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的职责范文
时间:2023-10-19 17:0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管理的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负责公司党委会议、总经理办公会议,司务会议的会务工作。
四、草拟审核、打印、装订、封发以公司名义上报和下民的各种文稿、简报及有关综合性材料。
五、处理公司收到的各类文件、函件、电报、报刊和资料,落实催办并保持公文的正常流转。
六、负责公司文书处理和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保密工作。
七、负责公司的固定财产管理和办公设备、设施的发行更新和添置,房产购置、办公职场和基建管理等工作。
八、负责组织公司对外宣传工作和广告事宜。
九、负责公司会务费、宣传费和招待费等经费的开支。负责公司的接待工作。
十、负责公司的人事调配、定岗、定员、定级、晋级、招聘和干部的考核工作,并办理干部的聘用手续。
十一、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办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手续。
十二、负责核定、编制员工劳动工资、奖金、福利等工作。
十三、负责组织、管理干部员工和各类业务培训、各级各类文化学习。
十四、负责公司人事档案和专业技术干部档案和管理。
十五、负责拟定有关人事教育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
十六、负责办理员工的奖励、惩罚等项工作。
篇2
财政税收优化管理与监督控制要互动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税收管理策略,为财政税收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不规范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各种监督协调机制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财政监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实现财务模式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1.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
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职能部门的管理策略出发,推动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为财政税收职责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需要和监督内部体系紧密联系,确保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创新,为财政税收的监督体系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从监督职责角度看,需要对各种监督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按照财政税收的优化模式推进各项策略不断实现。如澳大利亚通过对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进行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从多方面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效率。通过对财政税收的监督效率分析,保证各个监督管理模式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监督控制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监督专员、公共会计、财政监督模式等方面出发,确保各个财政监督管理机构能够符合创新管理的要求,推进创新模式建设,为创新指导和监督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进行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确保监督创新与指导模式能够优化,实现财政税收的再监督,通过有效的监督模式优化,推动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2.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经验模式
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立法程序,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监督机制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监督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财政监督模式创新,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立法程序,通过对财政监督的管理方法优化,实现经验模式创新,提高财政税收的财政监督法律规范化水平。财政税收监督权力要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优化,实现对财政税收的专项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创新管理水平。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财政监督权力的有效平衡,保证财政税收在监督权力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程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詈,确保财政税收资源配置能够符合综合性财政管理的要求。
三、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1.将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提高到立法层次
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从立法层次出发,推进财政税收的立法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属于行为范畴,必须要从行为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推进立法机制建设,为财政税收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的立法管理必须要从内部监督色彩控制出发,确保财政税收资金预算能够符合资源配置管理的要求,推动财政税收的全面性控制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实现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监督,保证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与执行管理能够符合监督机制的要求,确保财政税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财政税收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可以科学合理编制财政税收预算。通过对财政税收立法层次的分析,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内部有效性监督管理,为财政税收监督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立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执行模式出发,对各种制约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各种监督平衡机制能够全面实现,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确保各种模式能够得到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优化监督管理水平。财政税收内部控制模式优化的过程中要把各种监督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效率模式建设出发,确保各种监督效率能够顺利实现。财政税收事前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通过有效的事后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确保各种监督主体和客体能够符合经济活动管理的要求。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多层次控制管理思路出发,确保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能够符合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的要求。
2.财政税收监督机制要明确各个主体职责
财政税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主体进行分析,保证各职能部门能够有效运行,推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为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监督网络活动进行分析,保证各种职能得到有效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优化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主体职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主体责任进行分析,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控制管理效率。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预算模式出发,实现对财政税收的的管理模式优化,财政税收管理必须从财政管理的战略思路出发,实现对财政税收多方位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预算监督管理必须从政府综合职责出发,推动财政税收创新型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3
【关键词】 医院管理 电子档案 问题 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医疗技术及医疗相关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医院档案的管理范围也从以往的传统的文书文档发展为多层次,多形式的档案模式,电子文档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中的新内容及新要求,如何提高医院的电子文档档案管理质量,是医院档案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医院档案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任务[1]。通过对电子文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推进电子档案的管理。
1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线条多
医院档案管理一般由设在行政办公室的综合档案室负责,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由于医院历史的原因及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医院的医疗病历档案由专门的病案室管理,而临床的一些X线档案、病理切片档案、检验检查档案、各种影像检查图文档案及一些日常网络办公产生的电子资料档案分属于各个业务科室自己管理,电子病历及一些医疗电子网络信息则由信息科管理,在一个单位内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现状,导致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线条多,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1.2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识和制度不健全
有些医院虽然建立了档案管理,但实际运行效果不够理想,不少部门人员档案意识较淡薄,一些人员经常把档案材料随意存在自己的办公室,不能及时归档,导致档案材料丢失或欠缺。平时单位组织的学习多与专业技术有关,很少组织档案管理方面的学习,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及认识均不够。同时,由于对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及范畴还不够明确,导致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相对落后,跟不上档案管理的需求。
1.3 电子档案管理不规范,缺失、损坏现象较普遍
由于医院的电子档案多头管理的原因。目前很多电子档案材料多由科室自行保管,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同时由于电子档案需要依赖计算机贮存,科室在日常计算机管理时对网络安全、病毒防范、权限管理、资料存贮和保管等方面均存在不到位现象,同时如何对电子档案进行规范地收集、整理、鉴定、归档及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等知识均十分匮乏,导致了电子档案的缺失和损坏现象较普遍。
1.4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医疗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在文化程度、医疗技术知识、医疗管理流程、电子信息技术、档案专业知识等方面均有待提高,在医疗人才培养中,多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方面的提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的意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5 档案管理硬件不能满足要求
医院的电子档案管理涉及科室面广,计算机在医院已广泛应用,部分科室已经实现联网,但全院网络统一规范管理还有待完善,相应的档案管理需要的硬件投入不足,能够适合电子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对较少,导致电子档案管理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转贴于
2 提高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完善医院的档案管理网络
医院档案信息量大、类别多,可采取相应的高科技手段,为数据库无纸化创造契机[2]。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的医院、档案室、科室三级管理网络是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保证,通过三级档案管理网络的建立,明确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职责、线条及要求,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统一操作、统一保管,有利于组织监督各相关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有利于电子档案保管的安全、完整和规范,同时有利于通过网络实现多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及权限的统一规划。
医院的电子档案管理可以实行档案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分开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由信息科和综合档案室两部分组成,信息科负责医院病案统计管理、图书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综合档案室主要对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并对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二个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共同协作。
2.2 制定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要做好医疗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医院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建立电子档案收集和归档制度,电子档案的利用、保管制度,制订电子档案的保管期限、归档范围等规定,并将这些制度和规定纳入医院的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办法中去,建立健全医疗电子档案的动态管理制度,使医院的电子档案管理按规范化的流程进行管理。
2.3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学习和了解医疗活动的规律、工作流程、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安全、医学管理等知识。特别是对于数字化医疗信息手段、数字化设备、数字化医疗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等技术的应用,需要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去。要提高科研人员对电子档案的认识,要有科研人员在一绒的自觉收集保存才能使电子档案完整[3]。相关人员应当学习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本单位的档案管理规定,提高对档案管理知识的认识及理解。
2.4 加大档案管理的投入
电子档案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医疗安全及档案信息的完整,也是医院教学、科研的需要,最终达到档案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目的。医院应当重视对档案管理硬件及软件方面的投入,配置各方面性能较优越的计算机、软件,刻录仪器及选择科学的存贮方式。还要配置高性能的保障网络安全的软件,如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保障电子档案的正常、有序运行。
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院档案的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医院档案管理必须不断地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及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改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档案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不断以创新的精神去改进工作,以满足医院对档案管理不断提高的需要,为医院的档案管理事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蒋莉君.谈医院档案管理.西部医学.2008(20)02:444-445.
篇4
1 明职责
机关档案工作是机关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责与任务确立,必须按照依法依规原则来明确。
1.1 法定职责与任务的一般性规定。法定职责与任务的一般性规定,是指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关机关档案工作的原则性规定。这些一般性规定,是对机关档案工作职责与任务的最基本要求,是各机关档案工作必须执行的一般性要求。
1.2 法定职责与任务的特殊性规定。是指专业法律法规和专业规章中对系统内、专业内机关档案工作的一些原则性规定。是对系统内、专业内机关档案工作职责与任务的特殊性要求,也是系统内、专业内各机关档案工作必须执行的特殊性要求。
1.3 职责与任务的行政性规定。职责与任务的行政性规定,是指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业务、行业主管机关对机关档案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相对于法律法规和规章来说,对机关档案工作的规定性要求更具体,更符合本机关和本行业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
对于一个机关来说,在确定本机关档案工作的职责与任务时,要充分了解上述三方面规定。原则上系统内、专业内无行政性规定的,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中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定为准。系统内、专业内有行政性规定的,原则上以行政性规定为准,因为这些专业、行业的行政性规定更符合系统内、专业内机关档案工作实际,更具有针对性。但鉴于有些行政性规定形成时间的原因,难免会产生行政性规定滞后于法律法规和规章一般性、特殊性规定的情况,这就需要在行政性规定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一般性、特殊性规定作补充,来完善本机关档案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当行政性规定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一般性、特殊性规定相冲突时,应当请示上级业务主管和行业主管机关给予答复,上级业务主管和行业主管机关无答复的,应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一般性、特殊性规定为准。
2 立机制
按照《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精神,机关档案工作应实行统一集中管理机制,即在一个机关内,对其内部机构及其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机关各类载体的档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集中管理机制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2.1 统一管理网络。就是在一个机关内形成对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机构的有效管理格局。实行统一领导,就是机关内要明确一位领导统一主管机关档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机关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机关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任务;解决档案工作所需的人、财、物等实际问题;协调机关内部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统一管理机构,就是机关内要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机构――机关综合档案室,明确其职责和任务,防止机关内档案工作机构重叠,工作各自为政情况的发生。
2.2 统一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再好的管理机制也很难有效地运行,可见,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机制的运行是多么的重要。具体到一个机关来说,就是由机关综合档案室根据档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党的方针、政策,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以机关正式文件形式,供机关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执行。
2.3 统一监督指导。对机关内部和所属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是《档案法》赋予机关档案部门的职责,是必须履行的职责。只有认真履行监督指导职责,才能够实现对机关档案工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2.4 集中统一管理全部档案。对机关形成的全部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是《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对机关档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有效组织和管理机关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机关档案作用的自身内在需求。因此,对于一个机关,无论产生形成多少门类和载体的档案,都应按照要求由机关综合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要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好机关档案工作,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来保证机关档案工作各项职责与任务的有效实施。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仅靠机关档案部门和档案员自身的努力,是做不好机关档案工作的,也很难实现对机关档案工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3 建机构
建立与机关规模、职能活动相适应,设置合理的档案工作机构,是有效组织和管理好机关档案工作,保障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推手。
3.1 建立机关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机关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职责,是实现本单位档案工作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有效组织和管理的基本保证。机关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期召开机关档案工作协调会议,研究解决机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负责机关档案工作发展规划、计划、规章制度的审核,组织档案法规、方针政策和业务规范文件的学习、贯彻和落实;三是负责机关档案鉴定、销毁和受限档案利用的审批工作;四是监督检查本机关文件归档和档案的接收、移交工作;五是负责本机关档案工作内调外联工作。
3.2 设置机关综合档案室。机关综合档案室是对机关档案工作实行有效组织和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是机关档案工作法定职责与任务的具体承办机构,也是集中保管机关全部档案的保管场所。设置机关综合档案室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机关综合档案室职责与任务。二是选择合适档案保管和办公场所。三是配置相应档案保管保护设施和设备。机关应根据保管档案的需要,配置足量的档案柜架;根据机关档案工作需要,配置必要的档案保护和数字化设备,以利于综合档案室工作开展。四是配置专兼职档案员。机关专兼职档案员是机关综合档案室职责和任务的具体执行者,配备好档案专兼职工作人员关系到机关档案工作职责和任务能否落实好、实现好的关键所在。
4 定制度
机关档案工作制度是机关有关档案工作的工作规范和准则。具体到一个机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4.1 综合性档案工作制度。综合性机关档案工作管理制度是指对机关档案工作总体性进行纲领性规范的原则性规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机关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原则性规定。如,机关档案工作发展规划、机关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原则等。二是机关综合档案室和内设机构职责任务、管理权限及专兼职档案员任职要求方面的原则性规定。如,专兼职档案员任职条件、综合档案室职责等。三是对机关档案工作内容、范围、形式及相应保障措施的原则性规定。如,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档案灾害应急方案等。综合性档案工作制度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其具体的措施需要在业务性档案工作制度中完善和细化。
4.2 业务性档案工作制度。业务性档案工作制度包括一般性规定和专门性规定两个方面。一般性规定也就是平时说的机关综合档案室七项制度,即,文件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移交制度。专门性制度是指针对机关档案工作各环节工作的一些具体性规定,如,档案库房管理制度、电子文件归档制度、会计文件归档制度等,此类制度是对综合性档案工作制度的具体细化和补充。各机关可根据本机关业务的不同,制定出符合本机关档案工作实际的各种管理制度,以利于机关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4.3 辅档案工作制度。辅档案工作制度是指为保证机关档案工作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一些行政性规定。如,档案员岗位责任制、机关档案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等。
制定机关档案工作制度是有效组织和管理机关档案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机关档案工作形成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就谈不上对机关档案工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5 规范化
实行规范化管理是有效组织管理机关档案工作应有之义,是组织管理好机关档案工作的内在要求。
5.1 工作管理制度化。用统一的管理制度来覆盖机关档案工作的各个管理环节,使之成为机关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约束机制的重要保证。
5.2 工作环节程序化。工作环节程序化是实现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措施。工作环节程序化,就是将机关档案工作各个工作环节,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编制成具有相对确定程序的过程。对机关档案工作实行程序化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在充分调研分析各工作岗位任务、职责权限以及本岗位与其他岗位关系基础上,绘制各岗位程序化运行图,并编制运作说明,使各岗位档案员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职责权限,明白自己的管理行动线路,了解自身岗位与其他岗位之间的协作事项,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机关档案工作程序化管理贯彻到底。
5.3 工作质量标准化。工作质量标准化就是将机关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使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协调统一。一个机关如果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各内设机构自行其是,会造成工作上的混乱。如,各内设机构归档电子文件格式不统一、著录项目不一致等,就会导致电子档案检索和利用上的困难,使原来的工作成为无效的劳动。由此可见,尽管机关内各部门的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不同,但其衡量工作的质量标准必须是相同的。要对机关档案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就必须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使机关内各部门的分工合作有一个统一的准则和依据,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纽带。
6 勤督导
6.1 勤指导。机关档案工作的主管领导、专兼职档案员是机关档案工作职责任务的具体执行者,要实现对机关档案工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关键在主管领导和专兼职档案员的执行能力。而执行能力的关键,在于对机关档案工作职责任务、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质量要求的理解认知程度。为此,必须使指导工作经常化,不厌其烦开展指导工作。可以是对机关档案工作目标任务、管理机制、工作制度的学习讲解,也可以是对工作程序、规范标准的培训、讲座。但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必须围绕对上述问题的认知理解来进行,提高其执行的自觉性和执行能力,确保对机关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的有效实施。
篇5
大居大都位于镇境内,镇一级政府在协调解决问题上,因权限问题,很多事情需多部门请示,反复协商,牵扯大量精力。大型居住社区也是一个小社会,涉及的事务基本涵盖了政府的所有职能。从宝山区顾村镇大型居住区的管理来看,大型居住区建设与管理涉及交通、房管、商业、市政、卫生、教育、环保、文化、社保、民政、财政、公安等几十个部门。2012年在宝山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了大居建设和后期管理的议案,在办理过程中,就涉及到25个区政府部门负责办理。镇一级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而大型居住区是上海市级工程,既关系到全市的操作政策,又涉及到导入区、导出区政府及部门,镇政府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往往是多部门跑,多部门请示,有些事情还需反复协商,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行政效率不高。
大居导入人口较多,在人员和经费上,导入区承担了较大压力。顾村大型居住区规划人口约30万,由于新建的大型居住区条件普遍先天不足,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管理上存在“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在入住的人口中,老年人、困难人、失业人口等弱势群体较多。目前,虽然各大型居住社区内的警力、城管等执法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已陆续配备到位,但如果大居人口全部入住,人员相对不足。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导入区也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从长远看,仅靠导入区的财政和镇一级财政,难以承担人口大量增加后大型社区的运行和管理费用。
对此,笔者建议:建立健全大型居住社区基层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型居住社区从成立到成熟,从陌生人的社区逐渐变为熟人社区,需要一定的周期,大居的管理同样需要一定的周期。针对大居基层管理这一特殊性,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一是全市层面建立大型居住社区基层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具体承担大型居住社区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问题研究、政策制定、工作协调、工作推进、督促检查等。二是明确导出区要承担哪些工作职责,导入区要承担哪些工作职责,各区政府工作部门要承担哪些职责,大型居住区所在的镇要承担哪些工作职责。同时,导入区要指导好区、镇有关部门做好设施接管、运行、维护等工作。三是大居所在的镇要勇挑重担,将大居基层管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居民需求出发,从细节小处着手,形成大居基层管理的工作制度,任务分解到位、责任明确到人。
篇6
一、建立完善税源精细化管理机制
税收管理员是税源管理部门中负责分类、分片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职责的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税源管理到户,是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环节。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按照属地管理和税源管理到户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要求税收管理员要做到管户准确、税源清楚。要全面掌握所辖区域责任区内的纳税户信息,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和税收管理的主导权。
二是建立电子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工作任务。考虑目前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难以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搞好税源监控的实际,要充分利用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数据基础,建立专门的税收管理员电子工作平台,按其工作职责分别设立子项目,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全面反映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情况,以督促税收管理员投入时间、投入精力研究和实施税源管理工作,并逐步走向规范。
三是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作用。综合考虑当地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分布、税收管理员数量和素质高低等因素优化配置税收管理员。要逐步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力量,将熟悉税收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熟练掌握纳税评估的人才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要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管理力量,适度配备个体税收管理力量。
四是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应充分利用税收软件的功能,严格按照税源精细化管理各类标准设置考核分数,并利用电脑对税收管理员电子平台记录情况进行自动打分考核,促使每一个管理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使每个精细化管理点都能达到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抓住税源精细化管理重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管理对象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明确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一是加强重点税源管>!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管理意识薄弱,责任落实不力
建筑工程涉及施工、监管以及业主单位等多个要素,只有工程参建各方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才能真正保证工作安全。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建筑工程安全责任基本完全由建筑工程企业承担,其他各方承担的责任很有限。很多建设单位招标环节不规范,安全管理意识不强;施工单位盲目追求利益,忽视加强安全投入与安全保证体系的建设,对分包队伍资质审核不严,使得施工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监理单位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与工程相关标准进行安全监管,没有真正履行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使得违章违规造成建筑坍塌事故多发;不少设计单位没能充分考虑施工难度与安全操作等,未能对建筑工程安生产进行有效指导。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虽然已经不少,但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之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而制定的,随着当代市场经济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逐渐不能满足工程安全生产的需求。一方面,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仍存在个别标准存在重复与交叉现象,很容易出现参建各方互相推脱、无人管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具体适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法律相对太少,有的法律可操作性不强,存在的漏洞较多,导致实际进行监管时存有难度。
(三)安全管理质量控制不够,政府监管存有盲区
目前有部分建筑工程企业仅局限于大检查与标化验收,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安全管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政府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安全监督与检查力度不够,且目前采用的监管方式手段相对单一、落后,存在不少需进行监管的项目尚未施行,对工程安全生产标准要求不够规范与明确。且现在建筑行业门类较多,安全职责权属存在差异,缺乏统一规范、权责分明的政府监管体系,导致有的安全监督执法人员不能做到严格依法监督,严重影响工程安全管理。
(四)建筑工程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
建筑工程拥有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做好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存在不少工程从业人员大多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农民工,他们缺乏规范、专业的岗前培训,未经安全教育,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很难满足施工安全的需求。同时,有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投入少,不仅缺乏一定的安全训练与救援设备,甚至存在挤占安全生产费用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导致安全隐患,不利于及时、有效应对安全问题。
二、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参建各方的安全职责,强化安全意识
完善安全责任机制、加强参建各方安全职责是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首先,建筑工程各方应注重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对其进行实地参观与学习安全管理落实较好的项目工程,不断增强其建筑工程安全知识与安全意识,以加强其对安全知识的运用,提高其应对安全事故与安全防范能力。其次,建筑工程各方都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其职责,认真落实其安全职责,努力创造良好的安全建设环境,并注重制定合理的安全预警方案,以有效提高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市场准则
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应制定内容完整、针对性强,能够具备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安全生产制度,根据市场需求与建筑业发展要求,健全工程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工程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以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注重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进行严格把关,加强工程建设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筑工程企业与监理单位应在施工和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指标。施工单位应合理制定各分包方的安全生产标准,完善相关安全管理准则,保证工程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单位应增强安全生产资质能力,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设计单位应根据施工情况与安全操作进行合理设计,为施工提高安全指导。参建各方落实职责,确保工程安全。
(三)强化内外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应根据工程特点与施工情况细化施行标准,结合建筑工程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完善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工程安全标准机制。同时建筑工程应注重强化内外监督,真正保证工程安全。首先,工程本身应加强内部的自我安全管理,制定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环节职责,实行奖惩制度,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其次,政府是安全监管的主体,应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做好对工程施工前、中、后的安全职责管控,强化对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力度,以确保工程参建各方落实安全管理。再次,强调群众参与建筑工程安全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有利于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工程现场的情况,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四)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身及财产的重要问题,不断提高对建筑工程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加强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条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企业应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理念,组织安全知识教育,使其认识到工程安全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技能的实施与演练,使其不断提升安全操作技能。此外,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筑工程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工程企业应注重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与评估,通过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掌握技术规范与操作流程,不断提升其业务技能与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安全生产。
三、结束语
总之,安全是人们生命的基本保证,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坚持安全生产与工程效益并重,不断提高工程安全管理水平,以有效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保障国家与人民的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财务管理;发展;探究;企业
一、引言
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下财务管理是指以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为指导,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理论实现有机结合,在计算机环境中建立各种财务管理模型并应用各种模型来实现管理的方法。信息化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大量的经济信息,并根据经济环境适时建立各种分析和决策模型,来揭示财务管理活动中一系列深层次、较强综合性的定量分析问题,做到充分利用核算信息和外部信息,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财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不清,工作积极性不够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清,片面地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仅仅是帮助企业“记好账”,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认识,造成了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够,创造性的工作思维和能力相对缺乏。
2.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岗位职责需要进一步细化
很多企业在财务制度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构架,但是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岗位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岗位职责。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成效的几点思考
1.强化思想认识,提高管理成效性
思想是行为的源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成效,最主要的就是从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入手。企业的财务主管部门或者企业负责人,应该切实的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落实岗位职责,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能,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落实岗位的管理职责,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规必依的工作原则,进一步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原则意识。
2.信息技术与企业财务发展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的融合,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分析当前市场的行情,构建新型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加强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完善企业投资、发展等一些列的资金流动。
3.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发展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切实的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的财务管理队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带来的新的机遇和选择。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当前资源丰富的互联网平台,拓展自身的财务管理视野、优化财务管理模式,还可以与全国各地的财务管理人员一道,分享财务管理心得、交流财务管理模式等,取长补短,切实的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
4.科学的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
最后,企业应该切实的转变传统的考核模式,科学的对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充分的调动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以把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管理行为、管理能力、工作状态、职能发挥等都纳入到考核与评价的体系中,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考核生态圈,并且把考核与评价的结果与个人的薪资、待遇、职称等相挂钩,激励更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积极的投身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去。
四、结语
总之,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切实的立足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此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重视自身信息化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不断的为自己“加油充电”,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健康、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肖冰 单位:西山煤电 ( 集团 ) 有限公司东曲多种经营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杜巍,叶娜,余雪花.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5).
[2]李梦薇.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西部财会,2016(9).
[3]周鑫,戴文涛.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目标指数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4).
[4]倪娜,赵息.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及其对策——基于食品行业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5]戴喜梅.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9
关键词: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构架;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计划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必要而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与控制手段,多年以来一直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但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资产积累、部门增加以及专业分工细化等因素,使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项目不断增加,导致计划协调管理的工作量加大,其计划管理职能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交叉。目前,计划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范围、管理手段等方面已经不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划管理理念需要转变。计划管理中,各单位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没有根本改变,计划依然为分散、多头管理,不能体现企业规模经济、整体利益,“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计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只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而轻视计划的观念依然存在;二是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计划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顺畅,影响到计划的管理在各个工作环节出现偏差;三是计划管理没有真正形成一个闭环管理。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有头无尾或头重脚轻现象,无法对计划从编制、管理到实施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监控;四是计划覆盖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不能适应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五是计划下达部门和执行部门为一体的情况仍然存在,计划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
综合计划管理融合了系统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是目前电力行业推行的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它是全面实施“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企业经营工作可控在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全面构建“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力”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建立计划组织管理机构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计划管理工作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模式。综合计划组织管理机构由计划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组成,如图1所示。
1、局长办公会议是企业综合计划决策层,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统揽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定企业综合计划建议方案和调整方案;负责综合计划管理制度的审批工作;对综合计划管理办法的运作提出指导意见与要求;监督年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协调平衡各专业综合计划在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2、发展策划部是企业综合计划统一归口管理层,配
备专职计划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企业综合计划的编制、汇总、上报、下达和报告的常态事务性工作;负责向局长办公会议提交综合计划年度建议方案,进行综合计划建议方案的优化平衡和修订工作;定期向局长办公室汇报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负责组织编制企业综合计划月度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负责编制汇总综合计划调整方案;负责综合计划的考核工作;协调综合计划编制和执行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指标分管部门是企业综合计划执行层,全面负责分管指标计划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提出各分管指标建议计划,并编制专项计划报告;负责分管指标的管理、实施、细化、分解与下达工作;负责分管计划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与控制工作,按时向发展策划部提供相关指标月度分析和异动指标分析资料;负责提出分管指标的调整建议;配合发展策划部做好综合计划建议的优化、协调、综合平衡、编制及报审工作。
(二)建立管理制度和办法
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建立健全企业综介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对计划编制、审批、执行、监督、检查与考核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流程,使综介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有序化;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月度综介计划跟踪分析制度和季度综介计划分析例会制度。
(三)健全和完善综介计划指标体系
以“指标科学”为目标,结介电力企业实际,指标体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而,包含了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四大类30项指标,指标体系具体分类见表1。
(四)建立全过程常态管理机制
对计划从编制、平衡、上报、执行、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方而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努力实现“调控有力”的计划管理手段,真正实现计划的闭环管理。
1、年初山计划归日部门组织指标分管部门对全年综介计划进行统一编制与汇总,综介“卜衡形成综介计划建议方案并上报计划决策机构。
2、计划决策机构对综介计划建议方案进行审议,履行审核手续。
3、企业年度综介计划审议通过后,山计划归日部门统一下达,各职能部门按要求及时细化分解指标和制定实施方案,以保证综介计划的稳步实施,并将计划分解情况报送计划部门备案。
4,建立月度综介计划指标跟踪分析制度,及时跟踪综介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各指标分管职能部门月初将各分管指标的月度执行情况及异动指标分析报告上报计划归日部门,形成综介计划月度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提交月度任务例会通报。
5、加大对综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山计划归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检查,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6、为了充分发挥综介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各项指标计划对企业工作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对综介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加大通报和考核力度,采取考核与考评相结介的方式。
三、综介计划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篇10
一、建设科学、合理、效能的国家应急职能体系
(一)区分自然性与社会性紧急事件、综合性与专项性紧急事务,形成集中统一的应急管理职能体系
突发事件不外乎自然性紧急事件和社会性紧急事件两大类。自然性紧急事件不仅本身容易直接造成灾难和严重的被动局面,而且还很容易引起社会紧张而转化为社会性紧急事件。因此,仅有专业处置能力而无综合处置能力作保障,就必定会导致十分严重的现实后果。社会性紧急事件对综合处置能力比对专业处置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综合处置能力不到位就将衍生出更广泛、严重的现实危机。
一般而言,两类紧急事件在更具体的类型上需要非常专业化的专项治理,从而构成专项性紧急事务;但一旦事态严重,就特别需要加以综合性的有效应对与处置,进而构成综合性紧急事务。而综合性紧急事务及其处置在应急管理体制中具有最突出的位置和作用,构成应急管理职能的主体和核心。专项性紧急事务及其处置在微观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在总体上却只构成延伸性的应急管理职能。
无论是综合性还是专项性应急管理职能,都有管理和服务两方面的基本性质;只是有时应急管理更突出,有时应急服务更突出,有时二者都突出。完整的应急管理职能体系应该是综合与专项和管理与服务的对应交叉,而不能有丝毫忽略或偏废。
总之,科学、系统地研究整个应急管理的对象与事务,并以此为基础,审度从日常管理中独立出来的应急管理职能职责系统,发现空白、遗漏或者残缺之处,填补和加入新的应急管理职能职责内容,由此确立和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政府应急管理职能体系和职责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系统厘清、大力整合现有的政府应急职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又与常规管理职能紧密对接和互补融合的应急职能体系
第一,要把应急管理从常规管理中独立出来,明确其性质、定位、范围,把握其规律、特点、原则和要求,弄清其目标、任务、条件、方式和途径,界定出一个成熟完备、独立专门的应急管理职能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把应急管理职能体系界定和设置得更加科学完备和现实有效。另外,要结合行政改革,把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职责从政府常规管理的职能职责中具体、细致而系统地离析出来,加以系统的分类梳理和集中整合,形成专门而独立的应急管理职能职责系统。
第二,要把分散的综合性应急服务职能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组合和集中,把薄弱和欠缺的综合性应急服务职能大力强化起来,形成一套细致全面的综合性应急服务职能体系。换言之,就是要借助行政改革,把所有的(包括原来分散存在和运作的)综合性应急管理职能集中起来,加以科学的整合,消除重叠,填补空缺,统一运作,避免分散,形成一套集中统一、规范完善、切实高效的综合性应急职能体系。
第三,要在现行配置于各职能部门的专门性应急职能系列的基础上,对专门性应急管理职能和应急服务职能进行再提炼、再完善和再精专,形成一个高度精确有效的专门性应急处置职能体系;同时,还要使之与综合性应急处置职能体系相互匹配、呼应和协调,形成一个完整完备、规范高效的国家应急处置职能体系。概言之,就是要把大量的专项应急管理职能也加以科学梳理和整饬,确保它们与综合应急职能更加契合,确保整个应急管理职能体系变得更加科学高效。
第四,要科学设定、正确处理应急管理与应急服务、常规管理与常规服务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综合性应急管理职能与应急服务职能之间的搭配组合、配置落实与操作实施进行设计和规划,确保两大职能体系相互匹配、高度协调,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完整、高效有力的综合性应急处置职能体系。
二、建成一个以大部门制为基本特点的应急管理主干机构体系
应急管理是相对于常规管理而言的政府工作,是针对紧急状态而进行紧急行动并由此形成应急形态的政府管理。另外,综合性应急职能既然极端重要,那么就要有一个相应的常设政府部门来专门履行。这类部门就是综合性紧急事务处置机构,是整个国家综合应对和处理各种紧急事件的常设主体和轴心。
因此,加强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体制建设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整个政府工作的角度来着眼和行动;确切而言,就是要在着眼于科学理顺行政体制、特别是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与整个政府管理工作内在地对接起来,突出综合性应急管理职能部门的正规化建设,重点探索实行“应急管理大部门制”,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建立大部门化的应急管理主干机构,合理调整乃至重构国家应急管理主干机构体系。
所谓应急管理大部门化,就是要随着原来各种分散的综合性应急管理职能的集中与整合,把原来承担该职能的各有关具体机构也一并集中和整合起来;同时,随着新的综合性应急管理职能职责的提出与确立,也设立新的相应承担机构;最后,将这些机构统一组建成一个能独立承担和履行应急管理职能职责的政府部门,实质就是在中央特别设立一个专门承担和履行综合性应急管理职能职责的应急总部,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相应的行政机构,逐步建成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主体体系。
从行政改革和加强应急管理的实践看,探索实行“大部门制”,就是要将政府的应急管理职能进行同类合并、大体集中,交由一个机构统一负责。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体现“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才能充分确保应急职能分类与应急机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才能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切实提高应急成效。这样做正是新形势下加强应急管理、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的客观需要,更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个现实选择。
如果要把应急管理大部门化做实做细,就必须突出对应急管理主干行政机构加以正规化建设,主要是必须把分散履行综合应急职能的各种非常设行政机构和准行政机构加以集中和整合,由此形成一个集中统一、高效有力的应急职能职责主体,而不能以非常设、非正规、乃至应付的和重叠的形式来考虑、设立与维持;还要根据更科学、全面的综合性应急职能来建设一个内设职能和机构更加科学、完善的应急行政主体,使之成为国家应急管理的直接保障主体和一个日常化运转的正式政府部门。
从国家层面上看,广大的国土面积要求有一个集中统一、协调灵敏、高效有力的最高专门权威和最高行政机构,统抓应急管理工作。这种机构可设为部级建制,但必须设有超部级权力权威,专门负责全国非国防性重大紧急事件处理。这个机构既直接处理具体事件,也在全局上发挥迅捷高效、强大有力的领导、组织、指挥、协调、促进和监督等作用。这样,那些临时的、无权威的、随机设立的各形各色安全机构、安全运作模式和资源启用模式都将废弃,那些应急延误、危机疏忽、内耗浪费及由此而来的危险后果都将避免;进而从体制上做到充分确保公共安全。
与此相配套,各级地方行政区域也要设置同样的总部机构,统管本辖域的全部非国防应急管理事务。这其实就是要求在政府建制内新建一个非国防应急主干机构系统,成为各级行政区域内紧急事务处理和公共安全保障的主干机构和责任权威,位于直属应急联动中心和常规联动中心之上,对本区域整个应急与常规安全责任与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具体的整合、协调、实施、指导、监督和推动。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专业、更科学的职能设定和组织设定,并进行相应的人员选任与配备。就实践经验看,各级应急主干机构最好要由本级政府的常务行政副首长兼任部门首长,就可以确保应急管理机构顺畅、高效地运转了。
这样,在某时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就能有一个常设的应急管理主体去独立负责了;再也不必一有大事就迫使核心领导层不得不停下手头工作、打乱总体秩序而额外劳心了。显然,这是非常符合应急管理规律和实践需要的,是科学、务实和可行的;对于整个国家综合应对和处理各种紧急事件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打造一个系统完备、集中高效、统一实施的专项应急处置机构体系
有了应急管理主干机构体系还不足以满足整个国家应急管理的需要,还必须围绕这个主干体系,对现有承担专门应急管理和服务的行政机构进行再精练、再优化,打造出一个科学、完备的专项应急处置机构体系。
(一)确立紧密结合、高度协调的应急管理和应急服务职能及相应关系
要以集中统一、高效有力为目标,按照新的应急管理职能体系及其内在相互关系,特别是其对载体和责任主体的需要与要求,把原来分别承担部分综合性应急管理职能的机构集中起来,进行专项机构调整;包括重新设定并建成一套完整的、集中承担和履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应急管理职能机构,调整、优化这些专门主体与应急总部的相互关系。
其中,要特别突出应急管理和应急服务两个基本职能,并确保把它们落实到具体的应急处置实践中。在具体职能上,要覆盖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基础设施、水利、农业、工业、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等诸多方面安全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防范与处置。
此外,还要把原来配置不合理、运行不规范、专门承担应急服务的行政机构和准行政机构加以集中和整合;按照新的综合性应急服务职能体系及其对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需要与要求,以集中统一、高效切实为目标模式,区分行政与非行政,在确定由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应急服务职能之外,重新设定和建立一套完整的、集中承担专项性应急服务职能的专门机构体系。
最后,要正确看待、设计和处理好此一专项职能与其他部委专门职能中安全内容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科学处理好应急处置与常规处置的关系;要绝对避免交叉重复、范围不清、责任不明,以免推诿扯皮或事实上的有心无力而造成不可挽救的连带性、综合性或扩大性的严重后果,却无人承担责任。
(二)建立一个集中负责履行应急管理与应急服务职能的应急联动中心与平台
首先,建设一个灵敏高效的应急管理与应急服务联动中心,成为一级政府集中统一、高效有力地掌控和具体实施应急处置事务的应急处置枢纽。其功能包括监测、预测、预警、接警、发警、以信息和技术支持应急决策、直接参与应急决策、实施具体的应急指挥和协调、实时应急反馈、迅捷追踪决策、附加应急调度、应急善后评估、应急总结、应急信息等。因而,此中心实质是一个应急处置平台与总部的复合体。
其次,与应急平台相配对,在同一电子平台上还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常规管理和常规服务联动中心。由它确保在履行正常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时能够最充分地履行安全管理职能,就是在平时大量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灵敏发现和处置任何一个风险信号、危机信息,与广大市民进行及时沟通,对矛盾问题、潜在危机和现实隐患都能及时地进行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它还是一个常规安全的信息中心、决策支持中心、具体指挥与协调中心、常规安全规划与政策起草中心等。因而,此中心实质是一个常规处置平台与总部的复合体。
- 上一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下一篇:应急管理综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