逐步实现德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情景式教学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借鉴行动导向法构建和谐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适当发挥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真正达到德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现以中职德育在实施关于职业生涯方面教育教学为例,正式开始对教材内容教学前,教师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观察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表现,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某教师设置的第一个情境为“参加某公司的面试”,教师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学生在具体情景下完成自我表现。教师观察到有学生在“面试”场合互相交谈,有学生随意在面试场合走动,有学生趴在桌子上,有学生不停玩手机,也有学生坐姿不端正。第二个情境为“面试”,在面试环节,小组合作默契比较差,有学生急于表现自己,不顾团队合作,也有学生参与性比较差,不爱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对职业生涯方面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该教师再就学生在课前情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导,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生有目的性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动力,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情景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某教师还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出了教学情景,要求学生分析教学视频中呈现出来的情景案例,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深入剖析情景案例,就可以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以往课堂的逻辑结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习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目标的内化。中职德育课教学中,适当借鉴行动导向法,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课题,探究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某学生选择的课题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在这个论题中学生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案情,案件简介如下:

六(2)班学生小熊正在读六年级,小熊性格孤僻,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学习也不积极,成绩非常差,数学水平甚至不如一二年级学生。但是,据了解小熊上学前是一个非常活泼的男孩,发生变化与小熊父母双双出外打工有关。小熊上学之后,小熊父母出外打工,小熊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不爱与小熊交流,再加上小熊家周围没有适龄玩伴,导致小熊性格越来越孤僻…

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根据具体案例说明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该学生从家庭环境重要性、留守学生心理成因以及疏导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等几方面进行论述,既融入了教学内容,也在具体课题探究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项目研究情况进行多元化评价,一方面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意见,也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构建和谐教学模式,就可以根据新课标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出行动导向法的优势,从而真正实现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37-01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篇6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5201

本文结合笔者案例教学实践,对公共政策的案例教学进行分析,以此抛砖引玉。

1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理论分析

1.1 公共政策案例的界定

案例是一种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的方式,“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创作“剧情说明书”用来做详细的检查、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学习者像从业人员那样进行思考和行动。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公共政策案例是基于鲜活的公共政策活动,将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案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公共政策学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1.2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功能分析

(1)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将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能够将理论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使学生吸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公共政策理念,比传统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2)适应公共政策学科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学生对政策术语和范畴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较困难。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能够加深对政策术语、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消化所学知识,能够以简易而又抽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的记忆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共政策技能和应用能力。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通过创设政策情景对公共政策进行模拟分析,能够增长学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多方面的公共政策操作性技能,同时也能增进学生的政策信息收集与加工技能、政策管理技能等。通过严格的“经验性练习”,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和职业分析师奠定基础。

(4)有利于转变学生思维模式,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更主动,它以个案分析为载体,通过富有针对性的理论阐述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最终为学生从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提升为以理性为主的思维素养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途径,能使学习者针对模拟情景主动参与进来,形成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对于公共政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与实际部门工作者分享经验,把所学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

2 公共政策案例创建原则

案例的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应重视案例选编环节,精心设计。选编案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原则

随着政府干预经济范围的扩大,公共政策活动繁杂,公共政策事件层出不穷,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公共政策事件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但是传媒中的事件,有些是虚假的、不全面的,在选做案例时必须去伪存真,在案例编写时必须忠实于事件本身,不能夸大和扭曲事实。同时,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关注社会现实,要尽可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尽量反映当代最新的公共政策理论、知识和方法。

2.2 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案例是为学生正确吸收理论知识服务的,因此案例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选取的案例应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重点、难点,避免无关材料的罗列。

2.3 本土化原则

尽管公共政策原理具有共性,但是各国在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及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各国公共政策具有个性。在公共政策教学中可以参考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案例,但是案例选择的内容应具有中国特色,尽量反映我国公共政策的现实,反映公共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实际,最好选用一些发生在身边或者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有机联系起来,融入案例情景,产生共鸣,促其思考,掌握知识点,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3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方法分析

篇7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现在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各专业教学领域中。

一、运用统计学案例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必要性

自从十九世纪统计技术为基因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类科学技术也开始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最终的道路都是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共同发展。为了满足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统计人才的培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关键在提高统计教育的质量。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把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有效地防止了滥竽充数。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病之一是学生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与否无人问津,在课堂上是否注意听讲无法考量,除非学生在打瞌睡,否则,只要人坐在课堂里,即便是在“溜号”,也拿他没办法。久而久之,灌输式教学实际上培养了学生懒于学习和思考惰性,尤其是在教师苦口婆心地“灌”陈旧、过时、空洞理论的时候,更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和压抑,导致学生学而生倦,学而生厌。

《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着根本差异,集中体现在传统教学法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而《统计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都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相互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与老师共同完成任务。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着根本差异,集中体现在传统教学法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而《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都在一个平等位置上相互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出现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与老师共同完成任务。

2、案例的真实性

案例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同时又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内容,在案例中还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使学生增强了解为今后就业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使得《统计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更具有现实的一面,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自主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3、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统计学案例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

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2、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篇8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生物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新课标内设的对生物教学的要求等等,设计恰当的、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说调查、思考、分析、讨论、表达等等,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以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产生良好效果,同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2 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案例教学再现了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对各种案例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允许学生形成不同见解,这一方面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激发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思维创造能力。第三,突出了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主题,结合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物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交流,相互合作,共同研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班级群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体验到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以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来进行集中式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教材知识是个“标本”,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通教学方式就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师灌输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的灵气与活力。不过现在,随着课标的修改,有部分教师正在努力对这种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逐渐加以利用。虽然生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的开放度依旧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无论如何,教师还是没有走出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地将教学参考答案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怪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令其无法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

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

4.1 教学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教师的施教准备,而教师的施教准备主要以选编良好的教学案例为重。一个好的案例是决定整堂课质量好坏的条件之一,因此,案例最好要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只有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案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精心地选编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而实质上案例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4.2 对教学案例的运用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4.2.1 讨论基本要求的提出

案例是丰富多彩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讨论不同的案例要有不同的要求,而对教师来说,一些基本要求的提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要由教师设定一些底线,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活动。比如说学生必须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够在平和的气氛中展开辩论等等。

4.2.2 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社会现实性问题,教师不应该回避,要勇于面对。

4.2.3 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很关键

在现实当中,讨论之大忌,比如少数学生包场或大家针锋相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点拨,即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也切忌发号施令,进行指责、批评。否则会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对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

4.3 改变传统生物教学案例的总结和评价方式

篇9

    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主线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当今流行的辅助教学手段[7]。各院校药理课件内容、设计不一致,且有些药理课件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药理学教学课件,是提升药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经反复论证,需制作药理学38个单元教学内容课件近2000张。课件设计、制作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中心,主要体现3个特点:①课件集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以增强课件的趣味性。②课件集案例、图表、习题为一体,使学生多听、多想、多记、多写、多说,增强课件的互动性。③课件的另一亮点在于增加了习题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尽量使学生当堂吸收各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时限性,可以通过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建立QQ群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将成熟的教学课件于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所建立的QQ群中,与学生共享,可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完全听懂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二是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添加新的信息;三是开辟论坛平台,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方便学生学习、便于答疑、解惑;四是通过学生提问督促教师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开发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

    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本好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有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我们通过学习国家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考试政策,查阅药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临床用药的新变化,结合药理学教学大纲,编写了《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一书,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医药卫生院校发行。全书将近20万字,每一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即学习目标、基本理论、强化训练等,学习目标部分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基本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本单元所涉及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又利用图表横向、纵向整理了相关内容;强化训练部分以试题形式编写,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拓展题和选择题,选择题部分涉及A1、A2、A3、B、X型题,与现在社会各级各类考试题型相一致。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系统、全面整理了药理学的全部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习资料。

    开发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

    多次修订、完善现行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建立不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融入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值得在同类医药院校中推广实施。全书整理实验33项,几乎涵盖了目前同类院校各个专业要求开展的全部实验,对实验知识的介绍更加全面,加入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不仅具有传统实验指导的优点,还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对每一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了链接,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示。由于理论知识点与实验设计相链接,为教师、学生真正提出问题,并查阅文献资料作进一步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在现行药理实验基础上,逐步开展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8]。比如,在镇痛药实验中,我们创新了实验方法[9],采取热板仪法进行小鼠镇痛实验。另外,开展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综合性实验,可将血压的升高或降低与尿液生成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针对现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性实验。主要依据此模式开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撰写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最后确定最佳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可提供的探究性实验题目为:①氯丙嗪与冬眠合剂抗缺氧作用的比较;②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家兔血压、呼吸、心率的影响;③未知药物的降压作用;④在人工降温的情况下,氯丙嗪对家兔体温、血压、尿量的影响。总之,探究性实验要在实验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

篇10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犯罪心理学;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85-02

一、犯罪心理学案例式教学的现状

案例式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最终进行汇报,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案例式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支撑,没有案例就谈不上案例式教学,因此建立犯罪心理学案例库是进行并推广案例式教学的大前提。近几年,教学案例库的研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各个学科领域譬如说法学、医学、经济学等专业都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甚至是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教材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风靡全球。而相对比而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同时还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现有的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偏重于知识的介绍和传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是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收获不大,亟待需要进行案例式教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都是犯罪分子,由于案件的保密性、隐私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案例库的建设滞后甚至存在非常多的阻碍。因此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犯罪心理学案例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编制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很多的现场图片,这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都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整合资源,积极进行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建立,为今后能有效的开展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式教学提供保障。

二、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建设的方法

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整体构建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普通案例收集法以及经典案例选编法。

医学院校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最大薄弱点又在于授课教师不像公安院校的授课教师那样具有公安警察的身份,能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并参与到案件中去,有着切身的经验和大量的案例积累。我们获取案例资源的途径单一、标准不一、信息失真,从根本上缺乏对医科类院校法医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研究建立起一个有着针对性和典型性又不失时效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库,突破理论教学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在立体的现场中完成对综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完善综合思维能力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按照《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利用法医专业师生到公、检、法、监狱及劳教所等进行见习和实习的机会,通过查阅卷宗、与办案人员及服刑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设计相关表格和问卷,有针对性地采集详细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原始案例进行汇总、归类、比较和总结,研究《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库建立的标准,通过收集的案件资源形成并完善建立标准,同时用不断完善的标准指导案例资源收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案例资源的典型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随着标准的建立和工作的深入,一方面能获取大量的真实案例,持续扩充壮大案例资源库,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材料基础;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有很好的回顾,并根据所接触的服刑人员对这一类型的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依据信息采集的标准,及采集到的素材,整理完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某犯罪类型案例的详细过程、犯罪分子的详细资料展示;第二步,该犯罪案例典型的犯罪心理教材资源的补充;第三步,制作出该犯罪案例的配套检测试题。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建立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过程来学习研究犯罪心理学。

典型案例选编法是选择一些知名案件比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知名案件,网络、广电媒体以及各种书报上对案件的整个过程报道都比较详尽,相关资料都非常多,相关专家分析得也非常透彻,对这种知名典型案例进行加工整理可以充实到我们的案例库中。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犯罪心理规律就越是深刻,蕴涵的道理越是具有回味感,其普遍意义也就越大。也就是说,越典型的案例,越具有激发学生潜在兴趣的可能性,有利于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与情景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三、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内容的选取以及加工整理的原则

(一)尊重事实,突出主题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入案例教学,我们的案例库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杜撰虚构。我们收集选取的不管是普通案例还是典型案例,都必须有对犯罪情境的真实描述。因为只有发生于实际中的真实的犯罪过程,才真正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把学生的所有思路引入犯罪案例情境中;而杜撰或者编造的案例,不光是严谨性、科学性方面会有欠缺,也会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感和信任感不足。但是真实的案例,在收集过程中,往往很多信息收集不全,由于收集途径的特殊性以及案件的保密性导致收集存在很多的困难以及阻碍,因此,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普通案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但是不能按主观意图随意删改,让犯罪过程去迎合预定的主题,应该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围绕所遇到的犯罪心理的焦点问题,对有关情况作真实的描述,同时,丰富犯罪“故事”的前因、后果等,而且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观点表露在案例的叙述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以案例当事人的角色创设情境,体验并分析整个案件的犯罪心理过程。

(二)案例要具有启发性

收集的案例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入一定的思考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设计在整个案件发展过程中,可以显而不露,引而不发,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挖掘,问题的答案必须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最终得到的,而非是单纯翻看课本就能得到的。从案例的内容上要能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并与教学各环节相互衔接,因此应有“课堂讨论”和“课外思考”等不同案例。从案例的形式上要有“简单案例”和“复杂案例”。

(三)案例要具有目的性

犯罪心理学案例的收集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比如现场方位、现场痕迹、物质痕迹及心理痕迹、尸体现象等,通过案例启发、调动学生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对整个犯罪现场或者犯罪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的典型性

整理案例的过程中,要把同类性质的案件中比较典型的案件提炼出来,能反映同类案件的一般特性,比如说:诈骗案件中,李徐案非常典型,分析完一个案子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案例的即时性、更新性

现实生活中也不断发生着这种犯罪行为,我们在平时也要不断的及时更新案例,注意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热点案例并适当淘汰老旧案例,在案例中尽量增加具有各种声像资料的案例,使我们的案例库不断完善并保持实时实事。

四、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建立存在的困难

案例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需要后期不断的加入案例及更新案例,尤其是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建立,每一个案件都需要去监狱及公检法部门与服刑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还必须有一定的改革和创新,这些都需要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为保证今后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还应该有明确的制度保证,以促进老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保平.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