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和艺术教育

篇1

关键词:学前;综合艺术教育;教育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新的发展局面,以往只注重幼儿艺术技能水平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幼儿教育逐渐转变为重视对幼儿审美品位的培养,关心幼儿的生活需要。加强学前综合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还能启发幼儿的探索能力、交往能力与创造能力,最终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

一、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含义

综合艺术教育并不是将各学科进行简单相加,而是要将各个学科进行融合,在综合艺术教学中,教师是关键,所以教师要深刻理解综合艺术教育,如果不明确各个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和内在联系,就不能将单独的一门艺术与其他艺术进行融合。综合艺术教育就是融合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提升幼儿的审美品位,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要将这种教育方式应用到实践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幼儿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开发幼儿的潜能。

二、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特点

1.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在学前综合艺术教育中,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关注幼儿的审美能力、彰显幼儿的个性,让幼儿在艺术中获得心灵熏陶。将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幼儿经过学习,学会怎样与别人相处,学会团结小朋友,树立团队意识。

2.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整合性。学前综合艺术教育注重幼儿的生活和经验,要求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想象力,且实现各艺术学科相互融合。经常举办与艺术教育有关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的能力得到展示,还能让幼儿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

3.注重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由此可见生活中充满了艺术。学前综合艺术教育也是如此,要将其与生活进行关联,才能不断获取艺术素材,不断提升艺术境界,丰富自身的情感。幼儿的心灵是纯净的,在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正确引导下也会朝着更加高尚的方向发展。尊重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幼儿才能真正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才能在艺术的渲染下将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形成新的感知,产生与成人不同的感受。

由于学前综合艺术教育能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所以要将这种教育方式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使艺术教育贴近幼儿生活,让艺术教育走进幼儿所接触的社会环境。

三、学前综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综合艺术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学前综合艺术教学功利化、教学实践落后、地域差异较大等。

1.功利化。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从小得到良好艺术熏陶,但在实际教育中常常会出现艺术教育功利化的情况,教师通常都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以及幼儿园的自身发展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在美术方面,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和大众的评价,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只关心幼儿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相应标准,根本不关心幼儿在进行创作时的真实感受,总是将大人的标准强加在幼儿身上。这种只注重结果、不关心学习过程的方式,会对幼儿心灵造成伤害。

2.教学实践落后。随着近年来幼儿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学校对幼儿的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开始注重对幼儿艺术潜能的开发,重视幼儿的自我表现力和创造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多数幼儿园都知道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运用这种教育理念的幼儿教师却少之又少,也就是说没有将先进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师还是会用自己的想法干预幼儿,注重艺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3.地域差异较大。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东西部、城镇与农村经济、文化差距较大,因此也导致学前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综上所述,学前综合艺术教育是为了开发幼儿潜能,为幼儿的未来奠定基础而设立的教育模式,不是单纯地将几门学科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进行融合。学前综合艺术教育更不是为了让幼儿在某些技能达到某种程度而设立的,希望本文的建议能够为学前综合艺术教育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孔亚琴.对当前我国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164.

篇2

教育现代化,除了使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外,更要能体现教育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有机的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及对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逐步掌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相结合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多媒体软件大多只是一种形式、摆设,对理解、感受教学内容有没帮助、有多少帮助?甚至形同虚设都没有关系,只是为用而用。只要上课用了就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将多媒体教学渗入到每个教学点,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协作式"学习存在于教师、学生之间,创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改变思想观念是关键。

二、 教学媒体与教师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并具有人机对话功能,具有传统的各种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讲解抽象的理论时,要实现很好的多媒体创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要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服务的,但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片面追求直观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要为了展示多媒体动画的功能而把课上或电视动画观赏课。这样就有必要多研究其他艺术,如广告艺术等,借鉴它们的手段和方法,如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画面突出一个主题,说明一个问题。丰富和扩展自己的创意,如用图形演变的形式,来强调与突出一个事件,说明概念的形成和变化等,这些都可在PowerPoint上穿插应用动画、循环放映、插入、超级链接等手段来实现。

三、 教学设计与教学软件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等。

但现在有些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计算机操控下的投影,实际上只是起到幻灯机的作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此外,国内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市场上大多数课堂教学软件不开放、不灵活,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地靠"拿来主义" 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更不能满足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投身到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中来,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合理的、巧妙的设计软件,努力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四、 教学环境与媒体辅助相结合

目前,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计算机大多用来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时间较少。这意味着学校仍然把计算机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对待,还没有将计算机有机地结合到日常各科教学之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即使到了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将来,课堂仍然是学校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场所。用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装备教室,可以加强课堂集体化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把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要摆脱教师‘‘一厢情愿’’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除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外,还应实时地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反馈,体现计算机的交互性。通过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可以轻易地实现反馈,但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呆板的形式,同时很耽误时间,用多媒体进行创意,这种反馈就将变得十分生动有趣。如在分析讨论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思路,从而形成不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只要说出其中的任何一种想法,教师只要在画面的相应区域内进行点击,学生的那种解法就会立刻在画面上出现,使学生增强视觉上的感受,仿佛这一答案就是他们自己从电脑中呼之而出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丰富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不仅大大增加了反应的速度,还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五、 学生视听与想象、朗读相结合

篇3

【关键词】整合的必要性;整合的优势;整合的定位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的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2.1 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结果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2 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的几何画板软件,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除教师演示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3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又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定位

3.1 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性和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等特性。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在每个学期初,我们可以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确定哪些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化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开展“数学实验”,把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整合中,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课程本身。

3.2 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活动,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篇4

一、说数学,读数学——快乐的语言有声阅读

儿童入学之前就在学校认字,他们对汉字的理解仅停留在认识这个字上。进入小学以后,学习了更多的汉字,可在数学课上对文字信息的搜集仅限于教师的讲授,这些对于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的丰富是不够的。在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的识字量已经达到了朗读的标准,我尝试搞了这样一个训练,让孩子大声朗读搜集到的信息,朗读要解决实际问题,朗读解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直观的感受。虽然时间花费了很多,但是看到孩子们阅读得仔细、解答得快乐,这些都是值得的。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时那摇晃的小脑袋,看着孩子们仔细聆听发言时那竖立的小耳朵,看着孩子们想要表达时那晃动的小手,我知道,他明白了什么是数学特有的语言。他们通过对文字语言的了解,加深了信息之间联系,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加强审题的训练。题目在解答之前,孩子们是不动笔的,只是读和说,完整地理解了题目以后,他们才能把答案写到一张纸上。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说数学”和“读数学”的机会,将“说数学”和“读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任务。

学生只有通过与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在解决问题教学时,说结题思路是有效的途径,这就必须加强语言训练,启动思维。“题中讲了件什么事?告诉了什么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了审题能力。提高读题、复述题意、说解题思路,使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有利于明确题意,正确解答。

二、写数学,美数学——美妙的符号书写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都希望能体会数学的精妙。我们也想展示数学独特的魅力,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对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有至高的美。”在数学学习中,符号语言不是没有感情的符号,而是热情的舞者,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

在教学《加法估算》时。第一次学习“=”,对于符号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约等号表达了大约的意思,这时我告诉学生,为什么约等号会是这样的呢?因为它和算式的真正结果相比,多一点或少一点,因此就是现在的模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它。用数学语言的美去唤醒学习对数学的感悟,让学生在学校时,唤起生命的激情和自由的感受,获得审美情趣。

再比如,在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中,我在学生根据范例进行举例时,要求他们找到一个能代表所有类似算式的式子,学生顺利找到“A+B=B+A,A+B+C=A+(B+C)”这两个等式,然后再让学生运用文字语言进行归纳,效果较好。教学连减的性质时,按照教材的说法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后面几个数加起来,再从第一个数里减去”。学生理解起来似乎有些费劲。他们利用加法运算定律的迁移作用,更加喜欢用“A-B-C=A-(B+C)与A-(B+C)=A-B-C”这两个等式来理解连减的性质。 在一年级入学的时候,就让学生先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数字,并在数学本上练习书写加法和减法算式,强调书写要规范和书写格式。在每天的课堂上进行不间断的练习,在学生的作业中寻找书写规范的作业,让学习学身边的榜样,更好地体现数学的规范美。学生在学习数学符号时,一定要动手去书写,并且用规范化的书写去强化对符号语言的理解。正确的书写可以给学生一个形象的并且记忆深刻的表象。

三、听数学,变数学——独特的句型补充说明

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及数学语言独特的句法特点和表达,让学生在理解时稍显困难。这些简约,可能会给学生转化形式化的语言和式子带来困难。

“小明有10元钱,花去的钱数比剩下的多2元,小明花去多少元?”学生不理解的就是“花去的钱数比剩下的多2元”,因此要进行解释,让学生去明白“剩下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

再如,“小明有30元钱,小芳有25元,小兰比他们的钱还多18元。小兰有多少元?”这样的题目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谁比谁多(少)几”这样的句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熟悉这样的句形,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比这些更复杂的表述,学生也能找出重点,进行突破。

篇5

【关键词】小学 美术 教育 意义 作用 浅谈

美术常常与音乐、体育被当作调节学习情绪的“小三门”,学生们因为大量的课外作业也愿意将每周少得可怜的一两节美术课改为语数课。到临大考时,把美术课改成自习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皆大欢喜。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连起码的一些美术教具,如几何体、石膏像等也没有;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有的学校只好让不懂美术的教师兼职上美术课。“赶鸭子上架”的教师,为了混过美术课只好在课前先请人在黑板上画个图案,然后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画,自己拿起语文或数学作业在改,有的干脆在上课时拿一个牙罐往讲台上一放,让学生自己写生;美术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启蒙和铺路架桥的功能。下面试就小学美术的功能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 美术能促进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从小就喜欢画画,就想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从他会拿笔起,就在纸上、地面上或是墙壁上画出千奇百怪的形象,由于儿童缺乏明确的数和量的观念,不理解透视现象和空间关系,因此,在画画时常常忽略了物体的大小、高低、远近的比例关系。把人物、大树、房屋画成高低一样,有时把地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画在一条水平线上,把雨伞画成帽子那么小。但尽管儿童画得不象、画得使人发笑,可他要画一辆汽车或飞机,总要事先有个考虑,这样不间断的思考和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就是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首先要经过观察、感知客观事物的形象、结构、比例、色彩、空间位置等。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这样就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及认识事物的能力。儿童作画,主观创造的成份较多,往往不着边际,异想天开,这就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性,而画画和手工活动恰恰符合了这一点,也就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这样儿童的手指肌肉也得到发展;使动作协调。要使画面效果好看,就要求儿童有正确的审美观,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就促使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美术教学有如下主要优点:

1.1 用比较法指导少儿在观测对象时对物体各部分之间的长、宽、深的比例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大小与位置、物体与画面之间进反复比较,得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掌握物体之间的特征,可以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

1.2 用联系法指导少儿在组成物写生或景物写生中观察哪个是主体物,哪个是陪衬物,再观察被挡住物体的可见部分时,要联系到不可见的部分,使少儿对描绘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的现象,从而找出形体的结构规律,可以培养少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

1.3 用默化画法训练少儿的观察力,可以培养少儿的记忆力和默画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活动对发展儿童少年的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相当有意义的。能陶冶少儿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和才能,逐步养成积极、开朗、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对学及其他文化课和为将来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创造美好的生活能力打下初步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2 美术能培养创造力,并对学习其他科学有启蒙和铺路架桥的功能

爱因斯坦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能力是多方面的,有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离不开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而从小进行美术教育恰恰能促进这些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说:“如果音乐很好而听者又懂得音乐,那么音乐的浪费会比香槟酒的浪费更为高尚。”如果文艺创作是精神生产的,文艺的欣赏则属于精神的浪费。作者和欣赏者通过作品为媒介,沟通、交通、传达、接受、拓展、反馈,发挥着社会效用,同时也在互相促进中提高发展。亦如物质浪费也有许多学问一样,艺术的消费也有一个是否善于享用的间题。这就牵涉到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独立思考后做出正确判断的问题。比如同样去听音乐会上交响乐的演奏,听众中有人能够领会美好的旋律、节奏,多层次的结构等等,并且还能够在理解作品的情绪、风格和思想性的同时,也拍动想象的翅膀,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巨大的美感享受,而另一个人,听同样的音乐,竭尽努力迫使自己理解,还是莫明其妙。或许有人感到简直索然无味,只好抽身退场。美术作品的特点是可见的、直观的、形象的,比之文学、音乐等等似乎更加大众化、通俗化,但也有个能否理解的问题。因为美术内容很多,有油画、中国画,也有水彩、水粉、版画、雕塑、工艺美术和装饰等,有写实主义画派,也有印象、抽象画派,还有立体、野兽等画派。而各种画派还有很多是内涵的成份,如中国画要讲究笔墨、意境、神韵,也讲究诗书画印为全,做到人品画、画品皆精。一个展览会与另一个展览会,专家们对风格流派、新意、形式美、倾向等等,可能争论得难解难分,而一个外行却看不出彼此有何不同。这说明,作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的审美能力,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50―01

信息技术以它不可阻挡的优势,已被运用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它不仅具备视听媒体的各项优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人机交互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技术。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有其内在的优势,但仅凭一本书、一张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难度很大。而信息技术则把传统的、静态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动态信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枯燥的不足。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够创设仿真情景,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授《秋天》一文时,我设计了通过观赏秋天风景图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受着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一面讲课,一面板书,很难最大容量地把要讲的知识在四十五分钟内充分表现出来。只有一块黑板,而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顾去讲,不去板书,对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广取博览,博采众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大容量的接触知识,经过自己的分析取舍,最后形成语文知识的积淀。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好语文,打好语文基础,要建立在广取博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接入课堂,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的神话拉进课堂欣赏;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世界奇丽风光;可以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45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应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三、合理调配呈现时机,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32-01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要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综合应用传统媒体与信息媒体,使二者各扬其长、相互补充。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又以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充分接触、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课程整合是以各种各样具体学科的任务或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情景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但这一切都需精心构思和设计。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例如,自然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魅力,也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第二、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把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极端。

第四、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场所,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下面,以活动《认识垃圾》为例,谈谈具体实施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垃圾的调查,考察周围的垃圾处理站,并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的课题,查阅相关资料,浏览有关网站。第三,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在班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学校及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并将部分优秀作品发送到相关的网站上。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点和时间的资源。”而利用垃圾的前提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篇8

摘要:金属工艺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工程实践性,为培养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中职教育要加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更好融合,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中职 金属工艺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融合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强调了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教学的实践性及操作的熟练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但其课程内容庞杂,知识面广、概念多,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会分析、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理念及工程实践的意识,这是中职金工教学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一、抓好理论教学环节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金工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专业面的拓展,其次,要放在专业改革的系统中来加以统筹、规划。因为中职教育一般时间较短,总学时是一定的,学时的分配,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工、配合和衔接,必须全面进行考虑,最大限度的在短暂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金属工艺学这门课,也存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分工和配合。中职课堂教学时间紧迫,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讲等方面,都必须认真对待。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减少重复的内容,重视应用性,增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内容。同时,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教学要求,能进行内容的选择和装配,以适应社会多变化、多学科的要求。另外,改革课堂教学手段。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幻灯片、录像片和部分自制的投影片,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书写和画图的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CAI教学手段也得到了进步。

二、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实用性人才,因而实践环节相当重要。金属工艺学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金工实验和金工实习。这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并能正确使用。

(一)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传统的实验目的在于对理论的验证,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标准化、理论化,这种实验方法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思考和创新。为此应改革实验环节,使学生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自行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验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进行实验,并且允许实验失败,允许重新实验,大大地解放了思想,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独立操作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实习环节

金工实习包含铸、锻、焊、钳、机加工等五大工种的内容,为在较短的实习期内完成诸多实习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方法上要下一番功夫。在实习前通过录像的方式对实习内容加以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各工种的实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设备的操作及安全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时采取学生分组、工程轮换的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

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更好融合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要求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讲课时,必须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努力将二者很好的融合起来,将感性的东西通过慎密的分析与思考上升到理性,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能逐步掌握实践学习和做学问的方法。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即在金工课与金工实习相互穿插中,教师仅起提示和引导作用,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交给学生。并通过让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必要的知识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工艺图,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实习操作,掌握内容后,教师再进行下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动脑筋安排操作步骤,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掌握完整的工艺知识,是很难达到规定要求的。这样促使学生必须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让学生制定加工工艺,自己完成实习操作,顺应了青年人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要求,符合激励原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知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循环上升过程,通过对该课程再认识可以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合理的金工实习教学管理体制,是保证金工实习以实践教学为主、提高金工实习教学的质量的关键。可以将教学和生产分开,成立专门从事实习任务的车间一金工实习基地。并成立了由教务处、实习工厂、金工教研室联台组成的金工实习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金工实习教学工作会,组织、实施金工实习教学计划和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研究和落实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和指导人员的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这种管理体制,除了有助于金工实习基地实习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术平的提高外,最重要的是还能够使学生在这种条件下获得更多的能力培养的机会。

(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宽视野

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模式无论在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存在着不足,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在设备补充方面,实习基地在保证传统设备充足的前提下,还要添置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等现代化机床。这样学生在掌握传统的加工方法、工艺(如钳、车、钻、铣等)之后还能了解到当今较为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这些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对各工种、工件的了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实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能力培养自然随之加强。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从金工实作考核看出,许多以前实习过的同学看到现在的考核件,都说比以前难多了,而现在考核的成绩比以前普遍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课程设计与实习的整合

《金属工艺学》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工程材料及其强化改性,包括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材料的强化改性以及材料的选择:第二部分是材料的成形工艺方法,包括铸、锻、焊、冲压、粘接及车、铣、刨、磨等机械加工方法。其内容的广泛,内在联系的不明显增加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运用知识的难度。为此,我们除利用电化教学介绍新工艺外,还应把铸、锻、焊和部分机械加工内容放到热加工及轮换工种实训中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操作,现场考核。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工程材料及其强化改性与材料成形工艺之间缺少一种整体性,学生们不能灵活运用材料的强化改性与表面技术。为将这两大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结束后,宜安排适量时间做课程设计。拟将课程设计内容与轮换工种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校办工厂、到当地工厂实地考察,归纳总结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设计内容。

篇9

书法教学识字教学“三位一体”“三位一体”书法教学法,集德育素质教育、书法文化和汉字书写方法“三位”于“一体”。在教书法方法的同时,特别注重将德育品行、书法文化渗透在书法教学的全过程。

如何将书法教育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如何让学生写一手漂亮、流利的钢笔字?这是很多老师都在潜心研究的问题。在识字教学中,既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质量,又要全面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还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如果单纯地依靠传统的书空、重复机械抄写的方法是相当困难的。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掌握书写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一、寓“三位一体”书法教学于“熟”带“生”记忆法中

以学生已学过的汉字为基础,加上(或减去)某些部件,学习掌握新字的方法,如第三册归类识字(二)第3、4、5均可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记忆。除不易记混形近字外,还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从而学习新字。

如“皮”加上其他偏旁可组成左右结构的“波”“坡”“破”等,这样学生记准一个基本字,就比较容易掌握这三个字,也可以利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形声字特点,运用“熟”带“生”的学习新字。

如可以利用“良”这个基本字,让学生读准“粮”和“娘”的字音,并利用形旁“女”和“米”理解“粮”和“娘”的意义。

当学生学会这些新字后,然后再进行书法教育。正如“中国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写出好每个字的笔画,更重要的是教他们领会每个笔画背后深厚民族文化”。此时,将盛敦荣老师的“三位一体”书法教学与之结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皮”和“良”的书写笔顺、笔画,这样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延伸,向学生介绍这两个字的含义,欣赏古代书法名家对这些字的书写,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汉字的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只有站稳了脚跟,只有坚强勇敢,才能将我们的祖国妈妈建设得更加美好!讲解完后,再让学生带着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来进行书写。这样,更容易掌握这类字的书写方法。

二、寓“三位一体”书法教学于部件记忆法中

即以学生已学过的汉字为基础,并把这些汉字的结构规律进行组装,从而掌握识字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笔画多,不易记的字的教学。同样的好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印象,但比第一种方法可能全面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按汉字的结构干什么可大体这样组装:横向――左右;纵向――上下、上中下;包围――全包、半包;“品”――正品、倒品。

如“唱”为左右结构,学生往往把部件弄错位,写成倒“品”字结构。在教学中,变书空练习为口头练习――“唱歌的唱,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口,右上日字窄,右下日字宽。”其他汉字一般也可进行部件的口头练习,如“上面是田,下面是力,组成男,男人的男”等。

当学生将这些汉字的部件记住以后,随即进行书法教学。此时,将盛敦荣老师的“三位一体”书法教学在此处与之巧妙结合,讲述古今刻苦练字的书法家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勤奋,具有坚韧的毅力与意志才能练好字。让学生围绕“‘品’字结构的字,教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知道:“书品诚可贵,人品价更高”。“心正则笔正,人正则品正。”“品”字结构的字,就是在教我们要“认认真真写规范字,踏踏实实做实在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在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之后,告诉学生:“唱”字为字母“Q”型,左边是偏旁,写的时候,注意位置的避让关系。“男”字为字母“O”型,写的时候,要找准中心,突出主笔,以达到字形美的艺术效果。

三、寓“三位一体”书法教学于形象记忆法中

即利用汉字的会意、表形的特点,学习掌握汉字的方法。它同样有利于学生记住字形,也能从中体会其义。

如“裕”左边表示有衣,右边表示有粮,有衣穿,有粮吃,过去就算富裕了。在帮助学生会意的基础上理解字义,掌握字形。在教学生字“身体”的“身”时,有些学生容易写掉最后一撇,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可以告诉“身”表示什么,然后说明这是个行走的身体,所以有只腿(脚)抬着。这样,学生再就不会写掉最后一撇。这种方法适应于学生起始阶段的教学,如第一册的“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

大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因此,在指导学生书写“撇”时,将盛敦荣老师的“三位一体”书法教学在此处与之进行结合,将带有“撇”的字进行归类,告诉学生不同“撇”的书写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各种“撇”的书写笔顺、笔画,掌握不同“撇”的书写方法与变化,真正地体会“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让学生在欣赏中比较,在比较中书写。

四、寓“三位一体”书法教学于编儿歌记忆法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喜欢儿歌的特征,为提高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的识字教学方法。

在教“算术”的“算”时,先教给学生这样一首歌:“竹子做个帽,目字做个腰,开字顶他们,一横不能要,算是写对了。”学生边念儿歌边书写,很轻松地就记住了字形,编儿歌要注意符合儿童的心理,让儿童觉得趣味,还要上口好记,否则弄巧成拙――记忆儿歌比死记这个生字还难。

学生记住“算”这个字后,再进行书写指导。鲁迅先生曾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指导时,同样,将盛敦荣老师的“三位一体”书法教学与之结合。先让学生弄清楚“竹字头”的笔画组合:两个短撇+两个左尖横+两个短竖;再明白书写要领:首撇短平,左尖横于撇末端起笔,短竖改写成垂点,略向右靠;右部的首撇较长,较左边略直,右横起笔较高,呈俯势,末笔为了屯正误笔势相连,改写为撇点。通过进行这样的科学结构解读,让学生明白了“竹字头”的笔画组合与书写时的变化。书写时,提醒学生注意处理技巧:竹字头左右两边部分相同,书写时不可雷同,要左小右大,左收右放。

可以说,在识字教学中,将盛敦荣老师的“三位一体”书法教学与之进行巧妙地结合,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师生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中,不仅记住了生字、新词,而且明白了如何做人的道理,还了解了书法文化和汉字书写方法,更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生字、新词写得美观、漂亮,何乐而不为呢!

篇10

关键词:教育;育德;心理学;品德教育;成功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越来越关注个性和多元化价值追求的今天,我们班主任必须学会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得理论和方法,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让笔者懂得了只有这样,思想工作才会有成效可言。

1从“心”开始,用“心”育德

首先,我们班主任必须抓住学生的心里才能对其实施教育。从“心”开始,不外乎我们必须从了解和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力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记得我曾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因父母都打工在外,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父母挣了钱,给他买了电脑。由于没有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手中的电脑便成了一件纯粹的玩具。他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就连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他都不完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导致课堂上听不进去课。看到这种情形,我便耐心地对他进行了漫长的心里教育历程。首先进行家访,在他的家中和他一起聊网络游戏。在他和老师的谈话进行到兴致时,我帮他制定了一套玩游戏的方案。方案中含有学习的成分,只是他不知道罢了。一星期后,我对他的情况进行了检查。他居然主动把问题积累起来并向我讨教了。有了起色,我又向纵深引导,给他制定了新的一星期计划,他欣然接受了。就这样经过两个月时间,我给他安排了计算机比赛。他不负期望竟然取得了第一名。从此后,他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了。语文、数学成绩在期末检测中跃居班级第四名。由不学,到主动学经历了漫长的心里路程,在引导的过程中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不是义正言辞,滔滔说教,这就是从心开始的结果。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自然成绩就上升了,学生本身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2变“说教”为体验,变“体罚”为训练

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训练才能定型。我们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提倡变“说教”为“体验”这种方法。例如:学生中常出现劳动懒惰的情形,这种情形靠说教是起不到教育作用的。于是,我便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的活动“擦玻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在大家的感召下,这位懒惰的学生也报了名。在擦玻璃的过程中,他精神集中,擦得仔细认真,结果他取得了第二名。他用手背摸着满头大汗笑了,笑脸上透着累,但都能过多的是快乐、开心。此后的周末大扫除,他再也不懒了。在学生中,还有一种人,犯错误屡教不改,有时气得老师难免动动手。不过,这在“教师法”里就是体罚了,是有损教师职业道德的,即不违法有能教育学生不犯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能体罚”。那怎么办呢?我们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结果找出了一条妙计:变体罚为训练。有谁犯了校规就让谁做体育运动:跑步、蹲起等运动。这样一来,学生即受到了教育,教师的行为也不至于违法,师生都受益。我们班主任,要改变工作中说得多,效果差的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应经常学习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的知识总结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方法。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后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任何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训练才能有成效。因此我们班主任必须把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运用的合理,重视学生到的意志力的培养,让好习惯铸就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师还要懂得表扬和赞赏学生。及时表扬会给学生带来重大的爆发力,使他们更努力做好它。表扬学生的优点,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鼓励学生敢于承认错误,表扬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赏识学生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工作才会有成效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