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的课堂设疑,有很多好处。它既能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又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也能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能动性,对课堂提问的原则、功能、技巧要有高度的认识和掌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数学教师都知道,课堂教学必须围绕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当中肯定有许多问题要提问学生。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第一,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第二,要抓住时机,适度提问。课堂提问的效果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是因时设问、恰到好处。何时提问、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课堂提问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深入思考。
第三,课堂提问必须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根据自己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心理状况,有梯度性地开展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层进行,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四,提问的对象要多角度、全方位。课堂提问只有广中求深,才能极大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提问面要广,不能只局限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而置多数潜力生于不顾,但也要避免或减少全体学生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防止课堂提问面广不实。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及功能
根据课堂教学提问的目的、时机、作用可将提问分为复习型、引入型、分析型、启发型、归纳型和拓宽型等类型。
1、复习型提问,此种提问属于回忆与记忆性提问,主要是把学过的知识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一般在复习课或新概念新例题讲授前采用复习型提问。例如,在讲解函数极限的概念前,可先对已讲过的数列极限的定义进行复习提问,在此基础上可为新概念的讲授作好准备。
2、引入型提问,在讲授一个新概念或新课题之前,设计课堂提问属于引入型提问,它可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兴趣,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提问方式。如在讲授集合时,它是一个学生以前从没接触过的新概念,那么可就身边的一些具体事例引入提问,“某校一年级的全体学生”、“某图书馆的全部藏书”等等,它们每一个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定性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总体,由此给出集合的定义。
3、分析型提问,新知识的获得与巩固是在分析中发展的,采用分析或挖掘新概念潜在的内涵,层层提示隐含条件或知识点的潜在功能,点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教与学两方面直接统一在分析问题中,发展学生思维.如讲立体几何中证明面面垂直这类例题时,一般是先证线面垂直,要证线面垂直,必须先证线线垂直。从已知条件出发,层层设问,挖掘隐含条件,使学生通过分析设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4、启发型提问,即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又不能立即很好解决的问题,形成认知矛盾,同时能展示问题中所要用到的知识点。这种提问一般用于例题分析,以利用于揭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如对于圆和已知直线相切,求圆的方程问题,可先提示圆的圆心如何确定?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什么?圆和直线相切有什么特性?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是何关系?从而求圆的一般方程。
5、归纳型提问,一般在课堂小结或章节复习教学中,归纳提问的过程就是知识提炼升华的过程,系统设问,使学生能进行正确全面地归纳。例如,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章的复习中,可以对每种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图象性质之间展开系统提问,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使学生系统记忆这三种基本初等函数。
6、拓宽型提问,其目的是使学生思维发散,知识面拓宽,利用学生思维中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思维点,抓住新概念、新知识的某些特征设计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探讨,促使学生直接参与新知识的挖掘与探求。例如,在讲了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周期性等性质后,再讲余弦函数时,就可设计一系列提问,让学生与正弦函数的性质相类比,从而得到余弦函数的性质。
对于上述几种提问形式不应是孤立地应用,而应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课堂提问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恰当中肯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不可挫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因势利导,使课堂提问始终处于和谐、顺利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谭桂香.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及方式[J].中学理科
[2]等.电子仿真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
[3]张艳萍.关于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分析[J].科技资讯
[4]薛爱梅.关于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
[5]贾志刚.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技能的有效性[J].金色年华
篇2
1.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中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提问在上课时间上占有着很大的比重,充分利用好提问这一方式,通过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在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听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其质量和效果是被动听课所不能比拟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课堂上睿智、生动的问题,会吸引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跟随老师的步伐来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1.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有艺术的提问,会消除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强烈希望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适时的提问更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因为好动、思维活跃而产生的不认真听讲、上课走神等问题,防止学生因为跟不上课程而丧失学习信心。
1.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问题和回答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而老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掌握能力,从而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以保证学生对于课程的全面掌握。并且,有艺术的提问更能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
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提问的教学方式非常普遍,但取得的效果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问题简易程度不合理
课堂提问一定要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简单问题提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他的思维就得不到锻炼,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困难问题提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他肯定没有一点思路,这样既耽误了课堂的时间,又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2.2问题的形式缺乏新意
问题的形式也影响提问的效果。许多教师在提问时通常采用的句式便是“这样是不是”或者“那样对不对”,给学生留有的思考空间很小,学生只能做一个判断题,而不是简答题。
2.3提问的学生主体分布不均
由于对学生回答质量的满意程度以及个人的提问习惯,教师往往会对优等生格外的青睐,甚至提问时按照上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顺序提问,这就导致了成绩稍差的学生产生“提问不到我”的印象,从而不再思考问题甚至放弃听课。这是作为课堂教学中最不愿看到的,也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的。
3.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一些建议
3.1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问题的设计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这样对学生才有挑战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决定了“问题”必须以开放探索性为导向。传统的封闭题条件完备,答案唯一,有固定的思路,学生通过模仿就可以掌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灵感,而开放探索性问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思路、结论,所以其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样的,它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创新欲。
3.1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全面覆盖课程知识点,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保证同学们对问题想回答、能回答。例如在学初中《圆》的概念这一节时,如果教师问:“在玩套圈游戏中,若只有一个小立柱,若全班同学沿着红线站成一横排,请问游戏对所有同学公平吗?如果不公平的话怎样就公平?”学生就会想到以小立柱为圆心,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圆就公平了。为什么这样公平呢?这就要用到圆的有关性质。这样的提问,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游戏搬到了数学课堂,学生感到很亲切、实在,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和兴趣来学习有关圆的性质。
3.2丰富问题形式,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积极性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95-01
对于课堂提问,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有一种“老生常谈”之感,尤其是数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提问,问什么,怎样问,如是问才能恰到好处?作为数学教师,笔者拟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 数学课堂提问应密切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大众数学意义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因此,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乐于在生活中联系数学、发现数学、乐于探究,形成探索知识的习惯和方法。
2 在学生生疑时,给予必要的提醒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疑惑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复习)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自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笔者发现学生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提问,立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
3 提问应难易适当,面向全体学生
笔者认为,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问题提出后让多少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只是通过难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提出的问题只有个别学生能解答,那教师的教学场所就不是课堂,而是竞赛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而提问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因此,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提问的难度要适当,同时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难度过大或过小,提问的有效性都会降低。
4 提问要有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到了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5 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提问时,相同的问题,选取不同的问答对象,会得到不同的提问效果。教师平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别差异,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对象问答。一般的问题通常先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再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补充。为鼓励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选择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能够回答出来,有一种成功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空间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策略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与策略
1.明确课堂提问目的,遵循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而是一种幼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提问有其明确的目的:①促进知识理解和掌握、明确隶属关系,完善知能结构,熟练技能方法;②创设问题情境,点拨启迪、化静为动,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③促进思维定向,指明思维方向,集中学生注意力;④输出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进度,调整教学方法;⑤落实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大面积全员化化提高教学质量;⑥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2.课堂提问要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把握准课堂提问的类型,不失时机地进行。
一般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1)组织学生的注意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或演示实验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题,以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2)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为推导公式和法则辅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使,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② 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债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③ 还可以怎样做?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概括的启发性提问。这类提问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纠编查错等教学环节,以使学生从局部的片面认识发展到完整全面的认识,由机械套用进到深刻理解并熟练;(4)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提问的表现形式是提示、诱导和指导,创设发现情景,减小问题坡度和难度,以利于使学生跨上由知识掌握到应用的新台阶,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方法的有关问题进行提问。这是寓学指导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是结合教学各环节的功能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科结构特点,知识理解过程以及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等与学习能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指导性提问。
3.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⑴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⑵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逼向原理,从问题另一侧面入问,寻找契机发问;⑶反问: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反问,步步进逼,是学生翻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⑷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奋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⑸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问“已学了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本题所给的边角关系如何?还应寻求何种边角关系?”等;⑹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解释其算法原理?”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篇5
成都市锦官城小学 毛友东
摘要:“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这个问题,就没有活动。一个好的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炼知识的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何时使用问题串?需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特点设计问题。
关键词:问题串,设计,合理性
问题是教室里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问题的教室肯定是没有生气的。近年来,问题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所谓“问题串”指的是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结构,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并通过知识的开发过程,方法,思想等等,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率仅为50%左右,存在问题太难、太多、太快、太破碎、太简单。而经过一些设计思考后将问题有机串联,就能有效地克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离散、细碎及随意等不足,不仅能更简洁有效地驱动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炼知识的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何时使用问题串?事实上,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设计问题串。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就会学,往往不需要用很多问题来铺垫;有些知识是有规律的,不需要去探究,直接告诉学生也不行;真正需要一系列问题支撑的是知识点,容易混淆,思维的转折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难点和重点。它可以是一些概念的教学,或者是对规律的探索,等等。例如,在六年级对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师在对教学半径的认知中设计了这一系列问题:
问题1:老师找到圆圈上的任何一点,并将其与圆圈的中心连接起来。仔细观察这条线路的特性?
问题2: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问题3:什么线段是半径?
问题4:为什么说圆上的任何一点?
问题5:你还可以画出多少这样的半径?画画看
问题6:为什么会有无数的半径?
在这样的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验并实现了半径的本质特征。
基于对问题串含义的理解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串的思考,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策略做出如下解释。
一、明晰目标
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目标体系,问题串的设计应指向教学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问题串不能无限扩充,而应服务于教学目标。此外,一个问题字符串应该对应于一个知识模块。问题系列中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目标,每个问题对于实现这个目标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例如,老师在讲授“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假分数的产生,具体操作如下:
问题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学生,每个孩子分几块?()
问题2:把两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学生,每个孩子分几块?()
问题3:如果是分3块蛋糕呢?4块?5块呢?(、)
问题4:如果蛋糕的数量继续增加,你还会分蛋糕吗?
问题5:请同学们按顺序观察上面的分数,你会发现什么?(这个分数单位依次递增)
问题6: 我们有六个产生了什么?
问题7:连续加( )个可以得到。
问题8:填空( )个是 ( )
问题1至问题4展示了学生对分数叠加的感受。问题5引起学生思考。问题6-8让学生看到n块蛋糕是 ,写成。看似有8道题,但每一道题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感知到假分数,引发思考,突破教学难题。
二、驾驭“三度”
所谓三度即:密度、坡度、难度。首先,“问题串”的密度应该适中。不应该有太多琐碎的问题;不应该有太多的问题,思考的梯度和深度可能不够。其次,问题字符串的设计应该是渐变的。如前所述,一系列问题中的问题应该服务于教育的目标,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梯度的,从逻辑上说,这些问题应该有特定的联系,从心理上说,这些问题应该一步一步来,推动学生的思维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问题设计的难点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符合最近的开发区。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问题字符串时,我们实际上不能孤立三者的关系。问题串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综合考虑。例如,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可以综合考虑难度和梯度,在开始的时候尽可能简单的设计问题,最后再设计一两个跳跃问题。这样,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两个学生都给予更多的考虑。
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图片中找到气球的规则(如右图所示),在寻找一节课的规则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
问题1:仔细看看这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
问题2:这是什么规则?你能和同桌说一说,并用小圆片摆一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地表达他们发现的规则。
问题3:如果你遵循这个规则,第1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发现规律的内在特征。
问题4:第100和第101气球的颜色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思维难度,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可以看出,以上问题的字符串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难度适中,更适合小学生学习。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中、低年龄的小学,我们发现问题的使用字符串,通常是大的密度问题,梯度小,教室的速度快,而且气氛很好,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适宜开放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都是封闭的,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开的,很有可能老师最终将无法控制它们,教学将趋向于无效。因此,在设计问题字符串时应该处理封闭和开放的关系。例如,在上面探索气球颜色规则的例子中,教师在下一次上时在问题3之前增加了一个问题: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则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丰富趣味
篇6
第一、“问什么”,即要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的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思想成长阶段,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和思维最近发展区。若提问的问题笼统或难度偏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造成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因此提问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明了,由浅入深,使知识问题化、程序化。如观察与思考“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像,可以设问(1)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2)钠为什么熔成一小球?(3)钠为什么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4)加酚酞溶液为什么变红色?(5)反应的方程式是什么?这样提出的问题具体,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回答出来。题组式的问题也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更能集中注意力,实验现象记忆深刻。
第二“向谁问”,即要考虑所提问题的对象。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老师提问的问题让什么层次的学生回答要有针对性。简单点的题目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稍难点的问题让中等的学生回答;难度大思维力度大的问题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难度不同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从心理上易接受,回答问题正确率高,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怎么问”,即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艺术。提问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但大有学问,只有重视提问的方法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尽早地集中到课堂中来,才能有效地配合老师的授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直题直问、老师对上一节学习的内容设计上题目,直接提问。可以课前让课代表写在黑板上或用微机打在屏幕上,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背诵,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问,看学生掌握的情况。2、题组提问。老师将上一节讲授的内容,设计上一组题目,上课时发给学生,限时十分钟做完,可以收起来老师批阅,也可以同位交换批阅,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一题多问。老师围绕课堂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展。例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可以设置成如下几小个问题。①用的试剂是什么?②需要的仪器有哪些?③反应原理是什么?④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⑤如何除去氯气中的杂质(HCl、H2O)?⑥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4、设陷而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设陷提问。试卷讲评后学生进行改错,但对错题认识往往很肤浅,有不少题目只记住了答案,对出错的原因没弄明白,当老师把错题稍以改动、设陷而问,学生很容易“掉进去”。因此设陷而问更能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灵活程度,触及学生的心灵,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篇7
把握提问的"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数量不等于质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要找出"问点",即在知识的疑难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加以引导.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复习商不变的规律,通过例题的学习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再设问"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的内容你能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吗"从而让学生明白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本质联系,恰到好处的让学生解决了问题.所以课堂提问"问点"要精,结构要简单合理,才能使学生明确提问的目的,更好地回答问题.
把握提问的"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算理,先通过例3的图理解题意,再提问"求1/2公顷的1/5就是求1公顷的几分之几"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图发现其中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写出计算过程,从而使学生最终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时也通过思考理解了其中的算理.如果没有图来降低问题的坡度,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所以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如深,层层推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提问的"坡度"和提问的"难度".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优化表达形式,提高提问的艺术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就小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非常重要的环节。兴趣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带着兴趣学,思维就敏捷,学习的效果就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可能就会事倍功半。在具体教学中,建议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是从直观教学入手,培养学习兴趣。数学是抽象而枯燥的,要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师就必须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并通过活动将数学直观化,化抽象枯燥为形象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是从观察思考入手,培养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引导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透过事物表象抓本质、找规律,才能达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观察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推理概括能力,更无法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去观察思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又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三是从动手操作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儿童的智慧集中在的手指尖上。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动手做数学。比如,通过量身高,帮助学生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量体重,帮助学生理解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概念;通过拼图形,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重视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即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采用的互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其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有时是促进者,有时是合作者,有时是帮助者,有时是激励者。教师要根据小组活动的实际情况,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对于一些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更应及时与鼓励和支持。
二是优化组合。小组合作交流,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保证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实现差异性互补。这样可以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并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三是教会技能。在合作交流中,我们发现,导致合作交流活动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缺乏合作交流的社交技能。因此,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要逐步教会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和独立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能力。
三、重视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指的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反思性回忆。反思的内容既包括对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包括对学生表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情况的分析,从而查找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
一是反思教学设计。重点是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预测到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否预测到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设计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如果基本预测到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说明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反之则是有差距的。
二是反思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总会有不合适的地方。通过反思,教师就可以找到它的不足之处,并有目的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是反思学生反馈。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四、重视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重视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问题教学;课堂学习;传统教学;课改教育
G623.2
一、课堂提问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意x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问的教学目的则是为了有效地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得到必要的教学反馈,还能够启发学生课堂中的思维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做到有效的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印象。在许多的时候个别的学生正因为一次出色的课堂问题的回答而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课堂成功体验,从此真正的喜欢上语文课堂.在问题课堂的教学中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达到明确易懂的课堂教学效果,所提的问题不能太大,让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摸不着边际,如果在课堂的教学中真正的需要,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课堂中的一些大问题改换成一个个具体的若干小问题。同时对于语文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表述清楚,尽量的避免所提出的问题远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而给解决问题的过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必须是面向整个班级的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中停留一些时间以便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能够做到认真的倾听,同时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课堂评价。
二、如何构建理性的课堂问答法
(一)了解学生,做到心走有数
了解学生,在教学中是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接下来我将分点进行解析。1、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俗话说的好自身的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直接的影响着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因此,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2.学生在课堂中自身的学习方法。我们常说方法是课堂教学最好的教师,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对课堂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学习方法不能得当,那么对学生来说即使在用功,也起不到一定的课堂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在同一起跑线上赢得别人,只有自己在学习的方法中下工夫。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及时地能够给予指导,以此能够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3.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的好坏是我们教师衡量学生知识认知结构的主要依据,但同时我们绝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于对学生各方的了解,才能够有效的引导他们能在更广的知识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专长,发挥自己学科中的优势,找到自身积极的一面,从而增强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中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自身对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问题的难易适中,便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教师对于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难易适中。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来进行课堂问题情景环境的创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性的表现,课堂问题教学中总会是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的学生:理解能力特强同时能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问题的教学;理解能力强但总是比较被动的参与课堂问题教学;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总是被动的回答课堂问题;理解能力弱但能够积极回答。对于这四类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教师可分别做出相对的课堂处理的办法,对于一些课堂中理解能力强并能够积极参与问题教学的学生,教师大可以利用他们的课堂性格进行课堂气氛的活跃,让他们在课堂中起回答问题的带头性作用。而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强却总是被动回答的学生,教师注意在课堂问题教学中鼓励措施的实际性运用,比如“这个问题你回答的特别有新意,全班学生要向他看齐”,以此来培养他在课堂问题回答中的积极性。对于那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却总是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如“你再多想想,看还有没有好的答案”,但不能其回答的积极性进行打击。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弱、被动回答的学生,在课堂的问题教学中给一些相对容易的课堂问题,通过其正确回答,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的参与课堂的教学。总之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教师则必须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地课堂分配和指导。
(三)适时的课堂鼓励,引导学生再接再厉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语言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师效果。在过去以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绝对的权威,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异常的紧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热情。但在许多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总是希望得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激励,在受到课堂的鼓励后,从自身的心中产生愿意紧跟课堂学习的主观心理。如:你回答得真是太好!你的分析太精辟了!这是话语都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肯定。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从而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在课堂问题的回答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进行善意的引导。如:你的答案已十分接近正确答案,但是还需要再进行认真思考!只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师生间才会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喜欢上这位教师后,就会产生主动听课的心理活动,才会产生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总结
总之,在现代的课改教学中,语文课堂要屏除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对于现在新型的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要以课堂问题为导向,进而有效的设置课堂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洁荣、刘小禾:《讲解技能提问技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问题提出;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建构主义教学观;质疑意识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质疑提问是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方式,以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 1991)认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从给定情境中提出问题,或通过修改已知问题的条件去产生新的问题。开普茄克(Kilpatrick , 1987)更直截了当指出:问题提出不仅应被看作教学的目的,而且应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那么,怎么学会提出问题呢?张景中教授说过:“当你用数学家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是,处处都能提出数学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数学或其他学科认识提出问题的可行性;其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可对一些定义、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提设及结论提问,利用“逆向思维”对定理、公式、法则及解题思路提问等;再次,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自信心。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当时进行激励,引发提问内需,促进学生想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现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培养学生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继而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还能不能在更深层次地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在一节数学课堂习题课上,本人提到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圆台有一个内切球,请同学自己编写出有关两者的体积比的各种问题。
学生都跃跃欲试,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生A:已知圆台母线与底面所成的角,求两者的体积之比;学生B:设两者的体积之比为K,求K的取值范围;学生C:圆锥与其内切球的体积比有何规律;学生D:(等边)圆柱、圆锥、圆台与其各自的内切球的体积比有没有统一的规律。思维之开阔,所提问题之多、涉及的知识面之广确实出人意料之外。课内研究不完,课外的延续自然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也随之激发出来。就这样,让问题进入每个学生的大脑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提问训练,既强化了学生的提出问题意识,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实现的实践平台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引导学生不断反思生成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爱因斯坦告诫我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判断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
例:已知函数f(x)=lg(ax2+2x+1)的值域是实数集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错解1:
观察以上解法,请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并要求同学验证a = 2 时的情形,学生经过验证发现2(x + )2 +≥ ,由于[ ,+∞ ] (0 , +∞),故f(x)的值域不可能是全体实数的集合。显然,以上解法是错误的。于是,我让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寻找错误所在。
争论之热烈出人意料,一名学生从容地站起来回答:以上解法是对 “x为任何实数时,总有g(x)>0成立”与“g(x)>0且g(x)取遍(0,+∝)的一切正数”这两问题混淆了,不理解定义域为R与值域为R的区别,从而产生错误。
学生解2: ,
学生3马上补充到:
当a=0时,g(x)=2x+1, 在x>- 时有g(x)>0 ,故符合题意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0≤a≤1。
由此可见,提问并不容易,需要有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更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出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能不能提出问题,特别是能不能提出高质量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问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未知世界中碰到的愈难、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愈敏锐,探索新知的欲望就愈强烈。因此,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提问的示范,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联想猜测,对同一个问题要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小中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索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等途径和方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领会、巩固应用知识,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三、在探索规律时,引导学生不断反思生成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可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提问质疑的好习惯,使学生在思考中生疑而提问,在提问中深化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置问题障碍,不断增设创新性的东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延伸出其他相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新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几点思考
(1)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而这种问题必须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这种问题的特征是:浅入深出,有一定的知识容量,涉及知识面宽,数学思想方法多,问题具有层次性(供不同学生不同层次地探究)、开放性(探究过程和结果呈开放姿态)、广延性(易于学生发现问题以作进一步的探究)。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是我们的基本内容,因而教师要积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问题探索的方向、探索的深入、关键节点的过渡、探索结果的得出,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3)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是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新知识增长点。教师可从问题的补充和完善,问题的延伸和推广,问题的联想与类比等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有些问题学生易于发现,有些问题则需要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中积极暗示学生发现的;而有些问题则教师课前也没有预料,学生却自己独立发现并提出的,这类问题就对教师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甚至是教师本身力所不能及的。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聂必凯,汪秉彝,重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4:79~81
-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的内涵
- 下一篇: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