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9 17:0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篇1

根据市农委产业化办公室关于转发《 开展全省担保公司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 》精神,我们积极深入有关担保公司、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担保公司一家,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9月,主要出资单位是***县城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2亿元)。近年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先后为我县的昌裕食品、正德食品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有效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    存在的问题

担保公司少,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业务量偏小。

篇2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9家,达到265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主要特点

综合分析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全县各级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出位置,完善政策,强化服务,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膨胀,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县规模龙头企业113家中,过亿元的11家;固定资产总投入达到16.8亿元;完成销售收入共计42亿元,实现利税5.05亿元;在我县及周边县市辐射带动基地220万亩,农户75万户,其中我县约14.8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81%;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2万余人。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5%以上。

二是主导产业渐趋明显,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县以优质专用粮食、瓜菜、油料、林果、畜禽、水产、桑蚕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种植业方面,形成了90万亩优质专用粮食、10万亩葱蒜、10万亩棉花、10万亩油料、4万亩早春瓜菜生产基地;在畜牧业方面,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35个,规模饲养场310个,饲养鲁西黄牛10万头、小尾寒羊80万只、奶牛5200头、特种动物60万只、家禽1200万只;在林果业方面,建成速生丰产林13.2万亩,名优经济林4万多亩,桑园2万多亩;在水产业方面,建成了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基地3万多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优质小麦和玉米、葱蒜、速生丰产林、特种动物、奶牛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三是利益联结制不断完善。近年来,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行土地依法流转,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营共同体,各重点龙头企业都采取了合同定单、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契约化合作,与基地农户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

(二)工作措施

近年来,我县围绕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强化领导、落实政策、科技投入、加快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1、健全组织、强化领导。为加强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与协调,2003年新组建成立了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为正局级一级事业单位。2005年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大会,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出台了《**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标准》,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各乡镇、有关部门和重点龙头企业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具体办事机构,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实施办法,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市场、连基地、带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建设这个关键。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重点扶持。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几年来,我县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膨胀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为龙头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种植业重点培植了优质玉米、小麦和大蒜、大豆、瓜菜等主导产品的生产;畜牧业重点抓了特种动物、奶牛、鲁西黄牛和家禽的饲养;水产业重点扩大了名优特水产品的养殖;林果业重点抓了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在膨胀、壮大主导产业基地规模的同时,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切实加大了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狠抓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目前,全县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已有22类农产品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认证基地面积35万亩。彭集镇突出培育了花生主导产业,全镇发展花生面积5万亩,并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依托花生基地,带动形成了4个花生购销专业村,500多户花生脱壳生产专业户,户均年收入1万多元。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字号”加工项目。为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落户**,县、乡两级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优化环境,努力打造投资的“洼地”。几年来,先后引进了**八里香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落户**。目前,在**经济开发区内建成并投产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园区。三是积极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雪菱淀粉有限公司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合作,注册成立了**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项目投产后,年可消耗秸秆42万多吨,生产燃料乙醇6万吨,木糖8000吨,有机复合肥6万吨,新增产值5.5亿元,实现利税1.17亿元。**国信实业有限公司出资50万元与**省科学院联姻,成立了“中试基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借助科学院先进的技术、实验设备进行产品的研发和中期试验,科学院把企业作为基地,放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企院合力推进产品的工业化。全县有10家龙头企业的21项产品通过省级以上的质量认证和国家免检产品。**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育”牌花生油荣获“国家免检”荣誉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智育”牌荣获“**省著名商标”称号;**赵斌食品有限公司的“赵斌”牌、**县正亮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的“正亮”牌和**县水泊食品有限公司的“水泊”牌分别获“**省著名商标”称号。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县、乡两级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土地和闲置资产利用、税收返还、资金协调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竭力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利用条件。对县级以上骨干企业、新上和再建企业以及出口创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从2005年开始,在县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确定连续三年对达到扶持标准的县级重点龙头企业,每年安排20万元的财政贴息资金予以扶持。五是强化优质服务,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首先,认真作好省、市、县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评审和财政贴息资金的争取到位管理使用工作。目前,我县由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26家,县级30家。几年来,先后争取省、市、县财政贴息资金共计400多万元。其次,积极为重点龙头企业培植和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订单生产。先后为**雪菱淀粉有限公司和**祥瑞药业有限公司落实标准化优质玉米基地各20万亩;为**国信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棉花基地5万亩;为**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培植绿色花生基地8万亩;为**八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培育蛋鸡饲养基地,年可提供蛋鸡200多万只。第三强化信息服务。县农业局在开通“**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连接农业部农产品供求“一站通”,协助14个乡镇和重点龙头企业与其联网,并配备了专(兼)职农业信息员,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和名优特产品实现了网上,形成了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企业基地的信息服务网络。第四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农产品交易会、洽谈会,既扩大了市场和销售,又引进新的技术与合资合作项目。第五积极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与**农发行共同组织召开了银企联益会,确定**祥瑞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龙头企业为国家政策性贷款扶持单位。去年以来累计发放贷3.3亿元。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几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主要做法:一是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实行契约化管理;预付定金,确定收购保护价;提供信息服务,进行技术指导等。**雪菱淀粉有限公司配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与全县所有示范户签订了玉米保护价收购合同。**国信实业有限公司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为棉花基地农户免费供给良种,并且聘请农业部门专家上门为棉花基地农户进行种植、管理等技术服务。既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又逐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去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着力抓了农民经济合作社的试点规范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扶持,将14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了省、市财政扶持项目范围。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4、依靠农业科技,提升基地生产。围绕提升基地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县积极实施了科技兴农工程,不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提高主导产业的发展层次、产品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县自2005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试点工程以来,在成功实施玉米科技入户工程的基础上,从去年起,扩大到小麦科技入户,实行玉米、小麦统一供种。同时根据各示范村的实际,还加强了对大蒜、圆葱、花生等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县6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和指导员,按照“专家开处方、技术送下乡、农民得实惠”的原则,包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农民解决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为激发和调动农民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我县对1000个科技示范户的1.2万亩小麦和玉米实行了统一供种服务。

5、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把培育区域化优势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立足传统农业优势,选定产业,调优结构,因地制宜培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一部分专业乡镇、专业村脱颖而出。目前,全县“一乡一业”特色乡镇有5个,分别是斑鸠店镇的大蒜生产、彭集镇的花生生产、老湖镇的特种动物养殖、银山镇的石材加工和大羊乡的核桃生产。“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6个。我县斑鸠店镇素有大蒜之乡之称。现有40个行政村,4.6万人,5.3万亩耕地。全镇大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这个镇种植大蒜历史悠久,面积从小到大发展到现在的5万亩,是几届党委、政府连续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栽培、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发展思路,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全镇年产蒜薹4万吨(亩产1200多斤),优质蒜头7万吨(亩产3200多斤),仅大蒜产业一项总产值达2亿多元,农民人均4400元,高于全县人均收入800元。农民从大蒜这一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全年人均收入的75%以上。产品已注册“斑鸠店”牌商标,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2005年通过**省农业厅标准示范区验收。沙河站镇孙村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专业村。该村有185户,885口人,耕地面积950亩。这个村自古就有从事竹编的传统,但由于缺乏引导和组织,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打开市场。2000年村两委新班子成员上任后,立即确立了“以竹制品加工为龙头,发展壮大村户经济”的发展思路,把竹制品加工作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抓在手上,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市场,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市场行情,并根据市场信息指导群众从事竹编加工,增设花色品种。目前,该村从事竹编加工的户达到105户,从业人员600多人,仅竹编一项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2006年底全村在银行存款50万元以上有5户,30万元以上的有10户,20万元以上的有26户,10万元以上的有38户,5万元的有63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不平衡,经济作物种植起伏变化较大,区域化种植规模小,一些主导产品集约化程度较低。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更新慢,质量安全标准不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企业产品附加值相对偏低,财政贡献率不高;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很紧密,联结机制需待完善和健全;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贷款困难以及土地政策等因素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发展,特别是中小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四是农民科技素质水平低,自觉应用科学技术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因循守旧思想较重,农民增收缓慢。

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强化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规范职能职责,组织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

2、完善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技改扩规,扩大经营,增加效益,进一步增强对基地农户带动能力。二要研究出台对中小龙头企业产销大户及经纪能人的扶持奖励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购销和粗加工,活跃农产品购销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加大农产品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农业科技部门、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农民联姻,用先进的技术成果教育引导农民更新生产观念,生产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与龙头企业结成合作对象,共同探索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加大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首先,扶持好现有龙头企业。继续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尽可能多地为重点龙头企业争取财政贷款贴息以及农发行国家政策性贷款。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从土地、税收、供电、金融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减耗增效,增强带动能力。在今后3年内计划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使省、市、县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21家和40家。力争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其次,狠抓农业招商。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我县投资建厂,发展订单基地。我们农业局也争取在省农业厅有关处室支持帮助下,积极与省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联系对接,寻求投资客商,带头引进1-2家规模农业龙头企业。

2、抓好结构调整,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基础。我们要改变过去单纯就种植、养殖抓调整的做法,树立围绕龙头企业搞调整、围绕市场抓调整的观念。一方面深入龙头企业,了解掌握企业的需求和困难,协助他们建基地。我们计划建立重点龙头企业联系点制度,农业局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2家市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定期到企业现场办公,尽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发展生产基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理念,直接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企业为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紧密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重点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适时成立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切实解决农业结构调整的瓶颈问题。

3、培育名牌产品,打造“金字招牌”。一要加大对基地、企业产品的认证力度。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升产品的质量。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农交会、农业博览会等平台,广泛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积极宣传造势,着力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加大企业产品监管力度。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对企业产品质量监管,以质量树品牌、打市场。

篇3

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在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后,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2年市委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市发[2002]2号),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千方百计夯实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等活动为载体,使我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进展顺利。五年来,小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12.24亿元,共建成水利工程2.7万处,蓄水量达28.8亿m3,年供水量19.19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达209.3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2.23万亩,除涝面积达5.97万亩。解决226.2万人/150.72万头人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8.5km2。重点水利工程共投入9.24亿元。已实施的重点工程有:*灌区一期工程、湄凤余灌区续建配套一期工程、海龙水库工程、盐津桥水库、天门河水库、湄江水库、后水河水库、浒洋水水库、东风水库等。还对一批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重点防洪城市和灌区的抗灾能力,提高了农田的保灌能力,为全市经济建设、农业增产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田基本建设

进一步强化农田基本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财政扶贫坡改梯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五年来,共争取各类农田基本建设资金1.3亿元,实施坡改梯工程30.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68.21万亩,完成土地治理项目62个,并通过生物护坡、秸秆还田、绿肥应用等生物工程和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保护

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两大生态工程的机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进程。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482.69万亩,封山育林13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357万亩(退耕地造林14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89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累计到位国家工程资金11.9亿元,使全市228个乡(镇)、1368个村、45万农户直接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带来的实惠。共兑现粮食4.14亿公斤,共兑现粮食补助资金3.21亿元,现金补助8429.6万元。天保工程建设国家累计投入资金2.32亿元,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72.4万亩(以植代播25.7万亩,封山育林46.7万亩)。同时还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570万株。因其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2004年,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光荣称号。

4、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农民生产生活用能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是近年来投资11.7亿元,完成农村一户一表改造121万户,占农村户数87%,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有效减轻了乡镇企业和农民的负担,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二是为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燃料问题,已建成沼气池9.2万口;三是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步伐,使农村水电装机达到18.66万kw,年发电量7.27亿kw.h。全市100%的乡镇、99.25%的村、97.92%的户用上了电。并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4个。

5、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农村教育方面,2005年提前两年全市实现“两基”达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投资约9.93亿元,建成校舍176万m2,消除危房56.55万m2,新增农村中小学校舍137.08万m2,实施农村中学寄宿制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义教工程等惠及广大农村学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二是医疗方面,全面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建设改造项目,共有143所乡镇卫生院、四个县医院项目获得国债资金支持,总投资达到7902万元。三是在文化广播方面,完成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投资达2300余万元,完成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投资达1727万元。四是交通方面,加大村村通公路建设的力度,至2005年底,全市通村公路4427.5公里,投资5.3亿元。

6、农村扶贫攻坚

以农民增收、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主线,以重点扶持乡(镇)、村委工作重点,把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计划生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科教扶贫、产业扶贫、集团帮扶和异地扶贫搬迁,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以工代赈共投入资金3.05亿元用于贫困县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移民搬迁的力度。对居住环境恶劣、影响生态保护的4201户/18195人农村居民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累计完成投资0.81亿元。三是通过集团帮扶和对口帮扶等形式,促进了极贫乡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坚实的步伐

近五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线,抓龙头带基地,抓基地促龙头,实现了龙头、基地和农户良性互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主导产业日益壮大,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167.1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3.16亿元、畜牧业产值63.8亿元、林业产值6.41亿元、渔业产值1.73亿元、服务业产值2.04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1.79%、12.01%、65.28%、61.87%、55.86%、43.56%;二是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增加,规模增大。2005年,全市优质稻、优质玉米、优质无公害蔬菜、优质专用红粮分别达到137.23万亩、7.2万亩、27.15万亩和23.5万亩;三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外出劳务转移步伐加快。通过劳务输出,以及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等多种渠道,到2005年底,已促进100万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其中跨省转移就业约8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0%以上。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传统支柱产业

根据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区域性和层次性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搞好各类作物布局,以开发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建立相对集中的商品生产基地。

——粮食基地及商品化

大力推广农业“五突破”实用技术,促进粮食生产。五年来,粮食产量均稳定在300万吨以上,极大地解决了我市吃饭和工业用粮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了我市优质稻的推广示范力度,通过实施优质稻项目,建立了以*县、绥阳、湄潭、凤冈、余庆为主的优质稻示范基地,并以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方式,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生产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湄潭的“茅贡”珠光米,余庆的“大凉山”珍米,凤冈的“临江米”等品牌优质米,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企业+公司+农户的形式,2005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37.23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53%。总产量达60.15万吨。

——油料基地及产业化

我市油菜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省油菜生产的最适宜区和主要生产区,常年产量均占全省油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五年来,全市油菜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油菜籽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以上。在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凤冈县油脂公司、绥阳县油脂厂、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的带动下,大力推进油料区域化集中连片种植,使我市的油料基地建设实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减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加工技术和产品档次。

——烤烟基地及产业化

烤烟是我市的主要财源建设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提高烤烟的产量和质量,加大种植区域的调整,使烤烟种植区域逐步向东部县市集中,向种植能手集中,向种植大户集中,并大力实施烟水配套工程。以*卷烟厂和省外卷烟企业为依托,形成了以道真、正安、务川、凤冈、余庆和湄潭等东北部片区优质烟为代表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全市烤烟产量常年稳定在160万担以上。

——辣椒基地及产业化

辣椒是我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为了做大做强优质辣椒产业,建成了全国性的*县虾子辣椒专业市场;新建了*县虾子辣椒食品厂,贵州*县贵山红辣椒系列食品厂,通过招商引资,年生产能力5万吨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县,在市场和企业的带动下,使辣椒产业市场化经营、区域规模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等方面已初具雏型。形成了*县、绥阳为主的辣椒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市的75%以上。优质辣椒种植面积从51万亩发展到60万亩。

——茶叶基地及产业化

依托贵州省茶叶科研所和西南茶城专业茶青交易市场,大力改良地方性品种,发展优质品种,形成了以福鼎大白茶、黔湄茶、小叶苦丁茶等为主的优良品系,并在贵州湄潭兰馨茶叶公司、贵州湄潭栗香茶叶公司,贵州余庆狮达茶叶公司、贵州凤冈茶叶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以余庆、湄潭、凤冈片区为主的特色绿茶生产基地,五年来,茶叶(含苦丁茶)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18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27.5万亩。

——高粱基地及产业化

以茅台集团(酒厂)和赤水河谷白酒生产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粱基地,按照规划,加大对有机原料基地的建设、管理和投入,在仁怀周边地区、赤水河沿岸建立高粱基地,使原料基地建设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了以仁怀、习水、桐梓为主的红粮、有机小麦基地。五年来,优质高粱由2001年的14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30万亩。

3、主导产业培育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资源分布为基础,着重抓好畜牧业、竹业、药业的发展。

——畜牧业。通过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嘉好饲料有限公司、*南天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奶牛场、凤冈县新兴肉联厂、贵州长富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务川仡乡婆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使畜牧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1.6万吨,比2001年增长54.8%;出栏生猪608.02万头,牛34.19万头,羊99.76万只,家禽2780.97万羽,比2001年增长52.79%、72.68%、61.71%和147.85%;水产品产量1.85万吨,禽蛋产量3.96万吨,奶类产量0.6万吨。全年畜牧渔业产值达63.21亿元,比2001年的42.18亿元增49.8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38.08%。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市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肉类总产量、生猪出栏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竹业。围绕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生产项目、赤水新宇竹业有限公司、金旭公司方竹笋加工等,形成了仁怀、习水、赤水、桐梓、正安等为主的竹业种植基地,竹资源总面积2005年达212.56万亩,比五年前增加1倍。全市规模以上竹材、竹笋产品企业增至197家,从业人员由2001年的2万人增至10万余人,产品覆盖竹地板、竹胶合板、竹笋、竹浆等14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竹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

——药业。2005年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达75万亩,比2001年增长21.97%,尤以习水、*县、道真、绥阳为主,药业企业基地建设趋于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正逐步按照GAP要求向商品药材、原料药材和食药两用绿色基地发展,药业综合收入达9.2亿元。百花药业、家诚药业、环宇药业等14家企业完成GMP改造,生产线达54条;已有国药准字药品138个,常年生产产品81个。2005年,规模以上药业加工企业实现产值7亿元。

4、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环境,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益农业持续发展,以农业龙头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2005年,全市共培育发展各种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市级28家、县级6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税1.54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城镇下岗工人8000多人,全年累计收购本市农产品8.35亿元,其中订单收购5.34亿元,涉及农户15万多户。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经济权益自我维护的内在要求。2005年,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8个,会员9万多人;全年各类组织市场营销额近10亿元,带动农户60多万户,农户销售收入达16.3亿元。这些协会的成立,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减少市场风险;降低生产和入市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基地建设。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确立主导产业,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市发(2002)2号文件下发后,随着着力培育畜牧业、竹业、药业三大主导产业思路的确立,各县、区(市)紧紧围绕这三大产业明确了各自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畜牧、竹业、药业、辣椒、茶叶、红梁、果蔬七个产业。符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七大产业航母”的战略构想。

2、抓基地建设,突出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本着“统一规划、产业突出、优势明显、相对集中、重点推进”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积极探索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路子,把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与退耕农户的长远生活大计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实施了退耕还竹、退耕还茶、退耕还药、退耕还桑、退耕还草、退耕还果等六种模式,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为退耕农户的后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子。这一成功经验受到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的充分肯定,2003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以《退耕退出心天地》为题,全面报道了我市的退耕还林经验。

3、更新观念,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管理、引导和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在管理上,划分了省级、市级、县级龙头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扶持。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改和创新,规模逐渐扩大。

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办发(2003)22号文件精神,优化外部环境,加强引导、协调,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快、更好发展。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经济人队伍的作用,不断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大创新管理机制改革,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篇4

一、当前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分析

(一)整体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不够。缺乏发展的先进观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削弱了全区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有些企业原始积累少,观念保守,在投资方向上求取回报的心理十分迫切,注重收效快的项目,看到哪个项目赚钱快就向哪个项目投资,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造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考虑的重点是税收,部门考虑的重点是利益,缺乏对行业的规范和管理,缺乏对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长远性考虑,因而既使资源有优势、市场有需求,但同类企业过多而且分散经营,个体规模偏小,反而削弱了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搞活企业,部分产品雷同企业不惜相互挤兑,造成区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如绞股蓝等土特产品发展的兴衰就是一个教训深刻的例子。同时,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还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仅从产值来看,如果把我区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蔬菜贮藏)作为龙头企业,全区目前已发展到12家(据企业报送数据,下同),形成了高山蔬菜、中药材、干果、茶叶、畜牧业、酿酒以及木制品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高山蔬菜冷藏和有机茶加工发展迅速,产值100万元以上的蔬菜贮藏运销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已达6家;其它农产品综合型加工企业已发展12家,虽然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不少,但企业个体规模小,产品类同,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就会经受双重风险。在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四)缺乏发展的融资渠道,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大。目前,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企业启动的各种扶持都非常小,尤其是很难争取到作为主渠道的银信部门的支持,加上企业自身吸纳民间资本能力不强,投入主要是依靠财政融资和企业的自身积累。由于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甚至还有部分投机性企业,除了营业执照外什么也没有,只为钻政策空子骗取国家投资,一旦投资到手就开始买空卖空,“挂羊头卖狗肉”。由于资金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五)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区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制约了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我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营销方面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大都是老方法、老套路,在外面找市场靠关系,本区消费靠“政府扶持”或者“感情支持”。一旦没有政府高价消费,这些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尚难定论。

二、建议和对策:

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应立足我区农业资源和企业现状的实际,坚持以“发展与提高并重”为原则,对蔬菜、干果、畜牧业及其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发展为主,对中药材、有机茶产业应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档次为主。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包括从资金、生产、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和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规范行业管理,企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运作,全面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走现代企业的发展之路。

(一)制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规划。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重点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我区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这是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要尽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规范行业管理。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ISO9000系列及相当水平的质量体系认证。二是加快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相结合,建设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力度,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并拿出一部分启动资金,对我区绿源、绿野、康俊、聚能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园区内组建规模较大的神农架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从而统一企业名称、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避免区内恶性竞争,形成规模效益。积极推行龙头企业认定制度,要把本土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行业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国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在林区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我区许多龙头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无力上项目、扩规模,自身实力难以增强,也不能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建议成立神农架农业产业化发展贷款担保公司,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由政府和有志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出资担保重点龙头企业贷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也可由林区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利用各种涉农专项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利用债卷、股票等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开展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扶持真正能够促进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重点龙头企业。

篇5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__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__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__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 20__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__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 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2015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2017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20__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2017年“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篇6

一、发展的优势

1.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气温低于10℃,夏季高于22℃,春秋两季多在10℃—22℃之间,非常适合蔬菜的种植与生长。同时,我市原为一隅洪荒之地,西纳九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积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种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种植技术。我市阳由垸历年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闻名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当地的农民大多是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近几年,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还大面积种植了反季节蔬菜。出产的蔬菜以其色美、鲜嫩、质优、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闻名于湘鄂,产品不仅供应本市城区,还远销全国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种植藠果历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

3.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本市市场需求来看,我市50%以上的市场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调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满足需求,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从澧县购菜7.5万公斤以上,特别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大部分需从外地调入。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世界年人均蔬菜占有量102公斤,日消费量为0.28公斤,远未达到世界营养学会推荐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别是目前人们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正形成一股“绿色消费”的热潮。“绿色食品”的主要对象蔬菜蕴涵着巨大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农产品将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贸易,迫使各国将按比较利益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工业化国家因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等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较低,因此,我国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市水陆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离金罗火车站仅30公里,水运直通洞庭湖和长江,便于蔬菜的外运外销。

4.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蔬菜与稻谷比,有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两者的成本核算来看,稻谷每亩的生产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亩稻谷净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谷的近9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我市澧阳社区菜农宋进宜,一年种蔬菜3亩,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种植蔬菜的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取得的成绩

1.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特色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种植蔬菜5万多亩,占全市农作物的9%,占经济作物的16%,成为仅次于水稻、油菜的第三大农作物。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可达1.5亿公斤,总产值将超过2亿元,将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与20*年相比,面积增加了一倍,总产量将扩大一倍,产值将增加1.3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蔬菜上市品种日益丰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类,10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产基地。如白衣的藠头、新洲的辣椒、*街的萝卜等已声名远扬,成为我市蔬菜产业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当前,蔬菜设施栽培、无公害病虫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体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瓜果蔬菜嫁接、组织无土培育、野生蔬菜立体栽培等新技术示范成功。从20*年起,先后引进、推广了春帅丝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种40多个;50%以上的蔬菜品种实现了升级换代,蔬菜良种普及率达80%以上,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同时,我市现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通过验收的达到了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现端倪。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进发展了绿康食品、大沥环球食品、丰莲食品、金宏菜业、金达食品、蓝筹食品、平和食品、广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业,年消化鲜菜6万吨,年加工产品1.1万吨,出口产品0.4万吨,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

4.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逐步形成。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1*1多个,培养营销大户10多户,年交易量达2万吨,年成交额5000万元左右。今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达120多人,外销蔬菜0.5万多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干部观念落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干部群众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着力建基地、抓生产、拓市场、促销售,使蔬菜产业逐年稳步发展。但有的同志、特别是部分干部对发展蔬菜产业缺乏足够认识,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认为发展蔬菜产业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缺乏应有的引导和服务,导致蔬菜产业发展不快,曾一度为湘西北最大的蔬菜生产、批发集散地的光环随之消失。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方面,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条件落后,田间便道路况更差,菜农无力投入改造,“天晴一把刀,下雨乱糟糟”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另一方面,排灌设施差,受天气影响变化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直接影响到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3.企业加工环节滞后。近年来,我市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量直线上升。但因加工企业技术落后,加工档次低,精、深加工极少;企业规模小,加工产品单一,加工链条不长;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率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的多为时鲜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

4.市场集约化程度低。一方面,我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菜农卖菜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易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1.要切实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当前,关键的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思想意识,清除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等思想障碍,把发展蔬菜产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政府要成立发展蔬菜产业的专门工作机构,把重点生产基地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要大力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发展合力,切实推动蔬菜产业化。二是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发展蔬菜产业,关系到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又要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既不能在市场商机面前犹豫不决,丧失机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发展蔬菜产业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真正形成蔬菜产业化。

2.要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要抓住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时机,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加大对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大力提倡蔬菜生产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并对水利等设施实行有偿使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帮扶力度。财政、科技等相关单位要从促进蔬菜产业发展角度,对生产大户、新品种应用、科技推广给予一定资金扶持。金融部门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放宽抵押贷款条件,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保险机构要根据国家对农业的产业保险政策,做好保险工作,解除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后顾之忧,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要培育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要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出台支持蔬菜加工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的申报、融资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国家和市里支持的政策性资金,要向龙头企业倾斜。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创办更多蔬菜加工企业。二是建立完善利益机制。按照“公司+农户”的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篇7

一、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贫穷,逼出来的富民之业。穷则思变。焦岗湖之滨的*,地势低洼,为全县“锅底”,“三年两头干,三年两头淹”,种植常规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灾年甚至颗粒无收。老人们回忆70年代前的生活就一句话:“苦得没法过”。住的低矮破漏、穿的粗布“补丁”、天天食不果腹,“蛇皮袋”装上麦草当被盖,小孩老人病了没钱医……迫于生计,很多*人不得不外出闯荡,干些小本生意。炸馓子卖就是该村的一项传统,老人们回忆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逐渐兴起“一根扁担两只桶”,四处叫卖臭豆腐卤。上世纪80年代初始,到处摸爬滚打的*人适应市场的变化又卖起了小麻花,“脚踏车托着两只篓”,叫卖到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在叫卖小麻花的过程中,一些顾客提出能不能把麻花炸得大一些、好看一些。经多见广、头脑好使的*人从中嗅到了新的商机,90年代初,一些敢吃“螃蟹”的*人开始尝试炸大麻花。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由一两、半斤、一斤一个逐步炸到二斤多一个,*人炸大麻花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炸出的大麻花越来越符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人们的口味喜好,也有更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手艺,积攒了丰厚的家底。*年始,经营户们看上了安全舒适,能进城市的“昌河”车,越买越多,代替了原来的三轮摩托车,*人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越走越舒心。

(二)时代,催生出产业化经营。伴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大麻花也日益走向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适应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新期待和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要求。出于对“大麻花”的热爱和发展前景的关注,原村支书*同志毅然辞“官”下海,当起了“龙头兴业”的开路先锋,于*年底组建了“颍上县管仲大麻花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年初投产,日产4吨,年销售额500多万元,解决了村里20多人就业。由于产品质量可靠,证件齐全,便于外出销售,利于经营户们多卖多赚,来厂进货的络绎不绝,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公司生产份额不到全村总产量的40%(散户每日加工量约为7吨)。为进一步“强龙头、带产业、促增收”,县、乡两级政府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支持老宋的公司做大做强。

(三)诚信,打开全国大市场。开拓广阔市场,来源于风雨同舟、锲而不舍地奋斗。*人打开市场的诀窍就是两个字:诚信。他们虽然大多流动经营,却从不欺诈消费者,不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去哄骗其他消费者的“一锤子”买卖。他们知道诚信是生存之本,消费者是上帝!只有赢得“上帝”的认同,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他们竭力满足顾客需求,顾客喜欢什么样的就做什么样的,头天晚上提的要求,第二天就能把“量身定做”的大麻花送到顾客手中,始终做到质优价廉、不求暴利、送货上门、招手即停。他们自觉商定销售区域,交流经验教训,彼此关心照顾。比如,有时他们采取抱团销售的方法,几人结伴一起在路旁摆摊,但不管谁卖多卖少,最后平分销售收入,卖少的再把产品匀给卖多的。同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平时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哪个地方的大麻花好卖了,在当地的亲友会及时通知其他地方销售不好的亲友赶过去,从不吃“独食”。他们一路走来,虽屡历艰辛,但凭借着血缘、乡情、友情结成销售网,使大麻花这朵特色经济之花越开越艳、越开越香。多年来,他们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除台湾外都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足迹,甚至远销到中缅、中越边界,有的还手持边防证跨国经营。

(四)创新,赢得持久生命力。*人多年奔波在外,对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较为了解,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善于倾听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能根据各地各类顾客如南方人、北方人,老人、儿童、青年人……的不同口味、喜好,创新工艺,不断更新产品结构和花色品种,推出令其满意的产品。能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选择销售地点,春天开始往北去,秋天来了往南赶。能根据市场的特点和自身的情况,创新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有自产自销的,有进货代销的;有在当地现做现卖的,有从村里加工厂买货到全国各地跑着销售,在当地好卖再通过物流企业从家乡厂家配送的;有常年在外经营的,有3-4个月回来一次的。敢于变通,如在受灾之年从家乡民政部门开上“灾民证”带着,以便得到当地市场管理部门的理解与照顾,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二、发展贡献和效应

(一)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大麻花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业,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仅*不完全统计就有5000多人从事大麻花的生产销售,由其带动的其他产业也解决了很多群众的就业问题。*朱连清书记介绍说,有的经营大户一家就有3、4辆“昌河”车,一部车每年少的赚个4、5万元,高的能挣10万元。经营户张登元说,他家四口人,*年卖“大麻花”纯收入9.8万元,*年稍差些,也挣了8万元。香香脆脆“大麻花”真真正正成了群众的“金娃娃”、“聚宝盆”。*年*民人均纯收入8600余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的2倍多。当前我县165万人口中有农民近150万,如全县大多数农民都能象*人那样,通过特色产业发家致富,那将会是一个何等壮观的景象!

(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现在的*,一座座别具一格、造型各异、错落有致的别墅彰显着主人的富有和幸福,令人赞叹。走进群众家里,室内装潢考究,家具时尚新潮,冰箱、彩电、太阳能一应俱全。原村支书*同志说:仅去年到现在全村就有70户农民喜建新房。现在上级党委、政府正帮我们修路建桥,建设体育、文化、科技等公益设施。现在群众手里有钱了,谁不想住好点、住舒服点。只要路一修好,全村95%以上农户都会建好自己的“小洋楼”。很快,一个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农民群众自发自主创建的新农村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惊喜与自豪。

(三)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一是农民不再把土地视为唯一的依赖与眷恋,真正摆脱了千百年来几亩薄田的束缚,不再羡慕“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在更广阔的市场大潮里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磨练摔打成“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信息多、人脉广、眼界宽、头脑活,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是一个飞速变化、充满生机的时代,其眼光早已不再仅仅聚焦于“麻花”之上。他们有的是资本和实力,有的是追求和梦想,只要条件允许,机会合适,他们当中一些人必将开拓新的产业,谋求更大发展。二是培育了农民婚育新风新观念。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儿女不再是养老的唯一依靠。大家是一门心思抓经济,少生孩子多富裕。三是培养了现代人居观念。他们长期奔走在祖国各大中小城市之间,强烈地感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气息和熏陶,对家乡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想的是创业、想的是发展、想的是富裕,全村到处都呈现一派车来车往、修路建房、麻花飘香的动人场景,没有一个闲人。大家都在忙生意、数票子,社会安定祥和,群众精气神十足!昔日的穷争饿吵,变成了今日的见面问好。同时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上升,对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公益事业的关注与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他们关心家乡的发展,关心后代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善,积极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心声和建议,敢于呼吁党和政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动议,积极参与全村大事小情的谋划。这对于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理念,进一步改进亲民、爱民、为民的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大麻花产业是我县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打拼出来的成功创业典型,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发展粗放,组织化程度不高。仍在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手段,生产过程技术落后,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没有引进高科技全自动麻花机,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产业链短,导致产业经济效益和潜力难以很好发挥和提高。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难以做到户户制作考究、料精货实。生产环境差,没有实现全程全封闭无菌化生产,存在卫生隐患。三是品牌培育不够。自有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四是政府服务不优。群众反映在颍上、阜阳办理流动营业执照、灾民证和车辆年审、保险等事项繁、难、慢、贵(全村1200多辆昌河车大多挂*牌照,因为*的服务快捷方便)。五是新农村建设欠缺统筹规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医疗、卫生、文体等公益设施不完善。虽有以上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但它推动全民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的鲜活实践带给我们震动、启示与思考。*的实践证明,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民强县的基本途径,是解决我国县域、镇域经济结构趋同,实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的正确选择,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想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21世纪什么最贵?创业精神最贵!*人那种不守穷、不抱怨、不怕难、不恋家,自力更生闯市场,艰苦奋斗建家园的自立自强精神,*那种全村一体、全员参与、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热烈的渴盼。当前,我县正处在加速跨越的关键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来自民众、植根基层的不等不靠、敢闯敢干的内生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经验、推动全民创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强化广大干群的致富欲望,激发人们的创业冲动。对比*,我县其他一些地方,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安于现状,心如止水,认为贫困是命运,富裕是梦想,从来不做创业实践的尝试,甚至从来就没有创业的想法和念头;还有一群人虽然已经走上创业之路,但容易满足,浅尝辄止,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只满足于好过邻居街坊。原因就是习惯于纵比朝后看,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横比找差距自我加压,长此以往,就逐步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错过了调整发展的良机,很多事情就始终做不大、搞不强,面临着困顿萎缩的严重危机。我县有些地方、有些产业也曾红极一时,但后来就凋零衰败,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我们要引导鼓励那些有志于创业的人敢于迈过创业第一道门槛,投身创业第一次实践,收获创业第一桶金,以此为起点,认准目标,奋发前行,成功创业;不仅努力做到创业有成,并且立志成就大业。

(二)要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动效应。当前,我县大部分农民养成的痼疾是,怕吃亏、不出头、不敢为先、“小农意识”强烈,对新鲜事物始终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一门心思想致富,但祖祖辈辈形成的习俗,使他们想富又找不着门路,天天巴望着有人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老百姓最信的就是身边的典型,尤其是那些摸得着、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典型。纯朴的本性,使他们一旦认为某种事情是好事,或者一旦认准某人,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跟着干。面对这种情况,发展能人经济不失为引导农民致富的一剂良方。要通过能人的典型带动,让农民“跟风”致富。*大麻花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成为我县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该村涌现的一批批能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有这些致富能人,敢闯新路,敢开先河,开放协作,“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才引导着群众走上发展特色产业之路。今后,我们要结合创建行业协会,重点加强特色产业营销组织建设及经纪能人培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乡土专家”、“土秀才”、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大中专学生等致富能人在家乡创业,着力营造发展特色产业的浓厚氛围,使“能人带动农民富”的大戏越唱越红火。

(三)要创立安全放心的质量体系。质量就是生命,安全责大如天。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产业发展套上了“紧箍咒”: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义不容辞!我们要想把*大麻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必须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首先要将质量工作贯穿于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逐步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减小难以监控的“家家点火”式的作坊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其次要把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采取多种方法,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再次,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监控机制,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部门,制定监控部门的工作职责、运作系统以及工作程序,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始就做到高起点、严要求,精益求精,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篇8

一、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优势明显

(一)基础条件较好。全县有138家农机机电生产企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基础,经开区规划了1600亩的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机电产品集散中心,市场辐射湘、鄂、川、云、黔、豫、赣、浙、粤、桂等20多个省(区)及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年交易额达10多亿元。由于园区和市场的辐射和集聚效应,还吸纳了一些配套的轴承、电机、三角胶带及标准件厂家进驻,兴办了一批铸造厂、冷作件厂、塑件厂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网络,拥有一支万余人的农机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二)产品门类全。主要产品有微型组合米机、三轮车、拖拉机、水田耕整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粉碎机、磨浆机、压面机、水泵、电机、喷雾器、玉米脱粒机、半轴等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全省的拳头产品,已有27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16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购机补贴目录,获得国家专利产品近200项。去年,我们又与大学、农业大学、日本东星技研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在我县设立了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基地,着力开发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农机具。

(三)品牌效应好。农机声名远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其中微型组合米机占全国绝大部分米机市场,被誉为“全国米机之乡”,拥有4个“名牌”、2个“省着名商标”、38个省农博会金奖,1个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免检产品。特别是自以来我县连续成功举办6次全国性的农机会展,农机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前景广阔。随着购机补贴等政策的连续出台,给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外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据我们了解,包括印尼、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农机化水平还相当低,农机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8月,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的农业部官员和农机专家对我县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机电大市场进行了认真考察,他们对我县生产的耕整机、家用组合米机、小型水稻收割机、喷雾器等小型农机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非常欢迎我县的农机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

篇9

我乡作为一个偏远山区的牧区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发展设施农业,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设施农业的高效性日益凸现,农民发展积极性高涨,总体形势良好。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盲目的、一次到位的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为此,我乡在发展农牧业方面,采取的是以点带面的模式,从发展设施农牧业示范点入手,再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规模。在大的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方向上,主要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牲畜品种改良入手,大力发展品种改良和农作物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亩均效益,变相的为发展设施农业作铺垫。现将此次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调研、大讨论、大论证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步伐

×××乡地处高原山区,立足自身实际,深化发展改革,加快全场现代畜牧业建设,促进传统畜牧业发展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一)优化畜牧品种改良,立足场情,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乡基础设施差、底子薄,存在着市场发育不完善、人才资金匮乏、自然环境差等不利因素。但大力推进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围绕畜牧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等重点环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支撑服务体系,提高优势产品竞争力,瞄准高原有机牦牛、有机羊优势品牌,带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围绕“苏巴什”和优质绒山羊等畜牧主导品种,做大畜牧业,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搞好牲畜品种改良工作,提高母畜比例,推进畜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坚持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建设步伐,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目前,×××乡只有高原草场,由于受草场质量和水源的制约,传统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因此,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推进轮牧、休牧和禁牧,要发展规模,又要适度,使高原草场畜牧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以转移富裕劳动力为抓手,实施走出走和引进来相结合,促进农牧民增收

×××乡人多地少,草场载畜量有限,经济发展缓慢。根据农牧民思想滞后的实际情况,树立“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转变农牧民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等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一人务工,全家致富”的现代意识,做到输出一批、带动一批,使牧民走出大山,学习先进经验,回报家乡。能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将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不仅关系着农牧民的前途,也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乡本着劳动力转移目标,不断加强对农牧民的双语培训力度,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一是通过县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内地转移就业;二是通过本地致富能手,组织带动外出务工就业;三是通过驻地企业就地转移就业。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稳步发展高原蔬菜瓜果业和家禽养殖业

×××乡地处高原山区,耕地较少,只有零星小片土地,由于乡政府与县城相距210公里,牧民吃菜困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乡探索发展高原蔬菜种植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乡上以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高原土豆,长势好,产量高,味道特别,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在×××乡适度发展蔬菜瓜果业,对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稳步推进家禽养殖业,创造性地吸纳了富余劳动力。由于牧民长期在高原过着游牧生活,加之交通、信息闭塞,很多没有技术、专长的富余劳动力闭在家中很难走出去,因此高原家禽养殖成了牧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由于采用野外草场放养,鸡的个头虽然不大但肉质鲜嫩、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价高达20元/每公斤。

四、坚定不移的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路不动摇

人多地少一直是阻碍我乡农民增收的一道难关,为攻破这道难关,我乡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有效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途径,统筹规划,积极争取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和资金,狠抓设施农业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广实施设施农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乡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许多农牧民依靠发展设施农业脱贫致富。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乡将根据市场行情,有选择性的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努力提升设施农业在全乡农业中所占的比重,我们的目标是:到20__年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要达到800亩。

五、鼓励、培植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纪人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然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乡是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牧区乡,农民思想较为淳朴,但不少农牧民在政策的宣传下,都积极做起了农村经纪人,但由于这部分人缺乏组织、经营水平低,没有较好的发挥农村经纪人应有的优势,只是作为“二道贩子”就近解决少量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为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优势,缓解农产品难卖,解决人多地少的压力,我乡将把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一是针对农村经纪人无组织协调的问题,我乡利用已成立的协会,组织动员经营同种类农牧产品的经纪人挂靠协会,互通信息,增加农村经纪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有

文化、有经商头脑的农牧民从事经纪人活动。一边搞农牧业生产,一边搞流通;三是引导经纪人发挥信息传递作用。让农村经纪人在销售农产品的同时,及时把自己掌握的市场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指导他们调整生产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经营效益,让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六、抓好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效益

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盲目的、一次到位的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为此,在大的农业种植方向上,我乡主要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入手,大力发展农作物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亩均效益。

“多熟制”套种作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折点,它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利用率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因此,“多熟制”套种在当前农业生产方面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推广“多熟制”套种技术实际上就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我乡计划到20__年我乡的套种面积要达到900亩,(其中:套种玉米600亩、青稞400亩、小麦300亩)。

篇10

【关键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合同农业;订单农业

近年来,阿荣旗委、政府立足于耕地470万亩,农业人口23万人这一农业旗的基本旗情,把农业现代化摆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首位强力推进。

一、阿荣旗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旗现有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其中,粮油加工企业4家、乳品加工企业3家、淀粉加工企业3家、肉类加工企业8家、饲料加工企业2家。经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两级分别认定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总资产8100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26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78900万元,增加值110832万元,利润总额4637万元,上缴税金682万元。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通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目前,全旗共有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中荣食品公司,总投资1.2亿元,年屠宰加工肉牛8万头,肉羊30万只,到“十二五”末期,达到年屠宰加工肉牛15万头,肉羊50万只;科羽禽业公司,总投资2.25亿元,年加工肉鸡5000万只,建设4000万只肉鸡孵化场、20万吨饲料加工和30万套种鸡繁育基地;奈伦淀粉公司;设计加工能力3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0万元,增加值5800万元,带动农户9130户。

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全力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力推进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为了切实做好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发展扶持工作,阿荣旗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阿荣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阿荣旗加快推进肉牛肉鸡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阿荣旗加快推进中草药沙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切实促进原料生产基地迅速发展,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有力保障了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多措并举,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阿荣旗在农畜品加工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地域差异和经济总量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仍存在规模小、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现有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方式处在原料掠夺和原料粗加工状态,加工转化率较低。二是缺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目前,阿荣旗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企业实力不强,对农牧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三是科技基础薄弱,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企业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程度低,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四是缺乏基地的有力支撑,产业化带动面窄,基地与加工企业利益关系不稳定。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牧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未确立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

三、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前景分析。当前阿荣旗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农牧业发展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阿荣旗粮食种植面积、种植结构,牲畜头数、圈舍建设等,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建设目标并显示出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二是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竞争力。到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将稳定在470万亩,种植结构调整为“123355”,即大豆、玉米、水稻、杂粮、白瓜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分别为100、200、30、30、50、5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0亿斤,牲畜存栏总数达380万头(只),乳产量达45万吨、肉产量达8万吨。

(二)明确了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一是确定肉类、玉米、大豆、马铃薯为农牧业产业化四大重点产业,优先谋划,优先扶持,优先发展,努力打造成支柱产业;二是确定乳业、白瓜籽、水稻、小杂粮等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潜力产业,积极扶持基地做大,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努力打造成优势产业;三是确定柞蚕、沙要、中草药为特色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全面打造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四是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有机食品园区,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20个产业化项目。

(三)按照全旗总体发展思路,全旗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发展目标是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四大支柱产业为核心,推行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力争使十大富民产业全部实现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重点选取肉类、玉米、大豆、马铃薯四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东北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产业化品牌,全力打造“东北鹅都”、“东北薯都”、“中国蚕都”、“肉乳故里”、“粮豆之乡”和“白瓜籽之乡”,实现建成一批特色基地、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组织、创建一批知名品牌、打造一批支柱产业的“五个一批”目标。

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一)加强农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农畜产品加工业对原料生产的要求和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加快专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

(二)大力扶持培育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带动力量。一是要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全旗十大富民产业全部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紧密连接,深挖龙头企业的发展潜力,为农户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赢”。三是重点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中荣食品公司、科羽禽业、凯蒙中草药、金昌茧柞蚕深加工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