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物保护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文物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层文物保护

篇1

关键词:基层文物 保护管理 问题分析

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于指引我们探寻历史,发展文化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需要我们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从而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保护文物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都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一些文物保护机构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都造成了很多文物的流失和损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各地博物馆没有制订具体的《文物管理》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同时文物单位对文物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2.文物会计账处理不完整

文物单位的藏品文物来源渠道多种。如考古发掘取得的文物、受捐赠的文物、依法调拨、交换、移交、拣选的文物,虽然文物保管部门有严格按照文物的接收制度来接收文物,同时也进行文物账的登记,但财务部门无法确认该文物的实际经济价值,财务方面也就未进行财务入账登记手续,财务信息中也就不能反映财务价值。

3.对文物管理重视不够、权责不清

各级文物单位尤其是县级以下文物单位在管理文物时没有划清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存在管理馆藏文物人员也是管账人员,文物进出库房手续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4.文物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

文物在征集、接收、陈列、展览、库房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风险主要存在于征集过程中文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性、历史真实性、研究价值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馆藏文物易受到虫、鼠、霉菌等患害,使得一些馆藏文物受损风险;陈列、展览过程中受到安全性风险等。

5.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征集文物和保护文物,如何规范使用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防范文物征集和保护过程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6.文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文物保管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防止文物盗失,对文物的科学管理和保养、保护的职责往往被边缘化,造成文物品相变低甚至损坏。尚未建立科学和长效的文物管理人员培训,缺乏定期和良好的培训机制,不利于文物管理人员主动提升管理素质和增强管理积极性。

二、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三、结语

基层文物工作是国家文物事业中最基本的单元,是国家文物事业大厦中的基石。我们在看到这项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对策和办法,来逐步完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那么基层的文物工作就有一个不断向前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2,(11).

篇2

    一、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田野文物就是指那不可移动并且分布地在住宅区之外的古文物,像古建筑、古石刻、古石窟、古壁画等。由于分布的地形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导致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非常困难,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分布广、数量多

    田野文物分布无规则是田野文物的特点之一,因此为管理保护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例如:近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民勤县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单位就有192余处,而在录不可移动文物多处,并且大多数都存在于野外,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非常艰难。

    2.保护经费不充足

    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除了国家级与省级的文物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经费,市县级以下的田野文物保护单位很少能够争取到保护所需经费,因此文物保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缺少经济上的基础,很多田野文物保护区没有进行专人管制,没有看护房,更不要说监控管理的设备了。

    3.文物收藏热致使保护工作更加艰难

    受到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的文物市场行情变迁等影响,造成文物价值急剧上升,人们对于文物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认识越来越全面,在暴利的驱使下,很多人跳出道德底线,铤而走险,实施田野文物盗窃行为。

    4.执法力量偏弱

    很多地区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缺少人力资源,缺少专业的对文物保护进行执法的队伍,再加之上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政府布置下的任务繁重,导致地方单位无法分心于正常的保护巡查工作上。部分部门甚至没有配备巡查车辆,对巡查力度和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少数地方政府对于文物价值和文物保护法规不够重视

    为了加快城市规划或项城建设,少数地区政府无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公然实施破坏行为,兴建房地产和规划所需设施,造成田野文物损失严重,遭到不可修复性破坏,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二、对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文物保护工作的执法队伍

    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执法队伍的建设一定要重视起来,加强对执法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加强保护工作的巡查力度,配备巡查车辆,为执法提供设备上的方便,有效的震慑文物盗窃分子。

    2.加强对于文物保护意识和文物价值的宣传,防止各媒体上歪曲性的报道

    现阶段多种文物鉴定节目、鉴宝报道频频出现天价文物,拍卖会上千万的成交价格也是屡见不鲜,这对于文物盗窃分子的诱惑是非常大的,导致他们将田野文物确定为盗窃目标,屡屡发生文物失窃案件。因此,加强文物价值上的正面报道与宣传,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考古工作,提高宣传力度。例如:在进行正常的考古工作过程中,对于考古所在区域的百姓进行文物保护宣传,提高百姓的法律意识,并道明盗窃文物受到法律制裁的后果。同时可以召开考古成果的会,利用各种媒体为大众贯彻文物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了解文物对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知道其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一部分,主动地配合考古人员进行文物挖掘工作。

    (2)通过与文物相关的节日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在举办文化遗产日的同时,大力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并将在考古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现出来,加强对文物文化底蕴的渲染,使人们通过文物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进而提高他们的荣誉感,提高民众保护意识,通过这样的办法降低文物盗窃行为的发生。

    (3)通过网络、媒体、新闻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网络是现今传递消息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手段。利用网络对文物保护进行宣传,对于全民普及保护意识,提高文物保护在民众心目当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辅助于新闻媒体这样比较正规的节目进行宣传,加大对文物盗窃行为打击力度的宣传,让所有人都知道盗窃文物受到法律制裁的严重性。提高文物保护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是艰难的、是枯燥的、是长久地。为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文化保护当做自己的责任。而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人员也应该提高警觉性,加强管理监察工作,不断的完善保护手段和巡查措施,有利地从宣传和准备工作上震慑和打击盗窃者的犯罪心理,提高田野文物的保护效率,尽最大努力去延续田野文物遗产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袁保明.基层田野文物保护初探[J].才智,2011(20).

篇3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历史的见证,每件文物的产生都有着相应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各个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改善当时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意志,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位哲人这样说到:“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历史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扩展着原有城市的规模。于是,这些城市渐渐失去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失去了这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一味以经济发展为重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人文气息,“文化城市”能否得以生存,文化遗产能否得以传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文物保护的目的,从宏观上讲是保存人类文明的见证,为研究和解读历史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历史文物会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反思和对历史的重视。然而,从数字上来看,目前我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271 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0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7000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约有3万余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约为22处。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数字为:英国约50万处,希腊约40万处,法国约4万处,连以色列、挪威等小国都比我国多得多。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现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下文物数量竟凋零至此,怎能不让人痛心?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的实际状况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文化古迹及周边环境遭受保护性拆除和建设性大破坏。在崇尚经济发展和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文化古迹、历史建筑或文化遗产只能为经济发展让路,被盲目发展的经济脚步践踏和破坏,甚至永远消失,不可复原;(2)盲目重建、恢复历史古迹,“仿古”、“复古”之风盛行。人们并不在意对天然文物的保护和维护,反而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创造性修复和重建,不在意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完整性的保护,反而一味追求建立在其基础上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否实现了最大化;(3)文物保护观念尚未普及,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士的概念中,不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进来。由于人文社科类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价值观念上的个体差异,我国由上而下没能统一观念,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极低,并不能形成全国的合力来保护民族的瑰宝。(4)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目前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仅有的规定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及通知规定之中,推行力度不大,分管机构职能不明确,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缺失。

对文物而言,每一代人既有欣赏和分享的权利,又有守望和保护的责任。基于文物保护现状及我国现行文物保护体制,我们认为,现代社会的文物保护,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制健全为支撑、以社会的全面协调为方向、文物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和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防止他人对文物人为的破坏与损害,是文物工作者的职责。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使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着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由于管理体制和领导认识等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尚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作为国家文物事业中最基本单元的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基层文物工作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

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处在文物工作的最前沿,面临着辖区内所有文物的考古、发掘、保护、管理和馆藏工作,其安全保卫、陈列研究及舆论宣传等综合、复杂的工作具有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入和最具体的特点。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一方面,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办法,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提升业务管理能力,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履行职责,更加科学、正规地管理文物,使业务管理更加科学和全面。所以,如何完善现有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加强文物保护是基层文物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客观形势下对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篇4

关键词 基层文化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传统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1基层文化站(馆)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主力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具的民族智慧与社会价值的文化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维护民族与国家和谐统一的文化基础。非物质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形式,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与憧憬,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又具备地域性与独特性的特点。

基层文化馆(站)是国家各级政府设置的群众性文化组织结构,主导着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国家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窗口”,也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阵地,因此在传承和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里具有独到的优势。基层文化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发展阵地,在完善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促进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基层文化站(馆)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天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地域性的特点,即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具有当地精神思想、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特色,这也是地域民族发展的特色之处。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往往由于地区民族文化地处乡间田野,原生态的环境造成了非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保存与记录,更不能得到广泛的继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下,逐步导致非物质文化消失的后果。

地方基层文化馆的建设,对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即戏曲、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俗文化等因素进行直接的保护与建设,因此从地域的角度看,基层文化馆具备最基础的区域优势,能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与便捷的保护工作。同时基层文化馆的人才资源建设也是针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都是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具有浓厚的情感基础,并且在学习与继承非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了非物质文化的营养元素,促进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能够促使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对文化因素进行挖掘、研究与发展过程,逐步完善基层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机制。

3通过先进的设备,及时保护珍贵的非遗

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出于保护,更要通过继承与传播,使得非物质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生动的魅力展现在普罗大众眼前。这就需要通过对设备设施与技术的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及时的保护。

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打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基层文化馆需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应用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的优势,与当地政府共同构建合理的宣传规划,使社会群众更加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的特点与形式。同时促进基层文化馆的科研活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提供完善的保护措施,例如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设施设备,对民族音律文化通过建立相应的声像档案更加系统全面地完善保护措施。并且积极构建覆盖地区公共文化的网络服务系统,促进相关文化中心的建设,使基层文化馆的保护职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4发挥业务干部专业文化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相关非遗知识教育,通过教育使其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的深渊意义,端正其浮躁工作作风,严肃工作态度。基层文化馆是维护人民群众与非物质文化交流的窗口,是国家针对于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所设置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推进地区文化保护工作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工作的义务,并承担着为人民群众开展社会范围内的文化活动的责任。因此政府各级干部需积极配合基层文化馆的工作,发挥政府文化部门的监督职能,促进各级干部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了解水平与专业文化技能,共同协调营造出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工作的环境氛围。

并且政府部门需要对干部人员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普及与培训,充分发挥出业务干部的文化技能水平,为保护非物质文化工作提供自身的智慧与经验,从提高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升地区文化保护工作的格局,有效推进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践。

5保护民间艺人,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民间艺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保护工作缺失等客观条件因素,使得非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及时的合理的保护,进而造成文化流失的现象,而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的学习者,在其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吸收了民族特色,并加以保留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情感基础。因此对非物质文化的保重要护措施,就是要对民间艺人进行深入地挖掘与保护。

促进基层文化馆的业务技能,对地区的各类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探析,并积极从文献资料中对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发现与观察,对地区还存留相关的文化传承者进行询问与观察,对民间艺人的传统文化技能进行记录,使非物质文化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同时强化地方宣传,以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吸引到更多的学习者,以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促进群众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并加以学习,健全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体系。

6结论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作为基层文化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与职能,逐步建立与完善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引言

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代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开辟文物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减少,如传统的民间习俗、手工艺以及游戏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见证。有效的保护文物资源,就必须提高人民对文物的认识和了解,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文物,是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之重点。

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乏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及管理队伍。由于基层文物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文化程度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造成文物工作人员对文物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及判断的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次,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文物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培训,造成目前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中的不规范性、不科学性及不完善性等问题加以改善,在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学习的同时,还应对其专业知识及技术进行灌输。

(二)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管理体制及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所承担的任务较为繁多。例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所、研究室、钻探公司、博物馆的职能及任务等全部在基层文物机构的工作范围之内。导致基层文物管理机构不仅要负责行政管理,还要负责业务工作,人员的安排上显得过于紧张,使文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四)经费短缺。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而在注重抓经济建设的形势下,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尽如人意,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基层文物工作的一大难题。由于经费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遗失;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上报或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这是基层文物工作者最痛心、最无奈的事情。

(五)开发与保护工作失调。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而言,开发利用作为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日常文物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目标的影响,造成文物开发与经济建设产生矛盾,文物法规很难得以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也很难得以落实。

三、现代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与技术性,如何做好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借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效率。

(一)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博物馆的文物都是极其珍贵的具有一定历史性和不可再生的物品,保护难度大,必须加大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因而,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持。由于文物保护的对促进地方经济收益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对文物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艺术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文物保护资金困难。而实际上文物保护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意义重大,一方面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因此,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在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文物管理保护制度,尤其是文物的提取与交接制度,文物的提取必须根据文物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签订正式文物出库依据,凳记清楚名称、编号、文物的年代、完整度以及归还日期等各个细节,并且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博物馆领导签字审批文件作为提取依据。交接双方必须当面清点,检查作好交接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三)文物保护管理向智能化、全民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加强了对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也正向人性化、全民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首先,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要以人为本,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在依赖于科技的同时,还离不开大量技术人员的支持,因此,文物保护不可忽视技术员的重要作用,是文物保护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文物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注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众,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社会氛围,充分体现社会力量,使现代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呈全民化的方向发展。最后,科学的进步与高科技的使用,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博物馆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实现文物保护的全面监控,提高文物管理与保护标准。

参考文献:

[1]孙璐 浅析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及管理趋势[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 2014(21)

篇6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定位;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一、加强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基层博物馆置身于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最前沿, 在整个博物馆事业中,基层博物馆占有比重最大,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效应的辐射力度。基层博物馆作为基础和主体,重任在肩。

二、基层博物馆的定位

基层博物馆的定位不应追求场馆的面积、展品的精美、装饰的豪华。相反,基层博物馆更需要的是一种抹去浮华的返璞归真。基层博物馆应该扎根于基层,踏踏实实,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其建设成为展示历史文明,反应地域特征的文化建设场所。 功能设置要”量力而为” 。从功能上来说,展示、宣传、教育、服务、保护修复、研究等功能必不可少。但其主要资金和精力应该投入到保陈列,保运行上。由于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基层群众,相对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文物认识较单一,陈列布展时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这些因素,加入普及型的元素,建设一座亲民型的博物馆。 以龙门县博物馆为例,2005年9月26日落成开馆,免费为社会大众开放。龙门县博物馆在定位上,致力于反映龙门县的乡土历史,彰显地方鲜明文化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博物馆设置了一个文物陈列厅,以及两个机动展厅。

三、基层博物馆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落后。受体制方面的影响,没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比较落后,影响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大多基层博物馆对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缺乏认识,不能正确摆正博物馆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服务社会、展览展示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博物馆工作不能被广大群众和社会认可。

(二)经费短缺。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对经济建设的过度关注,造成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不甚重视。由于经费短缺问题,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宣传活动也不能有效开展。缺少维护经费,有的文物也只能任其损坏。

(三)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科研能力得不到加强。基层的文物工作人员所学专业往往不对口,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差较大,一般仅具有基本的文物保管知识。这些知识也主要来自省内举办的库房培训班、老师传教和书本自学。长期缺乏文物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新来的人员只能通过本地离退休人员口传身教慢慢磨合,造成现在基层博物馆难以更好地持续开展工作。

(四)事务繁忙、职责不明确,分工模糊。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领导重视度不够,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新闻媒体、文字报道、宣传册设计和印制、展品摆放与陈列、活动策划与组织等等系列工作往往只有十多个人员完成,部门分类不细致,导致基层的工作繁乱、缺少秩序,人员也显得更为紧张和忙碌。

(五)缺乏交流合作。基层博物馆大多闭门造车,缺乏交流合作。一些博物馆馆藏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展览场所,发挥不了文物自身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另一些博物馆空有规模,偌大的展厅也没有藏品可以展示。博物馆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这种状况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的博物馆不再是保管文物的库房,不再是研究藏品的成果展示会,也不再是教化参观者的“象牙塔”,而是一个与参观者平等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探索发现、充满活力想象的地方。博物馆通过引导,让参观者自由讨论、研究展品,鼓励更多的实际操作,并引进虚拟博物馆,从而使之产生新的创意流感。博物馆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其社会需求理解越来越深入,从表面的展厅环境、服务质量等基本方面,到深层次认识到博物馆到社会的抽象联系,在广阔的环境背景下,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利用、保护、展示藏品。

五、基层博物馆的发展思路

(一)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博物馆的工作,需要自身过硬的内部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是切实发动群众力量共同保护的基础。如果群众的文物保护知识淡薄,基层博物馆的工作便会磕磕绊绊。文物的征集就不会得到民间的相应,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就不会得到理解和支持。

(二)加强设施建设。应该制定科学有序的基层博物馆设施建设方案,分步进行基层博物馆设施的完善及巩固。加强基层博物馆的硬件例如库房、展厅及有关设施等方面,对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人才结构、管理水平等软件也要加强。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基层博物馆除了争取财政支持外,还要积极扩大经费来源渠道,提升博物馆的使用效益。龙门县博物馆就多次利用企业赞助主办和协办书法、摄影等各种比赛,并将获奖作品整理后,在机动展厅进行对外免费展览,收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也提升了博物馆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与旅游相结合。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旅游业是两种不同的行业,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密切。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单位,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的重要参观景点。旅游者每到一个城市,常常会把博物馆列在他们的目标中,通过参观博物馆,旅游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所以,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拓宽合作途径,合理分配旅游收益,将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方式。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力量和扩充基层人员知识的储备。基层博物馆要强化与行业学会、协会及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研究。同时利用其加强人才资源整合,强化对自身人才队伍的培养,尽快提升基层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从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与文物收藏爱好者的合作。基层博物馆无论从藏品数量还是种类上看,都有很多局限性。龙门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十分紧缺,要想在一定期限内充实馆藏文物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困难。因此,博物馆应积极主动地树立”横向联合,多方交流”的运作理念,走出馆门,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其他县区博物馆,也可以与教育、书法协会等各行业建立协作关系,相互合作举办陈列展览,可以更好地缓解博物馆经费不足的作用,再者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设施优势,加强与民间收藏者的沟通与合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基层博物馆 藏品保护管理 问题思考

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已有博物馆4510家,其中80%以上为市、县一级的基层博物馆。与省级、国家级等大型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相比,数量众多、遍布各地的基层博物馆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现有的博物馆分级管理投入机制的限制,以及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很多基层博物馆开放运行投入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藏品的保护管理重视不够、理念落后、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水平。

1当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现状

基层博物馆是区域性的文化教育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和文物研究中心,是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博物馆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很多基层博物馆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馆舍条件不断改善,藏品保护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一方面,国家对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物支出累计1404.13亿元,中央财政累计补助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205亿元,极大的改善了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条件。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建设投入的增加和保护管理技术的革新,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基层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方面,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专业化。以2014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例,100%的基层国有博物馆都实现了藏品的网上登记、网上备案,建立网上文物藏品数据库。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护技术的进步,基础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很多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中,都开始积极探索更广泛的领域,尝试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文物藏品研究、文物艺术品开发等相关工作。

2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藏品保护管理观念落后

先进的理念是有效提升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水平的先导。目前,很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已经将藏品的保护管理与文物本体研究、文创产业开发、文物修护技术研究等很多方面相结合,全面拓展了藏品保护管理的领域和范围,有力提升了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附加值。但是,也还有很多基层博物馆,包括博物馆管理者、藏品部门负责人、普通工作人员在藏品保护管理方面,观念比较陈旧,还仅仅将藏品保护管理定位在文物的进库出库、登记造册、日常养护等方面,还没有凸显出藏品保护管理的价值。

2.2藏品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做好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对藏品保护、登记、鉴定、分类、库房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由于各地藏品的内容、特点不同,对藏品保护管理的条件、要求也不同。在规范化保护管理过程中,各省又制定出台了省级的藏品保护管理的条列、制度,很多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也根据自身藏品特点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但是,很多基层博物馆由于条件、能力所限,只能完全采用国家、省级相关制度规定,缺乏针对自身馆藏的管理方法、执行起来难度大。导致其在清理藏品、分库保管、登记建账、分类排架等方面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

2.3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落后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且由于历史久远,文物藏品保护对于环境、技术、设施的要求很高。以先秦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彩陶等文物为例,大多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对于藏品的库房、设备、技术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器物氧化、褪色、霉变、生虫等问题。有条件的博物馆已经基本实现技术设施的现代化,通过专业的设备、全数字化的管理,可以网上查阅、网上监控,可以自主开展文物保养、修复等工作。但是,由于投入有限,资源有限,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在藏品存放、保护、管理、修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库房面积狭窄、缺少专业的设备、藏品随意堆放、文物修复技术落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4藏品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匮乏

相比博物馆讲解等服务性的工作岗位,藏品保护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更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文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层博物馆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部门人才十分的匮乏。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队伍的现状是:一方面是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很多从事藏品保护管理的人T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藏品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培养的,即将退居二线,又无法及时补充新进人员,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3提升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认为加强藏品的保护和管理,一是要转变传统的保护管理认识,建立现代藏品保护管理观念。二是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规范化。三是要加大投入,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四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队伍。

3.1建立现代藏品保护管理观念

正确的理念是发展的先导。基层博物馆在加强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打破常规的藏品保护管理路径,探索拓展、创新藏品保护管理的思路。一方面,要真正树立起重视藏品保护管理的意识。藏品是博物馆展览展出、实现社会职能的基础要素。基层博物馆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以及工作规划、资源分配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藏品保护管理,通过加大投入,更新技术,积极开展藏品征集活动,切实丰富藏品资源,推动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重视藏品保护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藏品的保护管理不仅在于规范的登记、收藏,还在于藏品的日常养护、维修等等,涉及到各种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中,要注重保护管理技术的研究,通过保护管理技术的提升,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的提升。再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藏品保护管理的附加值。文物藏品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基层博物馆在加强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开发藏品的附加值,通过将藏品与现代文创产业相结合,以藏品艺术仿制、文化要素提炼等形式,积极增加文物藏品的附加值,夯实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例如,基层博物馆可以在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充分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开发各种具有藏品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藏品的价值和效益。

3.2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规范化

基层博物馆在制定和完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规范的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文物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馆实际,建立健全藏品保护管理的技术规范,确保藏品保护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在着重考虑藏品安全的基础上,依托馆内现有的藏品情况和收藏条件,制定出完善的藏品展示、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体系,提升藏品的利用水平,实现藏品保护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3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投入的不足。经费的匮乏导致基层博物馆不能够很好的对现有的藏品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和保养,也影响了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因此,在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方面,首先要加大对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经费投入,不断完善藏品的收藏环境、技术设备。其次要加强藏品保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完善数字化基础设备、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实行数字化登记管理、探索藏品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藏品保护管理的水平。

3.4重视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加强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吸收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队伍,夯实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学习、专业进修等形式,提升现有藏品保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再一方面,除了自主培养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外,基层博物馆还可以积极探索,建立合作保护制度。可以通过与有能力的文博单位合作、依靠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实现对藏品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罗怀日.试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J].大众文艺,2012(03).

[2] 冯亚武.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2013(01).

篇8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环境影响;环境管理

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管理,包括备案管理、现场管理、消防安全及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资料收集、验收管理等多个环节。因在工作中有所感触,笔者现就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容易被忽视的环境问题

目前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文物保护工程大部分环境问题较小,但也有少部分因管理上的漏洞存在比较明显的环境问题。

1.过度使用化工材料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文物保护工程“四原”中的一种就是“原材料”,但一些原材料资源大幅减少,市场价格越来越高,施工中使用醇酸磁漆、醇酸漆稀释剂、酚醛清漆、色调合漆、防腐油、油漆溶剂油等化工合成材料代替了生漆、桐油、动物胶等传统原料。这些化工材料中很多都不是环保产品,有的还含有苯、铅等有毒物质,如烃类芳香稀释剂和铅粉色料,有的虽然毒性不大或者无毒,但如果与甲苯、二甲苯等溶剂混合后就会带上较强毒性,如一些醇酸调合漆。非环保化工材料的使用会给文物表层带来伤害,严重者还会腐蚀破坏文物本体质地结构,影响文物建筑的保存和使用环境。如果处理不当,其产生的气体、烟雾、废液等还会对邻近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地表土壤、水体和大气等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2.过多采用机械工具加大噪音影响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由于工程规模较小,机械工具的使用并不需太多。但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为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大量使用电锯、切割机、钻孔机、夯实机等机械工具作业,噪音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项目建设地点在野外,问题还不大,如果在城市居民区附近,就会干扰居民的休息和生活。

3.施工现场杂乱影响环境整洁

管理严格的施工现场整洁有序、干净卫生,施工人员心情愉快。但文物保护工程大多受环境条件限制,难以找到宽敞的施工场地,加上施工队伍多为传统工匠班子,缺乏现代作业意识,不注重环境卫生,施工现场场容场貌较差,木料、石材、瓦片等构件随意堆放,断砖、碎瓦、木屑、刨花等废弃物不及时清理,使得本来就狭小局促的施工场地更加拥挤杂乱,既影响施工现场环境整洁,又会带来安全隐患。

二、正确认识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影响

国家环保总局未将文物保护工程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说明文物保护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很小。然而,这种“小”是建立在严格的施工管理基础之上的。遵守施工管理规定,规范施工,环境影响就很小,反之,就会滋生较多环境问题,环境影响就会被放大。笔者曾接触一个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为了赶工期和节省成本,环境管理出现漏洞,加上使用非环保油漆,油漆臭味大面积扩散,严重影响了邻近居民的生活,被环保职能部门勒令停工整顿,反而贻误了工期,增加了成本,走了弯路。可见,对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影响,特别是使用非环保材料造成的影响,绝不能忽视甚至是无视。

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环境管理的制度保障

《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相关法规文件对于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时很少有明细条款,大多只是要求遵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使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缺乏明确规范。2014年,河南省文物局出台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规定》,2015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草拟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实施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均在环境保护方面拟出了较详细的规范,对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当然,这些规定还有一些地方需要继续补充完善,比如对施工材料的环保要求需要明确规定。

四、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

文物保护工程是对人文古迹的保护,本身也是一项环保工程,工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环境问题,大多是因管理人员管理不当造成。因此,抓好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至关重要。

1.建设单位的环境管理

目前,大部分文物保护工程由文保单位所在地的文物管理部门(即县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或文物管理所)负责实施,但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专业性很强,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现场管理时只能尽量把注意力放在施工安全、进度、费用等环节上,对施工中的环境管理要么无暇顾及,要么蜻蜓点水,管理效果差强人意。

随着文物保护工程的持续开展,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承担的工程建设任务将更多,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更加纷繁复杂,基层文物管理部门必须加快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运用专业化知识准确规范、深入细致地监督管理施工方的环境控制全过程。此外,建设单位还要及时协调解决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施工方环境管理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可行性。

2.施工单位的环境管理

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和作业是否符合规范直接决定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环境影响的大小,因此,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法律、行规要求及施工合同约定,将环境管理纳入项目管理日常工作,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层层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环境检查和预防监控,努力减少和控制污染,尽可能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五、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关于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河南省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规定》和北京市地方标准《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实施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都有较多提及,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仅就其中未提及或者不尽之处补充或强调一二。

1.选用原材料时,应对多种材料进行比较、筛选,尽量选用纯正的天然原料,慎用化工材料。若因条件限制不得不采用化工合成材料,必须经试验和研究证明对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无害后才可以使用。

2.施工现场各类构件、施工机具、溶剂涂料等必须规范放置,即使受场地条件限制,也要尽量做到整洁有序。施工中的废弃物品特别是木屑易燃物和油漆空桶、化学废料等要及时清理,不能长期堆放。

3.加宽、加高围栏防护设施,防止粉尘、臭气、烟雾扩散。有毒、有害废弃物不能在施工现场熔化焚烧或作土方回填,废水、废液必须严格处理后方可排放。

4.施工现场的电锯、电刨、搅拌机等强噪音设备应搭设封闭机棚,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尽可能采用传统工艺和低噪声设备。除特殊情况外,不在居民休息时段作业。

六、结束语

目前,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制度仍不完善,管控不力,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环境影响问题在工程中时有发生。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者要有“小中见大”的忧患意识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价值观念,进一步认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切实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优质高效地完成好各项文物保护工程,为推动文物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立强,历天数,徐列航.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J],《中国水运》,2010年第5期.

篇9

关键词:博物馆 文物保护 文物管理数字化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文物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博物馆对文物有着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览,及对社会提供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的责任。然而,目前对博物馆文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博物馆文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意识薄弱

管理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保护文物职责的重视不够。尽管《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正一步步完善,且已相对健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无法发挥应有的约束力。其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的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过少,且大多都是流于形式。博物馆的投资少,不仅使博物馆没有足够的资金安置文物或是购买保护文物所需的设备,且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很容易造成文物的损坏。

1.2管理手段落后

管理手段落后的主要表现在管理设备的落后,文物的贮藏和展出对周边环境和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若博物馆没有先进的设备来保证文物周边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等,文物也很容易遭受损毁。

1.3管理水平低

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的欠缺,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非常高的工作。目前,很多的博物馆,特别是小城镇中的小型博物馆,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博物馆是社会公共场所,是非盈利的机构,经济收入较低,社会保障不足,优秀人才容易流失,这对文物工作的保护十分不利。

2.博物馆文物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博物馆文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对策,以便给相关的文物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2.1规范博物馆的基本操作流程,加强管理意识

《文物保护法》对馆藏文物的规定有十一条,但如何来管理这些文物却也只有总体的规定,如 “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而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对于每个博物馆,都应有一套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并根据各馆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文物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有:藏品来源、移交入馆、馆内清理、入库、库内整理。

在馆内,通过规范这一基本操作流程,使得馆内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文物管理保护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奖惩机制,双管齐下,加强其管理意识。

2.2引入先进计算机设备,使管理工作数字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引入先进计算机设备,使管理工作数字化,充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是改善文物管理的重要途径。

文物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文物信息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信息,准确、系统、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这也是博物馆实现自动化办公、现代化管理、高效率工作、建设高素质工作人员的重要举措,是博物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数字化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通过对馆藏文物的数字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博物馆的防火、防盗等自动化控制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合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控制管理体系。此外,还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上传到互联网,建立一个网络数字博物馆,以增强博物馆的管理手段。

2.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聘用相关专家相结合

文物保护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止其受到损害的过程,是一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在目前人才匮乏的条件下,政府和文物市场开发部门应加强合作,通过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如此,还应做到既能够吸引人才又能够留住人才,并积极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尽快达到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此外,还可以采用聘用方式,聘用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能力强的人才担任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合聘用相关专家相结合,不仅能够缓解文物保护人才匮乏的现状,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作,还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社会与自然遗产的功能,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博物馆最根本的基本操作流程的工作抓起,努力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利用文物保护数字化的管理系统来增强博物馆的管理手段,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已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金成光.简析免费开放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管理和保护[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1):186-187

[2]张静.浅谈如何做好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工作[J].档案天地,2011,(4):57-58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过去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表现,是沟通人类与历史的桥梁。上海市闵行区境现有147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34处。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承载着千百年来这块土地的历史记忆,是一代又一代乡人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记忆城市足迹的珍贵遗存,是城市文脉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资源,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开发利用的,更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寻求心灵栖息和诗意存在的文化乡愁。为了确保区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很好地保护与传承,并以此激发区域居民自豪感和自信息,助力今天的城市发展,闵行区近年来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收效明显。

一、加强机制体制建设,确保文物管理工作高效有序

1.签署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层层明确文物安全责任

闵行区的147处不可移动文物分散在本区9个镇、街道的各个行政村、居委及相关单位,为加强区域文物安全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各类组织的文物安全责任,及时、准确掌握每一处文物的安全动态,完善文物安全制度,切实保护好闵行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2012年,闵行区人民政府、区文广局、文物分布点所在地镇政府、街道街道办事处及相应文化体育发展中心,四方共同签署了《上海市闵行区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本辖区文物安全负总责。要求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充分认识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把文物安全作为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确保本辖区文物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在签署目标责任书的同时,制定《闵行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明确了区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范围、保护内容;明确了区文广局在区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应起到业务培训、督查抽查和考核奖励的作用;明确了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所辖区域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负总责,负责落实所辖区域文物保护工作经费,负责组建本辖区文物工作信息员、文物安全巡查员队伍,负责所辖区域不可移动文物的巡查、信息汇总及上报工作,按照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负责所辖区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整改。《管理办法》同时明确了文物工作信息员、文物安全巡查员的职责、巡查周期及信息上报周期等。

在区级层面签署《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制定《管理办法》的同时,区文广局一方面争取到一定的文物保护工作奖励经费,另一方面,指导相应的镇、街道,与文物所在地的村委、居委签署了《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这样,闵行区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安全责任明确到最前沿。

安全责任书的签署、奖励经费的到位,促进了闵行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序、规范化管理。

2.建立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能部门保护职责

区域文物安全工作不仅是文物行政部门、各级政府、组织的职责,也是区内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共同责任,为进一步加大区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建立文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避免部门之间因协同不够造成损伤文物事件的发生,经闵行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区级层面,建立了由区文广局、区规土局、区房管局、区公安分局等12家单位(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闵行区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全区文物安全工作;研究制定打击文物犯罪、遏制文物行政违法行为、加强文物安全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文物安全政策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文物安全工作的重大问题,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办理市、区两级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区文广局为牵头单位,区人民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明确了法律赋予的各成员单位保障文物安全的法定职责;明确了区文广局可以根据文物安全的实际需要,组织由全体成员、部分成员并且邀请成员单位以外的其他部门参加的多种形式的联席会议,确保文物安全。

在区级层面建立灵活能动的文物安全信息沟通与协调工作的长效机制,是闵行区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机制体制建设的又一举措。这一举措,明显增强了职能部门的文物安全、文物保护和部门配合意识,形成了工程前、工程中始终与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保持良好沟通的工作局面。

二、制定文物保护经费管理办法,形成奖励性工作机制

为切实落实《上海市闵行区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及《闵行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区文广局在区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督查抽查和考核奖励的作用,使文物保护工作奖励经费确实起到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促进全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形成激励性工作机制,2013年,区文广局与区财政局联合制定《闵行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经费暂行管理办法》。《文物保护经费暂行管理办法》将基层长效性机制体制建设;是否具有一支稳定的文物工作信息员、文物安全巡查员队伍;是否能够按照《闵行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准确上报文物动态信息;文物突发事件上报的及时性;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纸质档案管理的完整性;文物隐患整改的及时性等列为考核量化指标,同时对于文物保护经费的实施主体、发放办法等也进行了详细说明。

三、举办“两员”队伍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文物安全保护意识

为了加强闵行区区域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文物工作信息员、文物安全巡查员(简称“两员”)依法保护文物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能力,使组建起来的“两员”队伍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能够按照《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的相关规定,准确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切实做好区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自“两员”队伍组建以来,闵行区每年定期举办“两员”培训,内容包括“两员”职责解读;《闵行区文物巡查信息表》、《闵行区文物巡查信息汇总表》填写方法的辅导;《闵行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经费暂行管理办法》的详释;《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学习辅导;为了进一步提高“两员”对于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急迫性的认识,闵行区在自行组织“两员”培训的同时,还邀请上海市文保专家对“两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从业者文物安全保护意识。

四、采取多种宣传途径,提高区域居民文物保护的整体意识

为提高区域居民保护文物的整体意识,在闵行区域内形成文物保护全民参与的氛围,2013年起,闵行区一方面结合工作实际,把需要广大居民了解、知晓的有关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制作成《博物馆法规文件选编》宣传册,利用本区13个街镇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向广大居民发放,普及并提高居民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为增强区域居民对区域历史、区域历史文化的认知,激发居民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邀请上海市考古专家,先后在闵行区春申文化广场、部分街镇文体中心、学校开展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专题讲座。

五、挖掘文物包涵的历史故事,使人们在阅读故事中形成保护文物的自觉

闵行区的147处不可移动文物,每一处文物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包涵着一段独有的历史故事。147个珍贵的历史信息,147段独有的历史故事,形成了独具闵行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为了使这些文化符号发挥其涵养历史、激发民众,使人们在阅读故事中形成保护文物的自觉,闵行区首批从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入手,对每一处文物保护单位隐含的历史故事进行了挖掘整理,出版“《闵行往事》――上海闵行文物保护单位故事集”图书,讲述每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涵的历史故事。该书将以13个街镇文体中心为平台,免费向区域居民发放。

保护与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提高区域综合实力一脉相承。近年来,闵行区的如何保护好区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成效,但是,保护传承好这些优秀的历史资源,使其真正发挥文化汇聚、精神凝聚的作用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作,需要不断地努力与探索。相信,随着全社会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全民保护意识的提高,不可移动文物这一特殊形式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会得到更好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