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范文
时间:2023-10-19 17:0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本课立意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着眼于知识的数量,即事实性的知识: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人物及各自观点的记忆和掌握。新课改除了关注知识数量外,还重视知识的质量,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高,对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认为本课的内容不应囿于教材的浅显标注,而应挖掘基本史实隐藏的信息,从整体上宏观把握这一课在中国古代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和地位。因此,应把本课放入中国古代史的长河中,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的巨变进行考量和剖析,使它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从而明晰它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本课目标
知识与技能:回忆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变,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法、道、墨思想家代表及其言论;知道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各派学说形成的社会原因;评判各派学说的社会实践意义;建构本课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运用“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自觉探究学习,建构独立的理解和认识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元认知;运用“讨论法”,通过严格筛选的影像、图片资料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和可感知性;采用实践练习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围绕问题组织内容,自制卡片图表,完成对问题的图说,促进内创造;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掌握各派主张对同一情境的不同态度,促进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百家争鸣”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战火四起,硝烟弥漫,但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却孕育出了思想的奇葩。它们的影响亘古至今,成就了中国第一个大黄金时代。学生可以从中感悟民族文化的悠远和璀璨,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联系现实,正确对待古典思想文化,发挥积极效用。
教学重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了解儒学的形成过程;了解并掌握儒、道、法、墨思想家代表及其各派不同主张;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概念、本课内容琐碎繁杂,容易混淆,难于掌握,必须理清线索脉络才能进行有效学习。
教学难点:大分裂时代的硝烟弥漫和动荡不安何以孕育出璀璨的文化奇葩,这种看似悖论的历史知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儒、道、法、墨各派主张的言论易于混淆;拓展分析四大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不同礼遇的原因;运用各派主张解决具体情境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际战争不断。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群雄逐鹿硝烟四起的时代,思想学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奇观,这些怒放的百花好像生长在火山灰上一样,火山爆发时的震撼固然惊天动地,但它喷出的火山灰无疑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导出新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抛出问题:群雄逐鹿,硝烟四起?圮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导入新课。
第一环节:火山口上诞生的文化奇葩。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提出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具体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为何在如此乱世却出现了文化盛世,此种历史现象是否合理?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做出回答。(出示问题图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答案)
“百家争鸣”
(说明:“百家争鸣”形成原因未作为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只粗略几笔模糊带过,但其承上启下,是教师必须把握和挖掘的历史素材。学生容易理解太平治世的文化繁荣,但对于乱世中的文化奇观囿于传统思维的影响,难于理解掌握,借此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常态,培养锻炼历史思维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自觉对前知识回忆分析建构迁移,从而完成知识的巩固内化,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撑性观点,有利于学生新认知思维的发展。)
2.思想学术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盛况
各派学说辩驳诘难,摩擦碰撞中彰显出智慧光芒,使中国的思想学术进入空前的辉煌时代。其中最主要的四大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大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各自主张,并以此内容自制学习卡片,梳理知识,同学间相互纠错完善。最后教师出示自制卡片和学生对比分析,看谁的更完善,取长补短,师生相互学习。
(说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知识发生转化)
(2)拓展思考:纵然群芳斗艳,但春秋战国唯有法家思想独受青睐成为显学,原因何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政治思想在何种情况下才会符合时代需求,受到君主的重用?
儒家: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主张以古为法。
道家:是消极的,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法家:是顺势的,提倡君主集权,依法治国,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改革。
墨家:是超前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约,志在重建社会秩序。
由此看来:太平治世用儒家,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动荡年代用法家,乱世重典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民生凋敝用道家,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墨家思想为我们勾画了理想蓝图。
(3)提供情境:天灾之年,一孩子为救即将饿死的母亲,冒险行窃被抓判刑,民众愤愤不平,各种声讨不断。主要观点如下,A.人性本善,犯错误是孝的驱使,可以原谅。B.人性本恶,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的。C.人性本恶,必须严加惩罚,以防再犯。请标出他们分别是哪派的主张。(促进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科书知识顺序做了调整。从原因扩展到内涵,最后根据所学分析总结历史地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还能据此检验学生的认知质量,且儒、墨、法、道不应割裂,放在一起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对比掌握,也可避免学生以排位次序和所占篇幅错误揣测知识地位,以致区别对待。)
第二环节:文化奇观的旷世影响。
1.掌握“百家争鸣”复杂历史概念(完成知识梳理)
“百家”泛指数量,“争鸣”指争论和诘难。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基于政治经济结构的巨变,在思想文化流域出现流派纷呈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最主要的有法、儒、墨、道四大学派,各派思想学说实则是不同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思想彼此吸收融合,逐步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出示图片资料: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大典
分析为何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联合祭孔,为何孔子书院漂洋过海根植世界,孔子到底魅力何在,今人要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什么智慧?
(说明:翔实的材料让学生感知孔子理论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有利于促进本课消化和儒家思想发展后续教学的展开。)
三、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对“百家争鸣”的复杂历史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由此我们发现乱世带来的不只是杀戮和毁灭,也带来了希望和新生,在混乱动荡的历史情势下也暗藏着向上的强韧力量,因此才有了“凤凰涅”、“浴火重生”之说。
篇2
1、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2、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3、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创立。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围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各自的主张,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学派。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离世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汉武帝在位时期,国家十分强盛,这为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篇4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历史课堂应用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94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从问开始,知识总是从问发生。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善于把问题引入课堂,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从未知到有知。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置疑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寻找假设,进行检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操作思路、典型案例、实施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操作思路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应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问题,明确发问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怎么办”和“为什么”等形式的发散性提问。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养成善于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3.揭示规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提问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可以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运用以旧带新、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也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
4.做好练习反馈、归纳小结,考核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层次进行练习。同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归纳或小结,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二、典型案例
点燃思维的火花,体验百家争鸣的时代:七年级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由“孔子”“老子”“百家争鸣”三部分组成。该课若平铺直叙依次讲解,会显得十分枯燥乏味,而且会有重复之嫌。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将三块内容完整地贯穿起来。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指出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并提出两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哪些主要学派?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有两个作用:一是凸显本课的教学主题,使学生明确本课重点;二是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浏览全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我根据学派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五大组,一组代表一个学派。
(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1.按照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顺序,让各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在各组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又会领到新的任务。任务如下:
儒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的言行记录在哪本书里?孟子对儒家思想有何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有何地位?
道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学说记录在哪本书里?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举实例说明。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墨家:墨子有哪些主要思想?墨子对战争的看法与孟子有何不同?
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谁?在治理国家方面,法家、儒家、道家各有何不同?
兵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有何著作和名言?
在各大组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音像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使课堂更生动。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掌握了本课的重要知识,并感悟到历史知识的联系性。
3.最后,我给出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各大组之间的激烈争论: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利于结束分裂战乱局面?
本课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用问题重组教学内容,用问题贯穿教学过程,既让学生体验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在课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实施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了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参与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能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了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提高了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提升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是群体活动,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摆脱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的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问题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
3.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实践。问题教学法能够减少或防止“灌输式”教育模式给学生造成的逆反心理,能在开放而民主的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能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交融在一起,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互相教育、归纳综合,共同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际运用能力,指导了行为实践。
四、注意事项
1.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美国学者阿特金森在1958年的一项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多数学生对问题最感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难易适中,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2.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心理。
篇5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篇6
年份考点题型试题分布201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唐代“三教合一”潮流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早期的西学东渐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选择题山东卷文综第13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2题,海南卷历史第1题,上海卷历史第12题,北京卷文综第12题材料解析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2题选择题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25题,江苏卷历史第1题,海南卷历史第2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4题,上海卷历史第5题材料解析题安徽卷文综第37题选择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5题选择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6题,浙江卷文综第12题,广东卷文综第15题,全国大纲卷文综第17题材料解析题山东卷文综第38题选择题浙江卷文综第12题选择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5题,江苏卷历史第3题,北京卷文综第13、15题材料解析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40题选择题上海卷历史第11题选择题北京卷文综第12题,广东卷文综第15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1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3题,全国大纲卷文综第13题,广东卷文综第15题,北京卷文综第15题选择题广东卷文综第12题201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选择题山东卷文综第13题,安徽卷文综第12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题,海南卷历史第1题选择题全国Ⅱ卷文综第24题材料解析题全国Ⅰ卷文综第40题,全国Ⅱ卷文综第40题,上海卷历史第40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4题选择题海南卷历史第5题,北京卷文综第15题,浙江卷文综第12题材料解析题山东卷文综第38题,江苏卷历史第21题,广东卷文综第38题选择题福建卷文综第17题材料解析题安徽卷文综第36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4题201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早期的西学东渐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选择题浙江卷文综第17题选择题上海卷历史第10题选择题江苏卷历史第3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2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3题,福建卷文综第16题材料解析题海南卷历史第26题选择题广东卷文综第12题材料解析题北京卷文综第37题从2014年高考以来,全国新课标Ⅰ卷加大了对必修3的考查力度,与必修1、必修2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从上表统计可知,必修3中古代中国思想、科技与文艺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尤其是古代中国思想和科技。考查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老子与孔子、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早期西学东渐、中西科技对比等)、古代中国文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汉字的起源、演变等。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根据考纲及高考命题趋势,对2016年高考预测如下: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阶段特征、与其他学说的关系、与西方同期思想的对比;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中西科技对比;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时代特征、演变特征;中西文化特征的对比等。
【金题点睛】
示例1(2015年海南卷历史第1题)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由法家提出,A项错误;法家倡导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D项错误。
变式练习(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题)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主张,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
示例2(2015年上海卷历史第10题)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A.沈括B.马可・波罗
C.利玛窦D.徐光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的西学东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C项正确。
变式练习(2014年上海卷历史第11题)为了完成图1“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
图1A.日本派出遣唐使
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时间轴可以看出,“?”处应处于明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A项错误;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于1897年,B项错误;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是在13世纪,C项错误;明后期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D项正确。
示例3(2015年江苏卷历史第3题)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表明汉赋为统治者服务,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已改变无为为积极有为,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变式练习(2014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3题)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解析】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其生前西汉未败亡,A项错误;据材料,司马相如的赋“其要归引之节俭”,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B项正确;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C项错误;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D项错误。
【重点破解】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创立儒学。
(2)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影响力扩大,成为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思想及法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2)新增“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内容。
(3)汉代对儒学的改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3.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
派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程颢、程颐
(发展理学)朱熹(理学
集大成者)陆九渊
(开创心学)王阳明(心学
集大成者)不
同
点哲学
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地位明初取得统治地位未取得统治地位对“理”的解释“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心即是理”,“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方法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向外)“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向内)相
同
点地位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本质都以儒家伦理道德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4.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②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③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二)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三)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原因
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家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更加稳固儒学更加理论化、体系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时期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封建统治腐朽(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比较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欧洲的启蒙思想背景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缓慢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政治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压制封建专制阻碍思想程朱理学、八股取士束缚和限制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性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政治上:提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社会蓝图。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自由平等地位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成为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作用是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转型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先进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广泛性:在数学、天文、历法、冶炼、造纸、印刷、造船、航海、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实用性: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科技发明又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等。
(4)经验性: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
(5)封闭性: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难以推广,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2.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中国传统科技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氛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如何分析某个朝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开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2.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特征:①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②思想上,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③文学上,宋元时期,词、曲相继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④书画艺术上,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2)影响因素:
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步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不同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词的创作风格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2形象地反映了
图2A.君主专制的演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
2.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A图3B图4C图5D图6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4.《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强调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提出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5.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受佛道冲击
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广泛
D.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6.“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关于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宋词、唐诗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7.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8.图7《一团和气》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图7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宋代儒学新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9.图8和图9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末清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8图9A.西学东渐的影响
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的东迁
10.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反映出理学家
A.注重研究自然科学
B.以天下为己任
C.注重研究人文科学
D.关心社会进步
1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1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8分,第14小题24分,共52分)
13.(28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图10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年)《潜研堂文集》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参照图10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分)
(2)“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8分)
14.(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演变的总体特征。由曲线图在战国、汉朝、宋明时期出现的波峰和在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出现的波谷,可以判断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曲线。C项正确。
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B项正确;《离骚》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A、C两项错误;《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D项错误。
3.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由材料中“从武帝以后”和“崇尚文治的政府”,可知“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C项正确;法家思想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黄老之学被推崇是在西汉初年,程朱理学的盛行是在宋元明清时期,A、B、D三项错误。
4.B【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实行德治,B项正确。
5.C【解析】从隋朝“三教合归儒”到唐朝三教并行,体现了唐代统治者的开明开放,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得到重视和广泛传播得益于唐朝与中亚、南亚(印度)等地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C项正确。
6.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属于楚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属于宋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其一》,属于唐诗。B项正确。
7.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A项中的重人伦不重实用不符合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B项说法和材料意思相反;C项中的思想文化专制材料中没有体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科举制度下的思想,四民观念是“士农工商”,士排第一位,D项正确。
8.B【解析】题中的图画反映了“三教合一”,即儒、释(佛)、道三教合一,这一思想在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已经有较大发展,A项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而发展了儒学,C项错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D项错误;B项符合宋明理学的实际情况,正确。
9.C【解析】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学说无关,A项错误;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现象而不是根源,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在传统经济之外出现了新经济因素,思想方面的新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新变化,C项正确;政治中心东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没有关系,D项错误。
10.B【解析】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其灭欲的目的都是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理”,是从整个社会层面,也即维护社会秩序而言的;“格物”或“格心”是手段,其落脚点还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理”;“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整个社会为个人努力的目标,B项正确。
1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虽然反对封建君主制,但“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说明其思想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B项正确。
12.A【解析】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与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有关,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8分)(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4分)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4分)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道学说的基础上深化儒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学思想,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思想活跃新局面。(4分)
(2)示例:明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市民文化兴起,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危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影响了社会各阶层,比儒、释、道影响更大。小说宣传一种与儒、释、道不同的价值观,儒、释、道劝人为善,利于社会秩序,小说导人以恶,破坏社会风气,有悖于传统主流。(8分)
14.(24分)(1)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4分)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4分)
(2)观点:宋代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6分)
(3)市民社会发展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兴起。(2分)
篇7
【关键词】和谐思想;现实意义
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儒家以其“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等思想在百家中脱颖而出,并通过后世的改造,更是一度成为我国社会的统治思想。进入现代文明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张与不和谐状况日益凸显,这不禁引起了我们对儒家和谐思想的重新审视,我们需要儒家的优良传统文化重新指导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
一、儒家的和谐思想
儒家的和谐思想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总体来讲,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有人与人的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和个人自身的和谐观这样三个层面。
(一)人与人的和谐观
先秦儒家十分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他们极力推崇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仁爱和友善关系。为此“仁”则成为了人们恪守相应的规范,履行一定的义务,从而达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一个根本。在家里,儒家倡导我们必须善待父母兄长,对其孝顺、敬爱,做到长幼有序,谦恭有礼。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和睦,才能幸福美满。对他人,则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要尊重他人的立场和意见,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同时也要对他人抱有一颗慈悲和关怀之心。在国家统治上,儒家文化则极力反对各种压迫奴役,主张君主要依靠德行治理国家,善待民众,即“为政以德”,“博施与民而能济众”。君主还应该心怀百姓,实行“民本”政策,正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有这样,君主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戴,从而实现社会安定,国家富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是协调统一的,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周易》所言,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孔子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最和谐完满的状态,四时更迭、万物生长都有其内在规律,是和谐统一的。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因此我们要以宽仁的态度善待和尊重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还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反对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主张在捕鱼时不要用大渔网,打猎时不要射巢中歇宿的鸟,这样它们才能繁衍生息,以使人们对其可持续利用。相反,如果人的活动不顾及自然环境和客观规律,而一味地掠夺自然,破坏了环境和生态平衡,人类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即“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当然,儒家这种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观并不意味着,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就必须一味的顺从,荀子有过“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就强调,面对客观环境,人类可以在把握大自然的客观法则的前提和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进行合理、科学的改造,其实后来秦国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至今都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个人自身的和谐观
个人自身的和谐指的是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亦即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协调统一。一个人只有首先达到人自身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十分看重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他承认人追求“足食”、“富与贵”而厌恶“贫与贱”,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他尊重和肯定人的自然欲望,但同时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要受社会属性的制约。他明确提出“乐而不,哀而不伤”,即追求感官享乐和情感满足应是适度的。孟子也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发展人所固有的善心,最好的途径就是节制人的欲望。先秦儒家十分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心灵和理想人格。孔子认为,审美活动、艺术活动是使人们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为此,他提出了“成于乐,游于艺”的思想。即通过音乐的学习来塑造心灵和谐、人格完善的人,通过艺术活动、审美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自觉地接受和实行仁道。两者相结合,从而使人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虽然说孔子等圣贤已经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却仍对我们现世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儒家思想为我们解决这样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地、先进的、文明的部分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具体表现如下:
1、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思想历来重视处理人际关系,特别强调要有仁爱之心,要学会宽恕、尊重、信任别人,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能科学地理解儒家的和谐思想,用它整合现代社会及各种关系,不仅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得到弘扬,而且能使国家更加和谐有序。
2、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儒家倡导人生以立德为本,立功、立言为用,主张重义轻利,注重人的气节,推崇浩然正气,提倡理想的人格,与现代人急功近利的状态相比,儒家的义利观则更有价值,值得借鉴。
3、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思想重民意,主张要富民、惠民,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相吻合。弘扬儒家思想,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淳朴民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篇9
对话教学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吸收。本文将从实例中具体分析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展开模式。
一、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中的绝对主导,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很难得到发挥,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也非常有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要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的主体应落到学生身上。只有很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对话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为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会了解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明确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间的连带关系,以培养学生比较与判断推理的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展开与学生间的对话,可以设置一些好的问题和学生探讨。例如:我会问学生:你觉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作用何在?你能够谈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吗?虽然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大,却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们展开交流,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过程中教师可以慢慢给予学生相关引导,让大家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与判断问题。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
随着各种新兴科技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要求,想要让交流对话的过程更好地在课堂上展开,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采取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营造更加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很富有文化气息的一节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为了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我会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首先,我会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们对于一些背景知识有所了解,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够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解答。这种轻松的对话方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拉近师生向的距离,也自然地让学生知道了“百家争鸣”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知识分子在思想上争芳斗艳的局面,知道了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还学到了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的愿望。就这样,在轻松活泼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与透彻。
三、评价方式的合理设计
对话教学还体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评价上。对于评价方式教师应当有更为慎重的选择,要注重对于学生的鼓励与认可,从而不断增强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信心。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一节内容需要让学生们理解科学和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同时,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思想。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以以设疑、析疑的模式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在教学评价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让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透彻的理解。
篇10
一、大文化传统――雅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按照西方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的文化大、小传统之说,可把哲理化的儒、道学,大乘佛教中的禅宗等归入作为精英文化的“大传统”中。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你可以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大传统的代表思想,也可以说儒释道三家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
(一)儒家思想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儒家文化中的“内在超越”理论对武术流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从明代开始,基本上同于现在面貌的中国武术形态开始发达、成形。但它的载体已不再是军事集团,而是一个个结社组织,这些组织分布各地,系统不同,师承各异,互相保密,于是就形成了诸多的武术流派,每个流派为使自己的武术内容能够在庞大的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流传百世,就要有特色,就要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这就需要在演练过程中不断地完成新内容与旧内容的增进和更换,使拳术内容不断充实,在风格特点与套路绝招等方面独树一帜,这种对个性风格的追求就为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内部条件。
(二)道家思想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武术流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论、气论、天人合一的观点,并以此阐释武术的本质;在方法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思想,并以此作为武术技击的指导原则。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还体现在方法论上。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的技击理论都与道家思想有关。在“炼神还虚”的功能理状态支配下,将武术运动的实践方式掩盖于行云流水、藏诸于内的静缓处理之中,在武术学技击原则上形成了“后发制人”的主要特点: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
(三)佛家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以实战威猛、博大精深,饮誉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少林武术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绝非自卫强身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故少林武术又称为“武术禅”。少林武术是我国传统佛家文化最为通俗,传播最广的表现之一,从面壁九年的高僧菩提达摩到历代少林寺的主持方丈,他们对佛教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传承了禅武文化,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小文化传统――俗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内容之一的武术,体现了浓郁的俗文化气息,这里把家族本位思想、门派观念等作为通俗文化归入“小传统”中。从历史的纵向来考察,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乃是时代生衍不息的广大民众百姓。俗文化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家族本位思想使得武术在家族和类似于家族的组织中流传。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注重家族。中国就是以人为本位,以“家庭”作为其构成的基本细胞,然后由家而国,构建成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弟子对师长敬,族规、家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准则,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武术宗师就是家族祖宗,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祖宗秘传,传内不传外。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在一个家族中或是某一区域中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武术流派――即拥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武术大系统下的千枝百蔓。
(二)门派观念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一提到武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各具特色的种种门派。各个门派之间相互衍生、竞争、促进,形成了武术的繁荣昌盛。武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武术在明代以前的社会环境、人们生存的需要和门派条规的约束。因为武术在流传过程中,拳师们传授的方式主要是“师承口授”、“只传嫡系”,对徒弟们的要求亦是“一徒不能认二师”,使武术的流传始终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
(三)民间宗教与结社对武术流派形成的影响
民间宗教结社组织注重追求武术的实用技击价值功能,这就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种异彩纷呈,出现了红拳、梅花拳、八卦掌、洪拳等众多拳种。嘉靖年间学者郑若曾说:“中国武艺,不可胜计,……各有专门,迄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所妙”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大多以擅长者姓氏命名。拳师们为了崭露头角、光宗耀祖,更是绞尽心思的探索和研究自身所学武艺的精妙之处,使自己处于优势,这样无形之中就促进了武术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三、 结论
我们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探究武术流派的形成,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武术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便理清传统流派的脉络,使繁乱的流派呈现出清晰的面目,从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有利于我们把握和理解武术发展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武术。
参考文献:
[1]温力.重视血缘关系的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继承和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