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教育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与教育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其内涵会更趋丰富,影响也会进一步凸显,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会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而越来越大。那么,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我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实践者,多年来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今天将自己的拙见谈出来,以求方家指教。
一、艺术与素质密不可分
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瑰丽的珍珠,人类文明因艺术的出现、存在和发展而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如果没有了艺术,人类文明也就黯然失色,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美丽的光环,更不会多姿多彩。而素质又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适应社会发展和处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艺术水平也是人类基本素质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且是促进素质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艺术是素质的重要之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所以艺术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是结伴而行的,没有艺术的发展,人类的素质就不会快速提高,社会的进步也会因此受阻。
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教育构架,它是直接冲着应试教育而艰辛成长起来的,素质教育虽然也考试,但它并不是把考试作为衡量教育优劣的唯一手段。它重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如何去创新思维,如何开发自己的创造性;而应试教育则重在考试分数,它往往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优劣,衡量学校的教育水平,甚至作为对教师和学校进行考核的唯一尺度,从而使真正体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诸多因素都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这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以数字论英雄的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是格格不入的。在教育实际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艺术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这其中虽然也少不了教师和家长的种种干预,但是毕竟其重要的成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而凝结成的,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大大开发。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实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的重要条件,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学校和教师绝不能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认为它仅仅只是组织学生写写、画画、唱唱、跳跳而已,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必须明确,艺术教育是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和联想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的提高,也有益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篇2
一、对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关系”一词最主要的解释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因此本文除简要分析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不同之外,将着重阐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重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目标中的不同方面,他们各自具有其核心的教育计划和方式、方法。如在培养目的上,艺术技能的培养多是要求某一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审美能力,二是对人的情感的熏陶。在教育方式上,艺术技能培养多是通过灌输的方式,如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机械训练某一钢琴曲,某一舞蹈动作。但是审美教育的方式却有很多,除了课堂上的教育外,还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在教育成果的展示上,艺术技能多是显性的,能真实显现出来。如某学生可以弹奏一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以画一幅线条、明暗完美的素描,可以跳一段优美的傣族舞蹈等等。但是审美教育的成果却是隐性的,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以及最本质的人的情感的“真、善、美”。
另一方面,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艺术技能的培养和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从属关系上,两者是相互包含,互为基础,不可分离的关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艺术技能的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一方面,也是美育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要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中也包含着美育。如果没有相应的艺术技能、技巧,也就无法更深层次地理解某一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也就无法达到审美的目标。同时,艺术美是幼儿美育的核心内容,美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情感“美”,就无法判断某一艺术作品的品质和内涵。即两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艺术技能培养为审美教育提供坚实的欣赏基础;审美教育也为艺术技能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在终极培养目标上,两者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参加各种培训班训练各种艺术技能,还是去美术馆感受美的熏陶,都是为了幼儿增长知识和经验,提高其自身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丰富自身情感。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全面发展,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要求。所以其终极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既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也有互融、互动和互补的内在联系。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是内在统一的,他们对幼儿的发展共同起着促进作用,两者不可偏废或者片面发展。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必然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艺术才能的幼儿。以我国著名美术家徐悲鸿为例,他在素描、油画、国画中都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充分表达了内心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的情感“美”的表达。以他的著名画作《八骏图》为例,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与上述例证相反的是,如果将艺术技能的培养和审美教育对立,则必然会造成幼儿的畸形发展。过分强调艺术技能的培养,忽视审美教育,必然会导致一幅幅没有美感的“苹果”,以及培养一些只会画画的“工匠”,自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则可能在教育工作中走进某些误区,阻碍儿童艺术才能的全面提升。
二、如何协调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基于教师角度
从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之间关系的视角来透视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会发现,由于人们对艺术技能培养和审美教育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艺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幼儿审美教育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隐性位置,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很容易被忽视;幼儿艺术教育过于强调艺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的审美教育;或者过分重视幼儿的审美教育,导致了幼儿基本艺术技能的匮乏。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那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在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作为培养儿童艺术能力的引导者,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协调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教师应该加强新观念的补充
在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同时,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如李文馥教授提出的“自主性绘画”的概念,即引导幼儿依自己的意愿,按自行选择的绘画方式,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不能将艺术教育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幼儿习得一定的艺术技能和技术技巧,还要让幼儿学会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在教学观念中摆正艺术技能的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影响家长的观念认识,做到家园一致。毕竟教育儿童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长的辅助,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向家长介绍或者展示艺术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家长摒弃那些以艺术技能培养为宗旨的陈旧教育思想,积极配合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
(二)教师要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在行为做法上应与观念保持一致,将正确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空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却在行动上仍然停滞不前。虽然平衡两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各种机会来平衡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为幼儿提供感受美的环境。
审美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美的环境。然而,幼儿的大部分活动时间是在教室中度过的,因此教师需要寻找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感受、多尝试,从而在丰富幼儿感官和生活的同时,为幼儿的审美提供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美丽的大自然、精彩的教室环境创设、造诣深厚的美术作品来营造美的环境。
2.为幼儿提供表现美的机会。
这种表现美的方式不是“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式,我们不要求幼儿画出和示范画一模一样的“春天”,而是彰显个性的“春天”。我们通过“发现”、“体验”的形式,让幼儿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春天”。例如,我们可以带幼儿去户外“发现春天”、“体验春天”,再在教师的指引下画出千姿百态的“春天”。
3.为幼儿提供创造美的可能。
创造美也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作为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创造美的机会,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教室的环境创设,让他们成为创造美的主人;我们也可以开展美术作品的展览、舞蹈表演等来激发幼儿创造美的可能。
篇3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缺失,精神层次,实施机制
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广泛缺乏的一项必要教育,部分学校由于考虑升学或者就业的问题过于追求单方面的素质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全方面发展的追求。
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音乐艺术教育常常被边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抹去的部分。音乐是培养人的高层次的审美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理想通道之一;如果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导致人才素质的部分缺陷甚至和未来核心部分的缺失,严重耽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进展。所以,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明确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推进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音乐教育推进和发展的必然先导。
1.素质教育的概述
1.1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活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我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也不断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因从政府本身到学校和学生中都存在着缺陷,制约着素质教育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精神层次,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基础教育不能全面实施,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我国办学体制仍以公立学校为主,办学模式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第三,学校考试模式落后,导致学校仍无摆脱应试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碍了素质的发展步伐;第四,学生对于某些老师要求的专业学习而放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见,只有认清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层次分析
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次、智力层次、劳力层次;第一层次是精神层次,德、美和体属于第一层次里面的品质要求。第二层次是智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的体现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给予他们聪明才智。第三层次是劳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的是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教育杂志网。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正是美育的一部分,属于人素质教育高层次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正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极力缺少的一部分。
2.音乐艺术教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发展
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等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开展尽管在各地区有顺并且很好的开展着,但是美育的开展方向、延伸度、广度是远远没达到要求的,效果更是敷衍的状态。
在学生眼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美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能看看、玩玩,抱着随便的态度去想和思考,带有很漠然和无视的态度来看待美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领导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于美育的投入微小,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差,不仅耽误了学生的美育提高,也耽误了一批从事美育老师的就业。
2.2 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但是从体制和规模或者重视程度上一直都是欠缺的。主要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社会教育体制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虽然最近快女和超女等在我国各地非常火,而且他们有些是艺术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但是对于音乐才能的培养的更多的来自于从小的熏陶,我们这里探讨的“音乐艺术教育”跟音乐专门才能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的是强调老师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技能,为社会培育面向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据我对各大学校探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很有兴趣,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和敷衍。
3.音乐艺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机制
大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口号声音喊的很广泛,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它的实施机制并没有得到妥当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建立全国教育的新观念精神层次,既音乐艺术教育必须得到普及的理念必须得到充分的推广,让国人都知道,就好比当年的计划生育一样,得到全民的响应。
其次,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说明事情已经做了,但是事情最后的结果和反馈如何,以及将来我们该如何行动,都是依靠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的;同时保障机制还能保障这些理念的顺利实施,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和打扰。
最后,我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好的模式,来本地化后为自己所用,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然后最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思想,到底想不想把事情做的彻底和更好些,这点显得格外重要。
4.结论
经过对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建立相关的实施机制,来最后分析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是我对两者关系的认同和思考,希望后来者能够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形势继续研究,已取得更卓越的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论文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教育的目标与素质特征具有一致性,它在感化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培养创造才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一、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书法艺术包罗万象,意趣无穷。书法教学中不但要注重技法、技巧,如执笔、用墨、结构、布势等训练,还应挖掘其蕴含的深厚的美学精神和人生哲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栋梁之材。
一幅书法作品,给人的表面感觉往往是静止的。然而书法的创作过程是运动的,作品所表现出的体势、精神等在欣赏接受者的眼里、心里却产生着运动着的形象,并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丛》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为论石刻或者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式,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的形式,却是动作的结果、动的形势。”可以说,书法的生命在于运动,而不是黑白线条的固有编织,也不是千人一面、一字万同的既定模式,这就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事物发展“运动”着的辩证观点。
纵观中国书法史,自从汉字问世以来,对字体书体变革和发展的乐章,便在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客体中无间断地奏响了。书法艺术也正是在从象形符号、大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书体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和东方艺术的一朵奇葩。值得指出的是,书法艺术转化的形式与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诸如象和意象的转化、形质与神采的交迭、量变与质变的飞跃等等,都体现着人类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感悟。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便感悟了草书的节奏韵律;褚遂良以锥画沙领悟笔法的藏锋之妙;颜真卿看壁上水滴悟出“屋漏痕”笔法;怀素观夏云奇峰创造炳耀千古的《自叙帖》;黄庭坚视船夫荡浆顿悟“笔随势转”的原理;鲜于枢路遇泥中拉车,体悟用笔遒劲的道理。这些名家书圣自觉地把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灵感转化到书法创作上,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总之,通过书法课教学,这些处处蕴涵着的辩证、客观的道理,能够让大学生领悟到人生、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重要的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出了对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极大关注。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当代大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大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书法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来说,以其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美感染学生,给大学生以情感的陶冶。书法艺术作为精神食粮,它既不同于政治课的直接说教,它是通过欣赏过程中以其动人的魅力作用天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书法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之美的陶冶,以及书法家精神气质,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不管欣赏者愿意不愿意,他的思想感情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作品的洗刷。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历来重视“字如其人”,把人品与书品相提并论,而历史名垂千古的书法大师,几乎无一不是正直廉洁、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学生鉴赏他们的艺术作品,评价他们的生平事迹时,则可“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书法家的崇敬心情,并由崇敬产生学习效仿的行为。
三、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书法,历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相对应的狭义界说。立足教育角度,书法首先是从“蒙童识字习字”开始。凡有文字,既有书写,必有美恶。书写的美恶,既是实用的需求,也是审美的嬗变。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初学者。如何入门?入门后可有发展之前途?不少爱好书法的大学生都为之焦心。自古以来,不少书法家都提倡从楷书入门,因为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规范的字体,其笔画、结构都是其它字体的基础。那是否就非得按千百年来的说法:从楷书入门呢?回答是:对于古人是肯定的,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是不一定的。古代“蒙童识字习字”,即“文化学习”也是“艺术教育”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他们首先要识字,而楷书是首选,楷书没有明显的审美提示,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征。
现今的大学生,言其不识字颇欠妥帖;十八、九岁,已是成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已成熟,因此不存在手不受控制的生理问题;至于心理,“完全成熟”是无法界定的;但就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都不是难题,加之其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可见,书法中充满了美的基因。它不仅表现为线条美,而且涵蕴着内容的美、神采的美;不仅是抽象的美,而且是应用的美、创造的美。
四、书法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树立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书法学习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从执笔用墨开始,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到各种技法的娴熟掌握,最后达到浑洒自如,都是时光砥励和毅力的磨练,张芝“临池学书”,怀素“颓笔成冢”都说明了这一道理。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大学阶段,是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综合上述,高师书法教育在素质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现代教育中,如不加强书法教育,不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不会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一定加强探索以书法教育育人,把大学生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全面发展道路。这是书法教育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光明.沙孟海论书道与道德教育之关系[J].书法艺术,1992(2).
[2] 张传进.中师书法教学激趣综论[J].青少年书法,1999(3).
[3] 李小龙.鲁迅书法艺术初探[J].书法研究,1992(3).
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 校园文化 相互影响 相互协调 培养情操 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2-01
和谐育人的校园,必定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是学校的精神支柱,也是学校迥异与其他事业的独特特征,更是学校影响、教育师生的意志。所以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校园和谐的程度。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多角度地去开发并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小学艺术教育,是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艺术素养的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升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的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不能只单纯地依靠说教和课堂上生硬的书本知识来完成,应当从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艺术发展方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有机地、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效应和相互协调关系,注意根据小学教育的特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逐渐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确保小学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艺术教育的先进性,能够打造校园优良文化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受到生活的压抑。因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对于当今的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悦、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师生的情绪状态,使人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情感的抒发,从而形成良好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使自己从容面对各种困难。艺术教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小学艺术教育又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源头,作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基础教育的校园文化,必须是既先进,又和谐,充满活力,同样具备文化的统领性和全面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本身的魅力才能得以有效的融合和利用。
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都应以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的精神道德素养的形成和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优良的校园文化过程,通过艺术教育和学校先进文化的相互促进,才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
三、艺术教育的各类元素,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通过音美的内涵作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艺术教育与综合素质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艺术教育具有多样性,它不仅代表师生对艺术的修养和欣赏,还通过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学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平台,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具有政治色彩和娱乐性。我们要紧紧抓住艺术教育这条主线,通过健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扎实有效地开展以艺育德、以艺益智、以艺养性的各项工作,使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从二年级起学校就要开设艺术必修课。比如:书法、国画、染纸、各种粘贴画、版画、卡通画、刮蜡画、电子琴、声乐、器乐、舞蹈、棋类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选择课程。将普及艺术教育和争创艺术特色相结合,以“艺术育德,潜移默化;艺术育智,健全人格;艺术育健,全面发展;艺术激情,张扬个性”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
艺术教育给学生带来的这些元素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构架,对于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小学教育的灵活性开创新路,形成积极向上、民主和谐、鼓励竞争、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
四、突出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的校本特色
篇6
论文摘要: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点,而且相互影响,研究艺术必须了解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本文简要阐述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和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文明现象,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同一性,两者相互影响。
一、艺术与宗教的同一性
艺术与宗教之间存在着许多同一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从艺术起源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源泉
宗教与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人的太古生活时期。大部分艺术诸如音乐、舞蹈、雕塑、绘画、陶器等都是从这一时期的仪式和物体中发展而来的,这些仪式和物体最初被设计主要用于表现神秘的神性控制,庆祝各种宗教节目以及显示强烈情绪本身的需要,或因战争能力而表现出的兴奋与狂喜,所有这些都是原始宗教的活动。舞蹈和音乐是原始人宗教情感的重要形式,它们是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我国著名的东方美学大师、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先生考证,舞与巫原同一字。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大量记载了原始歌舞的场景,如《尚书,益筱》中有“击石扮石,百兽率舞”。《周官,司巫》有“若国大旱,则师巫舞零”等。可见,原始歌舞和巫术仪式紧密相关。这在今天一些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中也有反映。
雕塑、绘画和彩陶等是造型艺术发展较早的艺术样式,考古发现这些早期的艺术式样,无论是我国现有的最早期岩画,还是欧洲发现的大量史前洞穴壁画,都具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如尼日利亚头雕、拉斯科洞穴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青海陶盆、广西花山岩壁画等等,这些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作品大多是出于巫术目的或带有宗教色彩而创作的。
(二)宗教和艺术都采用想象和幻想的反映方式
想象和幻想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特点。想象和幻想不仅在艺术体验、艺术思维、艺术传达等艺术创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没有想象和幻想就没有艺术,不仅孙语空、猪八戒这样的虚构艺术形象要靠想象和幻想来塑造,就是所谓写实艺术形象的塑造也需要想象力,如阿q、方鸿渐等。
宗教思维方式也充满了想象和幻想,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宗教的意义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在意义中加以生动的描绘和表现。所有的宗教崇拜对象都是幻想虚构出来的各种实体,对神和上帝的认识是幻想的产物,离开了幻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存在和发展。
(三)宗教和艺术都带有情感特点
情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构成艺术表现的内涵,而且从头到尾伴随着艺术的全部活动。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宗教同样也需要情感,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动力,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信仰的对象的情感态度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情感和艺术情感都比较注重人的情感,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等问题都成为宗教和艺术共同探讨和表现的主题。艺术情感和宗教情感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需求和精神寄托。
(四)宗教和艺术都是通过形象来表达自身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性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志。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既是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各种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音乐虽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不够明晰,不够确定,仍需要声音的中介,才能引起听众的联想与想象。绘画、雕刻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在空间中有着确定的形象,则是完全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
以直观、生动的形象进行宣扬,是宗教的一个重要手段。比知在教堂里使尸绘画和雕塑的诸多形象来说明宗教真理和增强宗教氛围,就是一个例证。拜占庭神学家大格列高利曾说过:“在教堂里使用绘画和雕塑的诸多形象,为的是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们朝壁上看,至少可以读到他们书上无法读懂的内容。”宗教的形象性,能将宗教教义、宗教人物、宗教故事等融为一身,从而使宗教成为一种特有的宗教艺术。
二、艺术对宗教的影响
(一)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
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塑等,在当时更多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只是到了后来,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舞、诗、乐、绘画、戏剧等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有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的宗教歌曲和宗教音乐。如道教的斋酸乐、佛教的唱经乐等。
(二)艺术对宗教的影响也表现在艺术能够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
在这方面,建筑艺术尤其明显。因为杰出的建筑艺术的风采和独特的结构更能强化宗教氛围,更能使宗教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起普通人的兴趣,所以教堂利用艺术家,包括建筑师、室内装饰家、音乐家、仪式制定者的工作强化宗教氛围,引起任何进入教堂的人的注意。如哥特式教堂。
从外观看,它那高耸的尖塔直刺青天使人敬畏,阴冷的墙面和框架式结构使人震惊。教堂内部狭长窄高的空间,以及一排排瘦长的柱子形成一种腾空而上的动感,使人产生超脱尘世能向天国接近的幻觉。置身其中,宗教的氛围无处不在。
在音乐方面,无论东西方宗教都利用它来宣染庄严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激发信徒的宗教感情。佛教诵经有鲜明的音乐性,作法事要击乐。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弥撒曲、安魂曲等。
(三)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极大地增强宗教的影响力
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宗教的说教不但能对专门的教徒产生显著效果,而且对一般民众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唐代以画佛出名的著名画家吴道子,他的佛教壁画共有三百多幅,画中的佛教人物千变万化,特征鲜明,无一雷同,常给人生动逼真,破壁而出的感觉。其中他画的地狱舍弃了前人的传统模式,突出了地狱的阴森恐怖,产生了强烈的震憾效果,以至于长安不少看了该画的渔民屠夫怕因杀生堕入此地狱而纷纷改行。
(四)艺术对宗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在历史上,艺术作为宗教的宣传手段,对宗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世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神论的或反宗教的艺术发展的传播,起到了抑制宗教的作用。
三、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一)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宗教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直接与艺术创作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的不可争辩的因素。在中国,宗教文化一方面直接促成了传统戏曲(目连戏、观音戏、济公戏等)与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哺育了大量雕塑、壁画和建筑艺术。我国著名的敦煌、龙门、云岗、麦积山、大同等举世闻名的石雕壁画等艺术是因佛教的广泛传播造成的。在欧洲,许多作家如但丁、拜伦、普希金等曾经利用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作《圣经》提供的素材写出了著名的文学作品。
(二)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也表现在宗教思想对
艺术形式、艺术思维、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绘画上,基督教信仰上帝创世说,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创造的都是真实的,因此西方绘画相应发展了写实性,出现了油画。而中国道教,把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一分子,主张人与道的合一,提倡悟道,在绘画上则发展了写意性,出现了水墨画。中西方在建筑、雕塑、音乐等艺术上的差异与不同的宗教观念的差异有关。
(三)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也表现在宗教在某些
篇7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艺术(art)一词源于拉丁文ars,本意为技巧,现在虽然保留了部分原意,在更多场合,却衍生出更广的含义,它几乎包括所有的创造性学说与技巧,指称“艺术’。艺术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戏剧、电影。”①“当今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已有艺术之外的许多艺术形式出现,如摄影艺术、数码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生物艺术。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又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语言艺术(文学等)、综合艺术(戏剧、摄影等),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其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综合艺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的表达方式种类繁多,尤其到了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许多新兴艺术形式与科技结合之后发展并壮大,并逐渐形成了单独的门类。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是通过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即艺术作品来体现自己独特艺术性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独特的艺术情感加之其超于常人的艺术天赋即艺术修养的基础上,运用特有的物质材料所创作出的作品,所以,艺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科技的不断发展,为艺术在技术上的的创新与开拓和在视野上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就是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炼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所以,虽然二者分列不同的学科门类,不同的专业,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之间又有着相互融合的统一性,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至于人们很难在它们中间找到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艺术是偏主观性的,而技术则是客观的,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艺术还是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表现了人类发展的轨迹,是人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科技的进步,使舞台艺术的表现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舞美有了更多的表现的可能。音乐剧《猫》是劳埃德·韦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在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该剧于1981年5月11日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首演,历时21年。1983年,《猫》荣获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我们最熟悉的、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它的音乐之外,就是它的舞美了。这部音乐剧不遗余力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呈现了一个逼真的“猫窝”,让观众轻松地融入了剧情。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已是必然之势。所不同的是,科学依旧强烈地提醒着人们,要尊重它的客观性,掌握它的使用功能,而艺术也一再暗示人们要时刻饱含着人类的特定思想和情感。因为艺术毕竟不是科学,科学也代替不了艺术。科技所带来的艺术创新固然好,但是,在艺术领域,艺术必须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二、艺术与技术的对立与交融
艺术创作中,技术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媒介,艺术创作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够达成。简单来说,艺术创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它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艺术家的思维与情感。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说“艺中有技,艺不同技”,直接指出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艺术高于技术,所以技术只能是艺术和艺术美的构成要素。技术表现的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并构成了艺术中的“技术美”。这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看得尤为清楚。“中国戏迷看戏曲演出,不叫‘看戏’,叫‘听戏’,就是因为这出戏他已经看过无数遍,戏中的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甚至连演员的表情早就已经一清二楚了,所以就是要听不同流派演员的演唱技巧。因此,他只管侧着身,闭着眼睛,只用耳朵听。唱得好,他鼓掌叫好;唱得不好,他鼓倒掌,叫倒好。可见,中国戏迷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观众,因为他们懂得欣赏艺术,并知道如何欣赏艺术美中的技术美。”③
作为从事艺术专业的人来说,掌握好技术语言是从事艺术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但是,与之同等重要的应该着重掌握但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如今的艺术领域,往往偏重于技术,技术非常过硬,但都像是在炫技,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对艺术性视而不见,所以无法对作品深入了解,也没有自己感情的融入,从技术角度来看,作品虽然完美,但是往往空洞、干涩,带有机械性,无法打动人。目前,国内许多艺术界人士也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如今的现状表示了一定的担忧。
篇8
一 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内在情感充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积累、专业基本功练习,注重自身艺术气质的培养。在接受新事物时,比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善于观察、思维活跃,有些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思考问题。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观上往往表现出注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重形式美的表现,轻实质内容的立意;重艺术技巧的追求,轻理论素养的培养等问题。[1]
二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正确,能够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去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的全貌,充分认同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总体认同的情况下,艺术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和层次性。[2]
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系列艺术观教育活动强化着正确的艺术观。在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目的必须明确,即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学会辨识错误的和艺术观相违背的观点论调,分辨清积极健康的艺术观和消极落后的艺术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应当遵循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当摒弃的。
2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因此在教授这门科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其社会科学性,结合实际,以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事实佐证参考,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深入讲解理论内涵,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各种新媒体兴起,他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的资讯,微博、微信、qq 等聊天方式已经成为普遍的人际沟通交流方式,科技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负面效应。艺术院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首先应坚持多种措施并举,构建全员育人的艺术观教育共同体;其次,要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3]
三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多姿多彩的艺术观教育
艺术观,是指人们对艺术诸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对艺术创作和现实人生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和态度。归根结底,决定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功能和使命。艺术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院校的延伸和具体化,其核心是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人才。[4]北京电影学院围绕加强艺术观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围绕着“为什么实施艺术观教育,怎样实施有效的艺术观教育”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把加强艺术观教育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主线。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过去两年里开展的艺术观教育主要有“学生导演奖”大型学术活动、“导演系艺术讲座”、表导实践课排练演出毕业大戏、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等载体。
1 导演系的品牌活动“学生导演奖”
在导演奖评比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学生短片展映及交流活动。每场展映之后,都有导演及主创人员与观众交流。这种形式无论对年轻的学生导演还是对全校学生都是一次很好的艺术观矫正机会。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准放映厅就是检验学生艺术观的礼堂,当他们的作品呈现在大银幕上,就要经受电影学院师生的“无情”检阅,作品中最微小的瑕疵都会受到观众的“挑剔”甚至哄笑,这对导演是强烈的刺激,往往能有效地矫正其艺术观,改变平时不易改变的艺术观点。在交流环节,观众也能分享导演的艺术观点和创作经验。“学生导演奖”活动期间,还会邀请到电影行业内知名导演、编剧等为全校学生讲授自己的创作经验。给学生提供了和大师近距离交流的宝贵机会。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他们的艺术观正在形成。在艺术的主要特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艺术的受众、艺术的使命等问题的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唯美主义等各种非倾向,而且这些倾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说明各种非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潮对学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5]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的艺术观教育就要多采取大讨论、思想大碰撞等形式,在对比、交流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价值观、艺术观。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自觉摒弃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
2 导演系的长期活动“导演系艺术讲座”
“导演系艺术讲座”活动则会定期邀请电影创作行业内的知名艺术家为学生讲授艺术创作的理念、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故事。无论音乐、剧作、美术、摄影、戏剧还是电影,都对学生进行电影创作大有裨益,带来启发。导演系的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基础,全校各系的学生都表现出愿意参加这类专业知识学习交流活动,讲座交流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交流问答环节,学生们也积极提问,和台上的嘉宾很好地互动,证明这种形式的艺术观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艺术观,矫正学生的艺术观。
通过学习前辈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人的失败教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来弥补书本上、课堂上教不到的知识,成为基础经史理论之外的第二课堂。学生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内,长期熏陶下,才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观。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更是在一定艺术理论和艺术观指导下的选择取舍和不断磨练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自觉程度直接决定着艺术风格的形成。[6]
3 导演系的特色“表演课汇报演出”
除了这些学术活动以外,课堂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艺术观教育。专业课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直接塑造、影响他们的艺术观。其中表演课对于导演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塑造艺术观的力量,同时也更容易被外界看到。
每年本科生的片段表演、毕业大戏和进修班的表演课都要对外汇报演出,在这门课上,导演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舞台调度、指导演员、舞美灯光音效设计等一系列技能,更要亲自上台表演,体会表演的魅力。导演系学生的表演,越来越受到好评,甚至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系官方微博、微信的宣传,更多校园以外的人士来观摩演出,演出的火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排队排出长龙、剧场过道上都坐满观众的情况。
导演系的汇报表演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景,成为一项校园文化,这对学生既是考验锻炼,又是学习机会。只有通过直接面对观众的表演,才能检验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他们头脑中建立起的“艺术观”是否正确,是否被观众接受。这样促进了学生正确艺术观的进一步形成。
4 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也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对“艺术来自生活”的原则普遍认同,但绝大多数学生的经历都是围绕着念书、复习、考试,人际交往的范围局限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体会就来自这中间,这种经历背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显然是苍白的。[7]因此,导演系每个暑期举行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的这一先天不足: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拍摄一部家乡附近人们生活的纪录短片,或让学生完成文字、图片或影像形式的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固化的实践教育成果展示和保存。
通过这些深入社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最终实现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8]
总之,艺术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北京电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着的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这也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如何与行业实际相结合,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是什么,如何提高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值得研究探索。[9]针对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模糊和困惑,耐心细致地开导、解惑答疑。只有采用形式多样,被学生喜爱的方式去“疏导”才能理顺,才能通畅,而不能简单采取“堵塞”的方式,要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信服、敬佩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服其传播的理论,并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信仰、行动指南和艺术创作的准绳,即价值观、艺术观。在这方面,导演系做了大胆尝试和突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陆花,叶山岭.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原因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41-45.
[3]夏凌.互联网对高校艺术类学生艺术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1):102-105.
[4]侯光明.加强艺术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39-41.
[5][6]高国庆,郑伟丽.艺术观教育对培养优秀电影人才的重要意义[J].艺术教育,2014(02): 126-127.
[7]叶山岭.艺术院校学生艺术观现状及分析[J].艺术教育,2007(03):8.
篇9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管理工作 教育艺术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7
初中班主任在整个班级管理中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扮演着处理班级各项事务、调节各种人际关系的角色,在班级中发挥着主导、组织和管理的作用,对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初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探索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随着课程改革,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并完善着,但是由于改革期较短,效果还不明显。初中班主任必须由内而外地“改造”自身,辅助教学及班级管理,形成自己的管理和教育艺术。
一、班主任应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初中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从高到低共有六个维度:超越、公平、人性、节制、勇气、智慧。初中班主任发展最好的六项积极心理品质为:感恩、公平、诚实、爱和被爱、团队精神、审美;而急需加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热爱学习、洞察力、社交智力、领导能力、热情活力、幽默风趣。如幽默风趣,它是初中班主任的一个工作诀窍,学生都喜欢幽默风趣的班主任。班主任要善于在令人沮丧的状况中保持幽默,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从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环境能够影响人的性格,并且潜移默化地同化周边人,而在初中生涯里,班主任的心理品质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作为班主任,必须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所有的挑战。
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因材施教
专业素养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而教学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班主任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学施行者,由于这个双重身份的存在,班主任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热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因为专业素养是基础,而教学能力是根本。教学能力由学科专业素养、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学科教学能力三部分构成。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事务,这是一个持久的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班主任需要利用“制度激励”“氛围熏陶”“意识觉醒”等辅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利用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分层教学,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选拔培养“优质”班干部――爱与严格双重并举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组织,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干部起着很大的作用。可能很多班主任会说:班委的作用很小,可有可无。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学生是一个个发展的个体,他们的作用跟班主任给予的“舞台”大小有着直接关系。如果能够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不仅能减少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负担,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得力干将”呢?
(一)重点选拔,培养竞争上岗意识
班委的选拔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拔,但有一点必须做到――竞争上岗。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竞争的第一要务就是成绩,因此让学生自发的形成竞争意识,学生就会默认这是班主任认可的激励机制,更是一种对能力的“认可”。
(二)培养能力,注重引导
作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坚持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而学生仅靠一腔热血是无法把工作做好的,这需要班主任的无私奉献。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各自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剖析问题,这是“爱”的体现。
(三)有收有放,张弛有度
在班级管理中,并不是抓得越紧越好,管得过多、过死,往往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张弛有度,对班干部要适当放权,一旦班委会建设完成后,班主任就应该民主管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发扬班干部的自主能动性,给他们足够的支持与空间,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开展活动。但是在放权的同时也应该有适当的引导,加强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又是“爱”与“严格”的体现。
四、讲究沟通技巧
班主任也担任着教学任务,加上班级的日常事务,事情多了,就不能每件都了解得特别清楚,在处理问题时偶尔会带上一些主观的感彩。如果事实与班主任了解得不一致,而班主任又对该件事情下了结论,那么不仅容易使学生受委屈,而且班主任也将面临信任危机,长此以往,则会失去“民心”。所以,及时、准确地与学生沟通,能够较好地把握事情的主动脉,并较好地把事情解决,这是学生乐于见到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公正意识。
五、完美的教育艺术源自于点滴付出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活跃,情绪波动比较大,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而教育方式、性意识、性信息刺激、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在这个群体中,缺乏耐力、自信心、观察力、判断能力,处事情绪化并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对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等成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症状。在这个大前提下,教师必须实时关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给予学生以“技术支持”,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将落在班主任的肩膀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每个家庭都在为着更好地生活而拼搏。不经意间,家庭为了给予学生足够的物质条件,就忽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班主任应该做好学生与家庭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应该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教师的良苦用心。而这需要班主任不求回报的付出,因为完美的教育艺术源自点滴付出。
参考文献:
[1]叶福香. 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J].成功:教育,2010(12).
[2]杨雪梅.浅谈如何当好初中班主任[J].科技信息,2010(34).
篇10
角与角的数量关系是指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几何中,两角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其倍、分关系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
若两角之和为90度,则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若两个角互为余角,则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倍比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既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也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来源:文章屋网 )
- 上一篇: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
- 下一篇: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