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84-02

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当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关注,对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提高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一些学校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积极响应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这些积极的教学因素对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在注重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逐步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要初中物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深入发掘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并认真分析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有积极的意义。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最终实现自我学习的突破与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基本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层面上,对于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延伸,进一步增加其兴趣的教学内容,没有采取合理地教学方式,以至于学生们在长期的初中物理学习中兴趣不高,长久下来,学生还有可能对初中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厌倦的情绪。如此,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该是初中物理教师们应该注意的一大教学问题所在。

其次,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往往与生活联系不密切,教师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断裂式发展的情况,将极大地阻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初中物理学习知识的安排中,很多初中知识都是基本的常识性问题,初中物理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与生活相关的基本物理知识。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忽略了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提高。就目前的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密切的教学方式,也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并且应该得到改良的一大教学问题之一。

最后,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业布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初中物理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的物理知识,及问题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的。但是,在具体的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上、课后作业的布置都存在墨守成规的课本知识考查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中就出现了作业布置和作业练习与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不相符的教学现状。由此可见,教师的作业布置也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又一大问题之一。

2.解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为解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针对问题具体细微的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最终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来讲,教师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为解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兴趣不浓厚的问题,教师可以从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入手加以解决。具体来讲,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弊端往往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地实现教学方式的趣味化。为此,教师可以从增加情景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情景中,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入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并通过图片引入教学内容。

第二,为解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活化不明显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事例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想象力,促是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联系。具体来讲,教师在讲解参照物这一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如"一名飞行员在高空中飞行,抓住一个类似于昆虫似的东西,但实际上这个昆虫是一颗子弹",这样教师就将速度在参照物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运用同样的道理来解释自己坐船时的变化现象。

篇2

一、教学定律不能过于死板教条,要灵活运用

一个教师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时,定律讲完后,教师让学生做填空题:(a×b)×c=____,有一个学生回答道:(a×b)×c=(b×c)×a,这个学生的答案不是老师准备的答案,老师的应急反应就是让班上的其他同学来判断,同学们也不敢妄加评论。老师好半天才说“也对。不过以后大家在做题时,不要像他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不是常规的思路。老师的这一句话,使得学生只能按老师的思路答题,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多学习学科相关的知识,灵活地驾驭课堂。

二、创造例题不能扭曲事实,要合乎逻辑

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为了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而且创新还要符合实际情况,为学生作出正确的指导。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时,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法国的埃菲尔斜塔有32米高……”,世界第一高塔就32米高吗?我们且不说塔到底有多高,就老师这种也许是无意识的做法,就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想要创设一个例子,为什么非要跑去法国那么远?完全可以从身边找。例如,我们可以量一个学生的身高,量桌子、椅子等等,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图画本上画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直观地在感官上认识,又能更好地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可以马虎,要尊重事实。

三、教师评价语言不能死板生硬,要赋予人性化

对于对教师语言艺术的要求则更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是“恩,对,坐下吧……”或是“这你都不会,上课干什么了……”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评价对与错,甚至有时候忘记了让学生坐下。这样的情况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评价学生时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扬:“恩,做得非常好。要继续保持……”少一些责备:“还没想好吗?那坐下再想想,顺便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感觉自己还行。

篇3

一、问题

(一)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A、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互动处于缺乏的状态。教师的“辛苦”灌输导致了学生的“懒惰”参与,教师的“积极”讲解导致了学生的“消极”思考,教师的“费力”演示导致了学生的“机械”模仿。如八年级某班,教师以讲为主,一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被叫起来的学生也只是读读书、重复下需要记忆的内容或到黑板上写个答案。很多学生目光呆滞,即使有人听课,也难挡睡意。最后当堂检测,全班目标达成率极低。

(2)互动处于单调的状态。“条

条大路通罗马”,事实上英语课堂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正反两方辩论(debate)、角色扮演(role play)等。(孙平,2012)但是,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自寻烦恼,只重视“师生互动”,如一问一答,而弱视“生生互动”(如合作探究),搞得自己很累,学生也很烦。

(3)互动处于“无情”的状态。在部分师生眼里,互动仅仅是完成课堂流程的一个手段。参与互动的学生“像木头人一样”,互动内容往往偏狭在知识信息的获取等认知方面,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情意和行为互动”方面却只是走过场,即重知识掌握,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陈旭远,2002)

(4)互动处于肤浅的状态。表现在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闹哄哄”之后又会感到存在“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短板。有些教师过多的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并没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充分思考,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没有教师的精讲点拨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5)互动处于过滥的状态。互动过多,课堂有温度而无深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而且互动过滥,目标就不集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如分组随意性较大,小组合作的效率不高,有的学生发言踊跃,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各说各的,以自我为中心,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一脸茫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八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很重,互动过多往往导致学生放弃参与的兴趣,对后续学习存在很大的隐患。

二、解决的策略

(1)改变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但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M・希尔伯曼说:“你可以很快地告诉学生他们需要知道的,但他们会更快地忘记你告诉他们的。”教师要改变原来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互动的环境、氛围与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避免课堂上的“二人转”。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囿于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形式,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不仅要有单一的“一问一答”的“二人转”,也要有“群星共舞”的“小合唱”或“大合唱”。

(3)不做互动中的“木头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雅斯贝尔斯也提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积极而诚挚的情感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过程的流畅度,提升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体操员”。“学而不思则罔”,课堂互动不在形式,而在思维。就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

(5)让互动成为课堂的“兴奋剂”。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互动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但是,作为课堂互动的主导者,教师不要误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而应“动静结合”,让互动效果最大化,避免低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淑 华.谈英语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6(12).

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数学问题解决

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1)积极引导,多角度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描述问题的题设、结论,并发现可能隐含的条件。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问题,以揭示问题的背景。例如,代数问题能否用几何方法等价描述,几何问题能否用代数方法等价描述,三角问题能否用复数或向量工具去等价描述等。

(2)解释问题,知识迁移。教师在分析问题时,要充分揭示待解问题与已学过的命题或已解决过的问题之问的抽象关系,一旦学生明确这种关系,迁移即会产生。当找到问题的一种模式后,应对该模式作出估计,即对该模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作预测,防止因思维定式而产生负迁移。

(3)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解题策略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形中寻求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并从问题的反面或从正常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将问题化整为零,由对问题的局部解决达到对问题的整体解决目的。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化归方法,即多题一解,揭示解决问题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4)合作学习,事半功倍。提倡合作学习,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有关几何问题的变式练习中,才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形象生动,提高效率

有利于扩充信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动画又更生动形象,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和移动、颜色的变换更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其效果当然就会更好,用彩色版本的教材优于用黑白版本的教材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信息技术运用在问题教学中,能够创设出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情境,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产生联想和解决问题的冲动。

3.交互学习,自主探究

能使人机交互学习,从而达到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4.能使学生拓展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再创造的能力

数学问题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问题教学中,能够提供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师的问题意识

1.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其中也包括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活动。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常用手段之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的影响,教师“一言堂”,学生无一人发言,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提问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有效性问题引发课堂教学中的多边交流、思考、研讨、探究等活动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学技能。课堂提问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多边设疑、交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课堂提问技能总是通过教师的在提问过程中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方式来体现,而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发问操作。

2.提问技能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形成问题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任何教学技能的使用都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出发,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学。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因此课堂教学提问技能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提问教学示范和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掌握思维的规律,形成问题意识,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3.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的学习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本身反映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强化;当学生的回答存在漏洞和不足,教师及时的纠正和补充能有效地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使之进一步完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学生从以前的关注学习结构转变为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转变为关注思维方式方法的学习;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发现式学习。

参考文献:

[1]朱云鹤,范雅琴.现代数学教学中的创新[J].教育论坛,2007,(2).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实践活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浪潮冲击着全国各地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和完善。在山区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教育核心,使每一位教师围绕这一个核心进行实施教学,必须长期有的放矢的抓下去,这样才有良好效果。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1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自觉地树立培养与时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思想。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这是转变观念的基础。首先学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着的人,当今社会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价值急剧变化必须在他们身上反应出来。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其它传媒的传播,使他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各项活动中,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平均分的道理。其次,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家庭的教育前景,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很强,但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征。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又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发现”与“再创造”,使之内化,才可能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固定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坚定地确立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的思想,真诚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数学的能力,都有学好数学的心愿,都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教师才能倾注全部爱心,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地位转达向主体地位上,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并积极参与追求及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一切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育人,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育人成为现实。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在学生提问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先想一想,大胆的回答,说错了不要紧,重来好吗?”对学生的特殊想法解法,先要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但不要轻易下结论,教师适当指点后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认识后,教师再提出:“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了?”教师提问要由针对性,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提问学生,使经过努力都能回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多夸奖学生“聪明’’、“听话”、“有进步”,切莫辱骂学生“笨猪”、“草包”、“浓包”、“没有出息”等。特别对差生更应该鼓励。提倡师生的角色心理换位,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想学生之所想,学生才会依赖教师,才会跟教师说心理话,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落实素质教育各项指标才有保障。

1.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现代数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必须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把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任务落实在每节课上。

①体现教学大纲,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制订的,它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内容要求,并具体体现在教材中。我们要以素质教育的角度再认识教学大纲及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从整体上细节上把握教材的实质。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使教师在课堂上“教活”,学生“学活”,教师“用活”教材。

②课堂教学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过去“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教师的法宝“,为了换取学生的升学,在课堂上反复地采用“灌、压、探”等方式,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牺牲了学生不少的代价,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知识的本位”从根本上转移到培养“四有”新人的轨道上来。教学生做人,把数学思想,学习方法及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积极主动的活学活用。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想量学量会量”成为学生认识,实践的往返过程,真实地感受到1米,1分米,1厘米等究竟有多长,使学生不但会量,而且看到一般物体就能大体得目测出它们的长度,自己学会估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长度单位的进率,有了清楚的表象,就能真正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主体活动本身具有两种形式,即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而实践活动常常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在进行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学会用脑,运用语言,形象以及其他符号性的信息把主体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外部活动素质,也促进了内部活动素质的形成。

1.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力

①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几种不同的模式,用以概括解决问题的步骤。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下述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的命运。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过程,学生看清楚了“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或差距,并建立联系,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过程的核心。第四阶段,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论述是有代表性的。小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大致也是经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有一个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第二,让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三,验证这些假设。第四,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思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步骤。

第一步:认清问题。有了问题后,学生必须了解目的意义,确定研究主题,试着重新叙述一遍题目,以了解题意,进一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问题。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问题中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学生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是否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题目想要表达什么?能否找到有利的线索?题目问了哪些问题?希望发现什么等。

第三步:提出计划。

第四步:进行反思。学生在得出答案后要进行反思,看一看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反思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估”,解决问题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为唯一目标的,是能否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进行解答问题教学活动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选择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从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比如,学校附近的交通,家庭中的开支问题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1.4小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问题。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发展策略性知识是很重要的。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条有理,但部分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他们的策略性知识,以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①问题解决策略的几种形式。

第一、猜测,猜测是一项主要的思考策略。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猜测,并核对猜测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比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作图,这是一种具体化的策略,可以帮助审题、分析和检验。作图不仅包括线段图,而且包括实物简图等。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些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具体性的特点。

第三、举例,这项解题策略的实质就是把问题情境图解化。通过举例使问题的情境具体化,使思路比较清晰。

第四、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比较清楚问题的具体情境,使语言叙述的问题变得生动具体,便于理解。

第五、简化,这种策略对于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简化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也可以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省略也是一种基本做法。除去不适用的数据,减少解题的困扰。简化题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楚。

第六、验证,学生在进行解答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是确定结果的过程。验证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进一步说明某一问题的结果。

第七、延伸,学生利用这种策略,能够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使结论更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迁移有好处,学生利用这种解题的策略,也能更加清楚的看到研究成果的意义所在。

一般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审题、解决问题和回答三个部分。

②理解数量关系。

小学生在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的环节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优秀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清楚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把握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就解决问题数学方面进行研讨,得出发展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的一些要点,其中包括。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对问题心存恐惧。

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

第三、教师要设法维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新问题,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第五、教师必须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六、教师必须挖掘学生潜在的解答问题的技能。

第七、教师应发现有趣的问题,应创造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第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制订解答问题的计划,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解答所有的问题以作为问题的引导。同时,小学数学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需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首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加强基础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课本里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教材上,还是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存在着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致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抽象、难学,因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相脱离,致使学生在答题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操作。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再次,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一定界限于教材内容。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比如: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制作活动或一些有益的活动等。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总之,我认为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最关键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实践活动要注意激活思维。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践活动要落实学生的活动。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孔企平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晓玫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06-01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探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那么,在数学课上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

1.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单项的静听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内在的作用。教师要更新观念,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思维,变教师的教学为导学,为此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新旧知识联系的情境,,以"温故"作为"知新"的纽带,启发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变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时候,我充分利用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角的认识。首先,演示在木棒上的像皮筋的实验,演示像皮筋由平角变成三角形的过程,力求学生发现(1)三角形内角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2)最大内角不会大于或等于是180。(3)随着A点的拉起平角变小,而B、C两角增大,反之减小。

然后,学生自己制作两个三角形进行折叠,如

自学生观察是否能变成一个长方形即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第二个三角形将两个角拼补,如图:A角是否与 ACE吻合?

这样放手让学生去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2.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

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炬。"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中,抽象的知识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上,把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逐渐进入数角色,积极的思考。

如:我在讲授添项因式分解的时候,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牧民有11匹马,他去逝后要分给三个儿子,分配方案是,老大分一半,老二分1/4 ,老三分1/6 ,但是不许把马杀死或卖掉,这可难坏了三个儿子。这时一个骑侠来了,于是他们告诉了骑侠,骑侠说:"这很简单,我把我的这匹马借给你们,就是12匹马了。"于是老大分到了6匹马,老二分到了3 匹马,老三分到了2匹马,剩下的一匹马仍由我骑走,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就是用一加一减(一借一还)的道理来解决这样问题,讲到这里,我写下了一个多项式让学生思考,同学们的兴趣立刻激发出来了,都动手动脑去做,不到五分钟,有好多学生将问题解决了。这种在教学中设置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探求去发现、掌握新知识,是完全符合学生心理的。这种从"设疑探求发现提高"的逐步深入的教学模式训练,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能力。

3.结合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问题也就是让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进入课堂,能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正符合大纲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通过调查银行利率,利税及房价决定哪种方式购房划算);(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3)统计初步在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 (温度、湿度、空气污染指数);(4)商品营销策略问题:

a)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决策如何可使其获利最大?

b)对报亭买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

例如:在讲授完一次函数后,我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带学生旅游,由校长带队,住宿时,甲旅馆:"校长全价,学生半价优惠。"乙旅馆说:"校长、学生全中6折优惠。"若全价100元,带多少学生住那家旅馆省钱呢?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疑激思,特别要鼓励学生转换角度,变式思维,能够在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创设一个想疑想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我在讲授四边形的时候,设计了下面一个问题,一个桌子有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呢?答案有:A 3个角B 3个或5个角,这时同学们都选了B答案,于是我让同学们大胆思考,是不是只有3个或5 个角呢?不一定,有一人同学站起来说可能还有4个角。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出了3种图形,通过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提出质疑,发现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篇8

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客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作出的决策。因此,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能力的提高是时展的需要,教师要顺应社会的潮流,全面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践,不能仅仅局限于获得正确的统计结果,更重要的是既要培养学生统计的兴趣,又要让学生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让学生体验统计的价值,最终培养学生全新的统计观念,这才是学习统计的价值。

二、当前统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情境创设准备不足,问题引领出现偏差。创设统计情境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统计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所谓的创设情境,不过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一些数学问题,不能有效拓宽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教学资源,存在懒惰思想,不愿下功夫研究,不能围绕重点问题,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置身情境,自主地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而是提出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学习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这些由于情境创设准备不足而造成的低效课堂现象,应引起我们反思。

2.重视统计技能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体验。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只关注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统计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对学习统计策略必要性的体验,缺少尝试统计环节,学生没有了必要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有的教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对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的过程“偷工减料”,要么掐头去尾,要么教师代劳,把“经历过程”变成了“走过场”。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策略的探究学习缺乏兴趣,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也就得不到落实;二是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

3.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课内学习与课后实践脱节。统计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数学内容,它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学中,有的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忽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和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统计能力,培养统计观念,导致课前、课上与课后分开,方法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一些尝试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自身优势以及可利用的教学条件,创设富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为统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如果能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进行教学,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统计本地某月里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统计本班同学喜欢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统计本村居民生活消费情况等。这些内容,学生熟悉也乐于统计,有助于增长他们的生活体验,提高面对生活的能力。

2.重视问题探究的引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统计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教师要适时进行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学生统计各个年级学生近视情况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呢?学生近视情况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先自己探索,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汇总。这样学生参与了统计的全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认识新现象,发现新方法;在交流中学会了与别人和谐共处,体现了共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强化知识综合应用,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小学统计的知识源于学生的生活,掌握好统计知识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在课堂上给表现好的学生一些诸如五角星、小红花、小图片之类的奖励,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统计知识来统计各自获奖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竞争意识,还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体会。

如在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中,我让学生统计50米往返跑测试中,优秀的有多少人,合格的有多少人,不达标的有多少人,然后分析原因,并提出好的建议。这样做,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篇9

【关键词】:问题解决 策略 生活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研究的背景

1、实际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较差,缺乏创造能力,不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对解决实际问题也缺乏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多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从小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合作交流”,“u价与反思”无疑是重要的目标。

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问题解决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如:模拟生活创设情境,用故事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有的孩子在做应用题时,盲目追求做题速度,拿过来就做,结果经常做错,适得其反。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在这几步中,阅读与理解尤为重要。新教材应用题类型很多,有的是图文式,有的是表格式,有的是对话式等等,所以如何抓住关键词,获取问题需要的信息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要求学生先通读全题,再字逐句地阅读,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给了几个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事实证明有好多学生做错应用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全题的意思。

3、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

4、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5、引导反思评价 ,优化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另外,反思评价也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能让成功的学生增强自信,让未成功的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

总之,面对包罗万象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积极引导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2、林崇德 主编 《学习策略》 湖北教育出版社.

3、王建林.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

篇10

1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含义

数学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帮助学生探索和解决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为出发点,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数学理念、数学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自我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探究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是每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及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来说具有发展价值、创造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能够调动教师得积极性,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方法的动力。数学反思性教学具有探究性、批判性、自主性,发展性的特征。充分做好反思教学的教师不仅重视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还对教学结果及因素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教学问题意识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反思性教学主要借助教学主体的行动研究解决问题。按照行动研究的要求教学,教师面对新的数学教学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假设,直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反思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教学目的。

2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策略

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化,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事半功倍;反之,就会混乱教学内容,束缚学生发展,降低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特点等可以使用不同的反思性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本文通过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提出反思性教学策略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反思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形式上看好象是单调的重复,实际上不可能完全重复。首先我们面对的学生一天一天长大,学生的昨天和今天就不相同;其次我们面临的课堂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空,任何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随时发生。也也许是我们说的某一句话,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正常的教学任务无法得以完成;也许是某个学生的突发其想,扰乱了我们已经想好的教学计划……这些都足以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思上一节课是怎样进行教学决策的,怎样组织教学的,怎样表达知识的,怎样评价学生的,等等。这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的描述。当然,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地记下教学全程,但我们必须记下最触动自己的一个或多个教学片段。

2.2反思教学效果.当我们把已经发生的繁复的教学事件得以简洁地再现后,再现的教学事件事实上已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要分析教师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我们在进行反思性教学时,不可能在一节课里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都进行反思。毕竟一般小学一节课是 40 分钟,真正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真正让学生交流与合作……如果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又要落实双基,时间往往会不够。在反思行动是否有利于目的的实现时,首先要整体地把握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其次要合理地确定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2.3反思教学合理性.教学手段的合理性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师的教学行动本身,应符合科学的标准和道德的标准。教师教学行为的科学标准在于衡量教师的教学操作是否遵循了人的心理规律和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教师教学行为的道德标准在于蕴含其中的人性的善良以及人的积极的理想。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数学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4教学总结实践.反思性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过去的目的是面向未来。实践反思,就是根据实践效果反思自己的设计操作是否符合实际。如果该教师看不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有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那么反思便无从着手;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教学存在了问题却没有积极地反思,那么反思性教学就不会开始。我们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还能怎样做”,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用前一个认识层面的反思,改进下一个层面的教学设计,改进了的教学设计就要继续实践,实践之后还要继续反思。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反思实践,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必然不断上升,课堂教学效果定会日益提高。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灵活地驾驭教材,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围绕主要的、实质的教学内容加以科学处理,使静态的课本材料变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成为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必然经历。

参考文献

[1]顾明.强化服务提高质量[J]

[2]潘里燕.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性探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