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孕产妇的健康管理

篇1

【关键词】社区孕产妇;规范化的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50-02

健康教育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 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孕产妇保健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包括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系统的、规范的妇幼保健知识讲座,以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教育水平。

1 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学历孕妇首选健康教育内容均为新生儿护理⑴,而孕妇对孕期营养和保健、孕期胎儿监测、母乳喂养知识、孕期用药的关注度也非常高,特别是产前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消除孕妇的恐惧心理更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促进产妇顺利分娩⑵.由于流动人口卫生保健知识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淡漠 ,故强化健康教育服务对促进妇幼保健工作的安全性更为重要⑶。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市我社区孕产妇449例,包括常住、暂住以及流动人口,从确诊妊娠起到妊娠结束之后的42天。将其中自愿接受规范化健康教育的180例作为研究组,将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或不愿接受规范化健康教育的269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孕妇年龄21-41 岁 .初产妇108例,经产妇 72例; 对照组中孕妇年龄19-38 岁, 初产妇161例,经产妇 108例。两组从年龄结构,产孕经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照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办法,自领取结婚证后,新婚夫妇纳入社区跟踪管理。如发现女方怀孕后纳入社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定点孕检 自主入院生产。研究组采取孕产妇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社区专职妇保人员的督促管理下,并根据孕妇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教育以电话咨询、 上门服务、集中授课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孕妇定期接受各阶段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孕产妇健康管理的操作流程、日常注意事项、营养和保健、胎教、孕期胎儿监测、新生儿的护理、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分娩方式的选择等。并与妊娠晚期或入院时进行健康教育知识问卷答题,分娩后医院将产妇及新生儿相关资料转交回社区中心,由社区中心的专职妇保人员跟踪至产后42d。

1.3 效果评定

两组均于妊娠结束后统计孕产妇生产结局,围生儿死亡情况以及新生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α=0.05。

2 结果

2.1两组孕产结局及出生儿比较

两组中无孕产妇死亡,对照组中有一例31周引产,其再无死胎、死产。研究组中低体重出生儿、畸形儿、围产儿死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2.2孕产妇及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情况

对两组孕产妇在入院期间,进行保健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对照组问卷知晓率明显低于研究组P

3 小结

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研究组的孕产妇在接受规范化、系统化健康教育后, 知晓了整个孕前、孕期、产期、产后及新生儿护理等相关保健知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身心需要, 使其在遇到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抉择, 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有效降低了围产儿的死亡,避免了畸形儿、低体重儿的出生,从而达到促进母婴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金绍辉,贾本君,刘理力.孕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年12月第7卷第23期.

[2] 肖洪鑫.接受产前健康教育对孕妇分娩结局及效果的影响.健康教育,2011年5月第49卷第14期.

[3] 廖红萍.社区流动孕产妇系统管理状况分析,第11 期.

篇2

__区2014年共有产妇7555人,活产数7662人(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产妇分娩人数17276例,活产数17443例,外省、市流动孕产妇5152例)。叶酸补服7377人,叶酸服用率97.6%。产前筛查 3399 人,产前筛查率45%。住院分娩7555人,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7053人,系统管理率为93.36%。产后访视7218人,率95.5%。高危孕妇筛查1332人,高危筛查率17.6%。高危产妇管理1332人,高危管理率100%,高危产妇住院分娩1332人,高危住院分娩率100%,无孕产妇死亡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

(一)政策支持,确保妇幼保健工作有序进行 每年召开妇幼卫生工作专题会议,先后下发了《__区妇幼卫生工作要点》、《__区推行农村孕产妇区、乡住院分娩基本医疗全免费工作实施方案》、《__区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管理实施方案》、《__区高危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实施方案》、《__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__区妇幼保健院危重孕产妇报告和评审制度》、《__区创建儿童保健服务合格区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促进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平稳有序进行。

(二)坚持五不漏,确保提高妇女保健服务质量

一是辖区内各医疗保健机构产科门诊每月提供孕妇与高危孕妇建卡信息,保证机构孕妇及高危孕妇孕情不漏报;二是村保健员挨家挨户掌握孕情与出生情况,乡镇卫生院每月组织召开一次例会收集相关妇幼卫生信息,保证各村孕产妇名单不漏报;三是实行区、乡、村三级保健网络互通孕产妇信息,高危评分15分以上的孕产妇区级保健人员一同进行监管,确保所有孕产妇不漏报;四是孕产妇保健管理实行“双签字”制,要求村级保健人员对每位孕妇产前访视至少三次,产后访视2次、高危孕产妇增加访视次数,坚持不漏访;五是加强育龄妇女中高危人群的管理,做到计划外怀孕妇女的不漏管。

(三)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确保孕产妇的健康与安全

在孕产妇保健管理过程中,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做分工不分家,团结又协作,对每位孕产妇从妊娠、分娩直到产褥期结束形成一条龙式的保健服务体系,确保孕产妇的健康与安全。

(四)突出重点,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

我区从2008年6月开始坚持运用高危贫困孕产妇救助项目来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每年定期进行2次孕妇集中高危筛查活动,如2014年对全区1028名孕妇进行了规范的产前检查与高危筛查,筛查出高危孕妇236名(其中高危评分20分以上孕妇12人),高危妊娠发生率为23%。《__区妇幼保健院危重孕产妇报告和评审制度》__要求分管业务的副院长每月组织专家组对危重孕产妇病例进行评审一次,将评审情况填入《__区危重孕产妇评审表》后每月或每季度上报区卫生局基妇股。高危贫困孕产妇还可以享受到5000元以内的贫困救助金。2014年救助贫困高危孕产妇8例,救助金额达102896元。

1、经费缺乏。政府对妇幼卫生的经费投入与妇幼卫生工作的公益效益任务还不相适应,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机制。 2、部分服务项目还有待提高。孕产妇与儿童管理率,特别是流动孕产妇与0—6岁儿童健康管理难以到位;免费婚检率、农村免费妇女病普查率、产前筛查率、地中海贫血筛查率等都有待提高。 3、三级妇幼保健网络还不够完善。在城区存在二级网络现象,主要表现在5个社区,这些社区的妇幼保健政策和妇幼保健工作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影响社区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如2012年2例孕产妇死亡(1例为流动孕产妇、1例为计划外生育)均发生在城市社区。另外,原有的村级妇幼保健员由乡村医生替换,现在的乡村医生大多是年龄较大的男性,不便于做妇女保健工作,导致孕产期健康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4、依法管理力度不够。辖区内具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私立民营医院管理大都欠规范,超范围执业与截留重点高危孕产妇现象较严重,产科服务质量不高,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5、城乡孕产妇妇幼保健服务差别大。一是国家规定的一些惠民措施城区孕产妇难以享受。如农村的孕妇由村保健员统一发放免费的叶酸,城区的孕妇在药店购买的叶酸片大都不符合剂量;孕期保健检查频率不是高危的在5次及以上,高危的在8次及以上,农村的由村保健员进行产前随访,定期督促进行产前检查,按时参加孕妇学校,掌握孕产期保健知识;而城区的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往往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低于农村,特别是一些流动与计划外生育孕产妇只做B超检查,不做常规检查,城区孕妇享受不到免费的集中高危筛查,高危孕产妇的漏筛漏管,致使母婴存在安全隐患。村保健员会定期到产妇家里进行产妇与新生儿访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杜绝安全隐患,确保母婴平安;而城区的大部分产妇享受不到,从而发生一些危险。

二是医疗保障有区别。如__区符合计划生育的农村孕产妇产前筛查纳入特殊门诊报销范围,而城区孕产妇不能享受;符合计划生育的农村孕产妇在区妇幼住院分娩平产实行全免费,剖宫产报销1650-1950元/例;而城区居民医保平产是报销900元/例,剖宫产报销1500元/例。三是医疗救助方面有区别。《__区农村贫困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实施方案》救助对象是持有__区农业户口或持有外地农业户口并与__区农村居民结婚,经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高危孕产妇的可享受400元—5000元/1例的救助,而城区孕产妇没有此项救助政策。

(一)加大对妇幼卫生工作经费的投入。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孕产妇与0—6儿童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一部分到妇幼保健院,实行孕产妇与0—6岁儿童健康管理基本检查全免费,并将产前筛查、地中海贫血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实行全免费。提高妇幼工作人员待遇,对稳定妇幼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区、乡、村妇幼保健人员的服务,特别是基层妇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二)加强队伍建设。建议村级妇幼保健员由三位一体的计育专干承担村级妇幼保健工作;建议政府出台建立社区居委会三级网络妇幼保健人员相关政策文件,确保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完全落实到位;要对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障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及系统管理率的逐步提高。

篇3

【摘要】目的:针对湘西自治州近五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地区2006-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资料及评审表和妇幼保健工作年度报表。结果:湘西自治州近五年的孕产妇死亡率处于一个平台期,且近二年有反弹趋势,分别为50.34/10万、54.84/10万、35.82/10万、55.25/10万、59.85/10万。孕产妇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强化行政干预,加强高危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加强产科人员知识培训,规范母婴技术服务市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关键词】孕产妇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干预措施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状况、医疗保健水平和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1],不仅能反映本地区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也是本地区妇幼保健和产科工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为研究湘西自治州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对策及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现将2006-2010年湘西自治州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6-2010年湘西自治州妇幼卫生统计年报,妇幼卫生监测报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调查报告及调查附卷、州级孕产妇评审资料。

1.2 方法 每例从妊娠开始至妊娠结束后42天的死亡孕产妇均为研究对象,妊娠各期的意外死亡除外,如车祸、中毒、吸毒和自杀等。所有资料由各县妇幼保健所派人现场调查,填写全国统一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调查附卷,书写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上报州妇幼保健院,由州卫生局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每半年评审一次,对每例孕产妇资料进行评审,明确诊断,找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因素,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湘西自治州2006-2010年期间总的活产数为155502例,孕产妇死亡80例,孕产妇死亡率为51.45/10万,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2009-2010年有所回升。见表1

2006-2010年80例死亡孕产妇中,第一位原因仍是产科出血,第二位原因为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居,第三位原因是羊水栓塞。

2.3 分娩地点及孕产妇死亡地点:80例死亡的孕产妇在家中分娩的10例,占12.5%,在医院分娩的49例,占61.25%;有各种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而未娩的21例,占26.25%。死亡地点在产妇家中死亡12例,占15%,途中死亡11例,占13.75%,在医院死亡57例,占71.25%,医院中死亡高于家中及途中死亡。见表3

2.4 孕产妇死亡的一般情况:80例死亡孕产妇中,计划内妊娠53例,占死亡孕产妇66.25%,计划外妊娠27例,占死亡孕产妇33.75%,年龄分布20岁以下7例,占死亡孕产妇8.75%,21-30岁49例,占死亡孕产妇61.25%,31-40岁24例,占死亡孕产妇30%。死亡孕产妇的文化层次:文盲2例,占死亡孕产妇2.25%,小学文化37例,占死亡孕产妇46.25%,初中文化37例,占死亡孕产妇46.25%,高中以上文化4例,占死亡孕产妇5%。经济收入≥200元38例,占47.5%,经济收入<200元42例,占52.5%。

2.5 死亡孕产妇孕期保健情况:孕期未接受产前检查12例,占15%,产前检查少于5次60例,占75%,5次以上8例,占10%;高危妊娠65例,占81.25%,无高危因素15例,占18.75%;死亡孕产妇中经产妇有70例,占87.5%,初产妇10例,占12.5%。

2.6 死亡孕产妇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包括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65例,占81.25%,不可避免死亡15例,占18.75%。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因素是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有32例,占40%;第二位因素是个人家庭知识技能有25例,占31.25%;第三位因素是医疗保健部门的管理有15例,占18.75%;第四位因素为个人家庭的态度有8例,占10%。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率 :2006年全国及湖南省的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41.1/10万、34.59/10万,2010年湖南省的孕产妇死亡率为26.7/10万。本文结果显示湘西自治州2006-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国及全省水平,由于湘西自治州属湖南省的边远山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所辖8个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山村中,孕产妇死亡率一直位居湖南省的首位。自"降消"项目以来,加强了基层卫生院产科基础建设,强化了人员培训,实施了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政策,建立了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完善了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等有效措施,孕产妇死亡率得到了明显控制,但2006-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几乎处于一个平台期,且2009-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有所反弹,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2 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3.2.1 孕产妇死亡原因:第一位原因仍是产科出因;第二位原因为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第三位原因羊水栓塞。产科出血在孕产妇死亡中占首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7.5%,与我国农村孕产妇死因一致[2]。产后出血是该地区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直接影响着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控制。分析其主要原因:①基层孕产妇系统管理、高危孕产妇筛查和管理不够完善。②基层医疗部门医务人员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识技能不足,尤其缺乏早期识别产后出血的能力。③目测法估计出血量存在很大误差,往往与实际出血量不符,延误了早期诊断与治疗。④孕产妇的文化程度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不能进行定期产检,死亡孕产妇中产前检查<5次占75%,家庭分娩占12.5%,出现危情才设法转诊,已失去最佳抢救时期。

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第2、3位原因是妊娠合并内科疾疾及羊水栓塞,其原因可能是:①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筛查高危孕妇能力有限,对患有内科疾病的孕妇产检时未能及时检出,更没有进行干预治疗,尤其在产时不能识别危险症状,延误了转诊时机。②县级产科医生缺乏对内科合并症及相关疾病的认识,部分产科医生缺乏综合诊疗技能,对内科疾病的影响估计不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只考虑产科问题而忽视机体的整体性。③边远山区由于经济贫困,交通不便,孕产妇突发危急情况,尚缺乏"绿色通道",转诊困难,延误抢救时机。

3.2.2 孕产妇死亡的特点:近5年的资料显示:21-30岁死亡占61.25%;31-40岁死亡占30%,经产妇死亡占87.5%,高危妊娠死亡占81.25%;低龄、高龄死亡比重加大;经产妇死亡机率大于初产妇,孕次越多,妊娠危险性越大,高危孕产妇死亡比例在加大。家中分娩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在乡级以上的医院分娩和死亡比例上升,且县级及州级上升幅度更大。总体上医院住院分娩率提高,在转诊已加强的情况下,死亡地点的变化可能与农村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缺乏转诊工具或转诊太晚、县级医疗机构抢救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

3.2.3 评审结论及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相关因素:80例孕产妇中80%以上为可避免死亡,评审报告结果显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因素是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40%),个人家庭知识技能占第二位(31.25%),以后依次为医疗保健机构管理、个人家庭态度。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包括:产科技术人员对病情估计不足和职业道德的缺陷,截留部分高危孕产妇而力所不及,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诊治能力及抢救能力。个人家庭知识技能包括:本人及家属不知道妊娠合并疾病或并发症的严重性,即使发生危险性也不能正确选择就诊地点。个人态度包括:传统观念认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职,中国几千年都是如此,有的不惜以生命作代价,计划外超生,以求生个男孩子传宗接代。医疗保健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包括:孕产妇急救措施不完善,血源供应不足或不及时。妊娠期产前检查次数不足,产前检查质量不高,大多数医疗机构以"B超"代替产前检查,这样许多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没有及时发现而延误了治疗。死亡孕产妇中2/3属于高危孕产妇,但有90%没有得到监护管理,卫生行政管理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截留,个体诊所的非法接生没有得到有效遏阻,同时家庭贫困也制约了孕产妇就诊而失去抢救时机。这些都提示在重视孕产妇死亡原因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因素。

3.3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3.3.1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保证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进一步加强县乡产科建设。妇幼卫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的平安、健康,涉及全社会的稳定、和谐,所以需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妇幼卫生事业投入,呼吁全社会给予关注和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和产科质量的监管,按分类管理标准,对县乡级产科质量进行严格考核,规范各项产科制度,降低产科风险,依法整顿产科人员队伍,坚决取缔个体接生和非法接生,加强孕产妇安全管理,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

3.3.2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产科医疗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确保产科质量。通过加强各级产科人员定期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使产科人员熟练掌握难产征象,提高早期识别产科危象能力;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抢救步骤,提高早期识别产后出血的水平;拓展对内科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提高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和科学及时处理高危孕产妇的能力。

3.3.3 建立医疗急救网,保证孕产妇急症转运和急救"绿色通道",建立高危孕产妇协作小组,设立24小时畅通的孕产妇急救电话,配备孕产妇急症用车,产科执业单位保证失血孕产妇能及时输血,确保孕产妇急症转运和急救 "绿色通道的畅通"。

3.3.4 加强健康教育宣教,改变就医行为和生殖行为。大力宣传孕产期保健及住院分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深入农村、社区,面向家庭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加孕产妇及其家人对孕产期存在母婴健康潜在风险的意识,更新观念,改变就医行为,增加分娩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计划生育的教育和管理,改变生育观念,增加避孕安全。

3.3.5 进一步健全三级保健网络,落实各级保健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及计划外孕产妇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村级接生员转变为保健员,主要职能为发现、登记孕产妇,宣传、督促孕产妇定期产前检查,初步筛查高危孕妇,动员护送孕产妇住院分娩,做好产后访视。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建设,乡级产科医务人员主要职能为接诊正常分娩,同时进一步做好高危孕妇的筛查、管理、跟踪随访工作及危重孕产妇的转诊工作,妇幼人员要把好产前检查关,努力做到所有孕妇在孕早期接受检查,产检次数至少5次,早期筛查高危孕妇并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进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提褥期母婴保健服务。县级建立产科危重症的救治中心,接受危重孕产妇的转诊和急救工作。各级保健人员明确职责,各负其责,确保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

3.3.6 继续做好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找出问题,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孕产妇死亡监测,实行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和评审制度,成立各级死亡评审组织,县级每年对辖区每例死亡孕产妇死因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上报州卫生局及州妇幼保健院,州卫生局组织州级专家再次客观、科学、全面分析每例死亡孕产妇死亡及抢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疑难个案做出分析、诊断,找出在孕产期保健及产科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降低孕产妇死亡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临虹,方利文,我国孕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4):193

篇4

关键词 孕产妇保健孕期产前检查分娩情况

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近年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保障妇女儿童 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201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4.40/10万,婴儿死亡率2.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95‰,均提前达到我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所提出的2010年规划目标[2]。但是本地区的卫生专业人员有限,医疗机构有限,孕产妇主要以被动的方式获得卫生知识,孕产期保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为此,根据当今临床生产的孕产妇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和分娩情况进行了流行病性调查,探讨了本地区孕产妇保健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2011年1~8月来医院分娩的孕产期,样本个数150例。入选标准:本区户籍孕产妇和非户籍居住于本区的孕产妇。

调查方法:先由研究人员向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和保密原则,然后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人员填写。

调查内容:本文使用了《母婴保健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①家庭一般情况包括孕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孕产妇保健知晓率、孕产妇保健参加率。②孕产保健与孕产史的调查内容包括孕产妇怀孕次数、是否做过产前检查、新生儿个数、新生儿的出生日期和性别、出生体重,对产前检查服务提供满意度。③产时保健情况的调查内容包括分娩方式、分娩费用、对医院分娩服务提供满意度。共完成问卷调查150份,纳入统计的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100%。孕产妇年龄16~46岁,平均27.59±6.21岁。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AS19.0软件进行分析,P

结果

产前检查情况:经过调查,孕产妇产前检查的覆盖率96.7%(145/150),产前检查次数的中位数6次,接受过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的覆盖率46.7%(70/150),孕早期检查率53.3%(80/150),首次产检孕周中位数为第10周。

住院分娩的分娩方式:在150名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中,顺产60.7%(91/150),剖宫产59.3%(59/150)。

服务满意度:96.7%(145/150)的人对分娩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认可,94.0%(141/150)的孕产妇对他们提供的服务满意。

讨论

为加强本地区孕产妇保健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本地区对本市本区户籍孕产妇和非户籍居住于本区的孕产妇进行早孕建卡、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访视、产后42天检查等系统保健管理[4]。有些孕妇的妊娠期有某种病理因素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与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属于高危妊娠,为此我院专门出台了《高危妊娠管理办法》。据悉,经过几年努力,本地区高危妊娠管理工作已步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各医疗保健机构严格按照《高危妊娠管理办法》规定,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三专(专科、专人、专档)”管理转诊,严禁为了经济效益截留高危孕产妇。对高危孕产妇的保健管理,有效降低了孕产妇的死亡率。产科质量建设是保证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关键环节,我院在对高危孕妇进行专门管理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产科质量建设并不断提升产儿科救治水平。十分重视产、儿科人员 的培训,定期都会请专家过来培训,推广“五项妇幼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助产人员知识技能和产科急救能力[5]。

总之,孕产期保健是整个妇幼保健工作的关键,为此需要完善妇幼卫生网络建设,重点照顾本地区孕产妇健康状况,保证母婴安全,提高人口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雅.优生优育的健康教育设想[J].江苏预防医学,20O9,15(1):58.

2刘素芬,田素芝.孕妇保健与护理[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8,9(5):385.

3周红女,王金莲,李卫民,等.长沙市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及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9,21(14):895.

篇5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原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35-01

1孕产妇死亡原因

国内外大量资料研究显示,产科出血、妊高症、内科合并症、产褥感染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根据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全国监测地区城市、农村孕产妇死亡原因,全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45.2%、妊高症11.3%、羊水栓塞10.0%、心脏病9.6%、肝病2.2%、产褥感染1.3%。2000年-2011年全县活产数52508,发生孕产妇死亡22例,平均死亡率为41.9/10万.直接产科原因造成的孕产妇死亡19例,构成比为86.4%,其中产科出血1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2例,羊水栓塞2例,异位妊娠1例;间接原因造成孕产妇死亡3例,构成比为13.6%,其中妊娠合并心脏病2例,麻醉意外1例。从资料分析显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导致我县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产科出血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

2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

孕产妇死亡率是卫生领域一个敏感的社会经济指标。孕期和分娩期死亡是发展中国家妇女死亡的首要原因,而这些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预防的,可避免的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卫生保健系统效果的敏感指标[2]。

2.1建立和完善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是开展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县采取对乡保健医生实行聘任制,将乡镇保健医生工资的20%与年终目标任务考核挂钩。对全县348个村的村保健员实行统一考核,并将从事村级保健工作的村卫生室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税费减免。同时,县政府将村医、村保健员报酬按每村每年1000元即全县3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统筹发放。制定了乡村妇幼保健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保健人员工作职责,村级保健人员待遇与其工作量进行挂钩。基层保健网络的建立与完善为开展孕产妇保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2.2加强产科建设,规范产科技术,提高产科技术水平

2.2.1实行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及服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净化助产技术服务市场,提高产科技术水平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力技术保障。组织助产技术服务人员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方可上岗。通过实行助产技术资格准入制度,有力规范了产科服务,保证了全县助产技术服务市场的良性发展,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加强产科硬件设备建设。依据《湖北省助产技术服务标准(县、乡级)》要求,结合我县实施“降消”项目工作,重点加强了县孕产妇急救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建设。乡镇卫生院按照标准调整了房屋,严格四室分开,配齐产科急救设备及药品,每年对助产技术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县孕产妇急救中心在配备普通产科设备的基础上,重点添置各种急救和高危妊娠筛查诊断设备,并向全县公布孕产妇急救电话,一断发生孕产妇救助,人员、车辆、设备及急救药品必须处于功能状态。

2.3规范孕产妇管理流程,畅通绿色转诊通道

2.3.1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能够及时筛查高危孕妇。村级要准确掌握辖区内孕妇情况并及时向卫生院上报,乡镇卫生院为辖区内所有孕妇免费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为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及早筛查高危因素,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临近预产期要进行护送转诊,确保每例孕妇及高危孕妇安全分娩,县妇幼保健院加强对乡村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督导与技术指导,不断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

2.3.3完善孕产妇急救、转诊制度。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确定为全县的孕产妇急救中心,成立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如妇产科、儿科、麻醉科、医技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孕产妇急救小组,负责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乡镇卫生院成立由分管院长任组长,妇产科、儿科、公共卫生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乡级孕产妇急救小组,负责本乡镇高危孕产妇的急救与转诊工作;村卫生室成立以村医、村保健员、村干部等成员组成的村级救护队,负责本村孕产妇的转诊护送工作。

2.4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流动孕产妇和计划外孕产妇管理:基层保健人员加强与村委会的联系,及时掌握孕产妇流出动向,向家属或孕产妇本人取得联系,宣传妇幼卫生相关政策;与政府、民政、计生、妇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作,加强对计划外孕产妇的管理,让她们获得同等的孕产期保健服务,享受同等的妇幼卫生项目政策,督促她们到具有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确保分娩安全。

2.5开展围产保健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研究发现,孕产妇及其丈夫文化程度越高,保健知识掌握的就多,与寻求和利用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等围产期保健行为呈正相关,知识是健康行为的基础[3]。孕产妇围产保健服务所需的健康行为为仅是孕产妇本人掌握知识,还应得到家属及社会的支持及卫生部门的配合。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级扶贫县,通过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减轻农村孕产妇的经济负担,保证了孕产妇住院分娩安全,减少因经济因素而造成的孕产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曾蔚越.农村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12(5):258

篇6

[关键词] 孕产妇;儿童;死亡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3-0129-04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MMR)和儿童死亡率是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及妇幼保健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健康素质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1]。可避免的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卫生保健系统效果的敏感指标。

MMR是指某年内每 l0万活产孩子中,有多少孕产妇因为怀孕及分娩而死亡。孕产妇死亡很重要的原因是未接受必要的围产期保健服务[2]。儿童死亡率包括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NMR)、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nder-five morality rate,U5MR)。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医学、儿科医疗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IMR和U5MR是反映一个国家儿童健康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建卡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是影响婴儿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因素[3],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的提高对降低地区婴儿死亡率起重要作用[4]。分析孕产妇、儿童死亡的现状,探讨相关因素对孕产妇死亡、儿童死亡的影响,对制定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非常必要。本文旨在了解舟山地区2008年10月~2014年10月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影响死亡率的孕产妇保健相关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8年10月~2014年10月舟山市4个县区妇幼保健机构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妇幼卫生年报表,由市级妇幼保健中心专人汇总、审核并进行质量控制调查,再上报至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研究者对舟山市妇幼卫生年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统计年限是上年的10月至下年的10月。

1.2 观察指标

观察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低出生体重比例、孕早期检查率、新法接生率、高危产妇百分比、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线性相关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非线性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P

2 结果

2.1 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变化

舟山地区活产数共39 820例,除2011年1例外,均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率波动呈不规则变化,而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下降速度较快,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下降速度减缓,并有相对上升。

2.2 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情况

自2008年10月起,舟山地区新法接生率、住院分娩率一直保持100%;孕早期检查率、系统管理率从2008年10月~2012年10月呈逐年较快上升,而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均呈相对下降趋势;高危产妇百分比呈现稳定下降趋势,见表2。2008年10月~2014年10月7岁以下保健覆盖率、3岁以下系统管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3 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因素与死亡率相关分析

我市自2008年以来仅有一例孕产妇死亡,由于死亡例数少,所以未做孕产妇保健因素与孕产妇死亡率相关分析。

通过对孕产妇保健因素(包括低出生体重比例、孕早期检查率、高危产妇百分比、系统管理率)和儿童保健因素(包括7岁以下保健覆盖率、3岁以下系统管理率)各指标与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死亡率与各指标间无相关关系,而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孕早期检查率、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保健覆盖率均呈负相关(P

3 讨论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水平与质量的三大指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均与母婴保健密切相关,其中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孕产期系统保健及产科质量管理是降低两个死亡率的关键[5]。研究指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产前检查率、消毒接生率均为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6]。婴儿死亡率与各种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如孕产妇保健水平、医疗保健质量及其可及性、社会经济条件和公共卫生实践等相关[7]。

本研究结果显示舟山地区2008年10月~2014年10月间有1例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率波动呈不规则变化维持在较低水平;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维持较低水平,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的要求,显示舟山市在降低婴儿死亡率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妇幼保健工作,采取一系列相关举措,严把安全医疗管理,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围产期保健、儿童保健管理。从文中也可以看出,儿童死亡率近年来进入下降缓慢的“平台期”,因此应分析主要死亡原因,采取有效可靠的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围产保健服务和儿童保健服务,从而降低死亡率。

舟山地区新法接生率、住院分娩率一直保持100%。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实施,切实带动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提高,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我国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推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是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手段[9]。大量研究发现,住院分娩率与MMR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尤其是对住在交通不便的乡村且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10]。孕早期检查率、系统管理率从2008年10月~2012年10月呈逐年较快上升,而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进入下降缓慢平台期,已达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孕产期保健服务方面提出的目标为85%以上。产前检查覆盖率越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越高[11]。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已成为中国婴儿的首要死因[12,13],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儿童健康水平,关键是降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due to premature birth or low birth weight,IMRPL)。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严重威胁婴儿的生命健康,且随胎龄减小,婴儿的死亡率不断升高[14],出生体重越小,婴儿死亡的风险越大[15]。较高的低出生体重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由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而不是早产[16]。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但目前普遍认为其是生物、社会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17,18]。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与高龄妊娠和辅助生殖技术导致多胎生育有关[19,20],受到“单独二胎”政策、高龄产妇增加、生殖技术需求增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在婴儿死因中所占的比例将呈现上升趋势。降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除依赖于临床救治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好的途径是通过加强孕期和围产期保健、完善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21]。

本研究显示2008年10月~2014年10月舟山地区孕产妇/儿童保健情况与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孕早期检查率、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保健覆盖率与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现负相关性,其中7岁以下保健覆盖率对儿童死亡率负相关程度最高。分析表明,对于舟山地区,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维持在100%左右,孕早期检测率、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保健覆盖率对儿童死亡率有重要影响,说明妇幼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对降低儿童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朱新义等[3]指出孕产妇建卡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是影响婴儿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提高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及加强产前检查是降低两个死亡率的重要措施[22]。继续加强孕前保健、孕产妇住院分娩,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高危妊娠专案管理,提升孕产妇、儿童的健康系统质量,重视儿童保健。为进一步降低儿童死亡率,应继续加强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进一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管理,尤其是孕早期检测、系统管理、7岁以下保健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方银,蒋迎佳,曹静,等. 四川省2001-2009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 32(3):271-273.

[2] 刘岳. 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及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对策[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47-51.

[3] 朱新义,黄祚军,刘利容,等. 河南省2000-2010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孕产妇保健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9):930-932.

[4] 乔晓东,吴擢春,高艳,等. 卫生Ⅷ项目地区婴儿死亡率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09,26(1):49-54.

[5] 朱丽萍,贾万梁,程晓明. 上海市产科质量管理的措施与效果[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3):167-169.

[6] 吴晓英. 南宁市孕产妇死亡率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0):20-21.

[7] Macdorman MF,Mathews TJ. Recent trends in infant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NCHS Data Brief,2008,(9):1-8.

[8] 杨志勇,汪早立.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设计与实施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13,32(3):64-67.

[9] 刘舒瑜,卫春英,张存莲,等. 甘南藏族自治州孕产妇死亡率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951-952.

[10] 孙平辉. 社会经济水平及妇幼卫生系统管理对孕产妇死亡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3):179-191.

[11] 郝波,王临虹,郭素芳. 农村贫困地区围产保健服务情况及其对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2001,17(9):790-791.

[12] 崔浩,何春花,缪蕾,等. 1996-2013年中国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2):161-165.

[13] 刘彭与,杨兰英,陶桂宏. 婴儿死亡危险因素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1993,8(1):50-52.

[14] Weber C,Weninger M,Klebermass K,et 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22 to 26 weeks of gestation):Austria 1999-2001[J]. Wien Klin Wochenschr,2005,117(21/22):740-746.

[15] Class QA,Riekert ME,Lichtenstein P,et al. Birth weight,physical morbidity,and mortality:A population-based sibling-comparison study[J]. Am J Epidemiol,2014,179(5):550-558.

[16] Kramer MS. The epidemiology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An overview[J]. J Nutr,2003,133(5):1592S-1596S.

[17] Matthews TJ,Macdorman MF. Infant mortality statistics from the 2010 period linked birth/infant death data set[J].Natl Vital Star Rep,2013,62(8):1-26.

[18] 花茂方. 早产社会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125-3126.

[19] Engle WA,Kominiarek MA. Late pretem infants,early term infants,and timing of elective deliveries[J]. Clin Perinatol,2008,35(2):325- 341.

[20] MacDorman MF,Declercq E,Zhang J. Obstetr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singleton preterm birth 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1-2006[J]. Am J Public Heahh,2010,100(11):2241-2247.

[21] 闫淑娟,朱雪娜. 2003-2012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6):484-490.

篇7

【关键词】 基层;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难点;对策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员明显增加,其中育龄期女性占了很大比例,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给孕产妇保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中外来孕产妇产前检查覆盖率、系统管理率明显低于本地孕产妇,从而导致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胎儿畸形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本地孕产妇。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孕产妇的围产保健工作,是确保母婴安全,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1 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面临困难

1.1 缺乏综合长效管理机制

1.1.1 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不健全,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不足

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是指市、镇、村都要有妇幼人员担负着妇幼卫生工作。尽管基层医疗机构专门设有孕产妇保健管理门诊,但尚无专职从事孕产妇保健管理人员,大都兼职且呈超负荷工作状态,管理力量严重不足。

1.1.2 流动孕产妇居无定所,在宣传和实施上存在困难

流动孕产妇往往流动性大,居无定所,需加强社区妇幼保健系统的建设,对基层妇幼保健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社区能做到为孕妇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追踪服务。

1.2 母婴保健知识普及率不够

1.2.1 流动人口孕产妇接受保健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力不够

流动孕产妇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差,文化程度低,主观保健意识十分薄弱。

1.2.2 宣传手段单一化

基层保健服务宣传工作相对比较单一,“走村串户”的工作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生育队伍。需利用多种渠道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强化流动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动员孕产妇主动接受孕期建卡和定期检查。

1.3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1.3.1 协调服务意识不够

新闻媒介、各企业用人单位、公安、社区、卫生等职能部门要协调一致,共同做好流动孕产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提高流动孕产妇保健意识,防患于未然。

1.3.2 责任意识不强

在关注流动人口给当地妇幼卫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的同时,也要考虑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妇幼保健工作者要强化责任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抓好流动孕产妇管理工作,使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一样都能得到医疗保健服务。

1.3.4 服务管理理念落后

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涉及几十个部门,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使得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和创新服务管理理念,显得迫在眉睫。各个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齐抓共管,增强流动孕产妇综合管理的意识,不断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方法、新举措。

2 推进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对策

2.1 提供保障,完善综合管理工作机制

2.1.1 完善相应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流动人口通常居无定所,不易建立起稳定的自成体系的孕产妇管理网络,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流动孕产妇纳入到本地人口管理网络内,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首诊建册、追踪随访”制度,对流动孕产妇实行动态管理,奖惩分明,强化绩效管理。

2.1.2 加大对妇幼保健服务经费的投入

以政府牵头,各阶层共同努力,加大投入,运转机制,促进流动孕产妇保健服务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家卫生部《妇幼卫生工作条例》第二十六条妇幼保健院、所的基本建设,业务经费,装备等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2.1.3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强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设立流动孕产妇救助基金,对高危和困难流动孕产妇提供必要社会救助。作为公益组织的红十字会加入“新农合”制度建设,建立社会资源流入医疗救助基金的渠道。

2.2 增强宣传氛围,提高流动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利用报刊、图书、宣传栏、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开展流动孕产妇健康保健、政府相关政策宣传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主动接受保健服务意识,提高母婴保健知识的知晓率。

2.3 硬件软件两手抓,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手段

2.3.1 加强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

依法加强对从事母婴保健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培训,规范保健服务,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母婴保健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

2.3.2 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项目

针对流动人口孕产期发病特点,制定经济有效的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方案以及最基本的孕产期保健服务项目,以满足低收入孕产妇保健需求。政府应加强对平价分娩点的建设投入,提高各项功能,以吸引外来流动孕妇住院分娩,降低非法接生或家庭接生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风险[2]。

2.3.3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增加为流动孕产妇服务网点,方便孕产妇进行产前检查。应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选择医疗条件较好,服务较规范的基层医院作为流动人口孕产妇服务网点,方便孕妇产前检查及咨询。

2.4 创新服务管理理念开创孕产妇保健管理新局面

2.4.1 树立和谐服务理念

加快完善流动人口服务体系,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全面性,及时提供并更新与流动孕产妇密切相关的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等政策或社会信息,为她们创造一个信息对称、竞争相对平等的工作生活环境。

2.4.2 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借助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和“青年文明号”平台,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调动在职青年的积极性,在流动人口集中点介绍社区情况、可享受的优质保健服务及其他可提供的生产和生活各项服务,开发教育培训、医疗服务、法律咨询等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2.4.3 积极探索流动孕产妇管理服务方式和方法

不断探索和尝试服务于流动孕产妇的长效管理模式和新模式,积极改进流动孕产妇的管理服务方式和方法。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实施常住人口的居住地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动孕产妇属地化管理,增强流动孕产妇的城镇认同感与归属感[3]。本着有利于服务、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宣传教育的原则,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区域,组织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实行生育行为承包责任制,把辖区流动人口组织起来,共同参与计划生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篇8

关键词:藏区;农村孕产妇;产前检查;保健管理

藏区农村的主要方式是游荡放牧,人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水源和草原的分布情况,不断地搬迁自己的放牧地点。这中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使孕产妇的定期产检和产检医院分娩的情况带来的很大的影响。同时,孕产妇可能随着牧群迁移到远离城市医院的地方,使孕妇前往医院进行体检或者是分娩成为了一项十分困难的事情。藏区农民教育水平通常都比较低,他们对于孕期保健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足够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农村孕产妇的保健管理工作也不断地提上了日程。我院将针对收治的602例孕产妇采用资料回顾分析的方法,总结藏区孕产妇在保健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采取怎样方法和措施加强管理,现在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2014年收治的602例藏区农村孕产妇,年龄19~30岁,平均年龄25.3岁。所有孕产妇中患有妊娠高血压的有104例,妊娠期间糖耐量异常的有56例,妊娠期间在28~37w的早产产妇有168例。所有孕产妇均为在我院接受产检或者是分娩的产妇。

1.2方法 对于藏区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进行改进:首先,加强政府的财政投资,不断完善孕产妇的管理体系,监督保健管理的实施。对于来院接受产检或者是分娩的孕产妇做好登记工作,同时建好健康档案,将每次的产检情况给孕产妇自身留一份,以便迁移到其他地方时更换检查医院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参考的依据;其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孕产期保健的重要性,提高孕产妇及其家人的保健意识。例如,在新婚夫妇进行法律登记的时候,可以采用纸质材料的方式加强宣传;最后,对于特殊的孕妇以及高危的孕产妇,做好特殊处理。对于情况特殊的孕妇做好病情档案的建立,详细的记录产妇各个检查时的具体结果情况;同时,加强藏区医院之间的合作,对于收治高危孕产妇的医院,可以通过咨询产检医院全面了解产妇的情况。最终,对我院收治的602例孕产妇,采用资料回顾的方法,分析孕产妇的管理率、孕产妇来院检查以及临床分娩的情况。并且获得的数据资料与医院由于的记录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软件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如果得到数据之间有P

2 结果

2.1藏区农村孕产妇保健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于藏区农村孕产妇的保健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到,其问题主要集中的一下几个方面:①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医疗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藏区的医院主要集中的发展相对比较繁华的城市地区,这些地方距离放牧的地方都比较远,同时交通运输路线的不通畅也限制的孕检的开展;②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差,并且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导。藏区农村的孕产妇大多都是世代以放牧为生,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对于保健的知识缺乏了解,保健意识水平较低;③对于高危以及特殊的孕产妇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保健管理方案。藏区孕产妇可能会随着放牧地点的变迁,选择不同的医院接受产检和分娩,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前次检查信息的缺失,不能够很好的进行相邻检查结果之间的对比分析,信息的不联系性会增加高危产妇的危险,降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的效果。

2.2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在藏区农村实现新的保管管理制度之后,孕产妇管理的效率提高到92.36%,明显高于实施之前的管理率69.93%,同时实施之后产妇到医院分娩的为100%,明显高于实施之前的75.42%,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研究结果 本次的研究可以得到藏区农村孕产妇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藏区经济发展因素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藏区孕产妇保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严重的威胁着孕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对于藏区孕产妇保健管理情况分析可以得到孕产妇保健管理方面存在主要的问题有,政府投入不足,医疗设施不够完善;孕产妇自身文化水平低,保健意识不强;独特的游荡放牧生活方式使其检查和分娩整个过程缺乏连续性。针对藏区农村孕产妇保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处理,显著地提高了孕产妇的保健管理率和入院分娩率,提高了孕产妇的保健意识。

3.2方法和措施 针对藏区农村孕产妇保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保健方法和措施主要有:①加强政府投入和监督,完善医疗体系和保健管理体系的建设;②加强保健知识的宣传工作的开展,普及孕期健康保健知识,不断的提高孕产妇及其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孕产妇主动的寻求保健服务;③对于高危的或者是特殊类型的孕产妇,建立好档案库,确保接受高危孕产妇的医院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孕产妇之前的病情情况的资料。

总之,应该综合考虑藏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不断的提高藏区农村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保健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高危筛查管理;产科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b)-016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ternal death causes and dynamic change trend of maternal in Jianshui County,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maternal death,to reduce the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MMR),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woman′s life. Methods 17 cases of maternal mortality data from October 1,1999 to September 30,2014 in Jianshui Count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MMR for maternal from October 1,1999 to September 30,2014 in Jianshui County was 19.69/100 000,the top three causes of death for maternal was obstetric hemorrhage,amniotic fluid embolism, and pregnancy with internal diseases,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maternal health management,especially at high risk of maternal screening and referral forwarding is to reduce maternal mortality.

[Key words] Aternal death;High-risk screening management;Obstetric quality

孕产妇死亡率(MMR)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卫生状况、医疗保健、母婴安全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降低MMR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重要指标之一。降低MMR是现阶段妇幼保健工作的核心,为进一步了解建水县孕产妇死亡状况、分析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以降低MMR,现对建水县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收集建水县1999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依据妇幼卫生年报3+1报表模式即上一年第四季度+本年第一、二、三季度为本年度,数据均以本年统称)死亡孕产妇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产妇死亡即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 d内的妇女死亡,但不包括意外或偶然因素所致的死亡[1]。

1.2 方法

每月21~22日由建水县各个乡镇及驻县各医疗助产机构报送孕产妇保健、住院分娩和妇幼卫生报表到县妇幼保健院基层保健科,如有孕产妇死亡,由县妇幼保健院基层科经过专业培训的妇幼保健医师收集孕产妇保健手册、住院病历、死亡报告卡、个案调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入户调查、核实;每季度由县妇幼保健院基层科人员进行孕产妇死亡漏报调查和妇幼卫生季报核对;每半年由县卫生局组织全县妇产科专家进行孕产妇死亡评审,查找死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制定干预措施;每年与计划生育局、公安局核对孕产妇死亡名册,避免孕产妇死亡漏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MMR的统计

2000~2014年全县活产总数86 355例,孕产妇死亡17例,MMR为19.69/10万(表1)。

2.2 MMR的动态变化

2000~2014年间活产数无明显变化,趋于稳定状态,MMR有波动(图1)。

2.3 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构成比的统计

2000~2014年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比中,死亡原因第1位为产科出血8例,占47.05%;第2位为羊水栓塞为4例,占23.52%;第3位为内科合并症2例,占11.76%;第4位为子宫内翻、异位妊娠和麻醉意外各1例,各占5.89%(表2)。

2.4 孕产妇死亡地点的统计

家中及途中死亡3例,占17.65%,县级及驻县级以上医院死亡14例,占82.35%。

2.5 死亡孕产妇的一般情况统计

2.5.1 一般情况 年龄:最小17岁,最大40岁,平均25.11岁;文化程度:初中文化7例,占41.18%,小学文化9例,占52.94%,文盲1例,占5.88%;职业:农民15例,占88.24%,工人2例,占11.76%。

2.5.2 孕产期保健情况 孕产次:最多的6孕4产,最少的1孕0产;孕产妇保健手册:已建册15例,占88.24%,未建册2例,占11.76%;产检次数:最多的9次,最少的1次;高危因素筛查:按《云南省高危孕产妇评分标准》评分有高危因素的11例,占64.71%,无高危因素的6例,占35.29%。

2.5.3 住院分娩情况 住院分娩14例(其中1人住院待产未分娩),占82.35%,家中及途中分娩3例,占17.65%。

2.6 评审结果

可避免死亡6例,占35.29%;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6例,占35.29%;不可避免死亡5例,占29.42%。个别孕产妇死亡是多因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所致。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动态分析

孕产妇死亡受个人、家庭、社会团体、医疗资源等多因素的影响。2000~2014年建水县孕产妇死亡17例,其中农民15例,占88.24%,工人2例,占11.76%;文化程度:初小文化16例,占94.12%,文盲1例,占5.88%;孕产次:多孕多产12例,占70.59%,1孕1产5例,占29.41%;高危因素:有高危因素11例,占64.71%,无高危因素6例,占35.29%;住院分娩:住院14例,占82.35%,未住院3例,占17.65%。因此可见,建水县孕产妇死亡以低文化程度的农业人口及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居多,普遍存在经济比较落后、受教程度低、自我保健意识差及多孕多产的特点,居住环境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不利因素。死亡原因分析以产科出血居多,共8例(47.05%),产科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产科出血的病因与多孕多产密切相关,存在孕产妇死亡的安全隐患;羊水栓塞4例(23.53%),羊水栓塞是产科少见且凶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临床上对于顽固性宫缩乏力,缩宫素应用无效,患者出血量与休克程度不一致应考虑羊水栓塞[2]。

3.2 MMR控制的成效

2014年全国妇幼卫生工作会指出,2013年全国MMR下降到23.2/10万,较2000年降低了56.2%[3]。建水县2013年MMR为16.91/10万,较2000年的53.14/10万降低了36.23个10万分点,下降幅度为68.1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年来建水县平均MMR为19.69/10万,低于红河州历年目标要求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且MMR有逐年下降趋势,2009~2011年实现孕产妇死亡连续3年突破零死亡,提示,建水县孕产妇死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孕产妇死亡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

3.3 具体措施

2000~2014年建水县MMR控制虽有成效,但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干预,以持续降低MMR。

3.3.1 加强产科质量和产科技术培训 随着“降消”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4-6],强化医疗助产机构产科人员的产科适宜技术和急救知识培训,推广产科适宜技术,加强产科质量和产科能力建设,提高高危孕产妇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危重急症孕产妇的抢救能力,改善医疗助产机构的硬件设施,成立县级和州级危急孕产妇抢救中心,开辟危急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7-10],并与省级医院定点转诊危急重症孕产妇,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

3.3.2 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网络建设 明确各级妇幼人员的职责,实施目标责任管理,规范各级妇幼卫生工作。明确村医职责重点是管理孕产妇和督促辖区孕产妇住院分娩,取缔接生资格[11-13];严格掌握危急孕产妇转诊转送制度[14];县妇幼院每季下乡、村进行妇幼卫生工作督导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乡镇卫生院督促村级妇幼医生更好地管理好每位孕产妇。2000~2014年17例孕产妇死亡中在家中及途中死亡3例,占17.65%,在县级及驻县级以上医院死亡14例,占82.35%,可以看出孕产妇死亡地点也随着改变,由家中逐渐转移到医疗助产机构,医疗助产机构内死亡发生率明显增加,而死于家中相对较少,主要是加强了对村医管理,规范了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住院分娩率的提高,使危急孕产妇得到及时救治,有效控制孕产妇死亡。

3.3.3 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 制定孕产妇管理和高危孕产妇管理规范,按《云南省高危孕产妇评分标准》进行高危孕产妇筛查,除平时产前检查筛查外,建水县妇幼保健院技术指导组成员每季下乡镇进行高危孕产妇筛查,登记个案,按高危评分分级管理,对云南省范围内各级医疗助产机构发现的高危孕产妇实行每月网络纵向反馈、横向联系,层层落实管理,追踪随访和及时转诊,2015年推行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乡镇实行高危孕产妇周报和反馈制度,危急重症孕产妇实行每日报告和反馈制度,层层落实追访,有效控制孕产妇死亡。

3.3.4 普及健康教育提高保健意识 建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多,早婚、早育现象尤为突出,多孕多产妇女越来越多,因此,多渠道、多形式、多部门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事关重大,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强化群体保健意识仍是现在甚至今后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14-18]。县妇幼保健院在组织每季下乡村免费高危筛查时可进行妇幼卫生保健知识讲座;每月一次举办孕妇学校培训孕产妇及家属孕产期保健知识;每日在孕产妇保健门诊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和宣传册每人达10份以上;利用节假日和科技知识下乡村等活动进行大型宣传和咨询讲座。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孕产妇管理质量,达到安全分娩[3]。

3.3.5 国家项目投入促动住院分娩 近年来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中央资金和省、州、县资金大量投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得到项目和新农合补助[19-20],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几乎实现全免费,危重急症孕产妇住院分娩也得到专项资金和民政部门的救助,住院分娩率有了较大提高,遏制旧法接生,MMR逐年下降。

3.3.6 孕产妇死亡评审 死亡原因前3位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与文献报道一致[4]。通过评审分析MMR的影响因素:个人、家庭因素中体现文化程度低、自我保健意识差、封建意识强、家庭成员不支持、旧法接生等;医务人员因素中体现诊疗处理不当、抢救意识淡薄、产科处理不到位、血源不足、病情估计不足、用药局限等;延误因素中交通工具和交通条件延误、转诊时机延误、诊治延误等[21-22]。评审结果显示,不可避免死亡5例,占29.42%,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12例,占70.58%,建水县卫生部门针对问题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每年组织召开全县产科建设和孕产妇死亡分析会,不断加强医疗助产机构产科质量,成立危急孕产妇抢救小组,无论危急孕产妇发生何地危急孕产妇抢救小组专家都不惜代价、全力以赴、积极抢救,县卫生局组织安排、统一调度、共享医疗资源,认真履行职责,挽救了不少危急重症孕产妇的生命。

综上所述,产科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产科急救水平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对危急孕产妇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产科出血往往低估出血量,延误了抢救最佳时机。通过评审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12例,说明孕产妇死亡与产科质量、产科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产科人员的产科技能和抢救能力是今后产科工作的关键,应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加强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孕产妇保健工作,随访管理好每位高危孕产妇,落实妇幼卫生项目的实施,切实有效控制孕产妇死亡。

[参考文献]

[1] 谢幸,荀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00.

[2] 曹静,穆春华,梁升连,等.33例3孕产妇产后出血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33):5386-5388.

[3] 任毅,张小勇,李学智,等.陕西省汉中市2006-2013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 29(27):4375-4379.

[4] 宋玉华,付英杰,刘虹.哈尔滨市2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13):1986-1989.

[5] 熊庆,吴康敏.妇女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4.

[6] 崔文华,刘楠.河北省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20):3248-3249.

[7] 王秋琴,沈芳荣,刘明,等.孕产妇临近死亡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23):3746-3748.

[8] 王庆玲,张新清,王义.2001-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孕产妇死亡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 29(1):8-9.

[9] 黄雪芬.53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3):341-342.

[10] 陈晓红,黄婷,余咏宜.深圳市罗湖区1996-2010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2,3(1):25-28.

[11] 张丹,杨少萍,杨蓉,等.26例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5(28):4561-4564.

[12] 李芳,李予.乌鲁木齐市2000-2013年孕产妇死亡评审与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34):5558-5561.

[13] 田慧敏,邓祖丽蕊.孕产妇死亡情况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21):82.

[14] 王洌罗红梅.宁夏固原市2000-201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2,27(5):271.

[15] 罗树生,安琳.1999-2008年中国住院分娩与孕产妇死亡原因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0,1(2):64-67.

[16] 高锦雄,石延科,熊小英,等.妊娠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5,24(2):111-114.

[17] 颜雪梅.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4,23(6):425-428.

[18] 姚芸,陈慧,刁秀凤,等.分娩过程中心理干预及疼痛护理对产程进展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27(4):134-135.

[19] 李彩霞.综合医院妇产科加床调床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西部中医药,2015,28(7):147-148.

[20] 于荣,王凤英,崔志清,等.不同类型早产相关因素对比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5,3(5):501-503.

篇10

【关键词】社区  健康教育  分娩方式  孕产妇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on maternal choice of delivery mode. Methods  Choice 476 maternal for maternal care in our hospital. According to maternal voluntar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24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0 cases. Maternal in control group were using conventional guidance perinatal care during pregnancy, while maternal in study group were using various forms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maternal mode of delivery,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new born asphyxia case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natural child birth of maternal in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esarean s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ddition, the rate of   bleeding  after pregnancy and neonatal asphyxia of maternal in study group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s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could reduce maternal cesarean section. It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to promote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delivery mode  maternal

        对于女性而言,分娩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过程[1]。不论是经产妇和初产妇,心理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和紧张,进而影响到分娩方式的选择[2]。为了引导孕产妇正确的选择分娩方式,我们对2010年11月~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孕产期保健的孕产妇采取了社区健康教育措施,效果良好,现报导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孕产期保健的孕产妇476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7.67±3.69岁,均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初产妇328例,经产妇148例。根据孕产妇的自愿情况分为研究组246例和对照组230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和孕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孕产妇采用常规的孕期指导等围产期保健,研究组孕产妇则采用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针对孕妇孕期的不同,分别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及饮食营养的搭配;②由医院为孕妇每个月开设专题讲座,鼓励孕产妇及其家属定期参加,介绍分娩的相关机制和影响因素,详细讲述分娩过程中产妇的身心变化特点,减轻不适反应的适当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目的;③介绍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适应情况,以及各自的利弊;④介绍产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新生儿常见病的基本防治措施,母乳喂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

        1.3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孕产妇自然分娩的比率明显提高,而剖宫产的比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2.2 两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的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过社会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妇女,尤其是城市妇女剖宫产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些医院的剖宫产率可达到60%以上[3],这大大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剖宫产率<15%的规定。因此,对孕产妇进行健康宣教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剖宫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围生儿和危重孕产妇的死亡率,但过高的剖宫产率也会增加新生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4]。在社区为孕产妇设置健康教育专题课程,并鼓励孕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参与,促进孕产掌握分娩的相关知识[5],了解分娩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增强孕产妇自然分娩的自信心,促进分娩过程的顺利完成及新生儿的健康。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孕产妇自然分娩的比率明显提高,而剖宫产的比率明显下降,另外,研究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社区健康教育降低孕产妇剖宫产,促进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王辉,张丽.健康教育对孕产妇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2):178-179.

[2]齐瑞莹,王敏. 妊娠期女性对分娩方式认知情况的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6):784-785.

[3]陈琼珍,杨雪霞,罗翠玲.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J]. 全科护理,2009,7(4):11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