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篇1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转贴于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篇2

[关键词]成长导航;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72-0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工程管理人才数量需求

我国共有336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假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因此,我国的城镇建设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开发经营流程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图110个城市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

由图1可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他几个城市需求相对较小。

12工程管理人才学历需求

针对沈阳地区建筑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建筑类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学历的要求中,大专生的需求量最大,本科生其次,而具有最高学位的硕士生却位居最后(如图2)。

图2建筑企业对人才学历要求统计图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存在问题

21全能型人才输出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这些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都有得到程度不同的体现,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

22工作岗位无明显变化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近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就更不容乐观。

23信息市场不完善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劳资双方是双向选择。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不适应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淘汰;二是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签具有高额违约金的单位。

3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31成长导航

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规划和指导,并进行特定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是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成长导航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等有所了解,并根据个人特点做出特定的成长规划。

32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成长导航培养体系分为起步期、规划期、验收期三个阶段以及专业导读、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三明治”实习、毕业设计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设有特定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分阶段地提升自身素养。

图3基于成长导航人才培养的模式图

321专业导读

学校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使新生认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讲解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专业具有良好导向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社会实践

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院为工程管理专业安排假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到施工现场调查,到售楼处、地产交易所见习或到地产公司实习等,让学生了解房地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前沿和动态,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结束后将所看所学所感汇成实习报告,记入成长导航档案。

323专业认知

学生接触专业课程期间,操作性强的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理解掌握,训练动手能力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授课时将授课内容和考证内容衔接与吻合,解决学生考证从零开始问题,减轻考证压力与难度。

324“三明治”实习

目前,包括沈阳建筑大学等多个高校均实行了“三明治”教学方案,即在学生学过专业课后,为学生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机会。“三明治”教学不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加速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机会。

325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是成长导航的收关实践,是学生根据毕业论文题目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实习情况,选择某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策划或某个阶段工作,例如项目前期的策划书或市场调研报告等,类似于毕业设计,更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就业的证明材料,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成长导航体制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成长导航教育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为每位在校生制定一份成长导航档案,每学期进行三次装订整理。成长导航档案记录了每名学生在相应学期的付出、成绩、收获以及对下学期以至对未来的展望,时时了解学生状态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成长导航同时包括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工作是否满意,对DAB等新事物了解程度及兴趣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是青年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途径,为工程管理人才体系构建提供便利条件。

5结论

在21世纪我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大学生人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定向培养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为我国建筑产业、房地产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彦春,郭乃正,王孟钧,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14

[2]曹露春,张志军,殷慧光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人才预测与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10):5-6

[3]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

[4]但承龙,常建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3):27-29

篇3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320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985院校38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

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

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

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

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

篇4

关键词 工程管理 专业培养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14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LI Yat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a application work.The new training target focus on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own the work skill on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high efficiency.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till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me reform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solve the incorrect recogni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for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0 引言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 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 320 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 985 院校 38 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

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②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③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 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④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⑤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

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更好便于学生实现学校与单位的零对接,培养出更符合建筑业现代化行业标准的T型综合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现代化专业教育改革,避免专业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以BIM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稳定实训基地建立长期校企合作机制;同时加强同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最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实践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更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应用人才。

注释

① 刘帅,姚少臣.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探析――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4(32):127-128.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③ 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2.

篇5

1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方案限制,实践环节比重轻

根据《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四年中必须修满规定的176学分方能毕业,其中理论教学122学分(占69.4%),实践教学54学分(占30.6%),若要达到让学生完全掌握专业知识,这些实践学时偏少,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对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比重作出适当调整,使实践教学所占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40%~50%。

1.2实习基地偏少,校企利益冲突

工程建设的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具有时效性,联络到适合学生大规模见习的工程建设项目已属不易,更何况适合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具有临时性,这类临时实习基地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某一单项工程且需与工程建设的进度相结合,而建立在校内的实习基地,虽然具有固定性,但基地规模受高校占地面积所限,且这类实习基地多数针对基础性实践教学。综上,实习基地的时效性导致能够让学生实习的基地偏少。在寻到合适的实习基地后,校方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会出现冲突,正常情况下,大批量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于企业并无直接利益,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环节,企业甚至对大规模学生同时在工程现场实习承担一定的人身财产风险,在传授实践知识的同时还要保障学生们的人身安全。实习内容往往达不到要求,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带领学生跟着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走马观花,这让学生对施工工序的整体性缺乏了解。也很难对项目招标投标、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预算、事故处理等深入了解,从而达不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

1.3教学未面向工程实际,实践课程设置相互孤立

实践环节的教学应体现三方面培养任务:一是巩固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等理论知识;二是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三是综合性训练。目前福建省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多因客观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原因,基础实验、课程设计、见习与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常常不能与具体工程实际的进度结合起来。而且实体工程的跨度通常多达数年,但多数实践课程因为人力财力等因素安排时只有几周的时间,这让学生不能充分感知施工过程管理和项目全过程的运行情况。在工程管理的实践课程中主要板块有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管理等,因这些课程自成体系,学生在从一个课程转变向另一个课程时衔接不会顺畅。比如招投标文件编制以及海迈、晨曦和广联达等造价软件的应用有重复。在大一大二的见识实习环节以及大四的顶岗实习环节,实习内容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很大部分重叠,知识的重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加深了映像,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大打折扣。

2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与就业岗位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是人才市场岗位和岗位群的能力需求,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分析,近几年在数量众多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当中,同时掌握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的毕业生受各大企业单位的欢迎。根据近几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呈现下滑趋势,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中可结合自己的爱好、就业去向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有针对地选择一两个方向为重点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已期在就业大军中寻找到喜欢并合适自己的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保障

3.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五个途径来实现,第一,创造各种条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举办教师实践技能大赛、实践课程的说课比赛等。第二,制定奖励政策,倡导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提升班,如各市土建系统的技能培训班和土建类职业证书的培训班等。第三,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切身参与实践如参与项目招投标标书的制定和各类工程的预结算。第四,激励教师开展教研科研,促使教师教研相长。第五,高薪聘用同行专家、企业高管来校做兼职教授或外聘教师,如福州外语外贸学院326位专任教师中就有26个台湾籍工科博士分布在各教研室充实师资力量。

3.2校内实训基地的完善

校内实训基地可分为专业实验室和施工模拟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主要进行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性能试验;施工模拟实验室往往设置有施工设备展示区,陈列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器具,并配有相关介绍和使用方法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用法。搭建小型施工现场,如常见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让学生练习基坑放线、轴线引测、标高控制。施工演示区则通过多媒体展示精选的施工项目,包括实际施工示范、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等一系列过程学习。

3.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为了保证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畅销对路,学校应与行业和企业保持联系,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邀请他们参加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的制定,协助安排学生顶岗实训和就业。学校利用知识、科研资源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实务资源解决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培训。学校可让学生选择一批企事业单位,并与他们签订协议。

4结语

篇6

1.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不足

学生大多是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我国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引起的,许多高校的教材更新速度慢、时间长,因此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与实际脱轨,学生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教材信息。另外,学校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想解决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结合,同时高校也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开设经济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对市场经济有深刻的认识。学校要让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去丰富自己的阅历,符合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缺少定位

我国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缺少明确的定位,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普遍认为只要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高级人才就可以了,这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并不明确,定位方法也比较模糊,不能将理论人才与技术人才进行很好的区分,这样并不利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际工作产生一定的障碍。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进行完善,由原来的企业工商管理的高级人才教育模式开始向精英人才教育模式转变。

3.培养方法缺少创新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在金融、经济以及国际贸易上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企业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过渡,得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发展,就应该对企业进行创新,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上不被淘汰。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对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维持着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方式老套,并没有和现代社会市场进行很好的接轨。因此,企业要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对市场的变化保持敏锐度,对于学习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要进行灵活的应用,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用传统老套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应找到适合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市场变化的管理手段。

4.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缺少实践经验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员属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因此,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实际应用能力,要求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人机交往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同时也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不管实在中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刚从业的工商管理人员已经具备丰富理论知识,但是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他们在企业工作中,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坐而论道,并且他们并不满足从事基层的工作,好高骛远,不能独自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对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学校看重的是应试教育,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实践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空有理论缺少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人员在从业初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工作出现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培养。

5.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不高

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学生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各学校水平也存在差别。在我国中专、大专以及本科学校都设有工商管理学专业,由于各学校性质不同,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差别,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有许多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通过成人夜大以及自考的方式,最终得到学历证书。这样导致在与大专、本科等学历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应用实践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变现得并不是很好,缺少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基本标准。

二、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单一的培养模式。我国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来应对考试,没有真正理解工商管理的知识。学校忽视了实践课对学生的塑造,只开设传统了传统理论式教学,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空有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2.松散的培养体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过于松散,缺少系统性,有很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时会由于管理工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工作的失误。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系统性的培养体系可以为企业带来全方面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

3.落后的培养内容。在培养内容方面上,并没有与时展同步,对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没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因此,要再培养内容上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我国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都是参考曾经老教材进行改编的,在内容上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在工作时所掌握的知识。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1.以学生为本。学校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将旧的教学体系向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转变。学校应多开展实践活动方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对工商管理工作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工商管理工作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要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以此保证能够胜任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学生必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2.系统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通过整体优化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进行系统性的建设。第一,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能力时,应将不同的培养方法进行联系配合,对每个培养方法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上实现优势互补。第二,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整体考虑,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科学处理二者的关系。

3.灵活性。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灵活性原则,每个学校要以自身教学条件出发,从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要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可以针对学生而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也可以将不同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措施,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工商管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遵循灵活性原则,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四、企业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这需要根据不同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门别类的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应用能力,从而符合企业不同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设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在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教学时,可以把不必要的课程适当删减,分清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同时也应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是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重点内容,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根据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到学科知识与企业管理相联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因此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由于工商管理人才在各企业中职能的差别,因此,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划分,形成板块式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科内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使管理人才更好的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2.加大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要想不被现代化市场淘汰,就应该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时,必须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管理者应对工作充满热情,同时也应保持创新精神。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手段。在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灌输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导管理人员学会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理论知识,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在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计划上,应对培养计划进行思路创新,充分调动裴炎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应加强管理人才的人际交往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些培养形式,相信企业定会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3.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下,在培养人才上也要求必须采取现代化模式,学校必须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学生接受专业实践活动的培训,这样为社会、为企业都塑造了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学校也应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充分的实践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可以将一学期的课程应分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习两部分,在学期末的成绩考核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另一部分就是实习成绩。用这种培养方式告诉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形式。

4.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管理者应拥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发挥充分的耐心与责任心,对待工作态度要兢兢业业,在管理遇到问题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并深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办事水平。这些都是需要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积累工作经验。但是我国有一些企业在选择工商管理人员首先看应聘人员的学历,而忽视了工作能力方面。因此,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时,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时就应该灌输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最终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五、总结

篇7

虽然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但与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相比,与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差距较大,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欠缺⑥。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北部湾经济区未来的发展,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北部湾经济区制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针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定位,对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优势产业中的“炼油、蔗糖加工、造纸业、物流、铝产品加工、海洋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作出整体规划,其中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最大。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到2020年,该区域的投资规模近3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投资接近1万亿元,大量农村将实现城镇化⑦。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的大型项目启动,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工程管理技术与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各产业中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的需求占整个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比重最大。高学历、高职称、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最大需求。(1)人才需求总量将大幅增加。据统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将达到168万人左右⑧。为了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促进自身的发展,区内部分高校,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应始终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开设专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展开,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超过200万,其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80万左右的规模⑨。(2)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分布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所占比重大,工程管理专业中“三高人才”(学历、职称和技能)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而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则没有大的变化。高职称的研究性人才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性人才,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力量。预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占45.62%,专科学历39.99%,中专及以下为14.39%。(3)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新格局。预计到2015年,工程建筑施工的比例约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比重为31.03%,工程建设监理人才需求比重为14.21%,设计人才为9.25%,物业管理人才约为7.42%,房地产估价、营销及相关专业人才约为21.57%,其他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人才约占16.52%⑩。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少。据统计,到2010年7月我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326所,开设工程管理专科专业的高校715所。广西全区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工学院、百色学院5所高校,及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院校的数量仅占全国2.2%,开设专科的高校11所,占全国不足2%。全区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比其他地区晚,缺乏办学经验。专业结构层次不清,一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没有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知识太泛,缺乏针对性。全区没有高层次的培训单位,仅1所高校拥有工程管理硕士点,没有博士研究生的培训资格单位。对培养对象缺乏实践技能的指导,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北部湾经济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待遇较差,一部分高素质、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愿在此扎根,这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难度。可以预见,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尤为紧缺。如何实施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计划,将直接影响到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针对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广西高校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才计划,促进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如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大量引进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解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广,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十分丰富,既包括如营销、财务、广告等社会科学类的知识,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理水文等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因此,需要统筹各种知识,制订合理的培养体系和方案,要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应充分分析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意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完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非常广,涵盖工科、理科、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握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p#分页标题#e#

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者,而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教师要进入社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拥有其他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帮助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人才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于人才质量的评估,目前各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唯一作为考评的标准是考试结果。这种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方案的完善。采用以企业考评和学校自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对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应以北部湾经济发展为契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培养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宽厚理论知识基础、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服务广西经济新发展。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国家重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政策扶持性明确,这为北部湾人才引进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是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

篇8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可以概括出,建筑施工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原理、方法,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以及有效组织、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类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课程内容本身来自于工程实践,又用之于工程实践,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各工序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在技术与组织管理两方面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因此,教学内容与方法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类课程上述特点,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的讲课难度更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问题。①学生对施工技术类课程重视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②授课教师工程经验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④课程之间缺乏交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⑤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于建筑施工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实践性强、逻辑关系差等特点,若授课教师不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只是用语言描述和教材中少量的图片讲解有关施工机具、材料、工艺、工序的具体问题,学生就无法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

三、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充分依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建设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相关研究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措施

在授课过程中应有计划地将施工技术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有机结合讲解,穿插一些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合同管理的知识或案例,将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掌握各类知识的能力。

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建筑领域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和推广情况,了解工程前沿的知识和动向,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进行补充和介绍,注重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方便学生学习传统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知识,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会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将收集到的各类相关工程资料进行链接,营造一个图、文、声并茂的教学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他们的兴趣[3 。

篇9

纺机本科专业亟需重设

1998年,我国纺织类高校取消了纺织机械专业,只保留了纺织机械方向的选课模块。受就业导向影响,学生选修纺织机械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纺织机械类课程的课时也很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纺织机械行业的新需求。2013年,新一届教育部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纺织装备分委会,旨在加强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工作。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出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使培养出的学生既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又能掌握纺织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关键共性技术。

在课程设置方面,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为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课程学习主要分为专业认知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和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纺织机械有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实现知识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材建设方面,东华大学编写《机械专业导论》、《纺织机械概论》、《纺织机械设计》等教材,为学生提供从概论到基本工艺原理,再到关键系统综合设计等相关知识。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纺织机械与纺织工艺等相关学科结合紧密,且学科交叉融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纺织机械行业的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应体现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三个层次。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通过联系实际的工程课题,进行相应的科学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成为胜任较高层次科技工程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研究生则要求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组织科学研究、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并取得具有学科特色或科技创造的成果。在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上,纺织机械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应与纺织类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加强合作。

目前,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与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已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工作,博士后课题来源于企业,企业和高校各选派一名博士后导师,以博士后项目为纽带,优势互补,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

建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纺织机械企业现有的博士后工作站、纺织类高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推动校企联合的博士后培养机制。国家人事部设有中国博士后基金,部分省市也设有博士后基金,企业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博士后资助政策。另外,要使纺织机械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工作,除了培养其对纺织机械行业的关注与兴趣以外,还需要纺织机械企业提供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为在职人员提供进修机会

在职人员的进修是当前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因为针对在职人员的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课程设置充分考虑行业或企业集团的需求,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企业,可以促进强产学研合作。目前,在职人员的学位进修主要有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两类,此外,还可以开设非学历培养的研究生课程班。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以“进校不离岗位、教学方式灵活、培养方案具有针对性”的特点,适合我纺织机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工程管理硕士旨在培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此外,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研究生课程班,制定的课程方案应体现企业需求、行业最新理论和技术、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由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授课。

人才培养需产学研合作

教育部推出的本科层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明确规定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实习。因此,需要高校联合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究生实习基地,形成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通过到企业工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指向性。

当前,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工程实践基地也是培养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平台。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带队教师,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其自身也得到锻炼;青年教师还可以到企业的具体岗位挂职锻炼,既为企业服务,也锻炼了自身的工程能力。

对企业来说,建立工程实践基地有以下好处:一是体现了社会责任,提高了社会影响力;二是增加了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机会;三是为企业的人才遴选和招聘拓展途径。

篇10

关键词:工程管理学科现状 发展方向涉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改进空间很大。笔者研究了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的方向,指出工程管理的方向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工程管理培养层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都要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推动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升工程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

1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受到相关部门的委托,西安交大对工程专业专业的办学模式、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学习实践等环节进行研究,总结了工程管理本科办学规模,以及教学任务。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分类。一类是把工程管理归纳到管理类或经济类学院的教学科目。另一类是把工程管理做为建筑类和土木工程类的教学科目。目前清华的工程管理专业由土木水利学院来承担教学任务。另外有个别学校的把工程管理做为院系。从办学层次这方面出发,工程管理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以及在职培训等方面教学内容。注意,各个学校的办学体系都不一样,但是总结办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

2工程管理的学科定位

工程管理学科能够培养出较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在国际上这种专业的培养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定位。学科定位的不同是培养体系不同的根本原因,同时也造成学科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原因。其中一方面的学科是面向特定行业的一种管理方式。美国建设教育委员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进行指导和评估,要求这类专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国外很多著名的大学都采用这种办学定位进行办学。

另一种定位方式不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管理,这种专业的培养和办学宗旨在于具有很强的综合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是一种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形式。美国工程管理学会将工程管理定义为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资源配置的艺术与科学。这些内容同时也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案,同样也有很多学校采用这种办学理念进行教学。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学科项目的技术和活动方面的经济分析,例如进行项目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工程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习的人员要具有现代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的管理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工程技术、了解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法规。除了这些内容还需要具有管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

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能力,也能够掌握文件的查询方式,掌握工程资料管理。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工程技术活动的根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程活动遵循的规律等。工程技术活动涉及管理规律,主要因为行业的活动内容涵盖的太多是一种和工商管理有一定区别的学科。

(2)工程管理的研究方式是一种集成性的研究方式,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不同,是一种集成性的管理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专业性,同时也能够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工程施工规律和其他规律不一样。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强调技术课程的学习。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产生变化,其中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因其应用的背景不同而在不断

的变化,工程管理所具有的共性知识与所在的行业技术特征的结合是当前工程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3)工程管理学科是理论研究学科,需要解决工程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限制在工程项目建设这方面,还涉及到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的内容。理论和方式也是优化项目的一种方式,能够优化项目的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优化质量。对工程项目需要从研究报告以及工程造价这方面分析,增强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同时工程管理学习也强调了工程技术活动中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3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工程管理专业做为一种实践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专业,每个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同,但是从整体出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指导委员会和各院校的工程管理教育者都已经明确了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和技能,也就是管理知识都达到了很高的要求,能够培养出从事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从调研这方面出发,管理方式仍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工程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与社会需求,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国外工程管理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现有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本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很弱,毕业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才能了全面了解学科的重点内容。所以提高工程管理教学的有效方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充分发挥各院校优势准确合理定位各办学理念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种是针对建筑管理行业,另一种是针对工程技术管理专业。这两种观点的也存在一致性的方面,涉及的技术与行业背景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建筑行业,由于不管何种行业的项目投资或多或少均需要涉及到建筑工程或土木工程活动,所以强调这方面的内容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研究我国工程管理的办学和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合理定位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从学校的优势出发,使工程管理专业更加适合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从研究结果这方面分析,工程管理办学具有明显的社会背景,学生学习这个专业就业比例都很高。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都到铁道部下属的单位工作,几乎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所以增强特定行业的技能培养对促进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3.2调整与优化工程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关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必须遵守教育部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要求。对这个专业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学科的知识进展都会借鉴一些国外的办学经验,是教学能加完善,工程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充实。对于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需要强调工程就似乎活动和理论管理方式,但是研究生阶段在强化本科阶段知识的同时加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阶段性的培养能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科的应用能力。

结束语: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完善工程管理学科的办学层次明确各层次的培养目标,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专利学科的教学质量。另外还可,适当加长工程管理本科生学习年限,大力推广项目管理的工程硕士培养,还可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改革工程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工程管理的现场教学,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使工程管理学科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8(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