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实习小结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实习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实习小结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005-01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在高等教育中都有其无法替代的地位,但是与其他建筑学、计算机、新闻、物理学等专业进行相比较的话,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要重新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深造,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当教师,还有一大部分人并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业。由此看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并没有与汉语言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高校设置的课程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设置的,将兴趣和重点放在传统专业课上,不少专业知识重复性地出现,即便是选修课程,也是紧紧围绕着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等专业知识而进行设置的。对于一些在社会上比较实用且又让广大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并没有开设,比方说:网络编辑、公关礼仪等等。实际上不仅广大学生对于这些专业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而且社会也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是很显然,高校课程的开设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之后的就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直接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步入正式工作岗位之后往往不能够学以致用。

(二)单一的学生评价体系

就目前的形势进行分析的话,高校教师对学生所展开的评价依然主要以学生知识水平为主,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在考试的过程中考察学生的也只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奖学金的评定以及党员的选择等等的依据也都是学生的笔试成绩,对于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是否真正的需要这些知识并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

(三)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就目前看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广大学生所讲授的内容大都属于闭门造车,而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这就直接造成学生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写作方式上都缺乏一定的新意,继而大大地挤压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表达创造力。

(四)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从目前调查的资料来看,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满堂灌”、“一言堂,直接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丝毫不感兴趣,学生的视野难以得到拓宽、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但是为了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型人才。

二、革新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根据时展的实际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要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如下技能,即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以及书面表达的能力,这些技能也成为他们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专业技能以及基本素质。所以,在对相关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必须要以这一人才要求的变化作为重点内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制定较为完善、较为科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做出一系列的整合,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评价必须全面、系统、公正。教师应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做出一系列的考核,建议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将掌握专业知识的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相互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考察出学生对主要专业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对学生的其他能力进行考察。教师在平日里的教学之中就要下意识的地引导学生培养专业技能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比方说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为广大学生提供虚拟岗位,让学生在此岗位上做相应的工作,并对其展开一系列地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不但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公正地对学生展开评价,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通过实习,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社会实践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已学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实践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它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之中及时地思考所学的相关的知识,不仅仅复习了原有的知识,也明白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如何运用,并且运用到那些环节之中,并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就业之间的链接,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殊性,用人单位对人员填补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这也直接造成学生无法在同一单位进行实习,继而造成教师难以在实习的过程中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单位接受实习人员的同时也是自身考察人才的一个过程,这也充分体现出顶岗实习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创新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当代社会立足的重要性资源,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从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落后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

由于教师毕业于不同的院校以及不同的专业,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尽相同的。本着充分发挥每个人优势的原则,安排其在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之上。除此之外,将眼光着眼于整个学校, 选聘有专业特长的系外老师担任相应的课程教学。以上这些教师的加盟,不仅能够确保教学任务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升了办学的效率。在提升教师认识的基础之上,发挥教学督导作用,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每位教师在接每门课程时要做好以下环节的案头工作: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拟订教学实施计划;编写讲稿、教案;期末出试卷、标准答案;写教学小结。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时时接受学院教学专家组的督导,期末每位学生还要给教师进行打分。

新时期社会形势和市场的变化,要求高校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以此为重要理念,不断地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以便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能够在社会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颖.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 2012(20).

[2] 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3] 谢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危机与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06).

篇2

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中职院校可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将所有的课程内容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两个大的板块。首先,在广泛地行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位分析,明确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群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技能课程板块,这一板块的课程要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两个大的方面内容。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包含:旅游概论、旅游英语、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服务礼仪等;专业技能模块包含:特色景点导游、导游业务、口语表达技巧、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实训等。然后,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职业道路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建立人文素养课程板块。包含: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汉语言文学常识、普通话、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在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时,应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两大板块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合,既要保证横向上的知识广度,又要保证纵向上的知识深度,突出中职院校专业的操作性、服务性、专业性、技艺性等特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突出本校特色,也有利于学生职业道路的发展。

2实训环节的体系化建设

实训课程是中职院校的一大特色。为了提高实训课程的效果,建立体系化的实训环节,中职院校还需打破先理论后实习的“2+1”模式,突出实训课程的实用性,充分利用实训课程的灵活性,将实训课程分为课程实训、阶段岗位实训、假期实训、毕业实训等不同的环节,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课程要求、时间条件来合理安排不同的实训环节。对于课程实训环节而言,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来安排,可进行服务礼仪的演练、基本操作示范等内容。对于阶段岗位实训环节而言,可使学生直接下企业进行锻炼操作。对于假期实习而言,各法定节假日现在已变成旅游的旺季,那么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安排同景点或旅行社合作进行假期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毕业实训环节而言,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是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好联系,企业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对于表现良好的毕业生,可进行择优录取。学校要加强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建立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单位,也可采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要使得实训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明确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或者说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避免过高、过杂,一定要清晰、准确。首先,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开设是不可能的。旅游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个行业,各中职院校应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合理的开设教学课程。其次,学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仅要研究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还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同时还要对中职毕业生的岗位群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本校所要培养的是初、中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哪些旅游服务知识与技能。再次,学校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设置阶段性培养目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心中有一杆秤,对自己本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