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0-19 17: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

篇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人终身发展的起点,美术教育――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音乐、舞蹈、美术、队列操练及口语表述等基本技巧和能力,是决定教育活动开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对美的感知。有关美术能促进人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所关注和研究的。而作为人的发展之启蒙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是备受关注。从美术活动能全面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基本假定出发,心理学家们运用各种实验结果、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我们尝试对学前美术教育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进而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质。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1.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术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所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对儿童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1.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在古希腊时代,儿童学习美术主要在文法学校中进行,儿童模仿教师描画字母轮廓。在20世纪早期,英国美术教师史密斯他认为绘画教学要像书写一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德国的美术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教师示范,让儿童模仿和练习线和形。日本在明治初期,美术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绘画局限于用笔描绘正确的图形。

(2)我国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临摹和记忆,不能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价值,重结果,轻过程,讲究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出示范画、讲解、示范。上世纪70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教育家杜威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指出在美术课中应让儿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认为应重视和欣赏儿童的发展过程的有限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必提供指导,更不应干涉,他提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赛尔提倡让儿童到优美的环境中去,反对临摹。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条准则、一门学科、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儿。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学前学校,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对于还没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使用视觉和图像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像、视觉表现方式时,不给予任何指导。在开始画画前,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能为孩子的绘画和创造带来一定的好处。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让幼儿们感受到成人对其作品的重视,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他们的创作。加登纳也认为,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易于获得最新鲜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幼儿园应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而不是过早地教导儿童线和形的画法。

(2)我国的教学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学前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开展。通过欣赏来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绘画、手工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应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审美经验的积累,她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应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美术教育,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2]王洋,赵英辉.从彼此颉顽抗衡到相互借鉴发展――对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评价及二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网络财富,2010-11-23.

[3]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4]苏慧红.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如何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探索,2006-12-30.

[5]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学前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25-02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应体现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顺利实现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幼儿审美心理结构

高等师范教育中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幼儿园教师,因此,“儿童”是整个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置都要围绕着为了培养“儿童”展开。学前期的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美育的前提,必须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1]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应从关注儿童画开始,儿童画是人类早期的生命活动,儿童绘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品,是一种“儿童生命活动的显现和投射”。[1]通过研究儿童画,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包括感知形象能力和表现形象的情绪性等。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生命力有不同的领会,以此来映射他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年龄小一些的儿童仅认为一颗树是有生命的,但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会分化出生命的运动和非运动。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而言,应当在关注儿童审美心理结构这方面内容上下功夫,注重儿童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些认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关注技法高深的练习,忽视“儿童”这个主要载体会使美术作品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儿童美术的特征,从而在今后教学中得不到儿童的认可。因此,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应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深入体验,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成人的区别,从而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课程设计是不同的,由于幼儿师范院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差别,因此,幼儿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课程设置相比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课时量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也较初级,学生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未能在学习中展现出每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只是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等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做过多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培养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不仅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还能够做到在有所长基础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各种绘画手工等技能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2]下面分别从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审美情趣的激发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对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审美活动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作品或者美好事物的欣赏,而是需要教会学生对于美的事物能够从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挖掘其美好外表之外内在所蕴含着的美的意蕴,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名画的设计出发点和创作意图,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塞尚名画《三浴女》中,画面中三个身躯庞大的女人,虽然与当时普遍认可的女性美标准不相符,但塞尚的表现意图不是为了显示人物躯体的美感,而是抓住了人物动态中举手投足的姿态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平衡感,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表达出了一种有关户外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微妙感受。又如梵高的作品《夜的咖啡馆》中,大多数画家往往把咖啡馆描绘成欢乐的场所,但梵高则运用带有生命力的笔触、油彩的厚度和明显分开的线条,表现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的人,画面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中,显然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红和绿、紫和蓝的微妙搭配正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力的方式,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表现了咖啡馆不仅是使人娱乐休闲的地方,也是使人丧失理智、堕落和犯罪的地方。

(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力就是通过感受体验,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是一种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要求克服以往日常的惯性思维,通过造型、色彩、构图、图形、线条、光源等形式将日常眼光转换为审美眼光,将普通的评判标准转变成审美标准,认识并挖掘作品蕴含的精神。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今后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再只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外在定性的相互渗透,能够将事物从理性层面转移到情感层面,例如,我们看见彩虹,不再认为它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雨过天晴,通往幸福的桥梁。又如在靳埭强作品《勇破成规》海报中,原本很简单的一把尺子被赋予了多重涵义,尺子的另一面规矩、守旧被提炼出来,破尺则代表破旧的象征,表达了靳埭强先生要求青年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希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自然、器物、一石一木甚至一片字纸热爱的同时,做到“化物为意”,用艺术的眼光和品质去理解美、感受美,注重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活动往往缺乏主题,设计思想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形象储备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思想禁锢,缺乏内涵和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过渡,才能培养学生准确而又生动恰当的艺术审美理解力,从而把握艺术品的真谛。

(三)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高等师范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表现技法的同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让审美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能够将丰富的认识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运用线条、色彩、透视、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将无形的想象力转化为可视的形象,如:漆画课程教学时,要求学生大胆利用各种材质和手段作画,教师可先出示用蛋壳材质做好的范画,蛋壳的特殊肌理和真实感在画面中呈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能够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制作的好奇心,并对这种工艺制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同时可以给学生列举出可制作漆画的其他材质,如棉花、零碎的绳子、树叶、绒线、蛋壳、铜丝等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观感和制作内容方面,从审美角度去选择适当的材料,打破常规,进行拓展思维训练,而不仅仅停留在笔这种单一的工具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发现美的事物,体验创造带来的视觉感受,最终达到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激发他们更好地观察和热爱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9).

篇3

您认为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他们天生就喜欢涂涂画画,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可以说,幼儿将美术活动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游戏活动,同时,绘画也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用以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绘画作品充满着天真与稚拙,抒发和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幼儿的精神自由。这种精神自由的美术活动,满足幼儿自由成长与想象的需要,是幼儿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美术活动熏陶和完善幼儿的人格,帮助幼儿身心和谐地成长。

幼儿独特的笔触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力,在引导幼儿自由地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能力,培养幼儿感知事物的敏锐角度,也更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美术创造与实践活动的自信心。美术活动是幼儿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请您介绍幼儿美术教育是如何逐步培养兴趣、提高幼儿艺术素质的?

■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天生的艺术家们保持住艺术家的天分。幼儿的美术兴趣与素养不是简单训练出来的,而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启发与陶冶出来的,将美术活动回归幼儿,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引领幼儿自然地走入艺术世界,为幼儿创造必要的条件很关键:为幼儿提供随手可得的绘画器材;为幼儿创造美的环境熏陶;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感受美的事物;正确解读幼儿的美术作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

培养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还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我们要善于在生活、游戏中引发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从幼儿绘画的兴趣点入手,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会有感而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与自信,从而乐此不疲。

在提高幼儿艺术素质的过程中,特别要警惕揠苗助长的做法。避免用简单重复、模仿、机械训练的方法,过分追求功利化目标或过分以美术结果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这会使幼儿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

在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您获得了哪些指导和提高?

■在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中,我们先后聆听了三十多位全国最优秀的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从不同的角度使我获得了教育理论的引领、教育视野的拓展、教育研究的启示、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更从教育理想的精神层面鼓舞和坚定着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的信心与决心。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还为我们每一名学员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基地实践、课题研究等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我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申请了“回归儿童的自然绘画教学法的研究”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深入分析当前儿童绘画活动的现状、明晰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回归幼儿的本真的自然绘画教学,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主张。

请您谈谈青年教师如何成长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我想,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作为一个有强大辐射作用的团体,现在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加速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是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也在不断地探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方法。

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成长要素之一――志存高远。青年教师在教师职业的初始阶段就应胸怀教育梦想、树立远大志向,为自己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努力前行的近期、远期目标。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之二――行为世范。作为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必须自觉地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到人之模范的作用;必须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之三――学为人师。教师是终身的学习者,所学要为世人之师,应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之四――积淀风格。支持每一名教师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帮助青年教师脚踏实地开展教育科研,全身心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不断探索、凝练,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个性化的教育风格。我们的教育事业定会人才辈出,培养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甚至是教育实践家。

作为教学园长,您对幼儿教育有哪些思考和研究?

篇4

一、明确儿童学习美术的目的

人生在儿童阶段各个方面都发展迅速,尤其是脑重量的发展,在12岁时基本与成人相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各反射区逐渐成熟,形成各种条件反射的速度亦加快,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能很牢固并长时间的保存下来。因此在儿童阶段经历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长久的保存下来,而在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培养审美能力

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人感知外物时,自身的情感模式与事物中蕴含的力的关系相吻合,产生一种同一的体验即审美体验。儿童对美的事物进行观察时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审美能力不仅是通过净化事物的特征,而且还能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儿童逐步从外界获得更美好的事物形象,使自己丰富和成熟起来.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培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是推动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动力,对其一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培养表达能力

美术是用画笔或其他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语言表达有各种语言种类的限制,而美术表达却没有这些限制。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画能反映出人的气质、爱好、性格和身体健康状况。儿童绘画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在绘画中表现了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在绘画表现出的个性,是儿童自信心和独立性的显现。他们通过观察体验,表现自我,通过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感受。儿童绘画同时也在表达一些东西,而且通过这些画他往往还能给你讲一些故事,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实践能力

美术活动以动手为主要特征,在通过绘画和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的儿童的动手能力,使孩子们提高了解工具,运用工具,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并且培养探索学习的习惯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四)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美术活动是源于现实,同时又要高于现实。美术教育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能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产生对它物观察的独特视角,让儿童敢于想象,敢于别出心裁,拓展儿童的联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是创造的主要特征,没有自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因此,在表现和创作时,应该尽可能的给予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于创造方法也不能用某一标准去判断。这种启迪创造性的核心是求异思维,用夸张变形的方式,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更多的培养儿童。同时还培养的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计划能力和变通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在陶冶情操,促进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有着很大意义;在利于儿童健康个性的发展,在锻炼孩子生存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也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学习美术的意义并不在与能否成为画家,而是在于以后会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审视这个这个美丽的世界;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如何在描绘自己的人生。通过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观察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向往,是前进的方向,是能在这个大道上行进的动力。所以兴趣是引发和维持儿童学习美术,并将学习美术引向目标的动力。阿恩海姆说:“一旦学习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孩子的耐心就没有止境。”兴趣对学习美术的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能够不断的进步,往往能产生相对明显的进步。兴趣的产生和维持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一)用多种方法引导儿童,激发兴趣

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简单动画片来吸引孩子的目光;通过展示大师画作来开拓儿童的视野;通过示范来激发儿童的动手兴趣;通过讲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一些手段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用艺术眼光欣赏儿童,培养兴趣

儿童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成份来自家长和教师认同和夸奖。组织一系列的美术活动让儿童展示现自己作品,获得家长和教师认同和夸奖,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儿童展示作品时,应该强调个性的表现,促进儿童的创造能力的发挥,让他们具有成就感,争强自信心,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习兴趣。另外切忌用模式化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作品,尤其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儿童的作品,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儿童的个性,只能使儿童丧失兴趣。

(三)用多变内容吸引儿童,强化兴趣

儿童对生动、直观和新颖的事物感兴趣,枯燥乏味的美术理论只能抹杀儿童的兴趣,限制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尽量增加生动、直观和新颖的教学内容,强化儿童的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尽量避免美术教育内容的理论化,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当然在这同时,也不能单纯的追求生动、直观和新颖而忽视了儿童自觉性的培养和美术教育的目的。

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儿童兴趣的激发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在他没有兴趣时,不能使用强迫的手段,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应采用“大禹治水”的办法,去积极的“引导”而不是“强堵”。

三、指导儿童学习美术的方法

儿童美术是儿童根据自身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识,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通过美术活动表达出来。杨景芝教授说:“绘画对于儿童来说,其作用并不在于绘画的艺术性、思想性如何的深刻,也不在于绘画的技艺是如何的高超娴熟。儿童画画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遵循儿童生理、心里发展的特点,有效的结合教育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进行。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学习,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虽然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些因素,但是提高了儿童的获取美术教育的能力,让儿童体会参与到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在这种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实用教育学的创立者杜威认为: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保证儿童的成长;主张“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儿童美术教育应用这种思想,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及其情感和价值观;主张以儿童从事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

良好、合理的教育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充分的调动儿童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儿童能领会和掌握知识和经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在于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培养儿童形成基础美术素养,为儿童成为主动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把握住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断培养学习兴趣,运用灵活的方法才能充实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彭剑飞,罗炜,《美术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美术作品展示 创新

毕加索曾经说过:“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画得像拉斐尔那样,但是我费尽了一生的精力像儿童那样画画。”这说明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眼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一幅画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世界,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人们也逐渐重视美术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它引导孩子观察、感悟和创作生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激发创造美的愿望,提升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

由此也推动了一场关于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的导入形式更加的新颖了,美术活动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儿童的生活,活动的主体由原来的教师转向儿童,整个教育的导向也由原来的重结果转换到重视活动的过程中……但是作为美术活动的成果――美术作品,却往往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被“忽视”了:教师习惯性的挑选几张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孩子一起简要的评析和交流,大部分的作品则变成了此次教学活动的“附属品”,要么匆匆“收藏”到幼儿的美术作业本,要么就机械的张贴到墙上进行展示。美术作品评价成人化、美术作品展示形式单一、作品展示缺乏美感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如何将童画“亮”出来,发挥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呢?

在通过“别样的摆”――扭转美术作品展示传统化的旧局面;“有趣的玩”――叩响美术作品展示生活化的主旋律;“奇妙的看”――营造美术作品展示艺术化的新氛围,这三方面充分展示幼儿独特的创意与想法,激发儿童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最终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一、别样的摆――扭转传统化旧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儿童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作品评价与展示环节,恰恰是儿童通过语音表达以及画面呈现分享的重要途径。而纵观我们的美术活动,大多以平面展示为主,这样的展示比较墨守成规,久而久之,便也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自我的作品得到肯定之后,如果能用与众不同地方式展示出来,孩子会得到更大的鼓励与肯定。

我们可以对作品进行小小的改变,比如单个的作品可以对画纸进行简单的折一折、卷一卷、弯一弯、剪一剪、贴一贴等方法,对作品进行简单地修整,这样平面的作品就立刻变“活”了!如果是多幅作品组合展示,则可以依托支架,将作品张贴在支架上;也可以将多幅作品装订成书的形式展示,还可以添加辅助物的形式展出,如添加花架、画框等等(如图一),这样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展示方式,让儿童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在美术活动《不一样的舞姿》中,孩子们用画笔表现着舞者曼妙的舞姿,借助红色剪纸让孩子在白色背景纸上呈现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图二),但如果就这样展示孩子的作品,可能激发不了孩子再次创的激情,所以我们将儿童的作品“站立”起来,让作品呈现近看、远看高低不一的效果(图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将孩子的作品连接起来变成了一幅大作品,这样作品便有了情节、也更为连续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画纸的卷曲,呈现别样的立体展示效果(图四),突破作品单一的平面展示方式,从而达到了立体的、多维的效果。

通过这几步简单的“摆”,作品由平面转变成了立体的展示方式,儿童感受了作品另类的美。

二、有趣的玩――奏响生活化主旋律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是的,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种子的发芽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是儿童喜欢的,也是最适合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儿童自发的玩总是那么的投入、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游戏不是随意的玩耍,而是一种“工作”,为了玩得开心,他们会“挖空心思”的去想各种办法,这个过程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创作条件让幼儿尽情地游戏,自由地“玩”。那么,如何让最后的作品展示让孩子“玩”起来呢?

在《不一样的舞姿》中,我们借助了转盘(图五)这一支架,让环形的作品能够转动起来,变成一个立体的展示台(图六),幼儿完成作品之后,可以看一看、转一转、玩一玩这些好玩的美术作品,感受不一样的舞姿带给我们的奇妙体验,这也大大激发了幼儿再次创作的积极性。

美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生活与自然是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宝库。借助生活中的这些物品作为展示的支架,有效地将日常活动中静态的作品展示转换化为动态的呈现,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在转转、玩玩的过程中开启儿童感受美、发现美的大门,同时也开辟一个展现他们独特想法和创意的艺术天地。

三、奇妙的看――营造个性化新氛围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与欲望 ,这就需要我们在活动时创设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美,幼儿的美术作品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孩子心灵世界的真实表达,读懂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别样的作品展示方式让孩子的作品焕然一新,重新点燃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激情。

大班美术《不一样的舞姿》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我们挖掘了潜藏在幼儿美术作品里的美,让作品的展示与生活接轨,在转一转、看一看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生活特性,并巧妙的借助烛光呈现作品奇幻的动态变化(图七),在看看、剪剪、贴贴、转转、再看看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艺术创意与想象能力。

这里教师创造条件让幼儿浸染在艺术环境里,让“作品”借助灯光的效应走近幼儿的生活,为再次创作奠定基础。可以说作品展示时这种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具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的艺术环境,是儿童爱上画画的开始,也是让每个儿童心里那颗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的关键所在。

儿童的美术作品让我们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与孩子一起用纯真的眼睛去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别样的摆”、“有趣的玩”、“奇妙的看”让我们更直观地展现孩子富有创意的表现与表达,给予孩子一份完整的、积极的、正面的情绪体验的机会,同时也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美、表达美的空间,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展示作品,还需我们更多地尝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家雄编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6

一 开放式的交流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儿童对教师的眷恋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教师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可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利用教师与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得更积极主动。教师的靠近行为会被学生看做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教师如果习惯走在学生中间讲课,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之中,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也会发挥教师的作用,加深教师的影响。

2.师生角色互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教师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让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参与学习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放松心情,能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学习、感受和体验。

3.加强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合作,有效地增强了学生间的友谊和信赖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或小伙伴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行探究或集体创作,大家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在这样的氛围中,既督促了个别学生改善懒惰、缺乏上进心的个性,又影响了个体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赖感。

二 开放式的教学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自头至尾都不能走进教师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进行下去。

1.开放式的表现形式空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美术教学在表现形式上应突出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突出自己的闪光点。美术教学使学生对生活中普遍的、合理存在的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激情。因此,开放性、选择性的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平台。

2.开放式的创作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开放式的创作活动可以采用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例如,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拿到前一位同学作品的同学经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后,第二位同学再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3.开放式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也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得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落。遇到上述情况,教师在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画得差的学生要表现他的“闪光点”,如“想法好”“用色大胆”等其他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课前给学生评价自我的机会,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在互动中也学会了宽容。

三 结束语

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体系。它体现了美术教学的创造性本质、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原则,强调了美术教学法的灵活性、开放性。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林琳、吕坚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自主创造 美术活动 绘画特点

一、给范例欣赏以灵性

1.充分挖掘范例中的童话故事

孩子天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万物都有灵”的童话故事,赋予了所有动物、植物,甚至是一切物体的生命。我尝试以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事物,遵循“万物皆有灵”的特点,挖掘范例中的隐形故事,让范例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比如,在欣赏范画“熊猫”的时候,我给幼儿讲了一个童话故事:“天刚亮,勤劳的大熊猫就起床了,它慢呼呼地来到屋外,伸伸臂、踢踢腿,认真地做着早操,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格外舒畅。”很快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虽然图中只有一只熊猫,但我将故事讲得简短而有趣。声图并茂的童话故事使我们的范例欣赏富有情趣、充满吸引力、浪漫精彩,让幼儿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之中。

2.主动发现范例中的美轮美奂

过去美术教学中只重视技巧,而忽略了思维,现在也不能因为强调思维训练而忽视基础的知识技能。为了让思维和技能的掌握并存,为了既让美轮美奂的范例展现在幼儿面前,又让幼儿主动欣赏,我强调幼儿先会想再会画,这是因为思维在先表达在后,“意在笔先”,两者不能偏废。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幼儿去看、去想、去说,引导幼儿去发现并说出“范画中,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正因为我们相信“小孩不小”,在欣赏范画“熊猫”的时候,幼儿的所想所说让人刮目相看。有幼儿说:“我喜欢熊猫圆圆的头、圆圆的身体、圆圆的四条腿、圆圆的耳朵和眼睛。可爱!”有幼儿说:“我喜欢熊猫黑白的衣服,干净!”还有幼儿说:“我喜欢大大的熊猫,健康!”

二、留自主创造之空间

1.鼓励独具匠心的美术创造

不完整的范画就相当于给幼儿提供了自主创造的小游戏,幼儿可以在“小小的一片天”里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创造出独具匠心的画面。比如,在绘画熊猫的时候,范画中只有一只大大的黑白配的可爱大熊猫。老师自编故事中的熊猫在做操,源于范例中简单构图的熊猫。那么,熊猫还会干什么呢?我把这个问题随范例中的空白留给了幼儿,让幼儿去自主思考,大胆表现。有的幼儿画出了熊猫在操场上跳绳;有的幼儿画出了熊猫在吹泡泡给二个熊猫宝宝看;还有的幼儿画出了熊猫妈妈提着篮子到竹林里面采嫩竹叶回家给宝宝吃……幼儿的熊猫画出于范画而胜于范画,可谓层出不穷,这和幼儿的智慧、活跃的思维息息相关。给幼儿留“一片天”换来了幼儿有趣而丰富的想象,换来了幼儿大胆的表现,换来了幼儿独具匠心的美术创造。

2.提供标新立异的交流平台

作品的交流既是美术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展示幼儿独特个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被肯定”。幼儿的创造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理解。因此,我们不能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创造的结果,而是引导幼儿大胆、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乐于介绍自主创造的作品,鼓励他们介绍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我们还激励幼儿大胆地给自己的绘画作品起名字。就拿熊猫画来说吧,有的幼儿起了“熊猫运动员”名儿,有的幼儿起了“熊猫一家”名儿,还有的幼儿起了“妈妈爱宝宝”的名……活动中,交流的气氛活跃,起的名儿是标新立异。有时画完画后,我们还引导幼儿互相审视、交流、对别人的作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提供标新立异的交流平台,就是我们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看幼儿所看,感幼儿所感,重视幼儿的点滴进步和充满童趣、富有个性的构思,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融幼儿作品入环境创设

1.融幼儿作品入节日环境的创设

节日环境所特有的情境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能使幼儿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我们努力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节日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还记得辞虎迎兔的元旦到来之际,幼儿学画了“乖乖兔”和拟人化小兔,结果画得有模有样,大的、小的,胖的、瘦的……色彩斑斓、应有尽有。于是我引导幼儿将小兔剪下来,用大红的皱纸剪接成二条长长的宽带并将幼儿创作的小兔贴上去,当作二条幔带波浪形地贴在了教室的梁上,为节日的教室穿上了盛装。幼儿不由自主地抬头、欣赏、寻找,找到自己画的小兔的幼儿欢呼:“那是我画的,红的!”有幼儿发现教室里变了,不禁发出“哇――唔!”的赞叹声。还有幼儿像个小大人似的竖起了大拇指。更特别的是我班的王嘟嘟,第二天硬是要她的爸爸送到教室里来,爸爸说女儿告诉他:教室变化了,要上来看看,一定不能错过,有小兔子的动画片,一共两集,精彩极了。爸爸抬起头看看教室的节日环境笑了:“真像!”我也笑了,为老师和幼儿的合作创造而笑,更为幼儿的奇思妙想而笑。由此可见以幼儿为主体的节日环境的创设尤其重要,这是对幼儿的尊重,也是创造性劳动的体现。

2.融幼儿作品入主题环境的创设

主题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却是巨大的。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而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我尝试将幼儿的手工作品创意性地展现在主题墙环境中。当幼儿将手工本上的两颗“星星”剪下来,再自主地添画上神态各异的五官时,幼儿说:那“星星”仿佛春天里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有的张开嘴巴向着小朋友笑,有的眯着眼睛在和小朋友说悄悄话,还有的一只眼睛睁着一直眼睛闭着在和小朋友做鬼脸。为了留住幼儿创造的美,我尝试用它们来布置主题墙。用星星花贴出一只对称的大蝴蝶,一样大小的翅膀和触角,一边红一边黄。幼儿流连忘返在合作完成的主题墙,他们积极地在观察、交流、欣赏,他们沉浸在美丽而富有创意的主题墙中。共同创设的主题墙面环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让幼儿关注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融幼儿作品入区域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是否有兴趣自愿参与区域活动。因此,在区域游戏内外的环境布置中我们尽量体现幼儿本位,布置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区域活动中环境的创设可以优化对幼儿自我学习的服务,让我们创设最优化的区域环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创新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只有尊重幼儿的绘画特点,激发和巩固幼儿的美术兴趣,在进行技能技巧和主体性的培养的同时启迪幼儿的创造意识,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篇8

本文从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角度切入,论述了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创设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开展一些培养儿童的创新个性品质的活动;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创造性 创造力环境

所谓幼儿创造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的问题情景中所表现出的与他自身相比较有新颖性的举动或有创意的“成果”的一种潜在能力。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研究发现,幼儿时期是拓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出生到4岁,获得的智力为成人的50%,从4~8岁又获得其余的30%,最后的20%在8-17岁获得。而5岁左右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4~7岁是儿童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曾警告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1]

所以说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幼儿创造性发展和培养。那么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其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幼儿的创造性呢?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2001年9月):“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2] 许多研究表明适宜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幼儿创造性的提高。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幼儿创设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良好的环境。 [3]

(一)创设富有探索性的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创造兴趣

“物质环境”是指要为幼儿表达新颖、独特的思维和制作创造性“成果”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如:绘画用的纸张、颜料和画笔;雕塑用的粘土和橡皮泥;剪贴用的彩纸和剪刀;各种可供拼拆的玩具以及一些半成品和未经加工的原料等等。然后让幼儿实践操作,摆弄材料,制作小玩具或画画、拼、搭、折、贴等,让他们把头脑中新颖的想法通过某种载体(如纸、布、塑料、积木、粘土等)物化出来。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幼儿不断强化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形成,还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盒火柴,要求幼儿用火柴拼凑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拼拼摆摆,不断地探索、想象、操作后摆出了房子、蝴蝶、小鸟等许多有趣的物体。每当他们创造性地摆出一种图案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 创设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潜能

“心理环境”是指能促进孩子产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丰富创造情感、启迪创造想象的诸多因素的总和。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创造性只有在没有外部规范约束的时候才能发生。摆脱控制,获得自由有利于人们获得创造性的无意识、活跃的思维。托兰斯(torrance)认为[4]:“友善与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如幼儿在欣赏了儿歌《红公鸡》后,理解了红公鸡嘲笑不爱劳动的孩子的主题后,请大家每人做一个红公鸡嘲笑孩子的动作或说一句话。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有些孩子讲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动物的特征,但教师仍旧加以鼓励,有些孩子讲的内容比较新异,老师对其进行表扬,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焕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

二、开展一些培养幼儿的创新个性品质的活动

(一)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立性

在幼儿园里,总会有一些幼儿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玩,甚至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表现得很“不合群”。但当你和他们谈一些事物的时候,你会惊讶于他们思维的独特性,给出的答案与众不同,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可能得益于他们总是一个人玩,很少受到其他幼儿的影响。独立性在这里指思维的特殊性或思维的独特性,就是指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盲从、不随俗、不受外界的干扰,坚持己见,开拓创新,不“人云亦云”,不要“鹦鹉学舌”式的回答。例如有一个孩子,他把梨子、苹果、桔子等水果画到了同一棵树上,他解释道:“我希望有这样一棵树,能同时结好多种水果,而且是各种颜色的。”在他的作品中,有蓝苹果、红香蕉。这时教师应该对他这种独特的思维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关于好奇心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托兰斯、麦金伦[5]等许多人研究发现:有创造性的儿童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性高的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幼儿通常对事物表现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3-6岁之间的幼儿,由于好奇心强,头脑里充满天真的幻想,成人切不可轻率地认为这是“胡闹”,应该看到其中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并给予正确的鼓励、引导,使之得到合理的发展。[6]如幼儿有时候会提出“牛有角,马为什么没有”“鸭会游泳,小鸡为啥不会”等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应特别敏感和警觉,鼓励他们多想问题,敢提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切不可认为这些问题幼稚可笑而不予理睬,更不可加以训斥。

(三)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

有创造力的人,大多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坚强的意志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半途而废,使得他们不能走向自己的目标,也就很难有创新。幼儿有些想法,做法是对某些事情一时好奇引起的,他们只是想试试这样做会怎么样?这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坚持做下去,使他们坚持走向自己的目标。当儿童这种坚持下去的精神得到发展时,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激发。在幼儿失败时,教师要告诉他们“每一个人都失败过。”为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故意“刁难”幼儿,在目前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更高要求,让幼儿经受一点挫折。同时,不断鼓励幼儿要自信,“你能行”“再来一次”“再试试看”,以培养幼儿的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你会成功的”这应是每个教师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四)支持幼儿的探索精神

古语说:“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交给幼儿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支持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果发现儿童对某一领域或某类问题感兴趣,要热情支持,应及时提供有关资料,促使他们产生内在的探索动机,形成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对儿童某些个性特点,如经常发问、拆装玩具、钟表等,以及对某一些事物入魔着迷,只要无损于身心健康,不可粗暴制止,教师应支持他们的探索精神。比如在“沉浮”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把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东西放到水里后,会出现的沉浮现象,什么东西沉下去,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动脑筋想办法使原来沉的物品浮上来,浮的物品沉下去;动手操作、探索使原来沉的物品浮上来,浮的物品沉下去;三个层次层层递进,让幼儿主动去操作、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水平。

三、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故事、游戏、美术、音乐等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幼儿教师要以此为载体,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模仿创作,这样做可以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7]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性

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对幼儿创造性培养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活动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1. 丰富幼儿的表象,积累创造的材料和基础,丰富想像力,让幼儿自由选择。

创造力的发展是以想象为基础的,想像的基本材料是表像。表像是对过去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像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像。[8]幼儿没有对事物的表像认识,就没有可用来加工的记忆表像,再造想像就发展不起来,创造想像也只是一句空话。如教师要幼儿表现《放风筝》的这一活动,那么,在他们的头脑中必须有“放风筝”这种表象,这个表象存在,幼儿的绘画创作就有了源泉。这个表象不存在,幼儿的绘画创作就失去了源泉,变得干枯、无味。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生活。

2. 用讨论法让幼儿民主平等地作画。

传统美术活动的模式是老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评价。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的模式,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9]具体做法如下:

(1)创作前的讨论: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

(2)创作后讨论: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

(3)创作中的随机讨论: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活动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如老师在巡回中发现幼儿构图呆板,所画图像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机选取二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哪张更好?你能让自己的图画也变得好看吗?怎样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像,使画面更满。

3. 科学评价、尊重、珍视幼儿作品。

幼儿的作品创作看起来有很强的随意性,其实是有所思才有所绘,比如画自己坐在龟背上去大海游玩……其实是他渴望能神气地去周游海底世界。教师不能只拿“像与不像”“行与不行”作为评价一幅幼儿作品的标准。幼儿的有些作品形象让人一目了然,有些形象非得请他破解才知其奥秘。但是,在这些形象背后其实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画里,鱼会说话,桌椅会飞。由此,幼儿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单纯幼儿创作意图和创作心理的基础上。应从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水平出发,从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上着想,只要是幼儿能够解释的作品,我们都要热情对待,科学评价。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而且在某些艺术领域,儿童对该领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要早于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幼儿的关键期,鼓励幼儿,信任幼儿,不要过分计较幼儿音乐创造的结果,而是保护幼儿在创造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与勇气。目前,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使用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

1. 为特定的歌曲编填新的歌词。

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发展唱歌能力,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11]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在当今很普通的存在,幼儿非常喜欢玩打电话的游戏。在“打电话”这首歌中,歌词中有一部分内容为:“你在哪里啊”“我在幼儿园”。当幼儿学会这首歌后,教师启发幼儿想一想. 幼儿踊跃地说,可以弹钢琴,可以画图画,可以吃饭,可以做游戏等等。于是让幼儿在唱歌时改变这句歌词,用自己想象的活动来代替,这样一来,在复习歌曲时,气氛十分活跃,既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又促进幼儿敢于独自在大家面前唱歌。

2. 为特定的歌曲、乐曲编配不同的表演动作。

边唱边跳是幼儿的特点,他们不但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来加以补充。[12]如“小汽车”一歌中的“笛笛”声,幼儿很快就用生活中曾见到的按喇叭表示。在为“吹泡泡”歌曲配动作时,中大班的幼儿用手臂自下而上的动作表示泡泡正向上飞,同时还双脚起跳,尽力显得高些。

3. 自编歌曲。

自编歌曲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的热情、让幼儿学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及发展音乐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3]教师还应为幼儿创造条件,及时将他们所创造的歌曲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时候放给幼儿听,并进行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幼儿对唱歌和自编歌曲的积极性,还可使幼儿愿意更多地参与这项为促进创造力发展具有特殊作用的活动。

(三) 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故事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1. 选择适合幼儿思维水平的故事教材。

进行故事教学的前提首先是要选好教材,选择教材应注意:首先,故事主题要单一明确,情节要简单有趣,形象要鲜明突出,语言要生动浅显。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容易接受抽象的道理,而较易于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次,根据不同的年龄班级选择不同的故事,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选材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最后,教材要配合时令季节,有的故事内容常和季节有关,选故事时如能注意与季节相配合,能引起幼儿的联想,效果能更好,如《小蝌蚪找妈妈》适宜在春天讲,而《萝卜回来了》《雪花》等则要放在冬天讲。

2. 讲故事,启发幼儿的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幼儿多听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外,还要启发、诱导他们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如在讲了“鹅大哥出门”的故事后,教师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鹅大哥,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的鹅大哥?”让幼儿再现故事中相应的词句,如通过“瞧我多漂亮”“谁也比不上”,“它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眼睛望着天”等词句,得出“这是个骄傲的鹅大哥”这个结论。像类似的启发提问,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复述故事,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幼儿的实际水平,让幼儿进行创造性复述,如要求幼儿想象补充复述等,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述的机会,鼓励他们灵活运用语言。从不同角度思考,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如在复述“乌鸦与狐狸”这个故事时,可以针对“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乌鸦还能想什么办法把肉夺回来”这一问题,让幼儿想象补充复述。

4. 编故事,开拓幼儿的思维。

让幼儿编故事,自由发挥想象,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不但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如在讲“战胜大灰狼”这个故事时,可先讲故事开头,接着出示图,讲故事结尾。然后问幼儿“小动物是怎么过河的?大灰狼又是怎么会掉进河里的?”让幼儿议论几分钟,鼓励幼儿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把故事的中间部分续编上。

(四)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游戏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1. 创设开放多变的游戏活动区。

开放,即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空间和玩具材料,让幼儿有充分选择的机会,进行无拘无束的游戏;多变指环境布置、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游戏方式等的改变,游戏活动和环境变化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变化能有效地激发创造。[14]不同的游戏和环境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而且变化易引起幼儿的注意,甚至同一游戏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使幼儿感到新鲜有趣,吸引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例如在玩雪花片积木时,有些女孩子喜欢把雪花片插得满头都是,此时,不妨开个“美容院”,让幼儿用雪花片为伙伴做头饰。这样的话就能增加活动的新鲜感,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的品质,激发幼儿创新灵感。

2. 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引导幼儿寻找、选择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增加游戏环节的变通性。

如玩《打野鸭》游戏。教师讲解完游戏的方法后,要求幼儿注意观察、寻找、想象怎么打球及打野鸭的窍门。这样小朋友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让幼儿总结出:射与打都与站的位置、方向、距离远近等有很大的关系,要打准球不要斜着打,越打直线打的越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动脑的幼儿,让幼儿体验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15]

3. 在组织指导游戏活动中抓住契机,灵活设问。

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及操作方式,所以在活动区的组织指导中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指导幼儿参与区域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16]

幼儿教师应该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改变了过去封闭性、暗示性提问较多的弊病,较多地采用了启发式的提问。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 描述型提问。教师提出如“你拿的叶子是什么形状、颜色?摸摸叶子的表面和边缘有什么感觉?”之类的问题,能够提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选择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探索,引导幼儿把实物与概念联系起来,完成从感性经验到促进思维过程的过渡。

2. 比较型提问。可以用这种类型的提问帮助幼儿比较几种物体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啄木鸟与别的鸟的嘴巴有什么不同?”“桌子上的石头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这种提问有利于幼儿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3. 探索型提问。如“为什么青蛙的后腿长前腿短?”“在什么情况下石头会发出声音?”这些既有指向性又带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幼儿从多方位去思考和探索。

4. 假设型提问:如教师提出“如果人没有手会怎么样”“汽车、机器没有轮子会怎么样”等假设型问题,能够引导幼儿扩展思路,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用途.扩大原有知识结构内涵, 并在原来基础上建构扩展新的认知结构。

5. 概括型提问:例如当幼儿完成一系列有关影子的游戏后,教师可以提出概括型问题: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幼儿就能进行初步的概括:人,七巧板,房子、这些不透明的物体在太阳、蜡烛、手电筒等发光物体的照射下都会留下阴影,这些阴影就是影子。在这些概括性问题的引导下,幼儿能了解到影子和光线的关系,思维也由具体直观向抽象概括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所有教育活动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助于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等环境,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媛媛.《浅论幼儿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为孩子多营造“非正规控制”的心理环境》【j】文学教育,2005,(1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2002年2月,第一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3]唐林兰.《教师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4(3)

[4]洪英慧.对幼儿创造性的一些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2003,(10)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杨香萍 杨旭丽.《略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2009,(2)

[7]王春莲.《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探究》【j】.幼教园地.,2007.7-8

[8]丁翠莲.《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 宁夏教育,2001,(1-2)

[9]张蔚,赵为兰.《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创造性培养》【j】.林区教学,2005,(1)

[10]董霞.《音乐教学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j】.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23.

[11][12][13][14]葛香莲 汪海珍.《游戏: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新载体》【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10-112

篇9

小班的孩子小,他们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教师的帮助,老师绝对不能视而不见,而是需要耐心的引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心得,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心得1曾经以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比较轻松的。可是真正走上幼儿园教师岗位时才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孩子们的哭声总是不绝于耳,这是我第一次面对新来的宝宝,面对他们的哭闹、不安、焦躁,我有过安抚、引导也有过束手无措。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情感培养,我渐渐地学会用心去聆听他们,爱他们,照料他们。有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教师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关爱孩子是每一个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

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摸索与孩子的交往以及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使我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我觉得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绝不亚于孩子任何一个教学阶段。幼教基础打得好,将对孩子以后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不为过。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幼儿园教师并且是小班的教师,我觉得自己最需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对待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小班的孩子还小,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时刻都需要教师的帮助,这些琐碎的事,作为老师是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的,这并且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这阶段小班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好奇心又特别强,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候孩子之间为了抢玩具要动手打人、闹矛盾,遇上这种情况的时候,老师要热心的帮助他们,并妥善的解决好问题,不能冷落了某个孩子,要把温暖送给每一位孩子。对于刚入园爱哭爱闹的孩子,老师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新生对陌生环境需要适应,老师要耐心安慰他,多和他们交流,多带他们熟悉环境和周围的小朋友。还要很快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先和他们交上朋友,让孩子喜欢和老师一起玩,让自己在孩子心中有地位,而且能玩得开心,这样,他们会很快适应的。哭闹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安定下来,再慢慢地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多以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还要及时的拥抱,亲吻孩子,或送给孩子小礼物,要让孩子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与和蔼可亲。同时还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如:孩子的饭量,挑食情况;孩子的大小便习惯;睡觉规律等等。小班老师不但要多和孩子沟通,还要常常与家长交流,将孩子一天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表现情况等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交流,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老师是值得信任的。通过交流,教师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更好的理解、支持并配合教师进行孩子的教育工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或许是农夫的写照。对于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教师,那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进入幼儿园的工作以来,看到每一个忙碌的身影,和自己一次次的实践体会,使我懂得了“累”字的内涵,更懂得了“爱”字的结构,懂得了该怎样去教和爱护孩子们。

我想,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要从自己的点滴做起,谦虚谨慎,耐心细致,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把每件事情,每项工作做的更好,让每个孩子得到更周到、更细心地照顾,让每位孩子更聪明、更可爱、更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心得2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这个学期来了有一位叫甜甜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她一直拉着姥姥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姥姥,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甜甜满眼含泪地松开姥姥的手。甜甜的姥姥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甜甜的鼻子不好,要靠嘴来呼吸,吃饭时要用嘴一边呼吸一边吃,这样吃饭的速度就较慢,她害怕老师批评、指责她,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甜甜。在活动区游戏时,甜甜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甜甜,你喜欢玩什么?"她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甜甜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她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甜甜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甜甜,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甜甜讲故事,甜甜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为了减轻甜甜进餐的紧张心情,李老师给她少盛了一些饭菜,可是当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饭,离开座位后,甜甜哭了起来,我忙走过去,问她甜甜,你怎么啦?""我吃不下","甜甜,别着急,你瞧,就剩下这么一点点了,来,我帮你甜甜,在我们的耐心帮助下,终于把饭吃完了,尽管她是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但是我们没有批评她,反而给她以鼓励,以信心,帮助她逐步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她进餐的良好习惯。

第二天,甜甜和姥姥一早就来到幼儿园,姥姥手里还拿着几本书,她对我说:"饶老师,太谢谢你们了,甜甜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说,姥姥,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甜甜姥姥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心得3今天在园里又为我们班宝贝们拍了些早餐、早操、午睡等活动的照片和录像,回放时看了看,才发现俺的嘴巴也是一直没闲着,不停地和这个宝贝说说,那个宝贝聊聊,难怪做我们幼儿园教师大都有声带小结的职业病,经常声音沙哑(不过俺自个觉得沙哑了也蛮磁性的呦,嘻嘻)。不过这可不是光为拍视频,平日里我们都是这样做的,上课时要说,下课了更要主动找每一个宝贝说,因为这样才能建立起和宝贝们之间的亲密度和信任度。

自踏上工作岗位以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带小班的宝贝们,年龄不同,宝贝们的心理、生理特性和大班的孩子也不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谈谈一、二吧:

首先是良好常规的培养,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老师们的要求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整治纪律,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得老师能顺利正常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玩具,总是随便乱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锦菜一样,每一种都有,老师具体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得快的方法:两只手同时收;将几块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

小班的宝贝自控能力比较弱,如何培养出孩子们的自控自理纪律的良好习惯是关键。可以想象如果老师在上课,有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个不停,还有幼儿不时的向教室外跑,老师怎么能进行得下去!所以要让孩子们养成在上课时能安静遵守纪律的常规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还需要长时间老师们认真的教导。

其次,沟通也是无极限。这一点我的感触最深了,每一天和宝贝们在一起,都要抓住机会尽可能的和每一个孩子说话,因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能融入他们的世界中,能很好的洞悉他们的想法。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孩子的伙伴,使他们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生活洋溢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所以,在平日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我尽量与孩子们多沟通多交流,和他们说话,和他们嬉戏,了解他们的需求。

然后,要尽量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受新奇好玩的东西的影响,所以,要准备好每一次的活动,从活动内容到活动目标再到活动准备,都要充分,让孩子在活动中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以及语言、思维等都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此外,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和鼓励呦。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比如吃饭、睡觉、做操、区角活动、游戏活动等,捕捉宝贝们在园的一点点进步,用语言、动作、表情、奖励小果子等不同方式表示对他们的鼓励、肯定和表扬。: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肯动脑筋,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就一定会让他们越来越喜欢你,信任你,并喜欢上幼儿园的学习和说话的,呵呵。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心得4本学期,我园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幼儿园安全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工作制度,把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总结如下:

一、完善安全制度,确保安全防范

我园安全教育工作以各班级为主线,对园内安全工作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做到责任层层落实,信息及时反馈。确定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制定岗位安全责任制,“一岗双责”制,开学一次性排好班,定岗定责。组织开展了各班级安全第一课,制订了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五次安全隐患大排查、开展了校园粉尘安全隐患大排查,开展了校园防火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知识宣传,防踩踏事故安全宣传,预防传染病安全知识教育,印发了安全宣传材料、安全小常识、温馨提示等,并将相关信息报送了教育局安全办。防火安全隐患大排查(并将排查情况上报了教育局安全办、教育局校安办)。从而使安全这根弦在每个教职工心中都始终绷紧。

二、严格值班管理抓好安全防范

(一)认真制定各种值班制度与职责,严格值班纪律,采取双管齐下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了国庆节安全值班表,--届四中全会安全值班表,元旦期间安全值班表,并报送到教育局安全办、教育局办公室、札萨克镇办公室。这些节假日值班都有门卫值班、领导值班;平时值班有行政值班、教师值班、门卫值班。所有值班均有记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有些萌发性的问题,我们及时整改处理,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二)幼儿的安全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幼儿园的安全检查和食堂食品卫生督查做到常抓不懈。接受了食品卫生监督局、消防大队、派出所、镇安监局的检查指导。使所有涉及人员高度重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进行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做到警钟长鸣,严格要求。

(三)对食品加工和食堂采购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以《食品卫生法》为依据,要求认真做好食堂内的环境卫生,严格食品卫生制度,切实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炊事人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采购、贮存、保管和消毒制度,严格实行生熟食分开,切实保证食品卫生,严防食物中毒。要求教师常学习勤检查,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切实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处处讲、人人讲。我们还制定了各类安全工作预案,确保各类灾害事故处理在第一时间。

(四)各活动班级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育幼儿,用合理的方法研究幼儿心理、生理的变化,用说服、引导、示范、感化幼儿,和幼儿家长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幼儿全部离园后才离开。

(五)园内组织了为期一周的亲子运动会、秋游活动、社区重阳节活动、圣诞节活动、新年活动,以及班内组织的各种活动,教师都考虑周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管理。组织秋游活动、社区重阳节活动时,由于要过马路,向小朋友们介绍交通规则,车辆过来时如何避让,十字路口如何过等。

(六)活动课、游戏课,教师全程监督幼儿的一切活动,尤其是上下楼梯,指导幼儿不准推、拉、拥挤。向幼儿讲清要求,不勉强幼儿做生硬的动作。

(七)本学期组织了一次全园消防安全演练、一次全园

地震逃生疏散演练。组织演练和活动时,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为宗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消防演练活动方案,地震逃生疏散演练活动方案,召开了消防演练和逃生疏散演练安全部署会,如演练时,教育幼儿不得拥挤、推拉、冲撞等,同时班级教师在前后以及中间保护幼儿,做到万无一失。并进行了寒假、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宣传。

(八)交通安全

1.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印发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材料,组织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

教师不断向幼儿讲解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幼儿不能独自在马路上玩,更不能在马路上打闹、嬉戏、追逐等。入园离园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并做了寒假、春节期间交通安全宣传。做到了高高兴兴入园,平平安安回家。

2.教师配合家长做好对幼儿的接送管理工作,通过家长会对家长、幼儿讲清上车、下车、坐车的安全教育。

3.加强了门卫的工作职责,台格家长须知、家长会等,要求幼儿园门口不得停放车辆,严禁外来车辆进入园内,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园,外来人员如有事要进入园的,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九)教学设施安全

1.电器、用具等使用前进行了安全检查,对有故障的进行了及时排除。

随时检查电线绝缘皮是否完好、漏电等。

2.活动器械在使用前教师进行了认真检查,确定完好后才进行使用,活动期间教师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做好保护每个幼儿随时出现的事故的发生。

3.不断向幼儿进行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上下楼梯按照幼儿标志脚印行走,避免幼儿在楼道、走廊内追逐、打闹等危险动作。

(十)饮食卫生

1.严格按照卫生部门办好食堂的要求,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了定期体检,经体检合格,持证上岗。

2.制定好各项卫生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做到了证照齐全。

3.经过育儿常识的宣传教育,幼儿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饮热水时在教师的监护下,防止了烫伤等安全事故。

4.严格食品药品监督局要求,做到了索票、索证,采购、入库人员、厨师严格把关,严禁不合格食品、腐烂、变质食品进入食堂,食堂所用食品通过正规渠道采购。

确保了食品安全隐患。

5.切实做好了食堂的卫生清洁工作,灭除“四害”,创建文明食堂。

6.接受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多次检查,均符合要求。

(十一)园舍安全

1.定期和不定期对园舍的安全检查以及安全隐患排查,并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整改,进行了墙面瓷砖大批脱落、松动的维修、门框的维修、门把手的维修,屋顶漏雨防水的维修,储煤仓的改造工程以及园内其它维修工作,院内大面积工字砖维修和建筑内存在安全隐患整改。

2.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本学期进行了防盗、防火、防水患等工作措施,确保了全园安全。

多次接受了教育局安全办安全检查工作以及指导工作。

三、强化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一)对上级有关安全方面的文件和会议精神,能做到及时地贯彻和学习,参加了伊金霍洛旗贯彻学习新《安全生产法》培训会。并根据其精神结合园内工作的实际,认真组织检查落实,制定了全年月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将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并将防范措施发放到班级,张贴到宣传栏,随时对照检查。

(二)通过开展活动,给师幼宣讲消防知识和实地演练,使师幼掌握了消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给幼儿作以“育儿常识”、“安全小常识”为主题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自救自护能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心得5在这短短的10天的学习时间里,我好象从里到外受到了一次洗礼,是对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理念的转变,但感觉又都是幸福而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能听到权威专家不同课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众多的疑问在专家、教授那里得到了解决,每一天都有丰硕的收获。十天里我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想把这些理念和知识带回去和大家分享。

一、在专家的课堂中学习到的:

本次培训的主要课程有:《当代学前教育的变革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音乐教学游戏化与学习品质培养》,《追寻快乐的足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及优化途径》,《落实〈纲要〉精神提升教育质量》,《尊重规律科学实践——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共同行动》,《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语言教育观与幼儿园语言教育变革》,《基于问题的幼儿教育行动研究》,《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基本要素与问题》,《游戏精神关照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课例研究工作坊》等。专家们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更新着我的教育理念。许多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听了讲座以后豁然开朗,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根深蒂固的一些认识受到了冲击,时时激发我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其中有几位专家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远杰教授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幼儿教育的行动研究”,他以行动研究原理为重点,结合实际,巧妙的利用案例对教育行动研究的原理、层次、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他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其实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隐含着许多的问题值得研究,但这隐含教育本质的问题却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了,听了这个讲座,我反思了自己的思维习惯,使我认识到:如果想让自己的劳动从单调变得有趣的话,就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冯晓霞教授的《质量-幼儿园生命之本〈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的讲座,使我再一次认识了幼儿的发展规律、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科学的幼儿发展观、专业化教师的的职责所在、怎样做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她从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质量入手,深刻分析了哪些因素是决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学习活动安排是关键。学前儿童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专业化的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把握儿童发展的程序和规律。使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与幼儿发展规律的背离,之所以迎合家长是因为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理论支持力量的不足。教师只有做到专业化才会令人信服,才会经受住外来力量的冲击,才会有坚持的力量,才会受到尊重。我将从现在做起,坚持尊重幼儿的原则,坚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不再偏离。

侯莉敏教授主持的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课例工作坊,更是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它让我们近距离的观摩名师是怎么样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的;当课例展示完后,执教的教师进行反思,其他的工作坊成员围绕活动进行讨论,为执教者提供帮助,让他在每次的活动中找到全新的定位,挖掘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而观察员则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全程记录教学活动,并结合客观数据和相关理论,对教学活动作了科学、深入的研究分析,给执教者堤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这为我今后组织教研活动提供了教研模式。

跟随虞永平教授重新解读《纲要》,理解《纲要》的核心精神,知道幼儿园课程的特征:适宜性,生活性,经验性。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深深的吸引了我,在与学员互动的时间,我连忙将自己平时工作中的教育困惑提了出来,虞永平教授也耐心的进行了解答。许卓娅教授风趣幽默轻松活泼的讲座带来了音乐游戏化的全新视角与体验,她向我们介绍了团体律动游戏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还在现场与我们进行了游戏互动。覃军副教授为了帮我们拾寻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声嘶力竭,何媛副教授与莫秀峰副教授则让我感受到,她们虽然年轻充满朝气却是那样的博学。同时还学习了教师研究学习团队的组建及开展教师沙龙,进行了素质拓展训练,参观了三所幼儿园,现场观摩了名师的案例教学等等。

这次培训,我不光学到了先进的观念,还学到了一些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幼儿教育行动研究记录表的制作;幼儿园观察研究方法与技术;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与思路;如何设计一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活动;如何开展园本教研,如何利用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心理健康的指标等等。

二、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感悟到的:

培训中我的收获还来自同班的学员们。这次来到广西师大培训的老师们,来自云南、贵州、广西、海南、湖南、湖北等地,她们让我领略了各地的幼儿教师风采,当专家的问题抛出来,学员们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做出回应,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而且发言紧扣主题,层层推进,逻辑性很强,随口说出的话就像我经过深思熟虑写出的文章一样有条理,她们对幼儿园指导纲要,工作规程更是烂熟于胸,对幼教界前辈们的观点和理念也非常熟悉。这些在我脑海中仅仅是我国幼儿教育并不太发达的地方,老师们的专业素质一点也不差,那么像上海,南京,江苏等幼教发展前沿地区的老师会有多么专业,我自己和她们的差距有又多么大呢?她们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厚的理论知识,敬业精神又让我感动,在教育沙龙,讲到教师成长的问题时,有个园长提出这样的观点:每个教师的成长都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孩子的成长却是不可待的,怎样才能加速老师的成长,让每个孩子受益,这个是我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当讲到怎样提高理论素养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她的方法就是读书——记录——实践——反思。当讨论到怎样做一位好老师时,有位老师这样谈到:心中始终装着孩子,脑中永远盛满童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老师就是一位好老师。这些言论,这些做法,无一不是以幼儿的成长为中心,深深地感动着我,每一天的讨论都能让我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都让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作为一名老师,我做地远远不够,真

的该认真学习,不然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三、心动后的行动

有人总结:“培训就是——培训时心动,培训后激动,回去后一动不动”,这个可能是许多培训的真实写照,但是这次的国培我相信会是个例外。回来以后,我将就湖北省正在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向园领导和教师们反馈到学到的理念和知识,结合我园实际,针对我园的薄弱环节:早期阅读活动,基于课程整合的科学活动,音乐教学游戏化,游戏区域活动做四个详细的报告。报告中我会结合学到的理念分析我园以上四方面工作开展不好的原因,包括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试着列举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详细措施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